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科技计划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科技计划管理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计划及管理不断调整和完善,基本适应了各个阶段科技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不同时期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确定,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对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也讲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还存在着重复分散、效率不高等一些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对科技计划管理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纲要》精神,以促进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发挥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宗旨,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为重要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强化制度建设,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要求的“权责明确、定位清晰、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公正、公开、规范和高效。
二、基本原则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要围绕促进自主创新的主题,既要充分吸收和继承现有计划管理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更要与时俱进,坚定改革,大胆创新;既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解决当前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求真务实,讲切实有效的改革新思路、新举措,力争取得突破,又要加强总体设计,综合集成配套改革措施,积极有序推进。重点要突出以下几项原则:
1、体现国家目标。围绕党的*届五中全会*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纲要》为指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讲的重大需求,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问题、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安全等为重点,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促进自主创新。把促进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遵循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律,实行分类管理,建立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类科技计划要鼓励自由探索,突出原始创新,提高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应用开发及产业化类科技计划要面向市场,突出集成创新,以企业为实施主体,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问题,提高科技的支撑能力。
3、加强统筹协调。围绕国家整体的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统筹考虑政府和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统筹科技发展与改革,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安排,统筹集成各方面的科技资源,充分利用国外的科技资源,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
4、明确权责划分。国家科技计划管理要进一步明确计划、项目决策、管理、实施、咨询、服务等各类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强化责任制,加强监督,逐步建立咨询、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
5、完善管理制度。围绕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管理新机制,制定明确的管理流程和办法,规范科技计划管理运行的秩序,强化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推进依法行政和计划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保证科技计划管理的公正和公开。
6、提高管理效率。国家科技计划管理要以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费使用效益为目标,进一步简化程序,建立科学的评估监督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共享机制,保证国家科技计划各项目标的实现。
三、改革措施
为切实保证“*”国家科技计划的有效实施,计划管理改革要结合实际,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并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1.发挥国家科技计划对创新活动的导向作用。科技计划是政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国家科技计划、部门(行业)科技计划和地方科技计划等。作为科技计划的主体,国家科技计划要围绕促进自主创新,落实《纲要》讲的目标和任务。对现有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后,“*”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主要由基本计划和重大专项构成:基本计划是国家财政稳定持续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基础研究计划、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等;重大专项是体现国家战略目标,由政府支持并组织实施的重大战略产品开发、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或重大工程建设,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在若干重点领域集中突破,实现科技创新的局部跨越式发展。
2.明确国家科技计划的定位。围绕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各国家科技计划要进一步明确定位和支持重点。基础研究计划要突出原始创新,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计划构成,主要定位分别为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国家目标导向的战略性基础研究;科技攻关计划要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支撑作用,加强集成创新,突出公益技术研究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以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为目标,进一步讲自主创新,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前沿性,重点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开发;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要突出资源共享,以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等建设为主要内容,为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供支撑;政策引导类计划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措施,重点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高技术产业化、面向农业、农村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国际科技合作等的引导和支持。重大专项按照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明确实施的目标,根据需要和条件,成熟一个,实施一个。
3.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优化国家科技计划经费配置的战略重点。根据公共财政要求和创新活动的特点,调整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的配置和结构,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科技投入重点加大对基础研究、公益研究、高技术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的稳定支持,加大对科研基地、条件平台和科技队伍建设的支持。国家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保障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其他力量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形成全社会投入自主创新的良好局面。
4.加强科技计划的协调衔接。围绕国家的整体创新目标,加强国家科技计划之间、国家科技计划与部门、地方科技计划之间的协调衔接和集成,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制度性的沟通协调机制,适时就国家、部门和地方的各类科技计划当年进展及下一年度安排等情况进行沟通协调,形成科技计划的年度报告制度,以加强集成,避免重复交叉。
(二)进一步推进部门(行业)和地方的自主创新工作
5.发挥部门(行业)在促进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国家科技计划目标的确立及重大项目的确定,要充分听取部门(行业)的意见。把征集部门(行业)等科技需求和重大项目建议,作为科技计划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措施。有效集成部门(行业)的资源,加大对行业共性技术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部门(行业)在攻关计划项目和863计划重大项目中的组织实施作用。加强部门(行业)的监督作用,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的有效实施。在有关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行业引导项目,由部门(行业)负责管理和实施,重点支持行业科技发展中的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技术储备、应急反应和基础性工作等,提高行业科技发展的持续创新能力。
6.提高地方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地方科技工作的指导,强化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其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共建实验研究基地,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对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统筹区域科技协调发展,在有关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区域引导项目,主要由地方负责管理和实施,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效集成中央和地方的科技资源,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对县(市)科技信息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县(市)科技服务和支撑能力。
(三)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7.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建立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充分听取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反映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应用及产业化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要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项目的评审要更多地吸纳企业同行专家参与。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对于重大专项和基本计划中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项目,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企业联盟牵头承担,或由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项目实施新机制。
8.支持大型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加大对大型骨干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的支持,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独立或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建立国家工程中心、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建设一批企业的研发中心,打造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加大现有研究开发基地与企业的结合,建立面向企业开放和共享的有效机制,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9.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平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整合科技资源,进行技术合作开发,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政策引导类计划要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等中介机构的建设,建设一批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平台,形成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和创新的新机制和环境。
(四)促进科技自身的持续创新能力建设
