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上网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生上网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我们将调查结果整理成以下五个部分。
1、 中学生上网最大的理由
(特别说明:由于一些调查题目被答卷者跳过,所以我们在按百分比计算时出现了小数点后两位数的情况,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下同)
成因分析:过去,很多人认为,大多数中学生上网是为了摆脱学习生活中的压力,网络的虚拟世界是他们发泄的最佳场所。然而,我们的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最大理由是方便,其次是因为好玩。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很显而易见的,网络通讯的方便快捷,网上购物的价廉物美,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网上大量的音乐,最新的新闻,都给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结论:大多数的中学生上网,是因为上网方便,但我们也须注意到,有30.23%的学生上因为好玩而上网,而这好玩,多办又指的是上网玩游戏,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正确上网,是家长和学校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2、 中学生对网上有害信息的看法。
调查显示,有64.34%的中学生认为上网不会学到有害的东西,有20%左右的同学认为上网会学到有害的东西,而15.66%的同学认为上网是否会学到有害的东西要看你是否有自制力。
成因分析:网上存在许多不良信息,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我们的调查中却发现,64.34%的同学认为上网不会学到有害的东西。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又对近20同学进行了采访,结果和调查的结果大致相同,有14位同学认为上网不会学到有害信息。他们的理由是,虽然网上存在不良信息,但作为高中生,他们有辨别的能力。一位受访的同学表示:网上存在有害的东西,学校和社会也存在有害的东西,我们能在学校和健康成长,为什么不能在网上健康成长?大多数同学也表示,网上虽然存在有害信息,但我们不一定就会学到有害的东西。
结论:对于网上不良信息,国家和社会坚决打击固然是重要的,但中学生更应该提高过滤有害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在网上学到有害的东西。这才是治根本的办法。
3、 学生和家长所担心的问题一致。
成因分析:虚拟的网络游戏对年轻人特别是高中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且,在中学生上网的各种活动中,最容易沉迷的也是游戏成瘾,这点上,中学生和家长的认识并没有分歧。
结论:中学生对家长的担心还是比较了解的。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身心健康。网络游戏对有些中学生来说无异于毒品:明知道他的危害,还是要去吸。可以说,网络游戏对中学生来说是几乎没有一点好处的。有的学生认为,玩网络游戏可以开发智力,但这其实是个借口,有专家报告,过度上网,特别是上网游戏或连续上网6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低于常人。因此,我们呼吁广大的高中学生:为了自己和家长,请不要把网络游戏作为你的心灵家园。
4、 我校中学生上网时间(平均每周)
原因分析:上网过度的同学,大多是家中有可上网的电脑,并且父母对其上网时间没有任何控制,以致出现用在网上的时间比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多这一现象。
结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特别是高中生。花在网上的时间比用于学习的时间多,确实是一种极为不好的现象,家长虽然不该对孩子的生活进行过多的干涉,但也必须有一定的指导与限制,这样有利于避免孩子上网过度。
5、 上网是否影响中学生的社交
原因分析:认为上网聊天影响社交的理由是沉迷于自己的虚拟空间,而认为不影响社交的学生的理由则是在聊天过程中,需要聊天技巧,这实际上培养了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不影响现实社交。
结论:社会交往作为人际关系的一大组成部分,对中学生十分重要,我们可以看到,有58.14%的学生是比较自信的,认为上网聊天不会影响自己的社交。对于上网聊天是否影响中学生社交能力,恐怕也因人而异。这和中学生上网聊天的方式,内容等都2024系。
6、 中学生对网友的态度
有10.08%的学生相信网友的话,18.06%的学生不相信网友的话,而持中立态度的占70.54%
中学生上网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一)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网络的态度和相关行为的情况
1.中学生上网率极高,上网时间长,多数家长却从未上过网,大部分教师上网经验不够丰富
互联网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学生。调查显示,93.5%的中学生表示对网络感兴趣,并有11.4%的中学生认为“很长时间不上网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周末和节假日是中学生们上网的高峰时段。 与孩子们相比,家长和教师们则大为逊色。45.2%的家长表示不了解网络为何物,没上过网的高达69.2%,只有7.7%的家长经常上网。大部分教师的上网时间少、上网经验明显不足。
2.多数中学生对在校上网的条件不满意,家长、教师呼吁改善条件
对于课余时间里在校上网条件表示满意的中学生只有19.4%,不满意率达59.2%。24.9%的中学生在学校里学会了上网技巧,而38.3%的中学生则认为学校并没有把必要的网络技巧教给他们。同时,不少教师对于学校的网络资源现状,特别是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表示不满。据教师们反映,校园网络设施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主要用于展示课件与开公开课,而未能充分运用于平时备课和课堂教学,更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们在校上网的需求。
3.多数家长既赞成子女上网,又担心子女上网影响学业
对于子女上网,27%的家长持赞成的态度,反对的只有15.9%,大部分家长则顺其自然,但近半数的家长表示希望子女将来能从事网络工作。高达九成的家长认为,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子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掌握好电脑技巧”;同时,29.5%的家长还觉得网络能促进子女的学习兴趣,11%的家长认为“网络没有任何好处和作用”。58.5%的家长表示,最不能接受的事是孩子上网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业。显然多数家长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网络的好处,更怕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此外,令家长们深感焦虑的事还有:浏览淫秽、反动、暴力信息,产生网恋,痴迷网络游戏等等。
