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秋节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秋节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1篇
“重开题、顾结题、轻中间”的管理方式称之为“秋千式”管理。致力于过程的教育科研管理称之为“扁担型”管理。当前教育研究中存在过程中相关制度空白,缺少管理节点与抓手;业务能力、管理意识不足,梯级队伍不齐;专业示范引领缺乏,指导与服务不到位;成绩评定不及时,参研积极性保护不力等问题。需对研究过程的每个节点进行质量控制,开展教育科研业务系列培训,建设科研基地校,进行研究过程展示,加强对学校科研工作的集体视导;及时肯定、奖励学校的科研付出,提供学术地位与发展平台,保护求真务实的研究取向。
关键词:
教育科研;过程管理;“秋千式”;“扁担型”
教育科研课题管理“重两头、轻中间”的现象是地方教育科研管理的普遍症结。“重开题、顾结题”的管理如同秋千绳由两端固定一样,维系着课题研究工作,中间的研究过程则任其自然,飘摇不定。这样管理方式可以称之为“秋千式”管理。显然,这样的管理下的课题研究质量普遍堪忧。教育科研的成果质量是靠扎实的研究过程支撑的。好的开题需要有序的过程研究加以落实,好的结题成果也要靠深入的过程研究来累积。因此,行之有效的教育科研管理必然是注重研究过程的,而开题、结题都只是研究过程的一个重要节点而已。科学、扎实、有序的研究过程就像一根扁担,粗壮有力地支撑着整个课题研究成果与质量,它以开题为节点正式开启,以结题为节点宣告完成。这种致力于过程的教育科研管理,可以称之为“扁担型”管理。显然,扁担型管理更符合教育科研“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我们教育科研人应当追求的管理样式。有效的教育科研管理过程,只有对其中涉及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各种资源和要素进行科学配置和合理安排,才能完成和实现教育科研任务和目标。通过对资源要素的分析,我们认为,教育科研过程薄弱原因主要在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职能建设、效果认定等方面。如何才能实现从“秋千式”到“扁担型”的管理转型,成都市青羊区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问题一:研究过程中相关制度空白,缺少管理节点与抓手
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相较于学校教研、教师培训工作而言,管理体制不完善,常规管理不健全,中期管理迄今仍然是管理中的“薄弱地带”。除开题、结题外,研究过程中缺少了固定的、常规的管理项目,致使管理工作缺少抓手,研究人员不明确工作任务。因而,过程管理就变得随心所欲,研究活动也就缺少约束指导。秋千式管理自然而然就出现了。改革措施:教育科研的“中期”管理既显得十分重要,又难以把握。借鉴“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强调的过程管理思路———主要是在企业管理当中的每个节点进行质量控制,通过对每个过程细节进行控制管理,从而达到全面质量管理。针对研究过程中缺少管理节点与抓手的问题,我们设置了以下管理项目。
1.年度考核(中期考核)制
《青羊区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在研课题每年必须接受区上统一组织的年度考核,子课题每年接受总课题组的中期考核。每年11月底,区上统一组织省、市、区专家,每5人组成一个考核组,对课题组提交的阶段成果、研究档案进行审阅,并与课题组开展面对面的答辩式交流。通过查档案、看报告,面谈交流、PPT汇报等形式,课题研究过程进展情况一目了然。为了通过年底考核,课题组平时就必须扎实开展活动,否则是无法蒙混过关的。
2.研究活动月报制
在《青羊区教育科研管理手册》中,我们规定学校每期至少开展1次全校性的研究活动,活动以简报形式报送区教科院科研室。重大项目课题,实行研究工作月报制。年底接受年度考核时,必须附上研究活动大事记。课题组有上报活动简讯的任务要求,就会在平时有意识地安排研究活动。
3.专项工作督查制
除了按《青羊区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要求落实过程工作外,我们还根据每年的工作重点,组织专项督查,且督查结果由区教育局通告。如2014年是学校教育科研建设督查,2015年度是教育科研制度落实情况督查(重点是人员与资源投放)。通过督查,帮助学校健全科研管理制度,提醒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也为区上掌握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情况提供了真实客观的信息。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在专项督查的引导下,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落实。
4.云盘管理过程性资料
为了促进学校落实课题研究常规工作,我们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了“青羊区教育科研网上管理平台”。即由区上统一建设一个云盘账号,通告各学校;学校在云盘上分别建立学校名称的文件包,将学校教育科研方面的计划、总结、重大活动的过程性资料上传;区科研室定期进行检查。如未及时上传,将进行通报。同时,由于账号相同,各个学校的文件包可以互访,这样,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就公开在全区各学校的面前。谁优谁劣,也是可视可评的。区上需要学校上报的教育科研资料,也通过云盘提取,查阅评价。这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按时上报相关材料。
问题二:业务能力、管理意识不足,梯级队伍不齐
管理工作除制度建设外,最重要的就是人员建设的问题。教育科研过程薄弱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校缺少研究的领军人物,特别是学校教科室人员的能力直接影响学校工作业务水平。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后备人员的储备问题。有些学校的教科室主任提升或调动后,科研工作马上断层。再如,有些课题组主研人员变动后,科研工作马上陷入停摆状态。因此,要让教育科研过程管理有序而扎实,科研队伍建设方面需要提供足够保障。改革措施:
1.开发教育科研培训课程体系,系统培训人员
自2013年起,青羊区就开展起教育科研业务系列培训。从选题立项,到课题结题,乃至成果申奖都有自主开发的培训课程。每校每期至少派1人参加,至今已完成3轮培训。从2015年起,我们又开发了青羊区教育科研培训课程链,按研究精英、研究骨干、研究熟手进行分层培训,其中,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是重要课程。这就为教育科研队伍不断丰富与壮大提供了有效的“造血机制”。
2.梯级人才队伍建设
结合全区的教育科研人员培训活动,我们要求学校建立起自身的教育科研梯队。学校科研室除负责人外,至少应有3人熟悉科研业务。
3.加强交流学习
我们有意识地创建校际交流、区际交流活动。如科研专项督查由各校科研室负责人组成考评组,交叉检查,既考核又互相学习。定期开展全区科研中心组沙龙,交流管理经验、研究方法。还组织全区科研室负责人到外区学习考察小课题研究推进经验。这些活动,开阔了眼界,也启迪了管理思维,为扎实推进科研过程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问题三:专业示范引领缺乏,指导与服务不到位
制度建设与队伍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要真正出质量、出成果,还需要有高质量的活动过程。基层教育科研活动过程质量不高的原因,与他们对研究活动的认识与理解密切相关。要提升对此的认识与理解,需要从科研管理部门做起。县(区)教科室与其他专业研究机构相比,侧重于应用与实际操作。由于它处于“底层”,与广大基层单位(中小学、幼儿园、乡镇教委等)有直接联系,因此,它具有服务与示范并重的双重特点:一方面,要发动、指导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投身于教育科研,另一方面,要承担课题研究任务,严格按教育科研的规律运行,起示范作用。改革措施:
1.建设科研基地校
从2013年起,青羊区启动了教育科研基地校项目。以双向选择方式,从区内选择3~5个学校作为科研基地校,以1~3年为周期。区科研室每月至少深入基地校1次,承研的区域性项目研究活动就以基地校为载体开展。基地校每年至少要组织开展1次全区的研究展示活动。这样,区科研室的研究活动就具有示范性,基地校及学校一线教师也可深入了解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过程,从中受到启示与引导。和区科研室一起做研究,学校教师是非常乐意的。科研基地校这一举措,得到学校与教师的高度认可。
2.研究活动观摩研讨
现在的教育研究观摩活动,主要是成果交流。在终结性成果交流中,参与人员关注到是成果,对过程研究的启示不大。因此,我们利用科研基地校、子课题实验校的研究活动,开展过程展示,让大家来看研究的一个具体活动是如何开展、如何推进的。这样的活动,直接关注的就是方法使用,活动的组织,过程性的管理,有助于参与者聚焦于研究过程,互相启发,相互借鉴,落实研究过程的常态推进。
3.纳入对学校集体视导(督导)
青羊区中小学幼儿园有与教育局行政科室共同入校集中视导(督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制度。每一次入校视导,区科研室都要派人参与,对教育科研进行专项视导,相关意见直接反馈给区教育科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同时,对学校存在的问题,从教育科研角度献计献策。每一次,教育科研基于数据调查的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都是学校非常期待与重视的内容。
问题四:成绩评定不及时,参研积极性保护不力
教育科研工作具有周期性、内隐性。参研人员大多是利用加班时间完成的,他们的付出非常需要得到及时肯定与认可。深入去分析教育科研过程不落实、不作为的现象,就会发现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不被认可,因而出现情绪化表现。改革措施:
1.评优加分,阶段成绩纳入学校绩效管理
在学校绩效考核细则中,我们除了把立项、结题作为加分项目外,年度考核优秀、承办研究展示活动、专项督查评优都会计入加分内容。这样,课题组每完成一项重大活动,都会在相应的渠道获得认可。学校领导也乐意支持教育科研究活动的开展。
2.提供学术地位与发展平台
对于努力参与教育科研的人员,他们的付出与回报应以综合方式给予认定。如我们让教育科研中心组的骨干人员参与区级课题的立项评审、结题评审,从专业水平上给予认可;让他们梳理研究经验,以培训者身份承担区内教育科研业务培训,提高其学术地位。以学习、培训、交流等机会作为奖励,让这些科研骨干具有学术自信与科研动力。
3.关注精神追求,保护求真务实的研究取向
在研究过程中,如果仅以现实成效为标准去认定参与人员的工作状态是不公道的。因为,很多时候辛勤付出了但不一定立刻看到成效。对于这种情况,要理解他们的心情,要特别关注他们的精神体验,要及时肯定他们求真务实、为研究而奉献的精神。担纲课题研究主研的人员,大多数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他们更需要情感上的理解,心理上的慰藉。一句话,一个肯定,都可以为他们下一步推进工作树立信心。只有有了信心,研究过程才能得到持续推进,才能产生良好的成效。由“秋千式”管理到“扁担型”管理是青羊教育科研的探索,我们相信:只有进行强有力的教育科研过程管理,才能改善区域的教育科研生态,才能满足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陶侃.教育科研管理问题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1994,(3):37-40.
中秋节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2篇
1、成绩
(1)通过积极做好清洁、消毒、通风等卫生工作,加强幼儿户外锻炼,提高免疫力,坚持每日报告制度等有效措施,我园贯彻落实了教育局抗击非典工作,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可,并以“预防措施到位,环境优美的幼儿园”受教育局通报表扬。
(2)通过岗前培训、专家讲座、专业培训等方式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专业水平,提升幼儿园整体素质。将儿童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市少儿花会画展,我园选送了50多幅美术作品;同时参加幼儿画展,80多幅美术作品获奖。
