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案护理体会的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个案护理体会的总结范文第1篇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12月收治骨折患者120例,男71例,女49例;年龄14~78岁,平均43.7岁;其中脊柱骨折28例,上肢骨折23例,下肢骨折69例。行保守治疗82例,行手术治疗38例。所有患者按照人院先后顺序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手术方案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的基础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专科护理指引模式,治疗结束后统计并分析疗效。护理指引模式具体如下:①制定护理方案:在开展护理前,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本人或家属交谈,查阅患者病历资料,观察患者生理、心理状态等多种方式,对患者当前状况做到大致了解。然后配合医师,并结合医师手中的临床资料以及医师的建议,制定初步的护理方案。然后将护理方案报知患者,并邀请患者和患者家属一起参与讨论和修改方案。方案最终的形成,既要达到护理的科学性,又要照顾到患者的特殊性,总之要在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护理方案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并大致包括心理护理、营养护理、健康指导、功能锻炼等。并且医护人员还要制定另外的突况应急措施。
总之,要做到护理方案的连续性和全面性,实现高质量的无缝对接。当然,应该注意的是,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方案应根据情况变化随时做适当的调整,从而真正意义上的体现个性化和人性化。②做好心理疏导:骨折由于具有发病的突然性和恢复的长期性,因此很多患者不能很快适应自己的患者角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存在不同程度的抗拒、沮丧、焦虑、悲观等情绪,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合理的疏导,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健康,并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因此,心理疏导极为重要。可以通过交谈作为切入点,引导患者开口说话,并在交谈的过程中尊重患者,重视患者的意见,并注意捕捉患者的情绪,寻找患者的兴趣点,调动患者的情绪,找出患者的心理症结所在。然后做出针对性的排解,并发动患者家属一起鼓励患者安心养病,以争取早日康复。在心理疏导过程中,要注意尊重患者的人格,虽然患者在生理上属于患者,但在心理上和我们是平等的,要把这种尊重表现出来,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受重视,愿意和我们分享他的更多的想法,从而为护理人员赢取护理工作的主动。③指导功能康复:骨折会导致肢体相应部位功能暂时丧失,但通过锻炼可以逐渐得到恢复,及早主动进行康复训练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恢复的速度和质量。护理人员可及早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恢复早期,为了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化,可在家属和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借助CPM机进行被动训练。后期可逐渐增加一些运动项目。训练原则遵循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在患者功能恢复过程中,对患者的每一点滴进步都给予及时的鼓励,使患者以饱满的信心积极主动地增加锻炼量。④完善护理流程:首先是和患者的配合。在护理的过程中,通过与患者的交谈和接触,逐步了解患者的细节习惯和性格特征,从而做到高效护理。对于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给予尽可能的满足和解答,培养双方的信任感,并对患者的典型特征逐步总结,以便不断改进护理方案。然后是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做好交接班的配合,并可互相交流患者的性格和习惯特征,使护理人员能对患者状况了解得更全面、更具体,从而使护理人员能够很快进入角色,缩短和患者的距离。另外还有和患者家属、主治医师之间的配合。总之,彼此的配合目标是打造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无缝护理体系,使患者感受到最大的舒适度,并得到最高效的、最人性化的护理。
结果
经过护理,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康复,但实验组在患者舒适度、护理满意度,以及痊愈率和恢复周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55例痊愈,对照组50例患者痊愈,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到骨折前。
讨论
个案护理体会的总结范文第2篇
??? 毫无疑问,长期护理(主要是非医疗部分)是快速老龄化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提供社区护理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政策选择,并借助(或部分借助)私营长期护理保险解决这一问题(例如美国、德国等);而随着传统的家庭结构和妇女作用(扮演非正规照料老年人的角色)的变化,许多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难以维持现有形式的非正规长期护理安排。_1 因此,很多国家开始探索更为完善的长期护理政策,以期达到各方的平衡。按照联合国65岁以上老人占比达到7% 的人口老龄化标准,台湾地区于1993年进人人口老龄化,该年老年人口占比达7.09% ,而大陆地区于2001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达到7.1% ,标志着进入老龄化社会。_2 台湾地区进入人15老龄化,逐渐形成了符合其文化、人口、经济特征的长期护理照料体系,随着大陆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长期护理问题亦成为亟待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决定了台湾地区的探索经验和成果在大陆地区的高度适用性,本文对其加以梳理总结,以期能为大陆地区的长期护理体系完善带来启示。
