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作文讲解观课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文讲解观课报告范文第1篇
??? 一、小先生课
??? 中学历史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一般情况下,政治、经济内容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文化内容是以学生自学为主。那么能不能赋予学生以“先生”的职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小先生课”。例如,根据人教版初一新教材与文化相关的6课内容,安排历史知识较丰富的6名同学来主讲。给他们提供资料,辅导其备课,安排其试课,直至上课。“小先生”们经历了由紧张到不紧张、由不自信到自信、由不适应到适应、由不自如到自如的过程后,成效可观,受益匪浅。该课对学生触动很大,促使他们深入钻研教材,学会分析教材,认识历史训练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 二、读书报告课
???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历史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提高学生整体阅读水平是当务之急。“读书报告课”就是在学生自读、自研“课外阅读教材”或课外书的基础上,写出读书笔记后再做报告的。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主题思想、德育收获、内容精华、阅读析疑、论史角度、作者风格、写作体裁等方面内容。学生可写历史评论,也可写心得体会,抒发己见。这样做能锻炼学生分析、评价历史文献的能力,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解决学生不会阅读的通病。
??? 例如,在评价秦始皇功过时,可把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主讲“功绩”,拟题是《秦始皇与大统一》、《个人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二组主讲“过失”,拟题是《秦始皇与秦的速亡》,《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不利影响》。第三组主讲“评价”,拟题是《真实的秦始皇》、《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六个报告从评价历史人物的三要素入手,化解了学习的重难点,可谓事半功倍。通过做报告的形式,课堂“活了”,学生“乐了”。
??? 三、答疑解难课
???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的素质恰恰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切入口。学生有疑则需要教师来解惑。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可成立一个“问题反馈小组”,负责搜集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并适时开设“答疑解难课”,学生可写纸条也可课上当面质疑,在老师解答之前,不妨先让其他学生发表见解,老师再作适当补充。如出现争议,可上辩论课,目的是明辨是非、澄清问题。该课型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切忌模棱两可,令学生无所适从。
??? 四、写作演讲课
??? 在历史课的教学模式改革中,要保证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学习,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历史,改变目前还普遍存在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写作演讲课”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的尝试。请历史小论文写得好的同学演讲自己的作品,并要讲出如何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并注意“论从史出”的原则。这种现身说法有仿效价值和指导作用,比教师空洞的理论说教更富感染力、说服力。此外,也可尝试让暂时写得不好的同学演讲,师生共同为之诊断病因,对症下药,这会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益处。
??? 五、学法交流课
作文讲解观课报告范文第2篇
一、 实习目的
生产实习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本次实习是在学生学完所有基础课及技术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课后进行。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在网络和通信公司、企业广域网和内联网(Internet/Intranet)或实习基地的生产实践,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建立网络、信息系统集成概念,并为后继课教学及毕业环节打下基础。
二、实习要求
(一)解计算机通讯网络及企业内联网的构成和配置,掌握所接触信息系统(软硬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安装,及故障识别方法,熟悉基本网络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系统规划软件和网络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二)了解服务器、交换机、Hub、网卡、光纤和粗细缆的功能,安装,维护及使用方法,了解它们选型的一般原则及对应的网管软件使用等。
