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整合5篇)

2024-07-04 14:06:01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实验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探究;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展现化学知识是一种直观重要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的捷径,同时引导学生学活知识、用活知识。本人认为化学实验课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

1要具有探究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验证实验操作程序严格、呆板,学生动手操作循规蹈矩,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探究性实验则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要求学生精心操作,细心观察。通过实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知识。例如:现有两瓶无色无味的气体,通过实验知道瓶中盛有何种气体?要知道瓶中盛何种气体需要通过实验验证,实验前学生必须先思考这两瓶气体中各有怎样的化学性质?能不能燃烧,燃烧产物又是什么?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1)向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的结论是什么,不变浑浊的结论怎样?

(2)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如果木条燃烧更旺的结论是什么?如果能燃烧的气体结论是什么?木条熄灭的结论又如何?

(3)观察燃烧产物有无水生成?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些现象的结论又如何?这样通过逐步观察实验现象,推断气体种类,如果结论不明确,再进一步探究,直到得出明确的结论。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探究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加深印象,还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要有创新性

实验是一门科学,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才能在实验中得到科学的结论,实验又是一项创造性活动,必须有新颖性、灵活性,才能在实验学到不同的知识,得出新的结论,从而推动推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1)如课本要求演示的实验,学生预习后可能已很理解,教师演示时部分学生会觉得陈旧而开小差,不细心观察、分析。那么可以将一些实验进行拓展与延伸,将问题设置向深层深化,更换实验药品或将实验装置进行改装,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物质的变化课题中,可用头发的扯断与燃烧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分上,可用米和糠来进行探究区别。这些事例与学生生活贴切,易于理解,也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实验的实验设计尽量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设置也应让学生自行设置。如在过滤得实验中,为了观察到明显的过滤效果,让学生往水中加入黄泥土,再进行过滤,对比实验前后,液体的清浊变化现象很明显,学生也更深的理解过滤的作用了。在做铁燃烧的实验时,有些学生设计了用粗大些的铁丝能不能燃烧的问题并进行探究。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的印象一定非常深刻,掌握的知识也一定很牢固。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要具有实践性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掌握操作规则,了解操作的不规范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得出错误的结论。通过实验懂得如何在实验中节省药品,操作简便快捷且现象明显,让实验具有时效性和简约化。同时理解化学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化学物质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做硫燃烧的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是煤燃烧的产物之一,此气体严重污染空气,这种气体的简单处理方法是用水吸收,当然,不烧或少烧煤更有利于减少空气的污染物。在做硫酸铜与碱反应的实验中,学生会深刻理解废液处理的科学性。因为这种蓝色液体是学生家里常用的农药波尔多液的一种成分,如果把它倒入下水道,将会严重污染水,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节约药品不但节省能源,还可减少污染,从而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化学科学素质,并把在实验过程中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4要有开放性

现代社会已信息化,通过不同的轨道可获得不同的信息,不同的信息也会让我们获得不同的结论,化学实验也会因不同的实验方法—不同的仪器装置、操作手段、观察角度、药品种类及用量、以及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方式,而得到不同的信息和结论。因此,不同的答案在实验教学中也是正常的,教师对实验的设计就要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实验结果也应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敢于突破,肯定新结论。这样,学生在实验中就不会经常碰壁,束手束脚,相反,开放性的实验会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新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铜被氧化生成的氧化铜是黑色,但让铜在潮湿空气缓慢氧化却得到铜绿。同样是铜被氧化,为什么现象不一样,它氧化的产物一样吗?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结论?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冲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钻研思想。

5要有灵活性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实验时必须有教师的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更快更规范的进行实验,从而更迅速的获取科学的信息,准确地结论。但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学生的身边,且学校的实验室也不可能时刻敞开着。离开教师和实验室,还有没有也能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条件呢?这就要设计一些简便灵活的实验,让学生在家里或宿舍都能够完成。

例如:一些花也能做酸碱指示剂,各种花遇酸碱的颜色变化情况的探究,不用再在实验室进行,学生可在家或宿舍里完成,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再如:甲烷燃烧的实验,现在大多数农村家庭都用上了沼气,让学生回家时观察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的现象,验证燃烧产物,这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化学离我们那么近,学好化学大有用处,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好化学了。

