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2024劳动的研究报告(优选5篇)

2024-07-10 11:01:02工作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2024劳动的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24劳动的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东省;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093.02

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城镇医疗、教育水平高,再加上城镇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流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企业进驻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劳动力的流动进一步加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下文统称为《报告》),2011年广东省输入全国农民工的20%,输出不到总量的10%。该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2010年前增加1055万人,增长4.4%。而其中东部地区农民工10790万人,增加323万人,增长3.1%,慢于全国农民工增长速度。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进一步下降。

该报告分析了性别、年龄以及教育程度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报告指出:农民工当中以男性为主,年长农民工逐年增加;年龄和家庭对农民工的空间流动有很大的影响;农民工当中以初中文化为主,青年农民工文化水平较高。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总结起来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制度、工业化水平、城乡差距等等因素。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促进城镇化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本文调查得到2011年广东省劳动力流动状况,运用数量统计与计量经济模型进行解析,参照《报告》,着重分析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对目前广东省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样本数据、研究方法与因素选取

1.1样本数据

本文采取抽样方式,为了保证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广东省内,随机抽取4个县,在每个县内,随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村。每个县内随机抽取41个农户进行面对面访谈。这样调查样本共包括164个农户。其中的比例数据是经过统计整理后得到的。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选择多元线性回归为主要研究方法。

1.3因素选取

本文选取非农工作时间比例为被解释变量,将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的非农工作时间比例作为解释变量。其中非农工作时间比例=非农工作时间/总劳动时间。

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城镇医疗、教育水平高,再加上城镇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流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企业进驻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劳动力的流动进一步加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下文统称为《报告》),2011年广东省输入全国农民工的20%,输出不到总量的10%。该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2010年前增加1055万人,增长4.4%。而其中东部地区农民工10790万人,增加323万人,增长3.1%,慢于全国农民工增长速度。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进一步下降。

该报告分析了性别、年龄以及教育程度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报告指出:农民工当中以男性为主,年长农民工逐年增加;年龄和家庭对农民工的空间流动有很大的影响;农民工当中以初中文化为主,青年农民工文化水平较高。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总结起来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制度、工业化水平、城乡差距等等因素。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促进城镇化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本文调查得到2011年广东省劳动力流动状况,运用数量统计与计量经济模型进行解析,参照《报告》,着重分析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对目前广东省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样本数据、研究方法与因素选取

1.1样本数据

本文采取抽样方式,为了保证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广东省内,随机抽取4个县,在每个县内,随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村。每个县内随机抽取41个农户进行面对面访谈。这样调查样本共包括164个农户。其中的比例数据是经过统计整理后得到的。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选择多元线性回归为主要研究方法。

1.3因素选取

R2=0.96 F=490.74,F对应的P值为0,表明方程总体线性显著,或者解释变量中至少有一个是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其中X4 X5 X6未通过t检验,表明这三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进一步来看X4表示31-60岁非农工作时间比例;X5表示60岁以上非农工

作时间比例;因此本研究结果说明30岁以上的农民非农工作时间比例并不大,这与《报告》给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这可能是因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局限于广东省,而广东省外来务工人员居多,年轻的农民工更具有竞争力。X6表示小学教育水平,随着全国农民工素质的提高,全国农民工水平已由之前的小学文化水平向初中转变。X6的不显著性说明广东省农民工群体的教育水平为初中以上,这与《报告》的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

广东省非农工作时间占绝大多数的也是男性,但是与女性的差距并不大。

3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广东省的劳动力流动为研究对象,从性别、年龄和受教育水平三个方面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进行了数量分析。不难看出,广东省与全国劳动力流动的趋势大体一致,但也存在着地方特点。为了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逐步实现城镇化,缓解东部地区经济当中用工难的问题,针对广东省自身特色,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新时代年轻农民工的诉求不断增加,在网络信息时代,广东省应该提供更多的信息媒介平台,满足年轻农民工对信息的需求。

(2)加大教育力度,增强劳动力素质,提高转移的整体水平。根据广东省对农民工的需求,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能教育,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经费应由政府出资,因为农民收入本来就低,政府对待农民要像下岗职工一样,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

(3)进一步加大女性农民工的流动,缩小男女非农工作时间比例的差距,提供更多能够适合女性工作的种类。

参考文献

[1]熊波,石人炳.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影响因素―基于武汉市的实证分析[J].南方人口,2007,(2):52.57.

