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总结内容页

专升本自我总结(推荐5篇)

2024-07-03 16:50:01工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升本自我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专升本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FDI;技术溢出效应;自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1)10-0040-06

一、引言

联合贸发大会的一份报告显示(UNCTAD,2003),自1991年至2002年各政府对FDI所作的政策调整中,超过1500项对外资更加开放,而只有少于100项更加限制外资。外资被广泛认为不仅可以给东道带来资本,还会通过溢出效应渠道把先进技术和管理技巧转移到内资企业,从而带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一般认为,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示范和模仿效应。跨公司在东道进行直接投资过程中,通过与本地企业合资发生技术知识溢出,或者采用先进技术对当地企业产生示范作用(Blomstroom and Kokko,1998)。落后地区在“干中学”的模仿过程中掌握应用这些创新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水平;二是前后向关联效应。跨公司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扩大销售渠道、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通过向上游行业的东道供应商提供技术支持或者是通过售后服务等形式向下游本土企业提品销售服务,从而产生基于前后向关联的技术外溢;三是人员培训和流动效应。本企业通过引进外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有助于内企业进行知识积累(Kokko.A,1994)。

众所周知,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跨公司研究领域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研究主题之一。外文献对FDI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的研究,多以一个或多个家的宏观数据为样本,主要分析FDI对区域创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如Borenstein f1998)基于1970~1989年的数据对69个发展中家的跨资料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FDI对促进技术转移存在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Kim and Nelson(2000)对东南亚经济体的研究表明,技术引进有利于提升一的自主创新能力。微观层次的研究,多以一个同家或若干个家的企业或行业数据为样本,探讨FDI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并研究如何利用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来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Haddad;Harrison(1993)利用1985~1989年间摩洛哥制造业的企业和行业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并没有发现存在显著的正溢出效应;而Aitken~Harrison(1999)选用委内瑞拉制造业1976~1989年的企业面板数据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发现存在负的溢出效应。

近年来,FDI技术溢出对我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内学者们的关注,实证研究也是遵循着上述思路,结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促进论”。Gary Jefferson和HuGuangzhou(2002)以专利申请量作为衡量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利用中1995~2001年的企业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行业中FDI企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每增加10%,专利申请量则增加15%。王红领等(2006)将研发投入作为因变量,利用1998~2003年的工业行业数据进行分析,得到FDI对我民族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2)“抑制论”。范承泽等(2008)利用1998~2002年中企业和行业两个层面的调查数据,采用Robust最小二乘回归法对FDI与我企业科技研发努力的综合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FDI对中自主研发投入的替代效应大于其对研发效率的补充作用,净作用是负的。邢斐、张建华(2009)运用1999~2004中36个分行业的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系统GMM估计,发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短期与长期影响均不显著。(3)“双刃剑”论。郭克莎等(2004)认为一方面东道企业通过示范效应学习跨公司先进的R&D管理经验提升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跨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与本土企业形成竞争,对本地的R&D产生挤出效应。董书礼(2004)指出跨公司研发机构本土化既有可能促进我产业技术进步,也可能造成不利影响。

内2024FDI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业或企业领域,2024外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认识仍然非常有限,并且相关研究尚未区分不同水平的自主创新能力。鉴于此,本文基于1999~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STATA10.0计量软件,实证研究FDI技术溢出对我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Griliches-Jaffe(1999)的观点,从生产函数出发,将创新产出表示为Cobb-Douglas形式,即:

Iit=AiritexpαitLitβit (1)

其中,Iit代表创新产出,expit、Lit分别代表研发活动的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Ait表示自主创新的技术水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受到FDI的影响,因此将Ait表示为:

Ait=BitFDIδit (2)

令π=InBit,将方程(2)代入(1)式,并两边取自然对数得(由于计量采用的是跨地区数据,因此取对数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回归结果中出现异方差的可能性):

lnIit=π+δlnFDIit+αlnexpit+βlnLit (3)

依据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动”假说,即需求规模的大小是决定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Zweimuller,2005)。因此,本文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引入模型,最终设定估计模型为:

lnIit:i地区在第t年专利授权数的自然对数,代表各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2006)。一个地区的发明者或创造者向专利审查机构进行的专利申请,往往是该地区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和创新经济价值的潜在标志,而且专利数据具有易得、完整、准确的特点,故本文采用专利申

请授权量作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替代指标。根据我专利法的相关规定,专利又细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不同,发明专利包含技术含量较多、层次较高的技术创新。但从我的专利授权量来看,发明专利所占的比重最低,根据《2009年中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我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总量的比重仅有13.2%,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所占比重分别为49.7%和37.1%。基于此,笔者依次将上述三种专利授权量分别作为创新水平指标来度量,分别用Lnfm、lnsyxx、lnwgsj来表示,进一步考察FDI对这三种专利授权量的影响。

inFDIit:i地区在第t年实际利用外资额的自然对数,按照每年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将美元计价FDI折算成人民币;expit、Lit分别用i地区在第t年科技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科研人员数量来表示研发活动的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Inpgdpit为人均内生产总值的对数,一个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需求状况;ωi表示非观察的各截面单元的个体差异,φit表示随机扰动项。

文章利用Stata10.0统计软件包,选取1999~2008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中统计年鉴》、《中科技统计年鉴》、中经网经济统计数据库以及《新中六十年统计资料2024》。由于专利授权数与其他省市差距较大,为了避免其对回归结果产生较大偏误,故将的数据剔除。

三、实证分析

(一)全层面在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时,常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前者是指被忽略的变量在各个时段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都是固定的,而后者是指被忽略的变量在各个时段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都是随机的。本文在实证中利用Hausman(1978)检验方法来判断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均为固定效应模型(具体检验结果和估计系数详见表1)。

