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lpg行业调研报告(整合5篇)

2024-07-01 15:12:01工作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lpg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lpg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一、推广应用lpg燃料汽车有利于减少城市空气污染。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和离不开水一样重要。据上海市环保部门1994年统计资料介绍,全市小客车122,629辆,年排放CO达41,959吨,HC达5893吨;全市大客车18,262辆,年排放CO达29,826吨,HC达11,802吨。在城市上空废气中,汽车排放的CO占90%,HC占92%。据2024资料介绍,受汽车排放废气污染危害最深的是交通民警。据北京、武汉等13个大城市调查资料表明,大多数交警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肺病、胃肠病、头痛、恶心、心悸等疾病。工作3年以上的交警发病率占50%,10年以上的交警发病率达100%。据广州市统计,因病死亡的交警平均年龄由1980年的41.3岁,下降到1994年的38.1岁,其中因病死于癌症的占66%。治理城市空气污染,特别是汽车排放的有害气体的污染已刻不容缓,等闲视之。

LPG是汽车理想的清洁燃料。LPG燃料汽车的排污大大低于汽油燃料汽车,其CO可减少90%,HC可减少50%,噪声降低40%,而且没有苯、铅等致癌和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大力推广应用LPG燃料汽车有利于减少城市空气污染。

二、国外LPG燃料汽车发展状况

几十年来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LPG的生产和使用量迅速增长。世界煤气会议统计资料反映,1962年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行车产和大量进口LPC,用来作为家庭、商业、工业、汽车燃料、化工原料,或掺混城市煤气作为调蜂措施等等。从1976年某些国家和地区使用LPG的统计数据来看,LPG用来作为汽车燃料的使用量巳占有一定的比例。

治理大汽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早就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注意和重视。LPG燃料汽车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有害废气的排放量,而且具有低速性能好的优点,最适宜在车辆拥挤、人口密集的大、中型城市使用。由于LPG在常温条件下,在容器中具有一定的饱和蒸气压,在汽车上可以省却燃料泵。同时气态LPG与空气按比例充分混合后可以达到完全燃烧,发动机油、发火栓不会沾污,发动机缸体不会结碳,可以久延长其汽车的使用寿命。我们再从能源结构方面来进行分析,世界上石油储量约有100,164乙桶,中东海湾战争以来,1994年世界石油价格已上涨四分之一,而LPG的平均价格是汽油的47%有利于发展应用LPG燃料汽车。参见表二,1994年世界部分国家LPG燃料汽车和汽车加汽站的发展情况。

从以上统计资料可以说明,世界上许多国家LPG燃料汽车的应用已极为普遍,发展速度很快。专用LPG燃料汽车装置和LPG汽车加气站的设计、制造、质量检验,早巳形成规范,技术上已相当成熟。

世界上LPG燃料汽车的科学实验分为“干式”和“温式”两个过程。

第一过程--"干式"

用LPG作为燃料在内燃机上做实验,早在1912年就有历史记载。到了1930年美国首次采用干式方法在汽车上做试验。所谓干式方法,是用纯丁烷(C4H10)充装到LPG容器内,直接将气态LPG输送到汽车发动机的方法。由于丁烷(C4H10)的沸点高(-0.5),在常温的条件下依靠自然气化,其供气量无法满足发动机的需求,设法将LPG容器安装在发动机旁,利用发动机的热量加速气化,而且仅能供给小马力的汽车使用。像这一类汽车在低温条件下发动机的发动便成为大问题,只局限在夏天使用,这项试验始终未能成功。

第二过程--"温式”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36年德国开始研究混合LPG作为汽车燃料,将干式方法的缺点加以改良:从LPG容器中取出液态LPG,通过输液管道送往发明的二段蒸发调压器,将液态LPG蒸发气化后减压稳压至0.3kg/cm2左右,送往发动机。当液态LPG第一次减压时,气化潜热会结冻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用发动机的对流冷却水采加热,后来称之谓“温式”方法。1940年由SOLEX公司开始销售LPG蒸发调压器,一直延续到现在是世界各国所广泛使用的方法。

世界上LPG燃料汽车的应用和发展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LPG一汽油(CLN)双燃料汽车阶段;第二是专用LPG燃料汽车阶段。

第一阶段,一旦LPG燃料汽车研究成功后,设计、制造LPG汽车燃料装置,改装应用的发展速度,总是比LPC汽车加气站的建设速度来得快,必须有一个过渡阶段,称之谓LPG—GLH双燃料汽车阶段。

参见LPC-GLN双燃料装置工艺流程图

自LPG容器流出之液态LPG经过过滤器清除杂质后、流至电磁阀及蒸发调压器。于蒸发减压之气态LPG经过混合器与空气充分混合后进入发动机,双燃料汽车较机动灵活,一旦LPG燃料用尽离加气站较远,一时上加不到LPG时,可以通过电磁阀切换使用GLN燃料继续行驶。

第二阶段。为了满足LPG燃料汽车对燃料的需求,LPG汽车加气站的建设规模发展到像GLN加油站那样点多面广,达到供需平衡时,LPG—GLN双燃料汽车开始宣告过时,列入淘汰行列,许多这类产品。的制造厂商也逐渐消失,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进一步改良,取而代之的是专用LPG燃料汽车。从小马力的专用LPG燃料轿车,发展到长途行驶的中巴和大巴,大马力的卡车、铲车、拖拉机等。从50年代开始作为成熟的产品进行大量销售,成为低污染、低消耗、低噪音,动力性能接近于GLN燃料汽车、安全可靠的专用LPG燃料汽车。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形成本国的LPG汽车加气站和LPG燃料汽车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验收规范。

三、国内同行业发展状况和水平。

LPG燃料汽车的研究工作在我国还只刚刚起步, 而且是第一阶段跨出的第一步。尚未形成我国自己的LPG汽车加气站和LPG燃料汽车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验收规范。