(4)我园教师创编的幼儿舞蹈《草原游记》、时装表演《健之美》、《对面女孩看过来》参加了美国惠氏药厂(中国)有限公司在大家乐举办的1——3岁幼儿生日会活动,扩大了我园在社会上的积极影响。
(5)加强了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幼儿参与英语活动的兴趣较高,对学过的英语口语、歌曲掌握较好,能听懂并愿意用英语对话,基本养成大胆说英语的习惯。英语发音较准确;能听懂并愿意用简单的英语与他人进行口语交流,完成多个连续的简单英语指令。
2、需要加强的方面
(1)加强幼儿独立讲述、表演能力的培养,注重开发幼儿的创造力,特别是创造美的能力,增强自信,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2)坚持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与渗透,提高幼儿英语听、说、唱的能力。
(3)引进奥尔夫音乐教育,提升艺术园品牌。
二、本学期工作重点
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1、深入开展优质园本课程的研究,总结经验,整理资料,形成课题
总结报告。
(1)根据幼儿实际情况,深入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健全幼儿成长档案;认真观察记录幼儿活动过程,并进行分析评价,重视幼儿的点滴进步,及时向家长反馈。
(2)整理课题计划、阶段小结、专题文章、教师随笔、活动设计(照片、vcd)、教玩具照片等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参加省学前教育协会“十五”课题结题成果展示。
2、在一日生活中渗透英语教育
(1)通过英语的高频运用,熟练生活口语。
(2)加强情景教学,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
(3)多采用歌谣、儿歌,使英语学习更为有趣。
(4)运用直观、形象的教育,调动幼儿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三、各月工作计划
九月:
1、认真做好开学的相关工作:
1)开学前普访
2)活动室布置
3)组织“大带小”、音乐会等活动,安定幼儿情绪
4)建立幼儿一日生活常规
5)开展主题探究活动
6)建立幼儿成长档案
2、开展教师技能技巧比赛(舞蹈、声乐、乐器、绘画及英语、音乐优秀课例评比),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并选出优秀节目、作品参加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书画、舞蹈) 。
3、组织秋游活动——游览红树林。
十月:
1、开展“祖国万岁”主题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2、组织半日活动考核,向家长开放(必须含由本班教师执教的英语活动)。
3、参加长城片交流观摩活动。
4、参加市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音乐)。
十一月:
1、以艺术节活动庆祝幼儿园成立十八周年,向家长展示幼儿园师生的艺术、双语才能(形式:幼儿英语歌舞、英语短剧,教师家长歌舞,师生家长书画展)。
2、加强对幼儿的观察记录,组织经验交流会。
3、参加长城片0—3岁早教研究交流活动。
十二月、元月:
1、加强冬季锻炼,提高幼儿运动素质,举办第七届“小小运动会”迎接新年。
中秋节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语言学课程;思辨技能;人格特质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6-0078-03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语界就有学者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明确表示担忧。黄源深[1]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症”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和探讨,思辨缺席症成为了公认的外语专业学生的“软肋”。之后,文秋芳等通过逻辑推理论证了外语专业学生的思维水平落后于其他专业学生[2]。针对这一现状,国内学者和外语教育工作者开始推进外语专业课程改革,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李莉文[3]等尝试对英语专业基础技能课如精读、写作、阅读课程教学进行改革,通过压缩技能课的课时比例、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但笔者认为单纯改革专业基础技能课并不是提高思辨能力的根本途径,应将思辨能力培养始终贯穿在教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尤其是在外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教学中,更要渗透贯彻思辨能力培养理念。
因此,笔者从外语专业知识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学课程入手,聚焦如何将英语语言学课程与思辨能力培养相结合,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并借此尝试为语言学课程的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1 思辨能力及理论框架
约翰杜威提出的“critical thinking”理论代表着批判性思维研究在西方开始盛行。文秋芳[4]建议将其译为“高层次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涵盖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推理能力及论据评价能力。思辨能力与“critical thinking ”的内涵基本吻合,同时思辨能力也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中将“思辨能力”一词同时指代批判性思维及高层次思辨能力。
