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2.重庆大学,重庆 400030)
摘 要:高校文科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专业社团这种新的组织方式。根据情境学习理论,本文构建了专业社团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框架,以此解释实践教学的结构、过程及效果。通过对X校P系专业社团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第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专业社团进行实践的结构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一致;第二,与传统组织形式相比,专业社团更加符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本文的发现,提出了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大力发展专业社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专业社团;实践教学;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10-04
收稿日期:2014-09-30
作者简介:王兵(1981—),男,河南沁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共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学生社团研究。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教学改革课题“专业社团在文科实践教学中的功能及运作机制研究”(JY1302117)和
“仿真模拟软件在文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Y1302116)联合资助
一、研究问题: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创新
通常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被划分为“文”、“理”两大类,文、法、财经等统称为文科。传统的文科教学以课堂宣讲为主,不注重实践教学工作[1]。近几年,以素质教育为内容的教学改革,使我国大学文科教学正在发生深刻而持久的变化,其中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便是一例。
然而由于实践教学没有统一教材和相对固定的教师,同时考核手段比较单一,缺少统一标准,因此往往是教学体系中的薄弱环节[2-3]。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就产生了传统的“放羊型”和“教师主导型”两种组织方式。第一种“放羊型”。许多院校专业采取一种相对灵活的变通方法,动员学生自己去联系实践单位。第二种“教师主导型”。由教学单位统一安排实践的地点、时间以及内容,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学生按照教学单位的安排,完成实践教学内容[4]。第一种组织方式表面上看起来是缓解了统一安排实践单位的接待压力,解决了经费问题,但实际效果上却是学校对实践的学生失去了监管。这样也就难免出现流于形式、疏于管理的“放羊局面”,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5]。第二种组织方式虽然能够完成学校对学生的实践要求,但是学生的主动性较差,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容易出现交差应付的态度,以拿到学分为目的,很难真正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技能。
随着各个高校大幅度增加本科生教学实习实践经费,一线教学单位开始重新探索文科实践教学的方式,在全国很多高校出现了新的文科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专业社团。它是指在本专业范围内,所有学生自动获得成员资格,具有自我服务、自我学习功能的共同体。专业社团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实践教学组织松散的局面,通过增加学生参与的权利,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6]。
专业社团与普通的学生社团有很大不同,它虽然不是一个教学机构,却参与着实践教学的全部过程,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建立了良好的平台,真正实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实践结构。实践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和课程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专业社团这种新的组织方式,有效地改进了传统的文科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研究专业社团这种新的实践教学组织方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具体的实施效果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有深刻的实践意义。本文从结构功能分析视角出发,以情境学习理论为基础,构建学生通过专业社团学习实践知识的分析框架,通过X校P系专业社团建立、运作的案例分析,呈现出专业社团中学习知识的结构和内部运行机制,最终总结出专业社团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和效果,探索其改善教学效果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二、分析框架: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在20世纪,学习理论2024实践教学的看法,影响着人们对学习、教学的认识。莱夫等人发现了“默会知识”对新学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情景学习的观点。该观点强调了“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合法边缘性参与”与“实践共同体”等要素(lave,1991)。莱夫通过5个学徒制案例分析,发现情景学习是一种“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边缘性”意味着置身于由某个共同体定义的参与领域中多元化的、多样性的、或多或少的投入和包含于其中的存在方式,关系到在社会世界中的定位。合法的边缘性暗示着权力关系的社会结构,边缘性是一个授权的位置,合法的边缘性本身就是拥权和失权的源头。
专业社团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显现正是“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机制能够充分得到发挥。专业社团具备了情景学习理论中要求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条件,创造了潜在的知识,新同学可以通过合法的边缘性进入的方式来学习这些知识。该学习活动具有一种特有的模式,有强烈的目标。作为边缘性参与者,学习者能够就整个事务是怎样的、需要学习些什么等问题形成一种看法。从传统的实践教学组织方式向专业社团这种新的组织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专业社团能够发挥优势的四个关键因素是“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形成“实践共同体”。
