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弘扬革命精神心得体会(汇总5篇)

2024-07-08 14:37:02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弘扬革命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弘扬革命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一、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大意义

1、充分认识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是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育一代“四有”新人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核心问题。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在全市百万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和造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又一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一重大历史意义。

2、充分认识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紧迫性。应当清醒地看到,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图谋对我实行“两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国内反动势力,也在用腐朽落后的意识形态麻痹人、腐蚀人,同我们争夺接班人。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3、充分认识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现实性。自1994年中共中央颁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来,我市全方位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五个一”工程,强调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三变四性”原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了道德建设实践活动,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但是,由于现实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和思想文化的多样化,面对国内外的消极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一些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的倾向有所滋长,道德失范的现象屡有发生。我们必须用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高尚道德抵制消极负面的影响。

二、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和基本思路

4、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培养和造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四有”新人。

5、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须坚持:(1)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主动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2)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做到以热爱家乡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道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3)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4)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5)分层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段确定教育重点,采取适合不同年龄特点的教育形式,务求教育的实效性。

6、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从课内向课外渗透,由学校向社会延伸,形成内外结合、有机渗透、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体系,做到从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市情教育入手,使学生体验、感悟、认同民族精神的内涵,并内化成学生的行动,在社会生活实际中身体力行民族精神。

三、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7、爱国主义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1)深入了解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是紧密结合的,使学生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的道理,知道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深入了解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知道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懂得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知道“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内容,懂得捍卫国家和领土完整是公民应尽的义务。(3)深入了解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知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8、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点。(1)教育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知道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知道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2)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在五千年历史中孕育了优秀的传统美德。(3)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立新中国的奋斗中表现出来的革命和拼命精神,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表率,懂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民族精神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9、创新意识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动力。要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汲取营养,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民族精神教育和鼓舞学生。(1)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的民族,懂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道全社会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2)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开拓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知难而上、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意志和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

10、从弘扬唐山精神入手培育民族精神。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重工业名城,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她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唐山作为冀东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她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诗篇。唐山又是一座创造了神话的城市,一场大地震发生后,英雄的唐山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万众一心、重建家园,创造了人类同地震灾害斗争史上的伟大奇迹,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一部唐山近现代史,熔铸了极为丰富的唐山精神。如“铁肩担道义”的大钊精神,开滦工人阶级“特别能战斗”的抗争精神,“三条驴腿闹革命”的穷棒子精神,“万里千担一亩田”的艰苦创业精神,“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些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为我们在青少年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在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

四、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11、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学科都要注意挖掘利用德育内容,找出结合、渗透点,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学校的政治课、思品课和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要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理科课程应结合教育内容,渗透中国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和民族精神的内容。音乐、美术等课程应包含经典民乐、民歌、民族戏剧欣赏和中国画、书法艺术欣赏的内容,体育课程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

12、利用重要节日和纪念日进行主题教育。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主题校(班)会、团(队)会,请革命先辈和各行业的英雄模范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征文、演讲、歌咏等活动,通过晨会、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组织开展集中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经典格言、诗词诵读等活动。要充分利用每年9月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精心组织、精心策划,切实搞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

13、开展经常性教育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长期任务,重在经常,贵在坚持。要通过经常不断、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在全市要围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广泛开展读百部图书、看百部影片、唱百首歌曲、知百个英模、诵百首格言诗词活动。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分层次确定“五个百”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经常性活动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

14、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参观艰苦创业教育基地,了解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和艰苦创业的壮举;组织参观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基地。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心。结合参观、瞻仰,组织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深化教育效果。要充分发挥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

15、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举行国旗下讲话。学校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校园内张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创作体现民族精神的灯箱、语录等,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五、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保障措施

16、切实加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宣传、教育等部门要提高认识,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贯彻党的*精神的重点工作和文化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县(市)区党委、政府领导同志要深入学校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对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要围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定期为学校师生作报告。教育部门要给学校德育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县(市)区宣传、教育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17、各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要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负总责。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保证每周在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安排一次相关教育活动,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校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组织协调学校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共同做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切实加强师德建设,所有教职员工都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表率,主动承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应尽职责。要充分发展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各级校外辅导员的作用。