??? 一、台湾地区长期护理的发展背景和源起台湾地区把长期护理称为长期照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自1980年在“老人福利法”中就开始关注老年长期护理问题,至今已经历了30年的发展,目的在于维持或增进身心功能,使需求者遂行自我照顾及独立自主之生活能力,减少其依赖程度,增进其尊严并减轻他人或社会负担,发展的主要背景和原因在于人口、家庭结构的变化和逐步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 1.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自1993年进人人口老龄化以来,台湾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根据台湾地区经济建设部门的推测,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数的比例将从2006年的9.9%上升到2026年的20.6%(如表1所示)。伴随着人口老龄化急剧加快的是老年人口依赖比的增加:从1950~1970年间,台湾地区老年人口的依赖比约在5%左右,意即约每2O位工作年龄人口需扶养一位老人;2006年此数据攀升至每7.2位工作年龄人口需扶养一位老人;据此推算,由于战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口逐渐迈人高龄,到2026年将变成3.3人必须扶养一位老人。_3 值得注意的是,老龄化产生的影响之一就是长期护理的公共支出增长,联合国一项研究表明:在今后几十年内长期护理费用占GDP比例将增加1—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老龄化将导致护理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和费用的急剧上升。
??? 2.长期护理需求人数快速增加长期护理的需求者主要包括两类:慢性病患者(主要是老年人)和失能者或残障者。慢性病患者总数的上升和残疾人数的增多必然产生新的护理需求,需要提供新的护理方式和服务内容。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预期寿命的延长,慢性病成为大多数老年人需要面对的问题。Hoffman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年龄与患慢性病和失能的比例呈正相关。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也表明慢性病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世界范围内2005年死于慢性病的人占死亡总人数的60% ,原因在于大多数国家正在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台湾地区长期护理需求人数快速增长。有研究表明台湾地区老人慢性疾病盛行率高于85%,85岁以上老年人的失智率高达30% 一50%; 另一方面,失能和残障人数也在不断上升,2009年台湾地区约有1 071 073位残障人士,占总人VI的比例达4.63%. 3.家庭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人口的迁徙和妇女社会地位的转变导致台湾地区家庭结构和就业结构在近几年有很大的改变。
??? 台湾地区总生育率从1965年的4.8个降至2007年的1.1个。随着生育率和死亡率下降,越来越多的家庭结构为核心家庭,大家庭传统的成员互助作用日渐减弱。联合国(2007)的研究显示,台湾地区1/3的家庭中老年人不与子女同住。联合国调查表明,台湾地区20—39岁的妇女预期老了以后同已婚儿子一起生活的人的比例已从1973年的56%下降到1986年的45% .¨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工作,2005年女性劳动参与率为48.12%,Ell 另有数据显示台湾地区女性员工占全体员工的比重从2009年的52%增至2012年的56%o家庭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使得依赖于妇女承担家庭老人照料责任的传统模式受到挑战。
??? 二、台湾地区长期护理发展历程梳理自1980年台湾地区“老人福利法”颁布以来,台湾地区老年长期护理发展日趋完善,主要表现为相关法律体系和政策制度方面的不断完善,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综合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提炼后将其发展历程概括为4个阶段,具体为:1.家庭完全的责任期(1980~1996年)1980年“老人福利法”通过标志着台湾地区对老年福利和长期护理的重视,要求设立老年福利机构,但在法令中针对长期护理服务仅规范了机构式服务;1983年到1986年期间各市县实施居家老年服务试点计划;1992年放开外籍护工规定,以减轻家庭照料负担;1995年实施的“全民健康保险法”将“居家护理”列入给付范围。总体而言,这一阶段老人的长期照护主要由家庭承担,政府介入极少,但也呈现出逐渐依靠专业护理人员来减轻家庭责任的势头。
??? 2.服务机构全面立案整合期(1997——2002年)1997年“老人福利法”第一次修订通过,将老人福利机构修正为“长期照护机构”、“养护机构”、“安养机构”、“文娱机构”及“服务机构”五类,规范各类服务提供机构的发展和资源整合利用。通过3年(1999~2002年)的清查,对未立案的微小型机构进行全面统计,辅导未立案的老年福利机构重新整合,为后续的各项政策规范实施奠定基础。同年,“残障福利法”修订完毕,修订为“身心障碍者保护法”,开始重视除老年人以外的身心障碍者长期护理问题。
??? 3.多元实验方案蓬勃发展期(1998~2007年)这一阶段,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台湾地区开始对老年长期护理问题实施多管齐下、多元实验方案并头发展的策略,主要包括:(1)老人安养服务方案(1998~2007年):1998年台湾地区行政部门核定“加强老人安养服务方案”,内政部门推出“加强老人安养服务方案”,独居老人长期护理问题开始受到关注;(2)老人长期照护三年计划和各类管理方案的探索:1998年提出“老人长期照护三年计划(1998~2001年)”,以“充实社区化照护设施,普及机构式照护设施”为方向,试办“长期照护管理示范中心”整合服务和管理网络;2005年将名称统一为“长期照护管理中心”,各个县市均有成立;(3)建构长期照护体系先导计划(2000~2003年):为更好地实施后续的长期护理举措,台湾地区2000年构建了以“在地老化”为总目标的长期照护先导计划,探索实施“社区优先照顾”并成立长期照护专项小组;(4)照护服务福利及其产业发展方案(2002~2007年):在失业问题严重的背景下,台湾地区于2002年实施该方案,旨在促进各类长期照护和管理人员的就业,积极发展长期护理产业,护理保障服务的适度补助也从中低收人家庭户扩展到一般户,鼓励一般失能者使用居家服务。
