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碳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低碳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第1篇
一、质量成本分析报告
根据项目研究,公司质量损失成本可细分以下8项内容:
废品损失;返修损失;停工损失;质量降级损失;保修费用;索赔损失;退换货损失;产品折价损失。
对于质量损失成本按上述内容作统计和比较分析,可了解公司中各种不合格或质量缺陷项目引起的损失内容和严重性。
造成质量损失成本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公司的各个部门。要进行公司质量损失成本报表,统计计算出计划期内质量损失成本总额及计划年度内累计总额,并与目标比较求出增减值及增减率。此外,还要进行相关指标的分析,指标包括:质量损失成本各构成项目所占的比重,内部损失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外部损失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表1为质量成本结构分析,并根据质量成本结构分析,做出质量成本四项费用构成饼分图,见图1。
二、质量成本综合分析
1.质量成本四项费用构成比例分析
从上述质量成本结构分析和质量成本四项费用构成饼分图看出,2007年第一季度实际发生质量成本总额218.5446千元,其中预防成本94.70千元,鉴定成本38.40千元,内部损失成本75.9226千元,外部损失成本9.522千元,分别占质量成本总额的43.33%,17.57%,34.74%,4.36%。
与计划相比,预防成本减少1.1千元,与2006年同期比较增加0.5千元,其中由于工资水平提高引起的工资增加0.2千元,第三方监督检查费用增加0.3千元。鉴定成本较计划减少4.29千元,较2006年同期增加4.84千元。内部损失成本较计划增加15.9226千元,较2006年同期增加7.613千元。外部损失成本较计划减少2.838千元,较2006年同期减少1.84千元。
2.内部质量损失情况
2007年第一季度,内部损失成本75.9226千元,较计划增加15.9226千元,较2006年同期增加7.613千元。原因之一是由于2006年同期部分新产品的没有内部核算价格,无法计算这部分损失。在2006年下半年制定了这些新产品的内部核算价格,使内部损失成本的统计有了计算依据。仅a产品内部损失较2006年同期增加了5.2千元;二是2006年第一季度加强了各产品内部损失统计核算工作,使上下道工序之间的内部损失没有及时得到全面统计,也使内部损失成本的统计数据更趋于真实,从而导致了内部损失额有较大幅度增加,从数据的统计分析过程看,内部损失成本的提高并非生产过程失控造成。
从各产品内部损失折线图看出,损失额最高的产品为a产品,发生额为32.65千元,占损失总额的43%。该产品的内部损失成本一是原材料、零部件发生的不合格,占该产品损失额的34%,二是加工过程中发生的不合格,占该产品损失额的26%,三是产品返工返修工时损失,占该产品损失额的18%。其次是 b产品,发生额为18.57千元,占损失总额的24.46%。从上述分析,两种主要产品的产值内部损失率与总产值内部损失率基本持平,从单位情况分析,生产过程基本受控。
3.外部质量损失成本
2007年第一季度,外部损失成本9.522千元,较计划减少2.838千元,较2006年同期减少1.84千元,其中a产品增加5.00千元,c产品增加2.95千元,d产品减少3.20千元,f产品减少1.4千元,b产品减少3.5千元,e产品减少1.69千元。外部质量损失成本一是用于技术保障及产品维护检修发生的售后服务人员工时费、差旅费;二是用于产品已保修零备件费用。
4.措施和建议
(1)应进一步加强质量成本的控制;各分厂应严格控制原材料用量,在原材料价格逐步升高的情况下,稳定产品成本和质量成本。
(2)技术部和三车间应加强质量改进工作,对a、b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问题组织人员进行攻关,探索适宜的工艺参数,降低内部损失成本。
低碳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碳会计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宝钢集团;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的影响着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碳核算;另一方面则是碳信息披露。
选择碳会计作为研究方向,首先是由于碳会计是会计学上的一个新兴领域,随着新时期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碳会计信息披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其次,从2008年至今,上市公司对碳会计信息披露还不够完善.最后,国内目前对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大多以一个行业或地域为主,很少对一个企业具体披露内容进行研究。因此,本文选取了碳会计信息披露比较典型的上市公司宝钢集团,具体分析其碳会计信息披露状况,与相对标准的碳会计信息披露相比较,研究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碳会计信息披露理论概述及披露方式
碳会计是以环境法为依据,通过使用货币、实物单位计量或者语言文字表述的方式,对企业节能减排,履行低碳社会的责任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碳会计作为一门新兴会计学科,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仍有争议,但大致内容却是分歧不大。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低碳绩效信息;二是碳会计信息。碳会计要素信息主要是在一般的财务报表中能够当作正式项目的信息,例如碳资产、碳负债等。这些信息能够用货币计量。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碳资产,碳负债,碳资本,与碳相关的成本费用,碳收益,碳利润和碳基金。
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可以借鉴企业定出财务报告的思路,利用财务报表、报表后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形式来披露相关的碳财务信息;二是可以通过参照报告书的形式,编制专门的低碳报告书,用来反映企业的低碳绩效信息。
(一)单列低碳科目,在传统的财务报表中披露
这种方式是在会计报表中,通过直接添加会计要素信息进行披露。下面列示的表1、表2、表3分别反映了碳会计要素信息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二)编制单独的碳会计报表或者碳会计的报告
由于作为传统的会计报表的附表或补充报表,这种披露方式,也就是将低碳问题对企业财务状况或者经营成果的影响通过编制一张或者几张附表的形式加以详细的披露。
(三)低碳报告书
低碳报告书也是企业常用的一种报告方式,格式比较灵活,便于企业进行披露。
(四)其他披露方式
常见的有公司简介、公司章程、企业招股说明书、公司上市报告说明书、企业业务数据摘要以及董事会报告、董事或者经理的业务报告、重大事件报告等。通过这些报告或者说明,来对企业低碳问题进行披露与说明。
三、我国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宝钢集团为例
