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专实习手册自我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专实习手册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摘 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AECT(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编撰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在国际教育技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2008年发行的第三版,由于主编及撰写团队的阵容强大,其内容更具创新性。文章首先介绍了《手册》第三版的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以及其中哪些论述使我们最受启迪与教育。然后,着重对被《手册》第三版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两项重要研究发现”之一的“2024建构主义学习原则认识的深化”和被《手册》第三版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四项重要进展”之一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和工程型教学设计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 AECT; 建构主义学习原则;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 工程型教学设计; 最低限度教学指导; 发现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何克抗(1937—),男,广东大埔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教学改革试验和教育创新理论的研究。E-mail:。
一、引 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AECT(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组织本行业内著名专家、学者编撰与发行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在国际教育技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该手册已先后发行了三版。第一版、第二版分别于1996年、2004年推出,主编均为大卫·乔纳森(David Jonassen,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当代激进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第三版于2008年正式出版、发行,主编则由个人改为专家组担任,这个专家组由迈克尔·斯佩克特(J.Michael Spector)、大卫·梅瑞尔(M.David Merrill)、范·麦里恩博尔(Jeroen van Merri?觕nboer)和德里斯科尔(Marcy P.Driscoll)等四位专家组成。
第一版内容共42章,分为七大部分:[1]Ⅰ.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的基础;Ⅱ.硬技术:和媒体相关的技术;Ⅲ.软技术:教学和信息设计的研究;Ⅳ.教学讯息设计研究;Ⅴ.教学策略研究;Ⅵ.教育传播与技术中的组织与变革;Ⅶ.教育传播与技术的研究方法。
第二版保留了第一版的结构及总体框架,[2]只对第一版各章的具体内容作了修订和更新,以体现自第一版发行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
第三版则有较大的创新与突破。不仅整个《手册》被重新设计成“基础、策略、技术、模型、设计和开发、方法论观点”等六大部分,共包含56章内容; [3]而且由于主编从个人负责改为由四位专家共同担任,所以每一部分均由四位专家中的一位担任领衔主编,除此以外,他还能得到一位合作主编和多位编辑成员组成的编写团队的支持。与此同时,第三版的编辑成员和第一、第二版相比,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在第一、第二版中,各章节的内容毫无例外都是由美国当代较知名的专家、学者撰写;而在第三版中,大部分章节的内容则是由知名专家、学者和一些尚未出名的中青年学者合作撰写,并且这些专家、学者中有20%的作者和一位领衔主编并不是美国人。[4]正因为编写团队的这种变化,使《手册》第三版与前两个版本相比,在开放性、国际化和多元理论视角等方面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为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更令人感到鼓舞和欣慰的是,经过任友群、焦建利、刘美凤、汪琼 等四位主译为首的翻译团队将近5年的艰苦努力,这部长达100多万字的鸿篇巨著——《手册》第三版中译本,终于在2012年9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二、《手册》第三版的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
《手册》第三版的总体框架由“基础、策略、技术、模型、设计和开发、方法论观点”等六大部分组成。其中的第二至第五部分(即“策略篇、技术篇、模型篇、设计和开发篇”)分别概括地介绍与评述了这四个部分各自研究主题的历史发展、研究演变、最新动态和未来走向,是运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来支持“教与学”过程的重点或关键,所以是《手册》的核心内容;而第一部分的“基础”篇和第六部分的“方法论观点”篇,则着重介绍“教育传播与技术”的研究基础与研究方法,让读者可以对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2024假说以及方法论观点等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因而这两个部分,在帮助读者如何有效运用“教育传播与技术”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2024《手册》第三版六大部分的具体内容,以任友群、焦建利、刘美凤、汪琼等四位学者为首的翻译团队,曾在《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第1期至第6期上连续发表6篇评介性文章,对此作过较详细的分析与评论。[5][6][7][8][9][10]为使广大读者能尽快了解《手册》第三版的相关内容,并能准确地把握其中的精华与要点,下面先对这六个部分的内容作一简要的介绍。
《手册》第三版第一部分“基础”篇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1][12]历史基础、理论基础和指向学习真实性的理论观点。2024“历史基础”,《手册》回顾了教育传播与技术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和经历的范式转变;2024“理论基础”,《手册》概括了教育传播与技术所基于的学习心理学观点及其哲学基础、2024记忆与动机的实证观点以及传播理论、人机交互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而在“指向真实性的理论观点”中,《手册》综述了复杂性理论、体验学习理论和情境主义理论;最后还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基础的特点进行了简要讨论。
