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目前阅读的这篇文章共有22301文字,由韦南新认真改进,发布到@@meiword.com!中国,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八年级历史教案:中英鸦片战争要是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独特的建议,请告诉我们!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20xx 第一篇
第1课 中国站起来了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第一届中国协商会议、开国大典、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
掌 握
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概括表达
为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开国大典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
对比鉴别
第一届中国协商会议和第一届委员会首次会议的异同
讨论探索
新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意义、基本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情感
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
民族团结
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了许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面是必须加以珍惜的
教学重点 第一届中国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教学难点 第一届中国协商会议和第一届委员会首次会议的联系与区别;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知识线索,按第2页“资料?碑文”梳理下列“纲要”:
主义革命
上溯到1840年→
30年以来(新主义革命)————————→
3年以来
旧主义革命
国民革命(北伐)
土地革命
战争→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三大战役胜利不久,中国党就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为建立新中国做好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今天我们接着了解,当年怎样在组织机构上完成建国工作。(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学生根据第1页“导入 框”,讨论回答:
?和周恩来所说的“进京赶考”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新中国的建立、巩固、建设和发展,包括、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经济建设。因为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党为了替打天下,主要从事和军事的斗争,在经济建设方面还缺乏经验。)
?教师指出:进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新中国的国家机构。
开国大典
1 让学生观看第2、3页记载开国大典盛况的4幅插图,开展“接力讲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活动。(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讲话、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分解提问、回答)
?教师过渡(设问并回答):在开国大典上,人们听到国歌、看到了国旗,这些新中国的象征是怎样确定下来的呢?是在第一届中国协商会议上确定下来的。
2 这一届协商会议与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协商会议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协商会议是党首先倡议并得到多数党派的支持后,由召开的,其任务原本是要准备建立联合的,所以通过了有利于的决议,但是很快就被撕毁。第一届中国协商会议是在解放战争获得基本胜利、的统治已经结束的历史时刻举行的,其任务就是要正式建立新中国的国家机构,决定新中国的国家象征,产生国家机关——委员会及其主要领导人等。)
3 第一届中国协商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简称什么?他起了什么作用?[提醒学生看课文注解](简称《共同纲领》,起了临时----法的作用。)
4 会议还决定了新中国哪些国家象征?(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都——北京,纪年方法——公元纪年。)
a.根据第5页“自由阅读卡?国旗的诞生”回答:国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红色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党,小五角星象征各行各业革命,小星围着大星象征党领导下的革命大团结。)
b.根据第3页“动脑筋”回答: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是救亡运动中诞生的革命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旋律激昂,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艰巨的民族复兴任务,需要不断振奋民族精神。《义勇军进行曲》能够永远警示我们勿忘国耻,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卧薪尝胆,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崛起而努力不懈地学习和工作。)
?教师联系旧课提醒学生,近现代中国首都的变迁:清以北京为首都,但曾经分别在1860年和1900年沦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之手。以南京为首都(抗战时则以重庆为“陪都”),改北京为“北平”,其中南京也曾在1937年沦于日寇铁蹄之下,被30万人以上。新中国决定以北平为首都,从建国起,恢复名称为北京。
?教师联系旧课提醒学生,古今中国纪年方法的变化:“夏历”→帝王“谥号”(人死后由后代追封)→汉武帝之后的皇帝“年号”(在位自定)→纪年→新中国的公元纪年
5 会议怎样产生新的国家机构和领导人?(选举了委员会,还选举为主席,、、宋庆龄等人为副主席。然后在第一届委员会的首次会议上决定以《共同纲领》为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长。)
?教师指出:第一届中国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协商成为新中国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届委员会的首次会议则是根据协商会议的决定召开的,除了时间先后承继外,会议内容也是先后承继的——前者是“纲领性”的,后者是具体“执行性”的。
6 组织学生完成第4页“练一练”:应选a(这是第一届委员会的决定)。
7 组织学生进行第5页“活动于探究?2”:如何理解“中国从此站起来了”?
