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xbrl; 审计信息; 披露设计
xbrl是在xml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标记语言,是xml技术在商业报告领域的应用。根据xbrl国际组织的定义,xbrl是商业和财务数据电子化交流的一种语言,是用来改革全世界商业报告语言,有助于商业信息编制、分析和交流,为提供和使用财务数据的所有人提供低成本、高效率服务以及可靠而准确的商业信息。目前,xbrl国际联合会的成员达450多个。截至2008年6月,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已经获得xbrl国际组织的认证,成为这些国家正式运用的xbrl财务报告标准(张天西,2006;伯杰伦,2004)。
审计信息的披露对于社会公众和投资者了解公司审计工作情况,评价公司审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深交所和上交所推动实施的基于xbrl定期报告实例文件和应用示范主要针对财务报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未定义专门的审计信息标准,上交所的上市公司信息分类标准仅对审计报告进行了分类,但这远非审计信息的全部。本文简要分析xbrl报告格式下应披露的审计信息。
一、审计信息的构成:基于审计质量框架
之所以要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审计信息,是为了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的信息质量,通过对审计信息的分析,判断审计质量,以确定对财务报告信息的利用程度。因此,凡是能够影响投资者对审计质量判断的审计信息都应予以披露。根据deangelo(1981)的定义,审计质量是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公司违规情况的联合概率。审计师发现财务报告中重大错报的能力取决于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师报告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依赖于审计师的独立性。因此,凡是能够显示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的审计信息都应披露。
(一)显示独立性的审计信息
根据现有的文献,有助于评价审计师独立性的元素包括事务所规模、审计任期、非审计服务收费、审计师变更等(deangelo,1981;漆江娜等,2004;夏立军等,2005)。具体来说有:
1.事务所规模
deangelo(1981)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事务所规模(以拥有的客户数目来衡量)越大,与某一特定客户相联系的“准租”在事务所“准租”总和中所占的比重越小,事务所为维持该特定客户而以机会主义行事的动机就越小,从而独立性就越强。因此,应披露事务所规模信息供投资者分析使用。衡量事务所规模的指标有:
(1)总收入与审计服务收入。事务所总收入包括审计服务收入和非审计服务收入,审计服务收入是事务所从事审计业务所取得的产出。在竞争市场中,总收入尤其是审计服务收入的高低反映了事务所投入到审计业务中的“资源”的多少,而审计“资源”是事务所在审计业务规模的最好诠释。所以,审计服务收入是反映事务所规模的首选指标。易琮(2003)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曾用事务所的收入衡量事务所的规模。
(2)人力资源。审计活动是典型的脑力劳动,事务所在这一活动中投入的主要资源是人力资源,而反映事务所人力资源情况的指标有注册会计师(cpa)人数、证券从业资格cpa人数和从业人员人数。此外,事务所的分所数量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事务所的组织规模。
(3)客户数量。事务所是审计活动的供应方,而客户则是审计活动的需求方,所以,事务所拥有的客户资源侧面反映了事务所规模的大小。主要指标包括客户数量和客户规模,在具体衡量客户规模时,可采用客户的总资产、股东权益或营业收入。李树华(2000)、章永奎(2002)和原红旗(2003)利用客户数目和规模来衡量事务所的规模;漆江娜(2004)则以事务所拥有客户资产总额衡量事务所规模。
(4)事务所排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9年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则从事务所多个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总收入、审计收入、cpa人数、培训完成率、领军人才数量、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惩戒应减分值等)进行打分,并按综合得分进行排名。所以,“百家”排名也反映了事务所的综合规模。
2.审计任期
中国证监会要求从2002年年度报告起,上市公司披露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任期信息。2024审计任期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事务所审计任期对审计独立性有削弱作用。mautz和sharaf(1961)注意到,事务所与同一客户建立长期联系会损害审计独立性。deangelo(1981)认为,当审计师的任期越长,审计师就越可能与客户建立私人友情,产生“经济依赖性”,从而使审计师的独立性及客观性受损。davis et al.(1993)对美国1981至1998年间公司进行研究后发现,随着审计师任期的延长,公司管理层获得了更大的报告弹性,审计独立性有所降低。方军雄(2004)在研究经济依赖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时,发现审计任期会削弱审计独立性。另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师任期对审计独立性有促进作用。marshall和k.raghunandan(2002)选取117家1996至1998年间的美国破产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后发现:在审计任期的早期,审计人员更容易受到客户的影响,审计独立性较差,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独立性逐步提高;当审计任期超过5年之后,审计任期的作用消失。夏立军等(2005)发现审计任期能促进审计独立性的提高。因此,审计任期也是投资者判断审计独立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3.审计师变更
dopuch和schwartz(2001)将事务所审计轮换制度分为无强制留任或轮换、仅有强制留任、仅有强制轮换和既有强制留任又有强制轮换四种情况,他们发现后两种情况下的审计独立性要高于前两组,说明事务所强制轮换可以提高审计独立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1994)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78)也认为,事务所强制轮换是提高审计独立性的一种办法。安然事件后,美国的sox法案对审计轮换进行规定。李兆华(2005)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事务所定期轮换制对解决“共谋”作假的有效性。刘骏(2005)认为,实行会计师事务所的定期强制轮换制能冲淡事务所与客户公司长期合作形成的“融洽氛围”,减轻事务所保住客户公司的压力,从而提高审计独立性。美国审计总署(gao)的研究报告表明:几乎所有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和《财富》1 000公众公司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的成本可能超过收益。李东平(2001)的研究表明,如果事务所出具了“不清洁”的审计意见,该会计师事务所很可能在后一审计年度就被客户炒鱿鱼,说明客户可能通过审计轮换来购买“清洁”的审计意见,即审计轮换会降低审计独立性。因此,审计师更换是否影响独立性,是有争议的,也是需要披露的一项重要审计信息。
