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计划内容页

个人研修计划总结(甄选5篇)

2024-07-02 20:24:02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人研修计划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个人研修计划总结范文第1篇

本年度我努力工作,为了使自己在研修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现就以下几方面做如下总结:

一、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另外,为业余时间多学习信息技术,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不断加强学习

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让学习成为提高自己的渠道,让学习成为我一生的精神财富,做一名学习型教师。

1、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

2、网络研修:积极参加网络培训活动,聆听专家的讲座,领略专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耳目一新,百听不厌,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观念。在工作中,使我能够再遇到与讲座中类似的、或其它棘手的问题时,学会理性的思考和冷静地处理方式。

3、教学设计:精心设计教案,听取领导和同事的意见。

4、各级培训:通过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类、心理健康类教师的培训,使我懂得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自杀充分说明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比身体上的健康更为重要。

在今后的研修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使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计划

时间跨进了2013年,作为一名校外教师,不能停止不前,不能放松要求,活到老学到老,要为我们的学生负责,为教育负责。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和专业学术水平,增强知识更新能力,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因此,我制定了个人研修计划,具体如下:

一、研修要求

1.提高自身素质。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敬业爱岗,任劳任怨,淡泊名利、不求索取,把提高自身修养作为第一研修内容,从小事做起不断进取,超越自我。

2.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参加视频会,认真学习专家的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参加集体学习及自学等方式提高自身素质。

3.立足常规教学。以上好每一节课为前提,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渐突显出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二、研修内容

(一)、配合活动中心,完成本职工作任务。

( 二)、多读书。读书,使人充实丰盈;读书,使人静心明智。

广泛阅读各类书目,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写下读书笔记,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真正做到静心静神,沉溺于书中,读出意味、读出情趣。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三)、本学期精心设计一节公开课,作好教学反思。

个人研修计划总结范文第2篇

教研组名称

菏泽市第二中学分校化学组

教研组长: 祝英华

教研组成员:刘东升张新平 田念玺辛郑丽 王竹伟 聂庆丰 郭艳玲

李佑旺 荣海霞 朱秋红 张汝杰 王淑燕 刘建丽 祝英华

教研组研修计划

教研组研修目标

l 教师: 通过全组教师研讨,制定出教研组研修计划,确定3个微能力;根据教研组研修计划,教师完成3个微能力的认领,形成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时间安排合理的工作配档,在教研组内进行汇报;每个学期每位老师至少能提炼出一个可借鉴、可操作的应用策略进行分享;能够通过微能力认证,并积极参加成果展示与交流,从中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的快乐。

l 面向学生:向学生开展“学习投入、人际沟通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的前测和后测,学生在这五个方面呈现进步发展态势。

l 教研组: 研修中期制作一期学习简报; 形成一定数量的优秀案例。

微能力名称

选择理由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能够更便于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和及学习投入度的情况,为更好的实施教学计划提供必需及可靠的数据分析。

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数字资源的合理使用能使数学课堂更多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课堂,提高效率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计与制作演示文稿,有助于灵活组织、应用多种媒体素材,提升教学内容的解释力;采用可视化方式清晰地展示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序推进课堂教学环节的展开丰富师生互动的方式

研修安排

时间

内容

负责人

准备阶段

(2024.11-2024.12)

1.制定教研组发展计划,初步确定3个微能力点。(2024.11)

2.征集适合化学学科多媒体环境下的翻转课堂问题点,完善教研组计划。(2024.11)

3.组织理论培训,对所选的3个微能力进行分析与解读。(2024.12)

祝英华

实施阶段(2024.1-2024.04)

1.每位教师确定3个能力点并形成个人研修计划。(2024.01)

2.开启线上培训,提升学科组教师的研究力。(2024.01)

3.开展多媒体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活动案例研讨活动,以“两备两说一研一评”为主要流程推进,每位教师至少展示一次。(2024.03-2024.04)

4.在校区之间举行一次分享展示研讨会。(2024.3-2024.4)

5.注重日常2024资料,进行阶段研修成果展示。(2024.4)

