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事业单位风险评估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事业单位风险评估报告范文第1篇
为切实做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试点工作,根据XX省委政法委《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试点工作的通知》《XX市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试行)》《XX市防范化解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4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试点工作,以提升源头预防化解社会矛盾风险水平为核心,以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为目标,构建起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委统筹推进、各2024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努力打造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XX样板,为平安XX建设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二、试点范围
在全镇范围内试点。
三、主要任务
(一)规范评估主体
党委和政府作出决策的,由指定的相关部门作为评估主体。党委和政府2024部门作出决策的,由该部门或者牵头部门商定其他2024部门指定的机构作为评估主体。需多部门联合作出决策的,由初次决策的部门指定评估主体,不重复评估。
中央、省、市、区事权项目在我镇实施的,由作出决策或提请决策的中央、省、市直部门确定项目实施单位作为评估主体。中央、省、市、区共同决策的事项,由四方协商确定评估主体。跨区(市)、跨部门的重大事项,一般由共同的上级部门作为评估主体或由其指定评估主体。
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投资的重大工程项目由招引部门或党委政府作为评估主体。
(二)规范评估领域
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可能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政策制定调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重大活动举办和重大敏感案件办理等,都必须纳入评估范围,做到应评尽评。
1.重大政策类:涉及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大政策和措施;涉及机关和事业单位改革、国有(国有控股)企事业单位产权转让、身份转换、用工安置等利益关系调整的改革事项。
2.重大项目类:涉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众利益有重大影响或者投资规模较大的政府投资项目。
3.重大活动类:涉及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等方面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经贸、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
4.重大案件类:涉及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重大敏感案件等。
(三)规范评估内容
1.合法性评估。主要分析决策事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2024文件要求等。
2.合理性评估。主要分析决策事项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等。
3.可行性评估。主要分析决策事项是否充分考虑群众的接受程度、承受能力,是否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支持等。
4.可控性评估。主要分析决策事项是否会引发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个人极端事件、严重负面舆情等案事件;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是否可控,是否有完善的防范化解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等。
(四)规范评估程序
根据与群众切身利益关联的密切程度和社会稳定的程度大小实行简易程序、一般程序、特殊程序三级评估程序。
1.简易程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内容单一、群众诉求较为集中明确、化解矛盾问题比较容易,存在一定风险的事项,由评估主体在召开专题分析会、查找安全稳定风险点、制定并落实风险化解和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形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2.一般程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内容较多、涉及群众人数较多、群众诉求分化不一、对群众利益影响较大、矛盾和风险隐患比较突出,存在较大风险的事项,严格执行制定评估方案、开展风险调查、全面分析论证、评判风险等级、编制评估报告、评审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备案“七步流程”开展评估。
3.特殊程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内容复杂、涉及群众人数众多、涉及群众利益面广且矛盾尖锐复杂、情况特殊,存在重大风险的事项,通常在一般程序的基础上,针对评估事项的特殊性,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群体、重点人员、重点部位的风险排查、防范和控制。
一般程序按照下列“七步流程”开展评估:
1.制定评估方案。明确评估目的、标准、步骤、方法、时限。
2.开展风险调查。采取抽样调查、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网络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利益相关方、专家学者等意见。
3.全面分析论证。评估主体应当分门别类梳理各方意见和情况,客观全面地对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分析论证,对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研判。
4.评判风险等级。根据分析论证情况,按照决策实施后可能对社会安全稳定造成的影响程度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个风险等级。
5.编制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当包括评估事项、评估过程、评估方式方法、各方意见及其采纳情况、决策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点化解风险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风险评估结论及决策建议等内容。
6.评审评估报告。评估责任主体应当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库中抽取2024专家以及相关机构、党政部门代表、专业人员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评审时,参加的人员原则上不少于5人;参与评审的人员应当发表意见,并出具本人签名的书面意见。
7.评估报告备案。评估报告由评估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报区委政法委备案,履行备案手续。未经备案程序的风险评估报告不得作为决策依据。
(五)规范评估方式
简易程序:评估主体可自行开展评估或邀请由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专业机构、专家学者、决策所涉及群众代表等组成的评估小组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一般程序和特殊程序:应当邀请由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专业机构、专家学者、决策所涉及群众代表等组成的评估小组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也可以委托由市委政法委或区委政法委审核确认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作为评估实施主体,按相关要求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委托评估的,评估主体与受托方共同对评估质量负责。
(六)规范风险等级
1.高风险:大部分群众有意见、反应特别强烈,可能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或者重大舆情事件的,应当区别情况作出不予实施的决策,或者在调整决策方案、降低风险等级后再行决策。
2.中风险:部分群众有意见、反应强烈,或者参与评估的部门、单位和专业机构对重大风险处理意见存在较大分歧,可能引发较大矛盾冲突的,应在采取有效防范化解措施降低风险等级后,再予以实施。
3.低风险:少部分群众有意见的,决策可予以实施,但应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潜在风险。再予以实施。
(七)规范评估结果运用
决策机关应当充分参考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和评估结论,经决策机关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研究,确定重大决策事项的实施意见。坚持重评估更重化解、边实施边化解、先化解后实施,加强决策实施跟踪,严格落实风险防控化解责任,对决策实施过程中发生涉稳突出问题或出现新的涉稳风险点的,决策主体或评估主体应及时组织决策后再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作出暂缓实施、调整实施或终止实施的决定。
四、实施步骤
