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计划内容页

下乡调研工作计划(甄选5篇)

2024-07-02 08:32:01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下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下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工作以来,罗小虹同志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政治坚定、思想进步,遵纪守法、道德高尚,爱岗敬业、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城乡规划工作思路指引下,按照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的“讲精神、有精英、出精品”的工作要求,加强政策学习和技术提升,努力工作,充分落实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工作部署,不断破解城乡规划难题,促进全省城乡规划事业协调科学发展,各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主要事迹如下:

一、孜孜以求,不断进取,工作业绩突出

对待工作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对自己负责的每个项目,罗小虹同志都精益求精,反复研究,力求“将传统规划做出新意,把新型规划做成范例”。朋友常劝她,女孩子应“家庭第一、工作第二”,不要过多地投入事业。但她认为,这不是事业不事业的问题,而是责任所在,义不容辞,既然单位和领导信任,把工作交给她,就应该全心全意,尽量做好,不辜负这份工作和把工作交给她的人。

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着广东省城乡规划行业技术研究创新和行业规范管理重担,工作中需要担负大量服务于省委省政府的指令性项目。这些工作通常都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而且很多都是无偿服务,但她深知这些项目是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省级规划技术支撑机构的核心任务,所以从不计较得失,经常加班加点,通宵熬夜,保证按时按质地提交成果。仅在2012年,罗小虹同志就负责完成了广东省委书记同志《在中国国防大学的当前形势报告》、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研究、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珠三角城乡一体化规划》多媒体宣传材料等近10项指令性项目;历年参与完成各类指令性项目40余项,涵盖了重大区域规划、政策法规、技术指引和相关政策等多种类型,并多次获得2024领导的肯定和赞许。近年来,她负责和参与了广东省多项重大规划项目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主要包括:《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大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为专题负责人)、《粤港澳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项目执行负责人)、《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为项目执行负责人)等。如:

1.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该规划是广东省政府与建设部合作的规划项目,2007年省人大根据该规划制定了《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实施条例》,成为我国首部规范区域空间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被认为填补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空白。

研究》,该规划由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委托,是三地首部空间发展的共同行动纲领,该项目的开展为粤港澳三地城市规划的深入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3. 作为项目执行负责人《粤港澳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该项目是2009年省委开展深化粤港澳合作调研的成果之一,该规划提出了在环珠江口湾区建设粤港澳跨界合作创新区的概念,成为横琴新区开发的重要思路,同时还率先提出了“环珠三角紧密合作区”、“宜居城乡建设”等重要理念,为粤港澳区域空间合作及我省的城乡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并受到省委书记的高度评价。

4. 作为项目执行负责人《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等,该规划是落实《珠三角地区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行动计划,在规划中提出的“区域绿道”、“区域公交网”等概念已经成为目前我省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其它全省层面的重大项目还包括:《广东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指引》、《广东省房地产发展及住房政策》、《广东省城镇化发展评估报告》、《构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调研报告》、《澳门与珠三角西岸协调发展研究》等。

通过参与和完成这些项目,罗小虹同志的政策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较大提升,并因此获得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包括:

2005年度参加《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获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2007年度参加《广东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指引》及试点规划获全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2007年度参加《佛山市区域绿地专项规划》获全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2007年度参加《佛山市“城中村”改造规划管理指引》获全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2007年度参加《广州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研究》获全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2009年度参加《粤港澳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获全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二、努力学习,勇于创新,技术水平精湛

在工作过程中,罗小虹逐步形成了科学、严谨的技术作风,并积累了大量的先进规划理念和鲜活的地方发展信息。近年来,为提升城市规划项目的技术水平,罗小虹参与编译的各国原版规划专著近百万字,广泛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并应用到广东的规划实践中去。

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罗小虹同志和同事一起开展了“广东省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宜居城乡建设”、“新型人地关系”等专项技术研发工作。这些专业技术的研发工作较好地将广东省规划实践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相结合,对推动广东省城乡规划行业技术创新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如在“城乡规划体制改革研究”中根据城乡规划作为高效和公平分配土地开发权的公共政策的思路,从“空间+政策”的角度提出了从区域规划到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路线,对于本单位《横琴总体发展》、《河源城乡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制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这些技术研发成果的基础上,罗小虹同志撰写的论文连续4年在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宣读,并在《城市规划》等各类学术期刊上近10篇。

