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阅览的这篇文章共有21617文字,由喻海人认真纠正之后,发布于★meiword.com。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 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浅析教育创新的经济学分析_教育理论论文要是你对这文章想说点什么,可以发表分享给大家!
第一篇 浅析教育创新的经济学分析_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创新?经济发展?
论文摘要:从教育创新的内涵出发,了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智能教育、终身教育、通才教育、管理教育和创业教育,指出了教育创新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一种重要的手段,对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切创新的目标或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本文拟从经济学视角对教育创新进行研究和,希望能为教育创新带来一些有益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
一、教育创新的内涵?
“教育创新”,涉及到“教育”与“创新”这两个基本术语,可以说是一种复合概念。教育主要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人的自身发展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而创新主要指一种生产函数的转移,或者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重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使其技术体系发生变革以获得企业家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过程。显然,这里的“创新”是一种经济学概念,具有特定的经济学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活动的本质是教育家审时度势地对教育结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按照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重新设计教育生产函数的创造性经济活动。而教育创新的外部取向为实现教育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其内部取向为获取相对的人才培养优势?[1],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生产力,同样蕴含经济学的意义。www.meiword.CoM?
二、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
1.智能教育。当今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而创新者的培养通常是通过教育来完成。通过智能教育,使竞争者最初的投资能有效吸收技术扩散的成果,沿着技术的进步曲线进一步将自己的生产、学习活动推向更高水平。对高校而言,通过各种形式的产学研使教育形式的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活动。对企业而言,?具有较大优势的高新技术、高质量服务回报也需要通过智能教育,催生大批高新技术和优秀人才才能实现。?
2.终身教育。终身教育认为教育应当贯穿每个人一生的全过程,前阶段用于受教育,后阶段用于工作。[2]新科技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新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引致价格下降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谁能最先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就会在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正是由于社会上迅速膨胀的对知识的需求,使得终身教育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劳动者对教育的需求不再是某一年龄段而成为生存的第一需要。?
3.通才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科技进步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有较强实用性的通才上来,以适应经济发展。在课程设置上融人文思考于专业课教育之中,以专业课程为主导,兼顾专业和人文社会科学[3],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培养学生宏大的视野、开阔的胸怀、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让学生在拥有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面的同时,追求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提高。?
4.管理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由分化走向综合,强调团队精神,联合攻关、联营协作就成为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管理教育是为了帮助管理者提高、判断能力,运用管理学知识在生产经营中进行理性的优化和决策,在先进技术的市场上建立最初的领先和主导的地位,牢牢控制随后而来的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流,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中渗入管理科学的教育,使技术教育与管理教育互为补充,使学生不但具有一定的技术知识,而且兼备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及经济核算能力。? 5.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发展。通过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上的新商品并给企业带来利润,创新过程中的新产品开发、新工艺应用、新市场开拓和新管理模式的推行,都基于创新,着眼创业。在实施过程中,创新和创业都是在教育基础上进行的,通常都是采取渗透和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教育创新与经济发展?
教育创新参与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工程研究与基础科学,实现三者的协同,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1]。?
1.教育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随着创新环境变化,?基础研究领域愈来愈离不开的投资。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不仅可以产生新的科技知识,提高了在不同科学和技术领域解决复杂问题的意会能力,而且开启了企业和大学合作的网络之门[4]。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的公共支持体系已经促进了对新知识的研究,同时也提供了一批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人力资源。战后美国创新系统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大学在r&d计划中扮演了一个研究中心的角色。在研究经费的预算上,高校依赖各州和联邦。在整个美国r&d费用中,大学所占的份额从1960的7.4%增加到了1995年的将近16%,而且在1970-1995年间美国进行的将近60%的基础研究在大学[5]。虽然对这些基础研究领域投资的预期利益回报水平要低于开展应用研究活动的预期利益回报水平,然而一旦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将极大地增强本国的核心竞争力。日本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就缘于自身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没有取得突破,当美国在一些核心领域没有对日本继续开放之后,危机就接踵而来。由此,应加大对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与市场在推动创新中的互补作用,完善市场机制的建设。通过教育创新,加快学术科学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教育创新为经济发展培养新的增长点。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准是该国经济发展状况最明显的指示器,生产力的增长,失业率水平是最能直接影响大多数人生活水准的三个变量。生产力的增长是国家长期持续发达的关键,其增长在于更高层次的投资和调节不同类型的投资二者的结合上面。传统理论认为,投资主要包括资本投资和人才资源投资等。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和资本一样,是一个生产要素,它是“内生”于经济活动中的,起源于企业为获得最大利润所做的投资决策努力,强调经济增长的速率是由人力资源的储备总量来决定和驱动的。因此,如果向教育和科学研究与开发工作投入过少,那么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比它应该达到的水平低。这种速度的降低通过积累,意味着增长方面细缩的差别就有可能导致未来经济产出上的极大差距[7]。二战以来,不同类型发展模式的国家和地区实施的不同发展战略产生的较大差异表明: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的gdp增长率快于重视物质资本投入的国家,且差距越来越大。可见,熟练的、技术上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是争取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增长状况的关键构成之一。?