[2]蔡玲,徐楚桥.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市的实证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0.46.

[3]姚俊.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调查 ―基于苏南三市的实证分析 [J].城市问题,2009,(9):96.101.

2024劳动的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余远牧在会上作了2016年度协会工作报告:2016年重庆企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切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扎扎实实为会员单位做好服务工作;在当前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引导会员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创造性地开展服务活动,品牌活动和服务质量又有新提高;组织建设和党建工作取得新进展,服务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扎实做好企业调查研究工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重庆企联发挥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深入开展各类调研活动,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通过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了协会的专家智库作用和“政企”桥梁纽带作用。

一是积极参与部分重点行业专项规划调研与论证;二是联合开展2016年重庆企业发展环境指数调查与工作;三是是开展重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四是聚焦热点、难点问题,承接《〈劳动合同法〉主要问题及修法建议》的课题调研,开展了“劳动合同法在企业实施中主要问题及修改意见研究”课题调研工作,形成了《〈劳动合同法〉》主要问题和修法建议》书面调研报告,为立法机构提供了决策参考;五是参加了市政府法治政府建设情况专题调研座谈会;六是深入开展大企业发展研究,完成《2016重庆百强企业发展综合研究报告》《重庆企业百强发展的情况和建议》,报市委、市政府2024领导参考,印发了《重庆百强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

践行服务企业宗旨,精心实施各项品牌活动。评选出许仁安等40位同志为2015年重庆市优秀企业家。重庆市农投集团王义昭、重c银行甘为民、重庆海装风电集团杨本新三位同志获得“2015-2016年度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并于6月18日在全国企业家活动日上受到表彰。成功举办重庆大企业峰会;重庆百强企业榜单和《2016重庆企业百强发展综合研究报告》;2024渝企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制造业500强、服务业500强。2016年渝企上榜中国企业500强12家、中国制造业500强13家、中国服务业500强26家。

通过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在2016年企业文化工作会上,表彰了12家文化建设先进企业、16位企业文化建设突出贡献人物、16个企业文化优秀案例、35篇企业文化优秀论文。经现场考核,3家企业被命名为重庆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61家知名品牌企业受到表彰。

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和谐劳动关系2024工作。推进2016年重庆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成立了重庆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参与《重庆市集体合同条例》的修法研究,引导雇主履行社会责任。

大力推进企业高级人才队伍建设。举办公益培训,提高会员企业管理水平;主动承接政府委托的高级研修班和国际劳工组织培训项目等。

参与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合作举办了“中国西部企业信息化峰会”“重庆第五届人力资本高峰论坛”等活动。组织企业家参加“2016年经贸形势报告会”“全国企业家活动日”“中国大企业高峰会”等重大活动,推动国际商务交流。

