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活动方案内容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甄选5篇)

2024-07-01 23:24:02活动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会计专业 调研 人才培养

中 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需求一直以来是困扰专业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对会计行业企业、同类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深度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以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例,着眼于不同类型的调研对象,力求更全面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更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调研结果

通过对会计行业企业、同类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深度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得出基本结论如下:

(一)人才培养方向定位。根据调研分析,我校会计专业应主要面向深圳市及周边地区的小微型制造、流通和服务等行业企业,培养从事收银、出纳、会计、仓库管理和会计文员等岗位工作的,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具备岗位工作所需的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技能,兼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财会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途径。根据调研分析,我校会计专业应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机制,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三)课程体系建设。根据调研分析,我校会计专业应构建“理实交替,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如下页表1所示。

(四)教学模式改革。根据调研分析,我校会计专业应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结合产业发展背景下的岗位能力变化,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内容。与企业合作,利用会计教学软件、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实行“理实交替”的教学模式。利用计算机软件、网络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全面推行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内容与方法,使课堂教学达到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效果。

(五)师资条件。根据调研分析,我校会计专业应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教研成果丰硕,理论扎实,年轻、富有创造力,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师资配备上,应符合下页表2要求。

二、对策与建议

(一)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在培养财会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同时,建议针对部分学生毕业升学的需要,在人才培养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中、高职和本科的专业衔接环节中采取“相近对接”的模式。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做好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衔接。

(二)人才培养途径。建议实施“双境培养,理实交替;双基为本,岗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境培养,理实交替:为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建议会计专业努力构建校企通道,在学校、企业两个环境中开展理论与实践的交替学习活动。积极推行“基础学习、职业认知、专业实习、职业体验、深入学习、顶岗学习”六层推进的理实交替培养方式,按照融合渗透、工学多次交替,有效实现学校和企业两个环境培养人才。

双基为本,岗证一体:在人才培养中,建议以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根本,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尤其专业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取,使学生毕业后同时具备岗位职业能力、毕业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成为真正的能力型人才。

(三)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表,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建议我校会计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开发以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技术基本能力、职业技术专长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四个模块组成的专业“课程包”。全面推行“双证”制,把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纳入日常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实践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课程对接岗位,达到“一专多能、一生多证”的目标。

在课程标准编制上,建议以工作岗位、任务的知识、素质、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来设定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上,与企业合作,围绕岗位能力、工作过程导向,完成课程设计方案。除此之外,还需建设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带动其他课程建设,打造品牌课程,为本专业课程建设提供示范引领作用。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高校教学档案建设日趋完善,但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2024尚略感不足。为了提高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水平,应该从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结构、科目课程、教学环节、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环境、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与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学生就业、专业特色等方面加强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2024工作。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专业教学条件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专业实际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判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揭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办学特色,客观反映学校办学资源、条件与利用水平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简而言之,专业剖析着重从“三个符合度”的角度,分析评价专业建设现代,总结成功的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方案,进而形成特色,建成精品专业。为此,高校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2024工作。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的2024

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概况(含专业沿变、专业背景、人才培养情况等);(2)专业目录;(3)新增专业、精品专业申报材料;(4)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调研报告等原始材料;(5)专业设置论证报告与培养目标调研报告;(6)专业培养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要求);(7)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8)专业建设年度计划、中长期建设规划、年度总结;(9)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的2024

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教学计划修订的2024规定;(3)专业培养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计划;(4)专业建设与各项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5)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含各学期进程表、教学任务书、课程表);(6)课程体系与结构改革情况。

三、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2024

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2024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2024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规定;(2)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考试大纲;(3)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4)实验实训指导书;(5)cai课件;(6)专业课程建设情况(含规划和总结);(7)精品课件建设情况(含规划、总结、教案、课件、课堂教学录相等相关资料);(8)专业课程成果及原始资料;(9)课程实践教学情况。

四、教学环节方面资料的2024

教学环节方面的资料2024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2024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2024规定;(2)学校2024授课计划制定与实施的2024规定;(3)每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教学日志;(4)每门课程教案及备课笔记;(5)每学期学生考勤表;(6)每学期每门课程教学总结;(7)每学期每门课程期末试卷及试卷分析报告;(8)实验、实训、实习报告及总结;(9)教研室教学研究计划、教研活动记录和工作总结;(10)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目录、选题要求、评分标准、答辩工作安排及记录、成绩分析表;(11)教学检查记录、学生座谈会记录、听课评课记录、专业教师学生测评表等。