《手册》第三版第二部分“策略”篇的内容也涉及三个方面:[13][14]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学”的理论、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教”的模型以及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在“学”的理论部分,重点回顾了与技术支持2024的学习心理学观点和生成性学习理论;在“教”的模型部分,概述了九类当前流行的、对教学改革产生重要影响的真实性教学模式,并介绍了技术支持探究式教学的四类着眼点;在教学设计原则部分,则介绍了首要教学设计原则和2024知识呈现和教学反馈的处方性原则。
《手册》第三版第三部分“技术”篇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15][16]一是对技术篇中共16章内容的介绍,在介绍中兼顾了不同技术的发展脉络,从中探讨不同技术的研究发展状况及前景;二是在与《手册》第二版“技术”篇内容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概述了技术研究主题的延续与变化;三是从“硬技术”、“软技术”到“设计技术”的发展视角,评述了教育技术的发展轨迹;四是评述了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
《手册》第三版第四部分“模型(模式)”篇的内容也涉及四个方面:[17][18]一是2024“人类认知结构与基于技术的教学”——概述了人类认知结构的进化基础,和在认知负荷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多条教学原理;二是2024“九种面向学校内外的通用学习模式”——分析了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的九种通用学习模式;三是2024“模式在特定领域和专业中的应用”——讨论了各种学习模式在阅读、数学、科学、法律以及医学等五个学科领域的应用;四是“总结讨论与展望”——对学习模式的认知心理学基础以及各学习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各种学习模式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手册》第三版的第五部分,2024教育传播与技术的“设计与开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与评述:[19][20]首先,以“新时代教学设计者(应具有)的能力素质”为题,强调了当前教学设计人员所面临的挑战;第二,是2024“设计与开发的具体研究内容与实践” —— 介绍了认知任务分析、在线教学的设计与开发工具、设计语言、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与开发、设计过程中作为工具的人工制品,以及设计与开发团队的社会影响等相关内容;第三,是2024“评价”—— 回顾了评价的模式与方法,详述了基于技术的绩效评估的设计与验证;第四,是2024教育与培训中的“整体变革”—— 阐述了变革的职责,并介绍了当前教育与培训领域中为整体变革而进行的系统设计。
《手册》第三版的第六部分,2024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的“方法论观点”也是从四个方面进行概要介绍与评述:[4][10]首先,以“研究与理论的开发”为题,系统介绍了理论陈述的四种视角、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两种理论及理论的开发方法;第二,是2024“研究的范式及四种研究的设计”——分析了教学策略、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模型及教学设计与开发这四种研究的设计类型和研究方法;第三,是2024“研究数据的2024与分析”——讨论了学习过程、复杂行为表现数据的2024与分析方法;第四,是2024“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总结了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过去五年的重要发展和研究发现, 探讨了未来五年的可能发展和将要研究的问题, 并对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内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总结和展望。
三、《手册》第三版的哪些论述
使我们最受启迪与教育
通过对《手册》第三版中译本的认真学习,并结合我们自身多年从事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进行深入思考,我们发现,这部著作给我们印象最深、使我们最受启迪的是2024以下五个方面问题的论述。第一,2024建构主义学习原则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第二,2024“复杂性理论”与“技术支持的复杂学习”;第三,2024“情境理论” 与“九种情境化教学策略”;第四,2024“首要教学原则”与“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4C/ID)”;第五,2024“如何实现技术对教学的有效支持”。其中,属于第一个方面问题的“建构主义学习原则的局限性”,是被《手册》第三版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两项重要研究发现”之一(另一项重要研究发现与对“专长逆转效应”的深化认识2024——见第56章“未来的基础”),而与这方面问题密切相关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和工程型教学设计之间的差距与对抗极大地缩小”则被《手册》第三版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四项重要进展之一(第56章)。我们认为,《手册》第三版2024建构主义学习原则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分析、评价,是符合现实状况的,也是切中要害的。
除此以外的其他四个方面的问题(如“复杂性理论”、“情境化教学策略”、“首要教学原则”与“4C/ID模型”和“实现技术对教学的有效支持”等),也都属于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非常核心、非常关键的内容,并且是在教育与培训实践中已经产生重大影响的创新理论或应用成果。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参加《手册》第三版撰写的人员众多,良莠不齐,学术观点难免有分歧、有偏颇,因而有些论述带有片面性,甚至有明显的错误。为了避免误导,特别是为了避免对国内教育技术事业以及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应有的伤害,我也想大胆地对这部集当代国际上诸多名家之大成的巨著的不足之处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与看法。因此,在学习与思考《手册》第三版的过程中,形成了第六个方面有待探讨的问题,相应题目拟为: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存在的主要缺陷与不足的分析。
(一)2024“最低限度教学指导”的争论及取得的共识
