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活动方案内容页

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精选5篇}

2024-08-01 06:05:01活动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做主要工作报告,她总结了2010年卫生信息化工作情况,并部署了2011年卫生信息化重点任务。来自全市各区县卫生局、各医疗机构的主管领导及信息化工作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他们“不仅是来参加会议,更是领任务来了,回去后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方来英在会议总结时强调:“我们建的系统不仅看着好看,还要吃着香,吃到肚子里还得管饱。”

真正让老百姓得实惠

2010年8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信息化专家考察北京大栅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们表示:“北京市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创造性地建立了很好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工作很有特色,非常成功。世卫组织可以提供良好的平台,将中国北京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经验推介到其他国家”。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表示:“北京的卫生信息化工作做得很扎实,能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好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是北京市卫生信息化的一大亮点。邓小虹在报告中提到:“2010年,新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推广实施顺利,完成了试点项目验收,6月24日启动全市推广应用;截志2011年3月6日,共有8个区县、5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稳定运行,建立电子健康档案526万份。”北京市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持。邓小虹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6日,北京市级平台的电子健康档案为526万份,建档率达到42.9%,超额完成建档率20%的任务指标。”

医联码系统是北京卫生信息化的另一大亮点。借助医联码系统,为非医保患者建立统一的条码,实现门急诊信息采集,这也是北京市建立门急诊信息报告制度的支撑项目。“截至2011年3月15日,实现了在全市三级医院及11家区级中心医院先期采集门急诊就诊信息,39家医院完成接口改造,31家医院已共计发放医联码28.95万条,17家医院已经上报门急诊信息,共计93.8万条。”

2010年,北京市卫生局还启动建设了卫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将分散在卫生局各处室、各管理部门的卫生行业人力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建立包括医生、护士、技师为主的卫生技术人员全执业周期的电子档案。目前,完成了多点执业、定期考核、退休人员工资管理三大模块的开发和用户测试。今年3月初完成初验,目前正在试运行。

重点任务“一二三”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建立 “基于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的医药卫生信息化工程”。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二三”:一张网络,是指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与行政管理部门互联互通的信息传输网络;二级平台,是指市、区/县两级卫生信息交换平台;三个基础数据库,是指执法相对人数据库、医疗卫生资源数据库和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同时,依靠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保障两个技术体系支撑。

邓小虹进一步部署了2011年的工作任务。

首先,在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两大工作:一是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北京共有9家医院参与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北京市卫生局根据卫生部文件的精神和要求,组织制定了《北京市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组织管理、实施步骤及工作要求,制定了《北京地区电子病历试点技术方案》,指导试点医院推进电子病历工作。二是医联码相关工作,根据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建立北京地区医疗机构门急诊信息报告制度的通知》(京卫医字〔2010〕212号)文件要求,三级医疗机构及11家远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从2011年1月起,正式启动门急诊信息上报工作。

其次,在推广实施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方面,各区县积极推进社区卫生信息化工作,2011年年底之前,完成16区县的推广应用部署工作。市卫生局、市编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八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改革与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以有利于工作开展、有利于方便居民、有利于加强管理为目标,全面推广应用全市统一的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断完善功能。到2011年底,建立起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覆盖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和管理机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搭建完成覆盖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互联互通的网络。加强市、区两级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第三,在加强公共卫生和卫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综合利用方面,一是推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工作。邓小虹说:“北京市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已经提供了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的工具,请各区县组织人员开展电子健康档案相关工作,以便建立实时动态变化的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家庭医生服务。”2011年的医改任务责任书中,各区县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指标有所不同,但全北京市的总体要求是要达到50%以上。二是启动妇幼保健网络信息系统二期,该系统以妇幼健康档案为核心,实现与医院和社区信息共享的、完整的、动态的、连续的妇女儿童保健信息库。系统将覆盖北京市妇幼保健院、16所区县妇幼保健院(所)、近800家承担妇幼保健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1000余家托幼园所等机构。计划今年9月完成开发,试运行。各区县不需再单独建立妇幼信息系统。

必须重视信息安全

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工作,可以说是北京市卫生信息化的一大特色,北京市卫生局不仅出台了《医疗卫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还联合北京市公安局开展了卫生行业信息安全检查。市公安局和市卫生局对全市大中型医院及市局直属事业单位开展了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区县卫生局与区县公安局、区县信息办负责检查辖区内其他医疗机构的等级保护落实工作,血液中心、急救中心、体检中心、北京肿瘤医院、积水潭医院的信息安全工作相对较为突出,在此次检查中受到了检查组的好评。2010年6月,针对卫生局直属单位开展了信息安全员信息安全保障知识培训,8次授课,共400余人次接受了培训。

“固化卫生行业信息安全保障成果,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2011年北京卫生信息化的重点任务之一。“与卫生信息化、网络化迅猛发展的势头相比,信息安全建设依然滞后,我们依然存在重建设、轻保护的现象。”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高煜表示,“要加强定级备案工作,这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最基本要求,目前已有47家卫生单位完成了定级备案,2011年内要完成100%备案。”

活动预告

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医院 社区卫生 信息系统 资源共享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逐步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新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和康复;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主要从事疾病诊治,其中大型医院主要从事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疗,并结合临床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双向转诊制度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也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存在着密切的双向转诊、指导培训、信息反馈等关系[1]。这就需要医院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之间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以尽快满足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及实现医疗卫生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1 研究背景及存在问题

HIS是由计算机和一系列通信设备组成的,支持对医疗信息和管理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交换,并满足各授权用户功能需求的医院局域网络。信息科学的发展,使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西欧及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将计算机引入到医院管理方面。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分布式医院计算机程序、日本北里大学附属医院综合信息医院等。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医院信息系统。这些医院信息系统多数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大多以大型机或微小型机为主机,采用集中形式处理。医院计算机网络设施齐全,通讯方便,同时,还可与院外局域网、广域网互联,主要应用于医院信息系统,支持医疗信息的实时处理[2]。

