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纪检监察工作要全面贯彻并长期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_社会学论文十篇

2024-11-19 16:18:01心得体会

这篇文章共有35267文字,由水建娟专心改正,发表到!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纪检监察工作要全面贯彻并长期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_社会学论文十篇感谢大家一起阅读!

纪检监察工作要全面贯彻并长期坚持“xx”重要思想_社会学论文 第一篇

刘锡荣

【内容提要】●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纪检监察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并长期坚持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重要保证

●贯彻重要思想,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用改革精神不断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工作新局面

【摘 要 题】党建天地?高层

【 正 文】

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他要求全党牢固树立重要思想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自觉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在建设中国特色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纪检监察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并长期坚持重要思想,以重要思想统领全局,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一、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把重要思想与主义、思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并写入修改后的党章,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修改后的党章,将党的性质进一步表述为:中国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主义。这样的表述,体现了重要思想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统一全党的认识,有利于把全民族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万众一心地投入建设中国特色的伟大事业。

重要思想和思想、理论一样,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即依据对国际风云变幻,单极和多极矛盾斗争的战略形势的正确判断,依据对国内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形势的正确判断,依据对国际主义运动发展变化的战略形势的正确判断提出来的。

我们党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为夺取全国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掌握全国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这样一个历史和时代背景下,重要思想正确回答了什么是,怎样建设,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课题。

孙中山先生说过一句话,“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句话道出了一个真理:任何阶级、任何政党只有顺乎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不断前进。重要思想,正是中国党人对世界潮流的自觉回应,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党是一个能顺应时代潮流、带领全国各族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的政党,是一个与时俱进、头脑清醒、既有崇高理想又有务实精神的政党。重要思想是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主义、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党的科学总结的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连同我党创立八十多年积累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是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重要思想也是我们党衡量自己在变革中如何始终实践“为服务”的宗旨,永葆纯洁性、先进性的一杆标尺。世界在变、历史在变、时代在变,我们党和每一个党员都要适应这种变化。只要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沿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去发展,沿着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去发展,沿着最广大根本利益的方向去发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就一定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执政地位就会更加巩固。

重要思想是系统的科学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坚持重要思想,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就可以防止和避免重犯历次运动中“左”和“右”的错误。在重要思想指引下,我们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就必定能进一步增强,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周围,高举理论伟大旗帜,贯彻重要思想,带领全国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事业的新局面而奋斗。

二、纪检监察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并长期坚持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重要保证

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宗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的根本利益。

党的还明确提出了建设文明的任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即物质文明、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必须协调发展。

党的强调,坚决反对和防止,是全党一项重大的任务。不坚决惩治,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同志在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要求,各级党委和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局,进一步认识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加强思想建设,发展,健全法制,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大惩处的力度,加强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问题的工作等等,这些都是建设文明的重要内容。因此,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工作,既是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保证党同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保证我们的事业与时俱进,实现经济发展、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安康,都要首先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纯洁干部队伍。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治理我们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必须坚持的原则。就我国西部地区来看,纪检监察工作同样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为其提供、思想、组织、作风保证。第一,要严格执行纪律,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第二,要严格执行组织人事纪律。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使德才兼备的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大批引进人才,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第三,要执行经济工作纪律。要继续加大查办经济案件的力度,挖出贪污受贿、损公肥私的“蛀虫”;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提供纪律保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第四,要严格执行党的群众工作纪律,切实保护各族群众上、经济上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千百万群众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劳动积极性。

纪检监察工作只有牢牢坚持以重要思想来统领,树立“严格执纪,全面服务”的意识,扎实工作,才能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贯彻重要思想,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用改革精神不断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工作新局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党的建设遇到了许多过去没有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的提出,的要求就是要使党的建设与时俱进,把党建设得更加朝气蓬勃,更富有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

同志去年在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指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得更好、更有成效,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他还明确要求,纪律检查工作的思想方法、思想观念要与时俱进;纪律检查工作的工作方式、工作方法要与时俱进;纪律检查工作的人员素质、工作作风要与时俱进。

坚持以理论为指导,贯彻重要思想,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我们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通过深化对客观实际的认识,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规律。要努力创新,不断改进纪律检查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使纪检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不断提高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和业务素质,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高素质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第一,纪检监察工作的思想方法、思想观念要与时俱进。

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动,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这一切都对党的工作包括纪检监察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从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从调动全党和全国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高度,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严肃党的纪律的问题。已经制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也要及时进行清理,必须坚持的要坚决执行,不完全适用的要作出调整,

2024确立“xx”重要思想指导地位的若干新思考_社会学论文 第二篇

【 标 题】2024确立重要思想指导地位的若干新思考

【 作 者】郑又贤

【作者简介】郑又贤(1948-),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列部主任、教授。福建福州,350007

【内容提要】重要思想是同志“经过了长时期思考”才提出来的,是对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客观依据、思想方法和主要内容都与后者同中有异,是主义与中国现阶段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摘 要 题】本期聚焦

【关 键 词】重要思想/理论/指导地位

【 正 文】

中国党第十六次全国的一个历史性贡献就在于,把重要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予以确认。但还有许多人对此存在思想疑惑,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现在两个方面的认识问题上:一是认为,同志是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时才正式提出思想的,我们经过两年多后就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不是“太仓促”了?二是认为,我们党在十五大上刚确立理论的指导地位,现在又确立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这两个指导思想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本文拟对此谈一些看法,希望能有助于上述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

一、重要思想是同志“经过了长时期思考”才提出来的

要解决上述思想问题,我们首先必须正确认识重要思想的形成,即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在2000年2月才形成的。

固然,同志正式提出重要思想,是在2000年2月考察广东时,但他2024重要思想的思考,却已经有很长的时间。对此,同志2000年6月9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得非常明确:“今年二月,我在广东考察时提出,各级党的组织和全党同志都应按照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不断前进。我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P32)既然重要思想是同志“经过了长时期思考”才提出的问题,当然就不应该把这种思想的形成仅仅认定在2000年2月他在广东考察时。

重要思想的形成,起码可以追溯到1989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上,以同志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已经形成,在继续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党和国家工作的侧重点略有转变。全会提出,当时要注意抓好4件事:一是彻底平息风波,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进一步稳定全国;二是继续搞好治理整顿工作,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三是认真加强思想工作,努力开展爱国主义、、自主、艰苦奋斗的教育,切实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四是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法制建设,坚决惩治,切实做好几件普遍关心的事情。其中,第二项工作就是要解决如何更好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问题;第四项工作,既表明当时已经这样或那样地在思考和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而且还把最后的落足点放在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的根本利益问题上。

