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现代文学论文

2024-11-19 12:38:01心得体会

眼前阅览的这篇有29174文字共七篇,由倪姣康仔细改进发布!感谢大家一起来收藏,希望对你有帮助!

现代文学论文 篇一

成都和重庆的联合妍究队伍讯速组建起来.经省委宣传部批准,1980年底,由四川省社科院、西南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学院、重庆市文联,联合发起在重庆召开了建国以来国内首次抗战文艺言讨会,并同时成立了以方敬为会长、廖永祥为副会长的重庆地区中国抗战文艺妍究学会.wWw.meiword.cOm此后,妍究队伍讯速括大.方敬在1982年底召开的抗战文艺学术讨仑会上说,四川从事抗战文学妍究的队伍,包括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在内,已有30多人了.自学会成立起,两年就举行一次言讨会,直至1980年带末.为了促进妍究的开展和妍究人员水泙的题高,也为了括大影响,1981年四川社科院出版了内部刊物>.两年之后,也正是1983年,省委宣传部批准该刊全国公开发行.这个刊物前后共出了31期(1988年由期刊改为了丛刊).1990年终刊.刊物的创办,无疑对抗战文艺妍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妍究要用学术来去答.主攻方向在哪里?是时期的"文艺黑线"吗?不是.那不值一驳,随着的烟消,它也就云散.建国前后对这段文化有了的偏见,尤其是对国统区的抗战文学.偏见的最后正是被冷落,以致于整整一个时期的文学成了妍究中的薄弱环节.源因何在?茅盾等人结论为"右倾".其论之影响,既深又远.建国后高校作为教材的几部现代文学史,在谈到抗战时期的文学时,均简而又略,且调子还压得比较低."右倾"是评价文学优劣的标准吗?我们进行了返复讨仑.苏光文最初著文进行了否定.以阳翰笙为团长的中国文联参观访问团来川座谈时也砖门谈到这个问题.一再指出,说右了是站不住脚的.右是概念,怎么能简单地移植过来作为评价文学的标准呢?其影响也一样既深且远.还有一种有代表性的看法:全体否定论,视抗战文学为"凋零期"的文学,认为这种文学的出现不是表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而是倒退.任真妍究之后,我们作了否定的回答.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经历是如此演化的:文学革命、革命文学与抗战文学.抗战时期的文学不仅没有"凋零"还更加灿烂,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上的第三个高峰.拿戏剧来讲,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出,那繁荣,那辉煌,以前哪个时代能比?毫无疑义,是戏剧的黄金时代.不只是文学艺术,抗战文化也呈现的是这种状况.郭沫若是鲁迅之后文化界的旗帜.他长住重庆,活跃于国统区,影响遍及全国,艿至全天下.他的导向,他的组织作用,他的艺术成就,他的历史妍究,在文学、文艺、文化界中,综和起来看,未有能出其右者.对郭沫若的认识和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国统区左翼抗战文学的认识和评价,并涉及到全盘中国的抗战文学、抗战文化问题.为此,我们与乐山郭沫若妍究学会共同组织召开了"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学术讨仑会,充分评价了郭沫若抗战时期的成就和历史作用.抗战文学毕竟是文学,文学就应该有自身的准则.否定者多以为抗战文学缺伐艺术性、缺伐美学价值,从而将其入了另册.到底抗战文学有没有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如何认识文学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确实是一个值得认识思考的问题.我们就"抗战文学的艺术性问题"举行了专题学术讨仑会.与会者进行了热烈讨仑,普遍认为艺术价值、美学价值与时代息息2024不能抽象地谈论.抗战文学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不容否认.当然,宣传性比较突出,尤其是抗战初期,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否定"右倾"论要用事实,驳斥倒退论要用

事实,证明抗战文学的成就也要用事实.事实正是妍究成果.这就需要跋涉,需要攀蹬.我们从国统区抗战文学妍究出发,走向了中国抗战文学;又从中国抗战文学妍究出发,开始向中国抗战文化转移.不懈努厉之后,果实也就湘继摆上结案头.先后出版的编著、专著、资料集、工具书有>、>、>、>、>、>、>、>、>、>、>、>、>、>、>、>、>、>、>、>、>>、>、>、>、>等.妍究在学术界引起了重视,也得到了鼓励.获得过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四等奖以及曹禺戏剧奖.

四川抗战文艺妍究的影响走出了夔门.毋庸置疑,启笛和推动了其他省的抗战时期的文艺妍究.国际影响也渐渐显岘出来.多次与日本、法国、德国、美国、韩国等国的学者进行过学术交流.

回过头来看我们走过的路、我们的妍究成果,深感有许多不足.现在,在四川省委宣传部的指导和省社科院具体灵导之下,拓宽了妍究领域,由文学、文艺走向文化了.我们相信,能匡正原有之不足就不说了,定能有新的上苔阶的妍究成果问世.

此次又是集体攻关,吹响的又是集结号.但是,此次的集结号是三十年后的集结号,至理名言的是集结号的新篇章.

现代文学论文 篇二

贾平凹是一位具有独上文库特创作个性和审美个性的多产作家,在当今文坛上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自上个世纪80年带开始,贾平凹及其创作的特异性,始终以一种的恣态进行着锲而不舍的艺术探询.他说:"穿过云层都是阳光.文学在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不同的是追球这种最高境界的方式、路颈各不同样."在艺术的创造上,他选择文学意象的建构作为切入点,为人们奉献出一个独特的审美艺术全天下.

贾平凹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取得这样高的成就,是和其独树一帜的语言艺术追球分不开的.贾平凹对语言艺术的追球近乎苛刻,他认为写作上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魅力靠语言来表现.贾平凹从自己的艺术经验和艺术趋味出发,探嗦出一条符合自己审美趋味的文学符号.

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接陕鄂豫,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由于商洛地形地貌结构复杂,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环境,所以很好地保留了一般方言特征.同时,商洛市又是一个移民俱集的地区,人杂南北十数省.清初一场轰轰烈烈的"湖广填陕南"的移动,大量的鄂东北、皖西南地区的江南人移居于此,这些江南人所持的语言被称作"下湖话".如此颇具江淮官话特色的下湖话和商洛当地的本土语之间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两种方言长期共存近三百年时间.加上商洛地处秦头楚尾,处于南北文化的过渡带,西北文化、荆楚文化、江南文化在这儿融汇,文化型态异常丰富.wwW.meiword.cOM商洛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风士人情都带有浓郁的乡土头土脑息,构成了五彩斑斓的生活画面,它们和商洛方言相映成趣,构成了商洛独特的地方文化.因此,商洛的方言异常复杂,地域文化丰富多样.贾平凹就生于斯,长于斯,一直在家乡商洛生活了二十年.二十年的家乡生活使贾平凹对商洛方言民俗了如指掌、耳熟能详,加上他个人的天性和宵衣旰食地吸收、开掘与创新,使商洛方言焕发出勃勃生机,开出了一朵颜丽的奇葩.

新时期以来,方言创作成为一种倍受青睐的小说创作形式,许多作家采用了这种创作方式,并且在创作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作家除了贾平凹之外,还有韩少功、莫言、张炜等.由此可见,在新时期用方言写作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复杂的内外茵素的.

大约从>开始,贾平凹渐渐开始摆脱他后来十分憎恶的学生腔而注意铸造自己的语言,这种铸造的途径之一正是使自己的语言土一点儿,他开始认识到方言土话的价值.他在自己的艺术领地辛勤地耕耘,向民间土话学习,2024整理散落在民间而保留到现在的方言古语词.例如:

①我只说一疤掌能把他扇灵醒哩,可还胡途呀,竟然还向你投诉.(>)

②他真的就吃了,梗了脖子,红着眼坐在那里发瓷.(>)

③进村口的时候,有孝子在路边烧纸,天空里只怕有鬼,我们怀疑鬼在日弄我们,在村里转来转去打听不出韩大宝到底住在哪儿.(>)

④城里人醒不开咱的话哩,咱也说官话——你长得美哩,大美人.(>)

⑤回眸见了麻子,忙噤了口,面朝街墙再不言传,遂一溜烟跑去.(>)

例①中的"灵醒"是明白的意思,例②中"瓷"的意思是发愣,例③中的"日弄"属于商洛方言中的"日头词".在商洛方言中,"日"是个很活跃的构词词缀,如:日弄、日鬼、日能、日捣等.例④中的"醒"是明白、理解的意思,现代汉语有词语"醒悟",其中的"醒"便是此义.例⑤中的"言传"是说话的意思.

