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活动方案内容页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推荐5篇}

2024-08-01 12:15:01活动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内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出现的,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为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龙头也进入了市场。在国家加大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也已经形成。作为寓监督、检查于服务中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如何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已成为相关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现状

目前各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包括届满(离任)审计、届中审计,但大部分学校只开展了届满(离任)审计,而未开展届中审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在收回的审计调查问卷中,有39所学校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是经过授权的,占回收问卷的85%,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经济责任审计是经过授权进行的,授权部门以组织部门居多。说明在审计授权方面,各校的认识是比较统一的,符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和要求。绝大多数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实施审计情况、存在的问题、审计评价、审计建议等几方面。审计评价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遵守财经法纪情况审计、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审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审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审计及其他方面。虽然各高校审计报告及评价涉及的内容基本一致,但从审计报告的具体内容、评价的尺度把握等方面来看,仍有必要制定一个规范性的制度。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体应是高校内审机构和高校内审人员。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某省境内、由政府(既包括各级政府行政部门,也包括该省政府)财政投资兴办的公立本科、专科108所学校所做调查,其相关数据显示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手段落后,审计结果运用不合理等,因此,规范并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成为审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高校积极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加强和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尤其重要。目前各高校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内审机构在高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

内审机构在高校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不是核心机构。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发展,轻管理”的思想,对内审的定位、认识不准确,认为内审就是“查问题,找麻烦”,在工作中持有不支持、不配合的态度。被审者往往都是领导干部,对其晋升、调任,组织已有意向或已做出决定,审计只不过是搞形式、走过场,装个样子给人看罢了;缺乏对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意义的正确理解,甚至觉得谁有了经济问题才会审谁;有些被审计的高校经济责任人也认为,学校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就是对他们的不信任,进而产生消极、不配合的情况。同时,不少高校负责人既领导财务部门又领导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本校利益限制。

(二)高校内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应有的执业谨慎

目前高校内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单一,大部分以财务会计、经济管理专业为主。某些高校内审人员缺乏对财会知识的深入了解,知识单薄,无法成为复合型人才,难以适合审计复杂的、涉及面广、涵盖了其他常规审计的许多方面业务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要求。由于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往往造成该涉及审计领域仅浮于表面、走过场,在审计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执业谨慎,工作作风不够严谨,执行审计程序不够充分等主观故意因素造成的漏审、漏评或误判、误评的后果。审计过程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三)质量控制及评价指标不完善

审计实施方案缺少质量控制内容,不能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特殊质量控制,如缺少带有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的审计目标内控制度测试与评价方案,缺少审计风险评估控制措施。由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一般来说时间较紧,审计人员对可能加大的审计风险没有在实施方案中详细列示,另外在审计实施方案中也没有提及借鉴常规审计报告内容的质量控制,一旦常规审计报告出现重大遗漏,如某些较为敏感的问题因种种原因已经从审计报告中删除,将扩大审计风险,进而影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质量。目前缺乏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估考核制度,没有可供操作的权威性评价体系,增加了审计评价难度,给审计评价带来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先离后审”制度对质量控制带来负面影响

目前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开展中普遍实施的是“先离后审”制度,给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先离后审”往往是高校经济责任人已经调离,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又担任新的职务后,才提请所在高校内审机构去审计,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审用两张皮,“审”与“用”脱节的现象,客观上审计成了“马后炮”。而这些已经调离的高校经济责任人,往往是“调令到手,抬脚就走”,难免出现其不重视述职报告,不按时提交述职报告,述职报告格式不符合要求,时效性较差,内容过于简化,不能全面反映其在任职期间的管理状况,无法作为审计的参考依据等问题;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的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对高校经济责任人任期内出现的问题和造成的损失,容易形成“前者不负责,后者不认账”的局面,也使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成为一纸空文,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无助于对高校经济责任人作出客观公正的考察、衡量和评价,给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带来负面影响。

三、完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措施

为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模式,首先应保证并增强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强化高校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

审计评价是客观描述审计项目的结果,反映被审计的高校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和问题,列举分析被审计的高校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所采取的有关重大措施,并评估被审计的高校经济责任人所采取措施的影响程度。规范审计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应注意以下三点:

1.紧扣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即紧扣高校经济责任人本人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不要超越审计的职能去对高校经济责任人进行评价。

