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系统风险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系统风险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医院遭遇的内部与外部风险也是无可避免的,这时医院必须发挥风险导向审计在医院内部控制的作用,对医院内部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使风险导向审计在医院内部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在本文着重介绍了风险导向审计与医院内部控制的关系及风险导向审计在医院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一、风险导向审计与医院内部控制的关系
风险导向审计是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导向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医院虽然可以通过专业人士的评价、外部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外聘中介机构等进行监督检查,但要想对日常事务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检查,只有内部审计可以做到。风险导向审计对医院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有效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内部审计及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进行医院各部门的调整,为内部机制的有序运行提供保障。同样,内部控制搞好了,对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很大帮助:一方面可以提高审计效率,为审计制定合理的程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确定审计的方法与范围,为审计提供依据,最后对于审计的质量也有了保证。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医院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依据国家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风险导向审计主要应用在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审计范围时、编制审计方案时、实施审计过程中、编制审计报告时等,从风险导向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来看,可以得出结论,医院风险导向审计离不开医院内部控制,采用风险导向审计办法,必须建立在对医院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只有了解了这些基本情况,才能对内部控制实现再控制,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1.了解单位基本情况,进行应用思路的部署
进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必须要了解应用单位的基本情况,对于风险导向审计在医院内部控制中应用进行分析,必须要了解医院年总收入情况、固定资产、拥有病床数、相关背景、工作人员方面全方位的内容,然后进行运用思路的部署。为了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首先必须要对医院内部进行风险监测、分析、与预警,提高医院整体的风险防范意识,其次需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降低控制风险。通过对医院风险的分析与内部控制的评估,最后按风险的高低制定审计方案,开展审计工作。由审计风险模式可以看出,审计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相关,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很大层面上与医院的风险管理体制不严格、风险监测不严密相关。因此,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第一步便是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2.建立与完善医院风险管理体系
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医院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大,建立与完善医院风险管理体系已经势在必行,为了促进医院管理体制的发展,根据相关文献与实践经验提出计划与控制系统应用于风险管理体系,如何实现计划与控制系统是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从组织保证、工作重点、具体措施三方面入手。在组织保证方面,需要明确的是要想实现计划与控制目标,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机构来实现,这时,计划控制委员会的成立是必要的,其工作的内容是先制定医院的战略部署与总体的工作计划,再对工作的总体进程进行控制,最后对计划的内容进行评价,来决定计划与控制管理中的问题。
单独成立计划控制委员会无法对工作进行直接部署,在其下级需要成立发展计划部,计划部的组成人员可以有管理人员、医疗人员、文秘人员。该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医院各种相关情报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出提前预警方案,协助领导进行全院的计划与控制工作,为计划与控制委员会提出具有建设意义的方案,并且对计划的合理性进行审查与调划,成为计划与控制的桥梁。
依据其它企事业单位的实践与研究及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该部门的工作内容含有拟定实施计划与各项草案,审查设定的计划在医院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中的运用情况,并对运用过程进行监督,对于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评估,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医院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对于潜在风险要进行日常管理。
医院要把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贯穿于计划与控制的整个过程,把此作为计划与控制管理工作的重点,以此为思路进行医院内部计划控制与管理,有助于计划实施的有步骤、有条理,从而实现医院的发展目标。
3.完善的系统控制降低风险
为完善医院的内部控制系统,实现风险导向在医院内部控制中的应用,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要点之一便是要通过监察审计室来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价与估测,监察室有了对内部控制方案的基本了解后,明确各科室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了解风险导向审计部门在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与评价时的责任与义务。依据相关文献与国家颁布的法律政策,实现评估与审计内部控制而采取的措施和政策有以下几项:审查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法规以及企业制订规章制度、办法、程序等;审计医院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具有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全面性等特点。
