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体育调查报告

2024-07-07 20:22:02工作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内容提要】采用抽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数量状况、结构状况、课题研究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该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但远不够理想,应予以优化;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及中、高级职称人员均居主体地位,但在体育院系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稍高于体科所科研人员。

【摘要题】体育研究

1前言

在体育社会科学领域,从总体上来研究我国体科所科研工作发展的问题,《中国体育报》2002年1月10日第7版已有报道,但以人才问题为视角,专门研究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论文却尚未见诸报道。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是我国体育科研队伍的重要方面军,与高校体育院系教师所组成的科研队伍不同的是,它是一支专门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队伍,是我国体育科研队伍中的专职队伍。本研究拟结合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整体状况,从其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展开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如今,其内在的涵义已得到较大的拓展和延伸,学者们更多地将其理解为一种辩证的发展观。在对人才资源的看法上,该发展观注重人才资源与人才成长环境、人事制度改革以及教育发展、科技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具体到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则指伴随体育科研工作的不断进步,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当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和谐的发展道路;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发展要走优化结构之路,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将推进体育科研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作为重要使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科研人员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更要注重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共有36所体育科学研究所。虽然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逐渐壮大,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但也不可否认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队伍的结构不够合理,队伍的管理还没有严格按照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去实施,科研工作与运动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与科技创新的要求尚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健康发展。欲建设好这支队伍,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优化队伍的结构,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能力(包括科技创新能力),并努力营造有利于这支队伍茁壮成长的环境。只有科研人员队伍成功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预定目标,才能促使体科所的科研工作迈上新的台阶,进而提高这支队伍对我国体育科技事业发展的贡献率。因而,对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发展状况的问题有必要作深入研究,对其作出合理规划。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从全国体育科学研究所中抽取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及山东、福建、山西、广西、湖北、河北、辽宁8所体育科学研究所,将其科研人员(专职)作为调研对象,共计178人。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读了我国体科所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了解了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整体状况;从INTERNET网上浏览了朝鲜、韩国、德国体科所科研人员若干方面的情况;参阅了我国科研人员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专著,以及与可持续发展2024的论文。

(2)抽样调查法。从全国体科所中抽取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及山东、福建、山西、广西、湖北、河北、辽宁8所体科所,通过函调的方式,了解这些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数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及承担课题研究的状况,为探讨如何优化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结构作好准备。调查从2002年10月中旬开始,至2003年元月上旬结束。

(3)比较研究法。为了研究的便利,查阅了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大体育系、湖北大学体育系、三峡大学体育系等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均系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与年龄结构状况。将研究对象即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学历、职称与年龄结构与上述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同类情况进行比较,于比较中评价其队伍结构之优劣。

(4)统计分析法。运用SPSS10.0软件对调查所得的众多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科研人员的数量状况

1985年,我国共有28所体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共计729人。至2000年,体育科学研究所增至36所,科研人员则增至1700人,见图1。

附图

图1科研人员的数量统计图

3.2科研人员队伍的结构状况

3.2.1学历结构

学历结构是指科研人员中不同学历人员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由表1可知,8所体科所中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的有38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21.4%;学历为本科的有92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51.7%;学历为专科的有35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9.6%;学历为中专以下的有13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7.3%。本科以上学历的科研人员共占73.1%,居主体地位,但硕士研究生学历的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与科研出成果需要较高比例的高学历人员的趋势不甚相符。中专以下学历的科研人员虽只占7.3%,但这部分人员学历太低,难以适应科研上水平的要求。从总体上看,科研人员队伍的学历结构基本上合理,但远不够理想。

3.2.2职称结构

职称结构是指科研人员中不同职称人员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由表2可知,拥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有76人,占42.7%;中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有76人,占42.7%;初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有26人,占14.6%。显然,高级职称人员与中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持平,略显稍高;而初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则略显偏低。这种职称结构不尽合理。从有利于科研人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员的比例搭配宜为1.5:2:1,即中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稍大于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约为初级职称人员的2倍。

3.2.3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是指科研人员中不同专业人员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由表3可知,所学专业为体育专业的科研人员共计150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84.3%;所学专业为理工科专业的科研人员共计20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1.2%;所学专业为文科的科研人员共计8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4.5%。8所体科所中除湖北体科所科研人员的专业结构(比值为9:6:1)较合理外,其他均不够合理。总局体科所中虽有4名理工科专业人员和4名文科专业人员,但与其科研人员总数相比,比值显得太小。从总体上看,科研人员队伍的专业结构虽不算单一,却不够合理。

3.2.4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科研人员中不同年龄人员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统计可知,处于30~50岁年龄段的科研人员占科研人员总数的65.7%,30岁以下与50岁以上的科研人员分别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8.0%和16.3%。从互联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表明,国外著名的体育科研机构中,30岁以下与50岁以上的科研人员至少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5,50岁以上的科研人员中通常有1/4的为学术骨干。与之相比,这两个年龄段的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显得稍低一些。人才群体的最佳年龄结构理论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才的“最佳年龄区”将向高低年龄两个方向延伸,各国将更加重视科技人才的年轻化。因而,这种年龄上的比例搭配就显得不够科学。从有利于科研人员队伍协作攻关、和谐发展的角度考虑,30岁以下、30~50岁、50岁以上这3个年龄段的科研人员较科学的比例搭配宜为3:2:1。