(一)资格准入:合法性
莱夫等指出,在情境学习中合法性是指实践共同体中的各方都愿意接受新来的不够资格的人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lave,2004)。对专业社团而言,首先必须是专业的成员。专业社团成立之初,大多数并没有在校团委注册,而仅仅是围绕着专业教学与教育开展活动,它的天然成员是教学单位专业的所有成员,但不排斥其他学院、专业的学生参加“外围”活动。要想成为社团的核心成员,必须是从始至终参与社团、对社团做出重大贡献的学生,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参加社团活动,这样就确保了必须是本专业的学生才有这个资格作为“核心”参与社团的活动。与此同时具备了这个天然的成员资格,也有义务去参加社团活动。
实践教学现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X大学文科专业中,实践课程占到了全部学分的25%。基于其重要性,所有学生都有义务参加以专业社团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只有参加了社团组织的活动,达到学校、专业的要求才能够拿到学分。
参加专业社团的资格是天然的,同时实践教学工作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专业社团活动,两者构成了专业社团的合法性。
(二)参与结构:从边缘到核心
所谓边缘,是指初始学习者开始只能围绕重要的成员转,做一些外围的工作,然后随着技能的增长,才被允许做重要的工作,进入圈子的核心(莱夫,2004)。莱夫指出,在学习实践的技能时,不能够简单地一蹴而就。分配给一名新成员的任务是短暂而简单的,所以失误的代价相对较小,新成员对整个活动任务不需负重要责任。新成员的任务往往定位在工作过程的枝端末节,而不是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大部分时间内,玩和工作之间以及边缘性活动和其他工作之间的区别是不很明显的(莱夫,2004)。
正是从边缘到核心的参与结构,使得专业社团各个年级之间、不同学生之间能够有序地参加社团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如果偏离位置,必然会事倍功半。实践教学中,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专业社团负责设计整体的实践安排以及具体工作的实施。这样就会存在一个核心的团队,通常由3—5人或者最多10人构成,这些学生谙熟实习的整个过程,之前参与过实习工作,能够按照指导教师的安排,完成学校安排的实习工作。而初始参加教学实习的学生,在边缘参与,在观察中学习,在活动中体会整个过程的实践教学的全部过程。在实践教学中不仅仅学习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从外部观察核心成员的组织工作和实际操作。这样就可以形成从边缘到核心的交替转换。
专业社团如同其他学生社团一样,每年都要面临大四学生毕业的问题,人员要大幅度地更换。如果没有畅通的机制促使一批批成员成长起来,专业社团的持久性就会受到质疑。因此专业社团通过从边缘到核心的不断地转换,每一级学生能够得到锻炼,从一般的参与者到核心的参与者,这样的社团才具备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新成员在参与团体的实践活动中,从老成员那里承袭这些共同的经验、价值、信念与规范,从比较边缘的、外围的参与逐步发展到核心的实质性参与,从团体的边缘向中心逐渐靠拢,并逐步确立自己在团体中的身份和自我价值感,意味着变成一个充分的参与者、一个成员。
(三)参与目标:形成实践共同体
传统的实践教学因为缺乏学生的充分参与,存在着有教师参与和无教师参与的区别,课上和课下的区别。专业社团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实践教学工作,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地参加实践活动,解决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专业社团从根本上来说是学生组织,由各级学生构成。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设计出适合学生参与的、调动大家积极性的活动来。一方面有教学任务的压力,教师赋予的权威,另一方面,都是本专业的同学,朝夕相处使得核心团队对同学们的了解较之一般的学生社团更胜一筹。同吃同住,生活在一个小范围的空间区域中;一起上课,通过学生之间交流产生情感,都对其组织合适的活动有促进作用。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三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使新手进入实践共同体并获得所有共同体成员所必需的资格,这对共同体的再生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何建立、发展共同体成为专业社团的一个重要问题。莱夫(lave,1991)认为学习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在学习中不仅参与特定的活动,而且还参与特定的社会共同体。要成为实践共同体的一名充分参与者,就需要进入正在进行着的广泛活动,接近老资格的前辈和共同体的其他成员,以及接触信息、资源和参与机会[7]。专业社团作为一个组织,具有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也有其使命——学生一起做好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因此各个年级的学生形成了实践共同体,这个团体不是因为要完成某一项具体的活动而将大家临时聚在一起的松散结构,而是其成员具有共同的文化与历史继承,有共同的目标、信念和实践活动的组织。按照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功能与秩序,在实践共同体中锻炼能力,达到教学目标[8]。
三、案例分析:以X大学G社团为例
X大学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距离省会城市100公里。学校在2010年把当年的实习经费翻倍,达到了人均600元。由于地处偏僻,如果不分散实习,则没有足够多的单位来承受如此众多的学生,如何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工作一直是教研室教师的难题。统一的实习存在着学生积极性不高,效果不好的问题。从2010年R学院的三个专业新成立两个组织,加上原来存在的F学社,所有的本科专业均有自己的学生学习组织——专业社团。本节将以G社团为例,讨论本科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第一步,成立实践共同体——G社团。在学校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的要求下,P系开始就本专业的发展进行规划,通过网络及电话等方式与毕业生及在校生商议P系学生发展能力最需要的事情。经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文科专业的学生读社会科学经典书目少,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固。P系数名教师商谈后决定发起成立P系读书会,每月组织两次读书海云,出版一期内部刊物,选刊学生的读书心得。成立专门组织G社团,来维系读书会的日常工作。读书会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织成立,第一次由S老师在大三积极分子中选取3名学生,分别负责宣传、组织和编辑工作,P系的教师自愿参与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帮助学生选择书目,带领学生针对书目学习,并对刊物的发表质量最后把关,才能够最终付印。为了行动具有一致性,系主任Y老师将读书会划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是分散实习的主要形式。
