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供销社培训心得体会(整理5篇)

2024-07-02 18:13:02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销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销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销系统;集团化;营销类;社会服务

职业院校服务社会,既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自身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对职业院校的外在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讲,以重点示范专业为龙头,整合行业、学校、企业及地方政府的优势资源,提升专业社会服务功能是整个学校乃至职业教育集团社会服务功能得以体现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平台。因此,在政府大力鼓励集团化办学的背景下,充分依托供销系统平台,促进系统内部院校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已成为职业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做大做强教育品牌的有效路径。

营销类专业在促进农产品销售,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当前供销社已进合发展的新阶段,营销类专业如何依托供销系统集团化教学平台打造示范专业,让专业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是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深入探讨依托供销系统行业集团化办学平台,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与服务新农村建设能力的提升,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依托集团化办学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基本目的是整合各方有限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高效运转优质资源。供销社系统集团化办学即以供销社系统内职业院校和农业企业及行业特色企业为主体,各级供销社、专业合作社及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以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三农为主要目的的合作办学联合体。而职业教育集团服务三农,提供培训服务的重担主要由职业院校来承担。综合国内外文献表明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主要指高等学校直接为当时、当地社会的需要服务包括技术指导、成果转让、业务咨询、职工培训、社会工作等等具体形式。

组建职教集团是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新路的可行途径,是新形势下促进职业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组建职教集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骨干带动,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基本要求,以具有较强实力的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或高职院校为龙头,以优质专业为纽带,以校校联合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突破,构建由骨干学校、相关企业、行业等法人实体自愿参加,平等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运作、互惠共赢的非独立法人的办学联合体、产教结合体和利益共同体。

因此,只有通过集团化办学,吸引各方参与,充分利用合作资源,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地方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二、集团化办学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供给现状分析

通过对供销系统多个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模式进行了访谈调研后发现,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各个院校对社会服务普遍较为重视,具体模式从单一化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一)“引进来”社会服务模式

现在院校普遍设有校内实训基地,这类实训基地主要由校内实验室、实训室等组成。基地在日常教学中通常用于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及实践性课程,同时也可为企业、机构提供技术、管理培训等。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这类培训,一方面,学校可了解企业对人才专业素养的具体需求,从需求的角度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企业也可节约引进培训人才、建设培训场所等经费,实现双方的共赢。

如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营销实训基地”(网上供销社),是依托湖南现代商务职业教育集团、中华全国供销总社职教集团、湖南省农产品经纪人协会、湖南省茶叶流通协会等四个校企合作平台,与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出资入股建成;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特产集团合作开发的“万禾”农产品展销厅,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已成为该院市场营销专业涉农方向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亮点之一。

另外,很多供销系统高职院校均设有农业商贸类职业技能和农产品经纪人等考试培训,且同时也作为资格证书的考点。这对于企业而言,可通过在高职院校的培训和考证,实现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随着企业对岗位专业素养要求的提升,这些资格证书是从业人员所必须持有的。

(二)“走出去”社会服务模式

高职院校的师资往往具备“双师素质”,既获得教师资格,又兼有专业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或者具有在行业第一线工作经历。这些教师走进区域社会,进行各类讲座,或是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可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得校内知识和行业技能通过教师的“走出去”实现了外溢效应。

例如,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农产品营销工作室”, 旨在对师生进行多方位的培训, 该校进而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实现对师生的专业技能鉴定与认证。而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进行合作,紧紧依托行业,以学训一体的实训形式既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对接, 又成为农产品质量检测技能人员的培训基地,充分实现实训基地的实现社会服务功能。

(三)“校企互动”社会服务模式

高职院校普遍通过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方式实现与企业的互动。校外实训基地是学校利用企业或机构的资源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校外实践教学场所。专业指导委员会则以专业为单位进行设立,会成员主要由行业专家构成,每年召开1-2次会议,针对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课教学大纲、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进行讨论并修正,同时提供来自行业的就业人员素质要求信息。通过这些的交流平台,学校培养的人才更能与人才市场需求对口,而学校也由此能汲取来自行业第一线的信息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除此以外,不少高职院校还提供人力资本共享、咨询服务、技术开发服务、行业标准设立服务等,在供给方面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这些高职院校正努力从各方面不断开拓,其全方位服务体系的建立已见雏形。

三、制约供销系统职业院校营销类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发展因素研究

(一)总量上的供不应求

虽然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供给逐步发展,但总的来看,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模式并未满足区域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西方发达国家地方高职院校建立的初衷相比,我们的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初衷更为侧重于教育而非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这与我们传统中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主的办学理念2024。

