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文案策划内容页

第二课堂策划(汇总5篇)

2024-07-05 17:11:02文案策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第二课堂策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二课堂策划范文第1篇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符合学生认知(技能形成)规律的教学方法、步骤及行为方式的综合艺术。教学策略涵盖教学方法,但不等于教学方法。它的外延比教学方法宽广,层次比教学方法更高。第一,教学策略不仅包括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包括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的选择等内容,而且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及其组合上也存在着策略问题。其次,教学策略支配着教师怎样教学,但教学策略不等同于教学指导思想或教育观念。此外,教学策略中包含策略性知识、技能,但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教学策略既包括2024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的操作原则与程序知识,又包括教师对这些知识、技术的实际运用和练习过程,即策略。因此,教学策略是教师素质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按照教学过程的主要阶段及教学活动内容,结合针对性问卷和教学摄像观察、教学观摩、访谈,笔者归纳、总结出了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策略的评价标准。计划与设计策略教师教学策略水平的高低首先体现在课前如何计划与设计课程。计划与设计策略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教师如何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能力水平及人格方面的差异,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对观察与访谈资料的分析,我们把计划与设计策略划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级:备课时参照教学参考书或课本,做到课前准备教材基本内容,不考虑学生因素,没有设计教学的过程。如:上课前主要看一下教材中涉及的动作要点,对教学参考书看看教学重点、难点,别的不大考虑。

第二级:备课时既参照课本和教参及别人的教案,又能参阅一些与本课内容2024的资料,了解本课的背景资料,较少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如备课时,除了要看参考书、课本之外,能够针对教学内容找一些相关材料,既熟悉课本内容,又了解2024的背景知识及国内外发展状况。

第三级:备课时既参照课本、教参等等,同时适当考虑到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如:除了考虑教学内容之外,还考虑到好、中、差学生的差别及反应第四级: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并且课前在头脑中能演示想象出自己的教学过程。如:课前对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包括提出的问题、运用的场地、教具,采用的方法等等 或者在备课时头脑中能够演示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

二、课堂管理策略

课堂管理策略是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一种策略。主要表现为对课堂偶发事件如何合理、有效、灵活地处理;对课堂的各个衔接处如何进行有成效的管理。根据问卷、访谈的材料,笔者把课堂管理策略划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级:遇到偶发事件着急、生气,简单草率处理(如:训斥学生),教学衔接处学生没有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如:在课堂衔接处,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行为习惯。

第二级:遇到偶发事件,能克制一些自己的情绪,中断教学,给学生讲道理。教学衔接处有意识培养了学生一些习惯,课堂较有秩序 如:遇到学生不听话,停下来给学生讲讲道理,或者暂时停讲几分钟以引起学生注意。

第三级:遇到偶发事件能机智处理,不表现出明显的不良情绪。如:遇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在不中断课堂教学的前提下解决问题,但采用的方式单一、不灵活。

第四级:遇到偶发事件,不止采用一种方式去处理。教学衔接处学生的习惯好,老师在课堂上对衔接处注意强化。如:遇到偶发事件,教师能根据当时的情境灵活处理,在课堂的衔接处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好。

三、提问策略

提问策略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师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该策略主要表现为当学生“没有反应”、“回答不到点子上”时,教师耐心、积极、启发性表现的程度 该策略可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级:提问之后,当学生都不主动回答时,老师有一 过激语言或情绪:

第二级:提问学生,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时,老师对学生做出中性评价,让这个学生先“晾”会儿,听别人说说。当学生都不举手时,教师有些紧张,但能了解情况。

第三级:提问之后都不举手,老师直接叫一些学生回答。如果认为太难.老师告诉学生部分答案或该问题最终答案: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让他先听听别人说,别人说对了,再问这个学生是否明白:

第四级;提问之后,学生都不会回答,教师首先找自己的原因是否没有讲清楚或说错了,或示范不准确,再看问题(动作)是不是太难了,然后分步启发学生,直到学生完全理解。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完整,老师逐步引导这些学生去理解、回答问题。

四、评估与自我监控策略评估与自我监控策略

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评价学生学习及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一种策略。主要表现在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否能经常、有效地评价:该策略可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级: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课后没有自我总结。