当然,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是实验改革的带头者,无论是实验方法的改进、教具的创造、装置的新颖还是实验设计的创新,都能感染学生。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支持学生的超前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韦志坚,《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初探》,广西《基础教育研究》,2008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干预 大学生 能力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004-05

1 前言

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说到体育,人们首先会想到其对身体的影响,即体育对人们体质的影响。熊晓正认为,体育对人的运动系统、生长发育、中枢系统等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从学生的心理层面来讲,体育能够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发展,能有效缓解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邱远通过研究认为:体育锻炼能比较好地解释心理健康的响应变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贡献因素。同时,体育对大学生的情绪改善和意志力培养都有着积极作用。宋子良先生认为,经常参加集体类项目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最理想。总之,体育对大学生心理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已是大家达成的共识。

随着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将健康标准做了进一步发展,主要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即三维的健康观。体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习了行为规范准则,有助于对其他社会规范的理解和学习。因此,体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社会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体育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的概念,体育对人们产生影响,是哪个组成部分,还是参与过程中的其它因素对人们产生了影响,目前还没有更为详尽的研究。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教学实验,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对大学生进行教学,观测各措施对大学生能力社会化的影响。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武汉大学在校大学生450名作为问卷调查对象,男生287名,女生163名,平均年龄20.3岁,SD=1.15。其中300名作为实验干预被试。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对大学生能力社会化的相关指标进行测量,采用的测量工具为大学生社会化评价量表,主要选取其中的能力社会化部分。

2.2.2实验法

在高校体育课过程中进行现场实验研究,探讨教学中的体育比赛及体育理论课对大学生能力社会化的影响。从正常上大学体育课的大学生中,抽取450名作为被试,其中15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在体育课中额外进行教学比赛的150名学生作为比赛干预组(实验组1),上《体育与文化》理论课的150名学生作为《体育与文化》课程干预组(实验组2)。所有这些被试均正常上大学公共体育课。

2.2.3访谈法

实验过程中,对两组学生不定期进行访谈,了解干预过程中其心理感受、心理变化情况等。实验结束后,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以检验实验干预效果。

2.3测量工具

本研究参考一套大学生能力社会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后,使用该问卷对参加教学实验的同学进行调查研究,对2024的数据进行编码和统计分析,得到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干预前后能力社会化的水平及变化。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4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测试一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上普通体育课大学生的测试。选取300名上普通体育课的大学生(没有校内、校外运动队经历),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对照组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正常教学,实验组除参加正常教学过程、额外增加每周一次的课堂教学比赛(即实验组1:比赛干预组)。两组进行初次测定并比较后,开始进行相应课程的教学。18周的体育课结束后,进行第二次测试,两者进行比较。

第二阶段是对上《体育与文化》课的大学生进行的实验,对150名参加《体育与文化》课学习的大学生进行教学实验(即实验组2:《体育与文化》课程干预组)。开课前对上课学生进行初测,课程结束后再进行相应的测试,将两次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研究。

在问卷调查中,要求被试填写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班级等人口统计学信息,同时填写Email和电话联系信息,并承诺所有信息仅作研究之用,严格保密。

2.5实验的实施

2.5.1比赛干预

体育课教学干预主要采用常规体育课堂教学的形式,根据研究的实际条件,选择篮球项目进行。在开课前,将300名学生分为十个教学班级,五个班为对照组,采用以常规的技术教学为主的课堂形式;另外五个班为实验组,设为实验组1,在教学过程中加大教学比赛的比重,将每班的30人分为五个队伍,进行循环制的比赛,比赛时间为每周课堂40分钟,并按照成绩和个人表现给出学期的分数。

为了保证教学和研究的效果,普通体育课教学组上课过程中始终保持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尽可能避免歧视、批评、责备和命令的语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让学生在体育练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同时要求被试在每次锻炼中,身体都能出汗,以保证有适宜的锻炼强度。教学比赛实验组在上课的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干预时间为一个学期,共18周,每周1次,每次90分钟。体育课教学干预各班级由研究小组的体育教师协助进行。