(二)结构上的供需矛盾

1.形式上的矛盾。区域社会需求的主要服务形式与实际采用的主要形式存在着的错位,由于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与社会发展具有相对滞后性,导致了高职院校在根据专业而提供的相关社会服务过程中往往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不同步,因而对区域社会的具体需求缺乏深入认识和了解,这将影响到社会服务职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主体上的矛盾。区域社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需求定位于技能和实践,以工作为中心;而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定位则侧重于理论方面,以知识讲座的形式存在。可见,作为供给主体的两类院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需求方的定位非常清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作为供给主体本身的高校却对自身的定位并不准确,一味追求“小而全”,忽视了精细化和专业化,这也是导致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形式错位的本质原因之一。

(三)缺乏缓解供需矛盾的平台

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供需双方双向互动的过程,既需要高职院校本身的思考和改革,也需要区域社会提供需求和建议。但就目前而言,区域社会与高职院校之间缺乏交流平台,两者之间没有统一的共同目标,这是高职院校提供的社会服务尚未能满足区域社会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两者之间进行合作的主要障碍所在,是缓解供需矛盾和健全社会服务功能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依托集团化办学平台保障营销类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运行机制研究

无论是在社会服务的总量上还是结构上,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尚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这将成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的障碍。究其原因,这与传统教育理念中的重“学”轻“术”,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机制欠缺,缺乏沟通与激励等原因2024。我们认为要改善这一供需体系及现状的矛盾,需要从专业、院校、政府三方共同努力。

(一)进一步明确集团化办学背景下供销系统院校“服务三农”的社会服务职能

1、在社会服务中,供销社职业院校要率先成为培育新农村现代职业技能者的人才高地。因此,集团化办学的供销社的职业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主动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新型农民的历史重任,充分发挥供销社职业院校的商贸教育资源优势,组织未能参加学历教育的广大社会青年和下岗再就业人员接受技能教育,主动参与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认真开展供销社社员与职工的教育培训,打造成农村现代职业技能者的人才高地,为新农村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合格劳动者。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承担了供销社系统管理人员和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工作,提升了本专业为区域经济和供销社系统服务水平,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了农村经济与供销社系统的发展。

2、明确集团化办学供销社职业院校成为农村现代职业技能的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职能。供销社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在商贸物流、农业物资、再生资源、信息科技等方面的专业、行业特长,抓住机遇,争取财政支持,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抓紧配齐配好供销社职业院校的多媒体技术实验室、电算化会计实验室、测土配方实验室、企业级跨平台软件实验室、虚拟物流综合实验室等教学设备资源,促进供销社职业院校与供销社涉农企业的校企合作,转化教学成果,延伸课堂空间。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学院师资优势,与萧山供销社和万丰集团合作,成立农产品营销研究中心,重点开展供销社系统农产品流通网络等相关课题研究,开展技术开发与服务,共同研究解决农产品、农资以及日用消费品营销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农产品营销研究中心,开展技术服务、课题研究和科普服务,提升了营销专业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有助于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人才、技术等资源匮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3、明确集团化办学供销社职业院校承担农村职业技能的鉴定阵地的社会服务职能。开展农村职业技能鉴定,供销社职业院校既有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优势与农村标准化经营技能的鉴定优势,又可以充分发挥供销社系统的行业资源作用,与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农产品经纪人特别是当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共建实践平台。供销社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争取与当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合作与支持,成为有志于服务新农村的职业技能“多证书”获得者的鉴定阵地。

(二)集团化办学背景下供销社高职院校营销专业需立足于市场

专业在提供社会服务过程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自身优势,但仅仅发挥自身优势还不够,需要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前提下,从区域社会本身的需求出发,对现有的社会服务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这是解决社会服务形式错位最根本的方法,也可使得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社会经济两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双方的共赢发展。除此之外,专业还需将视野拓展到三农和基层,在原有行业性和区域性的基础上,增加基层性,从更广阔的市场角度来重新思考社会服务的形式与范围。

(三)供销社高职院校需转变办学观念

首先,需调整高职院校的职责体系,重新审视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性,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互动机制。若高职院校单一地侧重人才培养或科学研究,容易导致培养的人才、科研的成果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轨。社会服务作为高职院校与区域社会的桥梁,是教师与学生开拓视野、丰富实践经验的有效途径,成为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以及科研方向不断创新的源动力。

其次,院校需明确定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社会服务职能之间存在着区别,高职院校以“术”为主,而非“学”,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有针对性地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小而全”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难以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和优势。这也要求院校无论从人才培养模式还是课程体系都要加以改革。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调研的结果,与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共同研讨和调整了人才培养的定位。另外,市场营销专业结合浙江区域经济和新农村发展,重新修订了课程体系,设计了新的教学内容,开设了《农产品营销》、《农资营销》、专题营销训练(农产品营销)等课程,提高了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程度,增强了学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

最后,院校需强化服务意识。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往往隶属于某些特定的行业机构,但作为高等院校乃至区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根本的服务对象是区域社会,而非仅限于机构本身。建立并强化高职院校的区域服务意识,是加强社会服务职能和完善全方位服务体系的内在动力。

