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计划内容页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整理5篇】

2024-07-10 06:53:03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出国交流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交换生 人才培养 学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134-02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培养一大批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是教育国际化战略的目标。实施大学生海外学习计划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有效途径。如何根据交换生群体的特点,对交换生进行切实有效地学业指导,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交换生的学习特点

交换生主要指国内高校与境外大学通过组织联合培养、短期访学、暑期学校、带薪实习等途径选拔的到对方高校进行短期交流学习的学生。交换生的交流学习,不以获取对方高校的学历、学位为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国际竞争意识,养成国际视角,体验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前沿的科技知识。交换生在高校中是一个优秀的群体,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成绩优秀,思维活跃

交换生主要是二、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校学习成绩优秀,外语水平较高,渴望到教育发达的国家进行交流学习。他们善于利用网络、电视、手机等获取信息和知识,他们对新事物的理解、接受能力特别强。他们在学习中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社会实践,以此锻炼自己的能力。

(二)自我意识增强

他们在自我崇尚和对自我价值、自身利益的追求中,成才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敢于发自己的想法,在班集体活动中表现活跃,非常乐于参与、活动,他们通过每一个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渴望被同学们认可。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务实的价值取向使得他们更注重维护自己的权益,更渴望成才。

(三)学业规划未明确

虽然他们在学校里已经学习过一部分专业知识,但对未来的学习发展,还没有明确的方向。大部分学生是抱着随大流的心理。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 考研、考托、考公务员、考各级证书,出国访学等都是受同学的影响。甚至个别交换生把交流学习当成公费出国旅游的机会。

(四)抗压能力弱,社会履历浅

交换生一般都来自经济比较富裕的家庭,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过什么大的挫折。他们心理比较脆弱,也承受不了委屈,对教师的批评不能理解;在与同学们相处的时候,容易因为生活中的琐事引发矛盾;容易在遇到问题时,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他们的生活主要在学校中度过,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走来,与社会接触少,生活阅历浅,对社会上复杂的事物认识不足, 缺少社会政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锻炼。

二、影响交换生学习的主要因素

(一)生活因素

绝大部分交换生都是首次离开学校,走出国门。交换生对当地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在交流期间的衣、食、住、行都要自己去考虑,这对交换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 生活独立性都是一个挑战。欧美国家消费水平比较高,经济因素也会制约一部分交换生的消费。如何快速适应当地的生活,是交换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二)语言因素

交换生一般是到教育发达的欧美国家进行交流学习,在非母语国家的高校进行交流学习。虽然高校在进行交换生选拔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外语水平是主要因素, 一些院校也在交换生申请条件中明确,申请者需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大学英语四、 六级考试或者托福、雅思成绩优良。但是,满足申请条件和能听懂全英语授课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交流学习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短,若交换生一边学习语言,一边学习专业知识,学习难度会大大增加。在国外学习期间努力提高语言熟练程度是必须的,如果交换生在交流学期开始时还没有熟练掌握好外语,那么他们在国外的学习效果估计要比在国内的学习效果逊色不少。

(三)课程因素

每个学校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都不尽相同,不同院校间的成绩转换,学分互认一直是突出的难题。

欧洲伊拉斯谟项目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交换生项目之一。据调查,在伊拉斯谟项目中仍有23%左右的交换生因出国交换学习的学分在回国后不能得到合理认证而推迟毕业时间。目前,交换生对国外高校的课程了解主要是通过对方高校的网站。这些网站的课程介绍一般都比较简短,交换生无法获得充分的信息,会导致交换生做出不恰当的判断。其次,国外一般是一年三个学期,国内是一年二个学期,由于教学环节安排的不同,交换生交流学习期间无法选修一些课程。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按照国内高校的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期间又必须选修某些课程以冲抵计划内的课程,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交流学习结束返校后,需补修一些课程,从而加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压力。

三、交换生学业指导的措施

(一)思想政治教育

交换生是高校选拔的优秀学生,应对交换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交换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让交换生在学习国外先进文化的同时,时刻牢记“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不仅仅代表个人,还代表中国交换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由于派出地多为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相比国内较为宽松,国外的政治环境自由,学生可自由参加社会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这时,要防止他们在完全自由的环境下过度放纵自己,被身边不利因素诱导影响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

(二)心理教育

第一次出国在外学习的交换生,难免产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同窗好友的情绪,到国外一个陌生的环境学习是一次观念上的转变,因此各种情绪都会影响到交换生的学习和生活。“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应鼓励交换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交换生要珍惜交流学习的机会,把一个人到一个国家开始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当做生活的财富,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这对学生的成长有好处,对他们适应新的环境下的学习也有正面的作用,对学生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大有裨益。可以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立QQ群,以国际长途、手机短信等方式与交换生保持紧密联系,排除他们思想上的顾虑,鼓励他们认真学习,让他们虽身在国外学习,但仍能感受到学校、教师对他们的关心。