1从估计结果来看,FDI对我专利授权总量产生了显著的正溢出效应。FDI每增加1%,专利授权总量增加0.306%。然而,FDI对我不同类型专利授权量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其中,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均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其中对外观设计专利的影响最强,其弹性高达0.518%,对实用新型专利的影响次之,其弹性为0.186%,而对最能反映一核心自主创新能力水平的发明专利的影响不显著。这是因为我处于际大跨公司所俘获控制的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本土代工企业在获取产品差异化、提高产品质量、建立产品技术标准、塑造自有品牌等能提升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的自主创新能力时,跨公司多采取“隔断”型的技术转移,抑制了核心技术的外溢,对核心技术输出、转让、专利等设置各种壁垒,因此,企业通过模仿只能学习到与产品的包装、形状或色彩相关的技术含量少、层次较低的外观设计方面的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的技能,而不能学到真正的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核心技术和实现功能升级的技能。因此,本文认为FDI技术溢出对我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主要表现在外观设计、实用新型等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升级上,而对功能升级等核心能力提升的贡献度不大。

2.总体上看,科研经费内部支出对专利授权总量产生的影响不显著。其中,科研经费内部支出增加1%,总专利授权量增加0.077%,发明专利增加量为0.133%,但只在10%的水平上显著,而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均无明显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发明专利属于突破性创新,需要较多的研发支出,而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则大多是渐进性创新,多采取市场跟进的方式。

3.科研人员对专利总量及各类专利授权量的影响均在1%的水平上高度显著。科研人员每增加1%,专利授权总量增加0.747%,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增加0.899%,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加0.822%,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的弹性系数最小,仅为0.522%。此外,与科研经费内部支出相比,科研人员对各种专利授权量的影响程度较大且显著,实证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更强,因此应注重对高素质科研人员的培养。

4.经济发展水平对一个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负效应。这一结果与现有的分析有较大区别。其中,对专利授权总量的弹性系数为0.214,从分组检验结果来看,只有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弹性系数为正(0.184),且在1%的水平上高度显著,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两项的系数均为负。这可能是因为发明专利这一高水平的自主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一个地区完善的科研基础设施作保证,只有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才能为较高水平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这也与前面科研经费内部支出对专利影响效应相一致。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科研活动,只需要通过挖关键技术人才或者是“逆向工程”等低成本的模仿和复制行为与跨公司进行竞争,而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不高。

(二)区域层面的实证结果为了进一步考察区域层面上的FDI技术溢出与自主创新水平之间的关系,笔者将全分为东中西三部分,表2给出了区域层面的分析结果。

1.在各区域中,FDI对我自主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存在着差异。从专利总授权量来说,对东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最大,FDI每增加1%,专利授权总量增加0.33%;对中部地区的回归系数为0.25%,而对西部地区没有显著影响。就分类回归结果来看,FDI对三个地区的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均没有显著的影响,只在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的专利授权方面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通过东、中、西三个地区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方面,FDI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2、0.26、0.02(不显著);在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方面,回归系数分别为0.58、0.35、0.29,可见在东部地区产生溢出效应的作用强度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一结果与全样本的实证结果吻合,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东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跨公司在华投资办厂,而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很少能吸收到外商直接投资。

2.科研经费支出对各区域以及各类专利授权总量均未有显著影响,这说明整体来说我研发资本投入相对不足,难以推动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进一步的观察发现,西部地区的资本投入最少,回归系数仅为0.01,这是因为西部地区大力实施大开发战略,大部分资金均用于道路等基本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对科研活动投入的资金量相对较少。

3.科研人员的投入在提升自主创新方面的作用是普遍的,其弹性在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模型中

均具有高度显著性,模型(1)、(5)、(9)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814、0.853、0.906,这说明人力资本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在西部地区最强,这与西部地区吸收的FDI较少,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的事实相吻合。通过对三大区域分组结果的对比,我们发现在发明专利授权量方面,中部地区科研人员投入弹性高达1 429,其次是东部地区为0.849,西部地区的弹性系数最小为0.802;在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方面,科研人员投入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呈现出从东部向西部递减的趋势,分别为1.068、1.054、O,941;在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L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效果最大为0.861,而对中部地区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文认为中西部地区应该通过增加科研人员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回归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对东部和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西部地区的推动作用也不显著,这与模型设定时认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当地自主创新能力影响较大的假设有较大差距,本文认为原因可能在于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的本低端市场需求规模难以对创新起到激励作用。目前,我城乡间、地区间收入差距较大,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低收入人群虽然边际倾向高却由于我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体系不健全等“硬约束”不能形成有效需求,从而影响了我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1999~2008年中30个省、市、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就全层面的分析而言,在开放经济下,FDI对我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FDI每增加1%,专利授权总量增加0.306%。然而,在各类专利授权量方面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正向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方面,对发明专利的影响较小,这表明跨公司为了抑制我核心技术能力的提高,可能只是将价值链中的低端研发环节转移至我。此外,本科技人员投入对专利授权量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然而,人均内生产总值以及科研经费支出对专利授权量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说明创新能力提升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投入。其次,就东、巾、西区域层面的分析而言,FDI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最为显著,其贡献度为0.33%;中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次之,为0.25%;而对西部地区没有显著影响。就对各类专利的影响来看,在东中西三个地区,FDI对发明专利均未有明显溢出效应,这与全层面的分析一致。值得注意的是,科研经费内部支出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基本没有影响,而研发人员投入这一指标对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超过了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这说明西部地区越来越注重通过引进高素质科技人才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本文针对全和区域层面经验结果的差异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要提高我自主创新能力,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上。因此,应加强际技术合作,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鼓励外资企业与本企业建立关联,利用跨公司的技术优势,全面提升我产业技术水平。

专升本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校本研修;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07-02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制约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打造优秀教师群体,是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一经引入就因其贴近教学实验场,有效地解决了工学矛盾,节省培训经费,而受到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的欢迎。在校本研修中学校可以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学校特色,以深化教育改革和优化学生成长环境为主要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形式,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学习方式,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但是,农村学校校本研修因为缺少专家引领、教师能力水平偏低、知识结构不够合理、获取信息资源通道不畅、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研修范围狭窄,过程流于形式,效果不佳,亟需结合农村学校特点和实际情况,探索校本研修的有效推进机制,为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一座桥梁。

一、校长引领策略

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校长起着核心作用,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在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校本研修中,农村校长作为组织倡导者、学科领军者、思想引领者、成功激励者,势必发挥着核心作用。校长依靠其人格魅力、办学思路、管理艺术带领教师构建研修组织,制定共同愿景,选择研修内容,优化研修活动的组织过程,在思想上引领教师,在行动中与教师共同探讨、共同研究。以促进学生的最好发展为目的,引导教师努力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师针对教学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让教师理解教学、研究教学、爱上教学,提升研修的针对性,让研修落地生花。因此,校长要敏于学习,勤于思考,积极获取新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管理能力,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深刻把握教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创新活力,增强服务意识,为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更好地引领教师开展校本研修。