a.第一届中国协商会议为了表示对先烈的崇敬和缅怀,还做出了什么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
b.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历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使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自主的国家。中国的地位和经济文生活水平从此可以得到切实保障并不断提高起来。)
c.新中国的成立使世界历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壮大了世界和平、和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民族和被争取解放的斗争。)
?教师小结、过渡:新中国的建立确实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统治时期,中国在名义上“统一”,实际上的状态,由于的和平解放而发生了重大变化。
和平解放
1 在什么时候和平解放?(1951年)
2 的和平解放有什么历史意义?(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大团结。)
3 根据第5页“活动与探究?2”:两边的代表分别是谁?(左边穿深色袈裟的是啊沛?,右边穿浅色袈裟的是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
?教师总结:新中国建立起来了,祖国大陆也实现了统一。但是,国内外敌人并不甘心失败,必然要处心积虑进行破坏活动。所以,年轻的必须经受住各种各样严峻的考验,才能生存和巩固下来。下一节课就是讲这方面内容的,建议同学们预习之
练习巩固
1 完成作业 :填充图册第2——3页。
2 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最可爱的人》。
八年级历史教案:中英xx战争 第二篇
教学目标
英国发动战争的原因和经过;中民的英勇抗争;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签订;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通过对《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内容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其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导致封建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指导学生结合史实讨论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科学观点分析历史因果关系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战争是英国发动的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战争。通过介绍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个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存价值观。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1840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第一次战争。腐朽的清战败求和,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地位分析: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以战争为起点,中西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丧失了国家的和领土的完整,丧失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被西方列强强行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又引起社会主要矛盾、革命性质的变化,中国历史进入旧主义革命时期。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重点分析:
(1)战争爆发的原因是重点。要批驳一种认为禁烟运动是导致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的错误观点。英国发动战争是要使中国成为英国商品自由开放的广阔市场,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也会寻找出另一借口来发动战争的。战争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作为中国近代外国侵略者强迫清订立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作为战争的结果,不但使中国蒙受重大损失,而且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3)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重点。需要从两个层次来看,具体原因是清;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4)战争的影响是重点。需要学生全面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难点分析:
(1)对一些专用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由于这涉及到外交、外贸方面的专业知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2)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即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是难点。社会性质、社会矛盾和革命性质变化等问题较为抽象,初中学生不具备足够的理论基础,所以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⑴通过对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学习,启发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战争的性质做出正确的分析,澄清和批驳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2)通过分析中英《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从、经济的角度理解中国发生重大转折的能力。
2.教法分析:
2024“战争爆发的原因”,建议教师先提出问题:“有人认为,因为林则徐禁烟,战争才爆发,你们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呢?”教师最后根据学生回答来总结,英国发动这次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以大炮保护走私,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但是必须明确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走私活动,这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也会寻找出另一借口来发动战争的,这是毫无疑问的。由此可见,战争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024“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建议教师讲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后,指导学生看书,依次分析以下三个问题:《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所有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然后利用扩展资料,给出相关专有名词的定义。结合“战争的影响”这另一个重点一起思考。
