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所阅读的本篇文章有24170文字共十一篇,由施玲建精心修正之后发表!例子是汉语词汇,拼音lì zi,意思是客观存在的旧规、惯例。也指性质类同的事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单个,多用于解释说明。欢迎阅览,希望能帮到你!
初三教学计划 第一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深层把握诗歌主题。教具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2024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2024。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2024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2024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2024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2024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sssss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七、布置作业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初三教学计划 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领会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教学难点】
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实质
【德育目标】
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研讨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人各有志同学们即将初中毕业,老师很想知道大家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
到时,你拥有了一份属于你自己的职业,你是否会因为是做家政而自卑地抬不起头或者因为是个官员就趾高气扬?或者当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时就轻易地选择“跳槽”?我们究竟该怎样去看待自己的职业,这里有一篇文章《敬业与乐业》或许会给我们极大的启示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维新代表人物及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的“戊戌变法”这篇文章是梁先生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噗该校学生所做的职前演讲
三、整体感知
1、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演讲者的口吻,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难懂的句子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有业、敬业、乐业
3、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_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四、合作探究
1、梳理文章思路,想想作者是怎样把问题说清楚的
一(1):引出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
二(2~5):论述中心论点前的铺垫,强调“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基础
三(6、7):论述“要敬业”的原因以及怎样“敬业”
四(8):论述“要乐业”以及怎样才能“乐业”
五(9):总结全文,强调“责任心”和“趣味”的重要性
2、思考演讲稿与一般议论文章的异同:
相同点:
⑴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⑵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⑶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⑷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不同点:
⑴ 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⑵ 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现在作为学生,学习便是你们的职业,能否反思一下自己在学业中的种.种态度和现象,来进一步解读文中那些耐人寻味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并理清了文章思路,还感受了演讲与一般议论文的两点不同,这堂课我们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看能否谈得更真切些,精彩些!
二、研读,领会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文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参照两种写法,根据自己的理解,试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三、拓展延伸
1、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深入解读,谈谈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自省式阅读,鼓励“有独特见解”“进行个性化表达”)
2、仿写练习:
既然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有如此深切的见解,不如让我们动动笔以“乐学之必要”为论点,运用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写一两段文字
四、作业
2024文中经典语句、格言
五、结语
课堂学习时间终归非常有限,所以课内学习并非终点让我们课外再去读一些2024“敬业与乐业”的名言或文章,让这些思想渗透入我们的灵魂深处,在你面对现在的学业唉声叹气时,在你将来面对不喜欢的职业怨天尤人时,希望这篇文章以及课外阅读的文章都能给你带去无穷的力量!
初三教学计划 第三篇
一、指导思想
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和改进我们的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机会;以我校“生态课堂”为实施主阵地,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目标
(一)、学年的教学总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教材教学目标:
第11章:简单机械
1.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 结合功的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3. 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和过程。
4. 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5.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6. 理解机械效率。
7. 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12章:机械能和内能
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它形式的能
的转化。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4.了解热量的概念。
5.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6.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7.能通过具体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13章:电路初探
