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留守儿童教育开题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留守儿童教育开题报告范文第1篇
生长在安徽潜山县天柱山镇的留守女童刘思圆(化名)始终不明白:在江苏打工的父母为什么一直把弟弟带在身边,而放下自己在家中留守?刘思圆已经11岁,留守家乡的时间和自己的年龄相同。她写下愿望:“希望爸爸妈妈能回来陪我上学,或者带我去打工的地方上学。”
安徽潜山县是留守儿童大县。据该县统计,2015年全县近60万人口中,留守儿童近3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比例高达90%以上。2015年6月12日晚,安徽潜山县一名11岁的留守女孩用农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亡女孩正在读小学五年级,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父母长期在海南打工。
而这已是潜山县留守女童连续第三年发生安全问题。2014年,网曝潜山县一名12岁留守女孩被杀害抛尸;2013年,潜山县一小学校长先后对9名女童进行犯,最小的年仅6岁。
安徽潜山只是留守女童安全问题的一个缩影。放眼全国,2016年3月2日的《2015年儿童案件及儿童防教育统计报告》显示:2015年全年被媒体曝光的儿童案件为340起,其中女童遭的为319起,比重约为94%。上述报告由“女童保护”团队与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共同设立的女童保护基金完成。
“城乡巨大的差别为犯罪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媒体报道针对女童的犯罪案件,很多都发生在农村或城中村等地方。受害的留守女童,由于没有父母庇护,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长期关注留守女童的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处教师刘超祥对记者说。
潜山县妇女联合会主席严爱莲此前表示,农村地区针对女童的心理、生理、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十分缺乏,留下了女童保护的安全隐患。
为主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的报告,我国农村有留守女童2800多万名。受到传统观念影响,相较于男童,女孩更容易被留守。留守儿童遭受侵害的事件屡屡发生,而一系列的伤害事件,大部分都和留守女童相关。
“留守女童大多生活在农村环境中,由于环境的限制和村民对于安全的忽视,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安全隐患。留守女童居住地人口较为稀少,警力不足,治安巡查和检查较为缺乏,尤其是广大的农村,留守女童在家独处和上学、放学路上容易遭到违法犯罪分子的诱骗、侵害。”乐山师范学院教授杜学元对记者表示。杜学元亦长期关注留守女童问题并发表多部相关著作。
北京公益服务发展促进会于2015年分别对青海、内蒙古、贵州等地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调研。据其工作人员刘云峰介绍:留守儿童家庭一年中,父母在家陪伴孩子的时间平均超过一个月的不足10%,而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受到过欺负或人身伤害的则占42%。
“另外,留守女童生理知识较为缺乏,加之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帮助,容易遭受害。自我保护意识欠缺、应急自救能力缺乏,加重了安全风险。”杜学元表示。
虽无具体统计数据,但所有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和相关报告均指出:为留守女童遭受安全侵犯最主要的一种行为。
上述“女童保护”团队连续三年对案件进行统计(2015年7月前设立在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下)。其中2013年被媒体曝光的案件为125起,2014年为503起,2015年为340起。“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现象非常多,家长也没有儿童防方面的相关知识。”全国人大代表李欣蓉认为。
“在2015年,7至14岁儿童合计占比70%,这反映出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安全教育缺失、随着年龄增长,防知识未能及时补充。”上述报告指出。
“另外,一人对多人的案例为96起,占比28%。且96起中,女童占91%。”
“被曝出来的这些案例数量,其实并不能完整反映整个留守女童受侵害的现状。很多的发生我们发现不了。原因在于留守女童对的认知度比较低,且女童在遭受后一般不会说出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爱小丫基金秘书长孟雪认为。
