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基层治理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乡基层治理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镇化 苏木乡镇政府 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城镇化是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是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达至一定水准的过程和结果。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苏木乡镇作为基层,直接面向群众开展工作,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大部分通过苏木乡镇予以落实,各类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也要通过苏木乡镇排查发现、协调解决和及时上报。
基层组织改革与推进城镇化的关系
推进城镇化与推进地方政府改革息息相关。推进城镇化,要求政府必须改革以适应城镇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和挑战,而政府改革在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的同时,必然会带来城镇化推进和实现方式的变革。二者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为了更好地适应城镇化进程,地方政府需要加快职能转变,重视城镇化过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
深化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和重点的苏木乡镇改革,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起到主导作用。集中表现在户籍制度改革、城市发展规划法规化、土地政策、融资管理以及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及公平分配等方面。另外,地方政府尤其是县区、乡镇基层政府,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基层政府必须具有治理的主导力度,这样才能使得城镇化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也才能够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首先解决“谁来管”的问题。通过改革,理顺各级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关系,明确各自在整体治理中的地位和职责,特别是要赋予基层政府足够的治理权力。其次在治理客体上,要明确界定城镇化过程中政府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敢于打破局限,打好城镇化改革攻坚战,解决“管什么”的问题。再次确保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让城镇化实现多角度多方面,解决“如何管”的问题。最后在治理手段上,要广泛运用互联网和媒体等手段给基层治理带来的便捷和高效,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和回应性,同时,更要重视社会资本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解决“靠什么管”的问题。
苏木乡镇政府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苏木镇改革取得调整职能、理顺关系、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等方面有进展同时,受各种体制机制因素的影响,苏木镇在履行职责任务、综合保障、运行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苏木镇基层政权功能的发挥。
苏木乡镇职责任务不够明晰。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界定了乡镇政府职责,作为一级政权,苏木乡镇比较全面的承担着辖区内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职责。
另一方面,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基本上未赋予苏木乡镇履行职责所必须的行政管理权限。苏木乡镇行政主体地位不够明晰,没有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资金项目调度权,与旗县直部门职责划分不够清晰,工作从属性较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木乡镇工作成效。
苏木乡镇权责不统一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随着行政问责制的逐步推行,苏木乡镇承担属地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责任日益加重,每年都要签订综合治理、维稳、计划生育、畜牧业等责任书,接受严格的考核。
另一方面,苏木乡镇基本上不具备法定的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权,旗县直部门具有派驻苏木乡镇机构人、财、物管理权,苏木乡镇在有效调度和统筹管理方面相对薄弱。
苏木乡镇运行综合保障水平不够高。一是工作队伍不够稳定。苏木乡镇工作生活条件较差、发展空间不大,加之旗县直机关编制紧张人手不足,一定程度上还从苏木乡镇调入补充人员,导致苏木乡镇优秀人才不愿来、呆不长、留不住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经费比较紧张。目前苏木乡镇财政实行乡财县管体制,苏木乡镇运转主要依靠旗县财政的转移支付,没有其他经费来源。牧区地理面积较大、人口居住分散,经费支出压力较大。
苏木乡镇工作运转模式需要进一步转变。一是苏木乡镇行政机构设置3个综合性办公室,虽然保持了机构的精干,但行政机构设置比较宽泛,与苏木乡镇日益细化的工作要求相比,不利于专业化分工、专职化管理和专人负责,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作质量和工作队伍的锻炼成长。
二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形势,要求强化各类基层群众团体组织建设,苏木乡镇未明确工青妇、残联、科协、红十字会等群众团体办事机构设置模式,对加强群众团体管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是目前苏木乡镇还一定程度上沿袭机关办公的模式,围绕简化办事程序、减轻群众办事负担,在建立体现苏木乡镇面向群众工作特点的主动下乡入户服务、为群众办事等新工作模式方面探索还不多,成效不够明显。
完善苏木乡镇城镇化改革措施
明晰职责。一是明确职能转变方向。面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加快推进的形势,苏木乡镇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发展融合互动、经济社会和谐共进,打牢县域科学发展的根基。
二是细化工作职责。按照上下对口、有机衔接的原则,结合苏木乡镇工作实际,认真梳理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完善和细化苏木乡镇机关“三定”方案,建立健全体现苏木乡镇层级特点的工作职责体系。通过明晰职责任务,强化责任归属,有利于明确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理顺苏木乡镇与旗县直属部门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能,为深化改革、转变职能提供保障。
三是建立健全苏木乡镇工作实绩考核体系。着眼于加快苏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进程,建立健全体现政府职能转变方向和要求的苏木乡镇工作实绩考核体系,考核分为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稳定、基层组织建设等指标。
强化职权。按照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原则,将适宜由苏木乡镇承担的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权限下放苏木乡镇,推动苏木乡镇有效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责。
一是合理下放执法权限。在行政审批权下放方面,对于与群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认定标准相对简单的行政审批事项,可下放给苏木乡镇,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对象审批等。在行政执法权下放方面,将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程序相对简易的行政执法工作下放苏木乡镇,如环境卫生管理、草原防火、草原监理、动物防疫等执法工作。专业性较强、程序相对复杂的行政执法工作由旗县直属部门承担,如城乡规划建设、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工作,苏木乡镇主要负责及时处置出现问题和向旗县直属部门报告,旗县所在地乡镇的行政执法工作由旗县直属部门承担。下放行政权限后,旗县直属部门应强化对苏木乡镇的业务指导和检查督促,保证苏木乡镇行政执法的规范性和质量。