参考文献:?
1.廖湘阳.教育创新的多元价值期待[j].教育评论,1999,(6).?
2.周洪宇.终身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j].新华文摘,20xx(7)?
3.李开玲,郭桂英.面向终身教育的高等工程教育:矛盾与协调高等[j].工程教育研究.?20xx(3)?
4.李正风,曾国屏.走向跨国创新系统-创新系统理论与欧盟的实践[m].山东教育出版社,20xx?
5.曾国屏,李正风.世界各国创新系统-知识的生产、扩散与利用[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第二篇 浅析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网络教育市场 教育投资的热点_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 远程教育 投资价值 趋势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网络教育需求市场,发现了我国高等网络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其投资的价值和发展的趋势。
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它通过声音、视频、数据流和印刷品等综合手段完成教学活动,利用现代技术替代了教学过程中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近十年来,现代远程教育开始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实现了现代网络教育模式。通过传统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现代网络教育模式不仅可以让最大范围的人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几乎和学校课堂学习一样效果的教育,而且实现了教育权利的平等、教育机会的平等。现代网络教育对千百年来我们所习惯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提出了挑战,成为业内以及许多普通人关注的焦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逐步推广与普及,现代网络教育尤其是高等网络教育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现代网络教育不仅受到众多的高等院校青睐,还吸引了众多对其趋之若骛的投资者。网络教育对于中国it行业和中国众多高等院校来说,无疑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的研究表明,从1995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远程教育市场规模正以每年45%的速度扩张着。2000年,全世界有7000万人通过远程教育方式进行学习,20xx年达到1亿人。可见,远程教育市场的规模和潜力是无穷的。正如著名的新经济英雄美国人钱伯斯所说,“网络教育未来三年内对社会生活发生的影响,将像电子商务对商业世界的影响一样巨大。wWW.meiword.coM”
一、中国网络教育需求市场
从经济学角度看,需求是发展供给的惟一动力,网络教育就是一个需求潜力无穷的市场。
1.生源市场
网络教育作为新兴的一种教育模式,对于整个世界范围来说都是一种所趋。据不完全统计,现有100多个国家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大部分大学在网上拥有自己的网站并推出了现代远程教育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本科教育逐渐从高等走向普及。大学生占人口比例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而且也在某种意义上代表国家的未来发展潜力。我国目前在18到22岁年龄段中,毛入学率不到11%,计划到20xx年将毛入学率提高到15%。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不断增加,有45%的家庭认为储蓄的第一用途是教育。尽管高校连年扩张,但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大多数适龄人员还是没有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市场潜在的能量不可估量。如果能够将全国受高等教育人口提升1%个百分点,每人接受2年每年平均5000元的教育,市场规模就达到几千亿级。这就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并且是持续增长的拓展空间。另外,网络教育有非常好的可重复利用教学资源,在扩大招生规模上有很大的升缩空间。此外,我国非常重视和支持各试点高校开展现代网络教育,这也为中国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市场投资价值
为了对高等网络教育产业状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的把握,我们需要弄清它的价值链。高等网络教育市场与其他产业市场相比,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自己独特性。网络教育不仅需要提供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支持,包括各种服务器、网络设备、系统平台、课件开发系统、虚拟演播系统、课件库、素材库、试题库和参考资料库等。还需要提供完善的教学管理、教学应用、资源管理、教学评测和安全管理等软件。由于网络教育具有技术含量高且受众广大的特点,市场中潜在的利润也巨大。近年来,企业对介入网络教育的兴趣已经明显加大,对网络教育投资的力度也不断加大。企业投资网络教育领域,投资领域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投资收益较大且投资周期不太长的领域:(1)投资通信和电脑等教育设施;(2)投资课件;(3)投资教学点;(4)投资通用网络教育平台。
二、我国高等网络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网络教育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使教育资源共享变为现实,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条件,有助于实现交互式学习,有利于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许多国家都高度重视网络教育,努力扶持和发展这一全新的教育方式,为推进网络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投入大量资金,不断扩大网络教育的普及化程度,教学培训的层次和内容更加宽泛多样。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表现在网上教育资源建设问题、如何体现个性化教育问题、思想观念转变问题、网络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
1.网络教育投入不足问题
有人预言,网络教育将是社会的第三大需求领域。它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仅靠投资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对此,应积极探索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最佳运行式,利用企业的资金和技术,调动学校的教育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同时要引进和培育市场机制,以确保其进入良性循环。
2.我国学历教育还基本上处于“国家垄断”的局面
正规的高等学历教育,最终的成果都体现为高含金量的“文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远程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掌握在高校的手里,企业涉足这一领域只能选择与高校联姻的形式。然而,在现代高等远程教育的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高校普遍缺乏商业人才、运作经验、网络术开发和维护能力以及的资本和资本运作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高等远程教育的发展。
3.我国现代网络教育产业缺乏对网络和教育均有深刻理解的复合型人才
网络教育产业是it向教育界延伸的产物,最先从事网络教育产业的是it界的人士,由于缺乏深厚的教育理论的指导和深刻的教育从业背景,他们对网络教育缺乏足够理性的思考,有的更多是投资和从业的。而教育界人士对it这一新生事物也同样缺乏理性而深刻的认识。
因此,中国当前极其需要既对信息技术有深刻理解、又有深厚教育理论根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在网络教育产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这种人才,当前十分匮乏。虽然it界人士后来逐渐认识到一定要有教育界人士参与网络教育产业,但是由于上述复合型这一桥梁相当匮乏,导致了网络与教育没有在深层次上相互渗透和融合。其表现之一就是,网络技术不知道究竟如何运用,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教育如何应用网络技术,才能体现网络技术的独特作用。
