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_通信学论文十篇

2024-11-19 07:58:01心得体会

我们所阅读的本篇共有46872文字,由赵南方认真修正,上传于!智人(学名:Homo sapiens),是人属下的唯一现存物种。形态特征比直立人更为进步。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过去曾叫古人,生活在距今25万~4万年前,主要特征是脑容量大,在1300毫升以上;眉嵴发达,前额较倾斜,枕部突出,鼻部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_通信学论文十篇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希望能分享给用的到的朋友!

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_通信学论文 第一篇

摘要:人工美与自然美——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人化自然

abstract: artificial us and the natural beauty - -, west botanical garden its difference is formally obvious. what the western botanical garden manifests is artificial us, not only the layout symmetrical, is regular, is rigorous, the flowers and plants repair and maintain uprightness, thus presents one geometric pattern us, phenomenally the western landscape gardening is mainly bases in using the artificial method to change its natural state. the chinese botanical garden completely is different, also does not ask the spool thread to be symmetrical, also does not have any rule to be possible to follow, on the contrary is actually the mountain surrounded by water hugs, winds windingly, not only flowers and plants trees, no matter what original condition of the nature, even if constructs artificially also as far as possible complies with the nature, but is irregular, makes every effort with the nature fusion.

key word: west; landscape art; hominization nature

前言

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www.meiword.CoM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现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在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形式美与意境美,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的追求便有所侧重了。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论述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正所谓“造园无成法”。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会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彩。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羡慕神仙生活对中国古代的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秦汉时代的帝王出于对方士的迷信,在营建园林时,总是要开池筑岛,并命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象征东海仙山,从此便形成一种“一池三山”的模式。而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残酷的斗争,使社会,士大夫阶层为保全性命于乱世,多逃避现实、纵欲享乐、邀游名山大川以寄情山水,甚至过着隐居的生活。这时便滋生出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陶渊明的《桃花园》中便描绘了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这深深影响到以后的园林。文人雅士每每官场失意或退隐,便营造宅院,以安贫乐道、与世无争而怡然自得。因此与西方园林相比,中国园林只适合少数人玩赏品位,而不象西方园林可以容纳众多人进行公共活动。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在说入世与出世,在诸多西方园林著作中,经常提及上帝为亚当、夏娃建造的伊甸园。《圣经》中所描绘的伊甸园和中国人所幻想的仙山琼阁异曲同工。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园林逐渐摆脱了幻想而一步一步贴近了现实。法国的古典园林最为明显了。王公贵族的园林中经常宴请宾客、开舞会、演戏剧,从而使园林变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露天广厦,丝毫见不到天国乐园的超脱尘世的幻觉,一步一步走到世俗中来。

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映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

总上所述仅仅只是中西方园林艺术特点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更精髓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挖掘,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浩瀚宇宙。而未来世界是属于我们的,未来世界的美也要靠我们去创造,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我们更应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这一光荣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人·环境·公共环境艺术设计_通信学论文 第二篇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科技、资讯还有交通都空前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的单纯的功能,我讲到的公共艺术的作用就是通过艺术与文化在规划设计、环境建筑、园林景观中所起的作用,提高整体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的层次,营造出历史与艺术的和谐氛围,使环境更好地为人服务,满足我们现代人对精神生活享受的更高的需求。而公共艺术总体设计的作用就是制定公共艺术围绕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 ,城市公共艺术,大学生公共艺术, 公共管理等艺术成为一个整体,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表现出更好的人文气息。这也是值得我们艺术设计学习者很好的研究和学习的主题。

人与环境,它不仅仅广泛地存在于我们人类社会学与自然科学领域里面,也相当深入地渗透到了艺术设计工作者与现代艺术欣赏的领域当中。

环境意识的觉醒与强化,使我们对艺术分类系统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观念性的转变为像金字塔艺术系统结构:一,最下面一层的是艺术产品;二,最上层的则是纯艺术作品;三,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金字塔基底层与尖顶层之间,就是我们现代社会艺术生产最为广泛的中间层即环境艺术系统。他兼具有实用艺术与纯粹艺术的因素,同时以实用产品与非实用产品为审美信息的载体。环境艺术既是一种随时随地都用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产品如建筑,景观,园林,景观,雕塑等等,而且他还是一种作为各种艺术理念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所研究利用。更简单的说,一种作为环境设计,另外一种则还是一种艺术,公共环境艺术。

近年来,环境艺术中的各个侧重点设计不断的发展,并且衍生出不仅仅是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还包括室内外园林,景观,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环境等等一系列新新学科。WWw.meiword.cOM这其中公共艺术,公共环境艺术的蓬勃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美国,日本,我国的,香港等地区,非常注重公共环境的设计与研究,比如日本独特的别墅设计,的城市街道设计,公共艺术在澳大利亚的城市设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而且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艺术品味,反映出澳大利亚公共艺术设计中总体简约大气,细处丰富多彩的风格特征。他们都是目前非常前卫的时尚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我认为:一,广义上来讲,所谓公共环境艺术,我认为只要有两人或两人以上活动的区域及周边环境都是公共环境范畴。

二,从狭义上来讲,很多人认为公共环境艺术及公共场所,公共场合,多人区域及大中型广场的室外环境艺术。公共艺术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间中(如:公共绿地、广场、建筑以及城市道路)的雕塑、壁画、装饰、园艺、标识、、地景等艺术形式。

三,归根结底,公共环境艺术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设计,就是指以人为本,以城市公共传播,公共环境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公共艺术为主要的对象,运用综合现代设计手段,创造生活空间美,生活方式美和信息传情达意的艺术设计行为。

我们以景观设计为例。这次景观的艺术设计,遵循“人文、绿色、科技”的宗旨,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真情关爱、对和谐世界的心灵企盼、对自然的挚爱情怀。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精神核心呈现出来。在雕塑的作品展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多种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表达着他们对精神的理解,有抒情的、幽默的、挑战的、可爱的、情趣的,的,或传统或前卫,写实,抽象,尽显了艺术家的个性,同时,也在与其他人相遇中自由交流,我们在这种交流、欣赏、品味中建构着公共的人文精神。

对于公共艺术来说,其所铸就的公共精神、人文精神,所陶冶的艺术灵魂,都不仅仅是属于艺术家个体的生命存在,彰显其个人的意义生存,而是在用各种公共艺术的符号语言对公众说着一个意义世界,构筑着一种精神生命的屏障。 所以,如何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使创作者与公众能够达成这种意义的生成共识,是值得我们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反思和探索的问题,这关系到公共艺术生命力的展现及其存在的价值。应该说,公共艺术不仅仅追求艺术形式和视觉效果的问题,它还2024意识、艺术家的文化底蕴、对公众的理解和挖掘,以及公众的参与和文化的选择等等。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我们说,看看城市的公共艺术,即可知道艺术家的兴趣、追求和使命,即可看出公众的思想、生活和文化。

公共环境艺术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从设计史上看,公共艺术的最早发端应追溯到古希腊雅典城所出现的阳光广场,那时,大型广场和公共建筑的出现就使得艺术有了开放性、性和参与性的特征。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对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一些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的场地从美术馆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公共艺术一词也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由倡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的“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则把这种艺术活动推向。

二 ,从发展的角度讲,城市是变化的,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城市的片面发展必然引发对文化的诉求,唤醒人们对艺术化的回归,即人文。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

三,从功能的角度讲,公共环境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上的功能,带有更多的群体而非个体、社会而非个人、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

四,从文化本身来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城市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社会形式,或者说是人类的社会化存在与文化存在的形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更是文化的集中地和发源地,城市与环境本身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成果。

在我国,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新概念。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大量出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城市公共领域的不断增多和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密切关联。可以说,公共艺术理念在我国城市的不断深入和其文化价值的突显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必然结果。

我国公共艺术这一概念提及之前是以“城市雕塑”、“环境艺术”的面目出现的。在上世纪80年代,公共艺术是以城市雕塑为主要形式。在1984年,率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雕塑为主题的石景山雕塑公园,长安街沿线也汇聚了众多的城市雕塑和其他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位于复兴门西的和平少女则成为这一地区的标志性雕塑,少女洁白的形象与浓郁苍翠的绿色背景相映成趣,其内蕴的主题传递出和平这一永恒的人间理想,应该说,这件艺术作品成为那个时代公共艺术的大成之作。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也随之迅速加大。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多个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与商业社会的特征相吻合,出现了一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艺术,以充斥于各公共空间的各种为标志;另一方面,伴随着公众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以消费为特征的艺术——波普艺术悄然兴起,它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兴趣,提倡具有平民趣味的文化消费,公共艺术呈现出大众参与的态势。在艺术设计上,由于城市设计思想纳入城市规划当中,随着大量欧式建筑在中国大城市的出现,追求艺术风格的个性异彩的公共艺术和个性建筑相呼应,市民广场、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滨水景观、商业街公共艺术等的大量出现成为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化景观,公共环境艺术的多元化存在成为构筑城市文化的风景。

所以说,公共环境艺术可以说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代表,是城市内在的文化,是城市底蕴的标志。所以我们要在公共艺术,公共环境艺术上正视问题,认真解决,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才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我认为,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家应该懂得与人们对话的技巧,通过对话,把公共艺术做成市民的作品、小区的作品、城市本身的作品。而对于我们来说,参与艺术的过程也就是艺术,也是艺术领悟的过程。城市在发展,我国的公共环境艺术事业前景可观,在公共艺术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获得一种精神,一种把握了解我们城市历史、文化根源的精神,这种精神的需要我们每一名设计学习者,艺术设计工作者、公众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园林植物造景艺术之我见_通信学论文 第三篇

?摘 要:园林植物景观不仅给人以环境舒适、心旷神怡的物境感受,还可使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审美心理,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还为人们创造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它给人以现实生活美的享受,是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

关键词:园林植物;造景艺术;自然景观。

园林植物造景,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还为人们创造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它给人以现实生活美的享受,是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园林植物除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气候和防风、庇荫的基本功能外,在园林空间艺术表现中还具有明显的景观特色。

一、植物造景的时空序列节奏与其自然美

园林植物是有生命的活物质,在自然界中已形成了固有的生态习性。在景观表现上有很强的自然规律性和"静中有动"的时空变化特点。"静"是指植物的固定生长位置和相对稳定的静态形象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物境景观。"动"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植物受到风、雨外力时,它的枝叶、花香也随之摇摆和飘散。这种自然动态与自然气候给人以统一的同步感受。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在《绿柳》一诗中所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栽去,二月春风似剪刀",形象地描绘出春风拂柳如剪刀栽出条条绿丝的自然景象。又如高骈的诗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是自然界的微风与植物散发的芳香融于同一空间的自然美的感受。Www.meiword.cOm二是植物体在固定位置上随着时间的延续而生长、变化,由发芽到落叶,从开花到结果,由小到大的生命活动。如苏轼在《冬景》一诗所描述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园林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形成了"春花、夏叶、秋实、冬枝"的四季景象(指一般的总体季相演变)。这种随自然规律而"动"的景色变换使园林植物造景具有自然美的特色。