对思辨能力内涵的系统了解是将学科内容与思辨训练有机结合的必要前提和保障。美国哲学联合会[5]认为思辨能力包括6种核心能力(阐释、分析、推论、评价、解释和自我调控)和7种人格特质(寻真性、开放性、分析性、系统性、自信度、好奇心和认知成熟度)。思辨能力既是思维技能,也是人格或气质。在总结借鉴国内外思维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文秋芳等[6]提出了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式(见表1)。
该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思辨能力分为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元思辨能力是自我调控能力,是对自己第二层次思辨能力的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该模型突出了自我调控在思辨能力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兼顾了认知技能和思辨人格倾向两个方面。本文将以文秋芳教授的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探索在英语专业高年级语言学课程中如何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2 改革语言学课程,探索思辨能力培养途径
语言学课程是外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但长久以来一直不受学生青睐。要改变语言学课程的现状,必须改变教师的一言堂,改变对学科知识简单的认知性掌握,努力探索思辨能力的培养途径,改革语言学课程,使学生获得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思辨能力。
2.1 苏格拉底问答教学法
苏格拉底式问答教学法是通过启发式提问,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即便学生答错也不会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格拉底的这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最终目标,没有使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点悟、启发,诱导学生有步骤的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教学特点之一是开放性,教师不设定标准答案,而是更关注“学生怎样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怎样查找资料,怎样论证,怎样形成自己的观点”[7]。
2.2 归纳演绎教学法
传统语言学教材中的各种定义、规则和理论,都是语言学家通过观察2024语料总结的语言规律。如果直接照本宣科、“满堂灌”地讲授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活动变成了单纯复制知识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会有任何改变和提高。但如果教师在阐述理论时结合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或是力争做到旁征博引,列举大量与学生语言学习、使用相关的实例,把抽象复杂的概念定义比较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或是引领学生2024多种语言事实,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归纳、阐述、比较。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对所学内容能主动接纳与适应,还能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归纳演绎方法,训练学生的多种思辨技能,提高思辨能力。
2.3 以批判性论辩为主的讨论式教学法
思辨能力强调批判性讨论对知识增长的重要性。在语言学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论辩他人甚至老师的观点见解。如在讨论“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语言符号的本质特征是任意性还是象似性”等论题时,教师激发学生兴趣,引发辩论,使学生在不同思想的论辩冲突中产生探究语言事实的渴望。师生在论辩中打开自己,接受别人有条理的检查,而辩者自己的观点或态度会因这种交锋而改变,实现一种“主体间的确认”。
2.4 课题研究式教学法
课题研究式教学以学生研究活动为主要课堂形式,大体可分三个步骤[8]:(1)准备阶段:引导学生确立课题、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2)实施阶段:指导学生搜集文献、判断文献价值、归纳整理文献,明确解题思路;(3)展示-评价阶段:形成口头或书面汇报材料,用报告、研讨、辩论的方式交流成果,引导学生客观评价成果、进行反思。思辨能力中的核心技能推论(质疑证据、提出猜想和推出结论)、说明(陈述结果、证明程序的正当性和表达论证)及自我校准(自我审查和自我校正)分别对应地体现在这三个阶段。
3 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语言学教学活动设 计与实施
3.1 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
