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工作考察报告范文精选{5篇}

2024-07-21 20:05:01工作报告

前言:在撰写工作考察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工作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根据安排,我们先后考察了市区镇农技站、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县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和市县西造纸中专等培训基地。同时,听取了各地农民培训工作的经验介绍,我们对、等地的农民培训的创新与特色有了一个较完整、较深刻的认识,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区、县及县农民培训基本情况

1、区农民培训基本情况。市区位于省西南部,是市政府驻地。全区总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3万人。耕地面积16.98万亩,人均耕地0.67亩。去年,全区全年农业总产值16.3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402元。该区从年开始实施农民培训工程,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等举措,农村劳动力素质及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该区外出人口从年的4.6万人增加到年的5.96万人,劳务收入从年的1.62亿元增加到年的3.21亿元,年平均递增18个百分点以上,农民培训工程在该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县农民培训基本情况。市县地处西南山区,是一个欠发达的山区县。全县总人口10.8万人,农村劳动力5.87万人。支柱产业是木制玩具和香菇种植。该县年以来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培训重点以结合当地香菇产业,推广香菇种植为主。他们在培训过程中实行了“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制定实施培训规划、统一培训教材、统一培训师资、统一资金管理”的“五统一”战略,有效地克服了分散培训、重复培训、低效能培训等弊病。该县精心打造的“师傅”培训品牌已闻名大江南北。

3、县农民培训基本情况。市县地处省中西部,全县总人口41万人,农业人口36.4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89.02%。该县将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来抓,方法到位,措施有力。该县着力培育的“保姆”,也是“保姆”的发源地,已成为全省知名的劳务品牌,为促进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考察情况

1、认识深刻。考察始末,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市区、县及市县等地的党委政府,对农民培训思想认识非常到位,主要认识有三点:一是他们认为农民培训将使农民在有其田、有其权的基础上有其能,农民素质培训将是解放50多年来中国农民第三次生产力的解放;二是加强农民培训工作的力度和投入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息息相关;三是落实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及牢固的群众观的具体行动。因此农民培训在、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社会工作,而且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作和政治任务。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广泛动员下,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农民培训,使这种深刻认识化为现实力量。

2、领导重视。各地均建立了由农办、人劳、财政、农业、教育、经贸、妇联、团委等组成的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农办设立办公室,机构健全,发挥作用明显。两地党委政府参与农民培训工作的热情十分高涨。市的“市委书记推销保姆”故事尽人皆知,当地政府官员、百姓至今仍津津乐道。市县从年起,每年都召开关于农民培训工作的专题总结表彰会议。今年县委县政府对农民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宣传、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提升档次。市县党委政府对农民培训也同样非常重视,最有效的举措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整合培训资源。由县委县政府牵头,对全县各部门涉及培训项目进行了有效整合,所有培训项目、培训资金由县农培办统一管理,该县农培办目前专职人员5人,由原农业局党委书记全面负责这项工作。通过资源整合,管理更加到位,资金效益更加显著。另一方面是强化责任考核。在全县各乡镇配备了专职分管领导及专职工作人员,人数在1-3人不等。他们每年年初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分解到各培训学校和乡镇,并列入对乡镇的目标责任制考核。根据培训进展情况,每月进行一次综合考评和通报,对位列末三位的乡镇予以扣分,以此推动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3、措施有力。两地农民培训重点突出、形式多样、措施有力。主要表现在:一是针对性强。市县充分结合当地香菇支柱产业,精心打造“师傅”品牌。目前该县经认定的“师傅”已达500多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市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调查,调查分年龄、特长、文化结构、就业状况、培训意向等。在摸清全县农民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该县根据自发形成的专业村现状,加以引导、培训,提升技能,培育了多个专业村,如打井专业村、水电安装专业村等。个别农民通过培训当上了创业老板,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已为数不少。二是善于创新。市县紧紧围绕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在全县范围开展了“笋竹知识农民读书竞赛活动”,不仅使参与读书活动的2000多名种竹大户学到了较为系统的笋竹两用林栽培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由此在农村大地营造了一种农民主动求知识、自觉学技术的良好氛围,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该县拥有竹林40万亩,竹区农民人均年收入6210元,其中,竹业收入占80%,以笋竹加工为主的规模企业和专业乡镇、村发展势头迅猛,是全国闻名的水煮笋和竹板材加工的集散地,去年被评为全国30个“中国竹子之乡”之一,排名全国第六位。开展“笋竹知识农民读书竞赛活动”,前后历时三个月,通过编写知识读本、开展宣传发动、干部送书到户、农民在家自学、集中辅导培训、书面知识测试、组织知识竞赛等环节,可谓全民发动、声势浩大。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工作得到了当地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县统一竞赛当,县委书记亲临现场进行监考,进一步鼓舞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热情,也在当地掀起了新一轮的培训高潮。三是管理严格。农民培训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尤其是培训班管理责任重、难度大。、两地也在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方法。市区着重开展培训机构培训能力的调查,重点调查培训师资、场地、专业设置等,在此基础上,综合确定培训学校。同时,他们发动财政、人劳等部门参与培训班的抽查、暗访等工作,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此外,该区培训牵头部门每年年初与各培训学校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要求各培训学校按责任书开展培训。责任书规定对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或虽完成目标任务但培训质量达不到要求、帐建立不完整的,在扣除培训经费的同时取消下年度培训资格,真正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位。市县为了加强对培训资金的管理,推行培训券制度,农民根据意愿领取培训券,培训结束后,由培训学校上报县素质工程综合办审核,确认后予以补助。

