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求职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求职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概论课 教育教学实效性 对策选择
[作者简介]郭红艳(1974- ),女,河南开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开封 475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虚拟环境下的大学生网络德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2-GH-18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43-02
高职院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课程开设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人文素质;使大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信仰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提升,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实效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一、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特性分析
1.教育类型的实践性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涵养为核心的教育类型,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围绕教育目的,高职院校应注重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注重实践教育模式,注重校企合作,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目的来设计教学方案,选取教育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途径。在“概论”课教育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兼顾国家的培养要求和高职生个体成长的要求。在“概论”课教育教学途径选择方面要兼顾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高职院校“概论”课的实践性要求很明确,这是由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性特征和“概论”课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要求决定的。
2.教育过程的主体性要求。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对象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性要求强调高职生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包括性格、素质、能力、成长经历、思想实际等方面。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造就或者说是塑造高职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实然层面达到国家、社会应然层面的要求。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我国社会公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等不断增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差异性凸显,独立性增强,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高等职业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只有适应这一教育过程的主体性要求,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贴近社会市场实际,才能提高“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3.教育效果的整体性要求。教育效果是检验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高等职业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整体性要求强调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我们经常说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合格和可靠就是对学生的整体性要求,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不可能只有某一方面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如果是这样,这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合格和可靠是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要把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结合起来,坚持教书育人相结合。
二、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理念思考
为了适应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实践性、主体性、整体性的要求,提高“概论”课教学效果,笔者提出“概论”课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该体系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的组织安排三个方面着手,将高等职业院校“概论”课教材的十五章内容整合为四个项目化教学模块,同时将四个模块分解为九个具体教学专题,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
1.教学目标的设计。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须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次设定教学目标。首先是知识目标。通过对四个项目化教学模块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概论”课的性质、作用和地位,学习的方法和原则;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及精髓;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的过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其次是能力目标。能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运用正确的思想理论分析判断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指导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最后是素质目标。高职院校“概论”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指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学文化素质是指学生通过对科学理论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正确处理个人、社会、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人文素质是指学生要有“国”、有“家”的观念,爱国守法、诚实守信等。只有将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经得起社会和市场的检验和考验。