熟人作案
“留守女童较为集中的偏远山区农村,一般外来人口少,人口流动性差,女童遭受多为熟人作案。”孟雪表示。
据上述2015年儿童案件的统计报告:在2015年公开报道的儿童案例中,熟人犯罪有240起,占70.59%。另有27%为陌生人,2%为网友。
而熟人中,邻居关系和师生关系最多。
例如发生在宁夏灵武市秀水梁村的教师12名案。12名受害中,11人为留守儿童。与众多熟人案件相似,涉事家长认为“他是一位和蔼的老师,应该不太可能做出这种事”。而涉案教师则辩解“这些女孩子可爱,只是玩玩”。
据2015年11月25日当地媒体的报道,涉案教师被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无期徒刑。
“在案件发生前就与未成年人彼此认识的施害者,更容易接近受害者,再凭借其体力上的优势和特殊身份,或者凭借其地位,使得侵害容易得手。”上述儿童案件统计报告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监护缺位前提下,施害者临时起意的儿童案件为272起,占54.08%。这类案件中,受害人都是在孤身一人、监护人缺位、毫无自我保护意识的情况下,给了施害者可乘之机。
事后,宁夏受害女童的父亲给孩子写了一封长信:
“亲爱的孩子:没有保护好你,我很内疚。本来想过送你到黑土岭镇的学校读书,但我和妈妈要出去打工,你在这里读书,方便奶奶照顾,起码你也能够学会认识数字。没想到发生了这种事……
“我想以后带你搬到吴忠市,就是有黄河公园的那个地方。我们再也不回秀水梁村。”
“最近胖了”
孟雪曾经的学生发来信息:“老师,我最近胖了。”“你最近生活好了?”“没有,我爸爸妈妈一直没管我。”“那你怎么胖了啊?”“我只有肚子胖了。”“你肚子长肉了?”“没有,不过我肚子是硬的。”
孟雪让孩子发来照片,并指导孩子去医院做相关检查。而医院B超显示,孩子已经怀孕五个月了。
“这之后,孩子就找不到了。后来我们发动村子里所有的老师去寻找,都找不到。这个孩子就这样消失了。”孟雪向记者讲述了这段2015年的支教经历。故事结束,采访停顿了漫长的五秒。
经媒体曝光的诸多留守女童案件已是无法改变的“果”。而孟雪更希望探究的,是造成这些悲剧的“因”。
“社会上留守女童受到屡屡爆出,留守女童已经成为大众眼中的高风险群体,被媒体报道所标签化。但人们往往把个案放大而并没有追寻问题所在,对留守女童的生存现状、她们的迫切需求以及如何推动相关政策落地实施等方面,相关研究还有很多空白。”孟雪表示。
2015年11月23日,《中国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生存发展报告(2015)》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爱小丫基金。报告以18周岁以下留守女童为研究对象,对四川凉山州、云南文山州、河南平顶山市、陕西汉中市、甘肃定西市、湖北荆州市等六地的留守女童及其家长、教师等进行实地调查,搜集了6112份样本。结果显示,留守女童面临独自居住比例显著上升、初中及以上女童的日常侵害有所增长等风险。
“家庭服务保障功能逐渐弱化、学校保障功能能力有限、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建立,是目前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的社会支持现状。”上述报告分析。
“政策层面上,有关留守女童安全方面,已有《儿童权利公约》《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但缺乏专门的应对政策,已有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监护权监督制度不健全。农村地区缺少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
报告的调研人员还对留守儿童的一些口述进行了记录:
“现在小学五六年级就有谈恋爱的了,我们班当时六十多个人,有三四十个都在谈,大多数都是在班里找。我们也知道有女生怀孕的,最近几年知道的有两三个人,她们一有孩子就不上学了,就外出打工去了。”云南某校一位初二的黎同学说。
对此,孟雪认为:“早恋低龄化并不仅仅是留守儿童群体出现的问题,但与非留守女童相比,留守女童由于缺乏对早恋行为的约束和正确引导,很容易会受到伤害,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生理卫生及性知识的缺乏是留守儿童遭遇害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中大量未接受过性教育,一些留守女童不清楚‘来月经意味着在性生活后有可能会怀孕’等性知识。有的留守女童怀孕四五个月后才被发现遭受害。”杜学元表示。
《2015年儿童案件及儿童防教育统计报告》对4719名学生进行了防的问卷调查,其中超过四成儿童不清楚何为隐私部位。近六成儿童不知何为性教育。
回到上述支教案例。“如果我们能告诉这孩子什么叫怀孕,什么叫犯,也许就不会发生这件悲剧。”孟雪表示,声调提高。
性安全教育
无论是发生在留守女童身上的一件件惨痛案例,还是相关调研,问题都在指向安全教育,尤其是性安全教育。对于留守女童,父母教育已然缺位,其他社会力量能做些什么?
