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计划内容页

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整合5篇)

2024-07-09 16:37:01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范文第1篇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根据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质量振兴计划》及《*市实施〈*质量振兴计划〉方案》的要求,现就推进创建名牌产品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主要目标

(一)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重点在支柱行业及地方特色产品中发展名牌产品。经过数年的努力和持续的质量改进,从根本上提高我市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重点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在主导产业、支柱行业中创建一批居行业前列、有较强竞争力和生产规模的省级名牌和中国名牌产品。

(二)至2010年,全市名牌产品总数达到或超过25个,并争取1—2个中国名牌产品,使我市名牌产品的总数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逐步提高名牌产品的质量水平、市场占有率和名牌效益。

(三)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积极开发系列产品,带动配套产品、基础产品的发展。

二、实施步骤

(一)建立名牌产品培育库制度。把基础条件好、有争创名牌潜力和争创积极性的企业列入名牌产品培育库,动态管理,择优2024。*市培育名牌产品申报工作每年进行一次,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如实填报《*市培育名牌产品计划申报表》,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按规定的条件进行预审,报市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审批。在市名牌战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质监部门根据企业情况,组织相关的行业、技术机构和中介机构以名牌产品的申报条件为指导,对列入*市培育名牌产品计划的企业及产品开展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培育工作。

(二)逐级申报名牌产品。积极申报安徽名牌产品,申报安徽名牌的产品一般在*市名牌产品培育库中2024;努力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对已获安徽名牌称号的产品,参照中国名牌产品的条件,制定创牌计划,力争列入年度中国名牌产品培育计划。

申报条件及具体工作程序按*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2024规定进行。

三、明确职责

市政府成立市名牌战略领导小组(组成成员同*市质量振兴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名牌产品培育计划的编制以及名牌产品的2024、审核和监管等工作。

(一)发改委和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要把名牌产品创建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宏观指导。

(二)质监部门要根据企业情况,组织相关的行业、技术机构和中介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育工作,为企业提供跟踪服务,指导和帮助企业完善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三)工商部门要会同2024部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创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加强行业管理,强化商标意识,指导和监督企业产品广告,积极开展争创“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活动。

(四)农业部门要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引进培育推广优质良种和先进的种、养殖技术,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

(五)科技部门要制定科技奖励政策,大力扶持高科技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六)财政、金融、物价、税务等部门要认真落实促进我市经济、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名牌产品发展。

(七)质监、工商、商务、药监、烟草、公安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八)新闻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我市名牌产品,及时报道我市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业绩。

四、奖励办法

名牌产品(包括中国名牌、安徽名牌)生产企业(含首次创牌和名牌到期复审通过企业)在有效期内享受以下政策:

(一)市政府对获得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通报表扬。根据市委、市政府《2024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由同级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JP4〗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0万元;安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2万元。〖JP〗

(二)政府采购时,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地名牌产品及国家免检产品。

(三)名牌产品自动列入各部门打假保优重点范围,享受优先宣传和重点保护。

(四)对列入名牌产品培育计划的企业和产品,各部门及时通报各类质量信息,优先安排参加各种宣传推介活动,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五、监督管理

对名牌产品实行动态管理,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按规定程序要求,经市名牌战略领导小组同意,报经国家、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批准,取消其名牌产品称号,收回证书,并通过媒体公告(其中一年内收回证书的,同时追回已发的奖金)。

(一)经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或者因出口产品质量问题遭国外索赔的;

(二)企业发生重大质量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对用户反映的重大产品质量问题无明显改进的;

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范文第2篇

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

1.落实创设政策。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研究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争取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用地、用电等方面为企业争取相关政策。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充分发挥补助政策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补助项目向优势产区、特色产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倾斜,强化项目监管,确保高效廉洁规范实施。推进初加工设施建设,突破初加工关键技术环节,提升初加工整体水平。积极推进粮食加工减损增效,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烘储设施。加强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改造升级贮藏、保鲜、烘干、分类分级、包装和运销等设施装备。

2.编制实施规划。做好与中央2024“十三五”的决策部署、国务院办公厅2024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农业部“十三五”规划等的衔接,抓紧研究编制并实施《“十三五”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合理、科学、有序地对主要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优化结构布局。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拓展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

3.推进科技创新推广。推进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筛选一批成熟适用加工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选择优势产区建立技术示范点,继续开展科技创新与推广活动。培养造就人才队伍,组织实施好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网络销售、西南地区经营管理人员和青年科研人员培训班。引导各部门、各地多渠道多方式开展科技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主食工业化、休闲农业等培训,培育科技创新与推广、经营管理、职业技能、企业家和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等实用型人才。

4.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以完善农产品初加工、综合利用和主食加工标准为重点,加快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加工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ISO9000、HACCP等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和国际标准跟踪分析,强化质量标准公共服务。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食品和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加工制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培育农产品加工品牌,建立专家队伍,宣传推介品牌创建典型,针对品牌创建开展专业服务。引导地方政府主导,企业、专业协会和合作社等参与的区域性公共品牌创建活动。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将产品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将质量和信誉凝结成品牌,以品牌的影响力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主食加工水平,培育一批产权清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品牌化的主食加工示范企业,推动主食加工技术、产品研发推广,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推介成熟的发展经验和模式。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

