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品牌品牌策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品牌品牌策划范文第1篇
1.提升品牌知名度是首要的传播战略。文化产品品牌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只有高知名度才会形成良性循环。提升文化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有三种策略:加大宣传费用投入、采用差异化的创意、多媒体整合营销传播。2.文化品牌侧重集成创新与消化吸收再创新。按照创新的原创程度可将创新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消化吸收再创新。文化产品品牌创建的风险较大,绝大部分的文化产品品牌在都采取集成创新或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3.品牌符号的跨平台传播战略。在塑造文化产品品牌时,应注重核心品牌符号的跨平台性,即这个核心人物或核心符号、核心理念应该具备一定的平台普适性,过于局限于某种载体或某个地域的话,很难实现品牌延伸,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4.品牌文化传播的正能量原则。文化产品品牌不是单纯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功能需求,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功能,因此过于小众和过于激愤、阴暗的文化产品品牌都很难获得长远的发展。品牌文化越具正能量,就越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长久的生命力。5.产品品牌与企业品牌同步传播。如果公司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如旗下产品品牌一样高,那么公司推出的产品也较容易获得“背书效应”。 6.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因为文化产品品牌的垄断性特征,其知识产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内地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还不够,文化产品品牌知识产权容易受到侵害,在此背景下,企业要加大法律保护的力度,更重要的是探索行之有效的保护策略。(据尹良润《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7期)
警惕并规避媒体发展中的几个误区
1.单纯市场化,落入“收视率陷阱”。市场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吸附能力和运动惯性,媒体一旦完全信奉市场、过度追逐经济利益,缺乏市场理性,就会被市场“黑洞”所吸附,无形中落入“唯收视率”陷阱而不能自拔。2.简单娱乐化,忽视核心社会问题。如果媒体为了追求收视率或逃避社会责任而纷纷陷入到娱乐和麻木之中,核心的社会价值就得不到有效传播,媒体会落入到泛娱乐化的陷阱。3.传播浅表化,媒体节目缺乏深度。传播浅表化是单纯市场化和简单娱乐化的直接后果,有责任和思想的主流媒体要警惕这种倾向,用自己的道德责任和思想水平来争夺被“信息垃圾”误导或被娱乐俘虏的受众,创造出一批新型的民众。4.媒体人焦虑,缺少基层的沉淀提升。媒体人由于职业特点和竞争压力很容易陷入紧张焦虑,从而难以对当今的诸多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全方位观察和冷静的思考。5.习惯性传播,缺乏创新的栏目设置。纵观当今媒体,虽然节目众多,内容各异,但习惯性传播的媒体还占多数,符合时代要求,传递时代声音,表达民众诉求,引领社会发展的创新栏目和节目仍然十分缺乏,亟待补充和完善。(据王石泉于《新闻记者》2013年第7期)
广电企业文化建设三原则
1.文化目标朴素易行。“朴素”是指提出的文化口号不能脱离实际、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易行”是内容不空洞,针对性、操作性强。对于一些高度提炼的文化目标,也应做好进一步的分解与解读,方便员工理解与遵从。2.文化榜样平易近人。企业文化建设中宣传塑造的榜样应以发生在企业成员身边的真人真事为基础,用“真实”来发挥引导劝诫的功能。以人物或事迹为标杆是实现企业文化“人格化”的重要方式,但过度的艺术加工渲染往往使之脱离人情、远离真实。3.文化变革上行下效。强调企业领导者的表率示范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初始阶段,主文化一般代表企业的愿景,亚文化体现员工的行为,欲使主文化占据主导地位,领导者必须率先垂范,形成自上而下的文化变革。(据刘云芳于《视听界》2013年第3期)
全媒体时代电视市场的三大趋势
趋势之一:内容适配全媒体。全媒体化有三个方面的诉求:一是多终端适配,才能实现影响力的最大化,但并不是简单的平移与搬运;二是产品适配,从为电视生产内容到为全媒体生产内容;三是机制适配,全媒体传播需要全媒体生产播出机制。传统电视要进行转型,要达到产品适配就要从生产机制上进行改造,新闻采编机制要达到一体化,形成资源的整合。趋势之二:新闻资讯由移动终端主导。新闻资讯当前已经实现了由移动终端主导,电视无法第一时间到达。传统媒体的新闻观众在减少,通过在线和移动终端看新闻的人数已经超过听广播和看报纸的人数。当新闻资讯由移动终端来主导,则移动阅读已成为普遍形态。趋势之三:娱乐回归大屏幕,与移动第二屏互动。娱乐节目社交化乃大势所趋,社交媒体如今开始向电视方面进军。随着接收终端的发展,大屏的魅力还是不可替代的,但是这种大屏是对传统电视机的超越,而不是简单的回归。人们看电视视频是通过大屏来看,通过手机来进行互动,这是一种主要的新形态。未来在语音视频的显示下,进行社交模式的互动,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交电视的转变。大屏化、移动化、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这种形势下,互动模式应是作为电视屏与第二屏融合条件下消费者的新诉求。(据黎 斌于《北方传媒研究》2013年第3期)
广电产业:三千亿高地上寻突围
一般题材电影剧本审查取消
广电总局对音乐选秀下“调控令”
广播影视业8月起实行6%低档税率
湖北广电网络将重组
拟收购省内四公司
央视春晚节目组
向社会征集喜剧作品和人才
光线传媒上半年净利翻倍
文化品牌品牌策划范文第2篇
由于对营销技术的掌握程度有限,白酒新品牌上市大都是采用广告开路,促销铺货,折扣敲门的推广策略。运用这些常规营销策略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在产品高度竞争,高度同质化的前提下,常规的新品牌上市策划往往缺乏新意,缺乏影响力,缺乏系统管理和系统企划的支持。因此,策划白酒新品牌上市,必须充分依据白酒的商品特性,品牌内涵和市场环境,通过系统的策划,以凸现品牌价值、展示品牌形象、突出品牌卖点以及强化与消费者的关系的角度来切入市场,给市场一个惊喜。白酒新品牌上市策划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对品牌设计的具体策划,也就是所谓的“包装”。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的白酒市场,新品牌要想杀出一条血路,必须在品牌设计上制胜。品牌设计包含了品牌名称,品牌的人文、历史、时尚意义,品牌联想,品牌视觉形象,品牌听觉形象,品牌的语言形象,品牌的品质指数,品牌的亲和力等因素。在品牌设计阶段,企业必须充分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发现市场的盲点以及消费者心中潜在的需求点,发现竞争品牌的空白市场、空缺定位——从这里出发,品牌的设计就不会成为无源之水。假如在这些方面都无法找到依据,品牌的设计仅仅停留在盲目、臆想阶段,缺乏理由,缺乏理直气壮的核心价值,这是白酒新品牌设计的大忌。具体的策划出来后,白酒新品牌的形象、定位、卖点、价值以及和消费者沟通的传播方式以详尽的市场执行策略表现出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品牌推广策略文本,并作为今后品牌管理的执行样板。