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就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在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1989年7月,、作出《2024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并强调要着重解决诸如经商、严格控制领导干部出国、认真查处贪污、受贿、投机倒把之类的犯罪行为或不正之风;在同年8月发出《2024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之后,11月又转发了《2024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的意见》,要求从严治党,责成各级党组织严肃执行党的纪律,认真查处违法、违纪案件;12月,通过了《2024坚持和完善中国党领导的合作和协商制度的意见》,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国党同党派的合作和协商;1990年3月,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还通过了《2024加强党同群众联系的决定》,进一步强化了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不但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着力探讨和解决“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而且同志也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其中已经这样或那样地涉及重要思想。在此仅举数例,以为佐证:

——在庆祝中国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同志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关键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十一亿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没有一个具有高度觉悟、严明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真正代表和团结群众的党来领导,是根本不可能的。”[2](P570)这里已经渗透着重要思想,特别是已经明确地提到“真正代表和团结群众”的观点,这同代表最广大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2024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建设问题,十四大已经明确提出了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正如同志所言:“现在的问题,是要继续全面抓好落实。总的目标、要求是什么?概括地说,有三句话:一是我们的党建工作要紧紧抓住一个主题,就是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二是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三是要进一步增强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对广大群众的吸引力、在改革和建设中的战斗力。”[2](P571)在这里,同志实际上就在回答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而且其中有许多思想,正是重要思想所肯定和加以进一步发展的观点。

——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同志指出:“以邓小的集体,把主义、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面向新世纪,党领导全党正在继续推进这个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服务、思想上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主义政党。”[2(P571)]这里不但涉及重要思想的基本问题,而且对党必须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也作了很明确的强调。依笔者之见,2024“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思考,始于同志为核心的集体;但其实践,则主要是以同志为核心的集体形成之后。

所以,重要思想的形成,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过程。正是经过了如同上述的长期思考,从而有了思想和理论的积累和准备,同志在2000年2月考察广东时才得以首次明确提出的概念和思想:“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我们党所以赢得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1](P2)应该说,同志的这一次讲话,是2024思想或理论的升华。如果说在这之前,更侧重于体现在实践经验或思想表现上的话,那么从此之后,重要思想则跃入了理性概括和理论发展阶段,为以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重要思想奠定了基础。

最后还有必要强调指出,同志提出重要思想是通过“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得出的结论,这说明重要思想是有着很长时间的实践作为自己的经验基础和历史依据的,而非任何人主观随意性的杜撰。正因为坚持是中国党与生俱来的要求,所以同志2000年5月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始终做到,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1](P7)这是对坚持重要思想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

二、重要思想是对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024重要思想与理论的关系,同志在的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重要思想是对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人们思想上存在比较多疑虑的问题,是集中表现在怎么正确看待重要思想和理论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它们在当代中国主义发展中的历史地位问题。

从总体上说,重要思想和理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辩证统一的。

重要思想和理论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前者对后者的“继承”上,这体现了重要思想和理论一脉相承。其一,它们的理论本原是相同的。无论是重要思想还是理论,其理论本原都在于主义,都是从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出发的。理论是当代中国的主义,重要思想也是当代中国(现阶段)的主义。所以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同志、同志2024党的建设的理论和一系列重要思想,集中起来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坚持。”[1](P32)其二,它们产生的根本途径是相同的,都是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或结晶。理论是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重要思想也是主义与中国(现阶段)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性概括。其三,它们产生和起作用的总体时代背景是共同的,都是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的产物,而且也都适用于这一特定的时代。其四,它们赖以产生和起作用的国情依据是一致的,即都是对中国初级阶段实际的正确反映,同时也都是以指导中国特色建设为根本任务的。第五,它们在中国党及其领导的建设发展史上产生

2024“xx”重要思想历史地位的若干问题_社会学论文 第三篇

雷云

【作者简介】雷云,男,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研究员。杭州 310025

【内容提要】文章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亮观点,抒己见,就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有的放矢地探讨了四个问题:(一)2024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的内在含义和准确表述;(二)2024科学评价重要思想历史地位需要把握的几个尺度;(三)2024确立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的主要依据和深层原因;(四)2024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与高举理论旗帜的关系。

【摘 要 题】本期聚焦

【关 键 词】重要思想/理论/历史地位/科学评价

【 正 文】

一般地说,弄清楚一个革命的思想、学说、理论的历史地位至关重要,因为惟有如此,才能深刻地理解它,始终地坚持它,自觉地实践它。对于思想和理论是这样,对于重要思想也是这样。特殊地说,正确理解作出的把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重大决策,关键在于弄清楚它的历史地位;当前部分同志对重要思想的性质、意义和作用等还有一些不同的认识,症结就在于对它的历史地位的理解不尽一致。因此,在2024重要思想的理论研究中,历史地位问题是首要的第一位的问题。

一、2024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的内在含义和准确表述

什么是“历史地位”?它的内容和含义是什么?这是首先需要明确界定的,否则我们的研究就缺乏共同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来作这样的界定呢?不妨从我们党对思想和理论的历次评价中去寻求答案。

2024思想的历史地位。1945年的七大党章写道:“以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在七大作的《论党》的报告中指出:“思想,就是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主义,中国的主义。”(注:《选集》上卷,第333页。)1979年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说,“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注:《文选》第2卷,第172页。)。1980年他在2024起草历史问题决议的一次谈话中又说:思想是“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应该作为我们今后工作指南的东西”(注:《文选》第2卷,第300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2024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此基础上作出了“思想是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2024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注:《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826页。)的规范化论断。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重申这个论断,并在“2024中国革命”后面加上“和建设”三个字,从而发挥和发展了这个论断。

2024理论的历史地位。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说,理论“是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13、39页。)。1997年2月,在悼念逝世的文献中,强调理论“是中国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引导我们胜利前进的科学指南”(注:《敬爱的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出版社1997年2月,第8~9页。)。同年5月在党校的讲话和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对这个理论进行更全面更确切的评价:首次正式提出“理论”的概念;开宗明义地宣布“旗帜问题至关紧要”;作出这个理论“是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新论断;指出要“用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1998年,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的讲话,又在已往多次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连贯起来的概括:“理论是当代中国的主义,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694页。)

综观我们党对思想和理论的历次评价,可以知道,所谓“历史地位”的含义有二:一是它在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实质是它与老祖宗的关系问题;二是它在党的全部思想和工作中的地位,实质是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对于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也可以从这两重含义上去理解。

报告在阐发重要思想时,提出了两个关键性的论断。

其一,指出“重要思想是对主义、思想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这是从第一重含义上讲的历史地位,说的是它与老祖宗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肯定是在前人创造的思想资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最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寓于主义基本原理之中。继承和坚持这些基本原理,是提出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它与老祖宗一脉相承,在本质上,它姓“马”,是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另一方面,肯定是着眼于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对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而提出的,是在新条件新情况下对老祖宗学说的运用、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主义创造精神。它没有丢老祖宗,又说出了老祖宗未曾说过的新话。它是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更紧密的结合,是主义中国化所达到的最新境界,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