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4、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第14章:欧姆定律
1、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3、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三、薄弱梳理
物理是新设课程,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还不能及时掌握学习物理的新方法和新思路,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和辅导,使他们能快速步入学习物理的车道上来。同时学生年龄普遍
第2 / 5页
偏小,其他学科知识储备不足,学习经验与经历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和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准确,不全面,不按要求答;不会通过题目信息抓出问题的关键。
2、理解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肤浅,答题时凭着感觉答。
3、综合实验能力差:尤其是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4、数理结合意识差:不会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简单运算失误太多。
5、表达能力差:思维逻辑性差,作图不严格,解题无计划,书写太混乱,逻辑性差。 针对以上薄弱环节,应对的措施和做法如下: 1、课堂教学和作业处理。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
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物理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物理概念的定义、含义及 特性等。
对物理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抽象、推理、归
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物理规律中各 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物 理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启发引
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物理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 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
2、加强演示实验和结合生活实际。
物理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物理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
在课堂讲授中,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 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物理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保障措施
1.强化“六种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重点要强化以下六种意识:即目标意识、主体参与意识、探究意识、“情境构建”意识、反馈矫正意识、当堂训练和检测意识。强化了这六种意识,课堂就会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教学的时效就会大大增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就会逐步实现。
2.力求做到“七多七少”
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更多的提出问题的机会、同伴交流的机会、尝试成功的机会、暴露错误的机会。要“多一些设问,少一些直叙” “多一些“为什么,少一些是什么”“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多一些辩论,少一些评判”“多一些开放,少一些封闭”“多一些简、易、新,少一些繁、难、旧”。
3.物理教学的两条“铁律”
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是物理教学的两条铁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作用,以实验为载体引出问题,以问题为核心深入探究,做到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
4.“稀释还原”艺术的运用
知识需要溶入情景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盐,对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人一旦缺少了它,就会变得面黄肌瘦、浑身乏力。然而,如果将你一天中起码需要吸收的一小包盐放在你的面前,恐怕无论如何你将难以下咽。但当将这小包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早将这本难以下咽的盐全部吸收了,这就是饮食中的“稀释、还原”原理。
初三教学计划 第四篇
班级基本情况:
本班现有在籍学生人,其中人,女生人。两年来,教师认真执行新课程标准,采用新课程理念,潜心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业绩。经过七年级和八年级的新课程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不少同学在历次考试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有部分学生,语文学科成绩不够理想,有待九年级进行弥补,争取取得理想的中考成绩。
教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合教学效应。
教材分为三大块;整合优化单元、专题、名著2024和阅读。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的总要求: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争取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教改措施:
一、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编辑意图,理清教材的文化内涵,摆正形成性学习与终结性学习的关系,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教师在备课是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恰当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体,做好试卷,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三、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协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五、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灵活安排和选择专题决内容,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六.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进度表
时间 | 单元 | 教学重点难点 |
1—3周 | 一单元阅读课九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四课时,作文两课时。合计13课时 | 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是人来的朋友,人类装点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了解一般散文的写作思路,学习从不同角度2024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掌握文章吟哦讽诵的要领,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所感悟。学会从多种渠道搜集、整理筛选和整合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 |