(三)了解所在企业信息流的组成,即供应链、产品链,资金链、信息链的性质和用途,初步形成企业信息系统和计算机通讯网络的整体概念。
(四) 通过讲座、参观,了解通讯及网络技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使用情况、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情况。
三、实习内容
讲座(1)金杯CIMS
时间、地点、报告人、单位、报告内容、专业认识和体会
讲座(2)大显网络集成工程建设
时间、地点、报告人、单位、报告内容、专业认识和体会
讲座(3)铁通光纤数据通信、网络设计
时间、地点、报告人、单位、报告内容、专业认识和体会
注:侧重内容:通信设备、方案设计、设备选型、组网、内容总结、心得
实习单位(1):沈阳铁通公司
时间、地点、参观单位简介、参观过程、情况总结、心得
侧重内容:局域网的组成、光纤通信
实习单位(2):沈阳汽车制造厂
时间、地点、参观单位简介、参观过程、情况总结、心得
注:侧重内容:企业生产流程、控制网络、管理网络、企业生产信息管理集成系统软件结构、功能、实现、应用情况
实习单位(3):大显网络工程公司
时间、地点、参观单位简介、参观过程、情况总结、心得
侧重内容:企业生产流程、控制网和管理网集成硬件平台、软件平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结构、功能、实现、应用情况
注:
(1) 实习报告分为封皮和实习报告正文(封皮应表明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报告正文如果较长,可以加目录;也可以不加,同学们可以自行选择)
(2) A4纸,正文小四号字,宋体,标题四号字,加粗,单倍行距
(3) 讲座报告和实习单位分开写
作文讲解观课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口头报告;问题;行动方案;启发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并要求学生“……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在《教学要求》的指导下,笔者认为presentation是一种很好的现代教学手段,此处的presentation指的是学生事前有准备的,通过整合搜集的数据,以ppt形式在课堂上演说的教学模式。它很好地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也能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一、存在问题
本人在2012-2013年第二学期安排自动化11级1班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口头报告活动,共64学时,16周,但从学生口头报告的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对学生口头报告情况的观察,课下与学生座谈,发现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对口头报告的前期准备不够
班中有近乎50%的学生在轮到自己口头报告的前三天开始写稿,做ppt,水平较高的学生还可以背诵文本,水平较低的学生甚至不能完全背诵文本,导致出现照稿或ppt宣读的情形。
2.多数学生对口头报告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
导致做口头报告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存在应付教师布置任务的倾向,报告的内容并不是自己通过搜集资料,自己总结写出来的,而是从互联网下载下来,未经修改,直接照搬过来的。
3.多数学生对口头报告的整个运作流程不太熟悉
学生只把大多数注意力集中在口头报告的汇报上,对口头报告后的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口头报告后学生没有进行反思,没有总结前面同学的经验、教训,导致前面同学犯过的错误仍然出现在后面同学的报告中。
4.出现了口头报告汇报人和听众分离的情况
汇报人只是在完成报告的任务,没有注意到听众的反映,而
听众也觉得口头报告是汇报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以至于只有少部分学生和老师在听报告,其他同学有看书的、有交头接耳的
等等。
5.没有对听众的水平和要求进行客观分析
一味参照高水平写作标准,使得文本中词汇的使用过难,句
子过长。在实际做报告的过程中,同学在下面听不懂,跟不上。
6.班级构成人数较多
按照课时的要求,每节课作报告的人数较多,有些影响正常的课程进度。
7.教师本身也存在问题
在头口报告前没有给学生进行系统的讲解,没有给出一个sample,也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只是通过对学生口头报告的评价使学生逐步认识、了解口头报告。
二、行动方案
为了能让学生真正地在Presentation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笔者参加了外研社暑期举办的“有效课堂的教学与研究(三)Effective presentations”的培训班。回校以后,笔者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制订了详细的行动方案,做到有的放矢。行动方案分为报告前讲解和口头报告过程中的综合指导,所实施的对象为2013-2014第1学期的自动化11级1班学生。
1.报告前讲解措施
第一周
措施:(1)给一个presentation的sample。(2)介绍本学期