二、植物造景的景观与表现形式

园林植物是经过长期人工选择的各具特色的观赏性植物,以它们优美的形态,绚丽的色彩,自然的声响,沁人的芳香在园林中可以构成丰富多彩的景观。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孤植树,是单形体的树木型态与色彩的景观表现形式。一般配植在开阔空间中或视线开朗的山崖坡顶处,往往是所在空间的主景和焦点。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树种,具有不同的景观效果。如广西阳朔的"榕荫古渡"风景点,就是以挺立在田野中的一株占地亩余的大榕树而得名,这株榕树盘根错节、枝干舒展、冠如华盖、浓荫匝地,使人产生向心、依附的心理。黄山的迎客松生于陡壁,枝干苍劲优美,侧枝悬挑在文殊洞顶,如主人招手迎客,是中外知名的风景点。

2、树丛,是按形式美的构图规律,既表现树木群体美,又烘托树木个体、美的丛状组合形式。在形态上有高低、远近的层次变化;色彩上有基调、主调与配调之分。群体的疏密错落布局形成明显的空间划属关系,随着观赏视点的变换和植物季相的演变,树丛的群体组合形态,色彩等景象表现也随之变化。我市体育公园的植物配置,较好地采用了这一植物造景的表现手法。

3、花坛,是以草本花卉为主的众多植株的2024体。以艳丽的花卉群体色彩表现花坛的图案纹样或模拟造型,具有工艺美的表现特点。花坛作为主景时,大多都设在大门和建筑前广,场上,或主要道路叉广场中心,作配景时,常设于道路、广场两侧,以带状、花缘和花径形式表现。由于花坛的色彩艳丽、明快,表现形式多样,所以有较强的景观效果。如我市砂子岭;广场中心的圆形花坛,以几种有色植物组成几何图案,大块的色彩对比鲜明,形式活泼,使人赏心悦目。

4、树群,是以树木群体美为主的树丛群体的扩展形式。可采用纯林,更宜混交林。由乔、灌、花草共同组成自然式树木群落,具有曲折迂回的林缘线,起伏错落的林冠线和疏密有致的林间层次,立体感强。在大型园林和风景区内可以与密林或防护林带结合构成风景林。树群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质量,又可获得雄伟壮观的植物景观。如昭山风景区在大片的马尾松林内混交檫木,林下有长蕊、白继木等,初春时节,远望,林冠线上嫩绿的松针衬托着淡黄的檫木花,宛如一幅刚刚渲染过的水彩画;近观,林下火红的、雪白的继木花,色彩斑斓令人倍感大自然的亲切。

三、园林植物与其他景观材料的组合

园林植物不仅具有的景观表象,还是园林中的山水、建筑、道路及雕塑、喷泉等小品构景的重要组合材料

1、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景观的作用

(1)园林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的景观有着明显的衬托作用。首先是色彩的衬托,用植物的绿色中性色调衬托以红、白、黄为主的建筑色调,可突出建筑色彩;其次是以植物的自然形态和质感衬托用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建筑形体。另外由于建筑的光影反差比绿色植物的光影反差强烈所以在明暗对比中还有以暗衬明的作用。

(2)园林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有着自然的

隐露作用,"露则浅,隐则深",园林建筑在园林植物的遮掩下若隐若现,可以形成"竹里登楼人不见,花间问路鸟先知"的绿色景深和层次,使人产生"览而愈新"欲观全貌而后快的心理追求。同时从建筑内向外观景时,窗前檐下的树干、树叶又可以成为"前景"和"添景"。

(3)植物造景能改善园林建筑的环境质量。以建筑围合的庭院式空间往往建筑与铺装面积较大,游人停留时间较长,由硬质材料产生的日照热辐射和人流集中造成的高温与污浊空气均可被园林植物调节,为建筑空间创造良好的环境质量。另外,园林建筑在空间组合中作为空间的分隔、过渡、融合等所采用的花墙、花架、漏窗、落地窗等形式都须借助园林植物来装饰和点缀。 2、植物造景对山石水体的作用

"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虽然山石水体是自然式园林的骨架,还须有植物、建筑'和道路的装点陪衬,才会有"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的景象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园林植物覆盖山体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质量,还如同华丽的服装使山体呈现出层林叠翠,"山花红紫树高低"的山地植物景观。丰富的空间层次将山上的建筑和道路掩映在绿荫.之中。在园林中,为求登高之乐或得自然之趣而篑土叠石成山,唐代画家王维说"山借树为衣,树借山为骨",植物材料对假山石的重要性,同作画一样,不能忽视。的假山石既无生气,而且四季毫无变化,如点缀一些文苔小草、紫竹伏松,立刻感到添上了生机,如同画家绘石点绿,顿增美感。园林水体也只有与园林植物组合才会有生气。园林植物不但可以净化水体,还可以丰富水面空间和色彩,是水体和陆地的融合媒介。如湘潭市第二中学小游园中,在规则式水体中放置几株睡莲,片片圆形小叶散飘在水面与红花相映,使平淡规整的水池活泼生动起来。又如在韶山故居前的池塘水面上种植几处荷花、蒲草,既可增加水面的绿色层次,又有"荷花映日红"的自然野趣。另外,在雨湖公园蜿蜓的湖岸旁斜植垂柳,林木倒映在水中;水面上下两层天,使公园更显得秀丽多姿。

3、植物造景对园林道路的组景作用

园林道路除必要的路,面用硬质材料铺装外,路旁均以树木、草皮或其他地被植物覆盖。游览小路也以条石或步石铺于草地中,才能达到"草路幽香不动尘"的环境效果、。自然式园林到"草路幽香不动尘"的环境效果、。自然式园林化。曲折的道路若无必要的视线遮挡,不能有空间实分,就只有曲折之趣而无通幽之感。虽然可用山岗、建筑物进行分隔,但都不如园林植物灵活机动。而且可以用乔木构"成疏透的空间分隔,也可用乔、灌组合进行封闭性分隔。这也说明园林植物还是障景、框景、漏景的构景材料。

四、植物造景是意境创作的表象

园林植物景观不仅给人以环境舒适、心旷神怡的物境感受,还可使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审美心理,即意境。意境是中国文学与绘画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也贯穿于"诗情画意写入园林"的园林艺术表现中。中国文学和绘画艺术采用比拟、联想的手法将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赋予人格化。借以表达人的思想、品格、意志,作为情感的寄托。或寄情于景或因景而生情》例如:以松柏的苍劲挺拔、蟠虬古拙的形态,抗旱耐寒、常绿延年的生物特性比拟人的坚贞不屈、永葆青春的意志和体魄。正如郑板桥的七绝"咬定青山不放松,主根原在破岩中。千磨百击还坚韧,任凭东南西北风"数千年的审美意识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松柏已成为正义、神圣、永垂不朽的象征。所以不论宫苑寺庙,还是烈士陵园、纪念堂馆等以松柏作为寄情寓意的主要表象。同样,以竹比喻人的高风亮节、偃而犹起的崇高品德;以荷花比喻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种种寄情于植物之例不胜枚举。同时,园林植物季相变化的表现也会使人触景而生情,产生意境的联想。因此,园林植物造景是意境创作的表象。

五、植物造景体现园林特色与地方特色

利用园林植物突出园林个性,表现地方园林特色早为前人所运用。诸如:以蔷薇、、牡丹、梅花等观赏植物为内容的专类园。在大型园林中选用观赏价值较高、季相景观突出的植物,如樱花、月季、荷花、槭树等作为不同园林不同时节的景.观特色。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各异,园内应有本地区的代表性观赏植物。地区性的乡土树种是体现园林地方特色的最好材料。如我国华南地区的木棉、凤凰木、蒲葵、芭蕉、羊蹄甲、榕树等热带植物与东北地区的云杉、冷杉、杜松、水曲柳、桦树等寒带植物,不论是生态习性还是季相景观表现,都有很大的差异,各有自己的景观特色。这种因自然条件形成的地方性特征,也是园林植物自然美素质的表现。

合理的运用园林植物造景,可以为园林艺术带来极美的自然空间景象和意境上的诗情画意。离开了植物造景就不成其为园林艺术。

西方园林艺术对清代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_通信学论文 第四篇

清初,?在中国南方,?如扬州等地的一些私家园林中出现了带有西式园林艺术特色的建筑和装饰,?乾隆年间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的西洋楼建筑群,?更是对西洋园林全面、完整的模仿。虽然西洋园林对中国的影响到清代早期才达到高峰,?而西洋文化的影响在明代末年就开始了。

明末,?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同时导致了西方的科技文化艺术在中国传播,?出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清初,?西洋传教士仍旧遵循本土化传教方针,?将天主教教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①,?同时帮助清修订历法、制造西洋火炮,?清廷对他们采取了接纳和宽容的政策。然而,?明清之际西方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充满了曲折离奇的斗争,?一部分固守封建传统的官僚士绅或文人,?本能地意识到西方文化对中国封建文化是一种冲击,?不利于封建的专制统治,?遂群起反击。顺治年间安徽歙县布衣杨光先在辅政大臣鳌拜等人的支持下弹劾钦天监监印、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抨击天主教,?他说“设天果有天主,?则覆载之内四海万国,?无一而非天主之所宰制,?必无独主如德亚一国之理。独主一国,?岂得称天主哉”??进而又说,?汤若望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②。清康熙初,清廷终于做出了禁止天主教传教士传教的决定。Www.meiword.coM

清代雍乾时期,?曾经作为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主导的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大为减弱,中西文化交流的重点转向艺术方面,?西方的绘画、音乐、建筑艺术的引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影响,?意大利画师郎世宁等人融合中西画法创造“新体画”、圆明园的西洋式建筑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以这一时期表现最为明显。

一 中西方园林艺术特点

世界园林主要可分为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两大类,?前者以中国园林为代表,?后者以法国园林为代表。中西园林作为供人游乐赏玩的艺术空间具有共性,?然而由于自然观、审美取向的不同,?两者的造园理论、造园布局及其审美情趣迥然不同。美国景园建筑学家西蒙德说:“西方人对自然作战,?东方人以自身适应自然,?并以自然适应自身。”③