三、投身行业建设,推动行业科学发展

在担任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秘书处负责人期间,罗小虹积极利用省城市规划协会的平台,组织、策划了多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行业活动,包括“全国城乡规划法研讨会”、“大珠三角规划与管理论坛”、全省规划年会等,并负责编撰多期《规划与观察》杂志,组织出版《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广东省城市规划行业发展十周年回顾》等多本专著,为全省的规划技术交流搭建了平台,同时也为广大城乡规划设计机构的技术推介和成果宣传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两年一度的全省规划年会,是全省规划界重要的技术交流活动。“大珠三角规划与管理论坛”是粤港澳三地规划界合作举办的学术论坛,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两届,并获得了粤港澳三地规划界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认同。

四、致力团队建设,带领团队共同进步

下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学 城乡规划 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程兴国(1980- ),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及理论研究;高华丽(1980- ),女,河南周口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历史及理论研究;李慧勇(1977- ),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山东 聊城 252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52-02

一、引言

当前中国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城乡建设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环境保护、住宅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尖锐,城乡建设变得高度复杂化与综合化,城乡建设急需从粗放的规模扩张向精细的内涵质量提升转变,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从城乡的发展趋势、城市的整体性、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的分析入手,在更高的视角、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定义建筑在城乡中的角色,使之和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然而,一些工作内容和建设任务远非建筑学专业所能包容和解决,于是,2011年,城乡规划学从建筑学分离出来,成为与建筑学并列的一级学科,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内容越来越庞杂,因而,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教学内容有待优化。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正式施行,意味着传统城乡规划工作理念、方法和思路将不断更新,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意味着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教学内容要有所更新,在此背景下就需要对传统的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课程进行变革。

二、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城乡规划课程积极性不高。首先,建筑学本科学生大都认为建筑学专业应重点把建筑设计学好,城乡规划知识对做建筑设计影响不大,学习积极性较差。其次,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与管理的依据,具有极强的政策性、规范性和实践性,因此,理性思考、系统解决城乡建设中的问题是城乡规划类课程教学重点强调的,当学生做设计时,就会感到约束条件太多,自己发挥的余地太小,无法体会在遵守刚性约束下进行创新设计、巧妙解决建设问题的乐趣。最后,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对知识目标要求较高,对能力目标要求较低。如“城市规划原理”,当前大多数学校对该课程检验知识目标的方式是闭卷考试,而学生对考试要背诵的枯燥理论不感兴趣,甚至把它当作建筑学课程里“最乏味的课”。

2.思维模式跨度大,学生产生困惑与迷茫。目前多数院校建筑学本科教学是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核心展开的,其主线基本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建筑单体设计到群体组合,因此,建筑设计教学一般从一年级的构成角度的一个方盒子开始空间设计,然后到二年级的工作室、幼儿园、别墅等小型建筑,再到三年级的展览馆、图书馆、体育馆、办公楼等复杂的建筑,最后到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转向以城乡规划课程为主的住区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一到三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十分强调从构成角度进行建筑设计,设计题目的基地条件十分简化,对设计限定条件没有明确要求,甚至可以根据构思的需要假想基地条件。这就造成建筑设计中对建设环境的综合分析与利用方面的训练比较薄弱,一些学生形成了把配景当环境、就建筑论建筑的建筑观,没有建立起建筑设计应从建设环境分析开始的环境观、城市观。而四年级的城乡规划类课程强调系统分析、理性、科学决策,其设计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往复循环优化的过程,与建筑单体设计理论偏重艺术差别巨大,学生在进入城乡规划理论课程的学习时,由于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内容较粗,理解规划理论较浅,很难在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之间快速建构起联系。当设计题目需要考虑的设计要素从单一的建筑要素发展到政策性、综合性极强的城市空间、建筑群体及其他各种相关要素时,学生往往理不出头绪,设计思路很不清晰。