二是合理下放旗县直属部门派驻机构。建议结合旗县直属部门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权下放工作,在前期推动派驻机构回归苏木乡镇,将畜牧兽医站、林业工作站、草原监理所等下放苏木乡镇管理。
三是强化苏木乡镇对旗县直属部门派驻机构管理权限。不宜下放苏木乡镇的旗县直属部门派驻机构,突出苏木乡镇管理主体,进一步明确和强化苏木乡镇对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派驻机构日常工作和人、财、物的管理权,确保苏木乡镇能够有效协调和调动辖区内的行政资源,做好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其日常工作调度和安排,以苏木乡镇为主,特殊情况下,苏木乡镇可征求旗县直属部门意见。旗县直属部门派驻机构负责人年度考核由苏木乡镇承担,其负责人调整由苏木乡镇提出意见,旗县直属部门审批。
四是明晰责任划分。对于明确由旗直部门管理的事务,出现需追究行政责任的问题时,由旗直部门承担相应责任,苏木乡镇履行及时处置和报告职责后,无须承担责任。对于下放苏木乡镇的行政管理工作,出现须追究行政责任的问题时,苏木乡镇相应承担责任。
细化机构。根据苏木乡镇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改革要求,结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苏木乡镇设置纪委等体制变革情况,借鉴大部门制、党政机构合一等做法,对行政机构进行适当和必要的细化。
党委设置机构:党政办公室、纪委(行政监察室)、基层组织办公室(挂工会、团委、妇联牌子,负责嘎查村、社区,本级机关、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嘎查村、社区村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工青妇等各类群众团体建设)、宣传文化办公室、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挂应急办公室、边境管理办公室牌子,主要负责统战、民族宗教、维稳、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边境管理等工作)、武装部。
政府设置机构:第一产业办公室(主要负责农牧林水、科技、科协、扶贫等工作)、二三产业办公室(主要负责工业、商贸、旅游等二三产业管理工作)、城建环保国土交通办公室(主要负责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住房保障、国土资源、交通等管理工作)、财政统计办公室、社会保障办公室(主要负责民政、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残联、红十字会等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等,各办公室主任实行专职化管理,负责人向旗县直属业务部门备案,其调整征求旗县直属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
建强队伍。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扎根基层、精干高效的苏木乡镇工作队伍,是苏木乡镇有效履行职责的重要保障。建议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牵头,党政两办、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参加,在对苏木镇工作队伍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基础上,研究制定加强苏木乡镇工作队伍建设的专门意见,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高度,把苏木乡镇工作队伍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进行长远规划和具体部署。
一是充实人员。根据苏木乡镇机关公务员数量、年龄、学历、人员流动等情况,适时考录补充公务员,保持公务员队伍的合理规模。严格事业单位进人的学历、专业要求,苏木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一般应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农牧林水、医疗卫生、文化等专业。
二是稳定队伍。坚持以事业留人、以适当的待遇留人,在苏木乡镇工作人员提高职级、职称评聘、工资待遇、补贴发放、教育培训、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适当政策倾斜,树立重基层、强基层的鲜明导向。在苏木乡镇机关设置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非领导职务,其职数与机关领导职数相当。苏木乡镇公务员累计在苏木乡镇工作10年、20年以上,符合干部任用条件的人员,经考核合格可分别任副主任科员或主任科员。考虑苏木乡镇工作人员家庭大多在旗县所在地、往返比较多,在苏木乡镇住宿生活成本较高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苏木乡镇基层岗位津贴制度,按100~200元标准掌握。严格控制旗直单位借调或调入苏木乡镇工作人员,新录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一般应分别在苏木镇工作2年、3年以上,方可借调或调动。
三是强化培训。明确苏木乡镇干部教育培训在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地位,完善苏木乡镇工作队伍培训规划,建立健全苏木乡镇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事业编制人员和嘎查村(社区)干部分类培训机制。强化政策法规、农牧林业、合作经济、群众工作、综治、维护稳定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苏木乡镇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发展经济、维护稳定、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财政部门要安排苏木乡镇教育培训专项资金,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加强管理。针对苏木乡镇工作直接面对群众、执行性较强的特点,对群众观念淡漠、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工作效能低下的干部,明确必要的惩诫措施,完善综合约束机制。加强苏木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的管理,让干部能够在基层沉下心、稳得住,把主要精力投入工作。
充实财力。根据苏木乡镇工作任务细化、工作责任加重的情况,应进一步加大对苏木乡镇运转财力的保障水平,赋予苏木乡镇一定程度的财力自主调配权限和空间,确保苏木乡镇有效、高效的履行职责。
一是建议自治区财政安排苏木乡镇基层政权建设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综合考虑苏木乡镇面积、人口、经济总量等因素,确定拨付标准,进一步改善苏木乡镇的财力状况。
二是建立苏木乡镇公用经费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物价水平变化情况,适当提高苏木乡镇公用经费标准。根据苏木乡镇下乡入户常态化等工作特点,苏木乡镇公用经费标准可适当高于旗县直属单位。
三是探索建立苏木乡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专项经费,用于自主安排投入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引导性资金、及时处置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等支出,提高苏木乡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四是苏木乡镇落实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项目时,根据项目资金量,明确旗县财政拨付给苏木乡镇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苏木乡镇在落实项目中相关人、财、物的支出,保证各项惠民项目的质量。
转变方式。积极探索建立以便民服务为核心的工作模式,是转变苏木乡镇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切入点。
一是设置便民服务中心。根据部分苏木乡镇管辖面积较大、牧区人口居住分散的情况,通过在原留守办事机构基础上组建等方式,在原撤并苏木所在地和人口相对聚居的嘎查村,建立若干个便民服务中心,由苏木乡镇派驻精干人员,为附近居民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及时处理各类问题和突发事件。