我国的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侧重于事物处理和经济管理方面。目前,在各医院已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中主要包括的功能子系统有:门急诊挂号系统、门急诊计价收费系统、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病房医嘱处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财务核算系统、人事工资管理系统[3]。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上涵盖了医院大部分的事务性的管理,但是,它目前只是以医院的管理信息为中心,还需在功能上不断地完美和扩充,并逐步过渡到以病人信息为中心的临床诊疗信息系统,如可加入医学影像系统(PACS)、电子病历功能、计算机辅助诊断功能、科研管理子系统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等,并为社区、医疗保险等其他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提供标准规范的接口功能。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服务管理信息,可概括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评价和决策支持四大信息系统,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医院及有关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我国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地域性强,条块分割,多头开发严重,各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分类标准和数据元素标准。

分析以上两大信息系统,笔者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在总体设计时没有考虑共网设计,造成目前各自为政百花齐放的格局,不利于信息资源共享;(2)两大系统的标准化建设程度不够,系统的数据格式大都采用自己的格式,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协议;(3)两大信息系统的网络结构各异,运行平台和数据库不统一,而且系统之间也没有为对方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数据接口,无法直接互联实现信息共享。现有系统不适应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因此,研究双向转诊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利用,探讨如何实现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 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原则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不断完善,一般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可识别性、可传输性、可存储性、经济性和信息可共享性。信息可共享性是指信息在输出的过程中,只能使输入一方的信息量增加,不会使输出一方的信息量减少,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信息的共享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管理领域和管理层次都可共同使用同一信息。所以,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性程序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医院信息和社区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应该具有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等一般系统的特征,并应遵循以下原则[4]。

2.1 面向用户原则 这是系统目的性的体现。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是为医疗卫生服务与医疗卫生管理工作服务的,建成的系统要由管理人员(用户)来使用。系统开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用户的需要,满足用户的要求是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用户是否满意是衡量系统开发质量的首要标准。因此,在系统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始终与用户保持密切的联系,不断地、及时地了解用户的要求和意见,这是系统建设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2 整体性原则 系统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目标的一致性和系统结构的有机化。为此,首先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规范,严格按阶段分步实施的原则,采用先确定逻辑模型,再设计物理模型的开发思路;其次,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强调管理集成、信息集成和系统集成。

2.3 相关性原则 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功能)组成的,整个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个系统的功能并不是各子系统的简单加总,而是1+1>2。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各有其独立功能,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信息流把它们的功能联系起来。如果它们之中的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其他子系统也要相应地改变和调整。因此,不能不考虑其他子系统而设计某个子系统。整个系统为层次结构,可分解为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同样又可分解为更细一级的子系统。系统、子系统均有自身的目标、界限、输入、输出和处理内容,但它们不应该被孤立地看待和处理。

2.4 动态适应性原则 医院和社区自身条件及其外界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这两大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能够经常与外界环境保持最佳适应状态的系统,才是理想的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超前性的眼光,应立足当前,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人员和工作基础,兼顾卫生信息化长远发展的需要,使系统具备较强的动态适应性。

2.5 工程化、标准化原则 系统的建设管理必须采用工程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即科学划分工作阶段,制定阶段性考核标准,分步组织实施。所有文档和工作成果要按标准存档,以便修改、升级、维护和重用。

2.6 系统数据库的统一性 为了使两个系统具有良好的资源共享性,必须对两个系统中的共同部分制定统一的数据结构和存储格式,以便使两个系统通过最为简单的数据通信接口,便可实现系统间的数据共享。

3 资源共享系统的组成与实现

资源共享系统的组成主要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硬件系统由高性能的中心计算机或服务器、大容量的存储装置、遍布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各部门的用户终端设备以及数据通信线路等组成信息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采用具有面向多用户和多种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以及各种医院信息和社区卫生信息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资源共享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和组件程序设计。C/S结构是构成分布式应用系统的良好方式。这种结构和运行方式将应用分工,客户机执行前台功能,服务器执行后台功能,有效地发挥了客户机的处理功能和作用,从而减少了服务器的压力,形成了多CPU分工处理的环境,提高了速度和效率。数据库采用ORACLE,操作平台则采取跨平台方式,能够在多种平台上(如Windows,Unix,Linux)运行,支持微机系统、小型机系统等多个硬件平台,采用光缆、10/100Mb网络线路、PSTN、DDN等多种通讯手段,以形成高速交换带宽,达到快捷的网络速度,建立以城域网为骨干的资源共享系统网络结构,客户端分布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各个机构部门。通讯协议采用TCP/IP网络通讯协议,能与各种开放网络良好衔接。

软件开发必须依照医疗行业规范,从实际出发,密切结合当前医院管理体制和社区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趋势,严格遵循软件工程规范。各子系统互相连接、交织成网,应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模块化和可拆卸性,模块接口简单清晰,充分考虑和医疗保险系统的统一规范,提供与医疗保险系统的收费结算系统的良好接口,便于医院医疗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采用诱导式编码输入法,并提供编码查询功能,具有完备字典功能。采用的标准及规范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医院管理制度、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HIS)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工程规范》及国家、行业及系统级的信息分类与代码。

4 资源共享系统的内容构架与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速度也在迅速提高。我国各级医院都在不同程度地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医院规模、地理位置、管理部门等差别,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仍然千差万别。较完整的和先进的系统较少,大多数仍处于部分网络化,部分手工化的低水平、小规模层次,还仅限于信息的输入、统计阶段。虽然国内有众多家IT厂商参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是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医院在实施医院信息系统时还具有一定难度。