2.5.2《体育与文化》课程干预

对参加《体育与文化》课程的学生进行初测后,进行相应内容的教学,设为实验组2。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体育基础知识、体育的热点、体育文化的相关知识等。课程结束后,再进行社会化指标的问卷测试,并与初测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体育与文化》课程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干预时间为一个学期的通识选修课程,即每周1次,每次135分钟,共12周。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对照组与比赛干预组、《体育与文化》课程干预组在实验前能力社会化各指标的比较

对实验组1、实验组2和对照组能力社会化的各指标,在实验前分别进行了测试,对实验前三组的各指标得分水平进行比较。

由表1结果可见,在实验前,对照组与两个实验组两两之间,在能力社会化各指标上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实验前各组被试的能力社会化水平不存在差异,同时也说明所选择的被试基本是同质的。

3.2对照组与实验组1、实验组2在实验后能力社会化各指标的比较

经过对两个实验组分别进行比赛干预和《体育与文化》课程干预后,对能力社会化的各指标进行了测试,对实验组1、实验组2能力社会化的各指标,分别与对照组的各指标得分水平进行了比较。

由表2可见,除自理能力外,比赛干预组与对照组在能力社会化各指标上的得分均达到显著或非常显著水平;《体育与文化》课程干预组与对照组在能力社会化各指标上的得分均达到显著或非常显著水平。从平均数来看,实验组各指标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采用比赛干预和《体育与文化》课程干预,对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是有促进作用的。在对实验组1和实验组2能力社会化各指标的得分水平进行比较发现,经过干预后,两组在部分指标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或非常显著水平,且实验组2大部分指标的平均值高于实验组1,这说明《体育与文化》课程干预较体育比赛干预更有利于大学生的能力社会化发展。

3.3两组实验组被试在实验前、实验后能力社会化各指标的比较

3.3.1比赛干预组前测、后测比较

由表3结果可见,在实验前和实验后,教学比赛干预组被试在能力社会化大部分指标上的差异都达到显著,在实验干预后的水平高于干预前;在生存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创新精神方面的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因为这些方面与人格特质相关程度较高,较不容易改变,尤其在不长的时间内不太容易有较大改变。

3.3.2《体育与文化》课程干预组前测、后测比较

由表4结果可见,在干预前后,《体育与文化》课程干预组被试在能力社会化大部分指标上的差异都达到显著,在实验干预后的水平高于干预前;干预后,大学生在社会生活基本技能、人际技能、处理工作能力、自我完善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

3.4比赛干预、《体育与文化》课程干预对大学生能力社会化的影响

对比赛干预组和《体育与文化》理论课干预采用重复测量进行进一步统计检验,采用Pillais标准,对时间主效应的检验结果见表5。由表5结果可见,本次测量中实验组的15个指标随着时间的变化产生了显著差异,这说明时间具有主效应,能力社会化的各个指标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显著变化。结合表2,能力社会化的各个指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得到了显著提高。

4 讨论

4.1体育竞赛对大学生能力社会化的影响

通过对实验组1与对照组的前后测研究,证明了体育竞赛对大学生能力社会化的大多数指标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相对于正常的教学活动,体育竞赛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比赛成绩,大学生之间必须进行交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其次,体育竞赛开始前,大学生要针对其它各队的情况进行分析,力求在比赛中扬长、避短,从而取得理想的成绩。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队员不但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技术与战术,而且要克服相应的困难,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对提高大学生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会有良好的作用。最后,教学比赛后学生要对进行过的比赛进行相应的总结,这对于提高其自我完善能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这三个主要过程中,大学生在团队合作、分析问题等多个领域都会有相应的获益,能力社会化水平得以提高。同时,在比赛过程中,体育竞赛的规则也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启发大学生认识规则、利用规则,使大学生的能力社会化会得到促进,并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大学生以团队参加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要优于学生单独进行运动。相对于简单的考试内容学习和练习,教学比赛这种有难度的教学竞赛活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大学生能力社会化有着普通体育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优越性。