??? 4.长期护理保险规划期(2007年)经过前期各类方案的实施和成熟经验的积累,台湾地区行政部门2007年提出“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大温暖社会福利套案之旗舰计划(2007~2016年)”,正式标志着长期护理产业及长期护理保险整个体系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该计划以“构建完整的长期照顾体系,保障身心功能障碍者获得适切的服务,增进独立生活能力,提升生活品质,以维持尊严与自主”作为核心理念;2009年提出要积极“推动长期照护保险与立法”,成立了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筹备组”,“长期照护服务法(草案)”正在立法部门待审,基本确立了以居家、机构和社区三类为主体的长期照护体系:“长期护理保险法草案”
??? 还在进一步论证和筹划中。
??? 三、台湾地区现行长期护理体系概述从历程梳理可以看出,台湾地区自进人人口老龄化以来就非常重视长期护理问题的解决和完善,不断推出相关政策,旨在逐步解决老年长期护理问题。下面分四个方面对现行体系进行介绍。
个案护理体会的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中职护理教学;人才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0-0072-02
就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而言,它是对“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两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很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融合,它以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为题材,进而鼓励学生对学习的积极参与;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学习过程中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将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而基于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发挥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教师通过设计典型教学案例,利用任务驱动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中职护理教学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护理专业教育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探究有效的中职护理教学方式是中职护理教学的重要任务。综合各方面因素,可以尝试在中职护理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以此达到培养中职护理专业人才的目的。
一、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 教学前准备
教师在课前要切实做好相关教学准备,以便进一步定位中职护理课堂教学的目标。从教师角度来看,课前准备内容包括:对临床相关护理岗位的工作流程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中职护生的特点、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相关章节的课程标准。从课堂教学目标来看,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知识、技能、态度情感。接着,教师以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准,进一步设计相关的情境任务,教师要注意选择典型的病例,并以病例为依托,进一步设置相关教学情境,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转化,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将教学内容置于有意义的具体任务中。在此,教师要安排一个具有引领性的总任务,再配以相关的子任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递进式任务,对此,可以临床护理工作流程为依据。例如,教学案例“骨折病人石膏固定护理”,教师在课前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出一个骨折病人,然后为学生安排总任务和子任务。总任务是:将自己假设为该病人的管床护士,设计出具体的护理方式和护理流程。子任务及其工作流程是:确定这个病人的状况,内容包括:病人已做的相关检查及治疗、病人的症状表现、护理评估其受伤史、病人的骨折专有体征;当前护士最应该为病人解决的问题;探索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后,要制订护理计划并实施,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审视效果,做好护理评价。
2. 教学实施
在中职护理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要以病例为载体,提供素材和帮助,切实通过仿真临床情景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任务,让学生置身于仿真临床工作情境中。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播放视频及讲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接着,教师要扮演好学生学习合作者的角色,针对具体学习任务与学生一起分析,然后进一步导出课程学习的目标。教师要适时对学生予以指导,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素材和资料,如器具、模型、视频资料等。让学生受到任务的驱动,带着具体任务去学习,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任务。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中职护理教学的具体目标,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来学习。学生通过分组,可以进一步开展讨论互助、角色扮演的学习活动,再辅以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可以有效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任务完成后,教师指导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不同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互评。最后,教师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梳理相关知识点,对不同的学生予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也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而布置相似任务,从而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3. 教学评价和总结