2、 对信息的梳理。 在导入白酒新品牌的初期,白酒企业、品牌的策划机构必须对品牌所传达的信息,市场上存在的或者未来即将产生的信息,以及消费者的消费信息进行全面梳理。梳理信息的最大作用在于寻找市场的切入点,以便找到最佳的品牌传播通道。
3、 主导策略的制订和实施。新品牌导入市场是采用强攻,还是游击战术?新品牌导入是采用通路强化,还是采用广告拉动?新品牌导入是借助于一个偶然事件,还是进行常规推广?导入新品牌的策略制订关系到品牌定位,品牌形象以及品牌对于该市场的影响力。一般来说,新品牌导入的主导策略必须依据品牌的价值,品牌的定位和市场类别来确定。对于战略市场,新品牌的主导策略可以采用广告拉动,事件营销以及公关营销等大手笔的活动策划来营造知名度;而对于品牌市场,新品牌的导入一定要注重整体传播——在价格、通路、促销和广告上整体推进,建设完善的品牌网络;在游击市场,新品牌的导入注重短期促销表现以及品牌的出样效果,以期迅速占有目标市场,占有货架空间。
文化品牌品牌策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出版 品牌策略 运用
随着我国出版科技的广泛发展和运用,出版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天地。在这个信息时代,对于一个出版社来说,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单位无形资产价值的增值,即出版品牌效应的最大化。在图书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消费者在购买力相同的情况下,有一种力量正在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这就是品牌。如当人们提到清华大学出版社,就会想到计算机方面的书,计算机方面的书就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品牌。出版社今后在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时代要求出版社再也不能忽视品牌策略的地位了,在规划出版社发展战略时,只有将品牌策略放在应有的高度,才会在以后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出版业有句名言:“畅销书、常销书,一个也不能少。”其实从根本上说就是各出版社间的品牌之争。品牌意味着市场定位,意味着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等的价值,它最终体现了出版社的经营理念。
一、品牌策略是提升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菲利普?科特勒说:“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一个公司必须努力寻找能使它的产品产生差异化的特定方法,以赢得竞争优势。”这里说的“产生差异化的特定方法”就是品牌策略,所谓品牌策略,是指企业合理地选择使用品牌或商标,以促进产品的销售。正确的品牌策略能使自己的产品在众多的竞争对手面前脱颖而出,被消费者选择和接受,从而使出版社获得好的效益。若要提升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创新,创新是品牌的源泉和动力,品牌是创新的积累、凝聚和结晶。综观世界出版业,核心竞争力强的大都是那些品牌价值高的企业。出版社要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根据人才的优势或学科优势,扬长避短,选准市场切入点,创新思路,明确定位,打造品牌,以特色选题的量的积累,逐步显现品牌效应。品牌效应又为出版创新奠定基础。出版企业要多开发优质产品,提供优质服务,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这样才使出版社有竞争力。出版品牌是出版市场竞争的产物,它是通过出版品牌理念,塑造品牌出版物,进而塑造出版单位的整体形象以及品牌出版人的一个构建过程。出版品牌体现的是一种精神风格、精神价值乃至美学价值。因此,好的品牌策略是当今我国出版业良好的营销策略和取胜法宝,同时也是出版社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品牌是提高图书附加值和图书竞争力的原动力。
二、品牌策略应从图书选题策划入手
图书出版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设计制作等过程,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图书产品的创新,首先表现在选题策划创新。出版社只有策划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选题,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胜。
选题策划是一个知识创新过程,一个经过精心策划的高水准、高质量的选题,必然包容着最新的知识和信息,这样的选题才会成为出版社的品牌图书,使出版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经久不衰的优势地位。有人曾经说过:“目前出版社的竞争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竞争,而开始进入一个品牌竞争的阶段,竞争的目的就是创品牌。”品牌是出版社特色的标志,出版特色是形成出版社优势的基础,而出版的优势、出版的特色都建立在对出版资源的合理和优化配置上。
在出版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个出版社要经受住竞争的考验,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立足于市场,就要经历一个品牌竞争的阶段,竞争的手段就是创品牌。作为一个出版社,选题策划的方向就是创造出版社的图书品牌,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达到最佳结合、被消费者认可的产品。从战略高度上讲,出版社选题的策划必须时时刻刻自觉地以创造品牌为导向,品牌创造固然靠好的选题,但并非任何好的选题都能给出版社创造品牌,只有那些符合品牌原则的图书,才能真正形成出版社的品牌。出版社的品牌原则更多地体现在重点书上。重点书代表着出版社的图书质量和优势,反映着出版社的出书宗旨和特色,这对于提高出版社的声誉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品牌是一个出版社的企业形象,是无形资产,它会给出版社造成一种形象效应,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出版社惟有不断策划新的选题,才能推出新的品牌,保持与巩固自己良好的出版形象。
只有对出版社的选题开发范围进行准确定位,才会形成品牌效应。编辑的选题策划是一个复杂工程,它要求编辑具备多方面的才干和智慧,要有开创精神和超前的思维观念。知识和信息资源是无限的,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同样需要一定的条件。对于出版社来讲,有基本与非基本出版领域、核心与非核心出版领域之分,而出版社的核心竞争能力,即选题策划能力一定是与其核心出版领域相统一的。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曾严格划分各出版社的出书范围,从做专做精的角度看,这种做法也有其合理的成分。有些出版社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在专业领域内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并塑造出自己的品牌,带来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经管类图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的矿业类图书,这种定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选题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由零打碎敲向系列化、系统化方向发展,而其发展的最高表现就是品牌形象的树立。