2024“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首先提出问题,“中英战争的结局是:正义遭到惩罚,野蛮亵渎了文明,劫掠者弹冠相庆,自卫者屈膝求和。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呢?”指导学生就表面的具体原因和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文明衰败的根源,一般说来,主要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击,而在于内部机制的退化这一被历史无数次证明的结论。
2024“对一些专用名词的理解和把握”,建议教师对这些名词结合条约规定进行专门的解释、分析。
2024“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建议教师结合《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利用图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推导出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时期的变化这一逻辑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战争的影响
教学难点 :对一些专用名词的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本资源库提供的网络型课件,进行网络教学。
板书设计 :
中英战争
一、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英国挑起战争(1840.6)
2.英军侵占香港岛和虎门之战(1841.1关天培)
3.奕山广州降敌(1841.5)
二、中国奋起抗英
1.三元里 牛栏冈大捷
2.定海之战(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黑水党
3.吴淞之战(陈化成)
4.镇江之战(海龄)
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及其附件(1843)
2.中法《黄埔条约》(1844)和中美《望厦条约》(1844)
四、战争的影响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首先,教师可以进行复习提问: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时,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其目的是什么?开辟中国市场,推销英国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这就是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先后采取了哪些手段来掠夺中国?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如下步骤:
商品→特殊商品→炮舰
1839年8月,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的英国。10月1日,英国内阁会议决定“派遣一支舰队到中国海去”。第二年就发生了中国近代清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中英战争。
一、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以这场战争为什么叫“战争”?展开讨论,最后指出当时如果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侵略者也会寻找其他借口发动战争。
1.英国挑起战争(1840.6)
提示学生注意战争开始的标志:以侵略军封锁珠江口挑衅为标志,中英战争正式开始。
2.英军侵占香港岛和虎门之战(1841.1关天培)
教师应该强调当时道光帝的惊恐动摇;突出在谈判桌上屈服的琦善和在虎门抗敌殉国的关天培正反两个人物,给学生以强烈的对比冲击。
3.奕山广州降敌(1841.5)
“清逆将军”奕山秉承道光帝“进剿”以显“国威”的使命,但这是一个污蔑“粤民皆汉”;提出广东“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主张的昏官。这样做的恶果,摧残了抗英力量,有利于英军侵略。在妄图侥幸一战成功失败后,奕山最终“伏在一隅,半筹莫展”,只好竖起白旗,命广州知府出城乞和。
二、中国奋起抗英
1.三元里抗英 牛栏冈大捷
可以请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读课文中三元里抗英的小字内容,然后请学生看“三元里抗英斗争和旗帜武器”图。“逆夷自破虎门以来,未有如此之受创者”。另外特别指出帮助英军脱出重围的人是奕山。对此时奕山的行径,可以引用当时的爱国思想家魏源的诗作加以评价,“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魏源《寰海》。在中国近代确实可以看到“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官怕洋人”这样一个三角关系的怪圈,尽管有的官员并没有丧失攘夷之志。
2.厦门、定海之战(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和宁波黑水党
这是战争中英军第二次进攻定海。教师应突出定海三总兵的英勇事迹和宁波一带的农民组织黑水党的抗敌斗争。
3.吴淞之战(陈化成)
吴淞守将年近七十的江南提督陈化成以死报国恩的事迹,与两江总督牛鉴临阵狼狈脱逃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通过比较给学生以冲突。
4.镇江之战(海龄)
首先,赞扬镇江守军的英勇抗敌,可引用恩格斯的话:“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此外,还必须声讨英国殖民者犯下的战争罪行:攻陷镇江后,大肆烧杀劫掠。镇江出现“无市不空,无家不破”,“妇女尸体满道上”的悲惨景象。
恩格斯指出:“英军作战时自始至终采取了极端残酷的手段,这种手段是和引起这次战争的走私贪欲完全相符的。”
1842年8月,英国的炮舰终于直逼南京,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清王朝的决策者道光帝派钦差大臣赶到南京,与英军议和。清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以失败而告终。
此时可以思考:为什么爱民的浴血奋战,但最终中国仍然战败?请同学们来谈谈战争清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该题难度大,在组织讨论中,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史实中概括结论;二要视学生水平和课堂时间引导讨论深度。第一种讨论,可从琦善、奕山、牛鉴以及道光帝等人的昏庸、妥协、投降的行为,深刻揭露清朝封建统治的,得出这是导致清失败的主要原因的结论。第二种讨论,可从琦善等人行径、清军装备及作战情况诸方面,概括出清朝的、经济技术落后,军队战斗力弱等;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战争中出现的偶然现象吗?结合第5课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情况,得出中国的封建统治已经走向衰落,尽管局部地区爱民奋起抵抗,但是清根本不可能在战争中组织有效的、始终如一的抵抗。第三种讨论,如果学生在分析时谈到英事装备先进;又是蓄谋侵略,教师可从内因外因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清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统治的,因而无法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有的较量中取胜。
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及其附件(1843)
1842年8月29日是中国的“第一个国耻日”。教师可以提问:英国侵略者通过条约获得了哪些侵略权益?清是怎样丧权辱国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南京条约》及《南京条约》附件的主要内容并一一分析其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注意结合外交知识分析其破坏中国的类型。
2.中法《黄埔条约》(1844)和中美《望厦条约》(1844)
探讨为什么美国专使顾盛得意洋洋的说“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了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门户。但现在,英国却和其他国家,也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门户开放得更宽阔了。”?
