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德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八德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以德立人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关键
--“八荣八耻”学习体会
党的十六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使发展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轨道。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主体的人,应该是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的人,应该是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首先做到以德立人,它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今年3月,总书记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新形势下以德立人指明了方向,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和长期性任务,认真抓紧抓好。
总书记2024“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内涵非常丰富,其主线就是以人为本、以德立人。“天生万物,为人为贵”。发展的目的在于人,发展的动力在于人,发展的举措也要依靠人,人的因素起着事业成败的决定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实现人民群众的良好愿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有的地方和领域出现了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偏颇现象;极少数人产生了真假不辩、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等人生的坐标歪斜。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以德立人,在全社会唱响“八荣八耻”主题歌,依靠具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人去推动和实现科学发展观。
一是坚持以德立人必须分清荣辱界限。以德立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是立人之本,全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树立起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之不存,何以家为”。从近[本文转载自找文章,到]代中华民族遭受欺凌和压迫的历史看,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祸福与每一位国人休戚相关,孙中山先生曾感慨中国人是“一盘散沙”,沙聚之国,一事无成,这是历史给我们的警示。一个人如果没有对于国家的强烈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富强和兴旺,就不可能有每个公民的幸福和安康。一个单位和一个国家一样,单位要发展,离不开全体干部职工责任心和使命感,必须正确处理小家与大家、个人与集体、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等诸方面的关系,做到爱厂爱国如爱家,要以厂为家,厂兴我荣、厂衰我耻,只有单位发展了,国家才会兴旺,人民群众才会富裕。
二是以德立人必须树立社会主义公共道德。人离不开社会,公共生活是每一位公民人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每个人思想道德的重要场所。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当今社会在一些人的思想观念中,如在大街上随便吐一口痰、随便扔一张废纸、随便违章过马路、随便摘花踩草等等,好像是无关自己的疼痒,无伤大雅;在单位用集体的水电和办公用品大手大脚,对位法违纪的行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工作稍不顺心就泄私愤,甚至利用各种渠道和工具诬蔑人格、搬弄是非,制造不安定因素等。上述问题看起来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小节尚且不拘,大节何从谈起?遵纪守法、团结互助、见义勇为等等道德规范,需要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不断展现,才能形成良好地公共道德环境,才能使道德教育“润物细无声”,社会风气才会能得到根本好转。
三是以德立人必须切实加强全体公民的自我修养。道德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的头以上。2024荣与辱、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劳与逸,都必须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进行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慎思于内,方能笃行于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的自我修养乃是为人处世的起点。
八德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只要人类存在一天,道德良心就会伴随一天。维持一个社会的和谐有序,需要鲜明的价值导向;而一个人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荣辱观是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荣辱观受一定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的影响。在不同的民族或地区,人们对荣与辱的看法不尽相同。总书记2024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概括,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传统美德、党的作风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厚根基