三、校企合作是高等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发展现代网络教育需要众多资金的投入,不能等靠国家来提供全部资金,应以大学为主体,与公司,企业联合办学,国家支持,企业赞助,学员负担,三方共筹资金。大学是智力资源的中心,有雄厚的技术支持,与公司企业联合,不仅可以获得资金资助,而且能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软件。随着我国对国家教育科研网的投入的增长,国家教育科研主干线的带宽逐步增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高校对发展远程教育和校园网的投入也会增大,中国现代网络教育将成为构造社会化终身学习重要组成部分,前景是广阔和美好的.对此,应积极探索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最佳运行式,利用企业的资金和技术,调动学校的教育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同时要引进和培育市场机制,以确保其进入良性循环。
商业化的公司往往能够更准确的把握住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需求,更贴近市场需要来做远程教育教育产业。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企合作新教学模式的设计与运用,为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互赢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企业的先进技术与高职学院的教育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探究适合高职发展实际的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强化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强化反馈环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将更好地适应高职学生未来的就业需求。
校企合作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社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企业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并回报社会,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赵浩兴:校企联合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探讨.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年04期
[2]胡跃荣: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特征及其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xx年06期
[3]张建伟等:中国远程教育的实施状况及其改进清华大学.开放教育研究
[4]陈亚茹等:教育公平视野下的网络远程教育功能探讨.新学术,20xx.04期
第三篇 试论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如何影响居民经济收入_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城市居民 教育因素 经济收入?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欲通过发展教育事业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可见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能很大程度地影响居民的经济收入,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本文将以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浅析教育影响居民的经济收入的表现及原因,并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对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因此我国一向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进入21世纪后,中国更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方针,我国在科技教育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计划。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这些进步很大程度在城市居民的教育情况中得以体现。正是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才有了我国经济的起飞以及居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社会中出现了这种现象:像博士、教授这样拥有较高学历的人往往拥有较高的经济收入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那些没有或是只拥有较低学历的人很难找到收入较高的工作。因此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深深的影响了居民的经济收入,那么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从那些方面如何影响居民经济收入呢?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会对此问题有所了解。?
一、?教育的经济社会意义以及面临的问题?
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WWw.meiword.COm现代性质的教育不仅为现代教育界聚集了一大批学有所长的知识人才,而且为社会培养了更多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科技和人才的推动作用,经济的发展才得以保证,社会才会进步。?
在绝大多数国家,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往往影响了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的收入高低,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往往收入较高,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收入较低。这就是我们讨论的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居民的经济收入的问题。正因如此,人们愿意偿付高昂的学费以获得较高的学历文凭,并期望在获取较高的学历文凭之后能获得较高收入的工作。?
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尤其20xx年的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使我国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我国家庭对教育不断进行投资,但大学生毕业后却出现了就业困难的现象。这使许多人对教育以及对教育投资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同时新“读书无用论”也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线。种种问题使我们不得不重视研究教育对经济收入的影响。?
二、?城市居民受教育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前,文化水平对个人经济收入高低并无显著影响.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居民对教育的重视并不足,很多人并没有将受教育当成一种义务,也没有了解到居民受教育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现象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20xx年国家统计显示:1999年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占学生人口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9%、36.4%、61.7%。20xx年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占学生人口总数的比例分别为7.8%、45.7%、61.4%。根据的统计数据,从1998年~20xx年,中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平均每年增加20%,是同期中国gdp平均增长率的两倍多。中国是世界上的高等教育大国,目前中国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
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占学生人口总数的比例在逐步增加。特别是1978年以来,高校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激增,提高速度之快令人震惊:在校大学生数量由1978年的85.63万人激增为20xx年的1738.45万人。与此同时,我国各类高等学校的数量由1978年的598所增加到20xx年的1867所。专职教师人数由1978年的20.63万人增加到107.6万人。?
