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指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的一系列应急措施和预案。这些预案包括应急响应、应急救援、应急物资保障、应急信息发布等方面。
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开展现场救援和抢险工作。同时,还需要及时发布应急信息,告知公众有关情况和应对措施,引导公众避险和自救。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小编准备了几篇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制,提高实验室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确保在事故发生时为应急处置指挥部门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有序的实施救援,尽快控制事态发展,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实验室员工及附近居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结合实验室的实际工作情况,特制订此预案。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4)《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 101号)
(5)《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发[2014] 129号)
(6)《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
(7)《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 4号)
(8)《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办[2014] 34号))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实验室产生的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及化学腐蚀、毒气泄漏、燃烧爆炸、电气故障等原因引起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与实施。
1.4工作原则
实验室在建立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系统及其响应程序时,本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协同作战、科学管理、平战结合、责任明确”的原则。
2应急预案体系
本环保应急预案包括组织指挥机制、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监测、应对流程和措施、应急终止、事后恢复、保障措施、预案管理等预案之间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完善。本实验室与市环保局、区安监局、市消防大队等这些外部单位介入实验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时,各应急组织成员将无条件听从调配,并按照要求和能力配置应急救援人员、队伍、装备、物资等,提供应急所需的用品,与外部相关部门共享区域应急资源,提高共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3组织指挥机制
3.1组织机构
为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有关文件精神,实验室特成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小组(简称“应急救援小组”),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组织机构图如下:
应急救援小组→总经理→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质量部
3.2应急预案的组织及职责
3.2.1应急救援工作小组
组长(总指挥): xxx 副组长(副总指挥): xxx
成员:实验室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实验室主管
3.2.2应急救援工作小组职责
3.2.2.1组长职责
3.2. 2.1.1负责组织应急救援预案的实施工作;
3.2. 2.1.2组织指挥全实验室的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救援行动;
3.2. 2.1.3在启动应急预案时,负责向上级报告和接受指令。
3.2. 2.2副组长职责
3.2. 2.2.1协助组长工作,是组长处理事故的第一助手;
3.2.2.2.2负责应急救援现场指挥、调度各救援小组参加应急救援行动,根据事故灾难情况和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上级应急救援;
3.2.2.2.3进行事故的现场评估,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直接沟通,确立抢险救援方案,协助地方医疗救护工作。
3.2.2.3成员职责
3.2.2.3.1听从组织指挥,负责各自的区域,进行应急救援行动;