二是推行为民办事制。苏木乡镇工作人员代为农牧民办理各项事项,是强化苏木乡镇服务功能、减轻农牧民办事负担的有效措施,应结合实际加以推广。探索在苏木乡镇设置为民办事办公室,专司为农牧民群众办事职责,拓展和充实代农牧民办理事项,可代办证件、申报项目、申请资金、缴纳费用、代领资金等。
三是拓展服务方式。根据牧区部分农牧民迁居到旗县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可探索在旗所在地设置便民服务机构,为苏木乡镇居民提供政策咨询、代办事项等服务。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强化服务,探索建立苏木乡镇手机短信等公共信息平台,快速各类政策和预警信息。
四是建立常态化的意见征集机制。苏木乡镇应通过定期入户、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认真征求基层群众对苏木镇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改进和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能。
城乡基层治理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村基层党建; 农村经济发展; 社会管理; 良性互动; 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 D2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4-0109-04
由我国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特点和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所决定,农村基层党建成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性工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总体状况良好。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新任务的出现,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和进行良好的社会管理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广西玉林北流市委积极正视这一问题,在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将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不仅开创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运行模式,而且服务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对此进行探索和总结,有利于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一、北流市探索和改进村级党建工作的背景
北流市位于桂东南,与广东省高州、化州、信宜三市接壤,全市总面积2457平方公里,辖23个镇、278个行政村,21个居委会,2010年末总人口137.33万人[1]。据统计全市有汉、壮、瑶、苗、回、布依、仫佬等2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0.92%。北流历史悠久,设县已有1400多年,因境内圭江向北流而得名。旧称“粤桂通衢”、“古铜州”,历史上曾“富甲一方”,素有“小佛山”和“金北流”之称,是世界铜鼓王的故乡。1994年4月18日,北流撤县设市,由玉林市代管。目前,城区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6万人,成为一座新兴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北流市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泥之乡”、“陶瓷之乡”、“建筑之乡”、“荔枝之乡”、“水稻高产之乡”,是广西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之一。先后获得了全国农业百强、林业绿化百佳县市,全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普法先进县市,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基层项目示范市,全国生态家园建设示范市和广西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等荣誉,还连续三年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前四十名。
北流是广西第二大侨乡,也是广西闻名的特色工业城市。当地居民富有经商传统。据了解,北流市在全国各地经商创业人士约有30多万人,开办的超千万元规模的企业已达200多家。[2]同时据2024资料统计,到2002年底止,全市共有非公有制企业3882个,从业人员38125人。[3]2003年6月,在自治区党委提出玉林市和贵港市要把324国道沿线“玉贵走廊”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走廊后,北流市以此为机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主动参与“玉贵走廊”建设,将全市经济基础好、综合发展条件优、位于域区周围的8个镇纳入“玉贵走廊”经济带建设,并以324国道、北宝二级公路为重点,辐射带动全市,全力打造接受东部产业转移、对接“珠三角”产业链的“玉贵走廊”北流核心地段。为了吸引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向“走廊”核心区域聚集,发挥规模效应,北流市打破镇域界限,实行“市内无乡镇界”的经济政策,各镇引进的企业均可在经济发展条件优越的“玉贵走廊”区域内的工业园区落户,从而既充分调动各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又吸引了企业向园区集中。近十年,北流市在“玉贵走廊”北流段建起了三个市级工业园区以及10个镇级工业小区,建设和接纳了一批以陶瓷、水泥、毛纺织、皮革制品、家具、电子、机械、制衣、玩具等为主的东部转移的企业项目。
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北流市把民营经济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县域经济民营化的策略。在执行上级2024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的同时,北流市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使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引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北流市现有个体工商户19401户,其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78家。[4]发展了各类农业企业1100多家,其中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25家,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晨光乳业、凉亭禽业、罐头食品厂、大发养殖、思味特果汁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典型。
同时,2003年北流市委、市政府设立了三个街道办事处,12个城区街道居委会也改称为社区居委会。随着北流市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和城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农转非人员、进城农民、外来打工族以及投资置业业主落户北流城区,使城区人口大幅增长。并且随着城区开发建设的范围日益扩大,各社区管辖的范围都比原确定的范围扩大了1-3倍。由此导致社区居委会人口过多、管辖范围过大,严重超出了社区居委会管理能力的承载量。[5]因而作为管理城区各种事务的最基层政权组织——各社区居委会的建设已显得非常重要。
正是针对近年来全市社会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促使北流市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必须从传统的农村、国有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中介组织等新兴领域延伸和拓展,加强北流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
二、北流市农村基层党建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中央确定2012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这是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机遇。北流市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围绕党建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创新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
