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民艺术普及活动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民艺术普及活动方案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全面开展民族民间艺术的普查,认真落实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规划与措施,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二、工作目标与任务
以“查清资源、明确方向、搞好建设、规范管理”为工作目标,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普查、确认、登记、立档,建立县级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名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系统的抢救和保护,对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宣传、弘扬和振兴;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机制和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制度、保护工作机制和县乡(镇)两级保护体系。
三、普查内容
(一)民族民间造型艺术,如民族民间绘画(祖宗画、灶头画、门神画、扇面画、装饰画、壁画、年画等)、雕塑(石雕、木雕、竹雕、竹编、骨雕、玻璃雕塑、泥塑、蜡塑、米塑、灯彩、明矾工艺、家具制作等)、瓷艺、民族民间平面工艺(刺绣、剪纸、折纸、服饰、颊缬印染等)。
(二)民族民间表演艺术,如民族民间音乐(民歌、民间歌舞音乐、民间戏曲音乐、民间曲艺音乐、民间器乐、宗教音乐等)、民族民间舞蹈(马灯舞、龙舞、狮舞、祭祀舞、采茶舞、高跷、抬阁、鼓舞等)、民族民间曲艺(渔鼓、鼓词、卖技、莲花落、唱花鼓、道情、担布缸等)、民族民间戏曲(和剧、昆剧、木偶戏、布袋戏等)、杂技魔术及在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根脉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民间表演艺术等。
(三)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传统工艺制作技术和技艺。
(四)集中反映民族民间生产、生活习俗和历史发展的服饰、器皿、用具等实物。
(五)具有民族民间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民间游艺活动以及具有研究价值的民俗活动。
(六)其他民族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四、普查方法
(一)各乡镇要将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作为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普查工作规划,广泛宣传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的意义和2024知识,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发动群众提供普查线索,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
(二)本次普查以实地调查为主,必须到现场了解民族民间艺术的形式和内涵,要利用座谈会等形式,广泛搜集普查线索,认真对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与当代涌现出来的新型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不漏村(居)、不漏种类的调查,按照“忠实记录”的原则和普查工作的规范要求,如实记录民族民间艺术原始风貌,建立文字、声像、图片齐备的完整而科学的保存档案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信息数据库。
(三)普查采取面上调查与专题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面上调查的基础上,对某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项目要组织专业力量,突破区域限制,科学、细致地进行专题调研,摸清历史沿革脉络和发展演变过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作完整的记录和保存。
(四)在普查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对濒临消亡的珍贵民族民间艺术种类的抢救,对能作用于当代文化建设和应用于重大文化艺术活动的民族民间艺术,应首先进行整理研究和开发创新。
(五)建立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名录,整理、编纂、出版一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图书文献及可视资料。
五、工作步骤
(一)20*年4月
建立*县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及工作委员会,制订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规划,召开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动员大会,举办全县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业务培训班,落实相关经费。
(二)20*年5月
地毯式地开展全县范围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大普查,摸清我县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藏量,廓清每项艺术种类的根脉和面貌,掌握各艺术门类的代表性传人及相关情况;对各乡镇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进行复核;对征集、2024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建立*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档案。
(三)20*年6月
组织专业人员对普查资料作系统梳理和论证,确定县级重点保护项目,申报省级保护项目;初步建立*县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名录和信息查询系统;落实配套措施,对珍贵、濒危的民族民间艺术门类进行抢救。
(四)20*年7月至20*年7月
继续征集重要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料、实物;编辑出版《文化*》丛书;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民间艺术产品、表演项目和民俗活动;建立长效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工作机构、机制和制度。
六、组织领导
建立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统筹领导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保护和保护资金使用工作。
*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金亮希任办公室主任,杨思好、蔡东任办公室副主任。
全民艺术普及活动方案范文第2篇