第二级:评价学生以考试为主,评价练习(或学习动作)主要用“优良”等鼓励性语言,上课不顺利时,课后有时想一想,但不写总结,札记等。第三级:能运用几种不同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如:让学生实际操作,通过家长了解,通过看学生“示范” 、“表演”来检查);评价学生练习(展示动作)以鼓励为主。课上如遇到特殊情况,课后能够自己主动反思并写课后记。

第四级:灵活运用多种不同形式了解、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课后经常反思自己的优缺点、成功与不足。如:经常写课后记、教后感等等。

五、讲解、示范策略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记忆(模仿动作)最清楚的部分是课堂上老师讲过的“要点”、示范的“动作”。讲解策略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解的目的性、启发性、语言表达的清晰性,以及讲解内容的正确性;示范策略主要表现为:教师示范的方向、位置和时机以及示范动作的准确、优美和可接受性。

六、运用媒体及实践策略

运用媒体及实践策略是否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用现有材料及现代化媒体辅助教学,是否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如观察、模仿、讲解、示范、记忆 分析概括、运用等的策略。

七、情感策略

情感策略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用于辅助教学的一种策略,也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策略。

它主要体现为:教师自身情感状态、教师的情感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以及教师情感与学生情感的交融性等等。

第二课堂策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就业指导课;时效性

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已成为当今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是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学校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重要体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制约着学校的生源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我校作为一般本科师范院校,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学生就业指导的渠道和途径。本文将结合我校就业指导的发展轨迹,探讨以第一课堂为主,有机结合第二课堂的就业指导新途径。

一、第一课堂的含义以及发展演变

第一课堂是指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其发展演变是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息息相关,同时也体现出一所大学、一个国家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高校为适应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转变观念,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题研究,首先起源于美国。国外高校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如何认识自己、树立择业观,到确定单位以及离开学校后如何得到帮助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辅导内容。我国在借鉴国外就业指导经验的同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在各个高校开始得到重视。从我校就业指导课发展史可以看出,随着高校就业制度由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演变,促使学校从基本无需就业指导到必须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开始转变。开设形式从选修课到必修课,开设对象从毕业生到整个大学四年的学生,开设内容从以简单的讲稿形式到形成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逐步开始构建全程化的课程建设体系。我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走在全省高校的前列,从2008年开始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列入各专业教学计划,每学期6个课时,大学四年共48个课时,2个学分。

二、以第一课堂为主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开设现状

(一)以第一课堂为主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开设取得成效。

高校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作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有力途径,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取得了显著地成效。高校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模块化、实训化的教学内容,进行与学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就业指导,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连贯性和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纳入到各专业教学计划后,全程覆盖各年级:一年级重点抓职业生涯规划,二年级重点抓素质拓展,三年级重点抓实践环节,四年级重点抓就业教育。教学团队由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各院系从事就业工作的党总支负责人和专职辅导员等50余人组成,每学期分成四个教学组,分别负责全校四个年级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师资队伍力量充足,教学内容丰富。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从无到有,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课程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其目的最终是要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时效性。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第一课堂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这不仅能让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了解最新就业形势、政策、掌握就业途径,提高面试技巧等就业竞争能力,还能让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开始制定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是有计划、有目的、有职业发展意识地培养自己。

(二)以第一课堂为主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开设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当前我们在课程理论方面做了一定研究,构建了全程化的课程体系,在实际教学中能否对所有学生产生影响,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但从实际了解来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很多高校中都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重视不够,教学内容需规范化。目前只有少数学校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但在课程设置上还没有真正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来研究。部分高校只是将就业指导课等同于《形势政策课》、《法律基础课》等课程来开设,教学时间甚至还少于以上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狭义地理解为就业指导课就是为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技巧而已。即使从学生入校开始开设,但对设置就业指导课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度程度不够,从而很少将之提升到规范化、系统化地进行课程建设的高度。由此在教材使用也不近相同,有的高校使用省编教材,有的使用学校自编教材,有的甚至没有教材。因此在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内容上随意性较大,教学内容深、浅也参差不齐。