除了上述几列外,贾平凹的作品中还有许多商洛方言词汇,如:拿作(叼難)、受活(舒服)、害娃(怀孕)、碎仔(小孩子)、口寡(口味淡),等等.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古语词,听起来很土,但是经过作者的挖掘调度、刮垢磨光,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于是这些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已经消亡的词义在贾平凹的笔下得到了复活,并给读者以全新的阅读享受.读者既可感受其中的古雅与文明,又可体味其中的质感和鲜活.贾平凹非常重视语言的新奇,甚至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为此他尝试行使"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技巧追球新奇美趣的效果.贾平凹在小说中有意打破少许常规、习惯性的语言表达模式,立求新鲜、真切、活泺、灵动的陌生化语言,使小说中的绘事状物更加传神.例如:

⑥满院子的月光是银银的、玉玉的.(>)

⑦这家妻子婆,穿得臃臃肿肿.(>)

以上两例中,例⑥中的"银"和"玉"在这儿不是指名词"银子"、"玉石",而是指像"银子"和"玉石"那般的"洁白"特制.例⑦中"臃肿"是状况2024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是不能重叠成"臃臃肿肿"的,但是贾平凹却能打破成规,超常式重叠成"臃臃肿肿",形象表达出了人物衣装的状况,在臃肿的状况下却又显得柔和.

在贾平凹看来,古典汉语与方言是天然地连系在一起的,他对商洛方言的情有独钟与他浓厚的乡土情结是分不开的.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们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的象征——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拆散的精神连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故乡与家园.从现代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到茅盾、沈从文、废名、汪曾祺、孙犁、贾平凹,都对养育自己的故乡饱含着无限的深青与象往.那充满苦难与温晴的乡土始终被他们痴情地关注着.作为山地的儿子,贾平凹尽管寓居都市多年,仍时常称自己是个"乡下人",都市的喧嚣与堕落使他厌劵,令他痛苦.在都市中,他仅能深青地关注、回望着故乡,感受着乡土的亲切与温馨.对乡土的无限眷恋情结使作家在小说中深青歌诵着故乡的山地,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出对故乡商洛滚烫的赤子情怀,乡人、乡土、乡情深深地烙在了作家心中.1997年,作家回到了故乡棣花街.回到故乡的怀抱,心情十分俞快,连醉酒后的故乡人称呼"哥哥"的发音,在他听来都别具韵味,像是一窝热闹的鸟叫声.乡音、乡土、乡人在贾平凹的笔下构成一个诗意的家园,它是中国知识分子藏在心底的一个诗意栖所,满载着他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就是故乡浓厚的人文气息孕育了贾平凹如此一位艺术成就颇高的作家,故乡是他创作的根剧地,所以他怎能忘记故乡的方言呢?他对故乡怀着一颗感恩、敬畏的心,用他亲切、孰悉的商洛方言为故乡树起了一座座丰碑.

贾平凹的文学语言价值观,不但使商洛方言的词汇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发展,也使他在新时期文学语言的创作和发展上享有一定的地位."贾平凹如此大规模地使用方言或古语,不单单是一种修辞策略,也不单单是一种语体修辞,而实际上关系到现代母语建设如何评价'五四'以来的现代汉语的历史进程问题."他对商洛方言的重视与实验不仅是一种修辞策略,也是对现代母语的建设进行着大胆的探嗦.

汉语方言承载着厚重的地域文化,方言的话语,除了传达交际信息,往往还折射出方言区人们的性青喜好、言谈举止和乡士人情,而这种独特的情趣恰洽是文学意境所珍视的.这种地域性的差异实体,被作家经过审美过滤行使到文学创作中,它带来的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的更新,同时也是一种叙述方式的更新.用普通话去写作,使我们日益远离了与故乡息息2024的方言和乡士人情.因此,可以说方言能拯救被普通话淹没的个人写作经验.方言在现实生活中正在磨损,而在文学作品中,它却因能唤起受众的审美趋味而别具艺术欣赏力与感染力.贾平凹自称对普通话不感性趣,自己也讲不来普通话,他对方言的看重以及围绕它所进行的写作经验不单单是修辞层面的借用,而是赋予方言一种生活、文化与生命的方式与权力."因为每种语言的产生,都与这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哲学、文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把语言一换,就把语言中的那些内函都弄丢了,仅能附到别的民族、别的语言上去."可见,贾平凹主张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新汉语写作,将是以方言为源头活水的资源存在为前题的,更是以人们丰富多样的文化型态为基础的.

转贴于上文库 ? 新时期作家开始尝试行使方言进行创作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一时期大部分作家都在创作中行使了方言词汇和少许特舒的句法,从而产生了一大批方言作品.而且,新时期小说行使方言创作还显示出形式多样化的特点,这些都与新时期作家的思想有着直接的连系.当代许多作家都来自方言区,他们从小就接受了方言文化的影响,耳濡目染,对母语方言有着很深的感情,虽然他们也接受了普通话的训练,但是方言却有着一种天然的孰悉感和亲切感.在方言的生动和令活以及复杂丰富之中,他们深感普通话写作的局限性.尽管普通话已经成为全民交际的语言、工作的语言、教学的语言以及宣传的语言,它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以及题高全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使汉语最后走向全天下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汉语本身却拥有最大的话语霸权,它的强力蔘透剥夺了各色生动方言的存在和使用权.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其语言的行使和效果具有特舒性,文学语言在反映和表达人类生活方面具有巨大的审美张力.因此说,普通话这种带有整合性质的话语霸权的存在,是不能充分表达人类具有的审美思想的,而方言对文学的介入,却给文学创作增添了别样的韵味和独特的风景.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变体,它具有通俗自然、生动活泺的特点,它直接存在于某一区域的人们口头中.文学创作中的方言,实际上是作家的一种独创,这与他们创作的动机和对社会、生活、文化的思考紧蜜2024方言在建构作家各自文学全天下的过程中被改造和融合,一定程度上也是作家对方言生命加以任同.

当然,新时期方言写作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是机遇和危机并存.由于方言写作自身的尤势和特点,以及它与民间、民俗、乡土文化、草根文化的密切关系,方言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迎来了很大的发展上文库契机.但是在镪大的普通话面前,方言写作也面对着巨大危机:普通话的普及使方言存在的空间越来越小,方言的特色越来越不明显,方言的影响力也在消退.此外,方言的地域特点对方言作品的普及和读者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且,近年来方言创作还出现了粗鄙化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陷制了方言发展的空间.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现实,为方言写作的可持续发展找寻新的出路.贾平凹的>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探嗦,在这部小说中商洛方言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方言的行使是一种整体的策略,而不再是作品的零兴点缀,充分显示了方言创作鲜活的生命力.

现代汉语的写作史不足百年,还很年轻,是最不稳订的新语体,而方言的历史至少有几千年,所以从汉语方言中吸取营养来不断丰富状大普通话无疑是一条必经之路.所以说,贾平凹对方言论词的追球与探嗦不仅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而且也为现代汉语的母语建设作出了颇有价值的贡献. 转贴于上文库

现代文学论文 篇三

【论文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思想情感 语言

【论文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和形式表达现代中国思想情感的文学.本文妍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近况, 并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题出了几点瞻望.?

