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传媒公司实习报告(整理5篇)

2024-07-07 15:07:02工作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媒公司实习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媒公司实习报告范文第1篇

实习地点:

实习收获: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本科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为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实习心得:

以下我暑假期间对于实习生活的总结,在这里记录下来,以期看到自己的进步,实习虽然短暂,但收获良多,所谓“总结”,也只是从繁杂思绪中选择了感触较深的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是很成熟的看法,草草为文,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望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

站在面前的就是那个向往已久的社会,使得刚在福州下了火车的我的一路疲惫很快就被即将实习的兴奋冲的无影无踪,因为终于可以在这个巨大的舞台上展现自我。为了更平稳的走上社会的大舞台,为适应今后的社会工作而奠定基础,同时完成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出于对毕业后就业去向的考虑,我合理利用自己的暑假时间,去了家乡的一家广告公司实习。因为平时就对广告比较感兴趣,并考虑到毕业以后有可能从事这个行业,所以得知能够在广告公司实习后,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并打算在有限的时间里加深对各种平面设计的了解及自己对广告的理性认识。这次实习的收获对我来说有不少,自己感觉在知识、技能、与人沟通和交流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总体来说,这次是对我综合素质的培养,锻炼及提高。

汉唐是我初涉社会的开端,将从这里迈向美好的未来,我一直坚信自己的能力,即使人生的道路很曲折,但我的目标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前进,永不言弃,永不退缩!实习中,我对广告日常管理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了公司业务开展的特点、方式、运作规律。同时,对公司的企业精神有了初步了解:以质量第一,信誉是生命的宗旨,并严守对每一个客户做出的承诺。作为一个中型广告公司,汉唐秉承“以人为本,以诚为基,服务精益,客户至上”为理念,在客户的企业形象包装、平面设计、广告、大型活动推广、直至市场营销,都倾注着汉唐责任的极至。我十分庆幸能够有在这样一个公司实习的机会,使我能真正的开阔了眼界。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一些遗憾。那就是对企业管理有些工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是在看人做,听人讲如何做,未能够亲身感受、具体处理一些工作,所以没有领会其精髓。但通过实习,加深了我对广告的理解,丰富了我的广告知识,使我对广告有了深层次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万事开头难。第一天来公司,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什么也插不上手,只是这里看看那里逛逛,最终还是公司里的同事给我指了路,提示我学习学习用PHOTOSHOP软件模仿教程做些简单图片。终于找到事情做了,我就认真做起图片处理。说实话,以前在学校也做过图片处理,不过通常情况下一遇到困难或不懂就放弃了,而现在当我有疑问的时候,身边都有同事可以指教,这使我受益非浅。

以前我总是盼望早点到社会参加工作,因为我总觉得工作是一件极其容易的事,可是当我离开学校,真的进入社会实习后,才体验到工作并不是我想象中那样,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天早上都要按时起床,上班,到下午六点才能回家。在工作中也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每天都要打起精神工作。刚开始上班的时候,我的心情激动、兴奋、期盼、喜悦。我相信,只有我认真学习,好好把握,做好每一件事,实习肯定会有成绩。但后来很多东西看着简单,其实要做好它很不容易。

当然工作之余,实习生活更是丰富多彩。比如帮同事过生日,和同事吃午饭,总是聊得很开心,或者在体育公园漫步,总是那么的惬意,当然最最令我难忘的是那次大家在目屿岛的野营,并且在那次野营中我有时间冷静下来,对在公司的实习心得进行整理,独自思考自己的将来,明白了自己的道路,自己的追求,不再盲目。

获得工作上的进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在尚未走出校园时就有独立的工作和生活体验也无疑是难得而珍贵的社会体验。感谢汉唐广告公司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机会。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实习更接近于一次独立的学习,而不是一份真正的工作。1个月,虽然短,但是我想,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

经过一个月的实习,我有以下体会:

首先,在还没有进公司之前就要认真了解公司的整体情况和工作制度,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做起事来才能得心应手;其次,要学会与人相处、与人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快乐的气氛下顺利的完成工作。与同事相处一定要礼貌、谦虚、宽容、相互关心、相互帮忙和相互体谅;再次,要学会严肃认真地工作。以前在学校,下课后只知道和同学玩耍,嘻嘻哈哈、大声谈笑。工作后可不能这样。因为,公司是工作的地方,是绝对不允许发生这样的事情。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就会出错,工作出错就会给公司带来损失。于是,我意识到:自己绝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要学会像这里的同事一样严肃、认真、努力地工作;最后,要学会虚心。因为只有虚心请教才能真正学到东西,也只有虚心请教才可使自己进步得更快。要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学习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做事原则。这样才少走很多弯路。

传媒公司实习报告范文第2篇

根据全国性的媒介广告行业年度交易会统计,去年我国广告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从份额上来看,电视媒体和报纸媒体居多;其次为杂志媒体;然后是广播媒体;最后是互联网。其他还包括涵盖多种媒体的广电集团、传媒集团。

