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计划内容页

中介经理日常工作计划(汇总5篇)

2024-07-02 22:40:05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介经理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介经理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近几年,媒介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移动客户端取代PC端,成为主流的入网方式;新闻行业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批量生产变为定制生产;“媒介融合”“互联网思维”“用户联结”成为传统媒体转型路径的重要理念。这些变化,造就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媒介环境,也使得“新闻教育中原先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与当下的媒体实践和社会需求之间,正在出现更大的裂隙”。[1]

为了弥合新闻传播教育与媒介环境变化之间的裂隙,各高校纷纷尝试教育改革。2015年12月,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部校共建”机制的推动下拉开了与湖南日报社合作的序幕,并由此展开了“产学研”结合的新媒体教育改革。双方共建的“新湖南”媒介工作室成为“产学研”合作大军中的独特风景,在探索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创新的路径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新湖南”及“新湖南”媒介工作室的诞生

“新湖南”客户端是湖南日报集团旗下的手机移动终端,于2015年8月15日创办,其命名来自毛泽东66年前为《新湖南报》题写的报头。它“亮明党报底色、延续湖湘基因、追求扩展创新”的传播理念彰显了对“政治家办报”和“史家精神”的传承与开拓;作为《湖南日报》在互联网平台的延伸,它依托党报母体的覆盖优势,精准实现“宣传湖南省委省政府政策的主平台,发布湖南信息的主窗口,推介湖南形象的主渠道,引导湖南舆论的主阵地”的媒介定位;它立足湖南,服务湖南,在“秉承党报底色,突出网络特质,弘扬湖湘文化,遵循新闻规律,把握移动特点”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新湖南”客户端是湖南日报社资源的全新融合,联结15种媒体,拥有500余名持证的专业记者。它又是湖南党报的合作平台,与全省14家市州党报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聚合了丰富的党报资源。它“在强化主流舆论阵地,突出新闻资讯服务的同时,设置了‘湘政’‘湘财’‘湘江’‘湘人’‘湘评’‘湘品’等多个湖南特色鲜明的频道”[2],以“湘情”为经,以“湘讯”为纬,构建了“新湖南”现代传播体系和融合发展的舆论地图,成为省委在新媒体时代的核心媒体。据统计,目前“新湖南”累计下载量突破700万大关,注册用户的日活跃度保持在35%以上,文章点击率也一路攀升,逐渐跻身全国省级党报客户端第一方阵。

“新湖南”锐意创新,除了聚合湖南本土平台、融合新闻与服务信息以及完善栏目设置之外,与高校共建媒介工作室也是它融合各路资源的重要举措。2015年12月30日,湖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与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建设的“新湖南”媒介工作室,正式在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挂牌成立,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新媒体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媒体融合研究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新湖南”工作室主要负责“湘学”栏目的产品研发,栏目责任编辑与挂职教师一起对栏目日常的运营负责。除了编辑与教师外,工作室还招募了一批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高校学生,他们也共同参与栏目的建设。目前,“新湖南”工作室团队已经实现了新闻专题的开发与子栏目的拓展,在2015年,以工作室牵头,栏目陆续推出“我的大学”原创平台,“大四国考生”“艺考”“回家的路”等新闻专题。在2016年,栏目还联合高校,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展开业务讨论,并在近期推出了“湖湘女学者”“自主招考宝典”“求职宝典”“高考宝典”“麓山语丝”等符合栏目定位、适应学生需求的专题栏目。除此之外,在“新湖南”客户端2016年的任务规划中,“湘学”栏目被纳入到项目制运营的队伍之中。

“新湖南”工作室是湖南主流媒体平台与湖南新闻人才培养基地的一次具有长久高产出的有效互动,双方的合作不仅为主流媒体转型寻得了优良路径,同时还为高校教师与学生科研落地提供了实践平台。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产学研”的无缝衔接,它的探索实践将为新媒体传播的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二、“新湖南”媒介工作室的“产学研”教育模式