二、外界干预策略

农村教师专业视野比较狭窄,专业理论基础不够厚实,往往导致研修活动在低水平层次上不断重复,缺乏专业提升的动力。因此需要专家给予外部干预,充分挖掘培训资源,提供专业发展咨询、答疑解惑、案例分析、总结经验,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专业发展水平,了解自身不足;对研修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防止教师因为遇到疑难而出现激情丧失、热情退却的现象;对教学案例进行专业分析和指导,使教师获得更多的先进教学理念、成熟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艺术;对研修中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层次,进一步指导研修活动开展。通过专家的言传身教,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技能,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聘请外部专家受到经费、时间等客观因素限制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网络研修指导,也可以将本地教研员、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组织起来,构建一支校本培训巡回指导队伍,指导本地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发挥整体功能。

三、内部激励策略

针对教师发展、资源建设和教学质量,学校应该逐步建立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内部激励机制,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校本研修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当中,加强校本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调动、激励、促进不同基础、不同类型的教师的积极性,使每一个教师都能通过努力达到预期目标,提升校本研修的执行力。激励机制可以是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也可以是物质激励,目的是激发教师内心积极向上的动力,提升教师的学习、研究积极性,鼓励教师遵循教育规律,着眼于学生个性培育,不断去探索、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学生的引导者,防止教师因为缺乏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与动力而出现“职业倦怠”,导致对校本研修忙于应付,疲于对付,通过激励机制逐步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动力和研修文化。

四、个人自修策略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白,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新课程强调要使学生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更需要有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发展,自主学习是一种最有效的策略。教师就要把自己置于主人的地位上来学习,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判反思,全面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新课程的理念及教育的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对教育的认识。教育工作周期长,可塑性大,个人自修还需要学习和研究别人教育的成功经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实际,取长补短,与文本对话,与专家对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五、同伴互助策略

新课程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合作学习,同样,教师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会合作,形成合力。通过互相听课,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开展课例研究,让教师在专业上切磋,挖掘放大教师教学个性和特色,以团队形式进行研究,改变教师固化的心理模式,达到分享经验、共同成长的目的。培养教师进行随堂反思、总结经验得失的良好习惯,提倡多写教学随笔。在研修活动中,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与同组教师分享、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并将这种瞬间产生的灵感记录下来,再尝试、再提高,实现自我超越。同伴互助不要仅限于学校内部,学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地域的学校之间可以实现大范围内的连结,构建宽泛的学习共同体,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校本研修,进一步拓宽参与范围,使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相结合,引导教师同伴互助,防止同一学校,同一地区,教师能力发展水平的同质化导致校本研修的局限性。

总之,农村学校校本培训要取得实效,必须结合校情实际,探索有助于推进校本培训的有效策略,采取“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为校本研修注入活力,另一方面要激发教师潜能,双管齐下,推进校本研修有序开展,保证校本研修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玛丽莲(Tallerico·m),著.校长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参考用书[M].卢立涛,安传达,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专升本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一、健全管理机制,促进校本教研的有序进行

机制是保障,规范管理是保障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有序进行的关键。学校应注重完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以校长全面负责、教导主任具体抓,学科组长分科组织、教师具体实施的教研管理四级网络,做到分工具体、职责明确、教研工作管理有效,工作落实到位。

1、理论学习制度是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必备条件。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新概念、新方法的有效保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营养“添加剂”,是教师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可以采用集中培训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及时了解教学理论新动态,转变教学理念,获取教学新信息,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改理论水平。

2、教研教改制度学校可以根据开学初的教研教改计划,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实效性,开展上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或开专题讲座等不同形式的教研教改活动,并从中吸取他人之所长,补自已之所短,真正做到资源共享,自我提升。

3、教学反思制度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自我课堂活动的经验总结与成败反思。不断审视自我的教学行为,及时记下自已教学中的亮点,问题分析,理性思考与改进措施,培养教师自我反思习惯,提升教学效果。

二、名师名家专业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教师多处农村学校,农村教师专业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相对较低,新课程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相对滞后。借助名师名家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是引领我们专业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的不断成长的有效途径,可以取得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的效果。

1、名师名家的专题论纸学习。为了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级专家名师的专题培训,读名师专家的专题理论著作,如吴正宪老师《让孩子们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让老师接受各级业务培训,从培训学习中学到比较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样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同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专家名师的课例品析。专家名师的课堂教学案例是展示其高超的教学艺术、厚重的文化积淀、驾轻就熟的课堂驾驭能力的教学过程,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教师可以通过听取、观看名师名家的优秀课例,学习名师名家的做法,吸取名师名家课堂教学中的教学风格、教学思路、驾驭能力,使教师在学习中感受名师名家身上折射出的专业素养。

3、课题引领。走科研兴校之路已经成为中小学校发展的共识。学校可以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勇于承担各级课题,坚持以新课程为导向,课题教研与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先模仿他人做法,从扶到放、从学到创,走科研之路。

三、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专升本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18年前,讨论确定专利申请号位数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今天,当我再翻开保留了近20年的、当时对中国专利申请数量预测的数据,不由得感慨万千。与国人、世人无法想象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样,专利申请量的发展同样超乎预料。十多年来,我参与了专利统计指标的设计,经历了从专利法实施第一天以来的十几年的专利统计工作,曾为数据的利好激动,为数据的徘徊惆怅,为数据的发展建言。在此承前启后之际,拟通过专利统计数据,勾画出专利申请的发展轨迹,就具有阶段性的重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下一时期的形势提出初步看法。

一、专利申请量

专利申请量是知识产权、专利工作的重要总量指标,反映着我国的发明创造产出能力和技术市场的开放程度,体现着我国的技术、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地位。