(三)文化教育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文化积淀,交流生不仅要学习交流高校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模式与管理理念,还要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接受不同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感受不同学校的优势与特色。交换生要能适应并参加国外的各种舞会、生日派对等各种社会交往,并能在其中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既能引起国外学生的兴趣,又能增加交换生的民族自豪感,还从正面宣扬了我们的民族文化。

(四)日常管理

在学生出国访学前,可以召开出国学习经验会,邀请回国的交流生介绍交流高校所在地的社会情况、饮食习惯、宗教习俗、社会团体活动、传统节日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还可以将历届交流生的交流学习经验汇编成册,发给交换生,由学校外事部门介绍在国外学习生活的组织纪律要求。学院负责交流生的日常管理,为每位交换生指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一般由具备出国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教师与交流生固定时间进行交流。

(五)课程指导

学校应加强与交流高校的联系,在交换生出国前,将交流高校的课程设置、课程说明等情况做到尽可能详细,并分发给交换生。让交换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交流学习时间,交流高校的课程设置,所在专业的培养方案或培养计划,制定详细的访学计划表。同时做好预案,如果访学计划表中的课程发生调整,或者课程发生变化,要能妥善处置。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换生计划,允许交换生自己修读部分课程(访学期间无法在访学高校选修的课程),在访学结束返校后,参加学校的考试。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也日益加强。加强与其他国家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交换生数量,对交换生的学业进行切实有效地指导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我们在交换生的学业指导中,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科学的工作流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动性,不断改进交换生的管理工作,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048-0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旨在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自2010年6月“卓越计划”正式启动以来,燕山大学作为河北省高校中首批实施该计划的院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卓越计划高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参与高校使用多语种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1]。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利背景下,工科院校如何深入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以便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卓越计划”,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满足“卓越计划”中“国际化培养目标”的要求,如何培养工程专业学生的“参与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等问题被提上日程,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与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燕山大学“卓越计划”的总体要求,课题组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更新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增强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培养工科大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多模式、多层次构建大学英语教学和自学平台等,以便更好地配合和服务于卓越计划,使卓越班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能够快速接近或达到卓越计划的国际化培养目标,并为他们日后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参与国际竞争等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1 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英语交流能力,主 要是听力和口语能力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2]。鉴于我省理工科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比文科学生差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在卓越班的英语教学中开展多种活动加大听力输入训练力度,因为听力是口语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听不懂他人的谈话也就根本不可能达到交际目的。课题组教师注意将课上精听与课下泛听相结合,在进行听力专项技能训练的同时,注意将听力材料的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起来。笔者为学生学习小组布置听单词、听句子、听课文、听新闻、听幽默故事、听演讲等多项任务,让学生们逐渐掌握英语的发音规律和听力技巧,了解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的主要区别。这些训练在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同时也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著名语言学家Merrill Swain的语言输出假设理论认为:“语言输入是必要的,但不是实现语言习得的充分条件;要使学习者达到较高的语言水平,仅仅依靠可理解的输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可理解的输出”[3]。因为语言输出能迫使学生注意语言形式,特别是当交际受阻时,双方必须通过意义协商来传递信息,用恰当、连贯的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根据以上理论,课题组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提高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如每次课前都安排2~3名值日生向全班学生做汇报,要求他们尽量不间断地用英语向全班汇报,内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天气状况、校园热点、国家大事、国际新闻、体育消息等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课题组老师在卓越试点班进行课文话题讨论、角色扮演、社会热点问题讨论、讲故事、讲笑话比赛以及口语演讲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要求学生把英语确实当作与人交流、表达思想的工具,而对于交流中的语音和语法问题,不强求其准确无误,只要不影响正常的交流沟通,就不予纠正。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语言输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广大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来,他们有意识地锻炼和检验自己的英语学习成果,尤其是听说练习的效果。

2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 的需求

著名学者Gardner和Lambert认为外语学习动机或取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工具型”,即用语言做工具达到某个实际目的;二是“融合型”,即了解和融入目的语文化[4]。动机取向与智力因素一起影响学习的结果,外语学习动机与学习者的成绩成正比。卓越班的学生为了能成为国际化的工程师,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除了具有融合性之外,以英语作为工具为将来工程服务的动机非常明显。为了能够与将来的工程英语相衔接,卓越试点班学生的日常英语学习中需要一些基本的工程英语内容的输入,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中一般比较偏重人文社科方面的内容,而工程英语方面的内容比较匮乏。