3.知识衔接不顺畅,教学标准无据可循。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系列主干课程有城市规划原理、住区规划设计、城市设计、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等。这些课多安排在四年级,各课程之间时间间隔较短,或者知识教授次序颠倒,造成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的严重脱节,一些重要理论还没有来得及消化理解和运用到设计课的训练当中,建筑学四年级的设计课业就已结束,造成学生的理论基础匮乏,设计实践能力不高,大大削弱了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的意义。如“城市规划原理”课既要讲授城市规划基本知识,又要重点讲授住区规划设计原理,作为后续的“住区规划设计”课的理论基础,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

目前各院校按“专指委”的导向性要求都基本上制定了一套2024城乡规划教学的课程体系,但“专指委”对具体课程无具体的要求,“培养目标”“毕业生基本规格”和“培养方案”都是指导意见,这就造成了各校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选用、教学重点、培养方式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差异。目前,除“城市规划原理”课有材外,其他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不同院校、不同教师的授课内容和侧重点差别很大,最终,很难衡量毕业生的实际城乡规划方面的知识构成是否达到“专指委”的“培养目标”要求。

三、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课程教学探索

针对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现状,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课教学团队以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考核方式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主要有以下改进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设计实践要求和社会热点。目前除2010 年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厚达712页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教材外,其他城乡规划类课程教材内容更新较慢,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如住区规划设计教材,目前从大城市到小城镇的住区建设以小高层、高层为主,而教材却还以底层、多层为主来讲解,理论落后于实践,和实践应用脱节,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着重讲解高密度住区规划设计中的设计思路与手法。另外,针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目标重知识、轻能力,导致学生对枯燥理论不感兴趣的问题,我们采用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以专业角度去解决问题。为保证教学质量,城乡规划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和课时数都纳入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城市规划原理”采用理论讲授与学生调研、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住区规划设计”课中,住宅类型与居住区布局、环境调研分析作为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实际需求,探寻解决之道,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拓展设计方案构思深度。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如结合国家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将和谐社区、青少年创业住宅区、廉租房住区等纳入教学。

2.培养价值观念、培育思考理性――系列设计课中全程融入建筑价值观、城市观、环境观、技术观。城乡规划类课程培育的设计思维模式与工作方法是系统性分析影响要素,理性、科学判断与设计目标的主要矛盾所在,进而在设计中巧妙地把矛盾化解,是一个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向设计目标迈进的过程,它强调系统分析、理性决策、从宏观到微观逐层深入的思维模式,而这恰和目前缺失明确城市、环境限定条件及建筑价值观的建筑学前三年建筑教育中设计思维模式与工作方法相反。为了融合这两种思维模式,缩小思维跨度,我们采取把城乡规划知识向前渗透和融入,积极参与到前三年的建筑设计教学中去,从建筑设计基础阶段开始,将建筑价值观、城市与环境观念逐步引入,建筑设计与限定条件关联度逐步拓展。在建筑设计入门阶段,主要侧重于自然地理条件、四邻建筑和景观要素的限定;在基础加强阶段,主要侧重于地域环境特征、历史、文化要素以及既定地段环境空间对建筑的制约性;在综合提高阶段,则侧重于建筑价值观、城市群体建筑环境、基地自身地形条件以及规划控制条件的加强。

建筑学本科到四年级已开设了十分全面的建筑技术类课程,为此,在四年级我们也十分重视对技术理性的培育,主要在城乡规划课程中加强了设计软件的应用,培养学生综合思考、科学验证的习惯,使设计方案更加合理可行。如“住区规划设计”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天正、草图大师、3DMAX等实用性设计软件对住宅日照分析、建筑形体、外部空间及景观竖向等进行研究。

3.形成教学体系――以实践素质能力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建立有效衔接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我们建立了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立足实践,而又不受限于实际,不满足于用一般的设计原理进行教学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而是引导学生对某一课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寻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着力点、突破点,进行设计创新,使学生在掌握一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扩充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强化思维逻辑,逐步建立研究型设计的一般步骤。教学目标上着重强化能力目标要求,从侧重掌握知识改为提高设计实践能力。