2024劳动的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J-F终身收入法

引言

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Schultz(1961)[1]提出,他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能够创造个人、社会和经济福祉的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是劳动者素质的体现。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是技术创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其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我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多年间高速增长,人力资本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动力[2]。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阶段,经济增速整体放缓,增长方式从传统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人力资本将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动力。所以,在当前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背景下,准确测算人力资本存量,研究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内的学者对人力资本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和机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其焦点问题是如何测算人力资本。由于使用的测算方法不同,相应的结论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常见的测算人力资本存量的方法主要有特征法、成本法、劳动收入法和J-F终身收入法。特征法,即采用受教育年限或其他教育相关指标如识字率作为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方法[3]。但仅使用受教育年限等指标来刻画人力资本的方法忽视了工作经验、健康以及生命周期等影响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并不能准确衡量人力资本的真实水平。成本法采用永续盘存的思路,将人力资本分为有形与无形人力资本[4]。但学者们对投资具体包含的项目和折旧率等问题上看法不一,且这一方法对数据要求较高,以我国为例,需要用到90年前的统计数据来进行相关计算。所以,成本法并不太适宜在我国使用。劳动收入法将没有工作经验的劳动者(简单工人)的工资作为衡量人力资本的基本单位,全社会劳动收入总和除以简单工人工资的结果就是全社会人力资本总量。由于每个国家或地区的简单工人工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所以使用该方法测算的人力资本结果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缺乏可比性。终身收入法最早由Jorgenson和Fraumeni(1989)[5]提出,也称J-F终身收入法。其基本思路是假定个体能像物质资本一样在市场上交易,其价格即为该个体预期未来终身劳动收入的贴现值。相较于劳动收入法,该方法使用终身收入而不是当前收入来度量人力资本,能更准确合理地反映出教育、健康等长期投资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另一方面,J-F终身收入法已被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所采用,使用该方法对我国人力资本进行测算,有利于进行人力资本的跨国比较[6]。但由于需要庞大而多样的数据、估计工作量大和参数选择复杂等原因,使用该方法对我国的人力资本进行全面测算的工作一直鲜有人尝试。直到2009年,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的“中国人力资本的测量及人力资本指标体系的构建”项目开始着手使用J-F终身收入法系统测算我国人力资本,并将结果在年度报告中,该报告提供了国家和省级层面的人力资本估算结果,这对定量把握我国人力资本总体状况,深入探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提供了极大的支持。本文旨在利用《中国人力资本指数报告2016》(下称《报告》)中最新的中国人力资本指数数据(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人力资本指数报告2016》,基于扩展的索洛模型,探讨人力资本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影响

1中国人力资本指数分析

1.1中国人力资本指数简介

《报告》中计算的中国人力资本指数采用修正后的J-F终生收入法,其核心思想是以个人预期生命期的终生收入的现值来衡量其人力资本。通过生存率、升学率和就业率来估计预期未来收入。在估算未来的收入时,该方法考虑到了劳动收入增长率和折现率,并假设二者是不变的。采用倒推的方式,利用退休年龄60岁人口的终生收入计算59岁人口的终生收入,再计算58岁,以此类推,一直计算到0岁。对于因在校而没有参加工作的学生人群,计算的是其毕业后的预期终生收入。《报告》既估算了1985—2014年间我国国家和省级层面的人力资本存量、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以及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也分别考察了包括城镇和农村以及不同性别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其中,人力资本总量涵盖了女性0~55岁人口,男性0~60岁人口;劳动力人力资本涵盖了16岁及以上,不包括学生的非退休人口。

1.2中国人力资本指数比较分析

为了比较不同测算方法,分别选取各类方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测算结果。J-F终身收入法选取《报告》中的全国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劳动收入法选取梁润等(2015)[7]的测算结果;成本法选取焦斌龙等(2010)[8]测算结果;特征法选取最常见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数据来源于《报告》。GDP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1985年为不变价计算。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类测算方法的理论基础存在较大区别,所以得到的结果在数值上并无太大的可比性,本文关注的只是各类测算方法结果的相对变化趋势以及其同GDP变化趋势的比较特征。为便于观察,图1给出了按四种方法测算的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结果的对数值时间序列图。可以看到,按J-F终身收入法计算的中国人力资本指数的变化趋势,与按成本法和劳动收入法计算的结果较为一致,它们与GDP对数的变化趋势也基本相似。按教育年限特征法测算的人力资本变化趋势较GDP变动则显得相对平缓。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力资本指数在1994年前后发生较大的波动,这与其他的数据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相关的研究将其解释为1994年前后我国经济结构性的变化[9]。由于本文讨论的重点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所以有必要考察人力资本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关系。图2给出了按各类方法测算的人力资本存量结果的对数差分值。为便于比较,对GDP对数差分和中国人力资本报告数据的对数差分做了适当的平移处理。可以发现,与GDP增长曲线相比,按照梁润(2015)[7]、焦斌龙等(2010)[8]和教育年限测算的人力资本的增长率曲线相对平稳,按照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16)计算的人力资本的增长曲线波动较大,虽然其与GDP增长率变动趋势不完全一致,但通过简单图形分析可以推测按J-F终身法测算的中国人力资本指数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2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2.1模型构建为了分析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从最简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出发2.2数据来源各省GDP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1985年为不变价计算。物质资本存量按照张军等(2004)[11]所使用的永续盘存的方法,利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构建物质资本存量时间序列,以1985年为基期,折旧率取10%。劳动力人口数、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数据来源于《报告》,劳动力定义为16岁及以上,不包括学生的非退休人口数量。另外,作为比较,除了使用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在估计式(4)时,本文还报告了当使用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衡量人力资本时的估计结果,平均教育年限数据来源于《报告》。

