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企业社会实践报告总结(甄选5篇)

2024-07-06 21:28:02工作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社会实践报告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社会实践报告总结范文第1篇

继本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01-2009)》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得到各方积极反馈和支持后,2010年,在总结上年报告研究的经验、结合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实际的基础上,本刊联合北京大学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和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对2009年报告评估体系做了修订和完善,形成了“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2010”(简称GBEE-CRAS2010),基于“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2010”,针对中国2010年前十个月的663份社会责任报告,从报告的结构参数、技术参数和主体参数等17个方面对报告进行定位和分类,从内容实质性、结构完整性、绩效可比性、报告可信性、报告可读性和报告创新性等6个维度对报告进行系统评估、核实、统计和研究,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国社会责任报告数据库,完成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10》(以下简称《2010报告研究》)。

《2010报告研究》着眼于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社会责任报告最新发展状况的窗口,着眼于发挥社会责任研究咨询机构的专业优势,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发挥社会责任报告在传播理念、提升管理、树立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达到通过报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2010报告研究》揭示了2010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所呈现出来的五大主要特征,并为进一步推动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职责、做好企业社会责任编制和提出了五大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现于此2024《2010报告研究》精华部分,以飨读者。

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五大特征

《2010报告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呈现出了以下五大特征:

1 各地区各行业报告稳步发展,定期机制初步显现

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经过2009年“井喷”发展后,呈现稳步发展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十个月,中国的各类社会责任报告达663份,超过了2009全年数量总额,较去年同期的582份增长14%;预计保持全球报告总量15%左右的份额。

一是首次实现地区全面覆盖。2010年,随着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首份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社会责任报告的地区覆盖了大陆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这成为中国社会责任报告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表明社会责任报告在中国将进入纵深推进的全新发展阶段。

二是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行业异军突起。2010年报告数量较2009年同期增长13.9%,得益于部分行业报告数量的大幅增长。其中,制造业报告319份,较2009年增长17.3%,信息技术业报告28份,较2009年增长64.7%;金融、保险业64份,较2009年增长73.0%,除银行、保险等行业领军企业外,部分基金、证券等金融类企业加入报告的行列,推动了金融、保险业报告数量的快速增长。

三是东、中、西部地区同步增长。东部地区仍是我国社会责任报告最为集中的区域,报告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6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报告企业增加的绝对数量居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首;中西部地区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也给予了相当重视,报告企业数量较2009年有所增长,内蒙古地区报告的企业数量由2009年的1家增加至2010年的4家,同比增幅居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首。初步形成了“东部与中西部同步发展”的局面。

四是定期机制初步显现。研究显示,2010年,报告次数达两次及两次以上的企业占绝大多数,非年度报告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绝大多数企业在2009年报告后,能够在2010年继续,基本按照年度定期报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定期机制初步显现。

五是非企业组织积极社会责任报告。企业是社会责任报告的主体,但随着组织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非企业类组织也积极加入到社会责任报告的行列。例如,贵州航天医院、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

2 报告整体水平有所提升,高质量报告大幅增加

总体而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与上年相比,2010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形式更加规范、可读性更强,披露的信息量增加、内容更加深入,国际化程度提高,报告整体水平有一定提升。

一是报告信息量有所增加。10页及以下篇幅的报告明显减少,51页及以上篇幅的报告显著增加,报告披露的信息量更大,内容更加充实。

二是信息质量有所提升。2010年报告总体质量较上年有一定程度提升,特别是报告的结构更加完整,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更加丰富、更具深度,同时报告形式更加友好,可读性更强。相对而言报告在可信性、可比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三是高质量报告大幅增加。本次研究的报告中,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报告,属于“优秀”及“卓越”行列的报告达50份,较2009年同期增长85%。其中“卓越”行列的报告有16份,是2009年6份的2.67倍,数量显著增加;“优秀”行列的报告为34份,较2009年同期增长62%。处于“起步”与“发展”行列的报告所占比重较2009年同期降低6.4个百分点,其中处于“发展”行列的报告所占比重明显降低。

3 报告编制依据选取及信息披露等更加务实

中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逐渐深入,在报告编制依据的选择、报告负面信息的披露、报告的外观设计等方面更加务实。

研究显示,在报告编制依据的选择方面,除了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或2024的编制依据以外,企业倾向于立足自身经营实际,以方便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为标准选择编制依据,中资企业选择国际通行的报告编制依据、外资企业选择中国研究机构的编制依据已经成为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新现象。

在报告信息的平衡性方面,绝大部分报告能够以中立、客观的态度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不再讳言披露负面信息、积极与利益相关方坦诚沟通的报告比2009年明显增加。

在报告的外观设计方面,企业在逐步认识到社会责任报告的价值后,在报告的版式设计、风格、色彩、信息定位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力求使报告与企业文化、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相匹配,以更好地起到应有的作用。

4 报告在主体,质量及关注议题等方面存在显著个体差异

研究发现,与去年情况相似,中国企业社会责任 报告在质量、主体、关注议题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从报告主体来看,东部地区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以及成长型企业是报告的主力军。其中,东部地区了432份,占70.7%,是中、西部数量总和的2.65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了448份,比重超过70%;制造业企业了319份,超过了其他所有行业的总和;上市公司了468份,占76.6%;成长型企业了437份,占71.5%。

从报告的质量来看,中央企业报告的质量远超过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均水平。中央企业报告的平均得分为71.2分,比2009年高出儿,4%,是研究对象整体平均得分的1.7倍。在报告的基本结构、基本规范、可读性和实质内容等方面,中央企业报告的得分率都远高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水平。

从关注议题来看,一方面,报告普遍以利益相关方为专题进行披露。其中,报告对出资人、员工、客户、环境、社区、政府等6个利益相关方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披露的信息更加丰富,对同行、媒体、社会组织的重视程度较低。另一方面,行业特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同行业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重视程度差异显著,在披露具体社会责任议题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主要表现为:农林牧渔行业、传播与文化产业报告都识别出了出资人、员工、客户,但普遍没有识别出同行、社会组织和媒体;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等行业对供应商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金融保险行业、农林牧渔业对监管机构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建筑行业的报告对政府最为关注,传播与文化产业仅有25.0%的报告关注政府。

5 缺少社会责任系统管理,报告普遍采用“事后总结”方式编制

《2010报告研究》显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采用“事后总结”的方式编制,对上一年度社会责任实践进行总结,事后工作总结成为报告编制的主要模式。这种方式难以充分体现社会责任报告在传播企业理念、提升企业管理、树立企业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研究还发现,在2010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只有少数报告披露了企业制定有社会责任规划,绝大部分企业缺乏对社会责任工作的规划和计划。缺少社会责任系统管理,成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采用“事后总结”方式编制的重要原因。