5.引导产业聚集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建设经验交流会精神,引导现有园区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完善园区功能,突出园区特色,强化产业分工,促进园区前延后伸,吸引优秀企业向加工园区集聚,共享资源、服务和分工效应。制定标准,加快建设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扎实推动综合利用,重点针对秸秆、稻壳米糠、等外果及皮渣、畜禽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主攻循环利用、全值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开展综合利用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树立典型、总结经验。

6.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产业的要求,搭建各类农产品加工对接平台,为企业销售产品和到主产区、境外直接投资、参股并购提供配套服务,加强政策、咨询、信息、人才、融资、技术对接等公共服务。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联合的名义共同主办第中国农产品加工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区域性经济交流活动,力争打造国际知名展会品牌。进一步加强统计监测工作,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完善数据库与公共服务平台,贯彻执行农产品加工报表制度,组织农产品加工运行的定期分析会商、热点问题研究等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运行信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社会力量提供各类服务,发挥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促进产业发展合力。加强外经外贸培训,开展农产品加工业“走出去”、中欧农产品加工业技术交流、东盟贸易经理人培训、中美市场拓展等外经外贸培训。统筹协调本行业产业扶贫工作,推动与贫困地区加强对接、服务。推动互联网与产业深度融合,建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依托农产品加工信息网建设信息网站群,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上传下达。

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

1.推动政策落实。积极推动《中共中央 国务院2024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2024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业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2024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等政策精神的落实,指导各地出台具体落实措施。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对在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交通区位等方面有发展休闲农业优势的贫困地区,优先扶持发展农家乐、小型采摘园、休闲农业专业村等项目,探索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利益分享机制,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农民脱贫致富。

2.完善基础设施。结合村庄整洁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争取基本建设项目,在城市周边、景区周边、传统特色农区、扶贫攻坚地区,扶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专业村和休闲农业园,实现特色农业加速发展、村容环境净化美化和休闲服务能力同步提升,引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积极争取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着力改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村基础服务设施。促成落实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

3.培育知名品牌。加强顶层设计,落实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完善标准和程序,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创建活动为重点,打造一批最美休闲乡村、田园,培育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知名品牌,并强化后续监管,确保发挥示范的引领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休闲农业的品牌体系。加强行业标准制修订,鼓励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休闲农业特色村、星级户、精品线路等创建与推介活动,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

4.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中华农耕文化,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内涵。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以带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部署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推选工作,加强已认定遗产的动态监督管理,加大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力度。组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人员培训,出版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系列丛书,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

5.加强宣传推介。进一步加强统计监测工作,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完善数据库与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定期分析会商、热点问题研究等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运行信息。从助推农民增收、方便城乡居民休闲的角度,结合时间节点、产业特点和消费人群的个人化需求,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信、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会推介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和线路,依托农产品加工信息网和休闲农业网,建设信息网站群,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上传下达,扩大产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做到春赏花、夏消暑、秋采摘、冬年庆,四季不断,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大力实施农民创业创新服务工程

1.落实创设政策措施。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以及农业部等2024部委2024创业创新系列文件,持续推进农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开发农业农村资源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引导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农业农村补助项目等向农民创业创新倾斜,组织对现行政策的梳理,采用文件重申、媒体宣传、会议部署、工作动态、制定政策明白卡等方式,推动农民创业创新扶持政策落地生根,鼓励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创设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

2.培育创业创新主体。鼓励农民和乡镇企业以创新的形式创办经济实体。利用现有培训资源网络、远程传输、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和培训机构,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职业技能等培训计划,广泛开展农民创业技能培训,培育一大批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筛选培养一批农民创业创新辅导师。积极配合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通过创业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3.宣传创业创新典型。将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勤于耕耘的农民创业创新典型选进行宣传推介,总结推广好典型、好机制、好创意。继续倡导和弘扬乡镇企业受尽千辛万苦、走尽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四千精神”,引导广大农民在创业创新中学习借鉴。

4.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参与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项目展示、发展论坛等相关活动,完成新农民创业创新展览展示活动,开展农民创业创新大赛活动;利用现有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园;利用名村、骨干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和农贸市场,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创新见习基地,制定见习基地的入围条件、组织对接、人员对接、见习管理等条件。

5.构建创业创新服务体系。鼓励各类协会、中介组织和社会机构开展农民创业创新综合和专业类服务,开展各种促进创业创新的公益活动,为农民创业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参加国家中小微企业包括乡镇企业扶持政策落实、化解过剩产能、减轻企业负担等督查活动。

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

1.积极推动落实政策措施。把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任务,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2024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部门分工方案制定落实方案,认真做好农业部牵头负责和参与的各项工作,推动落实意见中明确的各项政策措施。

2.开展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研究提出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方案的建议,引导资金向给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新型经营主体倾斜。积极参与“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创建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融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和体系化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网络于一体的“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形成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

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范文第3篇

依据对市委、当局农业开展计谋和市情剖析,我们以为,施行品牌整合计谋可以促进产物发卖,监视和包管产物质量,凸现规划经济效益,包管企业不时强大和继续开展,缩短与兄弟市州差距,真正让农人增收增资,脱贫致富。