我们看到,高校大学生人口比例的大幅度提高以及高等学校数量的增加表明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也表明了城市居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当今社会上的存在的高学历获得高收入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因此城市居民教育程度也必然影响着居民的经济收入。?
三、居民经济收入及其影响因素?
本论文中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是指城市居民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经济收入的总和,包括工资、租金收入以及股利股息等所收取得来的经济收入。?
1、非教育因素城市居民经济收入的影响?
非教育因素对城市居民经济收入的影响很多,地域因素是值得关注的因素之一,比如同样是在私企工作,而哈尔滨和上海相比,它们工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哈尔滨联奥科技有限公司员工的基本工资为1500元/月,而同样是销售电子产品的公司,上海三肯电子有限公司员工的基本工资则为3500元/月。?
除此之外行业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也就是一个人从事行业的不同,直接关系到他的经济收入水平。比如从事信息行业的人员一般情况下要比从事体服务行业的人的经济收入要多。与此相关的非教育因素还有所处企业的现状以及的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以上都是非教育因素中的客观因素对城市居民经济收入的影响,而主观因素则包括性别,年龄等因素。?
2、教育因素对城市居民经济收入的影响?
为了有的放矢的进行讨论,本论文根据教育对收入的影响结果不同,将教育因素分为:导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与导致收入下降的教育因素两类。?
⑴导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
据市20xx年公布的一项对2000户城市居民家庭进行调查的数据表明:?
20xx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37.8元,占20%的高收入组和20%低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634.6元和8400.9元,收入比由上年的3.4∶1扩大为4∶1。户主(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撑者)的学历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20xx年,收入最低的为未上过学的群体,他们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49.8元。收入最高的为研究生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7.3元。另外,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收入增长较快,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收入增长较慢。最高文化群体(研究生)与最低文化群体(未上过学)的收入差距拉大,收入比由上年的2.1:1上升到2.6:1。?
上述的调查结果表明导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已经成为我国影响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据国家的调查,20xx年的工资指导价,绝大多数行业岗位的平均值超过1000元。销售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办事员的中等平均月薪多在1800-3000?元之间。化学、计算机、医师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技师的月薪均超过5000元。而最高的是博士,平均月薪超5000元。超过了许多企业的行政经理。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研究生的底薪一般高于大学本科毕业生。选择读研的本科毕业生无非是想要找到本科生待遇更高的工作。再举一下我们身边的例子,我们的初中同学有很多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选择了就业。但是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只能做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收入较低的工作。而且这些工作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稳定性。类似的情况还存在很多,由此可见导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可以增加居民的经济收入,导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对增加居民经济收入存在正相关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育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知识文化水平。知识文化水平又很大程度影响了居民的经济收入,上面的相关数据对这一点已经给予说明。其次,教育也可以提高居民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我们工作的过程中一般需要的是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处理工作事务的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等,而且一些工作对我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这些能力及素质都是我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的,也许我们自身并未察觉到,但是这已经对以后工作以及经济收入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最后,教育也能够加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当人们进入社会后思想道德素质就会显得尤为重要。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则突出的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呈现给我们是人们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作风和行为对待本职工作,以及待人、接物、处事。由此可见,提高居民自身职业道德是增加居民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⑵导致收入下降的教育因素。?
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教育体制不健全,以及大学生本身的综合能力不高,这些都是导致收入下降的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必然会导致居民经济收入的减少。而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困难的问题是导致收入下降的教育因素对居民经济收入的影响的重要表现之一。20xx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最近几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5%左右,而且呈下滑的趋势。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大学生的就业处境之艰难程度。不仅如此,低薪就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
这一现状也是导致现实社会中重新刮起了一阵“读书无用论”的旋风的重要原因之一。所谓“读书无用论”在中比较流行,人们常把它说成是的产物。“读书无用论”的基本思想是读书没有实用价值、读书不能创造财富,中这一观点更发展成“读书越多越反动”。而现在我们所说的是实际上指的是庞大的教育投资,置换来相对较低的回报,造成人们对读书的现实功效的一种否定与怀疑。“读书无用论”之所以有抬头的趋势,其中原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高额的教育成本成为无数家庭的重压。中国的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一路飚升至每年5000元—10000元不等,这只不过用了十年时间。其次则是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困难。显然目前“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和城市中的困难家庭成为一种理性选择。我国大多数家庭对学历不断进行投资,但是与此同时却遇到了就业困难所带来的预期回报不平衡的问题,这个问题似乎为“读书无用论”提供了的现实依据。?