3实证分析

本文首先比较传统生产函数模型(1)与有效劳动生产函数模型(2)的估计结果。表1中(a)列和(b)列是使用混合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b)列中的人力资本比(a)列中的劳动力具有更高的产出弹性;当使用人力资本作为有效劳动投入时,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有所下降。这与Li等(2014)[12]的结论是一致的。另外,比较AdjustedR-Squared值可以发现人力资本比劳动力对经济增长有更强的解释能力。其次,本文对面板模型进行了F-检验和H-检验,结果显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比混合模型和个体随机效应模型更为合理,(c)列和(d)列报告了个体固定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到,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仍高于劳动力。另外,(d)列中各个要素的估计系数表现出了生产函数的不变报酬性质。然后,本文对(4)进行了估计,分别使用《报告》中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人力资本指标。在使用混合面板模型时,(e)列中lnh的估计系数略高于(f)列中lne的估计系数,但在个体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中,(g)列中lnh的估计系数小于(h)列中lne的估计系数,在使用不同的方法衡量人力资本时,特征法的平均教育年限比收入法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具有更高的产出弹性。但这并不表示教育年限比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更好的解释能力。按照中国人力资本指数的计算过程,教育年限是指数核算的重要考量因素。实际上,人力资本指数包含了除教育之外更多的因素,如健康、工作经验等。本文认为,由于测算的理论基础不同,按不同方法衡量的人力资本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是在实证分析中存在估计系数上的差异。这里的比较分析说明,教育水平作为人力资本的主要表征形式,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本文发现在(e)列和(g)列中,劳动力数量的产出弹性都略高于人力资本产出弹性,说明在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劳动力人口数量带来的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源动力。一些研究认为,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13]。为验证这一观点,本文分2000年之前和之后分别对式(4)进行估计,结果报告在表2中。可以发现,在使用教育年限作为衡量人力资本指标时,2000年之前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且相对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占主导地位;在2000年之后,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这与我们通常认为的教育对经济影响力正逐步增强的观点不符。然而,在使用中国人力资本指数中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进行估计时,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结果显示,2000年之前人力资本的估计系数为负且不显著,但是物质资本与劳动力数量的估计系数显著,说明在过去三十年间,前半阶段中国经济主要靠大量的物质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数量快速增加在驱动;在2000年之后,劳动力的估计系数不显著,人力资本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在后半阶段,中国经济主要靠人力资本驱动。模型中的人力资本剔除了总量的因素,所以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并非简单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增加.李海铮(2013)[9]基于中国人力资本指数的研究表明,我国人力资本的区域差异明显,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且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人力资本的地区差异会导致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本文对31个省(市、自治区)按东、中、西三个区域分别估计了式(4)。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由于中部与西部的估计结果近似,表3中只报告了东部与中西部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东部地区的人均人力资本产出弹性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在东部地区,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明显高于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质”而非“量”,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量”而非“质”来体现。本文还分2000年前后对东部和中西部分别对式(4)进行估计,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2000年前后的时间差异、东部与中西部的区域差异与表2和表3所显示的结论一致。