五、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的2024

专业素质教育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方案;(2)科技文化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内容、小结);(3)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过程、内容、总结);(4)学生社团活动的原始资料;(5)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始资料;(6)向学生开设的各类学术报告、讲座讲稿及图片等原始资料;(7)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活动,文化活动的通知、获奖情况及证书复印件。

六、教学环境方面资料的2024

教学环境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专业可利用教学资料情况(含图书资料、电子图书资料、校园网建设及运行情况、机房、实验室、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等);(3)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规划;(4)专业实训基地利用率、实验开出率情况(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表、实验情况登记表、实习实训情况记录簿、教学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开放实验室情况记录表);(5)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或校企合作协议;(6)教学经费预算及教学经费投入。

七、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的2024

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院系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2)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3)校企合作协议书、合同书;(4)从企业或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学人员名单及证书,聘书复印件;(5)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相关资料;(6)院系教师为企业、行业开展技术培训的通知、计划、讲稿、图片等资料;(7)教师承担或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及2024技术协作、项目推广的协议书、合同书;(8)为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方面新创造出经济效益的证明材料、技术报告、科研任务书(结题报告)、成果鉴定证书等;(9)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协议书、聘书及工作情况;(10)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协议书及资料共享方面的材料;(11)专业教师与企业(或行业)2024人员合作发表论文、论著等材料。

八、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的2024

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工作总结等方面的原始资料;(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的原始资料;(3)院系教学工作,教学管理文献;(4)学生学分制实施细则;(5)学生学籍异动情况;(6)教学改革方案、实施过程、阶段小结及原始资料。

九、师资队伍方面资料的2024

师资队伍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师资队伍基本状况(含学历、职称、年龄、学缘情况);(2)教师科研、教研活动情况(含参加各类科研、教研学术会议、科研教研课程立项项目及结题报告、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主编参编教材、获奖情况);(3)教学效果测评情况;(4)师资队伍建设规划;(5)教师培训进修情况;(6)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培训进修内容、效果和经费投入等);(7)人才引进情况;(8)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管理人员、业绩);(9)省级、校级专业带头人申报材料及批复;(10)优秀教师申报、评审及批复;(11)教学、科研骨干基本情况。

十、学生素质方面资料的2024

学生素质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毕业论文(设计);(2)学生参加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情况及证书复印件;(3)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计划、过程和总结(含文字材料、图片资料);(4)学生社团活动情况。

十一、学生就业方面资料的2024

学生就业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就业机构及人员情况;(2)就业工作的政策文件;(3)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及原始资料;(4)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表和学生就业单位一览表;(5)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原始资料。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标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222

0 引言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在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上述会议精神为我们科学制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指明了方向。

1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背景与研究现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为土建施工现场培养基层技术管理人才的传统专业,该专业具有应用性非常强的特点,并且要求该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应具有系统化的实践能力。

通过对多所高职院校调研,笔者发现该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如下问题:课程体系注重知识结构系统化,忽略了实践能力的系统化;课程标准不能体现情境式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没有真正实现双证融合。

2 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思路

笔者通过深入剖析相关职业标准,明确该专业应承载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重新整合各专业课程内容,进而形成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再通过一体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以及教学评价指标的建立,初步形成人才培养方案,最后通过对该方案的实施、验证并优化,最终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思路见图1)。

3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

3.1 人才培养定位

本课题组对就业企业及往届毕业学生进行了就业情况调研,并做如下分析(见表1,表2):

根据统计报表不难看出:可以将“施工员”岗位定位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岗位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3.2 适用的职业标准选取

依据专业方向、学历层次、目标定位,笔者认为JGJ/T250-2011《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以下称《职业标准》)应作为本专业对接的职业标准。该标准详细的规定了,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等一系列施工一线基层岗位人员,应该遵守的岗位职责,以及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还对相应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做了相应规定。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得出的结论,笔者选择施工员职业标准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重要依据。