18、进一步加强德育基地和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各类德育基地,要精心组织面向学生的专题展览、巡回展览;对中小学生集体参观免票,学生个人参观半票或免票。以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市级以上德育基地,向少年儿童免费开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学校收费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参观各类德育基地、场馆、观看影视片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强德育基地和青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继续命名一批德育基地。

弘扬革命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甚至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离自己太过遥远。因此,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尤其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坚定当代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这些人的脑子里,是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一要坚定不移地进行科学理论教育。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不会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通过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等理论教育,开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二要坚持不懈地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要让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还必须培养他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国家命运,并据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近代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产生了思想,而正是思想引领中国共产党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共产党革命史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史。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伊始就响亮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纲领,为争取民族独立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民族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反侵略斗争,取得了民族解放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大学生在全球化浪潮中迷失了方向,爱国主义意识有所淡化,从而导致国家观念、国民意识淡薄,甚至崇洋的奴化思想有回潮的迹象。因此,高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弘扬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邓小平曾经强调:“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各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一要弘扬红色文化,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国近现代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培育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二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用流血牺牲换来的。坚持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的本质要求。离开了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邓小平指出:“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三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要引导大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地把国家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实际行动联系起来,从而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3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革命道德传统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路线。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诠释“国家民族整体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他们把个人的荣辱和国家、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他们这种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是对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生动素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较高,但也部分地存在道德及法制观念淡薄的问题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倾向。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而提升大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水准,确立良好的道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条途径,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使之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二要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教育,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社会是进行公民教育的大课堂,要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和调研中继承和发扬革命道德传统,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向道德信念转化。三要赋予革命道德传统鲜明的时代性,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要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传统美德。要把“国家民族整体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使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4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加强大学生的艰苦创业教育

弘扬革命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继承;弘扬

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识码:A

一、民主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这是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功能所决定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价值目标。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个民族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相互交流、共同创造、并肩作战,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接受和追求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形成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时代精神的内涵

改革开放时期,逐渐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依法办事、面向世界的时代精神。同志强调,“面向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特别需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宣扬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即“五种精神”。这五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改革创新居于核心地位。改革创新是当时代最需要也是最重要的精神,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的。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源泉,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它必须体现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的需求,体现每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它既是民族精神的产物和体现,又丰富、完善和发展着民族精神。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需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主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关系到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我们必须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

(一)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

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的象征。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颠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须以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发挥马克思主义“主心骨”的作用,否则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更进一步提升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指导了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塑造,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心骨。

(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要坚定不移的解放思想

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打破各种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束缚,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用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三十多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提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决策,之所以能够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主要是因为我们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创新的三十年掀起了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解放思想,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打破了“两个凡是”等教条主义的束缚,开启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标志,打破了“姓资姓社”等一系列思想观念的束缚,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模式;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当前正轰轰烈烈兴起,其目的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扫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不断弘扬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须注重教育和实践

国民教育具有系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途径。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需要坚持不懈的在全体民众中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要运用各种载体和形式,开展国史和国情教育、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建设,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社会舆论和传媒要积极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营造浓郁氛围。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应该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渗透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2]金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读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弘扬革命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同化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一直是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的全球战略,其最终目的是要在全球消灭社会主义制度。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宣扬“国家无能论”和“人权大于论”,推行“政治全球化”和“意识形态全球化”,用“全球意识”取代马克思主义,以期达到用资本主义统一世界的目的。当前,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这既为我国赢得了发展机遇,但同时也为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提供了契机。而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特征。面对西方国家的“西化”和“分化”,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必须通过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

二、全球化背景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丰富,既具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性。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必须重点弘扬和培育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开放精神和忧患意识。

