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总结内容页

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整合5篇)

2024-07-10 05:02:03工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现将《建设银行2024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我工作转入经常化、制度化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各行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遵照执行。

附件:建设银行2024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转入经常化、制度化的实施意见根据国家人事部统一部署和人职发(1990)4号文件《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的精神,结合建议银行实际,现就建设银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转入经常化、制度化的2024问题,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建设银行首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已经结束,从国家人事部下发4号文件起,各行要在逐步完成复查、清理指标、投岗、考核等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二、要正确理解文件精神。4号文是贯彻治理整顿、深化职称改革的政策性、导向性文件,中心突出了设岗、考核、聘后管理,坚持了聘任制的基本原则,是健全专业技术干部管理制度的配套措施,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为建设银行深化职称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指明了方向。在贯彻执行前,各级行要组织2024人员认真学习文件,统一认识。

三、认真搞好复查验收工作。根据人职发(1989)4号文件要求,各行对首次评聘工作要认真进行复核。通过复查,清理整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开展经常的评聘工作做好准备。总行将对复查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将检查是否合格,作为能否开展经常性评聘工作的前提条件。

四、要扎扎实实做好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工作。做好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工作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前提和基础。各行要应用职位分类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工资总额和工作需要,按照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工作性质、责任大小、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因事设岗。从现在起,凡是没有设置专业技术岗位的要认真设置,岗位设置不合理的要进行调整。在做好岗位设置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经常性的评聘工作五、进一步明确、落实岗位职责。在按需设岗的基础上,明确、落实岗位职责的工作任务、职责权限、任期目标和所具备任职资格的条件,使受聘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做到有职、有责、有权。并以此作为考核、评审、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六、严格聘后考核制度。为保证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要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考核,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总行拟定了《专业技术干部考核办法》(高级师)。各行可参照总行的考核办法,根据人职发(1990)7号文件的2024规定,结合本行的实际情况,拟定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办法。考核工作要坚持政治标准,以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任期届满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作为晋升、续聘、低聘、解聘的主要依据。并建立健全考核档案。

七、改善宏观控制办法。转入经常化后,增补聘任各级专业技术岗位数额所需增资总额已列入国家增资计划将专项下达,并列入各主管部门年度工资总额计划。总行对各分行今后不再采取层层下达宏观控制指标的方式,而是在国家人事部每年批给建设银行的专项增资限额内依据各行的业务发展规模、人员构成、岗位设置并考虑自然减员、调动、解聘等因素,在全行范围统筹调剂使用。各行要认真清理首批下达的宏观控制指标,将指标转换为岗位,做为设岗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并根据本单位事业的发展,工作任务、人员变化提出增补、调整岗位的方案,报总行审批。总行在国家人事部下达的增补岗位数额及所需增资指标内,根据全行高、中、初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在逐个单位审查复查、考核、清理指标1、设岗四项工作完成的基础上,批复增补,调整岗位方案,下达增补岗位数额及所需增资指标。

八、加强聘任管理工作。总行进一步加强对评聘工作的领导,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2024职称改革的政策规定,彻底清理首次评聘工作中制定的一系列不符合规定原则和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细则、规定、办法。针对首次评聘工作中涉及到的2024问题,尽快完善2024规定,建立健全相应的聘后管理制度。

九、重新组建评委会,进一步改进评审方法。根据总行修定的《评委会组织法》的原则,重新组建评委会。总行组建高级评委会,负责申报高级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评审。中、初级评委会报上一级人事部门批准组建。评委会的评审工作每年举行一次。各级人事部门要加强对评委会工作的监督检查,提高评审工作的透明度。改进评审方法,对不同系列,不同层次各有侧重、实行考试(含答辩)、考核、评审相结合,客观公正地测定申报人的任职条件和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水平,择优选拔人才。总行将组织申报高级职务任职资格人员进行论文答辩和外语考试,组织申报中级职务任职资格人员进行专业考试和外语考试。各分行组织申报初级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考试,将考试作为促进人才成长、创造平等竞争不环境的重要条件。

十、要坚持思想政治标准,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必须严格掌握思想政治标准,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要求参加评聘的专业人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热爱建设银行工作,遵守职业道德,讲求奉献。思想政治条件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不得评聘专业技术职务。

十一、学历和资历。为了保证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构成的合理性,转入经常化后,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必须严格坚持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和《实施细则》所规定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历和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资历等基本任职条件。

对国家教委承认的全日制正规大、中专毕业生实行见习期满考核定职。即毕业分配工作专业对口,见习期满,经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对其德、能、勤、绩全面考核合格后,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不需再进行评审。具体规定是:中专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可聘任“员”级职务;大专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三年(含见习期一年)可聘任“助师”级职务; 大学本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可聘任“助师”级职务;硕士学位或双学士学位取得者,从事本专业工作二年可聘任中级职务;博士学位获得者,可聘任中级职务。

