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专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专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模块化教学; 实践教学
教育部在2000年的《2024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可见,高职教育有别于本科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因此,高职教育需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而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会计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技术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提高会计人才质量方面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虽然发展很快,但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普通专科或中专院校发展起来的,普遍重视学科理论教育,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受传统学科教育观念的影响,还不能完全适用高职教育的需要。根据笔者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情况的调查了解,现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实践课时不够
高职会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专业,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理论教学主要讲授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实践教学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的比例应该达到1:1甚至更高,但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传统的理论型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会计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甚至连30%都达不到,很难达到会计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现在很多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人员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不愿直接招聘应届毕业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缺少实践锻炼,不能毕业后马上就从事实际会计工作。
(二)实践教师不足,实践经验欠缺
由于我国人事制度方面的原因,高校教师属于事业单位编制,高校很难直接从企业调入职工,造成目前高校的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任教,缺乏实践经验,授课风格偏理论化。对于偏重文科的会计专业而言,不但专职的实践指导教师数量很少,大部分由会计专业的理论课教师来担任,而且这些实践指导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也欠缺。即使是所谓的“双师型”教师,也多是原有教师通过考取注册会计师、会计师或者高级会计师获得的资格,严格来说,只是“双证型”教师,而真正从事过会计实际工作以后再调入高校的,既有会计从业经验又有理论教学经验的真正“双师型”教师少之又少。
(三)工商管理学科基础知识实践欠缺
会计专业从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其学科基础知识与工商管理知识密切相关。但受制于高职课时的限制,虽然也开设有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等经济管理类课程,但几乎清一色是理论课程,实践课时基本上都安排给了专业课程,造成高职毕业生对与会计相关的工商管理基础技能缺乏,也影响了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效率。例如,由于没有工商管理基础知识的实践,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和生产流程缺乏感性认识,在会计专业课程的实习时,很多学生光凭原始凭证很难看清楚其所涉经济业务的准确内容;另外,不少学生对业务凭证不熟悉,不清楚填制的手续是否完备。审核原始凭证的环节在学习实践课程的时候经常被忽视,而实际工作中,审核原始凭证是进行会计处理的前提。
(四)实践教材不完善
会计实践教材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现行的会计实践教材基本上是根据理论教材一一对应编写,是学科主导型而非任务驱动型。学生进行实践练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所学课程的知识,而教材设计的实践内容基本上都是理想状态下甚至是虚拟的常规业务,难以全面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二是仿真度不高,限于篇幅和便于排版,经济业务基本上不能做到完全以原始凭证代替文字说明。三是由于会计处理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制度、财税政策变动频繁,教材难以及时反映最新的经济政策变化,使得实践教材内容与最新经济政策脱节。
(五)实践课程安排不够科学
大部分学校的实践课程都是根据相应的专业理论课程对应设置,而理论课程大多按照学科设置,这种按学科设置教学内容的模式虽然能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逻辑性强,让学生易于获得知识点,但却过分追求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和逻辑,忽视了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仿真性,这样安排的实践课程体系,虽然学生也易于获得职业知识点,但是并不能够完整、有条理地应用这些知识完成某项工作,学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会计实际工作过程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是任务导向型的,追求的是既定的工作任务的完成,不是仅仅运用某一课程的知识。
(六)校内模拟实训效果不够理想
由于会计工作往往涉及一个单位的许多商业秘密,各单位都不太愿意接受会计专业学生到其财会部门进行实习,因此,校内模拟实训成为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最主要形式。但校内模拟实训的效果受制于模拟资料仿真性的影响,并不理想。一是模拟资料如果仿真性不够,容易使模拟实训成为会计作业的翻版,缺乏真实感,使学生失去兴趣;如果完全仿真,将某一企业某一时期的会计资料毫无遗漏地照抄照搬,则又缺乏代表性,操作性差。二是模拟实训没有专业会计人员的指导,往往由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指导,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基本上都是要求学生完成“凭证――账簿――表”的循环,省略了审核原始凭证环节,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监督。
(七)校外实习难以做到完全顶岗