宝钢集团作为钢铁企业的代表,其碳会计信息披露相对其他企业比较全面。通过宝钢题团的2015年度财务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在重大风险提示中,宝钢指出新环保法的实施给企业带来了挑战。在公司亮点中,有五项新产品实现世界上首次发行,全球总耗能量同比下降45.4万吨标煤,了新的绿色制造业的发展规划和环保的承诺。在宝钢集团的董事会报告中,指出了公司在国内率先开展环境经营,并且将该理念贯穿于公司整个经营过程,因为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品制造的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优势,宝钢集团已成为国内环境友好型企业的领头羊。面对未来愈来愈匮乏的资源容量和环境容量,面对政府和社会愈来愈严格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要求,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并且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争取与供应商、客户联手强化对有害物质的控制,明确300余种采购物料有害物质控制清单。
由此可见,宝钢集团对碳会计信息披露主要以文字性的描述为主,缺乏定量的描述与研究。在披露方式上,没有在公司的财务报告中单独列示会计科目,也没有列出单独的碳会计报表或者碳会计报告,而是在董事会报告,环境报告书中披露,披露方式较为简单、单一。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学术界要加强碳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工作,从而为企业更好披露碳信息提供理论指导。
从政府的角度:一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与低碳相关的立法工作,加强政府对碳会计披露的宏观监控;二是政府应积极开展审计工作,来监督并规范企业的碳信息披露.三是政府应继续深化提高环保机构的职能。
从企业的角度提出完善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一是企业应引入与低碳经济和碳减排相关的业绩评价指标,建立奖惩机制;二是企业通过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制度,在加强内部监督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宣传力度。
低碳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低碳经济与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
走低碳发展道路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实现“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也离不开对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业务的新需求,要求商业银行积极进行金融创新,确保竞争战略能适应环境变化。同时,支持低碳经济也让商业银行因投资低碳能源产业而增加新的盈利增长点。国际主流银行已经把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作为环境保护与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我国央行和环保局早在1995年就先后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2024贯彻信贷政策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2024问题的通知》和《国家环境保护局2024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2007年银监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业将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作为重要使命以及旅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2009年银行业协会的《指引》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至少应包括: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支持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要积极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来落实和推进节能减排,支持低碳产业发展,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二、我国商业银行环境责任履行现状
(一)环境责任承担力度逐步加强,但承担形式单一
《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2006)》对环境责任提出16个主要指标和19个附加指标,本文以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9及2010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为样本,根据我国银行业承担环境责任的特殊性,主要从绿色办公、绿色信贷、绿色金融实践、明确的环保规范、是否参与赤道原则、设立环保机构或部门、环境公益等进行对比统计。
从统计结果来看,我国上市银行对于环境责任的承担力度逐步加强,积极把低碳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尤其在绿色信贷、绿色运营和环保公益活动三个方面做的十分完善和突出。16家上市银行均积极响应国家的节能环保政策,制定各自的绿色信贷实施办法,对“两高”产业的信贷要求实现“一票否决”,实现“绿色信贷”。从对比统计结果来看,2010年各上市商业银行在环境责任的承担上较2009年有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并没有明确提出绿色金融这个概念,一些银行在着力做一些绿色金融实践,但大都偏重于绿色信贷方面,在开发低碳金融工具、创新低碳业务等方面的工作明显不足,在环境责任履行方面呈现一支独秀的局面。
(二)商业银行履行经济责任与环境责任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
从2010年上市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内容可以发现,各商业银行普遍有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治理理念和社会责任模型,其中五大行也都确立了社会责任管理机构,社会责任发展战略,以及协调的社会责任管理工作机制。银行业本身并不直接对环境造成污染,其经营中也是靠存贷差来盈利,银行资本金处于稀缺的与不断消耗的状态,银行发展需要不断补充资本金。但资本金是社会各行业巨量的能源、原材料和人力资源消耗后财富积累的货币量,某些不恰当的银行资本金积累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间接无形的碳排放。不少银行在许多业务的拓展过程中,为了加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也采取了多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手段。商业银行在追求经济利益与低碳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有效地结合,也是在间接地进行碳排放。如何维持经济责任与环境责任的平衡,实现业务节约型发展的模式值得深入探讨。