10.加强对项目、人才、基地的统筹安排。国家科技计划从以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统筹安排项目、人才、基地,实现从技术突破的单一目标向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高的综合目标转变,把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作为项目论证和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强发展与改革的结合,优先支持改革取得实质成效的科研院所和企业,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任务。加强项目实施与能力建设的有机衔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造就一支创新队伍,建设一批创新基地,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11.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在有关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人才专项资金,支持青年创新人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优秀创新团队以及“小人物、小团队”的成长。鼓励科学家的自由探索,高度关注具有创新性的“非共识项目”并加大支持力度。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的人员费用支出比例,鼓励科技人才的流动与交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鼓励和支持青年人才、海外留学人才等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12.加强和统筹创新基地的建设。制定国家创新基地的发展规划,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建设的统筹和支持力度,合理布局创新基地建设。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把创新基地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予以支持。改革国家创新基地的管理运行模式,对创新基地实行分类支持和管理,对基础研究类和社会公益类基地实行稳定支持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对工程化、产业化性质的基地,实行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和共建的方式;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及其他综合性基地通过竞争择优、后补助或项目倾斜等多种方式支持。鼓励共建创新基地或联盟,制定公共科技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标准与规范,促进资源共享。
(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13.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开展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态势分析,建立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专利查新制度,并把它作为立项的重要依据。突出自主创新,把创造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作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重要目标。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形成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可用于支持重大成果国内外发明专利的申请和保护。
14.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鉴定与管理机制。改革科技成果鉴定方式方法,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发挥成果鉴定与管理对自主创新的积极导向作用。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评估制度,进一步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国家层面不再组织成果鉴定,对技术水平的评价不作为项目验收的内容。制定和完善国家科技计划成果共享机制和办法,建立国家科技计划成果数据库,完善国家科技计划重大创新成果的报告、登记和信息制度,促进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转化和共享。
(六)积极推行有利于创新的科技计划管理新机制
15.加强技术预测工作。建立面向社会和产业需求的技术预测制度。把技术预测作为科技计划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技术预测机构和队伍,完善技术预测方法,建设国家技术预测平台,提高技术预测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计划的制定和调整、优先发展领域的选择以及研发资金投向和重点等提供决策支撑。
16.建立和完善独立的评估制度。在国家科技计划及项目管理中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的制度。加强科技计划评估专家队伍和独立评估机构的建设和管理,规范评估程序,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适应不同科技计划和管理工作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和基地等的评估工作,为计划项目调整和科技工作的绩效考评提供科学依据。
17.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制定分类管理办法,规范中介机构的服务,提高其服务质量。进一步明确职责,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参与计划项目评审、评估、监督、成果评价与推广等管理工作。
18.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加快制定科技计划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信用管理数据库。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机构、主要承担单位和责任人,以及咨询、评审专家等进行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并将其信用状况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19.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加快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网上科技计划管理“一站式”服务平台,逐步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的网上运作和管理。建立重大项目储备数据库、科技计划项目信息数据库等,加强综合信息管理,避免交叉重复,提高科技计划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
(七)进一步提高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公开性
20.完善专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咨询、评审和验收专家库。参与项目评审、验收等同行专家,要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扩大专家遴选的范围。充分发挥专家在战略、技术、经济、经费预算等方面的咨询作用,规范专家参与计划项目管理、咨询、监督的方式和程序,建立回避等制度,完善专家参与管理的机制。
21.改革完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评审机制。规范项目的申报评审程序,严格项目的申报评审要求,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实行网上申报管理。建立立项决策和评审咨询相互分离的机制,根据计划项目的不同特点,逐步实行网上评审等制度。加大竞争性项目的招投标力度,实现决策的公开、公平与公正。根据科技创新的自身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急迫需求,建立项目立项的快速反应机制。
22.提高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透明度。在严格遵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按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程序,凡不涉及保密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和评价等信息,都要通过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等及时向社会公开,积极推行项目公告公示制度,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透明度。
(八)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的管理与监督
23.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按照国家公共财政改革要求,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决)算制度,建立科技经费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科学统一的科技计划财务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经费的支出科目、报表体系和使用范围。加强对项目配套资金的监管,保障科技经费的及时拨付和合理使用,提高科技计划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4.建立制度化的经费使用监督机制。加强国家科技资产的管理,加强对科技经费使用的监督,逐步形成财政审计部门的专业监督、科技计划主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监督和项目组织部门及承担单位的日常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科技计划经费的绩效考评,逐步形成制度化,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九)建立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责任机制
科技计划管理范文第2篇
为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工作,保障“*”国家科技计划的顺利实施,科技部在认真研究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现将《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你们在组织和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过程中遵照执行,并按照《若干意见》的精神,积极推动本部门、本地方科技计划管理的改革。
科学技术部
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促进自主创新,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系,现就“*”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计划及管理不断调整和完善,基本适应了各个阶段科技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不同时期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确定,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对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还存在着重复分散、效率不高等一些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对科技计划管理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纲要》精神,以促进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发挥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宗旨,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为重要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强化制度建设,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要求的“权责明确、定位清晰、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公正、公开、规范和高效。
二、基本原则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要围绕促进自主创新的主题,既要充分吸收和继承现有计划管理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更要与时俱进,坚定改革,大胆创新;既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解决当前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求真务实,提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新思路、新举措,力争取得突破,又要加强总体设计,综合集成配套改革措施,积极有序推进。重点要突出以下几项原则:
1、体现国家目标。围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纲要》为指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提出的重大需求,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问题、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安全等为重点,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促进自主创新。把促进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遵循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律,实行分类管理,建立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类科技计划要鼓励自由探索,突出原始创新,提高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应用开发及产业化类科技计划要面向市场,突出集成创新,以企业为实施主体,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问题,提高科技的支撑能力。
3、加强统筹协调。围绕国家整体的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统筹考虑政府和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统筹科技发展与改革,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安排,统筹集成各方面的科技资源,充分利用国外的科技资源,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