其二,指出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从第二重含义上讲的历史地位,说的是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问题。早在2000年5月,就指出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用它来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导。同年10月,他提出要把作为“我们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注::《论》,文献出版社20xx年8月,第72页。)。后来的多次讲话,特别是20xx年的“七一”讲话和20xx年的"5?31"讲话,都重申了这一精神。20xx年5月他在纪念共青团建团八十周年的讲话中,还进一步指出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报告的上述提法,是对原来提法的坚持和完善。

以上两个关键性论断联结和统一起来,构成了对重要思想历史地位的评价。这一评价,不仅在内容上体现了它与老祖宗的关系和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在表述上十分完善、严谨、准确和清晰。所以从方上说,这一评价和表述与我们党对思想、理论历史地位的评价和表述,也是一脉相承的。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报告对的评价和表述,如同以前党对思想、理论的评价和表述一样,也有“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的定语。这主要是就形成的原因和条件而言的,并非“历史地位”的一个必要内涵。但是这一定语极为重要,因为它一则反映了实际情况,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再则充分肯定了党的领导集体乃至全党在理论创新中的作用,而不完全归功于新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体现了唯物史观2024个别领袖人物与领导集体的关系、2024个人和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立场。

二、2024科学评价重要思想历史地位需要把握的几个尺度

对一个革命的思想、学说、理论的历史地位作出评价,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必须慎之又慎,不可造次;应当采取科学态度,绝不信口杜撰。科学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衡量是否做到这一点,主要有四条。第一,是不是在理论上站得住。正确的评价,应当遵循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排除任何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的东西。第二,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正确的评价,应当尊重客观,尊重事实,从客观事实出发,用客观事实来剪裁,轻重得体,恰到好处,凿附会,不张冠李戴,不以管窥天,不以偏概全,屏弃任何主观臆断或感情用事。第三,是不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正确的评价,应当着眼于长远,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历史的发展,力戒上的短视,不能只根据现实的需要而不顾及后人可能作出的反应和评述,搞功利主义和。第四,是不是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正确的评价,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估计大多数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认知水平和觉悟程度,考虑到他们要有一个在逐渐提高认识和加深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心悦诚服的过程,而不能只从少数先进分子或理论家的接受能力出发,操之过急,“一步到位”。以上四条,也可以看作是我们评价历史地位所应当把握的一些基本尺度。

在对革命学说的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上,我们有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例如对思想的评价,七大以后,我们党一直是把它定位在“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上,定位在“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上。这里的关键词是“中国”,对思想的作用和意义,作了严格的地域上的界定,从而凸现了这一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但是到了年代,在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潮泛滥中,“全面发展”论、“顶峰”论、“第三个里程碑”论、“句句是真理”论风靡一时,不仅妨碍了全党理论素养的提高,还使我们党在国际共运中处于某种被动。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拨乱反正过程中,又有人走到另一个极端,借口晚年犯了严重错误而完全否定思想的科学价值。如何对思想作出正确的评价,事

2024“xx”思想提出经过的考察_社会学论文 第四篇

【 作 者】石仲泉/赵自立

【作者简介】石仲泉 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100080 赵自立 党史研究室副编审 100080

【摘 要 题】

【 正 文】

20xx年1月19日至28日,赴深圳市参加“纪念南方谈话发表10周年理论研讨会”期间,我们考察了同志2000年2月19日至25日在广东视察高州、深圳、广州等地,提出重要思想的情况,访问了参加接待和陪同的一些当事人,实地了解了他视察过的一些地方的情况。

我们考察的行程是从深圳开始的。利用参加理论研讨会的间隙,首先访问了视察过的深圳龙岗区布吉镇南岭村,与区、镇和村的领导干部10多人举行了座谈,看了当年视察时的录像,参观了南岭村的“致富思源”展览馆;接着参观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园区内的中兴通讯公司。这里是那次来深圳最先视察的地方。在此期间,还采访了接待并为服务的深圳市委接待办的同志。

1月24日至27日,我们先后在广州、高州、茂名采访了原茂名市委书记,省委办公厅、接待办、警卫局的6位负责人,省委常委、省委,原高州市委书记,原高州市市长、原茂名市委等10余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回忆了自己的亲历亲闻,介绍了在高州、深圳、广州的行程、住宿、参观、召开座谈会、发表讲话、与群众亲切交谈等方方面面的情况。这次考察,使我们对的历史活动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所2024到的活生生的资料,对于了解重要讲话发表的背景,深入研究思想阐述的经过,十分有益。

一、2000年2月的广东之行

根据广东同志介绍,2000年2月江广东之行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按照局常委会的决定赴高州作“三讲”教育讲话,二是赴深圳、顺德、广州考察,围绕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两个题目进行调研。2000年2月26日,《日报》发表了2024他从21日至25日在广东考察和作重要讲话的报道。广东同志介绍,的重要思想虽然是2月25日在广州发表讲话时完整提出的,可是,此前他在高州所作的“三讲”教育讲话中,即已经蕴涵了重要思想中的一些内容。因此,考察重要思想的提出,就不能不从的高州之行开始。

(一)江的高州之行

江一行是2月19日到高州的。当日上午,与前来陪同的、广东省委、茂名市委领导一起,乘中型客车到达高州。进入高州地界,首先顺道视察了根子镇的万亩荔枝园。登上新建的观荔亭,眺望四周,起伏丘陵上的密层层的荔枝树望不到尽头,树丛中矗立着座座新盖的农家小楼。美不胜收的景色,使不禁吟诵起《岳阳楼记》中“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名句。

在观荔亭下,应高州同志之请,江与陪同的领导同志一起挥锹铲土,栽植了一棵荔枝树,后来取名“中华红”,现已挂果。植树之后,登门访问了当地果农,与之亲切交谈,问他承包多少土地,种多少棵果树,家有几口人、几个劳力,年收入多少,新房子是哪年盖起的,等等。当听说这位果农种的200多棵荔枝树年收入可达三四万元、在当地属中等水平时,高兴地笑了,祝他家和全村年年有新发展。从果农家出来,向闻讯赶来欢迎他的村民问好。村民们热烈鼓掌,问江好。之后,一行驱车赴高州住地。

2月19日这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兴致勃勃地要与大家一起吃元宵饭。随同他来的的同志和广东省委、茂名市委、高州市委的负责人共20多人围坐在一张大长桌旁,同共进晚餐。席间,谈笑风生,从高州的“年例”习俗说到自己家乡扬州的过年饮食小吃,从他下放劳动的经历说到不能加重农民负担。谈到元宵节,他因景生情地背诵了一首宋词《生查子》:“去年元月夜,灯火白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圆月时,夜火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对这一餐简单的元宵夜饭(烧豆腐、烧排骨、清蒸鱼、炒青菜,汤圆、馒头等)很满意,说:“四菜一汤,不上高档,清清爽爽,全部吃光。”这样很好,没有大吃大喝之嫌。

