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浅谈煤矿生产技术与安全管理_教育理论论文

2024-11-19 10:13:02心得体会

您眼前所阅读的这篇文章共有19336文字,由卫文汉改正后,发表于。隐患,读音yǐn huàn,汉语词语,意思是潜在的危险,有发生危险的可能。浅谈煤矿生产技术与安全管理_教育理论论文如若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独特的建议,可以发表分享给大家!

第一篇 浅谈煤矿生产技术与安全管理_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对于煤矿企业来说,煤矿矿井的井下工作都隐藏着不同程度的危险性,如果在操作不当或者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据统计,所发事故中,技术管理是其中发生事故的原因之一,所以煤矿矿井的技术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煤矿生产技术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d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xx)07-0100-01

一、前言

在目前发展飞速的今天,科学技术在不断的更新提高中,尽快的把最新最好的科学技术投入到煤矿矿井的生产过程中,是改善现在我国煤矿行业一个重要的系统工程。在技术应用实施的过程中,做好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煤矿技术管理具有前瞻性、规划性、指导性及基础性的特点。

煤矿的井下作业本身就存在着高度的危险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而其中的井下作业的技术管理煤矿井下作业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易导致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其中造成重大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有技术管理方面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技术管理不到位或出现管理漏洞而造成的,为此,有必要强调煤矿技术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夯实煤矿技术管理的基础,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煤矿技术管理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要做到煤矿安全生产,就必须综合地运用多种生产技术。煤矿安全管理时刻存在于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之中。涉及到煤矿生产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而煤矿生产的过程又十分复杂,环节众多。为此,必须把煤矿技术管理看成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煤矿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wWw.meiword.COM渗透到煤矿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指导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使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适应,避免因某一环节发生故障而打乱正常生产秩序进而酿成事故。

三、煤矿技术是煤矿的合理开拓开采方案设计主要支撑

矿井开拓、开采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矿井的开拓和开采设计是对巷道布置、采区的划分、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造型以及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等都要有总体规划和安排,为了满足矿井开拓,开采部署合理化的需要,在设计时就必须对地质勘探、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和使用、先进工艺流程的发展水平进行广泛的了解。

设计应贯彻集中化、机械化和技术经济合理化的原则,巷道布置力求简单,各系统的设施和设备能力首先要技术可行、其次要经济实用,全矿性的防治事故措施要得力,上述都必须要有技术的支持,必须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技术和技术方案的比较,最终制定出最佳方案。一座矿井的开拓设计,甚至一个采区的开采设计,关系到整个矿井的寿命和效益的好坏,所以技术管理是在制定开拓、开采设计时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煤矿技术管理是查处和治理煤矿事故隐患的有效途径

煤矿井下生产过程中,受到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在生产过程中,采、掘、机、运、通等工序和环节配合不当就会造成故障或事故,甚至可以酿成大祸,严重危及工人的安全。不论任何煤矿均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只有通过不断查处生产中的隐患,明确安全上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措施,才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众所周知,煤矿生产隐患与事故是密切相关的,那么预防事故的重点就是消灭隐患,如果对小的隐患或一般的隐患重视不够,治理不及时,不彻底,也可能使小的隐患上升为重大隐患直至造成事故。煤矿在开采过程中,水、火、瓦斯、煤尘、顶板问题始终伴随着矿井的开采,因此对这些长期性隐患要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监测手段,实施防治措施,使其不出现危险状态。

在开采过程中,对出现的局部瓦斯超限,采掘工作面接近含水层,采煤工作面顶板初次来压和周斯来压以及过断层和钻空顶等这些短期隐患,应明确责任,制定临时措施,加强管理,使其尽快消除。煤矿短期性隐患又是技术管理的重点,不仅要有定期,还要尽可能做到定量,根据理论和实践经验探讨隐患与事故的关联性,科学合理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抓好技术管理,是防治事故发生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煤矿瓦斯事故频繁发生,给国家和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充分说明:“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决不可疏忽大 ,如果稍有不甚,思想上稍有松驰就会酿成大祸,安全生产就没有保证,更重要的是会给国家和的生命财产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要想把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就必须把“一通三防”工作作为安全工作的重点,狠抓“一通一防”技术管理工作,坚决控制瓦斯、煤尘等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要搞好“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应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及各业务部门的“一通三防”管理工作的责任制,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实行齐抓共管协同作战。

2、重视矿井通风技术管理工作,同时要教育广大员工爱护好通风防尘设施,杜绝人为的破坏,确保矿井通风系统的合理、稳定、可靠。

3、加大“一通三防”安全措施资金的投入,配齐通风防尘设施,也就是说在“一通三防”设施的资金使用上,该花的钱,坚决花,以确保通风、防尘设施安全可靠,做到万无一失。

六、.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

要想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进采煤工艺,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广大员工的综合素质,努力改善井下的工作环境。