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一般单位不愿意接收会计专业实习生,即便有的单位接收,也只是让学生熟悉账务处理的流程,并不能深入了解单位的业务实质,也极少有单位会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很多学校的校外实习基本上是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模块化教学理论在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现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按照传统的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很大关系。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基本上都是在原有的以学科教育体系为基础的专科教育或者中专转制过来的,无论是实践课程的开设、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师教学理念等都受到传统的学科导向的影响,都偏向于根据理论课程设置实践课程。实践证明,这样的实践课程设置与实践工作有较大的脱节,不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应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予以改进。国际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模块化教学理论是值得借鉴的先进职业教育理论。
(一)模块化教学理论
模块化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将一种职业技能活动按其性质或活动顺序分割成若干个活动模块,分割后的活动模块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每个活动的结果只是一个产品或任务的完成。
高职会计专业采用模块化教学,可以将会计活动根据不同的能力要求划分为不同的子模块进行教学和实践练习,增强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出的学生的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技能。同时,每个模块就是职业技能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学完一个模块就等于增加一个职业技能,如果某一个模块未能通过,则只要补修该相应的模块就可以,便于学生灵活进行学习。
(二)模块化教学理论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模块化教学理论在高校理论课程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传统上实践课程教学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程教学,并且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实践课程教学应用模块化教学理论远不如理论课程。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模块化教学理论在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更应受到重视。一是传统的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设置教学课程,容易忽视从实践技能的发展方面设置课程,将实践课仅当作理论课的补充,或将实践课当作理论课教授,逐渐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较弱。二是传统的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设置的实践教学课程过于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学习顺序的阶段衔接性,容易造成不同课程之间缺乏内在有机衔接与灵活配合,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例如,必须学习基础课程才能学习专业课程,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训练偏后,学生对专业目标不了解,专业意识淡薄,不仅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而且缺乏情感因素的有力促进,因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理论,则可以完全避免传统的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弊端。
模块化教学理论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岗位分工模块化。即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根据企业实践财务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情况和岗位能力要求,来设置实际教学课程,并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财务工作岗位人员角色,定期交替,使学生掌握不同的财务工作岗位人员应具备的工作能力。二是实践内容模块化。即实践内容不强调与学科课程相对应,可以把不同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组合形成一个实践教学模块,也可以把同一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拆分形成若干个实践教学模块。
三、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构建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要体现实践岗位分工模块化、实践内容模块化的要求,需要打破原有的学科导向的课程界限,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必备素质目标,注重课程的情景性,将所学知识融入工作过程之中,使学生学习的情景和以后工作的岗位情景相统一,真正实现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步骤
为了完整地构建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需要按照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结构,按照会计专业岗位能力要求重新构建,基本步骤可归纳为:
第一,根据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明确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
第二,根据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划分实践课程模块;
第三,根据课程模块和实践能力要求,明确设立的实践课程;
第四,根据设立的实践课程制定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第五,根据课程标准编制实践指导书;
第六,根据实践指导书开发校本实践教材。
(二)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设想
根据模块化教学理念和现行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可以把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划分为四大模块。
第一,工商管理基础知识模块。本模块是针对现行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对相关的工商管理知识较欠缺而设置,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了解工商局、税务局、银行、证券市场等与企业密切相关部门对企业的影响,掌握设立企业、办税、银行开户等流程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会计核算提供基本的工商管理知识。本模块的理论知识需要设置企业管理、经济法、金融概论、中国税制等理论课程,相应的实践课程可以设置认识实习课程,通过让学生到企业、工商局、税务局、银行等单位实地参观调查的形式完成。如果不能实地参观调查,可以通过录像的形式,把设立企业、办税、银行开户等流程通过实际情境录像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填写真实的申报表等进行模拟实习。
第二,会计核算基础技能模块。本模块要求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具备会计计算能力(包括珠算、计算器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能力)、会计书法能力、会计凭证填制能力、会计账簿设置与登记能力、会计报表阅读能力、会计档案归档能力、会计稽核能力等。相应设置的理论课程包括office办公软件应用、会计学原理,设置的实践课程包括计算技术、0ffice办公软件实训、会计学原理模拟实习。
