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策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旅游策划范文第1篇
根据现代乡村旅游从观光型向体验型发展的大趋势,立足市场,充分发挥乡土民俗文化特色、生态与产业资源潜力,将观光为基础,体验休闲为目的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作为发展的主导方向,围绕体验经济自主创新,农家乐传统模式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民就业增收,乡村综合治理和社会和谐发展,做精做好贵妃园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品,构建特色乡村旅游社区和产业新村,探索余家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发展模式。
二、文化理念
贵妃文化不仅是经典的历史文化,同时还具有国际性色彩,其影响之大,历来备受世人关注。贵妃文化在省内至今尚无主题化的旅游景点,以贵妃文化包装乡村旅游具有开创性和独特性。贵妃园以当地流播久远的杨贵妃历史传说(相传马嵬坡之变,杨玉环未死,潜行罗江县境内宝峰寺隐居)为人文资源和切入点,结合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罗江观光避暑胜地,白马关后花园)和产业资源(以贵妃枣为代表的名特优林果业,当地名枣相传系贵妃携食重现闭月羞花容貌之枣繁衍而来),融创具有人文旅游风情和体验经济特色的贵妃文化(美女文化、历史传奇)、休闲农家乐、庄园经济,将其与景点营造和项目开发有机结合,以唐风标志性形象,贵妃祠墓,诗碑画廊,传说遗迹为人文标志,以发展特色林果和生态养殖为产业依托,以唐风水生活度假会馆、民居农家乐庭院、林果庄园为经营构架,三位一体,互动推进,合力营造具有唐风古韵的特色乡村旅游社区和庄园经济为导向的产业新村。
三、开发思路
(一)以人文主题化的乡村旅游开发为突破口,围绕这一支点统筹整合当地生态、产业和市场资源,发挥优势潜力。一三产业整体推进,在加速打造白马关后花园示范基地的同时,大力发展庄园经济,构建特色种养业规模化经营的新体制新模式。
(二)着力抓好特色农业——生态环境——人文主题——乡村旅游——体验经济——示范农户——庄园业主——招商引资——经营造势——市场开拓——和谐发展的系列结合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与白马关珠连璧合互为表里的旅游景区整体发展格局。
(三)开发按照先质后量的原则,紧紧围绕发展目标(贵妃园主题形象景观群氛围营造和基础配套建设)集中投入,示范农户(10-15户)集中转型升级换代,核心经营项目(水生活度假会馆,兴庆食坊贵妃宴)重点招商,庄园业主按规划要求产业复合发展。
(四)高度重视当地水资源匮乏是制约开发的瓶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同步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彻底解决长期困扰民生和产业发展的难题。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既是造福一方百姓的善举,又为加快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有力的基础配套支撑。
(五)鉴于园区复杂的山地特点,开发要注重道路塘堰的改造建设,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为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提供保障,促进当地资源潜力的有效发挥。
(六)开发要与“三建五改”(建房、建园、建池,改水、改厕、改圈、改路)的人居环境改造有机结合,有序集约集中,组团化发展,推进村容村貌建设和现代生活方式。
(七)发动群众,广泛发掘乡土化的贵妃文化遗产,有机融入乡村旅游的经营活动之中。
(八)推进政府引导(重在发展导向和提供公共产品),集体组织(统筹资源,协调利益格局,集中组织力量推进),农户主体(自主投入、建设经营),庄园业主配合(复合转型同步发展),市场参与(多渠道引进市场开发力量和市场营销体制)的开发组织架构和政策扶持,自主投入、融资投入、合作投入、招商投入等多元化开发的投入模式。
四、总体布局
根据环境资源和发展目标,贵妃园主要以余家庵村
一、四组为核心,包括余家庵村二组和白马关镇新村与贵妃园联系较为紧密的区域作为集中发展区,按照交通走廊形象区、农户休闲农家乐庭园区、招商开发区、庄园经济发展区四大板块进行总体布局,在集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环线格局。
(一)交通走廊形象区:贵妃园标志形象景观群带,以大霍山前山三叉路口进入贵妃园至宝峰寺入口牌楼一线为中心区域,集中在三叉路口、一组入口、四组入口组团布置主题鲜明具有连续性标志性的形象景观造型。该区沿道路两侧散居农户结合走廊形象景观整体打造,发展休闲农家乐庭院。
(二)农户休闲农家乐庭院区:米园、绮霞沟、香树湾
出于对交通、地形、景观、农户聚落和市场功能的综合考虑,将前山三叉路口至四组沿线农户民居按照乡村旅游的发展归併为带状分布的三个组团。米园:白马关镇米氏农家乐等相关农户构成小型聚落(3户)。绮霞沟:四组入口道路环线平缓地带农户是贵妃园休闲农家乐庭院发展的主要区域(5-8户)。香树湾:四组入口侧与招商开发区配套联动,形成小规模的农家乐聚落(3-4户),开发集中打造,逐步推进发展组团的规模。
(三)招商开发区:绣岭
四组入口山梁平台区域是贵妃园最佳的观景胜地,其闲置土地和周边成片枣林等资源可利用价值较高。围绕杨贵妃纪念性景观、贵妃澡水生活度假会馆、兴庆食坊等复合主题集中开发,打造园区观景祭拜中心和休闲娱乐中心,形成核心经营功能。该项目设计旨在营造特色,提升品质,激活市场,带动发展。
(四)庄园经济开发区:红枣坡、美人谷生态庄园
一、四两组入口纵深坡谷地(前部为红枣坡,后部为美人谷)现已初步形成外来业主成片租赁发展特色林果业的产业格局,部分业主在此基础上开始投建庄园型体验型的度假村,发挥资源潜力拓展市场。由于这种业主庄园经济效益较明显,进一步扩张将是发展趋势。贵妃园的开发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整体规划,制度创新,加速推进其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型。主要发展思路:引导现有业主在发展特色种养业的基础上,围绕贵妃园开发主题,以特色经营为路线,向乡村旅游转型复合发展,打通一三产业,延长农民收益链,拓宽就业空间。同时统筹资源,集约利用,土地合理流转,引入公司化、企业化的投资经营主体,转变粗放型低效益循环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拓展庄园经济开发区,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合力打造新庄园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
五、景观设计
贵妃园景观设计以贵妃文化唐风古韵为核心理念,以乡村旅游开发为导向,以多元组团和整体构架相结合,营造人文主题化的特色旅游社区氛围和产业园区风貌。
(一)交通走廊形象区
系列主题景观造型:
1、在大霍山前山三叉路口台地布置唐风石塔,以贵妃园为标志符号,地面石材铺地,方形围合石栏杆,柏树群陪衬,两翼配置石木结构造型的园区指南标示牌,作为前山入口的标志性形象,导引白马、万佛两处过境游客。
2、在一组入口处布置照壁窗花结合的主题景观,材料组合:青砖、青瓦、石材、木窗花,以绮霞沟为标志符号,其风格与一组休闲农家乐庭院集群统一。
3、在四组入口处布置唐风石木牌楼作为主题形象,楼身刻绘侍女图、出行图等。以绣岭为标志符号,配置园区指南标示牌。风格与该区布置的贵妃祠墓、贵妃澡水生活度假会馆、兴庆食坊贵妃宴相吻合。
4、对四组入口处公路桥栏加以简约装饰,突出唐风古韵。走廊道路两侧进行环境整治,增加景观树、景观花卉等。
(二)农户休闲农家乐庭院区
1、民居外部改造:以唐与明清结合的四川居民建筑为特色,突出具有唐建穿榫结构和屋顶造型元素,艺术雕饰符号以贵妃文化为主题,如壁绘、灯笼、楹联匾额、贵妃供奉形象等。
2、室内改造:按照城乡一体化和体验型农家乐经营特点,对室内环境进行综合改造。在重点突出单一居住功能向居住经营一体化转型的同时,为形成乡村旅游消夏避暑的停宿功能预留空间。
3、户外经营环境营造:扩展庭院,布置多层次的观景休闲坪地和停车空间(贵妃园以分散停车为主),挡土墙以石材为主,卵石铺地,庭院门楼,花架凉棚,石砌护栏,种植景观树景观花卉,形成经营功能。
(三)招商开发区
1、在绣岭入口左侧前沿高台地布置小型化的贵妃祠墓,前祠后墓,与观景楼台结合,南北朝向。祠前布置开敞式庭院,布置华表(贤君盛世)、翼鸟朱雀(瑞兽祥禽)、石马石人(乘骑侍卫)。祠内塑杨贵妃像,祠壁长恨歌琵琶行诗画图,杨贵妃宝峰寺隐居传说记文,祠中廊柱吊挂楹联匾额,祠后建贵妃衣冠冢、石碑、祭台,祠周种植柏杨,成为贵妃园历史寻踪、祭拜与观景中心。
2、绣岭条状台地在保留过境道路的基础上,两侧临坡布置贵妃澡水生活度假会馆(引入当地美人谷贵妃神泉传说)和兴庆食坊(贵妃宴)为经营主题的项目组合。会馆和食坊建筑风格为唐建和日式建筑结合,木石材质为主,贵妃澡以室内和半露天四季温情浴、观景浴、休闲浴为经营特色,休闲娱乐度假避暑一体化。兴庆食坊以贵妃野宴、唐风乡膳、观景酒廊、笙歌品茗为经营特色,并与贵妃民间会所文化融合,打造“拜贵妃祠、洗贵妃澡、赏贵妃园、品御枣茶、吃贵妃宴、住贵妃阁、交贵妃友”的特色度假中心,成为白马关后花园的核心景点和名胜所在。项目开发规模:中型。
(四)庄园经济开发区
按照贵妃园的主题和建筑景观风格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突出园区的个性特色、私家庄园风情、园艺氛围和文化品味,生态养殖发展在设施建设上要注重人文形象和环保意识。
六、营销策略
(一)贵妃园营销以贵妃文化为核心主题,以枣林生态观光、历史人文寻踪、山地特色休闲娱乐度假、农家乐和庄园经济生活体验为重点发展方向。
(二)招商开发区、农户休闲农家乐和生态庄园在业态与经营上采取差别化运作模式,发挥各自特色,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人群进行经营组团,功能互补,避免同质化倾向。
(三)发挥资源优势,借贵妃园集中发展区整体打造之势,加大招商力度,加速核心经营项目和庄园经济开发的突破性推进。
(四)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水、路为主)以政府为主导,推行多方参与共同受益的2024投入模式,加大投入力度,共同营造经营环境。新晨
(五)与市场按轨发展体验经济,引入家庭订购、游客团购生态林果禽畜产品等城乡互动型的体验消费。
(六)围绕贵妃园人文主题和产业特色,配合县镇旅游整体开发(尤其是白马关、万佛寺旅游景区),通过节庆活动联合促销,同时围绕枣林等特色果园文化、贵妃文化、庄园文化、农家乐休闲文化发展自身特色,举办系列化的主题营销活动,如枣子节、贵妃乡祭、人文寻踪、消夏避暑营地等。
(七)与罗江乡村旅游景点联合推出乡村旅游黄金路线品牌景点,共同为罗江旅游造势。
(八)通过网络、媒体、市场多渠道宣传推介贵妃园的乡村旅游形象和贵妃文化,广泛吸引客源,特别是成德绵地区的自驾游游客。
(九)举办贵妃文化为主题的系列中小型文化主题活动,广泛邀请各界名人参访,借名、借智、借力为贵妃园造势。
乡村旅游策划范文第2篇
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 25 个省(区、市)2.26 万个建档立 卡贫困村、230 万贫困户、747 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2016-2024 年减少 1.26 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 400 万贫困人口脱贫; ——2024-2024 年减少 1 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 347 万贫困人口脱贫。
——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使全国 1 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 到 100 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 1 万元以上。
(二)基本原则 中央统筹、地方负责。按照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县(市、区、旗) 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中央各相关部门负责制定配套方案,明确工作部署。
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 统筹负责本辖区内乡村旅游扶贫工作, 整合省内资源予以支持。
各县(市、区、旗)政府要组织实施好扶贫项目,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扶贫资金用到刀 刃上。
部门协作、合力推进。各相关部门根据行动方案要求,结合各自职能,在制定政策、编 制规划、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向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倾斜,形成旅游扶贫开发合力。
因地制宜、创新模式。因地制宜确定各类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类型,选择精准到户到人的 脱贫模式。创新投融资方式和途径,为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各项 旅游建设尽可能利用原有建设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突出农村特 色和田园风貌。
精准施策、提高实效。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精准锁定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档 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切实提高乡村旅游扶贫脱贫工作成效。
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主要任务 (一)科学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