(四)地方政府需成为社会服务供需双方合作的推手

区域经济主体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普遍缺乏平台,推动两者之间建立合作的动力机制尚未形式,除了高职院校强化自我服务意识推进内在动力外,外在动力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也极为重要,政府正是外在动力机制的重要组成因素。我们认为,一方面,政府可考虑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缓解社会服务供需体系及现状矛盾;另一方面,政府2024部门也可通过搭建各类平台促进社会服务,推动两者之间的互惠、互补合作,实现供需双方共赢模式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缪顾根.大学的定位及社会服务职能探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0-122

[2]苏文锦.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66-170

供销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就业

直销作为一种商业销售模式,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中国直销行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海闻说:“中国一方面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却面临解决就业问题的巨大压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也对就业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些劳动者可能会面临新的挑战。所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际上就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途径。”

目前,完美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的就业人数有2000多人,直销员就业达5600人,专卖店的就业人数达33000多人。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业务队伍的不断壮大,完美提供的就业岗位将远远不止这个数目。

近年社会就业压力居高不下,解决就业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胡瑞连认为,直销企业今年发展迅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一定程度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凸显了行业的正能量。

安业与乐业

“如果仅仅只是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不去考虑就业的效率,那么提供的就业岗位就只是一种数字游戏。”胡瑞连认为,让就业者获得就业后的发展,才是对社会真正的负责任。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直销行业虽然为社会创造灵活的就业机会,但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直销人员队伍素质良莠不齐,一直为社会诟病,也直接影响了行业社会公众形象,这时行业的培训也就尤为关键。

完美公司认为:“解决就业只是给了一个人一份工作,而安业,则可以让一个家庭有了生活保障,乐业,即可促进社会和谐。企业在创造了岗位后,把人招进来,必须用一套系统的培训方法,以及有感染力的企业文化,让职员安业并最后乐业,愿意为家庭、为企业、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开发就业岗位、培训员工技能、创造安业模式、乐享职业成就成为了完美的新课题。除了国家政策法规及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性培训和产品专业知识培训外,完美公司还提供技巧和技能的培训,如销售技巧、沟通技巧、演讲技巧、如何理财、如何舒缓压力等,以及各种素质的培训,如阳光心态、九型人格、礼仪、服装搭配、质量管理培训等等。

传统文化的力量

由于马来西亚华侨的背景,完美在培训中更看重传统文化和心灵重塑。这成为了完美三业培训体系背后保驾护航的力量。

胡瑞连说:“2024传统文化,我们海外的华人仿佛更重视,但是到中国后,发现这里的很多朋友好像有点不在乎传统文化,不过这两年,各地2024传统文化又热起来,我们在内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去追求时尚,而是我们确实认为应该在内部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让我们所有人都养成自律的习惯。”2004年,完美邀请台湾著名学者傅佩荣教授给完美店主进行了几次传统文化及心灵重塑的培训,特别是在汶川地震后,完美立即将傅佩荣做的心灵辅导光碟派发给四川受灾家庭,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安抚作用。2012年年初,完美对全国近5000家店主进行了《弟子规》的培训,取得较好的效果。

稻盛哲学良方

直销行业往往存在一种现象:在销售队伍中,会时常有浮躁、激进、快速致富的思想冒头,业务员的迷失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业务员刚进入行业,都是抱着创业的劲儿拼搏,但取得成功后往往会迷失自我,觉得茫然,没有更远大的追求了。

让胡瑞连担心的是,如果业务员失去了追求,走向反面,出现违规操作,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公众形象,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公众形象。

完美防御的良方就是稻盛和夫哲学。

稻盛和夫是日本的经营之圣,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并用“经营哲学”在424天内拯救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他提出的观念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很浅显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如磨砺心志的“六项精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谦虚戒骄;天天反省;活着就要感谢;积善行、思利他;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供销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立足行业特色。探索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之路

科技推广中心是总社直属的专门从事公益性科技推广服务的组织机构。科技推广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围绕农产品产业链全过程,积极组织开展供销合作社科技推广服务。在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与队伍建设、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心成立十余年来在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的实践表明,立足产业特点和系统特色,把握农业科技的新形势、新任务,开拓创新、服务三农是推动农业科技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根本。