在P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学习实践共同体,该共同体最初主要是负责读书会的组织、宣传和编辑。步入正轨之后,具体实践教学和实习的活动,交予G社团来负责安排,比如召开会议,组织同学参加,选定书目等。在外出实习的过程中以G社团成员为核心,根据教师的指导安排,执行组织同学的任务,安排好学习、实践、讨论等实习环节。此举有力地提高了各个环节的参与程度。
第二步,确立边界领域:成员和活动边界。G社团的活动范围是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逐渐扩大的,最初其活动范围主要是读书会,组织撰写读书心得,帮助指导教师刊印出版物。随着G社团的核心团队的成熟和稳定,开始全面介入到实习的全过程。G社团的读书会最初的参加者是P系的教师和大一、大二、大三全部学生,因为读书会是学生实习的一部分,因此P系的天然边界是全部成员。但是该读书会是向外部开放的,成立不久,在本校攻读研究生的本系毕业生受邀参加读书活动,撰写读书心得与寄语;与此同时,G社团的读书活动也向学校其他成员开放。但核心参与者和组织者都是本系成员。本系的成员获得天然的成员资格。正是有了合理的边界领域才造就了社团的活动范围,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社团的成员以及其具有天然参加活动得到锻炼的权利[9]。
第三步,从边缘到核心的参与方式。(有点像晋升机制一样,但这种参与结构变化是有条件的,如何筛选、如何晋升。)要成为社团的一名充分参与者,就需要进入正在进行着的广泛活动,接近老资格的前辈和社团中的其他成员,以及接触信息、资源和参与机会。参与方式对于获得社团中的核心成员的资格是非常重要的。G社团成立之初,核心团队由教师选拔高年级学生加入。在新老学生数次交替之后,成员的积极性和贡献成为进入核心团队的重要考虑因素。成员最初开始时更多通过积极阅读,在读书会上发表意见,逐步得到同学的认可。对管理工作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G社团的3个部门。在经过数月的参与之后,他们在外围的工作中了解了整个社团的工作流程,与同学打交道的方式,以及与教师沟通的方法。
G社团的核心成员由此实现了管理组织会员由边缘到核心的转变。在读书会的开展过程中,参与的学生也是逐步从边缘到核心。
第四步,参与核心活动读书会。P系系主任按照教师的专长,结合学生的需求,每学期每个教师选择一本书和一个讨论主题参与活动。在G社团组织部的协调下,每周在固定地点召开读书会。P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目和讨论主题参与,但每学期至少要参与2次,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低要求。读书会的核心成员通常认真阅读,准备发言稿,较多参与活动,低年级学生多数来听一听讨论会的内容,了解讨论书目的大概意思。参与的深度因为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不同有所差别。
G社团还深入参与P系外出实习活动。核心团队对外出实习,尤其是集中实践过程中的召集、组织以及动员工作的承担,有力地提高了实习的组织水平,使得一切实习工作都有序进行。因此整个实习中的经典书目、文献阅读讨论会、报告会、外出考察活动,以及深入基层调研,从日常组织工作到事后的整理,都有G社团的努力。正是G社团成员的多层次、不同程度的参与,使得实习工作得以更加顺利地开展。
共同体成员拥有不同的兴趣,对活动做出不同的贡献,并且持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多种层次的参与是实践共同体的成员关系所必需的。它实际意味着一个活动系统中的参与,参与者共享他们对于该活动系统的理解,这种理解与他们所进行的行动、该行动在他们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对所在共同体的意义相关。正是G社团与P系的实践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使得不同的同学在活动中有不同程度的参与,最终各有所得。
四、专业社团:合法性的边缘性参与新实践
通过专业社团学习知识、技能的机制符合情景式学习理论的主要要素。在此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获得身份认同与成员资格,也与从“新手”走向“熟练”这样一个从“边缘参与”走向“完全参与”的内在过程密不可分的(lave,2004)。在专业社团这个实践共同体中,从“边缘参与”到“完全参与”的过程之中,每个成员应当获得的知识、技能、身份、地位等都融入由教师、学生、专业形成的实践共同体——专业社团。
专业社团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与“放羊型”和“教师主导型”相比,是一种全新的组织方式,它的具体的组织效果可以从三者在实践要素的比较中看出。就实践教学而言,评价实践教学的要素可以从教师参与程度、实践载体、实践主体、实践方式和实践效果五个方面进行(如表1所示)。专业社团的组织形式使得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参与社团活动和社团管理,在关键问题上起到主导作用,而实践的载体上专业社团为主要的实践平台,同时发挥了社团成员也是实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具体实践活动的安排均由学生来执行、沟通。社团成员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这种“学徒制”的方式,以从边缘到核心的机制,在实践效果上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收获很大。专业社团构建起高效率的实践教学的骨架,有了专业社团,使得各部分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地运转,较之其他的组织方式有了不小的进展,使得学生、教师、实践能够有机融合在一起。
五、总结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是构成高等教育知识理论体系学习的重要环节。而在实践教学环节,由于长期以来多种因素的限制,现阶段多数高校都是以“放羊型”和“教师主导型”两种方式组织完成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但是这两种方式仅仅完成了“表面任务”,并没有很好地起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有效组织的功能。专业社团能够有效地改变过去实践的不利局面,有效调动起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给学生以观察学习实践知识的平台,使其按照科学的学习逻辑,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并赋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这一切都体现了专业社团在实践教学中的优越性。因此有必要将这种形式进行总结,并予以大力推广。
对高校而言,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必须有学生的充分参与。因此有条件的文科专业可以尝试建立“专业社团”组织,并贯彻融入到全部的实践过程,将整个实践教学工作由过去短期集中式的实践拉长到整个学年进行统一安排,通过把过去无组织实习方式转变为有序实习的状态。同时不断总结建立实践社团的经验,不断完善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应该大力发展专业社团,完善文科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建平.大学实践教学的变革:情境学习理论的视角 [J].高教探索,2009,(4).