2.教学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化人才。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是做好就业指导课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门类的知识。在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在大学内处于中心地位,在人员配备方面,除了配备较多的专职人员外,还配备了讲授就业指导课的专职教师。而在我国许多高校担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多是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因此形成了以学生工作人员为主体,兼职承担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的指导教师队伍。学生工作人员学识水平和学历水平参差不齐,绝大部分人员缺少专业化的就业指导知识培训,缺乏对就业指导目标的深层思考,依靠自学和多年积累就业工作经验来完成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工作,不能满足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实际需要,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兴趣不浓厚。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学还处于课堂讲授为主,而课堂讲授则局限于狭隘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介绍以及就业信息提供。整个教学呈现出灌输式的教育,形势单一,学生对此兴趣不浓厚。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理解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往往是抱着可听可不听的想法,因此造成就业指导课上人员缺课严重。即使部分同学来到课堂上,也是目的不明确,往往在就业指导课上完成其他专业课程作业。

4.缺少个性化指导。就业指导课到目前虽然已经形成全程化的课程体系,从大一到大四分别进行教学。但全程化的体系下面却缺乏对大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心理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尤其是面对就业,虽然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就业去向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在面临人生的多重选择时,初涉人世的毕业生们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需要具有就业指导专业研究的老师指点迷津。

5.教学质量不高,缺少规范化管理。作为一门学科,除了上课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而很少高校成立了就业指导课教研室。由于缺少教研室这一活动载体,教学质量的监控也得不到有力保障,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考核得不到规范、统一的实施。其次很多高校对就业指导课没有建立严厉的教学检查制度,对学生学习情况没有形成完整的考核体系。

三、提高就业指导有效性实施策略

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开设存在的问题中可以发现许多相应的弥补措施。但就业指导既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就业指导储备一定理论知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就业竞争能力。更关键的是让大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从帮助学生找工作到教会学生自己找工作的转变。这就需要实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策略。第一课堂的课程教学是就业指导的关键,但他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而发挥第二课堂优势成为弥补就业指导缺乏实效性的有力措施。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它形式多样、资源丰富、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就业竞争能力。

(一)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引导学生。

学校校友资源是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宝贵财富。开展校友就业、创业论坛,暑期校友寻访等活动搭建学生与校友的交流平台,使广大学生能切实增强对职业环境和职业要求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好就业与创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准备。这样能让学生被动的接收就业指导转变为自愿向优秀校友学习经验。

(二)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

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是对第一课堂就业指导课最好的补充。大学生有不同的性格、追求、发展方向,而在他们转型时期又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能从面上给予指导,而他们更需要一对一的辅导。所以建立个性化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室,邀请学校经验丰富的职业指导师参与咨询室值班,定期向广大学生开放。开展个性化指导,让学生主动接收就业指导,学生通过自我发现问题到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这是弥补第一课堂学生对教学内容单一,无法满足个体需要的有利措施。

(三)加强以就业指导为主的社团建设。

建立以就业指导为主的社团,如建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协会,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就业主体,积极参与就业工作的主动作用。通过开设讲座、素质拓展、参观交流等形式,吸纳大学生群体中对职业发展感兴趣的同学。通过社团的壮大和不断完善让更多的同学尤其是低年级同学,能很快的转变角色,规划自身。社团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模拟招聘比赛、创业设计大赛、校园招聘志愿服务等活动载体,不仅让大学生自主学会自身职业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素质,打破就业指导仅为提高毕业身签约率的狭隘目标。

(四)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学生就业指导。

作为第一课堂的校园资源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满足所有学生需要。尤其是当学生踏入社会之后,感觉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落差。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如拓宽“就业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单位等途径,将学生所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能合理调整生涯规划并根据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萍.中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2002,5.

[2]王怀伟,韩艳春.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初探[J].2006.

[3]肖池平,张小青.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全程化构建[J].2007,2.

[4]庞金玲,王艳明,李瑞洲.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2007,9.