辛郑丽

总结阶段(2024.05-2024.07)

1.以案例为载体开展评价培训,明确评价要求和规范。(2024.5)

2.教师按照评价要求提交研修案例。(2024.6)

3.评选的优秀等级案例进行集中展示分享(2024.7)。

4.进行经验总结,梳理提炼方法,反思存在问题,形成下一步计划。(2024.7)

郭艳玲

考核要求

面向教研组:

1.组员完成25学时的在线学习和25学时的校本实践的任务。

2.开展的常态校本教研活动5次以上,1—2次校区联盟活动。

3.组内老师的微能力认证,确定3个微能力形成案例,参加成果答辩并通过。

面向老师:

1.每位教师要完成 25 学时在线学习和 25 学时校本实践活动;每位教师认领3个微能力点,每学期至少参与3次校本教研活动。

2.每位老师每个学期提炼总结一个小策略,每学期末参加组内学习成果汇报答辩,年度内提交一份案例或执教展示课。

3.根据“微能力提交指南与评价标准”,每位教师在研修的最后一个月内要提交相应的微认证材料,并能通过微能力认证。

机制设计

个人研修计划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密度分区技术方法

密度分区制度作为城市规划精细化管控的手段,在国外得到广泛运用,我国近年也越来越多城市尝试建立密度分区制度,其技术方法目前较为普遍的有“总量分配法”与“可接受强度限制法”。深圳市是国内较早开展密度分区研究与管控的城市,2001年开展了《深圳经济特区密度分区研究》,2007年城市总体修编中进行了《密度分区与城市设计研究》专题研究,2014年颁布《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下文简称“深标”),增加了“第4章密度分区与容积率章节”。

1 深圳既有研究的总结分析

1.1 《深圳经济特区密度分区研究》

该研究采取的是“总量分配法”,参考人口、配套设施的因素,通过“环境标准导向模式”推算规划期末总建筑规模,再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的分配形成了密度分区。宏观层面,以“服务条件、交通条件、环境条件”三大因素建立基准模型,划定了“高、中高、中低、低”四类密度分区,再以“生态、安全、美学”原则对基准模型进行调整,形成修正模型,最后按照功能类型建立扩展模型(“居住分区模型”和“非居住分区模型”)。中观层面,主要是按功能对总量的密度分配:居住用途,首先结合总规土地利用与“居住分区扩展模型”测算居住用地在4个密度分区中的分布,然后通过人均用地及建筑面积等标准推算出“高层、中高层、多层”居住小区的毛容积率,再乘以对应的用地面积得到规划居住建筑总量,此外还通过规划总人口规模反推居住总建筑面积,最后对两组数据进行校核形成“居住建筑密度分区”;非居住用途,该推算采用较多的假设前提,首先设定办公及旅馆、商业金融服务、工业及仓储、其它功能的容积率区间,再结合总规及案例设定各自的占地面积比例,进而推算出“非居住建筑密度分区”。微观层面,主要是从用地规模、城市设计、交通条件三方面提出了在街坊内密度的修正原则。

该研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密度影响因素量化为数学模型”及“密度的分配”方面的技术方法。然其缺点也较为明显,首先是“总量算不准”,目前深圳原特区内的建筑总量已达其预测规模的两倍,直接导致整个研究的基石被破坏,也就失去了规划管理的实操价值。实际上“总量分配法”较适用于“稳态城市”或计划经济特征较明显的城市,深圳发展速度快、产业转型明显、市场经济活跃,简单的线性增长预测显然是不适用的;另一方面,“总量分配法”不应简单的以规划期末“人口规模、建筑总量”为固化对象,应更多将城市承载力及增长可能性作为可变校核因子,将模型调整为联动动态模型,这样才具较强的适应性与操作性。

1.2 《深圳市密度分区与城市设计研究专题》

该研究首先对深圳现状密度及过去6年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检讨,提出应采用“可接受强度限制法”的研究策略,结合总规制定了全市密度分区策略(经济效益优先区、环境效益优先区、效益均衡发展区),并在此基础上吸收其国外经验“设计”了一个“密度分区”(高、中高、中低、低),再通过案例法设定了不同功能、不同分区的容积率。该研究提出的方法体系与管制思路有较高的实操性,其缺点在于其“密度分区”是设计出来的“构想”,缺乏基础数据支持与足够样本的实例验证,并不适合直接应用于规划管理。