(一)“行业协会+培训”:党员教育培训新模式
北流市企业众多,行业党员及员工的业务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成了北流市委思考的重要方面。北流市委意图通过全面提高行业党员及员工的素质能力,作为行业(协会)发展的“助推器”。
1. “一依四联五设”: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和能力。根据同一产业发展相对集中,从业党员人数较多的特点,积极探索行业党校培训的新途径。如依托陶瓷行业协会,成立了北流市陶瓷行业党校,开展“一依四联五设”的党员培训模式,依托陶瓷行业协会现有的教学培训资源,通过“联公司、联车间、联班组、联员工”,设置“党校课堂、车间课堂、班组课堂、实践课堂、远程课堂”,有效地把农民培训成工人,把工人培训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企业骨干,把企业骨干培养成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2012年以来,北流市陶瓷行业党校共举办培训班137期,培训党员和员工2000多人次,把4000多名农民培训成工人,把190多名工人培训成党员,把120多名党员培养成企业骨干,把60多名企业骨干培养成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这一举措有效地提升了陶瓷行业员工的素质能力,促进了陶瓷行业的大发展。
2. “产业链上建支部”:以产业链内党员群众的教育培训带动产业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北流市涌现出一大批“公司+基地+农户”等现代农业产业新模式。为确保现代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北流市创新以“产业链上建支部”为载体,把产业链上的党员联合起来建立党支部,并以党支部为核心,创新产业链内党员群众的教育培训工作,推进产业的延伸发展。如广西凉亭禽业集团公司养殖企业党支部,就是依托养鸡产业链建立起来的。该党支部设立了党校课堂、基地课堂、远教课堂,把教育培训开展在产业链、把党员群众聚集在产业链、把能力提升在产业链,有效地辐射带动产业的延伸发展。2012年以来,该党支部共培训党员、农民工1500多人,开展青年技术大比拼活动8次,培养了400多名女工成为独当一面的生产能手,为集团创收2570多万元。
3. “双培双促”:提高农村党员和农村经纪人素质的重要举措。“双培双促”即把农村党员培养成为经纪人,把农村经纪人培养成为党员。北流市通过积极深化拓展“双培双促”活动,大力提高农村党员和农村经纪人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北流全市农村经纪人达到4968人,农村经纪人中党员数达到414人,占农村经济人的8.3%;全市农村经济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71家,创办微型企业545家,占全市微型企业总数的72.1%。
(二)“农家学校”:党员教育管理新路子
为确保农村党员大培训的实效,北流市创新推行“农家党校”建设,充分发挥“小党校、大课堂”的作用,积极探索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子,有效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具体做法是:2011年,北流市率先在民乐镇罗政村、北流镇六地坡村、山围镇石根自然村、新圩镇旺山村开展“农家党校”试点建设。每个试点村以党员户居住地相对集中的1-2个农村党小组为基础,在条件好的党员户家中按照有场所、有牌子、有标识、有电视机、影碟机、有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有电脑、有黑板、桌凳、书柜等标准建设“农家党校”,户主为“校长”。在培训内容上,按照因材施教原则,在抓好党的基本理论培训的同时,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如对党员干部,侧重于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对党员致富带头人,侧重于农村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对农村党员经纪人,侧重于市场经营和市场信息知识的培训;对农村党员中的富余劳动力,侧重于就业技能培训;对农村老党员,侧重于民主管理和构建和谐社会知识的培训。总的来说,是根据农村党员需要什么知识、技能,“农家党校”就给培训什么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的培训方法上,“农家党校”也是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如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党员,采取“夜学式”;对年老体弱的老党员,采取“流动式”;对从事规模产业的农村党员,采取“自选式”;对家中有电脑上网的党员,采取“网络式”,从而有效调动了农村党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方便了他们接受培训。而对于其他群众,则采取“开放式”,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把培训对象从党员延伸到农民群众,使培训对象不受局限,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想听、想学,都可以去听、去学。
“农家党校”的试点建设,方便了农村党员交流学习、生产技术培训、支农技术培训、支农惠农政策的传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效破解了农村党员培训集中难、学习难、交流难等问题,在全市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带头作用。目前,全市共建设了“农家党校”1000多个,覆盖全市278个村、4326个村民小组,培训农村党员20000多人次,实现了农村党员大培训的全覆盖。
(三)“支部+协会”:农村社会管理新路子
北流市把村党支部建设与协会发展统一起来,以农户为基础,以协会为依托,以创新管理为目的,建立“支部加协会,协会联农户”的社会管理模式,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 促进乡风文明。“支部+协会”由支部指导、协会牵头,改变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促进了乡风文明。如山围镇李村石根自然村党支部积极引导党员群众,成立了公益事业协会,由协会理事会发动群众投资投劳,在不依靠政府投入的前提下,先后建成环村公路5.3公里,并安装了路灯;建成沼气池125座,生态家园示范户36户,除了孤寡老人或全家外出的农户外,每户都建起了沼气池,沼气池入户率达100%,彻底改变了群众烟熏火燎、污水横流的生活环境。同时,协会还牵头组建了环卫队、文艺队、篮球队等,经常性组织各种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促进了乡村文明。
2. 社会更和谐。“支部+协会”紧紧围绕社会和谐稳定目标,以支部为统领,协会做文章,推进农村平安建设。如六靖镇党委按照“社会矛盾联调、社会管理联抓、便民实事联办”的社会管理创新思路,挖掘民智民力,延伸调解触角,引导各村按“一村一会、一村多会”或“一片一会”的形式建立“和谐协会”,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社会调解维稳。目前,全镇已建立“和谐协会”28个。其中那排村“和谐协会”经过半年努力,化解了该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法化解的梁姓与龙姓之间的族怨,实现了通婚姻的愿望。长江村东风组两兄弟因建房引发纠纷,75岁的会员陈贤德,十分钟赶到案发现场,在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解下,兄弟双方握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
3. 群众得实惠。“支部+协会”以群众受益为根本,以支部带领,协会推动,实现群众共同致富。如民乐镇罗政村党总支部坚持在最具优势的产业、组织发挥作用最活跃的地方、农民最需要服务的项目和产业链条的薄弱环节上,先后成立了“公益事业”、“精神文明”、“计生”、“平安”、“农村经纪人”、“优质果苗”、“米粉加工”等7个协会,吸纳会员240多人,其中党员56人,带动农户1800多人,覆盖了全村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党员凌光耀是村里的致富能手,他充分利用自家庭园,开展米粉深加工,年纯收入达8万元,成了农民致富榜样和带头人。村成立米粉加工协会后,他担任协会会长,经常上网查询米粉的供求信息和大米的市场价格,同时积极引进客商前来收购,使米粉加工成为当地农户重要增收支柱产业。
三、北流市村级党建运行模式的启示
北流市通过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实现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良性互动。北流市在村级党建运行模式的良好成效上给了我们几个重要的启示。
(一)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与履行社会职能相结合,服务基层群众