1.?西方园林的特点。

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深受西方自然观的影响,?西方人信奉“天人对立,?改造自然”的哲学观,?强调人改造自然,?从而形成有别于东方的美学思想。西方人将数和比例奉为美的最高境界,?强调“美就是和谐,?和谐有它的内部结构,?这就是对称、均衡、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其总特点强调的是以人工改变自然,?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具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它是运用建筑法则而不是自然法则建造园林。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的是法国园林,?“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来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_天的广厦”④。排列整齐的建筑,?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均是秩序分明,?呈现出几何形状,?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因此西方园林中处处呈现的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形,?一切景物均以规整、匀称的形式出现,?透视感强,?平坦开放,?一览无余,?从而把自由的大自然纳入规整的建筑系统。

西方园林的基本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平面布局以轴线展开,?以建筑物为主体,?一般以一座体积庞大的建筑物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轴线的起点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园林的主轴线是此建筑轴线的延伸。沿主轴线布置主要景观,?两侧有次轴线,?之间有直干道和斜干道相连。在纵横道路交叉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其他类型的建筑小品。道路是笔直的,?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被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布设人物雕塑和喷泉。园林铺设大面积草坪,?花草树木严格整形修剪成锥体、球体、圆柱体,?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圆形等图案,?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修剪、栽植,?绝不容许自然生长形状,?被誉之为刺绣花圃、绿色雕刻。“园艺要修剪、扶直树木,?使每一株树的形状完全不同于处女林中的树木;?正如建筑堆砌石块成为整齐的形式一样,?园艺把公园中的树木栽成整齐的行列。总之,?养花或园艺把‘粗糙的原料’加以改造、精制,?是和建筑如出一辙的。”⑤为了突出人的力量,?西方园林中广为布置人体雕塑,以显现人体美。园林布局不追求层次感,?只有把游览视点提高,?才能领略造园艺术的整体美。西方园林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是花草树木也修剪对称方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

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体现出严谨的理性,?集中表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

2.?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士人对山水自然抱着敬畏、崇尚的态度,?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基于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传承,?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造园的楷模,?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园林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园林景观呈现的山环水抱,?曲折蜿蜒,?参差错落,?花草树木自然之态,?从而获得“不离轩堂而共履闲旷之域,?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⑥的理想生活境界。

中国园林在布局上以自然为宗,?“今夫山者,?天地之山也,?天地之为是山也??吾之为山也,?非能学天地之山野,?学夫天地之山之自然之理也”⑦。园林因地制宜,?呈现不规则的平面布局,?没有明显的轴线对称,?最忌方塘石洫、一览而尽的做法,?主张庭园重深,?处处邻虚,?曲径通幽。空间上讲求“隔景”、“藏景”,?“合景色于草昧之中,?昧之无尽;?擅风光于掩映之际,览而愈新”⑧。要求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脉)?,?则远矣”。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营造出无限的意趣。造园非常注重因地制宜,?因山顺势,?变化有致,曲折多端的手法。园林造景的山、水、建筑、花木这四要素的布置没有一定的程式,?按照自然的形态灵活随意,?“因阜垒山,?因洼疏池。集宾有堂,?眺远有楼有阁,?读书有斋,?燕寝有馆房,?循行往还,?登降上下,?有廊榭、亭台、、村柴之属”⑨。建筑服从于周围的自然环境,与山水树木相互协调、融为一体,?“随基势高下??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亭台楼榭轻灵小巧,?翘角飞檐,?与周围环境互相穿插融合。植物和树木的栽种和修剪配和山水布置,?“着眼在画意,?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长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⒑。传教士王致诚在写往巴黎的信中说,?在中国园林里,“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所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道路是蜿蜒曲折的??不同于欧洲那种笔直的美丽的林荫道??水渠富有野趣,?两岸的天然石块或进或退??不同于欧洲的用方整的石块按墨线砌成的边岸”1l。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正符合中国古代文人居山四法:?“树无行次,?石无位置,?屋无宏肆,?心无机事”

的理想园居环境。

而在审美情趣上,?中国园林艺术的美,?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形式美,?而是更加追求意境美。“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将客观景致与主观情感相结合,?情景交融,?借景物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从而使景物富有诗情画意与深刻哲理。“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特构,?无论是对于诗词、绘画、音乐,?还是对于园林乃至盆景的创作来说,?都能赋予灵魂,?灌注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使作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意象含蓄,?情致深蕴,?从而以其特殊的美的魅力,?引人入胜,?耐人寻思。”⒓.是否强调审美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重要的区别之一。

中国园林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一条联系的纽带,?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二 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哲学、科学和文化艺术。园林建筑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自然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传教士到中国,?首先在传教地建立教堂。据档案记载,?康熙时期全国各地的新旧教堂多达30?座,?分布于、山东、安徽、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北、陕西、河南等省份13.。宣武门教堂——南堂,?是汤若望在顺治七年(1650?年)?春,?依中国式建筑风格建造的,?但“堂牖器饰??亭池台榭,?式仿西洋,?极其工巧”。并设有喷水池,?“左池水上高三四尺,?石池水四道,?上喷高四五尺”14.。教堂内的建筑装饰和喷水池带有西洋园林的特点。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徐日升与闵明我将其改建成欧式。

1.?私家园林艺术中的异质文化因子。

明清之际的江南私家园林受到西洋建筑的影响,?在建筑小品的装饰和细部做法上模仿西方园林,?如西式的石栏杆、西洋的套色玻璃和雕花玻璃等西洋异质文化因子悄然出现。

据袁祖志所写《随园琐记》中记载清代文人袁枚在南京的随园,?“‘书仓’之东厢曰‘琉璃世界’,?为室二重,?窗嵌西洋五色玻璃,?光怪陆离,?目迷心醉”15。

扬州的“江园”,?江方伯建于乾隆年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为官园。园中有一幢五间的敞厅,?乾隆皇帝赐名曰“怡性堂”,?“堂左构子舍,?仿泰西营造法”bq。堂前敞后荫,?两面夹山,?“左靠山仿西洋人制法,?前设栏楣”,?模仿意大利山地别墅园的逐层平台及大台阶的做法,?“构深屋,?望之如数十百千层,?一旋一折,?目眩足惧,?唯闻钟声,?令人依声而转。盖室之中设自鸣钟,?屋一折则钟一鸣,?关捩与折相应。外画山河海屿,?海洋道路。对面设影灯,?用玻璃镜取屋内所画影。上开天窗盈尺,?令天光云影相摩荡,?兼以日月之光射之,?晶耀绝伦”16.。这是模仿当时盛行于欧洲的巴洛克式建筑的所谓“连列厅”以及用大镜子以扩大室内空间的“镜厅”做法。

扬州的“黄园”,?为黄氏别墅,?与“江园”相接。其中三层楼房的“澄碧堂”是模仿广州欧式建筑十三行的建筑立面,?大量使用西洋建筑中的玻璃装饰,?玲珑剔透。“盖西洋人好碧,广州十三行有碧堂。其制皆以连房广厦,?蔽日透月为工。是堂效其制,?故名澄碧堂。”17.

扬州的另一处园林景观“石壁流淙”,?其一幢建筑物内“榻旁一架古书,?缥缈零乱,?近视之,?乃西洋画也”。是由于墙上绘西洋壁画,?绘画运用焦点透视法因而显得景物逼真,?人仿佛可以走进去。徐履安“丁丑间(乾隆二十二年)?为园??作水法,?以锡为筒,?一百四十有二,伏地下,?上置木桶,?高三尺,?以罗罩之,?水有锡筒中行至口,?口七孔,?孔中细丝盘转千余,?其户轴织具桔槔辘轳关捩努牙诸法,?由机而坐,?使水出高与檐齐,?如趵突泉,?即今之水竹居也”18。使用龙尾车操纵水源的方法制做西洋式喷泉。

西洋园林的元素在江南私家园林中基本上运用于园林的建筑装饰中,?在园林建筑形制、建筑装饰中部分吸收外来因素。

2.?皇家园林中的西洋园林。

受西洋园林影响最为显著的当属皇家园林,?它不仅在建筑的局部采用西洋建筑手法,?而且在园林的立意、布局、建造中照搬西方园林,?甚至用西方人设计园林,?大规模成群兴建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则是圆明园的西洋楼。乾隆皇帝从郎世宁进呈的西洋画中看到西方园林中的喷泉图样,?很感兴趣,?便征召西洋传教士修建,?最后由郎世宁2024传教士蒋友仁在长春园的北侧建成了第一座大型喷泉,“乾隆见而大悦。长春园中之其它欧式建筑及水法兴建约始于此时”19.。乾隆皇帝于是命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和蒋友仁等在长春园修造西洋楼。

西洋楼景区内欧式建筑、喷泉、迷宫、雕塑、绿篱、水池等西方园林要素一应俱全,?从平面布局到各造园要素的具体形象均接近于法国古典主义造园风格。全园共有7?组欧式建筑,从西向东依次为:?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观水法。平面布局体现轴线对称特点,?景区的主要道路均为直线,?主要景点的人工水池也都是规则的几何形状。建筑采用西洋建筑风格,?高大的大理石建筑、跌落的台阶、华丽的装饰,?充分体现了巴洛克和罗可可的建筑风格。建筑的平面布置、立面柱式、玻璃门窗、栏杆扶手等,?都是西洋做法,细部装饰为西洋雕刻中夹杂着中国民族花饰。园区中心的“大水法”为西洋楼的主要景观,?仿西方园林的喷泉,?大水法主建筑为一巨型石龛,?前面有狮子头喷水瀑布,?成7?级水帘。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1?座大型喷水塔,?塔身方形,?共13?级。并运用西洋机械引水。在绿化方面同样采用西方园林方法,?修剪整齐的草木、花草铺成的花坛、建筑西方花园内常用的迷阵(m?aze)?景观——“万花阵”。“西洋楼”是西方园林在中国第一次较全面、较完整的引进,?代表着18?世纪东西建筑文化和造园艺术交流的成就,?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皇家园林建筑室内采用了西方建筑风格的装饰,?据档案记载圆明园早在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间,?曾在圆明园后殿仙楼下安设了一樘楠木边双园玻璃窗cl,?雍正五年在万字房(万方安和)?对瀑布仙楼的窗户上,?还用了长4?尺4?寸、宽3?尺2?寸5?分的大块玻璃cm。并吸收西洋教堂天顶画、全景画的装饰手法而变通为中国式的建筑装饰手法——通景画cn,?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圆明园、紫禁城内的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内大量出现co,?绘画采用了透视的画法,?有极强的立体效果。

以上所说的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现在虽已不复存在,?而通过文献记载和园林遗迹可以看出,?西方园林要素曾出现在明清之际的中国园林中。它的引入,?拓展了国人的视野,?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丰富了中国造园艺术手法。