[2]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 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
[3]刘钰,张会平.实践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清华 大学文科教学为案例[J].教育探索,2006,(11).
[4]编写组.高等教育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 122-126.
[5]宋毅,孙发利.现代阐释学对大学文科教学理念的启示 [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0).
[6]陈文江.面向21世纪的文科实践教学改革[J].科学、经 济、社会,2003,(2).
[7][美]J·莱夫,[美]E·温格;王文静.情境学习:合法的边 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12.
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学校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未来也将从这里开拓,要实现学校在新时期的大发展,要把我们的梦想变成现实,靠的是一代又一代轻院学子薪火相传的优良学风,靠的是你们在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畏艰辛、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社会实践致辞,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社会实践致辞1各位领导、各位父老乡亲:
青山吐翠,桃江放歌,在这“夏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好时刻,……县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在……乡隆重举行。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参加今天启动仪式的各单位、各部门表示感谢,向……的父老乡亲表示亲切的慰问!同时,向参加“三下乡”活动的医务、科技、文艺、法律等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近年来,我县一大批文艺、农技、科技、医疗卫生和法律工作者深入到乡镇、村庄,不辞辛苦,把戏台搭到村头,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把知识、健康和快乐送进农家,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农民的致富能力,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此次活动,得到了我县文化、科技、卫生等十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文艺、送法、志愿者、农业科技、卫生医疗下乡等服务队,我希望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新内容、新形式、新方法、新手段、新机制,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深度,给农民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支持,把“三下乡”活动做实做好,做出示范,做出实效。同时,把“三下乡”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与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农民朋友们的心坎上,推进农村工作全面发展,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最后,预祝这次“三下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
社会实践致辞2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全国妇联、国务院三峡办各位领导来到三峡库区,隆重举行_年“送温暖、三下乡”活动___行启动仪式。在此,我代表__区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全区人民,向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百万移民,世界关注。三峡工程建设以来,我们坚持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目前,正向着建设三峡库区经济中心的目标奋进。但我们仍面临着产业空虚、移民安稳致富难、就业压力大、农村贫困人口多等困难和问题,仍需要上级和社会各界给予大力支持帮助。
此次“送温暖、三下乡”活动,是全国妇联、国务院三峡办以实际行动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又一具体体现。你们送来的项目、资金和物资,必将有力促进__经济社会发展。__人民将铭记在心,永志不忘。我们一定把这些项目、资金和物资管理好,使用好,让__人民切实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温暖和关怀。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妇联、三峡办等中央部委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__人民继续弘扬三峡移民精神,自强不息,苦干实干,一定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最后,祝本次“送温暖、三下乡”活动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社会实践致辞3老师们,_级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隆重召开_轻工业学院_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表彰大会,全面总结我校_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表彰在这次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在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团学干部和指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磨炼意志的有效方式,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历来是我校团学工作的重点。经过多年的积淀,我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体制日益成熟,工作水平逐年提高,参与规模稳步扩大,社会影响不断提升,社会实践已成为获得全校师生认可并拥有良好社会效应的品牌活动,成为我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我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全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今年暑假,我校紧紧围绕“践行科学发展、聚焦国情民生”这一主题,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家乡、为实践单位做了大量工作,展现了我校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和精神风貌。广大青年学生冒着酷暑,躬身实践,以真情服务当地百姓群众,用实际行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奉献力量,并在实践中检验所学、认识社会、砥砺品格、提升素质,达到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的。
事实证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新时期、新阶段,我们相信这一活动将会显现出更加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党委,就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三点希望:
一是希望学校各部门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第一课堂”活动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社会实践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要意义的认识,希望学校各相关部门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重视程度,加大支持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格局;各院系党总支要建立切实有效的领导机构,加强对活动的领导和具体指导,给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推动社会实践的长期化、常态化、长效化。
二是希望各级团学组织不断创新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开拓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领域。任何工作都要在时展的背景下不断创新,在创新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社会实践工作也不例外,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与创新,社会实践才会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各级团学组织要进一步探索社会实践工作的规律,积极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新载体、新方式、新途径、新领域,全面提高组织水平,逐步形成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积极拓宽实践渠道,丰富实践内涵,推行“双向实践”模式,尝试推行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双休日社会实践,使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要加强宣传和引导,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活动氛围,动员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面。