2.教学内容的选取。“概论”课教学内容的选取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的。为了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的,我们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理论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重点,共分为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即第一次课,主要讲述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主要内容、意义和方法。第二个模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和理论精髓,整合了书上第一、二章的内容,中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模块是思想,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理论,整合了书上第三、四章内容,中心是思想。第四个模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项目五――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与改革开放 ;项目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发展战略;项目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项目八――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和外交政策;项目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为了保证理论教学的效果,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根据理论教学内容来设计。例如讲第一次课即绪论专题时,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概论”课的目的、意义,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围绕为什么学习“概论”课这一主题,以3~5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发言人将本组的讨论意见进行反馈、梳理、总结。整个过程一方面引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使学生的价值观得以凸显;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交流、协作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在校内校外的德育实训基地实习,在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做德育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
“理论+实践”这种教学内容的选取使单纯的理论教学走向学生生活、走向社会实际,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3.教学的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教学的组织安排。在教学组织安排上我们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讲授互动交流实践体验”五步来进行。在“任务驱动”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详尽的课时授课计划和学期授课计划。课时授课计划明确规定每节课的基本内容、课时安排、重点难点等,学期授课计划是针对每一学期授课内容的详细规划。“项目导向”环节是针对不同教学模块认真领会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理论周数的不同,合理调整讲授内容的详略。“课堂讲授”环节是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根据讲授内容不同可以采用不同教学法,比如案例教学法、演讲法、讨论法等。“互动交流”环节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和学生的交流,采取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课堂互动、师生座谈等,教师总结提升。我们不仅注重课堂上和学生的交流,课下从周一到周六系部会安排专门教师、固定时间和固定场所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辅导,答疑解惑。“实践体验”环节是指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达到知行统一。
三、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方法论选择
方法问题对于增强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至关重要。同样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方法不同,直接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同。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方法论选择上,应注重“两个结合”“三个贴近”。
1.“两个结合”。“两个结合”首先是指先进性标准和广泛性标准的结合。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坚持先进性标准和广泛性标准的结合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统一的要求,即要求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达到统治阶级所要求的目标,这就是先进性的标准。但实际情况是,不可能每一个受教育者思想都达到先进性标准的要求,毕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生活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人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差异性、独立性和多变性,这就是广泛性标准。因此,“概论”课在制定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时要坚持先进性标准和广泛性标准相结合,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不能因为坚持先进性标准而忽视学生的个性,也不能因为坚持广泛性标准而忽视学生的共性。
“两个结合”其次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和职业等多方面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和职业对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有其各自的局限性。
家庭教育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所受的教育、性格、能力等都是对孩子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等产生重要作用的核心素材。如果父母的这些素材不具备优势或者处在劣势,就会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学校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机构,采用有组织、有纪律的育方式,保证了教育目的的实现。但是这种模式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如果主体性作用没有很好体现,反而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人生活的环境和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跟人的素质形成要求相符合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跟人的素质形成要求相背离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消极的。我们要积极创造具备正能量的社会环境,进而促进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职业教育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形成和发展的灵魂。职业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为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涵养水平的提高。