各地要将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脱贫攻坚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交通建设等规划有效 衔接。
推动乡村旅游规划与村镇规划、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林地保护 利用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合并编制。
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分布比较集中的省市,应当编制区域旅游扶贫规划,打造沿山、沿 河、沿路、沿湖、沿海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带(区) ,整村整镇、成带成片、全景全域推进乡 村旅游扶贫开发。 乡村旅游扶贫应充分体现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帮扶途径、 支持措施和收益 安排。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各地要积极整合资源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挖掘当地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等资源,因地 制宜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景区, 引导生活在周边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 对象适度集中居住并依托乡村旅游就业脱贫。
集中精力解决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 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
加快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 加强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建设和危桥改造, 对 不能安全通客车的窄路基路面公路合理进行加宽改造,提高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
推进重点旅游景点景区到干线公路的连接线、 旅游路建设, 改善重点景点景区的交通条 件。加快完善乡村宽带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开展“六小工程”建设, 大力推进有条件的贫困户开展乡村旅游服务, 对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贫困户实施改厨、 改厕、 改房、整理院落为主要内容的“三改一整”工程,提升改善旅游接待条件。
(三)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
各地要突出乡村自然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带动贫困户 参与的乡村旅游产品。
要发展一批以农家乐、 渔家乐、 牧家乐、 休闲农庄、 森林人家等为主题的乡村度假产品, 建成一批依托自然风光、 美丽乡村、 传统民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 策划一批采摘、 垂钓、 农事体验等参与型的旅游娱乐活动,大力开发徒步健身、乡村体育休闲运动,培育发展自驾 车房车营地、 帐篷营地、 乡村民宿等新业态, 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特色文化演艺和节庆活动。
(四)加强旅游宣传营销。
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宣传推介,通过电商平台、节庆推广、 主题活动等一系列载体,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公益宣传。大力推广乡村度假生活理念,开展乡 村旅游进社区、高校、企业单位等宣传,把乡村旅游点变成“单位的疗养院” 、 “学校的实践 基地” 、 “社区的活动中心” 。
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平台推介民宿客栈等乡村旅游特色产品, 引导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挖 掘当地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举办农事节庆游、山水美景游、民俗风景、农家乐厨艺大赛等 系列节庆活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五)加强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训。
各地要创新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 能工巧匠传承人、 乡村旅游创客四类人才和乡村旅游导游、 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 训,依靠人才支持和智力投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高贫困人口旅游服务能力。
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培训种子工程” ,培养一批乡村旅游扶贫培训师,深入基层一线、 面对贫困群众进行技能辅导。
乡村旅游扶贫八大行动 1、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
大力改善乡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启动“六小工程” ,确保每个乡村旅游扶 贫重点村建好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集中2024站、医疗急救站、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旅游 标识标牌。
到 2024 年全国 2.26 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实现 “六小工程” 和 “厕所革命” 全覆盖, 50 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三改一整”工程。
2、旅游规划扶贫公益专项行动。 组织和支持 300 家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开展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 围绕旅游产品建设和 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
每年促成不少于 500 个乡村 旅游扶贫重点村与规划设计单位结对,5 年完成 3000 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编制。