起步最早是哈尔滨建成汽车新技术开发公司,1994年引进韩国的技术试制LPG燃料装置。今年7月18日解放日报登载题为《“绿色”的士驶上哈尔滨街头》一文,哈尔滨市现已建成LPG汽车加气站3座,首批300辆出租汽车改装LPG燃料车,称之为“绿色”的士。哈尔滨市今年内将再建成LPG汽车加气站2座,共计建成5座。

紧接着广东省南海市澳华石油汽车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合资生产LPG汽车燃料装置,该公司产品先后销售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基本上都是安装在轿车上进行试用。

1995年上海市煤气公司液化气管理所从日本进口LPG汽车加气站部份设备,利用所属闵行LPG储灌场和浦西江杨南路LPG储灌场部份设备、工艺管道和场地,于1996年初建成LPC汽车加气站2座,设计规模一座LPG汽车加气站日灌装LPG燃料汽车200辆,投产一次成功,投产后设备运转正常。

与此同时先后改装LPG—GLN双燃料桑塔纳轿车辆、5吨东风卡车1辆、帕萨塔旅行车10辆,共计14辆。其中:进口日本LPG汽车燃料装置改装桑塔纳轿车1辆,哈尔滨建成汽车新技术开发公司LPG汽车燃料装置,改装桑塔纳轿车2辆,5吨东风卡车1辆。广东省澳华公司产品改装帕萨塔旅行车10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列于表三加以对比。

通过以上对比再深入进行分析,日产LPG汽车燃料装置技术上比较成熟,具备低污染、低消费、低噪音、功率性能损失小、安全可靠的优点,唯一的不足在驾驶室没有设液位显示装置,要知液位必须打开后车盖检查。这一套燃料装置价格比较昂贵。

哈尔滨建成公司,广东省澳华公司产品都存在有不少问题,较为突出的有三大问题:

1、哈尔滨建成公司生产的LPC容器无充装限位装置,一不注意就要超量充装;对安全行车会带来威胁。

2、广东省澳华公司生产的蒸发调压器上的怠速调节阀质量不过关,调试好的怠速行驶一段时间,时间长短也没有规律,会发生怠速改变,或是升高,或是降低,普遍的情况怠速下降;驾驶员在行驶中减速时;脚下松开油门甚至会熄火。需要驾驶员经常打开前车盖自行调试

3、广东澳华公司生产的封闭式空气滤清器,由于空气的供给不足造成LPG与空气不能按比例充分混合,使废气排放值难以得到最佳状态,当汽车从低速行驶提速向高速行驶时,感觉能量不够难以提速。

虽然通过对比分析暴露出LPG汽车燃料装置国产化的不少问题,但是在推广应用发展我国LPG燃料汽车国产化道路上跨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提高,生产出深受客户欢迎的产品。

四、展望我国跨时代的交通工具LPG燃料汽车。

1、搞好国产化的开发、研究。

全国各地不少城市引进了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的产品进行试用,总结了各国产品的特点,针对我国汽车、气质情况,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产品性能好,使用范围广,生产加工简单的产品,搞好国产化的开发、研究。

2、尽快组织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LPG汽车燃料装置的标准。

之所以国产化LPG汽车燃料装置的产品中存在不少问题,就是缺少这方面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检验标准。例如:汽车用LPG容器、汽车用LPG容器安全装置、LPG汽车蒸发调压器、LPG汽车燃料关闭阀(电磁阀)等等标准,不应一味追求降低生产成本而降低产品质量,必须按标准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装置在汽车上真正成为低污染、低消费、低噪音、动力性能好、安全可靠的“绿色”汽车

3、尽快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LPG汽车加气站设计规范。

LPG汽车加气站是LPG燃料汽车所必需的配套设施,现今尚无自行编制1批准颁布的设计规范。 目前还是参照GBJ1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设计建造LPG汽车加气站,与国外建站占地面积小、投资小、速度快、效益高的特点差距太大。这一问题不解决,对于发展LPG燃料汽车的困难是很大的。 希望政府部门尽快组织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LPG汽车加气站设计规范。

4、LPC销售价格政府部门应给予政策倾斜

lpg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借此机会,我们向大会介绍我们对中国城市燃气事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的认识。

一、中国燃气事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条件极不平衡。东、西、南、北、沿海与内地均有很大的差距,因而造成了中国城市燃气事业起步早,发展晚的状况。中国于公元三世纪在四州就有用竹子做管道输送天然气用于制盐业的记载,做为城市燃气,则从1865年由英商在上海建水平炉生产煤气用于照明设立了最早的煤气公司开始,但发展极为缓慢。到1949年,全国只有上海、大连、沈阳、鞍山、抚顺、长春、锦州、哈尔滨、丹东九个城市有煤制气。

新中国成立以后,燃气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五十年代燃气发展主要是改造和兴建小焦炉和利用冶金工业的焦炉余气。六十年代初,四川、东北、华北等地区先后供应部分天然气,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大中城市以LPG和开发重油制气技术为气源。七十年代,由于LPG和天然气受资源和政策限制仅略有发展,较多的还是建设以煤和石油产品为原料的煤气厂。八十年代,国内LPG的供应量逐步增加,做为优质民用燃料进入千家万户。九十年代,由于大量进口国外的LPG和天然气的开采利用使中国城市燃气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并己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