3.2.2.3.2按照副组长命令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协助副组长进行抢救、撤人和灾害处理;
3.2.2.3.3负责按项目指挥要求有序撤到安全地点,清点人数,及时向组长汇报,并随时接受组长命令,完成有关抢救和灾害处理任务;
3.2.2.3.4调用项目应急救援基础资料与信息;
3.2.2.3.5现场事故扩大或专业领域救援力量、资源不足时,协调相关救援力量及设备增援。
3.3应急响应机制
按照突发环境事件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事件(Ⅳ级)四级。Ⅰ级、Ⅱ级应急响应在本市启动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组织实施,Ⅲ级应急响应由本市组织实施;Ⅳ级应急响应由本县组织实施。各级在超出本级应急监测能力时,应及时请求上一级的支援。
应急响应程序一般为:接受应急监测任务→迅速启动应急监测响应预案→安排应急监测车辆等→了解现场情况,确定应急监测方法,准备监测器材、试剂和防护用品,同时做好实验室分析的准备→实施现场监测,快速报告结果→进行初步综合分析,编写监测报告,提出跟踪监测和污染控制建议→实施跟踪监测,报告结果→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编写总结报告上报。
3.3.1事故接报
实验室接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急监测任务后,应记录任务要求、联系人、联系电话等情况,立即向应急监测小组组长报告。
3.3.2应急启动
应急监测小组组长接到环境事件报告、应急救援报告后应会同有关人员判别事件类型,向区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提出事件类型建议。在接到区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监测任务后,启动应急响应,进入应急状态。
3.3.3应急响应
实验室启动应急响应后,应急监测领导小组及各相关应急监测组人员在上班时间应于10分钟内到岗、休息时间应于30分钟内到岗。
3.3.4Ⅰ级、Ⅱ级响应
各应急组均启动,全部人员参与响应,按职责分工完成各自任务。及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报告有关情况,并根据其指示做好有关工作。
3.3.5Ⅲ级响应
各应急组均启动,部分人员参与响应,全部人员待命,按职责分工完成各自任务。及时向市局报告有关情况,并根据其指示做好有关工作。
3.3.6Ⅳ级响应
应急监测领导组启动,组长担任指挥。副组长和成员待命,随时准备应急救援,及时向县局报告有关情况,并根据其指示做好有关工作。
3.3.7应急响应的升级与降级
突发环境事件升级或降级时,应急响应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指令执行。
3.3.8特殊响应
当发生特殊环境污染事件,无法判断响应级别时,应及时跟踪有关情况,及时向县局汇报,并按照实际需要及时启动相应级别响应。
4监测预警
建立和完善对污染源的监控。进行专业性的分析,从技术、装备、管理、程序等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发生。对污染源进行日常监测时,发现实验室异常排污,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时,必须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告总经理。
根据各室对安全生产事故的预报和预测结果,项目应急救援小组对安全生产事故采取以下措施:
1)下达预警指令。
2)及时发布和传递预警信息,加强各类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提出相关整改要求。
3)根据事态发展的资料,采取防范控制措施,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加强各类与环境事件相关信息(如暴雨、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实验安全、相邻区域环境事件等人为事故)的收集研究,做好应对准备。
5信息报告
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发现事故的第一人应立即报告各室负责人,各室负责人应立即通知副总,副总指挥接到事故报告后,迅速通知应急救援指挥成员、相关部门负责人。
副总指挥接到事故报告后,应于10分钟内向公司报告,20分钟内向外部相关部门进行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以电话或其他形式向外部相关部门报告。需紧急救援时,同时向当地公安、消防、卫生部门书报。当有新的情况发生时,应随时将事故详情进行补报或续报。
在发生事故后5-15日以书面方式报告,事故报告处理完毕后应及时书面报告处理结果,事故报告应当包括: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类别、人员伤亡情况、预估的直接经济损失;
2)事故的经过,紧急抢险救援情况,事故原因的初步分析;
3)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事故抢救与处理的有关事宜;
6应急监测