4.审计服务收费和非审计服务收费
(1)审计服务收费。收费更高的事务所可在审计过程中投入更多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时间等)。simunic(1980)在分析了公司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后,发现“八大”获得20%左右的收费溢价。craswell、francis(1995)、defond和francis(2000)分别对澳大利亚和香港审计市场的收费情况进行研究后也得出相似的结论。漆江娜等(2004)利用2002年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四大”的审计收费水平明显高于本土事务所,同时“四大”客户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水平明显低于本土事务所客户。
此外,还应披露初始审计收费,审计师为了获得审计业务有可能低价揽客,甚至恶性竞争,如果存在这一现象,很可能对其独立性造成影响。因此,除了每年的审计收费外,也有必要披露初次审计收费情况。
(2)非审计服务收费。2024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非审计服务会削弱审计独立性。因为审计师为审计对象提供非审计服务后增进了对审计对象的了解,从而会允许客户管理当局更大幅度调整可操作性应计利润,同时对客户的经营风险也会变得不敏感。另一种观点认为非审计服务可以提高审计独立性。因为通过非审计服务可以增进审计师对审计对象的了解,更好地识别审计对象的风险,最终提高审计师的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能力。刘星(2006)的研究表明事务所提供的非审计服务并没有损害其审计独立性,但为了更好地让投资者了解非审计服务可能对审计服务产生的影响,也有必要披露非审计服务收费。
5.审计师选聘模式
审计师选聘模式,是指采用哪种方式选聘审计师,以及由谁决定审计师的最终聘任。clikeman(1998)认为,损害审计独立性的根源在于审计师是由其财务报表接受审计师评价的公司(经理)聘用并支付审计费用。萧英达(1991)认为,选聘与否和审计报酬的多寡完全取决于被审计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师要保持独立性是不可能的。这些观点说明,审计师的选聘模式也是投资者判断审计师独立性的一个信息元素。因此,xbrl财务报告可披露审计师的选聘模式,是直接由某一层级的负责人聘任,还是通过招投标聘任,以便投资者判断选聘模式是否构成对审计师独立性的威胁。
(二)显示专业胜任能力的信息
根据相关文献,显示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信息包括:
1.审计行业专长
dunn et al.(2000)的研究表明,行业专长事务所的客户比非行业专长事务所的客户信息披露质量更高。owhoso et al.(2002)等人发现具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在其专长的行业里相对在其非专长的行业里具有更强的发现报告差错的能力。grambling和stone(2000)、krishnan(2003)等人的研究也都表明事务所的审计行业专长能提升其审计胜任能力。余玉苗(2004)指出,提升事务所的行业专长对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024衡量审计行业专长的指标,lys和watts(1994)采用了行业市场份额,即某事务所拥有的某一行业的客户数量占该行业所有客户数量的比重。笔者认为,除了行业市场份额,还可以采用以下指标:(1)行业资产份额,即某事务所拥有的某一行业的客户资产占该行业所有客户资产的比重;(2)事务所行业客户比重,即某事务所拥有的某一行业的客户数量占该事务所所有客户数量的比重。
2.cpa学历结构、年龄结构
《ifac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体系》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都指出,学历教育在胜任能力培养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历教育的最终结果会体现在会计师事务所的cpa学历结构上。一般来说,cpa的学历越高,胜任能力越强。但作为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并不强求所有cpa都获得尽可能高的学历,而是要追求合理的学历结构。同时,cpa的年龄往往代表着其阅历和工作经验,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工作经验和阅历越丰富,胜任能力越强。而年青cpa的优势是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更强,所以,对于事务所来说,也要使cpa的年龄结构合理化。
3.惩戒及处罚信息
审计师受到惩戒及处罚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罚款、吊销执照、审计诉讼等。当审计师被2024行政执法部门惩戒或罚款,或者被列为被告时,说明有较多的理由认为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有过失或过错行为,侧面反映出事务所的胜任能力不强。
???
除上述信息外,另外一个最为重要的审计信息,就是审计意见,是投资者直接判断公司财务报告是否存在瑕疵的依据。
二、xbrl年报中审计信息的披露现状
表1列示了中、美审计信息的披露现状。从表1可以看出,有不少审计信息已经在xbrl报告中披露,但仍然有不少审计信息是遗漏的。就事务所规模来说,披露了事务所名称,通过事务所名称,投资者可以了解该事务所是“四大”还是非“四大”,但对于非“四大”之间的差别就难以区分。目前我国对初次审计收费、非审计服务收费、事务所选聘模式也没有要求披露。尤其是忽视了对显示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信息的披露。如审计师的行业专长、过去的惩戒情况都未曾披露,投资者无从获得该类信息。
三、xbrl财务报告中审计信息披露的改进
(一)完善审计信息披露项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还有不少审计信息尚未披露,应进一步完善审计信息的披露项目。包括2024显示审计师选聘模式、审计收费的信息等。尽管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要求披露审计收费,但只披露了审计收费的总金额,并未披露初次审计收费、非审计服务收费,以及审计服务收费变化的原因等。因此,应在xbrl报告中细化费用项目,更有利于投资者的分析判断。审计师的选聘模式也需要增加披露,让投资者判断选聘模式是否造成审计师被大股东操控,是否影响到审计师的独立性。
(二)利用超链接披露专业胜任能力信息
在我国,事务所的声誉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投资者尚无法区分不同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有必要披露显示事务所胜任能力的相关审计信息,以供投资者使用。考虑到年报主要披露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而不是事务所的信息,因此,难以要求公司披露事务所的详细信息,应通过年度报告中事务所的签章建立超链接,链接到中注协的网站,在中注协网站上披露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的信息和事务所规模的相关指标(总收入与审计收入、人力资源指标、客户数量和事务所排名)。这样既有利于投资者对审计师信息的全面了解,也不会引起上市公司的反对,而且也充分发挥了中注协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通过上述措施,最终形成的xbrl财务报告的审计信息披露框架如表2所示。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j].会计研究,2001(6).