过去我们讲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更多的是强调组织自身的发展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但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时期,决定了我们党的基层工作,必须与履行社会职能相结合,全面提升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水平。这是因为现代政治的领导主要由现代政党来完成。而政党是从事政治活动的特殊组织,是人们用来控制公共权力的工具;同时,政党又是社会组织,是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众多方式中的一个特殊组织,即政党既是政治的,也是社会的。因此,政党领导并非一定要依赖国家权力,而更多地、经常性地是依赖它与社会的联系,特别依赖于政党的社会职能,实际就是政党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和影响,如政党对于社会利益关系的表达和整合功能等。正如恩格斯所言:“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的,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6]因此,执政党在履行自己的政治职能的时候,也必须充分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能,由此获得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
而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还是党的工作重心、执政基础和活力源泉,是党的生命力的保证。党领导和服务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党的执政地位。而保持党的生命力只有在不断履行社会职能,使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真正把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从而巩固自己执政地位的基础。北流市通过广泛建设“农家党校”,不仅培训了农村广大党员,同时还把培训对象延伸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就是把自身建设与履行社会职能相结合的创新。
(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有上级党组织的强力推动,激发基层创造性开展工作
党的基层党建无疑首先要靠基层党组织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但由于基层自身在权力和资源动员能力的有限性,基层党建要推动基层党组织有效地开展工作,单凭基层群众的自发性,单靠基层党组织自身和组织内的党员努力,是很难真正建设好基层党组织的,需要上级党组织在各个方面的领导和支持,以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关心和支持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充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勇于鼓励创造性开展工作。
玉林市近年对基层党建工作非常重视。2007年,试点推行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专项述职制度;2008年,在广西率先推行了基层党委(工委)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述职制度;2010年,全面推行了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述职制度,同时实施县委书记“基层党建创新项目”,促使各级党组织书记把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扛在肩上”。
除了狠抓落实基层党建的主体责任外,在中央确定的2012年“基层组织建设年”中,玉林市结合当地基层党建工作的实际,以“强基工程、活力工程、品牌工程、联动工程、作风工程、保障工程等“六大工程”为抓手,开展非公党建百日攻坚大行动、百万农民党员大培训、万名干部进农家活动,选派万名新农村指导员驻村、百名领导干部担任贫困村党组织书记,探索引入ISO9000标准强化基层党建工作等,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体制机制,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示范化、品牌化、信息化建设。尤其是2012年3月5日制定出台了《玉林市县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评议办法(试行)》和《玉林市县委书记“基层党建创新项目”管理考核办法(试行)》两个办法,进一步强化了党组织书记的主体责任,建立起了完善责任、阵地、经费保障体系,确保基层组织建设运转正常、保障有力。正是有了玉林市委的积极推动,使北流基层党建有了充分的组织保障和创新空间。
(三)基层党组织建设要通过不断吸收优秀人才与培养优秀党员结合起来,保证基层党组织由优秀分子组成
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地把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及时吸收进来,同时又要增强组织中的党员培养,才能使基层党组织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信赖。为此,必须大胆探索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和培训、教育党员的新形式。北流市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把农民培训成工人、把工人培训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企业骨干、把企业骨干培养成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把农村党员培养成为经纪人、把农村经纪人培养成为党员这样的“双培双促”活动,使得在基层社会形成了一个“发展党员”和“党员发展”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双赢”局面,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普遍较高。
(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不断深入新的社会领域,扩展组织新的生长点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长期以来,按照马列主义的建党原则,党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体系,形成了以支部建在一线为主要特征的基层组织形态,这是我党的优势和力量所在。即使是今天,党要引导和赢得社会和群众,基层党组织仍然是最可倚仗的组织资源。当前,基层社会的组织结构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如“单位社会”的解体,出现了很多社区,同时新的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也在不断建立。面对这种新的变化和格局,党的组织设置也必须寻找新的依托,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不同类别、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的设置、结构和隶属问题。总的说来,就是要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在新的社会经济领域的设立,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北流市正是秉持了过去“支部建在连上”的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原则,在新的形势下“连队”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缺位”的复杂情况下,不断拓展“连队”的内涵,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从而使基层党建有了新的生长点,也使产业链上的党员有了组织依托,有利于对广大产业链上党员的教育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广西统计年鉴201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广西北流在外商家人士创业促进会成立[EB/OL].中国新闻网,(2011-08-30)[2012-09-20].http://.cn/rollnews/2011-08/30/content_9865952.htm.
[3]李康.发展北流市非公有制经济之浅见[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3,(6).
[4]顾志辉,梁晓阳,李国伟.构建“玉贵走廊”核心经济地段[EB/OL].(2005-05-24)[2012-09-20].http:///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676.