三是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经讲过:“书本很重要,电脑也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里种不出水稻”。凡是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同学总会发现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在大学里,同学们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文化;不仅要重视学业,还要把自己的成长当作追求的目标,这是一个自然的行为过程。而这些,光靠在课堂上学习是不够的,光靠在图书馆翻阅资料获得知识也是不够的,人生的进步需要积累和磨练,而社会实践活动恰恰能让我们获取更多的智慧。同学们要革新观念,融入时代,自觉将个人的成长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人的事业与学校的发展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站在更高的位置来看待学习,看待人生,看待未来,才能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在这里,我还特别想对刚刚入校的_级新同学说几句话,你们选择了轻院,步入大学校门,从此,将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开始新的征程,开始更加充满挑战的求知之路。你们刚刚告别中学时代、跨入大学的校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目标任务,也许你们会迷茫,我想说,这是大学新生的困惑,这是成长中的烦恼,希望你们勇敢面对,及时调整,克服困难,尽快使自己融入新的环境中,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第一课堂”,你们可以学习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在“第二课堂”你们可以参加各种团学组织举办的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在参与活动中,不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塑造性格、完善心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使自己健康成长成才。
社会实践致辞4各位领导,同志们:
值此新年伊始,吉祥喜庆的隆冬季节,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二届二次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之际,我们高兴地迎来了乌兰察布市の年度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在我县胜利举行,在此,我谨代表卓资县委、政府和全县23万人民向参加这次启动仪式的市领导、各级各部门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参加这次活动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在市委、政府的号召下,广大科技、文化、卫生工作者带着美好的心愿,走进卓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服务广大农民群众。三下乡活动,不仅为我们卓资的人民群众带来了科技知识,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健康有益的卫生知识,更给了他们精神上的巨大鼓舞,让他们体验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这必将为卓资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必将有力地促进卓资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我们相信“三下乡”活动的实际意义和工作人员不讲报酬、不畏严寒、无私奉献的精神会得到全市人民的高度认可和支持。
我们深知,这次活动来卓资,是市领导对我们卓资的信任,我们决心以今天的活动为一个新的起点,按照市“三下乡”活动安排,积极向各兄弟旗县学习先进经验,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发挥全区科技进步旗县等优势,把“三下乡”活动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途径,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举措,深入扎实地开展好,努力实现“三下乡”常下乡,使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努力使活动内容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更贴近群众,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最后,再次对莅临卓资的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预祝本次“三下乡”活动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社会实践致辞5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可以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学院的素质教育,推动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教育”的纵深发展。社会实践对青年学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大学生开阔视野,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增长见识,拓展素质。因此,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动员大会,是本学年我们华北科技学院各个暑期社会实践队出征前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各队员积极投入到即将进行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去。借次机会,我就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提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发挥大学生人才智力优势的重要举措,是深入开展“青春与祖国同行”主题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思想上必须高度统一,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二、明确任务,切实理解暑期社会实践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实践要求。各团学组织,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全面正确的认识学院2024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折不扣的按照学院提出的实践要求来开展活动。在活动的开展中,要做到方法合理,步骤清晰,目的明确。
三、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突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健全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发展。
四、精心组织,确保本实践队的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各系部和各学生组织可以采取灵活组队、有机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从实际出发,对活动形式、地点、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认真组织落实。各系部要为每位参加实践的人员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加强社会实践安全培训和教育,对实践活动要制定安全预案。确保本次实践活动在安全中取得成效。
五、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级团学组织要通过网络、简报等各种宣传方式,加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工作,为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过程和成果的宣传报道和信息报送工作,扩大实践活动的影响面,提高学院的声誉。
“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阅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相信,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练,同学们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校园里将会到处洋溢着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青年大学生有实力承担的起未来建设国家的重任。追求进步,刻苦求知,勤于实践,全面成才必将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共同心声和切实行动!参加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在身体上受到了锤炼,在思想上得到启发;使大家多了一份生活的体验,获得社会实践的经验,增强组织活动的能力。我相信,这对你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将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最后,预祝各个实践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
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成绩