四、战争的影响
中国的门户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敞开了。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变化的转折点是战争,此后,中国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的主义革命。建议教师利用图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推导出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时期的变化这一逻辑关系,得出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结论。
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如何写 第三篇
本学期我任教八年级的历史课,为了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现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2024、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学情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一般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偏科现象,缺乏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发挥。
由这些年的情况得知,科目多,特别是语数外占据时间较多,学生在课外基本没有花时间在历史科目上;识记量太大,要学好不太容易。况且如今的学生学习心里疲劳,相当多的学生厌学、不学,像历史这样的边缘学科、需要大量记忆学习,很难保证大部分学生及格。
四、教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本册共6个单元,共25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
六、教学进度
第1周:第1单元第1—2课
第2周:第1单元第3—4课
第3周:第2单元第5—6课
第4周:第2单元第7—8课
第5周:第2单元第9课
第6周:第3单元第10—11课
第7周:第3单元第12—13课
第8周:第3单元第14课
第9周:期中测试
第10周:第4单元第15—16课
第11周:第4单元第17—18课
第12周:第5单元第19—20课
第13周:第6单元第21—22课
第14周:第6单元第23—24课
第15周:单元测试
第16、17周:复习
第18周:迎考
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第四篇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2024、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不高。上学本班学生历史期末测试成绩平均分为89.88,合格率为98.40%,优秀率为57.14%.高于整个初二年级平均水平。
四、教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2024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分种,再除去两分种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到革分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积极参加隆回县教研室历史组、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6、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7、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8、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0xx年春八年级历史《教学进度表》
周次
月日
计划进度
备注
一
2.25—2.29
第一单元中华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二
3.3—3.7
第一单元中华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三
3.10—3.14
第一单元中华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四
3.17—3.21
第二单元道路的探索
五
3.24—3.28
第二单元道路的探索
六
3.31—4.4
第二单元道路的探索
七
4.7—4.11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八
4.14—4.18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九
4.21—4.25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十
4.28—5.2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
十一
5.5—5.9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
十二
5.12—5.16
第五单元国防的建设与外交成就
十三
5.19—5.23
段考
十四
5.26—5.30
第五单元国防的建设与外交成就
十五
6.2—6.6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十六
6.9—6.13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十七
6.16—6.20
第七单元社会生活
十八
6.23—6.27
期末复习
十九
6.30—7.5
期考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第五篇
教学目标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冯云山在紫荆山区布革命活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的胜利进军。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及意义。太平军北伐和西征的概况。北伐失败的原因。
在教师启发下,学生通过对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进行评价,从而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教师讲述太平军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的经过,学生总结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从而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对北伐军征战过程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北伐军将士不畏强敌直至全部牺牲的惨烈悲壮,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憎观、道德观、英雄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的中国,阶级矛盾与交织在一起,使原有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中外反动势力的相互勾结,决定了太平天国在承担反封建任务的同时,必须担负起反侵略的历史重任,这是过去的农民战争所没有的。
地位分析:本节课讲授的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战争和五口通商之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已经侵入了中国,中西之间的激烈碰撞,原有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这对太平天国运动从发动形式到整个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因其明确的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把中国农民战争推到了峰。