根据语言学课程的特点和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把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为问题驱动、分析与讲解、分组研讨、报告展示4个环节,并将思辨能力培养途径融入到课堂活动的4个环节中。现以北大版《语言学教程》(第三版)第8章为例, 具体展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问题驱动:思辨的过程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困惑,就会启动思辨的动态模式,产生探究的动机和形式。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教师首先给出4个句子 :(1)I am an English teacher.(2)I order you to open the door.(3)I pour some water into the tube.(4)I declare you man and wife.”引导学生观察句子,提出“Can you group these sentences into two types?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types in function?学生可能给出很多答案,如(1)表说话人状态,(2)、(3)、(4)表说话人动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继续引导提问,如“(3)和(4)是一样的吗?(3)不可能通过说往试管里倒任何东西,必须同时真的实施倒水的动作,而(4)呢?”经过几轮思考、作答,学生归纳出语言中的两类句子,(1)和(3)是一类用来描述的句子(constatives),而(2)和(4)则是通过语言做事情的句子(performatives)。
分析讲解:教师除系统地提问外,还要注意使用多种思辨训练方法,如归纳演绎、发散性思维、类比等。当学生清楚了Austin从哲学角度将句子分为两类后,教师可继续借助问题“Think up half a dozen or so similar examples of performatives and explain their use”鼓励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想出自己的施为句。教师可将符合下一步讲解的施为句评判特征的例子写在黑板左侧,不符合的写在右侧,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语法词汇特征:the first person singular;speech act verbs/ performative verbs;the present tense;indicative mood;active voice。
分组研讨:黑板右侧列举的不典型施为句不符合Austin给出的评判特征,有同学会提出质疑:这些句子虽不符合特征,却也可以用来做事情,为什么不属于施为句?教师可让全班分组讨论:Do all the performatives match the features of performative?Can constatives perform an act?教师可以诱发学生思考“In sports and games,many expressions are 'performative'.By shouting you're out,does the umpire perform an act?”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通过论据论证自己观点。最后学生通过研讨辩论得出结论“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erformatives and constatives can not be maintained.And all sentences can be used to do things.”对施为句的充分讨论和深刻理解为学生学习Austin的言外行为理论打下基础。
报告展示:言语行为理论的最后一小节是对言语行为言内、言外、言后的三层面进行分析。这部分文献资料充足、课题资源丰富,将这一部分留给学生,组建课题小组,指导学生2024相关文献,确定具体课题,明确研究思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包括对话语的分析、寻求证据、避免推理错误、向难以理解的东西提问、决策等思辨技能得到专门的训练。安排2~3组学生做课题展示,形成PPT报告展示,在展示之前要安排学生向教师进行预展示。在正式展示过程中,教师要让其他学生有意识的用思辨能力的智力标准如 “精晰性、逻辑性、相关性”等衡量判断报告质量。
3.2 语言学课程改革中思辨技能培养与人格完善 的整体性
思辨能力不仅是多种思辨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人格特质的组合。具有较高思辨能力者通常具备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公正评价等人格。在语言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重认知轻情感的教育误区。应注意构建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环境,结合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特质。如培养学生乐于再三斟酌、在复杂事物中有条不紊地查找相关信息,理性地选择判断标准,专注于探究,心胸开阔,诚实对待个人偏见。技能和品质的结合才是思辨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
本文尝试将思辨能力培养有机融入语言学课程的教学环节,其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对其他学科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价值。同时还要明确:思辨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某一具体课型教学,基础阶段的精读、泛读、听力或者是高年级的语言学、文学、翻译等专业知识课教学等都可以尝试。思辨能力培养的理念应渗透到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中,亟待在全国全面展开并形成完整体系,包括教育计划、计划执行评估、课程安排、教材编写、测试量具等。另外,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水平,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否则即便教材编写中融入了思辨训练的内容,也很难在实际教学中执行。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19.