2.客观明确地界定应负责任,即客观明确地界定高校经济责任人本人应负的责任,对于和财务收支无关及尚未查清的问题,以及不好定性的问题,可通过适当的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咨询,必要时要向学校经济责任联席会议提交书面报告,而不宜直接进行评价。

3.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即应考虑影响高校经济责任人本人取得业绩和责任的各种因素,在评价时据实写明相关的具体情况,对于事实不清、审计证据不充分或拟移交的事项不纳入评价。

(二)实施责任追究机制

明确审计质量责任,实施责任追究机制,是深化审计质量控制的治本之策。责任追究是一种事后补救性质量控制方式,是确认和解脱高校内审人员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责任的一种机制。其目的在于促使高校内审人员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强化质量控制的责任意识,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为了有效实施责任追究机制,应科学界定审计责任,合理配置审计权限,从审计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到审计小组组长,再到高校内审机构负责人,都应明确各自应当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对超越法定职责权限违法审计的,不按法定程序审计造成严重后果的,不按规范操作造成审计质量问题的,违反廉政和保密纪律的,都要依法进行责任追究。质量控制的结果应与业绩考核挂钩,没有履行好责任就应该追究其相应的责任,应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告诫、批评、通报、调岗、取消评审资格等,通过奖优罚劣来提高质量意识和责任心。此外,还应规定:对届满、提拔、调任的高校经济责任人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中不负责任导致用人失察失误的有关部门负责人追究领导责任,并制定责任追究细则,明确追究主体应负的责任,明确责任追究的范围,并规定由谁来执行责任追究。实行责任追究可以减少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的人为性和随意性。各高校都要尽快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统一的、明确的、科学的经济责任指标体系,统一评价口径和标准,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

(三)改进质量控制手段

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由事后的财务收支审计项目为主,转变为以事中、事前的管理审计项目、效益审计项目为主,加强事中检查和事前控制。各高校应建立并强化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审前预告和审后公示制度,进一步完善高校经济责任人述职报告制度。应积极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探索计算机系统审计,进一步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广泛运用现代风险基础审计理论及其配套的技术和方法,如统计抽样技术、分析性复核技术等,以有效降低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存在的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项目的质量。

质量管理是审计组织所有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关键。高校内审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规范的研究,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规范、审计工作底稿规范、审计日记规范、审计报告规范、审计评价规范、审计档案等。高校内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严格按规范实施审计,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应在高校内部财务收支审计中,将涉及到高校经济责任人经济责任及个人廉洁自律的资料存入“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档案”,以备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利用,减少重复审计,节约审计资源。同时,应加强任职期间审计,以有利于及时发现高校经济责任人任期内存在的问题,促进高校经济责任人改善管理,也利于降低高校经济责任人到离任审计时由于审计范围时间跨度过长形成的审计风险。

(四)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及其转化

为了强化审计成果的转化,必须强化审计结果的运用,应严格审计结果管理,确保审计结果运用的规范性,高校内审机构应区分不同情况来确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结果报告的抄送对象,保证审计结果在高校内部的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应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结果运用作出统一规范,明确相关部门在各自范围内的相关工作;内审机构应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做好审计结果档案信息的联网工作,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同时,应主要抓住以下五个环节:

1. 抓反馈环节。抓反馈环节,实行高校责任人回复、谈话、诫勉制度。

2.抓整改环节。抓整改环节,规定被审计的高校责任人及其所在单位、部门的领导班子在接到《回复通知》、《整改通知书》后,分别在15日内向干部管理部门写出整改报告。

3.抓督办环节。抓督办环节,确保审计整改意见真正落到实处。

4.抓综合分析环节。抓综合分析环节,对审计结果报告进行分类分析和年度分析,从中发现违反财经法规的共性问题并分析有关原因,以便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对高校责任人监督和管理的建议。高校内审机构在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注重对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特别是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应注意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研究解决和预防的措施。

5. 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高校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工作成果置于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之下,不仅能促使高校内审人员严格按准则、制度、程序和要求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同时能保护高校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的目的。

(五)建立“先审后离”制度及其配套操作规范

运用好审计成果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建立“先审后离”制度,以法规、制度来保证这一制度的顺利实施。在切实执行“先审后离”制度的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规范和审计结果档案管理制度,对各个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不同审计结果的运用方式、运用要求、运用责任、运用考核办法、运用反馈方式等作出明确统一的规定。