国家教委承认的“五大”毕业生,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必须经过相应任职条件的评审。

“专业证书”持有者可以证明他接受过本专业培训,学习过某个专业大专层次的理论知识,其专业技术水平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不能作为学历依据。

先参加工作后取得学历的专业人员,其申报评定任职资格的专业年限不能连续或折半计算,只能以毕业后从事本岗位专业工作的时间计算专业年限。

十二、不拘一格选拔人材。为广开才路,积极为优秀中、青年人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对确有真才实学,在专业技术工作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而不具备规定学历条件的专业人员,经严格考核,可不受学历、资历的限制,评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为此总行制定了申报高、中级职务的《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破格办法》,经国家人事部审核同意后即可执行。

十三、调动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评聘,由调入单位负责办理。系统外调入建设银行的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1)若不改变职务系列仍从事本专业工作,经过现岗位工作一年时间考察,由本人提出申请,经调入单位考核、评审确认任职资格,按工作岗位需要聘任相应的技术职务;(2)若变更工作专业,应在现岗位工作一年以上,按现岗位的管理办法和任职条件要求,重新考核,评审任职资格,聘任相应的技术职务,并按新聘职务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系统内调动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工作需要重新聘任。调出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原聘任职务自行解除,只介绍其任职资格。

十四、行政领导(副处级以上)一般不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确因工作需要兼任的,必须符合相应的任职条件,履行相应的岗位职责,占用本单位的专业技术职务数额,按干部管理权限办理兼职手续。总行管理的干部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的,由所在单位写明兼职理由,报总行人事部批准;分行管理的干部兼任专业技术职务报所在分行人事部门批准,并按规定程序评聘。

十五、达到离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2024规定办理离退休手续。转入经常化后,不搞“评后退”,即达到离退休年龄的专业人员,不应再评定任职资格后才办理离退休手续。

十六、2024统计员、计算机软件人员、经济员的资格考试,要按国家统一规定执行。当地有统一要求参加考试的,各行应积极组织报名参加。考试合格者,不再进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领取由国家人事部统一印制的资格证书,全国范围有效。

十七、要严格划分经济专业工作岗位和一般经济工作岗位的界线,从严控制经济专业工作岗位的设置。经济专业工作岗位系指在建设银行经济管理,工作中,需应用经济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行使计划、决策、指挥、监督、协调和调控职能的工作岗位。凡从事一般经济工作与建设银行业务不是紧密=相关的, 不能列入建设银行的经济岗位,亦不能作为计算专业年限的依据。

十八、已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按规定程序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委会上未通过者,不得以任何理由通过复议办法去解决,必须按规定程序下一年度重新申报评审。

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十五”期未,xx市编制了《xx市人事人才“十一五”计划和发展规划》,确定了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发展目标。截止到20xx年底,xx市人才总量目标达到了37.5万人,增长约9.37%。各类型单位人才队伍的发展呈现不同趋势:国有企业人才总量逐年递减,党政人才和事业单位人才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乡土人才开发步入正规,非公经济领域人才总量较快增长,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较快,对推动全市科技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成为xx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xx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职务结构逐步优化,到20xx年底,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9.77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52.75%,成为xx市人才队伍的主要力量。

1、专业技术人才总量逐年递增

自20xx年底至20xx年底,xx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由15.22万增长到19.77万人,总量增长3.98万人,年均增长约为8.7%。其中,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由6.7万人增长到11.08万人,在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占有主体地位。

图1 xx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增长图(单位:万人)

?

2、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学历逐年提升

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全市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逐年递增,从20xx年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7.37%增长到20xx年的29.11%。其中,研究生学历人数从1103人增加到1717人,占总数的0.87%。

图二 专业技术人才学历增长图

?

3、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主力军

在全市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才占71.46%,已经成为该市专业技术队伍的主力军。

4、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技术能级结构不断优化

xx市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担任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逐年递增,专业技术职务能级结构不断优化,20xx年初,xx市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684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4.5%,聘任中级职务的有4294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28.22%,高、中专业技术职务的能级比例是1 : 6.3。到20xx年底,全市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12090人,增长了76.6%,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6.12%,聘任中级职务的有63352人,增长了47.5%,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32.1%,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能级比例调整到1:5.2。

图三 高级职务人数增长图

?