四、?2024城市居民对教育重视不足问题的与对策?
现实生活中,无论从洞察问题的眼光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看,受教育程度高的居民总体来说都要比受教育程度低的居民要高很多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导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是影响居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方面。因此,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对经济收入存在着正面的影响。即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居民经济收入也就越高。?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希望通过较高学历获得较高收入的愿望有时却不能得偿所愿,进而导致了城市居民对教育重视不足这一问题的出现,所以前面谈到的“读书无用论”才得以浮出水面。读书真的无用吗??其实那些认为读书受教育无用的人之所以说读书没“用”,主要是因为现在大学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他们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单方面的只看到就业率,就觉得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专科生,这其中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误解。其实书读得越多,学习得就越深入,就业面也就相对变的越狭窄。因此大学生、研究生一时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我们不能为此片面的否定居民受教育程度对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影响。?
其实“读书无用论”这种论调看似有理可却经不起推敲。几十年来教育一直发挥着它的提高居民素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我们不能因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高等教育成本过高以及就业问题而否定城市居民经济收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总之,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对经济收入的存在着正面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居民的经济收入也会相应的得以增加。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重视,了解更多与教育相关的法律,通过增加受教育程度来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注释:?
①苏东斌《个人经济收入的三大形态》特区理论与实践?20xx.12?
参考文献:?
[1]?李春玲,《文化水平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收入——对目前教育的经济收益率的考查》载?《社会学研究》?20xx第三期?
[2]?中华共和国国家,《20xx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xx?
[3]?陈晓宇,陈良,夏晨,《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变化与启示》载《大学教育评论》?20xx年第二期?
[4]?李洪天,《2024我国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和个人收益率的研究》河海大学?,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xx年?3月27日?
[5]?刘永瑞,《经济教育学论纲》.?出版社,20xx年
第四篇 浅析淮安高教园区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_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淮安高教园区;教育与经济;资源配置?
论文摘要:近年来,高教园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正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合理配置高教园区的教育资源对发挥园区整体优势、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提高办学质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入手,对淮安高教园区发展中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成因进行和提出建议。?
一、淮安高教园区教育发展现状?
20xx年淮安市立足于淮安的长远发展,满足淮安及其周边地区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需求,为本地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与江苏省教育厅合作规划建设淮安市高教园区。淮安高教园区是作为江苏省第八个“大学城”而兴建的,是淮安市“十一五”的重点工程,规划设计的总体规模为学生数8万人。20xx年10月,高教园区启动运行,经过近5年的发展,目前淮安高教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淮阴工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等院校相继入驻,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市委党校正在建设之中,淮阴艺术学校的规划选址工作初步结束,现有在校学生近5万人、教职工2800人。园区内还建有大型体育场、大型图书馆等设施。园区内的四条大道——枚乘路、正大路、通甫路、枚皋路已经或即将开通,公交线路正在不断增加。月季花园、剑桥佳苑、怡景园、明远雅居等中高档住宅小区已建成交付使用,金榜花园、兴业花苑、天津路商业街正在规划、建设之中。Www.meiword.cOm目前,淮安高教园区不仅成为环境优美、园林式的教育园区,也成为适合居住生活的淮安新城区。?
20xx年3月,淮安市将高教园区并入淮安经济开发区,使开发区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提高了经济开发区的活力和竞争力。而开发区内的富士康科技、达方电子、大同电子等大型企业的落户,也有效解决了园区内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样,高教园区的人才优势也为企业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提供了动力和支撑。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富士康共建实训基地证明了“校企合作”、“订单式”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方法,可使企业人才实现本地化,实现产学研、经科教一体化的运作模式,推动开发区与高教园区共同发展。?
为提升淮安市的高等教育规模和水平,探索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淮安经济开发区开展“招商引校”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xx年9月同西安外国语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书,双方共同成立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并积极申报学院。学院计划占地面积500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至20xx年在校学生人数将达8?000人。这将是淮安历史上第三所本科院校,也是江苏惟一一所外语类高等院校。20xx年12月28日,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正式开工建设,并将于20xx年9月迎来第一批学生。?
南京大学淮安研究院以及淮安软件科技园的规划选址工作也正在进行。淮安高教园区目前已通过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的评估。不久的将来,淮安高教园区将成为辐射苏北及周边地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工、贸、教一体化的平台。?
二、淮安高教园区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1.合理定位,科学规划?