“新湖南”媒介工作室聚合媒体与高校两大资源体,是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与高等学校进行媒介转型与新闻传播教育合作的创新探索。通过团队人员的融合、新媒体技术的配备与相关高校栏目的开发,“新湖南”媒介工作室正日益完善着高校教育改革中具有新媒体特色的“产学研”教育模式。

(一)团队组成:融合教授、编辑、研究生三股力量

“新湖南”媒介工作室主要负责“新湖南”客户端的“湘学”栏目及相关微信、微博公号的日常编辑工作,其团队成员包括了优秀教师、相关责任编辑以及具有相关实习经验与学科背景的高校学生。就目前的团队发展来看,“湘学”栏目下拥有1名新闻学教授、1名责任编辑以及15名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分别来自新闻、编辑、传播、金融、通讯、新媒体等专业,并具有相关实习经验。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编辑与研究生一起参与栏目的专题策划与内容建设。工作室每日会配备一名栏目编辑、两名在线实习编辑,以及两名机动实习记者。现在,工作室仍在招收新的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

(二)硬件设施:新媒体技术与开放式创意空间

“新湖南”媒介工作室位于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毗邻新闻系办公室、新媒体系办公室以及媒体创意工作坊。作为开放式的新媒体创意空间,“新湖南”媒介工作室包括报告厅与编辑室,报告厅里放置了多功能长桌与智能触摸大显示屏,编辑室则配备十台高速联网电脑与带滚轮桌椅。

联网电脑中安装了新媒体常用的编辑软件,在实习生就职上岗前,资深编辑将对学生进行业务培训,以确保实习生熟练掌握各项操作环节。另外在多媒体工作室,智能触摸大显示屏还会滚动播放“新湖南”客户端的优秀新闻报道以及受众的阅读反馈。学生在工作室值班之余,还可浏览到其他栏目的新闻报道。

除了引入最新的媒体技术,工作室还被设计为一个可随意转换的活动空间。通过带滚轮桌椅的拼接,工作室中原本独立的报告厅与编辑室便可进行合并与隔断。由报告厅与编辑室合并而来的活动空间,可作为编辑、老师与学生的讨论舞台,以支持随时的“智力风暴”。

(三)运行机制:学术指导,开放协作

“新媒体”工作室日常的运行主要依靠编辑、教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协作。湖南师大选派到湖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挂职锻炼的教师,不仅要参与日常采编环节,同时还要参与讨论整个客户端的栏目运营。而学院2024的具有相关教育背景的研究生,则在教师、编辑带领之下,负责客户端的专题策划、栏目设计、内容编辑以及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建设工作。

在“新湖南”工作室,教师、学生与编辑共同出席周一、周四召开的组织讨论会。在讨论会上,工作室成员将进行读报活动与专题研讨,并总结与评析近几天的专题报道。除此之外,学生在日常轮值工作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也将在讨论会上提出和获得解答。

(四)特色栏目:大学生原创“内容池”

考虑到学生群体的特殊,工作室负责的“湘学”栏目推出了一系列与高校密切相关的新闻专题。目前“湘学”栏目共有“我的大学”“教育家”“能见度”“游学”等十个子栏目,各个子栏目均围绕学校、学习、学生、学术展开,并各有侧重。其中,“我的大学”栏目成为面向大学生征稿的原创平台。围绕着高校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我的大学”推出了一系列收获了大量高校学生认同的新闻专题,如近期的“艺考”,以及在寒假期间发起的“回家的路”活动等等。这类专题往往能引发较好的反响,并促进高校学生与客户端的良好互动。除了策划专题,在日常编辑中,“我的大学”还面向湖南几大高校征集原创稿件,征集来的稿件除了学生日常新闻作品,还包括高校新闻传播类大赛中的获奖作品。除此之外,工作室加强与高校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的沟通联系,将专题策划与高校的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为高校课堂的学生作品提供了发布平台。