第三,会计专业核心技能模块。本模块要求学生掌握企业会计核算专业知识,具备从事企业会计各岗位工作的能力。相应设置的理论课程为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设置的实践课程包括出纳岗位模拟实习、工资核算岗位模拟实习、材料核算岗位模拟实习、往来核算岗位模拟实习、固定资产核算岗位模拟实习、收入核算岗位模拟实习、成本费用核算岗位模拟实习、利润核算岗位模拟实习、税务会计岗位模拟实习、总账会计岗位模拟实习、报表编制模拟实习、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等。
第四,会计专业发展技能模块。本模块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审计、财务分析、资产评估、会计制度设计等知识,相应设置的理论课程包括财务管理、审计学、财务分析、资产评估、会计制度设计等,设置的实践课程包括ERP沙盘实训、财务分析实训、资产评估模拟实习、会计制度设计模拟实习。
根据上述四大模块设置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根据四大模块按照工作任务可划分为若干子模块,各子模块分别对应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其中,许多子模块实际上就是按照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体现了实践岗位分工模块化的要求;有的子模块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的是把不同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组合形成一个实践教学子模块,有的是把同一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拆分形成若干个实践教学子模块,体现了实践内容模块化的要求。
根据笔者所在学院的实践教学经验,除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安排校内实训外,每学年还集中安排一个月的综合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到实际的工作单位参加实习。其中大一的寒暑假主要从事工商管理基础知识模块的实习,由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进行认识实习,每个假期从事2-3个单位的调查了解;大二的寒暑假进行专业核心技能模块的实习,要求学生到实际工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大三的最后一个学期不再安排理论课程教学,只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主要从事专业发展技能模块的实习。
【参考文献】
[1] 蒋海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4).
会计专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264-02
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应该面向广大中小企业需求,以职业技能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按照会计岗位群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而高职会计专业要构建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优质核心课程体系,就需要突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形成以实现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新体系。该体系主要由理论教学、实践环节和素质培养三部分构成,该体系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方向,突出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同时高职会计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还需要把中小企业对财务人员的岗位技能要求纳入新的课程体系之中,并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相融合,推行“双证书”制度,体现职业性。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会计技能竞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等方式来强化实践环节,促进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会计专业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优质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准确定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首先应融入区域经济。高职会计专业应紧跟市场趋势,把专业建设融入产业发展,锁定专业方向;把专业需求融入培养过程,锁定培养标准;把技能培养融入实际工作,锁定培养目标。基于当地区域经济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功能,并具有一定职业发展能力的一线高技能会计人才。
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能够按财务会计准则或制度进行账务处理,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或监管部门的要求,同时还要能够根据税法要求进行纳税调整,并且更高要求的是,会计人员还要能够领会管理层对信息需求的意图,并能够向管理层提供其决策所需的相应信息。因此,由于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对会计人才需求存在特殊性,在培养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的目标定位上应该准确把握三个基本的职业 “素养”:会计人员的“技能”素养――各种财会业务岗位的职责和能力集于一身;会计人员的“职业”的素养―― 既要忠诚于企业,又要正确遵循会计职责公正的责任;会计人员的“全能”素养―― 即应对财务、税务、债务、业务的全方位能力。
二、面向中小企业会计人才需求,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就是将学生的校内学习与实训和参加企业的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验,从而顺利地胜任职业岗位。从市场调查和分析入手,按照“知能兼备,德业双馨”的会计人才培养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可以重组理论教学模块,搭建能力素质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可以通过整合理论教学内容,改变原有的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构建体系,形成“模块式”理论教学体系,构建“221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始终以职业面向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循序渐进:在第1~2学期设置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和职业品质模块;第3~4学期设置专业核心模块、职业技能模块、ERP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和纳税申报技术模块;第5学期设置专业拓展模块、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技能竞赛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模块;第6学期设置实习岗位模块、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22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作的核心是构建一个能够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与会计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的、实用有效的课程体系。高职会计专业要着力构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由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品质模块五大教学模块。紧扣专业核心能力,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专业核心能力进行课程重组和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专业能力要素、知识点分解到每门课程和各实践教学环节中,根据专业化方向,设置专业方向课程。