根据省市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试点工作部署要求,试点工作时间为1年,自2024年1月至12月止。具体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月-3月):动员部署。适时召开全镇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试点工作动员会,对做好试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制定印发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试点工作提供依据。广泛开展宣传发动,为试点工作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推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阶段(4月-9月):全面推开。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将稳评工作嵌入决策和审批的前置和刚性程序。镇直各2024部门按照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下发本单位、本系统稳评工作实施办法,细化任务分解,主动对接掌握本单位本系统重大工程类、政策类、活动类等评估项目,制定稳评目录清单,完善“清单式”风险评估机制。严格执行评估前到区委政法委报备制度,评估报告编制后到区委政法委备案制度,严格落实评估台账月报告制度,切实做到应评尽评。对试点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督导检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即时整改。实现试点工作攻坚突破,全力打好试点工作攻坚战。
第三阶段(10月-11月):巩固提升。按照“深化提高、全面过硬”的工作要求,对照试点工作标准和要求,认真总结经验做法、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于10月底前上报稳评完成情况。
第四阶段(12月):打造样板。全面梳理试点工作,并进一步总结提炼试点工作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亮点工作,形成XX品牌,高质量完成稳评规范化试点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直各2024部门要高度重视稳评试点工作,将其纳入全年工作规划,切实加强对本部门领域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组织推动、贯彻落实。镇成立以镇长为组长的XX镇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附件),镇直各2024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进一步细化领导责任和相关部门责任,健全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保障机制,充实必要人员力量,将稳评评估费用纳入年度预算,积极培育和引入第三方开展评估工作,推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试点工作深入开展。
(二)加强协作配合。镇直各2024部门要统筹兼顾,加强协作、相互配合,切实做好工作职能、工作力量、工作措施上的保障和衔接。采取学习、培训、考察、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提升各级各类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素质,各级业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挥好协调、指导、推动的作用。要积极探索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信息化建设,统筹利用各类媒介,扩大社会知晓度,引导全镇上下规范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确保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试点工作取得成效。
事业单位风险评估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参与路径
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投入的加大,以及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原有管理体制下,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的风险管理水平较低,运行效率低下,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发展需求。如何防范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已成为事业单位面临的重要课题。与事业单位的其他部门相比,内部审计相对独立,它能从事业单位全局角度识别和评估风险。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要求,内部审计要积极参与组织的风险管理。因此,借鉴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根据COSO的ERM框架,使内部审计可以成为风险管理的“再管理者”,在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概述
(一)内部审计概述。审计分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其中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属于外部审计,而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都在组织内部。内部审计经历了由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导向的综合审计四个阶段。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来看,呈现职责范围不断扩大、静态向动态转变的特点。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完全是顺应当时现实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在现代事业单位治理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发展演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1年版)》修正了内部审计的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目的在增加组织价值和完善组织的运营。同时,内部审计有必要采用一种系统和规范的方法来参与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并进行评价,从而提高过程效率,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根据这种观点,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已经扩展到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与治理程序。因此,现代内部审计既要关注财务数据,还要关注更广泛的经营领域,在指导和监督组织合规经营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人力和资源,参与和改善组织的各项风险管理状况,以期实现组织的最终目标,为组织增加价值。
(二)风险管理概述。风险是指可能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风险是由于某种不利因素导致事业单位发生损失,并致使其目标无法实现或降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识别性等特点,是能够通过有效的管理达到有效控制和规避的。风险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管理,它贯穿于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始终,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检测和评价,并使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以及将其控制在某一可以接受的水平上。美国COSO委员会在2004年9月的《企业风险管理(ERM)———整体框架》中,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全面风险管理”强调全面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这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可以借鉴“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从事业单位目标制定一直贯穿到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事业单位的潜在事件和管理风险,使其在事业单位可以接受的风险偏好范围内,从而有效确保事业单位实现既定的目标。
(三)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2002年的《ERM:TrendsandEmergingpracticesconclude》中指出:“在21世纪,风险管理将会变成组织管理的主要部分,这会影响公司如何被组织委派首席风险长向CEO和董事长报告,同时也会影响到内部审计的执行。”2005年,罗伯特?R?莫勒尔的《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也认为:“风险管理应该成为内部审计计划评估过程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师要用一个正式的过程来帮助理解风险并尽力将工作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在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师通过评估组织的内部环境、识别组织的风险事件、检查组织的风险应对措施和评价关键的风险报告,能够使得组织的风险得到有效的管理,从而保证组织有效的运行;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师可以协助组织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战略、指导制定相关的风险应对措施、强化组织对风险的报告,达到更好地为组织风险管理提供咨询服务的目的。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不损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师不能设定风险偏好,不能对管理层做风险保证,也不能对风险反应进行决策,更不能代表管理层执行风险应对措施和承担风险管理的责任。