鉴于这种实际情况,在卓越班的英语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有选择性地加入一些适合学生认知程度的、与其专业密切相关的英语学习材料,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工程英语、材料工程英语、车辆工程英语、生物工程英语、电气工程英语等。这些材料让卓越班学生在学习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适当地熟悉工程英语词汇、表达和篇章结构等的基本特点,比如,常用工程单位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工程图纸中常用缩略语的理解、工程现象的简单描述、工程备忘录的起草和撰写、工程文献资料的检索、工程技术材料中名词和被动语态的频繁使用等,这些工程方面的教学内容在强化学生工具性学习动机的同时,也为他们毕业后顺利适应专业工程工作做了知识上的储备。

3 改进教学和考核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1 教学和考核

由于卓越试点班级的班容量相对于普通大学英语课堂而言较小,这就为卓越英语小班教学、开展多种多样的小组活动尤其是听说活动奠定了基础。课题组老师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了“以学生为本”的多种个性化教学实践活动。比如,把学生分成小组,给他们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课文讲解、角色扮演、工程说明书翻译和报告撰写等,充分发挥班级中每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身潜质,让学生在使用英语表达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老师则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解答和帮助,对学习成果及时进行反馈。

Arthur Hughes认为“语言测试对教学具有反拨作用,测试内容设计得好,会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5],所以笔者在设计考试题目时充分考虑试题对学生日后学习的影响。无论是在平时课堂小测中,还是在期中、期末考试中,笔者都注意使用适当的考核方式,增加语言综合应用的题目,减少效度不高的选择性题目。设计试题时尽量考虑到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考核,尤其是突出考核学生的听说和书面表达交流能力,让学生的所学和所考相吻合。

3.2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由于卓越试点班学生有较多的社会实践课程,所以其英语课时比其他非试点班级的课时有所减少。以燕山大学为例,卓越试点班学生的英语课时由第一学年的128学时减少到96学时。这些卓越班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以弥补英语学习时间的不足,所以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被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然而,自主学习绝不等同于个人学习或者个别学习,也绝不是没有教师参与的学习[6]。试点班的任课老师帮助学生研究自主学习策略,给他们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帮助制定自主学习计划,并指导他们的自主学习活动。课题组老师鼓励卓越试点班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计算机房的自主学习资源,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的学习时间段和课程选学内容,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抽查并评估。这些自主学习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老师给卓越班学生布置的有关英语国家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学习内容,有助于他们扩大国际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4 教学实践结果及分析

4.1 实践样本

课题组选取的实验样本是3个卓越试点班的81名学生和2个正常教学班的98名学生,其中卓越班学生来自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和生物工程专业,正常教学班学生来自机械工程学院和建筑工程学院。卓越试点班和正常教学班的课时数分别为128学时和96学时,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和网络自主学习机房。卓越班班容量平均27人,正常教学班平均人数为49人,教师配备等其它方面都相同,但卓越试点班根据“卓越计划”进行了上述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活动。

4.2 成绩统计对比

学生入学之初笔者进行了一次入学英语水平测试,满分100分,学生成绩统计分析如表1。

表1 学生入学水平测试成绩

卓越试点班 正常教学班

样本人数 81 98

平均分 75.54 74.03

标准差 8.30 8.86

采用两总体分布未知,两独立样本的 检验 ==1.17

经查验 值分布表[7],双侧检验 =177,0.05/2=1.96,由于 =1.170.05,两组成绩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说明入学之初卓越试点班和正常教学班学生的英语程度处于同一水平。

经过一个学年的基于“卓越计划”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再次对卓越试点班和正常班的学生进行了英语水平统一测试,满分100分,试卷各部分内容的比例同入学水平测试一致,其数据及统计结果如表2。

表2 一学年后学生水平测试成绩

卓越试点班 正常教学班

样本人数 81 98

平均分 85.17 82.09

标准差 6.78 8.06

采用两总体分布未知,两独立样本的双侧 检验 ==2.73

经查 值表,双侧检验 =177,0.01/2=2.58,由于 =2.73> 0.01/2, 因此

4.3 结果分析

由以上教学实践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即使在卓越班学生英语学时有所减少的情况下,卓越试点班学生的成绩还是明显高于其他正常班学生。一方面说明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的原因可能是小班授课教学效果好,试点班学生自我效能感高,学好英语的动机非常强烈,课后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比较多等等。

