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养老产业可行性报告【精选5篇】

2024-07-10 17:01:01工作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老产业可行性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养老产业可行性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养老金会计;职工薪酬;雇员福利;养老金负债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9)02-0013-03

在2006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前,我国有关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主要通过《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规定进行规范。2006年2月新的会计准则首次在一个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系统地规范了企业和职工建立在雇佣关系上的各种支付关系。

我国2006年2月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一职工薪酬》是根据中国现行的职工薪酬有关政策、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等实际做法,在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9号一雇员福利》(简称IFRS19,下同)基础上起草的,所以我国《职工薪酬》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尽管如此,由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基于成熟的市场经济下的产物,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现有的社会环境状况,使得《职工薪酬》会计准则与IFRS19相比,仍存在某些方面的差异。

一、《职工薪酬》会计准则与《雇员福利》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比较

(一)名称的差异

1 员工名称不同

IFRS19将企业员工定名为雇员,我国企业将员工称为职工而非雇员。

2 福利名称相同,但含义不同

IFRS19准则名称为《雇员福利》,而我国会计准则《职工薪酬》中所涉及的职工福利内容却与IFRS19有着明显的差异。

根据IFRS19第7条对雇员福利所下的定义:“雇员福利,指企业为换取雇员提供的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可见IFRS19中的福利定义是宽泛的,包括了各种形式的职工报酬。而我国《职工薪酬》会计准则中的职工福利特指企业职工的福利费,它主要用于职工的医药费,单位医务人员的工资,医务经费,职工因公负伤赴外地就医路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职工浴室、理发室、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福利部门人员的工资等。显然,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职工福利不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养老保险等,所以职工福利仅属于企业职工报酬的一部分。可见,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职工福利相比较国际会计准则来讲,“福利”是一个十分狭义的概念。

(二)养老金会计差异

所谓养老金,是企业职工退休以后所获取的收入,也称退休金,它在职工退休后一次或分次支付。企业员工退休领取的养老金是以其在职时提供的服务为依据,所以,养老金的根本性质是递延工资。

当今,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一直在不断努力寻找解决的途径,至今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会计核算也逐渐趋于成熟。但是,由于会计服务于经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会计完善的程度。众所周知,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从1984年开始,但因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社会保障体系涉及面广,究竟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具体措施也需要在试点的基础上予以完善。因此我国新颁布的《职工薪酬》会计准则中,对养老金会计应涉及的内容几乎为空白,只打了“球”,即只对企业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的缴纳做了硬性的缴纳规定,仅此而已。

而IFRS19的《雇员福利》,养老金会计的内容居准则的中心部分,《雇员福利》准则中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养老金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问题。可以说养老金会计是我国《职工薪酬》会计准则与IFRS19《雇员福利》存在的最大差异。

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的养老金会计

(一)养老金会计的特征

由于养老金会计的复杂性,养老金的会计处理呈现出与一般会计处理具有明显不同的三个基本特征。

1 递延确认

递延确认是指对某些与养老金相关的事项予以递延确认。企业的养老金给付义务和养老金资产经常会发生变动,这些变动并不是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确认的,它应以系统的方法在不同的会计期间予以分摊。

2 净额反映

净额反映是指养老金成本以净额反映。企业的养老金成本包括很多方面,诸如职工的服务成本、利息成本、养老基金资产的预期报酬、未确认养老金净损益的摊销等等,这些成本内容,发生的借贷方向不同,数额各有差异,但最终是以净额反映养老金成本。

3 互相抵消

互相抵消是指有关资产负债互相抵消,即企业所确认的养老基金资产与养老金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上加以抵消,以净额列示。

(二)养老金会计的基本要素

1 精算假设

精算假设是指为计算养老金成本,对影响养老金成本的未来事项发生情况进行的估计。养老金会计处理中最复杂的工作是精算。通常,这项工作由精算师来完成。精算师根据合理的精算假设,如职工死亡率、未来工资水平、提前退休比率、养老基金资产的报酬率、养老金给付义务的折现率等,计算出企业的养老金成本和各种给付义务,最后提出精算报告,企业根据精算报告,最终进行会计处理。

2 企业的养老金债务

企业的养老金债务是职工在职期间提供服务,企业按照养老金计划的规定,应于职工退休时支付的一种酬劳债务。企业的养老金债务包括三种:(1)预计养老金债务;(2)累计养老金债务;(3)既得养老金债务。

3 养老基金资产

养老基金资产是指由企业按养老金计划的规定缴存给信托机构,并由信托机构进行营运管理,用以支付未来养老金义务的全部资产。养老基金资产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应用养老基金进行的投资,如股票、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二是在养老基金营运中自用的资产部分,如房屋、办公设备等。

4 企业养老金成本

养老金成本包括五个组成部分:服务成本、利息费用、养老基金资产的预计报酬、前期服务成本的摊销额和养老金损益的摊销额。企业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将养老金成本于职工提供服务的当期而不是退休后确认。

(三)养老金的会计处理

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雇员福利》的规定,养老金(即退休福利)的会计处理有两种方法: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收益计划。