城乡规划研究型实践教学课程包含“城市规划原理”“住区规划设计”“城市设计”三门课。其中,“城市规划原理”48个学时,是建筑学专业基础课。“住区规划设计”56个学时、“城市设计”64个学时,都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三门课程均在四年级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和“住区规划设计”在第七学期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在前半学期、“住区规划设计”在后半学期,使得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城市设计”在第八学期开设,以形成较好知识衔接。每门课都包含基础理论知识概论和设计实践两部分,对重要理论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也能将知识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使得城乡规划类知识和建筑类知识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水平。

三门课教学实践措施如下:(1)“城市规划原理”坚持精讲基础理论知识,然后把学生分组进行专题研究,到实地进行调研并总结,课上专题汇报交流内容,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深入研究某些问题,提高参与度,也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的形成、发展规律与理论,城市的用地分类与用地构成,城市的规模、功能、结构与形态,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历史街区,古建筑保护和城市更新等知识。另外增加了城市综合体、注册城市规划师案例分析等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方法,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考核方式从原来的闭卷考试变为专题研究评分。(2)“住区规划设计”紧密联系当前房地产市场实际,选择学校所在城市的实际案例,模拟设计院工作场景,“真题假作”。课程增设了社区调研分析、房地产项目策划和概念构思的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系统的、综合的详细规划研究能力。选择经济适用房社区、住区交流空间、住区道路交通系统等方向进行专题研究,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住区环境理论的基础上,设计更具深度。教学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住宅群布局、公共设施布局、绿地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组织等基本知识,并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套住区规划设计图。考核成绩中设调研报告、专项研究成绩,占总分数的30%。(3) “城市设计”课的题目选择教研室实际设计项目,增加了虚拟实际设计过程环节,组织模拟方案投标评审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汇报方案并回答教师、同学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方案的总结归纳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评判能力。教学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城市设计的阶段、城市设计分析的理论知识,并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套城市设计图。考核成绩中设调研报告、专项研究成绩,占总分数的30%。

四、结语

建筑学专业的城乡规划课程的教学核心目标在于使建筑学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城乡建设,从更多的视角、更高的视野去研究建筑。建筑学学科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社会及城乡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教育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化。我们应积极探索不同时期的教学特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鸿雁.非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3).

[2]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筑学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下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同志有着长期的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多年来始终坚持为农村服务。担任***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以来,他认真贯彻省、市2024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安排部署,他不断强化帮扶意识、健全工作机制、拓宽帮扶思路、落实帮扶项目、解决农村实际困难,坚持以解决广大贫困村群众行路难问题为重点,不断加大交通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积极实施交通扶贫开发工程,通乡路、通村路、农村乡镇客运站、停靠站、江南乡等一批交通扶贫工作均取得一定成效,为全市扶贫开发整体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一、深入调查研究,谋划扶贫开发工作思路

为了准确把握目前农村交通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交通扶贫开发工作,他经常轻车简出,深入县市、乡镇、村屯调查研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摸底,农村广阔的土地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对县乡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全市农村公路状况、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在他良好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的带动和感染下,我局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全体同志动真情、动真格,真扶贫、扶真贫,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进一步确立了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找出问题症节,找准致贫原因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制定出台了“***市农村公路10年远景规划”和“***市农村公路发展五年规划”,科学合理的确定了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目标、规模、重点、技术标准及实施程序。全面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

二、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帮扶工作稳步推进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确立了我局总体帮扶工作思路、推进策略、工作重点和工作机制,贯彻“统筹协调、发挥优势、形成合力”的工作方针,并较好地坚持了定期走访调研、定期分析情况、定期讲评工作、定期通报情况的“四定”制度。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分工,发挥了部门和行业优势,形成了工作合力,落实了责任,层层抓好落实,一级抓一级,措施有力,狠抓落实,使扶贫工作越来越深入,措施越来越有力。做到了思路一起谋、工作一起做、成果一起出。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我局有多人次深入各乡镇、村屯调查研究、落实帮扶项目,开展送温暖活动,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他的表率作用,我局对交通扶贫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制定最优惠的政策,创造最好的施工环境。确立了以提升市、县、乡、村公路通行条件,促进与外界沟通为重点,积极申报项目,经过他和工作人员多次跑省进京,争取建设计划,落实工程建设资金,争取资金,加快公路建设步伐。