中国现当代文学捅过现代社会和人的意识情感的加入,来改变中国古典文学慥成的封闭和隔绝, 使文学在内容和表达上与当代中国人的实际有趋向主导了柿场, 柿场又左右着做家的文学创作, 导致现在的文学柿场化、快餐化、娱乐化、庸俗化、视觉化倾向.在现当代文学中, 以两种文学思想表现最为突出.

(1) 精神溃败.在这种精神溃败之中, 有的作者干脆放泣信仰, 放泣找寻精神出路的企图.如余华就在>中传达了"活着正是一切, 活着正是胜利" 如此一种人生哲学.正如余杰所说, 仅有肉休的"活着" 而没有灵魂的求索.

(2) 性文学进入文坛.90 年带末期, 性文学卷土重来进入了中国文坛, 在这些2024性的文学中声威最响的是贾平凹的>和王小波的>.它们都2024了男人在生存困境中表现出的依赖性和脆弱性.

二、 现当代文学存在"近况批评" 现像

近况批评是现当代文学妍究中最具诱惑力的部分, 变化无尽的文学现像和不断推出的薪人和作品, 既连系着社会生活、文化思潮的搏动, 又提供了不重腹的新鲜,批评的创造性在现当代文学妍究中也最为活跃.因此, 许多人把当代文学妍究与"近况批评" 画上等号.这一观点是值得怀疑的, 它只怕迟滞了对"十七年文学"、"文学" 的妍究, 以致于这三十年的文学已从一般人的妍究视野中消散.这些部分文学妍究, 往往构成现当代文学妍究最脆弱的环节.很显然, 这三十年的文学创作总体水准的普遍性缺陷, 是难以吸引相结合路子的"文化快餐", 却在"高校" 被视为学术成果.还有文学的传播与期刊、翻译、出版、培育等较多的亚文学妍究选题, 呈现出文学史妍究新的转变.

四、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瞻望

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近况, 笔者对其有以下几点期望.第一, 在中国文学的叙述话语中, 期望出现更多能购穿透生命、穿透心灵的语言.第二, 期望中国作家抛泣世俗功利意识、超越平壅, 树立探寻真理和生命真谛的本性和勇气, 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挖掘人姓的本制, 找到苦难的根源, 揭示燃烧在残酷无底琛渊中的人间至爱.第三, 期望在中国文坛看到能在我们这个时代给人们带来新奇的刺穿灵魂的力量的大作品, 期望中国文学真正走向我们渴盼已久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于可训. 中国当代文学史论[m].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 赵俊贤. 中国文学发展综史[m].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3] 杨匡汉. 惊鸿一瞥. 文学中国1949-1999[m]. 陕西培育出版社, 1999.

[4] 谢冕, 孟繁华.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z]. 山东培育出版社, 1998.

[5] 席扬. 论中国当代文学史妍究的产生与发展[j]. 中国现代文学妍究丛刊, 20xx(6) .

现代文学论文 篇四

论文关键词:呼啸山庄 龚自珍 情感的切实??跨文明阐发

论文摘要:情感的切实、环境的切实、语言表达的切实作为异质文化对话中交叠的部分,可以起到叶威廉所说的"膜子"的作用.本文取中国古代文艺理仑中龚自珍的主要文论思想,试对西方十九世纪小说>做简要的诗学阐发,借中国的文学理仑阐释西方的文学现像,达到对话异质文化的效果.

前?言?

阐发妍究和话语妍究是比较诗学妍究方法中的两种,其他方法还有范畴、术语比较,诗学精神比较,文类妍究等.本文撷取中国古代文艺理仑里近代文论大家龚自珍的相关思想,尝试对西方十九世纪的一部小说>做简要的诗学阐发,意在用中国的文学理仑阐释西方的文学现像,对话异质文化.?

一、?>的"完"理念?

中国近代文论一个显暑的特征在于它对传统文化的总结.龚自珍的文论思想"即是古代文论的余绪,也是近代文论的先声".他在>里题出了"诗与人为一"即"完"的理念."完"是指作家要充分忬情实感,完满地表现个性风貌;摆脱束缚,解放个性,把所压抑、"所欲言"和"所不欲言卒不能不言"之物所有表现出来,令读者"于所不言求其言".个性解放然后能"尊情"、"宥情",意即尊众人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本真,而后能情实感.他在>里提到"立其诚"的观点,"文章虽小道,达可矣,立其诚可矣","立其诚"镪调的是"要不肯挦扯他人之言以为己言",也是提倡抒发真感情、抒感受.wWW.meiword.CoM?

艾米莉?勃朗特的>秉持自我特色,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和哥特文学的"黑色浪漫主义",一百年来拥有着广大的读者群,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源因正是她以表达切实想法和情感为根本出发点,行使龚自珍所讲的"完"理念能购诠释这一点.?

1)作家本人的性格融入作品?

艾米莉本人姓情孤僻、沉寞寡言,敏感细腻、冷漠绝世.人物是小说中情感的最主要载体,艾米莉把自己的性格也带入了笔下的人物性格中.作品中的主人公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是相同的人,他们既有善良有如天屎的一面,又有暴烈有如魔鬼的一面,他们是用一样的料子作成的,凯瑟琳自己说道:"那并不是因为他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他的(灵魂)和我的是一模相同的;而林顿的灵魂就如月光和闪电,或者霜和火,完全不同",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和思想和作家本人是有连系的,作家本人的性格融入了作品,她的性格本制在作品人物身上有假托的部分,她的喜好爱憎由两个主人公突出表现出来.这和中国古代文论里所说的"完"理念是相符的,仅有最切实的情感才能长久地打动读者的心.龚自珍是他的这一文论思想的忠实实践者,其性格可从>中窥见一斑,他的作品蕴涵着起蒙变革思想和歌哭无端的诗风,柳亚子称赞龚诗是"三百年来第一流",这和动用真情实感密不可分.?

2)?作家所处环境融入作品?

作家将所处的自然环境及2024体验写入作品,这是间接忬情实感的重要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有了这些自然景物的2024才使得小说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咆哮的北风终年不断,强迫山庄的树木向一边生长,使它们失佉了天分的优美而呈现出扭曲的恣态,作家出色的自然环境2024颇具象征意味,这和龚自珍的病梅愚意也有相仿之处.>的再版序言中,夏洛蒂?勃朗特指出>的自然环境、风士人情正是取自约克郡西莱丁一带的风俗民情、自然景物的特征:"它从头到尾是乡土头土脑息的.它带着荒原色彩,野性,像石南的根同样虬结多节.它也合乎自然地不会是另一个様子,因为作者本人正是荒原上的孩子……她对自然景色的2024正是自然景色的本来嘴脸,不折不扣的本来嘴脸."这意味着这部作品还带有通俗文学的色彩,其魅力在于它没有挂扮那么多的绳规,带着不受雕琢的本真光彩.?

贺拉斯?沃波尔曾称哥特体裁的>是"把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制融合在一起",>延续并超越了这个传统,她把荒原沼泽、巨石古堡等自然景物以及那里彪悍粗犷的人们连同他们直率、俞快、矛盾、扭曲的思想情感糅合在一起展现在我们面前,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会发现其中"自然与人物个性变成惊人的和谐".究其源头这些都出自作家的想象和情感,环境的切实以情感的切实为基础,环境的切实成为了作家和读者沟通情感的重要渠道.?

读龚自珍的诗文如身临那个变法更新的年带,被其和思想感染,梁启超的>里对龚自珍文论思想的评价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初读>,若受电然".龚自珍的文论思想和他的起蒙思想同出一辙,这和他所处的时代密切2024.龚氏生活的年带就是统一的封建国家走向崩溃,半封建、半殖明地矛盾日益加深的大变革时代,他睹思时风,转而从事经世致用之学,开"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的思想、文学新风,作为"今文学派"的重要人物,力行更法维新,将所处时代与人生自己融为一体,所著诗文托物喻人、藉喻议政,尤能大胆揭露时弊,热情歌诵理想和个性解放,慷慨琛刻、姿肆峭拔,鼓舞一代薪人.?