4、明确权责划分。国家科技计划管理要进一步明确计划、项目决策、管理、实施、咨询、服务等各类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强化责任制,加强监督,逐步建立咨询、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
5、完善管理制度。围绕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管理新机制,制定明确的管理流程和办法,规范科技计划管理运行的秩序,强化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推进依法行政和计划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保证科技计划管理的公正和公开。
6、提高管理效率。国家科技计划管理要以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费使用效益为目标,进一步简化程序,建立科学的评估监督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共享机制,保证国家科技计划各项目标的实现。
三、改革措施
为切实保证“*”国家科技计划的有效实施,计划管理改革要结合实际,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并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1.发挥国家科技计划对创新活动的导向作用。科技计划是政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国家科技计划、部门(行业)科技计划和地方科技计划等。作为科技计划的主体,国家科技计划要围绕促进自主创新,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对现有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后,“*”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主要由基本计划和重大专项构成:基本计划是国家财政稳定持续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基础研究计划、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等;重大专项是体现国家战略目标,由政府支持并组织实施的重大战略产品开发、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或重大工程建设,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在若干重点领域集中突破,实现科技创新的局部跨越式发展。
2.明确国家科技计划的定位。围绕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各国家科技计划要进一步明确定位和支持重点。基础研究计划要突出原始创新,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计划构成,主要定位分别为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国家目标导向的战略性基础研究;科技攻关计划要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支撑作用,加强集成创新,突出公益技术研究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以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为目标,进一步强调自主创新,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前沿性,重点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开发;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要突出资源共享,以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等建设为主要内容,为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供支撑;政策引导类计划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措施,重点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高技术产业化、面向农业、农村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国际科技合作等的引导和支持。重大专项按照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明确实施的目标,根据需要和条件,成熟一个,实施一个。
3.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优化国家科技计划经费配置的战略重点。根据公共财政要求和创新活动的特点,调整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的配置和结构,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科技投入重点加大对基础研究、公益研究、高技术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的稳定支持,加大对科研基地、条件平台和科技队伍建设的支持。国家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保障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其他力量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形成全社会投入自主创新的良好局面。
4.加强科技计划的协调衔接。围绕国家的整体创新目标,加强国家科技计划之间、国家科技计划与部门、地方科技计划之间的协调衔接和集成,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制度性的沟通协调机制,适时就国家、部门和地方的各类科技计划当年进展及下一年度安排等情况进行沟通协调,形成科技计划的年度报告制度,以加强集成,避免重复交叉。
(二)进一步推进部门(行业)和地方的自主创新工作
5.发挥部门(行业)在促进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国家科技计划目标的确立及重大项目的确定,要充分听取部门(行业)的意见。把征集部门(行业)等科技需求和重大项目建议,作为科技计划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措施。有效集成部门(行业)的资源,加大对行业共性技术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部门(行业)在攻关计划项目和863计划重大项目中的组织实施作用。加强部门(行业)的监督作用,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的有效实施。在有关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行业引导项目,由部门(行业)负责管理和实施,重点支持行业科技发展中的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技术储备、应急反应和基础性工作等,提高行业科技发展的持续创新能力。
6.提高地方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地方科技工作的指导,强化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其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共建实验研究基地,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对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统筹区域科技协调发展,在有关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区域引导项目,主要由地方负责管理和实施,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效集成中央和地方的科技资源,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对县(市)科技信息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县(市)科技服务和支撑能力。
(三)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7.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建立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充分听取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反映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应用及产业化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要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项目的评审要更多地吸纳企业同行专家参与。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对于重大专项和基本计划中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项目,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企业联盟牵头承担,或由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项目实施新机制。
8.支持大型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加大对大型骨干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的支持,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独立或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建立国家工程中心、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建设一批企业的研发中心,打造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加大现有研究开发基地与企业的结合,建立面向企业开放和共享的有效机制,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9.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平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整合科技资源,进行技术合作开发,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政策引导类计划要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等中介机构的建设,建设一批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平台,形成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和创新的新机制和环境。
(四)促进科技自身的持续创新能力建设
10.加强对项目、人才、基地的统筹安排。国家科技计划从以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统筹安排项目、人才、基地,实现从技术突破的单一目标向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高的综合目标转变,把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作为项目论证和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强发展与改革的结合,优先支持改革取得实质成效的科研院所和企业,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任务。加强项目实施与能力建设的有机衔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造就一支创新队伍,建设一批创新基地,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11.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在有关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人才专项资金,支持青年创新人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优秀创新团队以及“小人物、小团队”的成长。鼓励科学家的自由探索,高度关注具有创新性的“非共识项目”并加大支持力度。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的人员费用支出比例,鼓励科技人才的流动与交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鼓励和支持青年人才、海外留学人才等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12.加强和统筹创新基地的建设。制定国家创新基地的发展规划,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建设的统筹和支持力度,合理布局创新基地建设。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把创新基地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予以支持。改革国家创新基地的管理运行模式,对创新基地实行分类支持和管理,对基础研究类和社会公益类基地实行稳定支持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对工程化、产业化性质的基地,实行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和共建的方式;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及其他综合性基地通过竞争择优、后补助或项目倾斜等多种方式支持。鼓励共建创新基地或联盟,制定公共科技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标准与规范,促进资源共享。
(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13.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开展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态势分析,建立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专利查新制度,并把它作为立项的重要依据。突出自主创新,把创造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作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重要目标。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形成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可用于支持重大成果国内外发明专利的申请和保护。