根据建设部统计公报,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城市668个。非农业人口1.95亿人中,已有1.47亿人用上了各种燃气,普及率达到了75.71%。在燃气构成中,人工煤气呈下降趋势,天然气和LPG呈增加趋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多种气源供应,是中国城市燃气发展的特点。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城市燃气的发展遵循着“多种气源,多种用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到目前气源资源依然是煤、石油(轻油或重油)、天然气和LPG,由于能源价格逐步向国际价靠拢,因而产生了各种能源资源(包括电力在内)的替代关系,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使燃气的决策和发展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煤炭是中国制气的主要原料,煤炭价格上涨使煤制气企业连年处于亏损状态,产生了与国际上煤制气衰落的相同情况。近几年来,中国液化石油气用户发展很快,这是因为LPG工程具有投资省、建设快、少污染等优点,加之国内LPG生产量不断增长,沿海地区又可以国际价进口LPG,对城市燃气事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也使LPG成为发展城市燃气的一种可替代能源。并由此形成了一个经济比较的对比指标。即凡燃气价格低于LPG项目工程应是可取的。凡高于LPG工程项目的是不可取的。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燃气事业的一个重大进步,为向国际接轨迈近了一步。当然LPG工程的缺点也应考虑。国际上价格最低的是天然气,但进口LNC受经济规模限制,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才有经济价值,因登陆后要配之以管道运输,投资较大,通常都是结合发电和地区性的环保要求来进行论证,这也是LPG所以成为过渡性气源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天然气作为城市气源发展较快,是应该优先使用的一种城市燃气气源,但天然气气源在中国分布不均,由于资源相对分散,大部分就地使用。远距离输送要做到发达国家国内联网、国际联网还有待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天然气资源的发展规模来定。目前,中国的天然气作城市气源己达到本世纪末一定规模。用气城市己达50余个。包括一些暂未统计在内的城市约有近70个。广泛地分布于四川、重庆、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陕西、云南等省区。

二、城市燃气发展的前景中国虽然是能源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分布极不平衡,加上入口众多,使中国的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因此,国家在发展城市燃气的决策中,针对这一国情及当前国际上良好资源条件,坚持贯彻多种气源,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和综合利用能源的方针,同时贯彻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面临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城市燃气行业的专家们提出了以下发展建议。

1、大力发展天然气天然气是一种清洁优质能源,主要成分是甲烷,碳氢比较小,因而是保护大气环境最理想的燃料。在97年哥本哈根20届世界燃气大会上,认为天然气的储量可供使用200年以上,同年11月在北京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上也宣布了“21世纪是一个天然气时代,天然气将以压倒煤炭和石油的优势,坐上能源的头把交椅”,在21世纪来临之际,燃气行业将面临新的形势。

鉴于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以煤为主,1997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14.4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73.5%,石油占18.60/o,水电占5.7%,天然气只占2.2%,另外还有少量的核电。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领导在去年9月17日召开的全国天然气利用规划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开发和利用天然气的步伐,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的重大措施。”中国具有较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天然气的开发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从资源来看69个大盆地可采储量为38万亿M3,陆上约为75%,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地区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及东北松辽、华北渤海湾盆地,陕甘宁地区。近海大陆架约占25%,主要分布于南海和东海海域。1997年中国累计天然气探明储量为38万亿的6%约为2.2万亿M’。1997年中国天然气产量达到223亿M3(其中最大的生产基地是CNPC四川基地约75亿M3)。近几年建成的陕西一北京一天津,四川五城市环状输气干线,中原一沧州,都善一乌鲁木齐,华北油田一北京,靖边一西宁,靖边一银川等输气管道,今年二月东海平湖油田一上海的输气管道也将投入运行,这些长距离的输气管道的建成对天然气的利用发挥了很大作用。按照国家的政策,国外的能源利用也应重视,东南沿海,首先是广东的400万吨引进LNG项目已经国家发展计划委批难,并计划于2003年动工,2005年完工。我国一些周边国家资源丰富,如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可采储量为38万M3,东西伯利亚还有1万多亿M3,中亚几个国家合在一起约有10万亿M3,目前互相合作研究工作已有很大进展。但由于工程量浩大,并且涉及各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项目,投资也大,需各方面仔细研究。

制定天然气利用计划,主要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天然气的需求,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充分考虑资源供给的可能性,研究近期和远期应用的主要领域和数量,提出目标和任务,规划主要基础设施,包括长输干线和城市管网。确定各地区、各行业的利用方案和重大建设项目,并提出促进天然气资源的主要政策。

为此国家发展计划委领导提出了三点要求:首先要充分论证市场。其次是要认真规划储气、输气和管网设施的建设。中国天然气多在中西部和海上,而最大的市场是东部沿海地区。因此,“西气东输”将成为基本格局。必须精心规划和建设,各部分建设要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第三,要认真研究天然气价格问题,用气价过高,用户承担不了,市场难以扩大,要避免用户因气价高而改烧煤的情况。订价既要考虑用户的承受能力,也要兼顾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企业。国家发展计划委要求各省、区计委及2024行业要在明年3月提交本地区、本行业天然气利用规划,明年6月份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完成总报告,国家发展计划委将组织各方面进一步研究。

2、扩大LPG的供应。九十年代,由于LPG经营的种种优点,使其发展极快,成为重要能源,为此东南沿海及沿长江已建成近百个LPG码头和基地。由于世界上IPG量较为充足,近海又有十余艘海上浮仓不间断的作业,中国将继续进口LPG用作城市的补充、过渡与调峰气源。专家预测2000年中国LPG总需求量将超过1000万吨,届时国内己建成的基地周转能力将可以满足进口的需要,这一点,相信石化部门和广东的业内专家掌握的信息更加权威,这里不多叙述。

3、适当发展人工煤气。中国煤炭年产量为12.3亿吨,占世界第一位。石油年产量为1.46亿吨,占世界第六位。这为人工煤气生产提供了制气原料,但煤制气存在工艺复杂、污染环境、投资大、成本高等缺点,无法与天然气、LPG竞争,因而只能适当发展具有煤综合利用或矿口气化的煤制气厂。21世纪以石脑油和LPG为原料的制气厂将会进一步加快建设,以发挥洁净制气工艺的优越性。