5、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xx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极大地推进了全市“双高”(高职称、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到20xx年底,除了执行国家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制度,百千万人才工程,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培养制度外,xx市还先后启动了人才强市百千万人才引进集聚行动计划和人才强市百千万人才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全市已拥有6名国家级高层次专家,73名省级高层次专家和315名市级高层次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0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03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477人,高级职称人才1.2万人。另外,我市国有事业单位有博士学位人才59人,硕士学位人才613人。

6、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

专业技校人才的培养对于增强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xx年底,xx市事业单位有34505人参加了各种培训,占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5.75%,国有企业有2178人参加了培训,占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9.1%,通过多年的教育培训,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学历得到明显提升,人才素质不断提高。

7、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事业单位是专业技术人才最为密集的地方。20xx年底,xx市事业单位有专业技术人才67467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4.13%,如何盘活和用好这些人才,很大程度上决定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xx市从20xx年开始,逐步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以聘用制作为基本用人制度,用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逐步建立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合理使用和科学评价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激发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热情,自我提高的个人投入不断增加 ,促进人才之间的竞争步入良性轨道。

8、非公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快速发展

非公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xx市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非公领域人才数量也快速增长。20xx年初,全市非公经济领域有专业技术人才28180人,到20xx年底发展到110814人,增长了393%,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的56.06,已成为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主力军。

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xx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与苏南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人才密度低

近年来,xx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保持了较快增长。20xx年底,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19.77万人,人口总量为459.25万人,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才的比重是430人。苏南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密度为838人每万人口,苏北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密度为261人每万人口,从数字对比,可以看出,xx市专业技术人才处于江苏中等水平,远低于苏南地区。

2、高层次人才队伍中缺乏领军人物,难以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xx市按人才规划纲要,培养、聚集和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仅有6名,20xx年底,全市“双高”人才总共有1.2万人,仅有二名“两院院士”,博士学位人员也只有59人,缺乏科技领军人物,难以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3、专业技术人才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和专业分布结构不尽合理,影响区域和行业经济的发展

专业技术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要有较合理的结构和分布,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推动区域和行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从区域结构看,xx市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县以上中心城市,乡镇及以下人才量很低,且近90%为中小学教师和卫生人才,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人才则少之又少,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处于低量,第三产业内部的行业分布也不均衡,其中科学研究、金融管理等行业的人才偏低。从专业分布看,教育、卫生、会计、行政管理等类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九层左右。而研究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比例不到10%,影响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

4、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不活,制约人才作用的发挥

虽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但人才活动和人才作用的发挥仍然受诸多因素制约,由单位人走向社会人还需要一个过程,人才就业渠道难以拓宽特别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不活,创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技术人才的隐性流动和能力的充分发挥。

三、“十一五”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展望

“十一五”是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xx市将抓住和充分利用这个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1、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把人才建设提高到关系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走人才强市道路,真正把xx变成人才的磁场,形成以人才推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提升人才的良性循环,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2、加快发展人才总量和专业技术人员总量

“十一五”是xx经济社会稳步快速的发展时期,能否实现xx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是关键。针对人才总量小,发展速度较缓的现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重点应加快发展人才总量,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一是加强基础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确保接受高等教育人数逐年增多,加快人才成长速度。二是抓好人才储备工作,减少人才浪费和防止人才流失。三是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制度,继续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四是继续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深化职称改革,不断推进各类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梯次发展,进一步提升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继续开展专家选拔工作,不断壮大专家队伍,努力建设一支以高级专家为骨干的素质较高、总量适度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展望

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基本情况

(一)全市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开展情况

全国的农民职称评定工作是从90年代初开始的。早在*年国家人事部就专门下发了《2024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问题的通知》,同年农业部下发了《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与晋升暂行规定》。按照人事部和农业部的相关规定,各地的农民职称评定工作陆续展开。我市的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始于1997年,根据人事部和农业部的规定,制定下发了《吉林市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与晋升的实施意见》,部署并开展了首次农民职称评定工作,随后又于*年、*年分二次集中安排部署了申报评定工作。近年来,虽然没有再专门部署农民职称评定工作,但结合全市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职称评审工作,也对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做出了相应安排。除人事部门组织的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外,市科协还于*年部署开展了一次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经过全市各级人事部门的共同努力,十年来,我市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有一批具有相应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农民技术人员获得了相应的职称,为优化我市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保障。

(二)全市农民职称人员队伍状况

据我们这次调查统计,截至*年底,全市具有农民技术职称的人员共有1,845人,其结构和分布情况如下:

从结构情况看:

1、职称结构:高级农民技师23人,占1.2%;农民技师169人,占9.2%;农民助理技师752人,占40.8%;农民技术员901人,占48.8%。

2、学历结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1人,占0.6%;中专学历的133人,占7.2%;高中学历的782人,占42.4%;初中以下的919人,占49.8%。