(一)搭建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村、涉农企业和农民社员提供社会化服务

科技推广中心自成立以来,先后建设了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网、中国农产品交易网、总社农业产业化项目库等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以及“两新一特推广网”(新型农药、新型农膜、特殊功效肥料)、农业再生资源利用专业委员会和良好农业规范农产品认证信息服务等公益性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和实体性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其中: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网和中国农产品交易网立足推进整个农产品产业链科技进步,在开展信息服务方面累计采集科技与商贸信息数万条,受众达1500万人次。网站月访问点击量5万余人次,累计访问点击量60多万人次。GAP农产品认证信息服务等公益性科技推广服务平台,通过信息服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广与培训服务,在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与农产品质量认证信息服务、鲜活农产品流通技术、节能减排与农业废弃物利用、农业安全投入品生产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认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不断提高农业生态化、农产品生产流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监控、推进总社农业标准化和GAP认证试点工作、培训各地供销社农业标准化管理部门人员和相关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体系内审员等技术骨干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两新一特”推广网自1999年成立以来,入网厂家和商家网员数百家。“两新一特”推广网每年都组织网上试验示范和产品推广,每年能帮助厂家实现销售新型农资产品50万吨以上,年销售额达数亿元。这些公益服务平台的建立,成为相关部门、农业企业和农民免费获取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和科技知识的窗口,不仅受到农民的欢迎,也受到社会的关注。

(二)面向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推动科技交流,促进供销合作社科技进步

科技推广中心面向各级供销合作社、各地社有企业、专业合作社、商品化基地以及各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组织,举办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大型综合科技交流洽谈活动、专题展示活动、以及各种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会、农业产业化项目会、适用新技术应用对接洽谈会、难题招标项目专题与对接会,试验示范现场推广会、国家农业政策计划项目申报专题辅导会、专项培训会等数十项。系统内外组团参会及各项交流与合作成交非常踊跃,极大地推动了系统内外科技交流和各地供销合作社科技进步。

(三)积极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促进产学研合作,为行业提高科技应用水平服务

利用各类信息平台和专项试验示范推广对接活动,组织直属院所及各地高校、涉农研究机构以及相关高新技术企业,推广各类供销合作社适用新技术、新产品数百项。其中“生物有机肥工厂化生产成套技术”、“户太8号葡萄新品种”、“新型可控缓释肥料系列产品”、“生态多功能菌剂及生态BB肥”、“山野菜保鲜与速冻加工”、“测土施肥技术与产品”以及“QLS全硫化单体速冻”、“棉籽饼生物脱毒技术”、“秸秆综合处理技术”、“秸秆煤气技术”、“干式环保养猪技术”、“MI生物有机肥”、“农残降解剂”、“海藻系列植物肥”、“农产品超微粉碎机组”等上百项农业新技术及新产品在供销合作社系统和广大农村得到了推广应用,受到广大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产业化基地、专业合作社以及广大农民社员的好评。

(四)立足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在科技创新方面,总社科技推广中心立足行业特色,依托系统优势和科研院所,承担并完成了总社新网工程项目、国家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和总社重点科技开发与推广项目近10项;牵头组织并承担了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星火计划项目共17项;组织承担了多项发改委银河培训工程项目、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在科技项目运作上,打破部门、单位界限,努力形成各类科技力量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基础上的联合协作格局,有效地引导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农业生产实践需要集中,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的有效对接。

(五)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训

在农民实用技能人才培训教育方面,中心结合当下农业科技新形势开展形式各异的培训。据不完全统计,中心举办各类农资技术培训班、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班、农产品流通培训班、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体系内审员培训班、供销合作社外贸高技能培训班、全国女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300多期,培训人员20万余人次。在实施“农产品经纪人星火科技培训”项目中,与总社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联合推动,执行期内培训全国农产品经纪人骨干20余万人次,对推动全国农产品经纪人工作开展、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和助农增收起到显著作用。农民实用技能人才培训工作为供销合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技能人才,在促进农产品流通、便民惠农、助农增收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深受广大农民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好评。

二、创新服务模式,努力搭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平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农业科技为主题,从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三个方面强调了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出台了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科

技推广中心将在充分领会中央文件精神基础上,围绕总社中心工作,立足行业,坚定信念,继续努力开创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新局面。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和农产品流通交易平台

整合中心现有项目和行业内项目资源,建立农业科技项目推广库和配套服务体系,以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网和两新一特推广网(实体网)为媒介,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公益平台,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推广系列化公益;依托供销合作社网络组织农产品流通交易平台和科技推广服务实体网络;以各个独立操作的项目为突破口,引进资金,完善配套技术,组织开展经营性科技服务,并逐步建立市场化运行的商业模式。通过信息服务和技术推广服务,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与农产品质量认证信息服务、鲜活农产品流通技术、节能减排与农业废弃物利用、农业安全投入品生产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产品质量认证,推进整个农产品产业链科技进步。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中央一号文件对职业农民培训提出了要求: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科技创新、转化应用、人才培养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创新还是应用都离不开人才,人才培养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之一。供销合作社系统内的基层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和各类协会是供销合作社的重要组织基础,也是国家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好这些组织的带头人,建设一支热爱供销合作事业的合作社组织发展人才队伍,对于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意义深远。因此着眼于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好农民培训,特别是供销合作社行业特有职业技能人员、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农产品经纪人、庄稼医生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培训,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形式,完善农民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是新形势的要求,是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需要。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围绕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特色产业、农民创业和农村带头人开展培训工作,以提高农民技能水平,丰富农民增收致富手段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三)构建供销合作社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繁荣农村经济离不开科技、发展农业生产离不开科技,实现农民富裕离不开科技,打造新型供销合作事业同样也离不开科技。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靠体系,立足供销合作社行业特色,建立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科技推广体系,强化科技推广公益服务,对增强供销合作社服务功能,促进基层组织开展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推动供销合作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社有企业进步、专业合作社与商品化基地生产发展和带动农民社员增收都有着重要意义。以全国供销合作社各级组织为基础,以系统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涉农研究机构以及相关高新技术企业为技术依托,围绕农业、农村、农民热点问题,开展多元化科技推广服务,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形成需求与科研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使农业科技力量能围绕产业需求协同工作,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