重点分析:⑴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的过程是重点。作为初中历史教学,对于高中学生必须分析的类似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这样的问题,并不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而像金田起义、定都天京这样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同时可以描摹出鲜活的历史人物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作为太平天国运动历早期的几件大事,都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奠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基础。⑵《天朝田亩制度》是重点。因为它不仅涉及了土地制度问题,还包括、经济、军事、文化和司法等各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必须重点掌握。
难点分析: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主要侧重《天朝田亩制度》为什么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作为太平天国运动早期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它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根本任务,规定了土地分配的方法,体现了农民的要求,是农民反封建思想的结晶,但另一方面还应正确认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空想与落后的一面。初中学生全面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⑴通过对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这一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的能力。(2)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教法分析:
2024“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建议教师指导学生依据《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讲解太平军进军路线,教会学生信息压缩记忆方法。
2024“《天朝田亩制度》”指导学生阅读《天朝田亩制度》的节选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
2024“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引导学生对太平天国土地制度及对产品的分配制度进行分析,得出《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虽有革命性的一面,但却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从而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的过程、《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 :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教法设计:教师结合地图、图表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讨论。
板书设计 :
一、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
1.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2.“拜上帝教”和洪秀全、冯云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3.金田起义(1851.1.11)
4.永安建制
二、定都天京和《天朝田亩制度》(1853)
1.胜利进军与定都天京
2.《天朝田亩制度》
三、北伐和西征
1.北伐军的失败
2.西征军的胜利与太平天事全盛时期的到来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教师可进行复习提问如: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也可指导学生阅读引言。
讲授新课:
一、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
1.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教师指出,第一,战争后,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加剧对中国的侵略,导致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其次,五口通商后洋货输入量也大大增加。中国的财政金融受到严重威胁。
通过对“银贵钱贱”现象的分析,理解农民和手工业者纳税负担增加,致使东南沿海地区的手工业者和农民纷纷破产,天灾人祸使得陷入饥饿死亡的困境,广大农民被迫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
2.“拜上帝教”和洪秀全、冯云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可以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洪秀全的身世及创立“拜上帝教”的简要经过。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引用的洪秀全诗作,理解洪秀全的远志向;已融入“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资本主义时代的教义,说明战争先进中国人开始在上从西方寻找救国方案。
指出洪秀全和冯云山深入到广西贫苦群众中传教,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他们和冯云山一起,后来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骨干。
3.金田起义(1851.1.11)
1851年1月11日,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洪秀全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这表达了起义农民决心清的罪恶统治,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受太平”的愿望。教师指出直接原因:19世纪中期广西连年灾荒。
4.永安建制
金田起义后,太平军向西攻入武宣东乡。3月,洪秀全在东乡称天王。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今广西蒙山县)。在那里,洪秀全颁布军律、历法,制定官制,分封诸王,太平天国初步建立了,这是是永安建制。太平天国已初步具备了立国的规模。介绍官制、分封诸王的情况。让学生搞清永安封王都分封了哪些王?所封诸王都受哪个王的节制?这样的分封可能带来的隐患是什么?注意强调太平天国初步建立的标志就是1851年秋天的永安建制;太平军正式建立起与清对峙的是在1853年春天占领南京,并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以后。
二、定都天京和《天朝田亩制度》(1853)
1.胜利进军与定都天京
1851年9月—1852年4月,太平军在永安停留了半年时间,此时,清军已包围了永安。洪秀全为了摆脱清军的围困,于1852年4月开始突围北上。5月,在进攻全州的战役里,南王冯云山不幸中炮牺牲。这对太平天国来说,无疑是巨大损失。接着,太平军攻入湖南。在这一带,有四、五万农民和大批挖煤工人参加太平军,在后来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9月,在攻打长沙的战役中,西王萧朝贵又不幸中炮牺牲。萧朝贵是贫苦农民出身。他忠实坦诚,勇敢刚强,每临战阵,总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是太平军的一员猛将。他的牺牲,是太平军的又一重大损失。
