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合同范本内容页

学徒工合同(甄选5篇)

2024-07-05 15:52:01合同范本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徒工合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徒工合同范文第1篇

引言

师徒,中国人都谙熟这个词语,不管是孔子年代的收徒授艺和拜师学艺,还是韩愈笔下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亦或是西游记中唐玄奘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师徒关系早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

师徒制,在当今各行业中都普遍存在,这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有古老的行规、严格的流派和门第,又是企业培养新人的有效渠道和手段,以传授技艺和吸收技艺为纽带,结合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达到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基本目的。

近年来,由于物业行业的设施设备维修管理人才从业人员少,培养周期长等特点,造成人才供给脱节,很多物业公司不得不选择刚毕业的学生作为人才补给的关键,越来越多的物业企业开始招聘学徒工进入公司的维修岗。为使新进学徒工能尽快适应岗位工作,融入公司环境,加强对学徒工的技术能力培养,师徒制的实施尤为重要。

一、充分剖析企业特点,建立特色师徒制度

(一)评估师徒制实施风险

师徒制的应用不应该是一概而论的,而是因地制宜的。因此在实施之前,必须对师徒制实施的部门进行调研,就实施的必要性和目的,向实施部门采纳建议,挖掘出师徒制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二)选择适合的带徒方式

物业行业更适合采用班组师徒制,以“多带一”的形式培养新人。

带徒可以是“一带一”,也可以是“多带一”,两种带徒方式各有利弊。传统的“一带一”师徒制的优点是责任清晰,分工明确,但同时缺点也很明显,“一带一”带徒与培养全面人才产生矛盾,很多师傅技能单一,只能教授学徒某项技能。因此“一带一”对师傅的要求特别高,师傅必须是技艺精湛、素质全面的,否则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其次,“一带一”的模式,可能造成除自己师傅外的其他师傅不愿意教该学徒;再者,“一带一”带徒会增加师傅工作压力,在工作量满负荷的情况下,不能全身心投入带徒,将对学徒的学习成长造成影响。因此“多带一”的优势不言而喻,但多带徒容易造成职责不清,师傅责任分摊带来考核主体不清晰,弱化了师傅对学徒培养成才的责任。

二、严格界定师徒责任,筛选优秀人员带徒

(一)师傅资格筛选

师傅之所以为师傅,不仅在技艺方面有过人之处,品行德高望重之外,还应有教授他人的强烈欲望,成就他人的开放心态。因此师傅的资格设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从“德、能、绩、勤、廉”五个方向进行定义。

“德“是指带授学徒的师傅们严以律己、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具备良好的品行,充满正能量;“能”是指带授学徒的师傅们专业技能娴熟、经验丰富,处理问题游刃有余;“绩”是指带授学徒的师傅们帮助自己提高技术技能,帮助自己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达到“德艺双修、共同提高”的目的;“勤”带授学徒的师傅们授徒积极主动,指导学徒合理安排工作计划,有序的开展技能学习,及时认真地对学徒的情况进行总结反馈,指出其工作中的优点及不足,帮助其进步;“廉”是指工程主管根据学徒情况合理制定出师考核学习计划,按照所学专业技术合理安排相关专业能手担任学徒师傅。不敷衍,不做假。

(二)工程班组的基本职责

工程班组是师徒制实施的主体,同时部门经理和工程主管负有监管责任,在学徒到岗前,班组就应该明确学徒工的学习目标和任务,避免带徒目标不清楚而带来的混乱。

工程班组所在主管须在学徒工到岗三天内将此制度交由学徒工阅读,并于一周内参照《学徒工考核参照表》结合项目情况挑选其中的部分内容拟定《出师考核表》中的内容,交由部门经理签字确认。部门经理拿到表后请留档保存好资料,人力资源部需不定期检查各工程部门班组师徒制的实施情况。

工程主管根据拟定的《出师考核表》中的学习内容及时间段安排相应的师傅对学徒工进行带授,为将学徒工培养成综合型技能强手,公司应鼓励工程班组安排各种不同技能的师傅带授一个学徒工,但任职师傅人员须符合“德能绩勤廉”的资格要求,并且严格遵守公司各项管理制度,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有较好的协调、沟通能力。

(三)师傅的基本职责

工程主管要合理安排班组内的师傅把自己岗位相应的应知应会内容传授给学徒工,充分调动学徒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带徒原则,指导学徒工合理安排工作计划,有序的开展技能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

带徒期间,工程班组要根据公司实际工作目标及学徒工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训练方式,确保出徒质量。

工程班组人员应教育和引导学徒时时注意安全,落实岗位规范,遵守劳动纪律,杜绝事故,以自己模范的行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引导学徒成长。

(四)学徒工基本职责

学徒工应该怀着谦虚谨慎、勤奋好学、尊重师傅,认真完成师傅安排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根据师傅制定的《出师考核表》计划,认真学习技术标准,深入钻研技能技法,在实践中探索真知。

(五)双方权利及变动

在学徒期内,如工程主管安排的带授师傅不愿教授学徒知识技能,学徒工可向工程主管进行反馈,工程主管需与带授师傅沟通或安排其他的师傅解决此问题。若工程主管不受理或未能解决此问题,学徒工可向人力资源部提起申诉,若调查情况属实,该带徒阶段带徒奖励将不予发放并将学徒工调动到其他项目进行学习。

学徒工在学徒期不服从师傅的学习安排,因自身学习态度原因未能跟上学习进度并屡教不改的,工程班组可向人力资源部提起申诉,若调查情况属实,人力资源部将终止该学徒工与公司的劳动关系,工程班组带徒奖励按照带徒时间比例照常发放。 学徒工在学徒期间因工作需要发生调动到其他项目或部门的,由新项目工程班组结合学徒工之前所学内容重新制定《出师考核表》中的学习计划。学徒期考核通过后,对新旧工程班组根据带徒时间进行相应比例的带徒奖励发放。