[2] 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j].审计研究,2004(3).
[3] 夏立军,陈信元,方轶强.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1).
[4] 刘骏.会计师事务所轮换制与审计独立性[j].审计研究,2005(6).
[5] 刘星,等.非审计服务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吗?——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6(7).
[6] 李树华.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7] 易琮.行业制度变迁的诱因与绩效——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实证考察[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8] 布赖恩·伯杰伦.xbrl语言精要——21世纪的财务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 张天西.网络财务报告——论xbrl的理论框架及技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0] deangelo l.,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j].1981,3(3):183-199
[11] davis l.r.,david n.ricchiute and g.trompeter.audit effort,audit fees,and the provision of nonaudit services to audit clients [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3,(jan):135-150.
[12] mautz r.k.,sharaf h.a.,the philosophy of auditing(m).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monograph no.6.sarasota,fl: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1961.
[13] marshall a.geiger,k.raghunandan.auditor tenure and audit reporting failures[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theory,2002,(3):67~78.
[14] dopuch n.,king r.,schwartz r.,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retention and rotation requiremen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1,39(1):93-117.
[15] simunic,d.a.,the pricing of auditing service: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spring):329-343.
[16] dunn,k.,b.mayhew and s.morsefield,disclosure quality and auditor choice(eb).working paper cuny-baruch,2000.
[17] gramling,a.a.,d.n.stone,audit firm industry expertise: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the archival literature [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2001(20):1-29.
[18] owhoso v.e.,w.f.messier,j.lynch,error detection by industry-specialized teams during sequential audit review[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40):883-900.
[19] krishnan,g.,does big6 auditor industry expertise constrain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horizons,2003,(supplement):1-16.
会计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一、会计理论研究的总体目标
会议认为,根据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未来几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全面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本着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服务,为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方针服务,为基层组织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服务的指导思想,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吸收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本次会议所确定的总体目标,较之第五届理事会“九五”规划的表述,一是更加突出服务意识,以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二是更加强调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的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的协调,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会计监管问题研究
会议认为,会计监管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会计监管需要从内部、外部两个不同层面展开,具体包括内部会计监管(也称会计监控,指的是会计对组织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控制)、外部会计监管(也称会计管制,指的是政府、社会对组织内部会计工作的管理控制)、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等。
1、内部会计监管问题研究。具体包括:如何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控制职能,确保组织的经济活动合规、有效运行;如何适应会计主体组织形式和规模的发展变化,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如何建立会计信息质量和单位履行会计法规制度的控制标准(规范性标准或示范性标准);研究单位内部会计监控的形式与途径,建立并实施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2、外部会计监管问题研究。包括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主要研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会计法规体系,为政府监管提供法律保障;研究政府监管的方式、范围,政府监管的主体、责任,如何完善政府监管的体制与运行机制等问题;研究财政、审计、税务、银行、保险、证券等不同部门在会计监管中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研究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建立科学规范的注册会计师管理体系,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会计监管中的作用;研究政府监管与社会中介机构监管的关系;研究市场机制及社会舆论对会计监管的作用等。
3、信息披露监管问题研究,主要包括:信息披露2024法规制度建设研究(包括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专业核算办法在内的会计标准,进一步加强会计法规建设和会计制度建设,继续研究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研究国有企业分步实施《企业会计制度》问题;研究制定非财务信息方面的准则等),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研究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研究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目标,加大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研究力度;研究加入世贸组织及信息技术发展对我国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及对策;财务报告的呈报频率及中期财务报告若干特殊问题研究;合并会计报表和分部报告问题研究;风险防范、表外风险及其披露问题研究;会计信息质量分析与评价标准研究;企业内部财务报告问题研究,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和财务信息的可读性研究。
(二)会计人员队伍建设研究