3、乡村旅游后备箱和旅游电商推进专项行动。
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农副土特产品销售, 支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在邻近的重点景区 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交通干道旅客集散点等设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专区。开展旅游 电商万村千店行动, 优先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村利用已有资源建设旅游扶贫电商平台, 组织实 施贫困地区 “一村一店” 、 “旅游淘宝村” 、 “旅游扶贫村+特色馆” 立体扶贫, 依托村民中心、 超市等营业场所建设电商服务站点, 支持各大电商平台开展旅游电商扶贫行动, 为贫困地区 开设扶贫频道,开展在线宣传推广、特产销售、旅游线路营销。
到 2024 年,全国建设 1000 家“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 ,销售产值 8000 亿元, 带动不低于 50 万户贫困户脱贫; 建设 1000 个乡村旅游扶贫电商示范村, 每年实现旅游商品 销售 100 亿元。
4、万企万村帮扶专项行动。
组织动员全国 1 万家旅游企业、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院校等 单位,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帮扶脱贫。采取安置就业、项目开发、输送客源、定点采 购、 指导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旅游, 通过 5 年时间解决 100 万左右 贫困人口的脱贫。
5、百万乡村旅游创客专项行动。
组织和引导百万返乡农民工、 大学毕业生、 专业艺术人才、 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 “创客” 投身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创意研发、产品开发、宣传推广,推动乡村旅游实现转型 提升、创新发展。
到 2024 年,全国培育 1000 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 创业示范乡村。
6、金融支持旅游扶贫专项行动。
加快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库建设,统筹资源支持国开行、农发行等银行创新金融服务,设 计符合旅游扶贫项目特点、与旅游扶贫项目周期相匹配的支持产品。
探索建立乡村旅游投融资主体、担保平台、风险准备金制度及信用评级体系,优先在乡 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授信,为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相关部门给予贷款贴息。
积极探索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扶贫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 根据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增收的情况,为景区、能人、企业(合作社)提供成本低、期 限长的信贷支持。每年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项目不少于 1000 个,资金不少于 3000 亿元。
7、扶贫模式创新推广专项行动。
探索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类型的旅游扶贫新模式,按照 景区扶贫加分政策,鼓励每个 4A、5A 级景区带动周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不少于 3 个,每 个能人带动不少于 5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个合作社带动不少于 20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 过招工、订单采购农产品、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成立互助社等方式帮扶脱贫。
加快扶贫创新模式推广,到 2024 年,全国建设旅游扶贫示范景区 1000 个、企业(合 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基地 1 万家,培育旅游扶贫带头人 5 万个,带动 80 万户贫困户脱 贫。
8、旅游扶贫人才素质提升专项行动。
设立乡村旅游扶贫东部、 西部培训基地, 组建 “全国乡村旅游扶贫专家库” , 动员规划、 管理、营销专业人才到扶贫开发重点县、易地扶贫搬迁小镇、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公益 指导培训。到 2024 年前,各省要以市、县为基础,建立地方培训基地,实现对 2.26 万个乡 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全覆盖,培养旅游扶贫带头人 10 万人。
实施保障 (一)明确任务分工。
建立由旅游、发改、国土资源、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扶贫、国家开 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参加的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机制。
旅游部门建立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重点村的旅游规划引导、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市场监管以及跟踪统计工作。
发展改革部门加强重点村和周边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
交通运输部门指导协调重点村交通体系发展和重点村、重点景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指导重点村开展规划建设, 合理安排乡村旅游扶贫各项用地的规 模、布局和时序。环保部门指导重点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指导重点村人居环境改善、风景名胜区保护和规划建设。
水利部门负责指导乡村河流、湖泊、水利风景区资源保护利用。
农业部门负责重点村的特色农产品开发,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林业部门指导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打造精品景区。