三、谋划发展思路,构筑交通先行发展战略

承接“九五”公路建设的强劲发展之势,他以大气魄、大手笔,结合我市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抓紧组织实施交通扶贫开发项目,加快公路运输主通道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公路建设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思路,明确了加大投资的办法。在交通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到早规划、早部署,早安排,早启动。切实加快***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全市行政村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实现乡乡通油路;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改善路面质量为重点,以提高乡村公路通达深度、扩展完善区域公路网络为中心,改建主干线公路、骨干通道为二级公路,扩大油路覆盖面;升级改造乡村道路,提高技术等级;修通环县公路通道。形成以***为中心,以二、三级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乡乡公路为分支,以乡村公路为延伸,以环县公路为框架的四通八达、互联辐射的全市公路交通网络。

四、全面开工启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在他的带领带,全市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努力工作,奋发进取,从XX年开始到XX年,计划完成16个乡(镇)与所在县(市)用次高等级以上等级公路相连接,使我市等级路面硬化的乡(镇)从现在的40个增加到56个,占乡(镇)总数的100%,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建设公路里程800公里以上的规划目标。XX年已完成208.7公里,到XX年底共完成552.6公里,占总里程的69%。已用次高等级以上等级公路连接的乡(镇)达到50个,占规划目标的89%。受益人口增加近38.73万人,为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XX年,全市通乡公路建总投资8.32亿元,设计划总规模396.2公里,计划竣工343.9公里(***至省界52.3公里为3年工程)。续建***至省界、***至***、*** 至***、***至***、***至***、***至***等6条通乡公路,总计253.3公里。新开工项目总投资1.1亿元。建设7条总计142.9公里,***区至***公路、***区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XX年我市计划建设通乡公路134.3公里,分别是***至***42公里、***至***10公里、***区至***5公里、*** 至***46公里、***至***19.3公里、***至***12公里,计划总投资32268.4万元。在改善农村候车环境方面,他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为了改善农民提高出行条件,XX年将建设8个乡镇客运站、20个农村客运停靠站。现已完成立项准备。通过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将极大的改善农民出行条件。

五、坚持标本兼治,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下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调研对象;调研的意义;企业调研

[DOI]10.13939/ki.zgsc.2015.46.147

1 调研的意义

市县的治理情况就是国家的缩影。只有市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风气良好,才能构筑起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的整体风貌。一个市县的发展水平如何,是检验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准。

市县“十三五”规划作为指导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一般由政府2024部门(大多为发展改革委员会,下同)组织专业的第三方咨询机构共同编制。调研工作则是编制规划的基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否重视调查研究是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重视调研,求真务实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开展工作始终坚持的基本方法。深入基层,切身考察,到乡镇、企业、各部门去开展调查研究,才可以了解到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和实际情况,为“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提供真实有效的素材。

2 调研对象和主要内容

规划调研主要面向市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

2.1 调研对象和参加人员

一般情况下,规划调研由市县发改部门人员会同规划编制机构的专业人员,组成调研组开展工作。

调研对象包含政府各组成部门、各乡镇、各园区、重点大型企业及部分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和群众。其中,重点是各乡镇、企业及政府组成部门。

2.2 乡镇调研的主要内容

乡镇作为基础的组织,是切切实实的改革带动者和执行者。规划能否最终落实,关键看基层工作是否扎实到位。

针对各乡镇,主要调研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进行。

首先,要了解乡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各乡镇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乡镇在市县里的定位以及将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其次,要了解乡镇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情况,特别是需要申请列入县、市、省级重点的情况,为上一层级规划提供资料。再次,要调研乡镇主要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企业结构,以及和周边乡镇是否存在区域合作、空间布局方面合作。最后,了解当前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潜在的机遇、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分析制约发展的瓶颈,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思路。

2.3 企业调研主要内容

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细胞,是“十三五”规划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调研主要分以下四个部分。

一是企业发展基本情况;二是提出建议列入“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三是企业希望政府出台的2024政策,如产业政策、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简政放权、土地规划、园区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配套、创新激励等;四是企业自身对于资源、环境、税收、就业等的影响和作用。