3.2.5性别结构

性别结构是指科研人员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统计可知,8所体科所中男性科研人员共计113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63.5%;女性科研人员共计65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36.5%,超出科研人员总数的1/3。这种性别上的比例搭配比较合理,有利于科研人员之间的协调沟通、合作研究。

3.3科研人员承担课题(省部级以上)研究的状况

从表6可见,年均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最多的为总局体科所,共17项,其次为辽宁体科所,共4项,其他体科所均为2项。反映出在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的能力上,总局体科所与其他7所体科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山东、福建等7所体科所年均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的总量为16项,不及1所原总局直属体院1年承担该级别课题的数量,说明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整体科研实力相对不足。

3.4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与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比较

体育院系教师(均系体育教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与科研工作,也是体育科研人员队伍的一部分,只不过是这支队伍的非专职队伍。体科所科研人员则主要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工作,是体育科研人员队伍的专职队伍。本研究试图将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作一比较,以揭示这两个群体在队伍结构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此,笔者查阅了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大体育系、湖北大学体育学院、三峡大学体育系、江汉大学体育系、黄冈师院体育系、荆州师院体育系、襄樊学院体育系、湖北师院体育系、咸宁师专体育系、郧阳师专体育系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将其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

3.4.1年龄结构比较

虽然用于比较的3个年龄段为近似年龄段,但仍具可比性。由表7可知,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年龄在50岁以下与55岁以下的人员均占队伍的主体,超过80%,说明中青年人员构成了这两支队伍的主体。体育院系教师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近50%,较体科所科研人员在近似年龄段的比例高出31.9%,与体育院系教师中硕土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的年龄分布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高学历人员大多为35岁以下的青年人,是高校体育院系近年来重点培养与引进的人才。要在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中建设一支年轻的学术骨干队伍,就有必要加大培养与引进高学历人才的步伐。

3.4.2学历结构比较

由表8可见,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均居主体地位,但在体育院系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稍高于体科所科研人员,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已达到了2.1%的比例,共有14名,而在8所体科所中仅山东体科所有1名博士研究生。这与体育院系近年来出台的优待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才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体科所科研人员中专科以下学历的人员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体育院系教师中同一学历层次人员所占的比例。体科所当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这部分人员的学历层次,使其在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3.4.3职称结构比较

由表9可见,中、高级职称人员在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均居主体地位,超过80%。稍显不同的是,体科所科研人员中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略大于体育院系教师中同类人员所占比例,体育院系教师中中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略大于体科所科研人员中同类人员所占比例。初级职称人员在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所占比例大致相当,均在16%左右。

4结论与建议

(1)从总体上说,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发展状况不够理想,应从以下4个方面予以优化:在学历结构上,要加大培养与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年龄在35岁以下)的步伐,尽快通过脱产学习或在职进修等途径提高专科以下学历人员的学历层次;在职称结构上,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员的比例搭配以1.5:2:1较为合理,应朝着这一目标发展;在专业结构上,科研人员所学专业应以体育专业为主,兼有少量的理工类、文科类专业;在年龄结构上,30岁以下、30~50岁、50岁以上3个年龄段的科研人员较科学的比例搭配宜为3:2:1,应向着这一方向迈进。

(2)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整体科研实力相对不足,应注重与体育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之间就某一学科或项目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各体科所的职责、功能虽相近似,但在科学研究上却有着不同的特色,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研究各有其优势,建议体科所之间就某些项目开展合作研究,以利于形成合力优势。

(3)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年龄在50岁以下与55岁以下的人员均占队伍的主体,说明中青年人员构成了这两支队伍的主体。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及中、高级职称人员均居主体地位,但在体育院系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稍高于体科所科研人员。

【参考文献】

[1]李元伟.我国体育科技事业现状及问题[N].中国体育报,2002-01-10(7).

[2]马淑燕.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1999,20(2).

