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推荐5篇)

2024-07-08 19:03:05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心得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范文第1篇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1 ??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阻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

?? 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但只要学会时刻调整就可以了。

??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发展更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积极乐观地生活,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了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院环境等。

??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句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灵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2

?? 我把自己定位为终生学习者。也就是说,如果我的存在不被任何人记得,在宇宙的浩瀚中短暂而不留痕迹,那我最想做的事情,便是理解这个世界。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是我与生俱来或童年环境2024所有拥有的,为此我感到非常庆幸。毕业以来,我除了工作需要的产品设计类,另外也接触了很多学科领域,杂食者,什么都想触碰想触摸,都想了解背后的原理,都想运用于生活中,想体验不同人的生活想接触不同的“世界”,所以觉得时间不够用,觉得顾此失彼,觉得留给每天晚上精进的时间太少太少。所以陷入彷徨、焦虑、孤寂等负面情绪时间黑洞,消耗太多的精力,长此以往也降低了自己的平均幸福水平。

?? 也许是积极行动带来的好运气,近两个月开始了以考研为目的的心理学学习,接触新领域,新鲜而有趣,虽然每天看和思考的时间不多,但确实是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自己的情绪、动机与人性本能上。尤其看了哈佛幸福公开课程,从新认识到一直被忽略的常识,或者应该说通过课程了解了常识背后的机制,知晓了为什么,从而更认可了“常识”,我希望能在信息洪流中紧抓不放这些常识,并进一步理解。

?? 古语云“攘外必先安内”,最近意识到不能只是在自控力上东打一炮西挨一枪,也不能只在思维上锻炼出批判性。我需要的是系统认识与运用,系统的对“我”是如何运作的,如何才能使之运作得更良好,更逼近与“我”的目的进行探究,不求简单的答案,但求深入全面思考后,把握之。

?? 接下来我希望,给乐观的想象长短期目标实现过程和结果,在这基础之上制定带上时间坐标的计划,给生活再做减法,给自己提供舒适积极的环境,然后持之以恒的享受其中和幸福。

??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3

?? 20xx年的这个夏天,本人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区教委组织的幼儿教师“幼儿心理与教育”和省里组织的“心理健康c证”这两次培训。通过这两次的培训学习,让我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又有了一个更为全新的认识,我相信,这次的培训学习不仅仅只带给了我理论高度的提升,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延续。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范文第2篇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1 ?? 教师进修学校于20xx年暑假举办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本人有幸参加了三天的学习。虽然时间不长,却从中收获了一些实用的知识。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颇有益处。在此阐述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 一、通过学习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专业常识。

?? 作为一名班主任,经常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以前,我也知道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及时关注,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本人学的并不是心理健康专业,平时与学生接触时也只是以自己的大致理解去处理一些问题。并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个专业性的'高度上。而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要想真正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首先自己得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不能靠直觉,不能盲目摸象。

?? 二、通过对儿童的性心理学习,我释然了平时的一些困惑。

?? 我对儿童性心理这堂课受益匪浅。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学习,让我掌握了在生活中如何与自己的孩子谈论性知识。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去对待。二是,通过学习,我能够解释一些在平时的教学中碰到的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奇怪的性现象。

?? 三、通过室外心理活动实践,我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的活动开展方式。

?? 这次学习不仅有理论传授,还有心理活动实践。通过一些具体的室外活动,让老师们放松心情,互相了解,增进友情。在这次活动中,我认识了一些同行,也掌握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游戏,可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 总之,非常感谢xx区进修学校为我提供了这样一次学习机会。让我在担任班主任的道路上又成长了一次。

??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2

?? 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

?? 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

?? 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 以上,是我的体会,收获是巨大的,体会可能肤浅,一点建议仅给同行们参考,当然,切记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身体健康!重视我们自己的心理,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开阔的心境,良好的心态!

??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3

??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我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我,又理解自我,有自知之明,即对自我的本事、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我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我的生活目标和梦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我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我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我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梦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我十全十美,而自我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我过不去;结果是使自我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我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十分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确定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

??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资料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构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此刻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终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此刻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此刻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境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构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供给给学生的文化知识,仅有经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构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本事、适应本事的构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坚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2024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梦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靠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本事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构成心理障碍,异常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 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

?? 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齐,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 1、坚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本事,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2、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坚持进取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当贴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本事。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必须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必须的成功。 ?? (一)建立进取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我观念问题。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经过个体的自我分享,会意识到原先别人的许多问题与一向困扰自我的问题是相似的,这样就会减轻心理负担,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建立进取的自我观念。此外,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提高,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能够增强自我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中构成新的自我观念,在团体活动结束后也会促进个体更好地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