二、内部审计参与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路径
在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ERM)———整体框架》中,风险管理包含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八个要素,这些要素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在ERM框架中,内部审计的职能是“通过检查、评估、报告和建议,来帮助管理层和董事长或审计委员会进行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对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也可以作为风险管理的“再管理者”,首先从事业单位的风险环境进行评估,然后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最后是做好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工作。
(一)事业单位风险环境分析。环境会对组织目标实现产生不确定性影响。根据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环境分为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是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科技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及意外损失等。内部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特点、资产的性质以及资产管理的局限性、人员的道德品质等。为了有效地参与风险管理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必须结合事业单位运行目标进行风险环境分析,将事业单位运行目标和阻碍运行目标实现的风险系统地加以联系。内部审计首先要列出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关键性成功因素和可能阻碍成功的风险因素,可以运用SWOT模型、KSF模型将识别的风险因素逐一列出,并从事业单位组织目标的角度分析判断风险因素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同时,建立风险分析矩阵,将事业单位的运行目标与潜在的风险联系起来。
(二)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
1、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风险识别工作。风险识别就是指对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也就是说,要确定事业单位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保证风险识别的充分性,保证所有重要的风险都被识别出来。内部审计人员应该结合事业单位的组织目标,检查和评估2024单位和职能部门对风险的识别、检查,并提出建议,通过取得的证据来评价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全部识别出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统计预测分析、流程图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因果关系分析、损失清单分析、保险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等。
2、评估风险级别的适当性。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识别所有潜在的重要的风险后,会对这些风险的等级进行测量,也就是对这些风险级别进行评估。内部审计人员要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做出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再次确认,以确定其是否恰当,并修正不恰当的风险评估结果。在风险评估的再次确认活动中,内部审计部门要运用管理工具和技术分析风险。首先,要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2024并整理相关资料,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其次,根据预先确定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已识别的风险事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从而实现对风险有效的计量。评估要注意与事件相关的不利事件;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对比和分析内部审计部门与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部门的结论,对风险评估进行再检验,确定其是否恰当。
3、评估风险应对措施的合理性。在风险被识别和评级以后,就应该采取措施减轻风险,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以及增加所期望的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事业单位可以根据组织预先设定的风险偏好,来采纳风险应对的方法。风险应对的方法,有风险处理、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接受四种。内部审计部门要对风险管理部门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检查,并评估其是否充分、得当。内部审计师在评估风险应对措施时应考虑以下三方面:(1)采用此种方法的成本与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的比较;(2)此风险所致损失的概率和程度的大小;(3)是否具有处理风险的技术。如果缺乏充分的风险控制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加强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从而降低风险损失。可以采用的方法有:避免风险、损失控制、分离风险单位、非保险方式的转移风险(包括转移风险源、签订免除责任协议、利用合同中的转移责任条款)、保险等。
4、跟踪与评价风险控制活动。在选择与实施风险应对措施以后,管理者就需要实施控制或其他可减轻风险的活动,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事业单位风险控制是对事业单位整个风险进行控制的活动,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组织,包括:批准与授权、证实、观察、鉴定、协调、经营成果复核和资产实物保全等。内部审计部门要跟踪风险控制活动,并及时评价风险控制效果。内部审计部门要测试这些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采用流程图法和调查表法,将测量结果与高层管理者设定的目标进行对比,如果超出了限度,内部审计部门就应该及时将背离结果向高层管理者汇报,以便于高层管理者决策。
(三)确保信息正确及时地传递与沟通。实现风险管理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是有效实施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之一,其功能是将事业单位内外部的相关风险管理信息进行确认和传递,以监督事业单位各部门及其成员有效履行各自的职责。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定期的内部报告,将与风险2024的信息在事业单位内展示。内部审计部门要保证这些信息能够正确及时地传递给管理部门、供应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并且就风险管理方面的信息进行沟通。
三、内部审计参与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将内部审计全面融入风险管理。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就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已经不限于监督和评价,而是扩展到了确认和咨询,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如果不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企业将会在竞争中淘汰。现在,事业单位运行环境日益复杂,风险管理在组织管理中非常重要。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扩展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积极参与风险管理,树立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在实践中,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是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将风险管理融入到内部审计的体系中,使得内部审计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充分发挥其作用,能够更好地为风险管理提供建议与咨询。但是,要严格区分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权利与责任。