第二课堂策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第二课堂 体育活动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154-02

在初中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语数英等科目强调知识性和学习成绩不同的是,体育更注重的是实践性和增强学生的体质。这就决定了初中体育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更多地渗透于第二课堂体育活动中。作为第一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初中第二课堂活动对于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素质教育非常重要。因此,每个学校都会给初中生安排一定的体育第二课堂活动。

如何有效地利用体育第二课堂呢?如何让传统的学生自由开展体育活动的形式转变成通过合作学习有序地开展体育活动?初中学生开始具有独立意识和叛逆心理,假如任由他们根据个人喜好自由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很难使活动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师应对初中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他们在第二课堂体育活动中开展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体精神和交往能力,从而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提高身体素质。

一 教师在初中第二课堂体育活动展开合作学习的引导作用

合作学习自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继而在全世界范围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一种受到普遍欢迎的教学理论和体系,也成为我国基础课程改革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要使合作学习理论和初中体育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首先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体育第二课堂作为初中学生强身健体的重要阵地,如何展开合作学习同样需要引起体育教师的重视。

首先,体育教师应制订周密而详尽的针对第二课堂合作学习的教学计划。一般情况下,让初中学生在第二课堂进行“放羊式”的单纯的自由活动,局限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只有当初中体育教师把体育第二课堂当成一门正式课程来对待,制订出详细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合作学习,体育第二课堂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第二课堂教学计划中,不仅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还要有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的具体策略等。

其次,体育教师要对学生的第二课堂合作学习进行方法和策略的指导。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学生逐渐对事物多了一些理性认识,这就为体育教师对他们进行方法和策略指导提供了可能性。同时,把合作学习运用在体育第二课堂中是他们不大熟悉的一种学习方式,甚至有的学生简单地认为几个同学聚在一起打打球和玩耍就是合作学习,这种认识误区也为教师对他们的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创造了必要性。

再次,体育教师要对学生参与体育第二课堂采用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使得不少天生体质较差、缺乏运动协调性的体育后进生,在第一课堂考试中难以达标,甚至对于参加体育第二课堂活动也望而生畏,把本来轻松愉快的第二课堂当成沉重的负担,这和体育“健康第一”的宗旨是相悖的。采取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式,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第二课堂的合作学习,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第一课堂的教学。

二 学生在初中第二课堂体育活动展开合作学习的主体作用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合作学习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取得成果,必须考虑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因而在体育第二课堂活动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展开合作学习。

1.小组划分

为了顺利地开展体育第二课堂活动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的人数大约为5~8人。小组的划分主要根据学生爱好兴趣以自愿原则为主。但基于发掘后进生最近发展区的考虑,体育教师要对小组的划分进行适当干预,在每一个小组中都穿插有体育尖子生和后进生。这样既可帮助后进生获得“正能量”,能迅速地得到成长,又可以让尖子生有用武之地,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

各个小组中,必须有合理的分工合作。首先,同一组的组员们要推选一位组长,这位组长不仅是身体素质和体育成绩都优秀的体育尖子生,而且还是热心为大家服务、有强烈责任心的学生。组内公共的体育器械也由组长管理。同时,小组内部还应结对子,让后进生在尖子生一对一的帮助下,使其身体的协调性和运动的技巧得到提高。

2.小组活动

在初中第二课堂中,为了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学生主要以小组为单位来组队参加篮球、气排球、足球、拔河等团体项目的训练。整个小组在友好的气氛中按照既定的计划展开有序的训练,在训练中互相切磋、交流经验,共同提高技术水平。同时,各个小组成员也要树立整体观,从平时的训练中针对自己队伍的特点来制定战术,互相配合,彼此支持,达成默契。由于初中生身体还没完全发育,暂时还不会专业性较强的排球运动,体育教师可以建议他们以气排球运动来取代排球运动。气排球运动对场地以及参加者的身体条件要求都较低,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是一种大众化的运动,和一般的排球相比更适合初中学生。

羽毛球、乒乓球等个人项目也是初中体育第二课堂中深受学生欢迎的运动,因为这些项目不仅有助于提高身体的灵敏度和协调性,还可以锻炼四肢的爆发力。个人项目在小组内部开展活动时,可以将同一小组的学生再细分为几个小组,2个人或4个人为更小的一小组,分别进行单打和双打的羽毛球、乒乓球等的训练。

列入考试项目的实心球、跑步、跳远等田径运动同样也可以进行小组的合作学习。这些考试项目单靠第一课堂短时间的训练是不够的,学生还应在第二课堂多花时间来加强练习。在组内的互助合作之下,体育后进生可以在运动的技巧上有一定的提高,从而不仅能应付考试,而且能产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之情。