众所周知,煤矿安全状况整体不是很好,除受地质和开采的特殊条件制约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装备和工艺落后,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素质和员工的综合素质不高而造成的。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但推广新技术应因地制宜,做好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论证工作,不要盲目行事,另外还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保证,对改善安全条件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应予以充分重视,因为,对一部分新技术存在着二次开发的问题,应注意新条件下推广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避免形成新的隐患,使其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七、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

煤矿安全生产的大量事实证明,加强对生产技术的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建立以总工程师为总技术负责人的技术责任制的技术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没有一套有效的技术管理机制,没有一个完善的技术管理机构,技术管理就必然带有随意性,也必然会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技术管理同样应坚持以人为本,为了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各级组织一定要从生活上关心工程技术人员,工作上帮助支持工程技术人员,工资、待遇上倾斜工程技术人员,充分把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煤矿安全生产建设中去,发挥聪明才智,更好地为煤矿服务。

总之,在实施科技兴煤战略的新形势下,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监察体制也在进行改革,要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好转,稳定煤矿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必须大力加强煤矿技术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煤矿安全规程.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炭工业出版社,20xx.1.

[2] 大洪沟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手册.神华xxxx公司大洪沟煤矿,20xx.9

作者简介

任超峰(1987.9—),男,汉,本科,山西高平人,助理工程师,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现从事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就职于山西高平科兴龙马煤业有限公司。

第二篇 论运行部门对汽轮及节能降耗的操控、管理_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众所周知,火力发电厂是一种能耗极高的企业之一,对火电厂而言,其节能降耗的潜力也同样巨大,对机组的运行参数进行合理的控制,并且使机组始终保持在最佳的运行状态中,并且合理的减少辅机设备的能源消耗,一定程度的强化燃烧调整,这些都是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的措施。

[关键词]凝汽器 最佳真空 厂用电率 给水温度 节能降耗

中图分类号:tm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xx)07-0070-01

为了有效的提高电厂收益的经济效益,进行一定程度的节能降耗是每一个发电厂实现经济效益提高最主要的途径,同时也是使得各个电厂在日益激烈残酷的市场(能源)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最基本的策略之一,对于电力企业来讲,其节能降耗的根本目的是对能源转化的效率进行提高,比如减少工质的损失以及泄漏、是发电厂的用电效率大幅度降低、是燃烧调整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是凝汽器得以维持在最佳的真空状态、使得火电厂的排烟热损失以及补水率、原水单耗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笔者以汽轮机在实际运行状态中,运行部门为实现节能降耗所进行的一些操控管理进行一定的经验介绍。

一、维持凝汽器最佳真空

为了实现对凝汽器保持最佳真空状态的维持,一方面来讲,可以对机组本身的做功能力进行有效地增强;从另一方面来讲,可以使得燃料量的使用一定程度的减少,从而实现对机组经济型的有效提高。在机组成长的工作运行过程中,笔者对凝汽器保持最佳真空状态所运用的措施有如下建议:

(1)对机组本身的真空严密性进行确保,同时坚持每隔一个月对机组的真空严密性进行全面的严密性测试,在每一次机组的大小修过程中,可以对凝汽器进行一定的灌水找漏处理。wWW.meiword.CoM

(2)对射水泵加强相应的运行维护,并且积极检测涉水池内部水位是不是正常,池内的水温是否太高,如果不达标,就应该多次换水,保证整个射水池内部的水温在26°以下。

(3)在对于循环水质量的相关的监督工作应当适当的加强,并且将凝汽器结垢进行后四的那个的减少,并且按时对其进行胶球清洗工作,实现对凝汽器换热效率的加强。

二、适当提高给水温度

给水温度发生变化,将直接影响整个锅炉燃料量发生变化,同时影响到锅炉本身的燃烧;如果给水温度过低,一方面导致锅炉供电煤耗一定程度增加,从另一个面将导致排烟温度有所增加,并且提高排烟热损失,使得锅炉效率严重的降低。

(一)对高加投入率进行保证。机组的滑启、停、应该严格控制给水温度并且应当符合相关的规程规定;对于机组的启停应当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及时地投入或者是高加解列;同时对高加运行维护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强,并且就运行操作过程中的不当行为进行防止,造成高加保护动作解列。同时还需要保持高加水位保持稳定;积极的对高压加热器进行清洗以及及时的换热管,可以有效的清除热管内部得沉积物,同时有效的降低换热管内外的积垢程度、热应力,同时有效的减少换热管可能发生过的泄漏的机会,从而从整体上对高加投入率进行提高。

(二)对机组进行大小维修时应当对加热器进行一定程度的检漏作业。同时对加热器钢管的漏点进行检查,对水室隔板的密封性能进行一定的检查,对高加筒体整体密封性进行准确的检查,如果发现漏点时,应在第一时间进行消除。如果发现水室隔板的焊接质量达不到标准的要求,那么将导致部份的高压给水出现“短走旁路”的现象,而不是经过加热钢管。而部份给水并没有与蒸汽发生任何的热交换过程,可能会导致给水温度过度的偏低;如果在进行加热过程中,加热器主体受热一面的筒体密封性不好,可能会导致整个发生蒸汽短路的现象,从而使得给水与蒸汽之间所进行的热交换效率有所下降,从而从根本上影响给水时的实际温度。