presentation训练方案。
目标:让学生对presentation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二周
措施:(1)陈述presentation的重要性,体现交际能力以及实践能力。(2)详细介绍presentation的流程,报告前要搜集资料,做预演,报告中要注意与听众的目光交流,时间控制,ppt内容,听众要求认真听,报告后同学和老师要评分,老师点评,同学和老师进行反思。(3)给出评价表。(4)课间访谈,询问学生意见。
目标:(1)让学生意识到报告的重要性,不要存在应付作业的倾向。(2)让学生明白报告的每个细节。(3)听众和老师均要打分。
第三周
措施:(1)给学生一份半成品的文稿,指导学生从结构以及语言尤其是词汇方面进行修改。(2)确定学生报告方式的名单,一种为课堂上的演说,一种为自己录制的video。对学生选题及报告日期提前做出安排。要求学生至少提前一周把口头报告的文稿或ppt发到笔者邮箱。
目标:(1)让学生意识到较简易的词汇和句式能够帮助听众
听懂报告。让学生对自己的任务更加清楚。(2)让学生对自己的任务清晰、明了。
2.口头报告过程中的综合指导
第四周
措施:(1)通过邮件以及预演对第一报告的学生进行详细指导。(2)本周的第二次课第一位学生报告,报告后给予细评。(3)其他学生对此次学生的报告进行反思。
目标:起到Model的作用。
第五至十八周
措施:(1)总结经验反思内容。(2)继续对其他同学的邮件进行指导。(3)对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不断反思。
目标:(1)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认识报告流程。(2)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改进口头报告取得进步。
最后一次课:总结本学期的口头报告,发现问题。为下一轮的行动研究做准备。
三、取得的效果及反思
经过前三周分层面和分层次的讲解,取得的效果应该说是很明显的。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得知大多数学生在心中对presentation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学生知道了如何去做一份高质量的报告,那绝不仅仅是台上讲说的三分钟。整体上说,学生对老师的讲解表示满意,也认为很有必要。第四周第一位同学的口头报告已经做完,在同学中反映良好,已经为同学们起到了一个样板的作用,达到了笔者的目的。笔者预计接下来的为期15周的口头报告将会顺畅进行,报告人由于自己提前的准
备以及老师的指导,报告过程会比上一个学期有所提高,而听众由于要给报告人评分,参与度也会有所提高。笔者将学生这学期口头报告与上学期进行了对比,课堂效果却截然相反。仔细思考,觉得前三周的讲解和对学生报告前文本的修改以及指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上一学期笔者虽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却很微弱,学生的努力要和教师的指导结合起来才会创建良好课堂。
参考文献:
作文讲解观课报告范文第4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信息交流的工具,双语教学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手段,也符合“地球村”的发展趋势。针对国内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双语教学问题,分析双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机械原理》课程为例,探讨双语教学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
1 高职院校工科双语教学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双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专业术语的积累和双语沟通可为未来进入外资企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高职院校工科双语教学面临以下问题。
1.1 师资问题
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师资。工科类专业老师不是外语专业教师,都是理工科出生,大部分高职院校老师也少有出国留学或进修的机会,因此,老师的外语口语水平有待提高。部分院校甚至通过对英文教师进行简单的专业培训,进而从事工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这些老师英文水平很高,但专业知识匮乏,只能照本宣科,单纯翻译英文,无法深入传授专业知识,对学生的问题也不能做深入详细的解答,这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1.2 教材问题
教材的选择通常有3种:外文原版教材、国内出版的翻译教材以及学校老师的自编教材。外文原版教材语言表达非常地道,内容丰富,理论创新,信息量大;案例多而生动,颇具代表性和参与性;做工精细而且少有错误,是双语教学教材的很好选择。但缺点是价格昂贵,往往以美元定价,学生不愿购买,同时受不同国家教育体制和目标差异的影响以及国内学生外语水平的限制,目前高职院校很少使用外文原版教材。
1.3 教学形式问题