4—6周 | 二单元阅读9课时,探究学习与练习4课时,作文2课时。 |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境界,认识小说折射出的社会人生图景。 了解作者在小说人物塑造中的态度和小说表达的情感。 欣赏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 学习品味、感悟、欣赏作品的方法。 根据交际的目的,通过书信恰当的表达思想感情。 |
7—9周 | 三单元阅读8课时,探究学习及写作4课时,诵读1课时。计13课时。 | 了解前辈读书治学的经验,了解他们的人才观和学习思想,从中得到启发。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内涵,发展创造性思维,理解重点句子在文章的含义。 学习不同的论证方法,模仿句子的结构写出有一定哲理的句子在人际交往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
10周 | 期中考试 | |
11—13 周 | 四单元阅读8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4课时,修改文章1课时。 | 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学会评价作品,进行文学评论,能用书面语和口头语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在常见的事务中发现独特的美。掌握结构调整的一些方法,学会调整文章结构修改自己的文章 |
14—16周 | 五单元阅读16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综合学习探究2课时,写作指导作文评讲2课时 | 学习古人的思想道德情操,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了解课文的线索和顺序,学习记叙、说明、2024、议论相结合写法。学习个性化的语言2024。 欣赏古代散文的优美语言,了解文言文中文言实词、虚词、和简单的文言句式掌握以人物行踪为线索参观游记的文章写作特点。正确流畅的背诵课文。 |
17—18周 | 六单元阅读12课时,综合学习和探究2课时,诵读欣赏2课时,写作3课时。 | 理解“绿”为主题课文的不同特点,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品味不同文章的语言风格,朗读中注意感情的表达。 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养成读书用笔的习惯。 背诵古诗。 |
19—20周 | 复习考试专题练习 |
初三教学计划 第五篇
新学期已开始,为使新学期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合理,特订新学期个人教学计划如下
一、 指导思想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教材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构筑起点
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物理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实验,作为所有学生从事物理学习的出发点,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所提供的学习情景中,通过实验、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基础发展。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教科书从学生实际出发,用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并提供了众多结合实际而富有物理意义的问题,以展开物理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教科书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通过探究与交流,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4、展现物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教科书采用的模式展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应用物理,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 教学措施:
1、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多媒体教学,以丰富学生感知认识对象的途径,促使他们更加乐意联系生活学习物理、更好地理解物理。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4、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有效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时间安排
3月12日3月16日 第一章 1、2、3、4、5节
3月19日 3月23日 第二、三章
3月25日3月29日 第四、五、六章
4月1日4月5日 第七、八、九章
4月8日 4月12日 第十、十一、十二章
4月15日4月19日 第十三、十四章
4月22日4月30日 第十五章1、2、3、4、 5、6节
5月8日 5月11日 第十六章 1、2、3、4、5节
5月14日5月18日 第十七章1、2、 3、4、5节
5月21日6月11日 查漏补缺,迎接中考。
初三教学计划 第六篇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进入初三,学生成绩差距较大。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今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本着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宗旨,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目标,特制定本计划。
一、完成九年级下册的内容
1.掌握圆的概念,圆的基本知识,会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用逻辑推理的思想来证明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的性质定理。
3.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方法,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4、通过关於图形和证明的教学,进一步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观念。
二、本学期在提高教学质量上采取的措施
1、中考复习前,认真研读中考说明,理解本学科考试水平要求层次的内涵,与新课程标准相联系,以总复习书为依据,制定复习计划。注重知识的应用性、探究性、综合性、教育性和时代性。复习指导的实施要充分体现课标精神和课改方向。
2、研究近几年中考数学命题的走向,研究中考复习策略。平时考试中,以模拟中考命题,试题来源注重信息的2024和新题型的探索,着重考查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力争每周一个知识点,周末检测。每次测完后及时批阅,争取放假前发到学生手中,便于学生及时做总结(学生将错题改在作业本上),周一师生共同检查总结效果。教师要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层次,细致地分层教学,利用成绩追踪档案,加强对边缘生和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要重视解题后的反思,要把知识归类、方法归类。每个知识点的复习要以题代点,课堂上选取的例题力争体现本节课复习要点,特别是概念性的练习要练透练全,避免混淆。注意知识间的渗透,以点牵线,以线成面,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4、复习阶段的每节课容量都很大,难免会出现个别学生思想上的波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注意他们的动向,多鼓励,多关注,培养他们的积极性。
三、教学具体安排
1周.圆及证明回顾.
2周.总体与样本
3周.复习数与式
4周.复习方程与不等式
5周.复习函数
6周.复习函数
7周.复习图形的认识
8周.复习图形与变换
9周.复习图形与坐标
10周.复习概率与统计
11周.复习课题学习
12周.专题复习
13周.专题
14周.重要知识点的再梳理
15周.一些常见题的训练
16—19周.做往年的中考题
20周.考试方法和考试心理的辅导.