三、迎接城市燃气事业发展的思路为了迎接21世纪城市燃气事业的迅速发展,必需认真对待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1、逐步实现城市燃气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城市燃气做为公用事业,不同于其它经济实体进入市场经济,应在不离开国家宏观调控的同时,形成企业独立而灵活的经营机制。调整大部分城市实行的几十年一贯制的低价格销售和高额财政补贴的半社会福利政策,强化国家对燃气事业的扶植政策,使燃气供应有一个利于发展、稳定自身的宽松环境。

lpg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3月26日,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在回答记者2024新奥中石化联合体收购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00384.HK,下称中燃)的提问时说:“目前的收购报价已经反映了市场的公允价值。我们不是为了收购而收购,不能支付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

香港证监会随即要求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00386.HK/600028.SH,下称中石化)和新奥能源控股有限公司(02688.HK,下称新奥)作出澄清:上述言论是否构成了双方不提高要约价格的声明。

4月3日,中石化和新奥联合公告,称此前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的2024言论不构成“不提高要约价格”的声明,两家公司保留修改收购要约条款的权利。

这一周内,香港证监会执行人员与中石化多次交涉,要求中石化对傅成玉的言论发出澄清公告。起初,中石化拒绝了这一要求,理由是“如果发出澄清公告,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揣测,让人们以为要约价格会被提高”。

沟通未果的情况下,证监会执行人员将此事转介至香港证监会收购及合并委员会。4月2日,委员会作出裁定,要求中石化发出“清晰、准确及不含糊”的澄清公告。

上市公司发公告对公司一把手的言论作出澄清,这在本次收购案中已是第二次出现。3月7日,在北京出席全国“两会”的新奥能源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就收购中燃一事对媒体表示,新奥及中石化不可能提高报价。当天下午,两家公司就发出澄清公告:王玉锁的言论仅属其个人意见。

两家公司一把手对媒体针对性提问的回答“仅属个人意见”,这固然有不违反香港《收购守则》的因素,但同时也反映了这桩香港资本市场罕见的敌意收购案和中国燃气行业迄今最大的并购案的复杂性和戏剧性。

价值逾160亿港元的中燃收购案经历了两次延后,正在逼近2012年5月15日这个新的时间节点。在此过程中,博弈各方的明暗较量愈演愈烈。

2011年12月13日,新奥和中石化联合公告,称将以每股3.5港元、总价167亿港元收购中燃全部股份,其中新奥和中石化分别承担收购费用的55%和45%。

2012年2月28日,新奥和中石化组成的收购联合体(下称联合体)刊出公告,将原计划于当日的召开寻求股东批准此项收购的特别股东大会通函,延后至不迟于3月31日。

3月19日,联合体再度公告,称由于收购还没有获得必需的监管层批准,交易的最后截止日期将延长至5月15日,新奥特别股东大会通函也再次压后。

旷日持久的收购战考验着双方的耐心。这是一起香港资本市场上罕见的敌意收购,迄今为止,真正的较量并未展开,但已经充斥着合纵连横、资金进出博弈、疑似白衣骑士抬价等戏码。

目前,双方的前哨战已经告一段落。在过去四个多月里,中燃董事会频频指责收购联合体 “机会主义”、“未获邀请”、“严重低估了公司的价值”;中燃的创始人、前董事总经理兼执行董事刘明辉、英国上市公司富地石油(Fortune Oil ,102296.LSE)、韩国能源巨头SK集团三大股东密集增持股份,托高股价;收购方则按兵不动,按部就班地履行各种程序,但屡次表示收购价格公允,不会提高报价。

中国燃气收购案将以何种形式收场,目前仍然扑朔迷离,远未到谜底揭晓的时候。

为什么是中燃

数年前,业内人士已开始研究国内燃气市场的整合可能,中燃高层持续的动荡让其成为“五大”中最有可能被整合的对象

2010年12月17日是故事的起点。当日,时任中燃董事总经理及执行主董事刘明辉和执行总裁黄勇因涉嫌职务侵占罪,被深圳公安带走。

经过一年的酝酿,2011年12月13日,新奥和中石化联合体提出以每股3.5港元、总额167亿港元,最多收购中燃75%的股份。

2011年,中燃管理层动荡不安,在2011年4月26日召开的特别股东大会上,创始股东之一、国台办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在董事会中的代表――李小云、徐鹰被指在刘案中知情不报,并秘密接触2024央企,遭到罢免(相关报道见《财经》2011年第11期“争夺中国燃气”)。

此后中燃的股价连番下挫,特别股东大会结束后的六个月内,股价长期在2港元上下徘徊,最低曾至1.61港元。而刘明辉出事前,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的中燃52周均价为4.13港元。

数年前,业内人士已开始研究国内燃气市场的整合可能。除涉及此次收购的新奥和中燃外,国内管道燃气市场还有三个体量相当的大型燃气公司,分别为华润燃气(01193.HK)、昆仑燃气(中石油旗下)和港华燃气(01038.HK)。持续的动荡让中燃成为“五大”之中最有可能被整合的对象。

接近此次交易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由于起步资金短缺,中燃股权极度分散,而后又引进了中石化这样的大型国企。成立伊始,中燃凭借其国资背景,采取“先做大再做强”的发展战略,把追求规模效应置于优先地位。

从2006年开始,中燃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期,市值一路攀升,项目数量快速增长,在行业中呈后来居上之势。但由于摊子铺得过大,其在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方面的隐患也开始显现,中燃的股价持续低迷,除管理层动荡外,亦与此2024。