根据200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被访媒体广告经营额大部分有所增长,回头看看2005年,中国媒体广告经营额仍处于稳步增长,媒体广告经营总额有小幅攀升。不同的媒体有不同情况,我们来看看以下的分析。

*电视:

现阶段,我国电视媒体的总体覆盖格局已经基本稳定,形成了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省级非卫视频道、城市电视台四层“金字塔”结构。而电视观众的数量增长已接近极限,收视市场规模趋近饱和,加之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促使观众进一步分流。在这一形势下,电视市场收视份额争夺白热化,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电视媒体转变经营思路,通过明晰定位、打造品牌形象来获取核心竞争优势。例如中央电视台。连连改版,试图以优质的节目资源、合理的节目编排保持其经营的持续增长。同时继续对其黄金资源的广告段位进行招标,对其最优质的广告资源进行集中包装和出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2006年的招标中,其招标总额一举达到58.69亿元,超过上年6.21亿元。省级卫视则继续积极探寻专业化、特色化的道路,以自身独特的定位来吸引忠实受众。比如旅游卫视改版为时尚资讯定位、湖南卫视打娱乐牌、安徽卫视打造电视剧旗舰、广西卫视为女性收视群体全新定位等。

*报纸:

报业体制改革走向深入,资本运营由实物融资模式向金融融资模式发展,在媒体资本运营热潮中,报纸媒体表现尤为突出。2004年国家推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政策更使得报纸媒体企业化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优势报纸媒体凭借其产业和资本市场的双重投资价值及其在二级市场的迅速扩张,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媒体资本运营的热潮。目前,业内各大报业集团一统天下的强势格局依然存在。

*广播:

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4年年全国广播广告营业额25.57亿元,增长16.76%,占总额的2.37%。2005年广播广告经营势头不减:目前全国的广播人口覆盖率高达93.56%,比去年增加0.22%,收听率平均上升5%;全国广播机构经营收入增加加幅度继续保持年增近20%的良好态势,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电台增幅度超过40%。目前广播的客户构成以区域性广告主为主,各区域市场广播的客户行业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比如北京市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家居用品、房地产和交通,上海则是食品、娱乐及消闲、零售及服务性行业,广州则变成了零售及服务型行业、药品、邮电通讯。

*新形式媒体发展势头依然强劲

2005年度,多种新媒体的发展成为不可多得的亮点。受媒体关注度最高的为互联网,有数据显示,55.7%的被访者表示看好其开发潜力。其次,分别有46.7%的被访者认为未来有望开发手机媒体,还有30.5%的媒体对移动电视的发展较为关注。

*网络媒体:

2004年我国三大门户网站整体受惠于网络广告,第三季度新浪的网络广告营收总计18507美元,较上季度的1550万美元增长19.4%;第三季度网易的网络广告净收入较上季度增长24.9%,达创纪录的560万美元:搜狐网络广告收入为1550万美元,比上季度增长16%。而这个份额在2005年继续走高。

*手机媒体发展潜力较大

目前,手机媒体的发展重点在手机电视。手机电视分为交互式模式和广播模式。我国目前大约有2000万台手机拥有视频服务功能,电信运营商已经开通2.5G或2.75G网络传输技术播放“手机电视”节目。上海文广也开始通过旗下东方龙公司开始向手机电视提供内容,手机电视产业已经显现雏形。短信、移动互联和手机电视构成了手机媒体的三大平台。

*数字地面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作为新形式媒体,具备户外、电视、车载三重属性。目前,我国移动电视处于基础建设时期,更倾向于利用其“移动”的优势,内容以新闻、服务信息和娱乐节目,以及相关突发新闻事件和体育赛事的直播为主。移动电视的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插播广告和收费资讯等经营性收费,此外利用剩余带宽开设数据传输等增值业务也为移动电视经营带来一定收益。例如,上海东方明珠移动多媒体有限公司。移动电视以播放短节目为主,广告价格最高为每30秒1200元。该广告平台吸引了如联合利华、可口可乐、上海烟草集团、SVA等国内外知名品牌,运营态势较为良好,2005年底,仅移动电视的频道经营收入达到5000万元。 2006年广告业的发展预测

看完2005年以前的一些数字,我们再来分析一下2006年,我国传播行业的发展趋势会是什么样的。首先我先回答很多人问过我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本土广告公司会不会被外资公司逼上梁山?我想通过下面的数字或许可以说明问题。2003中国的经济一枝独秀,经济增长率将达到8%。世界银行年度经济前景预测报告高度评价了中国经济强劲的增长势头。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世界上排名前500位的广告主,已有4/5进入了我国市场,并成为我国广告市场中的投资大户,如:佳能、可口可乐、柯达、爱立信、福特、德国大众、宝洁、联合利华、汉高等。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今后他们还会进一步加大广告投入。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广告经营额在近几年之内会以两位数的百分比持续增长。