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教学评价,可以利用的评价方式有很多,如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此外,还有教师的适时点评。从评价内容看,应涉及到以下几方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中的协调能力,学生对新知识的把握程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而在课末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做出课堂总结,根据学生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做出不同的评价,并注意赏识、鼓励学生,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适当布置课后作业,考查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应用到中职护理教学中的优点
1. 彰显科学化职教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
从“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来看,鲜明地体现了它的发展优势。“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有效融合了“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任务驱动为其中一条主线,结合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经典教学案例,进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从教学案例入手来展开相应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教师而言,其所开展的一些教学活动很好地体现了科学化的职教理念。具体到课堂教学,任务驱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不论是从教师“教”的层面,还是从学生“学”的层面来看,都很好地诠释了一定的教学任务。正是有了任务驱动,教师的教学目标才更加清晰,学生的学习目的才被进一步明确,对学习的体会也更加深刻。课堂中,学生以任务为中心,有效将学习转化为一种主动,并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切实对临床护理的工作流程进行了体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护理工作的最基本方法。
个案护理体会的总结范文第4篇
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了《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4年)第四主要任务中提出推动中医护理发展:中医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中医科要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创新中医护理模式,提升中医护理水平。[1]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的精神,我院从2015年1月份起临床科室根据多发病及常见病种收治情况,确定每个科室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并组织实施,在连续三年的实施过程中根据评价分析总结,对优势病种进行变更,优化了6个科室共8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发现一些缺陷和问题,
1 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存在的问题
1.1 各科室定的三个优势病种不完全是科室前三位多发病种 目前依据本院病案室2016-2017年各科室诊疗前十位的疾病名称的统计数据分析:各科室定的三个优势病种并不完全符合各科室的前三位多发病种;缺乏专科优势病种纳入依据。
1.2 中医护理方案中有些中医护理措施不太符合实际情况 大部分中医护理方案中都提出患者的饮食指导,辨证施食,目前我院的营养食堂未能提供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局限在健康指导层面,无法真正实施。[2]
1.3 护理方案中个别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不强如膝滑膜炎中医护理方案中特色技术有一项中药泡洗,因为水温容易引起争议,注意事项中专门提到药液温度以37-40℃为宜,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以防烫伤。[3]但是该病种老年患者居多,患者误以为水温越高,泡洗时间越长越舒服,疗效更好,而从护理安全角度考虑,为避免患者发生烫伤,应严格按照水温标准进行调节,导致患者满意度和依从性受到影响。
1.4 医保报销政策对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有很明显的制约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24年版)中6.4.1全院开展中医护理技术不低于10项,且应用人次逐年上升,6.4.2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不少于4项。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最现实的约束是社保报销,一个患者只能报销4项中医操作技术项目,且有种类、次数限制,临床医师出于医疗费用构成比例的考虑,会刻意减少中医护理操作的医嘱,医保报销政策对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有很明显的制约。
1.5 人力资源相应紧张三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24年版)中6.2.1病房护理人员总数与病区实际开放床位数的比例达到0.4:1,中医护理操作需要较多时间和人力来执行,人力资源相应紧张,不利于病房开展中医护理操作,甚至容易艾灸烫伤等导致不良事件。