目前常用的双语教学形式主要包括两种,即外文教材、中文讲授和外文教材、双语讲授。后者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双语教学。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双语课堂大部分采用外文教材,中文讲解,介绍一些专业术语,这种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能力和英文理解专业课程能力的培养,与中文教材、中文讲解的唯一区别就是学生增加了一项教材翻译工作,这与英语翻译课没有差别。外文教材、双语讲授的形式大部分时间采用外文教学,避免了以上缺点,同时针对工科课程的难点,辅以中文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就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而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均有一定的难度,双语教学时,有些难点问题用中文讲解,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工科双语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2.1 教材选取
采用“主教材-辅教材”相结合的方式。主教材2024英文原版教材,辅教材包括国内的翻译教材、网络资料、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文献资料等。主教材的选取要求基础性强、难度适中。辅教材的选择较为广泛,网络也是学习好帮手,网络上有各种机器或机构的视频和动画,学生也可以浏览各种专业论坛,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点。
2.2 课堂导入
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经验丰富的教学工作者往往能用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个设备甚至几句闲聊与章节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引出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样就成功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程中来,顺理成章的讲解齿轮的分类、齿轮啮合基本定理等枯燥的数学推导过程。
2.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件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精美的PPT,图文并茂,简单直观。《机械原理》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图片,如各种运动副、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等,这些机构在教材中都是图片的形式,呈现的是机构的某一个时刻的状态,是死的,不够直观,PPT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以插件形式或其他方式动态的呈现出机构的运动情况,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平面四杆机构中的“死点”,教材只会告诉你什么是死点,死点有哪些应用,但这些都是文字性的叙述,而PPT中一个电源分合闸机构的插件或动画可以很好的呈现出来,为什么会出现死点,具体在电源分合闸中是怎样利用死点的。
课堂上,吸取外文课堂的精髓,注重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消除学生因为英文语言能力表现出的不自信以及中国学生的害羞,具体说来,就是老师讲解大部分教学内容,选取一些有特点知识点,让学生以大作业的形式完成。学生自由分组,6~8人一组,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课后做准备,完成资料2024、课件准备、小组试讲,最后以英文为主要语言,每组选择一个同学为代表在课堂上宣讲。老师按班级人员数量留取几个课时,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限定时间为30 min,报告人讲完之后,同学可以自由提问,最后老师做点评,告诉他们做得好与不好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英语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
实验方面,安排了多个板块的实验。如,搭建一个机构,观察其运动情况,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等。这样不断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3 工科双语教学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主要是以期末考试的形式呈现,闭卷考试,卷面100分,试题大部分来源于课后习题,题型包括填空、判断、计算等,与中文授课考核方式的唯一区别就是将题目翻译成了英文。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太片面,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不能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学生为了考试高分机械的做题,忽视了这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学习的目的是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和个性发展。