5 后续工作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构建意义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由于卓越工程师班的专业教学很多涉及到引进或者改编国外原版教材以及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等,专业教师需要进行双语授课。双语授课要求专业教师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但是工科出身的专业课程教师英语程度参差不齐,有的专业教师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还不能满足双语授课的需要,尤其是一些年龄偏大的专业老师口语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帮助、促进卓越学生的英语学习,所以有必要对专业课程教师进行英语指导培训。针对卓越班专业教师在双语授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课题组教师将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培训,纠正他们的语音错误、解释科技英语篇章的语法和结构特点等,为他们进行双语授课奠定基础,以最终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与工程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课题组教师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导,尤其是在有关卓越工程师“国际化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研究了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英语沟通、交流能力的相应措施,提出了改进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模式以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需求的方案,提出了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建议,实施了一系列改进大学英语教学以服务于卓越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通过深入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笔者正积极寻求适应和服务于河北省工科院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培养一大批工程领域的卓越工程师积累更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2011-02-18)[2013-01-11].http:///zong_he_793/20110218/t20110218_578816.shtml.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Swain 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in Communicative Input and Communicative Output in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C].In S. Gass & C.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5:50.

[4]Gardner R C,Lambert W 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 Mass:Newbury House,1972.

[5]Hughes 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2nd edi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3.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随着一体化的深入,培养“欧洲公民意识”,建立“欧盟公民权”迫切而且必要。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能够提升欧洲公民的综合素质,是帮助欧洲民众参与欧盟政治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正如《博洛尼亚宣言》所指出的,“一个知识的欧洲如今已被公认为是社会和人的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因素,巩固和丰富欧洲公民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育和教育合作对于发展和巩固稳定的、和平的和民主的社会具有举世公认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考虑到东南欧的状况。”1987年启动的“伊拉斯谟计划”以及2004年启动的新的伊拉斯谟高等教育交流计划,其宗旨在于促进成员国的大学生和高校教师在不同国家学习和教学,以丰富他们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培养欧洲意识。目前,欧洲共有31个国家的3100所大学参与该计划。根据欧盟委员会的统计数据,2006-2007学年,全欧有近16万学生和2.6万教师利用该计划出国短期研修,其中中欧、东欧和土耳其的人数增长最为明显。这一计划将使欧洲师生,尤其是年轻人在交流和学习中认识到欧洲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利于欧洲认同的建构。欧盟成员国占总人口三分之一的年轻人是欧盟未来发展的主体,因此建构年轻人的欧洲意识和欧洲公民意识是目前欧盟各国教育的重要举措。

文化传承是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而大学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还是一种文化机构。文化创造是高等教育特殊的文化功能,而文化创造的前提是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也是高等教育特殊的文化功能。欧盟不仅在博洛尼亚宣言中指出在实现各项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各国文化、语言和国际教育体系的多样性,而且实施了一系列计划来促进人员、信息、语言和学术的交流,尤其是学生的流动,以促进文化交流。早在1995年推出的“苏格拉底项目”,其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有效的高等教育提升欧洲公民的精神,鼓励学生学习不同的欧洲语言,促进人们更多的相互了解与尊重。2004年初,欧盟委员会启动的新的“伊拉斯谟高等教育交流计划”,通过建立100个跨高校的“欧洲硕士专业点”和提供上万个奖学金和访问学者名额的方式,鼓励欧洲学生的跨国学习以及欧盟内部教师的跨国教学,以加强欧盟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这些多形式、多层面的交流和合作,将会使欧洲高等教育区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教育,不仅能够传承交流欧洲文化,而且能够在整合欧洲各国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应未来欧盟发展的新的文化模式。

2005年4月巴罗佐在日内瓦大学发表演讲时说,目前在欧盟就读的区域外大学生的数量远远低于美国。在欧盟成员国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只占劳动力人口的21%,远低于美国的38%和加拿大的43%,也不如日、韩。他强调,如果不能吸引足够的科研人员,欧盟将无法确保和拓展其在全球科技和创新领域的既有角色。欧盟的调查发现,尽管欧盟高等教育整体仍保持较高水平,但旧教育体制已无法适应知识型经济的要求,各国高等教育政策的条条框框限制了高校自主研发的积极性,研究单位与企业界缺乏沟通,拉长了科研成果的应用周期。目前欧盟至少有4000所高校、1700万在校大学生和43.5万名科研人员,但如此庞大的教育和科研队伍,却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欧洲各国亦高度重视博士生层次教育并将其视为“博洛尼亚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它起着连接“欧洲高等教育区”和“欧洲研究区”的桥梁作用。同时,欧盟要求在教育和培训部门与商界、研究机构、文化创意产业之间大力发展合作关系,促进知识三角(教育、研究、创新)的互动,提高欧盟的科技竞争力和创新力。