(一)专利申请总量

我国专利制度始于改革开放和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上个世纪80年代,自1985年4月1日正式实施专利法至2003年6月底,我国专利申请总量已达176.4万件。从1985年~2002年,年专利申请量由1985年的1.4372万件,逐年攀升至2002年的25.2631万件,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4%。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2001年统计数据,在同时保护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27个国家中,我国年申请量排在日本、德国之后,位居第三位,于2001年超过韩国。这一国际排位,虽然仅比1985年前移二位,但是年申请总量已由最初只占日本的1/40、德国的1/9,分别提高到了目前的1/2和2/3。中国已经进入专利申请大国的行列,技术创新的竞争地位明显增强。

根据专利申请总量的发展状况,值得总结分析的是:

1.1985年4月1日首日申请达到3455件,创出世界专利史的新记录。首日申请占到了全年的2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为2464件,62%来自国内申请人,广大科技人员“久旱逢甘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来自国外的发明专利申请为929件,反映出国际工商界对中国实施专利制度的欢迎和重视。

2.年专利申请量一年一个样,几年大变样。经过前11年的发展,1996年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0万件,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9.6%。2001年年专利申请量达到了20万件。2003年仅过两年,年专利申请量将可达到30万件,三种专利申请有可能分别冲破5位数的万位极限。

3.增加百万件的“专利速度”。2000年1月,我国专利申请总量用了15年的时间,进入了第一个100万件,至2003年底专利申请总量将达到190多万件。预计在2004年3月份,用4年的时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将进入200万件。专利工作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步,与新世纪的快速发展同行,新世纪,专利申请量将走向发展的新阶段。

4.政治、经济走势对来自国内、外专利申请量的影响。至2003年6月底,在我国专利申请总量中,来自国内的申请为145.8万件,占82.6%,来自国外的申请为30.6万件,占17.4%。国内年申请量从1985年的9411件逐年上升至2002年的20.5544万件,国外年申请量从1985年的4961件逐年上升至2002年的4.7087万件,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9.9%和14.1%。国内高于国外5.8个百分点。

与历年专利申请量增长的主旋律不同的是,国内申请量曾分别于1989年和1994年出现过两次幅度不大的负增长。1989年我国的GDP指标由上一年的9.5%降至4.3%;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金融环境的紧张,必然会减少科技产出和影响市场需求。1994年为转折,GDP指标由前几年一直保持的两位数过渡到了1995年的一位数。国内专利申请量的下降,与当时的经济、政治环境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自1993年第一次修改后的专利法实施,国外申请驶入快行道。专利法的修改,扩大了专利保护范围,延伸了方法专利的效力,进一步吸引了国外申请。年申请量由此前一直稳定的5000件左右,当年就跃升到9000多件。1994年我国成为专利合作条约成员国,与国际专利制度接轨,方便了外国人的申请,加之这一重要因素,使得1993年~2002年期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由1993年前期的1.08%跃升到了24.3%。1990年和1999年国外申请量有过两次同期减少,1999年的减少量基本全部集中在日本和韩国。成因可能与1989年我国发生的政治动乱和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24。

(二)三种专利申请量

至2003年6月底,在专利申请总量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51.9万件,占29.4%,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为81.7万件,占46.3%,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为42.8万件,占24.3%。三种专利申请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4.1%、18.5%和32.8%。2002年三种专利的年申请量分别达到8.0232万件、9.3139万件和7.926万件。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的2001年统计数据,我国发明专利年申请量在列入当年统计的世界114个国家中,排在第32位,其中来自本国人的申请量排在第6位,排在前面的依次为日本、美国、德国、韩国、英国。实用新型专利年申请量已在1997年位居首位,前4位依次为中国、韩国、德国和日本。我国外观设计年申请量曾于1999年排在第一,2001年退居第二,我国为6.1万件,德国为6.3万件。

值得总结分析的是:

1.来自国内、外的专利申请结构明显不同

至2003年6月底,在176.4万件专利申请总量中,来自国内的申请为145.8万件,占82.6%,来自国外的申请为30.6万件,占17.4%。

在来自国内的申请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5.2万件,占17.3%,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为81.2万件,占55.7%,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为39.4万件,占27.0%,实用新型数量占到一半以上。保护实用新型专利是我国专利法广泛调动人民群众发明创造积极性的立法宗旨的体现,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在同期来自国外的30.6万件申请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6.7万件,占87.2%,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分别占1.5%和11.3%。说明来自国外的绝大部分都是发明专利申请。在我国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总量中,外国人的申请分别为0.6%和8.1%。这种结构比例,与世界其他国家,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基本全部来自本国人的申请的情况是相一致。

2.来自国内、外的发明专利申请活跃程度比较

至2003年6月底,在51.9万件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内为25.2万件,占48.5%,国外为26.7万件,占51.5%。从总量上比较,国外略高于国内。发明专利申请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发明创造活跃程度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数量的变化一直备受关注。

来自国内、外的发明专利申请的走势相对比较为:自1985年受理专利申请至1994年,来自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量高于国外,在总量中的国内、外比例分别是57.0%和43.0%。我国实施新专利法和加入专利合作条约后,国外的发明专利申请开始大幅增长,1995年~2002年的7年中,来自国外的发明专利年申请量均高于国内,使得国内、外的比例相应调整到了48.2%和51.8%,国外比例提高了9个百分点。这一期间,国内、外的发明专利申请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1.7%和19.6%,活跃程度比较接近。进入2003年,来自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初现走高态势,在当年至今的比较中,国内比例已经高于国外4.2个百分点。

3.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快速发展凸显其特殊地位

在三种专利申请的比

较中,外观设计申请增长速度最快,从1985年的640件强劲攀升至2002年的7.926万件。充分反映出外观设计保护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意义,也从这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人民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职务和非职务申请

至2003年6月底,在176.4万件专利申请总量中,职务申请量为79.5万件,占45.1%,非职务申请量为96.9万件,占54.9%。职务申请和非职务申请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9%和20.2%。非职务申请的增长速度快于职务申请。职务申请在总量中的比例,在前10年中一直呈逐年下降趋势,于1994年触底至38.1%后,逐步回升至目前的45.1%。

至2003年6月底,在职务申请中,来自国内的申请量为50.4万件,占全部职务申请量的63.5%。来自国外的申请量为29.1万件,占36.5%。在96.9万件非职务申请中,98.4%是国内申请。来自国内的职务与非职务申请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8.8%和20.7%,其中自1998年以后,国内职务申请显现活跃,年平均增长速度提高至26.3%,高于非职务申请8.4个百分点。来自国外的职务与非职务申请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4.5%和9.9%。