做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和的五大建议

基于本刊多年来对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和探索,结合对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综合分析和研究,为推动企业进一步做好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和,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深刻认识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价值

企业需要深化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理解,把握社会责任报告的丰富内涵,加深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认知和认同,深刻认识到社会责任报告在传播理念、提升管理、树立形象方面的重要价值。首先,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对自身社会责任实践深入思考和系统分析的成果,也是向利益相关方系统披露履责实践的重要工具。其次,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推进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能够推动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及时了解日常管理中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与重点,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企业可通过参与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培训、报告编制经验交流会、社会责任报告集中等活动深化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认识,学习和借鉴编制报告的先进经验,努力编制和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

2 加强社会责任实践的系统性

企业应将社会责任作为其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运营的各个方面反映社会责任的内涵,加强社会责任实践的系统性。一是将社会责任融入决策之中。企业在制定决策时,要综合考虑自身运营对社会及环境产生的影响,尽量增加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二是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运营全过程。企业应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发展战略,与企业运营全过程和日常管理相结合,制定明确的社会责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会责任实践;三是企业应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德量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及时发现不足,持续改进社会责任绩效。

3 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

2010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质量有所提高,但多数报告仍处在起步阶段,报告质量有待持续改进。在内容实质性方面,结合企业运营实际,明确界定自身的利益相关方,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发现其合理要求和期望,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努力回应利益相关方关注的议题,增加指标披露的广度和深度。要深入剖析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理念和方针,采取切实可行的履责措施,持续提升社会责任绩效。在结构完整性方面,增加报告编制规范的内容,增强报告的规范性;进一步加大社会责任管理、风险机遇分析和企业社会责任规划等内容的披露,增强报告的完整性。在绩效可比性方面,建立、健全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既要加强纵向可比性,包括跨年度的绩效对比和绩效实现程度的描述;同时也要加强行业内乃至跨行业的可比性。既要重视历史绩效指标,也要加强绩效指标预测和承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报告可读性方面,继续完善报告设计,合理利用图片、表格等简洁的方式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在报告可信性方面,积极采用利益相关方评论、第三方评价或审验、数据来源声明等方式,增强报告的可信性。在报告创新性方面,从理念、结构、形式三方面进发掘报告创新的潜力,增强报告的创新性。

4 创造条件支持利益相关方参与报告编制

企业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多措并举,支持利益相关方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到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过程中。

一是建立和完善日常沟通机制,实现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规范化、程序化,建立信任和增进了解;二是主动与利益相关方探讨关注的社会责任议题,明确报告的重点内容和核心议题;三是主动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要求,提升报告内容针对性和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四是有条件的企业可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引入利益相关方代表,增强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度。

5 创新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模式

企业社会实践报告总结范文第2篇

我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正式展开,望各团支部积极组织、协调本班级的社会实践团队,及时统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实践成果及其他团队信息,以便于我院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展开。接学院领导指示,现强调以下几点,望各团支部及各社会实践团队能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重视起来。

一.安全工作:社会实践过程中,安全问题乃是重中之重,希望各团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注意队员的人身安全,提前预测一些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想好应对措施。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在岗位体验团队中,队员务必穿着长裤、运动鞋或皮鞋,确保人身安全;所有团队应确保不食用路边小摊和非正规餐馆的食物;如需在企业或单位外留宿,要到正规旅店或宾馆;不乘坐无证无牌车辆,实践过程主动索要正规发票,以上几点各团队务必牢固贯彻,防患于未然。实践过程中,成员外出必须给带队老师及队长请假,严禁单独行动或未经请示批准行动;在社会实践结束后,队员到达目的地要给队长发信息报平安、队长也要及时和没有报告安全信息的队员联系。

二.宣传工作:各团体应加强宣传意识和成果意识,在活动过程中自觉、主动、恰当地对实践团队进行宣传。具体要求如下:1.策划好活动内容形式,突出活动特点,制定全程宣传方案。2.主动和新闻媒体取得联系,争取媒体对实践活动进行报道,积极向校内校外媒体投稿,以系列化的题目组织内容以便获得更好地宣传。媒体进行录像采访的,尽量拿到备份录像带或备份光盘。3.与当地政府、企业领导接触的过程中,可以主动邀请对方题词或寄语。4.实践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应该保存活动照片。条件允许的团队可以拍摄DV或录像。5.在实践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发现先进事迹和个人,树立典型,及时宣传。

三.实践活动:各团队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要带着问题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中,在活动全过程,要积极地通过网络等渠道了解实践对象各方面资料,提高活动的针对性,使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变得更有意义,杜绝只做表面文章的现象发生。要注意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之余,各团队可积极开展针对当地的志愿服务活动,树立机械学子奉献社会的形象;其次,可以安排一定长度的时间组织队员学习党的先进理论或当地先进人物事迹,借此契机培养社会实践队员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感;再次,各企业见习团队可以联系该企业的学长或企业领导开展座谈,了解企业人才培养等问题。各团队在开展以上多种形式的活动时,应注意分开投稿,已获得最大效果的宣传。

四.实践报告:社会实践过程中,所有团队应注意深入观察、细致了解,做好记录和分析总结工作。实践归来,需要提交的报告:1.总结报告:记录团队行程,有哪些发现,解决了哪些问题,切忌记成流水账,也不要是个人总结的拼凑,要求不超过5000字。2.调研报告:形式不同于总结报告,要求更关注调研本身,多总结对于项目的认识和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其他材料将由社会实践部另行通知。

企业社会实践报告总结范文第3篇

从2007年5月起,《WTO经济导刊》进行了“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情况”访谈调研。截至2007年6月15日,各在华跨国公司问卷逐步反馈。

本次访谈调研的对象选取标准:

本次访谈调研涉及的在华跨国公司都是在全球范围内CSR方面口碑较好、在以下各大CSR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公司。我们的选择依据如下:1、英国SustainAbility咨询公司对全球企业报告排名前100名的公司; 2、《南方周末》2006世界500强在华投资企业最具社会责任企业排行榜; 3、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6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排名。

本次问卷调研发出有效问卷48份,收回有效问卷29份,问卷收回率为62%。此外,有10份问卷未在截止日期内返回,另外9家企业表示自愿放弃本次调研。

已收回有效问卷的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按国别/地域分布如下:美国公司10家,日本公司7家,欧洲公司12家。这些公司的业务领域涉及冶金、石化、汽车、家电、电子通信、零售、制药、生物、能源与公共事业以及餐饮连锁。

访谈调研提纲按调研对象不同分为三类,具体分布如下:

――已中国国别CSR报告的跨国公司问卷类:发出有效问卷11份,收回有效问卷7份。

――已中文版CSR报告(全球报告的中文直译)的跨国公司问卷类:发出有效问卷12份,收回有效问卷6份。

――尚未以上两种CSR报告的跨国公司问卷类:发出有效问卷25份,收回有效问卷16份。

从确定进行本次对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访谈调研的任务开始,《WTO经济导刊》的编辑部中就变得更加热闹。

编辑部几乎所有采编人员都主动领取了访谈调研对象的名单,一时间电话线路忙了起来。在几次选题会上,在华跨国公司对此次访谈调研的反应成为了大家交流的一个话题。

有的在华跨国公司一直和本刊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对此次访谈调研非常重视,或接受电话访谈或电子邮件交流,很多企业在第一时间给出回复;尽管有的跨国公司是第一次接受本刊的访谈和调研,但听说是2024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都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和支持,有不少公司还专门预约了面访的时间;但也有个别公司,或是因为在中国的社会责任履行仍然是空白,或是因为公司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了解甚少,因此对本次访谈调研的回应冷淡,要么就是在几个部门之间相互推托后杳无音信了。

结合本次访谈调研的结果,编辑们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在华跨国公司的不同反应,正是在华跨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一个缩影。

企业社会责任:跨国公司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门票

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这是毋庸讳言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越快,市场越大,其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大。而只有真正承担起相关的社会责任,跨国公司在中国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调研结果一: CSR报告的动因(表1)

1、适合中国区发展需要:100%企业的选择

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动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几乎可以等同于跨国公司在华开展CSR活动的动因。因为报告只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工具,没有点真材实料是写不出报告也不敢写报告的。在本次调研中,国别报告的7家跨国公司无一例外地选择了“适合中国区发展需要”,可见,跨国公司已经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动因上升到中国区发展需要的高度。

在对索尼(中国)有限公司的采访中,据其CSR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只有在中国的CSR报告采用“全球报告+中国实践”的模式,在索尼开展业务的其他国家,只有全球报告,也就是“英日双语”。

翻开报告可以发现,跨国公司的这项选择与其报告中的阐述是高度吻合的。东芝公司在其《CSR报告书2006》第4页“东芝中国事业概要”中写道:“中国是东芝的综合事业发展基地,作为跨国企业,东芝以可持续成长为目标,特别重视在中国事业的发展。迄今为止,东芝在中国设立合资、独资公司达64家,投资总额逾80亿人民币,拥有员工2万3千人,事业规模达到570亿元人民币,东芝在中国不仅要扩大生产、营销活动,还要将中国作为全球采购中心,同时强化开展软件开发、语音识别等人机交汇技术为主的研发基地的职能。预计中国事业规模将达到680亿人民币。”

在福特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3-2005)》中,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比尔?福特在致辞中写道:“当一个市场成为福特汽车公司全局的一部分,当那里的员工成为福特全球大家庭的成员,我们就不仅仅把自己视为在这个国家做生意的外国公司,我们更要把自己当作这个国家的‘公民’,一个具有国家感和正义感的公民。”

以上两家公司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选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外资公司在华发展的新策略。

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仅仅向中国出口和销售产品,或者在华投资建厂实现生产制造本地化,是远远不够的。按照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正如通用电气CEO韦尔奇所说,要在中国“广泛收罗人才”,开发中国智力资源,在中国从事研究开发和营运管理。此外,跨国公司在中国面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竞争从产业链上某个环节的竞争上升到全产业链的竞争。面对其他跨国公司以及中国当地企业的竞争,跨国公司在加大投资规模的同时,延伸了产业链条,一方面向研究、开发以及核心零部件制造等产业链的上游延伸,另一方面则向销售、物流等产业链下游发展。

2、中国区领导的远见卓识+总部要求

本次调研显示,跨国公司CSR报告的第二大动因是“中国区领导的远见卓识”,圈定这一选项的企业约有6成,其中有不少企业采用了多选的方式。相比之下,选择“总部要求”的公司并不多,在对已中国国别报告的跨国公司的调研(以下称为调研问卷一)中,只有一家公司选择了“总部要求”,但它同时也选择了“适合中国区发展需要”和“中国区领导的远见卓识”。而在对已中文版报告的跨国公司的调研(以下称为调研问卷二)中,只有两家公司选择了“总部要求”。

调研结果显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社会责任面临着本土化的挑战,必须体现出灵活性、适应性、标准化等特点。本次调研所选择的跨国公司都是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表现较好的公司,可以说从母公司到子公司有着一脉相承的CSR文化。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运营发展中,只有其中国区领导对母体CSR文化意会很深,才能体现为“中国区领导的远见卓识”。

当在华子公司有了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总部要求”则成为其次的动因,发挥更大作用的应当是中国区领导人。索尼中国的回答直接证明了以上推论,该公司CSR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母公司和在华子公司双方都有促成中国国别CSR报告的意向,但主要还是在华子公司提出的要求。”

3、企业形象:国别报告与中文版报告企业显分歧

在调研问卷一中,只有一家已中国国别报告的跨国公司把“企业形象”作为其多选项之一。而在调研问卷二中,中文版报告的企业则把“企业形象”看得相对重要。有近半数的公司选择了这一选项。

“企业形象”是不是跨国公司在华CSR报告的动因?两类调研问卷对于“企业形象”这一选项的分歧,表明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层次不同。很显然,已中国国别报告的跨国公司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高度要优于仅仅把全球CSR报告翻译成中文版的公司,在他们眼中,“企业形象”是“适合中国区发展需要”的子集,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我们认为,在中国,随着企业社会责任从概念发展为行动,会有更多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为了外在的“形象”,更多地是为了内在的“发展需要”。

[调研结果启示]

自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方针,这对如何更好地利用外资、发挥外资的积极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主动地承担起对各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已经成为跨国公司面临的新挑战,也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前提。从我们这次访谈调研来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主要动因就是适应中国区的可持续发展。

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动因,既有商业动机也有来自外来的压力。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持续发展,商业动机变得日益突出。更广泛利益相关者对非财务报告的增长的兴趣对企业有重要影响,未来的趋势是,对上市公司不断加强的立法要求也导致了报告的增长。企业利用结构化的报告和审核可以提高内部的商业价值以及良好的管理实践。

参考毕马威公司的相关调研,75%的公司认为他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原因是经济考虑,有超过50%的公司谈到了伦理理念以及企业的正直与价值问题。此外,企业社会责任最重要的商业动力还来自于:获得好的品牌和声誉、获得并维持市场地位、获得金融市场的信任并提高股东价值、提供新产品和服务具有开拓能力并创造出新市场。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全球理念与中国国情的结合