(四)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力度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源头,立足行业特色,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打破行业、部门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合力开发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积极承担国家及行业各类农业科技项目,着眼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深入开展农产品安全生产及安全生产控制体系,农业加工储运,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节本降耗、循环农业等技术研究与开发,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流通技术水平,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推动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加快融入农业生产流通链的各个环节,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技术转化体系。

(五)规范运作农业再生资源利用专业委员会,引领行业发展

供销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市场营销专业是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性专业建设中的重点专业,在已有专业的建设基础中,市场营销专业于2014-2016年的建设期内将通过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示范建设总目标,来进一步挖掘自身优势,整合多方资源,细化专业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改革,打造优质的教师团队,提升对整个社会服务能力,力争在四川省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并带动相关专业群的改革与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快销品营销管理人才。

二、专业背景和建设基础

(一)建设背景和专业背景

国家在“2024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院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对口专业的人才。

“眉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眉山市要适应现在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同时尽快完成工业城市向综合服务型城市功能的转型。文章中还指出,眉山市将以泡菜加工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为支柱产业之一;在商贸流通业增加企业数量。这就造成市场中对快销品营销人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商贸流通业将作为眉山新的经济增长点。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和长远发展,将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都需要的市场营销专业确定为重点发展专业。就往年的资料来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处于持续上升的态势,其中,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尤为大。就这种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的从业人员中,市场营销人员也已经逐步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二)形成清晰的专业定位

当前眉山食品加工、特色农业、旅游等拉动经济增长的热门行业对服务营销、品牌管理、公关、营销调研、市场销售等相关营销岗位的人员需求不断升温。企业相互争夺市场份额,抢占市场占有率,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一支强大、高效的营销队伍。好的营销人才在各个行业都受到广泛欢迎。我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岗位定位一直以来是很清晰的,就是面向快消品(食品加工业、批发零售业)培养营销业务员,并为向营销管理人员发展做好基础性准备。本专业定位顺应了眉山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对营销人才的巨大需求,因而具有较好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

(三)根据专业定位建立的“一主线、三层次”的课程体系

在深入调研,分析专业群岗位特点、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整合职业能力领域,在课程设置上以“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模块一职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模块一综合职业技术知识与技能模块”三大模块的有机组合设计教学内容,将学生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技术能力、拓展能力三个层次进行课程体系改造,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构筑“课程实践教学+业务技能分解实训+综合实训”三个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联合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培养学生职业专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并将“五能三基”培养这条主线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含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基础理论、实践技能学习和职业素养培养。

(四)打造专业教学团队,实施富有成效的教研、科研与技术服务

市场营销专业拥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战能力过硬,年龄、学历结构适当、职称结构较合理的教师队伍。且队伍中不乏优异人才,学术成就在同类学院中成绩十分突出。

本专业群教师还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企业,培训了企业员工5000余人,通过为企业提供无偿服务或低成本服务,建立起产学之间的密切联系纽带。

三、建设思路

在现有专业建设成果基础上,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师资优化、教学优秀、服务优质的要求,以国家文件要求为导向,根据眉山市的市场需求,以“五同”校地企合作办学机制创新为先导,加强“双岗双责”师资队伍建设。同时科学定位、优化资源,把握重点、兼顾一般,实施以市场营销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建设。注重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品质,发挥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体现实践教学的示范效应,强化社会服务的辐射功能。“用营销去创造,用管理去落实,以特色创品牌”。

四、创立了以“3+1”模式为平台的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了“五同”校企专业共建的局面

根据“校企共建,三方共赢”原则,通过政府投资、引企入校、校企共建、自筹资金等途径,实施了“3模式”阳光财险模式、娃哈哈模式、学创模式和“1平台”。校内实训室为适应学校发展需求,三年中新建许多实训基地,专业实习中发挥巨大作用。同时,校外还拥有十个稳定的实训基地。我院坚持校内经营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实现实训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企业咨询与服务等功能。