三、按需设置学习目标,确保学徒学有所用

(一)根据需求设置学习周期

不同的岗位应根据实际需求设定不同的学习周期,如从3个月到1年不等。如对于普通操作的上门维修岗,3个月学习周期即可,对于供配电系统等大型设备的运行岗,则需要1年的学习周期。

(二)根据岗位设置学习内容

不同的岗位学习内容也大相径庭,物业设施设备维修可根据专业不同,分为以下七大类:供配电、弱电、给排水、房屋本体、电梯、消防、暖通空调,学徒的学习内容应根据岗位的工作要求选择一或多个专业进行匹配。

四、建立科学考核体系,保证学徒顺利出师

(一)考核维度设置

学徒工的考核维度应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首先是学习态度,其次是知识技能评分,再者是应用评分。学习态度由班组师傅直接评分,最终得分取所有师傅的平均分;知识技能评分需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由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知识考试和技能大比拼,由公司内部组成的专家小组进行评分,最终得分取平均分;应用评分是指学徒的实际工作评分,需综合师傅、工程主管、客户三者的平均分。由于考核是以提高学徒工作中的技能和素质为终极目标,因此三个维度设计的比例为2:4:4。

(二)分阶段考核

分阶段考核可以对师徒制的实施效果做及时的跟踪监督,并利用考核的形式对过程做良好的分析和反馈,使得师徒双方在每满一个考核周期都有一个总结或里程碑,以更好的修缮师徒制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根据不同的考核周期可以设置不同的阶段,如针对3个月考核周期的可以将每个月作为一个考核阶段,对于1年的可以划分为1个月、3个月、6个月年、一年共四个考核阶段。尽可能平均分布在整个考核周期,已达到全过程跟踪的目的。

五、制定带徒满意维度,实现师徒双向评价

(一)学徒对师傅评分

学徒师傅能顺利出师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学徒,二是班组。因此,在对学徒进行考核的同时,也应该对班组进行考核,学徒对班组的带徒情况,可根据“德、能、绩、勤、廉”五个维度进行评分设置《班组满意度评分表》。

(二)班组满意度评价结果应用

如学徒对班组评价结果为不合格时,人力资源部应及时跟进调查,第一次将对班组进行警告,并给与相应的纠正监督,第二次将废除该班组师傅资格。

(三)学徒期考核通过定义

最终是否通过学徒期考核,应对师徒进行双向评价,即《出师考核表》和《班组满意度评分表》均达到预定目标值,则视为通过该阶段考核。应注意的是,分阶段考核的,学徒期满时的考核分数为年度考核平均分。

六、实行出师激励机制,促进传帮带良好风气

(一)出师奖励

每名学徒工出师应给与相应的带徒奖励,带徒奖励将由工程主管统一班组人员意见后用于班组内组织活动的经费。

学徒入司不满半年离职的,不予发放任何奖励。学徒入司满半年不满一年离职的,不予发放第二次奖励。学徒工在学徒期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影响恶劣的,人力资源部将终止该学徒工与公司的劳动关系,带徒奖励不予发放。

(二)绩优奖励

为促进公司形成良好的师徒文化氛围,人力资源部可组织公司范围内的师带徒绩效评比。将相同阶段的学徒进行技能大比拼,得分位于所在工程部或机电服务中心前10%的学徒所在,主管将得到相应物质奖励。

学徒工合同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培训 技工院校 企业新型学徒制

2015年7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启动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随后,在北京市等12个省(区、市)开展了首批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每个省(区、市)选择3~5家具备相应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作为试点单位,每家企业选拔100人左右参加学徒制培训。试点工作通知是下发给各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财政厅(局)的,从人力资源视角来开展试点,重在企业人才培养,旨在完善政策措施和培训服务体系,为企业培养后备技能人才。虽然新型学徒制的培养培养责任主体是企业,鼓励技工院校(培训机构)积极参与,但绝不意味着技工院校,特别是尚未启动试点的地区中的技工院校就该坐观其效、被动作为。

一、技工院校在企业新型学徒制中的角色分析

2015年7月颁布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即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由此可见,企业新型学徒制虽然名称前冠以“企业”二字,但绝不是企业唱“独角戏”,而是主体责任由企业承担,技工院校积极配合,担当关键“配角”,并且责无旁贷。技工院校在企业新型学徒制中必须担当好以下角色:一是深入企业调研,主动寻找合作契机;二是与企业联合招工(招生),并为学徒注册技校学籍;三是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学徒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四是为学徒指派指导教师,负责承担学徒的学校教学任务;五是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方式,采取一体化教学;六是建立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使得学徒工作和学习两不误、学技术与拿证书两全其美。

二、技工院校在企业新型学徒制中的工作举措

2015年7月首批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在北京等12个省(区、市)启动,超过全国三分之一,2016年7月第二批试点在河北等10个省(区)启动。对第二批10个试点省(区)的技工院校而言,更要积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在学习借鉴首批试点的技工院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内行业企业实际,主动与企业对接,制定好本校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举措,笔者建议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深入企业调研寻求合作对象

成立调研小组,深入本地区企业开展培训需求调研,详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发展规划、企业人才结构、用人需求以及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安全生a规范、职业素养等内容,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师资力量、实训条件、教学模式等,客观评判学校专业与企业岗位的匹配度,凝聚校企利益最大公约数,寻找互利合作的契机。

2.联合招工(招生)

校企共同制定招工(招生)简章,开展招工招生工作。由于企业新型学徒制招工与一般的企业招工不同,招生工作要做好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对培养方式、培养单位(企业和培训机构)、待遇补贴等做出充分说明。在新招用人员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成为企业正式员工的同时,技工院校必须按照相关规定为其注册非全日制学制教育学籍。