从几千年的文明历程看,可以说我国是个并不缺乏道德的国家,不仅有十分悠久的道德传统,而且有非常丰富的道德资源。古人的荣辱观中涉及了如何对待义与利、公与私、美与丑、善与恶、苦与乐、生与死等各种矛盾关系,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参照。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永远是我们社会道德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它所具有的精神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也是我们民族走向世界的精神支持。“八荣八耻”之中包涵的热爱祖国、辛勤劳动、团结互助等道德理念都是我国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党的优良作风内在统一
主席曾经高度概括了党的“三大作风”和“两个务必”,还提出了对每个党员的具体要求:“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新的历史时期,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两个务必、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远都是我们党保持生命力的必需。要保持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每个党员、干部头脑中时刻要有仁义廉耻的概念,不能把人民给予的权力当作私有物或谋取私利的砝码,经常对照“八荣八耻”反躬自问: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我们的言行是不是立场鲜明、原则坚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我们能否明辨善恶是非,而不随波逐流,盲从跟风?面对低级庸俗的东西和名利诱惑,我们是不是都能坚决抵制?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标准,更是一个领导干部的起码道德修养。
八德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曾说过:“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同样的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共产党员的八荣八耻不难,难的是要一辈子都保持八荣八耻。所以,要想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八荣八耻,就必须时时刻刻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加强对党员的制约,用内外两种力量来保证。具体来讲,我认为保持党员八荣八耻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党员的思想道德建设。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要想具有八荣八耻,保持八荣八耻,代表社会前进的方向,就必须在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方面用共产主义道德要求自己,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成为高尚道德的示范主体。首先,在个人要求方面,党员既要模范执行党的现行政策,又要发挥高尚道德风格。党的现行政策是党依据当前的任务和现实客观条件制定出来的,其目的是调动绝大多数人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其着眼点是对整个社会行为的规范。共产党员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理所当然应该模范执行党的现行政策,这本身就有道德示范的意义。在执行党的现行政策的前提下出现同样的机会谁先占,应得的利益谁多得、社会的弱者谁照顾、必要的牺牲谁承担等政策规范不到的问题时,共产党员就要发扬高尚道德风格,先人后己,必要时放弃自己的利益,无私奉献,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才能体现党员的先进道德文化示范性。其次,在道德教育方面,党员既要讲党性,又要讲良心,不能把自己的道德等同一般群众的道德。道德是有其内在支配机制的,以是非感、正义感、责任感、同情感和自尊、自爱、自重等为表现的道德良心,对道德选择的确定,道德目标的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作用。我们对党员、干部进行道德教育,在提出党性要求的同时,不能忽视良心引导的作用,要使广大党员以最纯洁的良心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在群众中树立起既高大,又亲近的道德榜样。
2、提高党员的科学文化素质。衡量和判断一个党员先进还是落后,其先进程度如何,最根本的是看党员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只有自觉地反映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顺应社会的一般规律,始终站在历史发展的最前列,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同时,使自身成为社会的先进部分。什么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已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因此,党员要使自身成为社会生产力的先进部分,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八德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毛泽东曾说过:“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同样的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共产党员的八荣八耻不难,难的是要一辈子都保持八荣八耻。所以,要想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八荣八耻,就必须时时刻刻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加强对党员的制约,用内外两种力量来保证。具体来讲,我认为保持党员八荣八耻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⒈加强党员的思想道德建