[2]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等.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5):350-355.
[3]李莉文.试析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 [J].中国外语,2010,(11):68-73.
[4]文秋芳.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20-32.
[5]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The Delphi report executive summary:Research findings and reccommendation prepared for the committee on pre-college philosophy[R].Retrieved from ERIC Doc.No.ED 315-423,1990.
[6]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中秋节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4篇
一、营造民主氛围,突出主体性
开展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并非是为培养少数语文尖子生,它应面向每一位学生,让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做到“一个也不能少”。要有效开展这一课题的实践研究,教师就应树立民主教育的思想,打破权威的壁垒,树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创造平等环境。唯有如此,语文课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中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教学《诗两首》一课时,我积极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读三遍课文,并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第一遍自读思考:诗歌写了什么内容?第二遍自读思考:诗歌抒发了什么情感?第三遍自读思考:作者借纸船和金色花来抒情有什么好处?对于提出的每一遍自读要求,教者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深入思考后再作回答。对于有些探究思考回答仍不理想的,教师则提醒学生抓住关键情节再多读几遍,思考后回答。如此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张扬个性。同时,解决了学生自主探究流于形式或不够深入的问题。
二、设置问题情境,增强趣味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问题是个体思维积极作用的结果,是引起学生探究动机的源泉,且有催化思考、引领个性、调控进程等方面的作用或意义。因此,有效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我寻找最佳问题切口,为学生营造特定的适于探究的情境气氛,激发研究学习兴趣。我作如下导入:“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成语用来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那么,愚公为何要移山?怎样移山?愚公凭什么说可以移走大山?你如何看待这样的行为?如果你是愚公,那么你会怎么做?如此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有效地促使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情境。
三、制定研究方案,体现合作性
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求知”。由此可见,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由于初中学生在阅历、视野、经验、方法等方面的不足,通过研究性学习能给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各抒己见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在结合课题内容制订研究性学习方案时,还应采用最佳的小组合作方式,充分体现研究的合作性。
如教学余秋雨的《腊梅》一课,我制订了详细的学习方案,指导学生开展以“走进余秋雨”为主题的研究性阅读学习。步骤一:按“4人一组”为标准,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选出组长,成员,组成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步骤二:列出活动计划,明确分工。步骤三:围绕所确立阅读研究的子课题,要求各组成员利用网络、报刊、书籍等多种媒体途径,2024相关资料,充分交流,合作探究,形成研究成果。步骤四:将各组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用幻灯片的形式加以展示。小组1从语言的角度引领大家欣赏余秋雨作品的魅力;小组2从内容的角度引领大家欣赏余秋雨作品的内涵;小组3引领大家“走进”余秋雨,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小组4自命名“聆雨轩”,写出对余秋雨作品的独特体验。
四、丰富专题研究,坚持开放性
传统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语文学习,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这种开放性改变的不仅是学习的地点,还丰富专题研究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
1.开放学习内容。研究性专题学习学习内容涉及范围广泛,不仅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涉及社会生活。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如环境语文、街道标语、广告、影视传播及人际语言交流等题材均可成为研究专题。
2.开放学习形式。学生在确立了自己研究学习的专题后,可以到社会上作调查,如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观看各种音像资料,与老师、同学讨论问题等,从而丰富学习形式。如,在研究学习《狼》这一专题前,可提前上网观看狼的影片,了解一些2024狼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再和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
3.开放学习空间。开展专题研究学习的空间不再拘泥于课堂和校园,可以走出校门,延伸到整个社会和自然界,将学习与社会考察、公益活动、社会生活等综合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在专题研究《广告多棱镜》的学习中,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一些好的广告语进行欣赏,尝试给身边的某一件物品写一段广告语,还可让学生为某一公益活动写个广告语等。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能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更好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中秋节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5篇
摘 要:近年来,众多高校已经意识到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并注重与鼓励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尝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尝试,以北京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为例,总结我们两年来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做法与取得的经验,提出增强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本文探讨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举措对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专题报告;软件工程教学
基金项目:北京科技大学第六批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面上项目(JY2010G09);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Z00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京教高办20083号)。