三、对实施品牌策略的思考
最大限度地获得、积累出版资源并综合开发,进而获得最长远、最广泛的利益,无论是在战略上,还是在战术上,都是出版社经营最为本质和核心的目标。在当前出版社普遍缺乏出版资源和大规模运作开发经验的情况下,集中优势力量,选择重点项目是十分必要的。出版社要运用品牌策略结合自己的出书特色、发展战略、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等,进行统筹安排。如果不运用品牌策略制定一个长远规划,虽然能够获得短期的利益,但这不利于出版社的长远发展。
1.强化选题策划队伍建设
一个出版单位的品牌形成需要好的选题,选题策划是出版社的生命线。近年来,在全国发展势头强劲的出版社,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有一批信息灵通、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强的策划人才。说到底,出版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有好的人才,才有好的品牌策略。能更好的将自己的出版思想贯穿于出版实践,并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底蕴,对社会发展趋势、社会文化需求、图书市场变化较为敏感,善于打通关节、消除障碍,其职业生涯富有出版文化的美学意味,这样的选题策划人才是出版业人力资源中的精华,是出版社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出版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以先进的优秀的文化积累为己任,运用品牌策略实施精品战略,树立品牌地位,是否具有人文气息,是否有核心竞争力,与这一人才群体的状况有很大关系。出版社是文化密集型企业,应努力促进这样的演化,这种人才结构图型的演变是有其深刻内涵的,它表明出版社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平行密集分布,使得资源整合效应放大。加强出版社人才建设,对于增强出版社发展后劲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强化质量管理,以优质打造图书品牌
策划出好的选题若没有质量来保证,也不能形成品牌效应。如有的出版社选题非常好,但因为图书质量不过硬,与国家图书大奖失之交臂,所以出版社要创品牌,一靠策划人才,二靠水平较高的编辑人才。如果图书策划需要“通才”,那么图书编辑需要的是“专才”,只有“专才”加工才能保证图书质量。近年来我社获得国家图书奖的选题,其加工人员都是专业优秀的编辑人员,只有编辑人员的精湛加工水平,才能保证优秀选题出精品,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品牌效应。另外,还要强化图书质量管理体系,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对图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仔细推敲,使精品意识渗透到加工稿件中去。
3.市场营销队伍的建设
营销靠品牌效应去实施,品牌依赖营销来扩大市场,提高品牌产品影响力。现在稍具现代管理意识的企业,都注重营销队伍的建设。出版社生产的图书,同样是商品,同样面临着寻找消费者的问题。在当前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营销已是出版企业的大课题。销售这个出口不畅通,那么整个企业的品牌策略将无法得到实现。因此,图书市场不同于其他商品市场,它是具有较高文化含量的市场,因而,其营销人员也应当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才。需要对图书市场感觉敏锐的人才,通过营销人员的营销策略使图书出口更加通畅,使品牌策略得到有效的实施。
随着国外图书发行集团进入,我国出版业今后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各出版社应抓住有利时机,运用品牌策略多创品牌图书,多出精品,为繁荣我国图书市场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在凤:刍议高校出版社的创新[J].大学出版,2004.2
[2]郭 洁:谈编辑选题策划的制约因素[J].编辑之友,1998.1
[3]范 军:浅论书刊的品牌延伸[J].大学出版,2003.1
文化品牌品牌策划范文第4篇
分析困境形成的原因有二:第一,这是前三届会演依照传统运作模式的客观结果;第二,在第四届会演的前期策划筹备中没有国家级媒介品牌(比如央视)的介入。深究第二个原因的根源还是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的问题,具体到观念上,就是传统的宣传概念没有顺利上升到现代的文化品牌传播概念,直接导致前方策划执行团队与国家级品牌媒介无法建立起先期合作,打个生动的比方:胎儿的孕育需要十个月的时间,和卵子一定要在子宫先结合形成受精卵并成功着床,经过十个月的孕育,婴儿才能瓜熟落地。单纯从会演正式开始的一两个月,主流媒介才开始全面报道是无法形成会演品牌的,因为认知的强化是一个过程,要有时间积淀,要有互动参与,要有现场体验。现实是,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五年一次,即便在演出当月因为广泛宣传营造出了一片氛围,随着演出的结束,媒体的淡出,五年的销声匿迹,未来的第五届会演仍然将面临和本届会演相同的问题。
本文作者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组委会执行层面的一员,在参与过程中洞察到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希望通过本文探求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国家文化大发展进程中的战略价值及实现方法,进而明确会演组委会及执行机构、中央媒体在打造国家级文化艺术品牌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为各方超越体制制约携手合作完成会演的品牌培育推广,用文字先期开发出一条道路。
一、 国家级文化艺术品牌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一)文化品牌的理论概念
文化的竞争,核心是文化品牌的竞争。所谓文化品牌,就是具有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并具有独特标记的产品,它能充分提供某种特定的文化消费和文化服务,使消费者的特定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通常意义上的文化产品,大致包括文学、艺术、影视、音像、广告、博物馆、咨询、娱乐、旅游等范围内的产品或服务。文化产品的价值来自其文化意义,分为审美的意义、娱情的意义、教育的意义、启智的意义、象征的意义、表现的意义、交流的意义、识别的意义、认同的意义等诸多方面。
文化产品的品牌的构成在于它的文化功能效益,和它的独特的文化意蕴。文化功能效益取决于文化产品的文化意义的丰富程度。独特的文化意蕴是指产品所包含的此一产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同类产品的独特的文化视角,及给予消费者的独特的文化感受。