三 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影响的探讨

随着西方建筑文化的传入,?清代园林中出现了许多西式景观和装饰艺术。然而,?这些异质因子一般都体现在园林细微之处,?出现在建筑的局部装饰和园林的小品中,?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格局,?明清园林主体建筑及整体风格则是保持中国式的,?即使是最完整、全面地模仿西洋园林的典范——圆明园中的西洋楼,?也仅占圆明园总面积的百分之二,?作为聚景园林中的一个景观。且被置于全园也就是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的东北角,?并在它与园内其它中式景观之间加土丘以为隔绝,?成为一个的景观。

这种艺术风格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其一,?中国固有文化的传承性。几千年的中外文化不断交融,?影响中国最大的外来文化,东汉末年的佛教和明清以来的西学,?都没有影响到中国文化本体的根本改变。中国人从来都是以外来文化服务于中国的本体文化,?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实现自我的再生和创新。在明清中国人的眼中,?西洋建筑就像西方的自鸣钟一样,?属于“奇技淫巧”一类,?仅仅作为赏玩的对象而已。西洋楼的建造很大程度上源于乾隆皇帝对西洋画中“水法”的兴趣。

中西文化由于伦理观、价值观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当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外来文化就必须让步,?就像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利玛窦等人为了传教的顺利进行,?改变了固有传教的方式,?制定并推行了天主教儒学化以及科学传教的方针。在西方园林艺术的东渐过程中,?当西方艺术与中国古典艺术出现相抵触的元素时,?也不免要采取本土化的变通方式。西洋楼这样纯西式的建筑在细节处理上也不免使用中国古典园林的元素。西洋楼在主轴景观的处理上,?并没设置成像西方庭园一眼望到底的直线,?而是沿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被建筑物有节奏地分作三段,?西洋楼建筑群同样地把一长条园景分成几个院落,?避免拉丁庭园一望无际之感。西方古典主义花园中必不可少的人体雕像在西洋楼中却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传统的祥禽瑞兽:?大水法前的水池中的主雕是一只象征福寿的梅花鹿,?谐奇趣和海晏堂前的主雕是寓意吉祥的翻尾鲤鱼,?海晏堂正面的大水池左右两侧的铜铸喷水雕像则改用中国传统的12?生肖。

其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交往的桥梁和纽带,?传播宗教是其目的,?而科学文化的介绍只是实现其目的的手段。其次,?文化交流的范围狭窄,?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大。由于闭关自守政策和文化专制制度,?阻碍了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西学的传播仅限于上层文人,?入清之后,?更囿于宫廷之内,?社会影响面较小。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响也仅限于部分地区的少数园林及皇家园林中。

其三,?中西园林的造园思想和园林特点存在着根本的不同,?西方园林强调改造自然,?透视感强,?平坦开放、一览无余。西方古典主义园林的审美标准,?和当代的建筑一样,?是以追慕古罗马严格的几何构图和宏伟的气派为原则。中国园林强调效法自然,?遵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园原则,?布局自由流畅,?旷奥兼得,?虚实相生。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的造园原则及追求“诗情画意”美学意向,?顺应了园林“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需求。而人工的、几何的、规则的西方园林不符合中国文人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审美裁判。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性顺应了造园的要求,所以能为西方所接受,?具有中国趣味“英中式”园林在17—18?世纪英法等地出现。而西方园林的理性化,?与中国园林“犹若自然”的造园理论相抵触。因此,?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来,?西方造园的艺术亦影响到造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但这种作用是表面化的,?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思,?没有在整体布局、设计上改变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为楷模的设计理念。

西方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反映出中国文化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也反映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注:?①汤若望说:?耶稣“犹如商朝的创建者成汤,?因为天旱祈雨,?将自己当作牺牲,?供奉求雨。他身为圣王,?而如此受罪,

非但他的威望不减,?反而至德益章,?为万世所赞誉。成汤将自己当作牺牲供奉,?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皆为利济

于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藏,《满文密本档》137?卷。

②13杨光先《不得已》,?一史馆藏《满文密本档》137?卷。

③西蒙德《景园建筑学》,?转引自章采烈编著《中国园林艺术通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年版,?第23?页。

④黑格尔《美学》第3?卷。

⑤10.12转引自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年版,?第93、94、273?页。

⑥⑨(清)?沈德潜《复园记》,《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中国林业出版社20xx?年版,?第99、98?页。

⑦叶燮《滋园记》。

⑧?(清)?笪重光《面筌》。

11.刘天华主编《十大名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03—204?页。

14.黄表《远游略》。

15袁祖志《随园琐记》,?陈植、张公池《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367?页。

16.17.18《扬州画舫录》卷十二,?中华书局20xx?年版,?第268、270、285?页。

19.《扬州画舫录》卷十四,?中华书局20xx?年版,?第333—334?页。

20《教士书简》,《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七卷第3、4?期。

21一史馆藏《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三年九月十八日,?木作。

22一史馆藏《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五年八月二十五日,?玉作。

23?聂崇正《故宫倦勤斋天顶画、全景画探究》,《区域与网络——近千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集》,?国立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xx?年版。

24一史馆藏《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五年七月初八日(画作)?,“万字房通景画壁前着郎世宁画西洋栏杆”;?乾隆七年六月初二日,“(如意馆)?太监高玉传旨:?建福宫敬胜斋西四间内照半亩园糊绢,?着郎世宁画藤萝”;?乾隆三十九年二月如意馆,“二十日,?接得郎中德魁等押帖一件,?内开本月十一日太监胡世杰传旨,?宁寿宫倦勤斋西三间内,?四面墙、柱子、棚顶、坎墙俱着王幼学等照德日新殿内画法一样画。钦此。”

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设计浅析_通信学论文 第五篇

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设计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优美宜人的城市居住区环境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要科学进行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创造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 环境艺术设计

一、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构成及设计理念

1.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构成

在艺术景观设计中如何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艺术景观设计的要点。

(1)绿化。城市居住区的园艺绿化中,可将乔、灌、花、草结合,用草类塑造背景,点缀乔木、灌木、花卉,形成高低错落的绿化景观;将平面与立体结合,加强围墙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悬挂绿化、攀爬绿化等;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在艺术设计中追求构图、颜色、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面等绿色景观,丰富城市居住区绿化的内涵。

(2)道路。好的道路设计可以成为城市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道路往往和路牙、路边块石、休闲坐椅、植物配置、灯具等共同构成城市居住区最基本的艺术景观线。因此,在进行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道路曲线、宽窄和分幅、铺材、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

(3)驳岸。在景观艺术设计中,可巧妙设计河道驳岸,制造急流、缓流、静水,形成动静结合的水景,再辅以灯光、喷泉等装饰,则可形成标志艺术景观。

(4)铺地。广场铺地在城市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wwW.meiword.COM在艺术设计中,通过它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艺术景观。

(5)小品。主要包括雕塑小品、园艺小品、设施小品,小品在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起到画龙点睛、活跃空间气氛的功效,成为城市居住区环境中的闪光点。

2.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设计理念

(1)自然生态原则。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城市居住区绿色艺术景观环境。

(2)以人为本原则。居民对城市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艺术景观设计要强调对人的关怀。体现在活动场地分布、交往空间设置、艺术景观小品等方面,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城市居住区环境。

(3)因地制宜原则。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艺术景观设计,要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充分表现基地所在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使艺术景观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

(4)经济适用原则。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艺术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艺术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 二、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着力点

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既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还要满足居民各种活动的需求,便于居民的活动、休闲、交往,使居民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和美的享受。

1.注重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布局

(1)考虑当地风土人情特点。了解该地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因地制宜进行艺术景观设计,与历史环境相结合,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的设计布局,易于为当地居民接受和认同。

(2)考虑原有地形地貌形态。在对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环境进行总体布局时,首先以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条件,维护和保持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布局设计。

(3)考虑外部自然景观资源。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将城市居住区周围有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艺术景观资源纳入到城市居住区的艺术景观序列中,或为视觉交点,或遥相呼应,创造出城市居住区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

2.注重艺术景观空间创造的多样性

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应该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适。艺术景观空间的设计应通过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艺术景观空间的设计,也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通过对地下、半地下的地形处理、架空层的利用等,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艺术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城市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使户外活动空间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

3.注重植物艺术景观创造的生态性

(1)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色艺术景观。点,指城市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组团绿地,是城市居住区绿色艺术景观系统中的艺术景观节点,是城市居住区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线,指城市居住区中的道路艺术景观绿化、城市居住区周围的防护性绿化带;面,指城市居住区中面积最大,与居民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的宅旁绿地。

(2)增加植物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中,增加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形成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布局,增加绿量,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形成层次、色彩丰富、多样的植物艺术景观。为此,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重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这样由乡土树种组成的植物群落,结构稳定,长势良好,还能体现出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地方特色。

(3)立体绿化,增加城市居住区的绿化量和生态效果。加强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窗台绿化、棚架绿化等,增加绿地面积,进一步地将绿色艺术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使绿色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互相交融、渗透,软化建筑平直的线条,使建筑与绿地形成自然过渡,减少屋顶、墙面材料的热辐射,减少局部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居住区的小气候,产生生态的环保节能效果。

参考文献: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xx.

[2]俞孔坚.“反规划”途径.20xx.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xx.5.

[4]安秀.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5]尹安石,陈良梅.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再开发.室内设计与装修.20xx.06.