(二)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
1.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1)中学生使用互联网有助于形成全球意识,强化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透过网络的窗口,他们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使视野空前开阔起来。全球意识的增强,适应了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对于中学生们今后走入日趋一体化的世界,显然是大有好处的。
(2)互联网为中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3)中学生使用网络有助于扩大交往的范围,促进青春期心理的健康发展。网络上,电子邮件、oicq、聊天室、bbs等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拉到“零距离”,在相互咨询、交谈、讨论、倾诉、请教的过程中,极大地满足了中学生们旺盛的表达欲、表现欲和社交欲。这对于舒解压力,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4)中学生常上网,激发了对英语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热情。
2.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1)网上信息垃圾使中学生深受其害。
(2)中学生迷恋网络对学业产生冲击。
(3)网上聊天引发网恋,调查显示,6.7%的中学生坦言自己有过“网恋”行为(实际比例会更多)。网恋中存在许多情感陷阱,中学生往往是受害者。
(4)网络不良文化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5)网吧管理问题依然严重,给中学生造成诸多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网络环境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机遇。xx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对于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这是我们进行网络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建议:
1.更新教育观念,推进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
第一,通过宣传和学习,使全体德育工作者转换观念,统一思想认识,抛弃“网络有害论”,消除“网络恐慌症”,充分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和网络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重新定位学校德育的目标,把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熟度作为网络德育的首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判断力和自制力。
第三,重新设计学校德育的内容,在原有德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价值观教育,增强识别评价和选择道德信息的能力;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与行为实践统一起来;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
第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拓展德育的时间和空间。
2.培养网络德育队伍,增强网络德育力量
其一,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和考核,使各级教育管理者、德育工作者以及全体教师掌握网络基本知识、技能,并熟悉网络德育的运作方式和手段,学会常见的德育课件开发工具(如authware、director、flash等)。在讲求实效的前提下,改进和充实目前实施的“沙河市中小学教师计算机考核”的方式与内容,如增加教师利用网络开展道德工作的考核内容。
其二,选拔并培训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网上沟通技巧好,具有丰富的网络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网络德育工作者,由他们提供在线指导,帮助上网中学生解决各种心理、思想、学习等问题;同时,注意在网上2024整理有代表性的德育问题,向2024职能部门反馈,以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3.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自觉筑起心灵的“长城”
一是加强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思想品质教育,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筑起心灵的“长城”,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和有害信息的侵蚀。
中学生上网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一)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网络的态度和相关行为的情况
1.中学生上网率极高,上网时间长,多数家长却从未上过网,大部分教师上网经验不够丰富
2.多数中学生对在校上网的条件不满意,家长、教师呼吁改善条件
3.多数家长既赞成子女上网,又担心子女上网影响学业
(二)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
1.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1)中学生使用互联网有助于形成全球意识,强化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透过网络的窗口,他们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使视野空前开阔起来。全球意识的增强,适应了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对于中学生们今后走入日趋一体化的世界,显然是大有好处的。