对双语教学的《机械原理》课程而言,可以完全颠覆传统的考核方式,采取“大作业+报告”的形式。具体而言,总成绩=大作业成绩的40%+报告成绩的60%,当然这里的比例可以进行调整。“大作业”就是前面课堂上的小组大作业宣讲部分,老师可以根据讲解情况、PPT制作情况、问题解答情况等打分,这部分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报告”就是完全开放式的,学生可以根据课程所学类容,设计一个机构,做出机构模型,撰写报告,报告应包含设计该机构的目的、详细过程及意义等,这部分占总成绩的比列可大一些。这样的考核方式,尤其是“报告”部分,学生可以拓展思维,发挥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了应用型学科要求达到的目的。
作文讲解观课报告范文第5篇
触摸思想张力,更新价值追求
任何一场报告,都是报告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折射,是报告人思想和精神的集中表达。对教师来说,如果能学会在报告现场通过对报告内容的有效信息的捕捉,走进报告人的思想深处,触摸其精神世界,那么,教师就会打开一扇新的人生之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追问自己深层次的存在价值,追问自己个性层面的生命价值。唯有价值层面获得洗礼与更新,才有可能生成平凡教学生活中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动能。
聆听这样充满哲思的报告,教师要学会尽情享受思想的,不要错过任何一个生动的表达细节。比如聆听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报告,总是能让我们不断享受“打开一扇窗,射进一道光”的快乐,在一次次对报告内容的品读中,不断被震撼,不断有新的领悟生成。
这是我们2024的部分语丝:
愚蠢的人看世界永远只看到他今天知道的东西,聪明的人看世界每天都会看到和我头脑里不一样的东西,这样会越来越聪明,看到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一个人应该有怎样的看世界的视角?你希望世界来证明你的经验,还是希望世界来打开你的世界,丰富你的经验,提升你的经验,你的期望不一样,你就会看到世界的不同面。我们要学会看教育世界,我们要改变头脑里继承的世界。
只有敢于直面现实的人才是有力量的人,才是有内在力量的人。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不可能的外部条件上,或者短期内不可能实现而长期需要规划的条件上。真正的力量不是无视现实,不是幻想理想,而是我们要正视现实,要基于现实的思考与发展。
30岁以前,人的长相是由父母负责的;30岁以后人的长相是由自己负责的。你对生活怎么理解,你怎么思考,你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是不断创造新生命的人,这就是人的精神革命。
挑战是一种刺激,是让你奋进的力量。只有不断挑战的人生才有意义。
支持力量的根基在自己。没有自我的人是不能发展的。
在这样的报告现场,教师不能埋头去记,而是需要在静静的聆听中去触摸叶澜教授的精神世界,去触摸她的世界观、人生观,再静静触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魂、自己的人生追寻,去打开新的时空。这样的报告,教师要通过录影等方式全程记录,回去后再细细整理那些精彩的语丝,作为自己的珍藏,时时翻阅,用以触碰自我。
在角色转换中形成思维力量
在我们日常倾听的报告中,大多与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一个倾听者,我们不是一张白纸,都有属于自己的教学认知。要让每一场报告为我所用,我们首先要实现从听众、观众的角色向学习主体的角色转换,要把报告人作为现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1.带着主题建构理解,进行思维互动。
当教师走进报告现场,知晓报告主题时,每一个倾听者都会在内心形成倾听期待,并会初步构建起自己内心的主题理解。如果教师带着这样的思维准备开始倾听报告,必然能和报告内容形成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或许就会产生共鸣的快乐、印证的幸福,更可能产生丰富和提升后的愉悦。
曾经听过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的一个报告,题目是《从课例研究获取语文教学知识》。在报告开始前,我们对“课例研究”、“学科教学知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初步认识。王教授的报告分别从课例研究简介、学科教学知识的含义、两个阅读教学的课例、两个写作教学的课例四个层面展开。在倾听过程中,对课例研究的理解,自己的哪些想法和王教授提出的观点一致,哪些观点自己还没有认识到,马上就形成了认知冲突,新的认知开始建构。事实上,通过这一报告,自己知道了在语文课例研究与评课过程中与王教授所抱的姿态不同、着眼点不同、所用方法不同。而王教授把“学科教学知识”上升到教学决定性因素的层面,也让我们豁然开朗,尤其是帮助我们认识到教学提升的瓶颈所在,即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教学知识的掌握。
2.带着质疑和困惑去领悟、体会。
许多时候,教师是从拿到报告主题开始叩问的。他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为什么这么架构,为什么这么提,为什么这样来表达和呈现?当教师拿到报告主题之时,其思考和追问就开始了。“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记得在听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国际视野下的语文课程改革》一课时,就曾这样不断在追问中听完整个报告。吴教授用了大量的时间完成了语文课程的追问:语文课程形态之追问、语文课程内容之追问、语文教学流程之追问、语文课程重点之追问……刚开始还觉得吴教授是不是跑题了,在追问上花那么长时间,为什么不开始国际视野的正题呢?