?? (二)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团体心理辅导的进取目的在于发展的功能,这是咨询心理学遵循发展模式的直接体现。经过团体活动能够改善成员的不成熟的偏差及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尤其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能给予正常学生以启发与引导。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能够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与自我2024的事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能够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组成员的相似境遇使得团体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必须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动中成长。

?? (三)提高人际交往本事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形式。人际交往的体验如何,是影响个人社会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心理学家丁瓒曾说,所有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的不适应造成的。2024资料显示,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培养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本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训练中,成员能够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决定,怎样表达自我的意见等。经过小组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我、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 (四)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对组织的管理有重要影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经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增进理解,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许多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辅导方向上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团体开始转向了发展性团体,这些都是进取变化。

?? 另外,有研究者把心理辅导从即时影响转向了辅导后的长效影响,这为大学生今后良好人格的塑造起到了进取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日益成为我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安全教育心得听了某某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报告,我感到资料很精彩,讲的很全面,所举案例让人心境沉重,看后感触很深。使我感受到“学校安全重于泰山”。学校安全事关全体师生的生命和财产,事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 在此,谈谈个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体会:

??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安全工作职责制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安全工作,学校“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精神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为此,我校确定了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以树立安全意识为主线,以强化层层管理职责制为核心,以落实具体措施为重点,及时全面排查、清理和整顿学校内安全隐患,努力创立一个管理有序、防控有力、整改迅速、环境安定、校风良好的安全礼貌学校,确保学校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及生活秩序中稳步发展。

?? 二、强化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安全工作的重点是及时消除隐患,加强全校师生的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为此我们提出要树立六种意识、开展“六防”教育、克服四种疏理、坚持“四不放过”、营造“四讲”氛围。六种意识:即“大于天”意识、“职责”意识、“忧患”意识、“第一”意识、“防范”意识、“共管”意识;开展“六防”教育,即防盗、防火、防震、防溺水、防触电、防交通事故教育活动。营造“四讲”氛围,即利用横幅标语、学校广播、班级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了一个“人人讲安全,处处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浓厚氛围。

?? 三、建立各种报告制度,加强安全管理

?? 1.建立安全工作日报告和安全整改通知书制度。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范文第3篇

摘 要: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方法适应了这一要求。此方法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需要独特技巧,并要求教师关注相关事项。本文通过分析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特点,提出实施体验式教育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中职 心理健康教育 体验式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教学大纲2024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定如下:学校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或援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配置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设施。

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提倡探究式学习。中等职业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针对中职德育课堂上普遍出现的缺乏体验和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如何改变教师自我中心,关注学生需求,关注学生在德育课程中的体验程度,关注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者关注的问题。

一、中职心理健康课的特点

1.心理健康课需重视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灵的境遇,不同于与其他学科,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在于关注中职生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管理、实施自我管理、职业选择以及情绪调节等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中职生身心和谐发展。为此,教学的重点应是知识的应用,单纯的知识讲授在很多学科都可以奏效,对心理健康课却不适用。知识没有内化和体验实践,是无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

2.心理健康是自我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情绪和情感, 即“助人自助”。教师应该积极提高心理体验情境,提供指导和协助,这也是教师主体地位的体现,即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各种心理情境,通过引导来使学生实现自我感悟,达到认知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3.注重同龄人间的教育

学生对课程内容感悟分享的过程也是同学间相互学习的重要方法。同龄人间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相近,使这种教育方式更适合学生学习和解决相关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多体验、多感悟、多分享,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体验的重点就是实践。体验式教学就是关注实践,就是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和感受来认识、掌握知识或技能,要求通过唤起学生记忆表象来进行教学。笔者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以下环节。

1.心理创设情境是前提

新课程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体验式教学就是通过团体情感互动而产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得经验和感悟。

在实践中,心理情境创设的首要因素是关注活动形式。相关情境的创设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是否自然地表现自我,是否能激发真实的心理体验,取决于教师模拟的心理环境。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相应的教育活动并加以创造,使之适合所用中职生。

2.感悟分享是关键

心理活动后的感悟分享环节是学生认知成长的重要过程,是心理活动课的点睛之笔,学生的体验将感官经验升华为认知观念,然后将活动课的影响扩展到中职生的日常生活中,强化新意识、新观念。

活动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分享环节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有些学生不愿意开放自己,不愿意谈自己,对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心存顾虑,可能会出现欲言又止的情况。此时更需要教师机智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在不破坏规则和不暴露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3.课后反思反馈很重要

课后反思也很重要。学生在活动中作为主体所得到的感受可能会受到性格和环境的影响而不同,或者因为认知不全面而不同,课后反思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更真切地审视自我,以更冷静的态度对自我进行再认知,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心理、行为认识更客观,完善自我教育。另外,学生通过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进一步深化自我认知,达到内心成长和人格完善的目的。