4.2体育文化课程对大学生能力社会化的影响

由于中国特殊的高考制度,中国现阶段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特别多的时间来接触体育,对体育的认识和接触都不全面、不深入,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即使是来自较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也没有达到非常正确、全面的地步。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的阶段,仅仅从表面上来理解体育是不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体育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群和社会,大学生需要透过体育表面去分析体育的本质。体育文化课程是大学生全面认识体育的重要途径,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大学生来讲,是十分必要的。

体育文化类课程是广大学者对体育文化的提炼和总结,是人类对体育文化认识的结晶。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学生在中学时期无法了解体育文化课程,体育文化对学生的良好影响也就无从谈起。进入大学阶段后,体育文化课程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文化的积极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体育文化课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教学实验可以看到,体育文化课程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在各个方面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都不能很好地解决的政治社会化、知识社会化等方面,体育文化课程显示了很强的功能。在《体育与文化》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讲授2024体育伦理、体育经济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大学生对体育和体育文化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通过文化课程的学习,开阔了大学生在体育领域的视野,丰富了大学生在体育领域的文化知识,这些都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将体育和所学专业的联系,也有利于大学生专业内、专业外和创新知识的增长。比如说奥运会TOP赞助商和兴奋剂等相关知识的讲解,对学生的知识社会化和道理社会化等指标都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有着很强的能动性。体育文化课程既能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又能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提供指导,发挥大学生们的能动作用,促进其社会化。如果说知识的获取是一个认知的过程,那么大学生根据体育文化课程的知识去促进其自身的社会化则是一个主观世界的改造过程。通过对选修过《体育与文化》的学生进行访谈得知,文化课程对大学生的干预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文化课程的学习提高了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大学生在心理层面的健全发展,对能力社会化和心理社会化作用尤其大。访谈中,大学生指出,经过体育文化课程的学习后,再进行体育活动,会有针对性地加强团队合作、促进意志磨练等积极因素的发挥,相比以前是事半功倍。体育文化课程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作用要超过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作用,远超过普通体育课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从根本上讲,体育文化课程能够充分发挥理论对人的指导作用,在教学方面则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 高考实验复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教学也是培养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重要载体。化学实验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搞好实验教学。农村中学教学条件普遍较差,很多实验学生没有机会加以实践,只能靠教师讲解,靠死记硬背来学习,教学效果很差,也造成很多学生比较怕做实验题,怕考实验题。那如何做好实验教学和高考实验部分复习呢?我对此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想方设法消除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畏惧、畏难心理

我们的教学条件比较差,很多化学演示实验都无法做,更不用说让学生做分组实验。学生根本没做过实验,实验大都是靠教师讲解,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加以实践,对化学实验的畏惧、畏难心理较为严重。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消除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畏惧、畏难心理。例如,采用一些替代药品、替代器材做演示实验和观看实验录像等,同时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活动。老师应该告诉学生,我们没条件做实验,不等于我们就不用学化学、不用学化学实验。中学化学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实验。既然是验证性实验,如果我们能掌握好相应的理论知识,我们就可以想象出整个实验的情形,就可以学好、掌握好实验。只要我们能掌握好相应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的讲解,弄懂实验原理,进行理论推导实验,我们就可以学好化学、做好实验题。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并增强学生学好化学实验的信心。

二、加强化学实验理论的指导,进行“想象实验”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化学实验理论的指导,这是学好化学实验的保证。我们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推导,想象整个实验的过程,再由老师进行演示,若无法进行演示的实验,可由教师讲解实验或观看实验录像来验证。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教学效果比直接由实验获得结论的教学效果好得多。那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实验”教学呢?我所讲的“想象实验”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想象”实验,而不是盲目去想象实验。下面我就以金属钠和水(加酚酞)这个实验为例来加以说明。在做演示实验前,我先指导学生学习一些理论知识:金属钠的密度比水小,钠的熔点较低,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化学反应中会放出大量热量;并让学生回忆初中实验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情景。如果我们将钠放入水中,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根据理论知识不难推导出:钠会浮在水面上而不是沉在水底,在反应中会熔化成小球。接下来我们要求学生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和氧化还原观点来推导产物,写出化学方程式。钠在反应中要失去电子,电子不可能凭空消失,那会转移给谁呢?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谁能得到电子呢?产物是什么?学生不难推导得出:有强碱和氢气生成,得出另一现象:溶液变成红色。我们还可引导学生考虑一下,钠和水反应时,与水接触的各部分产生氢气量是否相同?若不相同,那会怎样呢?引导学生想一想喷气式飞机的原理。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这是学生较难推导出的。我们整个实验推导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观看录像加以验证。这样做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好的,学生记忆也深刻,但这种教学方法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来我们教学应该要求学生能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再去寻找原因,但现在因为条件的限制,只好倒过来,从理论上推导得出实验结果,进行“想象实验”。