之后,吴教授呈现了很多文摘,如:
课程决定教育的方向和内容,规定“教什么”,而教学是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决定“怎样教”;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设好了的,而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但是听着听着,我们开始逐渐理解,吴教授的报告不是简单的国际视野下的语文课程改革的认识宣讲,而是随着对四大领域的深度追问,帮助我们构建国际视野,同时又在国际视野下认识我们自己正在从事着的语文教学。在一种综合的新视野下认识自己的同时,重新建构自己。这样的思维方式不是线性的表达,其本身就具有学习价值。尤其当我们听到直面现实的解剖时,每一个倾听者都应该结合报告内容,问一问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得如何,对自己的教学现实做一个深度比照。比如吴教授讲“教课文流程和学语文流程”时,提出:现代课程论之父泰勒说过,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评价“教课文”或“教语文”的依据不是教师在课堂里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习后在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行为上有什么收获,发生了哪些变化。
于是,我们都会在内心自觉地给出自己的分数和评判,更明确了以后的努力方向。
3.带着“阅读心理”潜心现场“对话”。
在报告现场,往往没有阅读文本,但是当报告人字字句句的内容进入我们的大脑时,又怎能说我们不是在和报告人进行思想对话呢?报告人试图在现场寻找到思想知己,而我们也盼望能在报告现场,在解读报告内容的过程中,通过我们的神情、姿态包括话语反应,和报告人进行对话。在这一倾听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形成一种“阅读心理”,在倾听过程中潜心聆听,捕捉住字字句句,去领悟、去体悟、去感受。
记得前不久听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做《基于新基础教育研究传统,探索生态式推进之路》报告时,身边一位老师听了一会儿说,什么时候说具体的“生态式推进”啊?而此刻另一位老师则轻轻告诉他:“已经开始了。”也许,PPT给出明确标题的那种报告形式让我们习惯了在给出标题后的学习和思考。面对一种纯思想表达的时候,我们缺失了一种把握报告“魂与体”的思考能力。因为这种综合渗透式的报告表达方式中,更需要每一个倾听者在倾听过程中不断追问,养成“潜心会报告”的阅读方式。在静思默想中,体悟他现在讲的是什么?这一内容与报告主题是什么关系?在高度紧张的思维中和报告人一起享受思想舞蹈之美。
捕捉生长点,明确发展方向
每一个报告都是针对特定的对象而做,每一个报告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主题而做。作为走进会场倾听的个体来讲,未必每一个报告都对自己有针对性。作为教师,一个半天静静坐在会场少则一两个小时,长则两到三小时,如何在每一场报告中捕捉生长价值点呢?
1.寻找冲击点,生成新视角。
当我们在倾听报告的过程中,要逐渐能培养自己的价值判断力和资源敏感性。当一种新的思考和认识出现的时候,教师便能敏锐地捕捉、把握,帮助自己判断和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常常用捕捉关键词句的方式,迅速记录下来,再细细品读。前不久,听叶澜教授作《新基础教育生态式推进》辅导报告时,我们在笔记本的页眉处记下了这样几组关键词:生态式、学校群落、正力量。因为这几个词语背后是一种新的认识,新的思想,新的视角,当然就孕育着新的力量。这一组都是2024于区域研究推进的,但是我们又何尝不能把它们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呢。我们的学科教学同样可以吸收这一认识的力量。
事实上,在一场报告中所汲取的新认识,新冲击,新力量,会支持教师走得更高更远,也走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2.捕捉发展点,汇聚新动力。
其实,我们今天听报告,一个月后还会听报告。作为教师,我们似乎在听报告中成长。但是如果我们能在发展的视角中去把握报告的价值,也许我们就会有新的收获。
一是在解读报告人的多样报告中形成认识力。同一个学者,往往会在不同的现场做不同的报告,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报告进行“连点成线”、“线面成体”的整体解读,从而全面把握这位学者的学术观点和学术发展。无疑,当我们初步获得对一位学者的全面认识时,我们也在获得一种全新的成长。所以,我们往往专门准备一本厚一点的笔记本,甚至可以用几年的。如果有电子设备,那就更方便了,可以归类记录,方便我们在倾听时随时翻阅,进行比较思考。当教师慢慢构建了对这位学者的整体认识,就更容易读懂他的报告内容和背后的追求。
二是在解读报告人的学术背景中形成理解力。一些教师还有给自己喜欢的学者建个人学术档案的习惯,随时了解他在该领域做的研究及进展,在认识学者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中触摸教育的发展和变化。这些教师把这一个学者发表的文章归在一个文档里。在倾听这位学者的报告时,可以先读一读他最近发表的文章,这必然能生成更多的问题,也能生成更多的自我认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