2.“三个贴近”。“三个贴近”强调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增强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三个贴近”首先要求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要围绕高职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高职院校“概论”课的教材内容应该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设计,高职院校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养,因此教材设计也应该突出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个贴近”其次要求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要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避免空讲理论。比如,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问题时,一方面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中国化、实事求是的内涵等;另一方面将这一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基本原则,注重实事求是这一原则,教育学生生活中要注重个人实际,不能生搬硬套理论,首先要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自我认识,不能盲目、盲从。“概论”课教学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在学生关心的问题上提供原则性的指导。“三个贴近”最后要求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要和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重大问题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相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比如,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社会核心价值观问题,以及中国梦等问题在“概论”课教育教学中都不容回避,为学生的基本价值判断提供保障。
目前,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在“两个结合”“三个贴近”的要求上做得很不够,并且家庭、学校和社会并没有实现有机联系,因此,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涉及个人、国家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贲国栋.科学认识网络媒体在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2]黄发友.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
大学生求职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中职语文;课程内容;差别
一般认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二者生源的入学文化程度也相同,即都是从参加当年中考的初中毕业生中录取新生,所以二者的语文课没什么区别。
不管高等、中等,在它们的课程体系中都开设了语文课程。江苏省在试点的基础上,从21世纪起开始大规模兴办五年制高职
教育,使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把二者融合的新情况,比如,江苏省自2011年秋季开始取消二者的区别,把五年制高职(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职的语文课程合二为一,使用同一种教材。这引发了教育者的深思:五年制高职语文课与中职语文课究竟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又有何不同呢?
一、两种教育的培养目标、层次定位和任务要求都不同
要回答五年制高职语文课与中职语文课是否一样,就要弄清楚五年制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何不同。2024二者的差别,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近年出台了权威性意见给予辨明。
1.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2011年11月22日《2024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五年制高职教育
培养目标做了清楚的阐述:“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教育部同日《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
2012年)》,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做了明确的说明:中等职业教育要“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技能支撑和人才贡献。”
2.对中职和高职两种教育的层次定位及其任务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要以保证规模、加强建设和提高质量作为工
作重点,拓展办学思路,整合办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的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和办出特色为重点,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教职成〔2011〕9号文,2011年8月30日)这是官方首次明确对中职、高职两种教育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
3.江苏省对于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
2011年9月20日,江苏省举办全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模式创新研讨会,教育厅杨湘宁副厅长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当前五年制高职的发展要进一步分析自身的特点,进一步发掘自身的优势,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的定位。他强调:五年制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类型,一定要立足初中毕业生的生源基础,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培养质量、学生就业水平等方面,明显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要求和水平。
上述教育部文件和2024负责人都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严格区分,视为两种不同定位的教育,并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我们以此为指导思想就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从服从于各自的培养目标出发,五年制高职语文课与中职语文课本应该有所不同。
二、五年制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学习主体——学生存在差异
再从五年制高职语文课与中职语文课的教学对象——学生来看,二者实际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这两种教育的学生虽然都来自于初中毕业生,但细细分析,
实际上也有差别。例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主要举办者)招生时实行严格的录取资格线政策,规定本院新生录取最低分数线,不得低于当地中考成绩总分的60%。低于这个红线的,一律不得录取。如,全省13个地区,假定中考成绩总分满分为800分,那么低于480分的考生就不得被录取进入该院就读。这个政策为保证生源质量设置了门槛,从而为江苏省的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整体教育质量提供了保障。