城乡基层治理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深刻阐述了“三化同步”的战略思想。这是我们党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决策,是对新形势下工口夏宝龙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对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三化同步”既是我省多年来“三农”工作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谋划“十二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原则。接下去,洪祝书记还要专门围绕“三化同步”作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三化同步”的重大意义,并从全局和长远的高度,对贯彻落实“三化同步”战略思想提出明确要求。
按照《中共浙江省委2024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要求,“十二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总体目标,按照在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推进农村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全面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为动力,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加、农村民生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力争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达到17000元以上。2011年要按照“大兴水利、保供增收、转型提质、美村惠民”的工作方针,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为“十二五”时期“三农”转型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当前和“十二五”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要求,全面推进“精品农业强省”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两区”和设施装备建设。以“两区”建设为主要平台,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向“两区”集中、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和精深加工企业向“两区”集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深入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到2015年,建成6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10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0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5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30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粮食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70%。二是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供销稳定。认真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深入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百亿斤粮食库存”和“百亿斤战略粮源”工程,实现粮食生产面积、产量和效益平稳增长,力争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60亿斤左右。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大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和肉禽蛋奶、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度,确保“菜篮子”产品供给稳定。三是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主导产业品质提升工程,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农产品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构建集研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到2015年,农业主导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80%以上,通过认证的“三品”基地达到1500万亩,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四是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大学生到现代农业创业,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扶持一批产业带动力大、市场竞争力强、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工商企业参与现代农业建设,高起点建成一批农业大企业、大集团。到2015年,争取年销售收入超千万的龙头企业、规范化合作社分别达到1000家和5000家,纯农户加入合作社比例达到40%。五是着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现代种业发展工程,自主研发和引进推广一批特色新品种,培育一批种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六是积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鼓励龙头企业到省外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深化对台农业合作,建设一批对台农业合作园区,启动“两岸村坊友好交流活动”。
(二)推动全民创业就业,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按照农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的要求,加快形成“先创业带后创业”和“以创业促就业”的格局。一是创新完善农民素质培训机制。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百万农村‘两创’人才培训计划”,每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0万人。加大“双证制”培训力度,把留守农村的高中毕业生加快培养成为现代农业劳动者。实行省市县三级分类培训机制,建立简单技能培训由乡村负责、中级技能培训由培训基地承担、高级技能培训由省里组织的培训格局。二是全面拓展农民创业就业领域。建立一批乡村工业集聚区和家庭工业创业园。发展一批省级“农家乐特色精品示范区”和“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乡镇”,到2015年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20亿元。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力争今年欠发达地区从业人员、加工费分别达到90万人和60亿元。积极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服务、养老托幼、修理服务和废旧物资回收等社区服务业,使其成为农民创业就业的新门路。三是着力转变农民增收方式。推进合作创业
和稳定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从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全面增长转变,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和普遍增收水半。
(三)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按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要求,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领域,全面提升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一是深入实施“强塘固房”工程。加强主要流域堤防加固建设,基本完成流域和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深入实施病险水库水闸山塘除险加固,病险水库年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推进海塘加固配套,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二是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业“两区”水利设施建设,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确保现代农业园区防洪排涝灌溉标准达到相应农业生产要求。实施“百万亩低洼易涝圩区整治工程”,配套推进圩堤加高加固、水闸改造建设、泵站更新改造。推进“百万亩喷微灌工程”为重点的节水灌溉建设,扩大管道输水和喷微灌面积。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小山塘、小堰坝、小水池、小泵站和小沟渠。三是全面提升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深入实施“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加强跨地区、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建设和管理,到2015年城市、农村供水保证率分别提高到95%、90%以上。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建设,改善395万农村人口饮水条件。推进“千站改造惠农保安”工程和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四是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沃土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进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建设和低丘红壤开发治理。推进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建成林区道路1万公里。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和高标准鱼塘、渔港。
(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环境建设水平。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加快推进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载体的美丽乡村建设。一是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培育建设。优化村镇布局规划,完善以200个省级中心镇为节点的小城镇、中心村布局。深入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加快推进27个中心镇的小城市培育试点。联动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住房改造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着力培育1200个中心村。二是加大村庄整治建设力度。分类整治“保留村”环境,力争到2012年大部分村庄环境得到较好整治。加大成片整治力度,推进中心村整治扩面和沿线连片整治,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把村庄整治与特色文化村保护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推进村域经济发展和物业长效管理。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序推进农村联网公路建设,提升中心村通村公路技术等级,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加快建设集约农网和农村电气化。加快现代通讯网络和商贸流通网络建设,提高放心店行政村覆盖率。推进“森林浙江”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五)推进农村民生改善,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融合的要求,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一是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养老保险人群覆盖面,提高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完善社会救济制度,提高“低保”标准。