现有高教园区的功能有单一型和综合型两类:东莞中国名牌大学科技城,主要功能是高科技项目成果产业化;吉利大学城、杭州市小和山高教园区和滨江高教园区、华北大学城、暨南大学珠海校区、温州大学城等,主要功能是高等教育和教学。而深圳大学城、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上海大学城等则兼具教学、科研、生产、销售等多种功能。我们认为,高教园区不应仅仅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密集区,还应该是知识型产业的密集区和孵化中心,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策动、推动和引导作用的技术源、思想库和智慧中心。高教园区建设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校、企业和社区协同发展的生态环境,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方面起枢纽作用。此外,高教园区还可以是文化旅游、休闲的新型生态园区。因此,高教园区从规划开始,不仅要注重良好的硬件设施建设、校园环境建设,而且要重视良好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与景观的营造,集中体现出教育城、文化城、生态城、旅游城的风姿,突破现有大学的功能,成为城市新的旅游景点和休闲、娱乐、消费之地。? 2.解放思想,整合资源?
建设高教园区,解决资金来源是首要问题。目前我国高教园区的投资体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由当地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然后交由引入的高校管理使用,如省内的南京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等,二是当地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有的还提供土地。由企业投资兴建,教育集团或教育投资公司参与,学校以长期租赁的方式办学,实现园区所有权与办学权的分离,如省外上海松江大学城等,三是多元化投入的方式,除了政策支持外,还投入一部分启动资金和办学条件,承担共建部分设施建设,将部分教育基本建设拨款改为贷款利息,学校主要通过土地置换、银行贷款等多种措施筹集资金,企业通过后勤社会化的方式参与园区建设。淮安市在高教园区建设上应该运用市场化的土地策略。同时,以土地作资本,能使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
采用市场化的土地发展策略,关键是要发掘土地的潜在价值并使这些价值尽量掌控在手中。首先,要在土地价值最低的时候,一次性征足土地,不仅要征得建设大学城用地范围内的土地,还应该征得周边一定量的土地;然后,需要继续加大对路、桥、管线、土方等重要基础设施及前期工作的投入,并通过宣传造势等手段,拉动地价的攀升(广州大学城的土地价值至少可升到征地费的4倍以上);第三,将部分土地以地产开发的方式回收部分征地及基础设施的投资。对大学来说,可允许它们将一小部分土地(例如10%或15%)拿出来进行地产开发,除向缴纳部分土地的成本之外,剩余获益可作为大学城的建设资金。与一般的直接投资相比,不仅极大降低了投资风险,大学也获得了比直接拨款更为丰厚的回报。即大学和是土地增值收益的最大收益者。?
3.主动出击,加快国内著名高校淮安分校的引进和建设?
高教园区是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相对集中办学的区域,不是新建某一所大学或新举办某一类型的高等教育,而是要将全国或国际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引入这里来办学。在高教园区内,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竞相展示其业已形成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将优良的办学传统、成功的育人模式保持并发扬光大,将优势学科、名牌专业置入大学城,将优秀教师,尤其是名师请到大学城的教室讲台上。因此,高教园区不是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益的高等学校聚集的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展示自己办学特色的同时,也自然展开着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竞争。淮安市制定的《淮安市区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把积极争取国内著名大学在淮安办具有法人资格的分校列入中远期规划。目前,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的创办仅仅作为试点。我们认为,应把争取国内著名大学在淮安办具有法人资格的分校列入近期规划。首先,淮安市应主动出击,多方联系,尤其是、南京的著名大学。其次,对引进的国内著名大学要给予政策优惠,服务周到。如,土地或低成本划拨、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等。?
参考文献:?
[1]高新发,胡赤弟.高教园区应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xx,(1):21-23.?
[2]李素珍.冯文全,黄育云.教园区发展中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150-153.?
[3]郑亚娟.高教园区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xx,(13):25-27.?
[4]贾少华.依靠市场、服务市场、创立办学新模式[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xx,(4):137.?
[5]荆娴,郑亚娟.中美经济与管理学教育比较与启示[j].经济问题,20xx,(11):91-93.?
[6]章新.玉溪建立高教园区的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xx,(2):26-30.