博洛尼亚进程不仅重视在校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和知识更新,而且积极实施终身学习政策。在其诞生十周年之际,欧洲46国高等教育部长于2009年4月28-29日在比利时鲁汶举行的峰会上,将终身学习策略列为未来十年该进程的优先领域,可见欧盟对其的重视程度。欧盟要求国家政策应支持终身学习,同时各成员国应制定“国家资格框架”,建立完备的组织系统并投入充足的经费,以支持终身学习政策的贯彻落实。

在2009年7月1日公布的伊拉斯谟世界计划09-10学年度近10000名奖学金的评选结果中,共资助了8385名第三国(即非欧盟国家)学生、学者到欧洲学习或教学,1561名欧洲学生、学者将赴欧盟以外的国家学习进修。此外,该计划还将资助欧洲高校与非欧盟国家高校的39项合作关系,旨在通过加强欧盟与第三国的人员流动,为第三国高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国际合作能力建设提供帮助。在这39项合作关系中总计惠及735所高校,其中349所来自欧盟国家,386所来自第三国。从这些数字我们可看出,伊拉斯谟世界计划将吸引更多的来自第三国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学者来欧洲学习,这一方面将加强欧盟高等教育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任何文明的活力和效率都能够通过该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吸引力来衡量。第三国学习者到欧洲学习、访问,将增强欧洲价值观和文化吸引力的可能性。在全球化的时代,依靠武力等硬权力来征服别国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而作为软实力要素之一的文化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的影响力。

博洛尼亚进程所涉及的各项改革措施既是对现行欧洲国家层面公民适应全球化和欧盟一体化发展,成功进入统一大市场所做的必要的培训,也是建立未来知识型欧洲、多元文化欧洲的重要举措。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立将为未来欧盟的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辉.“博洛尼亚进程”的背景、历程及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9,(7).

[2]郭强.博洛尼亚进程中的欧洲高等教育发展脉络[j].理工高教研究,2009,(3).

[3]姜勇.知识型欧洲:欧洲高等教育区改革述评[j].高教探索,2009,(2).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一、重视和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党政一把手负总责

我校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遵照xx关于“各级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抓”,“任期内要逐年考核,离任时要做出交待,工作失职的要追究责任”的要求,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学校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岗位目标责任制,真正把计划生育工作落到了实处。一是提高认识,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是关键,抓好对青少年的人口教育及女职工的计划生育工作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实行例会学习制度。学校将有关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要求、措施上墙,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明确我县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状况和本校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统一思想认识,制定工作措施;三是抓好计划生育阵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计划生育教育活动。我们按照上级要求,建立了计划生育工作办公室和人口学校。及时发放独生子女费,积极落实计生干部岗位津贴。利用人口学校,对女职工进行婚育培训,宣传国家计划生育工作政策,开展计划生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寓教于乐。

二、强化基础建设,实行严格管理

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一个单位和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工作中,我们彻底摸清底数,严格分类管理,及时变更信息,坚持育龄妇女定期学习、检查制度,严把晚婚、一胎生育、独生子女费落实关,真正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管理。我们注意加强空挂户口、流动人口和移交人群等特殊人群管理,为每一个女职工建卡,几年以来,对每个新婚女职工建立了档案,内容包括双人身份证、结婚证、婴儿出生证、生育证等。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也是如此,我们要求流动人口每季度透查一次,交透查证明,经常检查,严格管理。为他们严格办理流出、流入手续。

近两年,我们为本单位女职工发委托书xx份,发委托回执xx份,与无业家属签订协议书xx份,用避孕药具xx人,节育措施落实xx人。每半年组织女职工透查一次,经常随访女职工,了解情况;对空挂户口及下岗移交的育龄妇女,严格管理,要求他们每季度交一次透查证明,对迁出、迁入户口的,要求交落户证明,杜绝了口袋户口;严格结婚证明关,为不能实行节育措施的女职工准备了避孕药具,并免费发放。此外,我们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执法责任,学校每年与区教委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增强了学校领导干部抓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感。

我们还制定了《xx中学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规定》,实行计划生育证书制度,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实行优生、优育、晚育,学校原则上一学期办理一人生育证,如要怀孕,育龄夫妇必须向分管计划生育工作的同志写出申请,分管计划生育工作的同志向学校汇报后,根据年龄大小和工作需要,由学校作出决定,办理准孕证,没有生育证的视为计划外怀孕,采取措施做流产手术,终止妊娠。

强化基础,严格管理。工作中我们彻底摸清底数,严格分类管理,及时变更信息,真正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为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我们还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职工考核评估之中。另外,努力加大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确保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坚持三为主的方针:宣传教育为主、避孕措施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把宣传教育放在计划生育工作的首位,普及常识,提高全体教职工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以上措施的实施,确保了我校计划生育工作任务目标的落实,我校计划生育率、女职工初婚晚婚率、一孩晚育率、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合格率、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均达到100%。