医院信息系统是管理系统(MIS)在医院环境的具体应用,因此,具有一些其他MIS系统共有的特性,比如它们均是以数据库为核心,以网络为技术支撑环境,具有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化的系统;都是以经营业务为主线,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和辅助决策为主要目的,可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在系统内部按一定原则划分为若干子系统等。但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推出又有许多不同于一般MIS系统的独有特点,信息系统在医院的实现又具有其特殊的功能要求。例如要有一个大规模、高效率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要有很强的联机事务处理支持能力;具有易学易用的友善人机界面;具有可剪裁性和可伸缩性,能适应不同医院的发展计划需求;具有开放性与可移植性,能适应不同硬软件平台;采用模块化结构,具有可扩充性等。参照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中的要求[5],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从而构成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见图1。

图1 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内容构成

临床诊疗部分主要以患者信息为核心,将整个患者诊疗过程作为主线,医院中所有科室将沿此线展开工作;药品管理部分主要包括药品的管理与临床使用;经济管理部分属于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最基本部分,它与医院中所有发生费用的部门有关,处理的是整个医院中各有关部门产生的费用数据,并将这些数据整理、汇总、传输到各自的相关部门,供各级部门分析、使用并为医院的财务与经济收支情况服务;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部分主要包括病案的统计分析、管理,并将医院中的所有数据汇总、分析、综合处理,供领导决策使用;外部接口部分包括医疗保险接口、社区卫生服务接口和远程医疗咨询系统接口。

社区卫生作为三级预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求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也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我们参照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来建设社区卫生管理系统。我国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最基本的内容是居民个人、家庭及社区健康档案管理,提供针对居民需求的包括生物、心理、社会3个层次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与主要针对疾病的医院服务有明显的差异。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基础管理、医疗管理、预防保健和综合管理四大功能子系统,见图2。其主要特点是把医疗同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结合,把费用使用同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把行政管理同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从而使该系统能够为管理机构提供决策支持,能够为科研机构获取包括卫生经济学等方面的信息[6,7]。

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电子健康档案;卫生机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0-0153-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把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新医改”的四梁八柱之一,要求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平台。文件中同时指出要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

鄞州区作为宁波最大的市辖区域,通过四年多的探索实践,完成了鄞州区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区内80多万常住居民的包括健康档案和检验检查在内的健康信息的实时采集、存储交换、管理和在区内各医疗机构的授权交换共享。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8%以上,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该平台于2012年9月通过国家级验收的区县级卫生信息平台,被业界定义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浙江鄞州模式”。

本研究就鄞州区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建立、管理、应用等现状开展了实际调查和研究,以期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 相关概念

1.1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是连接规划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业务管理单位及各相关卫生机构)各机构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让区域内各信息化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多元化子系统整合的一个综合业务平台。

1.2 电子健康档案

电子健康档案(health records)是记录居民健康状况的系统性文件,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多渠道信息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健康决策需要的信息资源。

2 电子健康档案平台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电子健康档案平台运行状况

2.1.1 系统功能较完善

被业界称为“鄞州模式”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在建设初期就站在高起点上,把“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医疗质量,增进人民健康”融入到实际行动中。通过实时性、协同性、针对性、互动性、再造性、可扩展性,充分体现鄞州卫生信息化发展模式。目前该平台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基础医疗服务管理系统、综合卫生信息管理系统。

2.1.2 平台覆盖范围广

鄞州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重点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辖区内已互联2家综合性公立医院、3家专科医院、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及2家公共卫生机构,覆盖了几乎全部医疗卫生机构和部分民营医疗机构,并且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2.1.3 平台应用效果突出

通过四年多平台运行效果看,该项目建设是利用信息技术方便市民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提供居民健康管理质量,提供卫生行政部门监管力度。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大卫生保健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卫生工作者的认可,不仅带动区域性的社区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

1)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效率。

通过该平台的运行,实现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实现居民健康保健管理流程的优化,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社区保健服务流程,简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录入方式,切实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效率。

2)提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服务居民。

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现有管理流程,实现居民电子健康记录共享,实现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信息互动,从流程上彻底解决管理不连续、信息采集不准确的问题,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提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真正做到服务于民。

3)有助于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效果评估。

动态连续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收集, 能反映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过程,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居民满意度等服务效果评估提供信息支持,改善和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提供基础信息,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卫生保健需求, 实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平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2.1 建档率较高,但仍存在部分档案不规范,更新率较低

在国家提出对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后,鄞州区卫生部门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高于国内平均的建档率目标。单从建档率来看,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8%以上。但这种过分强调建档率的同时,建档人员所建的健康档案中部分只有人口学特征和血压记录,或者只有一次性的体检记录,未能达到科学的健康档案基本组成的要求,导致部分健康档案建档不规范,档案利用率低,可靠性较差。

2.2.2 功能模块可深度整合,共享范围亟待扩展

该平台运行中发现,有多条业务是相互独立的,基本医疗服务、妇幼保健和免疫预防信息系统还未整合,另外目前该平台数据,只局限在鄞州区范围内互联互通,健康档案可以共享。然而宁波市域较小,优质医疗资源集中海曙、江东、江边,鄞州区市民就诊时经常跨区就诊,这样就没能发挥出鄞州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作用,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有待在宁波市范围内尽快共享,才能发挥出其信息平台共享的优势。

2.2.3 市民参与意识薄弱,智慧医疗成果有待推广

该平台建设之初,主要面向医疗卫生机构和管理部门,用于提高管理和开展卫生服务的效率。系统平台数据接口只面向医疗卫生机构和管理部门开放。多数市民只有到医院就诊才会去了解个人健康信息,市民主动参与意识薄弱,未能充分利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优势,做好个人健康信息素养普及,智慧医疗成果有待进一步推广。