3.3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结合专业特点,本专业采取两年在校教育加一年企业顶岗实习教育的培养模式。在校期间,课程设置以施工员《职业标准》作为依据,以“贯穿项目”作为每门课程共同的情境载体,以项目实施全过程作为参考系,进行培养方案构建,力争在校期间学生能够形成相对完整而系统的方法体系;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以施工现场管理岗位群为实习岗位,全面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考核,检验学习成果,实现零距离上岗。

3.4 课程体系构建

本课题梳理整合《职业标准》中施工员岗位应履行的工作职责,以“贯穿项目”为内容支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具体开发思路:工程项目施工过程 施工员在项目实施各阶段的工作职责 施工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完成工作所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素养 若干门项目化课程排序形成课程体系。

3.5 课程开发

本专业各阶段课程,以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贯穿项目”为内容载体,进行情景设置,设定学情境,设置相关联教学内容,安排课程前后顺序,设计系统性实践任务,最后参照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考试系统,制定符合《职业标准》的考核方案,最终实现双证融合。

3.6 方案的形成

通过以上过程可初步形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师资培训、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条件准备后,在2-3个学年进行实施,通过调整优化后形成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4 保障条件

实现本方案的关键因素是拥有应用型教师队伍,可以通过教师下场实践培养,从施工企业引进,以及聘请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等形式解决;“贯穿项目”工程资料包应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取得;校外实训基地,应尽量建立在大型房建企业,并能提供相应岗位及实习指导。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2024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营与估计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 实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83-02

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点所在,人才方案的构建和实施也一直是高校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对于高校房地产经营和估价专业教育而言,人才培育方案对该专业的教育也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的房地产经营与估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和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将基于当前的成果探索高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和实施。

一、当前高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教育方案

当前,我国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按照“岗位―技能―课程”的顺序构成课程体系。一般来说,高校在制订房地产经营与评估专业人才教育方案前,首先会考虑到房地产行业的岗位需求,在确定房地产行业的岗位需求的前提下,帮助明确房地产经营与评估专业人才的培训方向,从而能够在重点方向上培养人才技能,从大方向上着手制定培训课程。

在遵循这样的课程体系的前提条件下,高校管理者再对课程技能进行专业整合,提取出房地产行业的岗位核心技能,对其加以组合,进而转化为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如分析出房地产估价岗位核心技术是房地产估价技术,相关技能为识图能力、工程量计量计价技能等,知道了这些,高校管理者就可以通过这些岗位和技能,在培养人才时进行有效的课程分配,对课程内容和课程内容的安排顺序进行调节和整合。在调整过程中,如果觉得一步到位过于复杂,可以稍作改变,采用分段形式进行。在设立课程时,将岗位核心技能设为核心课程,与之相关的技能可以归为主干课程,最后再辅之以相关的实训课程,加强理解、巩固知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

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这个“琢”是需要时间的,培养人才也是如此,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通过企业工作与人才培养联系起来的模式,培养出高度适合的专业型人才。通过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更加妥善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方案内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授课顺序等得以落实。目前各大高校对于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大都是采用“企业冠名”订单培养人才模式。“企业冠名”订单培养人才模式即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在此基础上,学校充分了解企业的特点以及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并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协议指出:学校要在第三学期成立企业冠名班,并且按照一定的要求培养学生,企业不仅会为校方定期提供优秀骨干进行授课活动,还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参加工作。这种培养模式不仅使人才培养变得有的放矢,还能够保证人才就业率,帮助学生减轻就业负担,因此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条件。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高校制订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有目标地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能够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从而开放创新潜能。高校可以通过制定创新创业学分鼓励学生获得行业证书,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够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不断学习,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除了学历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来获得相应的学分和证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三)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从就业岗位出发。高校制订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追根究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之前,应该从房地产行业需要的人才出发,也就是从就业岗位出发,制订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提供专业性的人才。总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制订,且要对方案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进行跟踪,并进行及时更改和完善,按照实验要求来培养人才,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过程。