2.4 政府组成部门调研主要内容

如果说乡镇和县的规划是大小关系,乡镇是要做小而全的规划;那么政府组成部门的各个专项规划和政府总体规划则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专项规划是各职能部门等以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并决定该领域重大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政府组成部门的调研,要以其所涉及的领域为重点,主要了解其专项规划的针对性、实用性,专项规划对总体规划的服从和衔接,以及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之间的统一。

3 调研的程序和方法

程序流畅,方法恰当,调研工作就可以事半功倍。

3.1 调研程序

调研程序可分为准备、调研、整理和总结应用四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准备阶段开始于规划编制工作确定之初。市县发改部门充分考虑调研内容的必要性、可行性、适当性等,明确调研的任务、对象、目的、要求和意义。之后由专业咨询机构设计调研方案,并制定提纲,问卷,表格等,将调查内容具体化。

第二,调研阶段。发改部门和专业咨询机构成立调研组,依据调研方案,灵活选用各种调研方法开展调研。调研中应注意调研对象的确定和调研数量的合理安排,通常来讲,调研的覆盖面越广,调研的数量越多,调研的可信度与有效性就越高。为保障调研的顺利进行,可由发改部门向政府上报调研计划,并由市县政府(人大)发文,安排具体行程,统一组织调研。

第三,整理阶段。将2024获得的资料进行检查、核对、归类,使资料系统化、条理化。部分数据资料,可采用数据模型或计算机程序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或验证假设。整理过程中要把握好真实性原则(整理资料的最根本要求)和准确性原则(描述事实要准确,特别是数据)。

第四,总结阶段。调研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并编制调研报告。调研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内容:导言、调研概况、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下一步工作的建议、结尾。调研报告内容的最终落脚点是规划,对于调研中的各种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拿出有分量、有深度、有价值的调研成果,运用到规划编制工作中。

3.2 调研方法

根据调研对象的不同,总体规划调研一般采用普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调研方法。普查作为较全面的一种调研方法,一般会对市县的所有乡镇、各政府组成部门进行调研。普查涉及面广,指标多,工作量大,时间性强,但可以取得准确的资料。而重点调研则是一种非全面调研,主要用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它是在调查对象中,只选择少数重点内容所进行的调研。重点调研的特点是省时、省力,但基本上也能够反映规划调研中的主要内容。

4 调研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注重各市县主体的差异

由于各市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同,主体功能定位不同,未来的空间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不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矛盾和任务也有所差异。“十三五”市县规划调研方案和主要内容的设计,要按照不同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各自的资源和比较优势,针对不同的主要矛盾,突出各自的首要任务,以达到不同的目标来进行。

4.2 注重专项规划内容的调研

规划编制的调研中,要注重对各个专项规划中内容交叉重复,甚至相互矛盾冲突的内容的甄别和判断,要善于倾听各部门和行业的意见,修改存在矛盾的规划,精减由市场起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领域的规划,将一些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作用但不宜编制规划的领域调整为行动方案或专项政策。各部门、各领域的相关规划、行动方案、专项政策,要围绕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具体化,形成落实总体规划的支撑。

4.3 注重基层和群众的声音

市县范围虽然相对有限,但谋划发展,筹划空间,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整体考虑,更需要进行大量深入调研和论证工作。所以,调研不仅仅是实地调研过程中一阵风,也是在整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长效的制度和习惯。要增强规划编制工作的公众参与度,当现场调研、座谈会结束后,仍然可以让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能够通过微博、微信、网络、电视、报刊等信息平台,提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凝聚社会共识,使调研成果和规划编制既有利于明晰政府职能,又有利于引导市场和服务公众。

综上所述,规划调研作为编制工作的基础,在调研中要紧紧围绕体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重点考虑关系到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点问题,增强调研的针对性、实用性,合理设计调研方案,科学编制调研报告,并应用到规划编制中去,使得规划成为指导市县未来发展的战略蓝图和行动纲领。

参考文献:

[1]吴宜夏.协同创新思维下的“十三五”规划编制[J].北京观察,2015(7).