1 设定提存计划

在设定提存计划下,企业向信托机构缴存金额是确定的,但不承担缴存金额之外的任何义务,尤其

不对未来的金额做出保证。而职工将来收到的养老金金额则是不确定的,职工最终的养老金福利仅仅取决于向职工账户的缴存金额和缴存金额的投资收益。因此,在设定缴存计划下,与养老基金资产有关的风险(如通货膨胀、生活费的上升、死亡年龄的推迟等风险)一律由职工承担。

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处理比较简单,其基本会计处理如下:

借:养老金费用(设定缴存的养老金)

贷:银行存款(实际缴纳数)

负债(尚未缴纳数)

2 设定收益计划

与设定提存计划不同,设定收益计划下,企业仍需要向信托机构支付一定金额的养老金,通过设定收益计划向员工承诺终生向其支付退休金。在设定收益计划下,与基金资产有关的风险由企业承担,而员工可以无风险地获得一定的养老金。

设定收益计划的会计处理比较复杂,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1)如何计量由退休金产生的义务,即养老金债务的计量;(2)企业养老基金资产如何计量;(3)如何确定每年的养老金费用成本;(4)养老金损益的摊销(即损益平衡机制);(5)需要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的项目。

在设定收益计划会计处理中,养老金债务的计量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核算环节。企业养老金债务与精算现值有关,养老金债务进行计量时,应首先计算企业享有退休金的员工估计未来需要支付的总金额,然后根据其距退休的年限进行折现,最后将其分摊到该员工工作的各会计期间。例如:甲公司根据养老金收益计划,即职工每工作一年,便可以在其退休后按年领取职工退休前5年平均年薪的2%;假设某职工已经在甲公司工作了10年,预计他还会为公司工作20年后才退休;预计该职工前5年的年平均工资为200000元,假设该职工退休20年后死亡。试计算该职工工作的第10年年末甲公司对该职工的预计养老金债务(假设该职工在职和退休期间的折现率分别为10%和8%)。

分析如下:在第10年末,该职工应在将来享有的年养老金为:

(200000×2%)×10=40000(元)

该职工在退休时应享有的养老金的现值为:

40000×(P/A,20,8%)=40 000×9.818147=392725.88(元)

该职工享有的养老金在该职工工作第10年末的现值为:

392725.88×(P/F,20,10%)=392 725.88×0.148644=58376.35(元)

对于养老基金资产(WRS19中称之为计划资产),如前所述,它是企业按照计划的约定,拨存于养老基金托管机构管理和投资运营,用来支付养老金的全部资产。该基金资产必须在法律上独立,即使企业破产时,也不能将其资产支付给该企业的债权人;养老基金资产应以公允价值计量。

养老产业可行性报告范文第2篇

上海证券报告估算中央负债

这份上海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胡月晓制作的名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研究”的报告认为,中央政府的显性负债即国债余额方面,2010年年末,我国对内及对外国债余额为67548.11亿元。而政府隐性债务则包括政府负有担保责任或者是在出现违约情况下政府不得不使用财政资金进行最后“兜底”的各类型债务。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隐性债务会通过违约的方式实现显性化,对银行体系造成冲击,所以仍然需要评估其对经济的潜在威胁。根据这样的定义,铁道部负债、社保基金缺口、政策性银行负债、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均为典型的政府隐性负债。

据该报告计算,2010年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3420亿元,2010年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支出10555亿元,当年参保离退休人员6305万人,当年全国65岁以上老人约为1.2万亿,如果实现“老有所养”的全民养老目标,当年养老保险支出将扩大1倍以上,达2万亿元以上,当年养老保险亏空将超8000亿元。从人口结构比例看,当前我国的劳动人口比重已越过高峰期,养老保险基金偿付压力会越来越大;按当前预期平均寿命73岁计,全国仅65岁以上老人养老保险支出亏空静态累计就达5.6万亿元以上;截至2010年,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节余1.54万亿元,静态缺口达4万亿元。铁道部已明确披露,2010年年末,铁道部负债总额为18918亿;截至2009年年末,三大政策性商业银行的债券发行量为45409.4亿元,国外负债为711.80亿元,两者相加46121.2亿元。

此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时剥离不良资产规模为1.4万亿元,按照银监会公布的《2006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情况表》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68.61%的处置进度,还存在约4394.6亿元的债务尚未处理。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至少存在约4万亿元缺口。这意味着我国隐性债务的总规模为10.94万亿元左右。

报告还指出,地方政府的显性与隐性负债总额为10.7万亿元。与中央政府的显性与隐性债务相加,占GDP的比例已达到68.33%。已超出国际通用的负债率不超过GDP60%的警戒线。

事实上,上海证券的研究报告对中央隐性债务的统计口径,与201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相类似。央行所指的隐性负债,从中央来说,主要包括大型金融机构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共管基金;一些政策性或准政策性金融机构大量发债,以及一些政企不分的部门负债较高。报告指出,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也存在缺口,但央行并未公布具体缺口。

据央行数据,2010年,全国财政赤字1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仅为2.5%,政府部门债务状况良好。但报告也指出,政府部门隐性负债问题值得关注。数据并不能掩盖过去两年大规模举债之后,地方政府债务潜在的风险,这已是多方共识。

隐性负债有诸多统计口径

对上海证券报告估算的中央政府显性负债,业内人士并无争议。“显性负债是纳入国家预算的债务,经过全国人大批准的,是看得见的,一般主要是以国债方式体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助理应展宇告诉时代周报。