(2)互联网为中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3)中学生使用网络有助于扩大交往的范围,促进青春期心理的健康发展。网络上,电子邮件、OICQ、聊天室、BBS等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拉到零距离,在相互咨询、交谈、讨论、倾诉、请教的过程中,极大地满足了中学生们旺盛的表达欲、表现欲和社交欲。这对于舒解压力,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4)中学生常上网,激发了对英语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热情。
2.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1)网上信息垃圾使中学生深受其害。
(2)中学生迷恋网络对学业产生冲击。
(3)网上聊天引发网恋,调查显示,6.7%的中学生坦言自己有过网恋行为(实际比例会更多)。网恋中存在许多情感陷阱,中学生往往是受害者。
(4)网络不良文化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5)网吧管理问题依然严重,给中学生造成诸多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网络环境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机遇。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对于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这是我们进行网络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建议:
1.更新教育观念,推进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
第一,通过宣传和学习,使全体德育工作者转换观念,统一思想认识,抛弃网络有害论,消除网络恐慌症,充分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和网络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重新定位学校德育的目标,把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熟度作为网络德育的首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判断力和自制力。
第三,重新设计学校德育的内容,在原有德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价值观教育,增强识别评价和选择道德信息的能力;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与行为实践统一起来;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
第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拓展德育的时间和空间。
2.培养网络德育队伍,增强网络德育力量
其一,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和考核,使各级教育管理者、德育工作者以及全体教师掌握网络基本知识、技能,并熟悉网络德育的运作方式和手段,学会常见的德育课件开发工具(如Authware、Director、Flash等)。在讲求实效的前提下,改进和充实目前实施的沙河市中小学教师计算机考核的方式与内容,如增加教师利用网络开展道德工作的考核内容。
其二,选拔并培训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网上沟通技巧好,具有丰富的网络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网络德育工作者,由他们提供在线指导,帮助上网中学生解决各种心理、思想、学习等问题;同时,注意在网上2024整理有代表性的德育问题,向2024职能部门反馈,以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中学生上网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学生;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R 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2-1113-03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青少年越来越多地使用网络,由此而引起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等不良行为越来越突出。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为了解河南省农村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等不良行为,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6年4-6月对河南省4个省辖市农村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南省4个省辖市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首先在每个省辖市确定1个县,每个县将中学按类型分为普通初中、重点初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和职业高中,对各层所有学校登记编号,每层随机抽取1~2所学校;学校确定之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2个班,班级一旦确定,该班所有学生参加调查。共调查学生8 316名,其中男生4 281名,女生4 035名;初中生3 305名,高中生5 011名。年龄在11~20岁。
1.2 方法 参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制定“河南省农村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影响健康的行为和不良生活方式,网络使用情况和网络成瘾是其中一部分调查内容。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学校卫生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在学校保健教师的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班级教师不在调查现场,允许学生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予填写,并声明对学生填写内容严格保密,整个调查过程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根据Young[2]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确定网络成瘾行为:(1)过去7 d内,平均每天上网超过4 h;(2)不上网时,仍在想网上的内容;(3)因不能上网而感到无聊、焦虑;(4)期望上网时间比目前更长;(5)上网的时间经常超过预期;(6)想不上网,但无法自控;(7)因上网不能完成作业或干脆逃学;(8)向家长、同学、教师隐瞒上网事实;(9)因上网与教师或家长发生冲突;(10)借上网以摆脱困境、抑郁、无助或焦虑情绪。 根据Young 使用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结合本次调查实际情况,将(2)~(10)指标中出现4项及4项以上者定为网络成瘾行为倾向,将出现(1)和至少(2)~(10)指标中的4项者,称为网络成瘾。