2月20日上午,江一行来到早在1935年建立的高州市孙中山纪念堂,在纪念堂的一层会议室召开了有县(市)、镇、村干部30余人参加的座谈会。在听取当地干部的汇报之后,提出了“当前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群众最希望我们党组织做什么”,“基层党组织建设到底怎样搞”等问题,请大家畅所欲言。在听取大家的发言时,他一面认真记录,一面不时插话、发问。他问道:“据你们了解,现在基层党员对我们党的理想、主义信仰到底怎样看,有些什么想法?”并指名请高州的市长、书记和茂名市委书记回答。最后,作了讲话。他引用苏联、东欧剧变的例子讲了基层党建的重要性。他指出,基层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的工作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勉励大家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搞好团结,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走致富之路。他还讲了2024是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问题,2024基层“海选”问题,等等。座谈会历时约两个小时。

会后,江等领导人分别与参加座谈会的同志、茂名市和高州市的干部合影留念;在领导的陪同下接见了湛江军分区团以上干部,并合影留念。他还应高州市委之请题写了“搞好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题词。

当日下午,在高州市礼堂召开了有近400人参加的“三讲”教育动员大会。江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高州讲话)。他首先用新学会的广东话讲开场白,向大家问好。浓重的乡音顿时使会场气氛十分热烈,与会者与的感情显得格外融洽。他说:“我们开这个大会,目的是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把高州这次‘三讲’教育搞好。”他着重讲了2024开展“三讲”教育的意义、2024搞好县(市)“三讲”教育的要求、2024对做好县(市)领导工作的几点希望三个问题。他讲到我们党要做到“五个始终”: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代表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始终成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始终领导全国各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强有力地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还提出要经常对三个问题想一想: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官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最后,他勉励大家做到“四个坚持”:坚持不懈地加强学习;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持党人的革命气节。大会开了1个多小时,约4点钟结束。

会后,江参观了建于明代的古塔——宝光塔,参观了位于高州市区著名的冼太庙。冼太是后人对我国古代高凉州(今高州)越族领袖、巾帼英雄冼英(公元515~602年)的尊称,又称冼夫人、冼太夫人。参观后说,冼夫人是值得称颂的,她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融和,促进了岭南经济的发展。并说,这里环境还可以搞得好一些,使它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来到距冼太庙不远的潘州公园前的广场,走进等待和欢迎他的人群中,用广东话高声问候:“你们好!”群众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江您好”、“席好”的欢呼声。在人群簇拥下缓缓前行了200多米,他不时向大家打招呼。一行还参观了矗立在瀛州公园的题名“高凉鼓韵”的城市雕塑。他仰望高高的双人对面击铜鼓的艺术造型,仔细阅读了全篇碑文后,赞扬雕塑制得好,堪称“动与静的结合,力与美的和谐”。当听说“高凉鼓韵”的城市雕塑。他仰望高高的双人对面击铜鼓的艺术造型,仔细阅读了全篇碑文后,赞扬雕塑制得好,堪称“动与静的结合,力与美的和谐”。当听说“高凉鼓韵”四个大字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高州市委书记的手笔时,夸奖字写得好。

当晚7时,江一行带着对高州的美好印象乘汽车赴茂名,转乘火车向深圳进发。

(二)江的深圳之行

2月21日上午8时30分,江一行乘火车到达深圳。他们在省委领导、深圳市委领导等陪同下,首先视察参观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听取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对创建于1999年的深圳虚拟大学园十分感兴趣。虚拟大学是集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为一体的“官”(部门投资规划)、“产”(作为引进海内外著名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平台,形成新产业和新企业的孵化基地)、“学”(引进名校的教育资源,构筑高层次培训教育基地)、“研”(作为引进名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窗口,逐步形成深圳科研开发能力)、“资”(风险投资机构加盟)相结合的创新实体。仔细询问了虚拟大学园的开办、运作情况、实践效果和发展前景规划,并对这种致力于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及迅速实现产业化的方式表示支持,希望他们闯出新路,总结经验,带动高新技术的发展。一行接着视察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兴通讯从一个投资仅300万元的国有控股小企业,发展为一个总资产33亿元、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国家重点高科技企业、国有资产增值近400倍的发展速度表示满意。他关切地询问公司可持续发展、产品专利技术、股票期权等几个现实问题,参观了公司自主研制的14大类70余种通讯产品,对许多产品在市场有较高的占有程度很感兴趣。他强调,要真正掌握移动通信技术,自主芯片的开发和应用是最重要的一步。

当日下午,江视察了深圳赛格日立彩色显示器件有限公司、深圳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他登上莲花山俯瞰深圳市容,听取深圳市委书记2024深圳市区发展规划的汇报。在莲花山游览、休憩的深圳市民热情地向问好,频频向大家招手致意。傍晚,乘车来到他过去多次到过的大东门老街和太阳广场。在广场的市民看到江下车,纷纷鼓掌表示欢迎。通过人群缓缓前行,向大家问好。停留片刻后,返回迎宾馆驻地。

深圳同志对我们说:江经过一天参观视察的奔波,虽然劳累,但他

小学社会课课堂教学结构初探_综合论文 第五篇

小学社会课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一门较新的学科。几年来,我们对社会学科 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一、巧妙导课,引发兴趣

开好头是一节成功课的良好开端。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 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以《家庭与社会》一课为例,教师一开始上课就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我们的家庭》一课,请同学们 想一想,我们的家庭一般是由哪些成员组成的?”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加以引导:“父母、子女两代人或祖 父母、父母、子女三代人组成了我们的家庭,而成千上万个家庭又组成了我们的大家庭——社会。那么,家庭 与社会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教师的提问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而教师的 引导,既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又巧妙地引出了新课。

又如学习《买东西的学问》一课,教师这样进行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商业场 所,这些商业场所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教师接着提问学生:“天冷了,如果我要买顶帽子,可以到哪 去买、怎样买呢?”顿时,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抢答。教师抓住时机,巧妙地揭示出课题,即买东西也有很多 学问呢!这样,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导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进行引导,能够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 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充分用图,进行辨析

《社会》教材中,插图甚多,每幅画面,都突出反映了不同的教学内容。而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如何让学 生会看、看懂,进行认识呢?