三、汽轮机的运行、启动以及停止

对冲转参数进行一定程度的降低,我公司相关设备为600mw亚临界压力直接空冷一次中间再热凝汽式机组,其规程规定冷态汽轮机的实际冲转参数为:主汽压力5.9mpa,主汽温度为340°c,再热蒸汽压力1mpa,再热蒸汽温度300℃.主再热蒸汽温度有56℃以上的过热度。排气装置压力小于或等于15kpa。且凝汽器真空在60kpa以上。主汽压力高采用开高低旁的方法将压力维持在2.5mpa~3.0mpa左右,适当手动开启真空破坏门维持汽轮机真空在65~70kp a,以增加进入汽轮机的蒸汽量,提高暧机速度而且还有利于胀差的控制,缩短并网时间。

汽轮机主要采用定→滑→定作为主要的运行方式,即表示在负荷较低的时候为了使得锅炉内部的水循环工况得以保持以及锅炉的燃烧稳定性可以维持,所以采用了水平较低的定压调节方式;在负荷较高的区域采用的是喷嘴调节方式,通过对通流面积进行改变的方法使得机组可以保持高效率运行;在进行高负荷的运行状态下,汽轮机的主汽压力应当适当的提高,并且对加热器投入率进行一定的保证,对加热器水位进行一定的调节,减少加热器端差提高给水温度。另外,凝汽器的自身除氧能力下降,影响机组效率。凝汽器水位过高,部分钛管被淹没在凝结水中,将处于饱和状态的凝结水继续冷却,造成过冷,致使机组冷源损失加大,大约每降低 1℃过冷,机组热耗率降低0.5%,所以,有效的对凝汽器水位进行正常的维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运行调整工作。

汽轮机机组在进行正常的停机或处在在非计划停机过程中,应当使用滑参数进行停机,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锅炉内部的余热进行发电,同时也可以对锅炉以及汽轮机设备主体的温度进行有效地降低,从而方面设备进行检修。

四、小结

对于电厂而言,其可以运用到的节能降耗措施以及办法还有很多,本文主要就从运行部门对设备的运行调节方面对整个电厂的节能降耗工程进行一定程度的、概述。节能降耗的手段有许许多多,并且也并不仅仅局限在对设备运行的调整方面,其关键就在我们对于设备的日常维护以及对于设备运行的观察总结。对于电厂而言,节能降耗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质的任务,只有电厂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切身投入到这一份工作过程中,才能真正的降低电厂的成本投资,从而是根本上提升电厂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张铭明.大型汽轮发电机组优化运行与节能技术挖潜[j].科技创业家,20xx,(5)

[2] 马晓珑,刘超.超超临界1 000 mw机组采用汽轮机驱动引风机的可行性[j].热力发电,20xx,39(8)

[3] 王义平.600 mw汽轮发电机组凝结水泵节能改造[a].20xx年火电厂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xx.

第三篇 探究酒店管理中的人性化趋势_教育理论论文

摘 要:酒店是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性行业,目的就是为顾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酒店的管理说到底就是人的管理。现今人性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员工所采纳和推崇,并逐渐成为当今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而作为提供服务的酒店行业,人性化管理必是一种管理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酒店管理;人性化。

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一切管理活动应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展开,管理中应充分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对其从各方面予以关心、爱护,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使他们在工作中体验归属感、价值感,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

人性化管理的实质就在于“把人当人看”,从而使得员工愿意怀着这种满意的心态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进而直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人性化管理具有三个特点:承认人性的自然属性,满足人性自然属性中的基本需求;承认人性的社会属性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承认人类自然属性和其心灵意识中有竞争与合作的双重天性。

人性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与方式,与传统的“军事化”、“模式化”管理相比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也是现如今许多企业能保持持久生命活力的根源。实行人性化管理应该使管理者意识到,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企业的利润,更应该注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提升人的工作潜能和工作效率,这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酒店是一种服务性行业,它的产品就是为宾客提供服务。WWw.meiword.cOM

在酒店的日常工作中,员工特别是普通一线员工直接与顾客接触的,为顾客提供其所需要的服务。而员工的素质、态度、心情与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有密切的直接关系,它直接关系到顾客对酒店和满意度和形象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到酒店的经营成果。因此,酒店经营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人的管理,如果让酒店员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高效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随着酒店业的快速发展,顾客对酒店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要求层次也越来越高,如果酒店不能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就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所以,酒店的管理工作重点应放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酒店管理者将人性化管理理念引入到对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管理中,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对酒店员工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开发,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劳动质量,达到让员工满意、顾客更加满意的双赢目的。在现代酒店的管理中,人性化管理已经逐步上升为企业的主要管理理念。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员工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酒店中的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直接与客户面对面沟通交流,为客人提供最直接的服务,实际上就是是酒店服务的形象代言人,代表着酒店去接待宾客,为其服务。员工的工作态度、情绪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工作效果和效率,进而影响顾客对酒店的印象和满意程度。酒店要想为顾客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就必须充分考虑员工的需要和意向,使员工愉快开心地为客人提供发自内心的高标准服务,这就要求酒店管理者具有人性化管理的意识和理念。