14.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鉴定与管理机制。改革科技成果鉴定方式方法,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发挥成果鉴定与管理对自主创新的积极导向作用。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评估制度,进一步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国家层面不再组织成果鉴定,对技术水平的评价不作为项目验收的内容。制定和完善国家科技计划成果共享机制和办法,建立国家科技计划成果数据库,完善国家科技计划重大创新成果的报告、登记和信息制度,促进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转化和共享。
(六)积极推行有利于创新的科技计划管理新机制
15.加强技术预测工作。建立面向社会和产业需求的技术预测制度。把技术预测作为科技计划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技术预测机构和队伍,完善技术预测方法,建设国家技术预测平台,提高技术预测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计划的制定和调整、优先发展领域的选择以及研发资金投向和重点等提供决策支撑。
16.建立和完善独立的评估制度。在国家科技计划及项目管理中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的制度。加强科技计划评估专家队伍和独立评估机构的建设和管理,规范评估程序,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适应不同科技计划和管理工作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和基地等的评估工作,为计划项目调整和科技工作的绩效考评提供科学依据。
17.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制定分类管理办法,规范中介机构的服务,提高其服务质量。进一步明确职责,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参与计划项目评审、评估、监督、成果评价与推广等管理工作。
18.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加快制定科技计划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信用管理数据库。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机构、主要承担单位和责任人,以及咨询、评审专家等进行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并将其信用状况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19.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加快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网上科技计划管理“一站式”服务平台,逐步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的网上运作和管理。建立重大项目储备数据库、科技计划项目信息数据库等,加强综合信息管理,避免交叉重复,提高科技计划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
(七)进一步提高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公开性
20.完善专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咨询、评审和验收专家库。参与项目评审、验收等同行专家,要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扩大专家遴选的范围。充分发挥专家在战略、技术、经济、经费预算等方面的咨询作用,规范专家参与计划项目管理、咨询、监督的方式和程序,建立回避等制度,完善专家参与管理的机制。
21.改革完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评审机制。规范项目的申报评审程序,严格项目的申报评审要求,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实行网上申报管理。建立立项决策和评审咨询相互分离的机制,根据计划项目的不同特点,逐步实行网上评审等制度。加大竞争性项目的招投标力度,实现决策的公开、公平与公正。根据科技创新的自身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急迫需求,建立项目立项的快速反应机制。
22.提高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透明度。在严格遵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按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程序,凡不涉及保密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和评价等信息,都要通过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等及时向社会公开,积极推行项目公告公示制度,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透明度。
(八)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的管理与监督
23.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按照国家公共财政改革要求,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决)算制度,建立科技经费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科学统一的科技计划财务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经费的支出科目、报表体系和使用范围。加强对项目配套资金的监管,保障科技经费的及时拨付和合理使用,提高科技计划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4.建立制度化的经费使用监督机制。加强国家科技资产的管理,加强对科技经费使用的监督,逐步形成财政审计部门的专业监督、科技计划主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监督和项目组织部门及承担单位的日常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科技计划经费的绩效考评,逐步形成制度化,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九)建立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责任机制
科技计划管理范文第3篇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4年)》(以下简称《纲要》),在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基础上,设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下简称“支撑计划”)。为实现支撑计划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根据《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支撑计划是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的国家科技计划。支撑计划主要落实《纲要》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任务,以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开发,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第三条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制定支撑计划管理办法。科技部负责支撑计划的组织实施。
第四条支撑计划的管理原则:
(一)需求牵引,突出重点。支撑计划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重点支持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公益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
(二)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支撑计划中有明确产品目标导向和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必须由企业牵头或有企业参与。
(三)统筹协调,联合推进。充分发挥部门、行业、地方、企业、专家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各方面的作用,实行整体协调、资源集成、平等协作、联合推进的机制,以项目带动人才、基地建设。
(四)权责明确,规范管理。实行各方面权责明确、各负其责,决策、咨询、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
第五条关键技术是指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或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技术。共性技术是指在产业领域、不同行业或不同区域能够广泛共享应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普遍推动作用的技术。公益技术是指基本不具备明确的市场竞争属性,主要服务于国家安全、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环境改善等公共利益的技术。
第六条支撑计划管理包括需求征集、项目凝炼、综合咨询、立项决策、可行性论证、项目批复、实施与过程管理、验收与绩效考评等环节。
第七条支撑计划设项目和课题两个层次,项目由若干课题构成。项目采取有限目标、分类指导、滚动立项、分年度实施的管理方式,实施周期为三至五年。
第八条支撑计划由中央财政专项拨款支持。加强对经费的监督检查,计划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第二章组织
第九条支撑计划的组织实施单位包括科技部、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专家及科技服务机构接受委托,参与有关咨询或服务工作。
第十条科技部对支撑计划实施的总体效果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支撑计划的总体设计和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支撑计划发展纲要;
(二)制定有关管理办法;
(三)建立备选项目库,审定项目立项建议,择优确定项目组织单位,组织项目可行性论证,批复立项;
(四)编制年度计划;
(五)指导并督促支撑计划的实施,组织项目中期评估,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中的重大问题;
(六)组织项目评估验收和绩效考评;
(七)汇总登记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按规定加强管理。
第十一条项目组织单位为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有关地方科技厅(委、局)和其他具备组织协调能力的单位,对项目目标的完成及实施效果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一)按要求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负责项目的任务分解,组织课题招投标及评估评审,择优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和项目最终技术或产品集成的负责单位,签订课题任务书;
(三)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匹配经费及其它配套条件;
(四)组织项目及课题的实施,监督、检查课题的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按要求汇总、报告项目年度执行情况及有关信息报表,协调并处理项目、课题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五)组织课题验收,对课题进行绩效考评,按要求准备项目验收的有关文件资料,并提出项目验收申请;
(六)按要求进行成果登记并对项目所形成的成果资料(包括技术报告、论文、数据、评价报告等)进行归档,推动支撑计划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转化,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加强管理,保护各方权益。
第十二条课题承担单位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对课题任务的完成及实施效果负责,主要职责是:
(一)按要求编写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课题任务书;
(二)按照签订的课题任务书所确定的各项任务,组织研究队伍,落实配套条件,完成课题预定的目标。相关课题承担单位负责按课题任务书要求对最终技术或产品集成;
(三)按规定管理课题经费;
(四)按要求编报课题年度执行情况和有关信息报表,及时报告课题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交课题验收的全部文件资料;
(五)在课题实施前与各参与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对课题执行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权属,按照有关政策法规,保护各方权益。
第十三条建立支撑计划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技术、经济、管理、财务、法律、企业等各方面战略专家的作用,对支撑计划宏观战略及发展的重大事项和决策提供战略咨询。
第十四条在国家科技计划专家库中,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聘请具有良好信誉的专家参与支撑计划的项目立项、监督验收、经费预算和绩效考评等有关评估咨询工作,专家对评估咨询结果的公正性、科学性负责。建立和完善专家遴选、回避、考评制度。有下列情形的专家,应当回避:
(一)课题承担单位是专家所在工作单位;
(二)被咨询单位与专家所在单位有利益关系;
(三)在两年内与被咨询单位有合作成果;
(四)与课题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在研究生或博士后阶段存在师生关系;
(五)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存在直系亲属关系;
(六)与课题承担单位或被咨询对象有其它可能影响公正的关系。
第十五条科技服务机构接受委托开展专利查新、招投标、评估、过程管理等工作,对服务质量及工作结果的公正性负责。从事评估、招投标等活动的科技服务机构,须按照《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工作资格认定暂行办法》进行资格认定。
第三章立项
第十六条支撑计划项目根据支持的方向和作用,分为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按项目、课题两个层次组织实施。
重大项目主要支持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形成重大战略产品、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或重大装备开发,以及重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大、影响度高,需要在国家层面协调推动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项目。
重点项目主要支持着眼于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突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问题,具有较强应用前景的项目;支持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性重大工程建设的项目。