当前,省内各市州的农产物特征光鲜,农业财产化开展势头迅猛。比方把打造“中国泡菜城”作为党委当局“一把手工程”;广元大手笔整合茶叶财产、开展“一亿只土鸡”工程,达州大打“富硒牌”全力开展“大巴山”系列产物等等。“广元七绝”、“凉山三宝”、“南充四绝”等,经过龙头企业引领,使其当地特征品牌知名度不时攀升,市场据有率不时加强,涉农企业集群的不时开展强大带动了种养殖业的规划化、财产化开展。

固然我市施行农业财产化起步较晚,但依然有着共同的后发优势,前景宽广。在市内有必然品牌影响力的精湛加工企业的相对独有产物,如两耳一菇、茶叶、金银花、黄羊、空山黄牛、土鸡、土猪、白酒、渔溪咸菜、豆瓣、川明参等在省表里大受欢送,已有必然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开展潜力宏大。但很多产物无特征、无特性、无档次,没有凸显农产物的共同优势。首要显示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产物价钱低、产能小、供给缺乏,财产化龙头企业少;二是产物精湛加工不敷,包装设计低劣,附加值低;三是地区文明、特征文明发掘不深,宣传不到,品牌知名度不高;四是涉农企业小农认识强,远见不敷,小富即安的思维严峻;五是商标多,品牌少,知名品牌更少。品牌认识、包装认识、告白认识、营销认识较差,让产物缺乏市场竞争力;六是缺乏资本整合、协作共赢思维,单打独斗、惧怕竞争,缺乏建立农业财产化好处链条的理念和思想、缺乏开放协作的决计和决心。

二、施行农产物品牌整合计谋的建议

(一)精心组织。施行农产物品牌整合计谋,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惠民工程。必需由当局主导,精心组织,有用布置,团队打造,市场化运作,才干到达预期结果。可成立农产物品牌整合计谋指导小组,由分担农业的市委市当局指导辨别任组长、副组长,农业、工商、经信委、质监、畜牧、林业、扶贫等部分首要担任报酬成员,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办,特殊应注重在全市各部分及龙头企业2024抽调专业、专门人才充分办公室,以确保高效有序运营。制订详细施行细则和政策,经过企业自荐、组织考评、社会公示等综合方法,确定品牌整合计谋领军龙头企业,报市人民当局同意。各县区、市级各相关部分明白分工,各负其责,构成合力,担任制订相关的申报、审核、认定兑现顺序和审计认定;特事特办,并实在做好效劳任务,协助企业处理出产运营中的坚苦和问题,把搀扶企业的各项政策办法落到实处。

(二)整合品牌。品牌整合是一种品牌组合运用,其目标是为了提拔中心竞争力。依据我市农产物品牌近况,只要整合品牌才有出路,应将有实力、有商标、有必然开展根底的企业整合为一致品牌。比方将茶叶财产整合为“富硒绿茶”品牌,请求地舆标记维护、专利维护、绿色认证、有机食物认证等,对茶财产进行一致规划打造。罗村茶、光雾山茶等已有品牌的企业为“富硒绿茶”罗村系列、光雾山系列、元顶子系列;经过一致宣传,一致规划,一致发卖,才更有利于组织农人增种增收,处理原资料起原问题,做大财产。

还整合具有影响力、具有竞争力、具有开展潜力的系列品牌为“十宝”或“八特”、“六珍”等,详细运营由有根底、有理念、有整合才能、有资本、有实力的营销企业或专合组织,与相关品牌出产企业成立专业协作有限公司(领军龙头企业),全力担任品牌整合营销,将特征农产物整组成有规划、有实力、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品牌产物、特征礼物、热销旅行产物。既便利宣传,也便利促进发卖,更节省资本,节省营运、营销本钱,能全体带动农业财产化开展。

(三)政策支撑。一是整合项目。整合市内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打捆向企业倾斜。市、县区两级当局鼎力协助企业申报、争夺国度、省2024项目。鼓舞、指导和规划规划化农业地盘整顿项目、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立,在市场机制根底上,建立匹配企业需求的出产性园区、基地。对规划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宽、生长性好的企业的重点项目,列入财务贴息和重点财产化运营项目予以支撑。二是财税搀扶。市、县(区)当局树立财税、地盘搀扶等投入机制,分级设立身牌领军龙头企业搀扶专项资金,并归入财务预算布置。并赐与品牌领军龙头企业相关税费优惠政策。三是金融搀扶。促进市内国有贸易银行、政策性银行和乡村信誉社每年新增可用信贷规划,优先对品牌领军龙头企业发放借款。立异放贷方法,添加中长时间借款。各级金融机构恰当集平分散的信贷资金,经过健全授信准则、处理集团借款等立异行动,搀扶品牌整合领军龙头企业。鼓舞、支撑和协助品牌领军龙头企业应用境表里上市等方法从本钱市场直接融资,并供应专项资金。