会议认为,会计诚信教育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会计诚信为发展市场经济所必需,但市场经济发展又对会计诚信建设产生了各种扭曲性的影响,上市公司由会计舞弊导致的诚信危机正严重影响着人们对会计职业的信任。为此,全面开展诚信教育,建立和发展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构建会计人员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会计诚信的氛围成为当务之急。
1、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研究。主要有:结合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会计服务市场问题研究;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机制、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自律机制研究;重点研究在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下,怎样最大限度地实现会计的诚信原则。
2、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研究。包括会计人员工作能力框架研究和职业能力框架研究;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评价体系研究;会计人员执业纪律及自律机制研究;会计执业资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研究;会计委派制实践中的理论问题研究。
3、会计教育理论研究。包括会计学历教育、会计从业资格培训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研究,具体有:会计学历教育改革、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设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网络经济下的会计工作改革与会计创新教育、案例教育研究等。
会计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独立审计 审计质量 影响因素
一、引言
正确理解和界定审计质量的概念是深入开展事务所质量控制和由此带来的审计失败问题的前提。美国瓦茨和齐默尔曼(1980)把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师报告管理当局违约行为的概率(以被审计人员发生违约行为为前提),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基本因素:审计师发现某一特定违约行为的概率;审计师对已经发现的违约行为进行报告或披露的概率。第一个概率(发现)取决于审计师的职业能力和在审计方面投入的人力和物力,第二个概率(报告违约行为)取决于审计师相对于客户的独立性。DeAngelo(1981)发展了Wattsand Zimmerman的思想,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师发现客户的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现象并且报告这些违规现象的联合概率。并提出审计师发现客户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的可能性取决于审计师的技术能力,而报告违规现象的可能性则取决于其独立性。张龙平(1994)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业务工作的优劣程度,也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具体表现为“审计人员的质量和审计过程的质量,最终体现为审计报告的质量。其核心就是审计工作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会计报表的可信性”。叶少琴(2002)将管理者编报的财务报表分为真实的财务报表和虚假的财务报表两类,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分为真实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和虚假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两类,由此得出高质量审计指的是以下两种状态:管理者编制的财务报表是真实的,注册会计师提交的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意见也认为财务报表是真实的;管理者编制的财务报表是虚假的,注册会计师提交的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意见也认为财务报表是虚假的。由此发现,界定审计质量可以从两个角度,一个是审计过程,一个是审计结果。显然,审计过程只有审计师和管理者知道,其他的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无法看到,即便通过审计准则的遵守情况来判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审计服务产品审计报告作为审计质量的载体,其专业性、单一性以及难以计量性也无法为审计质量的鉴别提供有力的证据。因此,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学者们更多的选用了一种间接的指标来衡量审计质量。如DeAngelo(1981)用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Palmorse(1988)用会计师事务所涉及诉讼的数量、o’sullyan(2000)用审计收费、Myers et al(2003)以报表重编、原红旗等(2003)用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等。
二、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会计师事务所规模 无论是国内国外研究,还是规范实证研究,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已经在大量文献中得到了支持,而且2024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的讨论最先转换为“”与非“”在审计质量上是否存在系统性差异,其次是“六大”与非“六大”,再是“五大”与“非五大”,安然事件之后就发展为现在的“四大”与“非四大”之间的质量差异讨论。国外研究文献主要有:DeAngelo(1981)认为大规模事务所如果因质量问题丧失声誉,将损失更多的获取未来准租金的机会,大规模的事务所比之小所有更强的提供高质量审计以维护其品牌的内在经济动因。Zoe-Vonna and Palmrose(1988)以审计诉讼发生率作为审计质量衡量尺度,对会计师败诉并支付赔偿金、会计师与方庭外和解并支付赔偿金、会计师没有给付赔偿金等多种情形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发现非“”事务所作为一个群提讼发生率比“”事务所要高。DeFond andJiambalvo(1991,1993)用盈余管理来衡量审计质量,把差错和非正常事件作为盈余管理的一种形式,发现由“六大”审计的公司发生差错和非正常事件的可能性较小。Craswell,Francis andTaylor(1995)选取了由1484家澳大利亚上市公司组成的样本,对“”审计人员的审计收费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审计收费平均高于非“”34%;专业性“”审计收费平均高于非专业性“”16%。国内研究文献主要有:原红旗、李海建(2003)用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来衡量审计质量,没有发现事务所类型能解释非标准无保留意见被出具的概率,由此得出事务所类型并不影响审计质量的结沦。漆江娜等(2004)以经审计的盈余质量作为审计产品质量的替代,用2002年度的公开数据对“四大”的审计收费和审计质量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四大”的审计收费显著高于本土事务所,经“四大”审计的公司每单位资产操控性应计利润额略低于本土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吴水澎(2006)使用2003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以事务所抑制公司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能力定义审计质量,研究发现“四大”合作所的审计质量高于国内“十大”,国内“十大”的审计质量高于国内非“十大”。
(二)审计任期 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既受到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有利影响,又受到审计师独立性的不利影响,并最终取决于这两种不同力量的制衡。2024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关系的研究得出了许多不一致的结论见(表1)。从(表1)可看出,审汁任期与审计质量的研究结论最初体现为单一的线性关系,即正相关或负相关。随后的研究发现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关系并不明确,处于审计独立性和审计专业技能两者之间的博弈状态。后来又有学者深入研究发现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存在U型关系,转折点为5―8年不等,这也支持了我国2024执行公众利益实体审计业务的关键审计合伙人任职时间不应超过5年的规定。