三、启示与建议

通过考察,我们深受启发,作为欠发达山区,自始至终要重视农民培训工作。首先,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重视农民培训,这是推动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其次,各级部门要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共同推进这项工作;第三,要进一步完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激励性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这是农民培训扎实开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认为县应当从上述三方面进一步加强我县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以适应我县新农村建设的迅速发展。为此,我们建议:

1、整合各级资源。建议将全县各级部门涉及培训项目进行整合,资金纳入农民素质培训范畴,由县农培办统一管理,减少重复培训、经费重复支出等,扭转各类培训多头管理的局面。

2、加强工作力量。目前,县农培办设在县农办,挂靠经济发展科,人员编制紧缺。而农民培训工作,涉及学员审核、日常管理、考试考核鉴定等,年培训班次在100期以上,工作量非常大,由于精力有限,管理难以保证到位。建议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设县农办或县人劳局,落实人员编制,具体负责农民培训的实施和对各类培训基地的认定、培育、日常管理、监督等工作。

工作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一、全县交通运输工作现状

(一)交通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今年以来,县交通运输部门按照“对外升等出口路、对内实现多循环、县乡道路黑色化、村级道路等级化”整体思路,深入开展“交通固本超越年”活动,交通建设掀起了热潮。谷竹高速、龙王垭隧道建设圆了竹溪人多年的梦想;水兵路建设、鄂洪路改造、兴界路复修如火如荼;县乡干道建设全面铺开,水毁公路复修扎实推进。通过现场视察,委员们看到了施工现场热火朝天的场面,看到了交通重点工程建设给全县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看到了交通人苦干实干的精神面貌。全长1898米的龙王垭隧道,自年月动工建设,采取双向进洞、三班倒挺进的办法,目前洞身已掘进50米,可望在明年底竣工通车。潘口电站水兵公路复建一期工程路基已完成总工程量的0%,11座公路桥已完成8座,另3座正在进行上部构造施工,路面硬化正在全面铺开。

(二)交通运输项目建设卓有成效。通过视察,委员们切身感受到了交通运输项目工作很主动、很扎实、很有成效,项目争取力度大,项目建设成效十分明显。“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4.7亿元;今年至月,已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2亿元,占年计划2.5亿元的88%,全年可望突破3亿元。

(三)“十二五”规划编制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年月,县交通运输局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在开展外业勘察的基础上,编制了《交通发展规划》、《“十二五”交通(干线路网)发展规划》、《交通(旅游公路)发展规划》、《“十二五”交通(农村公路)发展规划》草稿。县委召开“四家”联席会议,对规划方案进行了认真研究。根据会议提出的意见,县交通运输局及时进行修改完善,现已形成正式的《“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方案》呈报到市交通运输局。与此同时,注重做好《规划》的对上衔接、立项、申报、争取工作,“十二五”计划申报一级公路项目3个、二级公路项目6个、三级公路项目8个、隧道项目3个,计划总投资120亿元。目前,襄关公路城绕城段一级公路申报工作,经多方争取得到了省交通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首肯,有望纳入省市“十二五”规划和年拟开工计划;水向路提档升级为二级路已做好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对上申报也有了明显进展。