(1)娃哈哈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在校内建设娃哈哈市场营销实践基地,组建全国营销比赛小组;在校外参与企业促销,参与眉山本地娃哈哈市场营销策划与新产品上市策划比赛,深入眉山娃哈哈市场及相关食品市场调研工作与区域市场管理,全程参与娃哈哈集团成都公司所有重要经销商大会及眉山区域市场管理经理级会议等,由企业方根据学生实际销售业绩与策划方案进行比赛评比,提升学生真正的营销应变能力,策划能力等,娃哈哈集团派出营销经理、区域经理、业务经理、扩展队长等具有实战经验的员工来我院进行实践指导与讲座。该模式的合作企业主要为娃哈哈集团成都分公司。

(2)阳光保险模式: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提供实训岗位,在成都高新开发区电话营销中心,带薪实习阳光车险营销业务。校内和阳光保险公司双方配有专门指导教师,阳光保险对学生进行全程培训和管理,培训学生电话沟通、抗压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校企双方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3)学创模式:学校提供场地和市场,企业提供货源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在校园内建设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真实的职场,为学生提供课余实习的岗位。如食堂三楼金色年华水吧,该完全实行企业化经营(由学生课余时间经营)。此水吧既是学生零售门店管理实战的实训室,也是企业盈利的场所,同时在校内引进“圆通”速递业务,让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收发件业务。在实际操作中,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处理异议的技巧,通过这些举措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和能力,实现校企共同发展。

(4)创智营销学生协会平台:由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会员牵头,定期组织我校创智营销协会成员开展演讲比赛、现场推销比赛,每次比赛要求学生必须引进校外赞助,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请企业人力资源部可营销部门人员作评委对学生比赛进行点评并颁奖,企业达到宣传的效果,学生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

五、项目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主动适应眉山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提升需要,以培养食品工业、商贸流通企业基层营销岗位高端技能型管理人才为目标,以市场营销专业为龙头,辐射物流管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的发展。

(二)具体目标

(1)推行“三同”为核心的“政行企校”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通过面专家的专业指导成立了专门的营销管理方面的工作委员会,同时依托我院岷江创新创业基地平台,实践创新以“三同”为核心的“政行企校”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争取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办学条件和合格的专业化人才。

(2)专业建设基础与成果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我院市场营销专业现已逐渐成为适合眉山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院级重点专业,具有较高的优势与影响力。而市场营销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追溯到1994年,有深厚的办学基础和办学实力。到目前为止,也以为社会培养出400多位优秀的人才。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工学结合的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改革、培养手段的改进、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合作等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确保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具备了四川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的基本条件。

(3)建立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五能三基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在“多元融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企业需求量大、应用实践性强的特点,面向眉山一一天府新区食品工贸类企业(主要制造、经营食品、饮料类等),培养具有与未来工作岗位(主要为食品饮料营销员、营业员、销售主管、零售业中层管理人员、门店店长等)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具备“五能”和“三基”的高素质技能型营销管理人才。为培养学生“五能三基”,在总结与企业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经验、充分听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意见的基础上,打破市场营销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的,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全过程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三对接”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五能三基”的培养贯穿于实施“三对接”的整个教学过程。

(4)打造“分层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根据学生能力形成特点,对能力按层次进行划分,将学生“五项专业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排在校三年的实践教学内容完成。其中每个层次都体现以“五项专业能力、三种基本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原则,共同构成一个一体化的内容体系。实行“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

(5)校企互通,建立校企智力合作机制

对在校企业合作单位派出营销师职业教师团,以其作为专业带头人,并领导整个团队,使团队参与到企业策划以及开发新型高科技产品的营销策划中去,提高营销员的知识水平。

六、社会服务开展

(一)提供社会培训

在自身现有条件和政府支持下,依托行业协会和行业企业的协助,与相关的人才资源市场联系,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受训者的就业和专业的能力。

(二)开展对口支援

发挥市场营销专业的辐射引领作用,支援眉山市各区县部分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积极为中职毕业生提供继续教育及学历教育资源平台;与眉山科技学校、仁寿职中等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开展对口合作,在共享优势资源的同时,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合作与交流。

(三)开展咨询策划

在社会服务专委会的指导下,以微营销分中心等社会服务平台为依托,充分发挥师资队伍专业优势,利用学校的设施、设备条件,主动为眉山各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品牌推广等管理咨询与营销策划服务,为眉山企业家联合会会员单位开展沙盘模拟培训,解决企业实际经营管理问题。

建设期内完成食品、商贸流通类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储运等等社会培训不少于2700人次。为企业开展咨询策划服务不少于5项。

供销社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三位一体” ;人才需求;人才开发

中图分类号:F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027-03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人才“需求”现状调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4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六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其中“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是摆在首要任务。 “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是浙江省大力发展的一种新型农村经济模式,目前已在全省18个县(市、区)开展试点。“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是指把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等组织联合在一起,组建合作协会,并以此为平台支撑,整合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综合服务功能的新型农村经济模式。这种形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这一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从浙江的实践来看,人才已成为“三位一体”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建设与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相应的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在浙江温州、台州等地7个试点县市的382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2份。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79份,供销合作社92份,信用合作社71份。