建立“先审后离”制度,各高校应坚持“六个结合”,即:离任审计和届中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性审计相结合;审查所在单位与审查所属单位相结合;查账与座谈、调查相结合;审计账目与盘点实物相结合;监督与帮促相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审计后提出整改建议,被审计单位要向审计机构写出整改报告,审计部门实行跟踪督办,促进单位整改,才能更好地达到健全制度强化控制、提高管理、防微杜渐的目的。同时,应从制度上明确规定,任何高校经济责任人调整必须实行事前审计,不经审计,不研究其调动,不办理调任手续,根据审计结果安排任用干部。各高校应坚持做到“五有”,即:

1.有要求。即学校党委、学校行政有要求,做到“先审后离、先审后任、凭审任用”。

2.有规定。即干部任免有规定,做到把审计成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任免程序,不见审计结果不做结论。

3.有记载。即干部档案有记载,纪检监察部门、干部管理部门将审计结果存入干部廉政档案和干部档案。

4.有公布。审计结果有公布,使群众了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5.有移送。违纪线索有移送,完善大案要案移送查处反馈制度。

四、结论

通过分析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系统地提出了完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一些具体措施,包括保证并增强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强化高校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狠抓自身的制度建设、改进质量控制手段、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及其转化、建立“先审后离”制度及其配套操作规范等。

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应抓住五个重点,即:以党管干部为中心,着力提升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质量;以审计结果运用为根本,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建设性作用;以绩效审计为方向,努力推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全面转型;以审计创新为突破,促进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深化发展;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彤.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浅淡[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6(02): 48.

[2] 卢传锋. 试析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模式的优选[J]. 财会月刊(综合),2008(10): 64-65.

[3] 兰艳泽,宾瑜.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及对策[J].事业财会,2008(01): 50.

[4] 管素英. 天津市属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及发展研究[J].会计之友, 2008(8上): 46-47.

[5] 王倩. 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几个问题[J]. 财会月刊(综合),2009(01): 48.

[6] 周彤.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浅淡[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6(02): 50.

[7] 王谦华. 健全审计质量内容体系全面加强审计质量管理[J]. 中国审计,2009(01): 46.

[8] 韦坚. 加强高校内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9] 舒蓉雯.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及风险防范[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10] 余有华,罗中正. 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思考[J]. 中国审计,2008(23): 56.

[11] 彭春华. 高校处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其对策[J]. 财经界(学术),2008(03).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审计程序、取证、查证、定性、评价和处理处罚等风险。北京市海淀区审计局自开展此项工作至今,已对26位党政领导干部开展了经济审计。从审计实践来看,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违反审计程序造成审计风险增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国有 企业 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都明确表述了“先审后离”的审计程序,但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反其道而行之,上述26位领导干部全部“先离后审”。这种做法一方面 影响 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为领导干部已经离任、调任或提拔,审计人员认为审计结果报告已失去作为干部任用意见 参考 依据之一的价值,因而使许多该查的 问题 没有查,或者没有认真地查、彻底地查,从而大大增加了检查风险;另一方面,由于领导干部已经离任、调任或提拔,特别是领导干部提拨后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包括领导干部本人不配合或不愿意配合,使有些问题很难查证和认定,从而加大了检查风险。

(二)检查 方法 不当导致审计风险增大

经济责任审计 内容 越来越宽泛,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违法违规手段越来越隐蔽,审计人员必须对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较准确地评估“控制风险”程度),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样本数量(降低“检查风险”)。而实际工作中,由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时间紧,许多审计人员为了赶任务,没有认真进行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有的甚至根本不进行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仅凭主观判断,选取所谓“重中之重”的审计内容,得出以偏概全的审计结论,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机械利用常规审计结论导致审计风险增大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一般在领导干部任职的后3年,但有些领导干部任职时间较长,有些审计人员经审计发现与以前年度常规审计结论不同的审计疑点时,怕给“自家找麻烦”,不查深查透,照搬过去的结论;还有些审计人员在不了解常规审计报告“背景”的前提下,将部分定性及评价内容编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从而使审计风险增大。

(四)“不作为”和“超作为”的审计评价导致审计风险增大

当前,“不作为”主要表现在对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不予评价;而“超作为” 主要表现在政绩评价证据不足,要么没有取证就泛泛地下结论,要么超越审计范围对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评价。这种“不作为”和“超作为”的评价在上述26位领导干部审计中普遍存在。这无疑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成因 分析

(一)审计实施方案缺少质量控制内容

根据审计署2号令的规定,审计实施方案是要指导审计全过程的。但在实施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没有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特殊质量控制的内容。