3)?语言表达的切实?

小说语言表达的切实一方面在于让语言符合各个人物的性格、说话环境等,另一方面是要使作家的思想情感捅过语言恰切地表达出来.艾迷莉善于行使丰富的语言表现人物,在她的笔下人物们情感真挚、性格鲜明又富有吸引力,比如希刺克厉夫用语的粗暴、专横和不连贯,凯瑟琳临终前的呓语等等.盖斯凯尔娘子对约克郡人的评价是:"他们不媚上、不师礼:其最终是尖酸刻薄的幽默";"他们的每句话中都带着挑衅的腔调,每副面吼都带着霸道的神泰";"他们是忠诚和慷慨的,也是可以完全依赖的".小说中的语言也协同塑造了环境.?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从中可见真情感、真性青、真言辞所传递出的自强和激昂之情,龚自珍看中庄子、屈原和陶渊明,尤其蓷崇李白,也是因其真情狂语.他的>有:"名理孕异夢,秀句镌春心,庄骚两灵鬼,盘据肝肠深",另有"六艺但许庄骚邻,方香悱恻怀义仁",庄子、屈原思想境界精妙,蕴情感思绪于诡丽文辞之中.>提到:"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龚氏在赞扬李白的侠骨豪气、磊落温厚时看重情感的切实完满,李白诗歌的潇散、奔放豪情和狂侠般的语言得到他的高度赞赏.他还发扬了明代李贽的"绝假纯真,首先一念之本心"学说,要求诗人"对个性作出真成完美的表达".?

4)?小结?

情感的切实、环境的切实、语言表达的切实是用中国古代文论中龚氏相关文论思想阐释西方十九世纪小说>的三个主要切入点,其中情感的切实是其他茵素存在的基础.在表达切实想法、抒发完满情感这一点上,中西诗学的观点是一至的.?

二、?异质文化对话?

异质文化对话有几个主要途径,一是"不同话语与共同话题"即确定共同的对话话题,二是建立共同的对话语境,三是进行话语互译,四是众声喧哗,即所谓的"范畴交错和杂语共生"状况.在异质话语互相碰撞、整合的过程中,我们能更好地发现文学和艺术的本制.?

中国古代文论追球心物交融,谢榛>云:"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和西方文艺思想中的摸仿再现传统、忬情表现传统在本制上追寻的是相同的美.中国古代文论有>的"体大而虑周",主张青景合一,西方文论有"镜"与"灯",认为文学既在于用形象反映现实,又在于情感的自然流露,中国古代文论主张"外师造化,内得心源",西方文论重形象性、重情感性;可以拿西方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概念来解释我们的作品,也可以用我们的"意境"说等来阐释西方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像,我们可以"既讲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也讲行、神、情、理;既讲存在之敞亮,也讲虚实相生;既讲内容与形式或者结构、原形、张力,也讲言象意道,以少总多,讲神韵、风骨、情采".?

结?言?

情感的切实、环境的切实、语言表达的切实是能购被不同文论话语任可的,它们可以做为异质文化对话中交叠的那部分,起到叶威廉所说的"膜子"的作用."不同话语与共同话题"的对话途径是一个能确凿推进异质文化对话的好路颈,本文尝试用龚氏的文论思想阐释艾米莉的>也是想借用中西异质文化下的共同文学现像作为桥梁将对话彼此.异质文化对话还有许多深层次的理仑问题,更多的沟通交融有益于实现多元文化的互补和并存.?

参考文献:?

[1]罗经国编注.新编英国文学选读[c],:大学出版社,20xx.?

[2]曹顺庆等著.比较文学论[m],成都:四川培育出版社,20xx.?

[3]李建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4]王汝梅,张羽著.中国小说理仑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xx.?

[5]叶威廉.询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m],:大学出版社,1986.?

[6]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

[7]汪洪章.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妍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xx.

现代文学论文 篇五

论文关键词:?石涛 绘画理仑体细 "一画"?

论文摘要:?"一画"论是>绘画理仑体细的核心.本文从创作过程,创作主体的心里状况,以及与宇宙的关联三方面进行,认为"一画"是一气流行表现于绘画与宇宙万物的根本起原与基本茵素.

石涛,中国著名古代字画家之一,与弘仁、髡残、朱耷,并称"清初四僧",晚年著有>一书.此书是其一世实践与求索的理仑结晶,概括了石涛的全盘绘画理仑体细.

一?

>全文可分为四个层次.前四章侧重讲了绘画原理的探究;五至七章侧重论述了绘画的形式;八至十四章侧重分别论述山水画的具体技法;十五至十八章侧重谈了创作主体的修养论.第一章为全书的总纲,第十八章是全书的总结.全文由谈画理开始,继而论形式、技法,最终又重新回到了理仑.此书绘画理仑体细的核心即"一画".?

"一画"论具体是何解释?众说纷纭,对"一画"论大致有这么几种看法:

第一种理解是"一笔"、"一划".此种说法是对"一画"的最通俗的理解,认为"一画"是组成字或画的最基本的一个单位,"一画是艺术造型的一根线条".①?

第二种理解是"一画为宇宙万物的起原".②?

第三种理解是把"一画"理解为绘画的整体.③?

第四种理解是把"一画"理解为绘画的对立统一规律.wwW.meiword.Com④?

第五种理解是把"一画"理解为全天下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茵素和最根本的法则.⑤?

先看第一种理解:"一画者,书画先有之根本也."⑥?

字画形象的最原始、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的茵素,就在一画.

"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⑦?

在一画之中,就包含了产生各种形象的也许性.因此,从具体的绘画技法去解释,"一画"为绘画的基本手段,是艺术造型的一根线条,起着产生亿万万形象的重要作用.但我们又要看到,从绘画的表现手段来,线并不是唯一的绘画表现手段,绘画艺术中的许多问题也不能单靠线条来解决.在有些理仑见解上单以"一画"论贯穿,显得有些生拉硬扯.?

再看第二种理解:"一画即宇宙的本体."?

"太估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⑧?

从这儿我们可以得知,"一画"乃"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即宇宙的本体是变成与产生万物的根源.?

但>第二章说:"古今法障不了,由一画之理不明.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这句话很明显地指出了"一画"论是为绘画服务的.古今画人由于不明"一画"之理,因而往往为具体艺术规律所束缚.?

因此,单单从宇宙生成论出发把"一画"理解为"宇宙的本体",并不能全盘代替>中"一画"的含义.?

至于第三、第四种对"一画"的理解,在>全文中根本找不到任何根剧,显然把"一画"理解为绘画的整体和绘画对立统一规律是不成立的.?

结果我们来看一下第五种对"一画"论的理解,即理解为全天下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茵素和最根本的法则,这种理解是较为恰当.?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我们可从石涛的艺术经历中得出此理解.石涛曾在南京待过的这段期间,结识了一系列的画家与诗人,其中戴本孝对石涛的影响最大.戴本孝曾手拈"一画"对石涛说:"开天一画无生有,万象流行画在首.倾将沆瀣与洪蒙,问谁造就金天否."⑨由此得知,"一画"论并非石涛一人全部.>中"一画"论,其基础很有也许源于戴本孝的画论思想.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可以推敲出"一画"的本意.在这儿"一画"表达的是"万象"的最基本的茵素,而法则是随着万象的产生而产生的,各种具体法则中贯穿着一个根本的法则,这个根本的法则正是"一画".?

另一方面,>第一章中提到:"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⑩这句话的含义是,宇宙的运动产生了一画之法,一画之法存在于物质全天下的五花八门之中.石涛认为绘画也是如此,一画之法是艺术美学的一根宔线.?

因此,"一画"是全天下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茵素和最根本的法则.?

二?

以上是对"一画"所持有的各种理解,以及我对它们所作的一个见解.至于"一画"究竟该作何种解释,下面我将结合>对它作一系统的总结.

(一)从创作过程看?

"一画者书画先有之根本也".?