三、强化人口教育工作,让中学生从小树立国策意识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文化与交流这两个概念,在不同研究者的视野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Kroeber/Kluckhohn(1952)曾汇集了170个关于文化的定义,Merten)1977)详析了160个关于交流的定义。鉴于研究领域中这种五彩缤纷的局面,本文拟采用Bolten(1997)的论述,把文化理论分为物质、精神和功能三个视角,把交流分为言语、非言语、附着言语和超言语四个层面,把文化与交流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主要以中德跨文化交流为例,分析文化背景及交际风格的差异造成的误解与冲突,并提出减少误解与冲突的思路与方法。

1.文化

文化的物质视角着眼与人的活动所创造出的可视的,具体的产物,比如衣饰、工具、厂房、办公室的结构安排等等;文化的精神视角观察一个团体所共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无法直接感知,而要通过对可视现象的分析和归纳推导得出;文化的功能视角视文化为一个定位体系,依据这个体系,社会活动保持着一种不言而喻的常态。综合以上三个视角,可以做更高层次的整合:文化是一个社会中指导互动行为的参照和定位体系,它在物质上得到具体体现,在精神层次上可得到深入阐释。例如图1与图2是典型的日本与美国办公室的结构图。

在典型的日本办公室里,部门经理远离入口,背窗而坐。科长背对部门经理,科员彼此相向。整个布局一方面方便上级与下级、同级与同级的密切交流,同时也形成一种无声的监督体系,体现了日本的团体主义队精神及权威意识。在典型的美国办公室里,部门经理享有最大的个人办公空间,普通工作人员工作间较小,但相对独立,不在部门经理和业务经理视线之内。工作人员办公时彼此分开,若需会面,则去会议室。整个办公布局体现出鲜明的个体独立色彩。

2.交流

对交流的理解,可分为两种,第一种观点可归纳为如下模式,即:某人对某人说了什么效果如何,它把交流理解为单向过程,强调的是交流过程中的内容;第二种观点视交流为一个互动的双向过程,既关注交流的内容,又重视交流双方的关系。与第一种观点相比,第二种视野更为全面,可多方位地分析交流中的问题所在。交流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它的四个层面见表1: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集中探讨口头交流,对表中加下划线的部分作为重点举例详加说明。

3.跨文化经济交流研究涵盖的领域

跨文化经济交流具体研究经济领域的跨文化交流,重点是跨文化背景下的商业谈判、跨文化管理、跨文化市场营销和跨文化公关工作,它是文化研究与经济学部分领域的结合点,是一种跨学科的视野。

二、跨文化经济交流分析――以中德交流中的误解与冲突为例

中国与德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不断融入国际经济循环而得到发展,双方接触的密度与广度也将双方文化差异的深度逐渐展现出来,本文从德中经济交流的言语层次、非言语层次、附着言语层次和超言语层次入手,择重点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公司或企业展开对德合作提供一些帮助。

1.言语层次:直接与间接

在交际中,有的文化区域习惯于直述其事,就事论事;有的文化区域则倾向于委而婉之,话里带话,逐渐托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见图1:

德国人在交际中的特点是直截了当,不直接的表述方式在德国人眼中很可能被认为是缺乏诚意。

在上面的图中虽没有列入中国,但中国人交际中委婉间接的特点,在学者的研究中已得到充分挖掘。另外,中国学生即使用外语,如英语写作,也倾向于不直接点题,而是旁敲侧击,直到文末才画龙点睛。

两种不同的交际风格相遇,抱怨和不满成为常事,比如德方可能说:“中国人让人看不透,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要什么”,中方则说:“德国人有攻击性,直得伤人,没耐心,粗暴,没修养,没文化。”。德国人喜欢的直截了当和中国人得意的形散神不散,曲径通幽,成为误解的直接原因。

在与交流风格直截了当的文化区打交道时,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表述方式,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尽可能在每一段话的开头简明扼要地概述自己的基本想法,然后再进行论证、解释,讲话快结束时,再用简要的话语总结或重申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保证自己的意思清晰无误地传送给对方。不要让对方琢磨或猜测您的想法,一是对方不习惯这种方式所以很少这样去做,二是猜测的结果很可能有悖于您的初衷,三是这种做法在对方眼里显得躲躲闪闪,似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会给交流的氛围蒙上一层阴影。

2.非言语层次

在交流中,非言语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关于对方的信息,其中50%左右是通过对其表情和动作的解析得到的。