不过,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经济学家大多认为,中央隐性负债这一概念较为含糊,在统计口径上存在很大争议,因此很难估算出正确的数额。上海证券的报告,只能称为一家之言。

在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看来:“政府隐性负债一般是指以政府作为担保的、通过企业的方式运作借的债。比如地方融资平台就是这种性质,中央也有。对中央政府来说,更多的是指中央政府直接管的企业的银行贷款。在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央企也要贷款,而在经济萧条期,政府要求它多贷些款,比如为4万亿作配套,这种情况下,企业本身有风险,但还得去贷。问题是,这种维稳贷款与企业正常的贷款之间应该有所区分,但在统计上没有分开来。”

中央隐性负债是否包含社保基金的缺口,杨建文认为,有的统计是把这块计算在内,那就形成了天文数字。“有些研究者自己设计了一个统计口径,把数字加起来,就得到一个隐性负债总规模。想把问题说得严重些,引起重视,就把数字说得大些,反之,就把数字搞得小些,可塑性太强,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政府总体负债多少,我是说不出一个数字。”

应展宇也告诉时代周报:“隐性负债这个概念,从学术上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到底以什么口径来算,规模到底有多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像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比如由银行体系承担的向国企提供的一些维稳的信贷,最终还是要由中央政府来承担的。此外,在金融体系中,央票的性质怎么算?银行提供的财政部发行的带有债权债务性质的东西,到底怎么算?几十万亿的银行存款,如果出了问题,银行向政府求救,又算不算呢?是否都可视为政府的隐性债务?”

或许也有相对权威的定义法。根据前世界银行研究财政风险问题的著名经济学家HanaPolackovaBrixi(白海娜)的分法,政府负债可分为四种类型:直接显性负债、直接隐性负债、或有显性负债和或有隐性负债。按照传统的财政预算方式,只有直接显性负债是直接、即时地被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去的,而后三种类型的负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隐蔽性。

在这一分法中,政府直接隐性负债主要包含法律没有规定的未来公共养老金和未来医疗融资。或有显性负债则包括中央政府为非政府贷款、地方政府以及公共部门为私人部门实体的责任提供的担保,为抵押贷款、农业贷款等提供的一揽子政府担保,针对存款、农作物等的国家保险体系等。或有隐性负债则包括不享有中央政府担保的地方政府、公共或私人实体的无法偿付的债务或其他负债,国家保险范围之外的银行破产等。

财政部财政科研所副所长刘尚希就告诉时代周报:“债务有四种类型,隐性负债还分为直接性负债和或有隐性负债。直接隐性负债包括社会养老基金的一些缺口,政府对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有承诺,但债务的具体规模到底多大,还不好说。或有隐性负债则非常宽泛了,比如大而不能倒的私人银行的债务,也可能变成政府的或有负债。上海证券报告中所提的,政策性银行的负债,说它是政府的或有债务是可以的。像铁道部这样政企合一的部门,它的债务能不能算政府的或有负债,还两可。它同时还算个大型国企,它的债务算政府债务,那中石油、中石化的债务算不算呢?”

“隐性负债总体来说是政府的道义责任,谈不上明确的法律责任。政府的承诺越多,道义责任就越大,隐性负债就越多。如果政府承诺各种各样的福利,把老百姓的生老病死都管起来,道义责任会非常大。”刘尚希称。

养老保险缺口尚待商榷

和许多市场经济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转型期内也形成了一个以中央政府为核心的完整的政府隐性担保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四个层次:一是中央政府对国有经济部门(包括国有银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包括国有粮棉流通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及其他国有附属机构)的隐性担保;二是中央政府对资本市场的隐性担保;三是中央政府的社会养老金隐性担保;四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担保。在对国有银行、国有企业等提供隐性担保时,政府没有负债;但是,如果债务人发生违约,政府将有义务偿还债务,此时,隐性和或有负债将成为政府的实际负债。

“隐性担保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国家都存在。隐性担保就是一旦发生危机的时候,政府不能撒手不管。像美国也是这样,美国联邦原先对州政府的财政危机是不救的,现在也出钱去救,甚至对私人企业也都去救助。一旦出现重大公共危机的时候,中央政府不救也得救。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刘尚希告诉时代周报。

在完整的隐性担保体系下,政府隐性负债的规模理论上可以相当大。而在中国目前,中央政府隐性负债究竟有多大?刘尚希称:“这要经过测算的,不能概念还没搞清楚,就算出来了。那结果肯定就错了。”

上海证券的报告中,对这一数字的估算确有值得商榷之处。对其中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胡月晓估出了约4万亿元的数字。他告诉时代周报:“中国的养老保险体制是没有参保就没有养老金,只有补助。如果像西方那样实现全民养老,把65岁以上未参保老人都涵盖进来,与参保者享受同等待遇,这个缺口是每年8000亿元。按平均年龄73岁算,亏空静态累计就达5.6万亿元以上,去除养老保险基金累计节余1.54万亿元,静态缺口达4万亿元。”这一测算并未计入大量未来将达到65岁以上的未参保人口,胡月晓称,“如果计入,隐性负债量就更大了。我们现在只是静态估算。”不过,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认为:“静态的计算没有道理,老龄人口一直在增加,不可能一批人到了平均寿命,这笔支出就画上句号。”