以《买东西的学问》一课为例,怎样买东西,买东西有哪些学问,价格是怎样变化的,这些内容都是教材 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要达到教会学生看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保持期,懂得买物美价廉的东西,知道买 小摊点上的食品要看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等的教学目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插图。插图生动、直观,易于为学 生接受。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在中获得知识比单纯的讲道理效果要强得多。教学中可利用投影再现出每幅插 图,引导学生进行。从刘燕、买东西的不同态度,分辨他们谁会买东西,为什么?学生通过对比,在 辨别异同之中学到了买东西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买东西的学问,同时提高了认识社会的能力。

又以《商业与生活》一课为例,教师为使学生掌握“商业的由来”这一知识,首先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观看 ,使学生了解,在遥远的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生活环境差,人们只能勉强生活。接着,教师利用投 影片进行演示,说明后来人们由于有了剩余产品,就利用自己生产的多余的物品,去换取自己需要的而又没有 的物品。这种交换是怎样进行的呢?教师在设问的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投影片进行,学生从投影片中 看到一位种粮的农民,想用自己剩余的一袋粮食来换取自己需要而又没有的一只羊的经过,得出以物换物极不 方便的结论。然后又通过看图了解到,人们通过不断地实践,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后来改为用钱购物。教师 这样充分用图,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商业起源的知识。

三、精心设问,启发思维

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考、理解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求知、求思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和难点来设 计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

如:教师讲《买东西的学问》一课,通过刘燕、买饼干时的不同态度、做法,精心地设计这样的问题 :刘燕在买饼干,可是她在看什么?她可能会看什么呢?什么是生产日期和保持期呢?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 问题,表述清楚明白,且适合学生,学生有思考的余地。教师在引导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利用课堂 上的反馈信息,将问题引向深入。这样循序连问,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提高到新的层次。当学生“心 求知而未知,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又结合各式各样的包装品告诉学生什么是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并让 学生仔细观察各种包装品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位置,最后揭示出为什么要看保质期和生产日期的道理。

?[2]??下一页

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角度解读“xx”的重要思想_社会学论文 第六篇

程家明/周振国

【作者简介】程家明、周振国,汕头大学社会科学部、河北省委宣传部,广东汕头 414063

【内容提要】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角度来解读的重要思想,我们就会更加准确深刻地把握其丰富的内涵:以生产力最终动因论形成逻辑起点,按历史辩证法展开逻辑图景,循主体论得出逻辑结论,并在坚持和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摘 要 题】哲学思想

【关 键 词】/社会基本矛盾/历史唯物主义

【 正 文】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是2024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这一理论是贯穿于同志重要思想中的一条红线。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角度来解读的重要思想,就会使我们理解得更加准确和深刻。

一、以生产力最终动力论形成逻辑起点

生产力最终动因论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出发点和结论。在标志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德意志》一书中,恩格斯把生产力作为社会基本矛盾的起点。他们指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注:《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19页。)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的《〈经济批判〉序言》中,把生产力看作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出发点和结论,并把生产力不仅当作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动因,而且当成观察由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而引起的社会形态变更的客观尺度。他说,人们在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生产关系,并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建立的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注:《恩格斯选集》新版第2卷,第32-33页。)可以这样说,生产力最终动因论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中唯物主义立场的集中表现,也是将其作为方应用首先要坚持的观点。同志重要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逻辑起点就是在运用这一观点的过程中形成的。

首先,以生产力最终动因论说明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调整变革的必然性。通观人类历史和改革进程,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完善和发展。都是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所以同志指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这一力量的决定下,才有了这样必然性:“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

其次,以生产力最终动因论说明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的内涵。既然社会形态的更替和改革进程的发展,最终原因是生产力,那么,作为肩负当代历史使命和领导改革的核心的中国党,就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保持先进性。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是什么?同志根据生产力最终动因论,进行了科学的阐述,那就是要“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以生产力最终动因论说明了我们党的历史合理性的客观尺度。我们党的产生是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我们党在革命中发展壮大,是因为顺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建立的经济制度和制度,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党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也是为了进一步完善的经济体制和体制,以便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志用生产力作为客观尺度,对我们党的历史合理性进行了科学的概括。

第四,以生产力最终动因论说明了全党同志树立改革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的客观依据,进而提出了体现党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根据生产力最终动因论,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就在于其“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使生活日益改善。”为此,就需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改革,以便使制度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并充满生机和活力。改革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生产力是具体的、历史的,而具体的历史的生产力是一个由先进取代落后的历史进程。站在21世纪的基点上的中国党,所代表的必然是先进的生产力。因此,同志要求,体现先进性和时代精神的中国党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

第五,在运用生产力最终动因论的过程中,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阐述了如何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问题。运用生产力最终动因论,是为了说明如何发展生产力。对此,同志作出了系统的阐述。首先,提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的道理。接着,对如何发展先进生产力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一是提出“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二是提出“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三是提出了对我国仍然存在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最后,提出了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制度和体制等体制环境建设问题。同志2024如何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论述,是站在人类历史的21世纪起点上,展望新的世纪发展前景作出的,同时,也是基于国际运动的挫折和国内进行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作出的。其中的道理就是:先进生产力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是任何社会制度优越性的最权威的客观尺度,也是任何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我国改革20多年的一条最深刻的经验。如果说社会制度和政党的执政地位是大树,那先进生产力便是根基。有了这个根基,社会制度才得以存在和发展,政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够获得和巩固。否则,历史就要进行选择或重新选择,将在这种选择或重新选择中发挥出历史创造者的作用。

二、按历史辩证法展开逻辑图景

在以生产力最终动因论形成逻辑起点的基础上,的重要思想展开了自己的逻辑图景,强调了社会经济制度和制度、经济体制和体制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强调了作为社会意识的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并且在论述生产力、文化和的利益时,渗透着深刻的“重点论”原则和“过程论”思想。这种逻辑图景,从思想方的角度去透视,可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辩证法。

首先渗透着反作用的原理。主义的唯物论之所以与旧唯物论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就是在实践基础上对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的揭示,其中包括生产关系和社会意识对生产力和社会存在反作用的揭示。的重要思想娴熟地运用了这种反作用的思想。第一,运用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原理。的重要思想是以生产力作为逻辑起点并将其置于起决定作用地位的,但是,并不是孤立地讲要“代表先进生产力”或“生产力的发展”,而是说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什么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那就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即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制度和体制,以及基本理论、基本纳领、基本路线、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这些要求必须要适应并有利于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运用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思想。的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就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之所以要有这样一个重要内容,是因为“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这是一种对我们社会发展进步的全方位的视野。这一视野是对历史辩证法中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原理的具体运用。

其次,运用了“重点论”原则。辩证法的一条主要的方原则,就是在“两点论”基础上坚持“重点论”,即在复杂事物的矛盾中要抓住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重要思想,处处体现了这一原则。在讲生产力时,突出先进生产力,因为在生产力这一复杂事物中,先进生产力是其发展的主导因素。在讲文化时,突出了先进的文化,因为在文化这一复杂事物中,先进文化是其发展的主导因素。在讲中国的利益时,突出了根本利益,因为中国的根本利益体现在现实和未来之统一的社会利益之中,是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最终实现的主导因素。这种抓住重点的思路,导致了我们党永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性的主导原则。先进性的主导原则,就是要求中国党人着眼于先进的东西,让它们引导整体,代表