通过人员的融合、设备的配备与栏目的创新,湖南日报社与湖南师大新传院合作共建的“新湖南”工作室创造了“产”“学”“研”三项齐头并进的新型教育模式。在“新湖南”媒介工作室,学生可以进行专业实践,教师也可以通过赴《湖南日报》挂职锻炼的方式,让学术成果得到新闻业务的实践检验。在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建设的“湘学”栏目中,高校的力量还得以反馈到栏目的策划与日常的采编工作之中。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有效地结合了媒体资源与高校智力资源。对《湖南日报》来说,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加入是转型特殊时期的智力外援;而对于高校教师与大学生来说,参与“新湖南”客户端建设的全过程,则可加深对与媒介融合、新媒体研究以及互联思维的实践与思考。

三、新媒介环境下主流媒体转型与新闻传播教育双赢的新路径

“新湖南”媒介工作室的建立,为高校与主流媒体合作、共同创新新闻传播教育路径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参考模式。一方面,高校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样做不仅可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受市场的检验,为以后的新闻工作打下基础,还可利用好学生作为用户本身的UGC力量,在增加学生实践经验的同时,为主流媒体的转型解决好定位难题。另一方面,高校还应重视在人员流通中创造的智慧成果。让媒介从业人员走进来,展开业务培训,让教师、学生走出去,丰富实践经历,并由此实现媒体与高校在新媒体建设中的经验共享、资源互通以及产出互利。

(一)以市场为检验平台,让学生“浸入式”参与生产全程

高校在与媒体进行合作时,应利用好平台资源,让市场去培育与检验学生新闻产品生产能力,丰富教师教研案例。在主流媒体转型之初,其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客户端如何定位。这个问题,同样也是大学生在未来的媒体从业中所必需经历的考验。因此,在与主流媒体进行“产学研”合作时,高校应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栏目策划、专题设计的环节,扩大学生原创稿件的比例。对转型媒体来说,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产品设计的方式,还可解决主流媒体转型定位的难题。

在“新湖南”客户端与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合作中,“新湖南”媒介工作室的合作设计就为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同时也借助学生作为栏目受众的UGC力量而解决栏目本身的定位问题。“新湖南”媒介工作室所负责的栏目“湘学”主要定位为服务学校、服务学生、传递湖湘文化的特色栏目,其目标受众便是教育相关人士。为了深度参与到媒介的实践之中,“新湖南”媒介工作室成员不仅参与了内容建设环节,同时还为栏目的专题策划贡献了力量。2015年,“湘学”推出一系列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新闻专题,便是高校教师与学生合力打造的成果。这些专题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加入了学生、高校教师的因素,因此在内容上便更为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阅读品味。“我的大学”所策划的新闻专题,如“师大美食地图”“国防大四生”以及在2015年寒假期间推出的“回家的路”,面世后获得了极大的关注率,并在高校学生群体中被广泛地转发与分享。

学生、教师直接参与有市场检验的媒体产品设计,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创作思维,同时还可让学生与教师更加了解目前媒介市场的运营情况,把握市场的口味、脉搏。除此之外,这种高校力量“浸入式”的参与,还同样有利于“新湖南”客户端品牌的传播。通过新闻专题打入目标市场,是客户端依靠“口碑传播”“人际传播”而扩大受众群体的有效途径。在未来的专题报道或者媒体互动中,这些经过“口碑传播”而收获的高校受众还将继续加入到“湘学”的内容建设中来,并为“新湖南”客户端收获更多的“有效受众”。

(二)跨媒体实验教学:加强学界与业界人员交流,共同培养全媒体人才

2014年至2015年是入网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两年,也是媒体技术快速更新换代的两年。“一方面是飞速变化发展的实践,另一方面是相对滞后的教育手段、教育理念,加上教科书等都相对来说比较滞后,就使得教育和实践之间产生矛盾。”[3]特别是在占据主流上网端口的新媒体行业,人才需求发生改变后,本来就来源于业界实践经验的课堂理论更是与行业现象变得相隔甚远。因此为了“新媒体教育保持常新,就需要学界与业界建立稳定的、持续的知识交流。”[4]