扶贫办负责协调利用扶贫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 支持重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乡村旅 游项目。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旅游扶贫的金融支持。
(二)加强组织协调。
各地将旅游扶贫工作有机融入党委政府扶贫攻坚大局,构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 同参与、多元主体的旅游扶贫体系,统筹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规划对接、用地保障、行政 审批和资金整合使用等问题,打好组合拳,形成政策合力。
(三)强化督查考核。
各地应建立旅游扶贫开发督导考核机制, 把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2024 部门的议事日程,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及时开展旅游扶贫情况动态跟踪监测、督导检查,每 年年底进行考核。
乡村旅游策划范文第3篇
通化县快大茂镇
(2024年7月)
乡村旅游产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能全面提升旅游业内在质量,能带动居民生活品质、生态环境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快大茂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厚、自然资源丰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大力发展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为载体的全域化旅游,能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乡村旅游会给快大茂镇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和生机,是补齐我镇文化旅游发展短板的战略方向。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我们做了以下调查。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一是历史文化资源深厚。快大茂镇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朝鲜族、满族文化相互交融。镇域内共有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岗遗址群和江沿墓群,这两处“国保”单位有着高句丽政权肇兴之地的丰厚历史,是继集安、桓仁后,又一个高句丽历史文化品牌。快大茂镇是“空中坦克”李永泰将军、“东北飞鹰”高志航将军的出生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丰富。
二是生态宜居、区位优势明显。快大茂镇幅员面积257.6平方公里,境内河流丰富,森林覆盖率非常高,植被丰厚,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全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全省的典范,是美丽宜居的小城镇。快大茂镇是县城所在地,是我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通化市区毗邻,与集安市、辽宁省桓仁县、新宾县临近,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三是明确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镇党委、政府确立的“生态文明立镇、文化旅游活镇、新型农业兴镇、商贸集聚强镇”二十四字方针,确立了“一条文化脉络、两个旅游圈、三个文化园区、四个产业板块、五个旅游+”的“12345”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发展“12345”总体规划与县委打造四条精品线路、近郊游乐园规划高度契合。
四是纳入全市旅游发展规划。今年,市委将快大茂镇虎湾线纳入到全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将着重打造,在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下,快大茂镇在“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同发展”的原则下,按照“PPP”的发展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特色精品开发,发展旅游配套产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全面实行开放开发,使我镇的人文休闲游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发展乡村旅游时机成熟。
五是发展基础良好。快大茂镇农业人口共有15937人,外出打工或经商的农民占到一半以上,有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人力资源。通化县城和通化市区有近50万的城市人口,再加上其他周边乡镇和市县区的居民,都是我们三产服务潜在的消费者。
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一是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快大茂镇乡村旅游发展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工作组,分别负责综合协调、宣传企划、项目建设和农业产业四个方面的内容,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召开了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战略部署。多次邀请省、市、县及省外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到虎湾线实地踏查,对乡村旅游工作进行指导、把脉,组织镇村干部和部分产业大户,到休闲农业发展好的地方进行学习考察,推动了快大茂镇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几年来,累计投入4850万元为全镇16个村屯实施农村水泥路、柏油路建设、自来水改造、路灯亮化、边沟一体化、围墙标准化、庭院硬化、道路绿化美化、危房改造、堤防加固、水渠建设等工程。其中,仅虎湾线去年投入1200万元新建柏油路25.1公里。截止目前,镇域内有大型度假村1处,小型度假村4处,村民自建农家乐4处。宾馆、住宿场所72家,餐饮单位892家,旅行社12家。