3.竞争机制

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初中第二课堂体育活动主要采取的竞争机制是小组竞争。在各个小组组员协商好在一定的时间(每个星期或者每个月)进行一定的小组之间的比赛活动。集体主义是小组合作的精神支柱,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具备对所在小组的责任感。在竞争机制的带动之下,各个小组的成员集体荣誉感会油然而生,从而积极投身到体育第二课堂竞赛活动中去。

为了能够在小组之间的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各个小组根据不同竞赛活动的具体需要制定详细的训练方案,然后根据自身队伍的特点制定战术,力求在每一项比赛中都能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长处。当然,无论是在训练备赛还是参与比赛的互相协作的过程中,互相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各位成员都应相信队友,在适当时给予对方最大的支持,这是取得好成绩的有力保障。

4.小组评价

和传统的初中体育第一课堂的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相比,第二课堂的体育活动更强调形成性评价,而在第二课堂体育“合作学习的评价,应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重点放在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提高上、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需求上、学生技术和技能掌握的公平合理的基础上。”

除了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学生还可以互相评价。正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更客观。学生互评可以从小组整体分数和小组成员个人分数两方面来进行具体的操作。小组整体分数包括组内成员的互助程度和比赛的战绩;小组个人分数则包括个人参与第二课堂体育活动的积极程度和体育成绩的进步情况等。

三 结束语

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是开展初中体育第二课堂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之下,初中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在体育第二课堂中发挥主体的作用,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二课堂策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第二课堂;现状;促进对策

高校在第二课堂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学校实际条件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第二课堂“学校教学的重要环节”的作用发挥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以下方面着手研究,促进高校第二课堂积极有效的开展。

一、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参照设置第二课堂培养体系

高校要将第一课堂中的静态、线形的课程转变为开放的、动态的第二课堂,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合作,制定松散的课程结构,使学生以辐射型的求知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知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应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因此,高校在第二课堂设置中,应开设“社会实践”、“心理健康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样化的课堂。高校要围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设置与学生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部分第二课堂的设置必须与第一课堂的专业相结合,围绕学科前沿领域开设对应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发明创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

目前,部分高校已开始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在教学运行中已逐渐引入第二课堂,并将第二课堂的活动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教学目的等进行统筹安排,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更好地协同第一课堂共同完成培养目标。将第二课堂纳入培养方案,应将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制定第二课堂的教学规划和教学大纲。

二、以“有意义活动”为载体构建互动式第二课堂开展模式

第二课堂开展过程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开发和创造、共同构建的过程,要求教师要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策划、培训、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将第一课堂的传统权威教学转变成共同探索新知的合作者,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回归。第二课堂开展过程中要以“有意义活动”为主,在活动中学会知识、培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创造性开展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并参与其中,用科学的实验、规范的实践去推理论证第一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能尝试到失败的滋味,激发内在的创新意识。第二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作为指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真诚地交往,在活动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

此外,第二课堂的特点更能使它发挥因材施教的功效,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的理念要求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个性和特点,因学生个体的不同而实施不同教育,不是用一个统一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评价标准放在所有学生的身上。

三、以学分制为评价手段建立第二课堂质量监控体系

第二课堂时间的零散和地点的分散成为教学规范管理的最大障碍,第二课堂类别的多样化使其缺乏质量标准和科学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因此,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成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点。学校应建立规范的行政督导系统,组织各类课程教学过程的督导检查和教学效果的考核检查,掌握了解第二课堂运行状况;通过2024实习基地、就业单位对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邀请部分校外专家参与第二课堂实施过程,对第二课堂进行科学的评价。构建多元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应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方法和技能的运用情况、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列入评价领域;在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评价方法上,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由高校采用证书管理、合格评价等方式对第二课堂进行考核;在评价形式上,应提倡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绝对评估与相对评估、总结性评估与诊断性评估相结合,尊重第二课堂主体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将第二课堂学分化,可以使学分制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第二课堂成效评价更加科学规范。在运行过程中,应按照对学生成长和能力提高的具体目标设立与第一课堂学分制相衔接的第二课堂必修学分。如针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实践学分,具体可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完成;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创新类学分,具体可包括发明创造、学术论文、技能培训、科技讲座和各类竞赛等等。