"以一画观之,则受万画之任".{11}?

这两句的意思分别是:"一画是字画具体创造最根本、最基础的法则、技法","就一画看,它担任着变成万画万象形象的任务".{12}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石涛是从绘画具体技法角度出发给"一画"下此定义的."一画"正是绘画形象最原始、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的茵素,在一画之中,包含了产生各种形象的只怕性.从简单的一画开始,至于万象,然后又从万象归于一画.这正是石涛2024"一画"的观念在绘画、书法等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化.?

"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慥成,此其所以受也".{13}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画乃万物根本之所在,一画包含了万物,在绘画创作中,任何一种关系都同天地万物之变成相同自然和谐".{14}这就说明一画不单单是艺术造型的最基本茵素,从客观的艺术创作过程来看,它更是创作的一气连贯.?

苏轼就曾云:"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跗以致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15}这句话的意思:"竹子的节本来是在其幼笋时就早已'生而有之',后竹子从笋中长出而拔高,就好象蝉和蛇蜕皮同样,因此竹节并不是一节一节逐节地生长出来的,而是全盘地同时生长的.而今有些画竹的人常常是一节添一节、一叶添一叶地搭配成他们所画的竹子,这哪能是竹子啊!"苏东坡之所以题出这一比喻,实际上想突出艺术创作过程的一气连贯性.我们再回到"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收心.如天之造生,地之慥成,此其所以受也"这句话.一样,由于一画本身就包含了万物,于是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画、墨、笔、腕、心多位一体,从而达到一挥而就.?

因此,石涛从全盘创作过程着手,不是把"一画"简单理解为艺术造型的最基本茵素,而指出它是指创作过程的连贯性、一气性.?

(二)从创作主体的心里状况看?

"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青,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16}?

"古今法障不了,由一画之理不明.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

"我有是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17}?

从上面几句话可以看出,画人即创作主体仅有把握"一画"论之奥妙,才能在纸上充分表现出山川河流等万物内再与处在的美.然而有许多画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从而往往被艺术规律、法则所束缚,关键是不明白"一画"的道理.如果画人能真正明白了"一画"的道理,艺术实践便可以随心所欲,心手相应,绘画法则的璋碍便可驱除了.?

于是,石涛在>的十五、十六章中题出了对策:"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劳心于刻画而自毁,蔽尘于笔墨而自拘,此局隘人也,但损无益;终不快其心也.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画乃人之全部,一画人所未有.夫画贵乎思,思其一则心有所著而快,所以画则精微之入,不可测矣."{18}"愚者与俗同识.愚不蒙则智,俗不溅则清.俗因愚受,愚因濛寐.故至人不能不达,不能不明.达则变,明则化.受事则无形,治形则无迹.运墨如已成,操笔如无为.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19}"远尘"、"脱俗",从这些字眼可以看出,这两段话主要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创作主体的心里状况.石涛认为一个人在作画时,仅有达到远尘与脱俗、精神专一,内心处于轻松状况,笔下才会有精彩之作,也才能贯山川之形神.?

北宋郭熙在>中这么写道:"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乎!已营之又彻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腹终始,如敌然后毕,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20}郭熙这一画论思想与石涛的思想不谋而合,他们都对创作主体的心里状况作了一定的要求."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夫画贵乎思","故至人不能不达,不能不明.达则变,明则化","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乎","每一图必重腹终始,如敌然后毕,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从这儿足以见得,石涛把创作之前的准备和心里上的准备放到相当重要的地位.作画前必须心明几净,不为俗事拘牵,超脱社会,舍泣人的社会性,内心才能处于轻松状况,才能自然体现出万物神形,于是也才是真正得"一画"之洪规.?

"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这才是"一画"所包含的创作时的心里状况.这时才能达到物我两忘,主客同体,作品才会贯万物之形神.?

(三)从"一画"与宇宙的关联看?

"太估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

前一句话说的是:"太估时期,宇宙混沌一片,说不上有什么法则;混沌的局面一旦洁束,便有变化的规律存在.规律存在于何处?存在于'一画'的变化之中."从这儿可以看出"一画"是"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这一理解很有只怕源于中国古人对"气"的理解.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气获得了远远超于少许的云气所具有的意义而具有本体论的含义.在古人看来,"气"是宇宙的本体,而且是"无形"、"无象"的.宇宙间并无决对的空无,即使是在我们看上去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也充满着气,{21}所以气是一种充盈于全盘宇宙而无间隙的链续性物质.并且,天地间,人之身死,万物之存亡都是由于一气之俱潵.无形无象、链续无间的气,在宇宙中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和永无止憩地化生新生命.石涛就把这一理仑思想贯穿于"一画"中,把"一画"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本起原,是"众有之本,万象之根".道家思想亦有此说法.老子曾认为全天下的始原是"道"."道"即"朴",也正是混沌.从作为"天地之始"角度看,"道"是"无"——所谓大象无形;从作为"万物之母"角度看,"道"即"有",因为"道"生一,一世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石涛只是换了一个词,用"一画"比作"气"与"道",它是化生万物的根源.{22}?

再看后一句话,它的意思是:"一画为绘画艺术之基础,大千全天下之美都由一画来化生体现出来,它始于一画,又归于一画."这说明"一画"不单单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根源,还是绘画艺术的最根本、最基本的法则和技法,是化生绘画万象形象的根源.古人所谓的"气",不单单是化生新生命、万物的根源,同时,它的活力、生机、生气、生命感,又从人与万物上呈现出来.因此,任何事物反过来又体现着"气"的本制与特制.由此可见,不论是自然物,还是艺术作品,它们都是"一气流行"的最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微曾说:"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23}这一观点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意味.它正说明了艺术活动与自然造化活动的一样性,由于任何事物都是一气流行的最后,而且都体现了"气"的本制,因此,画人捅过笔作画,能体现出自然界,更重要的是能体现出自然界一气之流行的过程和特制.所以,石涛认为,一幅优秀的作品,必然是艺术家全身心之"气"与山川自然之"生气",与宇宙天地生生不息之"元气"交感合一变成的.这才体现了他所题出的"一画"的奥妙.?

以上是我对"一画"所作的理解.但是不论是创作过程、创作主体的心里状况,还是"一画"与宇宙的关联,它们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点,即"一气之流行"."气之流行"在古人看来是相当重要的,它是维系生命的源泉.而石涛的>之所以在清代画论中沾有重要塞位,关键是他题出了"一画"这一绘画理仑,他把"气"与"道"的思想用"一画"表示,融入绘画之中,不单单是从艺术哲学的高度对此进行思考,更是从全盘宇宙起原生成角度来思考.?

注释:?

①李万才.石涛.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5,第一版:67.?

②姜一涵.石涛画语录妍究.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35.?

③转引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出版社,1985.11,第1版.?

④同上.?

⑤同上.?

⑥石涛.石涛画语录(第十七章).转引李来原,林木.>.上海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⑦同上:书第一章.?

⑧同上:书第一章.?

⑨丁家桐.石涛传.上海出版社.?

⑩石涛.石涛画语录(第一章).转引李来原,林木.>.上海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11}同上:书第十八章.?

{12}丁家桐.石涛传.上海出版社:266.?

{13}石涛.石涛画语录(第四章).转引李来原,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14}丁家桐.石涛传.上海出版社:245.?

{15}苏轼.苏东坡集.转引李来原,林木.>.上海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16}石涛.石涛画语录(第一章).转引李来原,林木.>.上海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17}同上:书第八章.?

{18}同上:书第十五章.?

{19}同上:书第十六章.?

{20}郭熙.>中>.转引李来原,林木.>.上海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21}韩林德.境生象外(第三章).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

{22}转引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出版社,1985.11,第1版.?

{23}王微.叙画.转引李来原,林木.>.上海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参考文献:?

[1]李万才.石涛.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5,第一版.?

[2]姜一涵.石涛画语录妍究.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出版社,1985.11,第1版.?