体育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素质教育是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一次大的飞越,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要目标,作为一个县级小学,也在努力讨论和研究如何来推广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体育作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素质教育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小学学校体育教育体系,如何来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是当前各所学校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我认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直接影响着体育课教学的质量,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影响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因素主要包括学生自身的因素、教学内容的因素、教学方法和教师的因素、场地器材的因素等方面。

通过对旬阳县城关二小五年级的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利用小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状况来探讨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节体育课都能使学生们在欢乐中学到知识,在快乐中得到锻炼,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旬阳县城关二小五年级随机选择50名学生。其中男28人、女22人。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XX县XX二小五的学生发放问卷,问卷共发放5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为100%,回收有效率为100%。

2、访谈法: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一些问题。

二、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通过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方面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体育课非常感兴趣的有20人,占总调查对象的40%;一般的22人,占44%;不喜欢的8人,占16%。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一般和不喜欢的人数较多,占60%。经过和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到以下原因导致学生因自身原因导致对体育课兴趣不浓。一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体重偏胖的学生在逐渐的增加,而身体偏胖的学生在体育课上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标准完成锻炼任务,在学习中被其他学生嘲笑,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引起这部分学生内心产生抗拒的心理,从而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二是有一些天生体质差、体弱多病的学生也对体育课兴趣不高。三是由于怕累、怕脏、怕叫苦导致对老师教的技术动作躲避练习。

(二)通过学生对体育课教学内容情况了解到,学生对于游戏类项目的内容十分喜欢,选择该类型的学生占到被调查学生的54%,可见学生们喜欢游戏,喜欢以游戏为教学内容的体育课。其他内容的体育课,学生的喜欢程度分别在短跑类13%、跳跃类21%、球类44%、自由活动22%。值得一提的是对体育课内容的选择上男女有一些差异。男生以对球类兴趣较浓,女生对跳跃类有较大兴趣。这说明在小学阶段男女性别的差异开始影响了学生们对事物的选择,从而导致了兴趣的不同。

根据调查情况了解到学生对学校体育课兴趣的大小和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设置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小学体育课的任务是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初步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那么我们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就应该适当地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应该调查清楚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有针对性地设置体育课教学内容,让学生更愿意自主地参与到锻炼中去。

(三)对体育课中教学方式方法和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上了解到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希望师生互动进行教学活动占75%,师生关系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占65%。

根据调查结果了解到体育活动中师生互动和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较大。学生喜欢的老师,在体育课互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得到锻炼,同时给学生们带来了欢乐,让学生们在欢乐中锻炼,在锻炼中感受快乐。

(四)场地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为实现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提出了可能,同时在学生锻炼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许多学校缺乏全盘计划,不顾实际地扩招,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造成了许多矛盾的激化。校内的许多硬件设施相对不足就是其中的主要矛盾之一。旬阳县城区学校也有同样的现象,用于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设施的缺乏严重。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本校的场地设施和器材并不是很满意。

从影响学生上体育课或参加体育运动的调查原因中了解到,场地器材的因素占65% ,学习负担重没有时间16% ,教材内容的原因13%,怕做的不好别人笑6%。学生如果因为场地受限,上课时不能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积极性受到打击,久而久之容就易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例如,男同学喜欢踢足球,但是基于许多学校的足球场地不够用的现状,他们只好“望球兴叹”,对体育课抱失望的态度;而篮球课往往是六七十人在一个篮球场活动。如此不够的体育场地与设施显然不能够满足学生锻炼的需要。另外,人多场地少的现状,容易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慢慢地很多学生因为这些原因而放弃了原本爱好的体育。种种现状使得学生对体育课乃至体育活动失去了兴趣。因此,加强体育设施硬件的建设,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利于他们锻炼的客观条件刻不容缓。

三、结论及建议

(一)加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培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意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同时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让他们认识到强健的体魄才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潜移默化的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把枯燥的体能训练变成游戏活动,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提高学生体育课的学习兴趣。

体育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为促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对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预调研的基础上,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市政协副主席周琪、郑友清带领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赴临川、金溪、崇仁、东乡四县(区)进行了调研,专题听取了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汇报并进行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况

全市现有普通小学1388所,教学点584个,在校学生数404641人,教职工20339人,校舍面积2016590平方米;普通初中16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4所,在校学生数177941人,教职工10496人,校舍面积953145平方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义务教育。各级政府及教育等2024部门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一)基本保障了义务教育经费。全市教育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财政部门将本级政府所分担的教育经费全部纳入了本级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全市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比例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比例,学生人数平均教育经费逐年有所增长,教师工资2001年以来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并逐年有所增长,教师工资旧欠已还清,“普九”欠债得到化解,解决了教育费附加征收和使用问题,保证了各种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并全部用于教育。各县(区)实行了教育经费专户管理制度,凡教育经费均实行单独核算和拨款,资金封闭运行,学校事业费和专项经费没有出现截留、滞留、挤占和挪用现象,确保了教育经费及时、规范、安全、有效运转。

(二)着力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从2003年起,全市开展了以核编定岗、全员聘任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面向社会推行了教师准入制度和招聘制度,每年招聘教师近1000人。每年举办“千名校长、万名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开展教师基本功培训、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新课程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对农村中小学给予编制倾斜,努力改善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农村学校教师不足现象有较大改变。

(三)明显改善了薄弱学校环境。2004年以来,实施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寄宿制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了农村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图书馆建设,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数量得到大幅度增加。在教师增编和选调工作中优先考虑薄弱学校的需要,在教育评先、评优工作方面对薄弱学校给予倾斜,农村学校指标至少占70%以上。从2002年开始,实行了城区学校帮扶农村学校制度、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等对薄弱学校的帮扶措施,普通高中招生指标也均衡分配到薄弱初中,引导了学生向薄弱学校转移。