初三教学计划 第七篇
林徽因的诗如其人,宛如一阵清新的风,既不甜腻,也不灼热,温暖而纯净,绵软而轻柔,极富女性的细腻与深情,让人从心底感受到一种愉快和舒适。这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更是新月派诗歌诗美原则的完美体现,整首诗音律和谐,具有丰富的想象感和意境美,语言讲究节与节的匀称、句与句的齐整,无论是表达意蕴还是文章结构都别具一格,此诗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形式纯熟,意象巧妙
这首诗用“人间的四月天"来表达美好的情感,可谓匠心独运。作者用轻风、云烟、星子、细雨、百花、圆月白莲等刻画四月的景色,描绘出和风习习、百花吐蕊、阳光和煦、春色浓郁的景象,细腻而韵味无穷。四月蕴含希望、热情与梦想的时节,是每个人心中美好的伊甸园。因此,用四月天来2024的情感,是真挚的情感,来自心底最深的地方。同时,作者在结尾处再次点题“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诗歌第一段首尾呼应,淋漓尽致地表达“爱”“暖”和“希望”,使情感得到再一次升华。
手法多样,情感真挚
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是用大量的比喻和感官2024对意象和情感进行雕琢和塑造,却毫无刻意之感,反而巧妙地将深刻的感情隐藏在华丽的语言和修饰中,让人不觉被诗中唯美的意境和诗意的感情所打动,与诗人一起沉浸在美好的情感中。作者采用大量排比手法,如“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并采用倒装句式,使作品具有浑然天成的音乐节奏,音节优美,朗朗上口。为了抒发深沉浓烈的爱,作者用“娉婷”且“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写出万般宠爱的风姿。同时用“鹅黄”“绿”“白”2024花的绚丽与生机勃勃突出对爱的无限期待与渴求之情。
角度多重,感官体验
全诗从多个角度2024四月天的特点,无论是柔和恬静,还是百鸟欢鸣,作者都善于调动多种感官加以表现。如对四面风的2024一个“笑响”,一个“点亮”,由听觉到视觉再到感觉赋予抽象的风以灵气和生命力。对四月景的2024视觉上有“一树一树的花开”,听觉上有“燕在梁间呢喃”,触觉上有布满空间的“暖”,带给读者多重感官冲击。同时,作者运用云烟缥缈的轻柔表现四月天的静,同时用吹着的风、闪动的星子和洒在花前的细雨点,勾勒出四月天的灵动,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初三教学计划 第八篇
一、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我校初三年级的学生,我校为省级示范性中学;三个班学生总体情况较好,思维活跃,班级纪律好,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较强,且集体荣誉感强,他们充满热情和,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以下一些知识:
1、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2、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
3、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
4、酸碱指示剂
5、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这些都是与酸2024的内容,因此对酸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是对酸的化学性质本质还不是很清楚,可以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形成疑问:为什么酸的性质具有相似性?而本节课要就是由现象→本质,归纳出酸的性质。
二、教材分析
(一)版本: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下册
(二)教材所处地位:
本节课内容处于第十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浓硫酸的腐蚀性等内容,本堂课主要是学习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酸的化学性质。在酸的化学性质中,
酸与指示剂作用——应用性知识
酸与活泼金属反应——复习性知识
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新知识
而酸与碱
反应(中和反应)放在本单元课题2学习,与盐的反应放在第十一单元,但是已经弱化。
《酸的化学性质》是在学生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综合以上分析,《酸的化学性质》在教材中所处地位是非常特殊和重要的。
(三)《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道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2024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 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重点、难点的确定
(1)重点的确定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2)难点的确定
用微观粒子解释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
(五)课型:新授课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酸的涵义。
2. 了解酸的化学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 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
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4. 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
5.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情感与态度:
1、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科学态度。
2、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法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过程”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探究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
作如下的设计:
(一)教学模式
分组探究实验→回忆已学知识→归纳酸的化学性质→练习、家庭实验→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分析变化的本质
(二)流程设计:
教学流程教法学法教学说明环节1探究活动1: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探究活动2:稀醋酸、稀硝酸、硫酸钠与指示剂作用对比实验评价实验方案分组探究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掌握酸使指示剂变色的情况及本质原因。环节21、游戏2、分析本质3、实际应用金属拟人化学生表演学生判断、总结、分析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展示学生的才艺、张扬个性;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掌握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性质环节3活动1:教师演示(生锈铁钉和稀盐酸反应)探究活动2:锈铁钉放在NaCl溶液、Na2SO4溶液、水中做对比实验探究活动3: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学生分析(用化学用语)对比实验(证明除锈的反应本质)分析原因深化知识,迁移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展示学生的才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