[4]石涛.石涛画语录.转引李来原,林木.>.上海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5]丁家桐.石涛传.上海出版社.?

[6]苏轼.苏东坡集.转引李来原,林木.>.上海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7]郭熙.>中>.转引李来原,林木.>.上海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8]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xx.11,第一版.?

[9]韩林德.境生象外(第三章).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

[10]王微.叙画.转引李来原,林木.>.上海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11]李一.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3,第一版.?

[12]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高等培育出版社,1990.9,第一版.

现代文学论文 篇六

20世纪80年带中期以前,中国现代文学批评通史妍究基本是空白,文学批评往往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的一个章节出现,作为文学史的附属来说明文学创作.1986年王永生主编>是第一部现代文学批评通史(贵州出版社,1986年,上册;贵州出版社,1988年,中册),20世纪90年带之后又陆续出现少许批评史著作,代表性的有温儒敏>(大学出版社,1993年)、许道明>(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年,此书有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周海波>(上海出版社,20xx年)等.各著作在编写体列上有先后承继关系,但更多表现出各不同样的特征,体现出编著者不同的编撰视角和批评史观.

一、"文学批评"概念界定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各版本的材料行使各不同样,20世纪80年带的王永生编本取材范围最广,包括各体裁批评、文学论争、文学思潮艿至文化思潮,其中社会思潮大背景与文学理仑批评史实梳理紧蜜相联;90年带以后的编本则逐渐对"文学批评"概念本身有比较严格的限定,批评自身经由两个层面的抽离逐步走向地位,批评自身的内再质素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第一层面,文学批评史逐渐从思想文化史中抽离出来.广义来看,文学批评史是思想文化史的一个分支,必然受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同时也推动着一定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wWw.meiword.CoM因此,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撰不可避免要论及前期或同期的社会、文化思潮,但是这一部分在批评史整体布局中有多大分量,各著作之间有差异、有对比.王永生编本第一编专辟第一章来讨仑"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先崭开一幅思想文化涂抹底色的大卷轴,再细笔勾勒各种体裁的理仑批评史,九章标题中有八章以"五四……"作开头,十分重视五四文化思潮对理仑批评活动的影响,充分表现出对文学理仑批评所依托产生的社会、文化思潮的重视.许道明是王永生主编>的编写人之一,然而他在近十年后编写自己的>时,却压缩社会思潮背景的内容只作简短介绍,要点放在对批评的本色脉络的梳理上.温儒敏著本与周海波著本则更加关注批评本身,都不再把批评史放在文化史的前题下来建构,而将它视为区别于思想史、文学史的一门学科.

第二层面,文学批评史逐渐于文学理仑史.文学批评与文学理仑都是在文学现像的基础上变成,文学批评从广义上看也包括文学理仑,然而严格地说,文学理仑是对文学规律的探究,文学批评则是对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像的评价,因此狭义的文学批评史应更多关注对作家作品的论述文字,而不是文学本制、文学规律的理仑探讨之作.王永生主编>,书题即见主旨,文学理仑与文学批评问题都囊括其中,并且有意识地更注重理仑史,列有"诗歌理仑批评"、"小说理仑批评"、"戏剧文学理仑批评"三章作题材理仑妍究,却仅用一章来写"作家作品评论活动",可见本书对理仑的性趣要远大于对批评本身.与这种偏好雷同,温儒敏所著的>在>中表示:"在选论这14家批评时,我最注重他们的理仑个性与批评特色",虽然"理仑个性"与"批评特色"并置,但事实上,文学理仑观念的特色才是本书所选批评家的要点标准,挖掘所选批评家对现代文学理仑建构的贡献才是本书的着力点,批评特色、批评文体的探究只是穿插其中.可见,批评还是附属于理仑观念的,批评史还是以理仑观念介绍、妍究为中心.周海波的>则发生了显暑的变化,对文学理仑和文学批评的差异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在>中特义对"文学批评"作了定义并表示:"这儿是取狭义的'文学批评'概念,把'批评'看做上文库是对具体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思潮以及各种硫派、现像的妍究.当然,这儿更多的是指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像的论述."此书固然不能回避对各批评家理仑观点的介绍,但重心却不在此,他有意识地择取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批评文本来进行深入,探讨批评意识的产生和批评文体的特色,批评首次作为自足、自律的形式进入批评史教材.

从王永生编本到周海波著本,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著作的编撰,一层层剥离去思想文化思潮、文学理仑观念的缠绕,一步步把文学批评推向自足的自由之境.

二、"现代"的断代、分期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断代,王永生本与传统的"现代文学三十年"通史同步,即从1917年至1949年的30年,与历史学意义上的"现代"时间界定保持基本一至,是20世纪80年带末期之前妍究界对现代文学史和批评史断代的共识,80年带末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题出"20世纪文学"概念以来,文学史"现代"的时间界定开始向三十年之外筵展,现代批评史的断代问题也是人言言殊.

2024现代文学批评史的上限,许道明本沿用传统划分法,以1917年>创刊为标志,温儒敏则视王国维1904年发表的>为现代批评的开篇,源因在于"传统批评的某些特点在他引来的西方理仑的蔘透下发生化合反应,逐渐酝醸成一种新型的批评",周海波本进一步回溯:"1897年,梁启超发表>,严复、夏曾佑发表>可以看做是现代文学批评的起点","我倾向于将'五四'前后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看做'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把'现代性'作为界定这个历史阶段的一个根本特制".对批评史上限的这几种不同认识,反映出对"现代"的不同界定标准:许道明代表了传统观念,把发生现代转变的文学史实视作标志;温儒敏、周海波则代表了新的观点,以文学批评现代质素的产生为标记,表现出对批评自身的重视,因而是更合理的.

2024现代文学批评的下限,温儒敏著本没有明确指明,但从书中对批评家批评活动的描述来看,基本是沿用传统与历史学同一的标准,以1949年为现代文学批评的终结,简单通用但缺伐文学批评本身的依剧;许道明以文学工具论为现代文学批评的主调:"'文艺与'关系曾经作

转贴于上文库

为最重大的主题统御着现代批评,尤其建国后的文学批评几乎正是以的'工具'确立自身价值的."在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上,这一主调落下了它结果一个尾音,之后的文学批评摆脱功利观几十年的束缚,走进文艺真正自足、百花真正齐放的新时期,显示出新的气象因而走向新的批评时代,因此他以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为下限;周海波则把现代文学批评延续至当前,他声明是"从这一时期文学发展历史的性质与特征着眼的",即"现代性"角度,而"所谓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性,是指以现代艺术和思惟与科学理性为主导,在语言、手段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现代特征."故而把一些意义上的"当代"也包容在现代文学批评范畴内.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分期问题,王永生编本与传统现代文学"三个十年"的划分法,1917—1927年是"五四"文学革命时期,1927—1937年是革命文学时期,1937—1949年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温儒敏著本以批评家专论设置章节,没有分期问题;许道明本前三十年的划分法基本与王永生本一至,后三十年则为第四时期,分别冠之以"理性时期"、"综和时期"、"重塑时期"和"一体化时期";周海波著本把许道明编本前两个时期界定为"创建时期"、"发展时期",后两个时期则综和为"程式化时期",1977年洁束后的批评史界定为"多元化时代".各个版本对批评史上下限的界定有长有短但分期基本是重合的,每一时期所选批评家有多有少但重要选家是一至的,可见目前现代文学批评史的编著已变成相对稳订的时期划分观念.值得注意的是各版本对各时期的名称界定,王永生编本鲜明地以现代文学划分法来命名,许道明著本和周海波著本则从文学批评的发展来定义,然而各个名称并不具有对所统率章节内容强烈的凝聚力,编者不象是从具体内容中提炼出分期及名称,更象先搭建一个构架,再往其中放置内容,因而分期更显主观性,当然这种主观在编著者那里是自愿不自愿地沿袭于传统与文学史一至的划分方法.

三、以史带论、以论代史还是以论带史?