(四)快速推进了城镇学校建设。近年来,我市为积极顺应城镇化进程,切实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加大城区学校建设、改善城区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力度前所未有。据统计,2008-2009两年间市中心城区和县镇中小学校舍建设累计投入9.69亿元,改造和新建中小学校舍53万平方米。其中,市中心城区新建学校8所,改建扩建学校7所;临川区投资8000多万元新建、扩建了8所学校;金巢开发区投资280万元改建金巢实验小学;南城县投资1.84亿元投资新建南城二中;南丰县投资2000万元新建子固小学;金溪县投入2800万元新建仰山学校;广昌县投资960万元扩建广昌二中;崇仁县投资2000万元新建实验小学;东乡县投资2800万元新建北港小学;宜黄县投资4800万元新建宜黄一中、风岗一小;乐安县投资1652万元扩建乐安一中、新建乐安四小;资溪县投资6000万元新建资溪一中。

(五)适度调整了学校网点布局。2002年以来,我市立足城镇化进程和各校现有办学条件,对义务教育学校网点进行了调整,在保证就近入学的前提下提高了办学效益,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04年至2009年,全市农村普通初中数由148所降至115所。东乡县已撤并各类薄弱学校31所,全县规模化、规范化的办学格局已初步形成。崇仁县在2001和2002年,撤并2所农村初中,调整小学网点共75个,撤销村完小1所、教学点74所,中心完小改村完小5所,村完小改村小10所。南城全县中小学(包括教学点)由原来的362所调整为186所。

(六)较好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从2007年,我市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学生一律实行均衡编班教学,提倡利用计算机进行编班;小学、初中起始年级任课教师按班级均衡搭配,优质教育资源均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实现小学、初中起始年级成班率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现在,大班额逐渐降低,低年级绝大部分达到规定要求。小学、初中招生实行学区划片免试就近入学,严禁学校招收低龄儿童(不足六周岁)入学和跨学区招生,严禁学校盲目招生、中途随意接纳学生。加强了对教师工作业绩的科学考核。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结构失衡

第一,经费投入总体不足。长期以来,我市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按国家建设标准欠账太多,一些学校办学条件很差。从学校公用经费看,近三年来,虽然生均公用经费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也捉襟见肘,学校运转困难。目前,我市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为300元/年、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500元/年。生源少的学校,按现在的公用经费标准拨付,无法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大部分薄弱学校日常开支困难,处于负债运转状态,学校教师外出培训、听课、参加教学比赛等费用无法正常开支。从校建情况来看,近年来,学校教学大楼普遍短缺,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突出,与农村中小学点多量小、小班额现象形成鲜明的反差,城乡教育容量与教育需求的倒置现象严重。从教育装备看,全市普遍存在教学设施欠缺落后的情况,达标率不高。如全市小学的体育运动场、体育器械配备、音乐器材配备、美术器材配备、数学自然实验仪器等教学设施配备达标学校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9%、54%、54%、52%、55%;建立校园网、生均计算机、生均图书,都不到省定标准的一半。

第二,县(区)际之间教育经费投入不均。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领导的认识不同,我市各县(区)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近三年来,临川区不仅将教育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单独列项、优先安排,上级教育专项经费、征收的各种教育附加及时拨付,还把教师的“三保一金”与公务员缴交比例相同,单位部分由财政安排到位。而有些县的学校却要在本来就不多的公用经费中负担教师的“三保一金”。

第三,经费投入效益不强,与城镇化趋势不相符。近年来,国家增加的教育经费主要投入在农村,城市项目少,致使城市教育投入不足,城市学校未能得到有效改善。这种投入方向与日益加快的城镇化趋势不相符,城区学生越来越多反而投入少。再则,资金投入不集中。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一个个项目经费卡得很死,像撒胡椒面一样撒在城乡各地,见不到效益,有的投下去了,不久又闲置浪费。

第四,洪灾造成义务教育经费的新缺口。今年我市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市学校受灾面广,且灾情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市受灾中小学校1030所,倒塌校舍367间,危房8276间,供水供电设施、教学仪器设备、桌椅床具、图书资料等损毁严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 5亿元。经过各种渠道筹措灾后重建资金8000余万元,目前仍有2.7亿元的资金缺口。