但中职教育的招生就没有中考分数上的限制,各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机构在录取新生时都是大门敞开,来者不拒,直到完成本校的招生计划为止。有的学校新生招不足,不可能有中考分数上的要求;更有甚者,连新生是否参加了中考都不管了,只要愿意来就行了。试想,假如没有学生来就读,学校就要面临生存问题,这类学校就不可能讲究生源的质量。尤其是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以后,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源的文化素质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相当部分学生整体文化素质没有达到义务教育的要求。所以,中职教育的生源质量是无法保证的。
三、二者语文课程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不一样
事实上,五年制高职学校执行的是2000年的《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自2010年开始执行新的《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9年12月);而中职学校的语文课一直执行的是全国通用的教学大纲,最新的是2009年教育部的修订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仔细研读,作为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二者有许多的不同。
但在语文课程的内容结构上,目前高职与中职基本相同:都由三部分组成,即基础模块、职业(专业)模块、拓展(提高)模块,但是它们在内容标准上并不完全相同。
下面,我们对全国中职语文课教学大纲与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欣赏、写作两方面的要求,进行一番比对解读。
1.基础模块
基础模块占中职和高职语文课程的50%,首先比较、对照它们可发现二者有哪些异同。
(1)在阅读与欣赏方面
对现代常用文,中职只要求“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可以说,这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应该完成的目标。但高职语文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熟练掌握各类文体在表达方式、结构安排、主旨与材料的关系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并能运用这些知识阅读、深入分析和理解文章”;还对叙事类文章、说明类文章、议论类文章、应用类文章分别提出了具体的阅读能力的要求。这就体现了高职的要求更严格、更细致,也更利于检测。
对于文言文,中职和高职二者的差别不大。
(2)在写作方面
中职的要求比较具体、细致,共有6条。除了写作的常规要求以外,对于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日常应用文都分别提出了比较明确、具体的要求,明显有利于课堂写作教学的指导与目标达成。相比较而言,高职的要求则显得简洁一点,只有4条;另外,还提出了平时积累、写作习惯等态度方面的要求:“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感受与思考,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兴趣”。这是中职没有的。
中职在应用文方面,提出了写作“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等日常应用文的文种要求,有利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到位;而高职则语焉不详,只有“文种恰当,格式规范”。
(3)结论
在基础模块中,总体而言,中职与高职有着显著的差异,后者比前者的难度大得多。尤其表现在文学作品教学方面,高职更接近于高中语文课,有的甚至是大学文学专业的要求。因此,语文学科性的色彩更强。
2.职业(专业)模块
职业(专业)模块的分量占中职和高职语文课程的25%左右,这一模块最能体现语文课程的职教性。认真比对二者,可知它们在职教特色上有何异同。
(1)在阅读与欣赏方面
为体现职教特色,二者都在阅读的对象上提出明确指向:要
阅读与专业相关的文章或作品。但阅读的目标有所不同:中职是“培养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一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全面要求,增强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高职的阅读目标是“要感受专业领域内的人文气息和文化传承,增进对社会、职业的了解,培养职业意识、职业情感,树立职业理想,提高专业素养,塑造良好的职业人格”,而且还要求“学习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考察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领会作品体现的科学精神,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甚至要“关注当今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的科研成果,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的进程以及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和影响”,这样的阅读目标就
高深多了,有的似乎已经远远超出了语文课程的范畴。
(2)在写作方面
相比较而言,中职的写作要求具体、细致:“掌握调查报告、说明书、广告词、策划书、求职信、应聘书等应用文的写法”,只要求“做到格式规范,语言简明、得体,内容符合要求”就行,最难的就是掌握调查报告的写法。而高职的要求则是“会写日常应用文、一般的职业岗位专业文书和一般的科技文。能恰当地运用图表、图片、统计数据等材料,做到内容具体,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格式规范,语言平实、准确,文风端正”。这样的要求就高难多了,比如,一个“重点突出”,一个“文风端正”,相信大多数学生是不容易做
到的。
更难的是,高职还要求“能有步骤地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组织信息,表述具体项目的研究成果。能根据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要有引用、脚注、尾注、参考文献等,格式规范”,这其实就是写科学论文(即学术论文)的要求。这不仅使学生生畏,语文老师也无不感到难度很大。
(3)结论
在职业(专业)模块中,总体而言,高职与中职有着更显著的差别,前者比后者难度大得多,特别是高职提出了“能根据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要求。试想,原本是初中毕业生,刚进入职校二年不到,专业基础课才刚接触,专业论文可能也没读过几篇,要求他们能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无疑是太难了。
3.拓展(提高)模块
拓展(提高)模块也占中职和高职语文课程的25%左右,高职比中职的就更高了,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方面。因该模块是选修内容,许多学校并不实施教学,这里就不必赘言了。
四、五年制高职语文课与中职语文课的不同之处
既然培养目标有层次上的区别,生源的语文整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语文课的课时也有差别,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上高职的要求都比中职高深,因此,五年制高职与中职的语文课确实不同。笔者以为,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础模块
阅读与欣赏方面,第一,现代常用文教学,除了阅读的一般能力以外,高职要有这样两个任务:帮助学生掌握各类文体在主旨与材料的关系、层次结构安排、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正确理解现代常用文的能力。这样的要求显然是中职不能够达到的目标。第二,文学作品教学,不仅是四种文学样式上各自特点的认知,高职还有学习中国文学发展简史的任务,还有培养文学欣赏方法、提高欣赏能力的任务以及某些文学鉴赏层次的要求。
写作教学方面,高职有积累写作素材、养成写作习惯的要求。
2.职业(专业)模块
阅读与欣赏方面,第一,对于阅读的目标,高职的要求不仅更宽、更广,而且更深。第二,对于阅读的能力,高职的要求更高。为完成这一任务,高职的语文教材在阅读与欣赏的系列中必须有总结、调查报告、综述文、科学论文的独立单元。
写作教学方面,除了常见的应用文,高职一定要有总结、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还要有依据报刊上的综述文和科学论文能写出其“内容提要”的任务。