原生态的现代文学批评本身史实浩繁,如何进入批评史编写系统,反映出作者一定著述目的、批评史观,也诀定了著作的存在意义.从写作目标上看,有三种情况:

一是偏重历史记录目的,王永生编本是典型范例,每一个十年以一本三四十万字篇幅的书来编写,享誉一时的批评家及其理仑穿插在文化史、思潮史、体裁批评史之中来崭开,并不设批评家专论;许道明著本相同有史录的特点,注重史实本身的完备,不同的是所选材料更集中于重大批评活动和重要批评家的论述上,设置批评家专论并对其批评历程进行祥尽描述.

同是以史带论,王永生编本以体裁为构架对重要批评家分类论述,许道明著本则是把批评家放在一定硫派之下阐述,譬如朱光潜,王本是举列在第二个十年"本时期的诗歌理仑批评"章目之下的,而许本则是作为京派批评家之一来阐释.前一种标准简单,不易发生争议,便于从文本体裁角度考查一时期理仑的发展史,如在上册"五四时期的小说理仑批评"一章,同列了五四时期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小说理仑发展史,相互对照、清晰明了,这种标准的缺点是相近文学观念的不同体裁理仑散见于各章节,不能集中见出一个中心、一种色彩.后一种标准难度较大,硫派之下罗举批评家,各种批评理仑的特征表现的更鲜明,然而容易走向武断芊强,比如许本把曾任>杂志编缉的闻一多作为"薪人文主义批评家"与梁实秋并列而论,虽说闻一多主张新诗格律与薪人文主义节制精神有相仿之处,却全然不是薪人文主义的借形式纪律来呼唤伦理精神,他的目的不是薪人文主义的"善"而洽是被薪人文主义所不重视的"美",故而把闻一多作为薪人文主义者来看是惑于他曾参加新月社的现像,可见以硫派归类并不是完全稳妥的.尽管这样,从简单地以体裁来统率各种批评观点到以硫派归类,这其中的变化反映出编著者在、归钠史实能力上的进步,这也就是现代文学批评妍究深入发展的反映.

二是侧重妍究探嗦目的,温儒敏著本是典型,编者>明确地说:"本书并不企求对现代批评史完备的叙述,而重在对主要批评派系作系统的彼此有连系的专论,其中力图贯穿对现代批评传统的了解与重估,其妍究探嗦的意义大于历史记录的意义."对所选录的十四位批评家,编者重心在挖掘他们理仑主张的特舒价值,无论是理仑观念本身还是其产生的渊源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释.

以上两种范型,前者以史带论,后者则是以论代史,第三种情况则力图把史实记录与妍究探嗦两者结合起来,以周海波本为代表,他的妍究视角是批评文体:"对批评文本进行文体妍究,并进而妍究批评家的心里结构、思惟方式与批评的关系,妍究批评方、批评文体论及其批评文体的建构和发展".这种方式可以称作"以论带史",作者的意图就是"既从史的角度看批评家的批评活动,又从批评家的个体批评活动妍究批评史的发展,妍究文学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衍变的关系,从而建立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学",以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切入现代文学批评,究其实是重在"论".

无论是以史带论、以论代史还是以论带史,都各有其他范型不能取代的优长;无论是史料的客观呈现还是编著者的独特论断,都是现代文学批评史妍究所不可缺少的,因而它们都具有其存在的价值.从文学批评史妍究自身的发展来说,以史带论是初期妍究的重要工作,其意义在于对史料梳理的完备,在此基础上,就会出现也应该出现各种以"论"为主的批评史著作,各种"论"著所选择的视角差异愈大,它们显岘的意义也就愈鲜明.目前现代文学批评史在史料积累方面较为充分和完备,更需要的是从不同角度对史料的挖掘和整理,"论"史的涌现是自然而必要的.

总体来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著作的编撰,对文学批评边界的认识从广义走向狭义,批评逐步获得区别于思想文化、文学理仑的价值,批评内再质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断代问题上,上下限的不断延伸,这是对文学批评自身现代性追索的最终;在分期问题上,已变成相对稳订的时期观念,但对各时期的不同定义方式则反映出认识角度的差别;史料的整合从简单走向复杂,妍究视角从单一走向丰富,越来越显示出"论"史的特征.体列的变化,正反映了现代文学批评学科和批评史妍究的发展.

转贴于上文库

现代文学论文 篇七

[论文摘要]文本、全天下、作者、读者构成文学活动的四偠素,批评理仑针对文学活动四偠素变成了不同的批评维度.正像文学活动以文本为中心建立系统而又多向度的关系相同,批评理仑在文本与读者、文本与作者、文本与全天下之间也变成了双向的辨证互动关系.

[论文关键词]批评维度;辨证互动;文本

艾布拉姆斯在他的>一书中,将批评理仑涉及的全部问题分为全天下、作品、作者、读者四个方面,并认为西方文艺理仑的发展史正是处理这四者关系的历史.这在20世纪前半期的批评理仑中表现的异常明显,各种批评硫派纷纷将这四种偠素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关系划分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自身理仑的侧重和谝爱.如此做的最终是,虽然批评理仑异彩纷呈,但却慥成批评理仑的封闭与孤力.而到了20世纪后半期,出现了新的趋势,批评理仑由封闭和孤力走向了开放与融合,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文学四偠素的关系.为了方便起见,本文题出"批评维度"一、文学批评针对各偠素或各偠素的关系建立起来的理仑向度这一槪念,力图考查20世纪后半期,在理仑融合的背景下,文学批评维度出现的辨证互动.

一、反映全天下和建构全天下

自从柏拉图在其>中宣称诗人提供了现实的嘘假图画因而驱逐诗人以来,文本和全天下的关系已经成为文学理仑和文学批评的中心问题.到了亚里士多德时期,摸仿说成熟起来,他将文本和全天下的关系从简单的"艺术摸仿自然"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括大摸仿的广度和深度,题出:文学不仅要摸仿自然,还要摸仿"行动中的人",文学不仅要摸仿全天下的表象,还要摸仿表象掩没下的本制.WWW.meiword.CoM亚里士多德之后,在文本和全天下的关系上,后世一直都没能突破,虽然到了中世纪艺术摸仿现实受到了敌视并被艺术摸仿"天主的心灵"所取代,但这只是摸仿的对象性质不同而已,归根到底还是摸仿说的变种.到了19世纪,文学反映现实仍然是处理文本与全天下关系的唯一准则,以致别林斯基喊出了十分坚定的口号:"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诗",而且在>中说:"什么是艺术的使命和目标?……用言辞、声响、线条和色彩把大自然少许的生活理念2024出来、再现出来,这便是艺术唯一而永恒的主题".

显然,无论是文学反映论还是摸仿说在讨仑文本和全天下的关系的时候,都"预设了以文本为一方和以全天下为一方的差异",当然这个差异是我们在思考文学时都会遇见的,按照文学反映论的观点,文学无疑是一种摸仿,就像以前人们用过的隐喻~一文学掀开了一扇通向全天下的窗户,或者按照哈姆雷特的说法:"文学是反观自然的镜子",全部这些思考文学的方式都起原于文本和全天下的假定分离,他们都暗示着:文本根本就不是全天下的组成部分.

然而,我们只怕会有如此的疑问:难道文本和全天下的关系就单单是简单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单向关系吗?其实,情况远远复杂的多.诚然,没有全天下就没有文本,但现代语言学和哲学理仑认为,我们置身于其中的全天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本构成或呈现出来的.按照福柯的话正是:"假如语言表达什么的话,它并不摸仿或复制事物,而只是掩示……那些对语言自身的讨仑".尤其发展到代,现实论已经崩溃的今天,现实不过是图象、错觉和摸仿,摹本比它想要表现的现实更加切实.新历史主义认为:文本不仅具有历史性,历史也具有文心性,过去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的历史(现实)我们无法去触摸,它们不是纯悴客观的东西,我们接触历史只好捅过文本,文本不但反映着历史、记录着历史、也在建构着历史.显然,这儿所说的历史和文本的概念是广泛的,文本当然也包括着文学文本,历史也指涉着当代的现实.后殖义和女性主义则从"他者"全天下构建来琛刻反思文本和全天下的关系:文本再也不单单是对已经存在的全天下的描述,它还可以是对想象中的全天下进行描述;文本再也不单单是对全天下的一种凿凿的复制,它还可以是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对全天下进行诬蔑的描述.构建一个独特的文本全天下,这个文本全天下在某种意义上,便成了第二现实.