科研立项:教育规划类,20xxgh47/辽宁省教育厅。

论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_通信学论文 第六篇

[论文关键词]环境 生态设计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郑东新区

[论文摘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以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为基本的出发点的城市发展,规划和设计理念。通过回顾和认识所在城市中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共和国环境保》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共和国环境保》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wWW.meiword.cOm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xx年5月,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现今已经即将完工,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对整个新区的建设做了一个全面而又详尽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

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吴良镛,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z],国际建筑师协会“宪章”(讲稿),,1999

[2]李效军、陈翔,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设计[j ],建筑学报,20xx,(5),47-50

[3]庄惟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与伪可持续发展[j],建筑学报,1998,(11),54-56

浅议园林建设的艺术化_通信学论文 第七篇

本文针对目前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原因剖析入手,立足于“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要找准切入点,让艺术体现与生态建设二者兼顾、相得益彰”这一基本思想,阐述了一些想法与见解,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园林绿化 规划设计 艺术体现

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有形物质,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

一、问题提出

作为世界园林之母,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园林的雏形——囿,历经秦汉、唐宋至明清的两千多年的发展,造园理论与工程技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不断走向巅峰,形成了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寺庙园林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式园林。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时也框住了我们的思维,阻碍了开拓创新的步伐。现今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使得园林绿化未能充分发挥好在城市中的作用。

二、原因剖析

在祖先留给我们丰厚遗产的同时,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仍走了一些弯路,面临种种困境和困惑,追根溯源、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一些解释。

(一)消化传统过多

总结我国古典园林的风格和形式,不外乎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效法自然的布局;二是诗情画意的构思;三是园中有园的手法;四是建筑为主的组景;五是因地制宜的处理。wWW.meiword.COM但不管哪一种风格和形式,它们都打上了产生其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烙印,建筑比例过大等与现今条件相违背的弊端。

比如皇家园林,它是帝王将相、达官贵族权力财富的炫耀与象征,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与现时期所倡导的“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方针相悖的。一些私家园林体现的深刻内涵、脱俗境界,须仔细琢磨才能悟出来。如今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需要的是直观、疏朗、明快的大色块、大效果。因此,我们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懂得先进行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吸收外来欠妥

受欧洲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园林设计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像法国的凡尔赛花园,围绕中轴线的对称式布置,形成宏大气势,不失为精妙绝伦之作,透出西方人注重遵循游戏法则的文化背景。日本的枯山水园林,精心构思,巧妙借喻,小中见大,给人久久回味。今天我们流行的却是人家过时的,像如今到处拔地而起的欧式建筑。

当然,西方的园林也包含了个人的喜好和猎奇的心理。限于地理环境不同,缺乏我国古代文人骚客的那种只能意会的脱俗境界。在局部处理时,我们可吸收对称式布置的美妙之处,学习他们独具匠心的带有高超技艺含量的创新作品。

三、可行依据

尽管目前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在基层县(市)水平一直上不去,但也应可喜地看到,在新世纪里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和思想意识的空前活跃,园林绿化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令人欣慰的前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让绿色艺术与生态建设相得益彰”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依据。

(一)有着良好的绿化意识氛围

渴求清新空气,把绿色带回家,已深入到每个老百姓的心中。家庭生活中鲜花的时尚,社会租摆业的发展,城市建设中见缝插绿,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如上海,放弃地产开发带来的丰厚利润,在繁华地段舍得开辟绿地。最近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就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将《京都议定书》摆到桌面上,说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

另外,看看建国后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理论的发展三个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以苏联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理论为指导;80年代,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90年代后,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说明理论上已走向成熟、理智、科学。因此,浓烈的意识氛围为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

随着人类基因的逐步解译,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转基因手段诱发突变形成植物嵌合体,或者直接嫁接,一种植物能开多种花;根据基因遗传特性,引种、选育、驯化出许多优良品种;采用组织培养方法,挽救濒临灭绝物种;电脑自动化控制温室为人们创造出四季色彩纷呈的鲜花艺术景观;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将绿色艺术带入每一个角落成为可能。

据报道,20xx年5月13日,浙江省甬台高速公路三门段岭口互通区,科技人员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花费三百万元,将一千年古樟挪了窝,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所以有着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生物多样性的建设理论就有了实践的可能。 四、解决措施

在深刻剖析原因之后,从园林绿化发展的喜人形势中找到了解决依据,接下来思考的就是在创作中如何既要体现艺术,给人享受,又要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好环境,我认为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拿准解决问题的钥匙。

(一)把握住正确的指导思想

在规划设计中要以作出的2024绿化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指导思想,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这就是: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坚持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种植树木为主,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性、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二)从比较差异中继承传统与吸收外来

中国的古典园林博大精深,与现代城市园林相比其产生的背景、形成的条件不同:气候环境条件没有受到污染,社会文化背景有差异,思想相对保守、封闭,服务对象只是少数人,实施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建设的目的、出发点只是为展示奢侈和供享乐之用,并没有考虑大多数人的需要。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这些不同,有所为,有所不为。

总之,今后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应符合特定的环境条件,应正确把握好艺术美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生态保护延续了艺术美,艺术美也支撑着生态保护。具体实践中,应注重因地制宜,因境而异,有选择地吸收古典园林、西方园林的艺术精华,从事新的创造,应注重综合利用城市学、环境保护学、城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来指导园林规划设计;应在满足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的前提下,去营造景观,去创作雅俗共赏的园林艺术美,为实现“优良的人居环境、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总目标而努力。

浅谈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的构建_通信学论文 第八篇

【摘要】塑造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行为对象是城市中的人,行为主体则是城市。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城市公共环境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对城市的文明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并在我们的生活中越发突出和重要,因此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将是今后环境设计的关键和重心。

【关键词】城市形象 公共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

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城市公共环境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它包括城市公共环境的空间、道路、广场、、台阶等这些人造景观,还包括天空、山脉、水面、河流、树木等自然景观。另外,那种在城市公共环境中起作用的,但不是固定有形的东西,如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习惯模式、人口构成特点等,都是进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城市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巨大载体,是人类科技成果的聚集中心,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将是今后环境设计的关键和重心。

一、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形象的概念

许多现代设计家艺术家把环境艺术同西欧、北美城市的公共艺术或街道艺术有机联系起来。认为环境艺术是指与环境2024的环境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其实这样去理解人类的居住环境是达不到提升环境艺术质量的,环境艺术是广义的具有多种不同层次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了城市及地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广场等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雕塑、壁画等环境艺术作品设计以及室内设计、设施设计等。WWw.meiword.coM它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设计,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协调设计,又是社会和人类行为的设计和引导。根据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本身的性质,可以给它下一个广义的定义和狭义的定义。广义上讲,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使其环境艺术化的工作;狭义上讲,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使该环境中的每个对象进行环境化的设计。

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和城市形象的关系

探索城市的个性,塑造城市特色形象就必须突出城市的地方精神。应从社会、经济和自然等方面,以历史为轴线,探索和城市的地方精神,深入探索那些存在于城市空间背后的规律和实质。只有这样,城市特色的塑造才不会流于形式而得以持续发展。

1.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来源于城市。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范围十分广泛。有人把环境艺术称为“无所不包的艺术”、“管闲事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行为对象是城市中的人,行为主体则是城市。

2.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作用于城市。从广义上看,城市视觉形象的塑造包含着整个城市生活,它涉及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

(1)广场。广场类型多种多样,一般有休闲、文化、、纪念等功能,多数广场均是上述功能的复合。广场在城市中有特殊地位,而城市中心广场又被喻为城市的客厅,是一个城市对外展露的窗口,因而也是城市形象表达的关键。广场的形象意义已不在于广场本身,而是城市整体形象及面貌的客观反映。这正是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用武之地。

(2)步行街。这是另一个重要的城市形象表演舞台。步行街商业繁荣、人流密集,既是城市中的磁性点,也是行为主体和行为对象之间的一个极佳的交互场所,是城市标志性的空间,具有形象的传播意义,而这正是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及要达到的目标。

(3)滨江、滨湖、滨海地段。这些地段均为城市的重要展示界面。江河湖海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全景的空间场所。城市音乐化的轮廓、万家灯火的气度、充满神秘幻想的空间在此得到充分的展现。

(4)城市软硬质景观。软质景观为城市植被。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历来好以植物作为颂咏的题材,久而久之使很多植物均具有人文色彩。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则是一个城市静态的识别符号,是城市形象设计的外在硬件部分,也是城市形象设计最外露的最直观的表现,它来自城市又作用于城市。可以说,利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来提升城市及人格化意义。所有这些均是城市环境设计的资源。 三、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对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意义

就应用层面而言,狭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最具有现实意义。狭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即城市视觉识别系统,主要处理城市的公共界面,如广场、街道、滨湖滨海地带、公园和绿地等城市景观。这种景观大可至城市或街区,小可至建筑或软硬质景观。广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除囊括上述所有狭义内涵外,还是对该地城市环境、城市活动、城市构成、城市规模等各类要素的总体概括。由广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所形成的理念可以成为一个城市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是城市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总体反映。因此广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对城市总体形象的营造具有战略意义,狭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对下列所述的城市内容在总体形象方面有实践指导意义。

四、个人思考与总结

既然公共环境艺术对城市形象的构建具有如此重大意义和作用,那么,目前公共环境艺术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呢?总的来讲,近年来虽然有大量环境艺术实践,参与这一实践的人也很多。但是,环境艺术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尚没有公认的科学的行业标准、行为规范,更没有进行相碰的学科理论建设,所以说公共环境环境艺术“有行无思、有行无业”,远远尚未成熟。形象地讲,它的水准处于正在上路阶段,处于混沌层次、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状态。由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主角是建筑和城市空间。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规划师和建筑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现在,有些重要的环境艺术项日,则因为对规划师、建筑师的作用重视不够,所以出现了一些遗憾。而且我也觉得现在的公共环境艺术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设计缺乏个性化,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公式化、概念化,存在照搬、照抄的现象。现实常常令我们遗憾,以城市公交站牌为例,全国许多大城市都“千篇一律”。如何能体现个性,如何能传达城市形象这样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构建的地位和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塑造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公共环境艺术的作用使居住在城市的人与环境产生共鸣。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城市公共环境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对城市的文明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并在我们的生活中越发突出和重要,因此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与城市形象的构建设将是今后环境设计的关键和重心。

参考文献:

傅崇兰.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

[2]冯骥才.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王志杰,闫广道.郑州“沟灾”[n].大河报,20xx.

[4]杨瑛.城市形象与市民社会地空间权利[j].建筑学报,2000,( 9).

[5].城市公共设施形象与识别系统设计[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0,(1).

[6]陈果.东京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特点[j].新建筑 20xx,(1 ).