笔者以为,唯有具有了以上的课程内容,五年制高职的语文课与中职的语文课就区别开来了。但如果不加区别,高职与中职都使用同一种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就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中职的师生会感到高、深、难,“消化不良”,力不从心,进而丧失信心;高职的师生又会遭遇“吃不饱”“营养不良”,而不能达到“高端”的标准,无法体现高等教育的层次定位。这无疑是五年制高职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歧途。
语文课是五年制高职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其课程功能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理清其课程内容与中职的不同点,防止二者的同质化,避免高职教育的“降格”,是当前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亟须解决的理论难题。本文抛砖引玉,期待大方之家的指教。
作者简介:
大学生求职论文范文第3篇
一、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1、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企业文化的广泛性教育可以避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理论化,避免空谈误企,在大学生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真正为企业需求培养学生,把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总体教育目标。
一是企业文化教育使学生成长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让学生在工作中有了充足的挑战与希望,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打牢了基础。
二是企业文化可融合不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目标进行解读,教育涉及“团队精神”“狼性文化”等具体的理念,往往这些口号比较形象,容易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同时,比较具体地对大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提出了要求。
2、新形势下全面提升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紧迫性
在实地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 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已成买方市场,供大于求,形势不容乐观,用人单位在择才用人方面出现的新趋势,主要表现在:
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其思想品质、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身心素质和社会协作能力成了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具备的两项最基本个人素质。
敬业精神和诚信观念也是用人单位重用毕业生的必备要件 。对专业对口有所减弱。过去,用人单位对专业对口的要求很高,故“用人所学”和“学有所用”成为潜在默契的定式。现在,用人单位更青睐于语言表达好,性格开朗,沟通、协调能力强,可塑性强,为人处事机灵醒目的高素质的毕业生。
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树立以“企业人"、“社会人”的形象完善自我,对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大有益处。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高职学生的社会就业能力,可以快速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渗透企业文化教育,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到优秀企业文化中的内涵、企业的人文精神,感知到企业对优秀人才的渴望以及体会企业中优秀人才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强烈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和提高职业能力的理想。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
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定长期融入企业文化的规划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中都要切实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渗入企业化的办学理念,在学生学习生活中营造企业化氛围,把行业和企业需求的各种技能素质贯彻于各专业教育教学环节中。
2、政治授课教师是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文化认同感的传播者
长期任职专业教师适应企业的发展变化,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将所得到的最新理念、信息注入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教法;同时邀请行业中层领导或技术能手到课堂上讲课,与学生互动,宣传企业文化;请优秀的毕业生回校园介绍自己成长的过程;学院定期或不定期邀请高水平的行业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技术讲座。
以最新的职业观念和技术来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及早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当然这一切要制定专门的奖励制度及措施,督促专业教师去企业,接“地气”,确保学院教师的教学不脱离企业实际,能把最新行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
3、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落实企业文化传播
企业文化强调诚实、守信、创新、团队合作、社会责任等,都是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相衔接的。很多内容是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借鉴、运用的。
这种融入形式要求:
(1)在案例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尽量多运用学院对接的相关行业企业的实例,始终渗透企业文化的理念。
(2)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2024“理想信念”的内容中,将企业文化精神内涵与职业技能的内容进行相互融合,在第三章“人生价值”的内容中,学院加强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文化教育教学比重,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价值标准的学生,在第六章“职业发展”的内容中,以专题化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企业、行业行为规范、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育。
(3)在第八章《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2024“经济”的内容中, 可以引入大量与学院合作企业的相关案例,把企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政策融入教学过程中,在第十章2024“文化”的内容中,也可以把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以专题化教学模式进行宣讲。
4、让学生以实践教学环节为平台,积极倡导企业文化
实践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传承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企业文化教育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解企业文化,从而达到传承企业文化精神。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切实提高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特别是为知与行的统一提供了适宜土壤。实践证明,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企业文化教育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具有许多优越性。