管道天然气销售和液化石油气(LPG)销售是中燃的两大核心业务,中燃2010财年年报显示,前者在销售额中占比40.1%,后者占比42%。

在管道天然气业务方面,按照《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和《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城市供气依法实施特许经营。中燃手握153个城(区)项目,位居“五大”之首,优势明显。

对于LPG业务,业内争议颇多。2010财年中燃在该业务上出现大额亏损,拖累整个公司的业绩,而新奥此前也因为LPG业务赢利能力较差而将其剥离。

但是,中石化有相当比重的LPG业务,2011年国内LPG销售量为2365万吨,中石化一家即超过800万吨。管道天然气和LPG被视为中石化上游气源的两大保障。

发起此次收购之前,中石化已持有中燃4.97%的股份,但鉴于缺乏下游行业的管理经验,中石化必须寻找合适的伙伴,共同完成整合。

中燃持续动荡之后,商机已然出现。和以往一样,最先闻到“钱味”的是投资银行。自2011年下半年起,投行人士不断撮合交易,而新奥与中石化的高层早有合作意向,各方一拍即合。

2011年12月7日,新奥与中石化联合体发函给中燃的两位联席董事总经理梁永昌和庞英学,要求停牌并见面磋商。

当日,新奥和中燃双双停牌,前者公告称:停牌是因为涉及“非常重大的收购事项”。12月9日,联合体再次向中燃发出信函,说明了此次收购意图及收购方的构成情况,并建议12月13日双方都公告复牌,但未得到回应。

12月12日晚11点,中燃方面发出公告宣布将于次日复牌。由于此前双方并未有效磋商,联合体对中燃的突然宣布复牌感到意外。12月13日早6点,新奥正式发出公告称,将联合中石化,以每股3.5港元、总价167亿港元收购中燃多数股份,其中新奥和中石化分别承担收购费用的55%和45%。

12月14日,中燃发出回应公告,称新奥与中石化的联合收购未获邀请,属于机会主义行为,并严重低估了公司的价值。接近中燃方面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中燃股价低迷,与刘明辉一案有很大关系,但在现任管理团队带领下,公司业绩正在回升,“股东应该有一个很好的预期,公司的资产优质,而且现任的董事会完全有能力并且已经带领中燃走上正轨”。

但接近收购联合体的人士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向《财经》记者表示:中燃目前的困境源于现任董事会及管理层的组织混乱和管理无方,而新奥凭借其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良好的运营业绩,加之中石化可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在完成收购后能够最大程度上释放中燃的潜力。

陷入僵局

过去三个月,新奥/中石化的财务顾问花旗环球银行与中燃的财务顾问麦格理资本曾多次接触,但谁也不愿对3.5港元的收购价格让步

迄今为止,这次收购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由于中燃和新奥2010年的营业额均超过90亿元人民币,达到了中国《反垄断法》规定的审查门槛,3月2日,收购联合体向商务部递报的反垄断审批申请正式立案。

商务部一般会从城市管道燃气市场份额及市场控制力、市场集中度、经营者集中(即并购)对市场进入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对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影响、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审查。

3月上旬,一位不愿具名的中燃高管向《财经》记者表示,“如果依据新奥与中燃所拥有的项目数量及其地域分布来考察市场集中度,并购会对部分省份内部的市场结构产生很大影响。”

2010年,新奥销售天然气41.49亿立方米,中燃销售天然气44.52亿立方米,两公司合计销售天然气86.01亿立方米。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全国城市天然气销售488亿立方米,以此计算,2010年新奥与中燃合计占有17.63%的市场份额。

但高盛在2011年12月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中国天然气市场的整体增速远高于新奥和中燃的增速,如按两家公司预测的2012年燃气销售量计算,两家合计销售燃气106亿立方米,仅占2012年全国市场7.1%的份额。

目前燃气市场仍是多元化竞争格局。港华燃气、新奥能源、中燃代表的外资、民营资本,以及昆仑燃气、华润集团为代表的央企,北京燃气、上海燃气等地方国企平分国内市场,并无绝对的领先者。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宛学智认为,城市燃气行业占据多少份额才算形成垄断并无定论。“不到30%的市场份额应该不可能垄断市场。”他同时认为,由于天然气的定价机制尚未市场化,这起并购对消费者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大。

管道燃气业务供应市场的价格受到政府部门的严格规制,无论是管道燃气接驳费、还是管道燃气费均以成本加成为原则,需要召开价格听证会并取得当地物价部门的批准。

“因此,即使管道燃气的供应商在特定的相关地域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为100%,获得法律法规赋予的事实上的垄断地位,其也无法通过提高价格等方式侵犯消费者利益。”上述接近新奥的知情人士表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反垄断审查是先决条件,但真正让交易陷入僵局的,是3.5港元/股的收购价格。

2011年12月中旬,中燃的股价为2.8港元/股,收购财团3.5港元的报价溢价25%。然而此后三个月,中燃股东刘明辉、SK和富地石油多次出手增持,中燃的股价一路攀升,截至4月19日收市,已涨至3.76港元/股,涨幅达34.28%。

在多名接近中燃的知情人士看来,联合体当初的报价并不算很高,时至今日,中燃股价持续上涨,股东们更不会将手头股份以3.5港元的价格出售。

但中燃部分股东通过各种渠道发出的提价呼声,并未得到新奥和中石化任何一方的响应,包括王玉锁和傅成玉在内的双方核心人物均在各种场合表示:3.5港元的报价非常公正。

知情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联合体制定价格不是静态地考虑当时的溢价,当时3.5港元的收购价格,与去年12月要约发出之前六个月的中燃股价平均值相比有50%的溢价,与前四个月平均值相比有40%的溢价”。