“有些东西就是一两句话的事,告诉她,懂了,就能防止受伤害。我们会给留守女童发放背心和内裤,和她们讲:这两件衣服是穿在里面的,它们盖住的地方不能让男人摸。如果他们摸了,就去告诉爸爸妈妈、告诉老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爱小丫基金副秘书长刘研对记者说。
2013年9月,教育部、公安部、、全国妇联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工作的意见》。“从学校方面,应该构建起留守女童学校安全保障体系。更新教育理念,针对留守女童开展安全教育;加强与家长和委托监护人的联系与沟通,并主动提供安全教育指导,尤其是青春期的健康教育指导。”杜学元表示。
杜学元建议设立留守女童成长档案,以便于对留守女童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和分类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王二虎建议,应该完善具体针对儿童的法律法规,对犯罪分子进行精确打击。并把防教育列入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
而一旦留守女童的安全受到了威胁,“我们一般除了打110,想不到第二个办法。”孟雪说。而受的留守女童,往往受到各种威胁而不会报警。
潜山县妇联主席严爱莲提出,应当建立起孩子身边的救助体系,发挥村级组织的力量,动员村级妇联工作者、学校、留守妇女等多方面参与,拓宽留守儿童向身边人求助的渠道,尤其是留守女童,要确保她们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及时获得有效帮助。
孟雪则希望建立一个机制,当留守女童安全受到侵害时,可以有警力、社工、公益组织、心理咨询师等力量,多方联动,共同帮助受害的留守女童。(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决策参考
留守儿童教育开题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亲子阅读活动 阅读推广 农家书屋
中图分类号: G252.1;G25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3-0121-06
Family Reading Program: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Abstract Family reading program, an activity with emotion and knowledge and a bond to maintain family, is of great positivity and importance to promot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This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country library's service strategy of indigenous family reading program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Key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psychological health; family reading program; country library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家乡长期在外地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地区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并由其他监护人监护和抚养或独立生活的未成年(0-17岁)儿童。据全国妇联于2013年5月9日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我国0-17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有6102.55万人,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1]。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亲情缺失,监护缺位,教育失当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45.1%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而“感到心里孤单”,三成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卫生问题[2]。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最大、最突出的问题。
1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
1.1 亲情缺失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远离家乡,长期与孩子聚少离多,沟通时间少又短,沟通方式单一,使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完整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据全国妇联、全国心系好儿童系列活动组委会于2010年5月25日首次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32.9%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每天会和孩子联系一次,39.8%的家长每周会和孩子联系一次,21.1%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才和孩子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和孩子没有联系[2]。而另一项调查报告显示选择通过电话(含手机)与孩子沟通的家长所占比例超过了75%[3]。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足的问题突出,通电话成为他们之间最主要的沟通方式。有的父母为了节省电话费,与孩子通话时也只是寥寥数语,其话题多为孩子的学习和成绩,缺乏深层次的情感交流,以致双方在感情上产生隔阂,导致部分留守儿童感觉自己被忽视、被遗弃,性格上变得内向、孤僻和冷漠。
1.2 监护缺位
《研究报告》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与亲戚或其他人一起居住的占10.7%;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达205.7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3%[1]。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亲代教育缺失,留守儿童没有安全感,容易焦虑;隔代教育存在代沟,祖孙之间难以有效沟通,不少隔代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较为迁就和溺爱,以致留守儿童逐渐养成任性、固执、骄横和脆弱的性格;由亲戚朋友作为代管监护人会因监护对象不是自己亲生的而不敢严格管教,对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约束,留守儿童在亲友家中生活也很难产生归属感,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表现出敏感、懦弱胆怯,小心谨慎;独居的留守儿童还未成年却要承担起自我监护的责任,他们自身缺乏自我管理、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常常会感到孤独无助,心理更加脆弱,容易产生自卑和抑郁的心理障碍,甚至自暴自弃,失去自信心。
1.3 教育失当
1.3.1 学校教育失误
农村中小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制约,农村中小学校极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更很少有计划、有组织地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教育,导致他们的行为产生偏差。据调查,广东省只有34.6%的学校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专门机构,学校与家长沟通不足,近五成的老师从来没有对学生进行过家访,随时进行家访的老师只占13.4%[4]。由此可看出学校及老师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必要的关心。
1.3.2 家庭教育弱化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63.2%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4],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普遍缺少足够的关注和指导。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研究报告》显示:六成受访者的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绝大部分的隔代监护人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1],家庭教育弱化,无法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