(二)师资队伍配备不均,建设滞后

一是教师配备比例不达标。2008年省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重新核定我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36979名,现尚有机动编制804名。然而,根据学校规模和成班率情况,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需求量远大于编制数。在农村小学就出现教师既超编又不足的现象,而城市的编制偏紧。二是城乡教师知识结构和学科不均衡。随着农村中小学学生的自然减员,取消毕业生分配,年轻教师进不来,教师队伍得不到及时的充实,出现了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全市41岁以上的小学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55.53%,农村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比城区教师大;初中的计算机、心理辅导、音乐、美术等“小科目”学科的专职教师普遍缺乏,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与城区教师之间信息不均等,导致农村教师知识补充不及时,老化严重,范围狭窄,不能适应信息社会教学需要。有的城区教师具备的能力,农村教师不具备,教学方式、方法和效果都有差距。从学科结构看,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教师偏多,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偏少。三是优质学校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困难。2002年,我市曾制订教师轮流下派制度,并规定教师职称评聘必须有一年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但有些被派的教师家庭有困难,想方设法找人打招呼,要求不去;有些教师怕政策不连续,不愿靠前去,怕吃亏;一些校长怕自己的好老师下派了搞跨了自己的学校,下派教师的积极性不高。这项制度,最终执行效果不理想。四是农村教师待遇相对差。农村教师很多学习培训费用、征订报刊杂志及其他不合理摊派等支出均由教师个人承担。很多农村学校没有教师宿舍,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学校甚至租房都难。飘泊之感和奔波之苦,使很多年轻教师难以安家,无心立业。部分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却长期无岗位受聘,也挫伤了其积极性。不少教师外出打工离开了教学岗位,学校为了开课,只有聘请临时人员代课。还有很多教师家在县城,早上赶到学校,晚上回到县城。

(三)办学标准较低,条件有待提高

1、办学条件低于国家标准。从教育部门统计数据看,我市在学生生均校园、操场面积、教学装备等的大部分指标低于国家标准,在全省处于落后位置。如城市小学生均校舍面积3.37平方米,低于国家4.18平方米的标准;全市小学平均60.13个学生一台,远低国家标准。

2、城乡之间存在不均衡。近几年,通过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危改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我市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相对城区学校来说仍然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功能教室不全。调查显示,一般乡镇和被撤销的原乡镇政府所在地学校,集中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小,学校功能教室普遍不全,特别是音乐、卫生、实验等活动室缺乏,导致部分课程不能开设。二是教育设施设备不达标。除少数中心乡镇学校外,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短缺、陈旧,音体美、图书、卫生保健等器材普遍不达标,边远地区学校显得更少。村小是条件最落后的地方,教师上课仍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到底”。

3、学校之间存在不均衡。学校之间的教师职称、学历、教学能力以及获得的荣誉等差距较大,示范性学校高素质教师云集,薄弱学校优秀教师不断流失。好的学校硬件设施几乎是一流的、现代化的,有体育馆、塑胶跑道、微机室、语音室等,每个教室均安装有多媒体,教师可以达到人手一部电脑。而多数学校教师还只能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来上课。同一地域的学校,同一类型的学校,办学条件如师资、校舍、设备差不多,由于教师责任心不同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同。并且校际办学理念不均衡,造成学校蒸蒸日上与门前冷落的鲜明对比。

(四)教学质量城乡不均衡,“择校热”依然存在

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诸多差异,在教学质量方面得到集中体现。近年来,农村学校虽然教师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专业教师紧缺,很多课程开设不齐。即使这些课程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学质量自然不高;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具有的先进理、化、生实验室,农村学校多数没有,也直接影响到农村教学质量和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一些生源少、教师缺的农村小学包班任教,教师课时负担过重质量难以保证;部分学生少的学校随时有撤并的可能,师生的不稳定情绪,必然影响其教学和学习。近年来的各种考试、质量抽测、质量检测都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有整体逐级下降的态势,整体教学质量明显不如城区学校。

教学质量的不均衡,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择校热”。农民渴望子女“上好学”。不少农民在城区购房或务工,带着子女进城就学。据调查统计,2009年***中心城区有进城务工人员义务教育阶段就学子女4701人,占学生总数13.6%左右;县城镇有进城务工人员义务教育阶段就学子女36218人,占学生总数16.57%左右。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划片就近入学,但不论是城市还是县城镇,均有学生从薄弱学校向优势学校转移现象,转移比例在8%左右不等。

三、几点建议

(一)坚持城乡一体,制定城乡教育均衡同步规划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应当是一致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孩子接受高水平的教育,才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强调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等于追求平均发展,更不是“削峰填谷”似的使每所学校都采用同一发展模式,处于同一发展水平,更不是抑制城区学校的发展,而是既要“借峰填谷”,把名校的优质师资、教学资源、办学理念向其他薄弱学校嫁接培植,又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城乡学校高位均衡发展。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 “十二五”重大战略任务之一,是今后五年政府和教育行政及相关部门的主要责任之一。目前,我市虽下发了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文件,但是还没有专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划或意见。为此,建议市政府在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或意见时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摸清情况。在全市重新进行一次义务教育大普查,重点摸清城乡中小学校布局、办学现状以及生源分布“家底”。同时,根据我市城乡人口变化趋势,科学预测未来较长时间内城乡中小学校生源、办学规模和城乡教育需求的走向,为今后科学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提供依据。二是确定目标。要依照《义务教育法》和《***省人民政府2024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立足我市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确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的标准、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大班额现象、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和基本均衡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三是强化举措。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和向前发展的过程。制定的实施步骤要着眼于全市,充分考虑整体规划、差异发展和分步发展。提出的具体措施要立足城乡学校具体情况,在保证城区学校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在经费不能完全保障的情况下,要确定每年硬性完成几项义务教育均衡的重点工程,努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规划布局、资源配置、政策制度、水平提升一体化。四是健全机制。组建专项工作组,加强领导,开展调研,实施监督;建立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发现问题及时准确,解决问题有章可循;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做到专款专用,加强审计监督,不做无效投入;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对教育的各项规划和建设实行社会监督。