那么本土广告公司面对这样的市场,大概能占到多少份额呢?广告公司也是企业,也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吸引的外商投资额已超过美国,居全世界第一位。我国居民拥有的银行存款额已超过10万亿元,人口13亿多,是世界最大和最具潜力的市场。无论是国外的商家,还是国内的企业。进入中国的市场都要以广告开道,以广告引导和刺激我国的消费者。从我们近年来做过的案例来看,本土广告公司的水平和运作方法更适应国内市场,比如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全案制作的3610,广告投放以后,一年的销售额从7亿激增到15亿,你能说不成功吗?再比如叶茂中营销策划公司制作的“蚁力神”广告已经播了四年了,企业仍然在各个电视台播放,如果没有效果,企业早就不用了,还在用说明这个广告的效果很好,能给企业带来效益。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广告行业是新兴产业,其经营规模和水平是有限的。广告公司是广告行业的主体。2002年我国共有广告公司57434家,营业额395.65亿元,占全国广告营业额的43.81%。我国广告公司无论是公司数量的增长,还是营业额和从业人员的扩大,其增长速度都是很快的,但是与美国广告权威机构披露的外国大型广告集团的年营业额数字相比,差距是极为巨大的。我国广告公司的年营业额尚不及世界排名第九位的广告集团年营业额。国外广告公司决不会忽视我国生机勃勃却又相对稚弱的广告市场。

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可能会惊慌失措,我的体会是,没有什么可怕的,外国公司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学习的机会,我们需要积极地学习。学习外资广告公司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优化人才结构,逐步引入现代企业制度。

我们还应该明确自身市场定位,走专业化的道路。不能忽视了给自身进行市场定位。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作为个企业你要心里数。

要为企业负责任,不能采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略。既然拿人钱财了,就要给他人消灾。

我们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没有必要妄自菲薄。我们是中国人,了解中国国情,知道我们的老百姓接受什么样的广告,我们当然更直接的有一手资料,为什么我们要怕外资公司和我们竞争呢?外资广告公司实际上是和外资企业一同进入中国市场的,无论是广告公司还是策划公司,都是跟着企业走,企业走到那里,配套服务的公司就走到那里,比如我前一阵子去了一趟俄罗斯,就是我们的客户在那里要开拓市场,我们过去调研,准备制作广告投放俄罗斯市场,很难说这个广告投放以后,对于我们机构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机会,现在还很难说,也不是说你在俄罗斯投了一个广告就算是走出国门了,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广告公司和策划公司对于企业而言都是做配套服务的,企业走到那里,这些配套服务公司就会跟到那里。

我认为,在2006年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有的国际公司甚至公开讲,中国市场上最厉害的对手就是“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了。”但是我不这样看,我们还需要学习,学习很多,我想大部分本土公司(营销策划以及广告公司)在2006年都会有很好的发展。“洋”狼都来了这么多年了,我这只本土狼还活得好好的,不就说明我们不差吗?

明年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也会关注一些新兴媒体,比如网络,手机,楼宇广告(分众传媒在美国已经上市了)等。但是电视广告一定要关注,因为随着新兴媒体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分,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了,我想所谓的主流媒体,比如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的很大份额会流失到其他媒体,2006年之后这个趋势会更加明显,因此我想企业应该在媒体还有主次之分的时候选择主要媒体,细分时代已经来临,我们现在即将面临超细分时代,如果到很难权衡主流、非主流的时候,广告投放的成本会提高。因此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2006年总体广告额度会上升。

很多人说,新兴媒体发展迅猛,从数字上来看就可以知道这几年是一直上升的,那么是不是对传统媒体,比如电视的影响会很大呢?我认为对于传统媒体冲击会有一点,但是广告的总量在增加,不是说中央电视台广告多了,地方的电视台就没有广告了,媒体品种增加了,广告总量也增加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兴媒体的针对性更强,比如楼宇媒体,主要是分布在写字楼,高档住宅,你要是把豆腐干的广告放上去就不合适了,就是浪费了。

传媒公司实习报告范文第3篇

第一问:全媒体营销的主角是谁?

从中国广告主生态调查课题组2009—2010年的调查数据来看,2009年47%的受访广告主认为广告主为广告市场的主导力量,与2008年相比上升了4.6个百分点。在广告主的角度来看,企业与媒体在整体营销与广告市场上是旗鼓相当的两大阵营,而广告公司已经逐渐被边缘化。随着我国广告市场的逐渐成熟,广告三角关系开始出现重心的偏移,力量的天平在重新调整平衡点。

被“边缘化了”的广告公司

在全媒体营销趋势席卷而来之时,很多广告主认为媒体的极大丰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加重了自身的力量砝码,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利和选择空间,面对媒体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现状,广告主才是广告关系中的主导,是备受追捧的明星。很多媒体在此时也逐渐将自身定位成广告主营销推广的承载物和平台,在三网融合的利好背景下向更加多元化的渠道和媒体形式上拓展,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广告与营销产品。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之下,中国本土广告主和媒体方开始有意无意地将广告公司排斥在合作关系之外,传统的广告三角逐渐变成了竞合的双边交易。不少广告公司开始彷徨,对于自身的价值定位也开始出现动摇,不断追赶广告主和媒体的脚步,陷入较为被动的境地。然而全媒体营销中,广告公司真的没有价值吗?如果答案为否的话,那么广告公司的价值究竟何在,又该如何调整和发挥?