2.2.4 系统稳定性较好,但安全性有待改进

电子健康档案包含个人既往病史等隐私信息,在安全性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在全区实现98%以上建档率,卫生管理部门,因各系统之间信息是高度互联的,平台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另外,目前社区医院基本没有专业人员可以独立解决系统平台出现的问题,出故障主要依靠软件开发商来解决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从一定程度来讲,平台数据的管理存在安全隐患。从鄞州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运行情况看,系统平台本身和系统平台数据的安全性都有待改进。

3 平台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3.1 政府持续投入,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

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在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应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建立电子健康档案,鼓励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发展电子健康档案,加大政府投人,稳定资金来源。系统平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稳定运行,不仅需要卫生部门持续的投入,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维护和升级,而且需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个利益相关者形成合力推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优势。

3.2 实现全市范围内信息共享,突出平台优势

应积极推进区域共享平台的建立,促进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联动,提高服务效率和能力,减少重复检查和过度诊疗。只有在全市范围内,建好市级区域卫生平台,并且在全市范围内都可以共享,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电子健康档案的作用。有条件的省市应该积极探索建立省级区域卫生平台,形成区域卫生平台优势。

3.3 推广智慧医疗,开展相关便民服务

政府在建设智慧城市时,要加快智慧医疗的建设,发展医疗相关便民服务,鼓励市民积极参与,让市民共享智慧医疗成果。对公众开放健康档案数据接口,建设初期可以优先开放慢病患者数据,让市民养成利用健康档案的好习惯。开发建设一批市民喜欢的智能APP应用,整合健康教育,预约挂号,实时医疗资源动态,在线咨询,医疗费用查询等功能,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使用户从重视单纯的关注医疗服务,向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转化,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关注。

3.4 夯实信息安全基础,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系统平台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安全保障,系统平台安全性可以从技术、管理和法律手段入手。技术上不断采用最新的防火墙、防病毒软件、数据备案技术确保数据安全;管理上要加强信息化人才引进,明确职责,由专人负责数据安全,杜绝安全问题过于依赖软件开发公司;法律上积极制定与电子健康档案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 结书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要解决好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地方政府在加大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确保系统安全,同时应遵循科学发展的思想,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到统一规划,加大数据共享范围,鼓励市民参与,推广智慧医疗应用,使之成为居民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共建健康鄞州,健康宁波。

基金项目

2013年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课题“宁波市鄞州区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运行状况及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309)。

参考文献

[1]沈剑锋,张中华,汪崴,等.浙江省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的状况和展望[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6):84-88.

[2]朱叶飞,朱立国,丁小磊,等.江苏省居民健康档案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3(3):811-844.

[3]顾文钦,郑东鹏,林其意,等.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现状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1(6):249-251.

[4]吴思静,郭清.国内外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困境[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226-228.

[5]刘德香,马海燕,郭清.我国电子健康档案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6):1-5.

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在新医改大政策的推动下,区域卫生将逐步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由于各地的管理模式不同、区域的规模不同,区域卫生信息化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有一些基本问题是相同的,处理好这些问题,有利于区域卫生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区域卫生信息化直面两大难题: 一是机制问题,谁来投入?谁来采集信息、保存信息和使用信息?二是集成问题,多时间、多地点、多人群、多格式的信息如何集成和共享?” 9月下旬在由《计算机世界》报社主办的 “2009年区域卫生信息化高峰论坛(北京站)”上,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发表了上述言论。

继前不久联合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成功举办“2009年区域卫生信息整合高峰论坛(上海站)”之后,《计算机世界》报社再次邀请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领域的顶级专家,探讨体制变革、业务流程再造、建设模式、信息资源利用等核心问题。

机制: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

“区域卫生信息化一定要是政府主导的、有需求的信息化。”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副主任蒲卫表示。

“看病难”源于看病乱,据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晖介绍,发达国家大多实行分级医疗,也就是: 社区首诊,其次是专科医院,最后的选择才是综合性大医院,各级医院可以双向转诊; 而我国则是随意就诊,看病过程没有控制,患者很少去社区医院,而是盲目选择大医院,导致分级架构倒置,大医院人多为患、看病难。

因此,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看病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新医改”也强调,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很多人即便是患上伤风、感冒这样的常见病,也不愿意去社区医院就诊。“关键在于医务人员的水平不一样、医疗资源不均衡,应加强社区医院与三甲医院的交流和互动,并建立完善的社区医生培训机制,提高社区医院全科医生的水平。”北京复兴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宋炎表示。北京朝阳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梁悦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 “区域卫生的根本目的有两点,一是好医生能在社区医院看病,二是老百姓能在社区医院看上病,这就需要均衡医疗资源。”

王晖认为,新时期社区卫生工作有三大重点: 一是回归医疗公益性,降低医疗费用、关注弱势群体、政府主导建设; 二是以病人为中心,强调以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基本信息管理、首诊负责制与责任医生概念; 三是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从个体健康向病人家庭、社区群体健康管理延伸,强调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

在服务机制上,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由传统的被动式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零散服务向“持续”转变、由传统的手工作业向“信息化”方向转变。主动服务表现在建立家庭病床、疾病跟踪机制,同时建立社区团队实现区片责任管理,制定社区出诊任务。持续通过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实现生命全周期服务,针对不同生命周期不同人群建立专项档案资料。

技术:

关注集成与共享

“归纳起来,区域协同医疗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实现患者的持续医疗,二是区域医疗资源的共享。”总医院计算机室主任薛万国说,区域医疗的基础是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纵向与横向的信息共享。

除了政策与体制上的配合外,在信息支撑平台建设中,有若干技术问题需要着力解决。薛万国认为,在技术构想上需要满足四个方面的需求,一是医疗机构,包括: 医疗记录共享、双向转诊和医疗资源共享; 二是居民,包括网上预约、结果查询和健康教育; 三是管理机构,包括: 资源利用统计、医疗统计、药品使用监管和疾病监控; 四是第三方服务者,譬如: 网上采购平台、集中药品配送等。