三、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对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新,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就要充分考虑专业知识结构和企业需求结构的一致性。改革的核心问题,一是注重职业能力、 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注重实际操作和知识体系。从专业知识结构上讲,要在基本素质模块的基础上,加大专业知识模块和专业能力模块,加大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从企业需求结构上讲,为了适应中小企业需求,要着重在企业成本核算、会计方法以及财务会计与税务、债务方面的能力培养,增设银行、税务、信贷等办理的具体业务课程,并加大基于此的实践能力强化训练。在创新能力方面,注重对中小企业在投融资能力方面和税务实践方面的训练和培训,同时,还要加大对会计方法的教育、养成和启发。
总之,现代中小企业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基本核算技能,还要了解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原理、内部审计、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考核、风险管理等管理知识。因此,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必须涵盖会计职业岗位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扩展能力,高职会计专业要针对培养目标,在充分市场调查基础上,对原有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以职业技能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按照会计岗位群的要求,对现有课程及课程内容实施整合。从这个原则看,支持会计专业“22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优质核心课程是: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税法这六门课程。高职会计专业要以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教材建设为手段,强化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建设,建设以实践操作为重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六门优质核心课程,以满足会计专业核心岗位技能培养的要求。
四、锁定核心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围绕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高职会计专业还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一是结合会计专业理论教学,渗透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课堂化。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上,与理论教学相配合,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注重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三阶段两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三阶段”是指按课程间的内容依存关系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三个阶段;“两能力”是指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同步进行,促进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二是树立全程实践观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系统化。实现“专业认知课堂渗透单项模拟综合仿真顶岗实践实习实践”的层次递进,把单项与综合、模拟与仿真、感知与顶岗、校内与基地等实训和实践有机融合,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与手段进行有效渗透,使得实践教学实现突破性发展。三是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刚性化。通过制定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标准,明确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总体目标和要求,确定各门实训课程的具体目标、实训内容和考核标准。通过制定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规程,编制各门课程实训指导书,明确该课程实训内容、实训目的和要求、实训准备、实训步骤指导、考核标准等内容,规范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通过制定会计专业校内、校外实训管理制度,规范校内、校外实训组织、管理、考核。四是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技能竞赛为抓手,检验实践教学。通过新课程体系的系统学习,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将比赛项目引进课程实训,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起到检验实施新课程体系的效果。五是“双证”教学为特色,体现高职会计教学的职业性。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强化职业态度养成,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施“双证书”教学,使学生具有多种技能鉴定与考试认证资格。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会计技术资格考试内容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内容全面融合于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之中,通过适当取舍和模块组合改革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使其基于三种证书考试的范围。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双证书”制度,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之上,以坚持应用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为本位,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素质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敬采云.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小企业需求视角[J].会计之友,2008,(9).