4结论

2024劳动的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院士沈阳行

传统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之一,沈阳市科协充分发掘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发展需求,借助“创响中国沈阳站”的春风,邀请两院院士走进沈阳企业,为传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提供创新方法技术指导。

5月24日,“创响中国沈阳站”系列活动走进沈鼓集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振业院士作了《抗疲劳制造创响中国》的专题报告,介绍了我国在抗疲劳制造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从专业视角分析了抗疲劳制造技术研究及应用在建设关键构件制造强国和高端机械装备制造强国中的重要意义,并针对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来自沈鼓集团、沈阳机床、北方重工、兴华电器等企业的5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报告会。赵振业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坚持自主创新,发展抗疲劳制造技术、突破长寿命关键构件制造是包括航空工业在内的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方向。”据了解,抗疲劳制造技术是我国的创新研究成果,抗疲劳制造以提高疲劳强度、延长疲劳寿命为重要指标,遵从“无应力集中”的抗疲劳概念,通过化学、物理、机械等方式,控制工件表面完整性,最终得到无应力集中的长寿命结构件。 抗疲劳制造关键技术体系分为材料技术体系、抗疲劳制造技术体系、抗疲劳细节设计技术体系三大方面。它与传统制造技术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以成本、时间、空间为技术依据,以满足形位、表面粗糙度等设计图纸规定要求为己任。抗疲劳制造则除了满足设计图纸各项规定要求外,还要保证构件性能与设计相一致。抗疲劳制造技术适应先进设计,是实现设计的保障,它也适应高强度合金,能够抑制其疲劳强度应力集中敏感,是使用高强度合金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能将材料性能用到极限,使关键构件的寿命大幅提升。目前,抗疲劳制造以其充满优势的技术前景,精密、长寿、高效的技术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不久的将来,抗疲劳制造必将成为改变中国航空工业,乃至中国工业的一把利器。蟾婧螅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参会的科技工作者无不被赵振业院士的科研精神所感动。

5月25日,“创响中国沈阳站”系列活动走进沈阳中航黎明民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作了《国之重器跨越发展――对加快我国航空动力发展的思考》的专题报告。刘院士从世界航空动力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航空动力取得主要成就、存在问题及面临挑战和机遇等方面对航空动力发展作了全面分析和解读,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对黎明公司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一是黎明公司是我国航空动力制造的摇篮,要继承吴大观等老一辈航空动力人的优良传统,将其发扬光大;二是抓住“两机”专项机遇,做深化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三是优化结构、改革管理、选准目标、突出重点;四是狠抓质量,开创“精品工程”;五是搞好与科研院所、民营企业和高等院校的三个相结合;六是突出人才为本、人才兴企、人才创新。刘院士还建议黎明公司,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各个研发单位的优势和特长,实现技术和资源的共享,加强基础领域和关键技术研究,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黎明公司全公司中层以上干部200多人认真听取了报告,并与刘院士进行技术探讨。

科研专家走一线

如何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与一线的项目对接是解决科学技术产业化问题的重要手段,沈阳市科协在“创想中国沈阳站”系列活动上,特别邀请到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研究专家到车间、农村,一对一、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和科普示范。

5月23日,在沈南苏家屯区沙河新城工业园,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一行前往位于辽宁鲁博橱业有限公司开展科技咨询。该公司是现代不锈钢厨房设备行业中的专业生产企业,产品涵盖厨房冰箱、保鲜冷柜、燃油燃汽炉具、食品烤箱、蒸饭车、消毒车等90多个种类。近几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注重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今年,公司拟在设备生产中采用光触媒技术,但一直不能确定该项目的可行性。“创响中国沈阳站”系列活动专家来到企业后,公司董事长吴心良一边向刘岗研究员介绍产品研况,一边带领专家实地考察生产车间,随后组织公司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负责人与专家进行交流研讨。大家分别就光触媒的性能原理、能否在不锈钢和玻璃材质附着、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对农残有害物质的降解度、产品开发前景等疑问向专家咨询。针对企业关心的问题,刘岗研究员一一做了详细解答,并表示下一步将利用研究所的设备和技术条件做好相关实验,为企业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交流中,双方还在技术咨询、成果应用转化等方面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管委会、沈阳浑南科技城发展公司2024人员参加了活动。