调查问卷中有“你认为在‘三位一体’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建设中最紧缺的资源是什么”这一问题,备选项目有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政府支持五个选项,选择“人才”的比例较高。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比例仅次于“技术”选项,供销合作社比例为最高,信用合作社比例仅次于“资金”选项(见表1)。

问卷调查中“目前‘三位一体’中最缺哪方面的人才及学历要求”这一问题统计结果显示(见表2)。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需求状况。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较快发展和在“三位一体”经济组织中的地位看,截至2007年6月底统计,浙江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 608家,入社社员33.55万个,带动农户245.42万户。在“三位一体”结构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需求大量的专业人才。在我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技术型高职学历的人才需求比例最高,为87.2%,对技术型中职学历的人才需求比例为63.1%。这些技术型人才主要指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供销合作社人才需求状况。供销合作社是解决农业生产中市场的问题,供销合作社要担当起农产品市场与流通的任务。供销合作社在“三位一体”新型农村经济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供销合作社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表中数据可见,供销合作社对“人才”的需求比例为82.3%,是五个选项中比例最高的,而且对高职技术型人才需求比例最高。从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供销合作社不仅对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有需求,而且对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生物技术与应用等专业的人才需求比例较高。同时,对电子商务、计算机、国际贸易和应用英语等专业的人才需求也有一定的比例。目前,供销合作社的“新网工程”建设又纳入了政府新农村建设工程之中,国家把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的神圣职责又一次赋予了供销合作社,从而对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就有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

(三)信用合作社人才需求状况。农村信用合作社是解决农业生产中资金的问题。信用合作社是“三位一体”结构中最关键的一环,信用合作社通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协作,将农村金融贷款效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本联系,使得信用合作社对资金的需求较大,在表一数据中已显示。同时,这一变化使得信用合作社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变化,需要具有金融、财会、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方面专业的人才。

从我们的访谈中进一步了解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更需要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有思想、有创意的合作组织带头人。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人才“供给”现状分析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才供给分析。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的供给,主要来自农民自身内部和部分来自外部。为此,我们又专门设计调查问卷,分别在温州、台州市选择5个比较规范且年营业额在1 500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对专业合作社179名社员的学历进行调查,了解专业合作社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和总体素质。统计结果显示(见表3)。

从我们的访谈中还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不仅文化素质偏低,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农村学生努力通过高考离开家乡,到城市或外地读大学。毕业后,大多数农民孩子都不愿意回家乡,在外地找工作,那些头脑灵活、身强力壮的农村青年也往往是常年在外经商打工,很少在家务农。

(二)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的人才供给分析。对于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的人才供销,主要来自于对外的招聘。在我们的调查结果表二中显示,供销合作社最需要的是高职技术型人才。对技术型、高职及专科学历的人才需求比例最高,为82.6%;其次是本科、高职管理型人才。对管理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需求比例为40.2%,对管理型、高职及专科学历的需求比例为34.8%。信用合作社对管理型和技术型、本科及以上和高职及专科学历的人才需求比例较高,分别为40.2%、34.8%和38%、39.4%。说明无论是供销合作社还是信用合作社对高职和本科学历的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都需要。

那么,对于供给方的大学生,是否会选择农村或基层经济组织工作呢?我们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意向、职业规划、就业选择取向等,专门设计学生调查问卷,对本院2006级18个专业的756个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2024“就业地区的意向选择”这一问题,其中选择“在杭州”的占38.86%,“除杭州以外的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沿海地区”的占19.75%,“回家乡所在市县工作”的占23.79%,“去农村或基层”的只占2.58%。问卷设计中2024“如果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有很多的就业机会,你会”这一问题, 其中选择“毫不犹豫选择去”的只占8.3%,选择“可能会选择去”的占14.6%,选择“要考虑一下再决定”的占17.9%,其余都是选择“不会去”的。选择毫不犹豫去、可能会选择去、考虑后再决定是否会去的三项合计占40.8%,还不到一半人数。问卷设计中2024“你希望选择的就业单位是”这一问题,其中选择“外资企业”的占34.27%,选择“民企、国企”的分别占11.75%和16.51%,选择“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占12.89%。

同时,我们在一所本科院校的9个分院对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19份,收回有效问卷312份。问卷中2024“就业地区和意向选择”这一问题,其中选择“在杭州”的占76.3%,“除杭州以外的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沿海地区”占53.5%,“回家乡所在市县工作”的占7.9%,“去农村或基层”的只占6%,问卷中2024“你希望选择的就业单位是”这一问题,其中选择“外资企业”的占68.6%,“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占53.5%,“考研和出国”的占51%,“国有企业”的占38.5%,“事业单位”的占37.5%,“自主创业”的占20.5%。