1.6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有差距细则中6.2.2对护士做了相关要求。目前临床中医药院校毕业或中医护理专业毕业的护士比例不足30%,大都是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护士,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较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中医护理专业护士还有一定差距,加之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需要时间去学习领悟,中医基础相对薄弱的护士在具体实践中会导致在辨证施护、健康指导时产生同质化,不是“因人施护”而是“因症施护”不注重患者个体特异性问题;不利于在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对患者实行正确的个性化健康指导,特别是情志调护方面可能会缺乏针对性。
1.7 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价表不适应评价的发展需求;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价缺乏客观统一标准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价表中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栏,中医护理技术栏,不适应评价的发展需求,需及时优化。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价缺乏客观统一标准,对不同疾病的护理效果评价是以主观判断为主,用“好、较好、一般、差”来进行评价,没有量化工具,缺乏客观评价依据。[4]每一位责任护士在具体评价中,是否诱导、干扰患者的评价,又或者每位护士在实施操作中的力度,手法、时间、温度等的差异对患者的评价有干扰,容易产生误差。
2 解决思路及改进措施
2.1 协调门诊严格遵循各科室优势病种优先收治的原则;优化中医护理方案
协调门诊严格遵循各科室优势病种优先收治的原则;医院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委?T会要求科室结合实际制定至少三个优势病种及其中医护理方案,以一年为一个周期优化。
2.2 医院层面协调营养食堂外派营养师培训中医膳食相关知识,弥补饮食指导应用缺陷。能根据临床医护人员的指导提供具有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
2.3 耐心做好沟通协调,提高患者依从性针对老年患者做好健康指导,执行中医特色技术前耐心做好沟通协调,操作中注重患者体验,操作后及时进行护理效果评价,提高患者依从性。
2.4 寻求医保政策的支持由医院医保科依据国家中医药管局相关支撑文件向社保局寻求医保政策的支持,申请增加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操作报销项目和次数,让患者切实得到实惠,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
2.5 及时调配病房护理人员医院根据各科室护理工作量进行评估,增加机动库人员数量,根据工作量及时调配各科室病房护理人员。
2.6 加强培训、体现持续质量改进加强护士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方案相关知识、何氏骨科相关知识和临床实践的培训,考核。提高护理人员辨证施护能力和开展何氏骨科护理健康指导的针对性,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内涵,提升患者体验和满意度。应用医院中医护理管理质量评价标准、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考核标准、中医护理方案实施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评价,体现持续质量改进。
2.7 依据发展的需求优化护理效果评价表相关条目,对护理效果进行量化打分根据患者疾病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效果这个框架,依据发展的需求适当增减整改护理效果评价表相关条目;调整完善护理效果评价客观依据,进行量化打分,依据得分来判断护理效果。
个案护理体会的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法;儿科护理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86-02
随着时展,护理工作已从单纯的疾病临床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转变。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1],教学方式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案例式教学法以选取典型的病例为基础,学生作为解决病例中出现问题的主体,教师授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手段的特定方法,通过对某一系列病例进行系统学习、讨论、分析得出此类疾病相关知识和直接经验;同时案例式教学法能够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培养高层次的临床能力。[2]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我们建立了儿科护理学课程“系统性案例式互动教学”的体系,运用案例式教学法,提高了教学互动性和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本校的2011级护理本科生中确定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个班级,共82人(每班41人,经统计学处理,学生的性别构成、年龄及基础课程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
(二)研究方法
1.案例编制:集体备课,按照人体脏器和系统分类编制一套典型案例库,建立儿科护理学课程“系统性案例式互动教学”的体系,案例的内容均包括病历摘要、若干提问、课后作业题及参考答案等部分,其均符合儿科学护理教学大纲要求,典型案例力求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和实用性。
2.教学过程:①实验组实施系统性案例式互动教学法。教师在讲授某系统疾病前一周给予实验组学生相关的典型案例(不包括答案),让学生在模拟临床护理工作状态下带着问题课前预习、听课、课后思考,并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在该系统授课结束后安排在见习课组织典型案例讨论。典型案例讨论时,先由学生分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和辩论,分别评出个人成绩(根据课后作业和讨论表现)和小组成绩(根据小组课后作业平均成绩和讨论表现),最后辅导释疑。将案例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记入平时考核成绩(分为团队加分和个人加分),并利用班会和墙报等形式表彰和奖励2024个人和团队。②对照组实施常规教学法。