(三)行业专长 审计师行业专长来自于审计师对特定行业的从业经验以及对特定行业的专业投资,这些投资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虽然从业经验和专业投资可能是正相关的,但是二者不能完全替代,因此,衡量审计师行业专长可以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冯瑞娴,2006)。2024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的研究起步很晚,也非常少。但是对于二者关系也存在诸多不一致的结论见(表2)。鉴于相关研究得出了部分不一致的结论,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四)非审计服务 2024非审计服务和审计质量的关系,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莫茨和夏拉夫认为,“各种形式的管理咨询活动的实施,无论是对职业的独立性或实务人员的独立性,均会产生重要的不利影响”,“由于存在这样的矛盾,由同一位会计师向同一位委托人提供管理咨询和审计业务,就是不相容服务的结合。这种矛盾只有通过隔开两种服务才能解决,除此之外别无良策”。西蒙尼克(Simunic,1984)指出,某类咨询服务可能危及审计师的独立性,但是,如果客户聘请自己的审计师做咨询师,他就有可能节省搜寻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不仅如此,同时提供审计服务和咨询服务可能造成一种“知识外溢”(Knowledge spillover)效应,即从审计服务中
获取的知识可以帮助审计师更为有效且成本更低地提供咨询服务,反之亦然。因此,审计和咨询服务的同时提供可以为审计师带来一种“范围经济”(Economy nf scope)。Wines(1994);Frankel,Johnson和Nelson(2002)从审计独立性角度出发,认为非审计服务可能使注册会计师对客户产生经济上的依赖性,在面对管理层的压力时注册会计师不能保证应有的独立性;许多非审计服务实际上把注册会计师置于管理者的角色,因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相关业务时会有损其客观性。Craswell和Francis(2002)、Elizabeth和LZhou(2003)从审计技能和效率的角度出发,从声誉资本与诉讼成本角度考虑,研究发现一方面非审计服务能增强注册会计师对客户的了解,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另一方面非审计服务能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声誉资本,低质量的审计报告将导致诉讼风险和名誉受损,从而促使注册会计师努力提高审计质量。董普、田高良和严鸯(2007)以2003年至2005年期间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同时披露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费用和非审计费用且获得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用衡量盈余管理空间幅度的操作性应计利润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研究发现,从“知识溢动效应”来看,非审计服务的提供可以加深对审计客户的了解,有利于在审计过程中2024审计证据、分析和综合判断客户的持续经营能力和重大不确定事项并最终形成审计意见。这样,不仅降低了审计成本,促进了审计效率,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审计质量。非审计类鉴证服务比非鉴证类服务更有助于审计质量的改善。
(五)法律责任 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高度管制性,法律责任和审计质量存在密切关系。Zoe-Vonna Palmrose(1988)通过经验数据测试发现,加大法律处罚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Dopuch & King(1992)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不同程度的审计师法律责任对审计服务需求和供给的影响,结论表明审计师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审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关性,疏忽责任制和严格责任制比无责任制能够提高审计质量,但严格责任制下的审计质量并不比疏忽责任制下的高,即加重审计师的法律责任并不总能提高审计质量。刘峰、张立民等(2002)认为,中国审计市场不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审计师没有动力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也就意味着加重法律责任安排并不一定能促使审计师提高审计质量。刘峰、许菲(2002)认为在我国目前需求相对无效的市场环境下,低法律风险必然导致低审计质量。并且,以五大为代表的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也会根据我国相对低的执业风险来降低其审计_质量。吴联生、顾智勇(2002)认为,注册会计师相关法律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责任合约安排能否确保高质量的审计,关键在于责任合约安排是否能让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注册会计师主动地去履行合约安排,合约安排的关键在于必须使注册会计师违反合约的成本大于由此带来的收益。李爽、吴溪(2005)认为,审计师明显地感觉到自身的法律责任越来越重,但审计质量似乎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刘成立(2006)的研究认为,具有较高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的事务所并没有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其主要原因在于审计师面临的法律风险很低,严厉的法律环境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张奇峰、雷光勇(2006)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了独立审计市场中的审计质量均衡状况及其成因,认为现有法规对审计师的激励不足、约束不够,目前审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难以达到社会公众的期望要求。吕媛媛(2006)认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风险越大,其审计质量反而是边际递减的,即当制度体系和监督力度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也就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风险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如果继续加大,反而会降低审计质量。
(六)公司治理 2024公司治理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到底是公司治理机制影响审计质量的高低,还是审计质量影响公司治理的优劣;到底是治理好的公司自身盈余质量高,还是公司治理促使审计师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公司盈余质量更高,目前研究都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不过公司治理确实对审计质量具有显著的影响。Cadbury(1992)和Hampel(1998)在各自的研究报告中均一致认为,作为一个系统,公司治理水平的改善有助于审计师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提高。但是至于高的审计质量是否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则不得而知。公司治理通过审计师的聘任、收费的决定、意见的交流等事项影响审计师的审计决策,如果公司拥有独立董事会,审计师易于保持客观独立的立场,确保审计师不致因为经济压力而屈服于管理层不当的要求;相反,如果审计师的聘任、薪酬受制于管理当局,独立客观的立场就难免受到负面影响(BRC,1999;NACD,1999)。Carcello & Neal(2000)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性(非关联董事的比例)与因持续经营问题非标准意见的概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方军雄等(2004)发现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非常关注客户的风险程度。出现亏损和被他人提讼情形,股东占款比重和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可能性越大。实行董事长和总经理职责分离的公司,独立审计血越能有效地执行。刘亚莉等(2006)认为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和存在亏损的上市公司是注册会计师特别关注的领域,注册会计师关注领域的审计质量较高,非关注领域的审计质量较低。余宇莹、刘启亮(2007)选择了1998―2005年我国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将双重上市的公司作为公司治理系统质量良好的公司,使用调整后的截面模型所估计的可操控性应计数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系统越好,公司的盈余管理空间越小,审计质量越高。王雄元(2008)认为审计委员会有利于平衡注册会计师相对于上市公司的弱势地位。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显著负相关,审计委员会的活跃性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无显著关系,说明审计委员会的存在的确有助于减少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注册会计师更换以后,可能会影响审计费用上升和下降,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继任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正常独立开展,进而会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宋衍蘅,2005)。赵德武(2006)认为制度基础审计的内在缺陷使其在揭露管理层舞弊面前无能为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揭露中低层人员舞弊的跨越和对经营风险分析的过高执着同样显得“过犹不及”,所以构建以企业治理系统为着眼点、以治理系统分析和“红旗标志”分析为基础,以揭露舞弊和评价会计报表公允性为双重目标的治理系统基础审计是我国的现实选择。肖作平(2006)使用审计费用作为审计质量的,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确实影响审计质量,且治理水平高的公司,其审计质量高于治理水平低的公司;不过并没有发现管理者持股、董事会特征以及债务融资显著影响审计质量的证据。