当代激进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乔纳森(Jonassen D. H.)针对科施纳等人2024“认知结构的认识是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有限容量工作记忆”和“最低限度教学指导似乎没有考虑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性以及这二者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的说法,明确地指出:[28]“科施纳等人所说的认知结构只是强调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而忽略了所有其他方面的认知建构。事实上,人类的认知结构必须考虑学习的情境、学习者和认知过程(社会认知过程),以便能够解释或预测认知活动。”
接着,怀斯和奥尼尔(Wise & O’Neill)进一步指出,[29]2024教学过程中指导数量应如何把握的实验研究结论,并不能够为建构主义教学的基本价值判断提供有效基础。他们认为,目前学术界虽有不少2024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到底是“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或是“强一些合适还是弱一些合适”的争论,但是通过对这类文献的认真考查(特别是对文献中教学案例的考查),他们发现:教学过程中进行指导的次数,只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维度;“指导次数”这一维度必须与其他维度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实施指导的“背景”和“时间”长短,就是必须给予关注的另外两个维度。与此同时,格勒思奥菲和勒斯特(Gresalfi & Lester)也强调,[30]建构主义教学和传统教学之间的差异,不在于提供指导的次数,而在于指导的“类型”。他们声称,在他们所倡导的教学指导中,至少包括了用适合学生理解该知识点的方式去进行提问、讲解和检测等多种不同的指导类型。
皮艾(Pea R)则针对人们认为建构主义教学不进行教学指导或尽可能少地进行教学指导的误解,结合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策略”的特点作了颇有说服力的论述。皮艾指出,[31]“支架式”策略有两个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显著特点:第一,传统教学是当学习者的学习遇到困难、无法进行下去的时候提供指导,而支架式策略则是为学习者能进行无需别人帮助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第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后,传统教学的指导次数与指导力度往往随之固定,而支架式策略则要随着学习者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将指导的次数与力度逐渐减少,直至最后完全撤除。
可见,通过以上2024“最低限度教学指导”的辩论,使原来观点对立的双方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了共识:一是2024人类的认知结构——不能只考虑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还应考虑学习的情境和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二是2024教学过程中指导的有效性——不能简单地只考虑指导的“次数”这一个维度,还必须与其他维度(例如指导的“背景”、指导“时间”的长短、指导的“类型”、指导“对象的能力基础与需求”等)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2024“用科学家‘做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的讨论及认识的深化
建构主义的积极支持者杜施尔和邓肯(Duschl & Duncan)明确反对科施纳等人在2006年发表的文章中2024不应该让学生用科学家“做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的观点。他们认为科施纳等人的理由——“学生还欠缺必要的知识与认知能力,不可能让学生用‘亏欠’模式(或‘赤字’模式)来学习科学”——不够充分。杜施尔和邓肯指出,[32]科施纳等人并不知道,事实上没有哪一个与年龄2024的发展阶段将会阻碍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杜施尔和邓肯认为:应当加强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不要把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单纯看作是长时记忆中知识积累的过程,而是要把对科学课程的学习看作是促进记忆中概念改变与重组的认知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他们还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强调:[33]在科学内容变得非常抽象或复杂的情况下,由教师基于系统方法仔细设计课程和提供教学指导,可以有效地在“发现式”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掌握表示数据的模式,发展和修正对问题的解释,并使他们能就概念的建构展开更深入的讨论。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的积极支持者杜施尔和邓肯看来,教师基于系统方法进行的适当指导,和用科学家“做科学”的方法(如“发现式”方法)来学习科学,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基于系统方法开展的传统教学指导,正好能弥补建构主义教学范式(如“发现式”范式)的不足。
(三)2024“直接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的辩论与比较
有些学者如斯皮罗和德施瑞弗(Spiro & De Schryver)承认:[34]基于系统方法、并以直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也称“直接教学”)可以在结构良好的学科领域(如数学、物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结构不良的学科领域(如医疗诊断),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却可以使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建构主义教学方法通常是指用科学家“做科学”的方法即“发现式”方法以及“探究式”方法——包括“基于问题的探究”、“基于情境的探究”、“基于项目的探究”、“基于资源的探究”等等)。
赫尔曼和戈麦兹(Herman & Gomez)也指出,[35]有些人之所以否定建构主义教学,是因为他们忽略了像动机、课堂的社会背景以及动态教学过程的其他一些关键性要素。
除此以外,正如杜施尔和邓肯(Duschl & Duncan)在前面已经指出的[36]——教师基于系统方法开展的传统教学指导和用科学家“做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这二者并不总是矛盾的、对立的。而建构主义学者格勒思奥菲和勒斯特(Gresalfi & Lester)所做的研究实践与案例介绍也表明:[37]在他们所倡导的建构主义教学指导中,明确包含了用适合学生理解该知识点的方式去进行提问、讲解和检测等多种基于系统方法的传统教学指导类型。
这就表明,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完全可以不排斥教师的讲解——它反对的只是一堂课从头到尾完全以直接讲授为主的教学(即灌输式教学),而不是反对基于系统方法的“直接教学”本身。