3.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成立校企联合教研室,由学校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程技术等人员共同组建,根据企业人才岗位要求,为企业量身打造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安全生产规范、职业素养等内容纳入培养方案,从源头上解决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

4.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为学徒指派学校导师。学校导师应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徒专业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未来职业发展空间。学校参与选拔企业导师,指导学徒进行岗位技能操作训练,帮助学徒掌握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双师选择采取“师徒双向选择、校企适当调整”方式,一般校内导师带徒不超过15人,企业导师带徒不超过5人。建立双师交流反馈机制,便于对实施过程跟踪管理。

5.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

加大硬件投入,完善实训设备,建立具备一体化教学条件的实验实训室。采取“教、学、做、考、评”五位一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建立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分层次、递进式的模块或项目,形成具体的行动对象。实施小班化教学,打破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安排,采用半天或一天为教学单元组织教学。

6.建立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由于学徒的“员工”身份,使得其难以完全脱产而进行全日制学习,学校必须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和学徒工作生活的实际,采取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管理。利用学徒业余时间、企业生产淡季分时段开展教学,必要时送教下厂,建立“厂中校”。建立和完善适合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学徒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将颁发技工院校毕业证书;学徒培训期满,经鉴定考核合格,按规定授予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

三、技工院校在企业新型学徒制中面临的问题

首批12个省(区、市)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不过一年多时间,第二批10个省(区)的试点尚未开展实质性工作,因此,试点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诸多难点问题。就技工院校而言,面临的问题可能来自三个方面:

1.选择合作企业比较被动

企业新型学徒制由企业发挥主体作用,试点企业必须是大中型企业,遴选条件比较高。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这样的企业较少,这些地区的技工学校参与进来的更少,一时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此外,大中型企业一般自身已具备较为完善的培训机构或自主举办技工学校,其他具备同等条件的技工学校难以分一杯羹。对于这些技校而言,选择合作企业比较被动。此外,培训费用等直接利益问题会构成企业选择合作学校的主要考量因素之一,合作的竞争压力必然落到备选的技工学校身上。

2.招工(招生)不易且培养周期长

对于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而言,缺乏对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的了解,虽然签订6个月以上的劳动合同,但看到试点二字会产生“试验品”的感觉,且在1~2年的培养期内只取得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学徒基本工资,对学徒的吸引力不够强,招工(招生)不容易。按照市场规律而言,企业招聘人员往往希望能迅速投入生产并带来高效产出,招进学徒进行1~2年的培养,短期内也难以出高效。

学徒工合同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实践要素;模型

作者简介:成洁(1974-),女,江苏无锡人,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科研管理,五年制高职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深度合作:现代学徒制的校本实践研究”(编号:D/2011/03/099),主持人:王稼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1-0072-05

一、引言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教育部2024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指出,“以注重整体谋划、增强政策协调、鼓励基层首创为手段,通过试点、总结、完善、推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1]。中国“现代学徒制”构建既是自上而下的职业教育改革,也是自下而上、由点及面的试点实践与探索推广。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作为顶层设计的政策指导与方向指引;二是作为解读呼应的基层探索与实践落实。现代学徒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多方参与、多元协同。而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在这样的多元合作研究中显然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职责。

因此,现代学徒制的学校实践是一个正确的改革方向,其意义在于以学校为试点,逐步开展中国职业教育“由点及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改革行动。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13年在江苏省内率先成立了首个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要素及学校实践模型构建,本文拟据此进行分析。

二、现代学徒制试点要素

(一)什么是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有阐释大抵从教育主体、教学构成、内涵特质等方面进行界定。它通常被表述为以下特质:一是从教育主体上而言,是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校企联合招生、共同育人;二是从教学构成而言,学生具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执教者包括教师和师傅,教学场所包括学校和企业;三是从内涵特质而言,是传统学徒制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现代社会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系统。

虽然2024现代学徒制的阐释或定义不尽相同,但是通常认为,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将有效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就业体系互动发展。

(二)现代学徒制试点要素分析

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特征。依据西方现代学徒制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已有改革成果,笔者认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如图1所示。

其具体的阐释如下:

(1)1份契约: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协议。为了明确现代学徒制培养中“学校”、“企业”和“学徒”三方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三方应签订合同或协议予以保障。

一方面,学校与企业之间应签订合作培养框架协议,一是界定身份,招工即招生,明确学生的学徒和准员工身份;二是明确权责,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各司其职、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

另一方面,学生家长代表学生(学徒)与学校、企业签订三方协议。接受学校和企业联合实施的学徒教育,并在学业期满后按协议要求从事相关工作。

(2)2个主体: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合作育人是现代学徒制的鲜明特征。校企双主体育人,表明企业将从单纯的“用人”转变为“参与育人”。学校以培养优秀的毕业生、促进学校发展为利益诉求;企业以参与员工培训、提高企业效益为利益诉求,双方以人才培养这一共同利益点为基点,突破校企合作瓶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人才共育。

(3)3个互动: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互动;学校教师和企业技师互动;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互动。“3个互动”呈现了三个“双重属性”,一是学生具有“准员工”的学徒双重身份;二是师资安排采取双导师制;三是学习场所分别在学校和企业。在学徒制协议下,学生将按照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的培养计划,分别在学校和企业参加相应的学习和实习活动。在“3个互动”中,师资安排及教学场所的安排是关键,它是实现“工”与“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依托。