文化品牌的打造就是对文化资源的提炼、利用与整合。利用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可以有以下主要方式和途径:1、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以作为区域性的旅游品牌,如:云南丽江。2、一种生活方式或行为文化可以打造一个服务品牌,如:星巴克咖啡。3、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和工艺品可以打造产品品牌。4、民族歌舞、服饰可以打造展演品牌。如:《云南印象》5、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名著可以加工改编成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影视作品。
从资源特点和品牌构成要素上来看,参见会演项目介绍,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出是具备打造成为国家级文化艺术展演品牌基础的。
(二)国家民族文化品牌的意义
民族文化品牌作为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标识,应当以面向国际国内文化市场、得到大众广泛认同的文化精品为载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和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
文化品牌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是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是推动世界文化多样化的重要力量,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能有五十六个民族共生共荣,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多元融合魅力的最好的现实例证。
文化品牌是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文化品牌具有战略性、独特性、稀缺性,能够在不断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中实现经济价值。文化发展的要义,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在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发展文化,最终要体现在拥有多少市场认同、大众欢迎的文化品牌上。文化品牌的强弱多寡是衡量文化发展繁荣度和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标尺,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是以文化品牌的孕育为基础的。
文化品牌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文化品牌代表和反映着文化软实力、文化创造力,直接体现国家原始创新能力。中华民族文化品牌可以看作是文化领域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贸易始终处于逆差。尽管党的十六大为文化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要从根本上扭转文化贸易逆差的局面,还需要开发利用更多的民族文化优质资源,打造更多的民族文化品牌,这是我们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成功转变的关键。
(三)打造国家民族文化艺术品牌的紧迫性
1、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式微
从内容出发,按照市场准入制度的高低和审查制度的宽严,文化产业可分为意识形态产业、娱乐产业和艺术产业。由于历史、制度和国家安全的因素,我国形成了轻文化艺术而重传媒产业的局面,传媒产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巨大获利能力,更导致了传媒压倒文化艺术的成长空间,使得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处于文化产业结构金字塔的最底层。
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齐亮相,集中展现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这一巨大的宝藏仅仅由政府扶持挖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打造成品牌,只有最终走进市场,走进群众,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力。
2、全球竞争的压力
从参与全球文化竞争的层面说,文化产业是高科技与高文化的结晶。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正在把世界文化联系在一起。当下,国内文化市场的保护能力已经受到信息技术的全面挑战。西方国家加紧从战略上调整文化产业结构,迅速提高对数字化进程的快速反应能力,打破传统的文化产业的分工方式,以夺取在国际文化竞争中的领先地位。一些文化产业大国主要的产业战略就是在源头上建立和开发内容高端和技术高端,以直接影响并决定文化产业增长方式和生命周期。新中国60多年来,我国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发展经验,为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供了有利条件。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日俱增。目前世界上有的国家开始把目光盯在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上,试图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树立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品牌意识,自觉主动地应对竞争,精心打造国家民族文化品牌,实现文化发展的新跨越。
3、文化体制改革亟需事件的推动力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不仅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间存在较大鸿沟,而且与国际文化产业优化升级的发展趋势形成鲜明的对立与冲突。我国要发展文化,必须一边克服自身结构性矛盾,一边主动在现代高新技术的平台上实现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对接。文化是个大概念,政府和企业都要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高度出发,在入世后的背景下,对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整体定位进行新的路径探索和选择,这种探索和选择的目标就是:能够大力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率,早日实现对文化生产力的真正解放,从根源上解决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问题。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组委会人员构成在红头文件上已经打破了国家与地方,打破了政府内部各委办局的界线。在具体的执行层面,如果能够坚持以会演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组委会的统筹下,密切关注组委会执行机构的策划传播需求,并以此为依据不断地对品牌打造的运作流程、机制进行优化设计、变更完善,尝试打破文化管理体制中的行业壁垒和条块分割现状,那么会演的圆满成功和品牌的有效打造必将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方法和思路创新积累第一手实践经验。