1.3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并采用双录入法对录入数据进行核查,以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可靠,运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上网情况 被调查的8 316名中学生的总上网报告率为54.7%(4 546/8 316)。男生上网率为66.2%(2 834/4 281),女生为42.4%(1 712/4 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607,P<0.01)。初中生上网报告率为42.9%(1 417/3 305),高中生上网报告率为62.4%(3 129/5 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955,P<0.01)。不同年级学生上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1.695,P<0.01)(表1)。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上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174,P<0.01),职业高中最高,普通初中最低(表2)。
2.2 长时间上网情况 农村中学生在过去7 d里,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1 h的报告率为10.0%,2 h的报告率为5.1%,3 h的报告率为2.2%,4 h的报告率为2.7%。
2.3 上网目的 农村中学生上网目的中最普遍的是聊天,占61.1%,其中男生报告率为58.6%,明显低于女生(65.2%)(χ2=19.954,P<0.01);多媒体娱乐占60.6%,其中男生报告率为59.4%,明显低于女生(62.4%)(χ2=4.159,P<0.05);上网玩游戏的农村中学生占44.1%,其中男生报告率为59.3%,明显高于女生(19.7%)(χ2=691.838,P<0.01)。在与学习2024的上网行为中,通过上网浏览新闻或其他信息的中学生占34.7%,查阅学习资料的中学生占24.6%;收发电子邮件、利用网络下载软件、参加BBS论坛的中学生分别占12.9%,11.3%和7.0%;有其他目的的中学生占9.2%。
2.4 网络成瘾行为 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11.3%,男生为17.1%,女生为5.2%,男生明显高于女生(χ2=293.799,P<0.01);初中生为9.4%,高中生为12.5%,高中生明显高于初中生(χ2=18.540,P<0.01)。网络成瘾报告率为1.5%,男生为2.6%,女生为0.4%,男生明显高于女生(χ2=67.530,P<0.01);初中生为1.9%,高中生为1.3%,初中生报告率明显高于高中生(χ2=4.104,P<0.05)。
2.5 网络成瘾行为和学习成绩的关系 学习成绩好者的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6.5%,学习成绩中等偏上者为7.5%,学习成绩中等者为8.1%,学习成绩中等偏下者为15.7%,学习成绩差者为26.5%。网络成瘾行为和学生学习成绩有负相关趋势。
2.6 家庭类型和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 核心家庭农村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10.8%,非核心家庭农村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60,P<0.01)。
2.7 住宿类型和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 在校寄宿生网络成瘾倾向的报告率为10.2%,走读生网络成瘾倾向的报告率为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05,P<0.01)。在校寄宿学生网络成瘾的报告率为0.3%,走读生网络成瘾的报告率为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7, P<0.05)。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农村中学生的上网报告率为54.7%,低于河南省城市中学生(76.2%)和其他城市中学生[3-4],可能是由于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低于城市所致。但是,根据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农村互联网用户规模迅速增长51%,增速超过城镇[5]。
农村中学生上网目的中最多的是聊天(61.1%)、其次是多媒体娱乐(60.6%)和玩游戏(44.1%),男生嗜好上网玩游戏,女生迷恋于聊天与娱乐,此结果与其他报道类似[6-8]。农村中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现象,与城市中学生相比,农村中学生课余活动相对较少,更容易沉迷于网络。
本次调查在评价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方面采用网络成瘾倾向和网络成瘾2项指标来描述,能更为全面、真实地反映河南省农村中学生群体中发生网络成瘾行为的特征。学生网络成瘾的报告率虽然仅为1.5%,但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高达11.3%,并且大多数成瘾指标的发生比例都较高,说明网络成瘾行为在农村中学生中的危害不容忽视。
无论上网率还是网络成瘾率,男生均高于女生,可能与男女生个性差异2024[9-10];网络成瘾行为已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负面影响;非核心家庭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和网络成瘾的报告率均明显高于核心家庭的中学生;非在校住宿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和网络成瘾的报告率均明显高于在校住宿的中学生[11-13]。
目前,尽管农村中学生的上网率低于城市中学生,但随着农村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农村中学生上网行为将迅速增加,由此而带来的网络成瘾问题将会显著增加。如何引导中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是当前青少年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家庭、学校、社会应高度重视不良网络行为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根据其特点,对中学生上网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政府应加强对网吧、网站的监管,更重要的是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 林绚晖.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1):74-76.