会计专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1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的欠缺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经济管理人才,但也清楚地看到,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及具备的能力与市场的需求脱节。
1.1 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不到位
会计这门课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而成的,因此在学习中要回到实践中,才能将知识学懂学透。但是中职学生实践机会较少,这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教学方式,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很好的理解和消化。
1.2 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较少
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差,与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相比,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校没有很好的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生只能学习书本的理论知识,并没有进行动手的实践训练。加之大部分学校没有条件让学生参与到会计工作的实践中去,因此培养出有会计实践经验的学生基本上可能性很小的。
1.3 学生的综合素质低
中职学校在招生上存在一定特殊性,招来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中考失利的学生,他们可能在能力、智力、习惯等方面落后于高中学生,基础差是必然现象。而中职教育只侧重于学生对某一项专业知识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样会使得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市场对初级会计人才的需要。
2 会计专业“三个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专业知识理解不到位、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少、综合素质低,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需要积极推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三个一”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三个一”人才培养模式,即指“一双巧技手、一身好素质、一颗细巧心”,它充分符合社会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2.1 “一双巧技手”要求我们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2.1.1 科学规划“一双巧技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专业应开设一些以动手为主的课程。如会计基本技能(点钞、翻打传票、计算器等)、会计电算化、会计综合模拟(手工记账)等课程。同样依据现有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对口就业岗位的需求,会计专业应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突出岗位技能的实训,相应地会计专业应强调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财务会计实训、会计模拟实习、企业会计综合实训、收银实训等。
2.1.2 培养适应“一双巧技手”人才培养模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动手能强的学生,首先需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老师。这就需要鼓励并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与顶岗实习,让他们参与企业会计工作的具体业务与实践活动,增强老师的实践经验。同时适当增加老师的技能培训机会和技能大赛,来督促提高老师的业务水平和技能水平。适当聘请企业单位的会计师、财务总监等高级会计人员来校进行讲座与业务指导,聘请一定数量的理论知识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成为兼职教师,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2.1.3 建立校内外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就必须创造学生实践的场所。第一,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根据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和教学特点,不断更新软硬件及其他配备设备,促进实训室升级和建设,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校内实训室。第二,建立和健全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将一些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实习。学校可以将企业的财务主管、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请进课堂,增强学生实践经验。
2.2 “一身好素质”要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2.1 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手段,以丰富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老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现场组织与管理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等,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推进课程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体系的改革,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增加一些实务操作和实践技能的考核,着重考核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2.2.2 构建以会计上岗证为基础的课程教学框架。为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从事会计工作,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培训纳入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中。开设会计上岗证培训课程。学生毕业时能拿到中专毕业证、会计上岗证。从而使学生在具备综合素质的同时,又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