1.3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14),密度分区与容积率

2009年,规划主管部门颁发《深圳市法定图则地块容积率确定指引(试行)》(下文简称“《指引》”),从内容及方法上吸收了前述两次研究的主要成果,提出了6类(其中I类为生态区,不进行建设)密度分区,分别给出了居住用地基准容积率和商业用地基准容积率,并提出了明确的测算方法,即基准容积率乘以叠加修正系数(地块系数、道路系数、地铁系数)。2012年深圳市着手《深标》修订,将《指引》的内容略做调整后予以纳入。

总体来说,《深标》中设定密度分区的内容是深圳市进行密度控制的重大举措,将密度分区管制上升到地方标准的高度。但是,《指引》试行期间遇到了较多的问题,突出体现在基准开发强度(包括修正后的)与实际出入较大,界定内容过于宽泛,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相关行业对其科学合理性的质疑,于是呼,详细规划层面的研究经常能够轻易的、合理的或不合理的突破密度分区管制,不断累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承载力风险,城市形态无序化发展趋势加剧。《深标》中相关内容延续了《指引》,《指引》遇到的问题也是《深标》即将面对的问题,且由于《深标》是地方标准,其面临司法纠纷的风险被大大提高了。

因为“密度分区”是“设计”出来而非计算出来的,虽考虑了现状及规划意图,但缺乏交通、市政、公共配套及环境承载力的专门研究,量化支持基础薄弱,科学合理性大打折扣,无论是对上(市政府)、对下(基层管理)、对内(各职能机构)、对外(开发商、各种主体),都显得底气不足,难以形成“掷地有声”的效果。因此,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适应性强的密度分区制度,对于解决目前规划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前瞻性应对存量土地背景下的规划体系变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主管部门计划开展密度分区及相关配套制度的修订。

2 新一轮密度分区规划修订技术方法的设想

本轮修订的核心思想是“以科学、动态的运用城市建设数据为密度分区的基础,以法定的制度与规则为管理手段,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思路概括如下:综合采用“可接受强度限制法”及“总量分配法”建立数学模型作为密度分区的测算依据,以“测算公式+参数体系+测算规则”为操作手段与规划管理对接,如下图所示:

该方法的核心是“测算模型”的建立,测算模型以基础模型为基底,以6个主要子模型作为“限制条件”进行修正。基础模型容纳密度分区现状情况、有效规划及相关政策等直接表象要素,子模型设定了公共配套、综合交通、市政公用、环境容量、城市形态、地价六大类,子模型也由若干个小类的模型组成(例如公共配套,就包括行政、文化、教育、医疗、体育、养老等自成体系的模型),通过对子模型中的核心要素的量化及与密度分区之间关联,形成对测算模型的动态修正,最终形成密度分区各区的规模控制及密度分区规划模型。该方法的技术难点有三:统计单元、量化逻辑及关联逻辑。

2.1 统计单元

不同要素的量化过程都存在其自有规则,有效核算范围各异(例如小学的核算范围为半径1公里,变电站是半径5公里,污水厂、大型医院则范围更加大,等等)。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确定具备数据统计可行性、规划管理操作性并为其它要素单元所覆盖的最小单元――基本单元,研究以“次干道以上城市道路、行政区划边界、基本生态控制线”为边界,通过Arcgis系统将全市划分为3000多个单元,多数单元面积在20~40hm2。

2.2 量化逻辑

量化逻辑是不同影响要素在模型内的算法规则。大多影响要素都能纳入“点要素”与“面要素”两大类模型。点要素对应能够限定服务范围的设施,包括公共配套子模型中的要素及少量的交通市政设施;面要素对应系统性强的影响要素,其设施本身不具核算意义(例如公交站)或者是无形的(例如城市形态),只有在特定的范围内才能够进行有效核算,主要包括除公共配套子模型外的5个子模型中的要素。两大类要素的的量化逻辑有较大的不同,点要素一般以转化明确的数量表达规则为目标(如学校学位数量、医院床位数量),而面要素则相对模糊的评级体系为主(如交通道路拥堵状况的A至F评级)。