设。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要想具有八荣八耻,保持八荣八耻,代表社会前进的方向,就必须在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方面用共产主义道德要求自己,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成为高尚道德的示范主体。首先,在个人要求方面,党员既要模范执行党的现行政策,又要发挥高尚道德风格。党的现行政策是党依据当前的任务和现实客观条件制定出来的,其目的是调动绝大多数人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其着眼点是对整个社会行为的规范。共产党员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理所当然应该模范执行党的现行政策,这本身就有道德示范的意义。在执行党的现行政策的前提下出现同样的机会谁先占,应得的利益谁多得、社会的弱者谁照顾、必要的牺牲谁承担等政策规范不到的问题时,共产党员就要发扬高尚道德风格,先人后己,必要时放弃自己的利益,无私奉献,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才能体现党员的先进道德文化示范性。其次,在道德教育方面,党员既要讲党性,又要讲良心,不能把自己的道德等同一般群众的道德。道德是有其内在支配机制的,以是非感、正义感、责任感、同情感和自尊、自爱、自重等为表现的道德良心,对道德选择的确定,道德目标的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作用。我们对党员、干部进行道德教育,在提出党性要求的同时,不能忽视良心引导的作用,要使广大党员以最纯洁的良心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在群众中树立起既高大,又亲近的道德榜样。⒉提高党员的科学文化素质。衡量和判断一个党员先进还是落后,其先进程度如何,最根本的是看党员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只有自觉地反映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顺应社会的一般规律,始终站在历史发展的最前列,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同时,使自身成为社会的先进部分。什么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已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因此,党员要使自身成为社会生产力的先进部分,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⒊增强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忘记远大目标,不是合格的党员,不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努力奋斗,同样不是合格的党员。要保持党员的八荣八耻,就必须在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上下功夫。为此,党员就必须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我认为,关键的就是要树立以下四个观念:第一,当官不为发财的观念,共产党的国家,领导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当官不是发财的岗位,就像教师不是看病的岗位一样,想发财,就不要做官;想做官,就不要想发财。第二,为民不遗余力的观念。哪里要修路,哪里要架桥,哪里的群众办事遇到阻碍,党员干部都要往心里去,都要想办法解决,党员干部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竭尽全力对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人民选择了我们,我们就要全权负责。否则,对不起人民。第三,办事不图回报的观念。为民办事是党员干部的天职,个人不应该指望得到什么奖励,什么报偿。只要合乎条件,群众要做什么,我们就给予什么方便,没有什么价钱好讲的,也没有什么理由好推辞的,更没有什么好索取的。“办事图什么?”办事只图功效,只图人民顺心,人民满意。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尚且如此,共产党的党员又怎能落后。第四,工作不带私心的观念。无数事实证明,有了私心就没法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再有利的事情,再好办的工作,都会变得纠缠不清。有了私心,就不能头脑清醒,就不能秉公办事,就不能理直气壮,就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工作只求实际”,是什么就是什么,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⒋建立一套约束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始终保持党员的八荣八耻,还必须建立一套“如不保持”八荣八耻就能得到及时处理的机制。这样做是有充分理由的,既然规定党员必须有八荣八耻,既然我国的权力属于人民,那么,人民群众对于那些自始就没有八荣八耻或者没有保持八荣八耻的党员、党员干部就可以说“不”,而且说了“不”就应该起作用。否则,再好的道德教育,再高的科学文化素质,都无法保证党员的八荣八耻。长此下去,那些有八荣八耻的党员也会因心理失衡而慢慢失去八荣八耻。邓小平同志早已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八德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 一、批评主体的荣辱观及其“文德”价值取向
??? 批评家的主体建设涉及内容很多,其中包括品质人格等重要内容。这一方面是因为批评家与社会中任何人一样,都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观,有一定的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和对自身的道德自律要求,因而其世界观中包括道德观;另一方面是批评作为一种职业或事业而言,从业者也必须具有这一职业和事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这是职业或事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和规范。因而,人们常以“德艺双馨”来要求文学艺术的从业者,古今中外也不乏对“文德”、“美德”、“艺德”的推崇和提倡。尽管“道德文章”的称谓更多地赋予了文学道德化和文学说教的实用功利色彩,有其消极性和负面影响,使道德与文学关系始终是难以分割而又纠缠不清的问题;但对于主体而言,无论是文学创作主体,还是文学接受主体和批评主体,在其主体构成及其主体建设中又无不涉及其道德观,道德价值取向又无不与文学创作、欣赏、评论取向有所关联。中国古代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中提出“文物昭德”(桓公二年)、“在德不在鼎”(宣公三年)、“九功之德皆可歌”(文公三年)、“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等,旨在以观乐而知礼、知德。先秦儒家更是主张“礼乐”制度,旨在协调礼与乐关系的同时,也强化了乐制中的“礼”的作用,其实质也是在强调“乐”中的礼义道德取向。《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说明“艺”中也含有“道”、“德”、“仁”之要素;《论语?八佾》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说明儒家主张礼之乐、仁之乐,其“礼”和“仁”成为“乐”的核心;《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以善为美的取向不言而喻;《论语?