三、以历届高考化学实验题为主,精讲2024

从近几年的高考实验题目的特点来看,题目都较容易解答,但要得满分,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了。简单说,就是题目容易做,但也容易错。那该选什么样习题让学生练习呢?化学实验除了书本上介绍的实验外,所考过的高考实验题是最好的,可让学生加以演练,教师可以通过着重讲解历届的高考实验题目来指导学生。学生只要掌握好相应的理论知识,就可推导出整个实验。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实验时,最关键的不是盲目去做实验,而是要将实验的理论知识和原理搞清楚并学会推导实验。这是应对高考实验题的一个有效策略。

四、阐明化学实验规律,对实验进行总结,指导学生解题

化学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老师在讲解实验时,向学生分析每一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再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实验”,后做演示实验或观看实验录像。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通过对实验进行总结,阐明化学实验规律和注意事项来指导学生解题。那我们怎样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呢?要特别重视以下几点:

1.综合中学物理知识进行相关的复习

物理与化学的关系非常密切,解答化学实验题时需要结合相关物理知识,特别要注意压强与实验的关系。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有许多地方都跟气体的压强2024。这在日常教学和复习中,需特别关注。例如,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就是利用物理知识中的压强差原理。也就是说只有系统内外有压强差的存在,才会观察到产生水柱或有气泡溢出等现象。因此要设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也就要以此原理作为出发点加以考虑。

2.结合一些物理和化学常识进行复习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验式 德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66-01

第一,以生为本,促进发展。成尚荣先生说过:世界有两个,一个是成人世界,一个是儿童世界。教师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取决于是否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本,想学生所想。教育的主体是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而又与众不同的个体,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具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生成等特点。体验式德育的核心词应该是“以生为本”。它能触及学生的心灵,让我们听到了学生成长的脚步声。学生亲历德育实践活动,在不经意中获得生命认知,升华道德情感,形成品质态度,锻炼实践能力,培养高尚行为。

第二,遵守规则,强化活动。柯尔伯格认为,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创设一些有探索性的内容丰富的活动,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一些并非有意的失误,引导他去总结,有利于提高理性选择能力和行为实践能力。体验德育活动中的规则意识尤为重要,它关系到活动进程,关系到其他孩子活动的介入能力,关系到团队的协作能力。量化评价是强化规则的有效手段。我认为加分制既能强化学生规则意识,又能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体验式德育活动中来。但是也不要不敢扣分!一旦学生违反了活动的规则与要求,教师作为活动的旁观者应该客观地适当地扣分。允许孩子犯错,但是原则性的错误,需要通过适当的合理的惩戒来影响、感化学生。正如同教师对学生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有了爱,不等于就有了教育。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班主任有责任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对规则的认同,真正形成“我们”的归属感,成为“我们”中的一员。

第三,关注生活,精心策划。英国哲学家威尔逊曾在分析家庭满足学生道德教育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应参照家庭模式进行教育。这种做法不现实却并非毫无道理;“岳母刺字”、“孔融让梨”等故事启发我们去寻求社会、家庭道德情境与学校道德情境的共同之处,创设一个既有校园特色又有社会生活气息的德育氛围,使学生喜爱在这种氛围中获得道德生活体验,同化和凝聚情境中的道德规范。在心灵震撼中,在被激发的内心冲突中,自觉地调整道德认识,积淀情感体验。