现以小学为例介绍本次研究中一个小模型的量化逻辑,其核心内容是“学位密度”概念。首先将全市按照社区界线结合基本单元划定若干个“小学配套单元”(10~20km2),将单元内用地以“1×1hm2”的网格进行栅格化作为“学位密度”的统计载体――图斑,再将单元内各小学通过Arcgis“泰森多边形法”实现单元内小学的多边形全覆盖,设定0~500m、500~1000m、1000m以上三个级别通过Arcgis“距离衰减法”对单元内的小学依容量将学位分配至图斑,结合单元内的多边形覆盖情况对盲区进行最小密度修正,这样就基本形成了全覆盖的学位密度图斑,每个图斑都包含特定数量的学位,通过匡算图斑可获取单元内的学位供给数据。

2.3 关联逻辑

关联逻辑是指基础模型与测算模型、子模型与测算模型之间的换算规则。

(1)基础模型与测算模型。基础模型包含了现状与有效规划的信息在内,与测算模型的关联逻辑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基准开发强度分区,需要兼顾现状与规划意图,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设计”的成分。

(2)子模型与测算模型。子模型中的点要素模型的关联逻辑建立相对简单,只需设定影响要素与建设规模之间的指标关系,例如设定“?学位=?居住建筑面积”,该指标关系可以通过案例统计得出较为可信的结果,然后通过基本单元内学位密度图斑的匡算就能实现学位数量与居住建筑规模之间的关联。面要素模型的换算规则要复杂的多,主要是由于各种模糊评级体系只能建立与特定功能类型建设规模的判定关系,只能对建设规模的改变提出趋势方面的评价,要实现数量上的对应关系需要大幅增加子模型的精细程度与复杂程度。

3 结 语

建立量化水平高、操作性强且能够动态调整的密度分区制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融汇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方法与手段,也需要较高水平的城市规划管理数据化基础,更需要在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不断的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经济特区密度分区研究,2001.

[2]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密度分区与城市设计研究,2007.