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健全“五保”集中供养制度。二是加快提升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加强中心镇村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完善普通高中布局。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定期进修制度。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鼓励城市名校与农村中小学结成互助共同体。三是加快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健全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四是不断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深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工程建设,做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扫尾工作,建立“村村通”、“村村响”长效管护机制。深入推进文明乡镇、文明村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五是不断完善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各项权益,健全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施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住房、子女教育、疾病防控等办法。
(六)加大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力度。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按照“欠发达地区跟上全省发展步伐”的要求,增加群众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一是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今后三年,省财政每年专项筹措23亿元,对欠发达地区给予特别扶持。“十二五”时期,视财力情况,进一步加大投入,用于对重点欠发达县和贫困集中区域的扶持。省级各部门对欠发达地区的相关扶持资金在“十一五”时期基础上做到总量增加、比重提高。二是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大力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来料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加快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格局。加强对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确保有劳动力的低收入农户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或从事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业。推进农民异地搬迁和转移,每年搬迁6万人以上。完善扶贫小额信贷制度,扩大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建立资金互助组织试点。三是加强区域协作和结对帮扶。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合作共建六大山海协作园区,完善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联动机制。发达市县对口援建一批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项目。完善由省级机关、高等院校、大型医院、国有企业、强县强镇等组成的省级结对帮扶体系,健全“一村一计一部门”、“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市县两级结对帮扶机制,提高帮扶针对性,不达小康不脱钩。
城乡基层治理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回顾
(一)建管并重,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是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以《市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为统领,明确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和任务数,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实施,力争年内培育美丽乡村150个以上。二是打造连线连片示范区域。遴选9条自然景观优越的风光带,开展连线连片环境整治提升和基础配套建设,着力培育上溪上新塘、城西何斯路、赤岸羊印、廿三里华溪等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美丽乡村精品区域。赤岸镇以雅端的古名居、神坛的红色游为中心,积极打造集垂钓、采摘、登山、桂花系列农家乐、自行车俱乐部等为一体的“十里桂花长廊”休闲集聚区,目前相关项目已实施。三是继续做好村庄整治工作。明确佛堂后塘等40个村为省待整治村,赤岸镇、北苑街道和城西街道等3个镇(街道)为整镇整治项目,根据省要求的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村庄绿化五大项目要求进行整改完善。四是做好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制订出台《2011年农村基础设施管理考核细则》,对各镇街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情况进行督查,切实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专业化水平。
(二)创新模式,大力推进农房改造工作。1-5月,全市实施农房改造3939户、竣工2385户,完成分户报批1633户,建新房建筑面积55.2万平米,拆除旧房3329户,拆旧房占地面积21.5万平米。一是稳步推进农村高层公寓建设。塘西、下里角塘、夏演等村高层公寓的主体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后申塘区块等12个集中安置区规划正在编制中,佛堂倍磊等19个村的高层公寓或功能分区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大力开展农村危旧房拆除。全市已启动“空心村”改造21个村,相关镇街已完成《未安置证明》文本制作,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其中佛堂镇倍磊四村已经完成“空心村”改造细则的批复、改造规划、建房农户报名及押金收取等工作,1幢11层的公寓房已进入招投标;义亭镇木桥村已签订危旧房拆除协议180户,正在办理旧房确权、细则制订和规划编制等工作;上溪镇仇宅村已有45户签订危旧房拆除协议,其中18户放弃宅基地安置。三是实施异地奔小康工程。全市累计已完成下山农户旧房确权1412户、14万平方米,预报名1384户,已签订安置协议432户,其中廿三里街道已落实建设用地指标45亩,拟以房地产开发模式开展建设。四是加快培育中心村。将佛堂镇塔山、苏溪镇同春等8个村列为省第二批启动建设中心村,目前正在编制中心村(社区)为重点的村庄布局规划。
(三)整合资源,加快推进农家乐发展。上半年,全市农家乐经营点共接待游客77.3万人,实现营业收入3111万元。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出台《市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项目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对福劳尔观光农业主题乐园、何斯路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等9个市级立项项目给予资金补助。二是推动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公司化运营模式,佛堂“欢乐谷”游乐项目完全由工商资本投资兴建,首期投入1500万元,目前第一期项目工程已完成,进入试营业阶段;成立由村级组织控股的股份制有限公司,动员村民自愿参股,促进了赤岸镇前川村“马溪漂流”、莱山村“激情滑草”、城西街道何斯路村“薰衣草观光”等旅游项目的开发。三是加强宣传推介。举办市第三届农家乐休闲旅游节,组织义亭镇西楼村红糖专业加工合作社、莱山农家乐旅游村、瑶铭山庄等农家乐经营户代表参加第四届市名茶推介暨“清茗酬知音”万人品茗及农家乐推介大会,累计发放农家乐宣传资料近5万份,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四)多措并举,全力助推农民创业增收。一是开展农民素质提升培训。会同财政局对我市农民培训工作绩效进行全面评估,调研出台《市农民素质提升培训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会同市科协和江东街道开展电子商务培训班的指导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市第二届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共评出方国群、何产财等10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完成全市13608名农村实用人才在“三农”网上的信息录入工作。二是抓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发动全市党员干部开展为低收入农户“送温暖”活动,共捐赠物资80.48万元;完成2010年度低收入农户奔小康成效统计工作录入和全市低收入农户(含低保、五保户)上半年每月50元生活补助资金发放工作,发放资金304.995万元;开展“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先进单位2024工作,2024后宅街道办事处、上溪镇政府和华丽特袜业有限公司、华川集团有限公司评选市先进单位,2024浪莎集团董事长翁荣金评选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三是抓好扶贫工程项目实施。下达2011年度500万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分配计划,抓好7个镇街44项扶贫工程项目的申报和启动工作。
(五)创新创优,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创新创优、提质提效”、创先争优和“双十干部”主题活动,不断加强农办自身建设,提高新农村建设服务水平。一是注重调查研究。落实科室年度调研任务,专题调研新农村建设难点问题,草拟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补助办法和农村高层公寓建设工作流程。二是加大宣传引导。与广播电视台合作,举办“美丽乡村”电视演讲比赛,进行“十一五”新农村建设成就专题宣传、美丽乡村暨新农村建设成就电视展播和美丽乡村经典农家旅游线路宣传;制作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成就宣传展板46块,编印《新农村建设》简报7期、增刊2期、《农办之窗》板报3期;参与编写《年鉴》,完成《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上线工作,制作《省城乡一体化十大优秀示范城》专刊。三是加强培训指导。加大对农房改造、村庄整治和农家乐等重点项目的跟踪指导,定期通报进展情况,确保重点项目和发展村建设稳步推进。编印《城乡新社区建设办事指南》和《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实务手册》,举办全市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培训班,组织开展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实务技能和新农村建设政策培训,培训人数达3000人以上,提高了政策执行力。
二、存在的问题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除了一些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困难,需加以重视和解决。
(一)配套政策亟待完善。美丽乡村连片连线建设资金补助、多村连片集中安置的土地调整、集体土地转国有土地的报批程序及流程、进入二级市场的方式等配套政策还未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项工作进度。同时,随着城乡新社区建设的推进,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高层公寓代建单位的性质、责任、准入条件、监管体系和取费标准等方面还不甚明确,建设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等等。
(二)农房改造力度需加大。受政策体制机制和镇街干部换届等影响,今年农房改造进展相对缓慢。部分镇街的“空心村”改造仍未启动实施;下山脱贫工作进展不快,除廿三里街道外,其他6个镇街用地指标尚未解决;全高层改造在资金筹集、工程监管等方面难以突破,工作成效不够明显。