要点之二便是排查风险,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这一点要求各部门对自己部门内部的各个程序所存在的风险进行一一排查与估算,对风险划分相应的等级,按照等级制定相应的应对与填补漏洞 措施,完善内部控制,通过对风险点的排查,有效地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对于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提供有效指导作用。
通过前两个要点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点三和四是对一和二的补充与拓展,要点三是开展内部风险评价试点,对内部风险进行量化评价,依据各风险点的影响与后果,划分风险等级,依据风险等级划分审计资源,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在有效的分配资源中降低了内部控制的风险等级。
要点四是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方法,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要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监督评价,因此,必须要形成有效的监督与评价体系,对医院内部各部门的风险等级进行明确划分,明确评价内容。具体评价内容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建设、岗位设置与管理、权限控制、计划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应急机制等,把等级与内容相结合。
系统风险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字】 信息系统 项目 风险管理 关键部分
纵使我们在一个完整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展过程中会通过可行性研究等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但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效果仍受到风险的干扰而不能得到完全的保障,造成时间和费用的损失,经济性有所降低,因此,信息系统项目的风险管理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
一、信息系统及风险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是指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相结合所组成的系统,其作用在于可进行收集信息、储存信息、传递信息、加工信息、使用信息和维护信息等工作。项目风险管理,即指在项目完整的生命周期内,运用多种管理技术手段对其风险情况进行评价、估计、识别、控制等。由于受到质量、成本、进度、技术因素等的限制和影响,信息系统的实施效果不能完全保证达到其期望的效果,可以说,每一个信息系统项目都存在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是减少项目失误率的重要措施。企业仅进行初级的风险管理,都将起到明显降低成本费用的有力结果。
二、我国信息系统项目的风险管理现存问题
首先,未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信息系统项目的风险管理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技术、手段和标准进行规范和指导,但我国的多数企业未认识到这一问题,没有对风险管理形成明确的认识,多是依据自己经验或是直接模仿发达国家做法,缺乏科学合理性;其次,风险意识有待增强。我国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过于突出,再进行经营管理时常缺乏风险意识,信息系统项目也有待增强,因此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有效的方案,易给企业造成损失;再者,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企业面临的问题。由于信息产业在我国起步晚,技术水平不高,信息市场也有待完善,甚至是专业的信息技术企业也未能做到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风险管理的思想认识和技术的不足都降低风险管理效果;同时,管理观念以及手段也亟待改进。观念和手段都是直接影响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效果的因素,当企业的思想认识过于落后也将导致其手段上的单一和落后,缺乏有效的风险预测方法,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效果不佳。[1]
三、风险管理的基础
第一,风险的分类:我们依据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的含义、后果及驱动因素可大致将其分为三大类,即业务风险,开发风险以及机构风险。在三类风险中业务风险是最为严重的;第二,风险的后果:即当信息系统项目确实发生风险后,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如造成资金使用不当,项目价值低,或是信息系统实用性低,亦或是项目时间和预算的超支等;第三,风险的驱动因素:每种风险都潜在几种驱动因素,而每种驱动因素均有可能造成风险的物化,最终导致问题的发生。对风险的驱动因素进行必要的了解是进行风险管理程序开发工作的重要基础,可避免隐含的问题,或是令风险中性化;第四,风险行动路径:明确风险行动路径,可以降低风险可能性或是避免风险。任一种风险都有弱化其不利影响的方法,可能是单一方法,也可能是多种方法综合使用。
四、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的程序及步骤
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工作,简而言之,一般遵循以下步骤:指定风险管理的负责人确定风险干系人编制风险管理计划制定风险审计和检查的进度更新管理计划但审计或检查工作未达到计划的要求则继续执行风险管理计划直至结束委托项目。其中,风险管理计划是进行风险分析、识别、监控的依据,为信息系统项目提供指导。由于项目风险管理是贯穿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因此有必要在每个阶段都进行风险的预测和规划,形成风险分析清单,由此制定风险管理计划,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风险管理计划一般包括:风险管理的操作步骤,参与人员的责任划分,风险类别,项目的预算,风险的应对措施;同时还应制定风险报告模板,保证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沟通交流。[2]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指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认识风险、分析风险事故潜在原因。由于信息系统项目的风险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动态性,经过必要的分析和判断进行归类和记录是必不可少的。[3]我们还有必要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从而运用更具针对性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和预防。定性分析是依据危害程度排序后再进行风险类型的分级描述,由此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并制定适宜的处理方案;定量分析则强调对每种风险的发生概率以及危害进行量化分析,提高数据可靠性。实际中应结合使用定性、定量分析,以优化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措施。[3]
结语:风险管理对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是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应注意将风险管理同项目管理所包含的其他内容相结合,优化项目实施效果。
参 考 文 献
[1]李凤梅. 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浅析[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8:249-250.