(三)社会责任报告形式大于实质,回避环境、经济等负面信息的披露
目前商业银行将践行社会责任与经营活动相联系,为了树立负责任的品牌形象。多数的社会责任报告为了应规,流于形式。纵观16家上市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只有1家银行在2009年度报告中提出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绝大多数银行回避环境、经济等负面信息的披露。在环境责任部分,各银行公布了对节能减排作出的贡献的数据,但很少提到在承担环境责任的过程中存在的缺失,或者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造成环境损失的情况。以信用卡为例,各个银行一边喊着低碳环保的口号,一边滥发信用卡,而这些负面信息并未体现在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
四、低碳经济下我国商业银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
我国的低碳发展过程离不开银行业的支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正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就商业银行自身如何在低碳经济下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给出以下具体的建议。
(一)加强社会责任管理,树立为低碳经济服务的理念
从2006年我国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到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普遍提出自己的社会责任理念,商业银行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从社会责任报告中仍发现不少问题,充分说明我国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管理,真正把为低碳经济服务的理念根植于企业文化的内核。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与低碳金融业务都处于摸索阶段,对绿色金融、低碳金融相关概念甚至很模糊,需要在企业社会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建立合理与低碳经济、低碳金融业务运营管理机制,通过招聘引进或对优秀银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积极培养熟悉低碳金融的复合型人才,打造银行低碳金融交易的专业团队。成立专门的低碳金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或低碳金融事业部,制造发展战略,对低碳金融市场进行调研和推广,围绕“低碳”开发相关金融产品。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与,完善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切实反映商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中的功绩与不足。
(二)维持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积极履行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社会责任
CDM项目是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结构转型的一个良好领域,在我国开展CDM项目主要涉及化工废气分解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造林和再造林、工业废热回收利用以及垃圾焚烧发电等多个领域。目前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维持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平衡的过程中应当紧密围绕“低碳”开展金融业务,加强对碳金融相关知识的普及与宣传,让企业充分意识到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节能减排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促使企业根据行业、自身发展计划、扩大国际合作,积极开发CDM项目,力争国家环境资源利益和利益最大化,同时积极带领个人消费者带入低碳领域。尽管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会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的利益发展来看,其积极影响将大于消极影响。商业银行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能够通过碳金融业务实现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履行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社会责任。
(三)借鉴国外银行的成功经验, 积极探索多样化碳金融产品
目前,我国已有兴业、浦发等7家银行与国际公司合作,为碳交易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供融资服务。其中兴业银行推出节能减排“8+1”融资模式,为节能减排技改项目、CDM项目、EMC、节能减排设备供应商买方信贷、节能减排设备制造商增产、公共事业服务商、融资租赁、排污权抵押这8项内容的融资提供了有效依据,再配合多元化融资模式,为我国商业银行探索碳金融交易迈出重要的一步。但一些国际大银行在该领域早已有所成就,如爱尔兰银行与Edenderry电厂签订协议,以欧洲气候交易所的欧盟排碳配额报价编制的指数价格,提供Edenderry缺少的碳排放额;拉博银行、巴克莱银行和汇丰银行等则注重企业碳银行业务与顾问服务等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对国际上这些银行的做法可以充分借鉴一下,国内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部门应积极与国外投行沟通合作,在中国发挥剂的作用,促进相关碳金融交易的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建立完善的银行碳金融交易机制,实现国内、国外碳金融良好互动,促进相互发展,逐步形成包括碳银行、碳基金、碳资产管理公司、碳经纪公司、碳评级公司等机构的碳金融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索尼亚?拉巴特,罗德尼?R?怀特,著.王震,王宇,等,译.碳金融[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1.