学生通过写日记、记录活动感受或感想,可以发现新问题,也可以认知更多,形成价值观,作出积极的选择。如某学生在“认识自己”章节中的“戴高帽”活动感受里写道:“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默默无闻,一无是处。我今天才发现,我还是有优点的,没想到我的同学们会认为我有那么多的优点,看来我得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职教生涯只是我的另一个生活的起点而已。”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

一、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内涵

心理健康课堂的内容一定要从学生的问题逻辑和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当下最渴望得到帮助的问题,并且这种问题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共鸣,引发讨论。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设计应该从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出发。

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课堂应该优化学生的活动过程,营造开放、欢快、接纳和尊重的气氛;提供师生、生生坦诚交流、分享的平台;创设包容、合作、生成和鼓励的心理环境;形成平等、民主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心理健康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是指从学生问题逻辑和生活逻辑出发,以“活动”为载体的“感知—分享—感悟—践行”的结构流程的教学模式。简言之,为实现师生和谐发展和心灵共同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内容上必须精心选择,注重身心和谐。在活动过程中应注重充分交流分享,强调心理环境的和谐。

二、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

1.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为“感知—分享—感悟—践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价值多元,重视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和建构性。它否定了传统课程的预设性、静态性,认为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奔跑”,是在教师带领下师生共进、相互鼓舞的奔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呈现开放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是情绪调节、情绪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强调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分享,重视开放的、互动的、共同的对话,学生的答案没有绝对对错之分,只要是真实感受和想法都应该可以尽情地表达,在对话交流中产生心灵的碰撞。

2.心理健康教育观为“感知—分享—感悟—践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在于传授多少心理学知识,而在于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发展有指导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学生潜能开发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生成(而非预设)的过程,强调人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而非“教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需要在学生自我的逐步生成过程中流动,课程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面临众多未知的、偶然的因素,自我的每一步新生都伴随着课程的不断设计、更新和扩展。

三、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目标

1.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应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关注热点组织活动内容,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生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实体上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以保证有效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

2.促进师生心灵的共同成长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目标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以学生潜力的挖掘和培养为立足点,关注发挥个人潜能和个人心理能量的增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开发学生心理潜能。通过创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让学生充分地张扬个性,在师生、生生真诚的对话和充分的分享中,促进师生心灵共同成长。

四、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框架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智能得以开发和人格得以塑造为宗旨;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促进学生身心和谐。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应有以下四个环节。

1.感知

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运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来形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目的。选取的活动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那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既生动有趣,又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如心理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

2.分享

教师应创设相互信任、关心、理解、接纳的人际交往氛围,给学生留足思考、体会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并在学生似有所悟、似有所感的时候相机组织交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大胆地说出来,把自己的体验、情感与老师和同学们进一步分享。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灵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愫。从而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教师应以朋友的角色参与讨论,帮助发言学生澄清自己要表述的真实意义,引导学生考虑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思路,不追究发言内容的错误,只注意问题解决的方向,多用鼓励性语词,避免批评与责难。可采用以下句式:你觉得……你似乎……根据你的经验……据你所知……你想说……你的意思是……我觉得你……可能你觉得……我不敢十分确定,你的意思是不是……我猜想你可能是……这是你的感觉(意思)吗……等等。

3.感悟

心理健康课堂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提示,最后引导学生和大家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和启发,帮助其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学生的体会也深刻得多。领悟是学生克服心理不适应、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它往往伴随有深刻的认识飞跃。即使学生的自我升华还比较幼稚,教师也不可越俎代庖。

4.践行

心理健康课堂的最终目的是“助人自助”,即通过体验和分享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力量,实现学生体验和反思下的自我成长。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结束环节可设置相应的行为训练,或在结束时布置联系生活实际的作业,鼓励学生将所了解的或掌握的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和技巧,内化到生活中,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从理论的高度去指导实践,最终转变为自身的行为和能力,实现完善个性、健全人格的目的。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要取得满意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标,有赖于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互动,以提供给学生各种体验或经验,而不是仅仅由一方向另一方呈现教材。它更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并从中获得新的经验。同时,还重在学生的经验分享。在活动情境中体验情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经验的理念,是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设计和实施的重要指南。

五、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评价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人格;社会支持

1 前言

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Ed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3个部分。生活满意感是个体对总体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质量做出的判断的程度;积极情感是指乐观、愉快、自尊、合群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会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而且还有助于增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消极情感是指抑郁、焦虑、紧张等消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会减弱免疫系统的功能,而且它在某种程度上会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相对独立,其影响因素也是不一样的。个体对总体生活质量的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消极情感越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就越强。国外的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内从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本研究拟从大学生的人格、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进一步论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其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