从本科和高职院校的调查结果可见,多数学生希望在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和企业工作。另一方面,家长对子女职业的期望也较高。有调查表明,学生就业时影响其心理状态的因素中,“家庭”、“父母意见”、“亲人期望”占比例较大。有很多父母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来培养教育子女,子女一旦上了大学自然就希望子女能够留在大城市,在政府机构或外企工作,有一个稳定的职业,有一份较高的收入。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人才开发应对策略

作为需求方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大量的人才,但又因各种因素无法得到满足;作为供给方的大学生一方面面临就业难,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去农村或基层工作。其中,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供给方农民,因其自身受教育程度和素质等因素又不能满足需要。如何解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人才需求及开发,本项调查研究给我们提出了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一)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教育目标多元化。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解决人才供给问题,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你认为通过哪些途径解决人才紧缺”这一问题,其中179人中选择“对现有社员培训”的有77人,占43%;选择“招收本地的职工或农民工,通过短期培训”的有53人,占29.6%;选择“招收高职学历的大学生,有专业技能最好”的有49人,占27.4%。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角度看,更多地是想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

从调查结果分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其人才的培养应该着眼于农村,提高农民的素质,实现农村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原来一元化的教育目标,只会使农村教育与农民生产生活脱节,造成农村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农村教育的积极性。最终结果是农民素质偏低,懂专业技术的人才偏少,农村经济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就能更多地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应新农村、热爱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最大限度地强化地方人才的培养意识,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从解放与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模式,规划教育未来。一是更好地完成义务教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等”;二是对高中阶段学制进行改革,大力发展综合高中和技术学校,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不断扩大综合高中和技术学校的办学规模,使尽可能多的农村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三是发展农村高职和本科教育,实施高层次科技文化和技能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达到新型农民的水平。

(二)与高等教育建立互动平台,实现教育与培训相结合。

对于教育与培训方式,在问卷设计中2024于“如果要培训,你认为最理想的培训方式是:”这一问题,其中选择“在本地举办,把老师请进来”的有91人,占50.8%;选择“把职工送到培训中心,进行短期培训”的有57人,占31.8%;选择“把职工送到相关职业学校或高等院校,加强技能培训”的有31人,占17.3%。说明在加强培训的同时,也需要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

依托浙江省供销社为行业背景的高等院校,如何培养“三位一体”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所需人才,构建高等教育与新农村人才需求的互动体系,为浙江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是摆在我们前面的一大重要课题。一是合作教学与技术培训相结合,充分发挥学院技术与人才等优势资源。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急需人才培养,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培训。如我院采取的“送学式”、“菜单式”培训方式效果较好,受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民专业户的欢迎。考虑到农民合作社社员脱产集中培训相对困难,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大,而且面广量大,学院采取深入各乡镇巡回举办培训班的“送学式”培训方式,通过区分不同培训对象、培训内容,组织“送课上门”、“送技能到家”,这样既节约培训费用,又能确保培训对象学习工作两不误。学院每年都会通过浙江省供销社给农民提供“菜单”,然后根据“点菜”要求,给农民送去需要的技术,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种植、加工、营销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二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与新农村建设所需专业人才全面对接,与“三位一体”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对人才需求变化相适应。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要紧扣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在产业结构、产业升级的联结点上,谋求专业和产业的全面对接;对于供销合作社要谋求专业与市场、流通、“新网工程”的全面对接;对于信用合作社要谋求专业与融资、信贷、资金的全面对接。

(三)帮助大学生规划和设计职业生涯,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就业理念。

帮助大学生规划和设计职业生涯,树立为“三农”服务的理念,实现社会的就业均衡,是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方向。一是高等学生面向农村或基层就业是高等教育目标的必然趋势。教高[2006]16号文件《2024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是大学生面向农村或基层就业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迫切要求。积极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积极鼓励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以规模化专业大户经营与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这些都是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而这个建设过程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的大学生。三是大学生面向农村或基层就业是实现个人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中共中央2024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个人的发展必然要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只有当个人目标与企业、社会目标相吻合,个人资源与企业、社会资源充分、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与利用,才能达到个人利益与企业、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才能获得更多的人生成就感和幸福感。四是大学生面向农村或基层就业是实现就业均衡的内在要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人才迫切需求与大学毕业生不愿去农村就业的矛盾,体现出相对的不均衡状态。鼓励大学生面向农村或基层就业,树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就业理念,可以从宏观上解决就业均衡问题。

参考文献:

[1]青连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J ].科学社会主义,2006, (01) .

[2]杨庆华.调整办学理念,服务新农村建设 [J ].中国技术教育,2008, (11) .

[3]刘尧.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 [J ].职业技术教育,2007, (01)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