值得总结分析的是:

1.来自国外的职务申请不断提高

1985年~1994年,来自国外的职务与非职务申请的比例稳定在9:1,1994年之后,国外的职务申请量增长加快,目前两者比例已经调整为19:1,职务申请基本来自各大公司。在我国全部发明专利职务申请中,有68.9%为外国人的申请,国内:国外为3:7;在来自国外的发明专利申请中95.2%为职务申请。

2.我国受理的PCT申请中的职务申请量增长显著

我国受理的PCT申请中的非职务申请量和职务申请量此消彼长,职务申请的比例已由前期的20%~30%逐步提高到2002年的93%。由于我国受理的PCT申请中的90%来自国内申请人,职务申请量的增长,说明了我国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跨国竞争和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也使我们看到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角逐中,我国企业逐步赢得主动权的希望。

3.国内职务申请发明创造活跃程度比较

1985年当年受理的国内职务申请的比例为46.0%,逐年下降,1993年~1997年,国内申请总量中职务申请的比例,一直处于历史最低区位的30%左右。这一期间,大专院校的专利申请量曾连续5年负增长,科研单位也处于淡弱状态。1998年以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利申请开始全面复苏,使得1999年~2002年的4年中,国内职务申请的比例每年递增1个百分点,在总量中的比例逐步提升到了34.0%。

至2003年6月底,在国内的职务申请中,工矿企业为37.4万件(占74.7%)、科研单位为5.1万件(占10.2%)、大专院校为3.8万件(占7.7%)、机关团体为3.7万件(占7.4%)。从1999年~2002年的3年间,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8.0%、20.6%和49.5%。大专院校凸现较高增辐。

在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中,均以工矿企业的申请量居首。在发明专利申请中,基本为工矿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各占一半;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工矿企业占到68.7%,其次是科研单位为12.9%;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工矿企业达到92.0%,说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参与外观设计的发明创造较少。至2002年底,在工矿企业的申请中,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分别占15.2%、38.1%和46.7%,企业是产品的制造基地,重视产品外观的开发和专利保护当属必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三种专利申请结构分别为45.1%、50.0%、4.9%和54.4%、43.4%、2.2%。

专利申请量是企事业单位的重要科技产品之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和技术开发人员是最主要的科技资源。科技资源的投入显示其科技实力,决定其科技产出。参照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01年用于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分布为442亿元、288亿元和102亿元;技术开发人员分别为37.9万人年、20万人年、17.1万人年。与当年的专利申请量比较得知,工业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每100名技术开发人员涌现的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3.54件、2.18件和2.23件。与当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比较,每100名技术开发人员拥有的数量分别为2.47件、1.33件和1.54件。相对比较,工业企业的专利申请人均绩效较高,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个水平还是远远落后的。

(四)国内各省市专利申请量

至2002年底,专利申请累积量排名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广东、北京、山东、台湾、浙江、江苏、辽宁、上海、湖南、四川。该10省市的申请累积量在17万件~5万件之间,在国内的申请总量中占到7成。

2002年年申请量最新排名依次是:广东、上海、浙江、台湾、北京、江苏、山东、辽宁、福建、四川。广东省年申请总量已近3.5万件,上海为2万件,该10省市在国内的年申请总量中也占到了7成。

历史上曾进入前10位的省市还有:湖南、黑龙江、河南。1985年~1994年,在年申请量中北京位居榜首;1995年广东超过北京后稳保桂冠;1992年台湾进入前10名,1993年跳升第2位;上海从1992年出前10位后于1996年重新进入,近三年来,又以60%创全国增幅新高。福建自2000年以来连续3年排入前10名。

值得总结和分析的是:

1.台湾来大陆专利申请呈现跨越式发展。1985年专利法实施时,中国专利局仅收到1件台湾申请,为了促进海峡两岸科技、经贸交流,欢迎和方便台湾同胞到大陆申请专利,1987年12月,中国专利局发出了《2024受理台胞专利申请的通知》。自1988年达到142件后,逐年提高,1992年以3391件申请,跨进各省市前6位。从1988年~2002年,其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0.2%,为各省市增长最快。随着台湾与大陆经贸往来和产业分工协作的扩大,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回报,台湾的专利申请量还会继续增长。

2.各省市专利申请的不同构成,体现了科技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和城市功能定位的区别

至2002年底,省市中发明专利申请累积量较高的省份为:北京3.18万件、上海1.8万件、台湾1.6万件、广东1.46万件、辽宁1.41万件。从发明职务申请量的分布上看,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以北京的数量居首,企业以上海的数量最多。北京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一直遥遥领先,是其雄厚科技实力的体现。北京以其研究和开发人员在全国最高(8.5万人,占全国总量11.9%),在全国500强企业中,北京最多(101家,占20%)的优势领先。目前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150多家来京投资、建立总部和研发中心。传统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北京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能。但是北京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城市和国际性商务、文化交流中心,第三产业作为其经济主体,专利申请量的增幅趋缓应该是非常正常的。上海的发明申请量位于全国前列和企业的发明申请数量最多,是上海科技发达、产业能级高和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体现,也说明了在知识产权工作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重要意义。上海在专利申请结构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职务申请比例(64.1%)在全国突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0%)近一倍。上海的这一特点,与其国有企业比重大、科研投入强以及法治化水平高不无关系。实用新型申请总量居多的省市是:北京6.49万件、台湾6.29万件、山东5.86万件、辽宁5.70万件。外观设计申请为:广东10.28万件、浙江3.64万件、上海2.79万件。广东省外观设计申请占其申请总量的61%,其中企业的外观设计申请量为5.1万件,占其外观设计申

请总量的50%。广东的专利申请结构,是其经济架构的反映。广东毗邻港澳,多年来已形成内地最大的产品生产和制造基地,产品的竞争,孕育了设计理念和保护意识。福建专利申请量的迅速增长,显示出其特殊的地缘人缘优势,目前福建已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集中的省份之一和产品加工中转集散中心,外向型经济加快了福建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成为促进福建专利申请量上升的重要因素。