“xx”重要思想与文明_社会学论文 第七篇

【 标 题】重要思想与文明

【 作 者】陶岳潮

【作者简介】浙江省委党校 浙江 杭州 310012

陶岳潮,男,浙江省委党校教授。

【内容提要】文明与重要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问题,是学习精神过程中迫切需要作出回答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笔者认为:重要思想是文明的重大成果,是建设文明的根本指导思想;文明是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建设文明是贯彻重要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按要求加强党的建设,既是我国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又是促进文明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用重要思想统领文明建设。

【关 键 词】/文明/关系

【 正 文】

D26;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55(20xx)02-0001-05

把重要思想与主义、思想、理论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载入党章,这是党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历史性决策和最具深远意义的历史性贡献;明确提出“建设文明”的命题和任务,是党的的一个重要创新和理论亮点,同样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那么,文明与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逻辑联系呢?这是干部群众在学习精神过程中迫切需要作出回答的一个理论和实际问题。

一、重要思想本身即是文明的重大成果

重要思想与文明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重要思想既是党的建设理论,又是指导包括文明建设在内的全面建设的理论,其本身就是文明的重要成果和标志。

首先,就社会文明的属性而言,中国党及其指导思想,属于上层建筑的领域,属于文明的范畴,是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明成果。我们知道,现代是政党。政党作为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有纲领、有指导思想、有纪律的组织,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生活中起重要作用。以政党为中枢、由政党来引导,已是现代文明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现象。政党制度作为现代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健全的状况、作用发挥的程度,就成为衡量这个国家文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中国党,它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它的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是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长期选择的必然结果。归根到底,是中国近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党的建立,开创了中国社会文明发展的新,“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文明的第一要素,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类型文明的根本特征和显著标志。

其次,就所解决的时代课题而言,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科学地回答了面向新世纪,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和怎样建设执政党的这一历史性、时代性的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人类认识的提高、思想理论的升化、文明的进步,都是在回应和解答历史性、时代性重大课题的过程中实现的。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政党,必然是敢于迎接新挑战、善于回答新课题的政党。什么是、怎样建设,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这是20世纪国际主义运动遇到的主义“老祖宗”没有给出现成答案而许多国家执政党又给错了答案的课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党人在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人探索中国建设规律的基础上,主要集中地回答了“什么是、怎样建设”的基本问题,创立了理论;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党人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一方面加深了对“什么是、怎样建设”的认识,推进了中国特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更为突出集中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基本问题,逐步形成了的重要思想,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执政党建设理论,从而把我们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可以说,重要思想,是主义与世纪之交中国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等相结合的产物,是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更加成熟、更加有力量的表现。

最后,从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来看,重要思想是对主义、思想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和恩格斯认为,一个政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和界碑,人们就是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的。对于工人阶级政党来说,确立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指南,是头等大事。我们党明确地把重要思想同主义、思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向世人鲜明地回答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重大问题,如同党的七大确立思想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五大确立理论的指导地位一样,必将在我们的革命、改革和建设事业中,发挥巨大作用、产生深远影响。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发展的成果,也是我国文明建设永载史册的重大成果。

二、建设文明是贯彻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文明与重要思想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建设文明是贯彻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和具体化。

首先,我国文明建设任务的明确提出,是在重要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是贯彻重要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回首历史,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我们党正式使用文明的概念和明确提出建设文明的任务,与的提出和指导地位的确立,在时间上几乎是同步的,确切地说是尾首相随的。大家知道,世纪之交的2000年2月,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的根本利益。他要求“所有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这,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2]这就是重要思想的首次提出和最早阐述。同志在经过长期思考提出的过程中,随之又提出了建设文明的课题。20xx年1月,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公开使用文明的概念,他指出:“法治属于建设、属于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3]”由此可见,首次提出文明与首次提出的时间,前后不到一年。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同志在20xx年的“5?31”讲话中,第一次把建设文明与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的要求、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建设中国特色事业新局面的主题和大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明确提出“发展,建设文明,是现代化的重要目标”。[4]从而将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文明观,丰富和发展了主义的文明理论。这样就为文明与一起写入党的文献,做好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

文明与提出和确立的同步性,决不是偶然的或刻意安排的,而是我们党总结经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对文明与之间所具有的客观内在联系的合乎逻辑的反映。一方面,如前所述,重要思想是文明的重要成果和标志。另一方面,建设文明是贯彻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进而,我们还要看到,建设文明不仅是贯彻要求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本身还是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那是因为:其一,重要思想是统一的整体,体现了人类社会结构的经济、、文化的统一,包含了“三个文明”的内容。的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发展先进生产力,才能为发展先进文化和满足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创造物质条件;只有发展先进文化,才能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群众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满足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重要思想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现了物质文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社会结构形态的经济、、文化的统一,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发挥群众创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其二,文明是重要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中的“先进生产力”主要指的是物质文明建设、表现了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改造和对富裕生活的不懈追求,“先进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明建设、表现出人们对主观精神世界的改造和对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追求,那么,“最广大的根本利益”则

学习“xx”,解放我们的思想--进行土地私有化_社会学论文 第八篇

作者: yewei ??内容摘要:学习江泽席的理论,目的在于制度创新;目的在于解放思想,目的在于立足于未来;目的在于给我党以坚实的社会存在基础,给全国以幸福的生活;我基于这样的考虑,遂对我国制度--公有制作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诠释。公有制--就是“都有制”;就是在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实行土地私有化,(部分)国有资产股票化;这样不但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创造了充分条件,也补足了因为市场经济制度模糊而造成的一系列社会不公正的现象。惟其如此,中国党才能在解决“公有--即都有”的所有制的基础上,真正“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 “公有--即都有” 国家税收

中国党“始终是代表中国最广大利益”的党,始终是“把实现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政党。这一点可以从自中国党1921年成立以来,无论她走过多少曲折的道路、经过多少迂回的摸索,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我党都能从根本上重新回到“把实现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的问题来证明。例如,1935年红军长征时,同志领导地位得以在党内确立;1945年,党的七大会议又确定思想“就是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乃是发展着与完善着的中国化的主义,乃是中国完整的革命建国理论”。这些充分说明了中国党人,不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敢于解放思想,否定错误,敢于把成熟的革命理论与稚嫩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并把实践之中得到的实践总结,及时地、迅速地转化为自己的理论,并反过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等。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中国党人胸怀坦荡、革命无私、唯真理而服膺的崇高党性、和坚定的原则性。