(4)4个变革:变革教育理念;变革管理模式;变革课程体系;变革教学考评模式。一是教育理念的变革。理念是先导,现代学徒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受教育者的“自我实现”需求,服务于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一是重视通识教育,培养有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基本人文素养的人。二是重视职业技能,培养有专业基本素质和技术能力的人。三是重视可持续发展,培养具2024键技能的人。“英国工业联盟,教育与就业部以及资格与课程署共同认可了六种关键技能:交流、数字运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自我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关键技能是适用于各类职业的基本能力,表征着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管理模式的变革。管理模式是平台,现代学徒制通过变革教学管理模式,重新建立教育与工作世界的血肉联系。现代学徒制强调与工作世界的联系,一方面意味着专业教育全过程的工作化与习俗化,即将专业教育的信仰、原则、意蕴从说教和计划层面落实到日常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在课程与教学中,实现对学校教育方式的全面浸润。另一方面意味着教育空间的延伸,通过教学管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将教育教学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促进“工”与“学”有效衔接。管理模式的变革体现在教学组织、课程管理、师资管理和学徒管理等方面。

三是课程体系的变革。课程体系是支撑现代学徒制教育的根本。课程体系的重构是现代学徒制改革的突破口,也是难点和重点。目前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还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学科体系的痕迹。现代学徒制应重新构建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

四是教学及考评模式的变革。教学考评模式是手段,是实施及评估现代学徒制教育的方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通过教学(工作)任务的设计开发,构建融合“做、学、教”的教学情境,并强调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过程性考评。

2.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要素提炼。如上文所述,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特征表现为“1+2+3+4”,包括1份协议、2个主体、3个互动、4个变革。这些特征,是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对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的解读与呼应。“学徒制教育的本质是‘做中学,学中做’,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从而在行动中改进潜在的教育和学习(工作)方式”[3]。依据这样的理解,笔者认为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践要素包括“场景、资源、师资和考评”[4],映射到具体的办学实践,即是“培养形式”、“课程建构”、“基地建设”、“师资培养”、“教学实施”和“质量监控”六大要素。

三、现代学徒制学校实践模型

现代学徒制的学校实践模型将以专业对接产业、职业岗位为基础,围绕“培养形式”、“课程建构”、“基地建设”、“师资培养”、“教学实施”和“质量监控”六大要素开展,如图2所示。

图2 现代学徒制学校实践模型

(一)培养形式:双元育人,工学融合

1.理顺多元主体利益平衡关系。多元办学主体构成了学徒制教育的利益共同体。“各主体利益实现共赢仅是合作的基础,只有当利益张力结构重新达到动态平衡,才是现代学徒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5]

(1)企业参与招生,明确企业的育人主体地位。无锡机电高职2013年分别与铁姆肯(无锡)轴承有限公司和苏州宝玛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进行合作,试点成立了现代学徒制“铁姆肯班”和现代学徒制“宝玛班”。采取学生报名、企业招考的形式组班。企业在学校“数控技术”和“数控设备装调与维护”两个专业的二年级进行招生,学生自愿报名,企业组织考试,根据学业考试的成绩择优录取。与冠名班和订单班相比,现代学徒制班提升了企业参与育人的主体意识,明确了企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有效推动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2)签订协议,保障学徒、学校和企业三方责、权、利。协议包括: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框架协议;家长(学徒)与学校和企业的培养协议。

具体地说,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的主要职权是:参与招生;明确企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要求;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参与设计课程体系,提供实习工作岗位;委派专家、技术骨干担任学徒指导师傅;遵循教育规律,应从教育培养的角度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学习;参与学徒学业评价,聘用达到学徒结业标准的毕业生就业。

学校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的主要职权是:明确学徒制实施的专业范围和领域,结合企业要求充分认识专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制订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计划;构建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进行专业课程改革;选聘优秀“双师型”教师担任现代学徒制班级教师,并在学生下企业实习期间安排教师跟岗管理;构建适合现代学徒制的评价管理体系等;进行学徒学业考评,为优秀学徒提供奖学金。

学徒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的主要职权是:理解认识专业性质,了解专业教育需求;要求学校和企业提供专业成长所需要的教育,严格落实相关人才培养方案;企业落实学徒期间的工龄计算、奖学金、实习保险等;配合接受学校和企业联合实行的学徒教育,认真学习并积极参加工学结合的教学安排;自觉遵守学校和企业的管理章程,并在学业期满后按协议要求从事相关工作。

2.构建培养行动框架。行动框架是保障理念设计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依托。现代学徒制试点应成立由学校和企业负责人共同领导的学徒制推进工作组,见表1。

(二)课程建构:能力本位,工学融合

现代学徒制教育是融合“技能训练”、“工作实践”和“学术教育”的体系,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如图3所示。一是要素整合:整合多维培养目标,融合三个要素――学历教育要求;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能力标准和企业岗位用人标准的职业资格要求;学徒的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二是模块化开发:提炼技能养成要素,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从典型工作岗位中提取典型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结合专业知识基础进行模块化课程开发。

现代学徒制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平台”、“技术基础模块”、“技术应用型”和“综合实务技能”四大模块,如图4所示,由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双线交织。

(三)基地建设:工作场景,产教结合

实训基地作为承载现代学徒制教学的重要场所,既是提供学生专业技能实践的平台,也是联通教育世界和工作世界的桥梁。现代学徒制基地建设思路是校企联动、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设备资源,建设形成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有机结合的教学基地,如图5所示。

图5 现代学徒制基地建设设计图

(四)师资培养:双导师制,专兼互补

现代学徒制通过教师与师傅的联合传授,进行技能人才培养。建立高素质的“双导师”队伍,是保障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的关键。

成立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制教学团队。无锡机电高职现代学徒制班在小班教学的基础上实现班组建制,5名同学组成一个班组,学校和企业为每个班组配备一名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即“双导师”制。