根据这四类需求,薛万国向与会嘉宾分享了七大技术构想。

一是患者标识。区域协同医疗以人为中心,患者或居民的统一标识是最基本的问题,统一患者标识的关键是处理好区域全局标识与医疗机构内部标识的关系。一种方案是显式标识,统一发放就诊卡(标识号),医院统一使用。其优点是: 标识机制简单、患者就诊方便,缺陷在于: 医疗机构内部系统改造量大,尤其不适用于外地患者较多的城市; 另一种方案是隐式标识,医院内部建立统一标识,分散式分配,各医院使用自己的标识,并建立内部对照机制,其优点是适应性强,缺陷是处理机制较为复杂。

二是数据存储。有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选择,集中式的优点是: 结构简单、便于统计分析,缺陷在于: 网络带宽占用高、数据中心压力大、适应性差; 分布式的优点是适应性好、系统压力小,缺陷是统计分析不便。

三是可伸缩性架构: 多数据中心。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会存在多个区域数据中心,那么如何在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再进行互联?这种情况下,需要先搞清楚根中心在哪儿。

四是面向服务的集成结构。可以把数据中心分为两层: 第一层是数据层,存放病人医疗相关的信息,医疗文档、医疗机构放在数据层; 再通过SOA的方式建立一个服务层,包括所有医疗机构和数据中心之间的联结,在服务层建立一个标准,通过数据服务的方式和数据中心进行交互,譬如: 注册服务、访问服务、转诊服务、医疗资源查询服务等。

五是医疗机构接口。关键在于怎样最大程度减少医疗机构内部信息系统修改,解决的方法是形成一个基于统一标准的医疗文档库,然后通过外部访问服务接口和数据中心进行对接,把所有联接封闭在这个接口层去解决,这样的话内部的数据不需要做接口。

六是协同检验检查。患者在社区医院抽血,然后病人就可以回家了,不用跑到上级医院去,由外送的机构把标本送到上级医院去做检查,做完检查以后,这个信息再通过网络返回来,病人只要在社区医院就会获得上级医院的服务,病人不用来回跑,通过网络来解决这样一系列的问题。

七是区域预约与资源共享。譬如预约挂号,一种方法是医院自己建立一个对外开放的预约网站,每个医院自己的专家号资源都是内部自己管理; 第二种方法是建立一个公共平台,它必须要和医院动态变化的专家号信息建立实时的交换,这就需要标准化的数据。

管理:

打好基础走好第一步

“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实际操作中,除了技术问题外,更关键的难题在于管理。”总医院原计算机室主任任连仲认为。

从美国远道而来的德睿医疗咨询公司董事长Sheldon Dorenfest讲述了美国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美国的区域卫生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社区卫生信息网(CHIN ,Community Health Information Networks)成为美国第一代的区域卫生信息网,它是所有权分开的、独立的,要在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之间共享数据,但这种模式很快遇到了问题: 目标不清晰、对参与者来说价值不大。

从1993年开始,在克林顿政府的医改方案下,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网开始出现。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网遍布了美国的每一个城市,CHIN则逐渐消失。

区域医疗信息网(RHIO)是美国的第二代区域卫生信息网,RHIO在2000年后开始出现,到2004年,国家的政策逐步出台,并且成立了医疗信息技术国家协调官办公室 (ONCHIT)。从2004年起至今,出现了大约100个官方认可的RHIO,其中出现了一些成功实现数据共享的模式,也有很多RHIO没能找到一个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最终出现了财务危机。

从美国区域卫生的发展中,Sheldon Dorenfest总结出五点经验: “第一,远景宏大,但需要具体的实施方案; 第二,过于简单化的实施方法容易导致失败; 第三,缺少利益相关机构的支持,容易导致失败; 第四,在没有想清楚的想法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容易导致浪费; 第五,第一步的切入点要小,而且是想清楚了的,同时需要利益相关机构的参与和支持。”

当前,中国的区域卫生信息网和电子健康档案与美国多年前的情况类似: 有宏大的远景目标,有大量的资金可以投入,但却没有搞清楚项目启动的第一步应该做什么,同时也缺少利益相关机构对哪些数据进行共享的承诺和支持。对此,Sheldon Dorenfest尤其强调,一定要打好扎实的基础,仔细定义项目启动的第一步,从有价值的最小数据集开始。这就好比目标是要建成一座50层高的大楼,必须从第1层开始稳扎稳打,地基一定要扎实。

蒲卫认为,应该从简单做起、先易后难,把不现实的目标分解为若干可执行的具体实施方案。“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遥远、太宏大,否则很容易失败,也很容易浪费资金。”任连仲说。

资源:

如何开发利用?

信息资源只有被充分地开发利用才能发挥出价值,数据辅助决策远比局部应用的作用大得多。对此卫生部信息中心主任樊小玲感触颇深,从2005年开始,卫生部承担了一项“十一五”课题―“军队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也就是研究怎样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卫生信息资源,来为卫勤机关的辅助决策服务。

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与此同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在2012年全国卫生统计信息工作会议闭幕式上表示,关于卫生信息化建设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工作,各地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扩大试点及发行应用,全力推进试点工作,保障卡的发放、应用和维护工作;二是加强卫生信息标准建设工作,加快制修订一批新的卫生信息标准,进一步扩充电子病历、新农合等数据交换共享文档规范等数据类标准;三是继续推动三级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卫生部立项建设卫生部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国家卫生数据中心),下一步将积极推进试点地区与卫生部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四是强化信息安全工作。