六、结束语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4年以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领域的上述两种对立观点,经过多次激烈的争论和坦诚的交流,终于在以下两个方面普遍取得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与提高。
1. 以发现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标志的建构主义学习原则确实有其不可替代的特点与优越性,但并非完美无缺的最佳学习原则——它仍存在科施纳等人所指出的三种局限性。
2.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原则的教学设计(即“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和基于系统方法的传统教学设计(即“工程型教学设计”)两者并非誓不两立,而是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很好地整合在一起,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上述2024“最低限度的教学指导”、2024“用科学家‘做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和“直接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的比较”等三个问题,从开始时的激烈交锋,到最后双方能相互吸纳、包容并取得宝贵共识的事实,已为我们作出了充分而且令人信服的说明。
正是依据这种现实状况,《手册》第三版把对“建构主义学习原则局限性”的认识,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两项重要研究发现”之首;并把“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和工程型教学设计之间的差距与对抗极大地缩小”,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四项重要进展之一。我们认为,这种分析、判断与评价是符合实际的,也是非常中肯的,因而将对国际教育传播与技术(即国际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Edited by David H. Jonassen[DB/OL], http:///edtech/ed1/firstedition.asp,1996.
[2] David H. Jonassen.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Second Edition)[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d, 2004.
[3] J.Michael Spector, M.David Merrill,Jeroen van Merri?觕nboer and Marcy P.Driscoll.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Third Edition)[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d, 2008.
[4] [11] [13] [15] [17] [19] [21] [24] 迈克尔·斯佩克特,大卫·梅瑞尔,范·麦里恩博尔,德里斯科尔.《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M].任友群,焦建利,刘美凤,汪琼,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12] 郑太年,任友群.教育传播与技术的研究基础——《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一部分述评[J] .远程教育杂志,2010,(1):18~24.
[6] [14] 汪琼.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的教学策略研究——《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二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0,(2):29~34.
[7] [16] 赵健.走向学习认知与技术研究的深度融合——《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三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0,(3):30~36.
中专实习手册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星级手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85-01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可见,习惯在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性。2009年我们学校选择了《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课题实验的子课题《中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课题实验,以课题为载体,以学生的习惯养成有了抓手,将课题实验与德育课堂有机融合,形成学校特色德育。如星级评价手册、习惯培养进课堂、班级文化建设等,在实现自主管理养成良好习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强化习惯养成课题实验,我们再次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养成良好习惯,争做星级学生》,简称《星级学生评价手册》。我重点说说《养成良好习惯,争做星级学生》手册使用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最初手册要求学生每天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小结;每周小组成员要进行互评,从而达到互相监督的目的;每周要求家长对小孩在家的表现予以评价,并且每周填写一次学生家庭情况反馈卡,从而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在实施星级学生评价手册的过程中,手册进行了进一步的整改和完善,使学生自我评价更具实效性,由每天评价改为每周评价,班主任结合平时的观察以及各位科任教师的反馈意见,将本班的“五星”级学生候选名单上报学校,学校在东胜一中“养成教育――学生自主管理‘五星’级学生”专栏进行宣传,并将每学年的“王林祥”奖学金专门用于 “星级学生”表彰,对学校星级学生进行隆重表彰。几年来,星级学生的表彰人数已经达到了500余人,极大地鼓励了学生们的自信心,学生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首先,人手一本的星级手册,囊括了学生的理想、人生目标、每周的小组测评和家长的反馈及自我反思。我们知道,一个有着理想的孩子,他的目标是明确的,理想犹如一盏明灯,会照亮他前行的方向,会给他添加前进的动力和正能量。初二的学生,他清楚他的理想,也朦胧的知道该如何努力,更何况手册上还有人生的座右铭,人生榜样,如同左膀右臂一般,帮着孩子更快的到达理想目的地。对于初一的孩子,理想也很重要,因为刚如初中的他们,思想单纯而迷惘,需要有一片歇脚地。当孩子慢慢适应初中生活后,我们的手册除了有思想上的引领,还有一栏则是“每周反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心.”认真的孩子会对每周的表现进行很好的总结。