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时,将对周围的水质量和敏感点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保证应急处理措施得当、有效,必须对事件后果进行及时监测。接到突发环境事件报警后,应问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大概清楚污染物种类、性质、数量、污染范围、影响程度及事发地周边情况等,迅速通知监测人员其进行应急监测,监测人员赶到事件现场后,迅速调出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分析并开展监测工作,尽快确定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与范围、污染危害,出具现场监测数据。化验、综合分析人员同步上岗,作好准备。
实验室污水处理配置实验室综合废水集中处理装置通过酸碱中和将废水集中处理排入地下,每年也会委托第三方监测机构定期进行监测。废气设有喷淋塔和活性炭吸附装置,公司自己具有监测污染因子的能力,当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公司监测人员可第一时间采集污染项目进行监测。其他无法监测分析的项目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委托市环保局对排污口下游地区进行特征污染物及质量监测。应急指挥部和环境应急专家组根据监测结果对污染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对污染扩散范围进行预测,并将应急监测结果及时上报应急指挥中心,对事件危害情况进行应急评估,为指挥中心做出撤离、疏散范围、控制范围决策做出判断。
污染事件涉及到厂界或跨区域,实验室内部无法满足监测需求时,请求市环保局技术支援。并由市环保局负责组织协调、组织实施应急监测。实验室内部监测配合人员2人,负责配合监测人员的工作。
7应对流程和措施
7.1水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实验室发生水环境突发事件主要有:废水超标排放、危化品泄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环境突发事件以及地下水环境事件。
(1)现场人员发现“水环境突发事件”时应及时汇报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迅速将消息传达到应急指挥部,通知相关部门做好应急准备,并要求相关人员通讯要保持畅通,便于联络。
(2)立即关闭废水总排放口,并采取关闭废水处理装置,将废水收集到储存罐等措施,减少污染物外排数量和速度,防止污染物进入外环境,减少污染事件影响区域和范围。
(3)如事件污水有发生超出实验室控制范围内的趋势,应及时报告市环保局,请求支援,防止造成大范围污染事件。
7.2重大疫情的应急处置
7.2.1有可疑疫情、疫病发生时,立即上报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实验室应急救援工作小组立即核实并进一步汇总相关信息,上报市应急指挥部并召开相关部门紧急会议。
7.2.2防控领导小组根据疫情状况,采取如下措施:暂停人员进入、暂停新实验的开展、调取视频监控、查看人员进出登记、了解最近一个月哪些动物有异常及是否涉及人员感染。
7.2.3积极配合市管理办公室安排的专家组和应急分队,完成隔离、调查、采样、消毒等措施。严重时涉及动物扑杀、无害化处理、设施整体消毒及人员体检。
7.2.4对疫情的处理要有详细记录,实验室开会分析原因及不足,并完善应急预案。
7.3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及物资保障
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及物资保障统一应急指挥部协调,突发环境事件时主要采取下列行动
(1)结合实际启动并实施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2)启动本实验室的应急指挥小组;
(3)协调组织应急救援力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4)需要其他应急救援力量支援时,向有关部门请求。现场配备的应急救援器材,主要有防毒面具、各种应急药品、应急排污泵等。
7.4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
7.4.1切断污染源
危险源发生泄漏时,应启动紧急停止检测程序,采取控险、排险、堵漏、输转的基本方法尽快切断泄漏源。
(1)控险包括严控明火、关闭断源、启用消防设施、对泄漏物进行覆盖、收容、稀释等。
(2)关闭前置阀门、切断污染源等方式。
(3)输转
转移较危险的罐、桶,对已漏物料进行收集、中和等措施,将泄漏罐体内的危险物转移到安全罐体。
7.4.2危险区、安全区的设置
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件的影响范围、泄漏物的特性及当时风向和实验室内地面环境设定危险区、安全区。事件发生时,危险区即禁区或热区,是由专门受过培训的抢救人员的作业区;缓冲区即暖区或除污区,救援人员在此区域佩戴防护服随时准备救援;安全区即冷区或支援区,通讯联络人员在此区域联系救援队伍或外部支援。此外,现场指挥部应设在事件安全区的上风处。
7.4.3控制事件扩大的措施
如泄漏的试剂或受污染的废水未能控制在实验室内,有进入下游的趋势,应立即通知下游的居民和市环保局、市人民政府,请求启动区域应急预案,防止污染事件的进一步扩大。
7.4.4事件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1)当事件有扩大趋势时,根据事件扩大后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及气候条件,提出相关人员撤离事件现场及请求相关部门、单位援助的建议;
(2)当事件有扩大趋势时,评估事件扩大后的影响范围由总指挥人员向政府机关提出附近群众疏散的建议;
(3)根据事件扩大后的情况采取相应抢救、救援及控制措施。