三、审计质量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展望
(一)审计质量现有研究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从多个视角考察了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
会计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报告架构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
2024日期:2014年5月20日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随着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日益受到尊重,对其的研究也成为热点,而事业单位这种以服务为目的的组织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并没有被重视。本文就立足公益性科研机构来分析其社会责任报告架构。
一、事业单位的特点及履行社会责任必要性
事业单位是不同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的社会组织,它们一般是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为国家机关和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这类组织一方面与政府机关不同,绝大多数没有行政权;另一方面与企业不同,不以盈利为目的。基本功能是以自身的专业技术和知识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实质上是公共服务机构,其服务由政府定价,政府对其实行必要的行政管制,由国家编制部门统一管理。
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公立性和政府依附性,这决定了它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性。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111万个事业单位,事业编制3,153万人,如此庞大的事业单位队伍,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目前,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事业单位并不多。从国际情况看,编制独立的报告是组织社会责任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有利于各利益相关方对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直观的评价。在当今社会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努力成为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单位,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单位自我的社会价值追求。事业单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也为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基本的服务与保障。
二、事业单位社会责任报告架构
公益性科研机构是以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技术和服务为主的科研机构,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进步,是政府协调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因此,此类事业单位社会责任报告应该以提供高质量技术服务为中心,围绕保障相关者利益、节能环保和承担其他社会责任展开描述。本文以这一原则研究公益性科研机构社会责任报告架构。本研究认为,公益性科研机构社会责任报告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报告基础部分:主要包括报告编制说明、领导致辞和单位简介等,是报告的引言部分,对报告内容做一些说明,并介绍单位基本情况。1、编制说明:主要包括时间范围、组织范围、报告数据与参考依据、报告主体和称谓说明等内容;2、领导致辞:主要包括领导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单位与社会责任关系的说明,并对单位年度社会责任工作做出总结;3、单位简介:主要包括介绍单位基本情况、主要工作或服务内容、单位规模、性质、使命、愿景、价值观等内容。
(二)报告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单位组织结构、责任管理、责任绩效。1、组织结构:可以通过图、表或文字的方式描述单位组织情况,成立社会责任小组的也可通过结构图的方式体现;2、责任管理:主要包括单位战略及管理体系建设、利益相关方的识别与参与等;3、责任绩效:主要披露单位在社会责任方面开展的实践活动,包括在服务、员工保障、节能环保、社区和谐等议题方面的理念、主要措施、主要成效和典型案例等。
(1)服务责任:公益性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具有服务社会、非营利的特征,主要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研究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不具有排他性及竞争性,这就要求它应履行服务责任。公益性科研机构可以从先进科技的研制开发和推广运用中体现对社会的负责态度和服务精神。因此,报告应披露单位的经济运行、参与的课题研究及科研成果、产品或服务通过的国际国内认证情况、因产品或服务不合法规要求而受到健康或安全影响情况等。
(2)员工保障: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个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负责任的单位的员工会以自己特有的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在社会中产生辐射,逐步影响或推动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而员工为单位服务也希望从单位得到归属感和成就感。因此,报告应披露员工薪酬福利、休假权利、健康与安全保障、教育培训、职业发展平台、民主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
(3)节能环保:每个社会组织都有它办公、生产、生活的场所,这些活动场所构成社会环境的一种客观存在。作为一个社会存在,它的干净整洁或破旧脏乱不仅仅影响着本身,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因此,报告要从优美的环境形象、优良的工作秩序和节能办公方面披露节能环保的责任。
(4)社区和谐:一个单位有许多应社会需要而尽责的义务,这种义务责任体现得如何,会很明显地反映该单位对社会的负责精神,比如防灾救灾、义务捐献、为社会服务、为公益活动出力等。因此,报告应积极披露在防灾救灾、慈善捐助和志愿者服务方面的内容。
(三)报告结尾部分:主要包括未来展望、社会评价和意见反馈等内容。1、未来展望:主要披露未来一段时间,特别是在下一年度单位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工作目标和计划;2、社会评价:主要包括上级领导给予的关心和支持、单位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获得的重大荣誉及媒体对单位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给予的关注;3、意见反馈:主要是为关注单位发展的单位或个人提供一个反馈渠道,以利于未来社会责任的履行及报告披露内容的修改完善。
三、结论
CSR报告作为沟通与交流平台,通过公开单位履行CSR的信息,有助于利益相关方了解企业的履责情况,也有助于单位与利益相关方相互沟通共同推动单位履行CSR实践。针对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没有CSR报告的情况,本研究从基础信息、核心内容、报告结尾三部分提出事业单位CSR报告编制体系,为事业单位未来编制科学规范的CSR报告提供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赵连荣,张志忠,蔡运记.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及其改革目标[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3.
[2]韩倩.事业单位社会责任观初探[J].管理观察,2009.25.