掌握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性质环节4知识类:酸的三条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是由它的H 体现出来的。①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②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③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方法类:类比迁移方法──盐酸、硫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则硝酸、醋酸、苹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酸能除铁锈,也能除掉铜表面的氧化铜等。归纳推理方法实验对比鉴定方法──应用酸的化学性质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等。情感态度:在学习中只有科学的态度,才能保证形成科学的方法。学生总结教师完善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深化理解酸的化学性质环节51、下列物质放入或通入水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A.Cu(OH)2B.NaOH C.CO2D.NaCl2、下列金属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Fe>Al>Mg>Zn B.Mg>Al>Zn>Fe C.Mg>Fe>Al>Zn D.Zn>Fe>Mg>Al3、小明同学在学习酸的性质时,他用大小、外形均相同的铝片分别和H 浓度相同的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他意外地发现:铝片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明显快于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反应现象的差异呢?小明从微观角度分析得出,H 浓度相同的盐酸、硫酸中,只是所含不同。小明提出
了如下猜想:①Cl-能促进铝和酸的反应,SO42-对反应无影响;②Cl-对反应无影响,SO42-能抑制铝和酸的反应;③Cl-能促进铝和酸的反应,SO42-能抑制铝和酸的反应;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组别相同的铝片H 浓度相同的酸反应片刻后添加某种试剂(少量)添加试剂后的反应现象结论11g铝片5mL盐酸Na2SO4无明显变化和离子对反应无影响21g铝片5mL硫酸NaCl明显加快离子对反应有促进作用针对上述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将表格中的空格补充完整;(2)上述猜想是成立的;(3)若将第2组实验中添加的试剂NaCl改为HCl气体,能否完成探究任务?请说明原因。环节61、已知:2HCl CaCO3=CaCl2 H2O CO2↑、2HCl Na2CO3=2NaCl H2O CO2↑请根据所给信息推理出合理的结论。2、生锈的铁钉能否长时间浸泡在酸溶液中?为什么?3、课外探究活动:寻找新的指示剂(玫瑰花汁、紫包菜汁分别与食盐水、食醋作用,记录变色情况)作业P58T5
板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
一、酸与指示剂作用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无色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二、酸与活泼金属作用Mg 2HCl = MgCl2 H2↑ Zn 2HCl=ZnCl2 H2↑ Fe H2SO4=FeSO4 H2↑结论: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 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 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三、酸与金属氧化物Fe2O3 6HCl = 2FeCl3 3H2O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变为黄色Fe2O3 3H2SO4= Fe2(SO4)3 3H2O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CuO H2SO4=CuSO4 H2O现象: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用途: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
除锈。
初三教学计划 第九篇
1、教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
重点: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及内心的性质.因为它是三角形的重要概念之一.
难点:①难点是“接”与“切”的含义,学生容易混淆;②画三角形内切圆,学生不易画好.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
(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图、类比、、深刻理解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及内心的性质;
(2)在教学中,类比“三角形外接圆的画图、概念、性质”,开展活动式教学.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了解尺规作的方法,理解三角形和多边形的内切圆、圆的外切三角形和圆的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内心的概念;
2、应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研究内切圆,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
3、激发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
三角形内切圆的作法和三角形的内心与性质.
教学难点 :
三角形内切圆的作法和三角形的内心与性质.
教学活动设计
(一)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如图,你能否在△ABC中画出一个圆?画出一个的圆?想一想,怎样画?
2、、研究问题:
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使学生认识作三角形内切圆的实际意义.
3、解决问题:
例1 作圆,使它和已知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
引导学生结合图,写出已知、求作,然后师生共同,寻找作法.
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①作圆的关键是什么?
②假设⊙I是所求作的圆,⊙I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圆心I应满足什么条件?
③这样的点I应在什么位置?
④圆心I确定后半径如何找.
A层学生自己用直尺圆规准确作图,并叙述作法;B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完成这个题目后,启发学生得出如下结论: 和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的圆可以作一个且只可以作出一个.
(二)类比联想,学习新知识.
1、概念: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
2、类比:
名称
确定方法
图形
性质
外心(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三角形三边中垂线的交点
(1)OA=OB=OC;
(2)外心不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
内心(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1)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2)OA、OB、OC分别平分∠BAC、∠ABC、∠ACB;
(3)内心在三角形内部.