低碳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第4篇
从2006年国家电网发布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至今,各个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很少提及碳排放等方面的信息,只有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披露了2024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的责任。从2024到的资料来看,低碳信息披露进展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政府通过多项举措,引导企业采取低碳行为 政府从2011年起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低碳生产、生活的政策,涉及节能减排、新能源、低碳消费、碳排放交易等领域。这些低碳政策开始更多地被社会认识,并落向具体和实处,特别是“碳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充分表明了政府发展低碳产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作为碳排放主体的企业也开始在技术改造与创新、低碳产品、碳盘查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二)企业对碳减排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 多数企业仍将“碳减排”理解为一种风险,特别是碳政策法规的推出和调整,给企业业务造成的影响,是企业最为关注的风险,也是现阶段推动大多数企业应对碳减排的主要动力。相反,能够把“碳减排”当作给自身带来商业机会的企业还非常有限。
(三)碳排放信息披露不详尽,关键定量信息普遍缺乏 2011年,中国企业共发布了1001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报告在40份以上的行业由2010年的7个增至2011年的11个。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碳排放定量信息披露程度不高,特别缺乏具有实质意义的关键定量指标信息。归类分析显示,上市公司关键碳排放定量指标平均披露个数不足2个,56%的上市公司没有披露任何关键碳排放定量指标。在有碳排放定量信息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随意性强,计量单位和核算口径不统一,数据整体缺乏可比性,即使在同一行业中也无法比较,报告亟待完善和规范。
(四)第三方独立审验报告数量逐年递增,但增幅微小 连续几年的数据显示,经过第三方独立审验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逐年递增,但增幅只在3%左右,且连续三年保持在报告总数的5%左右。很少有企业能提供系统完整的碳排放量化信息,能邀请独立第三方对碳排放数据进行外部审验的企业数量相当有限。国家“十二五”层面明确提出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这为中国企业开展碳盘查传递了信号,因此,接下来几年对企业自身进行全面的碳盘查将是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
二、低碳经济审计构建
(一)构建多层次联合的审计主体 低碳经济审计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十分庞大,可以提供碳信息审计的部门主要有政府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内审机构等。当前,在碳减排信息披露具有强制性的前提下,以政府审计部门作为低碳经济审计的主体更能维护政策的权威,体现公众意志;更能保证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审核的客观公正性和审核的有效性,以保证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但是,低碳经济毕竟是市场行为,政府审计需要有所限制,在社会责任审计实施初期,可先由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开端来逐步推进;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相关社会责任审计准则也日趋完善时,政府可逐步引导社会审计组织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审计。
政府可将部分监督权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同时通过监督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以达到监督被审计单位的目的。在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时,应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审计灵活性的优势,从而提高社会责任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内部审计的结果缺乏客观公正性,难以被利益相关者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接受。当前,比较可行的做法是,低碳经济审计应该是以政府审计为总纲,在政府审计的指导下,社会审计为主,内部审计为辅的多层次联合审计主体。低碳经济下的社会责任审计主体如下图所示:
(二)设置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鉴于企业低碳审计评价标准客观性与主观性并重的实际,如果单独用定量指标来衡量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是不全面的,将一些非定量指标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补充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文所构建的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从定量角度来构建的;另一个层面是从定性角度来构建的,作为定量指标体系的补充以更全面的评价企业低碳行为。定量指标。根据前面审计的具体内容,可以设计以下四方面的定量指标,来对企业低碳责任履行进行评价。(见表1)定性指标。定性指标主要是对企业低碳审计上述四个方面涉及的非计量因素的评价,是对定量指标必不可缺的补充和完善,意在审计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具体的可关注以下几方面(见表2)。