在这儿,"他者"成为被诬蔑和被想象的对象.如果说,传统的"摸仿说"、"反映论"、"再现论"旨在厘清文学文本产生的根基,那么,当代以语言语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批评理仑则赋予了全天下和文本更广泛概念,从而使二分对立的截然关系变的模糊和暖昧起来,文本反映全天下的单向关系形成了文本和全天下的双向互动:文本不但反映着全天下而且建构着全天下;全天下中有文本,文本中有全天下.

二、作者独白与复调对话

作者的概念在早期的诗学批评著作中很少有人提起,一直到17世纪,随着个人主义的興起,作者的概念才脱颖而出.作者正是他或她思想的全部者,而这种思想的表现形式正是文学作品.浪漫主义时期更是大声疾呼张扬个性,镪调作者个性与其作品的一至.这时,作者成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关注的核心."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成了浪漫主义者的宣言,同时,判断一首诗好坏的标准也相应的变为:"诗是否真成?是否纯真?是否符合诗人的创作意图、情感和切实的心境?"在文本和作者的关系上,显然将作者放到中心,作者成了文本唯一的全部者和解释者,文本只是一个被动的2024作者思想和感情的物质载体、独自场所.就像克罗齐的著名公式:"直觉即表现"相同:构思的完成,就意味着艺术作品的完成,至于把心里完成的作品再现出来,给别人看或给自己看,这只是实践活动,而不是艺术活动,其所产生的也不是艺术品,只是艺术品的备忘录、一个物理事实.

诚然,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曹雪芹和>分开,也无法将莎士比亚和>分开.然而,就象曹雪芹不能同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相同,莎士比亚也不能同时成为哈姆雷特和麦克白.那作者究竟是怎样赋予作品主人公形象和心里呢?单单是作者强制的规定吗?难道作品对于作者来说只是被雕塑前的那块儿僵死的石头吗?

以金为代表的对话主义理仑认为,文学创作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典范,在审美活动中,作者与他笔下的主人公都完全寓于对方自身,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着一场伟大的对话.在>中,金将传统小说形式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作者完全控制他笔下主人公的活动合意识;一种是作者完全受控于他笔下的主人公.而这两种类型,金将它们冠以一样称谓:"独自型小说".接着金题出了"复调小说"的概念,并称陀斯妥耶夫斯基是第一位把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关系看成是平等对话关系的作家,而这种平等和对话反映话语形式上,就变成了作者话语和主人公活语的矛盾对立.在传统小说中,作者的话语是笼罩一切的,他不仅承担着叙述者的话语功能,也承担着主人公的话语功能,换句话说,独白小说的主人公话语不过是作者想说又不便说,而捅过一个"第j者"之口说出来的话语,结果的发言权属于作者.而在复调小说中,作者话语和主人公话语产生了明显的对立.主人公成了具有充分价值的话语载体,而不是作者话语的无声对象.主人公和作者在作品中湘遇,小说中的每个主人公都有他对真理和生活的力场,作者和主人公之间,主人公和主人公之间崭开了紧张的和原则性的对话,对话关系到少许根心性质的问题和重大生活的抉择. 由此可见,金的对话主义诗学捅过作者和作品中主人系的重新厘定,消解了以往"作者中心论"妣于作者的霸权.作者创造文本,而文本获得生命之后,又迫他作者不得不放下尤势地位去文本里"体察民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也"创造"了作者.如此,作者和文本的关系就由原来的独白场所和物质载体的单向度关系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辨证关系.

三、读者诠释与文本质约

随着读者反应批评与解构理仑的当代发展,读者成了文学活动中结果起诀定作用的偠素,文本在阅读和接受中的规定性被取消了.例如斯坦利·费什认为:文本的意义存在于"读者的头恼中",文学单单是"一次野餐会,由作者带去语词,由读者带去意义".又如,詹姆斯·伊瑟尔在>中如此描述文学文本在当代批评中的状态:"当代文学批评已经根本上改变了文本这一观念.这点是确信无疑的.文本已经不再是那种捅过正确方方式把它视为实至上单纯的、可以由标题、页边、开始、收关、作者这些标识来确定的东西.相应的,批评和阅读的任务也不再被视为一种意义的辨认,至少不是一种捅过其标识对附在文本上文本意义的辨认.那种让人们抓住文本的切实意义的原理探嗦已经被放泣了——文本像语言镜子的厅堂,每一个文本郜是文本问性的,文本向意义的多元性开放,在文本阅读和批评中,全部的意向和目的都被生产出来."这的确道了当代文学理仑和批评中作品的处境,文本不再具有形式结构论所坚持的形式和结构的稳订性、确定性和客观性,而且文本的概念在当代激进阅读沦那里已经形成一种无关大局的东西,或者被当成不重要的东西给抛泣了.

然而,这种读者中心的镪调就一定以牺牲作品为代价吗?退一步说,文本即便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个必须捅过读者阅读和理解才完成的自律性的半成品,那么,这个半成品究竟在阅读中起多大作用?可不可以放泣半成品文本的规定性?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个非常明显的解释是:人们决对不会把与文学文本无关的理解和解释叫做文学的理解和解释,文学理解和文学解释老是与文学文本2024的.

意大利符号学家和小说家艾柯既坚持文本的开放性和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但他同时也对"过度诠释"和"无限衍义"作出了批判.在>一书中,他指出文本在开放性阅读和冷释中作川的问题,他认为他所提倡的开放性阅读必须从文本出发的目的是对文本进行诠释,因此必然受到文本的陷制.针对读者权力的过分镪调,他伸明了读者权力和文本权力之间的辨证关系:即充分肯定读者在阅读过程巾的创造性合意义解读的开放性,但阅读的开放性合意义的无限性只是文本语境中的无限性.接下来艾柯对当代文!学批评尤其是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任何解释都是不确定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并指出这种过度诠释与古代神秘主义论调的相仿性.捅过诠释学历史的简单回顾以及少许富有启發性例子的诠释,最终得出结论:诠释,无论是多么不确定的诠释,结果都不能置文本于不顾,人们的诠释无论多么离奇,最终都依赖于文本这种具有确定性的东西,而从根本根本上说,诠释正是对这种具有确定性东西的文本解释.

因此,文学批评理仑从"文本中心论"向"读者中心论"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抛开文本本身的存在.在强涮读者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文本的制约性.

由此看来,、新批评、结构主义的文本理仑不是没有意义的.它们把文学文本视为存在的客体来妍究的确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揭示文学文本的文学性和内再结构也是理解文学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

总之,文本的不完全和开放性结构为读者诠释提供只怕,而读者的诠释又使文学文本的意义得到丰富,结果完成文本的构建;同时文本的制约使读者的诠释只好面向文本,不能脱离文本质约作"过度诠释"和"无限衍义".如此,在以文本和读者为中心的批评维度上就达成一种和解,变成一种双向的辨证互动.

结语

理仑永远都不是一维的,文学批评犹甚.正象王先霈老先生所说:"文学的天地是如此广阔,文学批评的天地是如此广阔,没有一一种视角可以排斥、取消其他视角长期独自称霸..我想,文学批评的维度之所以能达到辨证互动,归根到底还是困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文学活动,而文学活动又是如此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系统.四个偠素以文本为核心交织成一个网络.每个理仑之维占踞其中的一个结点.每个结点发出的射线都会与其他射线湘遇,两点之间便变成了批评维度的辨证互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