员工并不是简单的劳动主体和劳动成本,而是酒店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和酒店长久发展产生回报的人事保障,尊重员工就是尊重酒店,尊重自我。管理者要要多和员工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关注他们的想法,对员工表示关心和爱护,他们对于所在部门和整个酒店的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一员。要大力倡导“人性化管理、员工第一”的理念,要使“只有愉快的员工才会有快乐的客人”的思想深入每位酒店管理者之心。正如有的学者所言“那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普通的员工,主宰着企业的命运,把握着企业的兴衰。”在管理中,酒店要从以管理者为中心向以员工为中心转变,酒店的各个管理职能都要以人为本、注重员工情感。

二、转变观念,在规范酒店各项制度的同时,加强与员工的情感沟通。

任何方式的管理都离不开规范的管理制度。人性化管理也必须以规范的制度为基础。如果忽视了管理制度,就会出现无组织、无规范、无纪律、乱搞人情、难以管理的现状,就难以在管理中体现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就会挫伤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缺乏规范的制度约束,人性的弱点和不合理行为就会逐渐显现,必然会导致管理的混乱和酒店工作的无序。人性化管理需要制度来约束,但这个制度的制订必须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精神和理念,要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有利于管理的人性化,不能只重于惩罚,而要将人性化与制度化统一起来,员工才能为客人提供高质量的规范服务。

对员工既要有严格的控制和约束,也要对其进行情感管理和交流。在以前的酒店管理中,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这种关系下的员工几乎没有发言权,管理人员对员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般是指责和批评,而给予理解和心的较少。持续的发展导致上下级出现紧张的关系,严重影响到部门的正常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酒店业也有了大跨度的发展,经营管理理念也逐渐改变。管理人员要与员工有情感沟通和交流,注重员工的情绪变化,时刻支持员工的工作。员工工作中出现问题时应该帮助解决,而不是单纯的指责和批评。同时不论批评员工还是表扬员工都要注意方式、方法和场合。管理要讲究“人情味”,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员工、关爱员工,也有助于消除某些员工对从事服务工作的“自卑”心理,个别员工的自卑情绪往往会影响到其他员工的工作状态。

情感化管理还应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员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法,提出自己对酒店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让员工明白自己的重要性,与酒店建立亲密的关系,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强化内部沟通,确保酒店内部工作上传下达的顺畅与及时。

三、重视员工培训,帮助员工实现自己的抱负。

培训员工,是酒店管理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不仅能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使员工接受酒店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观念,还可帮助酒店吸引和留住最好的员工。一些有志于在酒店业长期发展的优秀员工,他们会选择能给予他们各种技能和知识培训,进而促进个人发展的酒店来工作。只要酒店重视员工培训,把培训和发展视为酒店在员工身上长久投资的一个持续过程,员工就会把酒店作为自己发展事业的广阔天地,从而就会努力工作,对酒店也有着短期和长期的积极影响。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也是最大的追求。每位员工都有自我实现之梦,都希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职业生涯发展的升华。因此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为了自己和酒店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在新的经济条件下,酒店员工需求的方向逐渐向个人发展、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转移。当员工的个人发展在酒店中得以实现时,员工就会对企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归宿感和集体荣誉感,并且愿意为企业多作贡献,付出一切。

四、加强酒店企业文化建设,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用企业文化来提高酒店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尤为重要。好的企业文化是酒店无形的资产,它不仅能挖掘出每位员工的潜能,激发员工的士气,而且能够巩固酒店团结,加强沟通,所带来的是互助协作的工作态度、集体智慧的综合效果。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酒店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酒店管理者在经营管理必须重视人性,将人性化管理理念应用到对员工的管理中,完善酒店管理系统,使酒店的员工更加忠诚,酒店的顾客更加满意,是酒店在竞争中获胜的有效途径。人性化管理模式既符合酒店管理,又受到酒店员工欢迎,它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清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性化管理一定会在我国酒店业中得到更好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蒋丁新。饭店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08)。

[2]李桂萍。人性化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xx(05)。

[3]田喜洲。论酒店管理中的人性化趋势[j].商业研究,20xx(01)。

第四篇 论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运作与管理_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农村信用社对于农村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缺少商业银行的农村市场的情况下,为我国的“三农”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其本身的运作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以往农村信用社主要是由供给、控制以及管理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改革也是必走之路。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几年来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成为了重难点,本文将简单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运作与管理,从农村信用社市场化改革的优点出发,探讨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市场化 运作 管理