3、年龄结构:50岁以上的324人,占17.6%;41岁—49岁的236人,占12.8%;36-40岁的821人,占44.5%;35岁以下的464人,占25.1%。

从分布情况看:

1、区域分布:永吉县有农民职称人员210人,占全市的11.4%;舒兰市有584人,占全市的31.6%;磐石市有435人,占全市的23.6%;蛟河市有92人,占全市的5%;桦甸市有247人,占全市的13.4%;昌邑区有2人,占全市的0.1%;龙潭区有247人,占全市的13.4%;经济开发区有3人,占全市的0.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5人,占全市的1.3%。

2、专业分布:从事种植专业的856人,占46.4%;养殖专业的169人,占9.2%;生产加工专业的54人,占2.9%;经营管理专业的203人,占11%;其他专业的563人,占30.5%。(见下表)

专业数额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其他专业

人数85616954203563

所占比例46.4%9.2%2.9%11%30.5%

二、现状分析

从我们调查掌握的情况中可以看出,我市的农民职称评定工作起步较早,但持之以恒地坚持不够,没有形成制度,评后的管理也没有及时跟进;虽然为一批农民技术人员评定了职称,但总量还不多,专业结构也显得单一。无论是从现有农民职称人员队伍的现状,还是从组织管理上,都是成绩与问题并存。

从我市现有农民职称人员队伍现状来看:

(一)虽然具有职称的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小有规模,但总量较少、层次较低,与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数比例不尽协调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人事部门的协调和指导下,截至去年底,我市共为1,845名农民技术人员评定了相应专业技术职称。他们做为我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是,与我市近207.4万的农村人口总数、71.5万农村劳动力总数及1.5万的农民实用人才队伍总数相比,很不协调,仅分别占0.09%、0.26%及12.3%。除总量较少外,其层次也较低。其中,具有农民高级技师职称的仅有23人,只占总数的1.2%;具有农民技师职称的仅有169人,占有农民职称人员的9.2%。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仅有144人,占具有农民职称人员的7.8%,而初中以下学历的达到919人,占总数的近50%。以上数字分析表明,我市具有职称的农民技术人员总量少,人才密度小,学历层次和职称级别也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虽然具有农民职称人员在相关专业和区域都有所分布,但专业结构单一、区域分布不平衡

在调研统计中发现,各专业、各区域都有一定数量的农民技术职称人员从事相关的专业技术工作,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乃至农村建设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但是,从总体来看,专业单一,分布不均衡。一是现有农民职称人员专业类别单一。从事种植业的有856人,占有职称人员总数的46.4%;从事经营管理的203人,占11%;从事养殖业的169人,占9.2%;从事生产加工和其它专业的54人,仅占2.9%;而从事文化艺术、旅游开发等专业的一个人也没有。这表明,我市农民职称评定范围过窄、专业类别较为单一。大多以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及其他一些新兴行业职称评定工作滞后,相关专业具有职称人员还是空白,不利于我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二是现有农民职称人员在各县(市)区分布不均衡。在9个县(市)区和2个经济开发区范围内调研统计发现,舒兰市有农民职称人员最多,有584人,占总数的31.6%,而大多数县(市)区在100-400人左右,少一些的不到10人,个别县(市)区甚至还没有。因此,全面加大农民职称评定工作,解决评定范围过窄,专业类别单一,促进均衡发展,是下一步工作的任务之一。

(三)虽然具有农民技术职称人员为农村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但职称评定应有的激励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具有职称的农民技术人员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村科学技术普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有一大批有农民技术职称人员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如,蛟河市黄松甸镇的刘志国,为促进当地黑木耳产业的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就全市而言,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在开发农村人才资源中应有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现象正如一位有助理技师职称的农民反映所说,“我评上助理职称有4、5年了,该种地还种地,该打工还打工,没觉得和以前有什么区别,所以,对于晋升上一个级别的职称我不太感兴趣。”还有一种现象是农民有的建场办厂、务工经商、带班传技,还有的出国当专家,却因为农民身份、没有职称、在社会上没有得到认可,常常不被人看重,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身能力水平、专业特长的发挥。所以,如何发挥好已有职称农民技术人员的作用;如何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农民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满足他们的需求,使之得到社会的认可,是今后农民职称评定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的政策措施和组织管理方面来看:

(一)虽然有农民职称评定实施办法,但已不适合当前的形势及职称评定工作的需要

早在1997年,我市依据国家人事部和农业部的相关规定,按照省的统一部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时的情况,制定下发了《吉林市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与晋升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评定的范围对象,评定条件及相关问题,使全市的农民职称评定工作有了依据,并在之后的几年里,大规模地部署并开展了全市范围的职称评定工作,使一批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农民获得了相应的职称。但是,随着国家和省、市对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工作和农村面貌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农民已从土地中走出来从事多种生产和经营活动,特别是随着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开展,农村实用人才的总量不断增加,而原有的《实施意见》中的评定范围、专业设置、评定条件及2024规定已明显不适应当前的形势和发展要求,亟待出台新的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技术人员特点的职称评定政策办法。

(二)虽然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已开展多年,但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形成

自1997年算起,全市的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已进行了近10个年头,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组织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形成。一是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各级人事部门依据其职能一直在组织实施农民职称的评定工作,而市科协等单位则按照条条的安排部署,也组织开展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出现了多个部门管的现象,给基层单位带来了混乱,不知所从。二是农民职称评定工作没有纳入全市的人才评价体系。由于重视程度不高,一直以来农民职称工作游离于人才评价体系之外,无论是研究制定工作计划还是部署人才工作时,没有将其纳入视野,处于可有可无或者是可搞可不搞的状态。三是农民职称评定工作没有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尽管农民职称评定工作断断续续在开展,但前紧后松,开始的前几年抓的比较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忽视,缺少连续性,没有象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那样制度化、经常化。各县(市)区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的开展也不尽平衡,有的县(市)区开展三、四次,有的开展一次,有的因某种原因一直没有开展,由此造成各县(市)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差距较大。

(三)虽然开展了农民职称评定工作,但重视程度不够,基层单位和农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宣传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各县(市)区虽然按统一部署开展了农民职称评定工作,但始终处于对上级的安排不得不抓的状况,对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乡镇没有专人抓,认为给农民评职称好比给盲人戴眼镜,看上去漂亮了许多,实则是“花架子”,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一些农民技术人员更是片面地认为,评职称与不评职称都一样,我该干啥还干啥,也没有什么实惠,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没有认识到为农民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意味着其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和业绩贡献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没有认识到有职称的农民技术人员是应用技术的重要载体,是“领头羊”,可以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可以促进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四)虽然评定了一定数量的农民技术职称,但评后管理和使用工作不到位

近十年来,各县(市)区都评定了一定数量的农民技术职称,人数不断增加,队伍不断扩大,在农村建设发展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对于农民职称评定之后的管理和使用还是一个被忽视的薄弱环节。一是缺少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待遇,仅有的一些待遇也难以兑现,使农民技术人员没有切实感受到拥有职称的优势所在,导致了对申报评定职称没有积极性。二是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重评定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绝大多数农民职称人员的技术档案没建立,相关资料没有专人负责2024和管理;后续的业务知识培训也没有及时跟进,直接影响其技术水平的提高。三是没有把农民职称评定引入到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的各环节中,相互脱节,农民职称的激励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三、建议对策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近一半,农业在全市的产业结构中占较大比重。特别是县(市)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农村实用人才数量的多少和素质的高低,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将更加突出。针对全市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规范和加强全市的农民职称评定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开展农民职称评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为农民技术人员评定职称,是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才的需求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视与关心,可以让他们看到学科学、用科学、扎根农村、发展农业的光明前途;也是对从事农村专业工作的广大农民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做出的公正评价和肯定。通过为农民评职称可以发现农村复合型人才,培养更多的后备干部,有助于知识缺乏、消息闭塞的农民群众寻找发家致富的“路标”和带头人,有助于带动、加速农业科技、农村文化以及农村文明的发展进步。为此,各级人事部门及相关部门本身要提高对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等形式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各县(市)区及乡镇从事职称工作的同志要深入到各乡镇、村屯,向广大农民技术人员宣传和讲解开展农民职称评定的意义和相关政策,使基层政府、村干部和农民自身都深切感受到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给农村发展和农民技术人员本身带来的好处,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拥护,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同时,在宣传中还要告诉广大农民技术人员,农民职称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是有所区别的,它只是一个技术称号,尽管给予一些待遇,也仅限定在专业技术工作方面,与自身的物质待遇是脱钩的,取得职称后要获得更好的物质利益,必须面向市场展示自己的才能,以自己的真才实学从市场中寻求和实现自身价值。