3.5港元的报价,相当于22倍的市盈率。知情人士指出,中燃近期的股价上涨受惠于消息面,而非业绩拉动,中燃的每股赢利不足新奥的六分之一,但22倍的市盈率已经高于新奥19倍的市盈率,“鉴于中燃以往管理团队的表现,财团无法给出更高的溢价。”

接近中燃的消息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中燃在2010年末出现管理层动荡后,股价确实处于低点,不过在新任管理团队的努力下,公司业绩出现较大提升,2011年上半财年公司毛利同比增长31.6%。“2011年底时股价已处于上行通道,但仍未完全反映公司业绩。联合体在未与中燃深度沟通的情况下进行敌意收购,纯属机会主义的投机行为。”

据《财经》记者了解,过去三个月,新奥/中石化的财务顾问花旗环球银行与中燃的财务顾问麦格理资本曾多次接触,但谁也不愿对3.5港元的收购价格让步,导致沟通陷入僵局。联合体方面表示,直至谈判窗口关闭前的最后一刻也不会放弃沟通,力争促成一起获得中燃董事会2024的善意并购。

“但是,如果在今年6月前无法得到董事会的2024从程序上看,联合体会绕开董事会直接面对股东,那就是真正的敌意收购了。”

合纵连横

刘明辉组建的反收购阵营在三个多月里动用资金约15.5亿港元,出手98次,目前持股已近三成,但也让刘本人承担了极大的财务风险

新奥中石化联合体若想成功入主中燃,必须控制其至少50.1%的股份。而去年12月13日新奥收购公告后,中燃的两大外资股东富地石油和SK E&S Holding Co Lt.(韩国SK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即开始在二级市场2024筹码。

截至今年4月18日, SK E&S 出手33次,富地石油和刘明辉组成的阵营出手65次,双方调动资金共计约15.5亿港元。2月28日最后一次出手后,SK的持股比例已由2010年4月的5.19%涨至10.84%,而富地石油在收购案发生前刚刚入股中燃,但目前和刘明辉一道,持股共达14.81%。

富地石油总部位于香港,在伦敦主板上市,市值约合24亿港元,主营业务是在中国大陆提供石油和天然气供应服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富地石油官方网站公告称,此次大笔买入中燃的股份,旨在深度介入中国天然气市场,并与经验丰富的刘明辉建立合作关系。

2011年12月28日,富地石油公告称,公司此前已经以2400万英镑买入中燃9404万股(约合3.08港元/股),占中燃总股本的2.15%。

同一天,富地石油与刘明辉成立了一个名为China Gas Group Limited(下称CGG)的合资公司,双方各占股50%。刘明辉以2亿股中燃股票入股(每股作价3.5港元),富地则以所持有的中燃股票加部分现金共计7亿港元入股。

此后,CGG在二级市场上开始大量吃进中燃股票,累计出手30次,使用现金4.19亿港元。

2月17日CGG银弹用尽后,富地石油的大股东Daniel Chiu(邱达强)亲自进场,他名下的私人公司Fortune Max Holding Limited(下称FMH)继续在二级市场扫货,然后再以延期付款的形式转让给CGG,根据CGG与FMH签订的协议,待CGG拥有融资能力后,无论中燃股价如何涨跌,CGG必须以FMH买入中燃股票时的价格向FMH偿债。

SK E&S 亦频繁在二级市场上扫货,且反应更快。去年12月13日,新奥收购公告的当天,SK E&S就吃进1200万股中燃股票,在刘明辉和富地石油进场之前,SK E&S 共出手5次,调动资金约1.38亿港元。

今年1月18日,SK E&S甩出大手笔,一天之内即投入资金约1.46亿港元,占当天成交金额总额的56.82%。这是迄今为止反收购阵营在二级市场上的最大动作。

但从2月28日起,SK E&S停止了对中燃的增持。值得注意的是,2月23日,中石化四川维尼纶厂、韩国SK综合化学株式会社(SK综合化学)和英国BP化工投资有限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共同投资70亿元建设一大型化工项目。

但SK E&S方面4月5日在给《财经》记者的复函中强调:3.5港元/股的要约价格并未反映中国燃气的价值,增持行为是SK E&S独立完成的,之前并未接触过其他股东。复函同时表示:SK E&S和中国燃气的合作是以互相信任为基础的。

由于SK E&S和CGG的增持托市,使得中燃股价很快反超公告收购价,接近中燃的市场人士表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散户股东最好的选择是立即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股票。

根据香港证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4月18日,刘明辉、富地石油和SK E&S所组成的阵营持股比例约为29.25%。对刘明辉阵营而言美中不足的是,根据中燃的公司章程,由于刘明辉离职已超过六个月,其手中的2.35亿股购股期权已经失效。

中国燃气2011年1月31日公告说,刘明辉担任公司执行董事的职务被终止且自2011年1月25日起生效。根据中燃的期权计划规则,刘明辉可以在其与公司的雇佣合同失效后的六个月内行使购股期权。如果购股期权未在该时间内被行使,会自动失效并被终止。

这种局面意味着,无论是召开特别股东大会投票,还是收购财团绕开董事会直接向股东收购股份,刘明辉阵营只须再争取20.75%的股东支持,就可阻击收购。而收购方则需要争取45.13%的股东支持,才可能完成交易。

对于刘明辉不惜代价阻击收购的行为,多位接近交易的人士向《财经》记者分析,其诉求无非有三,或出于创始人情结试图保住对公司的控制权,或为抬高收购价格,或为搅黄交易。若是第三种情况,那就不是常规的商业逻辑所能解释。

根据香港法规,身涉刑案的刘明辉已不可能担任上市公司高管。而刘明辉作为创始股东,其去年12月13日前的持股成本均在2港元以下,如按3.5港元售出将获利甚巨。但之后他在二级市场购进的绝大多数股票,成本却在3.5港元以上,一旦联合体收购失败或坚持原有报价,中燃股价势必下跌,刘将损失惨重。