四、以竞争机制加强第二课堂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学校应该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为第二课堂活动提供大力支持,应该完善第二课堂的导师制度。由于第二课堂的指导需要指导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必须引入竞争机制,从制度上为课程建设提供保证,在教师职称晋升、年度考核时,将第二课堂建设水平作为一项指标,使第二课堂建设工作的成绩和教师工作量挂钩,真正实现多劳多得。同时充分调动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参与指导,将教师指导第二课堂取得的成果按照教学成果奖进行认定,鼓励教师将教学科研与第二课堂指导相结合,努力提高第二课堂指导的水平和质量。第二课堂建设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特别是第二课堂建设更需要开放的环境,在年轻教师加强自我建设时,学校应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努力将其专业教学能力转化成实践运行过程中的掌控能力,使其对自己学习和掌握的系统、真实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理性思维和加工,以实现从感性能力到理性能力的飞跃。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引向纵深化发展,真正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通,这将是第二课堂建设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秦录芳等.第二课堂科技活动技能培训体系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第二课堂策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职业能力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整体教学改革是一项事关专业改革全局的系统工程,既包括按照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来进行观念建设和课程建设,也包括教师资源建设,实习实训建设,教学环境提升建设和文化建设这是文化内涵建设等专业建设。还包括学院方面的管理机制、激罨制等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建立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和完成课程初步建设之后,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在先进职教观念的指导下,改造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使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教学等执教理念落实到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中来。市场营销专业新教学模式的核心要义是:以基于营销工作过程导向和职业活动导向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做为实践教学载体的基地、创新创业基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实践教学模式容易被忽视和轻视,也就是市场营销专业的第二课堂教学。

一、市场营销专业第二课堂的含义

市场营销专业第二课堂作为落实工作过程导向和职业岗位活动导向的重要实践载体和实践教学模式,不是指业余时间的补课,不是指提高学生素质的营销专业选修课,不是指营销文体活动,不是单纯的营销兴趣小组。按照传统的观点,课外活动不是列入专业教学计划的,也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没有目标,没有评价,缺乏行动力。

市场营销专业第二课堂指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里面的所有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群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营销素质教育课程和营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都应开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第一堂课的延伸,引导学生兴趣变成职业活动,将赛场变成职场,极大地拓宽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范围,深化了教学任务,强化了职业能力,将兴趣、竞赛、社会服务,创新创意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二、大力开展市场营销专业第二课堂教学的原因

1.目前,项目化教学多是为了课堂教学设计的,而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缺乏有效衔接,职业教育倡导的工作过程导向、职业岗位能力导向仅通过第一课堂是训练不出来的,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要求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来强化能力,突出能力。技工,技师不是在第一课堂里培养出来的,积极开发第二课堂的资源,才能达到能力教学目标。

2.学习兴趣和信心是学生进步的内在驱动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一般比较差,他们在第一课堂往往坐不住,比较自卑;而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活动参与性比较强。在这里能找回他们的自信,营销实践成果和营销综合实训项目的完成让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工作成就感都得以提高。

3.第二课堂教学可有效解决第一课堂开展中的难题。以临沂职业学院为例,学院在下午均不安排正课,这样学生在上午第一课堂中没有训练好的能力可以在下午通过各种方式得到锻炼和提升。

4.第二课堂成为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工作开展的平台和载体。通过担任第二课堂指导教师,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积极指导技能训练,开发教学项目,为开发精品课程奠定了基础。

5.第二课堂在时间和教学资源利用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自习课,早上上课前,晚上放学后,周六周日,寒假暑假等学生所有的空闲时间都可以成为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时间。在教学资源利用方面,师资、教学设备、教学场所等也都相应的空闲,与单纯的四小时的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大有作为。