作者简介:孙昌爱,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服务计算;王昭顺,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王成耀,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虽然是高等教育大国,但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培养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还有一段距离[1]。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目前700余所高校都设置了该专业,但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说来,众多高校的培养方案基本相同,没有侧重点[2];在课程教学方面,基本沿袭“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方式;教学内容依然比较陈旧,缺乏学科前沿的最新进展;考试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标准化考试方式[3]。这样的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支持与鼓励教师探索研究性教学,众多高校近年来开始设置相应的教学研究基金,如北京科技大学每年资助大约15项“研究型教学示范课”教改项目。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针对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我们在“软件测试理论与自动化”、“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软件工程”等软件工程类课程中开展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尝试[1]。本文进一步总结研究性教学实践;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报告两年来“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学生评价与反馈;基于已有经验与学生反馈,提出增强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1 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实践
两年前我们开始探索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博士生课程“软件测试理论与自动化”、硕士生课程“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开展以专题报告为载体的研究性课程教学尝试。本文以研究生课程“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为例,简要介绍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做法。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面向全校的研究生开设,该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难点)是听课学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几乎涵盖了我校所有的工科专业(如电子信息相关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冶金工程、机械工程、采矿工程等),包括全日制硕士生和博士生、工程硕士生、部分优秀的本科生。来自非电子信息类的学生基本上是首次接触软件工程,而来自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软件工程基础,针对听课学生在软件工程方面基础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做到差别性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共计36学时,教学大纲与课时安排见表1。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涵盖了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考虑到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软件工程(甚至软件开发的经验很少),教学内容中涵盖了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学;针对已经具备软件工程基础的学生,安排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与过程等基本内容,同时还兼顾软件工程新进展,包括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
根据实际教学时数与学生特点,专题报告的主题、组织方式与进度稍有变化。表2总结了2009年度与2010年度专题报告的设置情况。
1) 专题报告的主题通常安排在如下几个方面。(1)面向对象方法或技术的新发展,如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2)软件工程技术的新发展,如软件测试新进展,需求工程新进展,净室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3)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或环节,如基于UML的需求分析,设计模式,软件测试自动化。
2) 通常在课程第一讲中列出本年度拟开设的专题报告主题与进度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专题,以小组为单位报名,一个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鼓励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如果报名的学生超出预期人数时,通常将专题报告优先安排给有软件工程基础的学生。
3) 专题报告的组织方式分为教师报告与学生报告。其中,教师报告一般结合教师的研究课题,介绍取得的研究成果与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如有足够的教学经费支持,可邀请工业界资深工程师做报告)。学生报告从选题、文献2024、讲稿准备与演讲、回答问题全部环节由学生完成,通常由组长安排与协调报告的分工,任课教师监督报告的进展情况。为了保证学生报告的质量,任课教师在专题报告前组织试讲,指出报告的不足之处。专题报告按照学术研讨会的模式进行,任课教师主持专题报告,学生演讲并回答观众(包括教师与听课学生)问题。为了鼓励讨论,专题报告中演讲环节不超过70分钟,提问环节不少于20分钟。
在讲授软件工程类课程时,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设置课程大作业环节。课程大作业可选择“专题报告”、“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一个小型实例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学生选择专题报告,原因在于专题报告不仅有助于上述诸多能力的培养,而且对研究生后续培养环节(如学位论文开题、论文答辩等)有很大的帮助。受限于课时,我们不得不限制专题报告的数量。另外,我们发现专题报告是否成功涉及众多因素,报告选题、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生的态度与投入、学生的演讲能力、演示文稿的质量、教师的引导与反馈(对专题报告的准备、试讲与演讲等诸多环节的指导与建议)等,其中学生的投入与态度最为关键。
两年多来的经验表明,引入专题报告可以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诸多创新思维能力。具体说来,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专题报告涉及的主题一般都是学科发展前沿,由学生完成这样的专题报告,可以领略该领域前沿发展,同时促进教学相长。
2) 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接受:专题报告按照学术研讨会模式实施,学生提问与回答环节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接受。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准备专题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查找资料文献,快速把握文献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从而促进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由于专题报告的准备与演讲都是按照小组的方式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学会分工与合作,这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
5) 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专题报告要求学生将自己在短期内的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方式呈现给众多听众,并能回答来自听众的提问,这个环节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与交流能力。
2 基于调查问卷的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围绕教材、任课教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专题报告的投入、专题报告的收获、课程学习的收获、课程考核方式、教学改进建议等,设计了调查问卷,见表3。其中,问题5与问题6是针对选择专题报告的学生设置的,选择“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的学生回答其他类似的问题。