(四)交通运输管理工作比较规范。一是注重公路养护管理。县交通运输部门以推进养护体制改革为重点,严格落实养护责任制,不断提高公路养护水平。全县列入国家正式养护公路539公里(其中:干线225公里),干支线好路率完成78%,其中干线公路好路率完成87.4%。二是注重交通行业管理。以运输市场整顿为重点,着力抓好运输市场的规范管理工作,客运市场、货运市场、维修市场和从业人员培训市场运行比较规范。三是注重抓好安全管理。以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管理为重点,着重加强项目调度、资金运作、工程监督、施工安全、运输安全、质量安全等管理,保证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稳定。全县道路、水路运输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龙王垭隧道等县内重点工程建设实现了零事故。四是注重交通队伍管理。以政风行风评议为契机,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做到廉政监督与质量监督同步进行,廉政合同和工程合同同步签订,廉政建设与工程建设同步验收,做到了交通建设质量不降,交通运输干部队伍不倒。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交通不畅是制约我县加快发展的最大瓶颈。一是等级公路少。全县现有公路总里程3279公里,公路密度仅为0.86,每万人拥有公路为79.7公里,处于全省末位;全县二级以上公路只有208公里,占全县总里程的6.2%,仅占全市一、二级路1680公里的12.4%;而四级公路、等外公路高达2878公里,占全县公路里程的87.8%。二是出行十分不便。我县通往武汉和西安东西向的等级公路只有305省道,南北向的交通通道还没有,从竹溪到省城武汉辗转需要多个小时,从向坝乡到县城需要近8个小时。许多投资兴业者望路退却,众多观光旅游者望路止步,交通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前不久,我县6位老干部致铁道部领导的一封信,短短几天就有上万人踊跃跟帖,一个侧面反映了竹溪人热切希望改变交通闭塞现状的强烈心声。三是列养公路少。全县列入国家正式养护公路539公里,仅占公路总里程的16.5%,县乡道路主要依靠地方维护。四是年年修路年年没有好路走。近几年,随着水电开发的升温,公路复修任务十分艰巨,致使南部山区乡镇常年难有好路走,当地干部群众盼有好路犹如久旱盼甘霖。

(二)交通设施建设不够配套。一是站棚建设不配套。全县现有客运站9个,其中二级客运站1个,三级客运站1个,五级客运站7个,候车站棚115个。目前城乡公交车尚未开通,候车棚及招呼站还是个摆设。二是货运站场建设滞后。货运站场建设还在酝酿之中,因无固定停放点,货车、面的、麻木车沿街随意停放,秩序混乱。三是安保防护工程少。目前安装了安保防护设施的公路仅有71.2公里,险段、险桥较多,多数公路带病运营。四是备水沟建设没跟上。县、乡公路普遍没有修备水沟,致使公路排水不畅,一遇暴雨或连阴雨,公路就成了排水沟,好路被冲成了坏路。

(三)客运市场管理有待加强。目前从事短途客运的多数车辆档次低、车况差、设施简陋,安全系数不高,加上经营主体多、小、散、弱,抗风险能力低,经营行为不规范,拉客、宰客、甩客现象时有发生。从事短途客运的个体业主,一方面享受政府购车补贴并拿着政府的燃油补贴,一方面想涨价就涨价,致使国家的好政策在群众面前大打折扣,老百姓得不到实惠。

(四)项目建设经费不足。一是项目前期经费短缺。目前,规划编制、项目前期工作等均需大量资金投入。经匡算,“十二五”规划编制及项目前期费用需要500万元,仅襄关公路竹溪绕城线一级公路项目五大要件、设计勘测、评审费等项目前期费用就高达300万元。二是项目建设资金紧缺。因地方财力有限,交通项目建设难以落实配套资金,工程建设普遍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如龙王垭隧道项目建设,因页岩勘察不够准确,加之地方配套资金到不了位,项目缺口资金近2000万元。