三、市场营销专业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

除了在理实一体化课程中的实践学时之外(包括营销实训、营销实习等),以营销专业实践活动为目标的第二课堂,至少有以下六种教学形式。

1.技能教师工作室

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调查与分析技能、市场营销策划技能、营销案例剖析技能、STP战略分析技能、营销组合策略技能等核心营销技能,比较适合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技能课教师凭借自己的营销专业知识营销岗位职业能力、营销综合职业素养等,成立工作室,将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指导、先进教学成果的推广、教师科研、课程开发试验等诸多核心教学和社会服务工作结合在一起,师生共同在技能教师实训室完成这些工作,对教师和学生的技能提高均具有重要意义。

技能教师工作室具有推动专业建设、培养技能教师教学团队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院级层面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尽量提供优越工作条件来推动技能教师工作室建设。

2.技能大赛备赛队和竞赛队建设

市场营销专业目前可以参加国家、省、市、校等多层面的技能比赛。以临沂职业学院为例,市场营销专业可以参加校级层面的营销创新大赛、“营销之星”校园销售比赛、“营销先锋团”技能大赛、“营销达人秀”技能大赛;市级层面的临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十七单位联合组织的临沂市“劳动之星”技能大赛、临沂市教育局组织的临沂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级层面的山东省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农业厅、财政厅等五单位联合组织的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市场营销赛项;国家层面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市场营销赛项、社科奖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等诸多赛项。“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已成为提升营销技能的重要途径。市场营销专业师生应选好赛项,分层次成立技能大赛备赛队和竞赛队,选拔优秀技能教师参与训练指导,同时注意参赛选手的年级结构,保证活动的可持续性和竞赛成果的连贯性,让技能大赛成为提升核心职业能力的重要抓手。

3.营销技能俱乐部

主要方式由营销沙龙、营销专业协会、营销策划项目组、市场调查项目组、营销专业服务社等。每一种方式都要有章程,有工作流程和开展活动必要的场地。开展活动的内容要紧密着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锻炼。经过教务部门批准,可将部分活动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素质教育体系部分,学生参与并完成活动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教师指导也应有一定的工作津贴或课时补助。学院层面应出台激励措施,给与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鼓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复杂项目的训练。

4.营销兴趣小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营销兴趣小组出发,最方便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进行职业能力的训练。营销兴趣小组的成立和活动的开展,相比营销专业协会、营销策划项目组、市场调查项目组、营销专业服务社等更加灵活,可以直接由教研室层面进行管理,在教研室可以调配的资源里开展活动,无需经过系部和学院的审批。营销兴趣小组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组织。

5、创业就业中心

学生自行联系或者通过教师联系企业,与之合作,在校内外设立创业就业中心,解决开展创业就业活动所需的各种条件,学生可以带薪工作。教师作为校内指导教师,企业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来自企业的项目和任务。

6、学生助教制度

高年级的学生或能力经验丰富的同学可以成为低年级学生的助教,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也更具有示范效应。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学生水平的提高,可以由教师主导的管理转变为学生自主管理。

四、市场营销专业第二课堂的评价原则和工作前提

1.评价原则是营销项目的成果水平和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第二课堂的要义是瞄准I销成果,重视实践水平的提高。所有的闲余时间和闲余资源都可以进行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应该有足够的兴趣运用专业知识,在技能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大型、复杂、综合的专业项目。

2.工作前提是通过新建新购和改造挖掘来解决教学资源问题,着力解决教学管理方式和改善实践教学模式。

五、市场营销专业第二课堂中的项目要求和教师定位

1、项目要求:第二课堂不是理论课堂的简单延续,它不能进行单纯的理论讲授,而是精心设计活动型的项目和任务,解决营销职业岗位上的典型问题和实际问题。学生不是单纯的案例或某一环节的反复练习,而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甚至是大型的工作任务,通过完成这种任务,职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项目的选择还要考虑的成果的展示和活动的可持续性。通过项目的完成,学生的营销策划、市场调查、案例分析等核心职业能力显著提升;学习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自信心显著提升;自学能力和抗压能力显著提升。

2.教师定位。教师不是完成项目的主体,也就是说项目的完成不是“教师做,学生看”,而是由学生“做中学”。教师在第二课堂中的指导中不能越位。

总之,市场营销专业第二课堂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它对于职业能力的提升、学习兴趣的开发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打造特色高职教育品牌,建立特色实践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打造教育教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雄杰.高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规划与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