中国绘画中“线”的艺术美学特征_美学论文 第九篇

?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山水、花鸟、工笔、意笔都讲究用笔用墨的线条艺术,可以说中国绘画艺术就是“线”的艺术,线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纵观世界的绘画艺术,从古代埃及的壁画到波斯的浅浮雕,再到伯的花上文库纹,再到印度北部山区拉吉普特的线描画和印度莫卧尔时代的细密画,往东一直到中国的绘画,无论从地域的从西向东来看,还是从时间上的古往今来来看,中国绘画一直保持不变的特色就是它的“线的艺术”。英国著名诗人,曾任大英博物馆东方绘画馆馆长的劳伦斯·比尼恩敏锐地发现了绘画的秘密:“在亚洲艺术中绘画艺术乃是依靠线条来表现形体的。”劳伦斯·比尼恩不仅看出了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不同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而且也看出了亚洲艺术之间有着明显的趋同性。对此,他指出:“至少在艺术上,亚洲国家比设想的还要有更多的共同点。没有任何一幅亚洲的绘画作品会被误认为是欧洲的绘画。在所有的亚洲国家里,画家们从来也不去……介绍投影法或是尝试着运用自然的作用而制造出一种幻觉效果。……从波斯一直到日本,所有的亚洲国家都有着这么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线描的技巧性和生命力,这是西方几乎从来也不能与之媲美的。”劳伦斯·比尼恩身为西方人,又熟知东方艺术,所以他能比较客观、清醒地看清问题,说出真相。WwW.meiword.cOM

东方民族的绘画是通过流动的、富有生命张力的线条来描绘事物和人的轮廓,其中生机盎然的艺术形象是通过“线描画的技巧性和生命力”来创造的。“以线造型”就是以线条作为主要的造型和表现手段,中国绘画两千多年来一直坚守着这一原则。中国原始时期的艺术中圆线、横和竖直线是创作的主要线条。这些线条有着其明显的特征就是较笨拙、僵硬和呆板,可以定义为是“不动的线”。但其也有一定的作用如:起着区别、界定事物与空间的作用。绘画的发展到了公元四世纪,中国绘画的线条逐渐从“不动的线”成为了 “灵动的线”、 “飞动的线”,这是由于毛笔的普遍使用以及制笔工艺的精良化而产生的,“灵动的线”、 “飞动的线”使线充满了表现力和生命力。修·昂纳和约翰·弗莱明(美国艺术史家)指出:“中国毛笔运笔的坚实与弹性,是随所施力道与毛的软硬,不断调整转移,也随着所描绘的形式流动而变化———时而肥厚,时而瘦劲,时而又抖颤轻触留飞白,与中国书法一样,极富表现意涵”。中国画“以轮廓线条勾勒描绘、淡彩,虽不加阴影,却生动地表现出立体感,人物的性格也清楚地跃然纸上”。

我们寻找非常卓越的“线的艺术”有很多鲜活的实例,如:伯民族装饰性的“伯花纹图案”和“书法画”、 日本近代以来的“浮世绘”等。还有很多东方其他民族的绘画千百年来也是一如既往的用线条来造型,来表现的。

作为典型的例子,中国的绘画是值得一提的。因为,中国的绘画过分依赖线条的表现力,因而显得轮廓分明,但是在块体和面的表现上发展得不够充分。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似乎注意到了中国画重线条而轻块体和面的特点,他们往往采取西方油画的表现块体和面的方法:正越来越多地使用墨彩与色彩。所以,近几十年来,“全色彩”的“没骨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线条作为中国画的基本构件却依然支撑着现代的中国画,没有线条就不成其为中国画。因此,谢赫所谓的“骨法用笔”依然是中国画的美学基点。在东方艺术家的心目中,线条是表达视知觉感受的最基本的形式,是绘画创造最重要的根本元素。东

转贴于上文库 方人的视知觉心理认为,把握住了轮廓就把握住了事物。西方艺术家的视知觉心理则认为,把握住了事物和人的体块的色彩和明暗特征,就把握住了它们存在的本质。

十九世纪著名的西班牙画家哥雅就说过:“在自然中从哪里找得到线呢?我所看见的,只是一些暗的体和亮的体,由远而近的面和由近而远的面、起伏和空白。我的眼睛从来既看不见线,也看不见细部。”哥雅的话可以说上文库代表了西方艺术家普遍的看法,也道出了东方与西方在绘画语言上的明显的差异。相反,劳伦斯·比尼恩曾提到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当耶稣会会员们把欧洲的油画传给中国,并且把按照惯例将半个面孔表现为浓重的阴影的绘画展示出来的时候,中国人大惑不解。他们问道:‘你们的朋友们莫非是只洗半边脸?’按照他们的传统手法,是干脆不看阴影的。他们并不喜欢这种阴影的表达方式。”这实际上就是东方与西方民族在视觉认知心理和审美习惯上的差异。转贴于上文库

艺术与现实的美学_美学论文 第十篇

在黑格尔哲学中。美的概念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宇宙生活是绝对观念体现的过程。只有在其整个空间和其存在的全部时间内的宇宙才是绝对观念的完全体现;而在为空间时间所限制的某一事物中绝对观念是绝不能完全体现出来的。绝对观念体现后就分解为各个特定观念的链条;而每一个特定的观念也同样只有在它所包罗的无限众多的事物或实体中才能完全体现,但绝不能在某一个别实体中完全体现出来。

但是,一切精神活动领域都……

一切精神活动领域都受从直接上升到间接这条规律的支配。由于这条规律,那只有经过思维(间接形式下的认识)才能完全理解的[绝对]观念,起初是以直接的形式或一种印象的形式出现于心中,所以在一般人心目中,为空间时间所限制的个别事物完全吻合于它的概念,似乎某一特定的观念完全体现在这个事物上,而一般的观念又完全体现在这特定的观念上。对事物的这种看法是一种假象(ist ein sc hein),因为一个观念

决不会完全显现在个别事物上;但是在这个假象下面却包含着真实,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说,一般的观念确实体现在特定的观念上,而这待定的观念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在个别的事物上。这个以为观念完全显现在个别事物上的、本身包含着真实的假象,就是美(das schone)。

美的概念在流行的美学体系中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由这个基本观点得出了如下的定义:美是在有限的显现形式中的观念;美是被视为观念之纯粹表现的个别的感性对象,因此在观念中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感性地显现在这个别的对象上,而在个别的感性对象中,又没有一样东西不是观念的纯粹的表现。wwW.meiword.COM从这方面说,个别的对象就叫形象(das bild)。

这样,美就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的吻合,完全的一致。

我不必去说,[黑格尔由之得出美的定义]这种基本概念现在已被公认是经不起批评的;我也不必去说,既然美[在黑格尔那里]只是由于未被哲学思想澄清的观点的缺乏洞察力而发生的“假象”,有了哲学思想,观念在个别对象上的显现之貌似的完全就会消失,结果[,按照黑格尔的体系,]思想发展得愈高,美也消失得愈多,直至我们达到思想发展的最高点,那就只剩下真实,无美可言了;我也不想用事实去这一点:实际

上人的思想的发展毫不破坏他的美的感觉;这一切都是早已反复申说过的。作为[黑格尔体系的基本观念的〕结果和形而上学体系的一部分,上述的美的概念随那体系一同崩溃。但是一个体系也许谬误,而其中所包含的一部分思想,地来看,也许[有其正确性],还能自圆其说。所以还要指出[黑格尔的美的定义],即使离开[他的形而上学的现已崩溃的体系]单独来看,也仍然经不起批评。

“一件事物如果能够完全表现出该事物的观念来,它就是美的,”——翻译成普通话,就是说,“凡是出类拔革的东西,在同类中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美的。”一件东西必须出类拔萃,方才称得上美,这是千真万确的。比方,一座森林可能是美的,但它必须是“好的”森林,树木高大,矗立而茂密,一句话,一座出色的森林,布满残枝断梗,树木枯萎、低矮而又疏落的森林是不能算美的。玫瑰是美的;但也只有“好的”、

鲜嫩艳丽、花瓣盛开时的玫瑰才是美的。总而言之,一切美的东西都是出类拔萃的东西。

但并非所有出类拔草的东西都是美的;一只田鼠也许是田鼠类中的出色的标本,但却绝不会为得“美”;对于大多数的两栖类、许多的鱼类、甚至许多的鸟类都可以这样说:这一类动物对于自然科学家越好,就是说,它的观念表现在它身上愈完全,从美学的观点看来就愈丑。沼泽在它的同类中愈好,从美学方面来看就愈丑。并不是每件出类拔革的东西都是美的;因为并不是一切种类的东西都美。美是个别事物和它的观念之完全吻合这个[黑格尔的]美的定义是太空泛了。它只说明在那类能够达到美的事物和现象中间,只有其中最好的事物和现象才似乎是美的;但是它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事物和现象的类别本身分成两种,一种是美的,另一种在我们看来一点也不美。

同时这个定义也太狭隘。“任何东西,凡是完全体现了那一种类的观念的,就显得美,”这意思也就是说:“美的事物一定要包含所有在同类事物中堪称为好的东西;在同类事物中所能找到的任何好的东西,没有不包含在美的事物中的。”在有些自然领域内,同一种类的东西中没有多种多样的曲型,对于这些领域内的美的事物和现象,我们确是这样要求的,例如,橡树只能有一种美的性质:它必须干高叶茂;这些特性总是呈现在美的橡树上,在其他的橡树上再没有别的好东西。可是在动物里面,一当它们被养驯的时侯,同一种类中间就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典型来了。在人身上,这种美的典型的多样性更加显著,我们简直不能设想人类美的一切色调都凝聚在一个人身上。

“所谓美就是观念在个别事物上的完全的显现,”这个说法决不能算是美的定义。

不过其中也含有正确有方面——那就是:“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这也含有对于真正艺术作品的特性的另一正确的暗示:艺术作品的内容总是不仅对艺术家,而且对一般人来说也都有兴趣的(这个暗示就是说:观念是“不论何时何地都起作用的一般性的事物”);其所以如此的理由,我们留待后面再说。

常被认为和上面的说法一致,实际上却有完全不同意义的另一个说法是:“美是观念与形象的一致,观念与形象的完全融合。”这个说法确实说出了一个根本的特征——然而不是一般的美的观念的特征,而是所谓“精美的作品”即艺术作品的美的观念的特征:只有当艺术家在他的作品里传达出了他所要传达的一切时,他的艺术作品才是真正美的。这是当然的,只有在画家完全描绘出了他所要描绘的人时,他所作的画像才是好

的。但是“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和“描绘一副美丽的面孔”是两件全然不同的事。

当我们给艺术的本质下定义,我们还得说到艺术作品的这、特性。在这里我以为需要指出一点:认为美就是观念与形象的一致这个定义,它所注意的不是活生生的自然美,而是美的艺术价品,这个定义里,已经包含了通常视艺术美胜于活生生的现实中的美的那种美学倾向的萌芽或结果。

那末美实际上到底是什么呢,假如不能把它定义为观念与形象的一致”或“观念在个别事物上的完全的显现”?