师资培养的策略:一是成立师傅资源库,优先挑选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学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现代学徒制的学徒导师,并配套教学管理激励制度,创设良好教育环境。二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专兼互补的格局。选聘企业专家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开展专业讲座或指导学生实践。三是加强师傅队伍建设。依托现代学徒制教学项目,开展产教学研合作,提高师傅们的“双师”素养,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形成现代学徒制下的师徒互动、师徒相长以及校企共进。

(五)教学实施:情境认知、行知合一

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是“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教育规范和技术规范相融合”,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在职业情境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工作。“按‘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的原则,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使学徒处在“实践的群体”之中,帮助学徒生成和构建基于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6]

学材由单一的“学科知识型”或“实训型”向“理实结合”转变;场所由“教室”向“实训室、车间”转变;方法从“讲授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模仿”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转变。教师将围绕真实的工作任务开展“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灵活选用“启发式策略”、“控制策略”、“小组合作策略”等。

(六)质量监控:多元参与,过程评价

1.多元参与。“为了保证现代学徒制培训的质量和效率,政府部门、行业委员会、学校等机构还承担着相互监督的责任。”[7]因此,多元参与是现代学徒制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特征。政府部门发挥引导决策作用;行业担任指导、诊断和认证作用;而学校和企业直接负责全程质量监控。

校企双方围绕学历教育标准、企业用人标准,及行业技术标准,建立与课程体系相适配的评价标准。企业应全程参与学生的学业及思想品德评价,参照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标准来要求学生,作为学生学徒期满后是否能顺利录用的条件之一。

2.过程评价。在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框架下,应采用针对性与发展性相协同的评价机制,即依据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进行教学评价。具体的原则包括:一是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兼顾“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按既定培养方案,定期对师傅和学生的教学情况进行考核,并适时进行反馈、沟通,尤其要加强“诊断性”评价,以有效地监控教学质量。二是教育标准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将职业素养要求有效地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双证”制度,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对专业教师而言,是考核其双师能力,考核他是否具备担任现代学徒制指导教师的能力。而对学生而言,则需要考核其知识本位要素、关键技能要素和能力本位要素。尤其应加强实习实训环节的考核,强调在工作情境中进行工作能力考核评价,以培养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24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Z].2014-08-25.

[2]杨黎明.2024现代学徒制(二)[J].职教论坛,2013(9):1.

[3][4][6]成洁.现代学徒制的校本研究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6):74-76.

学徒工合同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认识误区;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4-0010-05

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于传统学徒制而言,是“现代”与“学徒制”两个词语的结合,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于传统学徒制而言,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职业教育的特殊形式。“学徒制”是东西方传统的职业教育形式,是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师傅对徒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传艺活动。而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新型的职业人才培养形式,其中校企合作是前提,工学结合是核心。现代学徒制主要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其核心要素是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育人”、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和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双师结构”。国外现代学徒制发展较好的有德国的“双轨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和美国的“合作教育”。现代学徒制正确地解决了劳动力与市场、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教学情境与实际场所的关系,因此促进了劳动者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以及劳动者能力的发展,提高了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简化了企业招工、培训、上岗等环节,进而降低了企业成本,增加了企业效益,同时缓解了现代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基于国外现代学徒制的优势,逐渐采取措施来发展适合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中产学脱节的现象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我国现代学徒制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企业、学校和政府部门对现代学徒制缺乏深入的了解,在操作中缺少实践环节,使大部分校企合作处于盲目的状态,进而导致现代学徒制发展困难。通过对国外现代学徒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困境主要在于对现代学徒制认识不够到位,没有真正把握现代学徒制的核心要素,因而对其有许多认识误区,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的误区;实施主体的误区;实施对象的误区。

一、对现代学徒制的认识误区

(一)培养目标误区

有学者提出国外现代学徒制有两种范式:内生型模式和借鉴型模式。在内生型模式的国家中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感比较强,而在借鉴型模式的国家中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意愿比较低。我国与英国一样,都是属于借鉴型模式的国家,但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却与我国不同,英国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在我国缺乏明确的现代学徒制目标。首先,英国现代学徒制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学校不再是注重让学生学习静态的学科知识理论体系,而是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以动态行动体系为主而生成与建构的隐性知识,学生因此获得的知识不仅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知识这两个基础部分,还包括在学习过程中所承载的价值观,尤其是职业道德与职业价值观。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清楚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以及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进而提升整个国家的职业道德水平。其次,英国现代学徒制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本,同时注重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思想交流、信息应用和团队协作等能力的提升。因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点在于其职业性、实践性以及社会性,这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以及综合能力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可以看出英国重视的是以“综合能力”为核心的现代学徒制。

我国相关文件只是提到“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并没有规定是以“工作为本”,还是以“学习为本”,或者说是以“学校为主”,还是以“企业为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校和企业把握不好到底是以企业为重,还是以学校为重,或者说根本就没有领会到“现代学徒制”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质。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因此只重视招生,却轻视学徒培养,缺乏参与的积极性;而对于学校来说,只是想从校企结合中获取自己想要的设备、资源以及提高就业率。这种校企合作观念偏颇的现象致使校企只从自己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缺乏交流与沟通,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而出现了工学脱节的现象。因此,在我国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按照各自的标准培养学生。具体表现为:一是职业院校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缺乏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的工作流程、操作内容、职业素质的分析;二是学生在工学实习时难以接触到高技能岗位,无法实现“学”时的认知在“工”时实践,“工”时的体验在“学”时升华。因此,与英国现代学徒制相比,我国现代学徒制缺乏校企合作的明确目标,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二)实施主体误区