地方债务也有中央隐性担保

另一方面,上海证券报告中,还有一些隐性负债未纳入。譬如中央政府对国有银行之外的国有经济部门和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担保,显然未罗列其中。

胡月晓告诉时代周报:“最起码包括的那些概念已经在里面,比如包括了证策性银行、四大行、资产管理公司等。其他国有企业比如大的基础建设公司目前看来还是比较稳定的,在西方这些东西也没有出现债务问题。只是在经济萧条期,杠杆比较高的金融机构可能出现问题,隐性债务主要出在这一块。报告中不可能包括所有的东西。”

报告中将地方政府的10.7万亿元债务排除在中央隐性负债之外,但地方政府债务显然也有中央政府的担保,将其列入中央政府隐性债务也有理可循。在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的理解中,中央政府隐性负债,主要指地方政府的债务。“过去四五十年来,地方政府的债,最终都是由中央政府的财政税收、海关关税来作担保的,如果地方政府还不出,由中央政府代还。后来温总理提出,地方政府的债自己还,各家的孩子各家抱,就变成了地方融资平台。但地方政府并没有认为这是他们的问题,因为这是2008年以后中央叫地方配套的资金,他们能还就还,不能还就拖着,这样最终会落到中央政府头上。”

事实上,2008年以后的信贷狂飙,无疑造成地方债的一些安全隐忧。据银监会统计,2010年6月底,全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7.66万亿元。从结构上判断,23%的债务可观察到比较明显的风险。

前段时间,第一拨即将到期的地方债是否可获展期,媒体讨论甚为喧嚣。随着今后三年进入首轮偿债高峰,展期显然能缓解当前的还债压力,掩盖一些项目的偿付风险,为一些地方融资平台引颈期盼。

“很可能会拖下去,让银行不要逼债。再次到期,可以再次续债。最后也有可能对银行进行坏账处理,但会拖很久。”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告诉时代周报。

养老产业可行性报告范文第3篇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为中国企业树立价值标杆”为宗旨,立足寻求行业高度,成立专业研究机构,不断举办行业高端论坛。如,有中国房地产行业年度顶级盛会之誉的“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还有倡导“重估价值,幸福国民”的“21世纪GNH国民幸福论坛”;甚至还有“中国社会创新国际论坛”。年度的、季度的、月度的,《21世纪经济报道》的各种论坛犹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借鉴同行做法,我们举办了南湖文化(系列)论坛、嘉兴房地产创新策划峰会、湿地与居住环境峰会、嘉兴中小企业发展与融资论坛,邀请郎咸平、易中天、于丹、王志纲等著名人士前来演讲,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还取得了超预期的广告收益。接下去,嘉报集团已明确将围绕嘉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独特问题去策划、设计出更多更好的论坛广告产品。如嘉兴的老龄化问题。目前嘉兴市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达到15%以上,并且每年以3万人左右的速度在增加,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老龄化社会的出现,养老的经济负担将会明显加重,但也催生了“银发经济”。国务院制定的“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就明确了七个重点任务,即:老年社会保障制度、老年医疗卫生保健、家庭养老支持政策、老龄服务、老年活动场所和无障碍设施建设、老龄产业、以及老龄法制建设和法律服务。专门研究“银发经济”人士认为,享受退休生活的老年群体相对于年轻人具有更多的余暇时间和财力去消费。这方面发达国家已有先例。如邻国日本,1500万亿日元的金融资产中,其中60%由老年人持有,所以在日本“银发经济”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老年人消费占该国个人消费的比率已经从2002年的33%上升到2011年的44%,年消费规模超过100万亿日元。在我国,目前老年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非常突出,“银发经济”的空间巨大。因此,我们拟联合嘉兴的两个国际生态养生健康园投资主体及政府权威部门,召开论坛、出版特刊,把嘉兴的养老服务业推上新台阶。最后一种产品是“排行榜+特刊”。借鉴《21世纪经济报道》有关做法,我们也尝试开发相关广告产品,如:嘉兴品牌节、品牌力量榜、诚信房产商、消费者信得过楼盘、十大畅销楼盘,这些产品虽也取得了不错的广告收入,但它们的智慧含量和创新成分还有待提高。