2.3 “一颗细巧心”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2.3.1 加强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养成性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是会计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要求会计人员有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现,同时时刻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能及时的进行自我心理调控,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中职学校除需要在课堂上讲授会计职业道德,还需要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2.3.2 加强教师和班主任的职业道德培训。为加强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中职学校每个学年都应该组织教师和班主任的多种形式行之有效的职业道德的培训,应该将职业道德考核纳入每一位老师的年终考核中严格执行。同时,每一教学年度适当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及时排除教师心理和情感上的困惑。学校应该深入了解每一位教师的生活,及时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教师。
3 会计专业“三个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 学校正在进行课程体系的深化改革,使课程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需求。
3.2 学校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3.3 兼职教师队伍的组建。
3.4 学校加大投资用来建设校内实训室、校外学生实训基地、现已建成大连现代化服务业基地――大连商业学校一条街。会计专业已建立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企业经营沙盘模拟ERP实训室、营业员实训室和模拟银行五个实训室。
目前,我校正在进行示范校建设工作,截至发稿前我校已基本完成以上建设任务。
会计专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置;教学资源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程度的提高,会计专业的应用能力愈加受到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的会计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财务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本文尝试对开放大学会计专业课程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试图挖掘出当前开放大学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探索出适合开放大学会计专业自己的实践教学模式。
1 对课程实践的界定
在讨论课程实践这个话题之前,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一个话题――实训课程。实训课程一般指的是纯粹的实际操作课程,课程内容几乎不涉及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本文所述的课程实践是指相对于一门学科的理论学习来说,凡是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课程学习,既包括一部分理论学习加一部分实践操作的课程,也包括全部实践操作的课程,都称为课程实践。因此,课程实践讨论的范围要比实训课程要广。
开放大学顺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而产生,体现了全民的终身学习、开放学习的需求,最终实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在开放大学的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中更加要重视课程实践的意义和作用。只有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最受欢迎的知识。课程实践让教师教学相长,师生互为师长,激发学习者学习热情,增强工作的创造性,提高全民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以及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值。
2 开放大学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2.1 开放大学会计专业学生特点
由于开放大学属于成人高校,实行验证入学制。入学门槛低,拥有高中或中专毕业证即可就读会计专科,满足国家承认的专科毕业学历即可就读会计本科。开放大学办学体系采取宽进严出的教育管理办法,满足一切想学习进步者的需求。因此开放大学会计专业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在职学生,均是利用晚上或者周末这样的业余时间来进行学历教育。据每届会计专业生源调查表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每个班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所干工作与财务专业相关。因此对于开放大学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专业底子薄弱,所学非所用以及工学矛盾较为突出的这些特点反映比较集中。
2.2 开放大学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开放大学基层分校只有课程的执行权而没有课程的设置权力。以北京开放大学东城分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北京开放大学东城分校会计专业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均执行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的专业规则。专业规则中将会计专业的课程分为六类课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通识课、综合实践、专业延展课和专业核心课。为了满足学生毕业所需最低学分,东城分校专业责任教师在编制每学期的课表时一般会安排3~5门课程,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穿插开设。课程内容上体现会计专业知识的难易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本科毕业最低学分要求开设22门课程,其中实践课程只有《会计制度设计》、《高级财务报表分析》和《会计管理模拟实验》这3门,只占13.6%。会计专科毕业最低学分要求开设23门课程,其中实践课程只有《基础会计》、《会计操作实务》、《电算化会计》、《社会实践》和《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这5门课程,只占全部课程的21.7%。
由此可见,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集中分布在综合实践和专业核心课程中,且所占比重较低,没有体现出成人学生重视实践知识学习的需求。课程设置上照搬普通高校本科、专科教学计划的现象比较严重。课程内容上理论深度跟不上普通高校的课程要求,实践知识方面也未展示成人高校的特点。
2.3 开放大学会计专业课程实践资源及教学情况
目前开放大学会计专业课程实践资源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国家开放大学统一设置的实践课程,有统一的网上学习资料和考试平台。此类课程的实践资源由国家开放大学课程责任教师统一布置实践任务,按统一的标准进行验收,合格即可给予学生及格以上分数。比如《基础会计》安排两次会计基础实操作业;《会计制度设计》和《财务报表分析》是在国家开放大学形考平台案例分析的任务,学生完成每次分析任务即可通过实践考核过程;《电算化会计》是像玩通关游戏一样完成每次用友软件的模拟任务,一共完成15次模拟任务该课程即可通过考核。