三、建议意见

(一)坚持把“交通先行”落到实处。我县“飞机无场、轮船无港、火车无轨”,公路交通是全县人流、物流的唯一通道。特殊的县情决定了交通的发展是最现实的发展,交通的变化是最直接的变化,交通的共享是最广泛的共享。交通问题不仅是经济的,也是社会的,发展交通事业就是更好地改善民生。全县上下应围绕“公路加速成网、干线提档升级、出行通达通畅”的总体目标,坚持把交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真正形成“党政重视交通、社会支持交通、全力发展交通、共同振兴交通”的强大合力,举全县之力大办交通,办大交通。

(二)抢抓“十二五”规划编制机遇,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十二五”交通规划编制应统筹考虑打通省级通道、完善干线网络、提升综合运力等因素,进一步完善交通建设布局,确定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以科学规划引领建设、引领资本、引领发展。一是应把便捷交通作为“十二五”重中之重的课题。要深入研究,大胆实践,让山里山外的老百姓出行都有一条便捷、安全、通畅的道路。在发展重点上应突出打通省级断头路、现有公路的提档升级,重中之重应抓好襄关公路绕城段一级公路、305省道升国道、水向二级公路、龙旬二级公路建设。二是规划编制既要立足竹溪,又要放眼周边。通过编制大项目、上报大项目、争取大项目,想过去不敢想的,干过去不敢干的,力争竹溪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竹溪通高速、通铁路、通一级路的“三通”目标。三是要强化协作配合。交通部门要与建设、规划部门肩并肩、心贴心、手拉手地搞好交通建设规划,避免各自为政、无序建设、先建后拆现象发生,推动和谐交通建设。

工作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一、市外来人口基本情况。

市是一个新兴的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城市,辖10个镇和1个国家级技术开发区,辖区户籍人口63.7万人,登记外来暂住人口62.5万人,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基本是1:1,外来人口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来人口总量不断上升。2000年登记外来人口数为13.5万人,2004年登记数为62.5万人。外来人口每年以48%的速度递增。

2、外来人口文化水平较低。市外来人口中80%来自农村,80%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

3、外来人口以经济活动为主,主要分四类:

一是“白领”,以人才引进为主,有较高的学历,他们思想、工作、生活比较稳定,约占10%;

二是“蓝领”,以打工为主,居住相对集中分布在工厂企业,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7%;

三是“灰领”,即自由职业者,以小商小贩为主,占总数的8.2%;

四是“黑领”,即“三无”人员,居无定所,素质较差,对社会危害大,约占2‰。

4、外来人口滞留时间延长,在定居趋势上升。其中,暂住一年以上占30%,相当部分在昆居住数年以上,有的举家定居,成为新人。

5、外来人口违法犯罪比例高。近年来,外来人员违法犯罪一直占查获违法犯罪总人数的70%以上。2004年,市查获刑事作案人员1524人,外来人员1282人,占84.12%。

二、市外来人口管理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1、确立了本地化的管理理念。正确看待外来人员对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反作用,确立“共处一地、共创繁荣、共保安宁、共树新风”的指导思想,将外来人员视为“新人”,不排斥,不歧视,与本地人一视同仁,并在具体管理方法上提出融管理、教育、服务为一体的管理理念,调动外来人员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建立了网络化的管理组织。成立市外来人口管理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相关部门抽调16名同志组成。同时,开发区、各镇成立了外来人口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市现有各级管理办公室58个,登记管理站283个,共有专兼职协管员2435人,治安人员1014人。经费保障问题,由市、镇两级财政共同为每个登记的外来人员拨款31元,其中:公安20元、劳动和保障8元、计划生育2元、外口办1元,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经费保障。

3、形成了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五种管理模式:

一是以外企单位内部管理为主的“校园式”;

二是以房屋出租社会管理为主的“卡片式”,如所参观的玉山镇同心外来人口管理站,每户出租业主有一个档案,在其中租住的外来人员每人一张卡片记录其信息,由专兼职协管员进行管理;

三是以社会面上集中居住为主的“旅馆式”,如所参观的群叶打工公寓、千叶打工公寓,分别居住外来打工人员4500人、4000人左右;

四是以建筑工地集中管理的“营房式”;

五是以“三无”人员为主的“救助式”。

4、落实了全程化的服务措施。

一是成立社区服务站,在农村建立以综治、警务、调解、治安保卫和外来人员管理“五位一体”的综治办,把登记发证工作延伸到农村。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外来人员的法制观念和基本素质。