广告公司的自省与反思

在20世纪80年代,广告公司的发展达到了鼎盛,而这个鼎盛主要由两点构成:第一点在于广告公司对市场需求进行的准确预判与把握;第二点在于广告公司对于媒体的深入了解,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媒体。时代在变,而营销的根本没有变,即利用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判断和把握,从而做出营销决策,制定营销方案。然而在新世纪里,媒体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一同发生,甚至相辅相成,变化了的时代和变化了的营销环境也给广告公司维持自身价值,保持自身的敏锐性带来了新的挑战,由此才产生了2024广告公司价值的讨论。

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带来的是极度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与媒体接触,然而这种极端破碎和个性化的需求也就意味利用原有方法无法再实现规模化,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营销成本,无论是广告主还是媒体,这都不是一个让人满意的状态。“重聚”或者说“聚合”的要求应运而生。那么,面对破碎了的消费者和受众、碎片化的媒体种类,这种重聚或者聚合应该如何实现,如何引导,如何利用?这是摆在广告公司面前的新挑战,也是其重新实现自身价值的重大命题。

要实现聚合与重聚,第一步就是要重新掌握当下受众已经变化了的、个性化的需求。从过去的调查经验来看,消费者或者受众只是单纯的“样本”,是量化研究方法和科学模型中的某个客观组成。然而在传播方式由线性渠道变成互动性平台之时,受众开始主动参与到传播中来,拥有更大的主动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于受众需求的把握已经不能够只是观察、调查和量化的了,而是需要他们进行主动反馈的,需要进行内心洞察的。这种局面使得广告公司的传统研究方式被宣告出局,而一些洞察性的研究又往往具有极大的经验性和主观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复制。于是,营销呼唤新的研究方法、新的核心营销技能和知识结构,全媒体时代的营销需要基于海量消费者信息数据库之上的策划与方案,需要重新把握消费需求,预判市场需求,做出营销决策。针对这一问题,基于手机以及电视、电脑的个人信息平台和家庭信息平台正在逐步建立,为全媒体时代营销解决低成本的海量信息搜集提供了可能,这是全媒体营销的第一步;下一步需要的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合适的分析与破解,洞察消费者行为与需求;第三步是真正获取有效的消费者需求回馈,提升市场预判的准确性。

如果广告公司无法实现这三步,重新把握全媒体时代的市场需求与消费者心理,那么广告主将失去左膀右臂,成为瞎子与哑巴,无法做出正确的营销决策;而媒体也将成为没有准心的枪支大炮,找不到信息传播的靶心和目标。广告公司的价值需要自身在这样的反省与思考中重新获取。

广告公司价值证明

反思之后,大部分广告公司开始重新调整自身业务架构和知识体系,更新研究方法。而如何让广告主以及媒体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认可广告公司的新变化,这是广告公司探寻自身价值时的重要障碍。

虽然广告主开始接受新媒体、认可新媒体的营销效果已经成为事实和趋势,但是我们也发现,大部分广告主还没有全媒体营销的详细规划和战略性的布局。对于大部分广告主来说,全媒体时代带来的便利性只是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更多的媒体,有更多的媒体渠道和营销方式可供选择。全媒体营销往往被片面地理解为广告内容在不同媒体上的重复播放与曝光。与此同时,媒体方面在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和渠道之时,开始尝试将各种媒体进行捆绑打包,试图开发出更多的广告与营销产品套餐销售给广告主,对于这些媒体是否适合捆绑,如何进行捆绑,捆绑效果如何却并不一定了解。从这个方面来说,大多数广告主与媒体的“全媒体营销”是努力的但是盲目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部分广告主与媒体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这毕竟还是少数。另一方面,消费者的碎片化和多样化是当今营销效果下降的最重要元素,然而广告主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却日益拉长。正是因为广告主与媒体存在这样的误区与盲区,广告公司才有机会在不断的调整和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专业性,重新证明自身的价值。

首先,在这个时候,广告公司的专业价值得以体现。正如笔者在采访群邑中国区媒介购买总经理张海鹰的过程中,对方表示,优秀的广告公司这些年来的不断发展已经为自身积累并形成了一套自我学习的机制和体系,有独特的研究方法与工具,并且永远紧跟营销趋势的步伐,对于营销和广告永远是专业且严谨的。事实上,广告公司是走在广告主与媒体之前的,他们紧跟消费者,获取最新的营销趋势与营销信息,具备完善的数据库体系和上佳的分析能力,完全可以为广告主提供有效的参考与指导,为媒体出谋划策。全媒体营销的舞台上,广告公司绝不应该是配角。如果真的能够本着广告公司一贯的优势和传统,及时跟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媒体接触习惯,掌握新的营销趋势与方向,以更加权威、专业的形象出现在广告主与媒体的面前,那么全媒体营销对于广告公司来说正是一场绝佳的反攻机会,重新掌握广告三角关系中的重要主导地位。