(一)爱国精神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凝聚民族力量的动力和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正如所说,“中华民族有着浓厚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我国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今天,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在全体国民中培养三种意识:一是国家意识。没有国家意识的民族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国家意识的国民不可能成为一个爱国者。全球化不可能使国家过时,更不能使国家消失,但是全球化会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我们必须通过弘扬和培育爱国精神,引导人们自觉维护国家。二是民族团结意识。经济全球化通过经济力量影响人们的思想,淡化人们的民族意识。我们必须大力倡导民族团结、平等互助、共同发展的思想和精神,增强人们对民族和国家的向心力,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三是社会主义信念。全球化虽然以西方国家为主导,但并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于“资本主义化”。全球化过程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较量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必胜信念。

(二)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得以提升的关键,更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下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全球化为我国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提供了机遇和条件,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任何国家、民族的创新成果都不会无条件地为其他国家所共享,特别是涉及提升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大创新成果和核心技术,不仅是学不来的,也是买不来的。“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国家的发展也就会永远受制于人。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曾靠着自主创新精神,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民族长期保持着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作为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中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领发展的制高点,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的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

(三)开放精神开放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开放时代,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更加密切,其发展对世界整体的依存度也赿来趆高。在这个开放时代,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闭关自守,将是没有前途的。纵观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高度开放。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们,国家什么时候开放,什么时候就会强大,什么时候闭关自守,什么时候就会落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汉、唐盛世,都是当时我国最开放的时期。相反,走向近代的中国开始闭关自守,导致贫穷和落后。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重要标志,中国步入了全面开放的新时期,这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综合国力迅速提升。面对全球化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开放精神,以世界眼光和更加开放的心态,不断丰富对外开放的形式和内容,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融入世界发展潮流的过程中,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四)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积淀的民族精神之一,体现的是忧国忧民,把祖国、民族的生存放在心上的一种情怀和对国家、民族的一种强烈责任感。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民族。古代就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国带来许多挑战。从国内来看,虽然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但是离全面小康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党的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还存在某些不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从国际上看,面对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西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扼制战略,从借助“中国”,影响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到利用外部压力干扰我国民族团结及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并把这种忧患意识变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建设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才能在应对来自国内外各种挑战的过程中,赢得主动。

三、全球化背景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策略

全球化背景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民族文化个性、立足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顺应时展要求和具有世界发展眼光。

(一)坚持民族文化个性,在保持民族文化独立性的基础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中的独特部分,它之所以历经沧桑几千年,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并不断地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就是“因为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实践智慧、审美魅力和生活情趣,始终保持着源远流长、兼容并蓄的文化个性”。民族精神植根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深深打上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局中,思考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必须重视中华民族文化个性的弘扬与培育,特别是在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中不能失去中华民族文化的个性,要始终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因为只有个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二)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根基。在全球化背景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注重在全体国民中加强三方面教育:一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代青少年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一般对中华五千年的悠久文化缺乏深刻的了解。应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体现在教育全过程,提高青少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历史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一个不懂得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革命传统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的,更不可能自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部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创业史。“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要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取得胜利的革命历史,以培养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三是传统美德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倡导的国家整体观念、天人合一思想、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尊崇道德人伦的价值观等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同样必须加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三)顺应时展要求,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统一,既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又具体存在于时代精神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顺应时展要求,不断对民族精神作出新的概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党又在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新的目标,需要新的民族精神作底蕴。首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中华民族面临的共同事业,完成这一光荣的历史任务,需要在全民族中培育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事业,需要在全社会弘扬和培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再次,全球化时代是科技、竞争、开放并行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在全民族中大力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竞争精神。

弘扬革命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性质以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特点决定的。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性质和任务看,能否顺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而全面发展自然包括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培养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较高的政治素质既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坚定的理想信念,较强的政治参与能力,也包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当代大学生是先进文化、先进知识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者。他们的政治素质特别是民族精神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要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优良革命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主精神的任务。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身就承担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