1.4 不良风气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如讲究吃喝玩乐、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等不断腐蚀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农村的网吧、游戏厅日益普及,未成年留守儿童阅历浅,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力,自律性不强,经不起外界的诱惑,他们在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不少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监管不力,缺乏约束和引导,对一些留守儿童沉迷网吧、游戏厅置之不理,放任自流,这对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害的。
2 亲子阅读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1.55万人,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小学学龄阶段的留守儿童(6-11岁)规模为1953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2.01%;初中学龄阶段的留守儿童(12-14岁)规模为995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16.30%[1],他们是社会殊的弱势群体,他们正处在身体和心智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最需要亲情关爱。亲子阅读活动是一种传递爱、享受爱的活动,本文提出的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具有本土特色的亲子阅读活动,是指农村留守儿童和家长(一般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孩子的长辈)双方平等参与,相互合作完成一系列活动内容,以书为媒,以乡土文化(主要包括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为切入点,一起阅读(本文所指的阅读不仅限于书本,还包括大自然;不仅包括视觉的活动,还包括听觉的、口头表达的、触觉的活动),一起体验,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通过增加与大自然的接触、增加亲子间的交流,进而密切亲子关系和感情的活动,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2.1 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智力发展和认知水平
亲子阅读活动是一种传递情感和知识的活动,可以激发孩子阅读的积极情绪,使他们进入到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实现感官与想象力的有机结合。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沙、泥、水、石、动植物等)和农作物是留守儿童主动建构、认识周围环境的中介,在亲子阅读活动中,留守儿童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看、摸、闻、听、掂等手段认识各种材料和自然现象,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分类(如对豆类按不同颜色和品种归类)、排序(如把种子按大小排列)、点数(如收集的瓜果蔬菜有多少数量)和制作(如把稻草编织成各种小动物)等活动,动脑、动口、动手,使他们的各种感官总是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促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2.2 有利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个性的发展
个性又叫人格,是指一个人独特、稳定、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简单的说,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良好的个性是儿童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人的个性特征在幼儿期(1-3岁)萌芽,学龄前期(3-6岁)开始发展而初步形成个性倾向。因此,从学龄前期就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是保证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马斯洛指出:“安全感是儿童适应环境的一项重要前提,是儿童应对各种困境、压力、不良刺激内在支持力,是儿童走向个性成熟、心理健康、社会化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5]亲子阅读活动是走入农村留守儿童内心世界,满足他们情感需求的一把钥匙:一方面亲子阅读给留守儿童创造了一个安全轻松的认知环境,在共读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依偎在一起,留守儿童在家长给予的慈爱和温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阅读的快乐,使其内心产生安全感,满足了他们对亲情的需要;另一方面亲子阅读活动体现了对人格的尊重,它强调家长与孩子在平等情感沟通的基础上进行互动,在共读中一起讨论问题,留守儿童从良好的互动和平等的对话中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有利于留守儿童情绪愉悦,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和谐亲子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3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人际关系
亲情,是儿童(尤其是幼儿)健康成长最重要的精神要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动力;依恋,是儿童内在的心理需求。儿童时期正处于渴望亲情,对家长(监护人)有着强烈依恋的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需要通过亲人的肢体接触(如拥抱、握手、抚触等)使他们建立其内心安全感,缓解焦虑。良好的牢固的亲子关系的确立,需要浓浓的亲情,需要共同的语言和价值观。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通过亲子共读,通过父母亲口向孩子们传递那些最最重要的语言密码,父母与孩子们就真正实现成为一家人,而不仅仅是生活在同一个房间里的陌生人。”“通过亲子之间的彼此的言语沟通与交流,将彼此的生命编织在一起,从而尽可能地消除隔阂,避免相互隔膜、相互对立,甚至相互伤害。”[6] 亲子阅读活动中,农村留守儿童和家长共同阅读一本读物,共同进行阅读体验活动,增加了沟通的话题,使他们多了很多共同语言,消除了彼此因为分离所产生的隔阂和冷漠,加强了家长与留守儿童的亲密关系,促进了双方的理解和信任,进而有利于留守儿童建立起对他人以至对社会的信任,同时,亲子阅读活动给孩子间提供了相互学习和合作的机会,通过关心他人、与同伴的分享,消除了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学会了与他人如何相处,增强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有利于留守儿童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 农家书屋开展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具有乡土特色的亲子阅读活动服务策略
3.1 利用优势开展亲子阅读活动
3.1.1 农家书屋独特的优势是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服务的前提和基础
留守儿童教育开题报告范文第3篇
为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成长发展状况,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2012年共同组成课题组,由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儿童规模快速膨胀,比2005年增加了757万,增幅达47.73%。而5年间,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共减少315万,降幅为9.65%;15~17岁的大龄留守儿童减少了199万,降幅为19.68%。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他们中有近一半的父母双双外出。除了与祖父母或其他人一起居住,还有3.37%的留守儿童单独居住。研究者指出,高达205.7万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特别给予关照。