系统风险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项目; 风险; 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137-01
项目风险是一种不确定事件或条件,一旦发生,会对项目目标产生某种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风险有其成因,同时,如果风险发生,也会导致某种后果。当事件、活动或项目有损失或收益与之相联系,涉及到某种或偶然性或不确定性选择时,才称为有风险。以上3条,每一个都是风险定义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不一定是风险。
2007年,笔者所在的单位承接了XX机场的机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建设工作。该项目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的一个子项目,其主要工作是应用EAI框架,集成机场内其他其他各个重要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整个总投资过千万,建设工期为2年。2009年3月,该项目建设完成,并在机场开通时投入生产运行,该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以Oracle 9i为平台,建立了一个可存储机场航班信息、管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综合中心数据库,开发了航班信息管理系统、机位自动分配系统、外场管理系统、机场资源管理综合系统等,构成了千兆以太网络统一的网络平台,采用了EAI框架集成了这些新开发的系统外,还集成了机场内其它各个重要信息系统如航班信息显示、离港和广播等系统,连接机场外的许多相关系统如空管飞信信息系统、财务系统、航空运营系统等,实现不同应用操作平台的集成、异构数据库的集成,达到数据共享、应用集成。在该项目中,笔者担任项目管理工作。
为了按照既定的进度、成本和质量,完成项目的目标,在项目中看,笔者非常重视风险管理,按照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结合笔者的项目实践,有条不紊地完成了该项目。具体讲,是按照以下基本管理过程进行风险管理的。
一、风险管理计划编制
项目初期,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了风险管理计划,具体描述如何为该项目处理和执行风险管理活动。采用会议方式制定风险计划,因项目投资规模大,所以的项目干系人代表都邀请参加了风险管理计划会议,全面地考虑风险对项目的影响,制定充分的风险管理计划。
在计划中,确定了基本的风险管理活动(如每15天召开一次风险评估会议)。根据项目管理理论和笔者的项目实践,定义了项目中的风险管理过程,估计了风险管理的时间表和费用,并把风险管理活动纳入了项目计划,把风险管理费用纳入了成本费用计划。
二、风险识别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把项目中的风险划分为技术风险、团队风险、外部风险三大类,采用风险分解结构(RBS)形式列举了已知的风险。
技术风险有:对工作分析和评估不足、对EAI架构不熟;团队风险有:关键人员流动、缺乏合适的技术人员;外部风险有:未正确理解业务问题、预算不能按时到位。
在识别上述风险后,还确定了这些风险的基本特性,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以及可能会影响项目的方面,形成了详细的风险列表记录,此处只列出风险的主要因素,其他不再赘述。
三、风险定性分析
根据风险管理计划中的定义,确定每个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作记录。除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还分析了风险对项目的影响,包括对事件、成本、范围等方面的影响。其中不仅仅包括对项目的负面影响,还分析了风险带来的机会。
确定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后,接下来确定风险的优先级。风险优先级是个综合的指标,反映了风险对项目的综合影响。笔者采用风险优先级矩阵来评定的。最后得出的结构是架构风险排在第一位,该风险的可能性很高,影响也很大。
四、定量风险分析
对已知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后,还采用定量分析法,定量地分析了各风险对项目目标的影响。通过专家评估的方法,组织有关成员对项目进行乐观、中性和悲观估计,同时,也利用历史项目数据,用于辅助评估。
五、风险应对计划编制
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对已识别的风险,制定应对计划。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
六、风险监控
经过上述5个过程后,该项目中的风险已经比较清晰,这时就要进入风险跟踪与监控过程。在此过程中,笔者对已识别出的风险的状态进行跟踪,监控发生标志,更深入的分析已经识别出的风险,继续识别项目中新出现的风险,复审风险应对策略的执行情况和效果。根据目前风险监控的结果修改风险应对策略,根据新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制定新的风险应对措施。
结束语
总之,该项目由于技术领先、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异地开发等原因,在实施中充满着风险。但由于重视项目风险管理,加之进行了较好的配置管理,整个项目始终遵循了变更控制程序,使项目顺利完成了其目标。
2011年该项目建设完成,并在机场开通时投入生产运行,目前运行稳定,得到了机场方的肯定,由此,笔者荣获公司董事会嘉奖,其所负责的项目荣获“优质工程”。
参考文献:
[1] 柳纯录,刘明亮,高章舜.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0.