[2] YOUNG KS.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 Addition to the Internet: A case that breaks the stereotype. Psychol Rep,1996,79(3 pt 1):899-902.
[3] 梁振山,何健,杨汴生,等.河南省城市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流行病学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8):699-700.
[4] 谢雯,方东玲,李晓驷,等.合肥市男女高中生上网情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05-207.
[5]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省略.upload files/doc/2007/7/18/113843.doc[2007-07-18].
[6] 江光荣,胡姝婧,韦霞霞.武汉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21-122.
[7] 刘辉,方群,孙照平.江苏省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流行病学研究.中国校医,2006,20(4):346-348.
[8] 刘梅艳,苏玲.2005年福州市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预防医学论坛,2007,13(4):329-330.
[9] 姚应水,高尘,周访华,等.大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44-846.
[10]章容华,陈卫平,祝一虹,等.浙江省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16-618.
[11]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79-280.
[12]季成叶,主编.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39-144.
中学生上网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b)-128-02
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开通,将快速提升我国传染病报告的实效性,大大促进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全面了解本县传染病网络直报现状,总结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过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和准确性,作者选取其管辖的8个中心卫生院、20个乡卫生院、1个县医院、1个妇幼保健站的资料作此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甘洛县人口180 517人,其中男性92 348人,女性88 169人。网络直报机构由28个乡镇、3个县级医疗单位(县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和疾控中心结核专报与艾滋病专报)负责,具体负责网络直报人员共32人。其中8个中心卫生院、20个乡卫生院、1个县医院、1个妇幼保健站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都是由我们统一审核,各单位负责收卡和进行网络直报。
1.2 网络技术参数信息
上报使用国家统一配置的联想电脑。CPU:P4处理器;内存256M;硬盘80G;彩色显示器;SDK调制解调器或ADSL;直拨电话线路;日本兄弟FAX_2880功能机传真机一台。信息上报使用国家统一网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址是:“219.142.85.3”“218.247.198.113”。
1.3 方法
1.3.1 调查方法2005~2006年,两次对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的相关人员采用听取汇报、现场填写调查问卷、现场资料核查、网络直报现场操作模拟和质量审核,并对工作中2024死亡报告监测、不明原因肺炎监测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的完善等问题进行专题访谈。除调查上述内容外,还查阅其门诊日志、住院、化验室和其他相关科室登记,并与网络报告数字核对,并对医疗人员2024传染病方面的知识进行问卷调查,。
1.3.2 统计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χ2检验统计分析。
1.3.3 评价方法与依据按传染病报告职责,分医疗机构、疾控机构不同指标进行评价[1]。
1.3.4 管理方案自2006年开始由县卫生局牵头,县疾控中心组织医疗机构疫情管理员进行软件安装和操作培训,统一由县疾控分配专用网络直报用户。试运转1个月后召开全县网络报病交流会,及时指出网络报告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帮助解决运行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故障。从基层收卡、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县疾控核对,同时将信息向基层反馈。
2 结果
2.1 甲乙类传染病疫情概况