(二)保障政策落实,实现城乡教育经费同步增长

一是要落实各项教育投入政策。市、县(区)政府要按照《义务教育法》确保教育投入“三个增长”的规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分担相应的义务教育经费,并努力创造条件,力争2012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水平,确保教师的工资(包括绩效工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补贴等政策性待遇落实到位。严格按规定征收、管理和使用城市教育费附加、城市住宅建设配套费和其他用于教育的税费。中央、省财政的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及其他教育专项经费要管理规范、专款专用。经费投入要政策性地向农村倾斜,保证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寄宿制学校、教师培训、扶贫助困等专项经费要优先考虑农村学校。要建立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监测、评估、公告、通报制度,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县(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要加强对各级政府教育投入责任的考核,并纳入各级政府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考核体系。二是要拓宽投资平台,用好有限经费。市政府及2024职能部门要将我市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特别是我市学校灾后重建资金缺口2.7个亿元的情况向上反映,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加大对我市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充分利用政府信用平台、教育基金会平台,广泛吸收金融资金、社会资金、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建立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共同分担的、多元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教育投资新机制。要参照国家及我省的2024政策,制定符合我市情况、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设备配备标准,作为建设资金投入的基本依据。每年根据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的设施设备普查结果,将资金优先投入薄弱学校,分步实现义务教育学校硬件条件均衡。要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三)合理调整布局,推动城乡办学条件同步改善

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改善城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增强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明晰调整思路。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乡村建制的调整、公路村村通和农村人口流动等,为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按照“适度集中、规模办学、提高效益、保证质量”的原则,确定“初中向县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小学向中心校完校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的布局思路。既要做大城镇中小学,又要调优农村中小学,彻底改变一乡(镇)一中学的局面。2-3个乡(镇)中学实行片区内集中办学,尽可能达到1000人以上规模,利用空余的中学办中心小学或新建中心小学,创造条件将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尽可能向中心小学集中。加大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积极引导边远山区和交通不便地区的群众支持网点调整,让子女寄宿学习。第二,扩充城镇学校。随着市中心城区城市化发展的加快和城区人口的增加,市区中小学校布局不合理、规划较小、设施落后的问题将更加突出,要尽快制定实施《***市中心城区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加快市中心城区中小学校的建设。各县(区)要积极顺应城镇化进程,用三年时间推进教育园区建设。第三,注意因地制宜。调整中小学布局,实现由“分散—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办学模式转变,一是要解决偏远农村孩子乘车问题,可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开通校车或乘车费用由财政买单。二是要解决需要到更远的中心校住读的学生住宿问题。三是解决合并后部分教师面临转岗选择的问题。四是要解决学校撤并后资产的处置问题,确保闲置的教育资产继续用于教育。

(四)优化农村师资,实现城乡教师素质同步增强

一是创新帮扶机制,提高帮扶实效。要创新机制,解决义务教育帮扶的问题。建议采用“强联弱、城带乡” 的“1+1”和“1+n”共同体机制。这种共同体属松散型“联营”,原校人事、体制等均不变动,不打破现有办学格局,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更多的是在教学业务、教研培训等方面加强融合,互帮互学。这样做既可绕开城乡体制性障碍,又能实现教育资源整合,便于实践操作。只要强校与被帮扶学校捆绑考核,这种机制一定会解决帮扶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帮扶效果。二是健全优化机制,加强师资建设。健全师资合理配制机制,尽快改变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学校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健全优质师资共享机制,建立优质师资到农村服务期制度,任教经历与职称、晋升挂钩,实行严格的考核;健全师资培训工作机制,组织老师到外地先进学校跟班学习,聘请专家学者讲学,自主提高学历层次和抓实校本培训等,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强化管理机制,促进有序流动。要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实行工资统发、经费统筹、队伍统管。要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统筹管理职能,保证优质学校的干部、教师定点定期到薄弱学校任职、任教,薄弱学校的干部、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学习,促进师资队伍有序流动。此外,尽快缩小农村与城区教师的收入差距,兑现绩效工资,缓解高职低聘的矛盾,解决“三保一金”经费,考虑特殊津贴、补贴向长期工作在条件较差的农村教师倾斜。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配套建设老师周转房,以解决目前农村教师走教问题,稳定教师队伍。