“十二五”政策全面规划信息化发展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今年的两个关乎“十二五”期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文件。一个是卫生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目标;一个则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心,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解决阻碍卫生事业发展重大体制机制问题和体系结构调整为重点。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是国务院于2012年3月21日印发的,未来四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该规划主要明确2012年~201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目标、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将基层医疗卫生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以保证全民医疗卫生普及的实现。该《方案》指出,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药品器械、医疗服务、医保信息等数据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建设。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发展专业的信息运营机构。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

而刚刚印发不久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则指出,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医各系统的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医院诊疗行为管理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信息系统。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提高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平性;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医药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区域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建设,普遍实行预约诊疗,实现电子病历跨区域医疗机构的共享。

这两项政策法规都用一定的篇幅且独立的章节提出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医疗卫生发展中应起的作用,并明确了发展目标。特别是在《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更是将信息化建设放在了“基本原则”中加以强调,要求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这在之前的医疗卫生政策法规中是前所未有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医改的攻坚力量!

广泛惠及民生靠信息化实现

2012年是医疗卫生广泛惠及全民的关键年,在这一年当中,无论是居民健康卡首批试点发卡、新农合国家级平台的建立,还是各地远程诊疗项目的开展都使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距离“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更近了一步。

1. 居民健康卡发卡

2012年3月1日,卫生部会同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辽宁锦州市、广东省佛山市人民政府,同步举行居民健康卡首批试点地区发卡仪式。卫生部部长陈竺,副部长王国强、刘谦、尹力分别出席了四地活动并讲话,当地省、市领导,以及卫生等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了活动。

2012年8月15日,居民健康卡大型医疗机构首发仪式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同济医院举行。同济医院作为卫生部居民健康卡第二批试点单位,通过“银医合作”联名卡模式试点发行具备金融功能的居民健康卡,为居民健康卡在全国范围的推行提供示范。在首发仪式上,陈竺部长亲自为“感动中国”人物“暴走妈妈”陈玉荣发放了湖北省首张居民健康卡。居民健康卡将集社保卡、新农合一卡通、医疗机构就诊卡于一身,记录一个人的所有医疗信息。首发仪式上卫生部办公厅侯岩主任和统计信息中心孟群主任分别视频连线中日友好医院、湖北省大冶市卫生局检验居民健康卡跨省市、跨地区应用情况,与会人员通过视频观看了居民健康卡跨区域、跨机构就诊以及新农合业务应用的现场演示情况。

2012年9月15日~16日,卫生部办公厅在辽宁省锦州市组织召开居民健康卡第二次启动培训会。卫生部办公厅侯岩主任、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孟群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居民健康卡第一批4个试点地区和第二批10个试点地区代表及部分商业银行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辽宁锦州市、河南省、内蒙鄂尔多斯市、广东佛山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以及江苏淮安市交流了试点地区居民健康卡发行与应用经验,第二批试点地区汇报了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方案和计划,会议还就居民健康卡建设有关管理和技术工作的要求进行了集中培训和现场考察。

孟群主任总结了居民健康卡工作进展情况,提出居民健康卡建设的总体思路,一是面线结合、总体规划;二是与日常工作相结合、重点突破;三是与卫生信息化建设相结合、资源整合;四是从简单应用逐步达到复杂应用;五是利用居民健康卡实现居民健康信息整合共享。孟群主任针对试点地区居民健康卡发行和应用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提出试点地区工作任务及实施要求。第一,试点地区要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居民健康卡发行与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第二,试点地区在进行密钥系统建设时,要制定密钥管理制度,保证密钥安全;第三,要加快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和医疗卫生机构应用环境建设,完善居民健康卡应用环境;第四,促进居民健康卡在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基层卫生应用、预防接种、妇儿保健、血液管理、职业健康等卫生服务中的应用,方便百姓。

2. 新农合国家级信息平台

随着新农合管理与服务的不断创新,一些地方利用信息化平台积极开展即时结报,为参合农民省内就医提供了极大便利。目前,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已实现业务监测、分析评价、费用核查等多项功能,河南省、海南省2个省级平台及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北京丰台长峰医院等3个医院信息系统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已完成联通。

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等7个新农合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省(区、市)和北京协和医院等26家跨省就医参合农民较多的部属(管)医院或电子病历试点医院,将作为第二批试点单位完成与国家新农合平台的联通。各联通省(区、市)和医院要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完成联通工作;非联通省(区、市)卫生厅局应积极建设和完善省级新农合平台,尽快实现省(区、市)内新农合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卫生部将于年底对联通情况进行检查督导,查找可能存在的问题,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全面实现省级平台与国家新农合平台的联通。

以河南为例,该省不仅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由此导致了诸多问题。比如供不应求,医疗需求增长与保障供给不足以及人口流动大,河南省参合病人向县外流动的比例逐年增加。例如:2011年,在县外医院就诊的参合患者以约19%的比例占用了逾42%的新农合资金。为了解决参合农民异地结算就诊费用问题,河南省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跨区域“即时结报”减轻了农民往返奔波之苦,但这并没有解决在外省务工的农民工看病难的问题。2012年1月1日,河南省开始为在外务工农民建立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外出务工农民就地参合,就地就诊,就地报销。目前,河南各地已在北京、江苏、陕西、山东、福建等省和广州、深圳、郑州等市设立了近百家农民工定点医院。据《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2012年版)》规定:“在一些农民工集中的城镇地区,农民工输出地新农合管理机构应与输入地有关部门协商,指定参加新农合农民工就诊的定点医疗机构,并签订协议,方便农民工就地参合、就地就医、就地补偿,为外出务工的农民提供良好服务。对于务工农民比较分散、不具备外设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可通过远程补助等形式解决外出参合人员就医补偿问题。”