第十七条科技部根据国家目标及战略重点,公开征集科技需求与项目建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地方科技厅(委、局)、行业性大型企业集团、支柱产业的行业协会等单位,根据支撑计划定位和支持重点,汇总提出科技需求及项目建议,正式行文同时通过科技部门户网站上报。科技部对征集的需求及项目建议进行初审,列入支撑计划备选项目库。同时,科技部在支撑计划网站上开设固定的科技需求和项目建议征集渠道,向社会广泛征集科技需求。
第十八条提出的科技需求和项目建议应符合如下要求:
(一)为实施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开发,以及重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所必需的重大关键技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问题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公益技术等;
(二)项目目标明确具体,技术指标可考核,三到五年能够完成,并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或相关技术标准;
(三)完成后能够直接投入应用或具有较强应用前景。企业提供的科技需求,在完成时本企业能够直接应用或进行成果转化;部门、地方提出的科技需求,部门、地方能够提供成果应用及转化的资金、政策等相关条件;
(四)项目前期基础条件较好,组织保障到位,能够带动人才、基地发展,实施机制合理,产学研结合;
(五)根据项目的目标、任务提出项目概算建议。
第十九条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地方科技厅(委、局),以及行业协会在征集、汇总企业科技需求时,不得漏报、拒报符合支撑计划条件的企业科技需求。
第二十条科技部根据《纲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备选项目进行筛选、凝练、整合,组织专家对项目建议进行综合咨询。结合项目所属行业、实施地点、成果应用等特点,确定立项项目和项目组织单位。
第二十一条项目组织单位组织可行性研究,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项目具体目标、任务分解及课题承担单位选择方式建议、项目实施运行机制等。任务分解及课题设立要避免重复、分散;对于具有产品目标和产业化前景的课题,应由企业牵头或必须有企业参与,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机制。
第二十二条企业承担或参与项目和课题的条件:
(一)属行业龙头企业、企业集团或企业联盟、转制院所、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
(二)企业技术需求与项目和课题的目标一致;
(三)企业在相关任务领域具有领先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基础;
(四)企业承担的任务,在完成时有能力在本企业进行应用和转化;
(五)有稳定的研发投入、常设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或稳定的科研队伍和人才,能够为项目或课题实施提供任务书确定的资金及其它条件;
(六)通过项目或课题的实施,能够与其他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技术创新联盟与知识产权联盟,能将项目或课题成果进行技术转让或服务,促进全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
第二十三条科技部通过评审、评估等方式,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
第二十四条项目组织单位根据论证意见,按照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委托,或者按《科技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通过招投标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及集成单位,项目组织单位系统外的单位承担项目任务的财政资金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40%。项目组织单位组织课题论证,将根据论证意见完善后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后的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项目实施计划报科技部。
第二十五条科技部审核批复项目立项。项目组织单位根据批复意见,与课题承担单位签订课题任务书,经科技部审定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六条科技部对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国家利益的项目,做好定密保密工作;项目组织单位与课题承担单位签订科技保密协议并监督实施。
第二十七条支撑计划根据项目和课题的特性,以及承担单位的性质,实行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风险投资等不同支持方式和实施机制。
(一)具有明确产品导向并能形成产业化规模,或者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和课题,根据项目和课题的不同特点,主要由企业和转制院所牵头承担,产学研联合实施。其中,由企业牵头承担的项目和课题,以企业投入为主,企业资金投入不低于总预算的50%;财政资金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风险投资等方式支持,形成多主体联合投入及统一管理的机制。无偿资助限于支持产业化前阶段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任务。
(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和课题,主要由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牵头承担,积极吸纳企业参与,财政资金予以积极支持和引导,并调动社会各方面资金,实现多元化投入。
(三)公益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和课题,以无偿资助为主。
第二十八条建立支撑计划应急反应机制。对影响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突发性事件,如果具有紧迫的、重大的科技需求,科技部可商有关部门、地方直接论证立项,组织实施。
第二十九条项目、课题的可行性研究应将专利查新作为重要内容,并提交相关知识产权现状、预期知识产权可行性和水平等分析报告,把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作为项目、课题的重要考核目标之一。
第三十条支撑计划把形成技术标准作为重要目标之一,优先支持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和保障作用的,对能够形成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公益性技术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前沿交叉领域的技术标准等重要技术标准提供技术支撑的项目。含有技术标准研究的项目,在立项时要对相关技术标准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说明,并将形成技术标准研究成果作为项目、课题的重要考核目标之一。
第三十一条支撑计划把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作为项目论证和考核的重要指标。优先支持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承担支撑计划任务;优先支持形成面向企业开放和共享的公共科技资源有效利用的机制;鼓励通过支撑计划项目的实施带动国家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基地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十二条积极推行公告、公示制度。在遵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对项目、课题的立项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第三十三条严禁同一项目、课题在不同的国家科技计划中重复申报立项。对于重复申报和课题申请单位弄虚作假、伪造申请材料或证明材料的,一经发现,取消其申请立项资格,申报单位及其相关责任人五年内不得承担支撑计划项目和课题。
第四章实施与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项目组织单位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按照项目批复要求和课题任务书,检查、督促并落实项目、课题的相关配套条件,确保项目、课题按计划执行。
第三十五条支撑计划项目实行年度报告制度。课题承担单位按要求编制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并上报有关信息报表,项目组织单位汇总后于每年11月15日前上报科技部;执行期在当年度不足三个月的项目可在下一年度一并上报。
第三十六条加强对项目、课题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实施周期在三年以上的项目,必须进行中期评估。科技部负责组织对项目执行情况的中期评估,项目组织单位负责对课题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积极引入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对项目或课题执行情况、组织管理、配套条件落实、经费管理、预期前景等进行独立的评估监督。评估意见作为项目、课题调整或撤销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七条项目或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的,应及时调整或撤销:
(一)市场、技术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造成项目原定目标及技术路线需要修改;
(二)匹配的自筹资金或其它条件不能落实,影响项目或课题正常实施;
(三)项目或课题所依托的工程已不能继续实施;
(四)技术引进、国际合作等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研究工作无法进行;
(五)项目或课题的技术骨干发生重大变化,致使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六)由于其它不可抗拒的因素,致使研究工作不能正常进行。
第三十八条需要调整或撤销的项目或课题,由项目组织单位提出书面意见,报科技部核准后执行。必要时,科技部可根据实施情况、评估意见等直接进行调整。
第三十九条支撑计划撤销的项目、课题,项目组织单位应当对已开展工作、经费使用、已购置设备仪器、阶段性成果、知识产权等情况做出书面报告,同时报科技部核查备案。
第四十条对不按时上报年度报告材料或信息,以及不接受监督检查的项目和课题,采取缓拨、减拨、停拨经费等措施,要求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项目或课题,视情节分别给予通报批评、追回已拨付经费、取消其参与支撑计划活动资格等处理。
第四十一条课题承担单位或课题负责人弄虚作假、剽窃他人科技成果,一经查出,撤销立项,追回已拨付课题经费,并向社会公开,五年内不得承担或参与支撑计划。违反法律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科技服务机构在接受委托承担项目、课题的专利查新、招投标、评估、检查、绩效考评等工作中,存在违规行为的,追回工作经费,取消其参与支撑计划的资格。
第四十三条加强信用管理,对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及课题责任人、专家、科技服务机构等在实施支撑计划中的信用情况进行客观记录,并作为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验收及绩效考评
第四十四条支撑计划项目应在规定执行期结束后三个月内组织验收,包括课题验收和项目验收两个阶段。课题验收由课题承担单位向项目组织单位提出书面申请,项目组织单位应在接到申请一个月内组织课题验收。项目验收由项目组织单位在课题验收完成90%以上后,向科技部提出申请,科技部组织验收。
第四十五条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在执行期结束后三个月仍未提出验收申请的,科技部将对有关单位或责任人进行通报。项目、课题因故不能按期完成的,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应提前三个月申请延期,经科技部批准后按新方案执行;如未能批准,项目、课题仍需按原定期限进行验收。
第四十六条验收形式主要包括:会议审查验收,网上(通信)评审验收,实地考核验收,功能演示验收等。根据项目、课题的特点和验收需要,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式,也可联合多种方式进行验收。
第四十七条验收工作可采取组织专家组或委托经科技部认可、具有相应资质的科技服务机构进行。验收专家组一般由9~13名专家组成,从科技计划专家库的相同及相关领域中随机选取。
第四十八条验收专家在审阅资料、听取汇报、实地考核、观看演示、提问质询的基础上,独立提出意见,经专家组详尽讨论或专家组长归纳汇总,形成验收结论意见,并在结论意见中提出成果或产品今后的应用推广建议。
第四十九条支撑计划项目和课题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收、不通过验收。
(一)项目、课题计划目标和任务已按照考核目标要求完成,经费使用合理,为通过验收。
(二)凡具有下列情况的,为不通过验收:
1.项目、课题目标任务完成不到85%的;
2.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弄虚作假;
3.未经申请或批准,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考核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发生变更;
4.超过项目批复或课题任务书规定的执行年限半年以上未完成,并且事先未做出说明;
5.经费使用存在严重问题。
第五十条因提供文件资料不详、难以判断等导致验收意见争议较大,或项目、课题的成果资料未按要求进行归档和整理,或研究过程及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为需要复议。需要复议的项目、课题,应在首次验收后的半年内,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或补充材料,再次提出验收申请。若未再提出申请或未按要求进行改进或补充材料,视同不通过验收。
第五十一条课题验收结论由项目组织单位书面通知课题承担单位;项目验收结论由科技部书面通知项目组织单位,除有保密要求外,向社会公示。
第五十二条未通过验收的项目和课题,科技部将对有关单位或责任人进行通报。其中,因违反有关政策法规和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未通过验收的,取消其五年内承担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的资格。
第五十三条支撑计划实行绩效考评制度,重大项目要进行中期绩效考评。绩效考评可与验收、中期评估工作结合,同步进行。绩效考评结果将作为以后确定立项、选择承担单位、确定预算、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五十四条绩效考评分级组织实施,科技部负责项目的绩效考评,项目组织单位负责课题的绩效考评。绩效考评的具体工作可组织专家组或委托科技服务机构进行。
第五十五条探索建立对项目和课题成果的后评价机制。在项目和课题验收一年后,对其成果应用状况和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第六章知识产权与成果