(五)健全监督体系,促进城乡教育质量同步提升

?首先,明确政府的责任。市、县(区)政府要加强对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领导,把义务教育摆上优先发展的位置。统筹协调,明确教育、财政、发改、人事、建设等部门的职责,督促制定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高效益。完善教育督导对党政干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考核办法。其次,建立和完善质量监测体系。各级政府和2024部门严禁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和单纯用升学率评价教育工作,不以指标完成情况评价和奖罚学校、校长和教师。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标准,主要考核其提高发展的程度,评价其努力、创新的程度,衡量其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效益的情况,定期评估辖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其三,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人大的法制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民众的社会监督的立体开放的监督模式,扩大督导的参与面,加大监督的公开度。除专兼职督学外,还要邀请一定比例的民众代表参与;要依法将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的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 ??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

?????????????????????????? ?????????????2010年11月26日

体育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体育 健康教育 体育氛围

健康是人类关心的话题,而体质健康教育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体育教育工作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小学体质健康教育将承担起培养少年儿童具有科学健康观的责任。近几年来,小学生的耐力、灵敏性、力量、肺活量等体质指标呈下降趋势,肥胖的学生明显增多,近视发病率不降反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学校体育工作的特点,我校开展了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问卷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我校3~6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⑴问卷调查法。2010年10月份,发放问卷403份,回收400份,回收率99.25%, 其中有效问卷383份,有效率95.03%;发放教师问卷30份,收回3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无效问卷0份,有效率100%。⑵座谈访问法。⑶数据统计法。⑷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此相关的文献资料4篇,为本文提供理论参考。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校是体质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很多时间在学校里度过,在校教育对学生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习惯的培养等。从问卷调查分析,教师和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比较统一,大多数学生对体质健康的认识上比以往有提高,能关注自己的体质健康。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质健康教育不重要,获得体质健康知识的渠道窄,认识不深刻,可见我们对健康教育的宣传尚未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2.教师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重要引路人。教师的引导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从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主要是在课堂上从教师那儿学来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的。小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培养的意识还没有形成,更没有具备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学生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有的学生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这是体育教师要反思的问题。

3.生活习惯和安全常识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和学生在这一点的认识和理解是一致的。从问卷调查分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个人卫生、饮食、体育锻炼等是构成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学生有着深远影响。安全常识的学习与掌握关系到学生是否具备应付安全事故的能力,对生活中突发事件发生有良好的预见,对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有一定心理基础,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4.学习负担重是学生体质健康的最大“绊脚石”。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分析:升学的压力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过重,作业量多,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大。多数学生想参加体育锻炼,但是有的是家长不支持,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占用了过多时间,影响孩子学习成绩,有的是任课教师为了保证学习时间也不支持。课外体育活动、业余训练都面临着很大阻力。

三、建议

1.提高意识,树立健康理念是前提。大多数家长“没有病就是健康”这种传统的健康观仍处于主导地位,这种对体质健康理念的片面理解与大多数家长未能接受系统的体育理念,忽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健康意识的培养不够2024。尽管参加运动的人群比例逐步升高,但往往缺乏对运动的正确认识,多数人达不到运动项目所要求的运动时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但实际行动中往往不到位;尽管有些人经常参加锻炼,但他们往往只注重身体的健康,而忽视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家校结合是体质健康的保障。实现“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这一目标仅靠每周几节体育课、每周一节的健康教育课、早操、课间操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而小学生在业余时间参加何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家长。如果家长自身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失去榜样作用,就很难保证孩子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很难用健康知识去指导孩子的行为。“一切围着高考转”“牺牲健康,换取高分”这些只顾眼前利益、没有把健康当回事的思想是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体育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我们大学共有机电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经管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信息与通信学院等13个学院,而此次我们所调查的学生群体主要为机电学院.外国语学院和文化与传媒学院的部分学生。且取部分来估计总体的结果。其中我们组做调查对象约50%为09级学生,30%为10级学生,其余为08级学生。结合我们大学的男生女生比例,我们所调查的男女比例约为7:5。

2.你觉得参加体育运动对你的人际关系有什么影响?

在被调查学生中有大约25.2%的人认为体育运动不但强健了我们的身体,而且还拓展了我们的人际关系,加深了朋友间的感情,在运动中结识了新的朋友,也巩固了和老朋友的关系,起了多个层次的作用;约有44.7%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对他们人际关系的影响效果不明显,和平时好像差不多;另有约18.4%的人表示尚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也不会特意去关注这个方面;其余10.7%被调查人群表示不经常参加运动,对此不发表看法。

3.你大约多久做一次运动?