大量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在“2012中国智慧健康高层论坛”上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卫生信息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2010年开始,中央财政已投入卫生信息化专项累计近百亿。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及投资者都将大量资金投入了信息化建设当中,为信息化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1. 30.79亿元投入基层医疗信息系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项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农村急救体系建设项目5个卫生项目的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共计78亿元。

据悉,5个卫生项目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具体安排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30.79亿元,目标是逐步建立起涵盖城乡居民健康管理、诊疗规范、绩效考核等基本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并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基层综合改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项目5.21亿元,用来支持300个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目标是逐步改善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基础设施,逐步缓解业务用房短缺,并随着财政保障和管理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加强卫生监督机构的综合执法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项目1亿元,用以支持28个省级疾控中心实验室购置必要的检验检测设备,重点加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生化鉴定、金属元素和食品添加剂等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目标是有效提高省级疾控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项目25亿元,支持全国共158个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同步推进相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目标是逐步改善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能力。农村急救体系建设项目16亿元,支持802个县级急救机构改扩建业务用房,并配备急救车辆和相关车载医疗设备。

2. 天津滨海新区投2.9亿元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天津市滨海新区总投资2.9亿元用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利用3年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覆盖城乡医疗卫生(计生)机构的、全市领先的卫生信息系统;实现新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全程管理居民健康。

滨海新区启动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包括区域联网架构建设、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内部信息化升级改造两个方面。在区域联网架构建设方面,新区将依托滨海新区电子政务云中心建立区卫生数据中心,集中存储全区的医疗健康信息,通过数据中心实现卫生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依托滨海新区政务专网,连接区域内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实现区域内数据中心、各医疗卫生(计生)机构之间的数据高速链路全覆盖。

3. 河北财政拨款 6.5亿元追加医改

2012年7月11日,河北省政府召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暨深化基层医改工作推进会议。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杨崇勇指出,今年在已有医改投入的基础上,省级财政再追加6.5亿元资金,用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试点改革、提高村医补助、建设集体产权村卫生室、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支持开展重大疾病救助试点、加强基层卫生和医保系统信息化建设等方面。

4. 国家开发银行向北大国际医院集团提供100亿

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分行与北大国际医院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将在未来五年内,为北大国际医院集团提供100亿元合作资金,支持北大国际医院集团参与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医疗卫生产业。

国家开发银行与北大国际医院集团此次合作,实现了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紧密对接,此举不仅将为医药卫生产业发展提供强大资金保障,亦能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优势产业资源与雄厚政策资本的强强联合,将为社会资本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做出更加积极有效的贡献。

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核心

2010年10月,卫生部了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的通知。由此,全国各家电子病历试点医院和非试点医院都开始了如火如荼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

2011年3月,卫生部印发了《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解决方案》,电子病历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核心平台地位得以确立。

2012年,《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解决方案》升级成为《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电子病历作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核心的地位在这些演进的政策支撑下根深蒂固。这也注定了电子病历在2012年中仍然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角和核心。

1.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为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我国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卫生部医政司5月10日在上海市闵行区召开2012年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医政司司长王羽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会议由医政司医疗处焦雅辉处长主持。会议系统地总结了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整体开展情况,对“十二五”期间,重点是2012年与电子病历相关的各项工作进行部署,同时交流了试点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并由上海市闵行区卫生局进行电子病历现场演示。

王羽指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卫生部按照统筹规划、顶层设计、互联互通的理念组织试点,各地在卫生部的统一部署下,认真组织辖区内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根据医改工作进展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1月底,32.1%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电子病历系统。一是建立完善了电子病历管理规范体系。卫生部先后制定下发了《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和《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试行)》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逐步建立起电子病历管理的规范体系,让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建立起电子病历系统功能水平分级评价系统。制定下发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建立起一套适用于我国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的分级评价系统,并组织了189家试点医院进行了实际评测。三是部分医院逐步实现院内信息系统集成与整合,信息系统合力逐渐显现。四是医院之间的医疗信息安全共享工作取得进展,医院间信息横向联系更加紧密。五是跨区域医疗信息共享模式进一步推进,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率。

王羽谈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一是从医改进程看,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任务繁重。目前医院信息化总体水平还不能满足医疗服务实际需求,不能满足医院内部精细化全流程管理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全面掌握信息的需要,与医疗技术日益发展的趋势还不相适应。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相衔接工作还有待加强。二是从医学发展需求看,对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卫生服务手段越来越先进,对医疗数字化、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现代医学模式已逐渐从以疾病治疗、疾病管理为核心过渡到以疾病预防与健康全过程管理为核心,由此产生的海量健康数据交换需求,以及医学特有的逻辑性、交互性、私密性等特点,对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从医院管理来看,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四是从工作基础看,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区域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政府投入不足,缺乏各级财政投入的运行机制,缺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激励机制。

王羽要求各地要切实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一是加强领导,务求实效。要尽快制定2012年本区域、本医院医疗信息化建设计划,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二是统筹设计,整合资源。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尽快研究完善区域之间、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办法,争取本级政府财政支持,加大政府投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三是点面结合,巩固提高。要强化和巩固试点成果,把好的做法、措施和经验推广到其他非试点医院,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四是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医政司将进一步推进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分级评估工作。各试点医院要继续参加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估工作。

2. 三家医院电子病历采纳模式达到6级水平

HIMSS Analytics是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HIMSS)全资拥有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子公司。它于2011年开始受中国卫生部委托,对国内医院电子病历采纳模式进行跟踪评比。电子病历采纳模式有8个(0~7)等级的进展。

2012年5月,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HIMSS)公布了最新的评选结果——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和西安长安医院的电子病历采纳模式达到6级水平。这是我国首批获评HIMSS 6级的医院。