建立新的没有破坏旧的那么容易,防卫要比攻击困难;因此我认为正确的2024美的本质的意见,很可能不会使所有的人觉得满意;但是假如我所阐述的美的概念——那是从目前2024人类思想与活的现实之关系的主导的见解中引伸出来的——还有欠缺。偏颇或不可靠之处的话,我希望那并不是概念本身的缺点,而只是我阐述的不得其法。

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注]。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

由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一定是一个无所不包、能够采取最多种多样形式、最富于一般性的东西;因为只有最多种多样的对象,彼此毫不相似的事物,我们才会觉得是美的。

[注]“新观点”:指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

在人觉得可爱的一切东酉中最有一般性的,他觉得世界上最可爱的,就是生活;首先是他所愿意过、他所喜欢的那种生活;其次是任何一种生活,因为活着到底比不活好:

但凡活的东西在本性上就恐惧死亡,恐惧不存在,而爱生活。所以,这样一个定义:

“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就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这个定义,似乎可以圆满地说明在我们内心唤起美的情感的一切事例。为要证实这点,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现实的各个领域内美的主要表现吧。

在普通看来,“美好的生活”、“应当如此的生活”就是吃得饱,住得好,睡眠充足;但是在农民,“生活”这个概念同时总是包括劳动的概念在内:生活而不劳动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叫人烦闷的。辛勤劳动、却不致令人精疲力竭那样一种富足生活的结果,使青年农民或农家少女都有非常鲜嫩红润的面色——这照普通的理解,就是美的第一个条件。丰衣足食而又辛勤劳动,因此农家少女体格强壮,长得很结实——

这也是乡下美人的必要条件“弱不禁风”的上流社会美人在乡下人看来是断然“不漂亮的”,甚至给他不愉快的印象,因为他一向认为“消瘦”不是疾病就是“苦命”的结果。

但是劳动不会让人发胖:假如一个农家少女长得很胖,这就是一种疾病,体格“虚弱”的标志,认为过分肥胖是个缺点;乡下美人因为辛勤劳动,所以不能有纤细的手足,——在我们的民歌里是不歌咏这种美的属性的。总之,民歌中2024美人的2024没有一个美的特征不是表现着旺盛的健康和均衡的体格,而这永远是生活富足而又经常地、认真地、但并不过度地劳动的结果。上流的美人就完全不同了:她的历代祖先都是不靠双手劳动而生活过来的;由于无所事事的生活,血液很少流到四肢去;手足的筋肉一代弱似一代,骨胳也愈来愈小;而其必然的结果是纤细的手足——社会的上层阶级觉得唯一值得过的生活,即没有体力劳动的生活的标志;假如上流社会妇女大手大脚,这不是她长得不好就是她并非出自名门望族的标志。因为同样的理由,上流社会美人的耳朵必须是小的。偏头痛,如所周知,是一种有趣的病,——而且不是没有原因的:由于无所事

事,血液停留在中枢器官里,流到脑里去;神经系统由于整个身体的衰弱,本来就很容易受;这一切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经常的头痛和各种神经的疾病;有什么办法!

连疾病也成了一件有趣的、几乎是可羡慕的事情,既然它是我们所喜欢的那种生活方式的结果。不错,健康在人的心目中永远不会失去它的价值,因为如果不健康,就是大富大贵,穷极奢侈,也生活得不好受,——所以红润的脸色和饱满的精神对于上流社会的人也仍旧是有魅力的;但是病态;柔弱、萎顿、慵倦,在他们心目中也有美的价值,只要那是奢侈的无所事事的生活的结果。苍白、精倦、病态对于上流社会的人还有另外的

意义:农民寻求休息和安静,而有教养的上流社会的人们,他们不知有物质的缺乏,也不知有肉体的疲劳,却反而因为无所事事和没有物质的忧虑而常常百无聊赖,寻求“强烈的感觉、激动、热情”,这些东西能赋与他们那本来很单调的、没有色彩的上流社会生活以色彩、多样性和魁力。但是强烈的感觉和炽烈的热情很快就会使人憔悴,他怎能不为美人的精倦和苍白所迷惑呢,既然惊倦和苍白是她“生活了很多”的标志?

 可爱的是鲜艳的容颜,

 青春时期的标志;

 但是苍白的面色,忧郁的征状,

 却更为可爱。

如果说对苍白的、病态的美人的倾慕是虚矫的、颓废的趣味的标志,那末每个真正有教养的人就都感觉到真正的生活是思想和心灵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在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睛上捺下了烙印,所以在民歌里歌咏得很少的面部表情,在流行于有教养的人们中间的美的概念里却有重大的意义;往往一个人只因为有一双美丽的、富于表情的眼睛而在我们看来就是美的。

我已尽篇幅所能允许地探讨了人类美的主要属性,而且在我看来,所有那些属性都只是因为我们在那里面看见了如我们所了解的那种生活的显现,这才给与我们美的印象。

现在我们要看看事物的反面,研究一下一个人为什么是丑的。

大家都会指出,一个人的丑陋,是由于那个人的形难看——”长得难看“。我们知道得很清楚:畸形是疾病或意外之灾的结果,人在发育初期格外容易为灾病所毁损。假使说生活和它的显现是美,那末,很自然的,疾病和它的结果就是丑。但是一个长得难看的人也是畸形的,只是程度较轻,而“长得难看”的的原因也和造成畸形的原因相同,不过是程度较轻而已。假如一个人生来就是驼背,这是在他初初发育时不幸的境遇的结

果;但是佝偻也是一种驼背,只是程度较轻,而原因则是一样。总之,长得丑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畸形的人;他的外形所表现的不是生活,不是良好的发育,而是发育不良,境遇不顺。现在我们从外形的一般轮廓转移到面部来吧。面容的不美或者是由于它本身,或者是由于它的表情。我们不喜欢“凶恶的”、“令人不快的”面部表情,因为凶恶是毒害我们的生活的毒药。但是面容的“丑”多半不是由于表情,而是由于轮廓的本身;

面部的骨胳构造不好,脆骨和筋肉在发育中多少带有畸形的烙印,这就是说,这个人的初期发育是在不顺的境遇中进行的,在这样的情形下,面部轮廓总是丑的。

根本无需详加证明:有人看来,动物界的美都表现着人类2024清新刚健的生活的概念。在哺乳动物身上——我们的眼睛几乎总是把它们的身体和人的外形相比的,——人觉得美的是圆圆的身段、丰满和壮健;动作的优雅显得美,因为只有“身体长得好看”的生物,也就是那能使我们想起长得好看的人而不是畸形的人的生物,它的动作才是优雅的。显得丑的是一切“笨拙的”东西,也就是,在某种程度上,依照处处寻找和人相似之处的我们的概念看来是畸形的东西。鳄鱼、壁虎、乌龟的形状使人想起哺乳动物——但却是那种奇形怪状的可笑的哺乳动物;因此壁虎和乌龟是令人讨厌的。蛙的形状就使人不愉快,保况这动物身上还复盖着尸体上常有的那种冰冷的粘液;因此蛙就变得更加讨厌了。

同时,也无需详说;对于植物,我们欢喜色彩的新鲜、茂盛和形状的多样,因为那显示着力量横溢的篷勃的生命。凋萎的植物是不好的;缺少生命液的植物也是不好的。

此外,动物的声音和动作使我们想起人类生活的声音和动作来;在某种程度上,植物的响声、树枝的摇荡、树叶的经常摆动,都使我们想起人类的生活来,——这些就是我们觉得动植物界美的另一个根源;生气篷勃的风景也是美的。

美是生活,首先是使我们想起人以及人类生活的那种生活,——这个思想,我以为无需从自然界的各个领域来详细探究,因为[黑格尔和斐希尔都经常提到,]构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们想起人来(或者,[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说,预示人格)的东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对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伟大的思想、精辟的思想!啊,假使这个在黑格尔美学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思想被提出作为一种基本思想,以代替对

观念的完全显现的虚妄探索,那末黑格尔的美学会是何等的高明呀!]所以,既经指出人身上的美就是生活,那就无需再来证明在现实的一切其它领域纳的美也是生活,那些领域内的美只是因为当作人和人的生活中的美的一种暗示,这才在人看来是美的。

但是必须补充说,人一般地都是用所有者的眼光去看自然;他觉得大地上的美的东西总是与人生的幸福和欢乐相连的。太阳和日光之所以美得可爱,也就因为它们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源泉,同时也因为日光直接有益于人的生命机能,增进他体内器官的活动,因而也有益于我们的精神状态。

[甚至可以一般地说,当你读黑格尔美学中谈论现实中的美的那些地方时,你就会想到他曾不自觉地把对我们所说的2024生活的东西当作自然中的美,可是他却又自觉地把美规定为观念的完全显现。在斐希尔的《论自然中的美》那一篇中经常说到美仅仅是活生生的或似乎是活生生的东西。而在美的观念的发展中,“生活”一词就时常在黑格尔那里出现。]最后,人们或许要问,在我们的定义“美是生活”和[他的定义]“美是观念与形象的完全一致”之间,有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呢?如果将[黑格尔的]“观念”理解为“被本身实际的存在的一切细节所规定的一般概念”,这个问题的发生就更自然了,因为,如果这样,“观念”的概念与“生活”的概念(或者更确切地说“生活力”的概念)之间就有了直接的关联。我们提出的定义,是不是只把在流行的定义中用思辨哲学的述语表达出来的话改写成普通的话呢?

我们将看到,对于美的这两种理解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把美定义为观念在个别事物上的完全显现,我们就必然要得出这个结论:“在现实中美只是我们的想像所加于现实的一种幻象;”由以上可以推论:“美实际上是我们的想像的创造物,在现实中(或者[用黑格尔的说法],在自然中)没有真正的美;”由自然中没有真正的美这种说法,又可以推论:‘艺术的根源在于人们填补客观现实中美的缺欠这个意图“以及”艺术所

创造的美高于客观现实中的美“,——这一切思想,构成了[黑格尔美学的]实质.并且这一切思想[出现在他的美学中]不是偶然地、而是根据美的基本概念之严格的逻辑发展。

反之,从“美是生活”这个定义却可以推论:真正的最高的美正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美,而不是艺术所创造的美;根据这种对现实中的美的看法,艺术的起源就要得到完全不同的解释了;从而对艺术的重要性也要用完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了。

所以,应该说,关干美的本质的新的概念—一那是从和以前科学界流行的观点完全不同的、对现实世界和想像世界的关系的一般观点中得出的结论,—一会达到一个也和近来流行的体系很本不同的美学体系,并且它本身和以前2024美的本质的概念根本不同。

但是同时,新的概念似乎是以前的概念的必然的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将会不断地看到流行的美学体系和我们提出的体系之间的本质的不同;为了指出它们中间的密切关系之所在,我们要说,新的观点说明了以前的体系所提出的最重要的美学事实。便如,从“美是生活”这个定义就可以明白:为什么美的领域不包含抽象的思想,而只有个别的事物,——我们只能在现实的、活生生的事物中看到生活,而抽象的、一般的思想并不包括在生活领域之内。

至于以前的美的概念和我们所提出的美的慨念的根本不同,我们已经说过,处处都会显露出来。我们觉得,这不同的第一个证据,可以从关干崇高与滑稽对美的关系的概念中看出:在流行的美学体系中,崇高与滑稽同样被认为是美的变种,由于美的两个要素,观念与形象,之间的不同的关系而产生。按照黑格尔的体系,观念与形象的纯粹的一致就是所谓美;但是观念与形象之间并不总是均衡的:有时观念占优势,把它的全体性、无限性对我们显示出来,把我们带入绝对观念的领域、无限的领域,——这叫做崇高(das erchabene);有时形象占优势,歪曲了观念,这就叫做滑稽(das komiscehe)。