当我们在班团会上让些同学来读并且分享自我反思时,一些学生的反思让我们感到惊讶和佩服。如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在某刻方面做的好,但其他地方还有待提高。我认为,一个人的不足,当你把它隐藏在内心时,如果不是很严于律己,可能随着时间的飞逝,也不了了之了;但如果说出来,则效果就不一样了,因为同学听见了,受到大家的监督了。如果不照着去做,将会失信于人,该生以后老这样做,怎去交友并取得他人的信任呢?所以,通过反思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在得到同学的认同的同时,也能深感到需进步的空间,对孩子的成长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在家校沟通方面,星级手册也功不可没。在以前没有手册时,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家访,打电话的方式,浪费时间与精力。而如今,手册上有一栏专门是填写“家长反馈”的。通过每周翻看手册,我了解到了孩子在家的表现。如我班的郝旭泽同学,胖乎乎的很可爱,在校的表现一般,没有学习的动力,随大流的那种学生。有一天,我看到了他家长的反馈,其大意是孩子迷恋于手机上的网络小说,家长的劝说对孩子来说就是挠痒痒,不起作用;或者是与家长做迷藏,只要家长不注意,将手机放在书本下看。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与该生进行谈话交流,并专门召开了“说说网络小说”主题班会。班会课上,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对网络小说进行了抨击,认为写得都一样,无非是为了满足作者本身的虚荣;但也有的孩子认为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网络小说的写作手法为我所用,但不能太无度了。我班看网络小说不止郝一个人,我想那节班会是对大家的一个思想上的洗礼,是成长中的一个插曲。这要比老师在课堂上或苦口婆心或一本正经的教育要好。我想通过手册的填写,让我随时能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现,从而有的放矢。但也有的家长,可能是碍于面子或受到自家孩子的警告,写一些无伤大雅的词句,这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最后,我想手册的另外一个专栏也很好,就是“小组成员间的互评”。我将其放到班会课的后一环节,先让小组讨论本组成员上周的表现,说说优缺点。每节班会课邀请3-4组的学生来评论,结果真的出乎所料。每个孩子在对自己评价之后,对组内的成员也进行了如实的评价,让我这个班主任更好的了解了自己的学生,而且孩子们在相互揭短之后,没有记恨对方的,多单纯的孩子,真是好喜欢他们。通过这一揭短的环节,我发现有缺点的孩子对自己的要求更严谨了,小组成员间的配合更好了,关系更融洽了,我想这得益于手册设计和用心所在。
中专实习手册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使用手册教学法 缩短适应周期 自主学习
技师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快速融入社会生产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尤其是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和企业实际发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根据德国手工业协会对中德两国职业学生的调研报告,国内各类制造型企业的新员工从上岗培训到完全适应企业生产的时间周期一般在5个月左右,其中,大型知名企业的时间周期一般在1个月左右,而制造业强国德国的这个时间周期平均仅需1周左右,时间差距可见一斑。在当今时代,企业急切希望缩短这个时间周期。因此,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同时,缩短毕业生适应社会企业生产的时间周期,成为了学校教学的新难点之一。
一、电类相关专业课的分类
在常规的分类中,电类专业的课程多被划分为电类基础专业课和电类高级专业课。基础专业课包括电路原理、模数电和电工电子技能等。在高级专业课中,主要课程多为维修电工中高级、C语言、单片机、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电力电子变频器技术应用等。笔者认为,对于这些主要的高级专业课,还可以从教学思路上进行划分。C语言、单片机和PLC等学科的知识体系相对独立,需要首先进行基础的且系统的体系化学习,才能进阶相对复杂的项目内容,虽然需要电类基础专业课的支撑,但更多的是其系统内的知识点学习,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练习时间几乎要平均分配。而维修电工、变频器这一类科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基础专业知识体系上面的延伸,需要学生把所学多项知识进行综合并灵活运用,更多的是操作的熟练度和以熟练为前提的适当创新,属于典型的基础知识外拓型课程。以变频器技术为例,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专业知识,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操作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变频器上进行操作的,在配合相应教材之后,教师的讲授多在于方向性的引导以及总结,学生主体在课程中的灵活程度可控范围很大。
二、使用手册教学法
使用手册教学法的思路来源于学校的教师现代学徒制。其主要思路是,不再把教科书当做教学教材,而是当做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来进行研习,老师的角色定位为企业中的师傅,整门课的教学计划模拟新员工培养模式。只有以企业的方式学习,才能让学生明白企业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员工专业技能培养的,从而减少毕业生就业初期对企业生产的陌生感,缩短适应周期。
1.以使用手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在课程初期,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需要起到全面的带动作用,从硬件的介绍到书本的图文讲解,都需要耐心讲授,并且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消化讲授内容,并以进度最慢的学生为时间节点。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听课中逐渐养成边听边看,边看边动,以书本为主要信息来源的习惯。以变频器技术为例,仅变频器原理介绍及简单的面板控制,就需要20课时左右的时间,但其结果是学生养成了主动翻看书本的习惯。这是把课堂的主动于学生的前置铺垫,也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动参与教学的关键性基础。