特别是1978年,在党的思想上,经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理论上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使党的人的领导地位得到确立。并由于1992年南巡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中国初级阶段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列主义、思想,又一次地以中国党“把实现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显示了我们党的无私胸襟、无比智慧;更显示了我党领导中国勇于上下求索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的革命顽强精神。

现在,作为中国党的人江泽席,提出了的思想,成为我们党的指导理论,作为我们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的行动指南,再次证明和实践了我党的光辉的优良传统,就是与时俱进,化茧为蛾,突破自我,不为党私,增进民益;就是敢于“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真正地承当起“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的英明领导者的责任,真正地能够肩负起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等“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所以,我认为,江泽席的理论,本身就是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的理论。并且再次使我们党在新时期、新问题下,有了自己的指导思想,而且和“祖宗们”的思想理论、基本原则一脉相承!江泽席的理论很好地做到了我党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做到了历史和发展的统一;做到了先进性与继承性的统一;时至今日,的思想在理论上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地在5.31讲话中又一次得到全面论述!为此,我谨以我自己的理解,并本着以我党的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原则为指导思想,谈一谈我对我们党的一些重大理论的重新解释何认识。

我们知道,主义2024无产阶级革命的先进理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等等光辉思想,都是建立在以受、受剥削、大都是一无所有的工人,农民等无产阶级为社会存在基础的理论。从而提出了怎样建立工人阶级政党和建立起社会的基本纲领和根本的指导思想。特别是伟大的同志成功地把马列主义普遍原则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领导中国党人,取得了国家,并成立了中华共和国。这样的“马列主义普遍原则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最深层次上说明了一个党的存在,必须和最广大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必须和她自身依存的国家民族利益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不存在超越于利益之上的党!更不可能存在脱离于国家民族的党!思想的伟大就在于此:“中国从此站起来了!”但是,在社会的现代化的实践中,特别是同志的晚年,显然出现过不可挽回的损失和错误。为此人同志英明提出我国正处在初级阶段,并提出了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伟大决策,使我党领导我国初步完成了达到温饱、进入“小康社会”的伟大的历史使命。在这个过程中,一句“小平您好”,证明了对我们的党空前的拥护和爱戴之情!也证明了我们党的经济政策在当时社会实践中的空前成功!

那么,在“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无产阶级”不再是时代的“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了,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不再是“一无所有”的阶级。所以,当我们党把中国--工人、农民带入小康社会的大门,就意味着我们党不可避免地需要思考: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在新的发展阶段怎样继续发展的大问题!否则,此时此刻,在党的光辉领导下,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的群众--也就是说--现在的“无产阶级”也有了一定的生活资料和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后--党不可能再“代表”以前、甚至于时代的“无产阶级”了,这是一个最根本的现实问题摆在了我们党和面前!现在,我们党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发展自己的理论和指导思想,清楚自己在代表谁,解决自己要领导谁的问题,我党就将失去存在的社会基础!所以,江泽席提出的的伟大理论,就清楚地解决了我党代表谁,领导谁的问题。这不但是发展了马列主义,思想怎样在条件下,当初步实现了富裕后,“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的根本利益”,也继承和发展了“贫穷和落后决不是”的理论。

所以,的理论提出,就是要求我们党必须进一步解决:目前和今后、当群众“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时,即都存在一部分“私有”生产资料时,我们党和怎样看待和理解之的问题。即我们党和必须要重新思考和认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要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深化 对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制度含义的认识,在实际中不断完善这一制度” 的问题。

现在,我们要首先什么是“公有制”。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清楚的是,公有制是全民或集体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那么,作为社会经济制度,就应该包括“原始生产资料(资产)的占有”,“生产资料的利用--生产过程”、“(生产的)产品的分配和使用”等三个重要方面的问题。

我国实践已经证明,全民或集体即使在原始生产资料上共同占有,却不能在生产资料的利用、即在生产过程上,实现“全民或集体共同参与”!那么,也就不可能满足的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多劳多得!这是因为,全民或者集体由于不能“共同参与生产”,仅仅是部分人参与生产,那么,部分人所生产的产品,是否在分配上实行全民或者集体“共同拥有”呢?

如果全民或者集体不能共同拥有“部分人生产的产品”,就意味着制度的完结--因为群众所“占有的生产资料”是多、是少不可能完全平均,所占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然而根据多劳多得之原则,占有生产资料多的群众就有可能显示出其无比的优越性--占有更多的劳动成果;而占有生产资料少的群众就有可能陷入贫困。由此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贫富差距!例如,我国电信业、铁路部门由于“垄断”经营,他们的工资分成显然过高于其他行业,造成了我国社会财富分配不公。

如果全民或者集体共同拥有“部分人生产的产品”,也就意味着存在着“剥削”--因为一部分人没有共同参与生产,或者一部分人虽然生产了,但生产的产品“少”,却因为需要“共同拥有”,从而享有了其它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成果--生产“多”的产品。例如,国家对面临倒闭的企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等。这也意味着的完结。可是,我国公有制真正完结了吗?

在生活的时代,工人和农民阶级没有实现过真正的社会,也即是说,真正的马列主义者并没有充分把他们的理论应用于进行社会建设等伟大的社会实践中来,所以,不可能在实践中发现“当群众富裕了以后”的需求,的呼声,的期望等一系列问题。那么,、等主义者就不可能提出、并产生“作为的政党”一旦面对这些问题时,应该怎么办的理论、思想、策略等。同样,原来的思想之中,也不会有如果我国处在世界市场经济总格局里的情况下,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式等。时世移易,我们党必须发展马列主义、思想,

xx“xx”思想体系的建构_社会学论文 第九篇

曹劲松

【作者简介】曹劲松,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南京 210093

【内容提要】本文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想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出发,运用理论建构和实践建构的方法,对思想体系的形成进行了初步,认为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丰富、完善都与我们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进程紧密结合,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思想以历史唯物论为基础,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思想和理论,关注21世纪的世界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丰富的理论源泉和实践源泉。这一科学思想体系具有专题化的表达方式和辐射式的逻辑构架,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发展着的体系。

【摘 要 题】

【关 键 词】//思想体系/建构

【 正 文】

一、思想体系建构的原则与方法

一个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其内在的历史生成和逻辑展开相统一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思想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围绕这一基本原则,相应的建构方法包括中心问题法、逻辑演绎法、辐射渗透法、实践验证法、价值求索法和创新共生法。前三者属于理论建构方法,后三者属于实践建构方法。

1.思想体系的建构原则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建构原则,反映了一个思想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实践萌发、丰富发展、理论超越,到指导实践、价值升华和完善创新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开放的,一方面,一个思想体系必须不断从前人的理论贡献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任何思想体系都不是理论的终结,而是人们用以、研究和解决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主要矛盾的方,是由相互联系的立场、观点、方法组成的系统。这是我们在建构思想体系中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