第二,在这个时候,广告公司的整合性服务成为优势。全媒体带来了全营销的整合需求,广告公司的业务如果能够及时拓展与升级,势必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全媒体营销的时代,公关、消费者调查、媒体整合与评估都成为广告主营销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和媒体代理机构都在这样的需求之下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对于部分广告公司来说,业务的拓展和这些功能的整合、对于新媒体领域的把握都成为趋势和必须,是新的生存空间的开拓。谁能够为广告主提供整合性、一站式的服务,解决广告主在面对信息海量化时的茫然和抉择困难,谁就把握了这个时代的制胜法宝。

对于广告主来说,全媒体营销是网络时代营销方式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对于媒体来说,这是一种机遇和挑战——传统媒体未必就会失利,新媒体也未必就能稳操胜券;对于广告、公关和媒体代理机构来说,这是一种发展变革与压力。所有角色在这场较量与考验中都在涅与重生。广告公司并不应该被边缘化,也不应该对自身价值产生茫然和疑惑,反而应该把握机会,重新回归广告三角关系中的主流地位。

第二问:如何理解全媒体之“全”?

所谓全媒体,在营销中究竟应该如何把握这个“全”的度是业界在全媒体营销面前反复自我追问的一个重要问题。广告主在面对如此丰富的媒体之时往往有些畏缩与恐惧:一是无法了解全部的媒体特征与属性,二是无法决定究竟该用哪些媒体,三是生怕被时代抛弃所以不得不用新媒体,四是无法知道所谓全媒体的营销方式究竟是否有效。面对这样的困惑,全媒体营销似乎进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今天,我们希望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切忌盲目之“全”

媒体技术和媒体形式的不断丰富给了广告主更大的营销可能与发展空间,但是受到产品和品牌发展需求、周期阶段以及营销策略制定等因素的限制,并非所有媒体都会适用于广告主的营销策略。在保证营销效果的基础上尝试新的媒体形式,并且寻求最合适的承载方式,这才是全媒体营销的本质。而在媒体选择上,也不应该片面求全,有效地选择才是最佳方案。

正如房地产可能永远都需要与平面媒体结盟,快消品可能始终会选择电视媒体作为战友,IT产品可能会是网络媒体的终生拥趸,在此之外,适量的、有选择性的多元化媒体配合和使用对于企业与品牌的宣传推广才是最为有效的。即使是同一产品,在其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中,所适合使用的媒体类型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对于“全媒体”的使用,需要把握一个度的原则,在媒体中找到最适合产品或品牌形象、营销诉求特质的媒体进行使用。

切忌空洞之“全”

在现下的全媒体操作中,很多人将这个概念进行了过分粗放式和简单化的理解,单纯地认为使用所有媒体形式进行广告播放和展示就能够实现全媒体的效果,赶上这一波的营销潮流。这种做法忽视了全媒体营销中对于各种媒体独特性的关照,忽视了营销最为重要的并非形式和事内容这样一个道理。

而在全媒体营销方案的制定和策划上,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媒体应该在全媒体营销方式通力协作:广告主提供与自身营销目标相关的资料和主题,确定全媒体营销的目标效果;广告公司通过对市场的把握和了解,对广告主的营销目标进行预判,充分搜集媒体的各种信息,从而与广告主进行有效的沟通,最终确定整体营销策划方案和媒体使用、投放方案;媒体则需要紧紧跟随消费者的媒体接触习惯和广告主的营销需求,利用自身的平台和渠道不断拓展新的媒体与广告产品,同时与广告公司有效配合,为广告主提供最合适的全媒体营销服务。在三者共同的努力之下,全媒体营销才能够得以实施,才会是有内容、有核心、有重点、有效果的,是根据不同的媒体产品、不同的营销目标共同构成的全媒体营销策略,并且有效地执行下去。

第三问:全媒体营销时代,传统媒体怎么办?

近几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力量正在迅速成长,越来越多的调查数据显示,这些新型媒体的广告份额日益庞大,并且呈现几何级的数量增长,在不远的将来就有可能超越平面和报刊媒体,成为电视之外的第二大媒体。虽然目前广告主对于新媒体的信任还不够,投放也还处在谨小慎微的状态,但在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的专项调查中,已经有接近50%的广告主认可了“数字媒体在企业营销推广活动中的地位在上升”这一观点。于是,业界开始怀疑,在全媒体营销中传统媒体的地位是否逐渐被削弱,传统媒体能否有效应对全媒体营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于是,本文的第三问顺势提出,传统媒体是否应该在这场营销战役中用事实为自己正名?