会计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审计异质化审计质量测度审计质量研究框架
一、审计质量研究起点
(一)直接评估审计质量的困难审计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定义。Watts和Zimmerman(1980)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当客户发生违约行为时,审计师报告这一特定违约行为的概率。Titman和Trueman(1986)提出:审计质量是审计师能够提供给投资者信息的正确程度。Palmrose(1986)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师对财务报告中没有重大遗漏(Omissions)或误导(Misstatements)的保证程度。Teoh和Wong(1993)从审计的可信度出发,将审计质量定义为提供更多2024财务报告盈余信息而进行的审计活动特征。然而,审计质量同时具有不可观察的特性,难以有效地进行量化(Balsam、Krishnan和Yang,2003)。审计服务可供直接观察的结果是审计报告,那么从审计意见出发,是否能直接感知审计质量。当审计意见为“清洁”意见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个疑问在于:的确没有发生违约行为吗;相反,即使审计意见为“不清洁”,其是否就一定体现了审计的高质量,同样值得商榷。这里存在两种可能:“不清洁”意见是对违约行为的真实反应,或者审计师出于谨慎考虑而矫枉过正。因此如Lennox(2000)所指出的:两类成本(本该出具“不清洁”或“清洁”审计意见却出具了“清洁”或“不清洁”意见)如何取舍取决于我们对社会福利的考量。当然,可以采用一种事后标准――是否发生审计失败,即审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是否遵守了公认会计准则(GAAP),这应是判断审计质量高低的实质性标准。然而审计失败发生的频率(相对于每年上市公司总数)较低,如美国不到1%(Francis,2004),同时针对个别事件所作的案例分析,也妨碍人们对整体审计质量的认知。因此,采用直接方法去评估审计质量往往并不可取,学术界开始着眼于寻找一些事前变量来表征审计质量。
(二)整体评估审计质量的困难如何选择审计质量的变量,许多学者首先关注于审计服务的供给者。因为,从审计产品输出过程来看,审计产品供给者特征首先决定着审计质量水平。由此,审计师的规模、名誉、行业专长先后成为审计质量的变量。那么,审计师规模为什么能成为审计质量变量,DeAngelo(1981)认为,审计师从某一特定客户所赚取的“准租”,实质上是审计师保持独立性的保证,无疑规模更大的事务所拥有更多准租,因此其更有抵制客户压力的经济动机。同样,Francis和Wilson(1988)从品牌投资角度论述了将规模替代审计质量的合理性。大型事务所也有可能并非一个同质整体,事务所之间,甚至在同一事务所内也可能存在着审计质量差异。重要的研究证据在于Craswell、Francis和Taylor(1995)指出,大型事务所拥有不同的行业专长(长期执业过程中,获得的2024某一产业的特定知识),而具有某一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可能代表着更高的审计质量。因此,审计质量研究已演变为由审计师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专长所引导的审计质量差异化研究。审计服务质量往往只存在着一个最低法定标准:对财务报表重大方面的真实公允发表意见或合理降低、分摊信息风险。但在这个标准之上,由于审计师也存在着审计质量的差异,所以人们难以从整体上评估审计质量。如Francis(2004)所指出的:审计质量实际上已概括为一个涵盖各层次审计质量的理论统一体(Theoretical continuum)。因此,审计质量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寻找支持审计服务异质化的证据,当然这并不排斥对影响审计质量的相关契约因素(审计师变更、非审计服务、审计任期等)进行研究(从广义上讲,其是侧重于从客户角度出发的审计异质化研究),如(图1)所示。
二、审计质量测度方法
(一)审计费用溢价不同审计师之间存在的费用溢价,在一定程度上是审计质量的指示器。更多的审计费用往往隐含着更高的审计质量,因为其要么代表着更多的审计投入(更多的时间),要么代表着更高的专业技能(更高的审计费用率)。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费用差异的存在也有助于解释客户为什么会选择收费更高的审计师(审计市场上同时存在着收费更低的审计师),因为客户相信其代表着更高的审计质量。Simon和Francis(1988)利用美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认为“”对比“非”获得了16%-19%的溢价。此外,Craswell、Francs和Taylor(1995)以1987年澳大利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结论显示,“”大约获得了30%的审计费用溢价。DeFond、Francis和Wong(2000)研究了香港审计市场的收费情况,发现不存在产业主导地位的“六大”比普通的“非六大”会计师事务所存在大约37%的溢价。上述研究表明:客户为获取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付出了更大的经济代价。然而,也有学者指出,溢价可能是“”市场垄断的结果,而与质量无关(Palmrose,1986)。当“”之间存在行业专长差别时,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拥有更多2024客户的专门知识,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其是否也享有溢价,Craswell、Francis和Taylor(1995)认为“”的溢价实质上由两部分构成:品牌名誉溢价和行业专长溢价,而对澳大利亚审计市场研究显示:在某一行业,具有专长的“”比不具有这种专长的“”赚取了平均34%的溢价,同时“”的品牌名誉溢价相对于“非”大约为30%。同样,Fer-guson、Francis和Stokes(2003)采用审计事务所在某个行业审计市场排名作为度量其是否拥有行业专长的标准,研究认为:从总体上讲,在某一行业居于前两位的“五大”才拥有对其它“五大”的溢价,而排在第三位的事务所并不享有审计溢价。