(四)科技引领。充沛发扬品牌领军龙头企业在科技立异中的主体效果,促进企业与高级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连系,加大技改力度,添加技能立异项目,开拓高新技能产物,接收和运用新技能、新设备、新工艺、新种类,进步产物的科技含量,进步整合品牌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构建现代农业财产技能系统,促进科技与财产的严密连系。启动以农产物为单位、财产为主线的现代农业财产技能系统建立,强化科技与财产的严密连系,推进构成从产地到餐桌、从出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的财产技能链。施行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推进行业严重要害技能的结合攻关。环绕分歧财产开展的严重要害技能,组织全市及全省或全国优势研讨力气,依据财产开展实践需求一起编制农业科研专项立项规划。施行示范基地项目,有力推进底层农技推行系统变革与建立任务。增强农业教育与人才培育,加强我市现代农业及乡村经济社会可继续开展的潜力。增强优秀农业种类培养使用,明显进步首要农产物供应才能。稳步提拔严重动植物疫病防控技能程度,加强农业生物灾祸有用应对才能。以节本增效为中心,开拓推行一批进步前辈适用技能,促进新型栽种养殖技能。不时加强农业资本情况技能研发使用,促进农业可继续开展。

(五)拓展市场。一是深层研讨的地区特点,大打特征农产物富硒牌、有机牌、绿色牌,给每一个产物或品牌一个专业仿单,融入文明理念及故事起原,给产物以压服力、加大卖点投入力度。二是加大包装标准力度,疾速制订包装标准规范;可以一致制订特征农产物的规范化包装形式,在款式、颜色、外形,用材等方面都要有标准的规范,进步其全体包装质量及层次,加大立异,更好地树立产物形象,促进发卖。三是加大营销力度,立异营销形式,保证农产物的收买价钱,进步种养殖农人的积极性,经过新的营销渠道(高端礼物团购渠道)及新的发卖形式(入股协作、疾速结算、治理支撑等),充沛保证特征农产物企业现金流正常运转,促进企业稳步进步,促使特征农产物企业及产物向着安康、有序、积极层面开展。四是将产物融入前史地区文明元素,将特征农产物集中放在一同来总体考虑、筹划、打造,付与其一致的地区文明底蕴及特性特征,在包装上一致附上的文明烙印,并进行差别化包装设计运营。五是在当局的协调下,创立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市特征农产物电子商务营销中间网购平台,增强步队建立,供应政策资金及基地支撑,加大农产物的2024发卖力度,疾速扩展农产物在全川、全国、全世界的知名度、影响力,为农产物品牌整合计谋效劳。

(六)培养基地。农产物栽种、养殖规划较前些年有了很大提拔和改观。但不陋习模、不上数目。因而,当前应疾速开展一批规划大、实力强的大型农产物栽种、养殖、加工、运销等基地企业,将涣散运营的、小规划出产的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联合起来,构成包罗出产、加工和流畅在内的完好的财产链条,使农人不只能从农产物出产中获得收益,也能分享加工、流畅环节的好处;这是促进农业财产化开展,进步农业经济效益,添加农人收入的主要根底。

(七)龙头带动。从全局来看,财产化运营的龙头企业,包罗协作组织,该当在农业财产化开展中充沛发扬主干和中坚的效果。一是在市场开辟中起到开拓和立异的效果。在市场约束状况下,固然不像缺少经济那样有供应就有需求,但需求也是可以被发明的。开拓市场就是开拓需求,而这个才能也只要企业才具有;二是在构造调整中起到指导和带动的效果。龙头企业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将市场需求经过财产化组织传递到出产环节,经过财产链条指导和带动基地建立和农户出产,龙头企业义不容辞;三是在技能提高方面起到载体和传输扩大的效果。小农户的技能需求有限,而企业要占据和开拓市场,肯定有着激烈的科技需求。它凝集了科技立异运动的供应和需求,又经过一体化出产分散到整个出产系统,然后使整个农业构造调整更富生机;四是在区域经济格式的构成中起到示范和辐射的效果。分歧经济区域充沛发扬各自的比拟优势,是农业构造调整在微观标准上追求的目的之一。龙头企业客观上应起到为区域经济格式的构成奠定、培土的效果;五是要在体系体例变革中起到探究和打破的效果。构造调整肯定随同着一系列的变革和立异运动,自身就是体系体例转轨和机制改变的进程,龙头企业该当盲目地担任起这一重担。

(八)强化监管。树立健全品牌整合产物质量规范、产物质量检测查验和市场信息等系统,强化企业基地农产物规范化认证的申报和效劳,完美对农产物的农药残留和农业出产材料的查验检测伎俩。支撑企业进行品牌维护。未经品牌整合指导小组受权,任何企业和小我不得运用整合品牌和相关标识。相关部分要构成有用联念头制,成立身牌维护指导小组,监视冒充伪劣,维护优越市场经济次序,确立企业品牌和形象。增强监督工作的人才保证,制订相关灵敏优惠政策,鼓舞支撑有才能的干部经过下派挂职等多种方法,到企业和基地发挥所长,协助其开展。整合各部分培训项目和资金,重点加大对品牌整合领军龙头企业和相关专业协作社运营治理层、各类专业技能人才、种养殖大户的专业化培训。

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范文第4篇

一、工作开展情况

发展品牌农业是一项新工作,市里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出台了《新乡市人民政府2024加快发展品牌农业工作的意见》,采取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三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扎实开展品牌农产品宣传推介,开展新乡市名牌农产品和品牌农业创建示范单位评选等多种措施,促进品牌农业的发展。