1853年1月,太平攻克武汉三镇,声威大振。队伍迅速发展到50万人。他们沿途诛杀污吏、地主、豪绅,焚烧官府衙门、田契、债券,把粮食和财物分给贫苦农民。2月,50万大军分水陆两支出发,沿江而下,向南京挺进。太平军的官兵绝大多数过去没有打过仗,是激烈的阶级斗争把他们带到了战场。他们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多次打败了多于自己几倍的敌国。清派出太天国的大臣赛尚阿、徐广缙以“日久无功”的罪名被革职拿问了。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从此,在南方出现了一个与北方的清遥相对峙的农民革命。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概括一下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洪秀全等制订的斗争纲领经较明确,太平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诛杀污吏,焚毁田契债券,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另外,清军的无能,不堪一击,也是太平军节节胜利的一个原因。
2.《天朝田亩制度》
在教师启发下,学生做简短讨论,评价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它有什么进步性?还有哪些不足?封建社会一切矛盾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其核心是地主占有土地。这也是农民受剥削的根源。摆脱封建剥削,获得土地,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迫切的要求。他们为此也进行了无数次的斗争。《天朝田亩制度》就突出地反映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土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它是中国历农民起义中提出的“均贫富”、“均田免粮”等口号的总结和发展,把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这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革命意义。但是,这个制度本身又带有空想性。太平天国所描绘的这种“无处不均匀”的理想社会蓝图是不可能实现的。它所规定的平均土地的办法和它为广大农民所设计的图景,都是不科学的。因为这一制度本身是小农思想的产物,是想以小农经济来改造社会,把消灭剥削,消灭贫困的理想建立在落后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不可能成功。由于《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和连年战争形势,它的分田方案没有实行。
结合教材提供的太平天国的妇女服饰和结婚证书的图片,单独强调一下其制定的一些尊重妇女的政策。
三、北伐和西征
1.北伐军的失败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革命,清朝统治,又进行了北伐和西征。有学者认为欲以区区2万人的北伐军去清朝统治是不可能的。此时的太平天国已经失去了夺天下之志,而是偏安一隅,北伐只不过是以攻为守罢了。
引导学生分析北伐失败的原因,得出其主要原因是北伐军人数少,又孤军深入,后援不继。但北伐军震憾了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区,大大鼓舞了北方的斗争的功绩不可没。
2.西征军的胜利与太平天事全盛时期的到来
太平军的西征在北伐的同时,太平天国为了巩固天京,控制长江中游,还举行了西征。西征军的主要对手是曾国藩的地主武装湘军。西征军最初在赖汉英等人率领下,在南昌、九江、汉口、汉阳、武昌等地战斗。1855年1月,太平天国为了加强对西征的领导,派翼王石达开到湖口指挥军事。石达开是个文武兼备、深有谋力略的将领。在1855年湖口战役里,他指挥太平国战士大败湘军,急得曾国藩要跳水自杀。经过两年多的战斗,西征军取得了很大胜利,先后据有武昌、九江、安庆等鄂、皖、赣在片地区,巩固了天京,扩展了太平天国的实力。太平天国进入到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八年级历史教案上册人教版20xx年度多篇 第六篇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的建立。
过程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 认识到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实现合作,进而领导全国进行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新主义革命,也是国民革命的。它是中国正义的革命运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展示孙中山图片,提问: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位伟人?
2、孙中山被尊称为“国父”,他是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运动,但斗争都失败了。能不能说一说孙中山一次次失败的原因都有什么?
3、对,孙中山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并一一改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此2024的新课《北伐战争》。
二、学习新课
1、五四运动让孙中山目睹了群众力量的不断壮大,中国党的成立,让他看到了无产阶级的进步性,于是孙中山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1924年改组,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接受了中国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中国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谁能说说这个时期的革命任务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2、孙中山认识到:在过去自己进行不懈斗争的过程中,一再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所以他希望组建一支能挽救中国的革命军。军队需要指挥人才,而培养军事人才效果最好的地方应该是军校。
3、请大家看书,谁能介绍介绍这所学校?
4、你认为军人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是什么?
课件展示:黄埔军校图片
好,我们来看看黄埔军校门上的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说明学员的学习目标不是功名利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要求学员不怕牺牲,那学员正确的理想应该是什么呢?来看横批,请大家齐读。军校要培养的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孙中山希望通过黄埔军校来创建革命军,挽救民族危亡。
5、大批的军事人才从黄埔军校走出去,以他们为根本组建了革命军,在中国党的推动下,1926年,在广东国民的领导下,高唱着《国民革命军军歌》开始了北伐战争。
6、展示《国民革命军军歌》“打到列强,打到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提问:①为什么打列强?②为什么打军阀?③打哪些军阀?④奋斗的结果如何?我们来逐一解决。
由②看出北伐的目的是: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3wk.net
接下来,我们一起解决④看奋斗的结果。
7、小小军事家——我为北伐出谋划策:面对当时形式,请以课本51页地图为沙盘图,制定北伐军的作战计划。
北伐战争前形势的三个特点:A、敌众我寡: 北伐军10万人,军阀75万。B、三派军阀力量分散。C、三派军阀指挥不统一,各自为政。
8、北伐过程中,任总司令,湖南、湖北是主要战场。在课本51页地图上找到粤汉铁路上的订泗桥、贺胜桥。吴佩孚亲自在在此布置重兵把守,可以说这儿成为其用身家性命设的一个赌注,要想攻取的难度可想而知。
北伐军尤其是叶挺第四军团,奋勇冲锋,击溃敌军,连克订泗桥、贺胜桥,敌军败退武昌。第四军由此获得“铁军”称号。
9、阅读课本51页小字,你认为党人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能否举几个当今社会中,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例子?中学生该怎么做?
4、你认为军人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是什么?