在我们小组所调查的人群之中有大约25.2%的人坚持每天都进行体育锻炼并且他们会一直坚持下去;约有44.7%的人会在每3—4天做一次体育运动,他们认为这样的频率比较合适,另一方面也比较符合他们的情趣的热度,因为他们所进行的活动都是自己较为喜欢但又非非常喜欢的,过于频繁的反复进行反而会减少他们的兴趣度;大约有18.4%的被调查大学生每周有一次的体育运动活动,他们认为体育运动只是自己的兴趣所致,什么时候兴趣来了而且又有时间就会约朋友去运动,这一类人群的运动时间往往比较的随意,没有固定的规律;剩余大约10.7%的被调查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几乎不怎么运动,或基于没有时间或基于没有喜欢的运动等,他们几乎在学校不参加任何运动。

4.你参加运动的目的是?

在我们小组所调查的人群中大约有7.8%的人表示自己参加体育运动是基于想要强身健体,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的想法,其中也有部分人是基于这样的目的才开始进行体育运动的;而作为其中绝大部分的67.2%人表示自己参加体育运动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所致,他们所参加的体育活动是自己喜欢的,进行此项活动的时候心情愉悦,乐意进行下去;而其中约20%的人也表示参加体育运动是想要缓解压力,放松自己,更好的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表现;剩下的约4.4%的被调查人群表示是其他原因让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以上所有数据皆为除去不参加体育运动的被调查人群后的人数作为总体后的比例)。

5.你觉得如何提高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在认为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有帮助的人之中有60.8%的人认为应该积极宣传体育运动对人的身体,乃至身心健康的极大好处,可以通过一些事例来具体说明。同时,学校要为体育运动提供良好的场地与设施,安排一些空余的活动时间。让体育运动在同学之间传播开来,并广泛的开展起来。20.1%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一定程度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减少感冒等疾病的发生,但是体育锻炼并不能有效改善心理健康,所以要让人们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益处。可以组织安排一些活动鼓励大家参加。其余人则认为体育运动是自己的事,主动与消极是自己来掌握,不需要外界因素干扰。

6.你认为参加体育运动是否改变了你的性格?

在被调查的学生之中大约36%的人认为参加体育运动对他们的性格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体育运动使得他们更加开朗乐观,在与别人的交往之中显得更加自信,使自己的性格更加好;另外64%的被调查者则认为体育运动与自己的性格没2024系,性格也许会改变,但是和体育运动无关(此类人群中包括不喜欢运动或者参加运动非常少的学生)。

7.参加体育运动对调节你的情绪程度如何?

在我们小组所调查的人群中约有22.4%的人认为参加体育运动对自己调节情绪有很大的帮助,参加体育运动后会心情舒畅,忘记不愉快的事情,让自己更多的时间处于快乐中;其中11.1%的人认为体育运动对自己情绪的调节作用效果还可以,也承认体育运动可以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少数的4.7%的人则容易受比赛的影响,反而会因为体育运动而情绪不好,容易受到输赢的影响;作为大部分的68.2%的人表示体育运动对情绪的调节没有明显的效果,情绪在自己的经历之中已经成型,不会因为参加体育运动而轻易改变的。

8.参加体育运动对你哪方面的能力帮助最大?

在被调查人群中有约25.2%的人表示参加体育运动对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有较为明显的帮助提升,大约有44.7%的人则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在体育运动中有了改善,另18.4%的人表示自己在体育运动中的收获是提升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其他表示体育运动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中10.7%的人为其他方面的帮助。

9.假如你不参加体育运动,是什么原因?

在被调查人群中,有些是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在这其中,约10.7%的人觉得参加体育运动是浪费时间和精力;44.7%的人则表示是由于气候和场地的限制无法参加体育运动的;其中25.2%的人表示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不参加体育运动;由于其他原因不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占18.4%。

10.你认为不同性格的人适合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吗?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坚韧刚毅的意志、勇敢果断的性格等心理品质作为基础。因此,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锻炼,对培养健全人格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可以总结出类似的结论。如在被调查人群中有89.5%的人认为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类型的喜欢的体育运动,所以不同性格的人会参加不同的运动。一次可以鼓励不同的人参加适合他们的运动以增加对运动的兴趣。其余人则认为运动都差不多,什么样的人参加都没有什么影响。

小组总结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在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已经对体育运动与健康的重要性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仍有部分学生借着各种理由不参加体育运动。并且应注意进行长期的锻炼与练习,保持足够的营养、休息与睡眠等。所谓锻炼,就是反复进行相似的活动,产生全身适应性变化,使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并且我们通过调查总结了不同性格的人适合的运动并列出如下。优柔寡断者应选择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车、跨栏、跳高、跳远、击剑、角力等体育活动。任何犹豫、徘徊都将延误良机,久练能帮助人增强果断的个性。

急躁易怒者应该多进行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射击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这些体育项目能帮助人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克服。

缺乏自信者若坚持一个时期的诸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体育锻炼,信心自然能逐步得到增强。

遇事紧张者 心理缺陷者要多参加公开的激烈的足、篮、排球等项目活动。因为场上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应对,才能取得优势。“久经沙场”,从而可给学习、工作带来益处。

自负逞强者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运动如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体育项目,也可找些实力水平超过自己的对手下棋、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等,以不断提醒自己“山外有山”,不可自负、骄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