三、高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

(一)多元合作。多元合作主要是针对办学方法提出来的,是指学校通过和社会各界如企业、行业机构、其他院校、科研院所等展开合作,在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多元合作最主要的还是与企业的合作,企业与高校之间通过签订相关的合作协议书的方式进行。通过相关的协议,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例如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进行某些课程的文件资料的开发工作。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让企业在校园设立适当的分支机构,开展一定的对外业务,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在多元合作的办学中,还需要注重与相关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合作,高校学生毕业之后必定需要走向工作岗位,高校教育和职业需求之间能否较好地对接,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所在。通过和有资质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合作,能够更好地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需求之间的对接,并且通过实际的职业需求情况调整专业课程的内容。

(二)项目承载。教学活动的进行需要有适当的载体,在当前高校教育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以项目作为教学的载体和对象,并且围绕项目来开展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从而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在当前的高校教育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项目可以算得上是沟通教学内容和职业活动的桥梁,对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创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项目,一直是困扰各高校的问题。从当前各个高校的情况来看,在创建项目时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整体的教学项目的构建上要按照专业来进行,也就说在几个大型的需要在教学中完成的项目之下,应该包括专业的全部内容和职业活动的完整过程。其次,要将课程开发、课程体系构建和项目构建三者进行有机地融合。项目的构建不能脱离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而要通过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尽可能使得专业的主要课程能够成为整个项目的子项目。再次,任务体系是体现项目关键所在,但是在具体的任务安排特别是子项目中的任务安排时,要注意任务的灵活性,让任务在具体的完成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且不会影响整个项目任务的实现。最后,在整个项目中,教学任务的安排应该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这符合学生正常的认知规律,有利于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学练交融。及时进行实践练习是巩固已学到的知识的最佳的方法之一,因此在职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练交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想要把学练交融落到实处,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即时小练。即时小练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在教授了某一任务中的某个环节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该环节难易程度等特征安排学生进行即时的小练习,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只有掌握好每个环节、每个细小的知识点,才能够有坚实的基础,扎实的基础是完成整个项目任务的必要保证。

2.适时中练。适时中练是指根据教学进度,每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任务时对学生进行一个阶段的较为完整的训练。具体的训练频率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来确定,例如教学任务比较简单易掌握时,就可以将几个完整的教学任务合并起来进行训练。

3.集中大练。与适时中练相比,集中大练指的是在整个课程任务完成之后,对整个课程的内容进行集中的、完整的训练。通过前面阶段性的即时小练和适时中练,实际上已经为集中大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集中大练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对整个课程学习的理解和掌握。

4.综合训练。综合训练指的是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任务全都完成之后,即在参加实习之前,安排学生进行为期几周的综合训练,将不同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学会将整个专业知识相联系。除此之外,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活动完整流程的训练,也有利于学生接下来的实习和就业。

总之,当前高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和实施已经初具模型,各大高校应遵循“岗位―技能―课程”的顺序构建课程体系,在设计方案前认真分析房地产人才市场的岗位和技能要求,努力培养出具有针对性的人才来适应市场,但是这种方法仍旧存在一些不足值得人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如果高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之前,能够认真对待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问题以及岗位适应能力问题等,就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走入行业岗位。

【参考文献】

[1]张泽颖.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China、Hohai University,China、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ina、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part 3).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China、Hohai University,China、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ina、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11:4

[2]徐琳.四川天一学院高职房地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项目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构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是对高职高专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应确立以“应用”为主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应以能力培养为线,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保自身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教育得以健康、稳健发展的关键。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在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进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教育教学改革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准确理解高职高专教育内涵,明确定位

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高职高专院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学校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

理论界的研究表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主要有4种,即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学术型人才主要由一流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工程型人才主要由本科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主要依靠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广泛需求的技术型人才,则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来培养,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其次,明确服务区域的定位。

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设置上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和行业需要,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向,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时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调整专业方向,合理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同时使学校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基于上述认识,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确立了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以第二产业为主,拓展第三产业;立足云南,面向西部,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云南和西部培养输送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初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可将科技成果和宏伟蓝图变为生产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突出高职教育特征,确立以“应用”为主旨的办学思路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教育有几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高层次应用性人才;二是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三是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确定,突出能力培养;四是强调实践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五是产学研紧密结合,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