(1)点头与微笑

在谈话中,中国人习惯于不断点头,根据不同的情景,我们传达的信息是不同的,例如:

礼貌:“我在洗耳恭听”;

鼓励:“请接着说”;

理解:“您说的话我听懂了”;

考虑:“嗯,这得好好考虑一下”;

同意:“我同意您的观点”。

面对我们点头所传达的丰富细腻的信息,德国人常常根据自己的习惯简单地理解为同意,然后满怀期望地盼着马上与中方签署合同,结果得到的常常是失望、懊恼,因为德方的理解与中方的初衷是不符的。

与德国人相比,中国人和其他亚洲人笑得更多,所表达的内涵也更复杂,对中国人而言,笑除了表达欢快的感情外,还依不同情景用来掩饰不安、尴尬、恼怒,笑还用来渲染气氛,还用来转移话题。

对德国人而言,笑主要表达欢快的情绪,而很少用来表达其他心理状态。所以,德国人的表情在中国人看来经常是面无表情,面对如此面孔,中国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冷峻的德国人,高傲的德国人。德国人的动作与表情,在其他国家的人,比如法国人眼中也常被视为无聊和缺乏表现力。

(2)目光接触

在德国,谈话中的目光接触十分重要。能看着对方的眼睛,留下的直接印象是坦率、自信、诚恳;目光不断从对方身上溜过,唤起的感觉则是缺乏自信和谈话的兴趣。而亚洲人习惯于尽可能短的目光接触,认为这是尊重对方,不想显得咄咄逼人。中国人和德国人在最初接触阶段,如果对对方的交际方式缺乏了解,很容易产生误解,影响合作的气氛和走向。

在与其他文化区的人面对面交流之前,一定要对对方的行为习惯有所了解。以此为出发点,妥当处理具体的交流场景。一是不要根据自己的行为模式来套对方,从而误解对方,二是要意识到自己的习惯可能与对方相左,所以要调控自己的行为。我们要知道,自己不自觉的一举一动都在传达着某种信息,都对对方产生着影响。

3.附着言语层次:停顿

“德国人说呀,说呀,说呀,生怕停一停就被视为软弱;而中国人则认为,德国人想把他们说晕。”。这儿的问题出在对说话停顿的不同处理方式上。关于说话中的停顿,有三种不同风格:盎格鲁―撒克逊风格、拉丁风格和东方风格(见图2):

盎格鲁―撒克逊风格是:A一结束,B就开始;

罗曼风格是:B经常打断A的谈话,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对方谈话内容的强烈兴趣;

东方风格是:A与B的谈话之间常有一定时间的沉默。

正式谈话中的停顿,在中国被视为深思熟虑的表现,最长的停顿可达20秒之久,而大部分德国人对这么长的停顿感到别扭和不安。“如果最后生意没谈成,那么,对中方的沉默、微笑、点头,德方的解读是,中方对谈判任其搁浅”。如果德方为了不让对话陷入沉默而继续“一言堂”,那么,中方又会觉得不舒服,德方会给中方留下傲慢和自以为是的印象。

在与盎格鲁―撒克逊风格的人打交道时,不要把对方的口若悬河反感地解读为咄咄逼人,而应把这一现象理解为对方尚有交流的意愿,对与我方合作尚抱有期待。我们自己在交流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做出积极主动的姿态,表现出对交流的热情。我们若有异议或保留,也应尽可能明确地表述出来,而不是用沉默来含蓄地消磨对方,这样,容易被对方理解为已经失去交流的兴趣。

4.超言语层次

(1)单向时间习惯与多向时间习惯

单向时间习惯的特点是:强调周密的日程安排,严格守时,德国是典型的例子;多向时间习惯的特点是:时间安排上的灵活性,中国是典型的例子。由于不同的时间习惯,使得不同文化对待计划的态度也有不同 ,现择几点表列如下(见表2):

当然,任何一个文化在制定和执行计划时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是单向时间习惯或多项时间习惯,只能大略地说,德国倾向于单向时间习惯的计划,中国倾向于多向时间习惯的计划。

在中德经济合作中,不同的时间习惯和对待计划的不同态度经常成为顺利合作和互相理解的障碍。比如在德方眼中,计划具有高度的约束力,计划应成为现实,一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则寻找原因和责任者,以避免类似情况的重现。经常可看到的是,在出现计划偏差时,德国人宁可让现实去迁就既定的计划,较大的改动只是万不得已才行之,而且总是受到巨大阻力。对中方而言,计划当然也是有约束力的,但是,对中国人而言,新的情况要求有新的策略,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所以既定的计划要适应现实。一个计划成功的关键在于要灵活务实地对待它。这样,在执行计划中,中方的灵活性与德方恪守计划的习惯经常有相当距离。