(一)深入开展品牌农业调研。

一是摸底调查。2008年6月,新乡市农业局组织各县(市,区)农业部门开展了品牌农产品发展情况调查工作,对全市强筋小麦、原阳大米、封丘金银花、延津胡萝卜等30多种名特优农产品进行了摸底调查,形成了6万余字的《新乡市品牌农业资料2024》。并向市四大班子领导作了调研汇报。2009年年底,农业局领导带队深入到各县(市、区)专题调研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研究农业产业化下步工作对策。二是学习借鉴外地经验。2009年6月组织各县(市、区)农业局长到浙江,福建学习借鉴发展品牌农业的先进经验,并对省内先进市进行了考察学习。三是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2008、2009年初,市农业局连续两年向市委、市政府作了《2024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推进品牌农业发展》的汇告。明确了市品牌农业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理清了发展思路,确定了发展措施。四是配合市政协调研。2009年6月初,配合市政协对市品牌农业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具体工作意见。

(二)精心筹划部署品牌农业工作。

在调研的基础上,农业局草拟了《新乡市人民政府2024加快发展品牌农业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召集全市农科教系统专家进行讨论、研讨。在此基础上,2008@7月市政府正式出台了《2024加快发展品牌农业工作的意见》(新政[2008]19号)。一是确立发展品牌农业的基本思路。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针,明确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优质农产品为基础,重点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业行业协会等农业经济组织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农产品,整合、保护品牌资源,实行“强强联合”,做大做强新乡农业品牌。二是明确发展品牌农业的六项重点工作。抓好“三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农产品评选、落实优惠政策进行项目资金扶持和积极进行营销推介,促进品牌农业发展。三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新乡市品牌农业工作领导小组,把发展品牌农业任务栏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并将工作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长足发展。

一是招商引资培育经营主体。经过两年的招商工作,2009年,中粮公司落户新乡,中粮公司以优质小麦为主发展订单农业,逐步发展优质粮深加工业。2010年,市里与和中粮公司签订了50万亩小麦订单合同。同时,近年来引进的娃哈哈、迪一米业、雨润肉品、克明面业、云鹤食品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已经相继建设投产,有力地带动了市品牌农业发展。二是项目扶持发展龙头企业。2000年以来,农业局争取农业结构调整项目资金约为3000万元、贴息贷款3亿多元,培育了新良,长远、金鑫、金利尔、米多奇等国家和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9~-7月,省里增补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双百计划”(100个产业升级项目和100家重点企业)项目,市里争取双百项目资金380万元,对米多奇、娃哈哈两个企业进行扶持。三是引导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取金融扶持、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截止目前,全市已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1061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75家;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3家,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3家,已形成了全国闻名的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正在形成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四)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制定完善农业标准55个,其中省级8个,市级47个,全市农业生产逐步实现有标可依。并对全市“三品”生产基地技术人员进行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二是出台了《新乡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管理办法》。三是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创建了长垣县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66万亩、延津县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5万亩;建成了延津金粒小麦、封丘金银花、长垣宏力红提葡萄。龙泉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黄金梨等1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面积79.1万亩;建设了20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面积56.49万亩。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了246.6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96%以上。

(五)“三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步伐加快。

一是加大“三品”认证力度。通过向各县(市、区)分解目标任务,出台激励政策,深入企业加强服务指导等措施,不断扩大“三品”认证规模,2009年新增“三品”35个,累计达到197个,新增“三品”基地面积29.17万亩,累计达到251.58万亩,占全是耕地面积的43%。二是积极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2004年以来,市共进行了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分别是延津胡萝卜、辉县山楂、封丘芹菜、获嘉大白菜。三是规范认证产品生产、标志管理。认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都实行了生产记录档案制度,部分实行了商标和包装标识,全市累计推广标识180万枚,实现了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六)品牌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加大。

一是在全省首家启动了新乡市品牌农业创建示范单位和名牌农产品评选工作。2009年,首批评定了7个新乡市名牌农产品和17家市品牌农业创建示范单位。二是积极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品牌农产品。2008年以来,通过《新乡日报》、《平原晚报》、《河南日报》等报纸刊发品牌农业宣传文章50余篇次,特别是在2010年1月《新乡日报》设立专版对评选的7个名牌农产品和17个品牌农业创建示范单位进行了重点宣传。通过新

乡电视台《直播新乡》等栏目播发品牌农业宣传片20余期。三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农产品展会。先后参加了7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12届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会暨东西合作投资贸易洽谈会、2届郑州农博会、农超对接会等展会,新乡市米多奇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的“米多奇”牌烤香馍片等6个产品荣获“2009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会优质产品奖”。通过多种管道宣传推介,全市已创建“金粒”小麦、“豫绿”金银花、“宏力”红提葡萄、“新科”小麦种子等10个省名牌农产品,“米多奇”膨化食品、“新良”植物油、“长远”挂面、“亚兰”方便面等6个农产品加工类省名牌产品,“卫丰”小麦粉、“延亨”食用植物油等8个农业类省优质产品,已经“卫丰”面粉、“世魁”牛肉等24个农产品加工类河南省著名商标。四是品牌优势初步呈现。2009年,卫滨区荷叶鲫鱼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对接世界五百强一麦德龙集团和正大集团下属的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郑州郑东商场和易初莲花超市(紫荆山店和农业路店),所销售的“荷叶”牌无公害鲫鱼售价达36元/公斤;“宋源”牌有机冬枣以其优良的质量被深圳“百果园”连锁超市以高出市场价505%的价格全部包销;卫辉市永康生态农牧有限公司与麦德龙集团下属的上海锦江集团麦德龙购物中心有限公司对接,采用欧盟GAP标准生产的“祥利牌”蔬菜价格是普通蔬菜的6-8倍。长远实业集团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的“大长远”牌绿色食品挂面市场售价高出普通挂面一倍,依然畅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品牌农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没有认识到发展品牌农业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性,没有将品牌农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一些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存在“重产量、轻质量安全和品牌培育”的现象。