宪向》:“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故而“德言”比“有言”更为重要;《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观山水自然其实质是“知者”、“仁者”之“知”和“仁”对象化和自我确证的结果。这足以说明,儒家文艺思想的核心是“礼乐”、“文德”和“诗教”,对文学家思想建设和道德修养的要求可谓是社会荣辱观体现的雏形,影响和支配中国古代文论批评主体建设的“文德”说。此后,汉代王充《论衡》提出“文德”说,“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①;梁朝刘勰《文心雕龙》专以《程器》讨论“文德”,提出“瞻彼前修,有懿文德”②,形成“知人论世”、“文如其人”的批评传统。这既是对文学主体及其作者与作品关系的强调,同时也是对作者人品、人格、道德品质的要求及其对“文德”的要求。狭义而言的“文德”是指符合儒家思想道德的要求;广义而言的“文德”是指符合人类真、善、美的社会思想道德的要求。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要求真、善、美的内容和形式都会有所区别和变化,但真、善、美的精神则是一脉相承,代代相继,成为文学主体构成及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当代社会所确立的“八荣八耻”荣辱观,也是从文化传统积淀中发展而来,是传统美德的概括总结的结果。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批评中并不乏“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取向,在作家、批评家主体构成和价值取向上也不乏“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所体现出的道德精神。因此,传统美德应该是必须继承和弘扬的宝贵文化遗产,也应该是构建“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基础和条件。其实,无论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都应该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都承载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先进文化,都以真、善、美昭示人类社会发展趋向,其核心价值取向是殊途同归、异流同源的。因此,当代文化建设和发展必须继承弘扬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传统,必须吸收和借鉴前人的宝贵经验。从这个角度而言,“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不仅具有传统性,而且具有当代性;不仅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性,而且也具有世界性和人类性,具有普世价值和普遍性意义。当然,在当今社会时代特定的语境中,提出“八荣八耻”荣辱观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 首先,“八荣八耻”荣辱观不仅具有传统美德的意义,而且具有当代社会公德的意义,这不仅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而且是对其发展和创新,赋予其时代特征和当代性;这不仅是对社会精英及先进者的更高要求,而且是对社会所有公民的基本要求;这也不仅是发自个人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要求,而且也成为全社会的自觉的共同要求,是现代公民社会、民主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差异性所在。其次,“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具有明确具体的价值取向,分别从八个方面确立大是大非的荣辱观内容,将真、善、美内容具体化与现实化,使其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八荣”与“八耻”对立并举,是非、荣辱界线分明,旗帜鲜明地表达出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有利于正面引导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导向。再次,“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也不仅是道德观及道德价值取向,而且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具体表达形式,包括的内容不仅涉及个人的道德品质、人格、作风,而且也涉及国民的综合素质和民族的整体素质,以及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具有社会性与民族性的特征。最后,“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带有当代社会属性与时代特色,因而,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是当代社会发展现实及趋向的要求,也是对国民素质及民族素质整体提升的要求。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必须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主义的更高目标迈进,在制度、体制、机制以及意识形态保障下,在经济发展上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在社会发展上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在政治思想发展上实现社会主义目标,充分体现和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基于以上因素,“八荣八耻”荣辱观是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民素质、民族素质提升需求而提出来的,旨在建立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和时代风尚,也旨在确立国民及民族主体的正面的、正确的价值观及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文学批评而言,批评主体的建设也自然纳入国民及民族素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系统中。同时,批评也有责任有义务承担全民族、全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重任,提高社会公民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因此,批评主体建设应以“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为核心和导向。