系统风险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系统集成项目风险概述
随着系统集成业务的不断发展,系统集成项目类型主要包括:第一,数据中心建设类项目。例如,针对商业银行的原有系统实施软硬件升级,新业务系统构建等;第二,运营系统搬迁类项目。例如企业运营机房的搬迁。无论哪类系统集成业务,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并根据客户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与技术,并进行相关的方案设计、集成测试与实施工作。可以说,系统集成项目属于系统性项目,涉及技术、商务与管理等的集成。在系统集成项目实施过程中,系统集成项目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成本风险、进度风险、质量风险、技术风险、后期维护风险与信息沟通风险等。
二、系统集成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缺乏项目风险意识
部分系统集成项目负责人总是将系统集成项目风险理解为“意外事件”,忽视风险的提前防范,只有“风险事件”发生了,才会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由于系统集成项目的动态特性,导致一旦项目失败,这就意味着市场竞争优势的丧失。因此,系统集成项目负责人必须认真地对待系统集成项目的业务需求、技术方案与组织管理工作。
2.无法识别真正的风险
系统集成项目过程中处处存在风险。部分系统集成公司片面的认为系统集成项目的风险仅仅是技术风险,试图通过“合理选型、合理开发”来化解风险。然而风险管理的过程应包括系统集成项目的每个阶段,包括需求、技术方案以及组织管理等。系统集成项目风险管理应该要求能够识别项目整个过程的所有风险,确保风险识别过程能够关注所有不确定性。
3.风险、原因与后果混淆
系统集成项目风险管理常常混淆风险原因、风险以及风险后果。原因指系统集成项目中存在的确定事件或情况,并且会产生不确定性。风险指够对系统集成项目的目标实现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的不确定性,并且能够通过风险管理过程实现有效的分散或者规避。后果指对系统集成项目目标的非预期变动,包括正面的与负面的,并且是由风险引发,不能通过风险管理规避。
三、系统集成项目风险管理机制
在系统集成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管理与控制风险成为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总而言之,系统集成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分为五个步骤。
1.系统集成项目风险计划
风险计划决定如何采取与计划系统集成项目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在制定风险计划时,应该全面考虑系统集成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利用风险管理计划模板与类似项目的风险管理经验,将具体系统集成项目的风险其逐步细化,并使得风险计划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容纳新风险的加入,明确项目管理人员的角色分配与职责定位。
2.系统集成项目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主要是确认影响项目正常进行的风险,并记录具体风险的特征。风险识别包括三个因素:风险来源、风险事件与风险征兆。具体识别风险过程一般会利用常识、经验与判断,通过已有项目的历史资料、数据、经验与教训,若干项目的历史资料对识别当前项目的潜在风险具有特殊帮助。历史资料可以通过项目资料文件、商业数据、项目组的经验知识等渠道获得。系统集成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包括:核对表、流量表以及面谈等。
3.系统集成项目风险分析
系统集成项目风险分析对项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做出定性定量的测度。通过风险估计,充分、系统的考虑系统集成项目所有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找到实现目标的可行方案。系统集成项目风险包括定性风险与定量风险。
定性风险分析要求使用己有的定性分析方法与工具评估风险的概率与后果。定性风险分析的依据包括:风险计划、己识别的风险、系统集成项目状态、数据精确性、概率范围及后果假设;定性风险分析的工具包括:风险概率及其后果、概率/后果风险评分矩阵、项目假设检验、数据精确等级;定性风险分析的结果包括:项目总体风险等级、风险优先次序清单、需深入分析与管理控制的风险清单、风险定性分析结果反映的趋势。
4.系统集成项目风险应对
完成系统集成项目风险分析且排出风险的优先级之后,根据风险性质与项目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制定防范计划,这就是系统集成项目的风险应对。风险应对主要包括编制风险应对计划。系统集成项目中的风险应对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风险规避通过变更系统集成项目计划,消除风险或风险的条件,或保护项目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是系统集成项目风险管理技术的消极种类,即在项目尚未实施时,对项目的损失最小;风险转移将系统集成项目中某风险的结果连同对风险进行应对的权利转移给第三方;风险缓解则是将某一负面风险事件的概率或其后果降低到可以承受的限度;风险接受则指以不变的项目计划应对某一风险。
参考文献:
[1]何静.系统集成项目中的风险管理[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2]杨泉.集成项目中的风险评估[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2(1).