三是建设景观景点。今年投资500万元建设7处景点景观,其中,投资20万元打造虎马岭村至繁荣村15公里花海路;投资120万元建设虎马岭村虎湾线入口休息驿站;投资80万元升级打造新开村梨花生态广场、新明村“金达莱”景观;投资150万元繁荣村建设鹿鸣园,对“古树群”遗址进行保护,挖掘长白山梅花鹿文化;投资60万元新建土珠子观景平台,投资7万元新建青山村“青花池”等景观;下龙头村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75万元,建设下龙头村龙头山景区及“赑屃”观景平台。“果树村、鲜花屯、瓜菜园”基本呈现。
四是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自2015年开始成功举办了4届全民秧歌汇演,下龙头村秧歌队参加通化市电视台《心桥》栏目,向全市展现我镇的民俗文化,高跷秧歌成为通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命名为长白山龙头高跷大秧歌,正在申报更高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镇中心校举办了千人撕纸艺术表演,创造了撕纸吉尼斯世界纪录;承办了“通化县高句丽肇兴之地”大型诗人采风活动和专家历史文化研讨会;在我们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经咱们政协文史委的努力,整理出版了《龙岗山风》诗集和《高句丽肇兴之地专家研讨文集》,丰富了我镇的文化内涵;将“虎湾线”打造成通化市首条自行车拉力赛道,并成功举行了通化县首届自行车邀请赛;市宣传部组织“通化市文化小分队走进繁荣村”活动,通化市著名的书画家在繁荣村留下墨宝50余件,并确定我镇为全市文学艺术创作基地、文化志愿者创作基地等5项荣誉称号;通化市楹联学会确定我镇为创作基地和活动基地,并为繁荣村部分景点提楹联;通化市冬管中心,将我镇确定为冬季项目训练基地,7月国家越野滑雪队山地障碍追逐项目组的队员,又到虎湾线进行夏季集训;我镇与《吉林日报》通化记者站开展合作,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吉林日报》走转改联系点;去年年底,我镇承接了全省精神文明现场会,向全省展现了我镇几年来的建设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一)地方政府2024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和法规较少。目前,乡镇(村)和农民群众对发展乡村旅游都很有积极性,但省、市、县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没有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要出台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管理办法等。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如发展乡村旅居,鼓励农民开办“农家乐”,“农家乐”如何规范服务,餐饮、客房卫生标准,公安部门在住宿上的管理,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服务和管理不到位或缺位。“农家乐”如果只是简单复制外地的一些形式,收拾一间屋,摆几张桌,吃点农家饭,西屋住一宿那么简单,如没有规范的服务,规范管理和支持政策的实在内容,旅客是不会有认可,“农家乐”的很难健康持续地发展。
??? (二)发展乡村旅游要有系统的规划。国家、省、市、县、乡的乡村旅游规划要呈大树状,下一层级的乡村旅游规划要与上一层级规划一脉相承。克服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
快大茂镇乡村旅游资源虽然丰富,大部分乡村旅游资源基本上是自然资源或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乡村旅游资源较为松散,大部分旅游项目为群众自发建设,开发的层次较低、主题不明显、定位较模糊,市场转化率。快大茂镇急需聘请专业部门,结合上级规划和快大茂发展来制定《快大茂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三)乡村旅游人才缺乏。部分镇、村干部和村民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认识模糊,相关政策知识掌握不够,在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促销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各村缺少开旅游发展带头人、示范户和经营户。旅游从业人员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乡土文化讲解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基本没有培训。
(四)缺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快大茂镇没有上级支持的乡村旅游项目,景观、景点等的打造基本上是使用镇自有资金,很难进行在大规模的景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支持本镇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一定的资金。然而,乡村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入,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招商引资更困难。
四、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一)统筹协调各方,全力发展乡村旅游。
政府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主要职责是服务,协调部门通力合作,理顺乡村旅游管理体制。协调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协调农民和投资者的利益,实现合作共赢。
(二)尽快落实乡村旅游发展的系列政策。根据国家出台的2024乡村旅游方面的政策法规,因地制宜制定我县发展乡村旅游的系列政策,推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有序化、制度化发展,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真正服务于三农。
(三)成立专业乡村旅游规划机构。在大范围内广征旅游规划方面的专业人才成立乡村旅游规划机构,或是委托国内乡乡村旅游规划机构,对我县的乡村旅游进行规划设计,减少规划的行政干预。规划设计单位深入乡村,为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做出一流水准的规划和设计。
(四)?重视专业人才和技能培训。做好对农民的培训,调动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本地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同。组织带头人到外地参观,进行专项培训。对有从事乡村旅游意向的农民进行培训,培训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服务、技术人员。??