首先,高校应加强授课教师与媒体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交流,让教师参与媒体运作与新媒体产品设计过程。在“新湖南”媒介工作室,挂职教师每周需要参加两次在“新湖南”报业创意园召开的例会。在例会上,教师需要与相关领导、责任编辑以及相关技术人员一起,对“新湖南”近几天的情况作总结与症源反思,并就接下来的工作进行内容策划与人员安排。在这个过程中,挂职教师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新湖南”客户端与“新湖南”媒介工作室之间的缓冲任务。业界与学界虽共同建立在新闻行业的基础上,但就话语体系和从业规则来说,却是两个不同的场域。而让优秀教师挂职参与到客户端建设的实践环节,可以通过教师与媒体从业人员的沟通,来实现主流媒体转型与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平等互惠。对于“新湖南”客户端来说,学界的科研成果是转型时期的理论支柱;而对于新闻与传播教育来说,教师亲历获得的实践经验,又可为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案例参考。

为了更好地贯通业界与学界两个场域,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无缝衔接,高校还应让专业编辑与媒介运营人员“走进来”,从而进一步加强业界与学界的互动。“新湖南”媒介工作室策划的一系列以“媒体转型与运营”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就是增强互动与交流的有效方式。媒体从业人员的专题讲座是培养全媒体专业人才的重要步骤,讲座内容除了最新的从业案例,还包括了媒体融资、技术、运营以及市场等专业培训,是从宏观上对学生未来从业的指导。

新媒介环境改变了媒体运作的方式,也为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新的媒介环境不管是对于媒介本身来说,还是对于新闻传播教育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业界与学界更是应该加强合作,让教师去到新媒体产品建设的第一线以学术力量助力媒体转型,让媒介从业人员去到高校课堂以实践经验为理论教学辅以生动案例,也让学生参与到产品建设与专题策划的设计过程,由此三方合力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新闻传播教育新路径。

结语

中介经理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6月24日下午,江苏行活动一行20人在常州市侨办和溧阳市政府的共同组织下,参观考察了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并在园区举行了“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行”项目对接洽谈会活动。

6月25日上午,来自美国、荷兰及日本等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校友和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一行20人相聚常州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参加了“海外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暨交通大学校友常州行活动,与高新区留创园和方圆制药、华冠、东邦、三晶及珑琥等孵化器负责人进行了项目对接洽谈。

通过江苏行活动,参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进一步了解常州、认识常州,尤其是常州市各级政府的周到服务和科技园区的特色产业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们表示抓紧准备来常创业项目,组织申报“龙城英才计划”,同时在海外帮助推介常州,为常州的招才引智、广揽海外英才尽份心意。

又 讯 6月21日上午,第十三届华创会活动之一的常州“龙城英才计划”专场推介会,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举行。活动现场通过宣传常州及各辖市(区)人才政策,介绍园区、孵化器需求,推进人才与常州市园区、企业的项目对接。

湖北省外侨办副主任冯细国出席会议并致辞,称常州引智工作起步早、基础好,龙城英才计划在国内有影响。华创会愿为兄弟(省)市侨务引智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中介经理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工作计划的四大要素:

1、工作内容:工作目标、任务。计划应规定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目标、任务和应达到要求。任务和要求应该具体明确,有的还要定出数量、质量和时间要求。

2、工作方法:采取措施、策略。要明确何时实现目标和完成任务,就必须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办法,这是实现计划的保证。措施和方法主要指达到既定目标需要采取什么手段,动员哪些力量与资源,创造什么条件,排除哪些困难等。总之,要根据客观条件,统筹安排,将“怎么做”写得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特别是针对工作总结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3、工作分工:工作负责。这是指执行计划的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每项任务,在完成过程中都有阶段性,而每个阶段又有许多环节,它们之间常常是互相交错的。因此,制定工作计划应顾全局,妥善安排,哪些先干,哪些后干,应合理安排。而在实施当中,又有轻重缓急之分,哪是重点,哪是一般,也应该明确。在时间安排上,要有总的时限,又要有每个阶段的时间要求,以及人力、物力的安排。这样,使2024单位和人员知道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条件下,把工作做到什么程度,以便争取主动,有条不紊地协调进行。