在上述广告产品中,为什么都要加上“特刊”呢?这是因为纸质“特刊”符合报纸的根本属性,可以有效拉长报纸的出版维度,将版面广告收入做到最大。所以,不管策划、设计、研发什么样的广告产品,为了使其广告收入最大化,出版特刊是上佳选择;如能在一个广告产品的存续期间连续出版特刊,则传播效果会更好、对广告主会更有吸引力、广告收入也会更多。产品经理制度的核心是产品的销售实行广告产品经理制度并非要求广告人员一个人去单打独斗,而是要在广告经营业务活动中更加注重处理好团队与个体的关系,在团队统合的背景下,更强调业务人员的个体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因此,当一个业务员创意策划、设计出一个广告产品并经可行性论证后,经营团队就要发挥集体力量不遗余力地去实施,即售卖给广告主。我们根据报业广告经营体制实际实施了以下几种广告产品销售模式。一是产品经理独立销售。适用于单位销量不大或单位收入不多的广告产品。百万元以下的产出、时间上又是短平快的、涉及的行业也是单一的,这样的广告产品,就让产品经理去自行销售。二是产品经理与工作室统一销售。当设计的广告产品预期收入达到百万元以上时,就要发挥工作室的集体力量开展营销。否则,产品经理孤军作战,不仅会拉长销售时间,而且很可能会功亏一篑。集团广告工作室多则四人、少则三人,最多也不过五六人,人手还是很有限的。这样的人力资源配备,也不能过高估计了它的营销能力。三是产品经理+工作室+广告部集合销售。对预计会有二三百万元左右收入的广告产品,就要举全部门之力来做好。广告部主任自己不承揽广告业务,只管不断地策划设计广告产品品经理去销售。这样做,业务经营才会始终处于主动出击、有仗可打的状态,广告收入才会源源不断。强调建立产品经理制度的必要性不是要削弱广告部负责人统领团队作战的重要性。事实上,产品经理还是要靠工作室、广告部负责人去指挥,否则很难做到广告产品销售的最优与最大化。因此,可以说,组织策划、设计、生产、销售广告产品,是广告部负责人的第一要务和核心工作。当今报业,不可能有广告产品策划、设计、销售做得差而其广告业绩却很好的报纸。四是产品经理+工作室+广告部+体现媒体影响力方面的合作销售。有的广告产品仅仅靠产品经理及广告部门自身的力量还不能做到销售的规模化,这时就需要整合采编部门的力量来实现销售的最大化。实际上,媒体策划活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外媒体都在走的一条有共性的道路,是媒体自身树立并扩大品牌影响力、拓展经营收入的市场行为。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它一要与新闻报道分开,始终坚持经营规律与新闻规律的职业操守;二要遵循采编人员与经营人员的职业分工,坚守“两分开”与职业道德。五是产品经理+工作室+广告部+采编部门+报业集团整合销售。这是广告产品经理制度中广告产品销售的最高形态。论坛类、评选类或排行榜类的广告产品,真正想做大的,都应该采用这种销售模式。在吸收了国内外媒体行之有效的经验基础上,嘉报集团2011年和2012年的两届“品牌力量榜”广告产品充分整合集团资源抓销售,结果每届收入都超过了400万元。产品经理制度的关键是产品的考核要保证产品经理制度真正长期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公正透明的绩效考核、分配体系。对产品经理来说,他们策划、设计、销售广告产品不过是实现业绩的手段和过程,最终能拿到多少薪酬才是他们的目的和价值所在。因此,广告产品经理制度实施后,考核如何跟进十分重要。一是要明确产品设计任务。

一个业务员就是一个产品经理。一个产品经理一个月要策划设计多少广告产品(并附可行性研究分析)必须明确。二是月度奖金要与广告产品设计任务挂钩。没有完成月度产品设计任务的;或完成但一看就是滥竽充数的;完成了月度设计任务;或不仅完成了月度设计任务、而且可行性强或已实施取得了成效的,等等不同情况,都要明确权重、细化考核、区别对待,并在月度奖金中有所体现。三是年终分配与广告产品的成效挂钩。年度广告经营任务是完成了,但产品设计任务未完成;或年度广告经营任务未完成,但广告产品设计任务完成出色、取得的收入可观;或年度广告经营任务与广告产品设计任务双双完成;或年度广告经营任务与广告产品设计任务均超额完成诸种不同情况,都应在薪酬中有所体现。广告产品经理制度是报业练好内功、增强发展信心、提高生存能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在报界从事报纸广告工作的同志普遍存在一种畏难情绪,认为报纸广告越来越难做。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确实,信息平台是越来越多样化了,但这并不是说传统媒体将退出历史舞台,就像摄像机取代不了照相机,电视取代不了电影和广播一样。传统媒体通过调整和创新,同样可以适应变化了的时代,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普利策曾说过,新闻永远是文明社会中起作用的一种社会力量。因此,在报纸面临挑战的时代,我们必须有职业信仰,这是对报纸的坚信,更是对新闻的坚守。无论是报纸的旧载体还是网络的新载体,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必须遵循的生存之道。只要我们的报纸内容优秀、质量不滑坡,纸媒广告就有希望!

养老产业可行性报告范文第4篇

在第二届中国老年住区百城(企业)联动项目信息交流会上,住建部原副部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表示,此次信息交流会主要总结百城联动计划开展一年以来的工作,进一步加强各参与企业间的联系,增进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与度假式养老、居家养老、大健康产业、互联网平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过去的一年中,在实地考察、观摩国内外多个不同类型适老化项目的基础上,将着手编辑《中国老年住区百城(企业)联动项目发展报告》,该报告将持续收录国内外不同类型养老地产项目介绍,供百城联动计划参与企业及项目间进行交流学习、借鉴推广。而在第二届老年服务科学与创新国际论坛召开期间,来自德国、芬兰、荷兰、澳大利亚、韩国、日本、西班牙以及国内的30多位学者就相关议题进行了报告,近300名来自国内养老界人士参加会议。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丁辉在欢迎致辞中分析了开展积极养老、健康养老和智慧养老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十二五”以来在这一领域科研与成果转化情况。荷兰卫生、福利和体育部副部长,国务秘书马丁?范莱恩出席会议并做了“荷兰养老创新服务领域的进展和中荷合作的现状与前景”的报告。其他来自欧洲和亚太国家及地区的专家也分别进行了演讲和报告,介绍各自国家和地区在积极、健康和智慧养老领域的政府政策、产业发展情况和科研成果。