另外,在德方看来,中方经常在计划中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指标和数据,对德国人来说,制定的指标和数据是必须完成的。但中方则常把计划和计划中的高指标作为鼓励员工士气的手段,明知不可行而行之,目的是让员工做出最大努力去接近它,有一俗语贴切地反应了这种心理: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

德方经常抱怨中方不能履约,或签定合同后又要求对合同的条款重新进行谈判,由此认为中方合作伙伴不可信;而中方则因德方不能灵活对待中方的要求而简单地归结为德国人的死板。

其实,这些冲突的原因在于单向时间习惯与多向时间习惯的差异,在与单向时间习惯的文化区交流时,我们应该利用合适的机会让对方了解我们的惯常做法和文化背景,否则,会给对方留下夸大其辞、言而无信的负面印象。我们要提醒对方,在制定计划时尽可能留出灵活变通的空间,让计划成为双方的纽带,而不是枷锁。我们要让对方领会到“变则通、通则灵”这一中华文化的精髓。当然,从我们自身而言,也要谨慎承诺,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双方只有互相了解,才能从合作伊始就有意识地互相让步,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双方的习惯和利益,实现双赢,也只有相互了解,才能共同扬长避短,凝聚双方的优势,使1+1>2。

(2)平衡/非平衡关系

对于跨文化经济交际中平衡或非平衡的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在此,仅以权力距离的大小 为例来进行说明。

权力距离的大小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工作岗位上的对比情况如下(见表3):

在1968年至1972年期间,Hofstede对53个国家的11万6千名IBM的员工进行了调查,中国大陆没有包括在内。其中调查结果表明,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权力距离大于德国。2002年,德国《经济周刊》 公布了关于权力距离的较新的调查结果,中国高于德国。

在合作中,如果对对方的特点没有了解,那么很可能会产生种种误解。比如,如果德国人做领导,在布置任务时很可能只是说明基本目标、框架条件和主要要求,具体怎么做,则由下属在落实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确定。德方的权力距离较小,倾向于分散权力,所以员工自主发挥的余地较大,用这种方式布置工作是对员工个性自由和能力的尊重。

但在中国文化中,权力距离较大,权力倾向于集中,在布置任务时,员工倾向于期望得到比较具体的指示,然后自己才去执行。如果德方领导布置工作时说明不够详尽,事后,中方员工在执行过程中会经常找德方领导请示意见,在领导首肯后,自己才去落实。中方员工这样做,觉得是对领导的尊重;同时觉得这样做对自己也有好处,因为一旦出现不利结果,可以说曾征得领导同意,自己就多少可以免责了。但中方员工的这种做法,容易引起德方领导的反感,被认为是没有工作能力,甚至是缺乏职业道德。中方员工开始找德方领导请示意见时,一般还能得到较详细的答复,但随着德方领导反感情绪的增加,很可能拿几句冷淡的话就把中方员工打发了。这样,双方之间无声地筑起一堵厚厚的墙,等到它严重地影响到双方的理解和合作再去修补时,往往难于找到有效的切入点,可谓积重难返了。

所以,在合资企业中,跨文化培训应该成为工作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跨文化培训虽然占用时间,但须知道,文化误解与冲突也在耗费着精力与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啮蚀着互信的基础,损耗着企业的资源,从根本上威胁着企业的未来。

5.冲突的不同处理方式――冲突的又一原因

冲突浮现出来,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这种不同的应对方式成为冲突的又一原因,它可能使既有的冲突雪上加霜,或者说是火上浇油。

面对合作中浮现出的问题,德国人习惯于就事论事,展开讨论或争论;中国人喜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问题心知肚明,但表面上似乎视而不见,不愿让问题公开化,以免撕破关系,德国人习惯于关注分歧点,认为解决了分歧也就解决了问题;中国人喜欢强调共同点,让当前的问题在长期合作的背景下显得微不足道。在德国人看来,中国人缺乏解决问题的诚意;在中国人看来,德国人咄咄逼人,不惜双方长期的合作,而使关系面临崩溃。

三、跨文化培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球村概念并不能淡化文化的深层次差异,表面上的趋同不能改变各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史中所积淀的思维和行为特点,前所未有的各文化的接触力度和碰撞使跨文化经济交际能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中的文化冲突,跨文化培训应成为重要的途径和共识 。

参考文献:

[1]Kroeber.A. L./ Kluckhohn, C. (1952):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M].Westport, Conn

[2]Merten, Klaus (1977):Kommunikation: Eine Begriffs- und Prozessanalyse[M].Pladen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