第五篇 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初探_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对传统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后,探索了一条以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各外贸型企业都需要大量的国贸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需求远高于对单一的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需求。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包括研究型大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专业上都把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xx中国大学就业蓝皮书》的报告,在20xx届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最多的本科专业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名列第三,达到了0.93万人。同时,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xx年度的数据统计,20xx届毕业生在本科离校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为53%,而本科工作要求达到的水平为62%。说明培养广大外贸型企业所急需的本科层次的高级应用型国贸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
一、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际贸易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致使毕业生不能适应外贸行业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的国贸人才的培养和市场实际需求联系不够紧密,不能满足加入wto后外贸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还是套用研究型高校的培养模式。普遍是重知识传授而轻品德培养,重理论而轻实践,忽视了贸易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导致培养出来的国贸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WWw.meiword.coM
2.课程设置不完善,教材选取不当,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国际贸易课程的设置通常包括通知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实践课,其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一般为3∶1。只占25%的实践课程不能很好地满足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需要。而对于教材的选择,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仍选取的是研究型的规划教材,或是有部分实训的应用系列教材,没有根据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来选取或编写配套教材,最终影响了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质量。
3.国际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缺乏,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国贸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来源于普通高等院校,没有从事过专业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活动。同时,有些专业课老师虽然长期从事专业课的教学,但由于课程和科研任务较重,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深入到企业进行锻炼学习,因此他们专业课程的知识老化,教学观念陈旧,不能满足当代高级应用型国贸人才培养的需要。
4.实践教学环境基本建设还不够完善。实践教学环境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校内实训基本条件不足,实训体系的真实性不强,难以达到边做边学,学做合一的效果;二是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不足,教学效果不好。虽然有部分企业与学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因为学校的教学安排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相一致,而使得部分的校企合作模式流于形式。
二、“工学结合”是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应用型的特征是:能从事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在生产与经营管理一线中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实际应用导向的知识转化能力,能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因此,国贸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就是要培养能准确掌握理论知识,受到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训练,具备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具有洞察形势随机应变、解决实际问题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适应新形势下外贸行业系列岗位群工作及相关贸易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国贸人才。而“工学结合”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有效的途径。
“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英国开始的“三明治”教育模式。三年后,也就是在1906年,美国也出现了称之为“合作教育”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其后的一百多年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日本的“产学合作”,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法国的“学徒培训”等多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而在中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起步较晚,在20xx年的《202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20xx年颁布的16号文等主要文件中,“工学结合”才首次成为职业能力教育发展的关键词。
那什么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呢?世界合作教育学会给出的解释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与增长的知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和思考。这一解释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为主。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1.针对应用型国贸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市场对国贸人才的需求,笔者拟把应用型国贸人才的培养目标细化如下:(1)毕业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操作,迅速成为各企业单位的业务骨干。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社会考试,取得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货运代理员等资格证书。(2)毕业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岗位需求。主要体现为能适应在企业外贸业务经营和管理部门工作;能适应在企业涉外采购、销售部门工作;能适应在涉外企业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物流配送等部门工作;能适应在“三资”企业采购销售部门等从事外贸工作等。(3)毕业生毕业后具有自我生存、自我适应、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学校通识教育和学科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学习、实践与提高,逐步取得国际贸易相关技术职称,逐步成为各类涉外企业的销售部门经理、品牌经理、高级主管等。
因此国贸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是分三项要求,以体现分层次人才培养与发展的不同目标。第一项要求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初级目标:即着重于毕业生自我生存能力的培养,以保证充分就业的需要;第二项要求是客观和现实的,体现了人才培养的中级目标:即着重于毕业生自我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保证理性选择职业的需要;第三项目标是通过努力所追求的,体现了人才培养的高级目标:即着重于毕业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以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和满足市场人才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2.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目前,绝大多数经济类高等院校都已经开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竞争相当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在专业培养模式方面有所创新,培养出更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和人才需求调查,笔者发现在中国的外贸业务的企业中,对基本业务操作人才的需求很大,外贸跟单员、报关员、单证员和业务员除了相关知识外,更主要的是能拥有从事涉外商务活动的能力。因此,笔者提出了以下课程体系结构:(1)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为满足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的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积极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即要有来自校内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一线从业经验的校内专职教师,又有来自校外外贸企业有着丰富从业经验的教师。核心课程应根据国家规划教材编写一批适合学校实际教学的立体化课程教材,同时利用精品课程的建设契机,整合各网络资源,建立共享型专业资源库,打造功能强大的资源信息共享和学生自主学台。教学地点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室和网络课堂,还应包括实训室、商品模拟交易会、校园文化超市、外贸业务现场开展教学活动。而教学素材则应包括电子课件、案例库、习题库、实训手册、真实业务档案等。对于已和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的校外外贸实习基地,则要利用学校专业化的优势资源,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以使得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双赢。(2)设计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为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采用循序渐进的形式设置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即采用“能力分块项目实训、虚拟任务综合技能模拟操作、考证实训、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据教学设计要求,通过真实岗位群能力,先由专业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专业再整合课程内容,设计虚拟任务综合模拟操作项目,继而开展顶岗实习等真实情景式实践操作。从而由低到高逐级递进,将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小综合再到大综合,分阶段进行,从而体现了教、学、做相结合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特点。通过上述两方面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达到缩短理论教育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和缩短毕业生进入外贸岗位的时间的效果,从而实现国贸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按照“工学交替”的思想修订教学计划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行的学年学分制的特点和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进程主要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进行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主要安排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期间包括文化课、通识选修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第二阶段采用专业课和集中实训相结合的方法。在第三学年将国贸专业课按其所包含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国际贸易基本业务操作能力进行分块,相对应地进行项目专项实训,并将课堂搬进合作的校外企业当中,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第四学年,则通过综合技能模拟操作、考证实训和顶岗实习来组织教学。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要到企业中去进行为期6个月的工作学习,在这期间,学生要与学校签订实习协议,学校安排专业课老师进行严格的实习过程跟踪,同时聘请实习企业的优秀员工兼任学生在企业的指导老师。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按一般员工的要求对其进行管理,并发给学生相应的薪资报酬。