养老模式研究

互助型养老模式是积极老龄化理论的重要表现,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我国未来重要养老模式之一。所谓互助养老,是指居民互相帮扶和慰藉,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互助型”养老模式有西欧国家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日本的社区居民互助养老等。西欧国家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是把养老服务先“存储”再“流通”,养老服务本身被商品化。在我国养老资源严重不足,家庭养老功能急剧弱化的情况下,互助型养老通过以老帮老、以老养老,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创新养老模式、打造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养老格局奠定基础。因其具有灵活性、多样性、自愿性、自治性等特征,老人们可以在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多种场合实现各种形式互助,在满足了老年人对家庭、朋友和社区邻里的依恋同时,高效利用和发挥了家庭和社区的养老功能。但我国的互助养老模式刚刚起步,还处在摸索阶段,应加强有关立法和政策导向、注意宣传引导、开拓筹资渠道、丰富互助内容、提高互助技能、完善互助机制。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养老主要是在自己家中完成,其服务质量及效果主要取决于老年人自己及其家人的照顾,没有真正形成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后,专家给出如下对策建议:用好国家政策,争取政府产业扶持;搞好医疗保障,推动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养老服务科技创新;选好养老服务项目,讲求规模效益;注重体验式消费,注重个与家庭沟通;提升人员素质,做好规范化服务,确保养老服务质量,以指导物业服务企业制定从事社区养老事业的策略,从而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

智慧养老

2015年“互联网 +”行动计划提出要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互联网 + 养老”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目前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医疗机构就诊和取药的等待时长对于老年人的身心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基于这一背景,再结合目前我国养老模式在医药服务方面存在的缺陷和现代物流的发展,专家学者研究后认为建立医疗机构、物流企业、养老机构(社区)、老年人之间的医药闭环配送模式很有必要,这样既使得老年人能够避免等待,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疗机构其他患者的等待时长,同时为物流企业开拓新业务,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养老人力资源

通过对南京市46家养老机构的调查,从康复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学历要求、人才的类别和专业知识要求等几方面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后得出,南京市养老机构急需大量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康复专业人才,并且以康复治疗(士)师和中国传统康复人才为主。调查结果显示,养老机构大部分老人都是由于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疾病、老年性生理退化疾病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而急需开展康复治疗活动,在人才类别需求上也以康复治疗士(师)和中国传统康复人才为主。老年神经康复学将成为康复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老年骨科退行性疾病与损伤康复有关的老年骨科康复学也将成为另一重要的发展方向。由此也可以看出,院校在康复人才培养上,更需加强专业化的老年康复人才的培养,提高老年康复人才的质量,从而满足老龄化社会对康复人才的迫切需求。除院校培养外,政府或机构更应对康复技术人员进行技能强化训练,养老机构也应通过提高薪资待遇等多种方式吸引康复技术专业人为养老机构服务。

同时,有学者基于劳动参与模型和劳动供给模型,利用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探讨养老保障制度对劳动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养老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的劳动供给效应,养老保险覆盖降低了劳动参与率和劳动供给时间,尤其对于农业劳动供给的影响更明显;养老保险待遇具有更强的收入效应,激励农村居民降低劳动供给,尽管养老保险待遇并不会大幅度降低农业劳动参与率,但农业劳动供给水平将会显著下降。不同类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劳动供给效应存在差异,新农保制度更倾向于将农村居民留在农业农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民工综合保险倾向于激励他们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就业,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则鼓励他们直接退出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加速劳动力市场转变,需要构建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养老产业可行性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企业年金; 信息披露; 实证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养老体制经历了重大的变革:社会保障模式从由政府主导的现收现付的养老金管理模式逐步转向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组成的多层次体系。企业年金制度作为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补充,已经成为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企业年金信息披露作为企业年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年金有效运行的基石,世界上运营企业年金成功国家的重要经验之一则是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尤其是美国,其在《保障法》、《税收法》、FAS158号等文件中规定了较为完善的年金信息披露和报告要求。因而,充分的信息披露是保障企业年金和年金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而我国的企业年金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没有完善的企业年金相关制度,其中重要的一环即企业年金信息披露方面的制度安排还不尽合理。因此,加强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研究,对于健全我国企业年金信息披露体系,促进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相关概述

企业年金是指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企业和职工自愿建立并自主管理的一项企业福利保障(补充养老)计划。它是作为职工薪酬下养老保险的第二层次,即补充养老保险在企业中反映,由企业和个人分别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记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或共同账户,依法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基金管理机构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运营和管理。企业年金是社会福利保障“多支柱”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年金的发展包括相关主体、会计核算、年金基金发展模式、年金信息披露及其制度等多方面,而年金信息披露是年金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企业年金信息披露作为企业年金公信力的基础,它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年金各相关利益人的管理决策和其他参与者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以及年金的发展。

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是指在企业年金基金筹集和运营管理过程中,为了向受益人等利益相关者真实反映企业年金计划缴费执行情况以及受托投资人对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情况,同时为年金风险唯一承担者的企业职工提供和建议良好的投资方案,使参加计划的企业及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必须按规定报告年金计划执行及基金财产管理情况,并保证所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制度。它包括筹集阶段的雇主企业和运营阶段的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两方面的信息披露。内容上主要包括企业年金基金的筹资与投资、年金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某一时期内年金基金的财务经营成果和状况、企业年金的支付情况,以及为便于年金信息使用者了解和使用年金财务信息的说明和解释。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一般原则包括充分性、有效性、公开性与及时性原则。