(1)关注学习生活。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之一,因此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道德体验成为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学习生活中引导他们把为教师、同学服务作为“岗位”,如把当“一天班主任”、“一日班长”等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组织活动、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项工作的重要性,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明白尊师的道理,养成热爱学习的品质,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最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和失败,体验分歧和争论,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坚强的毅力,以及合作态度和竞争能力;在学习的内容中体验优良文化和传统的熏陶,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2)关注交往生活。当代独生子女多,加上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节奏,人际关系问题日益突出,在他们中间出现了不会交往、不敢交往、畸形交往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多元化的生活世界要求学生具备主体性道德人格,为此学校体验教育要积极创导学生的交往生活,另外,我们更要增强活动和交往的探索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稳定发展做好人际储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的方法,陶行知也强调“做即是学,学即是做”。这种体验式德育活动,使学生成为“责、权、利”的完整统一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动活泼的体验式德育能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实践中真切地体验着,在体验中自觉地实践着,演绎着“心与心的碰撞,性与情的交融”。体验式德育是一个道德认识的过程、道德情感升华的过程、道德实践的过程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体验式德育是活的教育,它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成长。因此,我们只有必须摆脱传统框架的束缚,走进生活,去构建以“体验教育”为载体,“以人为本”为全新教育理念的新的德育模式,才能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知识技能刻苦铭心,才能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使他们早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教育目标才能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 一、发挥情意因素的启动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体验是情感的基本点,它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映。兴趣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而动机又是促使学生学好化学的内趋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有时可以利用实验或者教具、图片等,增强教学的形象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比如,在上初中化学绪言课中,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本人教学中设置了几个典型趣味实验,“摩棒点灯”“捉迷藏”“烧不坏的手帕”等,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使学生带着激情,带着悬念走向课外,从而提高了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

??? 二、???? 发挥情意因素的定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过程。

???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认知过程。要改变认知活动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情意因素的定向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设疑、解惑,把学生的情意定向在参与认知的过程之中。比如,在上初中化学第五章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先请学生思考实验室制氢气的反应装置及反应原理,找出实验室制氢气装置的特点、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的条件等,然后教师分别演示四组实验,它们分别是石灰石和稀硫酸、石灰石和稀盐酸、碳酸钙粉末和稀盐酸、碳酸钠和稀硫酸,首先在确定它们都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同时,请学生仔细观察四组实验在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及反应速率上的不同,通过讨论得出,为便于控制和2024二氧化碳,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最适宜选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此时老师可进一步发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装置应选用实验室制氧气装置还是选用制氢气装置呢?这时学生会从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等方面得出结论,应选用实验室制氢气装置。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凡是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反应不需要加热时,均可选用制氢气的装置。老师可以进一步设问,那么,2024二氧化碳应采用什么方法呢?引导学生从已知的二氧化碳气体的物理特性与氧气、氢气的不同点,比较得出2024二氧化碳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最后,教师演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及制取步骤和方法,这样经过多层次的观察实践,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 三、???? 发挥情意因素的调控作用,提供学生认知成功的机会。

???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心理素质应该渗透于学生认识活动的过程中。情意因素在化学认知中的调控作用,表现于教师力求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善于运用和谐的、愉悦的,积极探求科学的学习气氛去引发或转变学生的行为。从学生个体来说,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才能树立学习的信心。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把教学视线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要认真利用教学中的可调控因素,创设学生表现自我的时机,不断地、经常地为学生提供认知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有了成功感、成就欲,就会增强学习自信心,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成功学习的心理体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之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和自信的心理。经常获得这种心理体验的学生往往对化学学习更感兴趣,产生更强的进取精神,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捕捉成功的机遇。但是,学生中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教师必须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本人在平时教学中对提出的问题立足点放低一点,对中、差学生实行“四优先”即课堂提问优先,板演练习优先,巡视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这样使中、差学生也能经常获得一种成功的心里体验。又比如,在演示氢气可燃性实验时,讲到点燃不纯氢气时将发生爆炸的可能。老师根据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装置准备好,然后请一位对化学学习兴趣不大的男生来操作——点燃不纯氢气,当“砰”的一声爆炸声响后,这位男生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成功感,老师提供的这个机会,不仅仅关系到这个学生某个知识的掌握,而且让学生的心理上感受到深刻的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 四、发挥情意因素的维持作用,磨练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意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