(三)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1.理论考核:课程结束后,采用闭卷考试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评价方法:考试分理论部分和病案分析部分,理论部分占总分的70%,为选择题、是非题、简答题;病例分析部分占总分的30%,分别测试基本知识点、临床诊断分析、护理计划和实施措施的能力。
2.问卷调查:由学生对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价。共发放问卷82份,有效82份,问卷回收率、有效率为 100%。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两种教学方式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学生考核成绩:
对两组学生采用同一种考核试卷进行考核,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整体成绩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二)问卷调查结果
对实验组学生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显示:学生通过案例式互动教学,提高了学习兴趣,变得乐于主动学习,增加了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临床思维及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案例式互动教学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肯定,结果见表2。
三、讨论
欧美等发达国家医学院校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科学、有效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其不仅重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运用,更重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等的培养。[3]目前我国医护在校生的培养正在不断改革,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疗卫生的教学模式。因此,“培养临床实用型合格的医学生”[4]的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学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特殊性。儿科的工作专科性非常强,书本上讲的理论知识看似容易理解,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患儿病情变化快,自己不能叙述病情,查体不合作。如何帮助护理专业学生更快地适应儿科医疗环境,熟悉儿科护理工作,案例式互动教学是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之一。
案例式教学最早起源于哈佛大学法学院,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在计算机网络、法学、心理学[5]和医学[6]等学科的教W中引入了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是以提高学生临床实际能力为目标,以病案为载体,通过案例讨论来达到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项目调查问卷显示,通过系统性案例互动教学改革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身学习效率。从考核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案例分析部分的实际操作能力明显提高。学生普遍认同案例式教学方法,认为案例式教学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学生能够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外,案例式互动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在多系统案例的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病情,从侧面拓展了其临床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和各项护理措施。
案例式教学法虽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案例的选择和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疾病、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做案例式教学;其次,在案例式教学的应用及引导上,根据每位教师的能力不同,对于案例式教学的引导可能会存在不足。最后,案例式教学之所以还处在尝试的阶段,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主动性不同。上述因素影响了案例式教学的开展。我们将在今后的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改进完善,为医疗卫生行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护理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马少华,应志国.PBL、TBL、CBE三种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0):109-110.
[2] 闫安,朱敏, 燕乐超,等. 案例式教学在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影像诊断学》教学中应用效果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5(4):138-139,142.
[3] To MJ?MacLeod A,Hwang SW. Homelessness in the Medi?鄄cal Curriculum: An Analysis of Case?鄄Based Learning Con?鄄tent From One Canadian Medical School[J]. Teach Learn Med,2016(1):35-40.
[4] 杨文卓,程黎明,杨长青,等. 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和考核的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4):41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