(二)兼顾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这要求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部门。而组织的风险管理又强调内部审计人员要与事业单位管理层之间进行沟通。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实施建议的“双报告”模式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得内部审计能够兼顾独立性和客观性。具体而言,就是内部审计部门在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在行政上向事业单位负责人报告。职能性报告关系可以使其不受管理层的影响,而行政上的报告关系则能够取得最高管理层的支持,进而获得被审计部门的合作,还能够避免2024职能部门的干扰。“双报告”模式能够较好地处理内部审计与组织的治理机构和管理层之间的关系,也能够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三)优化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为有效参与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过程,评估和应对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不应局限于会计专业和审计专业,应该适当吸收市场专家、计算机专家、管理顾问、工程师、舞弊检查专家等多种专业人才,优化内部审计队伍,满足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需要。同时,在事业单位内部可以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实现内部审计人员的内部流动。这样能够使事业单位成员对事业单位范围内风险和控制2024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可以使得内部审计人员与事业单位其他职能部门的人员保证良好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风险管理的效果。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而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人员还要参与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应用专业技术知识来预防和减少事业单位的风险,在风险控制和改进组织治理的效果方面发挥咨询和服务作用。这样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从以下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胜任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内部审计人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面对事业单位普遍使用的信息技术和日趋复杂的运行环境,要想有效行使风险管理职能,必须要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其他数据分析技术;其次,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为了有效地参与风险管理,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深入调查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的现状,取得被审计部门的理解、参与和合作。在这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内部审计人员还应具备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事业单位经营风险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其内外部环境中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内部审计人员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玉.IIA“内部审计”定义中文翻译修改说明[J].中国内部审计,2005.9.
[2]王华庆.风险监管原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张巧良,房亮.内部审计在ERM中的作用机制探讨[J].商业时代(理论版),2007.3.
[4]宁静芬.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5]李明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基于内审机构报告关系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9.1.
[6]张玉.后安然时代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综述[J].审计研究,2005.5.
事业单位风险评估报告范文第3篇
摘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被审计单位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的重要环节。风险导向审计是现代主流的审计方法,其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分析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评估,根据审计结果出具合适的审计报告。本文结合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的程序、内容以及方法等进行探析。
关键词 :审计单位;风险评估;内部控制;错报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行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加,现行的审计方法已经难以对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有效应对。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提高审计质量,我国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11 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这为注册会计师开展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和审计提供了规范和依据。本文结合这一准则要求,对风险评估的程序、内容、方法等进行分析。
一、风险评估程序
风险评估程序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进行了解,从而对其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1.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及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询问
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以及相关人员是单位信息的重要来源,注册会计师应该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询问的方式来获得有用的信息。注册会计师应该重点了解和询问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例如,被审计单位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竞争对手状况、主要供应商和客户的情况、经营管理战略的规划以及企业所执行的相关规章制度等;(2)被审计单位最近的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率、现金流量、坏账率等;(3)可能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或事项,例如正在谈判的企业合并等事项;(4)被审计单位最近发生的重大变化,例如股权转让、组织结构调整、内部控制制度变化等。
2.实施分析程序
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以及其他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从而对单位的财务信息进行评价的过程。分析程序是进行风险评估的重要环节,其能够帮助注册会计师及时的发现被审计单位出现的异常交易和变动,并对财务报表中可能发生的重大错误风险的可能进行评价。
3.观察和检查
观察和检查程序可以有效的对询问结果进行支持和印证,增加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的了解。观察和检查程序应该包括以下事项:(1 )对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观察;(2)对被审计单位的文件、资料以及内部控制手册等进行检查;例如,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计划、预算资料、与其他单位签订的合同、业务流程资料等;(3)阅读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编制的报告。例如,被审计单位年度财务报告、董事会会议记录、重大项目可行性报告等;(4)对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实地考察;(5)穿行测试。