(二)制定相应办法,加强和规范农民职称评定工作

适应农村科学技术普及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农村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农民技术人员的创业领域不断拓展,迫切要求对其专业技术水平做出科学评价的新形势,要在认真总结以往我市开展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外地的做法,紧密结合我市农民技术人员的实际,起草制定《吉林市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办法》,对农民技术职称的评定范围、标准条件、评定方式、申报评定程序以及权利义务等做出明确规定,从而解决过去农民职称评定范围过窄,专业类别单一,评定条件不灵活,权利义务不明确,缺乏连续性等问题,使农民职称评定工作有章可循,从而更好地发挥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在加强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扩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量,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实用人才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突出农民特点,科学组织实施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管局面。针对过去农民职称评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事部门要在工作中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搞好相关政策办法的制定及综合协调指导,根据工作需要组建专门的领导机构,农业、牧业、科协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积极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各县(市)区还要根据相关要求组建专门的农民职称评定组织,负责职称评定材料的审核和评定工作,挑选熟悉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公道正派的人员担任评委,确保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的质量。

二是服务为主,简化农民职称评定程序。在农民职称评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民技术人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本着“服务为主,程序简化”的工作方针,简化不必要表格的填写和不必要的评定程序,免收相关费用,减少农民的负担,为农民技术人员申报评定职称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是注重实绩,科学把握农民职称评定标准条件。针对农民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学历较低、实践技能强的特点,在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条件的设置上应“重实绩、轻学历和资历”,把农民技术人员在推广应用实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带领村民共同发家致富所做出的贡献及所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主要评价内容,真正体现出农民技术人员的特点。

(四)创新管理机制,加强农民职称评后管理工作

一是建立技术档案,跟进评后管理。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日常管理服务,建立农民技术人员业务技术档案,对农民技术人员每年的科研成果和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存入本人档案,对其进行动态管理,以增强他们提高自身科技水平的压力和动力,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云南水文;人才队伍;现状;对策

《中共中央2024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公报》均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人才作为支撑跨越式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文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水文不仅要为防汛抗旱和水利工程建设服务,还要为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的服务;不仅要为水利工作服务,还要为农业、工业、交通、环保等领域及社会公众提供多层次服务。因此,如何树立“大水文”发展理念,推进水文工作从技术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从数据服务型向成果服务型转变,从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变,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是云南省水文今后一定时期面临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云南水文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云南水文行业人才队伍现状

1、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1)人员构成情况。截至2015年底,全省水文系统共有在职职工994人,其中党政人员和管理人员56人,占职工总数的5.63%;专业技术人员826人,占职工总数的83.1%;技能人员112人,占职工总数的11.27%(图1)。此外,我省还外聘333名委托观测员。

(2)学历结构。从学历结构看,全省水文系统具有博士学历的有1人,具有硕士学历(含工程硕士)的有65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6.54%;具有本科学历的有406人,占职工总数的40.94%;具有大学专科学历的有327人,占职工总数的32.9%;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有195人,占职工总数的19.62%。从学历结构来看,云南水文系统学历水平总体偏低,特别是硕士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偏低。

(3)年龄结构。从年龄结构看,全省水文系统35岁以下人员共有324人,占职工总数的32.6%;36至45岁有364人,占职工总数的36.61%;46至54岁有278人,占职工总数的27.97%;55岁以上有28人,占职工总数的2.82%。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人员分布较为均匀。

2、党政和管理人才队伍

截至2015年底,全省水文系统党政和管理人才队伍中,具有硕士学历的有1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党政人员和管理人才队伍1.79%;具有本科学历的有26人,占46.43%;具有大学专科学历的有20人,占35.71%;具有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有9人,占16.07%(图2)。总体来看,党政和管理人才队伍学历偏低。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

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看,全省水文系统有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183人,高级职称总数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2.52%;中级职称43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2.54%;初级职称20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4.94%(图3)。云南水文系统专业技术水平总体偏低,特别高级职称技术人员比例偏低。

4、技能人才队伍结构

从技能人才队伍结构看,全省水文系统共有技术工人112人,占职工总数的11.27%,其中技师11人,占9.82%;高级工90人,占80.36%,中级工及以下11人,占9.82%(图3)。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呈倒金字塔型,年轻的中初级技能劳动者占比不到10%,将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

二、云南水文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才引进渠道单一,层次结构偏低

2006―2015年,我省水文人才均通过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引进,共引进228人。其中研究生14人,占引进总人数的6.14%;本科生146人,占引进总人数的64.04%;专科生54人,占引进总人数的23.68%;专科以下14人,占引进总人数的6.14%(图4)。与水利行业其他单位相比,我省水文人才引进层次结构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引进人才学历偏低。2006-2015年,云南水利行业其他单位同期引进研究生39名,占引进总人数的25.16%;本科生113人,占引进总人数的72.9%;专科生3人,占引进总人数的1.94%(图4)。我省水文系统引进人才学历结构与水利行业其他单位相比明显偏低。