公共艺术课程群大美术措施我国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艺术理论研究也百花争鸣,如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公共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公共艺术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公共艺术教学模式的构建,等等。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下发之后,大多数院校都根据方案的要求开设了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特别是一些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共艺术类课程开设门类、安排课时相对较少,缺少统一规范的教材,授课内容自由,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阻碍了公共艺术教学目标的实现。
民族地区的综合性大学同样存在上述普遍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客观的原因,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机构建立、师资队伍、资金投入等方面与名牌大学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然而,在充分认识问题的同时,也应该清楚的看到民族地区的地域优势,合理利用这种优势,将其与公共艺术教育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大美术”的理论:“大美术”除了包括原有的绘画、雕塑、工艺、建筑艺术四大门类之外,近年来又增添了书法、摄影、设计、电脑美术等,还包容了民间美术、原始美术。从更大的视野来讲,也包含了纯艺术与设计的公共艺术;从世界美术宏观看,容纳了中西两大美术系统。
艺术课程群的建设要依据艺术的分类,艺术是一个分支多、门类广的学科。迄今为止,艺术的分类方法有六种之多:如以感知方式分类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想象艺术、视听综合艺术;以存在的方式分类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时空综合艺术;以表现形式分类为静态艺术、动态艺术;还有以表现情感分类法、媒材分类法,等等。
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共艺术课程群的建设目标,根据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艺术素养的构成,我们可以尝试将美术类的公共艺术课程划分为四个大的课程群:
1.基本知识和技能类课程群。基本知识和技能类课程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分类、艺术的发展历史概况、艺术的基本表现技法、艺术表现的美学原理等等,具体开设课程包括:《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中国美术概论》《工艺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中国美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画理论与技法》《油画理论与技法》《素描表现技法》《动漫画基础》《艺术设计原理》《摄影艺术》等。
2.审美类课程群。审美类课程群其目的主要是以公共艺术课程为媒介,帮助学生体验审美的过程,掌握审美的方法,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和判断的能力,并能给予一定水准的评价。具体可开设以下课程:《美术鉴赏》《中国美术名作欣赏》《书法作品赏析》《广告创意与欣赏》《中国建筑与雕塑欣赏》《中国园林赏析》等。
3.创造类课程群。创造类课程群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在思维和实践两个层面发挥其创造性,完成简单的艺术表现活动。这类课程除了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实施外,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等都是有效的途径。具体可开设以下课程:《绘画创作》《书法创作》《剪纸创作》《摄影实践》《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等。
4.悟类课程群。感悟类课程群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知识体系中,了解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对艺术内涵的认知,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健康的美学观。具体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中国画论》《书法艺术哲学》《中国山水画与山水诗》《中国古代艺术和宗教》等。
除此之外,可以根据学校学科建设情况、所在地域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美术类课程,如《湘西土家族建筑与文化》《民间艺术赏析》《苗族刺绣艺术赏析》《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技法》等具有特色的任意性艺术选修课程,使艺术类理论、鉴赏、实践全面结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除了课程群的建设以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编写和选取有代表性的、适合于民族地区综合性大学学生基础和兴趣的教材,以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为切入点,增加民族传统美育资源的教学内容比重,使学生充分了解本土文化,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在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学生对“大美术”类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另外还可以通过不断地完善公共艺术课程的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进步,从而达到其根本的教学目标。
公共艺术课程群的建设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内外高校对各自的公共艺术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改革,而且力度越来越大。这些探索、研究和改进,还表现出一系列的共同趋势和特点:课程门类增多的趋势、课程的综合化趋势、课程评价的多元化趋势、课程实施的人本化趋势以及课程体系的开放化趋势。在未来的改革中,我们还可以从拓宽课程领域、强化特色课程、拓展教育途径等方面进行尝试,真正有效地提高民族地区综合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2024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9).
[2]邵秋萍.2024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6).
[3]黄昌海,陈民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及课程建设改革构想[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4).
[4]任英.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6,(4).