(五)外国来华专利申请

来华申请的国家数量和专利申请数量逐年上升。1985年世界41个国家和地区向我国递交了专利申请,至2002年底达到了116个。按申请累积量排名依次为日本(9.5万件)、美国(7.1万件)、德国(2.6万件)、韩国(1.7万件)、法国(1.2万件)、荷兰(1.0万件)、瑞士(0.9万件)、英国(0.8万件)、瑞典(0.5万件)、意大利(0.4万件)。10国的申请累积量占到了来自国外申请总量的92%。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世界各国在PCT国际申请中指定中国,并已进行国际公布的比例已达88%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中国作为申请大国的地位和对世界各国的强大吸引力。

美国、日本、韩国和德国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加上知识产权的保护,才可能形成非贸易壁垒,使优势转化为长远的、超值的经济利益。2002年是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一些国家来华专利申请的同期增幅又有明显提高,预示出对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关注。

(六)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领域

我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国际分类分布情况,是反映我国工业发展水平、技术结构、市场需求以及外国公司对我国技术市场关注程度的一个重要侧面。

从宏观上看,至2003年8月底,已分类的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领域的分布为A(人类生活必须)19.14%、B(作业运输)11.95%、C(化学冶金)22.66%、D(纺织造纸)2.38%、E(固定建筑)2.83%、F(机械工程)7.51%、G(物理)15.41%、H(电学)18.12%。

与1992年底,修改专利法之前的分类数据A:20%、B:17%、C:28%、D:3%、E:4%、F:9%、G:10%、H:9%。比较明显的是,近几年来,机械类和化学类申请有所减少,物理类和电子类申请上升,尤以电子类申请上升比例最大,这与当前技术发展走势及市场的活跃表现是一致的。

已分类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领域分布为A:28.4%、B:8.55%、C:25.02%、D:2.20%、E:3.90%、F:7.71%、G:13.00%、H:11.23%;国外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领域分布为A:11.20%、B:14.87%、C:20.64%、D:2.54%、E:1.92%、F:7.33%、G:17.47%、H:24.02%。国内申请在人民生活需要和化学方面较多,国外则以电子类和化学类的申请最多。

在我国受理的PCT申请中,技术领域分布依次为:化学:50.5%,其中主要是应用化学类、电学:19.2%、机械:13.4%、物理及其他:16.9%。

从微观上看,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排在前10位小类的技术领域依次是:A61K(医用、牙科用或梳妆用的配制品)、G06F(数字计算机和数字、数据处理装置)、A23L(食品、饮料及其制备和保存)、C04B(建筑材料)、C12N(微生物或酶)、C07K(肽,蛋白质)、C07C(无环或碳环化合物)、A01N(人体、动植物保存、杀生剂)、G01N(测试或分析材料)、H01L(半导体器件)。前10位活跃领域的申请量占到国内申请的31.7%,其中的A61K占11.6%、G06F占4.7%。

国外排前10位的小类依次是:A61K、C07D(杂环化合物)、G06F、H01L、G11B(信息存储)、H04N(图像通信、电视)、C07C、H04Q(中转交换选择设备)、H04L(通信)、H04B(电路、系统)。前10位活跃领域的申请量占到国外申请的28.2%,其中的A61K占3.8%、C07D占3.7%、G06F占3.4%。

比较近两年来的统计结果,国内申请中的建筑材料的申请量已经有所减少,C04B退出前10位,涉及半导体器件的H01L已进入前5位。国外申请前10位的活跃领域的范围基本没有变化,但涉及数字计算机、数据处理装置的G06F已排在首位,涉及通信、电路、半导体器件方面的发明申请的数量明显增加,相应类号前移。

?二、专利授权量

1985年12月28日,我国授予了第一批143件专利,开了中国专利之先河。全国除西藏外的其他省、市、区以及台湾、香港都获得了第一批专利;授予外国人专利27件。当年受理专利、当年审批、当年授权,彰显了中国专利法顺利实施的良好局面。截至2003年6月底,我国共授予专利权96.5万件,其中本国人为86.0万件,占89.1%,外国人10.5万件,占10.9%。在授权总量中,发明专利11.5万件,占11.9%,实用新型专利54.2万件,占56.2%,外观设计专利30.8万件,占31.9%。在授予的发明专利中,本国人与外国人的比例为1:1.8;在外观设计专利中,外国人比例接近10%;99%的实用新型专利为本国人所有。从以上分布可以看出,外国人是以发明专利与我国进行竞争的。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的2001年统计数据,我国年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在世界第10位,比1989年的第35位大大提前,授予本国人的专利数量排在第8位;实用新型专利排位第一;外观设计专利排位第三。

在授予发明专利的技术领域分布上,国内为A:25.1%、B:13.7%、C:30.4%、D:2.5%、E:3.7%、F:6.3%、G:10.0%、H:8.3%。国外为A:8.3%、B:15.4%、C:24.1%、D:3.8%、E:2.5%、F:10.5%、G:13.9%、H:21.4%。比较看出,本国人获得的化学方面的专利最多,在人民生活需要和电子方面所获得的发明专利数量,本国人与外国人的数量多寡相反。

授予国内发明专利前10位小类的技术领域依次是:A61K、A23L、C07C、B01J(化学及物理方法或2024设备)、G06F、C04B、G01N、C22C(合金)B01D(分离)、A01N。前10位活跃领域的授权量占到国内授权总量的31.1%。

授予国外发明专利前10位小类的技术领域依次是:C07D、C07C、G11B、H04N、G06F、A61K、H04Q、H01L、B65D(贮存或运输容器)、H04B。前10位活跃领域的授权量占到授予外国人专利的25.6%。

比较明显的是,外国人获得的电子类的专利占据优势,一方面是H部的小类居多,另一方面是相应方面的申请量,虽然国外低于国内,但其专利比例却很高。例如2024数字计算机和数字、数据处理装置的G06F,来自国内的申请数量高于国外16%,但授权数量国外却高于国内60%。由于外国人在电子类方面获得的发明专利数量较多,目前电子类的高新技术发明基本为外国人所拥有。

三、对今后专利申请状况的考虑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知识经济趋势日益明显的形势下,科学技术及其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提升持续创新能力和保护创新利益的法律制度,日益发挥着重要和强大的支撑作用,这种形势必然为专利申请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为此,我们不仅要积极做好专利申请的引导工作,还需要扎实做好与此相关的协调发展工作。