由于发展历史阶段的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着在不同的国家,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呈现不同的特点和路径。因而企业社会责任道路的探讨也更加本土化。在本次访谈调研中,不同公司的报告呈现出跨国公司全球理念与中国区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调研结果二: 编写与的过程

独立编写还需总部指导

从表2中可以看出,“报告编写与的过程”一题中,多数接受问卷一调研的企业选择了总部指导、独立编写。在采访中,一家跨国公司的CSR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在编制中国报告之前,要把结构体系汇报给总部,得到确认后再开始编写。该公司在中国的公关部,有专门的CSR活动负责人在日常工作中会2024、整理相关数据,一年内2―3次向其全国各地的几十家合资、独资公司下发调研问卷2024数据。该负责人还透露,这本报告的诞生需要3个月的时间。

由此可见,总部的决定和指导在国别报告编写的过程中相当重要。本次调研的结果可以支持这一观点。在调研中仅有一家企业选择了“独立编写和”。

对于尚未国别/中文版CSR报告的跨国公司,在回答“未能报告的主要困难或障碍”时(表3),他们表示各有各的难处。因为总部和中国公司的协调上,不少公司还存在着管理的空缺,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一家公司向本刊透露,目前他们正在计划中国CSR报告,公司总部有专门负责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领导和团队,正在整合各个国家的相关工作人员,整个管理体制正在完善之中。

另一家公司希望2007年出中文版本报告,已经上报公司总部,目前总部还在研究当中。

还有一家公司表示,目前未能报告的原因在于集团如何处理中国区的信息和集团整理的问题。

本次调研显示,在报告的编写和过程中,跨国公司离不开总部的决策和指导。只有公司总部和在华子公司均有意愿,并且能在具体管理、技术问题上协调一致,报告方能问世。

调研结果三:编写原则是什么?(表4,)

1、 总部报告与中国内容有机结合

从本次调研显示,从已国别报告的7家企业来看,在编写原则相当一致,全部是“总部报告内容与中国内容有机结合”。

索尼(中国)CSR办公室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索尼总部的报告是每年6月,索尼中国拿到总部的报告后要尽快翻译,加入中国的具体情况,这些工作要花费3个月的时间。9月份,是索尼中国CSR国别报告的正式时间。

就各公司提供的报告内容来看,也证实了“结合”之说。以日立集团《CSR报告书2006》为例,报告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日立集团CSR活动的整体情况和管理情况;在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利益相关方在社会方面的活动;第三部分,主要总结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活动。以上每一部分的编写基本上都是总部理念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2、 GRI指南为跨国公司提供编写的指南框架

在调研中,已国别报告的跨国公司回答“编写原则”一题时,约占一半的公司选择了“按照GRI要求或相关行业标准”编写报告。此题的另外两个选项没有公司选择,这两个选项分别是“完全按照总部要求”和“完全按照中国区自行制定的原则和框架”。

据悉,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出现2024社会、伦理和环境报告的自愿标准或指南,包括GRI、AA1000、经济伦理学会的the Good Corporation等,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管理框架。但是谈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全球性指南,主要还是GRI。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SustainAbility 公司和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于2004年联合进行的调研和评分,非财务报告得分前50名中的47份、第51至100名的45 份均采用了《GRI指南》。

调研结果四:编写报告中遇到的主要困难(表5)

数据2024及编写技术是关键

在本次调研中,被访跨国公司坦承了编写报告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分别是“数据2024问题”、“编写人员面临的编写技术问题”,以及“在有限的篇幅内选择利益相关者感兴趣的内容”。

东芝公司一位参与报告编写者告诉记者,在翻译总部报告过程中,一些专业用语的翻译、解释比较困难,比如有害气体的“单位排放量”等。翻开东芝《CSR报告书2006》“环境报告”部分,记者发现报告中涉及的专业术语真是不少,例如水环境负荷转移中的“化学性氧需求量”以及“废气物最终处理量”等等。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些名词的翻译和理解确实要下一番工夫。

索尼(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6》,报告的篇幅长达80页,这在各公司的CSR报告中算是个“大制作”。索尼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认为,报告内容的筛选是他们遇到的难题。“报告太长了没人爱看,可是报告写短了又怕遗漏重要的内容”,这位负责人说。

在调研和访谈中我们发现,与其总部不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CSR报告之旅才刚刚开始,因此面临的困难也是相当复杂。许多公司在中国各地的子公司数量庞大,而这些子公司缺少相应的部门或人员2024报告所需要的相关数据,数据采集受到了限制。松下中国的2024人士说,由于编写报告工作已经持续了多年,松下中国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编写体系。根据每年情况的变化,都会对相关的条款、标准以及选取的对象进行调整。

[调研结果启示]

完整而又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是先进理念和扎实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华跨国公司推出的中国国别报告也同样是其全球理念和中国区特点的结合。

然而,出版中国国别报告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一,任何一份国别报告,都需要公司总部和地区的协调,或者说更多地服务于公司总部的整体安排。第二,在华跨国公司需要适应中国区的需要,建立起数据采集、报告编写的管理体系。

2024专家提出,利益相关者对于跨国公司国别报告应当采取宽容和积极支持的态度,GRI等机构也应该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企业则可以借鉴其总部的经验,通过建立起一套适应中国特点的报告编制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与反馈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一个新的对话窗口,在向使用者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公司也都希望能获得利益相关者的建议和观点,以便对公司的策略和行动进一步改进,这也有助于报告的逐步完善。同时,为了增强可读性和说服力,许多公司的报告引用了大量的案例来进行论证观点或者说明事实,许多图表则使报告更具清晰性和直观性,大量数据的使用和对比使得报告避免了空洞的表白,而是更有说服力。

调研结果五:反馈及效果(表6)

1、报告反馈:以媒体为主,期待更多反馈

就像所有人在付出了劳动之后希望得到评价与肯定一样,跨国公司非常重视CSR报告后的反馈。2024这些反馈有助于企业CSR水平的提升,而且,公司对利益相关方质疑的回应和反馈,应当作为下一年度CSR报告不可或缺的内容。

从调研问卷来看,报告者得到了包括媒体在内的利益相关方、专业机构以及公司总部的意见。在所有的这些反馈中,来自“媒体”的最多,7家公司中有6家选择;来自“专业机构”的其次,7家公司中有5家选择;然后依次是“其他相关方意见,3/7”,以及“公司总部意见,3/7”。可以看出,很多公司在回答此题时是多选的。

据本次调研问卷中分析得出,媒体是目前CSR报告最活跃的反馈者。实际上,这可能是因为来自媒体的反馈意见最容易2024而且,媒体本身也是相关专业机构、其他利益相关方发表反馈意见的平台。