4、工作进度:即工作完成期限。

明白了工作计划的要素之后,来给大家介绍的是工作计划的格式。

标题

1、计划的标题有四种成分:计划单位的名称;计划时限;计划内容摘要;计划名称。

2、计划单位名称,需要用规范的称呼。

3、计划时限要具体写明,一般时限不明显的可以省略。

4、计划内容要标明计划所针对的具体问题。

5、计划名称要根据计划的实际,准确地使用名称。

6、如所订计划还需要讨论定稿或经上级批准,就应该在标题的后面或下方用括号加注明“草案”、“初稿”或“讨论稿”字样。

7、如果是制定的是个人计划,则不必在标题中写上名字,而须在正文右下方的日期之上署名。

正文

中介经理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电工程;项目部;介入式分包管理

某水电工程项目部在项目分包管理上积累了一套成熟的管理经验,从工程项目分包策划,分包单位选择、准入,现场施工管理及服务,分包单位考核,对分包单位组织建设、人文关怀及后勤保障服务,到分包项目完工评价,每个环节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标准和工作制度,将责任层层分解,把项目部的管理制度与分包单位的管理对接,将管理理念延伸到分包单位,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分包项目介入式管理体系。

一、某水电工程项目标准化建设管理

项目部编制了《项目管理策划》和《项目经济策划与分析》、《分包策划》,编印了《管理手册》和涉及项目管理、经营管理、技术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设备物资管理、干部管理、员工管理、营地管理、分包单位管理、民工营地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建立了全覆盖的制度体系。为了加强现场管理,项目部编制了《标准化管理手册》,围绕人员、设备配备,现场管理、过程控制、临建项目等制定了84项标准。采用流程图和表格的形式把职责和管理要点固化在一张纸上,避免管理漏洞,实现了无缝管理。检查人员用打“√”等方式来检查和确认任务是否执行到位。为了推动分包单位的管理制度与项目部管理制度快速对接,充分发挥项目管理各层级的作用,项目部积极指导、帮助分包单位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同时,帮助分包单位培养技术、经营、安全、生产、质量等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使项目部的管理与分包单位的管理链接,实现了一体化管理。

二、某水电工程项目部介入式分包管理的内容

现根据某水电工程实例对其在建设中的分包管理形式、重点等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在项目部介入式分包管理背景下如何有效的对工程进行全面的管控。

1、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主要是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把控,其包括施工计划、技术方案、物资准备、合同文件、资金分配等施工中所涉及的全部项目内容,通过介入式分包管理来促使各个项目计划可以落到实处,并严抓施工中的重点,保证施工过程可以做到统筹兼顾,在项目安排部署的基础上对施工过程中重点部分进行严格的管控,以此来保证水电工程分包管理内容可以执行落实。

2、质量管理

在此水电工程中,为了使工程质量可以得到保障并创造出精品工程采用了项目部与分包单位共同进行质量管理的模式对工程进行控制,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上以合同的形式来确定管理层及管理人员数量,并对各方管理职责进行明确,采用经济手段来促使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避免在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3、安全管理

为了保证水电工程可以达到安全文明施工的标准项目部根据工程特点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其内容覆盖了分包单位、建设单位等,明确了其中各项权责及义务,使安全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标准、全面,以下将其分为三个部分。

(1)现场安全管理的精细化。在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其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处理及预防,例如现场施工防护、水电安全管理、危险警示标语、材料安全管理等,使施工现场可以得到有效的管控,降低安全事故发生几率。