二是品牌农产品弱、小、散。品牌农业生产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缺乏超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

三是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优质小麦、水稻加工能力和水平居全省前列。但加工链条较短,低端产品居多,经济效益低。特别亟需引进全国知名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或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加工企业。

四是税收、融资、用地等扶持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用于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临时仓储、观光农业、农业园区等基础设施的用地没有按照农业用地对待。企业发展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五是品牌农业工作推进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在推进市品牌农业发展方面,2024专项激励政策相对缺乏。

三、下步工作建议

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目的,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坚持引进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培育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两手抓,加强政策支持和项目扶持,重点扶持壮大在国内、国际油较强竞争力的品牌农业企业,打造新乡的“拳头”品牌。

力争三年内,培育出1~2个国家级名牌农产品,3~5个省里名牌农产品和15个产品培育成市级名牌农产品。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将发展品牌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工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首要工作来抓。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帮助品牌农产品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召开全市品牌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工作大会,出台《新乡品牌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工作意见》和《新乡市发展品牌农业及农业化工作考核办法》,明确目标任务,根据年终考核工作业绩进行奖惩,奖优罚劣,促进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围绕优质强筋小麦、原阳大米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对新良、亚特兰、米多奇、迪一米业、新乡娃哈哈、克明面业等具有一定规模、发展前景良好、本土使用税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机构要把产品市场前景好、本土及引进的品牌农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2024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省、市规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所得税、增值税、土地使用税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机构要把产品市场前景好、企业信誉度的品牌农业企业列为优先扶持对象,放宽信贷条件,保证信贷额度。农业项目要重点支持品牌农业企业的发展,土地、电力、水等各种生产力要素要优先向重点品牌农业企业倾斜。积极推动品牌农业企业进行优化重组,壮大企业规模,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农产品品牌。

(三)培育品牌农业发展主体

一是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实施新乡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引导龙头企业加快企业科技改造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产业指导、项目支持、政策支持等各方面促进品牌农业企业的发展。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我市强筋小麦、原阳大米、辉县山楂、封丘金银花等特色优势产业,以新乡市新良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长远实业集团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新乡博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新乡市大明饮品有限公司等为重点企业,积极谋划农产品精深加工大项目,进行招商引资,争取将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新乡。三是发展订单农业。依托中粮集团、雨润公司、新良公司、金粒麦业、迪一米业等大、中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主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充分挖掘市强筋小麦、原阳大米、新乡生猪等优质农产品的品牌优势,实现优质优价。四是规范发展弄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加强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扩大优势农产品生产规模,吸引知名加工企业投资新乡。五是实行农产品包装商标化。大力推行农产品包装标识,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帮助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创建驰名、著名商标。2010年,全市发展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0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0家。到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8:1。

(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一是完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围绕蔬菜、水果、食用菌、水产品等生产规模较大的农产品,2010年制修订生产技术规程20个,全市总计达到75个,90%以上的农产品生产做到有标可依。二是做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亟需争创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0i0年新增农业标准化基地10个,面积5万亩。三是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工作。加强对新乡市新良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新乡市米多奇食品有限公司等品牌农业创建企业的宣传和指导,做好“三品”质量认证申报工作。2010年,新认证“三品”20个。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展HACCP、ISO9000、ISO14000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行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标准化管理。

(五)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

一是加强以农药为主的投入品监管。打击制售假劣农药的违法行为,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五种高毒农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把好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关。二是完善市、县、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市场检测体系已基本完善,重点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经营企业的质量安全检测室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逐步实行产地准出制度。三是加大品牌农产品保护力度。重点保护获得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产品和24个河南省著名商标农产品及加工品,严厉打击冒用品牌农产品商标、标识、包装的违法行为。确保城乡居民吃上优质、安全、健康的农产品。2010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97%以上。

(六)大力宣传推介名牌农产品

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品牌;品牌建设策略;浙江绍兴

abstractin the article,the historical route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shaoxing agriculture brands construction were reviewed during the thi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existing main problems were analyzed,and the agriculture brands construction strategy was proposed.

key wordsagricultural brand;brand construction stratedy;shaoxing zhejiang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猛,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特别是工业品牌建设卓有成效,然而滞后农业品牌由于起步晚、差距大、重点不突出、方向不明确、优势不明显,依托品牌来打造精品农业、特色农业的氛围尚未形成,农业品牌建设任重而道远。

绍兴地区的农业品牌具有传统优势,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雄厚的基础,也出现了一些知名的历史悠久的农产品,如绍兴黄酒、茶叶、葡萄、花生、梅干菜、特色果品香榧以及水产品等,但是品牌化程度与农产品知名度极端不协调,反映农业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回顾绍兴经济发展中农业品牌建设的历史轨迹与现状,分析农业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绍兴农业品牌创建具有重要作用。