第五十六条加强支撑计划成果和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支撑计划取得的成果要按照《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登记和管理。涉及国家秘密的,执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项目、课题形成的知识产权,其归属和管理按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执行。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应当加强知识产权的产生、管理和保护工作。
第五十七条鼓励支撑计划成果的转让和转化。课题任务书中应包括成果转化和应用方案,明确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促进成果转化的责任和义务。成果转让和转化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及相应权益等问题,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和科技部《关于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执行。对具有重大推广意义的成果,通过协调、利用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方式,给予继续支持。
第五十八条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在项目和课题启动实施前,应与各参与单位约定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权益分配,不得有恶意垄断成果和知识产权等行为。如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违反成果和知识产权权益分配约定,在五年内不得参与支撑计划。
科技计划管理范文第4篇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是政府促进科技事业发展,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型科技体制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科技进步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开拓科技计划工作新局面,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改进和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水平,把我省的科技计划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加强对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改革的紧迫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科技工作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实施科技攻关、星火、火炬、科技成果推广、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科技计划,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科技计划的出台,无论是在科技计划体系结构、经费来源,还是在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上,都体现了科技工作适应经济发展,内容不断充实拓展、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加强的新要求。加强计划管理的宏观调控,逐步减少指令性,增加指导性和政策性,并实行分类管理,形成了计划管理的新格局。各类科技计划相应确定了各自的主攻方向和宏观目标,并努力推动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与各类科技计划相配套的科技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为科技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经费保证。但从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够;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技计划管理,战略目标、宏观调控方式、计划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问题研究不够;科技规划、计划与资源配置之间衔接不够;计划内部各项目之间总体协调不够;各类计划和项目立项的评估分析和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监督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这些都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科技工作必须努力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也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各级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从科技系统内部的小循环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从主要是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转向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途径;从简单的项目管理、分钱分物转到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全省的科技综合实力上来。科技项目的立项要以市场为导向,符合产业政策,强调由企业提出,或有企业的参与和承用。
总书记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广东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包括利用新技术来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水平"。并特别强调"在这方面广东也是有条件走在全国前列的,也应多创造一些新鲜经验"。今年在广东视察时又进一步指示,广东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李长春书记也指示我们,要"为全国作出我们的新贡献"。
我省科技工作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坚决贯彻落实。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理顺科技计划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计划管理水平。
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一)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面向、依靠"的基本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完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的合理布局和纵深配置;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有利于科技整体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的管理体系;使科技计划从科技系统小循环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
(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改革科技计划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与经济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现代科技计划体系与管理体制。
1.促进科技计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紧密结合,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有较大显示度的贡献;
2.促进科技计划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互适应,充分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控手段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重要作用,体现政府目标、政策导向,支持科技体制改革,使科技第一生产力有大的解放和新的发展;
3.促进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通过科技计划的实施,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增强我省的科技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
4.促进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为实现以上改革目标,科技计划改革要坚持以下原则:
1.认真总结经验,做好总体设计,分步组织实施,稳步推进;
2.纵横结合,加强科技计划的综合管理,明确计划的定位与充实计划的内涵相结合;
3.规划、计划的有效管理与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协调;
4.计划改革与机构改革、职能转换相结合。
三、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增强三个意识
1、贡献意识。科技计划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增强科技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显示度。各类科技计划在计划立项、编制和项目实施等各环节都要强调该计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哪些产业和领域、哪个阶段、有怎样的贡献。不能就计划论计划、就项目论项目、就水平论水平。
2、市场意识。转变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体现主要按市场需求选择项目、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项目的选择要强调有企业参与或承用、有市场前景,有助于增强产品竞争力。重大科技项目的选择要面向市场,采取招标、投标的办法。
资源的配置要按市场机制运作,要改革简单分钱分物的模式。在项目提出和计划编制过程中,各类计划可先提出项目,根据比较、分析、论证,竞争择优,再确定项目,落实计划的经费安排。
3、全局意识。要认真研究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重大计划的精神,强调科技计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重大计划的衔接,树立全局意识、参与意识和超前意识。强调计划的立项、编制和项目实施在哪些方面、哪些环节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如何配合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
(二)突出三个重点
1、优化计划体系
按照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基础性研究的部署,科技计划要从横向上做好定位,从纵向上做好规划和"全程"安排。
1)从横向上做好定位:
基础性研究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要以中长期目标为重点。基础性研究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导向,面向应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保障科技创新和构建科研支撑体系。
科技攻关计划和工程中心组建计划,要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工程和关键技术为目标。
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等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计划,应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新兴产业形成、实现规模效益为战略目标。
2)从纵向上做好衔接和"全程"安排:
各类科技计划定位之后,计划之间的衔接,主要通过项目的衔接和转移来实现。科技计划要加强综合管理,按产业或领域,从纵向上做好规划与指导。在编制各类计划的同时,要根据各时期科技工作的重点,按农业、工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社会发展来进行系统的安排。基础研究、研究开发、产业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做好配套。
3)从整体上加强科技计划的集成:
科技计划要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在抓好全省科技工作总体部署,全面促进全社会科技进步的同时,改革科技计划、科技资源管理体制,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出的重大问题,优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组织实施"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通过"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项目引导、工程示范,切实解决一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出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攻克一批对于我省经济社会科技中长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课题,增加科技储备;加强一批科技创新基础建设,为持续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和必要保障,为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不断探索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模式,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形成我省充满生机活力的科技创新整体形象。
2、优化资金配置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以及各类资金的使用原则,有效合理地安排使用各类资金。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应用性的基础研究;科技三项费用重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支持农村和农业科技工作;科学事业费主要用于科研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引导科研机构增强活力转换机制,促进科研机构的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下游的工作。重点支持高新技术成果的开发和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资金配置要与工作任务、计划职能相衔接,要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改革简单分钱、分物的模式。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有合理投向。同类型计划与经费相对综合与集中。切实加强对计划管理中资金筹措、分配、安排、使用、核算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在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积极争取全社会对科技的支持;做好专项资金的保值、增值工作。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研究以资本为纽带,人力的资本化、知识的资本化。加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宏观调控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能力。