个人研修计划总结范文第4篇

**市农民科技研修计划实施方案 一、目的与意义 当前,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积极适应新形势,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大力推广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是新时期农业科技工作的一项重点。农民科技示范户,作为农民中的先进科技典型,一方面,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同时他们对周围农户又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头作用。实施农民研修计划,就是由政府出面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农民到科技示范户(科技研修基地)进行劳动学习和技能培训,以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传帮互带的作用,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目标任务 实施农民科技研修计划,建立涵盖我市各类主导产业的农民研修基地50个,使1000名农民通过研修掌握一门切实可行的致富本领,并初步形成市、县两级农民科技研修组织管理体系,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主要内容 (一)建立一批农民科技研修基地或单位 凡在我市辖区内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民科技示范户、农民科技协会等均可成为**民科技研修基地或单位。各县区可根据本地区实际,确定本地区的农民科技研修基地。 申报农民科技研修基地应具备的条件: 1.是本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的典型; 2.所从事的产业(专业)具有明显的技术特征和经济效益; 3.所开发的项目具有一定的生产场地和培训服务网络; 4.基地负责人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依法经营,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具有良好的信誉,在帮助农民致富上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 (二)分期分批培训农民科技研修人员 根据农民科技研修基地的实际条件和能力,每年提出全市可供研修的专业内容,确定一定数量的农民科技研修人员,由县区组织申报、分配和落实。 申请参加农民科技研修计划的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强烈的致富愿望; 2.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 3.具有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勤奋精神; 4.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 (三)定期开展农民科技研修交流活动 市、县两级科技部门负责总结选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民科技致富典型。每年对选拔的农民科技研修基地由市、县(市)区科技部门组织参观、学习,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四)建立农民科技研修计划服务网络。 以**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为农民科技研修基地(单位)和研修人员提供相应配套服务。凡命名的**市农民研修基地和参加研修计划的农民经审核后均可成为**市农业科技信息网会员,享受会员各项服务。 四、实施原则 (一)自愿的原则:确立农民科技研修基地及研修人员均本着自愿的原则。 (二)引导的原则:政府科技部门将采取一定的具体措施鼓励建立农民科技研修基地,支持农民参与研修。 (三)分步实施的原则:农民科技研修计划是一项长远性工作,先示范性起步,逐步总结完善。 (四)统一的原则:制定统一的农民科技研修计划,确定统一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五)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研修计划,既要使参加研修的农民学到致富本领,同时又要使承担研修任务的基地得以发展,实现共同致富。 五、实施措施 (一)成立沈阳市农民科技研修计划领导小组: 组 长: **市科技局 局长 副组长: **市科技局副局长 成 员: **市科技局 处长 区科技局 局长 区科技局局长 区科技局 局长 县科技局局长 县科技局局长 县科技局局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农村处。 (二)农民科技研修计划纳入全市科技计划管理。对农民科技研修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研修基地或农民科技研修人员,将以补助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 (三)市科技局每年依据研修需求和基地状况,确立年度研修专业和基地名录,并公开选拔研修人员。在基地、研修农民双方本着自愿原则,协商签订研修合同后,研修项目方可正式实施。农民科技研修计划实施的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发文。 (四)研修计划在实施中,以县、区(市)为单位,以乡村为重点,以项目和人才为切入点组织实施。 (五)对研修基地用工的区域范围、用工数量及用工时间等,计划管理部门要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客户服务的关系,灵活组织实施。 附:1、**批农民科技研修基地2024名单 2、**民科技研修计划研修人员申请表

个人研修计划总结范文第5篇

建筑物在生命周期的设计与营造阶段,多注重机能、成本、美观、进度与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而经常忽略后续营运维护阶段中维护经济性的规划或管制,最终产生庞大的后期营运维护成本。由于政府财政更为合理化发展,补助公共建筑预算也会相应地减少,这些建筑的维护规划难度日益升高,短绌的预算、维护预测模型的缺乏,加上对预防规划与策略的漠视,直接导致近期公共建筑加速劣化与公共安全危害等重大管理问题,需要各界的重视。以大学校园建筑为例,其可划分为行政、教学、运动休息及住宿等板块。其中,学生教学楼是提供学生学习以及学生课外活动交流的主要场所之一,且为学校建筑中使用时间最长、最频繁的硬件设施,是学校建筑维护管理对象的研究重点,如何将既有教学楼进行妥善维护以发挥其效用,是学校建筑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针对某教学楼为研究对象,探讨该教学楼的组成构件及营运维护管理特性,并以生命周期成本统计分析来达成以下目的:第一,探讨大学教学楼建筑的生命周期成本比例,以反馈至生命周期阶段的设计、施工和经营维护管理;第二,借助教学楼构件维修金额比率、周期及趋势,了解其特性与维修维护的重点项目;第三,拟定关键维护维修项目的维护管理策略。

二、建筑物生命周期成本

(一)生命周期成本的定义

生命周期成本的推算,是建筑物求取经济寿命的重要参考指标,其目的是使建筑物能以最适度的投资获得最有利的经营成效。因此,所谓生命周期成本可以定义为:为了选出节约能源的最佳方法,由系统筛选出最有效的方法。

(二)生命周期成本项目

公共建设生命周期成本项目基本可以分为:1.取得成本,指购买行为、行政组织、工程施工、设备装设、教育、改变计划、交通。2.营运成本,指人事、运用、消费、废弃物处理、生产损失、其余区域维护。3.维护成本(定期),指设备寿命、预防维护、修理费用、直接人事成本。4.维护成本(不定期),指设备寿命、不预期故障、平均修理费用、每年区域费用。5.替换或报销。