全民艺术普及活动方案范文第3篇
一、明确思路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2.新形势要求加快发展学校艺术教育。近年来,学校艺术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艺术教育的育人功效日益凸显,学生艺术素质普遍得到提升,高等学校和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基本形成。但是,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艺术活动参与面小、艺术师资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尚未建立,这些问题制约了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学校艺术教育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
3.明确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艺术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学校艺术教育特点与规律,统筹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探索艺术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途径与方式,合理配置艺术教育资源,着力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艺术教育发展的差距,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和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多元评价制度,强化和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努力破解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学校艺术教育规范科学发展。
二、抓住重点环节,统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
4.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开设艺术课程,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占总课时9%的下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课程,初中阶段艺术课程课时不低于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总课时的20%。普通高中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保证艺术类必修课程的6个学分。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保证72学时。普通高校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丰富的艺术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
要因地制宜创新艺术教育教学方式,探索简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实际的艺术教育方法,建立以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5.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活动。开展学生艺术活动要以育人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导向,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坚持勤俭节约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反对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要进一步办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的建设工作。鼓励学校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学生艺术活动,因地制宜建立学生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定期举办艺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并形成本地、本校学生艺术活动的特色和传统。中小学校要深入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以班级为基础,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等活动,努力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组织学生赴外地参加艺术活动应当征得其监护人同意,并由学校统一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6.加强区域内艺术教育统筹力度,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要根据课程方案规定的课时数和学校班级数有计划、分步骤配齐专职艺术教师,重点补充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镇(乡)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的艺术教师。实行县(区)域内艺术教师交流制度,鼓励艺术教师采取“对口联系”“下乡巡教”等形式到农村学校任教。要依托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艺术教师,在农村学校设立教育实习基地,积极开展顶岗实习。鼓励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担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教学实践。专职艺术教师不足的地区和学校,可由具有艺术特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经必要专业培训后担任兼职艺术教师,鼓励聘用社会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民间艺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师资格标准,组织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师资格认定。在职务评聘、奖励、进修、培训等方面,要保证艺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艺术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外艺术活动辅导工作要计入工作量。