大学生求职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灌输理论;必要性;误区
一、中职德育理论灌输必要性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列宁最早对这一理论作出比较全面的论述,他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中职德育作为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德育教育的过程规律,进行理论灌输是必然的选择。
(一)德育过程的内在要求
中职德育的过程实质上是三个阶段的统一,首先中职德育的第一个阶段应该是内化的过程,也就是将一些中职学生头脑中原本没有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道德观点或者原本还不牢固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观点传输到中职学生头脑中去的过程并固化的过程。第二个阶段是外化的过程,也就是将内化的德育内容化作实际的实践行为,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遵循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道德规范,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第三个阶段是内化和外化的统一的过程,也就是在中职学生德育内容外化的过程中,德育的对象会发现原本接受的内容和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者根据实践中的实际状况更新一些更加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观念,偏差的纠正和新观念的形成就是第三个阶段,就是内化外化相互作用,更加统一的过程。
根据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中职学生不可能自己形成系统的、科学的和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道德观念,同时,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不可能自己到达中职学生的头脑中去,而中职德育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的内化过程,就必然要求德育灌输理论的存在,通过灌输让中职学生内化系统的、科学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为德育行为的外化以及内化外化过程的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职学生自身状况特殊性的要求
除了中职德育教育过程自身规律要求中职德育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为指导,坚持德育理论灌输的方法之外,中职学生自身状况的特殊性也要求坚持德育灌输理论,在德育的过程中运用理论灌输的方法。
1.中职学生德育理论基础的薄弱性要求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初中毕业的中学毕业生之中,不可否认的是与高中生相比,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效果不能尽如人意,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文化基础薄弱,具体到德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就是一些基本的政治学与经济学知识点了解和掌握的模糊,对于一些社会主义道德理念没有系统的、理论化的了解。因此德育灌输就显得十分必要,要运用德育灌输方法让学生先有基本的政治和经济常识,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基本轮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在通过实践等形象的教学方法使得中职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点。
2.中职学生面临的社会文化环境复杂性的要求
中职教育并不是一个封闭性的教育环境,有着其自身教育的特殊性,中职学生不可能像高中学生一样,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之中,少与外界社会环境接触。中职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的直接问题就是就业,这就要求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就要与社会接触,了解社会工作环境,建立与工作2024的社会关系,最为直观的就是中职学生毕业之前就有到企业实习的经历,因此,中职学生要接触企业环境、社会环境甚至还有网络环境,网络上信息更是鱼龙混杂,所以说中职学生接触的文化环境是复杂的,一些社会思潮和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价值观无形之中会对中职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一些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价值观念相违背的价值观念的持有者就会去占领我们中职学生的思想阵地,为此我们要加强德育理论灌输,来巩固我们的德育阵地。
二、中职德育理论灌输要避免走入误区
中职德育理论灌输在中职德育过程中还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来指导我们进行德育灌输的时候也要避免走进误区。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有人把中职德育理论灌输理解为“填鸭式”教学,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误解,更是对中职德育理论灌输的一种曲解,我们不能把中职德育简单的理解为填鸭式和教条式的硬性灌输。
中职德育理论灌输我们要全面的看待,既不能片面强调中职德育的“灌”,也不能一味的追球中职德育的“输”,要坚持“灌”“输”并重。首先,中职德育理论灌输实质上是两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统一,一个过程是“灌”,就是将中职德育理论化、系统化的内容准备好,先入为主交给中职学生。在灌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就是要积极发挥德育教育对象,也就是中职学生的主动性。中职德育的主体不仅仅是作为中职德育的任课教师,还可以是作为中职德育对象的中职学生,我们一直强调要转换教育思路,让学生被动学转化为主动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学生作为德育主体自己先进行认知,在学生自我认知学习的基础上德育教师再加以纠偏和升华,德育效果就会大大提升。
其次,“输”的过程要讲求方法。通过“灌”教授给学生的德育内容学生有可能并未完全理解,说教式的讲解很难让学生明了,这个时候就需要“输”作为补充,在“输”的过程中要讲求方法。一方面,我们要明白“输”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进式的,作为中职德育的教育者不能急于求成,要把“输”当成中职学生消化掌握德育内容的过程,讲求中职德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我们要讲究灌输方法和手段的新。“输”不是一味的说教,更要重视实践的作用,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性活动,进行理论实践和道德体验,在做中学,在学中实践。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德育环境的建设,营造一种无形灌输的氛围,如树立榜样、悬挂标语和制作德育文化长廊等等,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接受德育内容的熏陶,拓宽理论灌输的途径。
总之,我们要清楚的看到,在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指导,注意德育灌输方法的运用,只有以正确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实际的德育教育实践才能少走弯路,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刘志奇,卜金超,张冠文.用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党史博采,2012,(12).