(三)低碳经济审计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低碳审计的主要内容应该从宏观层面和企业层面进行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审查企业低碳经济政策的编制与执行情况。当前,政府制定的低碳经济法规主要包括节约能源与提高能效、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和开展国家低碳省区与低碳城市试点四大方面。企业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些法规的指引下,制定符合自身产业发展规律和技术指标相吻合的低碳经济政策。审计机构事前应该对企业相关政策是否符合我国低碳经济的总体目标,是否合法合规,政策的制定程序是否科学合理等进行审计。事中要对节能减排的政策执行过程定期监督,包括审计政策实施的方式方法,政策实施的真实效果。事后要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提高低碳政策的执行效果,以便政策、法规的制定部门能更好地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审计低碳经济政策的编制与执行情况,确立了企业利益相关者要求的全面低碳发展责任及希望达到的温室气体减排水平的总目标,推动了企业低碳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改进,促进企业更好的实施低碳行为。
(2)审查企业低碳经济行为与产品的认证情况。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生产低碳产品,往往会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在获得这些税收减免和补贴政策前,需要对低碳产品和低碳行为进行认证,即确认低碳产品、低碳行为与交易···。这就需要审计组织通过专业技术知识对相关行为与产品进行审计及认证,来确定行为与产品相应的标准。通过对企业低碳行为和低碳产品的评估和审查,将激励措施落实到实处。
(3)审查企业低碳资金筹集与使用情况。低碳经济扶助 资金主要是政府为促进和发展低碳经济,针对企业低碳项目或者产品而划拨或减免的资金。首先,审计人员应审查资金专项使用项目的合法性,即申请低碳项目或低碳产品是否符合专项资金使用的2024规章制度,防止搭便车现象的出现。其次,审查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专项资金是否及时足额使用是审查的重点问题,审查资金使用是否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相一致;防止使用过程中的腐败问题,避免挪用、套取和截留造成专项资金流失的现象。最后,重点对低碳经济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审计。要对资金的预算、管理、使用和投资等整个流程进行全面审计,评价其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率及效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
(4)审查企业低碳责任履行效果。审计人员应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低碳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低碳相关技术应用情况以及温室气体排放量情况等三方面来评价企业低碳社会责任履行效果。审计的重心在于2024节能减排制度、政策、目标、标准的贯彻执行以及责任的落实情况。企业在贯彻低碳项目的过程中,短时间内投入的成本可能会大于获得的收益,因此,需要实施低碳审计来监管和评价企业低碳项目的执行过程和各个阶段的效益,确保低碳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通过碳减排审计,可以发现并揭示企业在低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法律法规等手段查处杜绝这些问题,督促企业采取低碳消费方式,实现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
企业低碳经济的研究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低碳审计就是因低碳经济而发展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通过审计分析,来客观评价企业低碳政策执行和低碳行为履行情况。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建立了企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既为2024政府部门和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低碳审计提供了指标依据和评价方法,又对企业受托低碳责任的履行起到了促进与监督作用,最终推动整个社会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
[本文系2012年浙江省审计厅课题“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体系构建:基于低碳经济视角(22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低碳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金融;商业银行
一、碳金融体系及其运行架构
发展低碳金融, 应当建立包括碳基金、低碳贷款、低碳保险、碳金融市场及碳交易机制在内的一系列创新金融工具作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在其中, 碳交易市场作为低碳金融的基础, 占据重要的地位。
下面主要来谈一下,在碳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的运行架构。
商业银行作为现代经济中连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纽带,担负着微观主体和金融中介的双重身份, 其贷款政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一个完整的碳金融框架下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应当以低碳信贷理念为核心, 包括管理部门、低碳信贷产品开发、低碳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及低碳报告制度在内的综合性运行体系。
(一)低碳信贷理念的构建: 碳金融的核心出发点
低碳理念的建立, 是现代商业银行建立碳金融的关键。随着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和路径的确立, 宏观及微观层面都将发生发展模式和理念的变化。政府从宏观经济管理角度对绿色经济的政策鼓励和扶持, 对传统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发展的限制和约束, 实体经济从微观出发的自我发展路径的选择, 商业银行必然要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尽快树立起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理念并体现在其贷款资源的分配和贷款方向的选择中。