2 研究一

2.1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2 对象与方法

2.2.1 被试西华师大大学生256人,其中女生145人,男生111人。

2.2.2 工具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验工具,来评价被试对于幸福的陈述。由段建华(1996)修订。量表包括33个条目,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量表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48~0.78之间,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为0.56~0.88,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91~0.95。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艾森克人格卷简式中国版(EPQ-RSC),包括精神质(P)、外向性(E)、神经质(N)和说谎倾向(L)等4种人格因素。

2.2.3 程序以班为单位,团体施测于被试。由主试讲解指导语,在学生完全理解要求之后,在问卷上回答。所有问题一次完成,数据均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3 结果

2.3.1 256名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和人格上的得分。女生的幸福感分数高于男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人格因素上,女生在外向性得分高于男生,男生在精神质和神经质上得分高于女生,且在精神质上存在显著差异。

2.3.2 不同人格类型被试主观幸福感的比较根据艾森克的人格理论,把人格分为4个类型:外向稳定型(多血质);外向不稳定型(胆汁质);内向稳定型(粘液质);内向不稳定(抑郁质),结果表明在主观幸福感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EPQ外向性分数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神经质分数与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精神质与幸福感也存在负相关。

3 研究二

3.1 目的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2 对象与方法

3.2.1 被试西华师大和川北医学院大学生326人,其中女生189人,男生127人。

3.2.2 工具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在开始评定前,首先由主试把总的评分方法和要求向被试交代清楚,然后让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独立的、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自我评定。测试试卷作完后统一收回。

3.3 结果326名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和症状自评量表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在此基础上对主观幸福感与症状自评量表各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为了进一步分析心理健康各因子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运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发现,SCL-90中的抑郁、强迫、人际敏感、躯体化在主观幸福感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

4 研究三

4.1 目的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4.2 对象与方法

4.2.1 被试本研究随机抽取川北医学院600名学生作为被试,收回有效问卷553份,回收率92.5%。其中男生265人,女生288人。

4.2.2 工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由姜乾金根据Blumenthal等人(1987)根据Zimer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修订的,该量表是一种强调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量表。包括12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7级记分法,总分范围12~84。PSSS条目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3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含有4个条目。社会支持总分由3个指标的分数相加而成,分数越高,得到的总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本次测量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全量表0.86;家庭支持0.83;朋友支持0.85;其他支持0.80。

4.2.3 程序同研究二。

4.3 结果553名大学生在领悟社会支持各分量表和主观幸福感上的平均得分及标准差,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各分量表上的得分最高的是家庭支持,其次是朋友支持。

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各分量表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各分量表均显著相关。

运用逐步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领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都有显著的回归效应,标准偏回归系数与显著相关水平,因此总体的社会支持可大致预测主观幸福感水平。

5 讨论

5.1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国内外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郑雪得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下的结论,何瑛认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也处于偏低,王雁的研究中得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本研究根据GWB的评分标准,发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较低的水平(87≤X≤102),男女生存在显著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就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部分本科生都有考研的准备,但学校的生源又大多来自于农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非常有限,所以他们常常处于考研和就业的两难选择。

在许多学校还存在女生的学习成绩优于男生的现象,这可能与女生在学习期间更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勤奋2024因此,学习的回报能给她们带来成就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程度。此外,影响幸福感的另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人格因素,2024研究表明,人格与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外向性与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神经质与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在本研究中得到支持。本研究中女生在外向性得分高于男生,男生在精神质和神经质上得分高于女生,且在精神质上存在显著差异。调查结果也表明EPQ的外向性分数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神经质分数与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外向稳定特质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是最高的,而内向不稳定的个体的幸福感是最低的,这是因为很多具有外向特质的个体,他们能够及时的将自己的不良情绪或压力通过适当的方式宣泄,而内向的个体容易造成负面情绪累计,从而降低他们生活幸福感,可能与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是密切相关的。

5.2 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国际心理学大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其中有一条是具有幸福感,2024的研究也证明了心理健康对主观幸福感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心理健康状况越低下,主观幸福感水平越低,这在本研究中得到支持。大学生在SCL测试中.躯体化、抑郁、焦虑和强迫上的得分高于中国人常模分数。实际的访谈中也发现大学生中睡眠障碍的群体呈增多的趋势,大部分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症,就业前恐惧症等等。特别是一些学习不理想,对自己要求较高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与他们目前所获得的成就反差特别大,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考试的恐惧感和前途的焦虑感,很多学生在临考前还伴有一定程度的睡眠障碍。大学环境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竞争氛围,学生的评价不在是一个单一的模式,很多学生希望能在各个方面有所发展和突破,但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又缺乏清晰的认识,担心失败,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有限,对于来临的机会不能很好的把握,这造成学生对自我的接纳程度不高,有部分学生还有一定程度的抑郁症状,这些原因都可能造成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分数偏低。本研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症状自评量表各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也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运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发现,SCL-90中的抑郁、强迫、人际敏感,躯体化对主观幸福感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说明以上几个因子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极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