一是缺少带有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的审计目标之一即内控制度测试与评价方案。一个单位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体现了领导者的管理控制能力。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能够保证单位工作正常运行,避免决策失误,预防舞弊产生。内控制度是领导干部承担何种经济责任的一面镜子,它不仅是审计手段,而且是审计目标。

二是缺少审计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一般来讲,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较紧,审计人员对可能加大的审计风险没有在实施方案中详细列示。另外,审计实施方案中没有提及借鉴常规审计报告内容的质量控制。一旦常规审计报告有重大遗漏,比如最常见的情况是:前审计组没有查出被审单位在银行多头开户,私设帐外帐的违法违规问题;或者由于种种原因,某些较为敏感的问题已从报告中删除等等,将扩大审计风险。

(二)缺乏良好的审计环境

1、法规滞后 审计无法操作

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是审计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职责中,对出现问题应负经济责任的界定,政绩的评价,但 目前 没有可供操作的权威性评价体系。如对“直接责任”,在《实施细则》中虽有解释,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不便操作。比如最常见的情况,所谓“集体决策”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挂钩,区分“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操作起来有难度。被审计人对“直接责任”又十分敏感,所以操作起来难度大。上述26位领导干部仅有一位经济责任的定性试用了“直接责任”。

《暂行规定实施细则》没有评价指标体系的表述,对被审计人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真实合法效益性,内控制度的有效性无法进行评价。审计评价也没有规定统一的专业术语。

2、制度不完善 执行效果差

搞好经济责任审计,需要组织、人事、纪检和监察等部门共同努力,但目前主要还是审计机关“唱独角戏”,联席会议制度没有起到组织协调的作用。比如审计取证难,审计评价难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没有通过组织协调得到解决,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清。从源头上讲,干部管理部门没有划清领导干部的职责,没有提供可供量化特别是对解决重大 历史 遗留问题的考核办法。所以审计机关无法评价责任者履行经济职责的情况。

三、降低 经济 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

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必须使审计质量控制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明确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有效的协商制度。

(一)规范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控制标准 并完善其监督管理机制

为了给审计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中:一是要明确如何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实施检查,并附有检查 方法 及评价标准。二是要明确审计风险评估方案,比如随主、客观因素的改变,会引起审计风险的变化程度;利用常规审计结论,应该在审计实施方案中编写了解与常规审计报告背景资料有关的情况,另外,若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发现有与前审计结论重大不同之处,必须补编延伸复核以前年度审计情况的审计实施方案。同时,上级审计机关应定期抽查审计实施方案,给予评定,并对抽查数量规定一定的比例,以保证监督效果。

(二)审计评价界限分明 易辨易懂 易于操作

为了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更好地为干部管理部门提供符合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 需要的用人 参考 依据,各有关部门应共同协商,统一评价标准。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报告质量和利用价值。主要对策如下。

经济责任的重要审计评价词语——直接责任,应给出列举式解释。另外,增加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故意责任与过失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前任责任与后任责任等便于操作的解释。

建立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分阶段逐步完善,并留有替代余地。

首先,表示程度的描述不宜过细。如真实性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就 目前 情况看,分为基本真实、不真实两档即可,关键是划分界限要具权威性,实用性。

其次,给出财务、经济效益、管理等基本评价指标范围并附参考值。考虑到目前各行业、各地区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和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本身不完善等,可按各行业不同级次(本地区、省市、国家、国际),由低级向高级替代,并在审计评价中予以说明。另外,各参考值可借鉴工程概算定额的做法,审计部门与联席会议各部门联合定期公布基本评价指标参考值。

内控制度的评价指标应给予一定的权重,使其定量化,便于审计组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进行恰当的评价。可先按行业等粗略划分,随着发展,逐步细化。

增加非财务性指标。如可持续发展指标,区域经济发展指标等。

再次,建立统一的审计评价模式。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一般不超出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及其相关的经济活动范围。审计机关应建立起在审计评价范围内,满足人事管理等部门需要的评价模式。就目前人事管理等部门对各项评价 内容 的关心程度,审计评价按照经济责任、个人经济 问题 、政绩等先后顺序更实用些。对评价风险程度应附上详细说明。特别是对重大经济决策的优劣评价,可用已经掌握的财务、非财务指标,其他经济指标等予以评价。必要时,可聘请专家评定并在审计评价中予以说明。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原因 风险 防范