(二)低碳管理体系的构建: 商业银行碳金融的内部保障
低碳管理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是保证商业银行实施碳金融的内部管理保障。商业银行必须与政府监管部门共同努力, 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为商业银行实施低碳信贷提供动力和压力。其中, 不仅要有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或企业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措施, 还要有对切实执行低碳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的政策。同时, 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如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 以调动商业银行推行低碳信贷的积极性。
(三)低碳信贷资源配置: 碳金融化方向的商业银行经营的关键
现阶段商业银行应当以风能、水循环、电动车以及各种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开发和生产为对象, 开发提高能源效率、清洁机制下的低碳信贷产品, 包括为节能环保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清洁能源、生物多样化保护、小额信贷等, 探索和创新低碳信贷产品。为此一方面要将贷款项目按环境与社会标准进行分类过滤。对于高风险贷款项目, 贷款申请者必须完成社会及环境评估, 而且必须在与当地利益相关者磋商后办理环境管理企划书, 说明如何减少或监测贷款项目在环境与社会方面的风险。另一方面贷款项目进行环境要素评估。具体评价程序可以是:企业对贷款项目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 银行接到申请后由专业环境部门对贷款项目进行环境评估。商业银行贷款项目的环境要素评估必须考虑社会及环境条件基准、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使用、能源的有效生产和运输及使用、污染预防和污染控制以及废弃物的处理等。对于低碳的项目银行根据环境等级评价标准给予不同程度的贷款优惠与扶持; 对高碳项目与高碳产品责令其对项目方案进行整改, 整改合格后由环境部门根据环境评价等级予以不同利率的贷款, 不合格的不予贷款, 商业银行这样就可通过低碳信贷评审对企业的投资做出导向性的规范。
(四)低碳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布局
由于碳金融业务属于新的业务领域, 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 不仅会面临基本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还会面临较大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因此, 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 降低和转移风险, 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内。碳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主要是建立低碳信贷风险识别系统、低碳信贷风险量化系统以及低碳信贷风险控制系统, 对整个低碳信贷风险过程予以监控。目前, 低碳贷款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供不应求的态势, 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在项目融资中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首先应选择那些经济强度好、外部担保强的项目。这样, 就可以有效地规避由低碳贷款而带来的风险。
(五)可持续发展报告制度的建立: 社会监督与规制的信息保障
商业银行应当定期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报告, 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社会责任的内涵做出阐释, 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企业改善环境和社会业绩的行动、行动的结果及未来的战略。低碳报告制度的建立体现了商业银行所蕴含的绿色理念以及实现的环境与社会效益, 当然我们也鼓励企业自己本身报告。
二、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及其风险防范
“低碳经济”成为当今世界最耀眼的词语,碳金融则为其披上了一层实至名归的光环,碳金融引导金融资本注入实体经济,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绿色发展。碳金融必须有发达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持,而商业银行正是这个体系中的主体力量与核心。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时要不断创新并层层深入,同时谨慎防范风险。
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于其自身和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中国尚处于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需要以商业银行为平台,构建我国的碳金融体系。我国商业银行要夯实开展碳金融业务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基础,同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推进自身碳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一) 继续拓展低碳项目贷款领域和低碳项目贷款模式
商业银行要通过信贷和投资行为充分有效地引导推动经济从“高碳型”转向“低碳型”。商业银行要将贷款重点投向以下低碳概念领域:1.低碳技术领域,旨在降低能源消费的碳额度,控制全球二氧化碳的增长速度,如碳储蓄、低能耗设施等;2.可再生能源领域,旨在走出人类目前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脱钩”,如,生物能源、风能、水能等;3.能源效率管理领域,旨在高效建筑、建筑材料等领域促进能源储存与转化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要限制将贷款投向于“两高一低”企业。