关于流动儿童,同样是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我国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了41.37%,且有增长的趋势。在这些流动儿童中,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80.35%,达2877万。流动儿童高度集中在中东部发达地区,如上海市每10个儿童中就有4个是流动儿童,北京和浙江每10个儿童中有3个是流动儿童。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流动儿童有机会在校学习;学前流动儿童有入园难的问题;接受完义务教育选择继续在居住地读高中和考大学的流动儿童面临着许多困难。有异地高考需求的流动儿童在个别省份十分集中,广东、北京、上海排在前三位。
留守儿童教育开题报告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切实关爱留守儿童,以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愉快的成长为要义,努力形成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合力,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社会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工作任务
根据市政府提出的对留守儿童关爱实现全覆盖的要求,2012年新增的200个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按各县(市)区留守儿童的数量和已建站数量进行合理安排。已建好的站,由各县(市)区按全市统一要求建立数据库,定期组织检查,做到情况清,底数明,管理细,充分发挥其服务留守儿童的作用。
三、工作要求
(一)建设要求。按照五有标准建站,即:(1)有牌子。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悬挂统一规格的站牌。(2)有专班。留守儿童服务站所在地要成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专班,明确服务站负责人。(3)有场地。按照“三室”的要求,服务站要有固定的办公室、图书室和活动室。(4)有硬件设施。服务站要配备电视机、电脑、电话等基础设施和一定数量的图书和文化体育器材及生活应急用品。(5)有基础档案。做到“二表”(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爱心妈妈基本情况登记表)“三本”(工作记录本、开展活动情况记录本、活动图片资料本)记录齐全。
(二)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四项制度”,即:联系制度、帮扶制度、健康教育制度、监护人培训制度。(1)联系制度。采取教师与留守儿童、班干部及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校定期向监护人通报情况、留守儿童与父母定期电话沟通等方式,加强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关注。(2)帮扶制度。在发展壮大“爱心妈妈队伍”的同时,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服务队,根据情况适时组织开展一些帮扶活动。(3)健康教育制度。包括心理和生理健康两个方面。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收集,除组织义务辅导员进行经常性的心理咨询、情感沟通外,每年的寒暑假前后与卫生、教育部门联合开展1-2次心理和生理健康咨询。(4)监护人培训制度。每年对留守儿童监护人开展1-2次家教培训,规范其监护行为,明确其教育职责,强化其家教意识。
(三)活动要求。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要开展“三项主题活动”。在“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六一”儿童节,组织爱心妈妈开展看望问候和捐助活动,组织召开爱心妈妈座谈会,加强交流沟通和信息互动,提高关爱水平;“母亲节”前后,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演讲或朗诵比赛等,表达对社会、对爱心妈妈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感激之情,培养留守儿童从小学会感恩、长大回报社会的意识。
(四)考核要求。制定出台市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建设工作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各地按照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每年11月底前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自查,形成自查报告报市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底组织专班对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建设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进行一次检查考核,命名表彰一批市级最佳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和关爱留守儿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2年1月至2月):制定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任务,确定责任目标。
(二)实施阶段(2012年3月至9月):根据实施方案,各地落实具体建站任务,抓好标准化的建设和管理。
(三)自查阶段(2012年10月至11月):各地按照市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建设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开展自查评分,将自查报告报市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检查考评阶段(2012年12月):由市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班对各地建站情况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考评,并通报考评结果。
五、实施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实施。为加强对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建设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将成立市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妇联。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进一步明确责任,协调关系,精心组织,以保证爱心服务站建设的顺利进行。
留守儿童教育开题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 ; 留守儿童 ; 教育 ;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48-01
1.引言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报告表明,我国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达到6000多万,接近了整体农村儿童数量的1/3。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并且承载着社会的寄托和祖祖辈辈的期待。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也都需要一个安全、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条件和处境的限制,其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和谐、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留守儿童的概念是指一些未成年的子女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其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劳动力资源的分配机制的变化,使得农村地区出现了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快速增长的现象,进而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平均年龄水平不断降低。农村留守儿童其本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就存在很大的不足,再加上其教育方面的缺失,造成了很多学生出现思想道德、成绩方面的滑坡,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造成了违法犯罪等严重的情况。虽然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已经积极的采取了相关措施,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予以针对性的改进。下文从教育的角度,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改进对策。