审计结果为干部管理部门考核、任用干部提供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和干部监督管理体制完善而产生的,这种经济监督手段层次较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成和原因

?(一)审计外部原因造成的风险

?1、现阶段各大企业和政府部门领导人均是先离任后审计,这样增加了审计工作难度,同时也提高了风险。

?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五条规定“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应当依法接受审计监督。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需要,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也可以在领导干部不再担任所任职务时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工作与组织人事工作衔接有难度,特别是以前年度委托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一半以上都是离任审计,较多地出现了“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的现象,这就会出现责任难以追究、“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难度较大,使经济责任审计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审计的效果和震慑作用有所降低。

?2、 被审计单位提供虚假会计资料

?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依据必须以真实的会计资料和相关内容为准,许多评价是靠数字说话的,一旦出现虚假的会计资料,那么真实审计结果就差距非常大。近年来虚假会计信息不断出现,所以审计人员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假账真审”,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的客观性,造成判断上的错误,这样别说是发现问题,可能连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的基本情况也难以反映,在这样情况下出具的审计结论,只能成为别人推卸责任利用的工具。

?(二)审计内部原因造成的风险

?1、审前调查不充分,制定的实施方案不准确形成审计风险。

?不搞或没有搞好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内设机构、主要业务、财务状况等基本情况没有作认真了解,以至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时间和人员配备等确定不当,在这样的基础上草率编制实施方案,没有具体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审计范围、重点等内容都笼统带过,对实际工作未发挥指导和控制作用,带来审计风险。

?2、审计评价脱离审计内容形成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部分是审计评价。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着三个突出问题:即 “人情”评价、“超职权范围”评价以及“空洞”评价。如“某某领导人亲自抓经济发展、工作措施得力”、“某某领导人在抓计划生育方面成绩突出”、“遵守财经法纪意识浓厚、防止了财政违法行为的发生”等等,这些工作总结性的评价已为审计人员所习惯,但对审计工作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样的评价使得审计报告缺乏严肃性,容易造成审计超职权范围,甚至可能把审计部门送上“被告席”, 不仅影响了审计的形象,也带来了巨大的审计风险。

?3、审计手段局限形成的审计风险

?审计部门的手段主要是对被审计部门提供的会计及相关资料的审核来发现并查证问题,但目前许多违法违纪问题均在会计资料中被修改抹去了,或者是用审计手段难以取证,就更别说查深查透,如索贿受贿、收受回扣等问题,必须由有关执法执纪部门运用特殊手段才能查清。

?4、界定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有很大的难度形成的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的界定是指界定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原任职责和现任职责,领导责任、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等。一方面虽然行政主要领导本人无违纪违规行为,出现任期内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时,也不好界定其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离任者的个人行为和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也难以界定个人所起的作用大小,不能冒然划分经济责任。

?5、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达标形成的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承担任务存在相对矛盾。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特别是涉及到县(市)长这一层面的经济责任审计时,就要求审计人员既要精通财务知识,又要懂基本建设知识,具备查账技能且还要具备政策法规知识、综合分析能力、宏观的经济管理能力等,审计工作的质量受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制约和影响。目前大多数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配备以财务人员为主,人员的专业性较强,但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这就可能出现不同审计人员就同一审计事项可能发表不同的审计评价,审计的权威性受到了威胁。

?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方式:

?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除严格执行审计署制定的相应的审计规范外,还应注意采取以下方式规避审计风险。

?(一)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制定前,加强与经济责任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沟通,尽量安排任中审计,这样既能引起被审计领导的高度重视,又能降低审计风险。

?(二)建立健全审计承诺制度,正确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正确,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为了确保审计质量,正确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必须建立健全审计承诺制度。应注意见两点:一是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使被审计单位明确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二是不能让审计承诺制流于形式,对实行了审计承诺,但仍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单位,必须严肃从重处罚。

?(三)重视审前调查工作,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在开展审计前,要搞好审前调查,注意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财务制度的选取情况等,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薄弱环节,正确评估审计风险,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分工,确定审计重点,力求把审计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自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12月出台《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以来,各级审计机关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工作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特殊且复杂的审计对象是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关键所在,其履行的经济责任是全覆盖审计的重点和内容,越来越多的审计任务、不断扩展的审计内容、逐渐延伸的审计范围,使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工作的难度和深度逐步加深。本文结合近几年基层审计机关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做法与经验,探索分析揭示存在的重大问题、风险隐患与突出矛盾的形成起因和根源,提出相关的处理意见及建议,为地方政府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加强干部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更加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工作全面高效运行。