(二) 稳步深入挖掘碳金融中间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近年已经越来越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碳金融中间业务的拓展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可或缺。银行碳交易中间业务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碳交易保理、信用证等结算业务。2.碳基金托管业务。3.碳交易中介服务。4.碳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理财产品业务。
(三) 设立碳基金和开展碳权资产证券化业务
中国是碳排放权的最大供应方,但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却没有定价权。目前我国的碳交易极大多数是与国外国家和机构的合作,国内碳排放权需求者很少,国内居民间的碳交易业务更是甚微。我国碳交易在国际谈判桌上缺乏经验,因此碳交易开展要大型化,机构化。作为我国未来碳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应积极筹备开展碳基金业务,一方面在二级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并从中获取可观的利润,从而对碳排放权价格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碳基金可直接投资于碳交易一级市场,充当碳排放权的需求方,进而凭借其机构力量并增加国际谈判经验使我国生产的碳资产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合理的交易和买卖,更进一步的行动是,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所拥有和控制的碳资产,开发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由于前述碳交易目前在国内较少,所以商业银行要在国内对其2024碳排放权的各项资产如贷款资产实施证券化,才能使私人投资者参与其中,广泛吸取国内资源。
(四) 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过程中要积极防范各种风险
碳金融涉及环境、政治、经济、金融很多领域,其风险是多元化的,主要有:1.政策风险:一是国际政策风险,二是国内政策风险。2.汇率风险:国际市场碳信用交易一般以欧元、美元等外币计价结算,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碳信用的价格。商业银行要运用碳信用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来防范汇率变化的风险。3.法律风险:碳金融业务通常涉及国内外多个市场主体,容易产生复杂的法律关系,特别是与国外金融机构会涉及法律适用、地域管辖等诸多复杂问题,对于法律风险,在制定合同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咨询或聘任擅长国际法律的律师,实现对商业银行有利的法律保护。4.项目风险:主要是工程建设风险,如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商业银行要审慎选择项目,在提供贷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银团贷款、分期投入资金等方式降低项目贷款风险。
三、结论
通过前面对现实情况的阐述和分析,以及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并且把握好低碳经济带来的众多发展机会等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总体上,自从低碳经济的概念被提出并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以来,国际商业银行通过自身积极的创新,不断挖掘和迎接世界向“低碳经济”转型期所带来的机遇;同时,商业银行也通过自身各个可以有所改进的方面的努力来推动“低碳经济”转型的发展。与国际商业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仍相对滞后,例如在实施绿色信贷的进程中缺少可操作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碳金融时应该向国际社会学习,不断提高和完善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水平,使之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陈柳钦. 低碳经济:国外发展的动向及中国的选择[N].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6)
[2]陈荣. 低碳金融互为支撑[N]. 中国化工报,2009-12-30(004)
[3]丁红雨. 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碳金融”中的机遇与挑战[J]. 知识经济,2010(8)
[4]杜莉,韩丽娜. 论碳金融体系及其运行架构[N].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9)
[5]高建平. “碳金融”或将成为境内商业银行“新宠”[N]. 金融时报,2008-5-5(005)
[6]高岩,王卉彤. 发展低碳经济对商业银行创新的推动力[N].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4)
[7]黄岱,刘彦文. 碳交易:我国商业银行的新机遇[J]. 绿色商业
[8]雷立钧,张利英.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的战略选择[J]. 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8)
[9]李蕾. “碳金融”何时到中国?[N]. 解放日报,2009-7-2(010)
[10]李明,卢爱珍. 碳金融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 新疆财经,2010(4)
[11]李平. 基于低碳经济的金融体系的构建[J]. 生态经济,2010(8)
[12]李威. 国际法框架下碳金融的发展[J]. 国际商务研究,2009(4)
[13] 商语青. 对创新碳金融助推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J]. 河北金融,2010(9)
[14]王宇,李季. 碳金融: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机制[N]. 中国经济时报,2008-12-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