下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 学科设置 行为转变

一、学科升级是对城乡规划行为的肯定

学科升级不仅仅是学科领域本身研究方向和内容的变化问题,它还涉及后续的职业制度设计、职称制度调整、统计项目调整、职务与岗位设置等一系列问题,明确学科升级,就是肯定此类学科在国民生活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其突出的社会地位。当然,学科领域本身也应该珍惜这种荣耀,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内容,打破原有积习,跳跃式思考,以其作出更大的社会贡献带来更丰富的社会成果。

(一)学科调整的积极意义

将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是我国国情所在,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纲要》中,将国家“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列为重要的领域。近30 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使我们的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在未来的发展中,大中小城市和广大的乡村,都急需城乡规划学科的专门人才。将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这对于解决学科发展被制约的困境,推进当代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城乡规划领域仍为对学科调整带来的变化做好应对策略

城乡规划学科的升级问题探讨了将近十年,各种行为转变探讨也较为充分。然而,学科调整毕竟是教育领域的问题,源头上的调整完毕到最基层工作行为的转变还是有相当漫长的落实过程的。

二、学科升级后城乡规划行为应该主要思考的问题

学科调整后城乡规划行为需要思考探索的问题繁多而细致,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升级——社会需求使然。我国从1952年设立城市规划专业,其作为工学门类下建筑学一级学科之中的二级学科,已经经历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建筑工程类的知识面已无法应对城乡综合发展的复杂性与多元性。规划工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城乡规划学的知识结构和职业需要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建筑学为专业主体的传统内容,学科升级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第二,反思——“供需”尚有差距。庞大的需求推动了规划学科和规划行业的发展,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反思,社会对学科的需求有哪些。作为“供给”方,学科的知识构成与社会需求紧紧相连。第三,发展——紧抓核心内涵。城乡规划学升级为一级学科,无疑是让其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上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服务公众是我们应该特别审视的一个问题。发展平台越大,研究领域越广,我们越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核心价值,把握住学科的内涵。保证城市土地和空间的集约利用、综合协调各方利益应该是城乡规划学的核心价值。综合协调是城乡规划学的核心方法,土地和空间利用是其载体。

三、学科升级后城乡规划行为工作原则

第一,城乡规划要为社会、经济、文化综合发展服务。实施城乡规划与城乡综合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据的。没有城乡的不断发展就不可能为实施城乡规划提供物质基础。在编制城乡规划时是否有利于区域综合发展、长远发展,应当成为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城乡规划工作的根本标准。

第二,城乡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从根本上讲,城乡规划的目的是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取得城市建设合理化的最大成果,对于国外的先进经验和优秀的规划设计范例,也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吸收其精髓实质,而不是盲目追求它的标准和形式。

第三,城乡规划应当贯彻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城乡规划必须树立贯彻2024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对于每项城市用地必须认真核算。落实各项节水措施。要大力促进城市综合节能,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完善城市供热体制,重点推进节能降耗。

第四,城乡规划应当贯彻建设人居环境的要求,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城市的合理功能布局是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各项特定的环境要求,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规划方法和环境门槛的提高,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五,城乡规划应当贯彻城乡统筹、建设和谐社会的原则。城乡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设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要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深入研究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各种层面的利益需求和矛盾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条件。要建设和谐社会,还必须处理好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四、学科升级后城乡规划工作行为内容转变

第一,由“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一字之差,调整的对象即从城市走向城乡,从而将原来的单体研究对象转变为城乡统筹考虑。第二,从坚持的原则来看,升级后的行为措施应更注重资源保护、统筹协调而不是原来的单一强调技术手段。第三,从方法上来看,升级后的行为措施应注重规划的实施和监督,而不是原来的老编制和审批,这也是城乡规划自我发展的必须和前提。第四,作为更加独立的学科建设体系,学科升级后的城乡规划行为的法律责成体系必将更加完善。第五,作为刚刚独立的自由学科,以前工作强调规划部门的作用应转变为强调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以保证其行为措施与受众对象亲密结合。第六,独立完善的学科建设必将有配套的法律支持,这就注定规划执法行为更加明确、执法手段更加丰富,当然也更加科学和适用。第七,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新的规划行为必须充满弹性,才能动态地适应城市的快速变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