7.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合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学校艺术教育,开发利用校外艺术教育资源,将更多的文化建设项目布点在学校,并尽可能向当地群众开放,实现艺术教育资源共享。要会同2024部门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指导学校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文化艺术场地资源开展艺术教学和实践活动。鼓励学校与社会艺术团体及社区建立合作关系。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开放灵活的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以国家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为契机,加强艺术教育网络资源建设,支持和辅导艺术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努力提升艺术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将优质艺术教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的学校和课堂。
全民艺术普及活动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民;艺术普及;思考
一、国内现状
当前阶段,全民艺术普及在国内尚未全面推开,工作发展迟缓,全民艺术普及面临压力与挑战。在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城市,其文化发展迅速,因此选取这些地方作为全民艺术普及试点开展工作。一段时间后,这些城市在城市文化修养方面显著提升,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在全国多数地区不具备实施全民艺术普及的优质方法,其实施效果并不明显,无法显著提升国民审美素质。众多国家进入新世纪后都显示出崭新的文化面貌,在发展模式方面更为大众化,国际文化组织为普及艺术提出许多成功案例。国内艺术普及工作开展时间较短,起步较晚,国内艺术表现形式陈旧,脱离群众,缺乏新颖性,与国际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二、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重要作用
全民艺术的普及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文化馆(站)开展群众文化的首要以及最终目标。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渴求之一,而艺术文化活动对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具有重要作用,从宏观上讲,推进全民艺术普及,有助于推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与精神文化素质,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人们审美随艺术发展而发展。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等可以体现出审美素质的总体。感知美要求人们准确敏锐感知美的事物,在此基础上形成辨别美的能力;理解美,就是审判与评价美的能力,其要求人们在感悟欣赏美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以此懂得如何把握美、理解美,感悟美的真谛;鉴赏美,就是鉴别与欣赏美的能力,其要求人们区别审美层次,提高艺术品位,体悟美的价值;创造美,就是结合其他能力,对美实施创新,使自身不但可以欣赏美、理解美,还可以变身成为美的创造者。提高人的审美素质,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精神世界,还可以促使人们在认识美、发现美、了解美的基础上发展美、创造美。国内的文化发展体现出国内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拥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底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美的运用体现在音乐、设计、文学、美术、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也展现出国内审美的发展历史,表明人们审美随国内艺术发展而发展。
2.落文化强国战略。作为人的本体素质,审美素质意味着人的精神层次和生活品味。可以采取多样化方法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基础培训、沙龙交流活动、互动艺术体验、群众参与演出以及文艺精品赏析等活动,不仅激发出人们对美的创新能力,还可以丰富精神世界,提升审美素质。通过艺术普及活动,人们不但提升了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学习到许多艺术运用手法,还优化了自身感知艺术的能力,提高自身生活质量,进而提升全民创造力与社会创造力。除此之外,人们的审美素质还体现在自身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中。当今时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而繁荣,提升国民审美素质,可以推动时代潮流,引导潮流走向。实施全民艺术普及,能够使国内全体人民汲取优秀文化艺术,不仅可以为人民深入了解与欣赏优质文化提供帮助,丰富人民精神文化世界,还可以提升人民审美素质,创造崭新的文化形式与文化活动,为文化发展与创新提供新鲜元素,有效落实文化强国战略。
三、文化馆(站)对艺术普及的实践与创新作用
文化馆(站)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民国时期就出现了文化馆(站),为民众提供公益性质的艺术文化辅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相当重视文化馆(站)的发展工作,使得文化馆(站)的建设已普及到了我国的各县市之中, 但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的上升,文化馆(站)的公益体系也渐渐处于陈旧状态,所以,不断丰富和更新资源,成 为了文化馆(站)迫在眉睫的任务。 各地文化馆(站)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实践的认识,都纷纷做出应对策略,加大力度进行改革与创新:
1.硬件设施的投资与普及。文化馆(站)的设施是政府为其提供,免费为民众开放,使用的, 但个别名贵乐器, 高科技设备依然会收取一定费用,但随着政府的投资力度加大,更多的艺术设备与乐器被收入文化馆(站)之中,而文化馆(站)的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其工作重心也渐渐转移名贵乐器看护, 文化馆(站)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至了乐器的保养与维护, 这样便会有更多的设备免费为民众开放,供人们使用,从而直接为艺术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2.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与改善。人才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文化馆(站)的社 会公共文化服务, 不仅是娱乐大众, 普及艺术的群众活动,更应该在活动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优秀的艺术文化得以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鉴于这个理念,各地的文化馆(站)也纷纷开始注重人才的培养, 在之前的群众活动中不断加深专业知识,在活动中注重文艺创作,提高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一来,不仅有更多优质的艺术作品得以问世,这些作品在民间得以流传,从而带动了全民文化活动的活跃, 更能够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 为将来发展、传承艺术事业做出贡献。
3.团队与专业人才队伍的改善。随着国家、政府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当下社会的就业压力的共同作用下, 各地的文化馆(站)也对内部的管理岗位进行了大换血,毕竟,单凭几名工作人员并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只有加大对专业型人才的引进,让这些人才到基层进行实践,锻炼自己,积累经验,才能从实质 上 创新并实践自己的文化产品, 以适应群众的需要, 这样一来,随着人员扩充,工作人员从岗位到基层,逐层的 进 行指导,活动规模也会随之扩大,更具有专业性,群众 艺 术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4.群众艺术活动的时代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所以,任何脱离人民群众的实践与创新都是没有作用的。 这就要求文化馆(站)的工作必须落实到基层, 深入群众来了解当地或是社区的文化状态,使将要开展的活动必须符合群众的需求,如当地老年人居多,文化馆(站)就应承办相应的健康艺术活动;如儿童居多,文化馆(站)就应承办儿童相关的艺术活动。
四、全民艺术普及的新态势
1.传播地位基础化。在传播地位方面,以前的全民艺术普及虽然目的和初衷是针对广大民众,但是在实际传播过程中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全面艺术普及虽然考虑了大众的各种需求,但是在信息传播渠道上,很多民众获取信息并不是那么便捷。而互联网+的提出,为全民艺术的全面普及提供了可能,使得艺术普及的传播得以基础化。以绍兴市文化馆来说,馆内增添多种互联网智能设备,使得老人和小孩通过数据可视化、智能图表等一系列直观的形式对艺术有了充分了解。
2.传播角色主体化。在互联网+提出以前,术馆这些文化载体在全面艺术普及的过程中都是主动向群众灌输和传输艺术知识,但是在群众看来,则处于被动接受中,无法自主参与到艺术活动中。而互联网+给全民艺术普及带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它通过一系列可交互设备与全新理念,使得艺术方方面面体现在群众中。还是以承德市群众艺术馆为例,之前馆内会通过讲座培训和示范教学的方式来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但是普遍反映这种效果不好,群众积极性不高。后来,馆内添置了智能交互设备,并且结合不同群体,通过举办知识竞赛、趣味竞答活动,在一系列智能设备上完成,使得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
3.传播对象多元化。全民艺术普及的对象是针对民众,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因为全民艺术普及虽然知识多且具体,但是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层、不同群体的感受。互联网+可以针对不同群体的兴趣和爱好,制定和推送不同的内容。例如,设立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先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关注人的年龄、爱好、教育程度等,然后再推送大家感兴趣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民众学到了知识,达到了全民艺术普及的目的。
全民艺术普及对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具有重要作用,从宏观上讲,推进全民艺术普及的进度,也有助于推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与精神文化素质,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广泛的、大众化的全民参与性活动引导大众健康向上的生活,归根结底群众才是真正的艺术普及受益者。全民艺术的普及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文化馆(站)开展群众文化的首要以及最终目标。文化馆(站)是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精神文化需求的直接场所,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资料与信息,更可以借助官方举办的活动进行丰富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普及专业知识,丰富群众生活的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与需求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馆的建设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突破保守与陈旧观念的局限性,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扩展自身领域,才能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全民艺术普及活动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灶画;保护;传承;发扬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地处杭嘉湖平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几经沧桑,秀洲人民在创造灿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遍布乡间的灶画纯朴粗犷、造型夸张、色彩艳丽,是江南特有的民间美术,也是秀洲现代民间绘画的母体语言之一(秀洲区于1988年被文化部首批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在过去,秀洲区农村每户人家一日三餐全都依赖灶头做成,家家户户都建灶画灶,因而造就了众多的民间灶画艺人,每个村都有三至四名,其手艺为前辈原本传授。打灶师傅先砌灶、刷白,其后用毛笔、木尺、锅底墨灰(现在用墨汁)布局图案,绘制大小不等的框格,最后用白酒调好的三花粉或水粉在框格内画上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图案一般为花卉植物类,如荷花、桃花、石榴、牡丹、万年青等;动物类,如孔雀、鲤鱼、鸳鸯、大公鸡等;寓意类,如暗八仙、聚宝盆等;风景类,如宝塔、日出等;花边装饰类;配有的文字大多为福、喜、年年有余、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等吉祥语。