一、农村信用社市场化的优点

(一)打破地理限制,促进农村信用社竞争

我国各地农村都拥有农村信用社,但是经营情况却各不相同,比如说,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较好,而像偏远山区的农村信用社经营甚至长期处于亏损。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的省市之间,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乡镇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也是千差万别。但是由于地理限制缘由,运营较好的农村信用社发展受到了限制,而经营状况较差的农村信用社却得到了保护。实际上经营较好的农村信用社希望打破地理限制,参加到市场竞争中,并充分发挥自身的运作与管理优势,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以及社会效益。

(二)农村信用社的竞争提供了退出机制

农村信用社市场化有利于打破地理限制,以往同一地区只有一家农村信用社的现象将会变化,会有多家农村信用社在同一地区展开业务,稳定了当地的金融市场,避免因为单个农村信用社经营不善,造成农村金融市场动荡,也会加强当地人们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信任。wWW.meiword.Com同时,多家农村信用社的竞争,会导致各个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人员压力增大,从而不断改革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自身的综合业务办理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农村信用社市场化有利于运作以及管理方面的完善与创新

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代表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增大,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只有不断完善以及创新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以确保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为自身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二、农村信用社市场化的运作与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市场化后经营管理压力增大

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运作,导致其失去了以往的农村金融市场垄断地位,加上近几年来,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农村金融市场再度引起了商业银行以及邮政储蓄的高度关注。同一地区除了出现多家农村信用社,更面临着更多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其中还包括农村常见的民间贷款。在农民面对多个选择时,运作与管理水平,业务能力等都成为了重要参考因素,所以农村信用社的运作与管理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与挑战。

(二)缺少了国家政策性的扶持

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都是由支持并管理的,其市场化后将会失去国家的政策性支持。但其业务内容主要还是针对农村地区的“三农”服务功能,这与市场经济下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目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其服务对象作为市场经济弱势群体,所以农村信用社自身承担的风险远远大于其他金融机构。加上缺少了的支持,其运作与管理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信用社的稳定持续发展。

(三)农村信用社综合服务水平较低

农村信用社由于长期处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所以业务水平相比较其他金融机构较差,与当下提出的农村信用社市场化不相符合。其中主要表现在:其一,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规模都比较小,业务品种较为单一,很难为人们提供多个选择,且多处于落后的农村地区,服务方式以及使用设备都比较陈旧,不能顺应市场化的竞争,比如说,很多商业银行都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办公,电子服务等,但是农村信用社还停留在人工结算等服务方式;其二,长期为农村地区服务,导致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占比较高,业务拓展以及营销能力缺乏,政策性扶持带来了风险管理与防范的意识缺乏问题;其三,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相对综合素质不高,很多不具备专业知识,传统的运作模式导致工作人员缺乏积极创新的业务能力,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水平提高;其四,由于农村信用社大多位于偏远农村,所以其经济水平有限,添置的办 公设备较少,办公存在很大的阻碍。

(四)缺乏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

市场营销是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重要产物,也是确保农村信用社市场化顺利展开的有利武器。但目前的农村信用社普遍缺乏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缺乏市场营销意识,市场定位不清。市场营销是提高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的最有效措施,但是很多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将市场营销看作是组织存款,对存贷款以及中间业务一体化的营销缺乏认识。第二,营销人才以及手段较为缺乏,农村信用社的人员基本都来自于当地,很多人并不具备营销专业知识,所以在进行营销过程中,往往采取的是电视、广播等宣传手法。这些宣传手法不仅没有达到较好的宣传作用,还会给当地人们带来厌烦心理。第三,缺乏完善的营销考核机制,营销考核是督促营销人员积极工作的有效措施,由于考核机制的缺乏,加上营销人员自身对营销不了解,营销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懒惰心理。

(五)缺乏内部控制制度与监督制度

农村信用社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与监督制度,所以,会有人员利用制度漏洞来获取利益。内部控制制度的缺乏导致农村信用社在人员管理、制度制定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而监督制度的缺乏,导致业务服务水平、人员的工作态度等都出现一定偏差。

三、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运作与管理对策

(一)坚持服务于农村

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运作与管理,导致其自身的运营压力增大,很多农村信用社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发展,会展开大量的业务,而最初的服务于农村发展与支持的业务随之减少。这样的现象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处于较为不稳定的状况。农村信用社要根据当下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市场影响的发展来不断完善其制度,将资产与负债进行合理组合,并进行有效控制,以达到资产负债率最佳。农村信用社与当地的金融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农村信用社不应该一味追求其自身业务增长,要确保增长业务与自身获益相一致,自身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当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增长速度过快,甚至超过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话,就会导致多个金融机构对重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忽视了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关支持。相反,如果业务增长速度低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则说明了农村信用社的运作与管理存在问题,将会被其他金融机构所淘汰。所以,在农村信用社市场化的运作与管理过程中,应该始终服务于农村,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开展相应的业务,并及时做好制度调整与实施,为农村信用社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空间。 (二)配备适量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村信用社运作人员