2.以使用手越萄Хㄅ嘌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本阶段在整个教学中是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也是培养企业最希望学生具备的素质。学生自我激励和自我信心的树立是顺利完成本环节的重要因素。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要发生改变,不再是课堂进程中的全面带动者,而是转型为课程内容的方向指导者和内容梳理的引导者。这个阶段的授课思路主要是两讲两动,首先进行重点标注讲授,再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并在规定时间结束后进行师生互动总结,最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重点标注讲授中有意识地逐步减少讲授的时间,精炼提取本次课的重点内容,以个人或者工位为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在鼓励中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改正。一次内容只解决一个问题,在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信心。以变频器为例,这个阶段的内容以内、外部运行模式组合的微型项目为载体,外接电动机,实验结果生动可见,能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并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个阶段的完成会有几个较为典型的课堂现象:一是教师在准备讲授一个新的内容的时候,学生会主动提问本次课的内容在书本中的起始页和末页;二是在独立阅读书本的时候,学生的专注力明显集中,有一种想迫切顺利完成项目的愿望感;三是学生阅读书本所需的时间会大幅减少,并且在教师重点标注尤其是师生互动总结时的参与度明显增加;四是学生完成项目的速度越来越快,熟练度越来越高,完成书本内容后有明显的时间空余并开始向老师提出各种新颖的构想并尝试完成。
三、教学成效及方法优势总结
以变频器的后期学习为例,变频器的后期项目需要与PLC等设备进行联动调试,以往授课除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新课讲解以外,还要适当复习PLC基础知识,进度会随着项目的复杂程度而减慢,学生学习积极性会随着项目难度而有所降低。而经过使用手册法教学的学生主动性明显增强。教师只需对项目重点进行讲解,学生便会自主进行项目细节的学习,在遇到问题时会主动寻求教师帮助,甚至会自主温习PLC知识,这样一个项目的总体教学时间反而有所缩短。学生会发自内心地觉得他们应该也有能力完成项目,其动力来自于对本门课长期积累的信心和潜移默化养成的自学习惯。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的时间用来进行针对性的个人问题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效果明显,且在整个教学中每位学生都感觉到被老师所重视。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优点与适用范围。本方法进行授课有几点要求:首先,班级人数应属于小班化教学,最多两人一台工位,便于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控;其次,教师需要对本专业的相关多门课程有总体认识,并能正确分类,在教学初期需要足够的耐心与洞察力,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此情况对进度做出适当的调整;再次,由于授课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基于变频器的问题,教师需具备丰富的相关知识储备;最后,能够在每次下课前,对所有同学进行至少一句话的总结,其目的是鼓励其信心抑或是指出其存在的学习习惯问题,而信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源,是中职学生心中需要教师去点亮的灯,因此毫不吝啬的赞扬与赞扬中顺带的对学生的要求缺一不可。
中专实习手册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注册会计师专业 教学改革
论文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使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备受瞩目,作为培养后备人才的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的教学也更为重要,由于诸多原因,至目前为止,我国注册会计师专业本科教育改革成效甚微。本文试图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注册会计师专业本科教育面临的环境、现状入手,借鉴国外对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需求定位的有益经验,提出了我国注册会计师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路。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以来,得到了高度重视和迅猛发展,然而近年来,国内外证券市场相继爆发的一系列财务丑闻,曾使这个行业的声誉跌至低谷,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该行业的健康发展。而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战略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我国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专业本科教育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诸多原因,至目前为止,我国注册会计师专业本科教育改革成效甚微。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现状及对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学的影响
(一)行业竞争力不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学的创新
目前,我国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不能从事证券审批业务,只能从事简单的鉴证和审计业务,注册会计师行业人员执业水平不高,行业存在低价竞争与市场规范缺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需要不断地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理论创新以及各种创新的结合。
(二)注册会计师人才需求给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学带来了机遇
目前,行业的人才缺口依然很大”,“注册会计师专业十分注重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其毕业学生在就业时,已成为各大企业和金融证券机构竞相争抢的对象”(陈毓圭,2006)。低水平和不尽规范的注册会计师服务与高标准的巨大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尤其在注册会计师职业国际化发展背景下,优秀的国际化注册会计师人才显得更为缺乏。作为培养注册会计师后备力量的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任重而道远。
(三)社会公众的期望值对注册会计师专业教育带来的挑战