(四)打造国家民族文化艺术品牌的科学方法
从国家战略上来说,随着《中共中央202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就成为了国家和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文化非营利机构、政府、企业、应围绕构建文化品牌体系形成合力,精心组织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文化品牌。要逐渐政府主办文化变成政府发起支持文化,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要紧密结合,既发挥全国“一盘棋”的优势,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更多更好的“明星产品”,扭转文化艺术处于自然生长、无序生长、封闭生长的现状。要树立和强化“国家营销”的理念,以全球的视野审视、开发和利用重要文化资源。具体到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建议加强如下工作:
1、聚合策划
对于策划一词,研究者都会引用《哈佛企业管理》丛书的论述:策划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基本上所有的策划都是2024未来的事物,也就是说策划是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做当前的决策。换言之,策划是找出事物因果关系,衡量未来可采取之途径,以为目前决策之依据……策划的步骤是以假定的目标为起点,然后订出策略、政策,以及详细的内部作业计划,以求目标之达成,最后还包括成效的评估及回馈,而返回到起点,开始了策划的第二次循环。策划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循环,因为一个组织的内在及外在环境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
由此可见,策划是一种为达到一定目标而进行谋划、决策的程序。即人们针对某一特定问题,在有效创意的基础上,来设计、选择能产生最佳效果的资源配置与行动方式,进而形成正确决策和实施方案,并努力保障目标实现的过程。
与通常理解的“计划”相比,策划的外延要广阔得多,质量要求也高得多。它不仅是目标和手段、思维和行动、主观和客观、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最佳效果”这个质量标准还将把策划引入策略的范畴,进入创新思维的领域。
策划的基本要素包括:策划的主体――策划团队或决策者;客体――策划过程中的客观环境和主要竞争者;资源和条件――策划人或决策者的优势和条件;策划的思维方法――策划团队的创新方法和手段;策划的对象和目标。
以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为例,对策划的要素作一基本分析,就会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不利于品牌的打造:
由于现有体制原因和传统的政府办文化的模式,策划主体包括国家部委和北京市政府机关以及承办执行机构,在前期战略策划时只有国家部委。策划主体的前期分离直接导致后期的战术策划和实施策划遭遇资源困境。战略策划中尽管提出了“力争宣传效果最大化”的目标,但没有在会演筹备的第一时间利用媒体资源,没有对品牌进行前期预热,12月13日举办的项目对外推介会,都没有中央媒体的报道;北京市政府作为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承接了会演落地组织,具体的宣传方案只能局限在北京市层面,且承办执行机构无法有效利用政府媒介资源,又没有宣传经费使用市场媒介资源,这显然不利于品牌影响最大化。尽管打破国家地方界限、文化管理部门界限成立了组委会,但组委会的决策周期、策划执行层面与决策层面、渠道层面沟通的时效远远落后于品牌培育的周期。
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规划、设计、管理等各个环节加强统筹,以凝聚各方力量、提高整体效益。尤其是在民族文化品牌培育推广阶段,更加需要搞好统筹规划。从最初的策划到执行的具体环节都要牢牢把握打造品牌的目标。
围绕品牌做全程策划和战略策划时,一定要充分聚合国家和地方的不同优势资源,优化文化项目策划,聚合不同文化管理部门的行政资源,聚合政府和市场传播资源,要实现策划主体与执行主体的交叉最大化,尽量避免战略策划和执行分离的情况,如果不可避免就要及时对战略策划进行完善优化,及时解决执行层面遇到的战略问题。
正确理解文化品牌策划需要认清如下问题:
首先,文化品牌策划是一个全盘规划,是一个指导性的程序,需要执行人员进行具体的实施,品牌策划有别于文化项目生命链条上的分步骤,是对所有步骤的一个总体规划,是一份具有操作性的指南。品牌策划指导着各个环节,决定着整体策略。文化品牌策划与文化项目的实施具有最直接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一般来说,真正有价值的策划,不仅策略到位,而且具有非常高的可操作性,使执行者一目了然,按照其条款有序实施。
其次,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市场的发展,文化品牌策划与营销策划(也就是宣传推广策划)越来越多地融合在一起,很多情况下相互交织、难以分割,在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将产品生产与营销整合的潮流。只有“策宣一体”或者“传策结合”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品牌战略。
2、整合传播
从文化的角度上说,“宣传”“传播”“营销”是近义词,宣传是政府口吻,营销是企业口吻,传播是二者共性本质的结合,面对的都是大众,都要根据各自的传播内容调动受众的显性或者潜在需求。整合传播,就是最大程度争取实现政府、市场、现实和虚拟世界中的媒介资源与传播渠道的整合,建立品牌内容传播链或者传播网,为品牌打造服务。
(1)传播内容的整合
为方便实践,以传播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兼顾受众和传播目标,本文将传播类型分为精度传播,深度传播,市场传播,品牌衍生品传播,公关传播,国际传播。
精度传播:内容和形式结合的最好,对受众的影响最大。精度传播的内容可以广泛选点选面,可以以小见大,也可以纵深挖潜。精度传播的形式可以选择中等时长的电视节目、中小篇幅的报刊软文、宣传册等。
深度传播:内容上侧重于形而上和知识的挖掘,比如理念、政策、艺术内涵等,专业性较强,满足素质较高或有自我提升拓展自身认知域的受众需求。形式可选择电视系列专题片、评论员文章等。
市场传播:从内容上讲不但可以实现对精度传播和深度传播的兼顾,而且雅俗共赏,参与互动性强,有的还有现场感,传播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市场传播有新媒体传播(比如官方网站,微博讨论,手机报等)、广告传播、主题活动传播等。
这里重点谈一下市场传播里的广告传播。上文说过,文化的繁荣是要有载体的,这些载体就是国家文化品牌,有社会知名度的文化传播机构,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文化品牌项目的合作模式,适合文化繁荣发展的文化体制机制。蕴含在会演大传播下的战略目标应该是为这些能够打造文化品牌的载体做广告,因为有了这些载体,就有可能在会演之后继续打造出更多的文化品牌,进而形成国家文化品牌体系。