同时基于CGG和FMH的协议,无论中燃股价出现何种变动,CGG都将按FMH的买入价向其还款,而刘明辉必须承担CGG50%的债务,这将使他承担极大风险。

代价如此之大却义无返顾,另有隐情的分析便不胫而走。多名业内人士向《财经》记者指出,刘任董事总经理期间很可能涉嫌关联交易,一旦达成收购协议,收购方即会按程序进入尽职调查,其中隐情势难掩盖。

尾声尚早

守方牌面占优,但其同盟并非牢不可破;攻方看似局面被动,但仍藏有底牌

从目前的牌面上看,刘明辉、富地石油和SK E&S组成阵营持股比例已达29.25%,优势明显。而除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相关人士对《财经》记者表态将支持收购外,收购方并无明显盟友,手中筹码不足10%,局面较为被动。

据中燃方面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去年李、徐离开董事会后,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开始减持,持股比例已从4%下降到2%。

但牌桌之下存在多个不确定因素,只要其中之一发挥作用,足可扭转战局。目前来看,这场收购战可能会向四个方向演进。

方向一,联合体在5月15日正式发出的收购要约中提高收购价格,并且这个价格让中燃董事会满意并将此交易2024给股东,收购以善意收购告终。接近交易的人士称,利益仍是富地石油和SK E&S首要考虑的因素,如果联合体适当提高报价,他们有可能作出新的选择。

方向二,中燃找到白衣骑士(White Knight,协助被收购方阻击收购方的公司),成功阻止联合体的收购企图。但目前看来,“搅局者”富地石油不具备成为白衣骑士的能力。这家英国上市公司市值只有24亿港元,但已拿出6.19亿港元用于增持中燃。

2月中旬,CGG银弹用尽,其大股东邱达强的私人公司接棒后,扫货频率已明显放缓,疲态尽显。进入3月,FMH共调动4166万港元用于吸筹,这与CGG在1月调动3.82亿港元,2月调动1.88亿港元相比,资金持续能力大为减弱。因此,接近收购方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此案中,新奥与中石化联合体是中燃唯一的竞标者。

方向三,如果联合体在5月15日的要约中并未提高收购价格,或未提高至中燃董事会满意的价格,中燃董事将会在14个工作日内给出否定回复。那联合体就将按程序绕开中燃董事会直接要求股东对要约价格作出表态,并力争获得50.1%以上的股东支持以完成收购。就目前的局面来看,刘明辉阵营已经掌握中燃逾29%的股份,胜算较大。但决战时刻,刘阵营是否会出现分化,尚不得而知。

与富地石油相比,SK集团是更有实力的拯救者。增持过程中SK E&S累计出手33次,每次平均投入资金约2593万港元,远高于富地的均值1067万港元。

但是,SK E&S已在2月28日停止增持,此前五日,SK集团与中石化宣布重大合作项目。接近交易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SK集团态度暧昧,“他们还需要顾虑在中国市场与中石化的合作关系,另外前期的吸筹已让其有了足够的谈判资本。”

中燃近期的股价走势亦非常关键,一旦持续上涨,大量散户会选择继续在二级市场抛货,让刘明辉阵营继续增持成为可能。而收购方则不会以高于3.5港元的价格在市场上吸货。知情人士解释说:“收购方如果以高于3.5港元的价格在市场上买货,就必须修改其要约价格,使其不低于买货的最高价格,这是收购法规的要求。”

方向四,据一位关注此次并购的资深律师向《财经》记者分析,即使联合体最终未能获得50.1%以上的股东支持,此案仍有颠覆因素存在。

201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2024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2011〕6号,下称6号文)。

同年9月,商务部《商务部实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规定》(商务部发[2011]53号,下称53号文)。

6号文对安全审查的范围及对象有明文规定,城市燃气行业归属于重要能源、资源及基础设施,位于审查范围之列。审查的对象则包括了外国投资者通过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境内企业股权,并导致境内实际控制权转移给外国投资者的情形。

目前,通过不断增持,中国燃气的两大外资股东富地石油和SK E&S 的持股比例已分别达到14.80%和10.84%,远超其他股东。

“中国燃气的两大外资股东的频繁增持很可能会触发53号文发挥效力。”该律师称。53号文显示,对于已经或者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影响的外资并购行为,商务部可以“会同2024部门终止当事人的交易,或采取转让相关股权、资产或其他有效措施,以消除该并购行为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53号文还规定,国务院相关部门、全国性行业协会、同业企业及上下游企业都可以向商务部提起安全审查。但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秘书长迟国敬4月18日对《财经》记者明确表示,燃气协会并未就中国燃气并购案向商务部提交安全审查申请。

lpg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7月20日,宇通客车节能与新能源基地在郑州新区奠基。这一宇通投资24.35亿的基地于一年后建成,将成为中国目前投资规模最大的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研发和制造基地。基地建成后,将为宇通带来1万台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的年产能,其中节能型客车6000辆/年、新能源客车4000辆/年。

要知道,这一投资四倍于宇通亚洲客车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客车生产基地。为何宇通要下如此大的手笔?市场前景广阔是先决条件。并且,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是一项持续的过程,需要庞大而持续的资金投入。

宇通预计未来客车年需求量增长在7%左右,新能源客车的比例将快速增长。

不过,虽然新能源早已成为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福田、中通等客车企业也早已制定出新能源客车发展规划,但出于对当时整个行业的技术和市场发展尚无100%把握,宇通一直未做明确表态。大手笔投资节能与新能源基地,表明了宇通发力新能源的决心。

宇通的新能源客车发展规划了两个主要方向:

一是纯电动,这也是产业未来发展重点。在纯电动客车方面,宇通的轻量化优势非常明,12米纯电动车整备质量只有12.3吨,比同类型的其它纯电动车轻2吨。

二是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宇通插电式混合动力城市客车(PH EB)产业化技术攻关项目成为“十二五”规划中第一批获得国家863计划重点支持的新能源客车项目,不包含国家拨款、试验设备及其他设备宇通专门对这一项目的研发投入6000万元,预计到2013年将进行规模化推广。

截至目前,宇通已形成以多名博士和众多硕士为核心的专业研发团队,拥有15个混合动力客车和5个纯电动客车公告,自主研制的新能源客车已分别在杭州、昆明、广州、郑州和新乡等城市示范运伉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奠基仪式上,宇通工作人员告诉《汽车商业评论》,宇通的纯电动车快速充电只需2.5小时,可达到80%的电量,慢充需要8小时,目前,已经在郑州215线路上运行1年多,电池衰减率小于20%。宇通对全铝车身纯电动车的实际路测结果是,满载18吨的情况下,可行驶200公里。

在节能客车研发方面,宇通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宇通博士后项目的推动下,结合宇通热管理系统,宇通取得了整车轻量化、发动机快速启停、辅助系统综合能量管理等多项节能技术成果。不仅如此,作为替代燃料的LNG、LPG、CNG、生物柴油、醇类、醚类等节能客车等也在宇通的深入研究之列。截止目前,已累计销售各种节能客车1万余台。

宇通还制定了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的阶段性市场目标,2012年,推出从10米到18米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和7米到14米纯电动城市客车;2015年,实现市场节能与新能源客车产品的全覆盖。

要实现新能源客车的商业化,核心技术和产品品质是基础。因此,宇通节能与新能源基地并非只是生产基地,新能源客车研发中心也设在其中。按照规划,研发中心下设立新能源客车动力系统、车载能源系统、电驱动系统和整车控制系统等7个专业研发团队,专门从事新能源客车整车核心技术研究,完善新能源产品研发体系。

lpg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设备 油品管理 检验分析 油更换

山西潞安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是国家“863”、“973”高新技术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的延续项目,示范项目的建设规模为16万吨/年当量油品,主要产品为柴油、石脑油、LPG及少量混合醇燃料。2008年12月22日,潞安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钴基固定床装置一次投料试车成功,生产出全国第一桶煤基合成油。目前,公司已经进入正常生产运行阶段,设备各项管理工作亟待规范并强化。为保障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降低动力消耗和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延长设备的使用周期,统一协调油品的使用,规范设备管理工作,经公司机动科仔细调研研究,采用集中管理形式、设备油品漏点专项整治、机组等关键设备重点追踪和设备用油质量动态监控5种管理手段,采用分期专项整治和整合管理测评考核项结合的方式,逐步将设备管理工作引向深入,实现了设备工作的管理升级。

一、设备管理的工作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装备水平的提高,保养水平也亟待提高,2024专家曾预测世界能源的35%左右损失在摩擦、摩损上,管理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可见一斑。管理有其特殊性,如较少形成直观的巨大经济损失,事故责任很容易规避到其他设备备件和工艺管理等其他问题上,管理机制的综合落实难度较大,大部分企业对设备管理不够重视。笔者通过对山西潞安煤基合成油有限公司的现状进行调研,发现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1.三级过滤的执行力度不够完善

对于一级过滤的管理职责不够清晰,油品在领用、发放和使用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三级过滤”制度(即检验合格的油品进固定油桶或油箱是一级过滤;固定油桶的油品进加油工具是二级过滤;加油工具的油品进入设备点是三级过滤),对二、三级过滤的落实也缺乏有效的监督。

2.设备油使用管理问题

在“五定”制度(定点、定时、定量、定质、定人)的执行力度上,仍有待完善。对油的更换,是按设备管理“五定”制度中“定期”执行的(即“定期换油”),这就形成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换油周期内,由于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油品变质后仍继续使用,造成设备磨损及设备事故发生;另一方面,在换油周期后油品各项理化指标和性能仍然良好,定期换油造成了油品的浪费。台账的记录与现场落实情况脱节,台账的记录有较为普遍的代签作假现象,使得现场设备脱离了设备计划监管。

3.废油回收监管问题

废油回收一直是多数企业的一个难题,如:每个设备所用油量有很大差异;油脂的种类繁多,油品的设备耗损率和废油脂的回收力度各异;部分油替换下来后没有进行分类存放;废油回收部门与车间实际废油回收在制度与操作上脱节。部分车间虽然在废油回收上实现了统一管理,但回收效果不甚理想。

二、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目前,公司的设备已经运行7年,工作已迫在眉睫,在公司机电副总对管理的充分重视下,由机动科牵头,根据公司现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决定从如下方面来革新管理工作:

1.加强管理方面的培训

建立管理工作的基本结构,采用集中管理形式,机动科设立管理组,车间下设技术员,由技术员做好车间工作的分工,实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管理培训工作分公司级与车间级两级,机动科负责做好车间级培训工作的指导、监督及奖罚工作,技术员负责车间管理工作培训细则,根据对本岗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重点放在先进的设备管理理念,基础知识,原理应用以及如何正确选油、用油、换油,“五定”“三过滤”“三清洁”,如何进行设备主动维护与等内容。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使领导和员工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原理与方法的学习,使其自觉自发科学地做好设备工作,遵照管理制度认真执行,鼓励工作的求实创新。

2.加强油品进厂及检验分析

a.严格执行进厂油品检验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油品质量,尽量减少在用油品种类,逐步实现油品的更新换代,以便于进行油品的集中管理。质检部门负责对负责油品采购的供应科的新进油品进行抽检、化验,并出具检验报告。质检部门出具油品的各项指标,在分析报告单上作出明确的合格与否的指导意见,并将化验报告上报机电科20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