(三)“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工学结合”的教学必须以做为载体,在做中教,在教中做,在做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做三者的有机统一。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各知识点进行思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有专业针对性的角色扮演式的情境教学,则可以让学生身处一个真实的业务情境中,设计出贸易流程中的真实角色,由学生扮演,亲身感受,增加对业务情景的感受力。还可运用视频教学,将报关、报检、货运、做单等现场中的情境穿插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可以看到真实的外贸业务流程,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能力。在实训环节可通过各种类型的模拟教学软件,在老师带领下让学生进行计算机联网的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各种类型的比赛,比如国贸案例大赛、商品归类大赛、经营模拟沙盘大赛都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校内外同专业的学生相互进行交流,提升学习的,增强学习效果。
(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要顺利的把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好,就必须全面提高老师的“双师”素质。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必需要从原来的学科型教学思维中摆脱出来,从单纯的课堂教学中摆脱出来,把自己转变为一个真正的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丰富实际业务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具体的提升教师“双师”素质的措施如下:(1)通过培训与考证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2)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可以从外贸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为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商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到“双师型”教师队伍中。(3)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可以从外贸企事业单位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以教师的身份来校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或实践教学的任务,从而改善教师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4)选派在职的青年教师下到企业进行挂职顶岗。这样可以让青年教师有效地学习实际操作技能,了解国际贸易的前沿动态和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把国际贸易领域中的最新动态引入课堂,提升教学水平。(5)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的专业技能竞赛、挑战杯创业大赛等,通过比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目的,推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6)制定出相应的职称评定标准并且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为他们参加职称考试提供便利,为“双师型”教师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创造条件,以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杨光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xx,(4):15-17.
[2]温晓琼.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践与探索,20xx,(1):149-150.
[3]罗振华.浅谈高职经贸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20xx,(2):66-68.
[4]刘红燕.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1):131-133
第六篇 浅析2024 农业经济学 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_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学科特色?教学方法?启示?
论文摘要:文章在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特色的基础上,结合从事农业经济学科研教学的实践,提出了课堂讲授、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等多种的课堂教学方法,并总结提炼出了几点课堂教学启示。?
多年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乡差距不断增大,“三农”问题逐渐引起层面的高度关注,一号文件连续七年直指我国“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解决的突破口在于有效解决农业问题,我国农业经济的现实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农业经济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我国需要越来越多的农业经济经营和管理人才,这对农业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研究农业经济学的教学规律,探索教学方式方法,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2024材料,然后围绕材料提出相应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然后由笔者进行总结。? 4.案例法?
案例法是一种信息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它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两者相融合,在农业经济问题和政策的教学和研究中非常实用。案例法是通过2024和整理一些典型的个案,供学生思考和决断,通过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法在具体运用过程中,除了首先要明确通过案例应达到的教学目的外,还应注意案例本身要内容真实,并包含一定的经营管理问题。案例可分为描述评价型和决策型两类。描述评价型是描述农业经营主体或决策主体解决某一问题的全过程及其实际后果(成功或失败),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农业经济理论,对案例的成功或失败做法进行事后,以及提出“亡羊补牢”性的建议。决策型是只介绍某一待解决的农业经济领域内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去并提出对策、建议,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
5.自学指导法?
自学指导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并通过思考和研究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课程学习的要点,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数目、学术期刊、学术论文等,要求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深入和解决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是结合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农业经济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去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回答问题,并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通过2024一些经典论文,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找一些学生来讲解,笔者在全班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文献资料、学术期刊、报刊杂志,对本学科或课程当前要解决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有一个深刻的把握。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把学科理论和经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才能传授学生有用的知识。?
2.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
任何一项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都不是教师的单方面行为,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方法方式的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学生的参与,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注定要失败。实际上,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断进行探索,加大对教育教学方法的科学研究,逐渐把新方法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逐渐适应;二是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中,提出教育教学方法的意见,甚至从自身需求的角度提出一些新的教学形式,逐渐被教师采纳运用。无论哪种方式,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和沟通,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3.配套推进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是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保证?
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离不开课程考核方法的变革,课程考核方式应主动和课程内容、教学方式配套。应改变传统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考勤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模式,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应考虑学生平时自学、查阅文献资料、课堂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因素。在期末试题中,应加大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比重。?
参考文献:?
[1]焦乃洹.经济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xx.7.?
[2]汪季清.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xx.9.?
[3]施晓丽.区域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