二、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沪市上市公司公开信息对比分析和受托管理人公司主页调查的方法,主要从年金信息披露的状况、方式以及类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上市银行年金信息披露状况,对中国企业年金筹集和运营中存在的信息披露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披露状况分析

为了解我国上市公司对企业年金相关信息的披露情况,本文研究了2007年和2008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年报(沪市A股2007年和2008年分别有881家和864家上市公司),通过对研究对象年报的阅读,发现2007年和2008年分别有19家和68家披露了与企业年金有关的信息。

由表1可以看出,虽然2008年比2007年公司总数少了40家,但披露家数却增加了49家,同比增长了5.93个百分点,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开始重视年金信息披露。虽然年金信息披露有所增加,但总体披露比例仍然很低,2008年增加后也只有8.09%,这是由于我国未对企业年金信息披露作出详细规定,也非强制披露造成的。

(二)披露方式分析

企业年金信息披露方式主要集中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包括重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前期差错(职工薪酬项目和企业年金基金或公司年金计划的主要内容及重要变化)和主要项目注释(应付职工薪酬)下的补充养老保险或企业年金,以及在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等中。同时2008年在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和内部控制报告中披露的比例有所提高,在附注中的披露比例有所下降,说明我国企业比较愿意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年金信息(见表2和表3)。

(三)披露类型分析

一般年金信息的披露从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定性与定量结合类信息三方面进行。如企业年金的类型、受益范围、年金资金筹集、年金基金管理人及管理制度、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为定性信息;年金的计提比例数额、企业和职工的缴费比例、企业作为费用的年金费用、年金应付额未付额及预付额、企业计划外为关键管理人员的提取金额、年金基金投资收益和绩效、企业及管理机构现金支付结余金额等为定量信息。经统计,2007年三类信息的披露基本一样多,而2008年定量信息披露无,定性与定量结合类信息显著增加,说明定性与定量结合类信息更能反应企业年金信息状况(见表4)。

(四)上市银行年金信息披露状况分析

经过两次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后,有10家银行具备了年金管理机构资格,其中8家为上市银行。通过查阅8家上市银行近期公布的半年报,有6家披露了上半年企业年金运营的情况。以下对各银行披露年金信息作简要分析。

工商银行:成功签约多家大型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发挥业务资格齐备、服务网络健全的优势,提升年金基金管理综合服务能力;全面启动法人受托管理业务,并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强与同业机构合作,开发新的企业年金产品。至2008年6月末,工行企业年金客户共14 258户,受托管理年金基金28亿元;年金个人账户434万户,比上年末增加86万户;托管年金基金453亿元,增加265亿元。

招商银行:公司大力促进现金管理、受托理财、财务顾问、资产托管、第三方存管、信贷资产转让及管理、短期融资券承销、企业年金等新型业务的发展,提高其收入占比。企业年金客户1 205户,个人账户98万户;账户管理费收入为人民币120万元。是唯一披露年金管理费用的公司。

民生银行:在企业年金业务方面,民生银行披露其高度重视企业年金业务营销工作,至2008年6月末,已与5家客户达成了合作意向,并与两家签订了合作协议。只披露了客户数,没有托管和账管业务规模数据,及其他年金信息。

浦发银行:报告期末,公司托管规模764.65亿元,较年初增长29%,其中:资金信托规模180亿元,较年初增加90亿元;QDII托管规模52亿元,较年初增加10亿元;证券投资基金规模279亿元,较年初减少135亿元;年金托管规模187亿元;产业基金托管规模26.77亿元,较年初增加14.39亿元;委托资产托管规模13.99亿元,较年初增加3.93亿元;交易资金托管规模25.35亿元,较年初增加1.97亿元。上半年托管手续费收入5 727万元。

年报显示,公司自获得托管资格后,积极推进企业年金托管业务,成功完成了180多亿的国内最大年金计划――上海长江养老公司过渡企业年金计划的年金资产的移交与运营工作。而年金账户管理业务却发展缓慢,运作个人账户21.93万户。

中信银行:公司采取中信系内部年金业务的合作,与中信证券合作的证券公司管理资产项目托管规模为37.78亿元,与中信信托合作的信托资产项目托管规模为44.88亿元,与中信证券、中信信托合作的企业年金项目托管规模为8.73亿元。强调年金托管合作,没有就具体的托管、账管完整统计数据做出披露。

中国银行:加大企业年金营销力度,中央企业年金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披露的年金信息仅此一句。

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没有年金业务方面的信息披露。

另外,据上市银行中报显示,建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三家上市银行已为自己的员工建立了年金计划。

从上市银行年金业务信息的披露看,仅就年金业务总体规模及简单的业务信息进行披露,对具体的年金项目计划规模及年金的具体运营、投资收益情况和年金执行情况等信息没有披露。