跨国公司一方面肯定了报告的效果,另一方面,他们渴望收到更多高质量的反馈。

东芝公司的《CSR报告书2006》中附带一张正反面印刷的调研问卷,其中的一面是以图表的形式对上一年度报告反馈的总结;另外一面是对本期报告的调研问卷,类似“读者意见调研表”,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样贴心的细节充分表现出公司与利益相关方沟通诚意。

“我们在5000份纸制报告中每一本都加了一份问卷调研,但是大部分人在看过报告后都不会填写问卷调研表。我们正在考虑如何与政府、媒体、专业机构更好的交流。” 东芝公司在采访中谈道。

索尼公司也表示:“CSR活动的反馈比较多,但是对报告本身的反馈比较少。”

另一家日资公司松下公司也持相同看法,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在中国了《社会环境报告》,在网站上放上了相关内容,同时在各种展览活动、宣传活动中对报告进行了推广,但是报告反馈效果并不是很好。“目前松下在中国还没有收到2024报告的建议或意见。仅在记者会上,有一些记者提出过相关问题。”这位负责人进一步说,“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日本国内,民众对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参与和关注度更高,报告中有些内容甚至因为得到了民众的建议而有了更好的改进。”

2、报告的效果:各方都很关注

在“报告的效果如何”一题中(表7),无论企业的是国别报告还是中文版报告,对于报告的效果大部分企业选择了“非常好,各方都很关注”以及“很好,很多媒体报道,总部也很支持”。就调研问卷来看,各公司基本实现了报告的初衷――与利益相关者达到沟通的目的。

对此,东芝公司表示,就效果来说,我们报告的目的之一是向中国的利益相关者公布我们的CSR活动,履行我们的义务。应该说这个目的我们是达到了。我们的报告以后会得更加广泛,增加回收反馈的途径。

可见,不管是国别报告还是中文版,报告的效果很好,表明社会和市场对这一行动的认可。

3、获得其他跨国公司的认可:部分质量高

在调研问卷三中,我们设计的一道问题是“如何评价其他在华外资企业的报告?”(表8),收回问卷的16家企业中,有1家公司认为“质量高”,有8家公司认为“部分质量高”,有2家认为“企业形象需要”,有3家选择其他,另外2家弃权。可见,已经CSR报告的跨国公司得到了没有报告的企业的认可,

有一家公司是这样评价其他在华外资企业的报告:虽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中国还是一个新事物,但许多外企已经有了在其他国家编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经验。这些公司会付出很多的努力以期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看了一些其他跨国公司的报告,觉得一部分质量比较高。

然而记者也了解到另外一些未能反映在问卷中的评价,一家已国别报告的公司谈到,在华的外资企业的CSR报告多以翻译为主。这些公司所开展的CSR活动内容也较为近似,缺乏创新的CSR活动,这也影响了报告的质量。这家公司的负责人最后谦虚地说,“这也是我们想要努力改变的。”

调研结果六:方式略显低调(表9)

从表9中可以看出,跨国公司报告的主要方式是:挂在网站上,并向媒体发新闻稿。比较而言,为报告召开新闻会是比较高调的做法,然而选择这项的企业并不多。问卷一与问卷二相加,13家企业中只有3家企业选择。报告比较低调的做法是挂在网站上低调处理,在访问了这些跨国公司的网站后,记者发现,甚至有些企业在网站上只有一个页面、几幅照片。

这些调研结果表明跨国公司在CSR报告时并不想采取一种很高调的方式,事实上,召开新闻会显然会得到更多有效的高质量的反馈。在调研结果五中我们看到,跨国公司在报告后希望得到更多的反馈,但是他们却没有选择“召开新闻会”的方式。

根据国际惯例,除了发行纸制文本外,一般企业也电子文本的报告书,通常可以在企业网站、专门机构或政府相关部门的网站上获取这些公开的报告,如根据GRI要求,采用《GRI指南》的报告者应提交电子版,由GRI储存在网上,供公众浏览和下载;类似地,日本政府专门建立环境报告网;一些相关的NGOs、NPOs甚至是个人博客也提供这样的报告或链接。报告对象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雇员、供应商、顾客、政府、公众等。

调研结果七:跨国公司中哪个部门负责撰写报告?(表10)

跨国公司中哪个部门负责撰写报告?哪个部门负责CSR事务?表10对这两个问题作出了回答。由表10可见,跨国公司在中国负责CSR报告撰写的主要部门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公关部/公共事务部/对外事务部,第二类是独立的CSR部门,第三类是人力资源部。一家公司在问卷中写道,报告的内容主要由人力资源部负责,文字校对及排版由对外事务部负责。据记者了解,大部分跨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都由公关部负责企业社会责任事务,包括开展CSR活动,参加各类CSR评选和颁奖。

[调研结果启示]

本次调研访谈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跨国公司CSR的管理模式――报告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报告的目的应该是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整合到管理当中。

我们希望企业社会责任真正融入到公司管理中去,变成公司战略的一部分。这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并且有的放矢地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企业信誉以及风险管理融于一体。

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总体处于“初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利用全球资源、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跨国公司作为能够有效整合全球资源的组织形式,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依靠自己的强大实力,充分利用全球的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资源等,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其数量、规模、经济实力和科技开发能力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在不断增强。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国公司已经充分意识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实现,要以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为前提,跨国公司不仅在公司内部的管理、经营理念中体现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而且还主动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在全球推广的运动中。

但从本次调研访谈对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实践看,跨国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全球推广中,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公司对于在当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还逊色于他们的全球理念。

调研结果八:是否中国国别报告?

为什么不中国国别报告?是否计划中国国别报告?这两个问题是提给那些在中国了中文版报告的公司。对于前一个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的选项:1、没有必要2、总部没有要求;3、技术困难;4、人员或资金困难;5、条件未成熟。有1/3公司的选项是技术困难,另外的2/3的公司选择的是条件未成熟(表11)。而对于后一个问题,有1/2的公司目前正在讨论中,其余的公司则没有计划单独出版中国国别报告(表12)。

调研结果九:是否计划中国国别报告?

对于尚未中国国别报告或中文版报告的公司来说,是否有计划中文版或中国国别报告?如果有,具体计划及决策过程又是怎样的?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16家公司中有4家选择有中国国别报告的计划,3家公司选择有中文版报告的计划,5家公司选择了“没有计划”,而4家公司选择了“其他”(表13)。

在计划中文版或中国国别报告的公司中,有2家将在2007年,有1家选择了2008年,另外的公司则选择了“未确定”或“其他”(表14)。

调研结果十:如何向公众披露企业社会、环境信息?