主体是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团体。对于英国来说,政策制定者的主体是政府,而现代学徒制执行的主体主要是行业企业,此外,英国像其他国家一样实施战略层面的管理。一些国家不但出台了相关劳动和教育的法律政策,为学徒制提供法律保障;还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从制度上规范学徒制的实施。大部分西方国家的现代学徒制实施分级管理和分块管理,把权力给地方,进行分级管理;把分权给行业,进行分块管理。并且企业是学徒职业能力标准的主要制定者与培训的主要场所。英国企业主要实施学徒的培训、管理,相关的行业企业在教学内容、培养标准、教学方式上面都有话语权。因此,英国政府是现代学徒制的主要推动者,行业企业是现代学徒制执行的主体,学校和其他的培训机构则主要配合企业行业进行培训工作。

相反,我国现代学徒制实施者主要是学校,行业企业则只是配合学校的工作。我国政府只是提出要实施工学结合或者现代学徒制等相关的制度,但相关政策的制定者都是教育部。教育部把命令下达给各个学校,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具体实施,执行的主体主要是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借助企业的设备、资金及岗位等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就业率;只是强调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应该付出的义务与责任,很少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如何运用现有的力量进行改革来为企业和政府做出贡献。以“学校”为执行主体的偏颇观念使企业对现代学徒制采取冷淡的态度。近几年2024职业教育的文件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学徒制主体是“行业企业”,更没有提出2024“企业冷”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因此,实施主体的误区造成企业对于现代学徒制积极性不高,而职业院校的培训脱离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现了“工”与“学”脱节的现象。

(三)实施对象误区

20世纪60年代,德国“双元制”只是面向16岁左右的初中毕业生。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德国的“双元制”面向的对象出现了另一种现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也开始采取“双元制”制度,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到目前为止,德国学徒制培训学生的平均年龄是18周岁。除此之外,在法国接受学徒制培训的学生中18岁及以上的学徒占50%。传统学徒制面向的对象主要是男性,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女性在其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据统计,澳大利亚学徒人数在1996年到2001年之间增长率为101.8%,而女性增长率为239.9%,女性已经占到了所有学徒数量的三分之一。

1994年,当英国开始实施现代学徒制时,学徒主要面向的是16~17岁的初中毕业生,但是,当2004年再次开展新学徒制时,英国根据本国的实际取消了以前学徒制只是面向25岁以下青年的限制。与此同时,还制定了“青年学徒制”政策,主要面向14~16岁的青年。随着学徒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 年 10 月,学徒总数已经达到 279 700 人,与 2008 年 9 月相比增加了 16.6%(见表1)。学徒的完成率也在逐年提高,2009年10月的学徒完成人数为 171 500,与2008 年 9 月相比增加了 19.6%。

因此,可以看出国外现代学徒制面向对象范围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外现代学徒制主要是面向义务教育后的所有劳动者。

对于我国现代学徒制来说,面向的群体只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或者是企业的部分员工。但是就目前我国社会状况来看,我国出现用工荒、员工操作技能水平低、企业缺乏高精尖技术人员等现象。当然,职业院校的学生是现代学徒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他们是将来社会的劳动力大军,但也应该看到,现在我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人群主要是没有就业或者技能水平较低的人群。因此,我国应将面向的群体从职业院校学生扩展到更大范围的群体,这样既能解决现在所面临的困境,又能提高员工的技术从业水平,增加高精尖的职业人群,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社会的劳动力质量与技能水平。

二、现代学徒制的路径新探

(一)完善保障制度,提供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支持

我国现代学徒制若要长期发展下去,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经费保障和政策保障。据我国现状来说,我国并没有具体的保障制度来发展现代学徒制,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发展。面对现在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建立保障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利益,从而提高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真正发挥校企结合的重大作用。

对于经费保障制度来说,首先,政府应该制定适合现代学徒制发展的经费规划和经费投入机制。根据每一年、每一个地区、每一个行业企业及每一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经费规划和投入保障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学校能够得到经费保障,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其次,应该由政府、企业、学校以及部分行业共同出资建立保障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基金。政府、企业、学校和行业重视现代学徒制的原因就是要培养人才,基于这一共同点可以由政府带头建立现代学徒制的专项基金,带动行业企业和学校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从而将基金专门用于校企合作的开展。再次,政府应建立现代学徒制发展中企业利益补偿的机制。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不仅出资金、设备等资源支持职业院校培养人才,聘请专门师傅教授学徒技术技能,还要给予学徒工资来提高学徒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必须建立企业资金补偿机制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促进现代学徒制的长期发展。补偿机制可以用减少企业税收、经济奖励政策或者项目支持等方法来补偿企业。

对于政策保障制度来说,政府应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可由政府、企业、学校和行业共同参与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明确把现代学徒制纳入相应的政策层面,明确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校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权力与责任,从而从法律制度层面保障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例如,澳大利亚的《职业培训法》确定了学徒制的法律地位;芬兰《学徒制培训法》规定了学徒制培训的实施过程(包括学徒合同、培训期限、资格证书等),为学徒制的实施提供了足够的法律保障。