3、优化管理机制
科技计划的管理要从总体上实现三个转变:
1)管理方式的转变:从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过程管理为主转变到以宏观管理、间接管理、目标管理为主;
2)管理组织形式的转变:从重视单项工作向多方面工作综合集成的方向转变,注重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的集成;
3)管理手段的转变:工作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依靠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转变。
加强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立科技决策咨询和科技计划评估、监督体系以及专家系统,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
对于科技计划项目实行分类指导:
1)对围绕政府目标的项目,特别是对于重大科技项目,推行科技计划项目的投标、招标制度,竞争择优,使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有合理投向。
2)对于中、上游的研究开发项目,要试行课题制,进行全成本核算。
3)对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技术开发为主的项目,要实行科技评估评审制,客观、科学、独立地对科技计划、项目以及机构等进行评估和评审,要提高决策透明度,对于科技评审的组织、内容、过程等有明确的办法并认真实行。
科技计划的科学化管理要贯穿于科技计划管理的全过程。要加快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金科网络中心和社会的有关力量,建立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体系。从项目的申报、招标、评估、评审,到计划的编制、跟踪管理、成果及知识产权管理的全过程要逐步采用计算机和网络管理。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要成为科技管理办公自动化的一个重点。
加强对承担评估、评审等中介机构的管理,建立中介机构评估筛选制度。
加强科技计划的统计工作,建立省级科技计划统计报告制度。建立各项科技计划管理的指标体系、统计调查制度和实施办法。及时收集科技计划执行中的信息数据,定期进行研究和分析,为科技发展的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抓好三个环节
1、计划编制环节
计划编制环节主要包括几个阶段:提出任务项目申报项目初审计划协调计划审定计划综合计划编制。要注重计划编制环节的流程管理。
计划的编制要加强集成、协调配合。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1)项目选择:要从经济科技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提出任务、指南,接受申请并筛选项目、进行初审。包括:
提出任务:在对有关科技经济发展进行预测、研究分析总目标和对前期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科技计划编制工作总体设想,形成"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向社会。
项目申报:对于围绕政府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项目,可采取招标、投标的办法,招标通知,接受投标。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逐步采取网上申报及网络化管理。
在项目申报阶段,要对申报项目单位进行审查,强调要有专利、有能力、有成果。加强调查研究,对项目、专利、成果检索,认真核对申报项目内容的真实性。
项目初审:引入并建立规范的评估、评审、评标制度。科技项目的选择要以市场为导向,符合产业政策,强调由企业提出,或有企业的参与或承用。要研究分析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强调项目的贡献率和显示度。重点项目还应充分体现对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以及对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带动作用。
强化重点科技项目的前期研究。重点科技项目的确定,均应有充分的前期准备,必须提供包括技术、经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效益和市场分析、投资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议等,使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落到实处。
2)协调评议:主要按领域研究各计划和项目之间上、中、下游的衔接,实现横纵向的转换。综合计划处牵头与有关处室协调项目安排,汇总分析计划项目各领域和上下游所占比重、对行业的贡献及显示度。
3)计划审定:省科技厅厅长办公会议是科技项目立项的最终决策形式。主要审定各计划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及重大项目的安排。从原来的按计划研究的形式改为按农业、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社会发展等领域或产业的形式进行。
4)计划编制:各职能处室要按照厅厅长办公会议的决定意见,对所负责的科技计划项目及经费安排进行整理、完善。由各职能处室与综合计划处、条件财务处会签后报厅领导审定签发。条件财务处送省财政厅会签。
厅综合计划处与厅办公室将"科技创新百项工程"相关材料整理,向全社会通报。
为保证科技计划的有效实施,在计划安排上要注重一条龙:如,对同一项目,可以从研究、开发、推广、产业化、市场一条龙部署,由各类计划安排。在计划衔接上要注重上中下游衔接:如对同一科技项目,可以从攻关、火炬、产业化等不同计划进行先后交接安排支持,各计划之间注意衔接、配合。在资金配置上注重多渠道支持:拨款、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各类计划一起支持。
2、跟踪管理环节
计划编制完毕之后,进入跟踪管理环节:通知下达签定合同经费下达计划执行中期评估结题验收。
跟踪管理要强调目标管理。建立科技计划管理(处室)联系会议制度,加强计划项目进展情况统计;形成知识产权情况汇总、分析;项目经费监督使用。要及时向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及全社会通报各类科技计划执行情况。抓好两个层次、两个方面。
两个层次是:第一是重点项目的跟踪,实行定期通报制。各类计划都应确立一批涉及面广、影响大、效益显著的重点项目,这类项目不但要任务落实、经费落实,而且要管理到位、服务到位,特别是要抓好经常性的信息跟踪,及时解决问题。各有关处室定期联合召开一次重点项目通报会,通报各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汇总后报厅领导。第二是所有计划项目的跟踪,实行年度报告制。要调动各部门,特别是各市科委的积极性,同时要与科技计划年度统计结合起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和计划总的执行情况,跟踪管理应是科技计划评估和资金配置以及计划滚动安排的重要依据。
两个方面是:第一是"计划内"的跟踪,了解和掌握各类计划支撑体系如机构、人员、经费、相关科技与经济信息等。第二是"计划外"的跟踪,要加强对计划执行相关环境的了解和研究,特别是要注重了解国内外相关情况。
3、效益评估环节
效益评估的重点:专利、成果、效益、奖励。
以提高获取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增强经济竞争力为导向,加强对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的管理,加大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为保障国家利益,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根据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制定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具体办法另行规定),以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科技计划管理范文第5篇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是政府促进科技事业发展,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型科技体制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科技进步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开拓科技计划工作新局面,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改进和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水平,把我省的科技计划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加强对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改革的紧迫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科技工作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实施科技攻关、星火、火炬、科技成果推广、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科技计划,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科技计划的出台,无论是在科技计划体系结构、经费来源,还是在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上,都体现了科技工作适应经济发展,内容不断充实拓展、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加强的新要求。加强计划管理的宏观调控,逐步减少指令性,增加指导性和政策性,并实行分类管理,形成了计划管理的新格局。各类科技计划相应确定了各自的主攻方向和宏观目标,并努力推动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与各类科技计划相配套的科技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为科技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经费保证。但从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够;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技计划管理,战略目标、宏观调控方式、计划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问题研究不够;科技规划、计划与资源配置之间衔接不够;计划内部各项目之间总体协调不够;各类计划和项目立项的评估分析和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监督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这些都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科技工作必须努力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也了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各级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从科技系统内部的小循环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从主要是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转向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途径;从简单的项目管理、分钱分物转到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全省的科技综合实力上来。科技项目的立项要以市场为导向,符合产业政策,由企业,或有企业的参与和承用。
总书记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广东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包括利用新技术来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水平"。并特别"在这方面广东也是有条件走在全国前列的,也应多创造一些新鲜经验"。今年在广东视察时又进一步指示,广东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李长春书记也指示我们,要"为全国作出我们的新贡献"。
我省科技工作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坚决贯彻落实。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理顺科技计划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计划管理水平。
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一)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面向、依靠"的基本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完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的合理布局和纵深配置;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有利于科技整体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的管理体系;使科技计划从科技系统小循环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
(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改革科技计划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与经济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现代科技计划体系与管理体制。
1.促进科技计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紧密结合,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有较大显示度的贡献;
2.促进科技计划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互适应,充分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控手段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重要作用,体现政府目标、政策导向,支持科技体制改革,使科技第一生产力有大的解放和新的发展;