注册2009年秋季学期“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人数为137人,其中16人完成4项“专题报告”(原计划完成5个专题报告,因准备不充分取消“净室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专题报告,每个专题由4人完成),121人完成课程论文。注册2010年秋学期“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人数为103人,其中27人完成6项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其中部分专题由5人完成),69人完成“课程论文”,7人完成“课程设计”。表4总结了2009年与2010年的“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为了确认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是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其中包括(1)不存在适合研究性教学的教材;(2)课时量不足;(3)以考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调查问题(1)、(3)和(8)与上述问题紧密相关。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5),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92%和85%)回答不存在或不清楚,仅有小部分学生2024了合适教材。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安排合适,少数学生(2010年仅为5%)认为深度不够;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5%和5%)认为内容过多。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85%和89%)赞成采用开卷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只有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5%和11%)反对采用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并且给出了反对的理由。
调查问题(2)和(4)与学生对任课教师以及课程教学手段的满意度2024。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6),绝大多数的学生回答任课教师胜任课程教学任务,只有1名学生(2009年)回答仍需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88%和95%)满意课程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很多的学生认为专题报告的教学形式新颖,部分学生觉得可以进一步增多专题报告的数量;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2%和5%)认为还需进一步改进。调查结果表明,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与教学方法与手段得到学生的认可。
调查问题(5)和(6)试图了解学生在专题报告中的投入与收获情况。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7),超过半数的学生回答专题报告投入超过15小时(或阅读文献超过10篇);少于半数的学生回答专题报告投入少于15小时(或阅读文献不超过10篇)。然而,100%学生认为专题报告收获大,相当多的同学回答锻炼了文献搜索与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讲稿准备技能等。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专题报告,但部分学生投入不足,影响了专题报告的质量。
调查问题(7)和(9)与本课程学习的收获与改进意见相关。返回调查问卷中(见表8),绝大多数的学生(2009年和2010年均为92%)回答收获较大,相当多的学生反映对软件工程有了新的认识、拓宽了知识面;8%的学生未回答课程学习的收获。半数以上的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68%和54%)对课程教学的改进提出了建议,如部分学生提出应增加案例分析、增加课时等。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有较大收获,部分教学环节仍需进一步改进。
基于上述学生评价与反馈的调查结果,开展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培养诸多的创新能力,包括主动学习能力、文献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等。必须指出的是,从专题报告中受益较多的前提是,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专题报告并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开展研究性教学要求任课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水平,还应熟悉学科前沿发展情况。此外,开展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与限制,如建设合适的教材、适当增加课时、鼓励灵活的考核方式等可以促进研究性教学效果。
3 2024提高研究性教学成效的几点建议
为了使研究性教学更加富有成效,我们认为如下几点非常关键。
1) 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配合与投入研究性教学。开展高质量的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积极投入,并认真对待。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质成效令人怀疑。国外(如德国、荷兰等国家)在本科生层次上已经广泛采用专题报告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比之下,我们发现我国学生在专题报告环节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对学术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2) 改革现有的教师评价与教学评价制度以适应研究性教学。开展有效的研究性教学,要求任课教师(研究性教学的设计者与实践者)不仅熟悉传统的教学内容,而且要花相当多地精力组织学生探索前沿领域,辅导学生准备专题报告。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的投入增加了很多。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科研的教师评价体系与定额教学工作量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教师发挥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
3) 制定有助于研究性教学的合理培养计划与教学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研究性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革新,它牵涉到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授课规模等一系列的问题。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大部分高校的培养计划是“大一统”,缺乏针对性和目标性;课程设置零散、部分课时量设置过少;课程考核仍强调以考试为主;授课规模庞大[3]。如不解决上述问题,研究性教学实施起来必然举步维艰。
4 结语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尖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严重不足,我们探索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并在北京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做法与取得的经验,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2024并分析了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反馈与评价。基于已有经验与学生反馈,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增强研究性教学的质量与成效的建议,此项调查及探讨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举措对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昌爱. 面向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21):37-40.
[2]陈笑蓉. CDIO模式的软件人才培养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0(23):45-48.
[3]孙昌爱,骆四铭. 适用于软件工程技术的高质量教辅并重的小班教学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08(20):25-28.
Seminar-based Exploratory Teaching: Practice, Feedback and Suggestions
SUN Changai, WANG Zhaoshun, WANG Chengyao
(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