目前市场对注册会计师的业务需求已不满足于单纯的审计服务,而且要在更高层面上为企业管理、内部控制、市场预测、发展战略等提供相关的管理咨询服务。因此,社会公众的期望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注册会计师专业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当前,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越来越成为社会万众瞩目、万千学子心之向往的品牌专业。然而,面对公众的高关注度,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的人才培养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二、目前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注册会计师专业本科教育市场秩序混乱
自1994年国家指定23所高等院校开设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专业以来,注册会计师专业学生成为会计人才市场的“新宠”,出现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教育一哄而上的局面。各院校均增设注册会计师专业,注册会计师专业招生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使教学条件与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会计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
(二)培养目标与模式错位,教育理念错误
我国早期开办注册会计师专业的院校将教育目标定位于能够胜任会计审计实务的“技术人才”, 在专业教育中以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课程为核心来构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我们对该专业的设置不只是要求我们培养能够通过资格考试的注册会计师,不能将注册会计师专业教育等同于资格考试培训性质,而是要培养适应能力强的素质型后备人才。近年来,职业界对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职业界不断变化的需求缺乏畅通的渠道及时传达到教育界,使会计教育目标无法根据职业界的需求加以调整,并引发会计教育危机。正如Albrecht and Sack(2000)指出,大多数会计职业界人士认为会计教育过程已经“过时(Out—dated)”和“破败(Broken)”,需要进行彻底改革。
(三)课程体系设计不完善,教材缺乏系统性
目前在注册会计师专业教材建设方面尚未形成与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科学的教材体系。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的课程体系总体分公共教学、学科教学、专业教学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过多地注重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更新,而忽视知识和技能要素培养并重的发展;教学内容缺乏基础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缺乏宏观性的系统设计。另外教材选择方面,各院校各自为政,采用自编教材,教材质量良莠不齐。
(四)师资配置上实践经验欠缺,案例教学缺乏深度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师资水平和教学活动有效实施。周齐武等(1997)采用问卷调查了21位华裔教授。结果表明,中国会计教育最需改进的是教师品质和教学方法。郭强华(2002)对14所高校会计专业大三、大四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国高校会计教育整体水平一般,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已基本与国际接轨,但教师素质一般,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式机械呆板,考试形式僵化,实习效果一般,作业布置形式化。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师资队伍的规模、素质和培养与市场经济对会计教育发展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的师资配备总体上在学历、职称方面需不断加强。
三、我国注册会计师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国外会计职业团体对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定位的有益经验,对我国注册会计师专业教育改革具有借鉴意义。美国会计学会在1990年9月下设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认为,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三方面的知识或能力,即技能、知识和职业倾向。199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针对进入会计业界的新人提出了三项核心素质能力要求:专业职能素质、人格素质、宽广的商业视角素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等也相应制定了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我国注册会计师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一些基本的职业素质、知识和能力,在我国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整顿注册会计师专业教育市场秩序,整合会计教育资源
国家及省级2024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坚决规范注册会计师专业学科的招生目录,规范注册会计师专业创建的审批工作。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考虑撤销部分非经济类院校的招生权,适当地将同一区域内隶属关系相同的院校所设置的注册会计师专业进行必要的合并与调整,使注册会计师专业教育的发展实现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发展型转变,合理地配置会计教育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和实验设备等教育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办学效益。
(二)重塑注册会计师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郭道扬教授就率先提出了建立“大会计教育”的观念。他指出,“大会计教育”所限定的范畴不仅是指会计人才一生所受教育的总和,不仅是指在培养过程中所接受的专业教育,更重要的是指会计教育能够做到普及化、开放化、国际化。于玉林教授将会计教育观念定位为“专业教育、道德教育、外语教育、电脑教育、信息教育和创造教育”。因而,我们要贯彻适应性、预见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改变会计技术观念以及过窄的专业教育所引发学生知识视野的限制,拓宽人才培养的口径,改变急功近利的动手训练而削弱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和专业基础理论培养,改变过弱的文化及人文知识陶冶而使学生人文素质底蕴、思想内涵不足,切实贯彻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三)优化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注册会计师人才的重要保证。