(二)创新教学体系,保障现代学徒制的人才质量

培养人才是开展现代学徒制中政府、学校和行业企业所追求的共同目标,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则是关系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关键一环,只有保证人才质量才能提高企业行业参与的积极性,现代学徒制才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要保证人才的质量就必须创新现有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现在社会的需求。教学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两个方面,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而对于现代课程体系来说,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还是井然有序地按照自身教学计划运行,企业仍然按照培训员工的方法与程序培训学徒。因为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沟通,现在的校企合作仅限于“订单培养”、“厂中校”和“校中厂”等这种简单的学徒培养,学徒的知识与技能都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降低了学徒的质量。因此,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学校和企业必须创新自己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和企业的课程体系必须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标准,让企业规定培养学徒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标准,职业院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学生培养计划,设置工作本位和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首先,应该设置“课证融通”的教学体系,即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现在岗位的需求设置不同的培训项目。由企业师傅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提出相应的培养标准,职业院校根据岗位的职业要求开设不同的课程。同时,职业院校可以将培训项目分成若干的课程模块,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严格按照项目程序进行。学生先在职业院校仿真模拟中学习与训练,再到企业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与培训。这样,学生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的环境,减少学生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转换之间的时间。其次,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应该设置弹性的课程体系。因为职业院校是为企业培养人才,而企业是以市场需求为主要方向,因此,职业院校必须了解到最新的市场信息,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职业院校必须设置以企业为导向、具有弹性的课程体系。还可以设置弹性的学期制度,如学校可以将集中学习时间分为分散学习时间,将传统的一年两个学期改为一年三个学期等,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弹性学期制方式。再次,完善“双证融通”体系。双证体系对于学生来说犹如一个指挥棒,引导学生完成自己在学校和企业应该完成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只有完善“双证融通”体系才能保障现代学徒制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国现在有五级职业资格证书: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初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中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和国家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但是,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没有像国外职业资格证书有吸引力,并且我国完全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隔离。因此,需要完善以职业标准为主的“职业资格”与以学历为主的“学历证书”的联系,让职业院校学生通过学习之后不仅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还可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同时,增加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的联系,规定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资格或者学历证书之后可以进入大学进行深造或者选择就业,甚至完成高校学习的学生可以选择到职业院校增强自己的技术与技能。这样,既加强了职业资格和学历证书之间的联系,也提高了我国劳动力的整体水平。

(三)消除企业顾虑,增强现代学徒制的执行力

行业企业在现代学徒中处于执行主体的地位,因此必须考虑企业的利益。首先,在政府主导下,建立或完善校企合作促进会。但校企促进会不只由学校和企业组成,还应该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和学生。政府在现代学徒制中处于主导地位,校企两个利益不同的主体需要在政府的领导下进行联系与沟通,不能仅仅靠市场调节。因此,政府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其领导作用,沟通学校和企业,找到双赢的切入点,平衡两者的利益,使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其次,学生与企业和职业院校签订合同。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签订合同,不仅可以保障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利益,而且可以让企业制定未来的发展计划。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人才,现代学徒制给了企业一个机会,使企业“选、用、预、留”四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但企业发现部分学生毕业后会到其他企业或者行业,这就是人才“偷猎”现象,这样的结果降低了企业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可以征求政府的意见,订立与学生有期限的合同。与那些愿意毕业之后留在该企业的学生签订较长时间的合同,与那些毕业之后有其他意愿的学生签订短期的合同。当然,长期合同的学生与短期合同的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福利方面可有差别。企业应该承诺学生,并在合同里明确规定如果学生毕业之后留在该企业,那么就会得到较好的薪水和较好的职位,学生的一年实习也算作工龄,此外给予学生在学习期间的部分补偿。这样,企业就大大吸引了学生,解决了学生“留”的问题。

(四)扩大学徒范围,促进现代学徒制的持续发展

从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就业难的状况来看,第三产业发展越来越快,第二产业需要的不再是普通劳动力,而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加之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现在企业招工越来越困难。虽然现代学徒制是一个很好地解决企业人才问题的办法,但我们也应看到,现在学徒制的对象只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而对企业员工和其他社会劳动者却毫无涉及,从而造成现代学徒制的对象范围狭窄。学徒制只培养学生是不够的,要想解决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与就业问题,还需要为企业技术能力较低的员工和想要提高自己技能的员工以及农民工提供机会。首先,企业可以在不影响其正常运作的前提下采取与“先招生后招工”相反的“先招工后招生”方法对部分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与指导,或者对企业技能水平低或者想要提升自己技能水平的员工进行培训与指导,让部分员工像职业院校学生一样到职业院校学习理论知识,再回到企业进行工作。这样,不仅能够使员工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相辅相成,还能够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应该建立专门面向农民工的培训机构,政府或者行业企业应让农民工带薪培训,从而使他们的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提高。因此,现代学徒制应扩大面向的人口范围,充分发挥其在解决人口就业中的作用。

总之,我国现在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一的现代学徒制恰好给我国带来了一个机遇。但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刚刚起步,正处于探索时期,因此企业、学校和行业需要在政府领导下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有生,姜惠民.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38-44.

[3]张梅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兼顾“校企生”三方利益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5(10):23-27.

[4]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77-83.

[5]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 Apprenticeship Supplementary Tables:Table 8.2 [DB/OL]. [2011-02-08].http//.uk/statistics

/statisticalfirstrelease/sfr_supplementary_tables/Apprenticeship_ sfr_ supplementary_ tables/.

[6]孙晓燕.试论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意义[J].职教论坛,2008(2):23-25.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and Exploration on its Approaches

ZHANG Yu-gai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China)

学徒工合同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现代学徒制 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40-02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问题,这些都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代学徒制的特点恰好与我国宏观产业结构演变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对接。高职院校在面临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引入现代学徒制,既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能为我国现代产业经济发展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近几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教育行政部门,都在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教育部也已经连续三年将现代学徒制试点纳入到年度工作要点中,2014年年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落实现代职业教育工作时,首次明确提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随后,教育部正式了《2024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这也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工作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2015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试点单位名单,从地方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面开展试点工作,现已有17个地市、8家企业、百所高职、13个行业列为试点单位。国内一些地区的职业院校也陆续开展试点工作,如山东省、广东省、江西省等,这些试点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了诸多问题,总体呈现“政府热”“学校热”“企业冷”“学生冷”的局面。

一、推行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转型发展中的优势

(一)政府主导为高职院校转型发展提供多元动力

在我国传统学徒制机制运行中,主要依靠企业师傅和徒弟的自发行为,并没有严格的制度保障,是一种无序、散乱的培养模式。而现代学徒制的推行,政府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构成现代学徒制内涵的核心,也体现了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特征。正是因为政府的大力参与,出台了相关政策,主导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才保证了现代学徒制科学有效的实施。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成立专门的管理中心,负责学徒制改革活动,并成功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共同商讨改革计划,对国内学徒制试点给予经费支持,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多方社会要素参与的动力机制。