(二)审计质量需求Jensen和Meckling(1979)认为,审计需求是源于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成本导致了审计的产生。不同公司面临着不同的成本,从而产生了对不同层次审计质量的需求。大量经验证据表明:当公司面临更高的成本而需要更为严厉的监督,或者公司有着更高的内在不确定性(更高的信息不对称)时,都倾向于选择更高审计质量(更大规模、更高行业专长)的审计师。Francis和Wilson(1988)研究了管理层持股、是否存在基于会计盈余的激励计划、大股东持股比例是否大于10%、财务杠杆在变更前一年的状况以及这些变量在变更前三年的变化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在控制样本公司规模和增长速度的基础上,成本的变化能很好解释客户在“”和“非”之间的转换。同样,DeFond(1992)
考察了成本变化所诱致的审计师变更,结果显示:成本的增加与选择更高质量的审计师(“”)呈正相关关系。Beatty(1989)发现IPO公司普遍存在着被低估市场价值的现象,而高质量审计服务有助于降低投资者2024IPO公司的不确定性,研究证实了所建立的假设:IPO公司所选择的审计师的声誉(是否“”)与IPO定价正相关。Willenborg(1999.)在总结以前研究基础上,认为在IPO市场上,审计师扮演着两种角色:信息信号和保险信号,从而有助于减少价值低估现象的发生。有别于以往研究,较侧重研究审计师保险信号功能。结论与Beatty(1989)基本一致,并进一步认为审计师保险信号的角色更强。
(三)诉讼和制裁如前所述,审计师是否发生审计失败是判断审计质量的实质性标准。因此,伴随着审计失败,审计师遭受诉讼与制裁的多少可作为支持高低审计质量分化的证据。当然,也存在着一个相竞争的假设:如果审计师动用了更多的资源和基于品牌名誉动机去进行政治游说,那么诉讼和制裁也许就不能说明问题。Palmrose(1988)考察所有涉及“”以及“非”的诉讼案件(472起)以及事后的解决(183起),认为虽然在“”内部存在着一些差异,但“”作为一个整体有着相对较少的诉讼纠纷。同样,Feroz(1991)在研究中发现1982年~1989年间,“”共受到的来自于SEC的责难少于“非”,同时所受到的处罚也更轻微。而针对行业专长,Carcello和Nagy(2002)发现拥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较少地受到证监会的制裁,相反,在Lys和Watts(1994)研究中,认为审计师是否具有行业专长,并未在法律诉讼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四)审计报告如果说前面的测度方法,仅为审计质量差异化研究提供了较弱的间接证据,那么关注于审计师的直接服务成果审计报告,其所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及其信息能力,则对审计质量进行了直接地衡量。在审计师变更的早期研究中,往往倾向于使用变更后出具了更为严厉的“不清洁”意见来代表更高的审计质量(Chow和Rice,1982)、Craswell(1988)、Krishnan、Krishnan和Stephens(1996)等)。而在之后,很多学者开始关注于审计意见所代表的信息解释和预测能力。Lennox(1999)通过建立上市公司破产模型,考察审计师规模和审计报告的准确性之间的关系。Lennox发现“六大”对破产公司更有可能出具了“不清洁”的审计意见(持续关注意见),而对非破产公司更可能出具“清洁”审计意见,因此,相较于“非六大”而言,“六大”的审计报告更为准确。Francis和Krishnan(1999)认为,公司具有高的会计应计项目,隐含着管理层操纵盈余的倾向或更大经营不确定性,就会相应增加公司收到“不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但这样的研究结论只存在于“六大”审计的样本中,说明“六大”比“非六大”更稳健。而Dunnet al(2000)认为,财务分析师对由行业专长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质量排名更高。
(五)经鉴证的盈余质量在理性的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借助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财务报告盈余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证明审计师是否履行了法定职责,保证了审计质量。如Becker、DeFond、Jiambalvo和Subramanyam(1998)所指出的审计质量存在着很多的评价维度,但很多方法(诉讼率、服务定价、审计意见等)往往是源于对盈余质量的关注。因此,对盈余质量的考察是最为核心的测度方法。为衡量盈余质量的高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察会计盈余的累积非正常报酬率、盈余反应系数以及盈余应计项目等。Teoh和Wong(1993)认为,由于市场上投资者无法直接感知潜在的公司真正盈余,而要借助于经审计师鉴证的财务报告数据,因此不同审计质量,就会引起不同的市场反应。研究结果显示,经“”审计的公司盈余反应系数显著高于“非”审计公司,从而报告了更为准确的会计盈余。Becker、DeFond、Jiambalvo和Subramanyam(1998)发现经“非六大”审计的财务报告经资产调整的操控性应计平均比经“六大”审计高1.5%~2.1%,同时在绝对值的中值和平均值也比“六大”高,从而经“六大”审计的盈余质量更高。针对审计师行业专长是否代表着更高审计质量,Balsam、Krishnan和Yang(2003)检验了“六大”的行业专长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发现拥有行业专长的“六大”所鉴证的财务报告含有较低的操控性应计和较高的盈余反应系数。Krishnan(2004)认为,会计处理的稳健态度在“六大”之间存在着区别,其主要反映在对损失确认的及时性。他研究了1989年-1998年20646个样本,发现行业专长审计师所审计的客户盈余更为及时地反映了“坏消息”。此外,Johnson et a1.(2002)在考察审计师任期与财务报告质量关系时,采用操控性应计与盈利持续性(当前应计与未来收入的关系)来度量盈余质量。同样,Frankel et a1.(2002)在考虑操控性应计之外,还分析了上市公司盈余意外与分析师预测的关系(隐含了上市公司是否通过操纵盈余来达到市场预期)。
三、结论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