具体到本届会演而言来看文化繁荣的载体,文化品牌就是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文化传播机构就是北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会演运作的本身就是对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文化项目合作模式的尝试。
打品牌是为了打基础,这是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基础,是构建适合文化繁荣发展的文化体制机制的基础。会演组委会在这方面的大胆探索可以为未来的国家级文化品牌打造形成鲜活例证。
品牌衍生品传播:通过授权建立会演品牌产业链是打造会演品牌影响力实现会演品牌价值最大化的关键。这是文化发展规律所决定和要求的,无论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应如此。文化品牌价值链的实现与其他产业相比,就是必须建立2024知识产权的概念和制度体系。只有在品牌开发运作的同时,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相关文化产品开发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延伸,开成完整的产业链。把握并使用好会演的版权是对会演品牌保护的需要,是对合作机构产品的保护需要,更是科学进行市场运作、力推会演社会影响力最大化的需要。
会演品牌的衍生品范围广泛,通过大范围地开发推广衍生品本身就是对会演品牌的传播。以下是部分可开发的会演品牌的衍生品:A印有会演标识和会演宣传广告词的T恤、太阳伞、丝巾、太阳帽等产品。B会演以外的民族文化展示活动,比如全国少数民族风情节、美食节、全国少数民族知识大赛、全国少数民族电影展。这些活动可以在会演之前打造出社会上聚焦民族文化和文艺会演的氛围。C由少数民族歌手组合演唱会演主题曲,通过官方、市场的双向传播让这首歌火起来,进而带动会演品牌和歌手品牌,形成品牌价值的连锁效应。D围绕会演中央和地方媒介制作的各类节目。
国际传播:要在内容的基础上,更加考虑传播目标国家和地域的文化特征。
公关传播:主要针对企业,在会演品牌没有形成之前,如何让企业家们认知到会演的价值。还有一类,是执行层面对管理层面的公关,这主要是政府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造成的。
(2)传播渠道的整合
随着媒体市场的不断变化,尤其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革新,带动数字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颠覆了整个媒介行业曾经赖以大众传播模式,传播方式正在由1对N,变为N对N。从媒介传播角度。当今全球已经进入了后大众传播时代。传统的传播渠道仍然存在并有很大影响力,只要结合好内容与受众以及时机就可充分利用。就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社会影响最大化的目标,本文要强调一下行政传播和互联网传播。
行政传播:主要是指组委会涉及单位以外的政府部门,利用所有的行政宣传资源进行文化品牌传播。比如,由广告公司设计的海报、宣传页可通过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公益资源、行政宣传资源免费。由北京市各区县市政宣传部门制作简易横幅张帖至交通要道,比如过街天桥栏杆、地铁中转站口等人流量密集处。
互联网传播:指充分利用社交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参与性,在节目遴选、评奖过程中,把专家检验、群众检验和市场检验结合起来。
(3)新闻中心的运作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将成立新闻中心以统筹协调会演临近及进行当月的宣传活动。新闻中心至少需要包括以下几个小组:
A.办公室:以会演宣传最大化为目标统筹协调新闻中心各组的合作,建立新闻资源共享平台,平台提供涉及会演活动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资源,由记者团提供。
B.咨询审核组:接受节目制作、文字撰稿的咨询,民族政策理论、可能涉及敏感问题的把关,重要节目关键表述的审核――可由市委宣传部、国内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研究专家和组委会民委、文化局、广电局部门领导担任。
C.版权小组:版权小组是针对会演品牌衍生品传播专门成立的。因为会演衍生品实际上会演品牌的传播渠道与内容的统一体。衍生品开发越广泛,传播影响力越大。
此次会演各类衍生品的版权必须归组委会,尤其是媒介制作的各类节目,这是今后组委会进行品牌再传播的资源基础。组委会可以采取与媒介交换会演部分版权(比如剧节目播出权)的方式来获取节目的版权。
D.记者团:提供会演全程的文字、图片、视频材料。向新闻中心办公室和各自所属单位提供。记者团分为北京组和代表团随行记者组,记者团成员可以共享会演新闻中心资源平台。
E.节目组:北京市属媒体自行按照组委会宣传总方案策划制作节目。策划案交新闻中心办公室备份,节目中可能涉及的民族理论政策问题可交新闻中心办公室协调与咨询审核组沟通。
涉及所在地方代表团的节目可由北京组和地方代表团随行组联合制作,并发回地方台播放。地方台也可在做好咨询审核的情况下自行制作节目。
F.新媒体互动组:
将会演官网与北京及全国有影响的社交网站进行策划对接,通过微博、论坛、话题讨论等形式在线上形成一片参与互动的氛围。
(4)传播时机的整合
中国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可见传播时机的重要性。会演的亮相时机、频度是需要好好把握的,不能大宣传一展开就逛轰乱炸,这容易造成受众厌倦,主观上会对会演产生距离。去年12月13日召开的会演项目推介会错过了各大企业做次年广告预算的时机。会演广告片已经错过了利用电影贺岁档期和春节新年节目收视高峰期进行播放。在国家政治大事(两会)、世界体育大事(6月伦敦奥运会)聚集的上半年,如何把握好时机有抑有扬地调动媒体、调动企业、调动受众,使之逐渐形成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较深程度的认知和向往,不但需要策划团队大动脑筋,更需要在时机到来时迅速有效巧妙地执行传播,只有不贻误时机,才能递增品牌的无形价值。
3、防范传播风险
北京新闻厅官方新浪微博已经上线,北京市政府将充分利用微博平台,将城市的公安、交通、旅游、文化等多个重要职能部门整合规划,利用更为立体多样的手段宣传城市,更加全面细微地展现世界城市北京。通过首创高效、新型的民政网络沟通方式,成为提升政府形象的有效手段。“北京微博厅”将城市所有的重要职能部门聚合一起,不仅打破传统政务服务的模式及格局,同时成为网络政务办公服务的先锋。有消息称北京政府部门微博拟全部开通私信功能。这意味的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的直接互动平台正式建立。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在剧场展演的文化项目,一旦会演大宣传有了效果,那么有多少人、都是什么人能走进现场观看演出必将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北京人口超过1800万,如果现场观看的人最多16万,并且精彩剧节目的票大部分被分配到党政机关,势必会严重影响会演品牌和政府形象。防范传播风险有两个方法:
(1)在打造品牌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做好票务分配工作。本次会演的票务发放要提前进行方案设计,优中选优。
(2)提前将部分有价值进行推广的剧节目进行策划和市场运作,只要商演场数足够多,票价就会便宜,能够看到的群众就会多。商演的概念不是演出对外售票,而是复制演出场次来分担演出成本,从而降低票价,使演出拥有更多的观众。以国家体育馆为例,容纳观众约1.8万人,演出20场就36万人。公益演出的概念是公共受益而不是免费。只有更多的群体走进剧场观看演出才是实现文化艺术演出品牌的本体价值。