课件展示:黄埔军校图片
好,我们来看看黄埔军校门上的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说明学员的学习目标不是功名利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要求学员不怕牺牲,那学员正确的理想应该是什么呢?来看横批,请大家齐读。军校要培养的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孙中山希望通过黄埔军校来创建革命军,挽救民族危亡。
5、大批的军事人才从黄埔军校走出去,以他们为根本组建了革命军,在中国党的推动下,1926年,在广东国民的领导下,高唱着《国民革命军军歌》开始了北伐战争。
6、展示《国民革命军军歌》“打到列强,打到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提问:①为什么打列强?②为什么打军阀?③打哪些军阀?④奋斗的结果如何?我们来逐一解决。
由②看出北伐的目的是: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接下来,我们一起解决④看奋斗的结果。
7、小小军事家——我为北伐出谋划策:面对当时形式,请以课本51页地图为沙盘图,制定北伐军的作战计划。
形势的三个特点:A、敌众我寡: 北伐军10万人,军阀75万。B、三派军阀力量分散。C、三派军阀指挥不统一,各自为政。
8、北伐过程中,任总司令,湖南、湖北是主要战场。在课本51页地图上找到粤汉铁路上的订泗桥、贺胜桥。吴佩孚亲自在在此布置重兵把守,可以说这儿成为其用身家性命设的一个赌注,要想攻取的难度可想而知。
北伐军尤其是叶挺第四军团,奋勇冲锋,击溃敌军,连克订泗桥、贺胜桥,敌军败退武昌。第四军由此获得“铁军”称号。
9、阅读课本51页小字,你认为党人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能否举几个当今社会中,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例子?中学生该怎么做?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七篇
一、课程标准:
1、认识中国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转折。
2、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形成以邓小的党领导集体。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与法制建设揭开了新篇章。发展,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成为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内容标准通过“民法”“刑法”等重要法律的颁布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过程。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2024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
3、了解全面展开的冤假错案的工作;
4、了解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情况 ;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2024、收看、调查走访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辨证历史事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并形成了理论;国家在统一大业、、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难点:2024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三、课前准备
1、教师:2024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
(1)课前预习,2024相关资料、图片(2)调查、访问经历过“__”的人,了解__前后的变化(3)结合课内容,谈谈我国与法制建设的进展
3、教具:电脑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教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2、学生学法:小组合作,社会调查,学会2024整理资料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1、“2024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准备)
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的党领导集体
3、 重大意义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 冤假错案
2、全国立法工作的加强 《中华共和国----法》(第四部)1982《中华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共和国刑法》结合课所学的法律知识,说一说提高法制观念的必要性,或不遵守法制的危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立法工作有哪些新的变化?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八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指导学生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使其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向学生2024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等。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专政的,为即将进行的建设准备了条件。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前课,指出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党在新解放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
调查访问成果汇报。
《中华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师简要补充此前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的情况。
小组讨论: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不改革行吗?
学生课前搜索、适当展示《中华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部分条款。
放映一段2024土地改革的纪录片。
简单阅读了解小字内容。
土地改革的意义
探究: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2024):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全村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自由空间:朗读反映土改的《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小说作品中的片段,分享交流感受,加深对土改的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难忘九一八教案优秀 第九篇
○教学思路
重点、难点的处理本课重点是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通过使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产生的原因及后果;西安事变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于理解中国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有一定难度,这部分教材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点评,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教法分组讨论法课前导学布置指导学生查找2024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及张学良、杨虎城的资料。●○板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引导激励等内容 播放新闻视频,指出日本军国主义思潮有所抬头。介绍日本军国主义。教师提出问题这段视频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请大家说说日本发动过哪些侵华战争?持续最长时间是什么战争?是怎样爆发的?今天我们就来回顾这段历史。播放《在松花江上》的歌曲录音,学生边听音乐边看课文。师展示课题。教师提出问题事变过程是怎样的?教师指导学生叙述事变过程,完成表格。教师总结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变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教师总结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沦于敌手,东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日本军国主义宣扬民族优越感,宣扬武士道精神,对外实行野蛮的侵略扩张,是我们中国最凶恶的敌人。在近现代给我们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播放幻灯片1、2、3。 看示意图4。学生讨论回答: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侵占中国东北。看幻灯片5。教师指出东北军最高统帅是张学良,当时他们的不抵抗政策受到国人的谴责。张学良很后悔。教师提出问题东北为什么迅速沦于敌手?为什么实行不抵抗政策?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教师总结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难当头,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中国不甘心作亡国奴,奋起抗敌,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东北首先开始反本侵略的斗争。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讲述归纳。学生了解原因。出示幻灯片6、7、8。 教师提出问题有哪些武装队伍?教师:这支武装队伍的斗争揭开了东北斗争的序幕。而东北游击队则是由中国党领导的武装,它是由杨靖宇指挥的,随着队伍的壮大,逐渐成为东北游击战争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