以行业能力为要求设置专业方向课程课程结构的优化是实现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开设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财经类院校应认真研究国内外注册会计师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教育模式,按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的知识结构要求,建立既满足注册会计师行业特色要求,又能够促进注册会计师人才学位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应用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与技术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如“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等。案例教学法将案例引用到教学中,深化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增强他们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模拟实验教学模式也可有助于提高受训者在实际操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反应能力、判断诊断能力、操作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
应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打造一支知识和技能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第一,我们要注重自身教师的实践与实习,使教师在实践中锻炼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建立和健全切实可行的鼓励和引导教师深入社会实践第一线锻炼提高的政策和措施;第二,可以引进资深注册会计师、行业一线会计工作人员等到校担任兼职教师,鼓励和引导社会一线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育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第三,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会计职业考试,并对取得相应资质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
参考文献:
[1][美]波伊尔.学术水平反思——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郭华强.中国会计教育现状分析——来自大陆14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C].中国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2.
[3]郭道扬.2l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会计控制观、会计教育纵横论[J].管理会计,1994,(04).
[4]林志军,熊筱燕,刘明.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J].会计研究,2004,(09).
中专实习手册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监理;企业调研;问卷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调研思路
根据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调查问卷,走访顶岗实习学生及其顶岗企业,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形式掌握了解其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根据行业专家及毕业生对该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以分析总结,最终形成专业调研报告。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才需求状况、行业发展趋势、人才结构、素质要求、岗位技能要求、证书及其他要求等。
二、调研方式
(1)现场调研:走访企业和顶岗实习学生。
(2)调查问卷(二维码)。
(3)电话、QQ、微信调研。
(4)网络大数据分析。
三、调研分析
1.监理行业现状及发展
2015年全国共有7433个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参加了统计,与上年相比增长2.12%。2015年年末工程监理企业从业人员945829人,与上年相比增长0.42%。 2015年年末工程监理企业注册执业人员为223346人,与上年相比增长10.64%。其中,注册监理工程师为149327人,与上年相比增长8.67%,占总注册人数的66.86%;其他注册执业人员为74019人,占总注册人数的33.14%。2015年工程监理企业全年营业收入2474.9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1.43%。
根据某招聘网站统计数据显示,监理员薪资平均水平为3689元每月,据调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监理毕业生实习期的薪资水平在1000~1800元每月,毕业1~2年后的薪资水平在2000~3000元。
2.辽宁省监理企业用人需求
2017最新数据,辽宁省共有监理企业371个,其中房建甲级资|的有124个,我校长期保持校企合作的监理企业有12家,每年提供实习岗位百余个。通过对实习生所在企业进行问卷调研,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综合能力满意度:非常满意68%,很满意23%,基本满意9%,无不满意。说明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相当高,和同类院校其他相同专业毕业生相比也非常满意。
在某招聘网站上统计信息显示,目前沈阳市监理岗位招聘数量达到6800多个,可见监理岗位需求量大。其中符合我校毕业生条件的招聘需求量占比较大,所以辽宁监理行业用人需求呈乐观态势。
通过对企业的问卷调查,其中企业对人才最看中的能力主要有工作态度、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专业知识。
3.我校监理毕业(实习)生就业情况
我校自2011年开始进行监理专业大专招生之后,每年都统计了就业情况,就业结构如下表,其中监理岗位就业人数和比例逐年提高,在建筑领域其他施工类岗位工作的人数比例也相当大,不在建筑领域而在其他行业创新创业的学生比例较小,说明就业对口率较高。
通过走访毕业生,对他们工作后的反馈整理如下:
识图、构造、质量控制等课程内容在工作中应用较多。看懂图纸是开展施工或监理工作的前提,知道如何进行质量控制和验收才能做好监理工作。
建议学校应适当增加实习和实践环节。在校期间让学生做到“理实一体化”,才能让学生在实习和就业的时候迅速进入工作角色,实现华丽转身。
沟通能力需要加强。走向工作岗位以后,沟通协调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人不可或缺的能力,往往情商高、沟通能力强的学生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在短期内迅速得到领导的认可和职位方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