行文至结尾处,作者诚祝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能够被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社会号召力的国家级民族文化艺术品牌。
附:会演项目简介
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由政府主办的演出盛会,已在北京举办了三届,分别是在1980年,2001年和2006年。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实施〈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中,用行政法规的形式确认,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定期举办、五年一届”,自此成为国家法定的全国性文化活动。
经国务院批准,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由国家民委、文化部、广电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市民委、市文化局和市广电局等单位承办,将于2012年6月至7月在北京举办,北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是承办执行机构。本届文艺会演规模为36台剧(节)目,演出80多场次,参演剧(节)目类型丰富,将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政治部宣传部和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澳门联络办等部门报送的剧(节)目中遴选。以公益性演出为主,设有开幕式及闭幕颁奖晚会,将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整个会演历时一个月,预计观众16万人次。
与其它全国性文艺演出活动相比,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规格高:党的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委均出席了上两届的开幕式,并接见了各民族文艺工作者代表;在京的中央领导观看代表团的演出和出席闭幕式暨颁奖仪式。
二、历时长:跨度一个月。
三、规模大:每届都有30多台(剧)节目,荟萃了中华56个民族近5000人参加近百场演出。
四、参演人员代表性强: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演人员既有专业演员,又有地道的农牧民群众。
五、特色浓:这种特色是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来自全国各地的会演作品彰显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释放着多元的原生态的民族个性,凝聚了精湛而丰厚的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象和审美内涵,
六、潜在价值巨大: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集中亮相,充分展现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这一巨大的宝藏尚待挖掘。
北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简介:
北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1995年11月,是隶属于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民委)的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北京市唯一的专门从事民族文化传播和服务的机构。
中心的文化事业职能:协助市委、市政府2024部门组织少数民族特色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参与首都举办的各类重大庆典、重要活动,组织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体育表演和展示。开展对内对外民族文化交流。承办北京市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以及市民委交办的其他文化工作。负责北京市少数民族乡村,民族工作重点街道、社区,民族学校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赛事及教学的组织指导,进行民族文化人才的培训。
文化品牌品牌策划范文第5篇
一、品牌实战体系架构
给食品企业做品牌规划不只是品牌定位和品牌传播这两个主题,而是一项系统的品牌工程,涉及品牌建立、提升、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建立一个结构严谨、完整的品牌规划体系,来指导食品企业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
1.品牌识别
品牌识别主要包括品牌检验和品牌目标两大方面的内容,通过品牌检验来确立品牌目标。品牌识别又可以再细分成七个方面:
(1)品牌状况。主要竞品的品牌渗透率排名,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现状等。
(2)竞争态势。主要竞品的品牌定位、品牌策略及发展趋势。
(3)消费需求。消费者对品牌的需求,即品牌在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4)本品位置。本品在同类产品中的品牌排名,消费者对本品牌的综合评价。
(5)品牌问题。本品在诸如形象、视觉、定位、策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6)市场机会。通过对竞品全方位的检验,发现本品牌未来的市场机会在哪里。
(7)品牌目标。建立在品牌检验和品牌机会的基础之上,为本品制订近期、中期和中远期品牌发展目标。
2.品牌战略
品牌目标确立后,首先需要从战略的层面为食品企业制定品牌规划。
(1)品牌名称。企业品牌的名称。
(2)品牌标识。企业的标识组合,如图案搭配、中英文标准字、标准色等。
(3)品牌框架。企业品牌与产品类别、品牌的平面架构。
(4)品牌定位。本品牌区别于所有竞品的市场位置,即需要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的位置,当消费者这种需求产生时,首先会想到本品牌。
(5)品牌核心价值。品牌所赋予消费者感性利益与理性利益的总和。
(6)品牌利益点。品牌能带给消费者的利益与消费者实际需求之间的连结点。
(7)品牌个性。品牌的性格。本品牌特有的,区别于竞品的个性特征。
3.品牌策略
品牌策略是为品牌战略服务的,即在品牌实施过程中如何细化、实现品牌战略。
(1)品牌建立。食品企业建立品牌的方式。我们经常看到的品牌建立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企业品牌带动产品品牌,再以产品品牌支撑企业品牌;另一种是以产品品牌提升企业品牌,再以企业品牌带动其他产品品牌的发展模式。
(2)品牌结构。根据食品企业的实际情况,明确是适合单一品牌结构,还是多品牌结构的品牌发展模式。
(3)品牌差异化。各产品品牌区别于主要竞品的特点,也就是要使自己的销售主张与竞品形成差异。
(4)品牌提升。如何不断使食品企业品牌在形象、视觉、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等方面获得提升的策略和方式。
(5)品牌延伸。随着食品企业品牌的提升,一般情况会遇到品牌延伸的问题,这个时候需要清晰界定食品企业品牌可以延伸的范围和不能延伸的界限,保持该品牌在某个或某些领域的强势地位。
(6)副品牌。在品牌建立和提升的过程中,是否需要使用副品牌,怎样使用副品牌以及副品牌与主品牌之间如何建立有效的互动关系。