三是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四是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到现在,已建成各种规模的打工楼65余处,有打工楼386幢,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率达到70.6%,集中居住人数43.73万人。

五是创造良好的就读环境。市外口办会同教育局对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达标”管理。目前全市共有11所合格民工子弟学校,其中,中学一所,吸收外来人员子女11523人,另外有13324名适龄外来人员子女被市公办学校吸纳。

六是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市电视台开设每周一期的“相聚”,《日报》开设“海纳百川”、“新人”等专栏,积极宣传外来人员的先进典型。并经常举办各种文娱活动,丰富外来人员业余生活。

三、外来人口给市带来的挑战。

人口大量涌入,挑战着城市承载力,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给市主要带来三个方面的挑战:

1、社会治安管理的挑战。市刑事案件中82%来自外来人口,外来人口从偏远地方走出,中国特有的单位组织机构、乡村宗族社会以及家庭亲情对个人的行为约束机制,对他们起不了作用,容易沦为犯罪高危人群。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挑战。学校、供电、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速度,跟不上外来人口增长速度。每增加一个外来人口,就需要增加3.5万元基础设施投入。

3、对“和谐”建设的挑战。和谐的政商关系强调的是当地管理者与外来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均衡;劳资关系是协调企业家与外来打工者的利益分配;新老人则是保证本地人与外来者对城市公共资源的共享。这些都与外来人口密切相关。

四、几点启示。

我区外来人口情况与市相比,在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比例、外来人口文化程度、外来人口主要特征、外来人口带来的挑战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市外来人口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对我区外来人口的管理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组织。

根据目前外来人口的管理现状和未来人口导入的任务,导入人口的管理需要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综合管理组织体系,势在必行,必须尽快建立。

建议区、镇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综合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人口综合管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网络管理体系。将外来人口纳入到人口综合调控和管理体系中来。

1、建立区人口综合调控领导小组,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成员单位由有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人员由相关部门人员抽调组成。

2、建立镇(街道、园区)人口综合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街道、园区)社区办(综治办),人口综合管理办公室配置一名正科级专职主任和若干名工作人员,具体由各镇(街道、园区)根据外来人口数量确定。

3、整合组建社区综合协管队伍,在现有社区保安队、外来人口管理服务队以及房屋租赁治安管理、外来劳动力管理、外来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等辅助管理队伍的基础上,整合组建一支职责明确、管理规范、素质较好的社区综合协管队伍。同时,可与实施“万人就业项目”相结合,发挥整体集聚效能。社区综合协管队伍的人员配置按照400—600外来人口配置1名协管员的工作要求,全区组建600-700名的社区协管员队伍。各镇(街道、园区)根据外来人口规模配置社区协管员队伍。

(二)加快推进外来人员相对集中居住管理。

目前,市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率已达70%,为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区在部分镇(外来人口集中居住中心)和大型企业(集体宿舍)已经实行外来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但比例较小,应该在全区范围进一步推广外口相对集中居住管理办法,推进外来流动人员集中居住区(点)的建设。通过集中居住区(含集体宿舍等外来人口居住处所)吸引、分流租赁私房居住的外来人员,为其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服务,安定外来务工人员,对集中居住区实行小区化管理,加强治安防范和人员管理,不断优化外口集中地区的社会治安。

(三)落实经费保障。

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所需经费,实行分级管理、分级承担:

1、区人口综合调控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业务经费按照每年外来人口登记数1元/人列入区财政年度计划。

2、各镇(街道、园区)人口综合管理办公室经费由各镇(街、园区)财政拨付。

3、社区综合协管队伍所需经费来源按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办法,即社区综合协管队伍经费来源为三块:

一是市财政定额补助;

工作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一、市外来人口基本情况。

市是一个新兴的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城市,辖10个镇和1个国家级技术开发区,辖区户籍人口63.7万人,登记外来暂住人口62.5万人,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基本是1:1,外来人口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来人口总量不断上升。2000年登记外来人口数为13.5万人,2004年登记数为62.5万人。外来人口每年以48%的速度递增。

2、外来人口文化水平较低。市外来人口中80%来自农村,80%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