(五)完善公共础设施。要加强乡村旅游公共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讯、网络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游客出游提供方便。电线电路要合理布局,保证正常供电照明。乡村旅游要与城乡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城乡环境。
乡村旅游策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荔波。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起步以来,经历了30 多年的发展历程。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尤其是能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而受到各地政府和百姓的普遍欢迎。它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基础上的提高,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深化,是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旅游类型。乡村旅游因其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已经成为推动城乡和谐建设、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3]。
1.荔波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乡村旅游以自然生态、农耕景象、农民生活、农家习俗、民族特色吸引于人。荔波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交通较便利,政府政策良好。近几年来,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荔波旅游以来,我县依托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态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以“品农家菜、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自然生态游、水上娱乐游和文化休闲游。据旅游部门统计,目前全县农家乐有100 多家,床位800 多张,直接从业人员1000 多人,间接从业者1 万余人。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
在荔波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规划意识淡薄,各自为阵,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2 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较差。
乡村卫生观念落后,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都比较差[4];对乡村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保障还不够完善, 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医疗设施。
2.3娱乐模式缺少特色。
大多数都是简单的吃喝形式,比如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牌、钓钓鱼、吃吃饭,项目较为单调,缺乏新意,民族娱乐文化不完善。
2.4 各种管理人才落后。
乡村旅游景点设施基本上都是村民自己建设管理,缺乏专业的策划、管理经营、营销、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人才,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不规范。
2.5 宣传力度滞后。
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上不够,宣传策略缺乏重点突出,宣传手段没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
3.发展对策。
3.1 政府主导,政策支持。
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该要起主导作用,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设施,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需要加强建设。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5]。
3.2 找准发展定位,围绕市场发展需求。
应利用自己的资源打造具有荔波特色的模式,发展一些游客感兴趣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植物园、森林游乐园、渔场、采摘、垂钓、民族特色文化等旅游产品。
3.3 科学合理制定规划。
乡村旅游必须要进行科学规划和精心指导[6]。既要鼓励发展、又要控制总量,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科学性,要全面分析当地的特色、优势和不足,综合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各区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3.4 加强人才的培训。
政府应组织相关管理者到外地学习成功的经验,引进专业的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7]。加强对服务人员的旅游知识服务、本地风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促进农村旅游人才的培养。
3.5 强化宣传推广。
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力度, 建立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合宣传机制。通过制定合作优惠政策,实现与旅行社的联姻,促进旅游景区和企业之间的交流,针对性地拓展客源市场,实现游客结构的合理化。
3.7 建立农户参与机制[8]。
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民,动力在农民。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依靠农民的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是乡村旅游真正发展起来,这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根本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国文。2024乡村旅游发展之思考[j].内蒙古水利,2011(4)179-180[2] 高优仙,刘文静,唐玲娣等。对农家乐的理性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2.
[3] 肖亚波。景区旅游安全问题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3.
[4] 张瑞,杨涟,何磊等。云南省宾川县寺前村农家乐发展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7.
[5] 杜兴翠。茂兰保护区生态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83-18485.
[6] 于艳萍,王西峰,麻应大。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森林旅游活动反思[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16-18.
乡村旅游策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美丽乡村;策划;品牌塑造;红色旅游