2006年经过网络直报工作调查发现,全县传染病发病情况是:①痢疾553.9644人;②肺结核361.7388人;③其它感染性腹泻病132.3975人;④乙肝70.9074人;⑤新生儿破伤风0.693人;⑥流行性腮腺炎46.533人;⑦甲肝23.2665人⑧淋病18.2808人;⑨麻疹14.957人;⑩肝炎(未分型)13.2951人;{11}梅毒7.2015人;{12}丙肝2.2159人{13}伤寒+副伤寒2.2159人;{14}流行性感冒1.6619人;{15}百日咳1.1079人;{16}斑疹伤寒0.554人;{17}棘球虫幼病0.554人;{18}麻风病0.554人;{19}风疹0.554人;{20}戊肝0.554人。
2.2 两年网络直报结果对比
直报率由2005年的21.3%上升到2006年的96.2%;网络信息重复报告率由2005年的7.5%降到2006年的3.6%;报告及时率由52.3%上升到89.6%;审核及时率由69.3%上升到94.6%,见表1。
3 讨论
3.1 成效
我县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运行近半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①改变了以往传染病疫情通过邮寄或派人每天到疾控中心进行上报的方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②加快了传染病疫情传递速度,实现了传染病“早报告”,以便及时采取各项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和蔓延。③通过统一分配的直报用户和专用设备进行网络传染病信息直报,保障了疫情信息的准确和安全。④通过本县传染病网络报告调查,为最终提高和实现疫情信息准确上报积累了经验。⑤通过网络报病工作,提高了基层和社区防疫医生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为实现全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2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2.1 提高报告及时性传染病上报及时率2006年达到89.6%,低于上海市某区2004年水平(95.6%)[2],对比两年的网络直报前后数据,发现疫情传递速度虽有所提高,但由临床医生报病至防疫医生收卡间隔时间仍然较长,分析原因有临床医生手中耽搁、防保组收卡不及时或收卡后未及时转出及双休日等原因。为此今后要杜绝类似现象,提高各个环节报告的及时性。
3.2.2 认真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认真贯彻学习《传染病防治法》,提高医务人员和专职传染病报告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落实责任制;应当加强网络直报队伍的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思想政治工作,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做到考核有目标,评价有标准,年终有总结,各项待遇有保障。
3.2.3强化管理强化县级疫情报告管理体系,保障网络直报设备的正常运转、畅通,提高报告的实效性、及时性、可靠性。疾病控制机构设立专门部门或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疫情管理;要对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进行指导,并应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的检查。整顿直报人员队伍,对于违反传染病法的行为(瞒报、谎报、迟报、漏报、不报)进行处罚[3]。
3.2.4 网络报告质量有待提高由于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不到3年,部分单位报告卡录入错项、漏项现象较多。为此今后将加强检查指导,加大考核力度。
3.2.5 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和数据维护根据多次对网络传染病报告系统运行情况的检查,发现部分单位对传染病疫情数据未进行定期备份,当发生操作错误或遭遇电脑病毒引起系统崩溃时,往往容易造成数据丢失。
根据本县的使用经验和实际效果,建议在全县范围内加强传染病网络直报报告和质量管理工作,从而在全县真正建立起高效、敏感的疾病监测系统,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考虑加强网络直报的业务管理,形成规范的工作流程,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直报的优势[4],做到管理与技术两方面都过硬,就一定能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建设好、维护好、管理好[5]。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规范[S].2006.
[2]孟杨, 袁国平, 顾一夫.上海市宝山区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模式探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 2004,16(9):456-457
[3]任利民.从传染病网络直报看传染病疫情管理[J].疾病监测,2004,19(11):427-428.
[4]刘冬云,杨慧军,戚晓鹏.10省法定传染病网络报告工作督导检查情况分析[J].疾病监测, 2005,20(12):673-674.
[5]吴笃卿,胡东风,吴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J]. 地方病通报,2007,22(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