3、外来人口以经济活动为主,主要分四类:一是“白领”,以人才引进为主,有较高的学历,他们思想、工作、生活比较稳定,约占10%;二是“蓝领”,以打工为主,居住相对集中分布在工厂企业,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7%;三是“灰领”,即自由职业者,以小商小贩为主,占总数的8.2%;四是“黑领”,即“三无”人员,居无定所,素质较差,对社会危害大,约占2‰。

4、外来人口滞留时间延长,在定居趋势上升。其中,暂住一年以上占30%,相当部分在昆居住数年以上,有的举家定居,成为新人。

5、外来人口违法犯罪比例高。近年来,外来人员违法犯罪一直占查获违法犯罪总人数的70%以上。2004年,市查获刑事作案人员1524人,外来人员1282人,占84.12%。

二、市外来人口管理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1、确立了本地化的管理理念。正确看待外来人员对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反作用,确立“共处一地、共创繁荣、共保安宁、共树新风”的指导思想,将外来人员视为“新人”,不排斥,不歧视,与本地人一视同仁,并在具体管理方法上提出融管理、教育、服务为一体的管理理念,调动外来人员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建立了网络化的管理组织。成立市外来人口管理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相关部门抽调16名同志组成。同时,开发区、各镇成立了外来人口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市现有各级管理办公室58个,登记管理站283个,共有专兼职协管员2435人,治安人员1014人。经费保障问题,由市、镇两级财政共同为每个登记的外来人员拨款31元,其中:公安20元、劳动和保障8元、计划生育2元、外口办1元,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经费保障。

3、形成了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五种管理模式:

一是以外企单位内部管理为主的“校园式”;

二是以房屋出租社会管理为主的“卡片式”,如所参观的玉山镇同心外来人口管理站,每户出租业主有一个档案,在其中租住的外来人员每人一张卡片记录其信息,由专兼职协管员进行管理;

三是以社会面上集中居住为主的“旅馆式”,如所参观的群叶打工公寓、千叶打工公寓,分别居住外来打工人员4500人、4000人左右;

四是以建筑工地集中管理的“营房式”;五是以“三无”人员为主的“救助式”。

4、落实了全程化的服务措施。

一是成立社区服务站,在农村建立以综治、警务、调解、治安保卫和外来人员管理“五位一体”的综治办,把登记发证工作延伸到农村。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外来人员的法制观念和基本素质。

三是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四是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到现在,已建成各种规模的打工楼65余处,有打工楼386幢,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率达到70.6%,集中居住人数43.73万人。

五是创造良好的就读环境。市外口办会同教育局对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达标”管理。目前全市共有11所合格民工子弟学校,其中,中学一所,吸收外来人员子女11523人,另外有13324名适龄外来人员子女被市公办学校吸纳。

六是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市电视台开设每周一期的“相聚”,《日报》开设“海纳百川”、“新人”等专栏,积极宣传外来人员的先进典型。并经常举办各种文娱活动,丰富外来人员业余生活。

三、外来人口给市带来的挑战。

人口大量涌入,挑战着城市承载力,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给市主要带来三个方面的挑战:

1、社会治安管理的挑战。市刑事案件中82%来自外来人口,外来人口从偏远地方走出,中国特有的单位组织机构、乡村宗族社会以及家庭亲情对个人的行为约束机制,对他们起不了作用,容易沦为犯罪高危人群。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挑战。学校、供电、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速度,跟不上外来人口增长速度。每增加一个外来人口,就需要增加3.5万元基础设施投入。

3、对“和谐”建设的挑战。和谐的政商关系强调的是当地管理者与外来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均衡;劳资关系是协调企业家与外来打工者的利益分配;新老人则是保证本地人与外来者对城市公共资源的共享。这些都与外来人口密切相关。

四、几点启示。

我区外来人口情况与市相比,在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比例、外来人口文化程度、外来人口主要特征、外来人口带来的挑战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市外来人口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对我区外来人口的管理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组织。

根据目前外来人口的管理现状和未来人口导入的任务,导入人口的管理需要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综合管理组织体系,势在必行,必须尽快建立。

建议区、镇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综合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人口综合管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网络管理体系。将外来人口纳入到人口综合调控和管理体系中来。

1、建立区人口综合调控领导小组,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成员单位由有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人员由相关部门人员抽调组成。