思想体系是在全面总结我们党80年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的实践基础上,站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对党执政规律、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把握,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完成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的行动纲领。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丰富、完善都与我们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进程紧密结合,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2.思想体系的建构方法

思想体系的建构可以从学理和实践上来看。

从学理角度,思想体系有着特定的研究对象,就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到21世纪这一新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如何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朝着人类主义的理想不断前进。它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为出发点,把党执政规律、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历史唯物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只有符合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建设规律对人们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能动要求。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走道路必须充分发挥人们在建设实践中的能动性,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代表最广大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党执政规律的本质要求。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团结和带领中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中国最广大利益的忠实代表。

代表最广大的根本利益不仅是思想鲜明的阶级立场和价值归宿,而且是解决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所在和把握“三大规律”的结合点。围绕这一价值核心,思想进行了辐射渗透式的逻辑展开,从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加以多层次的理论阐述,形成了一系列生动、具体、富有时代气息的理论论断,如“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讲学习、讲、讲正气”,“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四个统一”,“五种精神”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的根本利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解决这一基本矛盾根本所在。不断满足和实现广大的根本利益需要,是巩固党执政、加快建设、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统一的要求。

从实践角度,思想体系对我们当前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反腐倡廉、开拓创新的建设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从中国入世到国有企业改制,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到“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从党员干部“三讲”教育到农村学教活动,思想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日益被证明为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我国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建设实践中,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持续增长使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提高,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高为群众提供了更为优越的全面发展条件,党的作风建设的全面推进进一步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联系,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牢固。这都使得广大的根本利益不断得以实现,体现了思想的价值追求。

思想不是封闭的理论模块,而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随着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思想唯物辩证的精神本质和为谋利益的价值追求不会变,但方式和内容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加紧经济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是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审视国内外形势做出的战略判断。虽然我们在这三个方面已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进入21世纪后,做好这三件大事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党要团结和带领全国实现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实践思想,勇于开拓,大胆创新,不断增强我们的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思想的理论源泉和实践源泉

1.历史唯物论是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原理,揭示了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科学性。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表明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相互制约、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生产力作为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是主导的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技术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是当今生产力发展中的“第一生产力”,已成为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中国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建立起适应于先进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社会观念结构对经济结构以及结构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揭示了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科学性。社会观念结构是以为主要内容,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和制度相关联的。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文化具有调控并保持社会制度正常运转的功能,同时文化具有知识传承和教化功能,并能建构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中国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按照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作用的规律,通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建设,“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发挥先进的社会观念结构对经济结构和结构积极促进作用。

第三,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揭示了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的根本利益的科学性。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唯物史观2024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始终坚持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2.思想是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思想与思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思想是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们相对于主义来说,是同一思想体系的不同发展阶段。

以为核心的党集体实现了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思想。在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新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改造的成功。以邓小的党集体继续坚持这一根本原则,实现了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以为核心的党集体,高举理论伟大旗帜,继续坚持将一般的科学真理与具体适用条件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继承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重要思想。在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正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实现新的历史跨越,向着我国第三步战略发展目标迈进。

因此,从理论渊源的关系上考察,思想来源于主义、思想和理论。但由于思想的内容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作了新的总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是毛泽

论“xx”的历史地位_社会学论文 第十篇

【 作 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理论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重要思想是对新时期、新阶段怎样加深认识什么是、怎样建设,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的理论回应,是中国化的主义的最新成果。

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事业新局面的指路明灯。

重要思想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党是一个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充满自信、头脑清醒、镇定自若的党。

【摘 要 题】

【 正 文】

党的把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与主义、思想和理论一起,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成果,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主义、思想和理论,反映了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剧烈。我国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进入新世纪,带领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伟大任务,又历史地摆在我们党的面前。在这种情况下,党如何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主义?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进一步解决好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句话,在新时期、新阶段应该怎样加深认识什么是、怎样建设,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同志重要思想,正是对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的理论回应:中国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的根本利益。这是总结我们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的基本经验,并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和国际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所得出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所得出的必然结论,是中国化的主义的最新成果。

从、恩格斯到、,都非常重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无产阶级在夺取以后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同志依据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果断地将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制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一切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志高举马列主义、思想、理论的伟大旗帜,紧紧抓住经济建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这个中心不放松,并始终把经济建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我们党的根本任务。他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缜密观察、科学中国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的先进性问题,不仅把发展先进生产力视为我们党的根本任务,而且进一步把是否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衡量党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准之一。这一思想是对主义执政党先进性理论的伟大创新,是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理论升华。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正是基于这一原理,从主义创始人到和,一贯重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在工人阶级政党进行革命的过程中,还是在执政兴国的过程中,先进文化都是党始终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牢牢把握主动权的关键之一。但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如何处理文化建设本身的问题,文化建设在执政党的诸多任务中处于何种地位,它与党的性质、特别是执政党的性质有没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同志对此作出了科学的回答。他认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党作为执政党的又一个本质规定。也就是说,发展先进文化不仅是中国党的历史任务,而且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思想同样是同志对主义执政党先进性理论的伟大创新,是对主义理论的又一新的重大的贡献。

、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也强调:对于党来说,对于领导一个大国向过渡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来说,最大最严重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和都反复阐明,中国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服务。这些思想尽管已为我们所熟知,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的根本利益,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仍然是严峻的考验。例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何巩固和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就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再如,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越深入,越要触及一些人的切身利益。在建设中国特色的进程中,全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进行调节。但如何把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更好地统一起来,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真正做到代表最广大的根本利益,同样也是新的重大课题。同志把“代表中国最广大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并把它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统一起来,共同作为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规定,从而对党的性质作出了符合当今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新概括。这是对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党的修改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的领导核心。这样表述党的性质,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要求,突出反映了我们党在自身先进性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的行动指南

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事业新局面的指路明灯。始终做到,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担负着领导建设中国特色伟大事业的重任,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因此,落实要求就必须把党的建设和执政兴国结合起来,把党的建设与完善和发展制度结合起来。

我们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符合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相信和依靠广大群众;必须集中全国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只有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制度的优势性,落实到发展生产力上来,落实到提高生活水平上来,才能从根本上代表的利益,把握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中国特色的本质。只有先进生产力发展了,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也只有在这种发展中,制度才能得到逐步完善和发展。重要思想,既指明了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目的和动力,又提供了衡量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标准,是推进我国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指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空前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为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还必须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应当明确,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两者统一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通过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逐步消除由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的羁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要完善和发展制度,就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特色文化,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需要高度的精神文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生产力就发展不了,即使一时发展了,也难以持久。按照要求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就要坚持主义、思想和理论在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既要主动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道德体系。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繁荣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必须同时发展,建设文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本身就包括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党的领导是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当家作主是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