(一)我国专利申请量的持续增长势所必然

专利申请量是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宏观科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趋好和相关政策的实行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都将对专利申请量的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专利申请量的提高。

1.来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提升我国科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参与全球范围内竞争和角逐的重要战略。在以高新技术带动产业结构改造生级,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前沿的探索研究中,必将伴随大量

的原始性、原创性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这是最具潜力和最具价值的知识产权成果。

2.来自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增长的根本之策。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是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根本措施。消费结构的全面改善和升级意味着市场需求数量、水平和品位的提高,企业只有以代表技术主流和时尚潮流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设计为基础的不断的创新,才能满足消费市场更高层次的需求,这种需求的累积效应将对发明创造的产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3.十六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的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将对专利申请量产生直接的拉动作用。这一作用也包括内向外的申请。面对国际市场的巨大需求,为了尽快改变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或贴牌生产方式,我国企业在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创新,形成著名品牌和具有实力的跨国公司的同时,将依靠知识产权保护其无形资产、市场占有和持续的利润回报。这一竞争力的取得,很大程度决定于企业专利申请的数量和拥有的专利数量。

4.以政府投资为主转向与企事业单位自主投资并驾齐驱的资本结构,有利于对创新产出的推进。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政府主导型投资增幅为29.1%,而企事业单位自主投资增幅则达到50%,已占资金来源的55%。自主资本的投入,必然会选择创新的、有利可图的市场,无疑也会对专利申请的数量和水平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已达20万家,日益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力军,必然也是专利申请的重要力量。

5.弘扬和培育创新精神和知识产权意识。从精神层面上讲,随着我国受教育人员数量和受教育水平的增长,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全民族尤其是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关注和参与知识产权的深入,创新成为民族的灵魂,我国人民蕴藏着的深远、巨大的发明创造力,将是我国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最重要的基础。以2001年数据比较,每百万人拥有的发明专利申请,我国为23件,日本为3000件,韩国为1480件,美国为870件。我国专利申请量的增长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6.发达国家积极实施跨国投资战略和国外公司已经根深蒂固的知识产权意识以及我国采取的“引进来”政策,是使国外专利申请量继续大幅增长的因素。近十年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一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预计2003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吸引外资数量第一国。外国公司一方面凭借其资金和技术优势,建立研发机构、产品加工基地,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投资的有效性和超额利润的最大回报,外国公司积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策略。自2002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外专利申请呈现明显加强的趋势,这一年世界各国在PCT国际申请中指定中国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体现出外国公司在我国市场设置保护屏障举措的进一步加强。预计到2005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目标将达到6500亿美元,如此大的蛋糕,来自国内、外的专利申请量都会从此得益。随着我国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市场信用程度的提高,将会吸引更多的投资、技术和产品制造向我国市场转移,也必然将专利申请带入中国。

可以讲,专利申请号的升位有据可依,没有大的变数,来自国内、外的专利申请量都将会保持长期稳健快速的发展。

(二)注重专利申请的数量、申请的水平、审批的质量协调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确保我国经济在规模、效益、素质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提出了“5统筹”的战略思想,对于快速发展的知识产权工作来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专升本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一、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托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区初步奠定了一个基础较强、优势突出的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结构。

1、行业结构。我区的工业主要由纺织印染、机械汽配、服装羽绒、精细化工、钢构网架五大行业为主导的传统优势行业构成,其它还有纸箱包装、电子电器、食品、建材等行业。这些传统产业占居了我区工业总量的90%以上,具有较强的区域特色和生命力,部分产业和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较大的比重,使我区先后被国家2024部门命名为“中国纺织基地”、“中国花边之乡”、“中国羽绒之都”、“中国钢结构基地”等荣誉称号。与之相比,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却明显不足,总量仅占我区工业的9.6%左右,成为我区加快经济发展的一条短腿。由此可见,传统行业在我区的工业企业中仍是主导产业。

2、企业结构。全区共有工业企业1209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44家,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4.4%;1亿元以上企业204家,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4.54%;5亿元以上企业35家,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4.18%;10亿元以上企业19家,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7.17%。数据表明,我区的企业虽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但企业结构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真正上档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数量不多。

3、产品结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加工型产品,是我区最具特色的产品主体。它折射出工业的发展优势,但也明显暴露出工业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我区的产品结构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就是低端产品多、半成品多、需求收入弹性低的产品多,而整机产品、高技术含量产品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且呈“两头在外”的特点,即原料和市场都在区外,区内以半成品生产和加工生产为主,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在价格和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4、员工结构。截止2004年底,全区共有职工人数38.5万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3万人,占职工总数的6%;中专及技校毕业生5.75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5%;高中文化程度9.7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5%;初中及以下人员20.75万人,占职工总数的54%。各类职称人员23129人,占职工总数的6%。其中,高级职称1492人,占职工总数的0.4%;中级职称5369人,占职工总数的1.4%;初级职称16268人,占职工总数的4.2%。上述数据足以说明,我区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企业自身研发力量十分薄弱。

5、技术创新结构。我区已经认定的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13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7家、市级54家,80%以上的区级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或各种形式的技术研发机构。但是,多数企业真正用于研究开发的资金偏少,技术中心档次不高,管理不强,专职研发人员严重不足,主导产品仍以引进和模仿为主,原创性甚少,难以形成自主创新主体。因此,我区企业技术结构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

6、资本结构。我区有工业总资产1513亿,其中90%以上为内资,而外资仅为10%。因此我区的产业层次相对较低,结构类同现象严重,缺乏高新项目、高精尖人才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引入。显然,我区的内外资本比例结构失衡,外商投资明显不足。

综上所述,我区工业经济呈现出传统行业为主、中小企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加工产品为主、民营资本为主、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薄弱这样一种结构现状。

但是,传统产业依然支撑着我区的工业经济。当前它的发展水平和产业档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区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经济质量。传统产业不但是我区目前区域竞争的优势所在,而且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仍将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主体。它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一,传统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大,资产存量大,带动作用强。第二,传统产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解决了我区38.5万多职工的就业和经济收入问题。第三,传统产业一直是我区的税收主体,占我区工业提供税收总额的83%左右。