三、我国企业年金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披露年金信息的企业数量过少

与2007年相比,2008年上市公司年金信息披露绝对数和相对数均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够。在未披露的企业中分公司本身未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无需披露和公司已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没有进行披露两种情况。近年随着年金优惠政策的鼓励和企业自身人才发展考虑,至2008年全国有3.3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其中国有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占90%以上,但两年中披露年金信息的不足10%。这与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制度和企业年金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有关。首先,企业没有具体核算年金的会计科目制度来反映年金的具体缴费运营过程,也没有具体的规范信息披露要求,使得企业没有合理规范的披露依据。其次,非强制性信息披露和企业自身信息回避及信息核算成本等因素更使得企业不愿详细具体披露企业年金缴费运营情况。

(二)年金信息披露方式不规范、内容不全面,定量信息披露较少

从表2可以看出,年金信息披露主要集中在财务报表附注中的重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前期差错和主要项目注释(应付职工薪酬),以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等。虽然30号“财务报表列表”将补充养老保险费以“年金缴费”的形式列示于财务报告附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项目,也仅仅是单一的余额披露,没有更详细的费用项目。各行业企业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披露方式,而现有的这些披露方式也没能很好的反映企业年金信息的实际情况,使信息披露显得杂乱无序,这也使得非专业年金信息使用者很难从分散披露的信息中得出有用的信息。

目前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内容有企业年金受益职工条件、年金的提取比例、年金提取数、不同职工的缴费比例、说明是否已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等。但对企业年金计划的覆盖范围和缴费比例披露不充分,其他内容的披露也很简单,不能充分反映年金信息。《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将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下的补充养老保险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规定应当披露养老保险费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而单独的年金信息披露内容没有具体规定和要求。

从表3可以看出,2007年有31.58%的公司只对企业年金做了简单的文字说明,而对于年金的计提比例、金额等一些很直观的财务信息完全没有披露,而2008年定量信息披露降至零。这说明企业不愿意从定量的直观信息披露企业年金信息,这对企业虽有保护,但对受益人等信息使用者是很不利的。

(三)上市银行年金信息披露内容简单

上市银行作为年金基金管理的主要承担者,其对年金业务信息的披露详略不一,披露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与上市银行取得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的时间和数目有关。工行为目前获得资格最全的上市银行,因此业务较好,但披露的也仅仅是简单的年金业务数据。中信集团是国内唯一的全资格牌照的金融集团,在业务披露上应当分公司、项目、资产详细披露年金业务运营信息。现在披露的内容不利于委托人、受益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评价年金基金管理人对年金基金的管理运营状况。

(四)年金信息披露制度不全面,信息披露平台少

从年金筹集和运营两个阶段的年金信息披露状况看,年金信息披露还处于比较粗犷的阶段,相关制度偏向于年金基金管理信息的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详细规定了企业年金资产负债表和净资产变动表及其附注的内容,并提供了各报表的具体格式。但“净资产变动表”只有年金净值的变动,无法看出受托人本期的年金基金经营业绩,也就无法明确责任,实施激励措施,促进年金基金的有效运行。人社部颁发的《企业年基金管理信息报告有关问题的通知》详细规定了年金基金管理信息报告的内容,但也仅是年金主体之间的报告,没有面向社会的更全面更详细的年金筹集和运营信息报告披露平台。

四、完善我国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通过有效的税收政策鼓励年金计划的实施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基本养老保险开始出现空账,由今天的缴费者去养昨天缴费的人,金融危机通货膨胀使得这些问题更加严重。补充养老保险开始受到国家和企业的关注,希望通过企业年金的建立来缓解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但由于我国税收政策的激励过少使得企业和个人对企业年金的建立没有刚开始那么积极了。税收政策的激励能使年金市场进一步发展,年金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也会被重视。年金市场发展的越完善,年金信息需求就会增加,同样也会促进企业年金信息披露政策的逐步完善。

(二)会计准则应明确制定两个年金披露主体的制度规范

目前我国年金披露中企业披露规定在第9号会计准则“职工薪酬”及30号“财务报表列表”下有所涉及,但只是作为应付职工薪酬下的养老金的一个项目披露,而且也仅仅是简单的数额,不能反映企业年金的实际情况。会计准则对年金管理者的披露也不是很明确,《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没有明确各相关管理人的具体披露内容,仅是一个概括的年金报表及附注。因此企业会计准则应进一步明确企业和各年金管理者的披露内容和责任,通过会计制度来规范和促进企业年金信息的披露的发展。

(三)明确各年金主体的信息披露责任,强制与激励并进

企业和年金管理机构是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两个主体,对它们各自的年金信息披露责任应通过制度加以明确,使其能够定期披露企业年金资产状况、投资收益等信息,接受职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监督。强制披露与激励性自愿披露相结合使年金两个信息披露主体更加规范、详细地披露企业年金信息。

(四)扩大企业年金信息的披露平台

除了通过企业会计报告来作为企业年金信息的载体,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信息披露平台扩大年金信息披露的范围。例如,政府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对企业年金的规模、参加人数、运作管理情况等分行业或地区进行统计披露;年金中介机构也可以对鉴证的企业年金信息协助其他部门披露;也可设置专门的年金网站对各相关部门披露的信息进行汇总披露,并将年金的相关法规制度等设置相关专栏进行介绍等。

【参考文献】

[1] 孙建勇.企业年金运营与监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 敖健美.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2).

[3] 孙璐,赵昌文.中国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现状及对策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4] 张冬梅.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现状与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9(2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