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注册会计师应该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充分了解,为后续的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奠定基础。注册会计师应该了解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进行了解,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对与被审计单位行业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根据审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注册会计师应该了解的相关行业状况包括:(1 )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市场状况,包括消费者需求、竞争者情况等;(2)对行业生产经营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进行了解;(3)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相关的技术变化;(4)能源的供应与成本;(5)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重点指标以及数据。
另外,法律环境、监管环境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也是需要注册会计师了解的。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1)所有权结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能够便于帮助注册会计师找出与其相关的关联方,并了解掌握被审计单位决策管理的具体流程。根据审计准则25条规定,注册会计师要了解与被审计单位所有者相关的关联方关系,从而准确识别关联方关系并核算关联方交易。例如,注册会计师应该对被审计单位的股东性质予以掌握,并了解其母公司、同一控制下的其他公司等关系。
(2)治理结构。内部治理结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经营状况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治理结构能够充分发挥其监督和治理作用,从而降低本审计单位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注册会计师应该对被审计单位治理机构进行了解,例如被审计单位的董事会构成、董事会是否能充分行使决策权;独立董事制度是否得到执行。注册会计师要考虑被审计单位治理层能够充分行使其独立监督的职能。
(3)组织结构。复杂的组织结构可能会导致一些特定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发生。注册会计师要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组织机构,掌握其可能引发的风险。例如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子公司、联营企业、股权投资等进行了解。另外,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以及财务报告都是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审计准册第31 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该对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进行了解,即了解单位在财务工作中是否正确运用了恰当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注册会计师应该重点了解以下事项:(1 )被审计单位在处理一些重大或者异常交易时所采用的会计准则和方法;(2)对于一些没有准确规范的文件作为指导的事项,被审计单位采用的会计政策;(3)本审计单位发生的会计政策及估计变更;(4)单位使用新会计准册和制度的时间。
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被审计单位在经营战略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大失误。注册会计师在评估经营风险的时候需要考虑行业发展、业务扩张、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因素;另外,经营风险大多数会带来相应的财务后果,会对重大错报风险产生影响。另外,还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业绩以及内部控制状况进行了解。
三、对重大错误风险进行评估
1.对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误风险进行评估
根据审计准则第96 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该采取措施,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认定层次以及与内部控制程序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时注册会计师要实施以下程序:(1 )在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进行了解的时候,注册会计师要充分考虑财务报表中存在的各类交易、列报以及账户余额等因素来识别风险;(2)将识别风险与可能发生错误的领域相结合;(3)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认定其可能产生的影响;(4)对识别风险可能导致的重大错报进行分析。
2.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
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一些特别风险也是注册会计师需要重点加以注意的,其应该充分运用其职业的技能和判断,对这些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特别风险一般是由于被审计单位发生的重大非常规交易事项导致的,因此注册会计师在评估这种风险时应该对以下事项进行考虑:(1 )该风险是否属于舞弊风险;(2)该风险是否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本审计单位所处行业变化以及会计政策变化等重大变化相关;(3)交易程序是否比较复杂;(4)是否涉及到一些重大的关联方交易。
与特别风险相关的重大交易或者非常事项很难有效的受到被审计单位的控制和管理,因此,注册会计师应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专门设计了相关的控制和约束程序来应对这些特别风险。
3.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
如果注册会计师通过日常的实质性程序无法降低重大错报风险的发生水平,则应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程序以及设计,确定其执行情况。
随着很多被审计单位引入了高度自动化的交易系统以及信息系统,审计证据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电子信息的数据存在的,因此审计证据的有效性以及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信息系统的影响。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其无法通过实质性程序来获取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则应该对相关系统和程序进行测试和评估。
接下来,注册师还需要根据所取得审计证据的变化对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修正。
4.对风险评估的修正
由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过程中可能不断发现新的审计证据,所以需要适时的根据情况对风险评估进行修正。例如,注册会计师可能会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的状况评价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然而,在对控制系统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发现证据表明在审计期间内控制系统并未有效运行。因此,当注册会计师发现在审计过程中新取得的证据与初始评估取得的证据相矛盾时,需要对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修正,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新的审计程序。
参考文献:
[1]范静.论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0(08).
[2]张卫莲.谈谈风险导向在内部审计中应用[J].中国证券期货,2010(10).
事业单位风险评估报告范文第4篇
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促进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和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隐患,保障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重大决策顺利实施,根据《浙江省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害实施办法》和《宁波市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等2024规定,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重大决策,是指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中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容易引发社会风险、公共安全的重大事项的决策;所称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以下简称“社会风险评估”),是指作出重大决策前,对决策事项存在的社会风险进行调查、识别、分析、研判和预防。法律、法规、规章对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社会风险评估应当坚持“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按照应评尽评、全面客观、查防并重、统筹兼顾的基本要求实施。
第四条 ?重大决策事项需要进行社会风险评估的,未经评估不得提交决策机关进行集体讨论决策。凡是按照规定应当进行评估而未评估的,不得予以审批(核准)。
?