1农业品牌建设成就

1.1绍兴市农业品牌建设回顾

我国农业品牌化的发展先后经历1949—1979年的品牌淡化阶段;1980—1996年的恢复发展阶段;1997—2004年的品牌进一步发展阶段和2005年后的品牌竞争阶段[1]。根据2005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重点调研课题,即推进“品牌大省”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内涵、目标思路和对策举措等研究结果,把改革开放后浙江省品牌建设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初识品牌,企业从借牌到创牌阶段(1980—1990年)。第2阶段培育品牌,品牌快速发展和扩张阶段(1991—2000年)。第3阶段提升品牌,品牌竞争力全面提高阶段(2001年以后)[2]。

绍兴市农业品牌发展的大环境和全国、全省的发展阶段基本同步。在改革开放之初,绍兴市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存在的国有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国有酒厂为龙头,发展集体和民营酒生产企业、酱制食品,在集体农场生产禽类、鱼类等动物农产品和以茶叶、葡萄、桃、杨梅等果蔬食物,总体而言,由于计划经济的后遗症,还是存在着卖方市场特点,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产品销售不成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随着国外品牌的渗入,人们开始对品牌有所认识,敏感人士开始为自己企业的产品设计品牌,但大多集中在工业企业。后来由于我国加入wto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开始被人们接受,并在“老字号”、原有传统品牌的基础上,强调品牌创新的重要性。1999年《农业部2024创名牌农产品的若干意见》下发以来,各地把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作为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引导农村经济由数量型、传统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基本形成以农业品牌开发为重点,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以品牌效应拉动农民增收的发展格局[3]。目前绍兴市农业品牌建设在浙江省内处于中游偏上的位置。

1.2绍兴市农业品牌建设的现状

30年来,绍兴市已形成茶叶、水产(珍珠)、蔬菜、畜禽、花卉、干鲜果、竹木等七大主导产业。目前全市有“万字号”特色基地94个、面积17万hm2,建成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3个,认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累计分别达70、302、358个。并拥有一大批经营实力强、产业带动广、联结农民多、市场前景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布局、品牌化经营,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1 209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37家。

全市各级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大力推进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农业品牌。目前,全市农产品共有中国驰名商标24个,中国名牌产品12个;省著名商标51个、省名牌产品43个;市著名商标131个、市名牌产品102个;绿色食品70个、无公害农产品290代个,绍兴市七大主导产业都有自己的著名品牌,品牌农产品数量名列全省前茅。其中阮仕牌珍珠首饰、千足牌珍珠首饰、佳丽牌珍珠首饰、富润牌桑蚕绢丝等4个农产品品牌获2005年中国名牌产品[4]。绿剑茶、大佛龙井、觉农舜毫、越乡龙井、会稽龙井、京粒牌小京生、老何牌香榧、冠军香榧、山珍香榧、绿芽高菜、戈林牌脱水蔬菜、舜江牌酱菜、羲之牌桃形李、绿中牌中华鳖、鸭q牌绍兴鸭、陈氏牌炖鸭、越乡牌竹园鸡、白中王牌长毛兔、咸亨牌腐乳等先后被评为绍兴市级、浙江省级农业名牌产品。

2农业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重评比轻培育,创牌意识淡薄

在品牌开发上重评比、轻培育,同一优势区域同一农产品品牌的数量繁多,品牌间恶性竞争激烈,各品牌主体没有品牌整合意识,不能形成品牌建设的合力。创牌意识淡薄,包括政府、企业和农户3方面,这正是绍兴市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名特稀优农产品却至今仍没有自己品牌的原因。从政府层面看,有些部门认为创品牌是企业的事,与政府关系不大,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对创建品牌的扶持力度不够大;有些地方还把品牌建设片面地理解为追求名牌数量的多少,简单地定指标、下任务,缺乏统筹规划、通盘考虑。从企业层面看,不少农业企业在品牌建设中还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农业品牌效益优势不明显,创建工作难;有些企业认为品牌建设是大企业的事情,有没有品牌无所谓,缺乏创牌意识;有些企业虽然获得了省、市级甚至国家级名牌称号,但缺乏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决心和行动;有些企业生产发展了,品牌打响了,却缺乏品牌保护意识,商标被他人抢注等等。从农民层面看,作为农产品直接生产者,由于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再加上思想观念陈旧,信息闭塞,很少有人去关注农产品品牌,创牌意识十分淡薄。

2.2企业规模偏小,龙头带动不足

全市现有1 209家农业龙头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较少。全市年销售超1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只有1家,年销售额超5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仅6家,与其他发达地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有的产品虽然有特色,但由于规模小,优质产品不能形成商品优势,无法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因此,除极少部分农业名牌产品外,大部分农产品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影响品牌创建。

2.3科技含量较低,核心技术更少

绍兴市农业企业大部分属于传统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品大都为炒制、腌制、酱制、霉制,精深加工品不多,科技含量比较低。据统计,绍兴市各类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研发费用仅为企业销售收入的3.35%,其他企业比例更低,导致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研发成果可利用的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更少。农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易被模仿,所以假冒伪劣商品特别多,企业自身防范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成本高、效果差。