3、概念推广:和多边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多边形的内切圆,这个多边形叫做圆的外切多边形.
4、概念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及圆的外切三角形的概念,并与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圆的内接三角形概念相比较,以加深对这四个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弄清“内”与“外”、“接”与“切”的含义.“接”与“切”是说明三角形的顶点和边与圆的关系:三角形的顶点都在圆上,叫做“接”;三角形的边都与圆相切叫做“切”.
(三)应用与反思
例2 如图,在△ABC中,∠ABC=50°,∠ACB=75°,点O是三角形的内心.
求∠BOC的度数
:要求∠BOC的度数,只要求出∠OBC和∠0CB的度数之和就可,即求∠l十∠3的度数.因为O是△ABC的内心,所以OB和OC分别为∠ABC和∠BCA的平分线,于是有∠1十∠3= (∠ABC十∠ACB),再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易求出∠BOC的度数.
解:(引导学生,写出解题过程)
例3 如图,△ABC中,E是内心,∠A的平分线和△ABC的外接圆相交于点D
求证:DE=DB
:从条件想,E是内心,则E在∠A的平分线上,同时也在∠ABC的平分线上,考虑连结BE,得出∠3=∠4.
从结论想,要证DE=DB,只要证明BDE为等腰三角形,同样考虑到连结BE.于是得到下述法.
证明:连结BE.
E是△ABC的内心
又∵∠1=∠2
∠1=∠2
∴∠1+∠3=∠4+∠5
∴∠BED=∠EBD
∴DE=DB
练习作出已知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并说明三角形的内心是否都在三角形内.
(四)小结
1.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概念?怎样作已知?学习时互该注意哪些问题?
2.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1)学习了三角形内切圆、三角形的内心、圆的外切三角形、多边形的内切圆、圆的外切多边形的概念.
(2)利用作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任意两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就是内切圆的圆心,交点到任意一边的距离是圆的半径.
(3)在学习2024概念时,应注意区别“内”与“外”,“接”与“切”;还应注意“连结内心和三角形顶点”这一辅助线的添加和应用.
(五)作业
教材P115习题中,A组1(3),10,11,12题;A层学生多做B组3题.
探究活动
问题:如图1,有一张四边形ABCD纸片,且AB=AD=6cm,CB=CD=8cm,∠B=90°.
(1)要把该四边形裁剪成一个面积的圆形纸片,你能否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若能请你度量出圆的半径(精确到0.1cm);
(2)计算出的圆形纸片的半径(要求精确值).
提示:(1)由条件可得AC为四边形似的对称轴,存在内切圆,能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
如图2,①以AC为轴对折;②对折∠ABC,折线交AC于O;③使折线过O,且EB与EA边重合.则点O为所求圆的圆心,OE为半径.
(2)如图3,设内切圆的半径为r,则通过面积可得:6r+8r=48,∴r=.
初三教学计划 第十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誓比高。
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昔秦皇汉武,略疏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初三教学计划 第十一篇
一、教学基本情况概述:
1、学生情况
从开学一周的学习来看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物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表象向内部延伸;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
二、教材:
①重点难点密度、机械效率、功率、力的概念、压强、二力平衡、简单机械、比热容。
②各章节特点物理知识涉及的面很广,基本概念、理论更是体现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学生要对每个部分中的知识,按知识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扩展成知识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相互联系,如:在对速度这一知识进行复习的时候,就可以把研究得到这一物理概念的思想方法迁移到密度、功率、等其它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去,举一反三,即要做到“书越读越厚(知识内容多)──书越读越薄(概括整理、总结)──知识越来越丰富”,这样才能在考试时思维敏捷,得心应手。
三、教学目标: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初三年级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关键一年,每个学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一级学校,作为教师就是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走好这一步,在“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下,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1、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课堂教学中注意“三基”的训练
由于初三的内容相对初二来说较难,因此,在教学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
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
3、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4、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