第二章? 评估范围和内容
第五条? 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中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且对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等方面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重大决策事项均应纳入社会风险评估范围。主要包括:
(一)涉及民生工程、公共建设、土地全域整治等重点建设项目方面的2024重大决策事项;
(二)涉及集体土地征收、拆迁、补偿、安置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事项;
(三)涉及较大范围群众利益的重大土地权属调整变更事项;
(四)涉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方面的重大决策事项;
(五)涉及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方面的重大决策事项;
(六)涉及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重大决策事项;
(七)涉及企业改制、关闭或破产处置中的重大土地资产处置事项;
(八)其他应当进行社会风险评估的重大决策事项。
第六条 重大决策事项实施单位应于每年年初,按照“应评尽评”的原则,对重大决策事项进行梳理,确定年内需要进行社会风险评估的事项,并向局办公室和政策法规处报备;年内新增的事项,随时报备。
第七条? 开展社会风险评估,重点从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可行性和风险可控性等五方面进行分析评估:
(一)合法性分析。主要分析决策机关是否享有相应的决策权并在权限范围内进行决策,决策内容和程序是否符合自然资源和规划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否符合中央和部、省、市制订的政策文件;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二)合规性分析。主要分析决策事项是否同党章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相抵触,是否符合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要求,是否与国家重大改革方向相一致,是否同上位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相抵触,是否与其他同位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同一事项的规定相冲突。
(三)合理性分析。主要分析决策事项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兼顾本地区、本系统近期和长远发展规划;是否兼顾各方面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是否考虑地区的平衡性、社会的稳定性和发展的持续性;拟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是否必要、适当,是否尽最大可能维护所涉群众的合法权益;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对象和范围界定是否准确,拟给予的补偿、安置或者救助是否合理公平及时等。
(四)可行性分析。主要分析决策事项是否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实施是否具备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关配套措施是否经过科学严谨周密论证,出台时机和条件是否成熟;决策方案是否充分考虑群众的接受程度,是否超出大多数群众的承受能力,是否缺乏群众支持的基础。
(五)可控性分析。主要分析决策事项是否存在安全稳定隐患,是否会引发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个人极端事件;是否会引发严重舆情、恶意炒作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对可能出现影响稳定的矛盾隐患是否可控;对可能引发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是否有完善的防范化解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
?
第三章 ?评估主体
第八条 ?市局负责全市自然资源规划领域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的全面指导和市本级自然资源规划领域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各区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局)负责本辖区内自然资源规划领域重大决策事项的社会风险评估,并具体进行评估结果的运用管理。
市局办公室和政策法规处负责指导开展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监督风险评估工作的落实。市局各业务处室负责各自职责领域内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的实施和对各区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局)的监督指导。
第九条 由市局负责决策和实施的重大决策事项,重大决策事项的提出或实施单位(局机关各处室和局属各事业单位)为组织开展社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涉及多个处室、单位职能交叉,难以界定评估责任主体的,由局党组指定评估责任主体。
第十条 ?社会风险评估由评估责任主体组织实施,并对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负责。评估责任主体可以自行组织评估,除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等重大事项外,也可以委托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等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第十一条 ?评估责任主体自行组织评估的,应邀请相关部门、专业机构、社会组织、专家学者以及决策所涉及群众代表等组成评估小组开展评估。
第十二条 ?评估责任主体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评估的,应依法采取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等方式确定受托方,避免低价中标竞争,并做好跟踪指导、监督检查、组织评审等工作。委托评估的,评估责任主体与受托方共同对评估质量负责。
第十三条 ?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经费应纳入部门预算予以保障。
?
第四章??评估程序
????第十四条 ?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必须严格遵守以下程序:
(一)制定评估方案;
(二)充分听取意见;
(三)全面分析论证;
(四)确定风险等级;
(五)编制评估报告;
(六)组织报告评审;
(七)评估报告备案。
第十五条??制定评估方案。评估责任主体在统筹谋划、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周密制定评估方案,明确责任领导、时间安排、评估具体要求、评估事项风险预判、评估实施主体选择、评估经费保障等,依法依规组成或选定评估实施主体。