(7)品牌壁垒。当某一品牌在市场上成功后,定会有许多模仿或跟进品牌,此时就需要快速建立品牌壁垒,阻止竞品的进入,形成本品牌在某个领域正宗的、独有的,无法替代的优势。
(8)品牌远景。相对于品牌现阶段的状况和品牌的近期目标而言,要实现品牌的中远期目标,本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的转变方向。
4.品牌传播
在品牌战略与品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品牌传播,明确品牌与目标消费者的沟通方式。
(1)传播目标。通过系列品牌传播活动所要达到的品牌目标。可分为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
(2)传播概念。品牌定位在传播中的形象化表述,是品牌口号产生的基础。
(3)品牌口号。品牌卖点与消费者利益点进行充分沟通的语言。
(4)传播方式。有效进行品牌传播的方法,如广告、促销、公关、软文等。
(5)媒体组合;通过哪些媒体的组合投放来达到最佳的品牌传播效果。
(6)传播检测。对传播的目标、概念、口号、方式、媒体以及传播效果进行综合评测,使品牌传播的方向更加清晰和准确。
5.品牌整合
清晰界定公司品牌与产品品牌以及产品品牌与产品品牌之间的作用、关系和职能,合理规划品牌之间的关系、作用和职能。
(1)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之间的关系。
(2)产品品牌与产品品牌之间的关系。
6.品牌管理
制订规范的品牌手册,统一品牌实施的标准和流程,并对品牌实施的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估。
(1)品牌手册。制作企业品牌手册,让公司各级营销组织的成员和所有的经销商在品牌上形成一致的认识和理解。
(2)统一识别。在企业与消费者的每一个接触点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
(3)品牌实施。通过产品、广告、销售、公关、软文等诸环节实现品牌战略、品牌策略制定的各项品牌目标。
(4)品牌检测。对品牌实施效果的跟踪评测。对品牌规划中的不足或执行方面的误差及时反馈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5)品牌维护。对品牌在消费者中建立的良好形象进行保护,使品牌形象得以持续的提升和发展。
(6)效果评估。在一轮系统的品牌规划完成后,对品牌实施效果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分析成功的原因及出现的问题,是对品牌规划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二、市场实战体系架构
市场策略规划、产品线规划、渠道规划、广告规划、终端与促销规划及销售体系规划是食品企业在营销实战中的六项重要规划环节,它们是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哪一个环节明显薄弱都会对市场全局产生连带影响。同时,从这六个方面也可以对食品企业的市场状况进行系统的检测。
1.市场策略规划
(1)市场状况。指主要竞品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容量、消费现状和变化趋势等。
(2)消费需求。主要指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如消费者对产品的概念、利益点、功能、价格、包装、购买方便性等方面的需求及变化方向,这是提炼产品卖点的重要依据之一。
(3)竞争状况。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分析以及主要竞品在全局市场和区域市场的强弱对比情况。
(4)本品现状。本品的市场位置、销售状况,在各区域市场的优劣势以及在各个营销环节的优劣势。
(5)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品处于现在的市场位置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存在哪些制约市场发展的营销短板。
(6)市场机会。通过对市场状况、消费需求、竞争状况等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找出实现企业及各产品未来市场增长的机会点。
(7)市场策略。从策略的层面为企业规划市场,如市场目标,市场定位,市场重心和区域市场的选择,与主要竞品的竞争策略等。
2.产品线规划
(1)品类架构。产品线完整的平面架构图,包括产品的品类、品牌以及品牌下面的每一个单品。
(2)产品定位。产品所要占据的,区别于主要竞品的,有竞争力的市场位置,是各产品规划的重要环节。
(3)目标市场。产品重点进入的市场领域,并且在这一领域最大限度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求,与竞品争夺消费资源。
(4)价格定位。产品价格在市场中的位置,包括所有产品价格在各自市场所处位置及各单品的具体定价。
(5)产品诉求。产品诉求就是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点或卖点,一般可以分为感性诉求和理性诉求两种。
(6)广告口号。广告口号,即广告语。就是把产品利益点中最能触动消费需求的部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和消费者的记忆度。
(7)产品形态。企业各类产品分别适合目标消费者使用的相应形态。产品形态确定的主要依据首先是方便消费者使用,其次是竞争需要。
(8)产品包装。产品外在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产品包装的文字、图案、色调、形状等要与产品的定位、诉求协调一致,在终端货架上要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
3.渠道规划
(1)渠道模式。企业建立销售通路的方式。如:采用制、分层经销形式还是专卖店形式,以及各种渠道模式设置中间商的层级与方法。
(2)通路长度和宽度。通路长度是指销售渠道重心上延和下沉的空间。从直辖市到乡,企业涉入哪些层级。通路宽度是指在同一层级的渠道,企业销售终端类别的多少。
(3)经销商的选择。根据渠道模式和通路长、宽度的设置,确定经销商的数量和选择标准。
(4)销售政策。指企业与各级经销商的合作方式。如企业对经销商在前期铺货、运输、终端维护、宣传、扣点、返利、结算等方面的相关政策。
4.广告规划
(1)广告创意。广告的表现方式。用画面、文字、音乐等来表现品牌和产品的特点。
(2)广告语。广告语就是把品牌、产品中最能触动消费需求的部分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3)广告预算。预计某个时期总共需要投入的广告费用。
(4)投放媒体。广告的媒介。
(5)投放区域。确定在哪些区域投放广告,以及各区域市场的投放量。
(6)投放组合。主要指投放媒体类别和投放市场区域的组合。
(7)效果评估。对广告创意、投放组合和广告效果的综合评价。
5.终端与促销规划
(1)终端选择。选择产品进入终端的类别、数量及方法。
(2)终端陈列。产品在货架上(普通货架、堆头、端架)的陈列标准,如陈列位置、面积、形状和数量等。
(3)终端导购。安排专门的销售人员在终端为顾客介绍产品的卖点和食用方法,吸引消费者购买。
(4)终端理货。对终端货架上被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挑乱的产品按陈列标准进行梳理,对快售完的产品及时安排补货等。
(5)终端展示。除了产品基本陈列外,还需要一些宣传品如POP、围裙、横眉、展示牌等来共同营造良好的卖场氛围。
(6)终端促销。厂家或经销商针对消费者就某些或单个产品进行的特殊销售促进活动,如打折、降价、卖赠、有奖销售等。
6.销售体系规划
(1)销售体系架构。指企业自身的销售组织结构。如在区域市场是建立分公司还是办事处,各大区、省区及以下各级销售组织的划分、规模等。
(2)各级销售组织的职能。各级销售组织的人员构成、作用、销售任务及其他相应的各项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