(2)引进水文相关专业人才比例偏低。2006―2015年,我省引进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70名,仅占引进总人数30.7%,而云南水利行业其他单位同期引进水文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等本行业专业人员139人,占引进总人数89.68%(图5)。我省水文系统引进专业人才比例明显低于水利行业其他单位。

(3)引进人才生源不佳。2006―2015年,我省引进211等重点院校人数不足10人,占引进总人数不足5%。而水利行业其他单位同期引进211重点院校人数超过100人,占比达70%以上(图5)。引进专业人才生源争夺与水利行业其他单位相比明显处于弱势。

2、人才培养机制欠缺,覆盖范围有限

(1)水文人才培养缺乏统一规划与延续性。水文人事部门负责单位的人才培养管理工作,往往人事部门没有人才培养经费,各部门都是根据自己的部门人员情况,需要做什么工作培训什么,培养经费大多是从项目经费中支出,参加人员也只是自己部门的人员,只注重短期的效益,缺乏长远的规划,管理也比较混乱。

(2)水文人才培养重专业技术人才轻管理人才。水文作为以专业技术为主的单位,长期以来以技术为本位的管理制度,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机会多,但是管理人才的培养机会少,实际上,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给单位带来的效益甚至超过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同时提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才能提高整个单位的工作效率。

(3)水文人才培养方式单一,长期以学历培养为主。1983年水文局开始委托相关院校开办职工培训班、中专班,开始学历教育。截止目前有50人取得工程硕士学位;335人取得本专科文凭,67人取得中专文凭。学历教育改变了云南水文长期知识老化,学历偏低的问题,但水文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升还未能达到预期水平。

3、人才管理不科学,激励机制缺乏

(1)水文人才管理不科学。水文人才管理不科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松懈,岗能脱节。有的部门和分局未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人员迟到、早退等违规现象严重;由于岗位安排不合理,人员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不了作用,使得部分职工对工作逐渐产生厌烦情绪,形成混日子的现象。二是重使用,轻培养。水文专业技术人才多属于事业型人才,钻研新技术、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比较强烈,渴望深造、进修,但水文管理中由于工作任务分配不均,往往工作任务重的人员得不到培训机会,工作任务少的人员反而成为培训专业户,培训机会分配不均,从而影响干工作的专业人才的积极性。

(2)水文人才激励机制缺乏。到目前为止,水文还未出台人才管理办法或相关的人才激励措施,从而导致人才奖励因没有依据而无法实施;在人才的管理上,观念也相对滞后,对人才的重视不够;在人才激励方面主要是以职务职级为依据,一评定终身,平均主义倾向严重,不能有效激励员工,特别是业务骨干的工作积极性。

三、云南水文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1、完善人才引进渠道,提高人才引进层次

一是合理调整现有招聘条件和招聘时间,提高招聘生源素质。近几年,我省招聘都是按照事业单位招聘要求和规定时间统一进行招聘,这是我省招聘生源层次结构偏低的主要原因。每年事业单位招聘都是在7月公告,8月考试,9月录用,这样造成招聘开始到录用时间拖得太长,使一部分素质高、条件好的生源放弃考试机会,转而选择一些能够在未毕业前就能签订就业协议的单位。若招聘公告和考试放在7月份学生毕业之前,录用放在学生毕业后,可以提高应届毕业生的选择范围,有效扩大招生生源范围。同时,在专业设置上,应根据岗位实际需要,规范设置专业岗位,强制规定岗位学历层次(如本科以上或研究生以上),避免因人设岗的现象发生。

二是合理增加人才引进渠道,增加招生优惠政策,创造引进人才工作环境,吸引优质生源。对于一些条件较好的优质生源或特殊人才,可以不参加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直接通过面试聘用,并在工作环境、经济和物质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助。随着国家“互联网+”政策的实施、云南省“五网”工程的建设、水利部“有人看管、无人值守”的水文监测理念和单位“站队结合、巡测加轮班”的水文勘测模式推行,使绝大部分水文监测工作人员不必长期驻守在艰苦的边远山区,可以回到工作环境较好的市区工作,为招聘优质生源创造条件,招聘时可以承诺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为引进水文、测绘、遥感和计算机等专业性强的水文相关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为推动云南“水文信息采集自动化、项目建设社会化、信息中心‘云’化、水文队伍骨干化、社会服务专业化”建设建立人才储备。

三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对拥有科学学术成果、掌握高新技术及水文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成立工作室、项目合作、参与技术攻关、咨询服务、兼职聘用等方式引进人才智力。加大项目带人才力度,通过加大与相关院校、科研机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合作,通过项目、技术合作带人才,逐步解决水文高层人才缺乏的问题。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扩大人才培养范围