在各级政府、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注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其组织制度较为完善、活动内容较为丰富、实施样式较为多样、参加人数不断增多。
1.1组织领导制度较为完善,为社会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目前来看,各级领导对社会实践都高度重视,从社会实践的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到总结考核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且逐步规范,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首先,教育部、团中央每年都结合社会实际和时代要求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做出统一部署,对社会实践的主题、重点等重要事项予以指导,统筹规划。其次,各省、市、自治区主管部门,各高校都会结合实际情况,就本省(市、自治区)、本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做出具体安排。最后,具体到学校层面,一般都形成了学校党委学工部(学生处)、校团委主抓,各学院具体组织,校院两级学生组织、班级、党团组织和学生个体积极参与的模式。各高校都相应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机构、指导机构和组织机构和宣传机构,加强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宣传及追踪报道,为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组织基础,实现了“具体落实、责任到人”的制度化管理模式。
1.2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进一步提高,人数不断增多
传统观点认为,学校的课堂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途径。但是,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课堂教育,他们有着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常常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事物,对现成理论和说教不会盲目信服。因此,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性下降,对社会实践的热情不断提高。现在的大学生同时在读着两本书,一本是课堂教学的书本,一本是社会实践的书本即现实社会。事实上,这两本书比起来,后者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大些。据统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一方面,社会实践能够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社会、深入社会,进而增加自身的社会经验,拓展自己的视野,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可以提高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1.3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多彩,组织形式多样
从社会实践的内容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已由传统的参观考察、勤工助学等,发展为理论宣讲、教育帮扶、医疗服务、科技支农、社会调查、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等,可以说,主题越来越鲜明、内容越来越丰富,切实做到了推动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从组织形式来看,既有个体实践,又有组队实践;既有学生个人发起的团队,又有班级或党团组织发起组建的团队。从社会实践的接收单位来看,既有临时性的实践目的地,又有相对比较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从社会实践的时间来看,基本上形成了“课余经常性实践”、“双休日重点性实践”和“寒暑期集中性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模式,更加灵活多样。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2.1长效运行体系不健全
部分高校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致使学生课堂学习任务繁重,甚至有学校周末安排学生上理论课的现象。足以说明,实践教育还没有被引起重视,实践教育体系还不够完整。这就需要学校各级领导从学生长远发展和学校大局出发,把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教育的高度,落实上级的社会实践精神,制定一系列的组织领导制度,确保社会实践的如期开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内容、形式缺乏创新
目前,部分高校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过于陈旧,缺乏时代的气息。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变迁,社会实践也应该结合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需求,不断丰富实践活动形式,更新实践活动内容,为社会实践及时注入新鲜的血液。否则,社会实践就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失去了意义。
2.3思想内涵建设不健全
“许多高校较普遍地倾向于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形式和大学生的参与程度,而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内涵建设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应变不力。这已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深化和发展的瓶颈。”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理应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也包括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理论来源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投身伟大的实践之中,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增强大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努力。
3.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思想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行为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作为行为主体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么做,就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行动方向。党的十报告从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概括和阐释,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公民层面的价值标准。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了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追求,还整合了思想观念、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道德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和价值追求,既有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也有个人层面的价值规范。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含了世界观、人生观,又涵盖价值观、道德观,它无疑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3.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深层次发展的需要
“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价值等问题,帮助大学生有针对性地选取实践内容和项目,并在实践过程中,有助大学生分析所遇到的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分清事物矛盾的主次关系,从整体考虑问题,从局部入手解决问题,进而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锤炼,并使实践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因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实践课题、活动基地、调查研究、组织管理到总结评估,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头脑思考,又有来自社会先进文化的指导,获得的知识更深刻、更牢固。同时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大学生看待问题的视野更广阔、更新颖,能够使大学生透过社会现象看本质,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逻辑循环中,受到的教育是其他途径无法比拟的。在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大学生们走出校门、走进基层的实践中,他们通过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全面了解社情民意,深刻感受到科学理论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比如,课堂上讲构建和谐社会,如果仅仅是课堂教育,学生不会有高度的认同感。但当他们走进社会,亲身感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以及自然环境恶化时,他们将会对建设和谐社会产生高度共鸣。再如,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也是缺乏深刻体会的,通过组织红色主题社会实践,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在深入社会、了解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真正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定期带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民族情怀,增强他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使社会实践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