7.4.5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和控制
收集的危险废物委托相应资质的单位处置。
7.5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
7.5.1救援人员防护、监护措施救援人员实施抢险时,一定要站在上风头,服从总指挥的统一指挥。到现场抢险时不能一人到现场,要两人以上方可进入现场;进入现场前首先要检查防护用品有效性,然后要戴好防护用品方可进入现场;进入后,要随时保持与现场指挥保持联系,以便及时实施救援。
7.5.2现场急救初步措施
现场救治应根据受害人的具体情况,污染物资的化学性质,采取针对性的安全救治措施,超出现场救治能力时,必须尽快联系就近医院救治。
现场救治人员要求掌握常用的急救措施,并灵活运用。
1、急救原则:先救命,后疗伤;
2、急救步骤:止血、包扎、固定、救运。根据现场受伤人员情况,现场急救可采取的急救初步措施有一下几类:
(1)初步检查病人神志、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并随时观察其变化,5分钟观察一次;
(2)保持病人的正确体位,切勿随便推动、搬运病人,以免加重病情;昏迷发生呕吐病人头侧向一边;脑外伤、昏迷病人不要抱着头乱晃;高空坠落伤者,不要随便搬头抱脚移动;哮喘发作或发生呼吸困难,病人取半卧位。
(3)保持病人呼吸通畅,已昏迷的病人,应将呕吐物、分泌物掏取出来或头偏向一侧顺位引流出来。
(4)病人发生呼吸道异物阻塞,运用腹部冲击法等急救手法,使异物排出。
腹部冲击法:适用于清醒的成人和儿童。抢救者站于病人身后,双手穿过其腰部,一手握拳,拇指侧朝向病人腹部,置于脐与剑突连线的中点。另一手抓住握拳手,使用快速向上的力量冲击病人腹部。应反复冲击直至异物排出或病人转为昏迷每一次冲击应单独、有力地进行,以促使异物排出。注意应置于腹部正中位置进行冲击,勿偏左或偏右,避免放于剑突或肋弓上。
(5)心跳呼吸停止,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术,即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压。如患者是因危险化学品中毒,则不可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可采用仰卧压胸式人工呼吸法。
口对口人工呼吸:①病人取仰卧位,即胸腹朝天;②首先清理患者呼吸道,保持呼吸道清洁;③使患者头部尽量后仰,以保持呼吸道畅通;④救护人站在其头部的一侧,自己深吸一口气,对着伤病人的口(两嘴要对紧不要漏气)将气吹入,造成吸气.为使空气不从鼻孔漏出,此时可用一手将其鼻孔捏住,然后救护人嘴离开,将捏住的鼻孔放开,并用一手压其胸部,以帮助呼气.这样反复进行,每分钟进行14--16次。
仰卧压胸式人工呼吸法:①病人取仰卧位,背部可稍加垫,使胸部凸起;②救护人屈膝跪地于病人大腿两旁,把双手分别放于乳房下面(相当于第六七对肋骨处),大拇指向内,靠近胸骨下端,其余四指向外,放于胸廓肋骨之上;③救护人俯身向前,慢慢用力向下压缩,用力的方向是向下、稍向前推压,当救护人的肩膀与病人肩膀将成一直线时,不再用力,在这个向下、向前推压的过程中,即将肺内的空气压出,形成呼气,然后慢慢放松回身,使外界空气进入肺内,形成吸气;④反复有节律地进行,每分钟14--16次。
7.6配合有关部门应急响应
(1)当实验室启动Ⅰ级应急响应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启动环境应急预案,派遣工作小组到达现场参与救援指挥,实验室应急指挥权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实验室应急小组成员应服从指挥,全力配合应急行动,应急物资也交由指挥部统一指挥调配。
(2)当实验室所在地区相邻单位发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介入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过程时,实验室应服从事件现场指挥部指挥启动本实验室应急响应,根据不同事件启动不同等级应急响应。本实验室派遣抢险救援小队参与突发事件救援,服从事件现场指挥部调配,全力配合应急行动。
8应急终止
8.1应急终止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经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续发可能;
(4)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经无继续的必要;
(5)采取一切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再次免受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起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8.2应急终止程序
当突发事件得到控制后,灾害性冲击已消除,不可能发生次生事件,社会负面影响消减,进入恢复阶段时,进入应急终止程序。
(1)环境应急小组确认终止时机,或事件责任单位提出,遵循“谁启动、谁结束”原则,经环境应急领导小组批准,由现场抢险队向实验室应急总指挥宣布终止抢险;
(2)实验室应急总指挥宣布应急结束,环境应急领导小组向环境应急小组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3)通知周边环境相关单位及人员事件危险已解除;
(4)应急状态终止后,应根据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