(二)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转型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传统学徒制强调的是师傅带徒弟的过程,更多的将重点放在师徒或者岗位上,以理性工具思想为指导,以满足岗位工作需要为主要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才培养本质属性以及遵循的逻辑规律不同。现代学徒制不仅仅是确立师徒关系,更是将理论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形式融为一体的过程,强调以能力为本位,将学生(学徒)置身于实际的工作中去,通过企业师傅或技能训练师的传帮带活动、通过参加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系统化培训、通过对工作流程的理解和模仿、通过对操作程序及方法的反思,培养学生(学徒)选择和应用信息与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学徒)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科学规划为高职院校转型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现代学徒制作为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更加P注当前经济形势新变化以及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新需求,它改变了传统学徒制中徒弟完全模仿师傅的做法,突出寓教于行,通过师傅的演示操作以及技术指导,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相应的经验、掌握一定的技术要领,所学内容由简到繁,逐渐从单纯的模仿过渡到独立完成操作任务。相比之下,现代学徒制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课程设计都更加科学有效,所学内容完全贴合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并且所有活动的实施都严格遵循现代学徒制计划,既体现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深层次融合,又为高职院校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四)明确职责分工为高职院校转型发展提供制度规范

在推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企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相关制度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到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标准、形态和最终效果,同时也决定了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企业作为现代学徒制体系中一个重要主体,将全程参与到对学生(学徒)的选拔培养、技术技能培训等,明确企业长远发展和实施学徒制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与此同时,企业要通过提高自身责任意识,为高职院校开展学徒制提供教学场所、生产原材料、技术设备以及经验丰富和技能熟练的师傅,并对整个培养过程实行过程监督和监管,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为高职院校转型发展提供制度规范。

(五)完善评价标准为高职院校转型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若要保证学徒的培训质量,必须配备完善的评价标准。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都将学徒的培训纳入到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中,学徒只有经过考评合格后,才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这将作为评价学徒培训合格的标准。以往传统学徒制的评价标准是以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为准,而现代学徒制则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在师傅的演示操作下独立完成每个项目任务的实施,同时将职业资格考试证书作为成果检验标准,明确规定学生(学徒)在完成培训后必须获得工作岗位要求的资格考试,这就保证了整个校企合作培训的完成性和实效性。现代学徒制顺应了经济结构性改革对职业教育培养的新需求,因此也为高职院校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高职院校转型发展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路径

(一)构建“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逐渐引入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大多数仍然停留在学校本位上,几乎所有培养工作都由学校主导,企业只是被动的参与。这种模式将导致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符。现代学徒制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要求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育人的责任,共同承担风险,重点开发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教育为企业教育提供理论基础,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学中做,重点突出普通职业岗位技术技能的训练规范。企业教育则是以工作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做中学,重点强调企业特定岗位的技能训练。因此,构建“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建立相互衔接、相互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实现“双重制”学徒身份

在我国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中,要解决学生“双身份”问题仍然是一个难题,虽然,国内部分院校已经开始进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多数仍停留在成人教育与少数招生招工结合的个案上,若要解决这个普遍性难题,需要从三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改革招生政策,扩大学校招生自,出台在职人员就读高职院校的考试标准,推行“注册招生”制度;二是改变企业招工制度,合理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将招工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为员工提供充足的上升空间,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贮备;三是深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改革,与企业建立深度的合作机制,在招生的同时就与企业签订预就业合同,尝试实施驻企业式工学结合,将半工半读的实践与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尽快融入到企业中。

(三)形成“双体制”课程结构

早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有企业及大中型企业就有招生学徒的形式,奠定了学徒制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然而,今天的高职教育,学校课程却取代了企业课程,这显然违背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在校企“双主体”模式下开发企业课程,共同发挥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学校教师、课程专家等多方面人员的作用,开发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和教材;其次,将企业产品设计、生产、营销等列入课程,突出高职教育“职业性”与“高等性”的特点,同时,课程内容还要与学校课程有效衔接。再次,建立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采用现场学习、网络学习、企业课堂等多种方便学生学习的方式。最后,企业课程要考虑到企业员工晋级、培训等多种需要。

(四)打造“双导师”师资队伍

当今高职教育的教学形式仍然延续班级制,教师数量、专业限制、导师配置等都已经成为限制学徒制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何打造“双导师”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需要从三方面努力。第一,建立学校导师机制,在学生入学之初就为其配备专职导师,负责其职业生涯的指导工作,建立企业导师进校与学生结对机制,并贯穿学生整个教育过程,保证学生职业成长中得到导师专业化的指导;二是建立“导生”制度,弥补导师数量不足的问题,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c学校导师一起促进学生技术技能的提高;第三,优化企业导师制度,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习由实习指导教师或师傅指导完成。在实践中,探索企业导师的优化机制,明确导师任务,制定导师的职业标准,2024那些有责任心并具有过硬技术技能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员工担任学生导师。

(五)建立“双标准”考核体系

近些年来,2024学徒制方面的考核标准也逐渐建立起来,2013年,我国高职开始普遍实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突出了职业资格证的可选择性,一般情况下,一个专业会有3-4种职业资格证书供学生选择,而在企业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评价标准几乎空白。在现代学徒制体系没有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国家人力资源管理部首先要尽快出台现代学徒制的国家标准,完善评价体系;其次,应该在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立“学业标准”和“学徒标准”双向考核体系,制定企业学徒的考核标准,该标准的内容应与学生在工作中完成任务情况2024;最后,应该参照岗位职业标准,要求学生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以防止学生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岗位相脱节。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与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09(12).

[2]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