5月24日,在沈北康平县海洲乡,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研究员张智猛应邀为当地富民增收主导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海洲乡现有花生栽培面积7万余亩,由于今年的旱情严重,目前正处于抗旱抢播的关键阶段。专家一行走进康平县海洲乡花生产业协会,与种植大户和基层人员座谈,在了解当地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和今年的抗旱形势后,推介了花生覆膜、单粒精播和膜下滴灌等促进花生高产关键技术,以及研究所选育的一些优良品种,并就品种选择、抗旱播种、收获储藏等2024问题现场解难答疑。活动中,专家还走进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土壤墒情,了解当地主栽品种和播种机械,指导农户进行抗旱播种。针对种植户反映的风沙影响大、种子破膜难等实际问题,专家表示会尽快攻关,推出相应的适用技术和生产规程。海洲乡决定聘请张智猛研究员为协会院士专家工作站特邀专家。同时,专家还同乡领导和协会2024负责人进行会商,拟在当地设立科普示范基地,进行品种筛选试验和配套技术示范。

2024劳动的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在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调整企业经济结构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加上有些改革政策和措施不完全配套,存在一些容易引起职工队伍不稳定的因素,致使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争议呈明显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劳动争议引发的集体上访和停工停产事件,已影响到职工队伍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对此,各单位应给予高度重视。现就进一步做好职工队伍稳定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劳动争议预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尽量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做好劳动争议的预防工作,保持协调和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是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各级劳动部门要把劳动争议预防工作列入本地区、本系统工作日程,经常分析、研究劳动关系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做好劳动争议预防工作。各单位在研究制定各项改革措施时,要通盘考虑处理好维护稳定和深化改革的关系,特别要注意处理好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防止劳动争议的发生,特别要防止集体劳动争议的发生,以避免引起大的社会震动。在实施改革过程中,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注意职工群众的反映,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劳动争议苗头,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认真贯彻执行《劳动法》,加强对劳动合同的管理,依法规范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劳动行为。劳动行政部门要搞好劳动合同鉴证工作,保证劳动合同内容的合法、合理和可行,为企业和职工维持和谐和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一个可靠的法律保障。同时要大力开展劳动监察,对因违反国家2024劳动、工资、保险、福利等法律、法规、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用人单位,应及时纠正和查处其劳动违法行为,为改革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要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好集体劳动争议及其引发的集体上访和停工停产事件。这类事件对首都的稳定和各项改革的顺利实施危害极大。各单位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把维护首都稳定和职工队伍稳定工作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劳动行政部门要明确一位主要领导亲自抓维护稳定的工作,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做好充分准备,提前制定好处理集体劳动争议及由此引发的集体上访和停工、停产事件的预案。企业主管部门要对所属企业劳动关系现状逐一进行调查摸底、确定重点,帮助其解决影响职工队伍稳定的突出问题。对企业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发生严重损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时,劳动行政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要进行必要的干预,妥善处理、防止事态的扩大。对已发生职工集体上访和停工、停产事件要组织得力干部赶赴现场,进行处理。尽量引导双方,尤其是职工一方向劳动争议仲裁部门申请仲裁。各级仲裁委员会在不违背《条例》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可酌情灵活掌握,尽快妥善处理。

四、根据劳动部的要求,各区、县劳动局和总公司内部要建立集体劳动争议和停工、停产事件的信息报告制度。发生事件的企业劳动部门应负责在事件发生的当天将事件发生的起因、职工人数和企业的意见报告主管局、总公司及企业所在区、县劳动局。对发生100人以上的职工集体上访和停工、停产事件,应直接报告市劳动局。区、县劳动局和企业主管局、总公司获悉发生事件的信息后,应及时将发生事件的单位、人数、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社会反映等情况向市劳动局报告。市劳动局由劳动争议仲裁处负责此类信息的20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