(5)配合相关主管部门对环境污染事件中长期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提出补偿和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建议。
9事后恢复
应急终止后对现场污染物进行后续处理,对应急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恢复企业设备(施)的正常运转,进行撤点、撤离和交接程序,逐步恢复公司的正常实验秩序。
(1)进行污染物的跟踪监测,直至环境恢复正常或达标;
(2)污染物处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必要时请环保部门进行处理;
(3)配合有关部门对环境污染事件中长期影响进行评估,提出补偿和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建议。
(4)应建立工伤保险机制,及时社会保险局取得联系。为应急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10保障措施
10.1人力资源保障
实验室建立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救援队伍,培训一支常备不懈,熟悉环境应急知识,充分掌握各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处置措施的预备应急力量;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迅速参与并完成抢救、排险、消毒、监测等现场处置工作。
10.2资金保障
实验室应急专项经费主要来源于安全费用,主要用于应急器材维护及购置、应急培训,应急演练,事件发生后的救护、监测、洗消等处理费用。财务要每月计划安全费用,设立专用账户,专款专用,保证应急状态时应急经费及时到位。
10.3物资保障
常备活性炭、沙子、灭火器、应急排污泵等应急物资,派专人管理。
10.4医疗卫生保障
本实验室与市距离较近,可得到及时医疗救援,实验室常备有绷带、纱布、急救药箱、防毒面具等常用医疗急救药品、器材,并由实验室专人专管。
10.5交通运输保障
实验室具有较完善的交通运输车辆与人员,应急状况下均可参与救援。
10.6通信与信息保障
应急工作相关联的单位:市环保局、市安监局、市消防队及其他相邻企业。
11预案管理
在实验室的试剂间设有视频监控系统,实行24小时监控;实验室设有废气处理装置。建立了完善的应急保障体系,使实验室始终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并实现持续改进,总体而言,本实验室具有应付一般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能力。
在本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对各级环境应急机构的设置情况、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建立和执行情况、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与考核情况、应急设备和经费管理与适用情况等,在环境应急能力评价体系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机制。
11.1应急预案演练
(1)演练准备:每次演练都应根据假想的事件制定出周密的演练方案,落实演练所需的各种物资、器材及车辆、防护器材的准备,报同级演练应急抢救指挥长审批后执行,同时上报实验室备案。
(2)演练范围和频次:实验室计划每年5月份进行一次现场应急处置演练。
(3)演练组织:综合演练由行政部组织实施,实验室领导和中层应积极参加;专项演练由实验室组织实施。
(4)应急演练的评价、总结与追踪:每次演练结束后相应应急指挥部的负责人要对预案演练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提交演练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内容、要求和措施,以便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持续改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①演练方案制定的合理性;
②应急预案以及应急响应程序内容是否完善,是否与演练结果有冲突之处,是否有需要修订之处;
③应急预案相关参加人员素质是否能满足应急响应的要求,是否需要进一步培训;
④应急响应资源能否满足,如通讯器材、报警设施、消防器具等是否需要添置或更新。
11.2宣教培训
(1)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由组长组织学习,专项应急预案由部门车间组织学习,实验室预案由安委会组织学习,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综合讨论等方式。
(2)应急抢险人员应明确各自在应急行动中的任务和行动措施;熟知实验室危险品的特性及一般处理方案;熟知安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和维护。
(3)使有关人员及时知道应急抢救救援预案和实施程序修正和变动情况;
(4)使员工熟知实验室危险目标位置,熟知紧急事件的报警方法和报警程序;懂得在紧急情况发生后,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采取有效的逃生方法;
(5)预案涉及到外单位和居民,由办公室做好宣传教育和告知等工作。可使外部人员知道危险化学品的特性,急救的方式,疏散逃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