用全媒体营销的眼光重新布局

事实上,传统媒体要在全媒体营销中为自身正名说难不难,说易不易,但是绝对是具有可能性甚至是竞争优势的。

首先,要实现全媒体营销,首先就是要有多样化的媒体渠道,从而为广告主提供多重产品选择空间。对于媒体来说,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向其他媒体领域进行拓展。在这方面,广电等传统媒体是具有一定优势的:一方面这些媒体具有较为丰富的媒体运营经验和媒体资源,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的准入制成为新媒体拓展广电、报刊等媒体形式的天然屏障,这也成为在多媒体拓展方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先天的不对等条件。

第二,随着三网融合的脚步越来越快,广电、报刊纷纷进入了全媒体拓展的时代。广电机构一方面利用NGB和三网融合的契机大力发展广电数字媒体,如数字电视、CMMB、网络电视、和IPTV,同时也积极拓展至户外媒体以及手机流媒体方面。在广电机构中,上海文广、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都是全媒体布局的典型代表,也是本刊曾经进行过深入采访和剖析的经典案例。而报刊媒体在实现自身数字化的同时,也有诸如人民日报社这样以人民网为基础,拓展至网络、手机和户外等多种媒体领域的榜样。有了更加多样化的渠道,也就为媒体应对全媒体压力,向广告主提供全媒体投放产品的实现做了保障。

全媒体合作与升级

传媒公司实习报告范文第4篇

4A公司客户服务理念解析

4A即美国广告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是上世纪初由美国各大著名广告公司所协商成立的组织,该组织最主要的协议就是2024客户媒体费用的收取约定,以避免恶意竞争。

自4A走入中国以来,广告公司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客户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方面从全球战略中带入国际化品牌策划水准的原始广告客户,继续以长期以来积累的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用国际化视野的创造力带给本土广告客户全新的广告设计模式,提供高品质的广告产品,开拓出优质的本土客户,继而达到蝴蝶效应。与此同时,日本的广告公司(电通等)因以参股的形式参与到大型广告主的资本合作,一直保持直接承接该类广告主的广告业务。

从目前的4A客户服务的行业类型上看,一般以汽车、IT、奢侈品、化妆品等高端消费品为主,基本上都是当代消费经济比较活跃的行业类别。对此广告主客户对广告策划水平要求很高,本土化广告公司是无法满足此类广告主需求,进入中国的4A以高品质的广告产品抓住了客户需求。

以全球知名广告公司奥美为例,该公司在十多年前就提出360°品牌管家的概念,即整合营销。“客户找你不是单纯做广告,而是找一种对生意有帮助的解决方法,所以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综合征和能力”。奥美为动感地带做出了非常清晰的品牌定位――打造年轻人的社区。动感地带的比稿从最初的每年比一次到每两年一次,直至最后无人愿意再和奥美同台竞技。这对奥美来说是个重要的经验,“帮助客户把品牌界定清楚后,客户就很难离开你”。可以说,所有4A的核心价值就是做客户服务的工作。对纸媒省外品牌广告经营而言,也是如此。

目前,全球广告集团基本上都是由广告公司和媒介公司两架构组成。一般情况下,广告公司主要围绕广告客户工作,包含客户服务、策略策划、创意策划、创意支持、影视制作等功能性部门业务;而媒介公司主要围绕媒体对接,具体为媒体选择、谈判、购买、下单等主要职能。

报纸品牌活动创造“影响力经济”

省外品牌广告涌现之初,中国品牌企业(合资及独资)自身对与媒体2024的品牌建设与推广工作并不熟悉,只能照搬国外成熟经验,全权委托广告公司处理。那一时期,省外品牌广告的媒体从业人员开发业务也以跑动企业的广告公司为主,开发内容为与售卖版面相关的人情公关及价格政策谈判。

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品牌企业经过多年的品牌营销实战,对于处理与媒体2024的品牌建设与推广工作日益熟悉,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广告制,即在企业严重干预下的广告制。对此,省外品牌广告业务的开发重点,已从4A公司及其它大型广告公司的跑动延伸至对于企业直客的跑动及公关,客户主体由广告公司向企业直客变化。

从互联网诞生之日起,客户就不断将广宣预算份额向新媒体倾斜。在这一形势下,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是其长期积累形成的影响力。如何将影响力转变为经营收入,更好的发挥“影响力经济”,依靠单一手段单纯的贩卖版面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品牌活动入手,利用报纸的影响力实现经营目的。

目前,各媒体的省外品牌广告经营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侧重,一方面依然是采用广告公司制,同时直接接洽省外广告客户,以保投放份额;另一方面是集报社之力,通过活动营销,不断提升媒体价值,同时给广告客户提供更佳的投放环境。归纳之,“影响力经济”依然是纸媒广告经营的重要法则。

据了解,《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常年举办的人物评选类活动、行业类论坛、峰会,这些活动都提升了报纸媒体的品位、档次和品牌含金量,是报纸结交新的合作伙伴,凝聚新客户,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公关平台,反过来促进了其省外品牌广告的开发。

传媒公司实习报告范文第5篇

十年来,世纪华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报刊零售发行市场监测和研究体系。我们力争坚持科学、公正、诚信的标准服务于整个报刊发行领域

记者:田总您好,感谢您接受《今传媒》杂志的采访。世纪华文创立之初的情景是怎样的?您是创始人吗?