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得农村生活日新月异,灶画呈现出三种发展态势:第一、紧靠城镇生活的农民,由于城镇化建设,大量的农民由昔日的单家独户,迁居到集中居住的楼层或小区,原先做饭的灶头完全被现代煤气灶所取代,灶画也自然消失在城市化的进程之中;第二、乡村公路比较方便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农民,翻建新的住房后,添置了现代煤气灶,但保留了传统的灶头,他们认为,逢年过节还是传统灶头用处大,但灶画已经部分或全部被印有图案的瓷砖所替代;第三,居住在偏僻地方的农户,几乎家家户户仍依赖着传统灶头过着日子,传统的灶画艺术得以保存。
在非遗项目普查阶段,我们曾走访过秀洲区还在使用灶头的农户,有近60%是既画上了传统的灶画图案,又在灶画、灶箱上贴了印有图案的瓷砖;有20%的灶头不画图案,全贴上了印有图案的瓷砖;有20%则保留了传统灶头的式样,从上到下画满图案。由此可以看出,秀洲农村的灶头在今后若干年不会很快消失,甚至还会延续,但由于灶画艺人的逐渐减少,传统的灶画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局,另一方面灶画正在逐渐被印有吉祥图案的现代瓷砖所取代,而使得这一民间美术渐渐失去原貌。
在我国,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最传统的方式保留在农村。但是,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加快,现代工业文明正逐渐取代古老的农耕文明,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壤正日益消亡。更由于一些地区对“新农村”的片面理解,认为一切都要新,搞一刀切,走极端,使得农村的文化生态环境恶化,传统的文化记忆不再。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切新的民族文化赖以根植的母体和本源。没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妄图从虚无中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已。珍爱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守住我们民族的根,维护我们民族文化的特异性,不被强势文化所侵蚀。
由此,我们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护、继承了“旧”,才能更好地发展、创造“新”,二者并不对立,而是有机地融合、渗透在一起。
为保护、传承和发扬这一江南独有的灶画艺术,近几年来秀洲区的文化部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16字方针,制定和采取了多项计划和措施。
首先,投入资金用于本区灶画艺术的挖掘和保护:早在2004年,秀洲区对全区12名已知的优秀灶画艺人先期立档;2005年和2006年的非遗普查工作中,区文化馆、乡镇文化站以及各村文化辅导员对全区115个行政村进行了调查摸底,全面记录、拍摄了民间灶画艺人打灶、画灶的制作工艺流程和有价值的灶画,搜集、收藏了民间灶画艺人祖传的灶画图案资料,制作了内容详实的系列档案。
其次,加强灶画艺术的研究工作:2008年,秀洲区建立起区灶画艺术研究专题组,由区教文体局、文化馆、站及2024专家组成,负责专业工作。制定了详细的五年保护发展规划,包括陆续建立100位灶画艺人的数字档案并发放从艺补贴;创建浙江省第一个灶画传承基地,邀请民间艺人传授灶画艺术,并在学校开展灶画艺术教学专课;建立一个自然村的民间灶画博物馆、传艺所(建立嘉兴市唯一的民间灶画生态村)。
第三,与农村文化活动相结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弘扬传统的灶画艺术:2005年,秀洲区在“百村文化长廊”――乡村艺术表演擂台赛中首次推出民间灶画比赛。在事先做好的灶头模型前,20多位灶画艺人现场作画。传统技艺与新颖活动形式的结合,吸引了众多的农村群众驻足观看。2006年,秀洲区在开展“新农村嘉年华”系列活动时,举行了第二届的民间灶画比赛。于第一届不同的是,来自各个农民画后备人才基地的小学生们与老艺人一起同场竞技,现代民间绘画与它的母体艺术在同一时空交相辉映。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农村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宣传展示了优秀的传统灶画艺术,并不断引导着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自觉,去发现和保护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由文化部社文司、浙江省人民政府等主办,秀洲区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在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隆重举行。在开幕式上,秀洲区乡间灶画艺术的广场表演,深深吸引了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60多个画乡的200多位代表和专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艺术节还邀请到了8个国家的12位外国民间绘画艺术家参加。传统的灶画艺术,引得他们啧啧称赞,并通过翻译与现场的灶画艺人交流切磋。通过这样的平台,我们不仅展示了秀洲优秀的灶画艺术,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借鉴。
2012年,新的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建成启用,在这个总占地38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中心里,环境布置中到处装饰着秀洲的传统灶画(画在原比例的灶头模型上),引得每个前来参观画展的群众总会在灶头前驻足欣赏,起到了很好的美化、宣传作用。
到目前为止,秀洲区115个行政村,有近150名仍在从事砌灶画灶的民间艺人。通过这些艺人所传承下来的灶画艺术,被有机地吸收融合进了现代民间绘画的创作。2006年以来,秀洲区现代民间绘画先后代表浙江民间绘画艺术作品赴法国、英国、德国及日本等国家展出,新生代的现代民间绘画人数也达到了1700多人。2006年,秀洲灶画被列入嘉兴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秀洲灶画合并入市级项目嘉兴灶画,2007年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在当今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牢牢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承和发展根植乡土的民间文化,才能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先进文化。(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