(三)村庄整治品位有待提高。我市村庄整治建设仍存在亮点不多、连片连线尚未形成规模、示范村比例不高等问题,需加大规划引导,提高整治品位。另外,换届后部分镇街基础设施管理工作有所松懈,管理水平有所下降,特别是公厕脏乱、锁门,垃圾房垃圾外堆、焚烧,卫生保洁死角多,绿化带被侵占等一些“老大难”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四)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发展相对滞后。近两年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农家乐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从整体上讲,仍以档次低、规模小、分布散的农家餐馆为主,休闲农业观光点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农家乐精品项目,全市范围内尚未形成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农事体验、生态观光、科普教育、商务会所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农家乐经营场所。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2011年,市农办将继续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抓亮点、谋突破、求创新,全面提升城乡新社区建设水平,努力使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着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开展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申报工作,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补助办法,编制2011年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对自然景观优越的风光带,积极开展连线连片环境综合整治和提升,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美丽乡村精品区域。做好农村基础设施日常监督检查,宣传各镇街好的做法,对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则以通报、图片、视频等形式予以曝光,督促各镇街加大统筹力度,把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继续推进城乡新社区建设。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召开“空心村”改造现场会,促进多村联建集中安置和人口集聚。加快推进高层(多层)公寓、功能分区等模式建设,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农村高层建设项目代建模式。年内力争实施农房改造10000户,竣工8000户,其中实施“异地奔小康”1000户,开展“空心村”改造29个村庄,拆除危旧房23000平方米。
(三)继续加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培育引导。制订出台农家乐连线连片扶持政策,提高补助标准,召开连片连线精品项目培育现场会,集中力量培育连片连线精品区块,促进农家乐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扶持指导福劳尔观光农业主题乐园、开心谷等重点项目,定期对各项目建设进度开展检查、指导,确保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积极组织市农家乐发展村(经营点)申请创建省级、市级农家乐特色村(点),对等农家乐发展村,要从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食品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加强和改善管理,推进农家乐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城乡基层治理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中国共产党**县第十四届党代会第二次会议,制定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总纲领,确定了建设“三大基地”、打造“两个示范区”、实现“一个目标”、实施“六大工程”,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秀美**的“三二一六”发展战略,对全县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贯彻落实县十四届二次党代会精神,必须牢固树立“五种理念”,努力推动全县组织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实施“三二一六”发展战略提供坚强保证。
一、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必须牢固树立“思想建党”的理念,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建设,为全面实施“三二一六”发展战略凝聚党心民心、提供思想保证。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组织工作的首要位置,持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和县委保持高度一致,在实际行动上与县委保持步调统一,切实凝聚起落实全县“三二一六”发展战略的强大合力。一要用党的理论成果来武装。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理想信念和党性党风教育,特别要把深入学习县十四届二次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开展学习讨论,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县“三二一六”发展战略上来。二要用严格的学习制度来保证。要严格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六个一”学习制度和领导干部讲学、述学、评学、考学制度,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丰富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执政能力。要充分利用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站点、村级活动场所等有效阵地,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把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为实施“三二一六”发展战略的先锋模范和中坚力量。三要用经常性教育培训来实现。要以实施“两大工程、五项培训计划”为重点,全面开展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要认真办好各类主体班次,切实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要积极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形式,继续开展流动党校、广播电视党校培训,坚持办好全县“村支部书记论坛”,提高干部培训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必须牢固树立“谋事先谋人”的理念,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全面实施“三二一六”发展战略配强领导班子、选拔优秀干部。坚持把解决好“人”的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精诚团结、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基层干部队伍。一要在创新领导班子建设载体活动上出实招。深入组织开展以“政治素质好、团结协作好、用人导向好、作风形象好、科学发展实绩好”为目标的“五好”班子创建活动,把学习能力、政治理论素养作为选拔培养干部的重要依据,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形成崇尚学习、情趣健康的良好风气,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执政能力。二要在优化领导班子内部结构上求突破。组织部门要加大对“三方面”干部的培养选配力度,做好优秀年轻干部的教育管理,合理使用各年龄阶段干部,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乡镇和部门党组织要做好干部教育培养和管理工作,将靠得住、能力强、作风好的干部安排在关键岗位上,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三要在完善领导班子运行机制上下功夫。认真落实县委出台的《进一步规范乡镇党委运行机制的办法》等长效机制,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要全面落实民主集中制,形成各级班子民主议事、科学决策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行基层党组织书记与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谈心交流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干事氛围。四要在改进识人选人用人方法上“花气力”。要重视并做好乡镇一线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积极2024有乡镇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县直部门领导班子,努力形成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选拔链。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干部提名,加大差额和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试点,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五要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上“下硬茬”。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和新颁布的《廉政准则》,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2024事项制度,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等制度。要加强对“一把手”等关键岗位及重要部门干部的管理,深入开展好机关党员干部主题教育活动,加大治懒治庸力度,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
三、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实施“三二一六”发展战略聚集优秀人才、提供智力支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要求,切实抓好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管理和服务工作,努力开创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工作新局面。一要加强人才工作政策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调研制定《全县人才发展20xx-2024年 中长期规划》,认真抓好中央、省、市202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政策、重大项目、重点任务的组织协调和落实工作。二要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和落实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协调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2024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机制。三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要围绕“三二一六”发展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重点突破项目,大力引进一批我县发展中急需的旅游、林果、煤炭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建设专业对口、数量充足、结构优化、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培养一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四要加强对人才的激励和服务。完善人才工作社会化服务机制,推动人才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组织开展优秀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培育树立优秀人才典型,不断营造尊重各类人才、鼓励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