2、建立镇(街道、园区)人口综合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街道、园区)社区办(综治办),人口综合管理办公室配置一名正科级专职主任和若干名工作人员,具体由各镇(街道、园区)根据外来人口数量确定。

3、整合组建社区综合协管队伍,在现有社区保安队、外来人口管理服务队以及房屋租赁治安管理、外来劳动力管理、外来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等辅助管理队伍的基础上,整合组建一支职责明确、管理规范、素质较好的社区综合协管队伍。同时,可与实施“万人就业项目”相结合,发挥整体集聚效能。社区综合协管队伍的人员配置按照400—600外来人口配置1名协管员的工作要求,全区组建600-700名的社区协管员队伍。各镇(街道、园区)根据外来人口规模配置社区协管员队伍。

(二)加快推进外来人员相对集中居住管理。

目前,市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率已达70%,为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区在部分镇(外来人口集中居住中心)和大型企业(集体宿舍)已经实行外来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但比例较小,应该在全区范围进一步推广外口相对集中居住管理办法,推进外来流动人员集中居住区(点)的建设。通过集中居住区(含集体宿舍等外来人口居住处所)吸引、分流租赁私房居住的外来人员,为其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服务,安定外来务工人员,对集中居住区实行小区化管理,加强治安防范和人员管理,不断优化外口集中地区的社会治安。

(三)落实经费保障。

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所需经费,实行分级管理、分级承担:

1、区人口综合调控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业务经费按照每年外来人口登记数1元/人列入区财政年度计划。

2、各镇(街道、园区)人口综合管理办公室经费由各镇(街、园区)财政拨付。

3、社区综合协管队伍所需经费来源按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办法,即社区综合协管队伍经费来源为三块:

一是市财政定额补助;

工作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在局党组的统一部署下,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精神,并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安排,通过学习教育,我们把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同时,并紧紧把握工会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提高服务大局,服务职工的能力,牢固树立发展为先,职工为本,基层为重的服务理念。在服务全局、服务基层、服务职工上实现新突破。

二、进一步完善工会维权机制,切实维护职工利益

我们以加强协调劳动关系,加强维权机制建设,促进建设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入手,推进单位建设。我们始终把抓好职工保障工作作为履行工会维权职能的重点,强调切实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一是在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创新型企业建设中做到源头参与,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了集体合同平等协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违约责任追究制度、报告制度,并且每年至少开展了一次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也组织开展了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活动,从而推动了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双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依法保障了职工工作生活方面的切身利益。二是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指导帮助职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协调职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三是落实了《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从而依法维护了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四是完善了对困难职工的联系和管理制度,积极开展了“送温暖”活动,倾听职工呼声,了解职工生活,并配合行政认真解决了困难职工的实际问题;五是执行重大情况报告制度,以高度的责任感,扎实做好了维稳信访工作,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信息,督促和协助企业解决职工反映的问题,把可能发生的群体上访和突发性事件解决在本单位,从而做好了和谐的劳动关系;六是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把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努力推进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职代会工作机构的作用;七是我们认真实施事务公开制度,发挥职工参与管理,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并按照相关文件规定与要求做到了及时、全面、真实公开相关内容,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加强了单位的民主建设和廉政建设;八是加强班组建设,认真贯彻“一做三促”主题活动指导意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形成了长效机制,并创建“六型”班组。

三、强化素质教育工作,丰富职工文体活动

为了履行好工会职能,服务大局,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发挥工会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教育的导向功能,团结鼓劲的激励功能以及稳定人心的保证功能,弘扬时代主旋律,凝聚职工力量,丰富企业文化建设内容,推进实施文体娱乐工程,我们做到了组织健全、措施到位、工作扎实,认真组织开展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势任务和国电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提升职工综合素质的教育培训活动,认真组织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不断加强了“职工书屋”建设,从而提升班组管理水平和职工的综合素质,同时,并根据集团公司年度职工技能竞赛及岗位练兵活动的工作安排,结合本企业实际制定年度计划,深入开展职工技能竞赛及岗位练兵活动,认真组织了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活动,广泛开展了“巾帼建功”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切实地维护了职工的特殊权益,加强了团结、增进了友谊、激发了活力,同时,也增强了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工会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