第二大类是省级开放大学自主开设的课程,由省级开放大学该课程的责任教师负责组织统一的教学与考核。比如《会计操作实务》这门课,由北京开放大学课程责任教师牵头,组织5人形成该课程的教学团队,集体备课,按统一的授课标准对全市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进行集中模拟实践,完成模拟小组的企业管理任务即可通过该课程考核。
第三大类是省级开放大学自主开设,在基层分校按课程大纲要求建立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中完成的实践课程。比如《会计核算模拟实验》和《会计管理模拟实验》,即是在基层分校自建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完成的。该类课程一般是会计专业集中实践环节要求的课程,替代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或者毕业论文。
3 现有教学模式运用效果分析
从实践教学的形式上来归纳,目前开放大学会计专业的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案例式,比如《会计制度设计》和《财务报表分析》;游戏闯关式,比如《电算化会计》;岗位角色全景模拟式,比如《会计操作实务》、《会计核算模拟实验》和《会计管理模拟实验》。
案例式的实践课程教学在初始运用期是比较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的,但是经过了几轮成熟的运用之后发现采用的案例没有及时更新,导致学生偷懒现象发生,直接拿往届学生的分析结果来照抄或者当模板直接改编,没有发挥案例教学的最终作用。教师也会出现教学疲劳,没有任何教学创新。
而游戏闯关式的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目前来说是比较受学生和老师欢迎的。拿《电算化会计》这门课来说,学生必须一个考试任务通过了才能做下一个考试任务,不能自行进行任务顺序的调整。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并能让学生在挑战中认真学习该课程的知识。
最后说下岗位角色全景模拟式的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几乎是所有高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必定采用的教学模式。首先说下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能节约实践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短期内足不出户就能提前体验财务各个岗位所需要掌握的各项技能。缺点是学习的压力过于集中,一旦前期相关专业课程没有学扎实,在进入实践模拟实验过程中就会压力,无法在短期内完成相应的模拟任务。拿开放大学的《会计核算模拟实验》和《会计管理模拟实验》这两门实践课程来说,这是开放大学会计专业学生毕业之前必须完成的实践课程。课程内容以国家开放大学和广州福斯特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的《会计模拟实验室》软件为基础,完成手工做账环境下的全套账务处理流程中各环节的财务工作技能。需要学生提前学完《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会计核心课程。并且课时紧张,不可能让任课老师详细讲解这些实操任务所附带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很有用,但是无法在短期内完全掌握实操要领。而要是为了满足部分学生深入学习的要求增加课时的话,大部分学生又不珍惜模拟实验的机会,学习效率较低。因此目前北京开放大学东城分校会计专业这两门实操课程目前只好也采取集中两天到三天的时间,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情况来灵活调整实践内容,尽量因材施教,让会计理论水平一般的学生能掌握基本实操知识,会计理论水平较高的学生能有机会在有限课时内多操作会计实操内容。
4 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开放大学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实践课程所占全部课程比例较低,不能体现成人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的特点。以在职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大学,学历教育上不能理论知识不深,实践知识也缺乏,这样会让开放大学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开放大学在社会上的口碑无法正名,永远处于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弱势地位。
(2)案例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更新较慢,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团队在背后提供有效及时的教学支持。教学方法急待改进,某些专业课程的教材比较陈旧,没有及时更新。
(3)缺乏大教学的统筹观,没有把会计专业的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有效整合到每门专业课程中来。让学生在学习每学期的专业课程中适当接触点相关的实践知识,化整为零,等到集中实践环节实行岗位模拟实践的时候就不会压力太大。
因此,我们应该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开放大学的实践课程教学问题:
(1)课程的设置上增加实践内容的比重。从国家开放大学设置专业规则开始,分析会计专业的每门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应该占据的合理比例是多少,修改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以及成人学生实际可吸收的程度来设计课程考核标准。从而增加实践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比重,让学生学有所用。
(2)教师要丰富自身的实践知识,形成自己的教学团队。我们的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实践知识的学习能力,多关注最新的资格考试学习,多向有财务经验的学生和老师学习,增加学生吸引力。教师之间也应该多交流实践教学的心得和体会,改进开放大学整体的实践教学水平。
(3)教学方式上要更加灵活多样。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研发,现在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手段和途径与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快捷性,以及简便易消化。那么我们老师也得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只局限于师徒式的实践传授方法。比如最新的翻转课堂、微课程等教学方式能否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出奇效,也是值得我们老师尝试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英彦.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科学,2006(8).
[2]帅先富.会计专业全真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J].财会月刊,2010(3).
[3]王书林.论加强高校会计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J].当代经济,2011(6).
[4]李江萍.会计本科实验教学研究[J].财会通讯,2009(21).