批评了根本概念之后,我们必须把那些从根本概念中产生的见解也加以批评,我们必须研究崇高与滑稽的本质和它们对美的关系。

流行的美学体系既给了我们两条美的定义,也给了我们两条2024崇高的定义。“崇高是观念压倒形式”和“崇高是‘绝对’的显现”。实际上这两条定义是彼此完全不一致的,正如我们看到流行的体系所提出的那两条美的定义彼此根本不一致一样;其实,观念压倒形式得不出崇高的概念的本身,而只能得出“朦胧的、模糊的”概念和“丑”(das hassliche)的概念,〔(车免)近的美学家之一斐希尔在论崇高一文和论滑稽一文序言中出色地发挥了这一点〕;同时,“崇高的东西就是能在我们内心唤起(或者[用黑格尔派的术语来说,]自行显现)‘无限’的观念的东西”这个公式,又是崇高本身的定义。因此,必须把这两条定义分别加以研究。

要指出“崇高是观念压倒形象”这条定义并不适用于崇高,是很容易的,因为就是接受这条定义的斐希尔本人,也附带说明由于观念压倒形象的结果(也可以用普通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由于对象中自己显露出来的力量压倒了所有限制它的力量的结果;或者在有机的自然中显露出来的力量压倒了那表现自然的有机体规律的结果),我们得出来的只是丑的或模糊的东西。丑和模糊这两个概念都与崇高的概念完全不同。固然,如果丑的东西很可怕,它是会变成崇高的;固然,朦胧糊也能加强可怕的或巨大的东西所产生的崇高的印象;但是丑的东西如果并不可怕,却只会令人觉得讨厌或难看;朦胧模糊的东西如果并不巨大或可怕,也不能发生任何美的效果。并不是每一种崇高的东西都具有丑或朦胧模糊的特点;丑的或模糊的东西也不定带有崇高的性质。这些概念和崇高的概念显然不同。严格地说,“观念压倒形式”是指精神世界中的这一类事件和物质世界中的这一些现象而言:对象由于本身力量的过剩而毁灭,无可争辩,这类现象常常具有极崇高的性质:但是也只有当那摧毁自己的容器的力量已经具有崇高的性质时,或被那力量摧毁的对象(不管它是如何被本身的力量所摧毁,在我们看来已经是崇高的时。才有可能,不然是谈不到崇高的。当耐亚嘎拉瀑布有一天冲毁了它所由形成的岩石[注],以其本身的压力毁灭自己的时候,当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由于自己精力过剩而死亡的时候,当罗马因为本身的重负而复大的时候,——这些都是崇高的现象。但这只是因为耐亚嘎拉瀑布、罗马帝国、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个人,其本身已经属干崇高的范围的原故。有其生,即有其死;有其作为,即有其复灭。在这里,崇高的秘密不在于“观念压倒现象”。

而在干现象本身和性质;只有那被毁灭的现象本身的伟大,才能使它的毁灭成为崇高。由于内在力量压倒它的暂时显现而发生的毁灭的本身。还不能算崇高的标准。“观念压倒形式”最显明地表现在这个现象上面:正在茁长的嫩芽会冲破那产生它的种子的外壳;但是这决不能算是一种崇高的现象。“观念压倒形式”,即对象本身由于在它内部发展的力量的过剩而灭亡,这是所谓的崇高的消极形式有别于它的积极形式的地方。对的,消极的崇高高于积极的崇高;因为我门不能不同意,“观念压倒形式”足以加强崇高的效果,正如同崇高的效果可以由许多其他的情形来加强一样,比如,把崇高的现象孤立起来(空旷的草原上的金字塔比在许多宏大的建筑物中的金字塔要雄伟得多;在高山丛中是连它的雄伟都会消失的,);不过加强效果的环境并不是效果本身的根源,而且在积极的崇高中又常常不是观念压倒形式,力量压倒现象。这方面的例证在任何一本美学读本里都可以找到许多。

[注]我是说那在本质上就是美的东西,而不是因为美丽地被表现在艺术中所以才美的东西;我是说美的事物和现象,而不是它们在艺术作品中美的表现;一件艺术作品,虽然以它的艺术的成就引起美的,却可以因为那被2024的事物的本质而唤起痛苦甚至憎恶。(例如,莱蒙托夫的许多诗和果戈里的几乎全部作品就是这样。)——作者原注。

现在让我们来看崇高的另外一个定义吧:[用黑格尔的话来,]“崇高是‘无限’的观念的显现”,或者用普通的话来表现这个哲学公式:“凡能在我们内心唤起‘无限’的观念的,便是崇高。”即使随意浏览一下最近美学中2024崇高的论述,我们就会相信,这一个崇高的定义是[黑格尔的]崇高的概念的精髓。不仅如此,认为崇高的现象在人内心唤起“无限”的感觉这个思想,也支配着不懂精密科学的人们的概念;很难找到一本书不表现这个思想的,只要有一叫‘哪怕是不相干的借口,,就要把它表现出来;几乎所有.壮丽风景的描绘,所有叙述可怕事件的故事,都要涉及或应用它。因此要是前面所说的2024“观念压倒形象”的概念,我们只用了很少的来话加以批判,那末对于雄伟的事物唤起绝对的观念这个思想则必须予以更多的注意。

可惜,我们不便在这里对“绝对”或“无限”的观念做一番,指明“绝对”在形而上学概念的领域中的真正意义,只有当我们理解了这个意义之后,我们才会看出认为崇高即“无限”之毫无根据。但是,即使不作形而上学的讨论,我们也可以从事实中看出,“无限”的观念,不论怎样理解它,并不一定是,或者说得更正确些,几乎从来不是,与崇高的观念相联系的。假如我们严格而公正地考察一下当我们观察崇高的事物时所得的体验,我们就会相信:第一,我们觉得崇高的是事物本身.而不是这事物所唤起的任何思想;例如,卡兹别克山的本身是雄伟的[注],大海的本身是雄伟的,凯撒或伽图个人的本身是雄伟的。当然,在观察一个崇高的对象时,各种思想会在我们的脑子里发生,加强我们所得到的印象;但这些思想发生与否都是偶然的事情,而那对象却不管怎样仍然是崇高的:加强我们的感觉的那些思想和回忆,是我们有了任何感觉时都会产生的;可是它们只是那些最初的感觉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我默想穆其阿斯·塞伏拉的功绩,这种思想就要发生:“是的,爱国主义的力量是无限的,”但是这个思想只是穆其阿斯·塞伏拉的行为本身(与这一思想无关)所给与我的印象的结果,并不是这印象的原因;同样,在我默察一副美丽面孔的画像时,也许会发生这个思想:“世界上再没有比人更美的东西了。”这个思想并不是我赞赏这画像美的原因,而只是这幅画像令我觉得美的结果,与画像唤起的思想完全无关。所以即使我们同意,对崇高事物的默想常常会引到“无限”的观念,但崇高——它产生这种思想,而不是由这思想所产生的,——对我们发生作用的原因,不是这个思想,却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可是,当我们研究我们对崇高的东西的概念时,我们发现,第二,我们觉得崇高的东西常常决不是无限的,而是完全和无限的观念相反。例如勃兰克峰或卡兹别克山是崇高的[注]、雄伟的东西,可是决不会有人想到这些山是无限的或大到不可测量的,因为这和他亲眼看到的

相反。见不到海岸的时侯,海好像是无边际的;可是所有的美学家都肯定说(而且说得完全正确),看见岸比看不见岸的时侯,海看起来更雄伟得多。那末,这个事实说明了崇高的观念不但不是由无限的观念所唤起的,反而或许是(而且常常是)和无限的观念相矛盾,“无限”的条件或许反而不利于崇高所产生的印象。让我们进一步考察一下许多雄伟的现象在加强对崇高事物的感觉上所发生的效果。大风暴是最雄伟的自然现象的一种;但也需要有非常高度的想像力,才能看出大风暴与无限之间有什么关系。大风暴袭来的时侯,我们赞赏它,只想到风暴本身。“但是当大风暴袭来的时候,人会感觉到自己在自然的威力面前的渺小,在他看来,自然的威力无限地超过了他自己的力量。”

不错,大风暴的威力在我们看来是大大地超过了我们本身的力量;可是即使一个现象对于人显得是不可制胜的,也还不能由此推论说这现象是不可计量的、无限强大的。相反地,一个人看着大风暴,他会很清楚的记得:它在大地上终究是无力的,第一座小小的山丘就会毫无疑问地完全遏止住狂风的压力、闪电的袭击。不错,闪电触着人会把人烧死,但是这又怎么样呢?这个念头并不是我觉得风暴雄伟的原因。当我看着风车的翼旋

转的时候,我也很清楚地知道,假如我撞着了它,我一定会象木片似的被打碎的,我“觉察到了在风车的威力面前,我的力量的渺小”;然而,看着旋转的风车却未必能唤起崇高的感觉。“可是,这是因为我的心里不会发生恐惧;我知道风车的翼是不会碰到我的;我心里没有大风暴所引起的那种恐怖的感觉。”——这是对的;不过这已不再是以前的说法了,这回是说:“崇高是可怕的、恐怖的。”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这个确实可以在美学中找到的“自然力的崇高”的定义吧。可怕的事物常常是崇高的,这固然不错;但也不一定如此:响尾蛇比狮子还要可怕,但是它的可怕只是令人讨厌,并不崇高。

可伯的感觉也许会加强崇高的感觉,但是可怕和崇高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可是让我们把雄伟的现象顺序看下去吧。我们没有看到过自然界有任何东西足以称为无限的。

为了反对由此得出的结论,人们可能说:“真正崇高的东西不在自然界,而在人的本身;”我们就同意这点吧,虽则自然界也有许多真正崇高的东西。但是为什么“无限的”爱或“毁灭一切的”愤怒在我们看来是“崇高的”呢?难道因为这些情绪的力量是“不可制服的”,而“‘无限’的观念便是由这不可制服性所唤起的”吗?假若如此,那末睡眠

的要求更是不可制服的,最狂热的恋爱者也很难支持四昼夜不睡眠;比“爱”的要求更加不可制服的是饮食的要求“这才是一个真正无限的要求,因为没有一个人能不承认它的力量,而一点也不理解爱情的人却多得很。许多更艰苦的事业都是因为这个要求,而并非因为“全能的”爱情才完成的。那末,为什么饮食的欲念不崇高,而爱情观念却崇高呢?可见不可制服性也还不是崇高;无穷和无限性完全与雄伟的观念没2024联。

[注]耐亚嘎拉瀑布:北美洲的一个瀑布。

[注]卡兹别克山;在高加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