二、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涵义及其特征

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是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综合体,它是全覆盖审计工作的重点。所谓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是指在国家审计机关的职权范围内,对任期履行经济责任、管理和使用一切国有资源及财政资金的党政领导干部,全部纳入审计的监督范围,不留任何盲区,不留任何死角。基层审计机关对党的领导和行政领导共同实施审计时,要注意结合他们各自工作的性质和职责的特点,采取选择分类审计、轮流审计或同步审计的方式进行,作出的审计评价意见,必须要区分决策者和执行者的共同责任及个人责任。

审计对象多,实施内容广、时间跨度长是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固有特征,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贯穿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履职的全过程,其现实意义在于以其所在单位或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监督检查的基础,伴随地方经济的发展突显其经济效益与经济责任的并重。因此,基层审计机关要深刻理解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涵义,围绕被审计对象涉及的领域和审计内容覆盖的广度与深度,明确审计的目标,准确把握审计的原则,突出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全面探索审计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以及路径的实施,真正行之有效的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任务。

三、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现状

(一)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不相匹配

依法应纳入审计范围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有近百人,而基层审计工作人员不足10人。当基层审计人员在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履行的经济责任实行全覆盖的审计时,不但要兼顾完成地方的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编制的决算草案审计(其中包含金库审计和地方税务审计),并延伸4个以上的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资金收支情况的审计;还要兼顾完成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贯彻执行的跟踪审计,地方政府的债务审计以及各种专项资金的审计;另外,还要承接地方政府交办的各种监督检查事项,以上众多且复杂的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的不足表现出了不相匹配的现状。

(二)审计项目的规划与管理水平不相适应

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人员在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相关情况掌握在审前调查不够深入细致,相关资料收集不够全面完整,直接影响着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不够科学且有失欠缺的审计实施方案,导致审计人员在实际操作时,随意调增、随意调减审计内容、审计步骤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审计项目在深度和广度的延伸与扩展方面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s;而缺乏针对性、连续性、严谨性的审计问题和处理意见及建议,对被审查对象作出的审计评价可能会有失客观、公平和公正,进而同步增加了整改落实与追责问责的实际运作难度与困难,从而降低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并增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和隐患。

(三)审计滞后与干部管理权限相互脱节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自推行以来,回顾以前完成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反映出审计通知书委托进行审计的领导干部,在总体部署上不够科学合理,完成的时限要求仓促,尤其是先离任后审计、边审计边离任的项目居多,特别是有些离任领导未履行交接手续,或履行的交接手续不完备不全面便已离开;继任领导对前任领导尚未履行的工作表示不清楚不了解,对未完成的事项和工作作出不作为或不认真作为的行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处理方式与方法,导致继任领导在任职期间,国有资金长期被与未完成的工作或事项的相关人员挪用或贪污,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长期被占有或被侵吞,形同走过场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彰显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滞后和干部管理权限之间存在的相互脱节的现象。

(四)审计结果与整改落实难以有效应用

长期以来,基层审计机关提出的查处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在经济责任审计整改过程中,有许多涉及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违纪违规的问题、体制机制的问题以及屡查屡犯的突出问题,都难以得到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的全面落实和彻底根治。探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被审计领导干部,无论是否对审计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或整改是否落实到位,既不会影响其政治地位的升迁、留用或调整,也不会对其履行职责的不作为或不认真作为的行为追究其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进而导致审计结果与整改落实难以有效应用的情形。

四、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分析上述突出问题和现实矛盾产生的动因和根源,探讨并提出了以下应对措施和审计建议。

一是整合内部审计资源,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新常态下,基层审计资源的科学整合,审计力量的统一调配,兵团作战的交叉审计,打破了原有基层科室、股室界限的固定审计模式。基层审计机关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进行选择时,首先要注意摸清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依法应纳入审计的对象底数,掌握其所在单位或部门的工作性质与职业特点;并结合财政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绩效审计、地方政府的债务审计以及稳增长等政策性措施贯彻执行的跟踪审计,做好对重点领域、重要部门、重大资金单位和关键岗位的党政领导干部进行每年1次的审计,其他对象五年内至少进行1次审计的全面部署、统筹安排和科学规划,明确审计重点和频次的分类,避免重复审计,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