作者简介:
曹正啟(1983.02-),男,籍贯:四川成都,在读院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方向:项目管理,目前从事的工作:销售工程师,单位: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
系统风险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全寿命期;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 TE4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工程项目不断大型化和多元化,建设行业企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己逐渐被各参与方所重视。
一、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
建设工程项目全寿命期是指建设工程项目从开始策划到使用报废为止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全过程。对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而言,项目全寿命期包括:项目策划决策阶段、项目建设实施阶段和项目运营维护阶段。全寿命周期的项目管理模式以其系统化、集成化和信息化的特征成为现代项目管理的新趋势。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可以将项目看作一个系统。将项目的时间维、要素维、工程系统维进行三维的集成,构成项目管理的集成系统。
二、工程项目的风险
风险一般就是指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危害。风险也就是引发损失的可能性和导致的后果危害性。因此不确定性和潜在的损失是风险的必要条件。工程项目风险具有三个特点:周期长、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及种类繁多;可变性;客观性和普遍性。
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中的风险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的风险主要可分为技术风险、进度风险、费用风险、计划风险与保障性风险等几类,其中技术风险是主要因素。系统风险之间相互影响,并存在于整个工程项目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其中人的风险是核心的因素。
三、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的风险控制
对照项目实施过程,把项目全寿命风险控制分为三个阶段:项目的策划决策、项目建设实施和项目运营维护等阶段。
项目策划决策阶段包括项目策划和可行性研究阶段,问题主要就是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这两个指标是重点也是核心部分,风险管理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对投资收益、技术风险进行评估,区别传统的可行性研究,进行不可行性研究,从否定的角度论证项目的各项可行性。?
项目建设实施阶段主要包括项目设计、施工及竣工验收。设计阶段控制质量和造价属于事前控制,应选择经济价值高的设计方案。设计阶段应把设计做细、做深入,避免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而增加成本和不必要浪费。从全视角全方面进行风险评估,分析评价整个项目的风险因素,制定控制方案,评估必选各个方案,不断进行优化。把好设计图纸审查关,提醒设计人员对各类规范标准进行核查,尤其是新出台的标准规范。另外,定期由专人检查和识别风险清单项目,更新控制计划等。
在施工准备阶段,应在图纸自审、汇审和资料检查基础上,编制实施性强的施工组织设计,通过静态和动态多种方法进行技术经济比较、评价,从中选择收益高、价值工程合理、科学先进的方案,然后汇编成本计划,进行成本事前控制。组织有关专家,结合成本计划对施工组织和实施过程进行风险评估,找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更新风险管理计划。安全质量进度的管理人员应分别进行各项风险内容工作交底、风险管理教育,提醒承包商注意,提高其对风险管理的管理能力。
建筑项目的施工阶段是项目全寿命周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施工阶段存在的风险主要有质量与安全风险、合同风险、人员风险、材料价格风险等。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应由项目经理统一负责,统一组织,统一协调,与项目管理同部署安排,同运行检查,同考核奖罚。建立健全项目施工风险预测、控制,责任体系,提高系统防范能力。对项目施工风险采取分类处理,提高应对水平。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安全质量管理,配备相关的岗位和专职人员,采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检查的管理手段,排除影响各个施工过程的隐患。
竣工验收阶段应按照合同和标准规定办理竣工验收和资料编制,做好各项送审工作。设计变更不应超过允许范围,如出现不可抗力原因和政策变化造成的费用增加,需及时办理现场签证,办理追加合同价款结算工作,确保工程的收入,加快资金回笼。保修期内,可根据实际情况,预估可能发生的维修费,制定保修计划,控制保修费用的落实和使用。可委派或委托就近工作人员管理,节省费用。竣工验收时,先进行验收风险评估,编制风险的控制盒运营使用的风险情况分析表,提出合理的质量评价和运营风险管理建议。
项目运营维护阶段主要包括运营准备和运营维护两个内容。人们对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关注主要的集中在规划设计阶段,而对运行过程则有所忽略。运营维护阶段是建筑全寿命周期中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所以使用维护阶段也是面临的风险最多的一个阶段。运营维护阶段其安全风险是鉴定建筑可靠性,确定正常使用和承载力极限状态的标准,制定检测计划,确保使用安全。另外还要考虑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合理成本,尽量达到最优化使用。使用阶段还要控制意外事故造成的风险,控制人的不合理因素给建筑产品造成的损坏风险等。风险管理人员对检测出现的质量问题,查找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并进行筛选,做好索赔或反索赔工作。
四、结论
通过对建筑全寿命周期各阶段风险进行了分析,总结各阶段风险控制重点,具体总结如下:
(1)项目策划决策阶段除进行可行性研究外还应这对环境和市场等变动因素进行不可行性研究,尽量找出影响因素,分析发生概率和影响后果,将风险降到最低。
(2)项目建设实施阶段主要是在设计上选择最优方案,防止变更过多,项目失控,施工过程中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能力,从全寿命周期考虑,进行生产优化。
(3)项目运营维护阶段,应研究经济可行的维护和维修方案,提高建筑使用寿命,减少全寿命周期成本。
参考文献:
[1]侯海燕,刘则渊等.工程管理前沿知识图谱[J].大连:大连理工大学:356-362.
[2]孙立波.工程项目全寿命期过程集成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