(2)安全检查的常态化。项目部需要制定日常安全检查制度,将安全检查工作作为日常必须执行的管理职责内容,以此来促使分包单位提高对安全施工的认识,并在有效的检查监督下可以依照安全施工标准来进行施工,同时对原有的安全检查细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3)安全活动开展的经常化。如开展安全月活动、安全咨询活动、安全演讲比赛等,防洪防汛应急演练、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分包单位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

4、经营管理

以经营策划为准绳,使技术方案与经营紧密结合,做到“分包阶段化、单价统一化、计量精准化、任务动态化。”为了控制成本,项目部对新进场施工队伍严格按合同和《标准化手册》进行验收,达到要求,才允许进场。在施工过程中,实行职工代管制,每个分包单位明确至少有1名职工进行管理,代管职工必须了解所管辖分包单位的组织架构、人员组成、工资发放情况、工程施工进度、经济纠纷、人员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立即报工区主任、项目部主管领导。合同部最终审核内部签证,实时纠正不规范、不按合同清单签证的行为,防止分包合同背离施工指令,同时做到及时签订合同终止协议书。

5、设备物资管理

所有分包单位设备必须检查合格后才能进入工地现场,防止带病设备易进难出的现象发生。在严把进口关的同时,对已进场设备建立台账及设备卡片档案,全面掌握设备的使用状况。作业人员需经过上岗证登记、审查和备案。日常设备管理严格执行“三检”制度:即工作前检查、工作中检查和工作后检查,保证设备正常运转。设备管理人员对所属运输车辆和特种设备进行日巡检。项目部成立专业的机动设备检查小组,每周在机修厂对所有机动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查出问题立即维修,设备管理人员监督实施。对特种设备及重要施工设备,每周用一天时间对每一台设备进行细致检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检查通报,第一时间整改闭合。

6、资金管理

资金在工程建设、经济活动中起着血液作用,为了保证分包管理中资金流畅、健康,项目部在分包工程的资金管理中坚持按照经济策划管控,坚持“预算先行、计划指导、严格控制、及时调整、确保受控”的思路,严格控制资金。

7、农民工权益管理

为切实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利,项目部建立了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为确保民工工资发放到位,项目部在支付分包单位工程款时,由项目部民工工资管理部门签字认可方可办理支付手续。为确保民工工资发放到位,项目部将其工程款分两次支付,第一次支付民工工资,待民工工资发放到位,经综合治理部门确认后再支付剩余工程款。

结语:在当前项目管理模式下,分包单位是施工项目组织机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包单位能否管理好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某水电工程项目部按照“策划好、管理好、M织好、服务好、培训好、考核好”的“六好”要求,开展对分包单位管理工作,营造项目与分包单位的双赢环境,努力实现项目与分包单位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政伟.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初探[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0).

中介经理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1、序

作为一个设计者,想必每个人都曾经思考过怎样更合理、客观、全面、科学地完成一个设计。一般来说,设计过程的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存在着多方面的相关因素,例如:施工业主(目的、资金力、信用力的综合判断),利用者(积极参与、要求、合理性),出资者(依赖要领书、关心度),设计者(价值观,要求的满足、目标的达成),专家(交流、行动分析、综合评价),经营业主(财政能力、管理能力)……等。其中,利用一些数理统计模型进行最合理最优化选择的方法已经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应用了,最常见的方法有线性规划(Linearprogramming)和AHP(AnalyticHierachgProcess)。前者的优点在于其精度高,但设定的范围狭,后者的优点在于设定范围广,但精度较低。上述的方法,一般都只局限在设计者怎样去达成设计过程的最终目标上。然而,随着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环境设计的趋势和方向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以设计者的决策为主导的设计过程已经在消弱,人们更注重利用者的要求和愿望,因为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工作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或称利用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也就是说为每位利用者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正因为如此,环境设计的服务对象就是利用者,设计的全过程都应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以公众参与为主的环境设计,并很快地波及世界各地,作为拥有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无论从利用者人数还是国土面积来说,“公众参与”设计具有其绝对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将简要介绍日本在“公众参与”方面的概况。