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特点看,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以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主渠道。一个民族要培育出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必须进行长期、艰辛而有效的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而高等学校作为人类文明传承和创造的基地、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担负着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主要渠道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及2024部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予以了高度关注,先后颁发了《202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2024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2024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通知》《2024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问题》《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2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适应主要中心工作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各高校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2024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进行增强“四化”信心的教育、改革开放的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人生观大讨论活动,进行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同时,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各高校也做了大量探索,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改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由于学校没有专门202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课程设置,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各类教育和活动中,特别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各门课程中都2024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有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传统美德教育、人格理想教育、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等,在《思想概论》课中包含了如民主科学的信念,革命乐观主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等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中2024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于冒险、富于创新等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中真理观、唯物史观、群众史观、社会与人的发展等也包含有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内容。

但也正是由于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没有专门的课程体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其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着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简单与爱国主义教育、国家观和民族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混同甚至被替代的现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没有突出,甚至有被忽视、冲淡的现象;与其他教育相比,教育渠道和方法上的改革与探索不多,仍停留在课堂教学、理论教育,影响了教育效果。而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难以适应时代变化提出的严峻挑战的。如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等在给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员跨越国界交流增大的同时,也造成了民族国家之间和社会阶层之间经济差距的扩大,使大学生产生对本民族认同的弱化及其民族精神的低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面临着如何从封闭走向开放、正确处理全球化与民族化、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培植开放意识、开放心态的难题;信息网络化条件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上的优势,大肆向发展中国家兜售自己标榜为全人类的政治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而高等院校是他们渗透的重点,正处于思想形成期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此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也将可能导致“教育帝国主义”,从而使发展中国家民族教育被扭曲。所有这些,都对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而增强其教育效果,成为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效果的关键所在。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针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抓住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的机遇,通过目标强化、内容优化整合以及方法、手段改进等方面改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挥其主渠道的作用。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突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但在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着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忽视或简单当作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的问题,因此,必须突出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教育,围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样,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才能承担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任务。

其次,高校要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优化整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要充分发掘其中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资源,密切联系实际,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渠道的作用。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应针对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比较注重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国家、集体观念淡薄,法治意识不强,民族整体意识和民族价值观受损等现象,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为人民服务道德观和义利观的教育,加强法制意识和法律知识教育,促进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中国近现代史、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的教学中,结合近现代中华民族谋求民族独立、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历程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情、世情,开展爱国、理想、成才、创业、奉献教育,开展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以此培养现代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继承传统的民族精神,将传统民族精神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提炼民族精神,实现民族精神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加深对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信心。

再次,高校还应改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以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是教育方法的单一,因此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法是提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效果的保证。我们要克服以往满堂灌的单向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巨大成就进行教育,“拿事实说话”,使受教育者提高认识,加强修养;也可运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师生开展交流和探索,实现理论教育的双向互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2]通过比较教育,揭示中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异同,客观评价中西方各民族的民族精神,克服自身缺点,吸收他民族长处,更好地认清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种种谬论,揭露其在民族问题中的反动性和欺骗性;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的重视理论灌注、轻视实践的教育现象,高校应该从提高认识、拓展社会实践范围和内涵、精心组织策划、认真总结提高等方面加强和改进社会实践教育,发挥其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的积极作用,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此外,还可运用目标激励、竞争激励等激励方法调动广大大学生发奋学习、投身实践、乐于奉献的激情,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最后,高校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手段的科技含量。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从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教科书内容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向现代网络化多媒体教学转变,教学模式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着开放式的网络化教育转变,教育思想正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着以多媒体信息网络(数字图书馆、网络学院等)为主要信息源的终身教育发展,教学内容正从使用科书、内容相对固定陈旧向着既要保证基础、又要不断创新、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教学组织形式正从固定的一维层次结构向着二维矩阵式灵活结构发展。[3]信息网络技术为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适应教育信息化趋势,实现网络化。这要求我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手段,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与科技化,提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效果。电视广播的广泛覆盖、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以及教育情报检索和数据库的建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现代手段,也将促进大力宣传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开展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先进伦理道德和法制思想等教育;而通过建立网站、网页开展教育,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新方法、新手段,把传统教育与网络新技术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的及时性和实效性,推动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参考文献: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2(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