一是继续加强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提高在职人员学历层次。单位按专业、分批次组织在职职工学历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和学历层次机构,鼓励在职职工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研究生、博士生考试,对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是突破人才培养模式,与资源优势明显、生源素质较高的高校和单位联合培养。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单位人员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理论知识,水文可以与相关院校开展合作,让高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到水文系统实习,并分配相应专业技术人员予以指导。这样即既可以丰富实习人员实践经验,促进单位技术指导人员的理论知识学习,又为水文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便利渠道。此外,单位还可以根据人才需求派职工到高校进行脱产学习,提高部分年轻人理论知识水平。

三是鼓励职工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提高职工的专业素质。为鼓励职工提升自身文化素质,提高专业能力,拓展个人的发展空间,应鼓励单位职工在不影响正常的工作情况下,考取与工作岗位或水文申请资质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对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职工给予一定奖励。

四是规范管理机构,拓宽培训人员范围,加大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水文应统一人才培养机构,统一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在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同时还应重视对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训,每年在项目经费中预留一定比例的人才培养经费由人才培养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保证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延续性。

3、规范人才管理制度,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结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实际,广泛运用现代人才评价方式、评价手段和测评技术,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分类制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逐步建立类别清、标准高、易操作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

二是规范职称评聘、人才流动、调配制度。改革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实行专业技术评聘分开,建立能上能下的聘用制度,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出成绩;建立“人事相宜,人岗匹配”的用人制度,挖掘现有人才的优点和潜力,使现有人员最大优势与岗位相匹配;建立人员内部选拔、任用、交流制度,坚持重德才、重实绩,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三是建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传统人才观念,建立以工作业绩、社会贡献为主要依据,适宜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分配机制。完善目标考核制度,综合考虑目标的完成程度、对单位、社会的贡献等因素,科学评判人才的工作绩效。加大对优秀人才和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增强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坚持人才在单位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积极解决人才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营造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人才发展环境。

四、结语

水文人才作为支撑水文跨越式发展的第一资源,是践行“大水文”发展理念,实现从“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变,达到“立足水利,面向全社会服务”目标,保障水文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因此,针对云南水文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水文人才队伍建设,改善水文人才引进机制、培养模式和管理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军:对水文测站实现“大水文”的几点看法[J].学术,2015(7).

[2] 李文莉:对国有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1).

[3] 王旋、谭、李晶:探讨地市级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的建设[J].山西农经,2015(1).

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现将山东省人事厅《2024做好**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工作的意见》(鲁人发〔**〕46号)转发给你们,并将我市今年职称申报评审工作2024要求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申报范围

申报对象须是在我市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与用人单位确立了人事、劳动关系的在职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年继续开展乡企职称申报评审工作。

二、申报要求

(一)继续实行个人申报、民主评议2024、单位审查、主管部门审核的申报办法。各单位组织申报2024时,要按照山东省人事厅的要求成立不少于7人的专家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根据专家2024意见,综合考虑申报人员各方面情况后确定人选,经公示无异议2024上报。专业技术人员当年不得同时申报晋升两个系列(专业)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继续落实信息化申报的要求,使用新版“**市职称申报系统”报送申报数据,该系统可从**人事政务网“职称专家”栏“相关下载”中下载安装。

(三)申报时仍使用**年省人事厅印制的统一规范表格(2024样式、说明见山东人事信息网“职称评审”栏)。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材料的报送、受理仍按《2024报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材料2024问题的说明》(鲁人职字[**]6号)文件规定办理。市属高校和民办高校向省高级评审委员会呈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材料前,须先经市人事局审核同意。

(四)专业技术人员要实事求是地填写申报材料和提供各种证明材料,并在《山东省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表》中“任现职后主要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登记(或个人总结)”栏的最后填写如下承诺语:“本人承诺:所提供的个人信息和证明材料真实准确,对因提供2024信息、证件不实或违反2024规定造成的后果、责任自负”。同时要求各呈报单位审核申报材料的职称工作负责人员要在申报人员承诺语后签字确认。各系列的评委会办事机构对不符合要求的申报材料不得受理。未经主管单位人事部门审核把关的材料,不得呈报。

三、标准条件

(一)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标准条件组织申报2024和评审。各级评审委员会要认真贯彻公正、公平和综合评价原则,坚持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评审的主要依据,突出业绩,贡献和自主创新能力,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和转化生产力的能力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使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优先得到培养和重用。

(二)严格破格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标准条件,对符合《山东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破格申报指导条件(试行)》(鲁人发〔**〕15号)破格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须由省人事厅会同高评委办事机构组织专家进行审核并测试或答辩后,单独提交评审委员会评审。破格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按照**市《2024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2024规定的20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