二是科学部署,推进审计内容全覆盖。为了实现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必须要做到审计内容有深意、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这就要求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每一个项目都要审深审透,改变片面追求审计数量以及对所有领域、所有项目都面面审到且一步到位的观点。只有对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内涵有深刻的领会和全面的掌握,才能促进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正确履行审计职能,围绕地方政府的党务工作和中心任务,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领域的总体情况,科学部署,推进审计内容全覆盖的较快实现;同时,也有助对重要问题、热点问题和社会聚集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对人民群众反映的较明显问题、较突出矛盾、较强烈事项的单位及党政领导干部的密切关注,对其加大审计的力度和频次,确保审计揭示的问题真实准确,查处的问题清析明了,分析的原因深入透彻,提出的处理意见及建议切实可行。

三是加大协调沟通力度,助推审计项目全覆盖。科学安排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是经济责任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的关键环节,而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实施则是基层审计机关肩负的重要使命,为此,双方应加强协调沟通。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需要,基层审计机关应建议领导小组提高同步审计的比例,并加强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变事后审计为事中事前审计,及时有效解决事中重大问题和突发情况的发生,防止事后问题的深化;依法采集筛选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业务数据、财务数据、单位数据等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数据,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有助审计人员对审计疑点的确定,疑点问题的核查,审计评价判断和宏观分析能力的提升;也有助审计查出的问题整改的落实推进,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加快推动实现全方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

四是强化审计整改落实,高效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一方面,被审计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提出的问题整改要及时成立整改领导小组,制定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按时完成整改落实,并将整改情况和整改结果立即反馈给审计部门。另一方面,经济责任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对审计结果和整改结果要有效应用,分别记入领导干部本人的人事档案和廉洁档案,作为对其考核、任免以及奖惩、处置的重要参考依据;必要时,对整改落实不到位的领导干部进行督查通报和公开批评,实现一审多果、一审多用。?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乡镇党委政府作为国家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基层的代言人,是党的路线方针在农村的执行者,乡镇领导干部在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地方发展的快与慢、发展质量的优与劣,与乡镇主要领导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是先从县以下领导干部开始,再逐步拓展到省市级领导。从1999年颁布两个暂行规定至今,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多好的经验,但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管理和决策类定性依据少,审计受审计人员职业判断影响大,导致评价内容、评价范围差别较大,存在较大的经济责任评价风险,影响了审计的客观公正和审计的权威性。二是操作上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即重账内审计轻账外调查、重账面数据轻理性分析、重查出问题轻责任评价,使审计重点不突出,影响审计效果;三是以先离后审为主的现状,使审计结果同干部绩效考核联系程度差,影响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规定》关于科学发展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表述

科学发展观是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总结,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在每个领域都应自觉实践。新颁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十四条: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严格依法界定审计内容。第十八条:在审计以上主要内容时,应当关注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新规定把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首要内容,这是与原暂行规定的明显区别。那么,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本身,就更应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它作为行动指南,不断完善和提高。由于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特殊性,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显得尤为重要。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乡镇领导干部经责审计的对策

(一)审计过程中全程运用科学发展观。

1.审计组织要充分运用联席会议作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特殊的审计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要搞好这项工作,单靠审计机关一家是不行的。新《规定》用一章的篇幅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的组织协调作用和要求,包括组成部门、机构设置、主要职责、计划安排等。但从目前的审计实践来看,联席会议制度作用远远没有发挥。一些地方多年没有真正召开过一次联席会议,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只凭组织人事部门一纸委托,审计结果运用也很有限。在落实新《规定》过程中,审计机关应积极主动向上级争取、与相关部门加强协调,赢得理解和支持。说到底,审计机关自己不重视,别人更不可能重视。

2.审计计划安排要有科学性。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一个弊端是平时无计划,但凡一换届一动人就搞突击、搞批发。这种作法,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一是让审计机关工作压力陡然增大,只能忙于应付;二是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审计风险大。新《规定》第五条规定, 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需要,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也可以在领导干部不再担任所任职务时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第二十条规定,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组成审计组并实施审计。这就是说,要求将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按照年度审计计划组织实施。因此,必须在审计计划安排上做到更加科学。主要是:通过联席会议,从干部任职年限出发,凡任职一年以上的主要领导干部,都要安排任中审计,结合本地审计能力,平均三年安排完一轮任中审计。特别临近乡镇党委政府换届年份,要安排好任中审计,清除审计盲区,赢得审计主动,为组织考核任用干部提供重要参考。