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意味着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增强,当下社会的竞争主要是生产力的竞争,也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工作地区较偏,所以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对于高素质人才更为需求,尤其是市场营销人员。农村信用社可以招聘专业的人才加入到其运作团队,以提高自身的团队力量。也可以将原有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提高对市场化农村信用社的运作与管理认识,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能力以及对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认识,尤其是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农村信用社服务的人群大多数是当地农民,由于对相关财务知识的缺乏,所以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有充足的耐心,细心为他们讲解,这是拉近两者关系的重要过程。另外,电子服务的推出,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计算机操作以及电子设备使用能力,管理层应该经常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学习培训,提高业务技能。

(三)采用信息化的运作管理体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与运用到各行业中,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便捷。农村信用社的特点就是分布较广、散,所以在以往的农村信用社管理中很难实现统一管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很难进行信息交流沟通。现下,互联网已经普及到广大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可以建立统一的电子服务体系,让全国享受到相同的服务。同时,统一了各地农村信用社的运作模式,这不仅方便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针对业务上面的疑难点,工作人员可以向跨地区的同行了解,实现了业务知识共享与利用。

传统的农村信用社服务手段陈旧,业务办理时间较长,人们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排队等待。如果电子服务的顺利展 开,农村信用社采用先进的服务手段,实现自动化办公与服务,将会节约大量的运作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从而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运作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实现多元化合作

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运作与管理过程中,应该逐渐寻求经营思路以及未来发展道路,不应该依靠扶持,而应该逐步发展成为市场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可以参照其他金融机构的成功运作模式,并充分发挥自身政策性特点,承接商业银行贷款,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达到多赢效果,从而实现多元化合作,为农村信用社市场化运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完善农村信用社的运作与管理制度

完善制度是确保农村信用社运作与管理步入轨道的重要手段,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改革,其运作与管理都应该规范化。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运作与管理制度,其中应该包括业务考核制度、监督管理制度、风险防范制度等等。业务考核应该包括工作人员的出勤,工作期间的业务表现,营销业绩情况的综合;监督管理制度主要是对农村信用社运作与管理过程中进行全面监督,确保业务合法性、工作人员态度认真、服务内容完善,当地可以对农村信用社实施自身的监督权力,根据工作人员服务水平与态度进行打分,相关部门还应该不定时检查农村信用社的工作状况,对于像贷款这类服务内容,更应该进行严格监督管理,不得出现内部人员利用职责之便,从中牟取私利。

四、结束语

农村信用社一直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各金融机构逐渐进入农村市场,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压力。另外,农村信用社长期处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导致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较慢,发展速度较慢等现象,对于其日后的长远发展较为不利。为了打破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限制,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改革是其必经之路。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运作应该坚持服务于农村,以农村发展为首要目标;其次,应该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另外信息化的服务是当下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重点之一;实现多元化合作,达到与市场内其他金融机构的多赢目的,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谐发展;最后,应该注重运行管理制度的完善,确保农村信用社的工作统一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刘培林(20xx):自生能力和国企改革,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系列:no1c20xx005.

[2]凌涛.(20xx):探索农村金融改革新思路:也谈我国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争论,5金融研究6,20xx年第7期.

[3]刘民权,徐忠.(20xx):农村信用社改革和的职能,5经济学(季刊)6,20xx年第4期.

作者简介:王连歧(1972-),男,汉族,河南省南阳市人,经济师,本科,研究方向:金融管理。

第五篇 住房公积金运营管理面临的五类银行业风险_教育理论论文

目前,住房公积金缴存、贷款业务是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公积金中心)具体负责,以前的全权委托模式已经向公积金中心自主管理转变,缴存的审批、处理流程,贷款的审批、发放很多都是由公积金中心自主办理,受委托的商业银行只是从事资金账户的运作,类似公积金中心的出纳。从运营模式来看,公积金中心已经成为一家“准商业银行”。因此,商业银行面临的很多业务风险,公积金中心一样会存在。

近几年中国银监会陆续发布了一系列2024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指引,对照公积金中心的运作管理,笔者认为住房公积金存在以下类似商业银行的风险。

一、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很多人可能认为住房公积金是由在职职工定期缴纳,而且是作为强制手段,不存在资金流动性问题。但是,事实上这个强制性的优势也是劣势,因为住房公积金的来源渠道过于单一,而个人住房贷款的需求则无限增长,这就造成了在住房消费旺盛时贷款需求的激增。同时,近几年房价持续增长,各地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相应大幅提高,在近几年住房公积金缴存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资金使用率、存贷比持续走高,造成很多地方住房公积金入不敷出,存量资金枯竭。例如京、津、沪三地近几年资金使用率都在90%左右,其中上海甚至达到100%,职工申请贷款只能排队等候。

因此,结合商业银行的通行经验,住房公积金也应当建立相关的流动性风险核心指标预警机制,将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资金流入流出比例、流动性缺口率、备付率指标纳入预警指标管理。Www.meiword.coM同时,应当做好资金流量及预测,通过研究、比较资金的流入、流出,了解公积金中心业务状况,并适时预测未来的资金状况及资金流量,计算期限错配净额,为存贷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即违约风险,是借款人未能履行约定还款义务而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面临的最广泛的风险。