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即从某个职业岗位群出发,进行职业分析,了解构成这一职业岗位工作的主要内容,明确支撑其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从而确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鲜明的办学特征决定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一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职业和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据此,学校紧紧扣住“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这个人才培养规格,突出高职教育“技术”和“应用性”这两个内涵,从技术应用性角度来制订“工艺型、操作型、管理型”岗位或岗位群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注重理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在工艺型、管理型岗位上发挥才能,形成了“硬件作强,软件作优,就业作精”的办学思路,以就业为导向,将推进“产学研结合”作为教学建设和改革的目标。

三、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根据就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根据就业的需要来开设课程,根据就业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对于职业学校的办学者来说,应该让就业成为一根“指挥棒”,由它来主导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也是一所学校专业设置合理与否的关键因素。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才能克服和改变职业教育与市场脱节、与就业脱节、与岗位能力脱节的状况。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就是要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对现行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必须与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人才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必须注意其相互之间的协同性,并与就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要求相适应;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突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突出技术和技能的训练,并与工作过程或环节相适应。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实践所占的比重要大大增加,达到40%以上,教学方法更多的是“教、学、做”合一,或者是工学交替,是以工作任务带学习。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思想指导下,学校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一,以实行学分制为先导,积极推进学习制度改革。

“预就业制”和“弹性学制”的推进就是学习制度改革的结果。

“预就业制”是学生在临近毕业的最后半年,学校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或有计划地把毕业生组织到用人单位,边顶岗实习,边完成最后一个学期的课程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在接受用人单位考察的同时,毕业生也在考察用人单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行“双向选择”。

“弹性学制”是指学校允许毕业生延长或缩短学习时间,尤其是当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单位,学校就允许学生先就业并帮助其完成剩下的课程。

第二,以服务行业需要为宗旨,独创“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

“双定生”模式有4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招生即就业。一旦学生招收进校并自愿签订了“双定生”培养协议,就意味着已经有了就业单位,只要按协议办理,就能保证毕业生100%就业。二是典型的“订单培养”。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定向培养什么人才,需要多少,学校就培养多少。三是人才培养过程与用人单位紧密结合,学校可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而作相应变动。四是“出口”决定“进口”,实行“双定生”改革,可避免盲目招生。“双定生”改革实施后,尤其可为艰苦行业和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培养输送大量急需人才,又可解决贫困考生无钱上学以及贫困考生助学贷款难以归还的问题。

第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要求,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作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同意的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国家级试点院校和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确定的“云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及时用好这一优势,主动为政府职能部门承担了400多个岗位或工种的中、高级工及10多个工种的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鉴定任务,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1999年以来,学校每年在毕业生中开展技能培训和鉴定,职业资格证书的取证率达84%以上,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第四,以实践、应用为主线,走产学研结合道路。

通过几年实践,学校形成了3种有效模式:

一是培养方案与企业需要相适应。学校各专业均成立了企业和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如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将环境检测、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等专业知识教学与“滇池污染的综合治理”这一国家级科研课题结合起来,同时让毕业班学生积极参加到项目研究中来,做到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真题真作”。

三是技能培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如测量工程专业将昆明市煤气公司委托学校长期对昆明市虹山煤气罐沉降进行监测的工作与学生培养过程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边学习专业知识,边完成监测任务,这种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置身于真实的工程环境中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推进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学校主要抓住了6个环节:。

一是不断拓宽产学结合范围。学校在与大批企业签订厂校合作办学协议、“订单培养”合作协议、定向培养和定向就业协议、在职人员培训合作协议、实习基地建设合作协议等基础上,又相继签订了人校合作协议、校校合作协议、院校合作协议、所校合作协议、县校合作协议和局校合作协议等。此外,与银行、其他高校、研究院、研究所、部分县乡和政府部门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办学关系。

二是不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友好协商,学校已经建立了能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要求的18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

三是不断吸收专家推动专业建设。每个专业都聘任了不少企业、院校的专家负责专业建设指导工作。通过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或组织相关研讨活动,促进专业建设,促进课程设置更加贴近用人单位实际,促进专业人才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四是不断壮大校外“双师”教师队伍。专门聘请全国知名专家及院士担任学校顾问,积极争取具有“双师”素质的专家或能人的支持,及时聘任高校、研究院和企业的专家教授以及技师、高级技师等能工巧匠为学校的兼职或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为培养过硬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