未中国国别报告或中文版报告,并不代表企业不用向社会披露企业社会、环境信息。那么,他们采用什么方式来披露这些信息呢?在表15中可以看出,16家公司中有14家通过公司网站平台来披露信息,16家公司中有13家公司借助新闻媒体及互联网披露信息。调研结果显示,公司还会通过一些其他途经来披露信息。

调研问卷三中的一家企业在问卷中写到,作为G市的明星企业,该公司每天、每月都会接待数批来自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的来宾到公司参观。该公司也会利用这个机会向来宾传递他们在CSR方面的努力。

[调研结果启示]

上述两项内容,反映出这些公司对于在中国中文版或者中国国别CSR报告的认识。在此次调研访谈过程中,我们所选择的跨国公司主要是从Sustainability 评选的前100家较好质量的CSR报告的企业,同时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也表现较好的企业。但是从报告的比率来看,相当多的企业还没有或计划中文版或中国国别报告。从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看,这些在华跨国公司并没有完全把在中国的发展纳入到全球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因此,我们不能不说,部分跨国公司在华的企业社会责任尚处于“初级阶段”。

在此次调研访谈中,我们还发现部分在华跨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普及,虽然这些被访谈调研的公司都是在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业绩优秀的公司,但是还是有部分公司的职员对于本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和实施一无所知。

本次调研访谈,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视角,从报告审视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应该说:从报告的趋势来看,跨国公司开始逐步重视在华推广和履行社会责任理念和实践;从报告的实践来看,在华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从报告的形式来看,是否报告,是否国别报告,以及报告的形式和特点如何,还处于探索阶段;从报告的效果来看,报告起到了与社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积极作用,而其中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定义】

何谓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最常被引用的是英国“社会与环境会计研究中心”(CSEAR)的会计学家格瑞(R.H.Gray) 教授为其所下的定义。格瑞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其沟通的内容是组织的经济活动对社会定利益群体及社会整体所造成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因此,它涉及组织(尤其是公司)责任的延伸,即超越了传统上只对资本所有者特别是股东承担责任的角色。这种责任的延伸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公司不仅只是为股东创造利润,还应该承担更广泛的责任。

简言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组织)对于其活动、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经济业绩、环境业绩和社会业绩的自愿性公开报告。(郑若娟)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种类】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从最早的雇员报告出现以来,几十年间,在企业披露社会议题的文件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立报告,他们统称为非财务报告。这些报告被贴上不同标签,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公民报告、健康安全环保报告、三重底线报告、伦理报告、企业责任报告等。尽管上述报告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甚至内容也有很多雷同之处,但彼此间在发展阶段、报告内容和目的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题的社会信息披露文件最为广泛,主流观点认为,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实际上涵盖了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公民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责任报告等报告所涉及的内容,只是说法不同而已。(郑若娟)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作用】

正如《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中所说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具有如下作用:

1、可以对以往业绩和未来预测的业绩进行衡量和报告,而且这已成为一个关键的管理工具;

2、可以作为建设、维持和不断完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重要工具;

3、从更高的层次上帮助组织传递与经济、环境和社会机遇和挑战相关的信息;

4、有助于加强公司与外部各方(消费者、投资者、社区)关系,建立信任;

5、以更具战略意义的方式将财务、营销和研究开发等公司职能部门联系起来,建立内部对话;

6、制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过程也是建立预警机制的过程,即,针对供应链、社区、监管机构以及声誉和商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曾预测的机遇提供警示。总体而言,可持续发展报告有助于管理层防患于未然,在可能产生危害的事件发展成负面的突发事件之前就对其进行评估;

企业社会实践报告总结范文第4篇

本刊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具有责任竞争力的“蜜蜂”型企业将决定着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未来。

2008年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七大发现:

1. 从总体上看,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与企业的类型、规模等背景相关度不大,普遍重视开展责任竞争力实践,在尽责任的同时,注重带来竞争力的提高。

2. 外资与港澳台投资企业在各方面表现都相对较好,尤其注重开展兼顾履行责任与提升竞争力的实践;混合所有制企业有着更高的透明度;公有制企业相对更加重视处理与利益相关方关系。

3. 与去年一样,相对于成长型企业,领袖型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各个领域都有较优秀的表现,特别是在信息披露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方面更为突出。这反映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能力和绩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4. 领袖型企业已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公司发展战略、日常管理、文化建设和制度中,构建起体现社会责任要求的公司发展战略、治理结构和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但离建立全面责任管理体系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5. 与去年相似,企业普遍比较好地履行了对股东、消费者、员工、供应商、环境和政府等利益相关各方所应承担的法律、经济层面的责任,特别是设立环境考核目标、员工安全与培训、建立工会等部分具体指标的得分有一定幅度增加;但在履行道德或自愿性责任方面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同时,在对社区、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6. 责任竞争力典型实践集中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的产品与服务、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等方面,但在创新型员工关怀、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不突出。

7. 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与部分企业忽视履行社会责任密切相关,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不仅能够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有助于危机早日结束。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国际上金融危机在全球扩散和蔓延,严重冲击世界经济秩序;国内接连经历了罕见的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的挑战和严峻考验;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些重大事件,都直接或间接加大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推动企业更加深入地开展社会责任实践。

重大事件推动企业深入开展社会责任实践

2008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格局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政策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

第一,在政策方面,中央领导、各级政府、监管机构从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的高度,通过在公开场合讲话、制定政策、倡导等方式引导和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第二,在市场方面,责任消费和责任投资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同,市场参与者通过责任消费和责任投资的方式来回报负责任产品和公司经营行为,从根本上推动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第三,在社会方面,行业组织、民间组织和普通民众通过舆论或制定相关标准和指南对企业进行激励或监督。民间组织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外部监督者所拥有的行动能力和行动机制,成为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支重要外部监督力量。

调查全方位反映企业履责的基本状况

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979份,收回问卷354份,其中有效问卷352份,回收率约为35.96%。在收回的352份有效问卷中,有223份样本提供了责任竞争力典型实践,占63.35%。

在此基础上,从地区、行业、性质和规模四个不同的角度,对参与调查评估企业的分布情况分别给予描述。

从注册地来分绝大多数企业来自东部地区

依据其注册地,我们将企业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不同地区划分,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参与本次调查的企业来自东部地区,占了样本总数的88.6%;而来自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企业仅占少数。

从行业来分来自制造业的企业最多

按照国家统计局颁布的行业划分规定中的二级划分标准,我们将企业的行业归属分为15类。其中,来自制造业的企业最多,共有191家,占总样本的54.37%;其次是IT行业,有25家,占7.1%;再次是批零行业,有22家,占6.3%。其余行业的企业数量所占比重均在5%以下。