信息化从重建设发展到重落实

1. 四川数字化医院建设评审启动

2012年9月13日~14日,四川省卫生厅组织专家评审组赴乐山市对乐山市人民医院和峨嵋山市人民医院进行数字化医院建设评审,标志着全省数字化医院评审工作全面启动。之前,雅安市石棉县人民医院已接受数字化医院评审,成为全省第一家接受数字化医院评审的县级医院机构。作为全省首批接受数字化医院评审的3所医院,均具有领导高度重视、投入落实到位、制度机制完善、建设扎实有效、数字化程度高、运行管理良好等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年来全省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和整体水平,为下一步全面开展数字化医院评审开了一个好头。

2. 北京将实现电子病历互联互通

2012年3月29日,北京市确定推进电子病历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进度,即将构建起市、区县和医院三级平台整体建设框架,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根据进度安排,北京市电子病历推进工作将分为三个阶段。

2012年~2013年,全市二级(含)以上医院将建设医生工作站,三级医院实施门急诊信息上报。同时,国家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试点将完成,试点区县将重点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初步建立电子病历共享数据库;2014年,全市所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将开展电子病历建设,并完成门急诊信息上报,重点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网络互联互通。2015年及以后,居民健康信息在不同医疗卫生机构间可实现共享和利用。面向市民的健康门户网站将得到全面提升。

3. 上海医疗信息平台将医患对接

于2011年初启动的“健康信息网”工程是上海市医改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旨在通过建立市区二级平台及其应用系统,实现上海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动态形成个人健康档案,实现健康档案的共享。目前工程的先期启动及先行试点项目建设阶段正处于收尾期,相关建设内容的主体部分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扩展项目将在今年启动。

上海市卫生局在2012年近期举行的新闻会上称,扩展项目将实现健康信息网全市覆盖,并深化沪人电子健康档案,试点电子病历区域化管理;“健康信息网”还将通过技术手段,建立起百姓与卫生服务间的信息桥梁和医生间的信息桥梁,使医患间、医生间能无缝对接。

4. 南京试点电子病历“加密”

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宣布,2012年将对南京11家医院开展电子病历认证试点,即对电子病历“加密”。由于电子病历的法律效力以及安全性与保密性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南京试点的11家医院将争取在2012年内,完成电子病历认证技术的上线工作。并根据试点医院的应用情况,编写电子病历密码技术应用指南,争取在明年实现所有医院的电子病历加密。

未来将建成六大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在2012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上做了《卫生统计和信息化建设:重点与突破》的主旨报告,就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重点与突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对卫生信息化建设及其应用提出了新的需求与要求。孟群指出,根据当前医改对信息化发展形势要求,2012年卫生信息化工作要在10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以医改监测评估为重点在数据质量提升和挖掘分析利用方面有所突破;以卫生服务调查研究为重点在卫生改革与循证决策支持方面有所突破;以实施“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为重点在整合资源和政策措施方面有所突破;以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在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方面有所突破;以居民健康卡建设为重点在试点地区推广应用方面有所突破;以卫生信息标准研究开发为重点在标准推广应用方面有所突破;以医院电子病历建设为重点在优化流程和服务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以公共卫生数据集成建设为重点在重点疾病和死因监测方面有所突破;以落实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为重点在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新技术应用方面有所突破;以卫生统计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在实施四项人才工程方面有所突破。孟群还特别对加强居民健康卡建设、信息标准研制及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试提出了具体要求。盘点卫生信息化的财政投入时,孟群表示,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仅仅中央财政投入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就达到65亿元。

针对“十二五”期间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孟群提出了“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六大重点工程,即:国家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居民健康卡建设工程、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工程、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工程。孟群在提到信息化人才建设时还指出,要争取到2024年,卫生统计和信息化人才总量基本适应卫生统计和信息化事业发展需要,各级卫生行政、统计信息、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机构进一步配备专兼职人员从事卫生统计和信息化工作,人才区域分布和配置结构趋于优化,人才短缺局面得到明显改善,人才整体水平全面提升,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卫生统计和信息人才发展的工作机制,着力造就一支规模适宜、素质精良、结构合理、技术与管理兼备的卫生统计和信息化人才队伍。

迈向“健康中国2024”的信息化建设

2012年8月17日,2012中国卫生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会上卫生部了《“健康中国2024”战略研究报告》。报告分析了实现2024年国民健康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发展目标、战略重点、行动计划及政策措施。对于“健康中国2024”和医改的关系,《报告》引言部分称,“健康中国2024”战略是从保障人民健康的战略需求出发,深入系统地分析影响人民健康的挑战和机遇,是一项从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维护健康的战略,与深化医改形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健康中国2024”的总目标为: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提高国民健康生活质量,减少不同地区健康状况差异,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总目标分两个阶段目标,即2010年~

2015年的阶段目标为:加快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服务体系建立,使全体国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明显增强,地区间人群健康状况和资源配置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最高水平;2015年~2024年阶段目标为: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卫生服务利用明显改善,地区间人群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国民健康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在《报告》4000亿的投资计划中,卫生部将推出611亿元预算进行“全民电子健康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超过总投资规模的1/7。《报告》称,该工程的关键是推进大型综合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性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三项工作。

针对目前国内大型综合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各自建设、重复建设的普遍现象,《报告》建议由国家组织统一实施全国大型综合型医院(公益)的医院信息化标准建设。2010年~

2015年,选择沿海、中部、西部、北部地区的4个省作为全国的试点,投入经费在原有的信息化系统基础上改、扩成统一的标准。2015年~2024年,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在电子健康档案方面,目前全国大约有100多家机构在设计居民健康档案,但是各地标准不一,启用的数据库难以对接。《报告》建议首先在试点地区投入经费组织编写健康档案的标准(共性部分基础上增加个性化设置),同时进行软件的编写与开发升级,在试点省选择10个城市进行全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工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