2.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本身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2.1道德危机
父母是孩子的最初的教师,也是引导孩子成长的重要角色。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孩子的道德危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其对父母具有很强的模仿心理,并且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与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其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模仿的对象。与此同时,很多错误的观念和行为,难以得到及时的纠正,进而导致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品德与习惯。
2.2情感方面的缺失
根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一大部分的留守儿童主要与祖父母一代一起生活的。农村地区的老人本身具有较为繁重的劳务需求,并且与孩子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代沟,在与儿童一起生活的过程中,难以真正的了解孩子的情感诉求。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老人与子女的联系较少,儿童也缺乏足够的联系,这就导致了父母不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儿童的内心情感情况。再加上留守儿童缺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就很容易导致儿童情感的缺失,造成了儿童性格发生扭曲和产生缺陷。
2.3观念的偏差
留守儿童家中,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很多父母对于价值观和儿童的成长看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且存在着对子女学习的忽视,不了解子女明确的目标,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与此同时,有一部分父母对儿童管理的过程中不负责,导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道德观和价值观存在偏差,影响儿童的成长。
2.4心理障碍
由于儿童与父母长时间分离,其生活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在遇到困难时,缺乏足够的鼓励与引导。这种情况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让儿童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很多儿童在与其他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内心较为自卑,与其他人交往中内心压力较大,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学习生活中容易出现过激行为。
3.相应的教育改进对策
第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由祖辈看管,并且有少部分是独立生活。隔代教养和独立生活,使得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缺少足够的关怀和关心,造成其成长过程中内心世界出现额外难题。学校要针对于这种现象,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并且让家长认识到关爱对儿童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沟通热线,为儿童和父母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儿童可以更好的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教师还要定期的组织儿童参加课外活动,并且不断鼓励学生,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良好的引导,让学生在和谐有爱的氛围中成长。
第二,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与同龄人相处。留守儿童由于其缺乏足够的约束,其自身行为容易出现失控的情况,内心情绪较为急躁和任性,并且不懂尊重他人。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且对于一些思想与行为存在问题的儿童进行深入的沟通,让留守儿童学会与其他同龄人做朋友,并且互相帮助和共同进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与他人相处,也是让留守儿童心理得到良好发展的关键,并且也是让学生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重要方法。
第三,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观念。很多留守儿童监护人日常生活中,关注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忽视儿童的情感需求。留守儿童的自身行为不能有效的监管,学习过程中较为粗心,并且跟同学在一起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与儿童监护人的联系,加强沟通,让监护人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加强对学生内心世界需求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对监护人自身理念的改变,提高监护人的责任感,并且让其重视对学生情商的培养,更好的实现对学生品格、习惯、行为的多方面培养。
第四,深入的帮助留守儿童。教师要深入的了解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并且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教师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与学生深入的交谈,并且以朋友的身份来询问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心理、身体以及多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的了解,更好的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师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定期的就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和生活情况对家长进行汇报,并且更好的配合家长进行学生的教育。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留守学生的培养,学校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且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深入的研究学生的心理,不断的约束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过程。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与同龄人相处、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观念并深入的帮助留守儿童成长。
参考文献
[1]郭延辉.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促其健康成长[J].成才之路.2013(17)
[2]李宁宁,郝秀莲,张翠萍,袁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行为及心理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