3.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青年;社会实践;党员;成才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会即学校”的观点[1]。社会实践将社会、课堂与大学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于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提高动手能力,认识自我,奉献他人,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使得大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实现未来自我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全面提高自己,为将来更好的就业做好准备。
一、高校青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分析
随着社会实践的开展,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一)缺乏相适应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在临近实践时,很多高校、院系仅仅通过简单的思想动员进行实践宣传,以致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内涵,只知道“社会实践是让我们去了解社会,提高自己,或通过社会实践增加学分等”,正如教师仅仅告诉学生“要好好学习”而没有告诉学习方法一样,最终学生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使学习成为一句空话。高校青年学生思想认识由于停留在低层次,因此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大打折扣,而所谓的社会实践动员在某种意义上就形同虚设。(二)宣传动员方式不当,宣传留死角,信息传达走样。部分高校院系采取“开大会、集中所有学生一起开会”的方式进行宣传动员,有些学生会抱有“反正少我一个也看不出来”的想法而不去参加动员大会,这就错失了对实践相关政策、要求了解的机会。此外,还有的高校院系采取“先通知各班班长、团支书等2024社会实践的相关政策,再由班干部向班级同学进行传达”的方式,导致相关信息“漏传、错传、走样”的现象发生,不但起不了宣传动员效果,反而造成学生的抵触和不满情绪。(三)高校青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受社会环境制约。很多高校青年学生进行实践时并不被社会环境接受。大部分企业不愿意接纳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逃避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不愿意承担实践过程中存在风险和额外的经济支出,出现学生“欲实践而无门”的现象。(四)实践经费不足。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必须有经费作为支持和保障,高校附近实践单位有限,更多的实践平台只能在较远的地方。交通费、食宿费等一系列费用成为高校青年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不可避免的费用,各高校每年会对校级重点团队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但对于人数较多的团队、实践地点在高消费区的团队就显得力不从心,可谓九牛一毛[3]。(五)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高。部分高校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不够重视,没有使之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缺乏有效的组织,导致高校青年学生在长期或短期的社会实践中追求形式主义,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六)社会实践考评标准不健全和监督制度不完善。当前社会实践普遍存在“走走形式、照几张相片、写篇心得体会敷衍了事”等不良现象,甚至很多企业都持“高校青年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就是到单位盖个公章,走走过场,也做不了啥!”的态度,对高校社会实践“嗤之以鼻”。通过“现场照片、视频、工作登记表、单位公章、实践报告、心得体会”等定性评价方法进行考核评定,无法评价实践质量,更无法判定其是否存在“弄虚作假、抄袭拼凑”等行为。
二、高校社会实践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面对上述问题如何加强高校社会实践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一)创新实践组织形式,形成社会实践理论体系。高校应该努力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相关理论建设,开设2024社会实践的指导课程,将社会实践课程纳入高校教学体系中,围绕“为何开展社会实践、如何有效开展社会实践”为中心,多角度分析高校青年学生实践教育的意义、现状、发展方向和存在问题等,使高校青年学生真正意识到其作用,注重实践过程中蕴含的个人道德品质养成、心灵精神培养、健全人格形成、综合素质提高等内容。(二)利用有效的动员载体,做到全动员。院系团委书记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对一班动员会,对于班级数目较多的院系,可以全面、细致的培训班主任、班导师和年级辅导员,通过该体系对班级作点对点动员,保证了尽可能多的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实践的相关政策及要求,降低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动员活动的可能性,同时也避免了对实践政策的“漏传、错传、走样”问题的出现。(三)优化社会环境,争取政府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或鼓励社会各方尤其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同时应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争取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高校也应主动与关心教育事业、关心大学生成长、愿意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单位、机构达成共识,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基地对青年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和技能训练,同时提高企业、机构的社会形象和企业文化。此外,高校院系应该充分利用院系教师及校友的丰富社会资源,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平台,并教育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严于律己,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消除社会对大学生的错误认识,取得社会认可与肯定。(四)多渠道解决资金短缺现象。社会实践资金的获取应从两方面入手:高校自身投入和校外资助。首先,是学校自身投入,学校应设立专项实践经费,还可通过与有项目的教师联合申请参与当地政府的相关重点项目或单独立项,依靠政府支援。另一方面,由院系科研带头人牵头,针对研究专项与企业联合,高校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企业承担相关的资金投入,使学生在参与这些项目的实践中获得更多的锻炼与提高,同时企业也得到了相关的技术创新。此外,高校还可依托社会等公益基金支援等[4]。(五)提高青年学生实践价值认识。针对“部分青年学生重视度不够”问题,可以将实践教育与学分获得、学位获得,毕业、奖学金评定、推优甚至入党、2024研究生、就业等联系在一起,激励其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高。(六)建立党员实践机制。将高校青年党员的成长成才与社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党员典型示范团队进行实践教育,可以带领和引导学生更好的参加社会实践。
三、结论
社会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除了经费、实践平台等问题之外,最急需解决的是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认知。通过解决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做好社会实践工作,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精神,提升综合素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有效解决毕业就业难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94.
[2]贾斌.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现状引发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5):275.