田珂:世纪华文是1999年成立的,我是创始人之一。可以说1999年报刊市场化程度并不高,发行量的虚报也是一个令广告界头痛的事,但世纪华文的成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近十年来,正是世纪华文的不懈努力,得以服务近300家国内报刊媒体企业、8000多家广告主和广告公司。可以说,世纪华文是市场的产物。

记者:当初是什么样的一个原因让您选择了这个行业?

田珂:我上大学读的是报刊发行管理,毕业后到了《北京日报》做发行工作。1993年从《北京日报》出来后去了一家广告公司,然后又在报刊发行局工作到1999年。一直以来我的工作基本没有离开媒体这个圈子,对这个行业比较熟悉,做数据分析研究和我的专业基本上是对口的,也是看到了报刊发行的前景,所以就顺理成章地与两位同仁创建了世纪华文。

记者:听说您到世纪华文以后首先研发了一套报刊零售发行市场监测和研究的专业软件?

田珂:是的。报刊发行数据的监测,只靠人力去分析与调查会非常繁琐,我们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研发了SIS(study of issue sale)报刊零售监测软件,形成了一整套的研究体系,也就形成了如今世纪华文的研究与监测模式。这套软件可以非常科学地分析出报刊发行方面的指标优劣,使报刊媒体在第一时间了解自己及竞争对手在市场上的实际情况,了解市场走势并制定改进策略,寻找优势和广告价值,让广告主和广告公司全面了解自己。这是世纪华文的研究体系之一。

记者:现在国内做第三方监测的数据公司并不少,像新生代、慧聪等。目前同类型公司之间的竞争是个什么样的态势?

田珂:目前竞争并没有进入到特别激烈的阶段,国内做得比较好的同类型公司在媒体数据统计方面都各有侧重、各有所长,我们侧重的是报刊的零售研究方面,其他公司有侧重电视收视率及广告研究的,也有侧重新媒体监测与研究的,有注重阅读率的,也有注重读者结构方面的,还有专业从事广告量监测的等等。这些数据可能不被普通的读者、观众、听众、网民等所重视,但是对于经营媒体的老板们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这也是他们每天都要思考,需要知道的问题。

记者:在国内报刊媒体研究领域,尤其是广告价值分析领域,与同类公司的竞争中你们的优势在哪里?

田珂:我们是最早对零售发行进行监测的一家公司,我们的主要优势在于报刊零售发行市场的监测与研究。零售发行的终端:报摊、报亭、超市、便利店、书店,这种客观数据的搜集。还有就是其他发行:个人订阅;单位订阅;个人购买等,现在我们主要通过零售终端的多种渠道进行监测,这种自主性消费对于广告主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属于主动消费,广告主一般愿意在这种媒体上进行广告投放。再有就是很多的报刊社提到的这种精细发行,或者说有效发行。一种理念认为,精细发行是把发行做到最节俭,一份媒体,比方说一份都市报,它发行20万份和发行25万份,可能从广告效果来说,基本上是一样的,多发行那5万份以后,也并没有给它带来相应的广告收入。实际上很多刊社、报社也都在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从一个角度说,我们做精细发行,做节俭发行,做有效发行。

我们的报刊零售监测目前已经达到36个城市,监测报刊900多种。2008年第一季度我们刚刚做的监测,已达到40多个城市,包括珠三角,包括长三角的这种监测。原来我们最早只做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随着广告主的需求包括重点城市、区域城市我们现在都在做。从广告的前景来看,继一线城市后,二三级城市已成为新的增长点。

记者:除了这个重点的优势,还有其他一些优势吗?

田珂:我们的其他优势在于访问团队的100%的非滞留面访、公正性、调研项目的细分,比如报刊几时上摊、销售的周期与销售高峰、滞销脱销的细分、覆盖率以及市场份额、信心指数等等,非常重视调研的专业性与科学性、时效性。此外,近十年来我们积累的庞大的数据也是我们的优势之一,介于这些数据的不断更新,我们对媒体的整个走势做出科学理性预测以及前瞻性的判断分析,比如新媒体加入后,对整个媒体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可以马上给出专业的分析与预测。

记者:世纪华文今年已经是第九个年头,回顾这些年,您怎样看世纪华文的发展之路?

田珂:我们是国内最早提出量化媒体运营的单位之一,我们一直在志于广告主、广告公司以及报刊社之间关系的和谐共存,我们一直在力争能够证明这个媒体的真实发行量、覆盖率,能够真正为广告主、广告公司提供一个非常客观、公正的第三方的数据,我们一直在做着努力。诚信是社会和谐之要素,也是世纪华文的生存之本。

发行量的认证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事情,目前在中国要想做到真正的发行量透明,还需要漫长的市场调节的时间

记者:您对于国内媒体普遍虚报发行量这种情况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对于媒体的健康良性发展有多大损害?