会计专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教育部“2024加强髙职髙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髙职髙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培养方式上强调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占有较大比重(实践学时占50%以上)。”由此可见,髙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适应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髙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成本会计作为髙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核心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课程,它以制造业产品成本核算过程及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为主线,参照会计职业资格标准,体现基于成本会计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从事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从事成本会计核算和成本分析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养成。
成本会计课程应定位于“能力+知识+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通过培养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能编制和阅读成本报表,具有简单分析成本报表、参与成本管理能力;掌握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知识;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意识、具有胜任成本计算工作的良好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和廉洁奉公、不贪不占的品质。
实现髙职成本会计教学“能力+知识+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实践性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精髓所在,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应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抓好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真正使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落到实处,而不是纸上谈兵。操作能力的培养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环节教学,使学生全面领会成本会计工作的方法和流程,突出实践性强、动手能力强、操作能力强的课程特点,缩短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很快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偏多、课时分配不合理,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 ? 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性较强,涉及的专业课程多,多数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追求开设门类的全面性。以某些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的专业会计课就有企业财务会计(上下)、成本会计、纳税会计、管理会计、金融企业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等,还有会计电算化实务等多门主干课程;在专业课总课时计划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课程门类多,课时分散,专业核心课程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如在成本会计课时设置上,大部分公办院校计划72学时,一些民办院校54学时,均为一学期教学任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时分配基本上是理论、实践教学课时分配各半,以期达到髙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实践教学占50%以上的指标要求。然而,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深有体会,该课程72计划课时用于讲清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尚可,教师授课时涉及实训实践内容若引导学生课堂操作,动手练习,课时就显不足,54计划学时授课就可想而知了;另外,各院校成本会计课程大都定为考试课,虽然总课时偏少,教师还要为学生备考留出时间,学期中又因节假日耽误不予补课,课时更是紧张;教师授课只能先设法完成理论教学任务,简单的实训只能让学生在课后练习,课堂上真正的实践操作训练和实践观摩教学课时几乎没有,实践教学环节无法保证。从而造成教学偏理论、轻实践,专业会计实践意识不强、特色不明显,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二)教材内容偏理论知识型,缺乏系统实用的模拟实训教材
目前,高职成本会计教材的选取,基本上是优先选择高职高专教育精品教材。这些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上虽能清晰地体现制造业成本核算岗位的工作过程,体现“做中学”的任务驱动模式,理论阐述清楚,业务核算举例多,账务处理操作规范;但教材内容仍偏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成本计算基本方法的学习,一些教材每个教学项目之后虽然设计了技能和岗位训练,各院校教师也编写同步练习教辅材料,但基本上是以费用的横向分配、纵向分配、成本计算为主,缺少来自生产企业实际的案例和成本核算实务性的账证资料,独立编写的成本会计实训实践教材书市上少有,一套系统、实用的髙质量的与理论教学配套使用的模拟实训实践教材更是匮乏。
(三)专业教师结构不够合理
高职会计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是否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改制后普遍存在师资不够,学历层次不高,梯队结构不合理,学科型教师比重大的现象;一些民办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大量聘请校外兼职教师;院校普遍缺乏有实际工作经验、实践技能型的专业教师;在招聘专业人才补充教师队伍时,又把用人标准提高到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普遍重视高学历。这些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没有真正走出过校门,招聘的专业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乏真正的专业实践,缺少从业经验。从现有的会计专业教师角度分析,普遍存在着教会计的没做过会计工作,讲成本核算的没做过具体成本会计工作等等,多数教师没有专业技能证书,或虽有但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远远不足;一些专业师资不够的院校,只要能请到教师,甚至不论是否讲过相关课程,只要有人讲就行,而不顾质量;一些院校意识到教师结构不尽合理,从企业、厂矿也聘请兼职教师,但讲非所干现象存在,讲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却是干其他行业的会计,其实质仍是补充数量不足而巳,这种师资结构状况是目前髙职院校实践实训教学的缺憾,是职业技能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
(四)对实践性教学缺乏有效的督导和质量评价
为了贯彻教育部“2024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多数高职院校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角度,建立了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调整教学管理机构,专门设置了实践实训教学机构,主抓学生实践实训教学环节,从教学管理机构上“重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专业课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制定。但是,从教学管理部门的实际运作情况看,日常的管理仍然注重的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质量考核,各学校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每学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采用学生、同行、督导,教学管理机构听课打分方法,由教学管理机构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