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暑期实践的教育意义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方式基本分为四种类型:军训、社会劳动、社会宣传和社会服务,以及社会调查,无论是哪一种,都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长足发展。
1.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立德树人是当今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不断将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并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使道德认知、行为和时间得到同意。在活动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社会生存基本能力得到了锻炼,也树立了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增强了意志力和探索能力。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
学生平时的生活大多是家庭和学校的两点一线,加之繁重的课业压力,接触外界的机会较少,除了学业成绩,缺乏其它衡量自身的标准。通过广泛的暑期实践,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锻炼自己,并在实践中看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找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能够用较为客观的眼光重新审视自我、评价自我,逐步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的位置,产生成长的紧迫感。
3.培养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社会是个大舞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奉献社会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学生想要成长和成才,必须有广阔的田地、开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真实的环境,只有置身其中,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与收获。学生在活动中需要动手、动嘴、动脑,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进行交流沟通,从而获取社会最新信息,找准社会需要,及时改进和提高自身素质。
4.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在暑期组织志愿服务、技术服务、公益劳动和基地活动等实践形式,可以让学生放下手机电脑,走出家门,关注社会、奉献社会,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激发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的情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暑期实践应把握的准绳
暑期社会实践必须要遵循正确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培养目标,同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建设社会为根本宗旨。具体来说,开展社会实践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育人性
组织暑期社会实践是实现学生道德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丰富学生知识、锻炼学生技能、增长学生才干的关键渠道。学校要把握好这个机会,将活动与教育相融合,避免流于形式,忽视活动本身的教育目的。学校要深入研究各种社会实践形式的教育机制与原理,使其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2.丰富性
单一的社会实践活动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不利于效果的凸显。学校要充分考虑到活动的丰富性,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内容上看,有工农业生产劳动、军事训练、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社会咨询、社会宣传;从形式上看有学校组织的、班级组织的、团队组织的,或学生自发组织的。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考虑夏令营、登山、远足、科学考察、文体表演等更新颖的呈现方式。
3.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时也要贯彻这个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身心特点得到充分发挥,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个性追求。教师要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发展。社会实践本身就是注重体验的教育形式,注重以人为本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4.不干扰学生的正常生活
暑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放松身心,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暂时休息,因此暑期实践活动的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力度过大。特别是暑期天气炎热,学校更要依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制定安全舒适的活动形式,保证学生在假期的生活和学习计划不会受到影响。
5.发挥学生主體性
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而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完成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化过程。现今的中学生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他们希望能在社会活动中展现自身才能,主动思考问题,发挥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因此学校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意识,促进其自我管理目标的实现。学校要了解学生特点,听取学生2024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培养学生兴趣,最大化地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
6.注重实效
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时,要注意活动具有针对性,分析社会实践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使实践活动有的放矢,能够获得实效。要把收到教育成果作为活动开展时的首要目标,从设计、组织、监督、奖励等各个环节入手,加强社会实践的教育效果。
暑期实践现存的几点问题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暑期的一项传统保留项目。随着经验的积累,活动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其目的也更加明确,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无法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引起重视。
1.没有涉及社会工作的核心体系
实践性是校外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现书本知识同社会践的有机统一。然而,尽管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参与劳动实践等,涉及的行业和领域也非常丰富,但是从更深层次来看,学生从事的实践活动大多都是比较简单、缺乏技术含量的服务性工作,且时间短,学生只是泛泛参与,很少能够涉及到各项工作的核心,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对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也流于表面,取得的实践成果有限。
2.中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同度较低
社会实践的目的是深化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增强学生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情感,为学生提供磨砺人生的环境和条件,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然而由于暑期实践占用了学生假期的休闲时间,加之很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动手能力较差,也缺乏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因此对社会活动缺乏认同感,觉得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3.活动缺乏有效指导
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上而下,带有强制性、指令性,学生即使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对活动的具体任务、目的、意义、要求等内容也是不甚了解,缺乏自主实践的空间和时间;另一种是由学生自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大体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学生对如何联系、开展,如何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都无经验,缺乏应有的指导。另外在工作的具体落实中,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导致无法对学生实践成果进行有效评估。
4.安全问题突出
中学生参加暑期实践活动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如在郊游中的摔伤扭伤,或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成为学校组织活动的一大顾虑。调查发现,40%的教师认为安全问题是阻碍学校开展社会实践的因素,而几乎全部的家长都担心社会实践中学生的安全问题。学校不愿承担相应的安全风险,因此作为学校第一负责人的校长,从规避风险的角度考虑,也希望学生能够安稳在家中度过暑假,因此取消暑期实践,因噎废食。
怎样组织优秀的暑期实践
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勇于实践的积极性,使社会实践的成果落到实处,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出改变:
1.完善评价体系
任何有效举措的实施都应辅之以一套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制度,社会实践活动也要完善双向评价体系,建立合理、客观、系统、积极的评价机制。从评价的内容上来说,既要有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更要有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从评价过程来说,既要有活动结果的评价,更要有过程性评价;从评价主体上来说,既要有学生自评,也要将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将科学的评价理念落实到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中,抓住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促使学生自我不断完善。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虽然学校是暑期社会实践的组织机构,有对活动进行合理规划的责任,但参与主体是学生,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内容选择上,可以采取学生自主申报与学校民主筛选相结合的机制,鼓励中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实践项目。对于学生自主申报的有意义且可行的实践项目,学校各部门和老师应予以支持,并给予相应的指导,让学生放心大胆开展。
3.扩展活动资源
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挖掘课程和社会资源,牵动学校和社会力量,分别建立可开展某一类专题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推动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学校要扩展本地活动资源,与社会各公共机构、公共设施、国有企事业单位联合,共同为学生创设包含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教育、国防教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教育等多方面专题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活动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保证学生能通过观察、了解、实践、思考、再实践来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