[3]于倩.灌输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大学生求职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邱秋云(1968-),女,广东省潮州市人,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立项研究课题“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编号:GDKM2011-18)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29-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其教学的特色与要求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既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政课教学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必须正确把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特点。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的人才,除具备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首要任务是“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的人性得到提升、能力得到发展,既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职业能力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其次是“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获取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高职教育既要注重学生当前就业的需要,又要着眼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获取知识及技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也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发展变化的职业要求,为学生持久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重视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高职教育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教育部《2024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更进一步明确要求:“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政课,其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掌握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形成良好的法治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思政课着重在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其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政课教学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对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二、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作用
高校思政课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的一个做法,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16号文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实践教学既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的理解,学会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又反过来强化对理论的认知,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信仰。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引导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并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
针对高职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相对较差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特点,为了实现高职教育思政课的上述目标,应针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应该增加更多的社会实践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通过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现实中得到验证,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领会,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除追求上述目标外,还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主动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形成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为此,高职院校要注重从校企合作切入,聘请企业专家指导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工作,共同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实施方案,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相融合,凸显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特色,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与人沟通、学会与人合作、学会遵守规则、学会承担责任、学会面对挫折,等等,培育学生高尚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
三、高职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的探索与实践
(一)强化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突出德育目标
诚信敬业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思想道德品质好的高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突出以爱岗敬业、诚信守法为重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化、看待问题视角多样化,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对未来职业生涯有所设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也怀着对未来职业生涯的一些困惑和迷惘。有的学生缺乏自我认知,对所要从事的职业缺乏自信心,吃苦耐劳精神不足,功利化价值取向明显。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精心设计、统筹安排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大力开展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实岗训练、职业规划设计、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在今后职业生活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激发学生为事业而努力奋斗,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生活态度和职业精神,树立起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和自身长远发展进步的职业价值观。
2.加强诚信教育,夯实职业道德基础。诚实守信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因种种原因,社会上存在各式各样的诚信缺失现象,毒害人的灵魂,吞噬人的良知,高校校园也深受其害。考试作弊、拖欠学费、毕业生2024材料弄虚作假等信诚缺失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令人深感不安。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并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首先要在校园营造诚信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生受到校园诚信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其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尤其要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作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来自企业、社会等外力的鼓励、教化,引导和帮助学生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中,能进行理性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使心灵得到熏陶和感化,避免受到利益的困扰,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训练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增强诚信意识,提高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诚信素质。
3.加强企业化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立足于企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高职院校在重视技能培养同时,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使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具有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虽离不开课堂的理论教学,但通过在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中进行教育,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因此,学校要通过工学结合,科学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相互支撑的平台,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操、实训,顶岗实习结合起来,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专业培养目标。当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时,企业的规章制度能规范、约束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这对于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提前体验将来从事职业的具体生活,满足了学生的内心需求,也使学生在体验未来职业生涯过程中深刻感受职业道德的意义。
(二)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突出能力目标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科技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技化特征日益显现,职业的内涵发生着深刻变化。科技的发展不仅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职业技能,也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技能与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不仅要满足当前学生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要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必须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要求,以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健康成长和人生顺利发展为重要追求目标,强化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内在的素质和思想行为的能力,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思政课的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将书本理论知识向现实实践的转化。实践不仅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实践中,学生能接触到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实操技能,学生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得到锻炼,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因此,高职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应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围绕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这条主线,全面考虑学生今后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掌握知识与领会思想的理解力;学会认清是非的分辨力;学会在价值多样与各种机会中找到适合自身特点与发展需要的选择力;学会在竞争中调试自身心理的平衡能力;学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良好相处的协调力;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与自我发展的竞争力等,[3]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现代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有竞争力和发展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保证和基础。
(三)注重人文关怀,突出情感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法处理人际关系”。[4]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教育公平、政治公正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不同意识形态竞争加剧,社会矛盾凸显,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社会的发展使职业竞争更趋激烈,竞争改变着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也使学生倍感压力。面对竞争压力和社会矛盾,难免会出现思想上的波动、政治上的鲁莽和行为上的失范等现象,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重视情感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灵的完善与和谐,对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心灵间交流的过程。思政课的教学,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它伴随着人的知、情、意、行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实践是知行转换的关键环节。在知行转化过程中,情感承担着“催化剂”和“调节器”,[5]发挥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积极探索将情感融于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掌握学生喜欢什么、接受什么、厌恶什么,并给予必要的、正确的引导,激发、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积极开展情感体验教育,通过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检验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助人的乐趣,感受别人指导、帮助的体会,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使学生懂得关心别人、理解别人,学会与人相处,真正认识到人的价值。通过教师春风化雨般的引导,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发展高尚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自我成才的内在动力,树立成才的理想和成功的信心,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其健康的内心世界和正确的行为方向,形成良好的个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3.
[2]教育部.2024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2011-10-12.
[3]李萍,林滨.试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三个基本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