2.4宣传力度不够,营销策略滞后

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不高。农产品以鲜活供应为主,精加工销售的不是很多,加工转化率仅为35%左右,产品增值能力较弱。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缺少优质名牌产品和全国性的知名品牌。不少农业企业仅限于推销农产品,不重视品牌的推广宣传或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宣传范围窄,尚未有意识地利用媒体广告、公共宣传等来全方位塑造品牌形象,不重视产品的外观设计及包装,不能有效提升产品的价值,限制了农业品牌的创建。

3农业品牌建设策略

3.1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品牌创建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创品牌

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对农产品创品牌给予积极支持。在农业品牌发展过程中,应当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切忌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本着扶持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的原则来推动农产品创品牌。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组建统一的系统服务和管理部门,克服目前条块分割、互为壁垒、各自为战的分散、落后、低效状态。

(1)建立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和品牌奖励制度。切实加大对农产品创品牌所需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农产品创品牌专项发展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对有发展前途的农业发展项目提供信贷支持。为鼓励企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创建农业品牌,制定品牌奖励制度。2006年2月,绍兴市人民政府签发了《2024进一步加快品牌发展的若干意见》(绍政发〔2006〕30号),明确规定对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奖励50万元;对新认定为“浙江著名商标”和“浙江名牌产品”奖励5万元;对新认定为“绍兴著名商标”和“绍兴名牌产品”奖励2 000元;对获得国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奖励3万元;单个产品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全国同行第一奖励20万元。这个奖励措施的出台,对绍兴市农业品牌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相关职能部门对农产品品牌注册必须单列管理,对自然资源型农产品的商标注册主体要进行适当控制,以免产生同一资源产品以不同名称反复注册,影响品牌的成长;同时,防止抢注行为的发生,保护真正品牌企业的利益。要制定重点培育发展的品牌企业名单,建立品牌培育的储备库。积极申报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好证明商标,推广和提升传统农产品品牌。在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工商、质监等部门要按照2024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的规定,加强对农业品牌产品的保护,坚持打击各种违法活动对农业创品牌的冲击。政府在制订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必须从保护商标、原产地名称、制止不正当竞争等方面进行制订和完善。

(3)宣传品牌,增加品牌知名度。农产品的品牌培育和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强调培育和创建新品牌,又要发展壮大品牌、升华品牌价值。充分利用人文的、历史的和自然景观优势,通过组织品牌农产品参加国内外的展示、展览和博览会,集中宣传品牌。利用广告、名人效应,打响品牌,扩大品牌社会认知度。

3.2以质量为抓手,提高科技含量,优化区域结构

农业创品牌,质量是根本。品牌是产品的识别符号,是企业就产品品质对消费者做出的承诺。产品是否能发挥品牌效益,关键在于消费者的认可。所以,在创品牌农产品过程中,要明确产品发展思路,以消费者为中心树立品牌形象,从提高农产品质量抓起。

(1)实施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要积极推进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的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控制设施。实施良种工程,引进、培育良种,优化品种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业企业家、农业科技人员、农民的整体素质。优化和整合农业科技力量,鼓励和支持品牌企业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和方式,鼓励科研组织和农技人员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参与品牌经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优化区域结构,突出区位优势。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土质、温湿度、日照等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形成。一方面许多农产品即使是同一种品种,在不同的区域其品质差异很大;另一方面,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高度分散性,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市场力量很薄弱,而形成区域品牌后,规模效益、市场力量就逐步形成,区域品牌与单个产品或单个企业形成的品牌相比,具有更小的系统风险,更高的价值,更持续的品牌效益。如诸暨香榧、平水珠茶、大佛龙井等知名品牌,不仅要做大做强,而且要积极推向国际市场,突出区域品牌。

3.3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培植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在法律许可范围内,鼓励有利于品牌建设的中介组织建立起来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充分发挥商标协会、商号协会、质量协会、市场协会、消费者协会和其他行业协会的作用,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积极为企业提供品牌推介、法律服务、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商标代理,以及融资担保、技术服务、资产评估、打假维权、产权交易、会计审计等各项服务。

企业规模与品牌建设相互促进,企业依托实力创品牌,反过来企业通过品牌经营,提高核心竞争力,进而扩张市场份额和企业规模。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由于受分散经营、规模小、信息闭塞和农民本身素质等因素的制约,不具备创品牌产品的能力和品牌产品的心态,在生产经营中,难以建立符合品牌产品的运作程序,亦很难保证创品牌产品的质量,而只有龙头企业才能够成为一个载体,把农户的小生产和国内外大市场连接起来,引导农民跟着市场走,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绍兴市目前虽已崛起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但经营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还需要政府大力培植。2009年1—9月,全市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共实现销售额185亿元,同比增长19.7%,实现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12.6%,联结基地35.36万hm2,带动农户187.6万户。

4小结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绍兴市农业品牌建设的历史轨迹与所取得的成就,已经为农业品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后在政府良好的政策激励与推动下,通过充分发挥农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培植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实施质量工程,依托科技创新,优化区域结构,将会创建出更多的农业品牌。

5参考资料

[1] 杨映辉.论中国农业品牌化问题[j].农产品加工,2005(6):7-9.

[2] 浙江省委政研室课题组.浙江推进“品牌大省”建设的思路与对策[r].杭州:浙江推进“品牌大省”建设研究报告,2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