中图分类号: F59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2012年,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建设新农村,全面贯彻党的农村各项政策,让中央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村的稳定”。“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是对新时期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江西婺源和浙江安吉是中国美丽乡村规划的典范,两者通过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带动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和生态经济转变,成为以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模式的典范。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人群对乡村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绿色服务与绿色产品需求也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发展乡村旅游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而拥有特色资源的村庄应如何抓住机遇,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将具有文化、生态、农业等特色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建设美丽乡村?如何在规划中将旅游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相结合,如何打造文化与生态相结合的特色景观?这一系列问题,将成为此类村庄规划关注的重点。
本文以便文村美丽乡村规划为例,对具有特色资源的村庄规划实践进行论述和总结,试图回答上述问题,以期为同类村庄规划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2、基于特色资源的乡村旅游规划实践:琼中县便文村美丽乡村规划
2.1、现状资源特色:以红色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多元化资源
便文村位于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西部,毗邻海榆中线及中线高速公路(海口至三亚),交通便利。
便文村具有较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
(1)历史文化方面:便文村是抗日基地和解放战争革命村庄,是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所在地,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是红毛镇与什运乡红色旅游线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2)自然景观环境方面:村庄倚鹦哥岭、村庄梯田风光优美宜人;
(3)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村庄紧邻五指山和鹦哥岭风景区,并且是琼中县打造西南部旅游区的重要节点,具有很大的旅游吸引力;
(4)人文景观方面:便文村为黎族人群集聚区,村中还保留部分黎族风俗习惯。
2.2、目标定位
以红色文化为特色,依托乡村环境和乡域风俗,利用优美的自然梯田风光、历史悠久的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及新建历史陈列馆、展现魅力的黎族风俗风情,努力打造成为以红色旅游文化为主、多元化资源结合的海南国际旅游岛体系中重要的乡村旅游节点,成为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黎族特色的红色生态旅游型美丽乡村。
2.3、村庄发展策略
(1) 品牌塑造:利用多元化资源,打造以红色文化旅游为核心、同时展现民俗风情魅力和乡村生态的乡村旅游品牌
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建设思路,强调村庄品牌塑造,依托现有的红色文化、黎族文化和优美景观资源,通过以红色文化旅游为核心,围绕品牌塑造、旅游特色策划、产业带动、公共空间景观规划、特色节点设计、民俗节庆设计等方式,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品牌,同时展现民俗风情文化、体现乡村生态文明。在村庄景观的设计、营造与风格,项目的选择、命名和内容,标识的设计、色彩、选材等方面,都要突显村庄的“品”。
(2) 旅游特色策划:以红色文化旅游为主线,实施分阶段、分重点的发展思路。
在村庄旅游业的开发过程中,从现代旅游消费特点出发,实施分阶段、分重点的发展思路。近期利用便文村是琼崖纵队司令部所在地,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的背景,以红色文化旅游为主线;重点打造红色文化特色节点;同时利用便文村是以黎族人群集聚为代表的黎族风情村,展现民俗风情魅力;另外,结合村庄梯田风光优美宜人,且紧邻五指山和鹦哥岭风景区,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是琼中县打造的西南部旅游区的重要节点的特点来体现乡村生态。
远期在村庄品牌提升到一定程度后,积极拓展周边的旅游项目,满足旅客在吃、住、游、购的需求同时,更加注重滞留性的消费产品体系——休闲体验、科普教育等旅游产品为主体,以时尚化、生态化、休闲化为特征,全面打造具有现代特色的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产品。
(3) 产业带动: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
在原有农业基础上积极发展特色新型农业,诸如琼中山鸡饲养、种桑养蚕、冬种特色瓜菜等。一方面可以提升村民经济收入,另一方面这些特色农业也可作为旅游产品,同时也可作为生态农业观光节点,满足旅客购物休闲需求,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环境的培育等多重要素的协调发展,使农业发展与旅游开发相互促进。
2.4 旅游特色策划
(1) 旅游空间结构规划:以红色旅游带串联红色旅游区、民俗熠辉园、绿色公共中心
规划依托现有的梯田、山景、红色文化、黎族村庄等资源,构筑“一带三区多点”的空间结构,打造红色旅游带串联红色旅游区、民俗熠辉园、绿色公共中心等三个片区,建设红色旅游空间节点、民族文化展示节点、绿色公共活动节点等。
红色旅游带:结合公共空间的建设,打造一条完整的有黎族特色的红色旅游带,贯穿整个村庄范围。
红色旅游区:是结合现状陈列馆、以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为中心的旅游路线,以实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为主。
熠辉园:为民族文化展示区域,以当地黎族图腾加以提炼,引入设计使民族特色贯穿整个公共中心,民俗文化精髓以及革命历程熠熠生辉。熠辉园连接公共活动区域与红色旅游区,结合廊道、宣传栏等,引导游客进入旅游区。
绿色公共中心:位于村入口处,结合村委会与舞台及广场的建设,打造便文村的公共活动中心。建设绿色湖岸设施,使用绿色建材,以生态优先最小破坏的原则来建设,尊重规律充分结合地形,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彰显区域生态、人文和产业特色。
(2) 旅游线路及公共空间景观规划:以红色旅游带为核心串联多个景观节点,打造丰富的公共空间景观
村庄旅游线路的设计,从村入口处至旅游区经过精心设计打造一条有黎族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通过红色旅游带,串联红色旅游区、民俗熠辉园、绿色公共中心三个片区。红色旅游区布置包括在旧址重建的琼崖纵队司令部、红色历史陈列馆、忆翠廊、眺望台、特色美食广场、古榕树广场等功能。民俗熠辉园布置黎风台、黎舞广场、祈福广场等功能。绿色公共中心布置休闲廊道、风情园、入口广场、蛙鼓鸣响、曲浪汇芳等功能。
(3) 景观节点设计:根据不同特色资源布置形式多样的景观节点
把红色革命、黎族图腾、船型屋、黎锦图案等要素融入各个景观小品,如舞台、广场铺装、路灯、休闲座椅、展示栏、垃圾桶、主题雕塑等。
(4) 民俗节庆设计:红色文化与民俗人文相结合
在重点打造红色文化特色的同时展现民俗文化、体现乡村生态。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是让乡村旅游地在市场上迅速崛起、“一炮打响”的有效手段。依托村庄的特色资源优势,定期举行黎族对歌节、黎锦展示节、风情摄影节等节庆活动,能使村庄在短时间内迅速启动市场,逐步形成更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
3、结束语
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生态、农业等多种特色资源,使各种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引入旅游策划概念。旅游空间结构构筑、旅游路线规划、特色景观节点设计、节庆活动策划等均要围绕打造品牌这个核心理念,同时把乡村旅游与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便文村规划》。
(2)《生态立县背景下山区跨越式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以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 柯福艳 张社梅 徐红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