田珂:发行量的认证在国内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监管体系,所以虚报发行量的现象屡见不鲜。国外有ABC体系,还有BPA体系,如果认证了哪家报刊社虚报了发行量,你所登的广告,可能要退还人家广告费,甚至还要被罚款。而在国内,这种现象没有。就是说,我做了认证,只是简简单单一个数字的认证,并没有这种惩罚的相关配套体系。既然没有惩罚体系那么虚报也就不是问题了。对行业的损害不言而喻,整个行业内报刊的发行量都被普遍抬高,最重要的是会产生一种不切合实际的浮躁心理,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记者:虚报发行量的现状,在短时期内可以改变吗?

田珂:较之前些年的发行量的虚报,近些年情况有所改善,市场透明度在增加,但完全改变很难。虽然有我们第三方监测,还有一些国家职能部门的管理,如国家出版物核查中心,依靠新闻出版总署的文件进行的强制认证等执行起来都有相当的难度。因此这种现象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失。这是一个多方利益博弈的过程。

记者:在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方面,世纪华文是怎样做到在数据上始终不受任何媒体、机构的影响和干预的,毕竟各方利益在许多时候很难调和,这个过程是不是会遇到很多困难?

田珂:我们每年定期做的四次监测调研,是不受任何报刊媒体委托的独立自主的研发行为,调研城市和报刊种类一般根据广告主的需求决定。媒体关注广告主的投放意向和变化等方面,反过来广告主一样关心杂志的销量、发展方向和趋势等。去年我们在36个城市做了此项调研,其中有20个大中型城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服务于广告主和广告公司的,我们会根据广告主的一些专项委托,对所监测的城市做出调整,比如2007年,增加了对甘肃地区的监测,因为从去年起关注甘肃的广告主增加了很多,这与我们国家大力开发西部城市相关。

记者:世纪华文到目前为止有没有遇到过事业上的瓶颈?

田珂:当然会有。世纪华文所从事的报刊零售监测项目,及版面监测、广告监测、内容监测、专项调研的服务内容,依然具有一定的市场超前性,一些在市场中具有品牌效应的报刊媒体,会有不同的市场需求,比如一家大的期刊系列,它在成立新刊之初,会主动购买世纪华文对某类期刊的研究成果,或委托我们做专项测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报刊,朝不保夕,没有实力来关注这方面的调研,但这本身是一个误区。品牌媒体之所以成为品牌,是因为它们的市场化程度高,只有更深入地了解市场才会更好的生存。每年新刊层出不穷,生存不下去的报刊也为数不少,而岌岌可危的报刊,才最应该向品牌报刊学习,关注来自市场的真实的声音,这是最直接的,也是最简单的一个道理。世纪华文近十年的努力,不仅仅得到品牌报刊的认同,同时也得到广告主与广告公司的认同。连续举办了六届的“报刊媒体广告价值报告会”已成为世纪华文的品牌,但世纪华文的发展,也同样需要更多报刊媒体的认同。

记者:经过这么多年的调查和研究,您对于如何塑造媒体品牌影响力的最新和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

田珂:这要从两方面来谈,其一,引导社会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是大众传媒永远的责任。因此,媒体品牌最高层次的深化和拓展应该是在倡导主流价值观层面上的。媒体品牌往往能够产生对社会经济、文化最深刻的影响,这是一般工商产品品牌所不能比拟的。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客观存在,媒体品牌更应该担负起引导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其二,联合新媒体立体传播品牌。媒体要利用各种各样的现代传播方式和技术手段去满足受众所需,并尽可能保持受众对媒体或品牌更长久的联系,以此培养受众资本,建立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忠诚和长期的互动关系。受众的忠诚度得到培养,才会得到更多的广告主的青睐。

记者:作为一只研究行业的机构,您对如今国内报刊的发行有什么好建议?

田珂:不必追求量的多少,内容要追求新闻性、实用性、时尚性。这符合中国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因为读者在阅读你的期刊时,甚至会按照你上面的2024去设计发型、着装、选择运动种类等等,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我认为不仅是报刊,所有媒体从定位角度都要追求实用性。越实用,离老百姓越近,就越受欢迎。同时也存在一个差异化竞争的问题。从目前报刊发展的趋势来看,报刊的行业细分、市场细分会更加鲜明,报刊媒体贴近大众,做出自身的特色是长久之计。

随着报刊市场的成熟与报刊媒体的进一步市场化,世纪华文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做中国最好的媒体发展咨询机构

记者:从贵公司2007年的媒体报告来看,更多的还是分析传统媒体的居多,但是现在新媒体的成长步伐非常迅速,为什么没有对新媒体的一些相关价值的监测与分析?

田珂:今年我们就计划进军网络监测这一块,对网络广告、网络读者群和流量等进行监测,目前预计和一家大的网络公司合作,具体是哪一家还没有最终确定。

记者:您认为未来中国的媒体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大概能占到多少份额?

田珂:新媒体肯定还是呈上升趋势的,传统媒体也绝不会消亡,两者的合作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充分地发挥两者各自的职能与所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