从企业所有制性质来看私营企业的数量最多

本报告以企业所有制性质是否为公有作为标准,将所有样本企业分为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图1显示,参与调查和评估的企业中,私营企业最多,占样本总数的36.9%;其次是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占25.9%。

从规模来分成长型企业占大部分

对规模的划分,我们按照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颁布的“2008中国企业500强榜名单”参评资格要求,以年销售额93.05亿元为界限,将样本中的企业划分为领袖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领袖型企业为95家,占27%,成长型企业为257家,占73%。

调查评估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本次调查和评估仍存在一定的局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样本的代表性存在不足。从地区来看,由于问卷回复率的差异,样本中东部企业较多,中西部企业相对较少;第二,部分问题的表述过于专业化,企业在理解上存在困难或出现偏差,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问卷分析的准确性。

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仍需加强

第一,从总体上看,企业普遍重视责任竞争力实践,在尽责任的同时,也注重带来竞争力的提高。

第二,在信息披露方面,不同类型的参评企业无论是在信息披露的数量、质量,还是在披露渠道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

第三,外资与港澳台投资企业在各方面表现都相对较好,尤其注重开展兼顾履行责任与提升竞争力的实践;混合所有制企业有着更高的透明度,在其他三个方面的表现得也比较好。

第四,领袖型企业注重从战略高度来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并强调与公司治理进行结合,积极开展责任竞争力实践。

第五,成长型企业在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和责任竞争力实践方面做得相对较好。这表明成长型企业重视利益相关方关系管理,并且积极开展责任竞争力实践。

第六,相对于成长型企业,领袖型企业总体上有较好表现。特别是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战略与治理方面,领袖型企业要明显好于成长型企业。这表明领袖型企业更加关注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参与,更加注重企业发展战略的构建和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

企业开始从战略层面考虑和表现社会责任

在调查评估系统中,我们通过考察“在公司企业发展战略中,是否2024于社会责任的表述”、“除经济发展目标外,公司还制定哪些发展目标”、“公司所采取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行动”三个方面,来说明企业在战略层面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考虑和表现。

第一,多数企业都会通过内部文件、高层领导的公开演讲和对外公开的战略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进行表述。绝大多数企业在经济发展目标外还制定了社会目标。但是,加入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组织的企业还比较少,企业所采取的社会责任战略行动还比较缺乏。

其次,多数企业都有高层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相关的事务,但有专职人员、专职部门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事务的企业不多。

大多数企业有防治商业腐败与贿赂的防范措施,或者对员工进行相关教育,将近70%的企业还制定了相关政策和制度。

最后,在绩效管理方面,超过80%的企业建立了员工发展、健康及安全考核指标,虽然建立社区参与指标的企业比例较上年大幅度增加,但仍然相对偏低。

企业对利益相关方的履责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第一,企业同行、政府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较好,而对社区、民间组织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相对较差。说明企业还没有足够重视与社区、民间组织的关系。

第二,总体上,企业对基本层次责任的履行状况良好,但相比之下,在履行道德层次和自愿层次责任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说明企业在较高要求的责任方面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第三,在基本责任履行方面,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股东关系、员工权益、产品/服务、政府、同行方面企业履行状况较好,但对社区、民间组织关系的管理方面做得相对不够。说明企业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履行方面考虑得还不是很全面。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容乐观

根据统计数据的调查发现,已经制定企业社会责任计划的企业很少,已经面向国内、全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就更少。说明目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状况不容乐观,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信息披露方面,披露信息的渠道不多,严重影响信息的受众面。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渠道,做到信息披露到位。

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时,企业很少参考国际上的一些标准,报告编制较为随意,不规范。已经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报告经过第三方认证的较少,大多数并未采用第三方机构认证。

责任竞争力典型实践具有推广价值

责任竞争力典型实践的评分体系主要是从七个方面进行评分,包括战略地位、过程创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可复制性、可持续性、专业优势。

调查发现,企业的责任竞争力实践普遍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和专业优势开展,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较好的可操作性,基本能够持续不断的实施,取得的社会效益要好于经济效益,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创新性略显不足。因此,企业在今后的责任实践中,需要加强实践中的创新,注重社会责任实践中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企业的责任竞争力。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才能转“危”为“机”

2008年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全球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国际社会相继采取应对政策,防止金融危机演变为全面的经济危机。

74.4%的企业认为金融危机与忽视社会责任2024系

在填答该题的企业中,80%以上的企业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与企业忽视履行社会责任有一定的相关性,仅有11%的企业认为这两者之间几乎没2024系。这反映出参加调查的企业普遍意识到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与不负责任企业的不负责任行为是密切相关的。

90%以上的企业认为履行社会责任有助缓解金融危机

在填答该题的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认为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或多或少的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仅有8%的企业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与缓解金融危机没2024系。这反映出参加调查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这种认识有助于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应对金融危机。

72%的企业认为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早日结束金融危机

在填答该题的企业中,72%的企业认为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早日结束金融危机,仅有5%的企业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与结束金融危机没2024系。这反映出参加调查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既是企业的个体行为,也是一种集体行为,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早日摆脱金融危机。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金融危机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已经意识到金融危机是由不负责任的企业所引起。面对危机,每个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更加负责任的运营,与政府、社会共度时艰,才能转“危”为“机”,才能再创经济繁荣,才能在危机之后的经济繁荣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任重而道远

基于上文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综合分析,我们对参与调查评估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总体状况有如下建议:

1.全面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在宏观层面上,促进全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的起源、含义、运动、意义;促进责任消费和责任投资意识的兴起,使公众意识到其投资和消费的选择所产生的社会和环境影响;促进企业界、行业协会、商会、工会、消费者组织、环保组织、学界和政府部门等对话交流,共同寻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路径等。

2.结合国情和企业实际,系统构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整体框架,认真定位企业在社会大分工格局和市场经济格局中的角色和责任,进一步完善包括组织管理和绩效管理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3.回应利益相关各方的合理期望和要求,要特别重视对社区、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对各利益相关方履行基本责任的基础上,承担更多道德和自愿层次的责任。

4.通过社会责任报告等形式,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交流,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实现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交流,为企业获得利益相关方支持和帮助创造有利条件。

5.不仅要重视强化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而且要注重价值创造结果,立足自身和利益相关方的优势,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能够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

企业社会实践报告总结范文第5篇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近两年来在中国已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词汇。经过在西方80多年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倡导、支持下,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参与和直接带动下,企业社会责任已完全演变为一场蓬勃发展的“革命性”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以《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公民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等形式出现的企业责任“白皮书”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载体,起到了见证历史、记录业绩、传播理念、沟通信息、量化责任、监督制衡、提升管理、改善形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尽管有人称责任不是“报告”出来的,但设想没有报告的世界,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环境下,各利益相关方何从深入交流与理解?社会公众又如何考评企业履行责任的言与行?