住房公积金主要用于个人住房贷款,当然面临着借款人违约风险。公积金中心必须通过建立适时、合理、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信用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公积金中心无论在正常环境中还是在压力状态下,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以推动贷款业务的持续、稳健运行。

针对信用风险,也应该建立符合住房公积金特点的预警指标体系,首先应该建立住房公积金贷款资产的五级分类制度,并参考商业银行的做法,对五级分类进行细分,尤其对优良资产(正常、关注类)进行细分,因为优良资产是占绝大多数,而优良资产的构成也是不同的。我们可将正常类分为正常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次级类分为次级一级、二级等。其次,建立指标预警机制,可将不良率、贷款迁徙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纳入常规指标预警管理,同时违约率(pd)、违约风险暴露(ead)、违约损失率(lgd)、预期损失率(el)等2024资本计量的指标纳入到住房公积金信用风险的决策管理中。

三、操作风险

参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我们可以给住房公积金操作风险做如下定义:公积金中心在开展住房公积金业务、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及内部管理工作中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科技信息系统及外部事件等因素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事件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科技信息系统及外部事件等因素所造成财务损失或影响中心声誉、客户和员工的操作事件。

公积金中心应首先建立操作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公积金中心操作风险偏好应当强调业务规模、服务效率与风险承受度的匹配,在确保资金特定用途、住房效果的同时注重操作风险的管理,持续强化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通过政策设计、流程设计、软件开发、指标管理、业务监督等手段将各条线操作风险偏好落到实处,以实现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的平衡。根据风险偏好,公积金中心设定的操作风险容忍度包括:风险可接受区域、风险可管理区域、风险不可忍受区域。

四、声誉风险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公积金中心是地方的管理部门,也是社会服务机构,因中心管理不善、服务不到位或外部事件导致媒体或公众对中心进行负面评价的风险极大。多年来,社会对住房公积金运营管理一直比较关注,也先后出现了很多重大声誉事件。例如,20xx年广州公积金中心对社会发布的公报中,对管理费用的阐述不够详尽,造成社会对公积金公积金人员工资过高(27万以上)的负面评价。

为防微杜渐,公积金中心必须建立一般声誉事件和重大声誉事件的危机化解机制,建立危机事件应急预案,以化解风险或减小风险发生后带来的损失,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

五、资产负债风险

住房公积金资产负债风险是指对于住房公积金资产、负债的总量、结构变化和相互之间的组合进行计划、支配和控制不当所带来的风险。住房公积金资产负债风险包含住房公积金资产、负债规模不匹配的风险、住房公积金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的风险、住房公积金盈利能力及抵补资金不足的风险。具体来说规模类风险是指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发展变化严重背离公积金中心战略规划,要求管理者充分且动态的研究并规划合理的资金使用规模;结构类风险是指住房公积金资产时间结构与负债时间结构不匹配,长期资产与长期负债严重不对称;盈利能力及抵补类风险是指由于资产负债规模严重偏离规划或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导致无法实现预期增值收益、无法足额计提风险准备金等。

影响住房公积金资产负债风险的内部因素包括:资产负债业务政策与公积金中心整体规划不一致,导致资产负债规模、结构失调;资产负债业务管理、推动不力致使资产负债规模、结构发展不平衡;资产负债业务规划偏离实际,导致实际归集、使用资金严重脱离资金规划。外部因素包括:利率调整后如缩小存贷利差,造成提前还款金额下降,贷款发放金额减少,如扩大存贷利差,提前还款金额激增,贷款发放金额增加;国家控制贷款首付比例、限贷、限购等政策,导致贷款减少;房地产市场萎靡,贷款减少;或房地产市场活跃,贷款增加;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繁荣,贷款增加或归集金额增加;宏观经济环境恶劣,贷款减少、归集金额减少等等。

根据实际需要,资产负债风险应当通过设立相关预警指标进行监测,并据此评估风险的程度。其中:规模类指标包括缴存额增长率、提取金额增长率、个人贷款发放金额增长率、个人贷款回收金额增长率、项目贷款发放金额增长率、项目贷款回收金额增长率;结构类指标包括贷款使用率、缴存率、个贷长期贷款比例、封存率;盈利能力及抵补类指标包括资产利润率、增值收益率、全部贷款风险抵补资金充足率。

第六篇 目标管理与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初探_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绩效考核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组织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环节。本文就目标管理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的作用、工作原则及其组织实施方法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目标管理 事业单位 绩效考核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更新,为加强宏观管理,确保各地区、各行业经济和社会指标的实现,在机关事业单位中也逐步推行目标管理,并将目标考核结果与职工奖惩、职务升降等激励机制挂钩,对调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起到了有效作用。

一、目标管理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充分履行职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事业单位是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社会服务为主要目的的社会组织,其主要特性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只有充分履行好职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才能实现为社会公共服务的目标,体现自身价值。目标管理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将事业单位职能分解、细化,将实现年度目标与完成职责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保证事业单位更大程度地发挥职能作用,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的最大化。