三、建筑物个案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以某大学为例

本研究针对某大学化学馆1980~2010年的各阶段生命周期的历史资料整理统计的方式,搭配合理的假设推估构建单一大学实验型教学建筑物完整生命周期成本的深入探讨;经由个案分析建立完整的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数据,找出以往维修制度下的维修更新费用趋势。案例具体发现如下。

第一,个案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显示,规划阶段成本若依据现行法规推算为0.12%较所有国外研究低一半以上;营运维护阶段约占整个生命周期成本3/4,不考虑人事费用的负担外,属水电费占整个生命周期成本48.21%最高,相较于国外研究30.8%高出一半以上,平均每年每人负担水电费达8,429元,每年每平方公尺为1074元,需要有计划地投入经费,进行规划及维护维修更新,检讨节能设计及水电设备定期维护检修的必要性,以达节能之效。

第二,依据案例特性归纳实验教学建筑物的维修问题类型,提出各类维修更新成本趋势。现行制度下每年大型维修更新费用为235元/m2,加上紧急性小型维修费用后每年为303元/m2,平均每年维修更新费用占兴建费用的2.69%。

第三,从案例房龄5年为区间统计,屋龄6~10年间维修费用13,567,308元最高(占总维修费31%),屋龄26~30年间7,736,672元次之(占总维修费17%),再次之为26~30年间4,432,576 元(占总维修费10%);建筑躯体除了兴建6~10年间因设计不当及施工不良造成支出高峰外,于屋龄21~30年间经费分布平均且以隔局变动为主,建筑设备以屋龄26~30年更新设备为最高,初期增购设备需求次之。

第四,依案例各维修分类支出成本统计,以建筑躯体占58%为最高,建筑设备占32%次之,实验性教学设备仅占10%,造成建筑躯体经费最高的主因是设计不当修改及格局变动整修。其次是建筑设备未进行定期维护,坏了才修为经费支出略低的情形。第三是建筑外部影响建筑价值、电气容量检讨及给排水卫生设备的改良将影响建筑物实际使用机能,应更特别注意管理。

第五,案例实际维修更新费仅占整个生命周期成本的24.67%,搭配配置变动情形、使用情况及维修更新费用做一分析,非属常态性维护及机能老化更新修理的项目占其47%。其中,又以设计不当(17%)、使用变更(11%)及新增教学设备(8%)为主要内容,实际影响维修费用反映除了门窗材质设计错误外,实验计划画变动更新频繁,加上因人员增加、研究计划扩充,造成使用需求大幅度且随意的变更平面配置、未有定时保养维护的机制等问题。综观个案实际维修更新轻忽定期维护保养,且未经整体检讨进行整修等,为导致建筑物加速老化且不堪使用的要因。

四、总结与讨论

本研究以生命周期成本的观点,探讨某大学化学楼维护成本与策略,借助历史资料对生命周期成本进行分析,以及营运阶段维护成本的趋势、周期与维护关键项目。最后本文得到如下结论,并尝试建构维护成本预测模型:

第一,维护维修的趋势、周期与关键项目分析。分析结果证明,营运维护在生命周期阶段中占重要的比例,该阶段的维护成本趋势及周期分析结果,维修高峰期约发生在房龄15~20年间,约每5年有大型维修情形出现。研究建议完善的维护计划方案以5年为评估基准,以配合维修周期性的变化事前做好管控。学生宿舍的关键维修项目为机械设备、建筑装修和电气三大项。建议督促规划设计阶段检核设计及材质的选用,施工阶段质量的加强考核,以及营运维护阶段重点维修项目的审核,以反馈至生命周期各阶段管理。

第二,维护成本分析与非例行维修成本预测模型。由历史维修资料归纳分析后,依照成本特性及分布状况分为例行性维护、非例行性维修及需求增加三个成本要素。本研究提出非例行维修成本预测模型,采用多年的统计平均数据与马可夫链应用预测模式推估维护成本,改善传统的经验法则,避免发生预算不足而延迟维护。

第三,维护管理策略。在实践中,通过对维护维修累计次数、金额分析,针对A/C/E所提出的维护管理策略,提供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管控方法,经由历史维修数据的呈现,研拟出关键维修项目管理策略,以便于相关管理部门参考使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