3.促进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通过科技计划的实施,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增强我省的科技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
4.促进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为实现以上改革目标,科技计划改革要坚持以下原则:
1.认真总结经验,做好总体设计,分步组织实施,稳步推进;
2.纵横结合,加强科技计划的综合管理,明确计划的定位与充实计划的内涵相结合;
3.规划、计划的有效管理与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协调;
4.计划改革与机构改革、职能转换相结合。
三、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增强三个意识
1、贡献意识。科技计划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增强科技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显示度。各类科技计划在计划立项、编制和项目实施等各环节都要该计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哪些产业和领域、哪个阶段、有怎样的贡献。不能就计划论计划、就项目论项目、就水平论水平。
2、市场意识。转变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体现主要按市场需求选择项目、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项目的选择要有企业参与或承用、有市场前景,有助于增强产品竞争力。重大科技项目的选择要面向市场,采取招标、投标的办法。
资源的配置要按市场机制运作,要改革简单分钱分物的模式。在项目和计划编制过程中,各类计划可先项目,根据比较、分析、论证,竞争择优,再确定项目,落实计划的经费安排。
3、全局意识。要认真研究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重大计划的精神,科技计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重大计划的衔接,树立全局意识、参与意识和超前意识。计划的立项、编制和项目实施在哪些方面、哪些环节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如何配合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
(二)突出三个重点
1、优化计划体系
按照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基础性研究的部署,科技计划要从横向上做好定位,从纵向上做好规划和"全程"安排。
1)从横向上做好定位:
基础性研究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要以中长期目标为重点。基础性研究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导向,面向应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保障科技创新和构建科研支撑体系。
科技攻关计划和工程中心组建计划,要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工程和关键技术为目标。
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等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计划,应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新兴产业形成、实现规模效益为战略目标。
2)从纵向上做好衔接和"全程"安排:
各类科技计划定位之后,计划之间的衔接,主要通过项目的衔接和转移来实现。科技计划要加强综合管理,按产业或领域,从纵向上做好规划与指导。在编制各类计划的同时,要根据各时期科技工作的重点,按农业、工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社会发展来进行系统的安排。基础研究、研究开发、产业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做好配套。
3)从整体上加强科技计划的集成:
科技计划要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在抓好全省科技工作总体部署,全面促进全社会科技进步的同时,改革科技计划、科技资源管理体制,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大问题,优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组织实施"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通过"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项目引导、工程示范,切实解决一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攻克一批对于我省经济社会科技中长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课题,增加科技储备;加强一批科技创新基础建设,为持续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和必要保障,为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不断探索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模式,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形成我省充满生机活力的科技创新整体形象。
2、优化资金配置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以及各类资金的使用原则,有效合理地安排使用各类资金。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应用性的基础研究;科技三项费用重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支持农村和农业科技工作;科学事业费主要用于科研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引导科研机构增强活力转换机制,促进科研机构的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下游的工作。重点支持高新技术成果的开发和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资金配置要与工作任务、计划职能相衔接,要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改革简单分钱、分物的模式。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有合理投向。同类型计划与经费相对综合与集中。切实加强对计划管理中资金筹措、分配、安排、使用、核算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在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积极争取全社会对科技的支持;做好专项资金的保值、增值工作。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研究以资本为纽带,人力的资本化、知识的资本化。加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宏观调控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能力。
3、优化管理机制
科技计划的管理要从总体上实现三个转变:
1)管理方式的转变:从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过程管理为主转变到以宏观管理、间接管理、目标管理为主;
2)管理组织形式的转变:从重视单项工作向多方面工作综合集成的方向转变,注重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的集成;
3)管理手段的转变:工作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依靠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转变。
加强科技计划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立科技决策咨询和科技计划评估、监督体系以及专家系统,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
对于科技计划项目实行分类指导:
1)对围绕政府目标的项目,特别是对于重大科技项目,推行科技计划项目的投标、招标制度,竞争择优,使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有合理投向。
2)对于中、上游的研究开发项目,要试行课题制,进行全成本核算。
3)对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技术开发为主的项目,要实行科技评估评审制,客观、科学、独立地对科技计划、项目以及机构等进行评估和评审,要提高决策透明度,对于科技评审的组织、内容、过程等有明确的办法并认真实行。
科技计划的科学化管理要贯穿于科技计划管理的全过程。要加快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金科网络中心和社会的有关力量,建立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体系。从项目的申报、招标、评估、评审,到计划的编制、跟踪管理、成果及知识产权管理的全过程要逐步采用计算机和网络管理。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要成为科技管理办公自动化的一个重点。
加强对承担评估、评审等中介机构的管理,建立中介机构评估筛选制度。
加强科技计划的统计工作,建立省级科技计划统计报告制度。建立各项科技计划管理的指标体系、统计调查制度和实施办法。及时收集科技计划执行中的信息数据,定期进行研究和分析,为科技发展的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抓好三个环节
1、计划编制环节
计划编制环节主要包括几个阶段:任务项目申报项目初审计划协调计划审定计划综合计划编制。要注重计划编制环节的流程管理。
计划的编制要加强集成、协调配合。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1)项目选择:要从经济科技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任务、指南,接受申请并筛选项目、进行初审。包括:
任务:在对有关科技经济发展进行预测、研究分析总目标和对前期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科技计划编制工作总体设想,形成"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向社会。
项目申报:对于围绕政府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项目,可采取招标、投标的办法,招标通知,接受投标。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逐步采取网上申报及网络化管理。
在项目申报阶段,要对申报项目单位进行审查,要有专利、有能力、有成果。加查研究,对项目、专利、成果检索,认真核对申报项目内容的真实性。
项目初审:引入并建立规范的评估、评审、评标制度。科技项目的选择要以市场为导向,符合产业政策,由企业,或有企业的参与或承用。要研究分析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项目的贡献率和显示度。重点项目还应充分体现对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以及对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带动作用。
强化重点科技项目的前期研究。重点科技项目的确定,均应有充分的前期准备,必须提供包括技术、经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效益和市场分析、投资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议等,使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落到实处。
2)协调评议:主要按领域研究各计划和项目之间上、中、下游的衔接,实现横纵向的转换。综合计划处牵头与有关处室协调项目安排,汇总分析计划项目各领域和上下游所占比重、对行业的贡献及显示度。
3)计划审定:省科技厅厅长办公会议是科技项目立项的最终决策形式。主要审定各计划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及重大项目的安排。从原来的按计划研究的形式改为按农业、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社会发展等领域或产业的形式进行。
4)计划编制:各职能处室要按照厅厅长办公会议的决定意见,对所负责的科技计划项目及经费安排进行整理、完善。由各职能处室与综合计划处、条件财务处会签后报厅领导审定签发。条件财务处送省财政厅会签。
厅综合计划处与厅办公室将"科技创新百项工程"相关材料整理,向全社会通报。
为保证科技计划的有效实施,在计划安排上要注重一条龙:如,对同一项目,可以从研究、开发、推广、产业化、市场一条龙部署,由各类计划安排。在计划衔接上要注重上中下游衔接:如对同一科技项目,可以从攻关、火炬、产业化等不同计划进行先后交接安排支持,各计划之间注意衔接、配合。在资金配置上注重多渠道支持:拨款、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各类计划一起支持。
2、跟踪管理环节
计划编制完毕之后,进入跟踪管理环节:通知下达签定合同经费下达计划执行中期评估结题验收。
跟踪管理要目标管理。建立科技计划管理(处室)联系会议制度,加强计划项目进展情况统计;形成知识产权情况汇总、分析;项目经费监督使用。要及时向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及全社会通报各类科技计划执行情况。抓好两个层次、两个方面。
两个层次是:第一是重点项目的跟踪,实行定期通报制。各类计划都应确立一批涉及面广、影响大、效益显著的重点项目,这类项目不但要任务落实、经费落实,而且要管理到位、服务到位,特别是要抓好经常性的信息跟踪,及时解决问题。各有关处室定期联合召开一次重点项目通报会,通报各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汇总后报厅领导。第二是所有计划项目的跟踪,实行年度报告制。要调动各部门,特别是各市科委的积极性,同时要与科技计划年度统计结合起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和计划总的执行情况,跟踪管理应是科技计划评估和资金配置以及计划滚动安排的重要依据。
两个方面是:第一是"计划内"的跟踪,了解和掌握各类计划支撑体系如机构、人员、经费、相关科技与经济信息等。第二是"计划外"的跟踪,要加强对计划执行相关环境的了解和研究,特别是要注重了解国内外相关情况。
3、效益评估环节
效益评估的重点:专利、成果、效益、奖励。
以提高获取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增强经济竞争力为导向,加强对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的管理,加大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为保障国家利益,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根据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制定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具体办法另行规定),以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