第十六条??充分听取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公示、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召开座谈会、听证会、专家论证会等方式,听取各方意见。听取意见要兼具广泛性和代表性,采取涉及对象易于知悉的方式,并充分说明决策的依据、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以便群众了解真实情况、表达真实意见,消除群众疑虑。
涉及国家秘密的重大决策事项的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应当遵守国家2024保密规定。
第十七条??全面分析论证。分类梳理各方意见和情况,对决策方案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可行性和风险可控性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和定量定性分析,全面、全程查找社会稳定风险点。对所有风险点逐一进行分析,参考相同或者类似决策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情况,研判风险发生概率,以及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激烈程度和持续时间、涉及人员数量,可能产生的各种负责影响,以及相关风险的可控程度等。对重大复杂疑难事项,视情征求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八条??确定风险等级。在全面分析论证基础上,按照重大决策实施后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程度将重大决策事项划分为高风险、中高风险、中风险、中低风险、低风险五个风险等级,并根据风险等级给予决策建议。
????(一)经评估,绝大多数群众理解支持,个别人员持有分歧意见的为低风险,应当作出予以实施的评估结论建议。
(二)经评估,大多数群众理解支持、部分群众持有分歧意见的为中低风险,可以作出予以实施的评估结论建议,但需进一步落实风险化解措施,做好部分群众的教育疏导与信访稳定工作。
(三)经评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中风险,应当作出暂缓实施的评估结论建议,待采取有效的防范化解措施降低风险后,再予以实施:
1.应当公示的未予公示,或者公示的范围较小,社会稳定方面存在较大隐患;
2.经民意调查,多数群众未认同的;
3.参与社会风险评估的部门、单位和专业机构对重大风险处理意见存在较大分歧的;
4.其他应当暂缓实施的情形。
(四)经评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中高风险,应当作出中止实施的评估结论建议,待时机成熟后再作评估论证:
1.经过民意调查,大多数群众有意见,反应强烈,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
2.被媒体网络持续跟踪炒作形成热点,准予或继续实施可能引发重大社会稳定风险的;
3.存在重大矛盾和问题并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化解消除的;
4.极易引发相关地区、部门和利益群体连锁反应、相互攀比的;
5.其他应当中止实施的情形。
(五)经评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高风险,应当作出不予实施的评估结论建议:
1.违反法律法规、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
2.侵犯群众利益,绝大多数群众有意见、反应特别强烈,可能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
3.存在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较长时间内难以解决的;
4.已经引发相关地区、部门和利益群体连锁反应、相互攀比,存在重大社会稳定风险的;
5.其他应当不予实施的情形。
第十九条 ?编制评估报告。评估实施主体应在充分评估、客观科学论证分析的基础上编制社会风险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当包括评估事项、评估过程、评估方式方法、各方意见及其采纳情况、决策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点、风险防范化解和应急处置的措施建议、风险评估结论和决策建议等内容。
第二十条 ?组织报告评审。评估报告编制完成后,评估责任主体应当按照评审分离的原则,组织相关机构、党政部门代表、专业人员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与该评审事项有直接利益关系的评审人员应当回避。评估报告评审一般有用会议形式集体评审。评审时,参加的人员原则上应为单数且不少于7人;参与评审的人员应当发表意见,并出具本人签名的书面意见。
第二十一条 ?评估报告备案。评估实施主体和第三方机构应按要求将评估报告相关内容同步规范录入浙江省社会风险评估信息管理系统。评估报告经局主要负责人签字后,由评估实施主体送市委政法委备案,同时报局办公室存档。
第二十二条? 评估责任主体要加强风险评估结果的运行管理,全程跟踪重大决策事项实施情况,实时掌握不稳定风险因素,严格落实风险防控和化解措施。重大决策实施过程中引发一般社会不稳定问题的,应按评估报告确定的应急处置预案,及时会同2024部门做好调处化解工作,确保决策顺利实施。引发重大社会不稳定事件或者存在重大矛盾风险的,应及时组织开展决策后风险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暂缓实施、调整实施或者终止实施的重要依据。
?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三条 ?对应评估未评估,评估工作不到位或把关不严,在实施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造成评估失实,或者防范化解工作落实不到位,引发不稳定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依照《宁波市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和其他2024规定,追究评估责任主体及工作人员的党纪政纪责任,同时,取消年终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资格。
?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各区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局)可根据本实施细则,制定相应的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事业单位风险评估报告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变革和谨慎性会计原则的充分引入,会计估计逐渐成为我国会计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会计估计本身具有难以定量、准确计量的特点,公司滥用会计估计以达到企业、个人目的的现象屡屡发生。
一、会计估计的特点和审计的目的
我国对会计估计所作的定义为:“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可见会计估计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由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引起的;二是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由2024人员运用专业判断作出的;三是结果具有不精确性。
由于会计估计存在上述特点,使得在对其进行审计时,不可能有一个精确的审计判断标准,因而只能判断其是否符合企业当时的情况,即判断其合理性,而无法对其真实性和合法性(只要会计估计没有超过法律限定的范围)进行判断,可以说,会计估计审计的目的就在于判断会计估计的合理性。具体而言:会计估计审计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便评价企业所作的会计估计在当时情况下是否合理,并且必要时,是否将2024信息在附注中适当披露。