3.审计目标要明确、重点要突出。乡镇领导干部肩负一地经济社会发展,面面俱到、千头万绪。因此,审计目标一定要明确、重点一定要突出。一是乡镇经济发展情况,通过对任期内完成经济指标情况的真实性核实,审查任职期内履行职责的效果。具体包括以下8个方面的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年平均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税收收入增长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人口出生率、公益事业财政投入增长率及社会保障投入增长率,对上述指标的内涵、数据来源作详细具体分析和认真的复核。二是对该乡镇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要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三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和推动所在乡镇反腐倡廉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关注制度建设及执行效果。

4.审计方案要科学。《国家审计准则》第五十七条规定:审计组应当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确定审计应对措施,编制审计实施方案。一个好的方案往往会事半功倍,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要做到以下方面:①基本情况要清楚,就是要开展好审前调查,摸清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基本情况;②审计目标要准确,就是定位要准确;③审计范围要恰当,就是审计时间要与任期一致、与任职期间相关的重要方面要列为审计内容;④重点内容要突出,就是要按照审计组的能力、经验和时间要求,突出审计重点;⑤审计风险要评估,主要是关注审计检查风险和廉洁从审风险;⑥步骤方法要具操作性,不能过于笼统和粗线条;⑦时间安排要合理,就是要充分考虑具体情况,统筹安排好时间,审前要安排好调查摸底编制方案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审计实施时间要充裕,不要赶时间进度、仓促上阵马虎了事。报告和处理阶段要有耐心,力争报告全面客观公正;⑧审计分工要恰当,就是要针对审计组每个人的业务专长,合理分配工作,把每个人的作用发挥至极致,形成合力;⑨评价提纲要融入,就是要对审计评价要有个提前考虑,实施的审计重点就是评价的重点;⑩方案报告要结合,就是要审计前就要考虑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根据审计报告所需内容来安排审计方案。

5.审计实施过程要科学。审计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采用多种有效方式方法,全方位掌握被审计对象情况,从而做到客观公正评价。主要是查账与调查相结合。在查清财政财务收支、国有资产管理、政府举借债务、政府重点投资工程项目等情况基础上,通过召开进点会、座谈会、民主测评、个别走访、张贴审计通告、公布举报电话、实地察看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形成整体印象。在编制审计记录过程中,要区分内容,从审计报告出发,为报告提供证据支持。

6.审计结果运用要科学。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审计结果能否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是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意义所在。审计机关应把审计结果运用作为最终落脚点来抓。在积极开展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以任中审计为主的模式基础上,主动向县委政府主要领导进行汇报、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制度性建议,对审计结果通过财政财务收支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对查出的问题强化审计处理并跟踪整改落实成效。

(二)要跳出就账查账模式,引入全新审计理念。

1.引入经济决策审计,关注经济发展。乡镇领导干部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经济决策权,这种经济决策体现了乡镇领导干部能力及权力运行,直接关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失误往往造成重大浪费和损失,因此把经济决策作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十分必要。主要审计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大额资金分配、大宗物资采购以及招商引资等重大决策事项,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相对照,了解经济决策事项内容是否合法、决策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决策执行是否规范、决策效果是否明显,从而为评价乡镇领导干部在决策中是否存在个人违反民主科学程序,导致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等详实的情况提供有力的证明。同时,还要关注重大经济决策投资的效益性。查有无搞政绩工程导致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浪费的问题以及损害农民经济利益的问题。

2.引入环保资源审计,关注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笔者在审计过程中,经常看到光鲜的数字后面,是昔日青山绿水变成光头秃岭、污水横流,群众守着一条河却没干净水喝的触目惊心画面。将环境保护绩效审计纳入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还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之举。审计署2009年了《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自2010年起将资源环境内容纳入审计方案并组织实施。主要内容是关注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水平、环境保护管理系统是否有效、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及效益。通过环保资源审计,可以帮助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遏制以牺牲环境资源换取一时辉煌政绩,当官一任遗患一方现象。

3.引入政府投资审计,关注经济社会效益。政府投资项目,由于容易出政绩、同时又是权力寻租的重要领域,一些乡镇领导往往热衷于此。但在项目管理意识上存在着盲点,建设过程中又急功近利,存在任意决策、随意审批、疏于管理等行为,导致了政府投资的极大浪费。应将投资审计与经责审计有机结合,主要作法是:一要选好合适的投资项目和管理环节;二要合理组织审计人员,编制好审计实施方案。三要不断创新审计方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