二、存在问题

传统产业长期以来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短缺经济结束、消费升级、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程度提高,在市场容量和要素成本的双重制约下,特别是原料和能源缺乏,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当前我区传统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产业升级上,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政府对传统产业升级尚缺乏科学完整的规划。传统产业升级在我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该说已在全区上下形成共识。如区委按照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实施十大技术创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无疑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但是我们认为,要促进我区的传统产业升级,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当务之急还缺少一个科学完整的中远期发展规划。对传统产业升级的整体布局、合理定位、产业发展导向以及做好各产业中行业的科学评价与合理规划已十分重要。

2、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区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已形成较大的规模,但缺乏产业水准的优势,面临国内外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在国内竞争方面,目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资源竞争、产销竞争升格到资本实力竞争、技术创新竞争,从价格竞争转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品牌等全方位的竞争。我区相当部分企业技术性投资不大、产品易于模仿,非价格竞争缺乏优势。如占全区经济比重40%以上的纺织印染业,其重要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明显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纺织业差别化纤维比重,发达国家在90%以上,我省在全国领先,也只有40%,而我区仅为15%。精细化工和化学医药基本上是仿制国外专利已过期的产品,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我区出口的大部分产品,总体还处于委托加工的低级阶段。如在世界市场上举足轻重的服装羽绒产业,大多从事贴牌生产。这些传统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靠展开低价竞争,既影响了出口效益,又屡遭反倾销等非关税壁垒的压制。

3、企业经营者对传统产业升级的意识不足。要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需要有一批有魄力、能高瞻远瞩的企业经营者来推动,他们的思维最终决定了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的进程。但是目前我区不少企业经营者存在着短期行为的思维方式,他们尚未充分认识到传统产业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果往往是急功近利,仍习惯注重以资金投入和设备更新的方式扩大再生产来推动量的扩张,技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生产以加工或组装为主,热衷追求短平快项目,严重阻碍了企业进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进程。

4、传统产业升级还缺乏大量的人才支撑。突出表现在:全区每万人拥有人才567人,低于全市的863人,而列全国县市之首的江苏昆山市已超过了1200人;人才队伍整体年龄偏大,知识更新跟不上发展的步伐,高层次人才、国际化人才非常紧缺,尤其是创新学术带头人、复合型人才缺乏;人才机制不够活,人才流动和引进还面临着一些政策障碍;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未得到真正发挥,引进人才滞后于引进项目,人才不足与浪费、引进与流失并存;适合创新人才的事业、生活居住、文化等人文环境尚未形成。人才问题严重影响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传统产业升级的速度,已成为加快发展的短腿。

三、对策建议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必须在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领导下进行,把政府宏观指导和市场机制调节结合起来,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积极扶持和加强企业在改造中的主体地位。

1、要统一对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性认识。传统产业是相对高新技术而言,但传统产业并不是落后产业,更不是夕阳产业,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快我区传统产业升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把传统产业升级作为影响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带有全局意义的战略重点来考虑。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手抓高新技术,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我们不可能把占90%以上的传统产业推倒重来,高新技术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培育起来。因此,不仅目前要依靠传统产业,今后也不能离开传统产业,高新技术的发展更要靠传统产业做支撑。就拿目前我区的26家国家级、3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也无不都是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中产生的。

2、搞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具体规划。把握传统产业升级这条主线,以科学的发展观,组织编制好合理、可行的全区中长期传统产业升级的发展规划及“十一五”传统产业升级的滚动实施计划,传统产业行业龙头企业必须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及时组织、协调解决2024项目进行中的具体问题,确保传统产业升级项目的按期完成。此外,每个行业都要制定本行业的行业升级规划,如纺织行业可细分为纺、织、染三个行业,化工行业又可细分为基础原料、医药中间类、农用化学品、化工建材、日用化学品、专用化学品等行业。政府必须对这些每一个细分的行业都做具体的发展规划,对其中一些低端行业和一些行业中的低端环节,则按照规划实施有计划的退出和转移。同时,还要进一步发挥企业行业协会在市场产品调研、信息分析、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加快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区传统产业中的渗透和推广,提高生产经营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商务电子化及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机结合,带动产业结构与产业素质的提升。按照国家2024政策,研究制定和落实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对策措施,提升全区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推动全区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通过CAD示范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等载体,大力推广以电子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等为主的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4、加大对传统产业的科研投入,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能力,大力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一是政府要切实把科技投入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投资,以建设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抓手,加快实施“百亿研发工程”,培育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市场和政府的资源配置,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和科技投入的主体,推进企业原创性能力建设,实施企业技术跨越战略,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构筑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二是企业要加强合作共赢。建立由政府扶持、企业股份制形式、市场化运作的行业技术创新平台,技术成果进行有偿转让,提高企业技术开发实力和降低开发成本。三是克服技术中心创新不足、投入不足等薄弱环节,加快形成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或行业研发中心,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

5、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路子。一是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引进为主的方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建立新型的产权激励机制,通过全面推行技术入股和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实施知识资本化,逐步形成与国际管理接轨的分配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建立产业升级发展所需的人才积累机制。二是要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合作,瞄准全国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吸引和鼓励他们以转让专利、参股合作等形式与企业结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同时,探讨国际技术合作,高位嫁接加快技术创新。通过国际技术合作,加强技术、人才、信息等的交流,来大大缩短我区传统产业升级在一些技术难题上的研发周期。尤其在重大项目建设中,以及关键技术的攻关中,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专家。实践证明,我区拥有上档次的技术创新的企业,无不是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

6、坚持品牌发展战略,不断开发新产品。本着“择优扶强、重点扶持”的原则,打造“品牌”形象,要以品牌资源发掘和品牌运营,催发品牌积聚和衍生效应。把实施名牌战略同我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通过动态管理、平台建设和对外推广等配套措施,大力带动全区品牌建设的兴起。一是紧跟国内外市场需求和产品发展动态,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二是把产品创新建立在质量振兴的基础上,按照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集中力量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质量攻关和质量赶超,争创名牌产品。

7、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规划地培育新兴产业。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优化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按照我区的总体布局和发展构思,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项目,改善我区的工业结构。我们认为,最近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培育汽车电子基地和数控机床基地是符合我区实际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政府一定要动态跟踪,高度关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