其一,加强批评主体构成的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提高批评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自觉性。清人叶燮在《原诗》中提出作者主体构成的“才、胆、识、力”四要素,在其构成关系中“识”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夫内得之于识而出之而为才,惟胆以张其才,惟力以克荷之,得全者其才见全,得半者其才见半。”“大约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济,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四者无缓急,而要在先之以识。使无识则三者俱无所论……惟有识则能知所以,知所奋,知所决,而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信,举世非之,举世誉之,而不为其所摇。安有随人之是非以为是非者哉?”①作者之“识”既是思想认识之识,又是胸襟、抱负、境界之识,更是道德是非曲直之识,是知其所以然的动因机制,因而与作者的思想、道德、人品、学识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二,加强批评主体的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提升批评的境界和精神。批评如同文学一样,有诗品、词品就有文品、评品,也讲品级、质量,也有差异和特点,因而批评必须不断提高品质境界,批评家也就必须不断修养和锤炼。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论及作者主体构成的“才、气、学、习”四要素中“学”和“习”就与平时的学习和积累相关,更与思想道德的修养和锤炼相关。“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作者主体构成“才”、“气”为先天的内因根据,“学”、“习”为后天的外因条件。但“学”、“习”直接影响作品的“浅深”、“雅郑”,后天的外因条件就十分重要了。它一方面能作用于内因,另一方面也能转化为内因,内化为主体的根据和条件。中国古代批评十分注重修身、养气、静心、蓄性,庄子有“虚静”、“心斋”说,孟子有“养气”说,刘勰有《养气》篇等。历代批评家也都强调“襟抱”、“胸次”、“胸襟”、“涵养”、“境界”、“陶冶”、“教化”的作用,其目的都是强调作者思想道德修养,以提升文学及批评境界和品位。因此,当代批评主体建设更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修养,成为“德艺双馨”的批评家。其三,批评主体的价值观及价值取向构建。批评主体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构建自觉的批评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这需要有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和选择判断的基本立场和取向,更需要有扬善惩恶、以正压邪的胆识和勇气。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混乱,孔子力图拨乱反正,提出“正名”以别正邪、雅郑。《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文心雕龙?正纬》也以“正纬”以明辨“经”“纬”的正伪,表达“按经验纬”的正确价值取向。历代批评家也无不以正邪、善恶、美丑、真伪、雅郑对举明确表达正确的选择取向,肯定正面的积极价值和否定反面的消极价值,旗帜鲜明地表达观点和立场,这对于确立正确的评价取向和弘扬健康积极的社会正气起了积极作用。当代批评更应该有明辨是非、分清正邪的自觉性,对批评存在的弊端和不足进行深刻反思和反省,对社会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和错误倾向勇于批判和抵制。新时期文学批评在拨乱反正的思潮中就曾率先突破文艺“禁区”和束缚,成为时代潮流的先锋和尖兵。这种新时期批评的经验、传统和精神应值得发扬光大,使批评精神不仅表现为社会批判精神,而且也表现为反省反思的批判精神。
??? 二、批评的荣辱观的评价取向构建及真、善、美标准的确立
??? 批评对文学评价取向的确立,既关涉到评价标准的认定,也关涉到评价角度、方法和原则,更关涉到文学评价机制推动和促进文学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因而无论是在真、善、美标准中,还是在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的整体评价方式中,抑或“美学的观点与历史的观点”①统一的评价思路中,都包含有思想道德评价取向及其人文精神价值维度。因此,如何在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价值评价中确立正确的、主导的、核心的评价取向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时,如何认定这种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价值的表现特点和艺术表达程度更是文学评价取向正确运用的关键问题。其一,文学评价应是对文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整体评价。批评确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评价取向从广义而论是指思想评价取向,主要从文学的思想内容角度对其思想性进行评价。这与文学抒情言志的情感表现特征紧密相关,以情感为载体和平台所表达的丰富社会内容和深刻的人性内涵,无疑承载着和涵盖了社会与民族的精神内容,包括思想、政治、伦理、道德、文化、宗教以及性格个性与情感心理结构,从而展开文学的思想内容及其思想价值取向。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论,文学的思想性在人类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精神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文学整体性,而并不仅仅在于指称文学的某一角度或某一内容要素。也就是说,文学的思想性也会影响文学的艺术性,很难想象缺乏文学思想性的作品会具备真正完美的艺术性。反之,缺乏文学艺术性的作品也很难说明会具备真正完善的文学思想性。在文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中,两者才会有存在价值和意义。因此,“八荣八耻”荣辱观不仅是对文学的思想内容的要求,而且也是对文学的整体要求和基本要求。从这层意义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学是否为文学、文学是否有价值和意义、文学能否成为先进文化的构成、成为人类灵魂的闪光和人类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的核心要素。由此可见,批评对文学的评价应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整体评价,“八荣八耻”荣辱观评价取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