2、“公众参与”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公众参与”一词的英文原意为“Workshop”,日本把它译为“住民参加”,作者在译成中文时,曾经征求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意见,最终认为还是“公众参与”最为贴切,故笔者就引用“公众参与”作为本文标题。

“公众参与”最初是由美国建筑师HenrySanoff(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设计学部教授)提出的DESIGNGAMES一词演变过来的,那是在70年代后期,HenrySanoff教授花了5年时间,利用DESIGNGAMES的概念和理论,与地区居民一起尝试共同完成设计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并把它写成书,于1984年出版,同时又先后出版了《SeeingtheEnvironment》、《MethodofArchitecturalPrograming》、《DesigningwithCommunityParticipation》等书。日本也在80年代的中期开始这方面的普及工作。其中林泰义先生的规划技术研究所成绩十分显著,日本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会、造园学会、农村规划学会、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等的论文集上有很多与“公众参与”2024的文章,而且各地也相应地成立了“公众参与”的组织和机构,其中世田谷市街创造中心就是其中一个历史较长的机构,并在机构的所在地:日本东京都世田谷区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尝试,在1993年编写出版《参加设计的工具箱》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公众参与”的手法和应用实例。最近几年2024“公众参与”的书已经非常多了,而且大部分的设计事务所,特别是景观设计方面的事务所已经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应用这种方法。日本造园学会也在每年的全国大会上专题研讨这方面的研究应用成果。并且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和书,其中评价较高的有延藤安弘的《环境创造的读本──理想中的市街》。书中通过日本国内12个城市及海外2个城市的市民利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和创造生活和工作的空间环境;羽根本playpark会编写的《冒险的游乐场》,书中详细地介绍、分析了在东京都中心地带的住宅区中建立户外游乐空间的经过及地区住民12年间“公众参与”的全过程。总而言之,“公众参与”作为设计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已经被广泛地得到应用。

3、“公众参与”的过程(以日本的参与方法为例)

(1)准备活动

将参加者分成若干小组,进行问答测试,通过个人回答和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2)自我介绍

通过自我介绍可以增进理解,并为下一步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3)畅谈理想中的风景

让参加者回想童年时代的憧憬和自己理想中的风景,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场景并记录下来。

(4)新场景的描述

从反映某个景点的20余幅图片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及最不喜欢的场景,然后对喜欢的场景进行再加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新场景的描述。再选择一个公园,请参与者对该公园一天24小时的活动提出建议和描述。并进行小组交流。

(5)实地采访

准备几台一次性照相机,贴上调查用标志,请参与者以小组为单位外出进行实地采访。并进行包括采访记录、照片、素描画等内容的整理工作。

(6)讨论

对2024来的资料进行讨论,然后归纳出争论的要点。

(7)问卷及投票调查

根据讨论的要点归纳出简练易懂的问卷,请参与者书面回答,然后再进行投票,请参与者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答案。

(8)体验

请参与者在1:2000的规划地上观察水路、河流、道路、铁道的现状及十几年前或几十年前的情况,讨论那里变化的原因。到现场体验观察,回来后,进行小组交流。

(9)模拟预算分配

首先确定预算总金额,然后让大家每人按自己最需要的预算项目自行选择,每人一项。讨论无人选择的项目未被选中的原因。

(10)统计(kj法)

针对某个主题,请参与者把自己的看法、想法做成卡片,组织者进行整理,最后根据各种类型的卡片归纳出此次环境设计的内容、要点和设计目标。

(11)设计图面上的体验

请参与者在预先准备好的图纸上,根据平面图上的位置设想具体使用的方式、时间。把图中不合适的地方标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的具体对策。

(12)设计方案的评价

在介绍设计方案后,请参与者展开讨论。把讨论意见综合后做成模型,让设计者、行政管理者、居民、专家等进行充分讨论以寻求一个比较完美的方案。

(13)现场确认

到现场去确认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尺度感;选择方案中几个比较重要的场所,实地说明设计意图和预期效果,并请大家展开讨论。以期得出最终的确认和决策。

4、结束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