二、会计估计的审计风险
在权责发生制的记账原则下,由于经济活动的不确定因素,企业通常要对一些在某一会计报告期末结果尚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进行合理的估计,这就是会计估计。由于会计估计是因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进行主观估计的结果,因此,它的审计风险与报表同其他项目相比有其特殊性。一是固有风险较高。由于会计估计是建立在管理当局对不确定事项的主观判断基础上的,这为管理当局为达到某一目的而用会计估计来掩盖或粉饰会计报表提供了方便。二是控制风险较高。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一般是针对日常重复出现的大量业务所设计的,而对于一些不常出现的会计估计事项(如计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减值准备),常常缺乏相关的、有效的内部控制程序;而且,如果管理当局决意要用会计估计来粉饰报表,会使相关的内部控制失效。三是检查风险较高。由于某些会计估计事项非常复杂,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因缺乏相关的专门知识或审计经验而不能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因此,注册会计师应认真计划其审计工作,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态度去实施会计估计的审计。
三、对会计估计固有风险的评估
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首先需要从成本效益和重要性等方面来决定是否对会计估计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估,以便合理评估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初步确定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对会计估计固有风险的
评估除要考虑如管理人员的品行等对所有业务均有影响的因素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特殊事项。
(一)企业在期末是否有会计估计变更
按理,会计估计一般不变更,除非其所依据的假设发生变化,因而,如无例外事项发生,企业在期末变更会计估计往往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利用会计估计变更操纵2024会计数据,如增加折旧年限来提高利润,因而企业在期
末变更会计估计,往往隐含着重大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会计估计的固有风险很大。
(二)会计估计所依据假设的变化程度
会计估计是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运用专业判断作出的,所以,会计估计所依据假设的变化程度越大,作出合理的会计估计的难度越大,因而会计估计的固有风险越大。
(三)进行会计估计的难易程度
对于容易作出的会计估计,如对递延资产分摊期的估计,其固有风险相对较小;对于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的会计估计,由于含有对现有大量数据及未来销售预测的分析,因而作出合理会计估计的难度更大,会计估计的固有风险也更大。
(四)进行会计估计人员的素质
由于会计估计与相关人员的专业判断分不开,相关人员的素质必将影响会计估计的合理性,特别象或有损失这种对专业知识依赖很强的会计估计,其对相关人员的素质要求更严,可见,固有风险与相关人员的素质成反比。
一般说,由于会计估计不精确性的特点,会计估计的固有风险大于其它审计项目。
四、会计估计的审计程序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做出会计估计的程序、方法和相关内部控制
注册会计师应了解被审计单位做出会计估计的程序、方法和相关内部控制,以初步确定会计估计的重要性水平及相关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通常可实施以下审计程序:
1.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做出会计估计的程序、方法和相关内部控制,初步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需要进行会计估计的事项是否进行了沟通,是否由具有胜任能力的专业人员做出会计估计,并是否有适当人员对会计估计进行复核和批准,是否有专人将以前期间做出的会计估计与实际发生的结果进行比较并评价做出会计估计的程序、方法的可靠性。
2.查阅被审计单位做出会计估计的相关资料,如账龄分析表、相关的合同、协议以及董事会做出的与会计估计2024的决议等。
3.对与被审计单位会计估计各项认定相关的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价,并结合审计经验和项目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重要性测评和应采取的审计策略。
(二)对会计估计进行审计测试
在审计测试阶段,注册会计师应根据不同的会计估计及所取得的审计证据情况,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审计程序进行验证或补充,以确保审计证据的充分和适当。
1.复核和测试被审计单位做出会计估计的过程
执行以下审计程序来2024审计证据:(1)评价会计估计依据的数据、假设和使用的公式。要对会计估计所依据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相关性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可以结合其他报表项目的审计来进行。而对于假设的评价,可以依据相关准则、制度的指引或行业中的平均数据和经验数据,以及以前年度假设实施的实际结果的比较来进行。另外,要特别关注主观的、容易引起重大错报的或对情况变化敏感的假设,比较常见的如大额的资产减值准备、大额的待摊或递延资产摊销。对此类假设的合理性必须作审慎评价,必要时应取得财政部、证监会等主管部门的意见再作结论。(2)测试会计估计的计算过程。应重点关注需要复杂计算且其结果直接对损益产生影响的会计估计,如利息资本化的计算,涉及购建固定资产累计支出的加权平均数和资本化率等,这些计算过程十分复杂,但其计算的正确性直接对损益产生影响,这常是审计重点之一。(3)用以前期间的会计估计与实际结果相比较,确定某些会计估计的总体可靠性及是否需要调整会计估计公式,如发现企业以前期间的会计估计严重不合理,还应当提请企业作为会计差错进行更正。(4)考虑管理当局对会计估计的复核与批准是否经由适当层次的管理人员执行,且有相应的书面证明。
2.利用独立估计与被审计单位做出的会计估计进行比较
注册会计师可以自行做出独立估计或从其他渠道获取独立估计,并与被审计单位做出的会计估计进行比较,以对会计估计的合理性做出判断。通常情况下,独立估计是在被审计单位没有建立会计估计的相关内部控制程序和方法或采用其他审计程序不能达到审计目的时才被采用。当注册会计师从其他渠道获取独立估计时,还应当对独立估计所依据的数据、假设和使用的公式进行评价,并测试其计算过程。
3.复核能证实会计估计的相关期后事项
某些在本期需要估计的交易和事项,其结果在下期可能是确定的,因此,复核相关的期后交易和事项可以为会计估计提供最直接、有力的证据。正因如此,应首先考虑2024期后交易和事项的审计证据,特别是影响会计估计所依据的数据或假设的重大期后交易和事项的审计证据,并根据证据的质量确定是否能减少或代替其他审计程序,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五、会计估计审计对审计报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