(二)有利于全面掌握事业单位发展状况,为决策提供依据

目标管理从某种角度反映了事业单位运行成本的大小,这是由于实施目标管理需要有一定的人财物加以保障。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公共需求的日益提高,对公品、公共服务的投入逐年增加,事业单位所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加广泛。wWW.meiword.COm通过目标管理,事业单位按照预定的目标完成各项工作任务,2024职能部门从目标考核中了解事业单位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对各领域公共资源投入进行总体科学规划,减少盲目投入,增加重点领域的供给,从而在整体上优化了事业单位人财物结构,精减事业单位运行成本,节约财政开支,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更好发展。

(三)有利于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管理,激发内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目标管理是一种全面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目标管理之所以始终强调以人为中心,是因为从目标制定分解、目标实施到目标考核评价,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目标设定,使事业单位建立和健全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目标分解,使事业单位责权明确、权责统一,单位内部成员明确各自的岗位目标,各司其责,各尽其能;目标之间相互关联,使内部成员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形成了团结协作精神;目标考核与相应的激励机制挂钩,使内部成员努力进取,争创一流,有效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通过目标管理,能够促进事业单位不断自我规范、自我完善,切实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

二、目标管理中绩效考核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现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为出发点,在对事业单位实行传统目标管理考核基础上,逐步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运用,考核主体多层次、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手段多角度,科学规范、公正透明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系,为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稳步健康发展,加强宏观决策,全面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重要支撑。

(二)工作原则

1.分类管理原则。事业单位面广量大,种类繁多,情况复杂,据2024专家初步统计,中国的事业单位机构数量近130万个,约有4000万从业人员。对事业单位的考核应按不同行业、工作性质、职责任务、规模大小等制定不同的目标实施管理。

2.客观公正原则。以制定的考核内容和标准为依据,做好平时考核记录,坚持平时检查与年终考核项结合,对照目标完成情况,通过上下、左右、里外等不同层面全方位对事业单位考核,不能以个别领导人的好恶作为标准,要坚持化制度管理,用考核数据说话,客观公正的对被考核单位作出正确评价。

3.注重实绩原则。以工作实际效果为主,看事业单位执行政策、规范管理、创新发展,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来评价一个单位的总体情况,不能只看台账,走过场,更不能全凭单位宣传 料来做出判断,重点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

4.过程公开原则。考核的各项过程、各个环节必须向事业单位公开,其中包括:绩效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方法与程序、考核的评价与标准、考核的结果与使用,以及考核的机构与职责等。没有公开的内容不能作为考核的依据,考核的结果要公示,敢于接受社会监督。

5.记载翔实原则。翔实记录单位和个人完成考核任务情况,注重考核资料的积累,做好周考核、月考核、季度考核记录,结合短期目标、中、长期目标完成情况建立考核台账资料,为年终综合评价提供客观有效依据。

6.激励促进原则。正确使用考核结果,及时反馈沟通,通过各种手段奖勤罚懒,促进既定目标的有序推进,充分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形成讲团结、比贡献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事业单位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组织实施

(一)成立绩效考核机构

对照既定目标,成立绩效考核领导机构。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相关处室(科室)负责人及2024专家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考核管理小组,建立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其相应职能,为全面、有效推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客观、公正、有效的评价机制,对目标完成情况作出准确评价既是绩效考核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励的基础和依据。

首先,评价主体是多方面的。一是上下结合。如事业单位的自我评价和上级主管部门或横向职能部门的评价;工作人员自我评价与事业单位的评价。二是左右结合。如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互评。三是内外结合。征求服务对象、社会公众和媒体的意见等。

其次,评价方式是多角度的。不同评价主体,有不同的评价方式。如事业单位或工作人员的自我评价一般采用逐项对照、自我总结的方式。上级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评价主要采用听取事业单位情况汇报、查阅考核资料、查看工作场地、组织专家测评的方式,要坚持平时检查和年终考评相结合,借助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事业单位内部互评可采用评价对象述职,测评的方式;服务对象和社会评价一般采用问卷调查和新闻媒体曝光的方式。

再次,评价权重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上级主管部门评价占较大比重。但对一些特殊指标如违法乱纪行为被检举揭发或被社会曝光,采用一票否决制,权重就失去价值。

(三)做好绩效考核结果应用

合理有效的奖惩等激励机制是业绩评价的目的和巩固评价结果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目标管理的有效举措。不同的部门可以从自身的职能角度出发,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根据考核结果和目标完成情况,可以调整本系统事业单位发展战略和核定机构编制,调整事业单位财政支持力度和单位工资总量的依据,调整下级部门主要管理人员聘用和薪酬标准,确定对下级部门和个人的奖惩情况及作为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依据等。

随着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特点转变为实行聘任制和招聘制,目标管理作为一种加强计划管理的先进科学管理方法,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应用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2024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20xx年3月23日).

[2]赵立波.事业单位改革——公共事业发展新机制探析[m].济南:山东出版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