从全球2500多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实看,责任报告已超越报告本身,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负责任的最直接表现。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中国可谓方兴未艾。我们试图从中国大陆目前已的不多的社会责任报告入手,透视CSR在中国发展的现实状况,以期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越做越多,越做越好,真正起到推动中国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持续进步和发展的作用。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概况

以2005年江西移动通讯有限责任公司其《2004年企业责任报告》为开端,目前国内已有涉及通讯、能源、冶金、金融、房地产、纺织、机械、制造业、公共事业、传媒等在内的十几个行业领域的30多家公司陆续了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或以履行社会责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公民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截至2007年6月22日,根据公开信息监测,中国大陆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共有34家(详见表1)。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特点分析

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许多西方跨国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社会责任报告,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报告体系。而中国企业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2005年才得以出炉,仅从报告而言,起步相对较晚。

根据我们的统计,2005年中国大陆有2家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2006年增加了11家,截至2007年上半年,又有21家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估计下半年还将会陆续有一些企业它们的责任报告。虽然报告的企业为数不多,但每年翻番的增长速度分明显示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视,以及CSR在中国发展的势头之猛。再从这些企业分布的十几个行业来看,也反映出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影响面之广,绝非企业在危机公关或作秀跟风。

典型代表,开创先河

尽管到目前为止只有30多家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但我们仍可以从不同侧面看到这些报告的先进性和典型代表性。

国企第一2006年3月10日,国家电网公司了国企首份《社会责任报告》,第一次让公众从责任报告的全新角度近距离地接触到国企。国家电网也以“国企第一”的自然身份赢得了开先河的美誉。该公司报告的举措还受到了总理的肯定。

民企第一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于2007年2月1日的《2006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中国民营企业的首份责任报告。该公司为大型企业集团,业务涵盖电梯、锅炉、立体车库、起重机、房产、金融等多个领域。报告的出台一反民企盈利至上的旧态,突显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敢为人先,勇于承担责任的光鲜一面。

认证第一2006年12月20日,中远集团首次推出可持续发展报告,并成为第一个实施全球契约、建立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并经过外部审计认证的中国企业。

企业公民第一2006年8月28日,沈阳市自来水总公司以“企业公民”的名义了2005年年度责任报告,成为大陆首个《企业公民报告》的企业。该报告也是通过中国企业公民委员会考察、审核、认定的第一份中国的企业公民报告。

上市公司第一2007年3月31日,西安解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0516)在西北上市公司中率先了《200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成为中国上市公司在责任报告中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中国股市尚存不规范操作的状况下,上市公司责任意识的自我“觉醒”有着特别的进步意义。因而,报告承载了更多强化公司治理、遵守商业道德、增加透明度和公信力的重要使命,陕解放的自我“解放”无疑为股市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大型国企成为报告的领跑者

从报告的总体情况看,尽管一些民营企业已勇敢并积极主动地站在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前台,但与民营企业的基数相比仍是极少数。同时,由于中国企业整体发展阶段和民企的发展现状所限,民营企业在理念认识、管理、资金和技术手段等方面还需克服各种困难,迎接更多的责任挑战。

相比之下,受到国家较多扶持和支持的国有企业,借助资产、资金、管理、技术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更容易实现责任角色的转换和提升。由于它们的资产规模庞大、业务的影响面更广,外在压力更大,也更加具有履行责任的自觉性。在34家已报告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到了80%以上,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领跑者。其中的一些企业还是全球500强中的佼佼者,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实力和潜力。

报告内容体系初具雏形

尽管中国企业在编制和责任报告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我们可获得详细信息的19份报告中,不论是厚厚的104页,还是薄薄的3页纸,每本报告都自成一体,基本都反映了该公司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和认识,对自己所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方面都有详略不一的表述,反映出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已有明显提升(详见表2)。尤为可喜的是,这些企业的报告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是否等于企业办社会、捐钱做公益、意味着额外的负担等模糊认识给予了较好的澄清。

多数报告都用40~50页的篇幅重点突出地记述了公司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以及在履行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责任所展开的实践活动。例如,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以38页的报告,分公司概要、董事长致辞、社会责任大事记、社会责任管理、关注环境、关心公共事务、善待顾客关爱员工、携手合作伙伴、回馈社会几个部分阐释了自己的责任实践情况。中国石油集团以“奉献能源、创造和谐”为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从“持续稳定的能源供应”、“安全清洁的生产运营”、“促进员工发展”、“支持社会公益”四个方面阐述自己在三大责任方面的理念与实践。沈阳市自来水总公司将企业社会责任内涵概括为“供水胜于救火,责任重于泰山”,把维护群众利益、解决群众吃水问题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陕解放的报告则涉及公司愿景和承诺、诚信经营、参与公益事业、消费者维权、治理商业贿赂、加强职工权益保护等九个方面的内容。

有些企业的责任报告在责任理念、内容体系及指标体系方面正在向国际化和规范化靠近,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可以作为其中的代表。

探索与思考

应该说,当我们面对这30多本由中国企业自己编写和自觉的社会责任报告时,甚是怀着一些欣喜和鼓舞。毕竟,我们已经出发。

欣喜之余,更应清醒和理性地分析我们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首先,与西方一些跨国大公司相比,我们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与公司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结合的还不够紧密。责任理念的理解和界定尚需要深化与提升,以解决好履行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

第二,在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编写和社会责任报告如何不作为一时或一年一度的重大项目,而是建立起报告的制度和沟通机制,使履行责任成为企业持之以恒、贯穿始终的重要工作,还需要企业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第三,在目前中国尚未出台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南和相关责任指标体系的前提下,企业如何借鉴和参照国际相关原则指南和指标体系(有些指标体系,如人权、等,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企业),如何积极推动既具有中国企业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报告指南和指标体系的出台,以使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走向规范、科学、可持续,并日渐完善,也是需要社会各界群策群力的事。

第四,过去,中国企业比较重视诸如资产、利润、技术创新投入等生产型“硬指标”的完成。随着企业全面责任管理的加强,一些诸如员工多元化、女性员工占管理层的比例、法人治理、承包商和供应商关系、商业道德、透明度等对企业发展同样重要的“软指标”将逐渐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硬杠杠”。这将意味着,非财务指标的统计、审核和评估将被逐步纳入企业管理的新体系中。这也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崭新的课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